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精选8篇)

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1

[摘要] 随着城市商品化住房的不断深化,与之相适应的物业管理做为专业化、社会化的房屋管理形式已在全国各地实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物业管理不再单纯为一种房屋管理模式,其已更深层次的触及到城市管理层面,成为社区建设、城市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物业管理这一新兴的管理模式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与居住环境,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同时,存在于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因此,本文主要根据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发展中突显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促进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问题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住宅建设飞速发展,大量住宅小区投入使用,带来了物业管理行业。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第一家房地产物业管理公司在深圳建立,标志着物业管理行业的诞生。然而,随着它的蓬勃发展,接踵而来的种种问题也时不时地困扰着这个朝阳行业。目前物业管理法制的滞后,体制不健全、监管滞后,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也将是影响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解决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紧迫的重要任务。

一、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百姓住房条件的逐步改善,广大城市居民对住宅物业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认为,住上了新居并不等于真正改善了生活条件,只有住房和物业管理、小区配套设施 科学 有效地结合才能使居住条件得到真正的改善,才能算是安居。从对物业管理的现状分析,发现很多直接影响群众生活和群众安居的问题。

1.物业管理法规与体制滞后

我国物业管理法律政策的框架体系,是在没有国家大法的情况下,由为数不多的行业 性、地方性法规政策组成的不完整结构,完善的法规体系尚未形成。自1994年以来,建设部等国家部委(局)和各地方政府虽颁发《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暂行办法》、《物业企业财务管理规定》、《住宅共用部位共同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关于物业管理企业代收费用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物业管理企业资质试行办 法》、《物业管理委托合同示范文本》、《业主公约示范文本》、《前期企业管理协议示范文本》等行政规章行业规范和地方性法规。但由于缺乏系统而科学的物业管理理论体系的指导,各部门在制定法规的过程中,往往局限于对境内外成功经验的模仿或就事论事的解决方法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现行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弊端,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不能从根本上确立正确、公平、符合实际的物业管理法律关系,也不可能使我国的物业管理产业健康发展。

2.开发商遗留问题

从大多数的物业管理投诉中也可以看出,众多的纠纷并非因为物业管理公司自身经营水平问题,而是由于房屋质量差、过度承诺等开发企业遗留为题,从而使物业管理公司代人受过。现阶段,由于楼宇施工质量差导致楼宇墙皮脱落、漏水,甚至出现墙体撕裂现象。房地产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后遗症带到物业管理中,由于这部分维修费很高,物业公司根本无力解决,建设和管理脱节造成了物业管理先天不足。还有的开发建设单位为了促进销售,做不切实际的承诺,如绿化率、配套设施、各种优惠、高承诺的物业管理等等,给后续物业管理带来了被动局面,一旦处理不当,或业主表现激进,就会加剧业主和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解决开发商遗留问题,要靠物业公司自己和开发商“划清界限”,加强对业主宣传,明确开发商的责任和物业公司的责任。从另一方面讲,比较规范的住宅小区80%以上的物业管理公司都来源于开发企业,物业公司与开发企业如同母子关系,物业管理公司为开发商遮遮掩掩,即使不是一家,物业管理公司的权限也不能制约开发商的行为。因此,开发商的遗留问题,给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带来了后患。

3.业主缺乏自我约束

由于房屋产权多元化的发展,居住在同一物业内的业主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消费层次等不尽相同,规模大的住宅区业主更是千差万别。业主的自我约束与自我保护意识也处于不同层次,为各自的利益冲突也经常发生,从而增强了物业管理的难度。

4.物业管理收费难且不规范

自从有了物业管理公司那天起,物业服务收费难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物业管理 企业 的生存和发展,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物业管理费用征收标准实际执行不到位,远远低于物价部门审定标准;二是部分业主拖欠、拒交物业管理费的现象比较严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物业管理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竞争意识,运作不规范。实践中,物业管理服务质量不到位,在一些地方,物管企业重收轻管,多收少管,质价不符的现象比比皆是,引起了广大业主的不满。二是物业管理的整体性和业主交费的分散性矛盾。拒缴物业管理服务费的那部分业主一直损害着全体业主的共同利益。三是对违约拒缴物业管理服务费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现在违约拒缴服务费的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情况,有的小区拒缴率高达40%—50%。

二、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发展对策分析

切实解决目前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高公司的管理服务水平,完善物业管理服务功能,对促进物业公司的健康发展,构建和谐小区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1.制定完善的物业管理相关配套法规

贯彻落实《物业管理条例》,出台配套法规。完善的物业管理法律体系需要在与国家已经颁布实施的其它法律法规互相衔接,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法律规范组成有机整体,并成为国家法律体系必不可少的分支。完善的物业管理法律体系要覆盖物业管理行业的各个领域,使物业管理的各项活动均有法可依。

2.物业管理的早期介入

物业管理早期介入法制化。以法律的形式要求物业管理企业参与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小区的规划、设计等阶段,站在业主的角度,从使用、维修管理出发提出前瞻性意见,从根本上杜绝影响日后物业管理的先天不足问题。

3.积极开展招投标机制

在物业管理刚实现招投标机制的初期,人们还不适应市场的选择,因此政府应加大工作力度,首先对比较规范的住宅小区进行试点运行,多组织相应的招投标活动,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市场选择的物业管理公司不是一家而是二十几家,最后到不经过市场的选择就拿不到物业管理的良好态势。对物业管理公司实行优胜劣汰,有效的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管理成本,促进物业管理规范发展。此外,应明确建设与管理的责权利,逐步推进分业经营,改变物业管理依附于房地产开发的状况,使物业管理公司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从体制上解决建管不分的弊端,通过完善物业管理前期介入和接管验收制度,明晰物业管理各方的责权利。

4.建立物业管理信用档案

政府应委派物业管理协会建立物业管理公司信用档案体系,它可为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监督物业管理公司及从业人员的市场行为,为业主、业主委员会查询物业管理公司信用服务,为社会公众对物业管理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提供投诉途径的信息管理系统,减少物业管理公司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

5.加强员工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发达、完善的物业管理,取决于训练有素的物业管理专门人才。培养物业管理人才的关键,在于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应强化培训,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首先,制定计划,分期分批对各类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其次,企业根据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及工作岗位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长期培训与短期集训结合对在职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使员工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再次,从员工中选拔有培养前途的人,参加物业管理专业学历 教育 ,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

6.奉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管理服务的质量

物业管理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最终的顾客是居住者,居住者的满意度才是衡量物业公司工作的最终标准。这就要求物业管理企业:一方面要更新服务观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优化服务质量,注重对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不断改革服务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居住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进而为其提供更细致、更周到、更体贴的人性化服务。

7.培育和监督业主大会与业主委员会的建立与运作

行政主管部门、社区居委会应加强对物业管理法规的宣传,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广大业主的物业管理意识,积极推动小区业主大会的召开及业主委员会的产生,并引导业主委员会开展工作。在物业纠纷中,业主是弱势群体,急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只有帮助小区业主成立业主委员会,让其发挥“主人翁”的作用,管理自己居住的“家园”,才能切实际保护业主自身的利益不受侵犯。政府部门应通过各种有效渠道加强宣传力度,从而使广大业主意识到自身权益的保障不能仅消极的依靠外界来实现,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物业自治,靠业主自身积极参与,才能实现保障业主权利与搞好小区建设的双赢。

