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案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案(共11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案 篇1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过程与方法:

用表演的形式模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观察事物和制作地球模型,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

难点:引导学生找出前人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的四个关键点。【教学方法】

讲解法:讲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区别。【教学准备】

地球卫星图片、地球仪。【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早上(下午)好!老师昨天晚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里,我遇见了三个不同的人,他们都分别问了老师不同的问题。第一个人说:“我是从湖南省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贵州省来的。”第二个人说:“我是从美国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中国来的。”第三个人很特别,他对老师说:“我是从火星来的,你是哪的啊?”

教师:同学们,老师应该怎么回答他呢? 学生:地球的。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是地球的。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地方。那么我们对地球有多少了解呢?例如:地球究竟是什么形状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了解地球。板书: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吗? 学生:圆的„„

教师:指着课前在黑板上准备好的地球卫星照片挂图。

教师:这是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很明显的就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可在远古时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迷,我们的祖先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认识过程。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二页,看一看图1、1 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每一组分别代表对不同时期的探索图进行讨论(1分钟),然后在各组请出一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第一组讲述:天圆地方„„

教师: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们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学生:不同意。

教师:非常好,古代人完全凭借直觉来认识世界,简单的认为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所以在我国古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第二组讲述:后来人们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教师: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们能充分地证明地球的形状吗? 学生:不能„„

教师:下面请第三组的同学讲述。第三组同学朗读阅读材料。总结:(指着书上的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加以描述。)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请第四组同学讲述。第四组同学讲述

板书:

1、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②太阳和月亮→③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④地球卫星图片

总结:刚才,四组同学精彩的讲述了人类认识地球的探索过程,图1.1①天圆地方→②太阳和月亮→③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④地球卫星图片四幅图的顺序表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从古代人立足地球上的直觉认知,到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再提升到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践,最后凭借人造地球卫星图片获得直观认。可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是个不断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那么,通过学习古人对地球形状认识漫长的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

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们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以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承转:近代科学家在探索地球奥秘的过程中,还精确测量出可地球的大小,那么地球到底有多大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大小,请大家打开书第4页,图1.2 板书:

二、地球的大小

教师:同学们看一下课本图1、2,然后齐声回答老师的问题 教师: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多少? 学生:6371千米

板书:

1、平均半径6371千米 教师:(边写边提问):地球的最大周长是多少?地球的表面积是多少呢? 板书:

2、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3、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边写边强调让同学们记住这些表示地球大小的数据。)

教师:同学们看它这两个数据,平均半径、最大周长,为什么要在半径前面加上平均呢? 学生:„„

教师:既然是平均,那么说明地球的不同地方,半径并不等长,这就说明了地球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正球体。请同学们再看看图(教师板图),这是赤道半径:6378千米,这是极半径:6357千米。

注:学生可能会对极和赤道陌生而发生疑问,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应说明在今后在今后的地理学习中老师会一一告诉大家。大家把这两个数据写在书的相应位置上。

教师:根据极半径和赤道半径的数据,请同学们算出它们相差多少千米,然后回答老师。学生:21千米

教师:回答正确,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1千米,根据这个差别,我们就可以得出了地球形状的最正确表述了,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稍鼓的不规则球体。板书:

3、地球形状: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稍鼓的不规则球体。

承转: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生活在这个家园中,就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它。我们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仅仅是个起点,但地球太大了,我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怎么研究它呢?(出示地球仪)

教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吗? 学生:地球仪

教师:对,这就是地球仪,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那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板书:

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现在哪位同学来告诉老师地球仪和地球原貌有哪些不同? 学生:„„

与学生共同总结地球仪的特点:P5 ①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②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不存在的线,叫做经线和纬线。

地球仪上有一根能使地球仪转动的地轴,而这根地轴在地球上不存在。地轴和球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分别为南极和北极。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一个定义。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作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组我们了解地球表明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会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本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要学习地球仪的另一个重要图示——经线和纬线。请同学们做好预习。板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

(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①天圆地方→②太阳和月亮→③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④地球卫星图片

二、地球的大小

1、平均半径:6371千米 ①赤道半径:6378千米 ②极半径:6357千米

2、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3、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案 篇2

新课标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的基本理念。在活动建议方面, 新课标也多处提到开展地理实验教学。

2. 课例研究——以《大洲和大洋》为例

2.1 航天梦想, 激发兴趣。展示杨利伟、翟志刚、加加林的照片导入新课, 用航天梦想, 激发学生的兴趣。2.2 海陆分布, 探索精神。读海陆面积比例图得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陆地仅占29%, 概括地说, 地球上七分是海洋, 三分是陆地。读南北半球图得出: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 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南极周围是一块陆地。读东西半球图得出: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结论: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小活动】请每组同学拿出地球仪, 用桌上的红绳将地球仪以任何一种方式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 请学生观察任一半球是海洋面积大, 还是陆地面积大?学生通过活动观察得出: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 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2.3 七大洲、四大洋。读课本第32 页的图2.5 找出岛屿、半岛、海、海峡的概念并在地球仪上找出亚欧大陆、台湾岛、印度半岛、亚洲、太平洋、黄海和马六甲海峡。在了解了大洲的概念基础上, 我们知道地球上分布了七大洲。【小活动】2.3.1 请同学们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找出七大洲, 并结合书上P35 图2.11 七大洲的轮廓图和地图册P17 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 仔细观察七大洲的轮廓、相对位置和经纬度位置。2.3.2拼图游戏:请同学们首先写出各大洲的名称, 然后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底图上, 看哪组同学完成的又快又好!通过拼图游戏得出: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是亚非南北美, 南极欧大洋。【小活动】“一笔画世界”:用简单几何图形一笔画出七大洲, 注意赤道和180 度经线。世界上除了七大洲还分布着四大洋。和老师一起在地球仪上找下四大洋的位置。被北美洲、南美洲、亚洲和大洋洲包围的是太平洋, 它面积最大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一半以上。被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和非洲包围的是大西洋, 它是世界第二大洋, 轮廓象“S”形。被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包围的是印度洋, 它是世界第三大洋。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纬度最高的是北冰洋, 它位于北极周围, 终年被冰覆盖。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太大印北、四洋贯通。2.4 归纳小结, 理清思路。亚非南北美, 南极欧大洋。太大印北、四洋贯通。2.5 课后探究, 引发思考。请查阅世界地图, 观察哪些大洲是相连的?它们的分界线是什么?请查阅资料, 看看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所依次经过的大洲、大洋有哪些?

3.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在学生地理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3.1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地理实验教学中, 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 有意识地观察地理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现象, 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例如, 在用绳子将地球仪以任何一种方式分为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 并要求学生观察任一半球是海洋面积大, 还是陆地面积大时,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 得出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 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结论。3.2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学生按照教师提示, 亲自动手操作和制作, 有助于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提升。例如, 在拼图游戏中, 同学们写出各大洲的名称, 并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底图上, 并思考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和各大洲所处的半球位置以及赤道穿过哪些大洲, 学生通过亲自尝试、动手操作以及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从而认识到七大洲的轮廓、相对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学生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3.3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初中生想象能力不足, 在地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的实验引导学生对地理现象和规律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 在“一笔画世界”活动中,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绘出七大洲的轮廓和位置, 在画的过程中, 注意赤道和180 度经线穿过的位置, 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3.4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好奇心比较强的特点, 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地理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学生通过自己实践, 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进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3.5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地理实验教学中, 多以小组合作形式为主, 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 共同探究,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又有利于增强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摘要: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是一种通过地理实验更直观、形象的展现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教学方法。初中地理实验教学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从而培养了的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合作意识。笔者将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与地理能力有机结合, 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为例, 探讨了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对学生地理能力培养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课例研究,地理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郭红, 李春艳.深化地理实验教学改革, 加强学生智能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1 (5) :114-115.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2.运用地图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3.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教学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的名称、分布及其分界线。3.四大洋的分布及与各大洲的相对位置。教学难点

1.大陆与大洲的联系、区别。

2.亚欧、亚非及南、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3.七大洲和四大洋空间概念的建立。教具准备

1.地球仪、投影仪。

2.自制有关投影片、大陆轮廓图卡。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地球?水球——海陆分布大势,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第二课时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

(加加林)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进入太空后,通过拍摄到的照片和观测

到的现象说过这么一句话——其实我们人类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不应叫

“地球”,而应改叫“水球”。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讲授新课]

一、地球?水球?

1.提出问题 让学生阅读课本P27图2.3,加入到宇航员和小朋友的讨论之中。

一半学生讨论的观点是: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另一半学生

讨论的观点是: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更准确。

2.学生辩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双方展开辩论,让学生说出证明各自观点 的理由。

3.印证观点 教师对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后,印证说明双方的观点。

(1)出示地球仪,问答:蓝色表示什么?(海洋)地球仪上大部分是蓝色

说明什么?(海洋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2)投影展示“东、西半球图”,问答: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20°W和160°E)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蓝色)说明了什么?(海洋

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投影展示“南、北半球图”,回答: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

道)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北半球)在北半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

积大?(海洋面积大)

(4)投影展示“水、陆半球图”,先说明水半球的中心在新西兰以东安蒂波

德斯群岛附近。陆半球的中心在法国西部卢瓦河河口附近。然后问答:在水

半球海洋面积占多少?(90%)在陆半球陆地面积超过海洋面积吗?(没有)