物业管理说到底是对资产的管理,只有使其走上规范化的道路,每一环节、每一份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使这个“朝阳产业”朝气蓬勃的发展,使广大公民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物业管理行业才能从中获利,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

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2

一、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困扰

1.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体制滞后。因各种客观因素, 物业管理没有一个完善的系统指导, 使得物业管理的体制化进程滞后。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各部门权责不分, 使一个完整的小区七零八落, 各部门的权利和义务不明, 导致物业管理企业内部各部门关系混乱, 无法做到协调统一。

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与街道办事处、公安派出所、工商、物价、税务、交通、环卫、市场、房管、园林、教育、公用事业、商业和文化娱乐等部门, 应是互不代替、互不矛盾、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关系, 但目前一些城市物业管理政出多门, 部门越位, 想管又管不好, 致使物业管理处于自发状态, 加之物业管理的归口部门不清, 协调不力, 遇到问题投诉无门。

物业公司与有关部门关系难以理顺, 物业公司、住户、小区管委会各方在物业管理中的地位、作用, 责权关系也不明确, 物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关系不协调, 这种不健全的管理体制, 使物业公司对一些管理项目处于两难境地, 影响甚至制约着管理业务的正常开展。

上述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如不解决, 就不能从根本上使城市物业管理产业健康发展。

2.城市住宅小区业主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对物业管理认识不清。居住在各类城市住宅小区内的业主, 其生活习惯、消费层次、认识能力、知识水平、个人素养等是不尽相同的, 规模大的住宅区业主更是千差万别, 业主的自我约束能力与自我保护意识处于不同层次, 为各自的利益冲突经常发生, 增加了物业管理的难度。

广大业主及物业管理者对物业管理认知程度存在差异, 物业管理的服务、管理范围的界定, 有偿和无偿服务的界定等在物管企业与业主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在物业维修工作中, 多数业主继承了过去住公房管理模式的概念, 认为自己给了物业管理费, 那么物业管理部门就要对房子全权负责, 对物业管理企业提出原本不属于企业承担的义务。

业主的物业管理观念淡簿, 对物业管理所要求的管理体制、方法、内容、特性、原则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尽管业主普遍已知晓物业管理的必要性, 但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 从内心来说不愿意有这种长期消费, 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接纳, 仍存在抵触情绪, 有的业主潜意识里的抵触情绪容易使得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之间关系紧张, 从而产生矛盾, 使物业管理服务正常的运行受到很大的影响。

3.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不高, 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直接影响物业管理持续发展。现今, 大多数城市住宅小区所发生的矛盾都是业主不满意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水平而产生的。城市的住宅小区管理公司因资质和规模的影响, 以及因资金问题困难运作, 无法为业主提供周到和全面的服务, 标准所规定的物管服务评定项目, 企业也难以实施到位。这些原因导致物业管理水平的低下, 无法达到业主的期望, 引发两者经常出现许多矛盾。

物业管理是专业化和综合性要求比较高的行业, 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高。但物业管理这一行业的现实是, 国家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行业管理标准和从业人员行为规范, 加之近几年来发展较快, 从业人员大都是从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单位后勤部门等行业及下岗人员转到物业管理行业的, 所学专业五花八门。因此, 管理队伍素质良莠不齐, 从就业人员素质看, 有的是随意聘用的未经专业培训的非物业专业人员, 有的职工对物业管理的基本概况、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大部分物业管理公司的员工属于半路出家, 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巧, 面对纷繁的管理业务和千万家住户及需协调的众多关系就显得力不从心, 往往只习惯于公共服务项目, 不善于拓展其他服务、物业专项经营和多种经营业务。

虽说有的物业管理企业建立了责任制及标准, 但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 尤其是对职工不能经常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使管理服务工作很难到位。物业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的现状, 直接影响物业管理持续发展, 而且难以适应新的挑战。

4.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智能化程度低下。所谓住宅小区智能化, 指的就是利用4C (即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自控、IC卡) 技术, 通过有效的传输网络, 将多元住处服务与管理、物业管理与安防、住宅智能化系统集成, 为住宅小区的服务与管理提供高技术的智能化手段, 以期实现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务与管理, 提供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小区开始实施了物业小区智能化管理。但有很多的城市小区未能启动智能化以及一些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 主要原因是智能化系统不仅需要投入不少建设资金, 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其实, 真正实施了小区智能化后, 可以大大节约管理费用。

小区智能化投入不足, 大多数物业管理公司缺乏现代化管理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技术, 多半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或半手工的管理阶段, 因而不能有效地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 不能适应现代建筑科技日趋广泛的需求, 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二、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发展对策

一般来说, 物业管理公司的基本内容包含经营、管理和服务三方面, 服务是宗旨, 管理是目的, 经营是手段, 这三方面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要寓经营管理于服务之中, 在服务中完善经营管理。物业管理的核心应在于物业本身并在外延上扩展到人, 要通过企业化的经营、专业化管理及社会化的服务使物业不仅在使用价值上得到保证, 价值得到保值与增值, 甚至还要使物业管理产生品牌效应, 使物业成为业主的自尊与自豪。因此, 需要切实解决目前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提高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服务水平, 完善物业管理服务功能, 对促进物业公司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1.加强立法工作, 为开展物业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为保证物业管理有章可循, 按章办事, 必须加强物业管理的立法工作。立法工作的重点是:尽快出台地方性《物业管理暂行规定》, 明确政府物业管理持政主体和专业部门按职责分工, 并对物业管理进行指导与监督的地位;明晰业主、管委会、物业管理公司、政府职能部门等各方的权力和义务关系;明示从前期管理到日常管理, 管理用房, 管理经费和奖惩等一系列物业管理规范, 各自职能、各方的责权等均必须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明确政府行使监督指导权, 管委会行使主权、物业公司行使管理服务权, 以适应物业管理的权威性、统一性、专业性、综合服务性、有偿性等要求。

对已出台的涉及物业管理的法规, 要根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适当的修订、补充和完整, 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物业管理公司接管物业后还要制定物业管理细则, 建立完善的管理服务章程、岗位责任和各项规章制度。充分运用已出台的法规, 做到有章可循, 按章办事。

2.重视基础管理工作, 明晰物业管理主体。物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应早介入, 并使之法制化, 为今后进行物业管理打下良好基础。在建筑施工前期就与开发商共同探讨日后物业管理细则, 使物业在建造中更加合理、经济有效;在住宅小区竣工后, 应根据《住宅小区接管验收管理办法》进行认真验收, 保证建筑质量, 保证使用功能, 并做到档案资料齐全完整, 这是搞好物业管理关键性的一环, 也是与业主和住户建立良好的经济关系, 依照物业管理合同实施管理经营与有偿服务的重要依据和条件。

物业公司还应主动搞好与街道办事处、公安派出所等部门的关系, 协调好与住户及管委会等方面的关系, 积极配合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开展各项工作, 为物业公司经营管理争取社会合力, 为物业公司提高服务质量创造条件。

3.提高物业管理公司从业人员素质, “以人为本”, 提升管理服务的质量。科学的物业管理, 来自于训练有素的物业管理专门人才, 培养物业管理人才的关键, 在于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素质。

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素质, 首先, 要制定计划, 分期分批对各类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其次, 企业根据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及工作岗位的需要, 定期或不定期、长期培训与短期集训结合对在职人员进行专题培训, 使员工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再次, 从员工中选拔有培养前途的人, 参加物业管理专业学历教育, 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