那陆地面积占多少?(只占48%)

4.总结过渡 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印证,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

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地球,正如宇航员看到的确实

是个水球,但是,人类生存在这个“水球”的陆地上,还是习惯把我们的家园

叫“地球”。那么,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分布呈什么大势呢? 5.观察比较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并对照课本P26图2.1“世界海陆分布”和

图2.2“世界海陆面积比较”。看看地球表面海陆的面积比例各占多少?海陆

分布呈什么形势?(陆地占29%,海洋占71%,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6.读图对比 投影“南北半球图”,让学生读图指出: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

半球?(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南半球)北极和南极周围分

别是陆地还是海洋?(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南极周围是一块陆地)那么,世界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是什么?(海陆分布不均)

7.小结板书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评价后,从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的比例

和海陆分布的特点二个方面,边小结,边板书。(见板书设计)8.指导阅读 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阅读课本P26“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并结合自己对此了解的内容作介绍,谈感想。使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

艰苦历程,知道我们今天能够坐在教室,从课本上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

大势,这是无数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外交使节以至近代的航天英雄

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指出尚有许多还未被人类认识的领域,鼓励大家

好好学习,为将来去发现探究这些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9.承转过渡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全球海陆分布的大势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那么,这三分陆地和七分海洋又分成了几大洲和几大洋呢?

(七大洲和四大洋)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提出问题 投影展示课本P28图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去掉说

明文字)说明这是一幅关于海陆分布各种不同形式的立体景观图。然后提出:

你能把这幅立体景观图结合学过的地图知识绘成平面图吗?图上这些海陆

分布的各种不同形式如何识别它们呢?

2.地图转绘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形式的陆地轮廓并画出来,平行画上斜

线表示陆地,空白表示海洋,然后标出海陆分布各种不同形式的名称,将立

体景观图转绘成平面示意图。

3.读图识别 在学生画好示意图后,投影展示“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示

意图”,让学生对照自己所画的示意图,分成学习小组边观察,边讨论下

列问题。

(1)大陆与岛屿有什么不同?(面积大的陆地是大陆;面积小的陆地

是岛屿)

(2)岛屿与半岛有什么不同?(岛屿四面临水;半岛三面临水,一面同

陆地相连)

(3)洋、海和海峡有什么联系与不同?(洋、海和海峡都是海洋的组成

部分;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 的狭窄水道)

(4)我国东部濒临什么海,连接什么洋?(渤海、黄海、东海,连接太

平洋)

4.设置悬念 全球有六块大陆,但有七个大洲,你能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吗?

5.引导发现 投影展示课本P29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教师先指图

说明全球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等六块大陆后,设问:六块大陆怎么会有七个大洲呢?请看亚欧

大陆上有几个大洲呢?(亚、欧两个大洲)

6.提出问题 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哪个大洲?(大洋洲)为什么不

叫澳洲?

大陆和大洲是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7.评价说明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评价后说明大陆是大洲的组成部分,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为大洲,这样,全球分为七个大洲。8.读图回答 投影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面积比较”(展示在“大洲和

大洋的分布”图的下面)。让学生指出全球有哪七大洲?你能说说这些

大洲名称的由来吗?比较七大洲的面积,并从大到小给他们排排位次。

七大洲面积的比较 四大洋面积比较

(单位:百万平方千米)(单位:百万平方千米)

9.评价点拨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评价后用顺口溜总结七大洲面积从大到

小的位次是:“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10.读图回答 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了彼此相连的哪四大

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比较四大洋的面积最大的是哪

个洋?(太平洋)最小的是哪个洋?(北冰洋)知道这些大洋名称的由来吗?

11.评价点拨 学生议论发言后,教师评价,并用顺口溜总结大洋面积从

大到小的位次是“太大印北,四洋贯通”,继而对四大洋名称由来简要介

绍如下。

(1)太平洋 当年麦哲伦率领船队来到这片海域(指图),当时

天气格外

晴朗,风平浪静,好美的一幅景象啊,因而他把这片海域取名为“太平洋”,这个名字起的吉利,就一直沿用到今天。其实太平洋并不太平。(2)大西洋 “大西”一词,出自古希腊神话中大力士阿特拉斯的名字。

(3)印度洋 当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道非洲好望角(指图)向东寻

找印度大陆,将经过的这片海域(指图)称为“印度洋”。

(4)北冰洋 北冰洋位于北极,终年冰层封盖,因此而得名。[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概述全球海陆分布大势;强调读图识别海陆分布的各种不同形式。板书设计

一、地球?水球?

陆地占29% 1.海陆的面积比例 72.海陆的分布特点 海洋占71% 陆地主要在北半球

海洋大多在南半球

不均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陆地:大陆、岛屿、半岛、大洲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案 篇4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

2、熟悉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3、掌握34个省级行政区的轮廓特点、所处的位置。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图游戏、猜谜语等趣味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学习的快乐,以及对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与行政中心有较好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课堂理解与背诵“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引导学生教会学生科学记忆地名的方法,提高学生地理记忆能力。

(3)、能运用地图初步了解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空间分布概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课堂通过以活动的形式开展小组评比,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过程的乐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掌握行政区划知识对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2).通过学习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激发学生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2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的教材设计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要求学生熟悉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阐明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空间位置,奠定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基础。学生分析:

在过去二个学月可以看到我们的学生对地理科目充满了兴趣,虽然一开始学习的《地球和地图》这一章节有点抽象,但通过老师的耐心讲解和引导,绝大部分学生掌握得很好,知识比较扎实,这一个学月进入我们进入了《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绝大部分学生对地图掌握得比较好,懂得在地图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效果显著。3重点难点 掌握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及其空间的分布。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新课导入----“写信”

(1)这种由“大到小”的地址,就反映出了我们的行政区划。(2)引出出我国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 活动2【活动】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的教材设计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要求学生熟悉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阐明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空间位置,奠定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基础。活动3【活动】教学活动

本节课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设计生动而有趣的练习题,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发言,多给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采用猜谜、填图比赛、拼图游戏等,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利用人物形象、动物形象等帮助学生辨认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轮廓和利用动画人物出练习题等环节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了兴趣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获取信息。活动4【讲授】讲授 新课导入“写信”

学生A:同学们,有位朋友想写信给我,你能帮我告诉他地址吗?

学生B:思考与表达。学生B说的内容,学生A写在黑板上,全班学生总结出“写信的顺序”。首先写:省、(或者)自治区、(或者)直辖市、(或者)特别行政区 其次写:县、(或者)自治县、(或者)市、第三写:乡、(或者)镇、(或者)民族乡 第四写:村、(或者)学校 第五写:班别、姓名 教师小结:

(1)这种由“大到小”的地址,就反映出了我们的行政区划。(2)归纳出我国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

(3)我国现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教师指引:学生初步认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行政中心。(读课本第38页表格“中国省级行政单位简表”,教师指出读错的字。教师:我国哪些省级行政单位有两个简称? 学生回答:

四川省(川或蜀)、贵州省(贵或黔)、云南省(云或滇)、陕西省(陕或秦)、甘肃省(甘或陇)

教师:我们要掌握34个省级行政区的轮廓特点,有没有同学可以想出一些方法帮助我们更快认识34个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吗?

学生:请四位学生轮流上台展示方法:可以把轮廓和人物的形象、动物的形象或者是一些事物的形象联系起来帮助记忆。例如:湖南像一个尖鼻子的太婆,江西像一个挽簪的大伯,浙江像一个爆发的洋人,陕西就像一个跪着的兵马佣;黑龙江省像只伸长脖子的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展翅飞翔的老鹰,云南省像开屏的孔雀,广东像大象的鼻子,新疆像朝西的牛头,西藏像游泳的鱼;海南省像一个菠萝;台湾省像一个香蕉,贵州省像树叶,甘肃省像电话筒。教师:(考考你们),小组比赛,每个小组发一张印有部分省区的轮郭图,看哪一组辩认得又快又准确。

教师:小组填图比赛,填上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在正确的位置上,看哪一组填得又快又准确。教师小结:

三级行政区域的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

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共34个)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活动5【练习】课堂练习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经过我国的省区简称是()A、云南、广西、广东、台湾 B、广西、广东、福建、台湾

C、广东、海南、福建、台湾 D、广西、广东、海南、台湾

2、我国跨纬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单位()

A.新疆 B.黑龙江 C.西藏 D.海南 3.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的省级行政单位()

A.内蒙古 B.新疆 C.西藏 D.青海

4、下列省(区)的全称、简称与行政中心的组合,正确的是()

A、吉林省—吉—吉林 B、广东省—广—广州

C、贵州省—贵—贵阳 D、山东省—豫—济南

5、下列省区有两个简称的是()A、云南、青海、西藏 B、陕西、甘肃、安徽

C、陕西、甘肃、宁夏 D、云南、贵州、陕西

6、按地球五带划分,我国完全位于热带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A、广西 B、云南 C、海南 D、台湾

7、选择一个动画人物,说出其背后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8、小组比赛猜谜语:这是哪个省级行政区或哪个省级行政区中心? 1.船出长江口()2.四季开花()3.双喜临门()4.拿枪的兵()5.胖子开会()6.千里戈壁()7.久雨初晴()8.圆规画蛋()