物业管理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 最终的顾客是业主, 业主的满意度是衡量物业公司工作的最终标准。这就要求物业管理企业, 一方面要更新服务观念,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在管理中服务, 在服务中管理;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优化服务质量, 注重为业主提供优质的服务, 不断改革服务质量。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尊重居住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进而为其提供更细致、更周到、更体贴的人性化服务。

4.积极推动城市小区业主大会的建立, 选出水平比较高, 对物业管理有着一定认知的业主委员会, 并引导业主委员会开展工作, 由业主委员会代业主行使各项权利。在物业纠纷中, 业主是弱势群体, 只有帮助小区业主成立业主委员会, 让其发挥“主人翁”的作用, 管理自己居住的“家园”, 才能切实保护业主自身的利益不受侵犯。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多办一些宣传、咨询活动, 提高业主的自我管理意识, 通过各种有效渠道加强宣传力度, 使广大业主意识到自身权益的保障不能仅消极的依靠外界来实现, 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物业自治, 靠业主自身积极参与, 才能实现保障业主权利与搞好小区建设的双赢。

物业管理的良性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业主的支持和配合, 为了业主不至于因为物业管理意识的生疏, 而影响其获得应有的合法权利, 需要加强宣传力度, 采取各种方式,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把涉及到维护业主权益的内容和物业管理的相关法规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全体业主更多地了解。

5.大力推动物业管理智能化。物业管理智能化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 依靠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的管理, 利用计算机及相关的最新技术, 将传统土木建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与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等先进技术结合的自动化系统。智能化住宅小区利用高科技手段, 通过系统软件和硬件的组合, 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人们通过高速互联网, 进行各种各样活动, 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里进行工作、学习、娱乐、购物、就医、社交等各种目的, 同时也可以使人们远在他乡通过智能网操纵和控制家中的室内温度、家用电器等。住宅小区智能化可以节约能源, 提高居住质量, 提高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安全防范以及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自动化程度和综合服务水平, 同时也可以降低运行成本。

物业管理智能化还要求加强先进管理方法的推广, 物业管理人员要练好内功, 按照“管理专业化、服务规范化、机制现代化”的原则展开工作;要贯彻“一业为主, 多种经营”的方针, 积极开展各种专项特约服务, 以创造更好的利润。

物业管理说到底不仅是对资产的管理, 更是对业主服务的管理, 只有使其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每一环节、每一份工作都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才能使其朝气蓬勃的发展, 使业主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 物业管理行业才能从中获利, 才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物业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2]赵涛.物业经营管理:理论、案例、制度、实务[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3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重要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116-2

0 引言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提高我们的生活环境,应该充分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重要性。但是,从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的建设现状来看,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乏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缺乏资金、养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偏低、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进行,因此,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增强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重视,切实提高养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加强资金支持,引进先进机械设备和技术,从而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给人们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

1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及重要性

现如今,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和环境保护。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在积极响应园林绿化工作,建设绿化园林城市是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是顺应现代人的需要。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陶冶人们的情操,从而推动我国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

另外,我国的环境绿化已经遍布了城市各个角落,不仅居民的街道绿树成荫,而且也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公园环境,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我们都知道,城市园林的植物都是从小苗开始的,经过长时间的养护,使得小苗开始茁壮成长,直到枝繁叶茂,绿草如茵,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绿化园林中,不仅能够健康长寿,而且能够放松身心压力,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氛围环境。同时,对城市园林绿化进行养护管理时,主要是对绿化植物进行修剪、施肥、防治虫害等管理工作,从而保证植被都能够健康成长,使城市园林植物生机勃勃,给人们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諧相处。

2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视

目前,从我国城市发展的状况来看,我们生活的环境日益恶化,如果不加大绿化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但是,很多城市都是追求经济效益,都是在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缺乏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城市园林失去了最初的规划设计意义。另外,即使有的城市建设了绿化园林,但是对绿化园林没有进行后期的维护,没有制定相关的维护方案,从而阻碍了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进程。

2.2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缺乏资金

一直以来,资金问题都是困扰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问题,我国很多城市的相关部门都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普遍认为给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提供资金,就是在浪费金钱,从而使得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没有效率。虽然有的城市政府已经投入了一定的管理资金,但是收效也不是很好;对于一些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方,为了应付检查,只是稍微地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进行形式上的投入,由于财政紧张,从而使得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没法正常运行。

2.3 养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偏低

从目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现状来看,很多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偏低,没有专业的养护管理人员,同时,因为养护管理工作环境非常艰苦,从而流失了很多的专业管理人才。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很多城市的园林绿化管理人员都是临时请来的外来务工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管理知识,虽然具有施肥、除草这些基本技能,但是这些技能远远比不上专业人士的管理经验,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植被的成活率,也减少了绿化养护管理的效率。

2.4 管理机制的不健全

在我国城市的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中,很多城市都没有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存在粗放式管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管理方式还是比较落后,经常处在松散的管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养护管理的水平。

3 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对策

针对以上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力度,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来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水平,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下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对策都包含哪些方面:

3.1 增强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重视

针对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来说,增强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重视非常重要。首先,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具体的养护管理中,应该把工程设计、施工等各个方面都考虑在内,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护方案加以养护;其次,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养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大力宣传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重要性;最后,还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得养护管理工作能够有序进行,从而提高绿化养护管理的效率。

3.2 切实提高养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具体的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中,只有切实提高了养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养护管理的水平。第一,相关管理部门应该聘用相关的专业养护管理人员,并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经济发达的城市还可以聘用国内外发达国家的专家来莅临指导,丰富养护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从而打造一支专业性较强的养护管理队伍;第二,相关部门还要加强养护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让他们拥有管理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保证养护管理工作的效率;第三,还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在经过培训之后,要定期考核养护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对于表现突出的人员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表现落后的人员要给予相应的惩罚,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

3.3 加强资金支持,引进先进机械设备、技术及专业养护服务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关管理部门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加强资金支持,引进先进机械设备、技术和管护服务,从整体上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首先,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养护管理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做好相应的预算工作和资金使用方案,把投入的各项资金都用到实处;其次,还要提高养护管理工作的机械化程度和技术水平,比如,引进购买先进的修剪机、起苗机、自动喷灌机等设备,从而有效达到浇水、植被病虫害防护的目的;最后,还要购买良好的植物,择优选择,始终要坚持生态原则与美学原则相结合的标准来科学配置,从而提高植物的成活率。此外还可以由政府付费购买社会专业绿化养护单位提供的专业养护服务,原先负责绿化养护的政府机构仅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行使监督管理考核职权,这样可以做到“管”与“护”相互结合,可大大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3.4 植被的选择与搭配

对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来说,植被的选择非常重要,应该针对地域地理环境选择适宜生长和城市整体风格的植被。植被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效果和绿化功能的发挥。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正确选择绿化植被,如城市广场花坛图案,搭配不同的颜色来组合。同时,还要保证植被的选择与周围的色调相匹配,以达到和谐渲染的效果。另外,还要选择生态环保材料作为植被栽植的附属设施,减少对孔隙度小的混凝土材料的运用,多使用生态原料,比如黏土、鹅卵石、乔木等,从而保证城市园林的生态平衡。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是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找到绿化养护管理中的问题,切实提高养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不断加强资金支持,引进先进机械设备、技术及专业养护服务,科学规划养护管理方案,从而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效率。

参 考 文 献

[1] 刘正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4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社区管理地位逐步提高,社区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因此搞好社区管理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社区发展的必然条件,也是社区各项工作中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有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呈现参与意识薄弱、政府管理缺位、法律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管理队伍薄弱等缺陷,与城市社会转轨变型的趋势以及社区模式创新的要求格格不入,必须进行改革。本文就是对这一方面问题的简单思考。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了解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第二部分分析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几点解决此问题的对策,提出了城市社区管理的构建原则和基本思路,并由此设想了完善城市社区管理的具体思路,以求我国城市社区管理能够更加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社区管理 问题 对策

前 言

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允许使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功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过程。城市社区是相对于农村社区而言的。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口高度集中,生活空间相对狭小;二是居民从事非农产业,异质性强,价值取向多元化;三是生活方式多样化,人际关系边缘化,情感色彩较淡薄;四是组织程度较高,结构复杂,形式多样化。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

随着社区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社区组织逐步健全,社区队伍建设以及社区人员素质也在明显提高。总的来说,社区管理正在全面进行,社区救助体系框架正在逐步建立。各地在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争创社区建设示范市、区活动。各地创建热情之高,措施力度之大,社会效果之好,是近年来少有的。全国己涌现出一大批社区建设的先进典型。

另一方面,社区管理已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社会效益。社区管理已成为新形势下城市管理的重要基础,成为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基础工作,成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对于建立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社会化服务网络,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城市基层民主,完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参与意识薄弱

党的十七大指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要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监督。要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社区居民与社区中的单位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较弱,社区既缺乏现成的社会自治组织可供组织群众,也缺乏一定的社会资源积累可供动员群众,不少居民认为社区工作仅仅是街道、居委会的事,与己无关,绝大多数中青年很少参与社区事务,以至于社区的事情成了虚空的东西,更不谈群众参与完善社区管理工作的行动了。

(二)城市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出现职能缺位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二级政府”与“三级管理”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模式单一,而且大多采取的是行政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这与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极不适应,并严重地束缚了城市社区的发展。而当前正处于我国的政府转型时期,城市社区管理应把行政管理方法和手段作为工作的辅助手段而不应是主要措施。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城市社区第三层次的管理者——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社区管理方面存在着职责不明确、管理权限有限等问题。

另一方面,街道办事处及其下属的居民委恰恰是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城市社区的真正管理者。由于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社区管理方面职责权限不明确,造成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给城市社区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其一,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使得作为城市基层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负有代表政府行使全方位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本辖区的社会管理职能,但由于相应的权力条块分割,造成职、责、权、利不统一、不对称;其二,街道办事处全面负责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的管理事宜,但由于目前的现状,街道办事处不可能成为社区居民的代表,整合社区居民的利益和意志;其三,行使全方位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本辖区的社会管理职能,使得街道办事处明显存在着政社不分的矛盾;其四,大部分城市的街道办事处还负责本辖区的经济发展职能,举办各种经济实体,存在着政企不分的矛盾。

(三)社区财力支撑不合理

当前我国社区的财力来源大都来源于政府的拨付,有限的财政拨付难以支撑日益繁重的社区工作。同时社区单位与群众对社区并不重视,更不会关心社区的财政,当社区群众出现了对自己不利的因素时,他们会大大抱怨社区服务的不周到,从不会考虑社区经济周转的困难处境。另一方面社区没有独立财政权,这就使社区自治缺乏物质保障,很难适应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而随着各方面的发展,社区群众对社区服务越来越高,但却得不到满意的服务,这样就不可能达到可持续性发展。

(四)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缺位

虽然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组织的发育成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但就总体而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始终存在着不少问题。

1、政府观念过于传统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强调党和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直接管理经济和一切社会事务。下属各单位是政府管理的执行部门,没有自主权和自决权,形成了政府居高临下的以条条为主的纵向管理格局。社会上的企业、事业、工厂等单位都隶属于各自的上级单位,与所在基层社区组织既无隶属关系,也无其他的紧密联系。社会成员也都属于自己的工作单位,很少关心和参加自己居住的社区的活动。整个社会的管理都是由政府通过各职能行政机构逐级下达到下属单位,与社会的基层组织社区几乎无关。这种管理体制必然形成以政府为管理主体,有事找政府、事事等政府,由“政府全包”的社会管理观念。

另一方面,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人是主动的、积极的因素,即人是重要的。但是在传统的管理观念中往往注重物的管理,把“物”作为管理目标,只注意“物”的变化,例如马路的修筑、楼房的修建、树木的栽种、房屋的管理等等。这就必然忽视人的作用,特别是普通劳动者、普通居民的 作用,往往把人变成了物的从属品。

2、仍然存在“大政府”与“小社会”模式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社会的很多功能和事物矛盾都集中在政府身上,政府直接面对社会,直接从事大量的具体微观的管理活动,从而形成了“大政府,小社会”的模式,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由于政府直接管理社会事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事务不断增加,政府的负担会越来越重。而当社会事务管理达到一定量的情况下,就不得不进行新的权力划分,增加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编制,这样就形成了政府和人员编制的恶性膨胀。另一方面,政府几乎包揽社会中所有的事情,便抑制了社会的自我发展,社会的自治功能就会变得越来越弱。

3、政府对民间社会组织扶持的缺失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民间社会组织并不是很多,很多组织只是个形式,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从观念上没有对民间社会组织的重视,所以对社会组织日常运作并没有给与应有的扶持,比如资金不足。即使对民间社会组织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对民间社会组织监督并不完善,经常会出现“重登记、轻管理”的局面。

(五)社区工作者队伍薄弱,专业化程度较低

目前,从事社区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未经过社会工作的专门培训,缺乏社会知识和专业管理知识,其工作方法多是行政方法。另一方面,我国居委会工作人员大都不是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工作能力不强,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这就降低了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工作人员的队伍素质建设,拥有这样的团队,完善城市社区管理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六)相关法律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层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随着“单位制”的逐渐松动,大量出现的“社会人”需要依靠社区来进行管理,这就对社区中的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的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相关法律文件对于这种变化的社区情况显示出了严重的滞后性。例如,虽然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国家权力重心在逐步往街道层面下移,和改革开放前相比,街道承担了更多社会管理的职能,但是,作为现在街道办事处工作的法律依据的《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却是许多年前制定的,而且条例内容比较简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街道办事处的工作需要,使其依法行政失去法律支撑。居委会作为群众自治组织的问题也与其类似,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虽然日益得到强调和重视,但是现行的《居组法》已是十余年前颁布的,法律规定已经明显不适应居委会的工作需要。

三、城市社区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重视公民意识的培育

社区参与不仅仅是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也是社区自治的内在动力。社区管理离不开居民参与,没有居民参与,社区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区居民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社区管理的发展,而缺乏居民参与是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可以说,目前城市社区是“没有公民的社区”,无论是社区精英还是普通居民,都比较缺乏公民意识。现代公民是以关心公共事务、参与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为基本标志的。公民意识体现在社区中就是居民的“社区意识”。有了社区意识, 居民才会真正认识到“社区是我家”的公共意义,才会产生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亲 和力。社区中的居民没有公民意识,也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因此,要培育公民意识,促进居民向公民的转变。培育公民意识的途径是让居民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建设。要让居民认同社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参与社区管理。因此,要建立居民多层面地参与社区各类公共事务管理与建设的制度化机制,为社区居民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增强自主性。但更关键的是,要让参与者分担责任,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顾个人权利而忽视社会责任。