9.宝地()10碧波万顷()

9、拼图题:在空白图中拼上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

活动6【活动】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案 篇5

本章包括“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燃烧热

能源”和“化学反应热的计算”三节,属于热化学基础知识。热化学是研究化学反应热现象的科学,曾为建立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提供了实验依据,反过来,它又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具体应用。它主要解决各种热效应的测量和计算问题。在必修2中,学生初步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知识,对于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本章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与提高。

1molH2与1molCl2反应的反应热的推导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可以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形象化教学,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图示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中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情况,并与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及能量差联系起来,以使学生理解△H的涵义及与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关系。

探讨化学反应放热、吸热本质时,要强调三点:①化学反应的特点是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和反应物总能量不同;②反应中能量守恒;③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能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和吸热,如果两者能量比较接近,则放热和吸热不明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3)理解反应热、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焓及焓变等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难点:焓变,△H的“+”与“-”.四、学情分析:

本章介绍的是热化学的一些初步知识,以启发学生从能量角度考虑化学反应问题,有利于学生较全面地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授课时可以通过回忆高一有关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实验入手,引出反应热的概念、符号和一般采用的单位等。再联系化学反应的本质,即反应物分子的旧化学键的断裂所需要的能量和生成物分子新化学键的形成所放出的能量,定量讨论反应的能量变化,说明了宏观的反应热和微观的化学键断裂和形成所吸收和放出的总能量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

五、教学方法:归纳、总结等方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上相关的知识,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物投影仪,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是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由焰火画面导入。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能量变化:热能,电能,光能等。当能量变化以热能的形式表现时:化学反应分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回顾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并举例。

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同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那么一个反应中的质量与能量有没有关系呢?

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能量的多少则以反应物和产物的质量为基础。那么化学反应中能量到底怎样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反应热与焓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反应热△H的“+”与“-”与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关系

让学生思考:对于放热反应:(1)能量如何转换的?能量从哪里转移到哪里?(2)体系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3)环境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

(4)规定放热反应的ΔH 为“-”,是站在谁的角度?体系还是环境?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师生总结。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能深入领会反应热的含义,加深学生对△H的“+”与“-”的表示。探究二:反应热的计算表达式

让学生观察多媒体,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反应热。

1由课本P2 中H2+Cl2=2HCl反应热的计算总结出用物质的键能计算反应热的数学表达式△H==

2、由课本P3 中图1-2 总结出用物质的能量计算反应热的数学表达式。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以及课本的图画,给学生一感性认识,并提高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课后同学们预习这部分内容,着重分析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并完成本节练习。

九、板书设计:

一、反应热 焓变

1、常见的放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2、△H<0时反应放热△H >0时反应吸热 △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H == 生成的总能量 –反应物的总能量

(3)△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 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对于学生较全面地认识化学反应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反应热的教学,涉及到化学反应的本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即涉及到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对培养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很有帮助。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进一步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2.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过程方法

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能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都要求不重不漏。情感态度

通过师生合作,使分数、整数在引入负数的基础上达到完善,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教学过程】

活动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1)在男子110米栏决赛中,中国选手刘翔以12.91秒的成绩夺得金牌,这个成绩打破了12.96的奥运会纪录,平了世界纪录,实现了中国男子田径金牌0的突破.(2)在女子柔道-52公斤级的冠军争夺战中,中国选手冼东妹仅用1.1分钟,就为中国柔道队夺得首枚金牌.(3)女力士唐功红在女子+75公斤级举重比赛中,不负众望,以抓举122.5公斤,挺举182.5公斤,总成绩305公斤夺得第18枚金牌,与获银牌的韩国选手相比,她的抓举重量-7.5公斤,挺举重量+10公斤.问1:请大家写也上面问题中所出现的数? 生:+10,-7.5,18,305,+75,182.5,122.5,1.1,0,12.96,-52,12.91,110.问2 :在以上各数中,哪些是在小学里学过的数?它们可以分为哪几类? 生:110,12.91,12.96,0,1.1,122.5,182.5,305,18,可以分为小数和整数.问3 :在小学里学过的数中,有没有哪类数在上面没有出现?请举例说明.生:

,0.33333333„„

问4 :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分数的值,说明所有分数都可以化作什么数?