(二)加快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

社区管理体制是社区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保障。发达国家社区管理在逐步走向公众化、社会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同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管理模式,同时也基本形成了社区内的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而我国目前实行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仍然属于“行政单一化”的传统模式,政府在城市社区管理中仍然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这与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不适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社区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改革现行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具体工作如下:

1、合理调整街道办事处的功能

城市社区的管理,是城市基层工作的基础,但这种管理不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延伸,而是一种自我管理,属自治管理模式。因此,冲破固有管理观念,创新管理体制,是构建和谐城市社区的重要环节。首先,要调整管理体制,下放管理权限,包括计划管理权限、城市规划权限、财务权限和人事权限等等。其次,是增大街道办事处的管理权限。街道办事处是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真正主体,而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义务同自身拥有的权力极不适应,这就造成了许多社区管理事务上面没人管、下面管不了的局面。加大街道办事处的管理权限,第一应该是赋予其综合协调的权力,第二是增强其管理职责,扩大其管理权限,使街道办事处对辖区内的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社区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均能行使相应的职权,使街道办事处真正成为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

2、明确界定居民委员会的职责

解决居民委员会工作行政化问题,提高居民对居委会的认同度,是实现社区民主自治的重要前提。在批判居委会行政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城市采取的改革措施是实行“议行分设”,即将居委会原先的议决权和执行权分离,居委会只作为议事和决策机构,由居民选举产生,成员兼职且是义务的;另外成立社区工作站,作为专门的执行机构,为居民提供服务。比如深圳盐田为了让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得以实现,进一步推行了“居站分设”,也就是成立社区工作站作为行政代理机构,专门承担原先由居委会承担的行政事务,这样居委会承担的行政事务就可以剥离出来,从而可以专门发挥自治功能。学者将这一做法称之为“深圳盐田模式”。对于“议行分设”的做法,我们肯定其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居委会的行政化色彩。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在我国社区发展的现有阶段上,“议行分设”只是使居委会在形式上褪去了行政化的色彩,实质上只有“行”而没有“议”,居委会成员兼职、不拿报酬,对社区事务做不到全面了解,议事和决策能力难以保证,并且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这样运行的结果是居委会的地位被虚化。在“居站分设”的做法中更加明显,居委会面临边缘化的危机。关于居委会的改革,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组织是按照什么原则以及什么模式来设置,关键的问题是:能否为居民的参与提供广泛而畅通的渠道;能否真正整合和体现社区居民的意志;能否真正起到沟通政府与社区居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政府部门可以对居委会承担的事务进行分类,属于自治事务的,由居委会自行负责;属于行政事务的,政府可以与其签订协议,实行行政代理,不 需要另外成立专门的行政代理机构,而且在现阶段居委会可以通过承担部分行政事务提高自治的能力。总之,要让居民委员会卸下不必要的“重负”,淡化其行政色彩,提高居民对居委会的认同度,有利于社区参与,有利于社区功能的发挥。

(三)加大财政对社区建设的扶持力度

经费严重不足是制约社区建设的突出问题之一,政府对社区建设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领导重视、组织建设、责任机制和政策扶持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资金、设施支持和财政预算上,各级政府应将社区建设与治理所需费用列入财政预算,并应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保持逐年增长。因此,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都要加大对社区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并不断增加投入数额。比如在有条件的经济发达城市,应将政府财政投入所占社区服务资金中的比例逐步提高到50%,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将政府财政投入所占比例提高到30%。这不仅是由公共财政的职能所决定的,而且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

(四)政府在促进社区管理中的作为

1、转变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观念

第一,由单一的政府主体管理观念向多元化主体管理观念的转变。

在社区管理中,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依靠政府、等政府指令的管理观念,充分发挥社区各种主体的优势,协调好社会团体、志愿者服务组织、企事业单位、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居委会等各社区主体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挖掘各种主体整体合力的作用,让他们共同参与和参加社区管理,提高社区综合管理能力。

第二,从“以物为本”的管理观念向“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转变。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的,已经充分证明了人才的作用,人是知识的创造者,是经济竞争的主体,是财富之源。因此在社区管理中,必须顺应新的时代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对物的管理是服务于人的,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确保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这就应该做到尊重人,特别是要尊重为社会的发展而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普通的社区居民。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劳动。还要关心他们的各种利益,满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要为他们的生活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更好地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当然在社区的管理中,对“物”的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但是“物”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同时在管理中,要把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社区管理工作的重点,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吸引各方面的人才,调动社区广大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做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形成积极向上、群众热情参与社区管理的良好风气。

2、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方向

我国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发展的实践已证明,“小政府、大社会”模式是政府改革方向,我国五次机构改革无不以此为目标。应进一步树立小政府、有限政府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进行职能转变;要突破政府职能和权力只在行政机关内部上下转移的框架,实行管理重心、权力向社会、社区和民间组织转移;要切实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树立政府就是服务的基本理念,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缩减机构和人员编制,确立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要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思路重新构筑政府与企业事业、政府与社会、社区的合理性关系,并用法律的刚性加以明确规定。

3、政府应加大对民间社会组织的扶持

政府要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为其营造良好运作环境,并规范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准政府性质的社会团体介入社区工作的行为方式,积极培育管理型、咨询型、服务型中介机构,丰富和健 全其类型,充分发挥其“良好的润滑剂”作用。同时,应建立社会组织发展指标体系、评估体系和监督体系,对于已有的不规范的社会中介组织要加以整治。

因为民间社会组织是社区建设的主体之一,也是社区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培育和管理民间社会组织,是深化城市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一方面要扶持、引导民间社会组织发展,但另一方面更关键的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

首先,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民间社会组织的作用。实践证明,民间社会组织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繁荣社区公益事业、强化社区自治能力、拓展就业和再就业渠道、推动民主法制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和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加强对民间社会组织的扶持、培育力度,为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制定税收、财务、人事、工资、福利和劳动用工等方面优惠政策,比如对于民间社会服务组织从事社区服务活动在区别认定后给以免税、减税等优惠政策,以鼓励它们投身于社区公益性、低偿性服务。对于社区所必须的社团活动,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可以通过专款专用的形式下拨,也可以通过项目招标的形式,由社区社团公开竞投,以获得项目资金的形式得到政府资助。政府还可以为民间社会组织在社区的服务活动提供场地支持。

再次,加强对民间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保证民间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要改变目前“重登记、轻管理”的局面,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管理法规、政策,对民间社会组织实施分类管理,不断健全登记管理制度,探讨社区民间组织备案制度,引导民间社会组织规范运作,加强民间社会组织自律建设,重点加强对民间社会组织活动合法性的监督。

(五)加强社区在岗人员的培训

采取听讲、讨论和总结交流经验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其管理知识,提高其管理水平。各高校要加强社区管理、社会工作方面的专业设置,培养优秀的专业化人才并鼓励他们参加社区工作。社会力量办学中这方面人才的培训力度也要加大,为在岗人员提供较多的“充电”机会。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社区管理工作者队伍建设,以此优化人员结构。

(六)加强相关法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保证,以往我国的许多改革都是在缺乏必要的制度和政策条件下进行,这不仅很容易导致改革走回头路,而且使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的障碍和制约,影响改革的进程和效果。而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本身是一项系统的配套工程,它涉及利益调整、资源整合、权力下放、组织互动和其它相关制度创新,关系到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和社区民主进程。因此,政府应积极给予制度供给和政策引导,为体制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环境,切实做到改革有法可依,使社区管理在有序的法制轨道上正常运行。这其中,当务之急是重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和定位;加快修订民间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以适应变化发展了的形势需要。

结 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目前学术界对社区管理的研究存在理论滞后于实践发展的问题。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飞速发展,社区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而现有的学者们对社区管理问题研究的理论大多集中于政治学和社会学方面,一定程度上造成社区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难以从现有的理论中找到解释,社区建设和管理出现问题产生后再找理论应对的尴尬局面。再有就是学科研究范围狭窄,社区管理研究是一个涉及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但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管理学上,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明显不足-需要今后学者们和社区管理实践者们的共同努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不论是政府加强法制建设、变革管理方式、培育居民的社区意识,还是发展社区非营利组织都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各主体履行自身职能,规范自身行为,才能使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熊琴:《城市社区管理问题研究综述》,社区管理,2006,(8)。【2】 吴新叶:《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政府失灵》,城市管理,2006,(6)。【3】 陈伟东:《社区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卢汉龙:《中国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1)。

【5】 杨鸿台:《城市社区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何海兵:《中国的城市“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与社区发展》,当代中国研究(美国),2006,(1)。【7】 韦克难:《社区管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5

论文题目城市安置社区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姓名李芝玉 专业名称行政管理专业

准考证号110114151807

指导教师祁玲玲

2016年3月15日

城市安置社区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吸附,房屋拆迁变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建设安置小区,成为解决村民、居民安置的普遍问题,但由于文化程度、生活习俗、个人素质水平差异等原因,安置小区的建设管理存在不少问题。本人所工作的镇江市润州工业园区富润华庭小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安置小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使这些“新市民”尽快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成为城市安置社区建设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提高安置社区的管理水平必须从科学规划建设、探索人居新模式、规范物业管理、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城市安置社区,建设管理,新市民,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目录

一、引言........................................................................................................................1

二、拆迁安置小区的基本概况....................................................................................1 2.1 拆迁安置小区的形成模式...............................................................................1 2.2 拆迁安置小区的特点.......................................................................................1 2.3 案例背景介绍...................................................................................................2

三、当前安置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2 3.1 人户分离现象普遍...........................................................................................2 3.2 社区配套设施严重缺失...................................................................................3 3.3 非专业的社区管理...........................................................................................3 3.4 人居观念亟需转变...........................................................................................3 3.5 精神生活急需丰富...........................................................................................4

四、以富润华庭社区为例,实际工作中的做法........................................................4 4.1 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吸引居民参与社区治理...............................................4 4.2 抓好“新市民”培育,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4 4.3 发挥“领头雁”作用,打造高水平社区服务...................................................5 4.4 加强“法治型、服务型”党支部建设...............................................................4 4.5 开展“一式两化”工作,提升社区治理水平...................................................6

五、安置社区需探索的管理方式................................................................................7 5.1 鼓励探索过渡期的人居模式...........................................................................7 5.2 科学引导社区规划和建设...............................................................................7 5.3 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服务...................................................................8 5.4 加强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9 5.5 进一步支持和规范物业管理...........................................................................9 参考文献......................................................................................................................10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社区的不断重组,社区的建设和管理不断走向深化,中国失地农民的人数已经超过5千万人,并且以每年300万人的速度递增。在城市化进程中有相当数量的农民迁入城市成为“新市民”,他们在进入城市后,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生产关系、妇女卫生,儿童教育、消费关系、邻里关系等社会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面对农转非居民为主的安置社区,如何进行管理、如何进行引导、怎样进行社区的文化建设,促进失地农民实现市民化的转换,成为了安置回迁社区建设面临一个重要难题,笔者将以镇江市润州工业园区富润华庭社区为例,分析安置社区的科学管理模式。

二、拆迁安置小区的基本概况

2.1 拆迁安置小区的形成模式

(1)整体安置模式。对已列入城区规划和重点项目规划的城中村、城郊村在土地统一征用后实行整体搬迁,集中安置,此类安置小区主要由原有的城市居民或村民构成,原有的左邻右舍一般仍集中居住。

(2)撤村并居模式。土地部分征用后实行部分拆迁,将分散的拆迁户并入中心村,以中心村为基础建成新社区,把城市社区管理办法向农村延伸、辐射到周边的村落。

2.2 拆迁安置小区的特点

(1)自治度高。一般拆迁安置小区的管理体制承接了村两委会领导下的自治体制,虽然建立了社区居委会,但成员大部分由原有村两委会干部过渡而来,体制惯性依然存在,社区事务的决策和执行自成一体,对业主的依存度高,对外界的依赖性低。

(2)业主成分明显。由原有村民组成的社区业主在社会职业、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生活方式方面高度一致,业主之间家族裙带关系复杂,联系紧密。而随着安置房的出售和出租,外来人口的比例增加,该类居民流动性大,城市生活观念薄弱。与一般城市社区的业主成员结构复杂、联系生疏、需求分散的特点截然相反。

(3)区位边缘。拆迁安置小区大多原拆原建或者位于政府即将开发的新城,周边的交通设施、教育设施和其他生活配套设施还处于规划发展阶段,生态环境有待改善,给业主生活和社区管理带来较多不便。

2.3 案例背景介绍

富润华庭社区位于润扬大桥西出入口处,为拆迁安置小区,主要由园区下辖的龙门村、大桥村和鲇鱼套村村民组成,辖区内现有4个小区,住房70幢,居民2451户、7587人,属于规模较大、人口相对密集、文化层次中下的安置小区。小区内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9.2%,25岁以下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4.1%,而50-60岁的人口占总数的32.5%,社区整体老龄化较严重,儿童由于生活环境改变不重视教育现象比较突出,家庭儿童教育不够重视,大部分年轻人学历较低的现象极为普遍。“孩子能学多少是多少的”已成为一种风气,二孩政策开放后,“重男轻女”现象仍有存在,多数人以搓麻将、打长牌、串门聊天来打发时间,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三、当前安置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人户分离现象普遍

由于是集中安置社区,原一个村的村民被分别安置于多个小区、一个小区安置多个村村民的现象十分常见。由于小区居委会、党组织都尚未健全,居民户籍、党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原来的村,无法实现属地管理。人户分离现象给社会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多困难。由于居民的实际居住地与其户口不一致,户口所在地管理单位无法掌握居民的实际状况,党建、民政、卫生、计生、社保等服务工作难落实,相关政策也难以宣传到位。而其实际居住地管理单位又无权管理,形成了管理空白区,从而导致社会管理单位出具各种证明难,民政社会救助核对家庭状况难等情况出现,不利于社会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同时也给居民办事增加了难度。“人户分离”的居民到其户口所在地办理民政、卫生、计生、社保等相关事项时,往往还要到其户籍地开具证明,而户籍地社会管理单位对这些居民的实际情况不甚了解,导致居民为办理一个事项往往要往返多次,使群众怨声载道,极易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以富润华庭社区为例,尽管社区于2015年正式开始办公运作,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组织机构健全,但原来的村民已经习惯了有问题找原村委会,到社区办理各项业务的人很少。同时,原来的村民还涉及到“小分配”、“年终红利”等问题,很多人担心户口转出后原有的福利将被取消,一些针对农民的优惠政策也得不到,因此不愿意将户口迁至社区,但现在很多业务如大病医疗、就业证等需要本地户口才能办理,社区想更方便的服务居民却有心无力,形成了一种两难的局面。一些居民由于拆迁获得了几套住房,往往把多余的房子卖掉或是出租,吸引了大批的流动人口进入小区,更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3.2 社区配套设施严重缺失