生:都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问5:由前面的结论,小学里学的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生:分为小数和整数.问6:引入负数后,整数除了小学学的整数外,还包含其它的整数吗? 分数除了小学学的分数外,还包含其它的分数吗? 问7:由上可知分数也能写成小数,那么整数能不能看成是小数呢? 生:能.师:既然分数和整数都有共同的特点即能写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那么它们会不会有共同的祖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有理数.也就是说只要具有这个特点的数都是有理数.活动2 综合归纳 形成新知(1)整数的分类:

(2)分数的分类:

(3)有理数的定义: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探究]有理数的分类(一)

问8: 由有理数的定义可知1.有理数可分为哪两类?2.整数可分为哪几类?3.分数又可分为哪几类?(4)有理数的分类(一)

[探究]有理数的分类(二)

问9:在上图的有理数中,正整数有:__________;负分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10:上面的有理数还有没有别的分类方式?(类比整数与分数的分类)生:正的分为一类,负的分为一类.师:有理数的分类(二)

活动3回归生活 应用新知 课堂练习1 1.把下列各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的圈内:

正分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正整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15,0.1,123,2.33.以上四个集合能组成有理数集合吗?

注:所有的某一类数都集合在一起就叫做某一类数的集合.如所有正数组成正数集合,所有负数组成负数集合.„„通常用如上的集合圈,或者用大括号表示;但不管用哪种方式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课堂练习2

1.依据生活情境回答问题:

①当夜空中繁星密布时,小贝贝在数星星,他所用到的数属于什么数? ②一把测量用的刻度尺上可以读出哪几类有理数?

③一支测量气温用的温度计,可以从上面读出哪几类有理数? 2.说出下列生活情景中用到的数所属的集合.⑴摩托车的里程表上读出的数;

⑵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天气预报中,播报各地的气温所用到的数; ⑶老师批改试卷时用到的数;

⑷烤鸭店的柜台上的电子秤上读出的数; ⑸表示某一地区的海拔高度所用的数.活动4 小结作业 巩固引伸 小结:

1.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有什么新发现?知道了哪些新知识?学会了做什么? 2.教师小结,并对

作说明(因为它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所以不是有理数.)

作业:1.把下列各数填入表示它所在的数集的圈内:[来源:学科网ZXXK] -5,-1.2,50,0.618,0,-1.01001,π,-5%,0.3

负分数集合非负整数集合 有理数集合

正有理数集合

整数集合

2.下列命题:(1)0是正数;(2)0是整数;(3)0最小的有理数;(4)0是非负数;(5)0是偶数。正确的命题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3.在5分钟内背过5个单词为过关,超过的记为正。现在小明的记录为-3,小华的记录为0,小军的记录为2,小丽的记录为+1,则:

(1)四个人中有几个人过关?(2)他们分别背过了几个单词?(3)记录中的四个数字统属哪一类有理数? 活动5 教学反思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第一章第一节 篇7

学习目的了解公路建设的性质与公路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

掌握公路建设的特点、内容、基本建设程序

第一节 公路建设的内容和特点

一、公路建设的性质与管理

1.公路在交通运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公路建设的性质

二、公路建设的内容、资金与管理体制

1、公路建设的内容

⑴公路工程的小修和保养

⑵公路工程大、中修与技术改造

⑶公路工程基本建设

2、公路建设的投资

⑴养路费投资:以路养路

⑵国家投资

⑶地方投资:补充来源

⑷银行贷款:银行为主体,自愿为原则,分为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

⑸国外投资: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国外政府贷款出口信贷国际金融市场贷款合资经营 租赁信贷发放国外债券

3、公路建设管理体制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案 篇8

一、新课引入

要注意“物质”和“物体”的区别。物体有一定的形状,占据一定的空间,是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物质是构成物体的材料。例如:桌子是物体。构成桌子的物质是木材,还可以是铁。

二、新课讲解 1.质量的概念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常见物体,如一块冰、一颗铁钉、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一块木板、一把铁锤、一桶水等物体,出示顺序随机,让学生观察。

【教师提问】:能否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你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交流讨论】上述物体可以分为三类:①铁钉和铁锤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 ②木板和米尺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成的; ③冰块和水为一类,它们都是水,只是状态不同而已。

【教师总结】铁钉和铁锤、木板和米尺、冰块和桶里的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质。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

结论:一切物体都是物质组成的。

【比较归纳】一把铁锤和一只铁钉都是由铁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把铁锤比一只铁钉所含的铁多;一张课桌和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都是由木材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木材这种的物质的多少不同,一张课桌比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所含的木材多。

【教师总结】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2.阐述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教师演示】

(1)把冰块放在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使其熔化成水;(2)用铁锤把铁钉敲弯。【回答问题】

(1)烧杯中冰熔化成水,所含的水的质量有没有变?(2)铁钉敲弯了,铁钉的质量有没有变?