由于拆迁安置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安置小区大多是边规划、边建设、边安置,加上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社区管理、物业服务用房等公建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安置小区的正常管理服务。在很多安置社区,物业服务用房仅限于门卫用房,居民想办理业务只能去找门卫,但村级物业管理混乱,一个小区可能因为安置了多个村的村民而有多个物业,容易形成推诿扯皮的现象。一些安置小区规划时停车位不够、电瓶车充电位不够等问题十分突出,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很多安置居民都买了汽车,安置小区的人口密度较大,有限的小区停车位根本不够用,乱停车、毁绿化等问题突出,造成了小区内部的秩序混乱和脏乱差。

3.3 非专业的社区管理

安置社区的物业服务大部分采用属地村委会代包的形式,存在人员配备少、技术设备差、业务素质低、管理服务难等问题。如富润华庭社区的物业主要就是各村自己的村民组成的,除了对小区内的卫生进行保洁和例行巡逻值班外,很少起到其他作用,小区居民也不能像其他商业小区那样组建业委会,对于要交物业费等问题很不理解,认为自己并没有享受到什么服务,物业费交的太高,对于管理十分抵制,导致各村村委会每年要自己补贴大量的物业费用。

3.4 人居观念亟需转变

在拆迁安置小区,脏乱差现象突出,总是有不少居民不顾管理者的劝说而种菜养鸡,这已成为令管理者头痛的普遍现象。农民的这种行为也常常被理解为小农意识、爱占小便宜、素质差等。安置社区内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原先农村的村民住惯了自家起的房子,“上楼”之后觉得很不习惯,原来垃圾往门口地里一倒就行了,现在还要扔到垃圾桶里,原来房前房后都是自家菜地,想吃什么种什么,现在放着好好的地不用,全都变成绿化带实在太浪费······于是就出现了垃圾乱扔、走廊上乱堆乱放、毁绿种菜等问题,相关部门管理后没出两天又故态复萌、屡禁不止,成为影响安置小区环境的一大难题。3.5 精神生活急需丰富

很多村民“上楼”后,地不用种了,又没有什么技术,手里还有不少的拆迁补偿款,干脆提前“退休”,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各个棋牌室与牌友们打牌、搓麻将,更有甚者开始了赌博,对于其他事物都失去了兴趣,很多人也觉得这样的生活不对,但没有更好的去处,精神上觉得空虚,但没有解决的办法,只能继续虚度光阴,将时间浪费在这些娱乐上。

四、以富润华庭社区为例,实际工作中的做法

4.1 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吸引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富润华庭社区服务中心内现设有服务大厅、党员活动中心、居民活动室、健康小屋、书画室、健身室、电子阅览室、司法惠民室、调解室、助餐服务站等十个功能区。由于社区服务面积有限,采用“一室多用”的方式,将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面积最大化。社区与驻区单位开展区域联建,由其党总支负责人到社区党支部担任兼职委员,协助社区建设健康小屋,开展体检、义诊和健康讲座等活动,促进资源共享。各功能区基本能正常运转,居民的参与度也比较高,如居民活动室每天开展活动平均在40余人次,各功能区均受到了居民的喜爱,通过强化完善区域性功能建设,为开展“新市民”培育与管理提供基础设施支持。

4.2抓好“新市民”培育,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

(1)以活动丰富居民业余生活。通过建立老年活动室,方便社区居民进行娱乐活动,组建了社区棋牌队,举办了“第一届富润华庭杯掼蛋比赛”,群众参与的热情高涨,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

(2)以制度规范居民行为。刚开始各功能区运行的时候有很多居民不注意环境卫生,经常在活动室内抽烟、乱丢垃圾、随地吐痰,工作人员打扫的也很辛苦,通过在活动室内开展了值日,每天设立一名监督员,及时制止其他居民的不文明行为,现在活动室内基本没有居民乱丢垃圾和吸烟了,活动完后,居民们也能主动的把桌椅归位,有热心的居民也会主动地打扫卫生,活动室现在基本是自助管理模式,居民的素质有了很大提升。

(3)以教育培养居民文明意识。社区在暑假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的未成年人活动,如举办“富润华庭杯”青少年现场作文大赛,利用活动了解现在青少年心目中的理想家园是什么样的、孩子眼中不文明的事情有哪些,通过教育未成年人,带动其家中长辈的思想道德素质。结合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将8月定为“爱国电影主题月”,每周二、周五晚在党员活动中心播放爱国电影,每次放电影都是满座,居民对电影的反映也很好,在潜移默化中向居民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以关爱服务中老年人。与辖区内医院合作,开设健康小屋,每周一上午、周四下午由医院的医生到社区坐诊,为居民量血压、测血糖,每月1号由肾病医院的医生开展义诊,平时居民也可以自己到社区进行自测血压,通过服务中老年人,使其感受到社区的关爱,在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

4.3 发挥“领头雁”作用,打造高水平社区服务

(1)加强工作人员能力培养。针对社区工作人员普遍文化层次不高,对电脑操作不熟悉等问题,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定期开展专题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2)加强党性锤炼。组织党员学习温党的重大方针政策,通过组织党员开展志愿服务、学习交流会等形式,锤炼党员党性,以党员带头,带动周边居民素质提升。

(3)以科技打造“智慧社区”。建设社区微信公众号与网站,针对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方便等问题,利用微信平台,直接发送党课知识至流动党员手机,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同时,居民可以通过微信直接向社区预约办理业务,免去其因上班忙而没有时间到社区的困扰;邻里间通过网站找到兴趣爱好相同的居民,自行组织活动,丰富中老年人的生活;社区结合健康小屋,邀请医疗专家坐诊,并用电子形式将个人健康档案录入系统,居民可直接在手机上查询自己的健康信息,利用互联网实现社区的科技化管理。

4.4 加强“法治型、服务型”党支部建设

(1)将党纪国法与服务质效提升相融合。社区党支部引导党员干部学法用法,依法依规办事,规范管理加强考核,以制度、考核规范社区工作,对社区工作人员每月开展考核评比,提升服务质量,改善办事态度。

(2)将法治理念与群众生产生活相融合。突出和强化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引导党员群众在生活和工作中形成法治思维、用法律维权。设置法律常识宣传册发放架和法律知识书籍专栏,方便群众自学自己所需的法律内容;针对少数群众所遇问题的特殊性,社区邀请律师和法律专家向居民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引导居民形成知法懂法用法的习惯。

(3)将典型带动与整体素质提高相融合。社区利用道德讲堂学习道德模范的精神,通过在各活动室设置文明监督员,并将其发展为志愿者,以身边的先进典型带动周边居民整体素质提高。

(4)将自身特色与群众所盼所愿相融合。作为安置小区,村民转为“新市民”后,在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社区党支部针对居民需求,做好特色服务。

4.5 开展“一式两化”工作,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开展以参与式治理、精细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的“一式两化”工作,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1)“参与式治理”:推行“大党委制”,吸纳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兼职委员参加社区治理,开展统筹共建;深化社区议事会商,规范开展各类议事活动;大力培育发展服务性、公益性社会组织。挑选居民代表,每月一次开展居民代表议事会;与小区物业、居民代表等开展会商会,对在小区内建立广告位和小区绿化带种菜等问题进行会商,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利用社区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提升了服务质效。