(3)如果将这一只铁钉由教室里带到宜宾,或带到更远的地方,它的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交流讨论】冰熔化成水,只是冰的状态变化了;铁钉敲弯了,只是铁钉的形状改变了;铁钉由教室带到宜宾,或更远的地方,只是铁钉的位置变化了,在这几种的变化现象中,物质没有从物体中转移出示,也没有发生由一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现象,因此,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

【归纳结论】: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质量的单位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1kg=103g

1mg=10-3g=10-6kg

1t=103kg

二、质量的测量

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在物理实验中常见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1.天平的测量原理:

天平是一个等臂杠杆(有关知识在第十二章学习),平衡时,左右质量相等。

天平的两臂长度相等,当两个盘中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测量物体质量时,天平一个盘放被测物体,另一个盘放质量已知的砝码,天平平衡时,砝码质量加上游码所对应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2.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①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②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动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天平是否平衡,而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

③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每架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称量值就等于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砝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

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就是天平的精确程度。3.记住天平使用注意事项教师示范操作(略)。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感悟质量的含义。

【学生活动】认真体会天平测量质量的正确操作方法,培养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教师点评】本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使自己能够正确利用天平及培养自己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课后作业

课后讨论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

质量(m):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单位:(SI主)kg,还有mg、t等。天平简图

使用天平时的注意点:

从天平保护的角度:称量、砝码、天平盘;

从使用方法的角度:调节问题、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问题。

六、教学体会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从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营养方式、对自然界的意义、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讲述了有关细菌的基础知识。

在知识方面,细菌的形态、结构只涉及到显微结构;生理只包括分裂、腐生、寄生三个概念,教材还讲了物质循环、生物固氮这两个土壤微生物学的重要主题;在知识的价值方面描述了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建议

由于细菌很微小,学生缺少对细菌的形态、结构的感性知识,如条件允许,应当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细菌三型的涂片。至少让学生看到细菌三型的显微照片。

可以采用讲述法授课。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和加深记忆,授课中应提供一些描述细菌大小的数字。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细菌在自然界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通过分析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细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准备

显微镜;细菌三型涂片;细菌三型挂图(或投影片)、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挂图(或投影片);根瘤菌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在前一段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植物,不管是种子植物还是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它们的体内一般都含有叶绿素,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植物不论对自然界还是对人类都是很重要的。除植物外,自然界的生物还包括动物以及细菌、真菌和病毒,它们既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也对自然界和人类具有重要作用。学习有关这些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等知识,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很有意义的。

课本的第二部分是细菌、真菌和病毒。今天我们先学习细菌的知识。(板书:第一章细菌)

细菌广泛地分布在地球的各个地方,土壤里、空气中、水里,乃至于人和动物的体表、体内都有细菌在生活着。例如:在每克土壤中有几亿到十几亿个细菌。然而我们却视而不见,为什么?因为它们太小了,要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到。

细菌有多大呢?我们来看一个表格:(投影)

几种细菌的大小(单位:微米=1‰毫米)

大约1000千个细菌排起来才有1毫米。现在我们看在高倍显微镜下细菌形态。示细菌三态的挂图(或投影),讲解细菌的形态结构。

一、细菌的形态结构

(一)形态

球菌、杆菌、螺旋菌。细菌有球形的(叫球菌)、杆形的(叫杆菌)和螺旋形的(叫螺旋菌),许多细菌可以连接成长链或成团,但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细菌的结构。示细菌的结构模式图(或投影),讲解细菌的结构。

(二)结构

单细胞个体。

共有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形的细胞核。

有些细菌有:

荚膜,具保护作用;鞭毛,运动作用;

有些细菌可以形成芽胞,是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

讲解细菌的生殖方式。

二、细菌的生殖方式

细菌通过简单的分裂的`方式进行生殖,一个细菌直接分裂成两个细菌,叫分裂生殖。

在环境条件适宜时(有机物丰富、温度适宜),经过20-30分钟细菌就可以分裂一次,速度相当快。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营养、气体、代谢产物等影响,细菌很难这么快的繁殖。

讲解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细菌的营养方式

细菌一般不含叶绿素,只能依靠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这种营养方式叫异养。包括腐生和寄生。

如果细菌是依靠分解植物、动物的遗体而生活,叫腐生。例如:枯草杆菌、乳酸杆菌等。腐生细菌在堆肥、沤肥中起重要作用。

如果细菌是从活的动物、植物体吸取有机物来生活,则叫寄生。例如:结核杆菌寄生在人的肺中,使人患肺结核。

现在我们打开书,把异养、腐生、寄生的概念划下来。

讲解细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

四、细菌与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

尽管细菌很小,但在自然界的作用却很大,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回想一下光合作用的公式:

水+二氧化碳→有机物+氧气

植物自出现以来就进行着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有机物。(图中的箭头A。)植物被动物吃掉后,有机物又进入了动物体,但自然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却很稳定,为什么?

生活着的生物还在进行着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图中的箭头B、C。)

动物、植物死了,呼吸就停止了,但在自然界动、植物的遗体并没有积累起来,而是很快地被分解了,这就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的功劳。腐生细菌和真菌把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样,碳就在生物和环境之间构成了循环(图中的粗箭头E)。图中的有机质还来源于粪便等。除碳以外,其他物质例如氧、氮等也是这样。所以:

腐生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板书)

对人类来说,大多数的细菌是有益的。例如:制酸牛奶要用乳酸杆菌,制醋要用醋酸杆菌。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的细菌,它能产生氮肥,就像化工厂一样,对农业和自然界都很重要。也有一些细菌对人类不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麻烦。例如:腐生细菌可使食物腐败,一些致病菌可使人得病。但我们掌握了细菌的有关知识,就可以控制细菌的活动,减少或避免细菌给我们带来的麻烦。用物理、化学方法灭菌,在食品工业、在医疗保健等方面都很重要。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案 篇10

1、观察和比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理解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3、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提高认知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难点: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教具:珊瑚骨骼标本(通过展示珊瑚标本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提出问题。“珊瑚是生物吗?”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自学教材p2—p5页,结合p2页讨论题,对比各幅彩图,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

自学提示:

(1)绿豆和金钱豹的营养方式有什么区别?

(2)鲸产生的水柱说明是进行的哪种生理活动?该生理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3)人体出汗和排尿的意义是什么?

(4)病毒是怎样的生物?举例说出你所知道的病毒。

2、小组讨论,交流讨论题和自学提示内容。

3、师生归纳:

(1)出现的问题。(2)生物的共同特征。

三、系统总结

四、尝试应用

1、珊瑚、钟乳石都能慢慢长大,它们是生物吗?为什么?

2、结合屏幕上的图片,按生物和非生物进行分类。

五、诊断评价

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慢慢长大的钟乳石b、光芒四射的礼花

c、缓缓游动的蜗牛d、千姿百态的珊瑚

2、下列哪项不是生物现象?( )

a、蜘蛛结网捕虫 b、小鸡破壳而出

c、海浪拍打堤岸 d、晰蜴遇故断尾

3、用手轻轻触动含羞草的叶,它的叶片会合拢,这说明生物( )

a、能从外界吸收营养 b、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能进行生长和繁殖 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篇11

97中学化学科 李慕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

2、能力目标: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

重点和难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教学方法 讨论、讲解、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提问〕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有哪几条?

〔讨论〕将原子序数1——18元素排列成有规律的表,试确定表格是按什么原则编排的?(让学生排列并讨论编排原则)〔板书〕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归纳小结:编排三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由上而下排列成纵行。

〔讲解〕按以上的三原则,把现在已知的107种元素,排成一个表,就叫做元素周期表(多媒体展示活动的元素周期表)。

对照元素周期表讲解它的结构。1.横行——周期

(1)什么叫周期?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而又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系列元素,称为一个周期。周期表内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2)每周期有多少种元素?

着重指出:同一周期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周期的序数就是该周期元素原子具有的电子层数。例:碳元素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则C就位于周期表第2周期。(3)每周期元素的构成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周期组成的元素,然后归纳出:每一周期都是: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2.纵行——族(1)什么叫族?

除第八、九、十等三个纵行叫做第Ⅷ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个纵行称作一族。周期表内有18个纵行,分成16族。(2)主族与副族

共有7个主族、7个副族,还有一个0族(稀有气体元素)和一个Ⅷ族(3个纵行,9种元素)着重指出:同一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主族的族序数 = 最外层的电子数。

例:卤素中每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

⑶ 元素在周期表位置的表示方式: 周期 族。如第三周期ⅤA族。〔练习〕1.不看周期表,口头推算每个周期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元素的原子序数。

2.推算原子序数为6、13、34、53、88的元素在周期表里的位置。小结第2题的解题方法: 其一,减数法。

所以,13号元素位于周期表内第三周期ⅢA族。其二,记数法。

例88号元素,推算前应熟记0族元素的序号,即2号、10号、18号、36号、54号、86号。88比86大2,则88在86号元素的下一周期第二纵行,即为第七周期ⅡA族。3.下列各组中的元素用原子序数表示,其中都属于主族的一组元素是

A.14号、24号、34号

B.26号、31号、35号

C.13号、20号、31号

D.11号、17号、18号

答案:C。

作业:熟悉周期表结构,记熟1~18号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及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

上一篇:陪读妈妈散文下一篇:最美中国梦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