(2)“精细化管理”:完善社区片长、楼长队伍管理;做好实有人口基础信息的数据采集工作,完善实有人口综合数据库;分类别绘制“民情图”,充分发挥“民情图”作用。富润华庭社区通过完善小区片长、楼长队伍管理,建设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健全社情民意处置机制,提升社区精细化管理水平。由于富润华庭小区为安置小区,社区和各村对小区居民实行“双重管理”,户籍在本地的居民居住十分分散,故社区与各村共同建立楼长制,保证每栋楼有楼长,每个片区有片长;社区为进一步增强宣传效应,还在社区服务中心门前建设了20米长的宣传栏,展示民情图、AB岗等。

(3)“一体化服务”:优化办公服务用房功能设置,社区公共事务受理实行AB岗制,推行工作日午间和公休日错时服务,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实施志愿服务提升行动,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成立社区劝导队,完善规章制度,组织开展各项劝导活动,完善劝导队伍各项规章制度,围绕社区环境卫生、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开展劝导活动。将文明引导与依法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五、安置社区需探索的管理方式

5.1 鼓励探索过渡期的人居模式

(1)可以按属地管理为原则,加快房产证办理手续,建立“户籍随房走、股权跟人走、福利在住地、管理归属地”的社区管理机制,实现安置居民股份分红在原村享受,民主权利在属地社区享受。富润华庭社区现在采用的是“双重管理”的方式,即居民的相关业务等可以到社区办理,也可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但原有的村里的福利还是在村里享受,如果户籍转入社区,但本人还是在农村人口数据库中的,原有待遇也将不变。采用这种管理方式后,既方便了居民的生活,也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针对流动人口,建立政府主导、公安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破解“人户分离”难题。辖区派出所会同社区,通过社区网格员在社区内开展彻底的入户登记,摸清实际居住人口信息,并与市公安局常住人口数据库进行对接,形成以社区为单位的,统一规范的常住人口信息系统,平时还对其信息及时更新,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为“智慧城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3)以居民实际居住地为主开展社会管理工作。实现以户籍所在地管理转变为以实际居住地管理为主的社会管理模式。在建立准确的常住人口数据库的基础上,形成规范、高效的居民实际居住地管理制度,对实际居住在本社区的居民进行管理与服务。一方面社会管理单位权责明确,可以高效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也省去了居民奔波之苦,快捷地获得相关服务。

5.2 科学引导社区规划和建设

(1)加强顶层制度建设。遵循“民生为先,量力而行”的原则,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建议在今后城市建设过程中,要遵循民生为先的原则,做到量力而行,科学规划好每个项目。力争不扰民、不损害老百姓利益,不做半拉子工程。引导设施配套与住宅建设同步推进,在规划时就要考虑找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做好预案,尽量高标准的对小区整体规划部署;对已建成安置小区中配套设施滞后或不健全的,由主建单位设法进行完善,如针对停车难等问题,可以在征集好居民的意见后,在现有小区格局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造,尽量满足居民的要求。坚持居民入住与社区管理同步推进,做好社区管理组织的提前介入,社区应当做好引导工作,如采用“网格化”管理,设立“楼栋长”,及时掌握居民的诉求,并及时组织居民讨论协商解决。

(2)遵循“先安置,后动迁”的原则,科学制定拆迁计划。在动迁前,有透明公开的安置方案,使安置总体进度与拆迁进度保持一致。

(3)加大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综合考虑服务人群和覆盖半径,逐步建立起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依托,专项服务设施为补充、服务网点为配套、社区信息平台为支持的社区服务网络。

5.3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服务

(1)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专业服务机构,开展面向全社区居民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体教育、社区安全、法制宣传等服务项目,切实保障优抚对象、低收入群体、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社会群体服务需求。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社区组织协助、社会力量参与的社区公共服务新格局。

(2)大力发展便民利民服务。完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优化社区商业结构布局。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居民服务业,重点发展社区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物流配送和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积极推进社区网络平台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到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标准化菜店、家庭服务等便民利民网点。鼓励邮政、金融、电信、供销、燃气、自来水、电力、产品质量监督等公用事业单位在社区设点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根据农村居民需求,提供农资营销、农技咨询推广、农产品收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生产性服务。大力推行物业管理服务,建立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联动机制,提高物业服务质量。

(3)大力发展社区志愿互助服务。根据社区居民构成,培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志愿服务。积极推进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和党员社区表现反馈制度,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依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党委政府倡导、社区组织扶持、共产党员带头、专业社工引领、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志愿互助新格局。

(4)应采取民主管理的方式强化居民的民主意识。一是指导式管理,如对各种群众自发性的娱乐活动进行指导,建立一定的组织载体,将其纳入管理范围。二是疏导式管理,通过文明社区创建、社区文化活动、社区服务等公益活动体现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三是透明式管理,通过各种宣传栏、告示、电话或信箱等形式,实现政务公开、社区事务公开。四是以服务为先导,通过为居民排忧解难,赢得居民的认同,逐步达到社会管理目标和居民共同需要的统一。

5.4 加强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成员为骨干,以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为重点,以政府派驻人员、其他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和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社区服务人才队伍。

(1)制定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把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鼓励、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向社区流动。

(2)充实壮大社区干部队伍。依法依章选齐配强社区班子成员,逐步扩大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范围。建立健全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健全居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

(3)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人才对其专业化、职业化。根据工作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开发社区服务工作岗位,扩大就业范围,吸纳更多人员从事社区服务工作。

(4)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鼓励社区服务人员立足岗位、自学成才,支持他们参加社会工作等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考试,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现有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依照相关法律政策规定落实社区服务人员的生活补贴、工资、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

5.5 进一步支持和规范物业管理

(1)加强领导,依法管理。地方政府和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法制宣传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提高物业管理企业和广大业主依法共同管理小区的共同责任和意识,增强物业公司和业主依法行使自身职权和义务的能力。把物业服务行业纳入城市建设现代服务的发展规划,放在安置小区管理的重中之重,社区要深入到实地调查研究和解决小区物业管理工作中与业主间产生的纠纷和困难,不断推进物业规范管理的深入和完善,把物业规范管理纳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2)规范安置小区的物业服务标准,根据考核结果,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服务补贴,调动物业服务单位的积极性。同时,与原有的村合作,组建业委会,聘用第三方监督和管理物业,对物业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把好人员聘用的“入口关”,提高物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让居民感受到物业的作用,感受到好物业和差物业的区别,整体提高安置小区的档次。

(3)发挥好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指导作用。办事处和居委会是辖区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贴身领导、教育、监督的组织机构,他们能随时随地听得着、看得见小区发展和发生的一切,最能掌握辖区内各物业管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情况,最有机会了解业主的思想动态,最有充分说服力解决实际问题,检查监督可随时到位,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快促进物业管理服务不断改进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唐新,构建和谐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2] 宋国华,当前我国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师,2007 [3] 宋之国,构建城市和谐社区与社区治理创新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4] 申雯雯,侯爱敏,姜彬,市民化进程中的农民安置社区管理研究——以苏州为例[J],城市观察,2015, 35(1):107-113 [5] 李伟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安置社区的创新管理研究[J],常州大学,2011:(24)

[6] 吕维平,失地农民住房安置模式探讨[J],城市问题,2007:(5)[7] 丁宁,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选择及其法律构建[D],延边大学,2010.6

致谢

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6

一、当前我县城市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我县在城市规模扩张方面成效明显,但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老城区历史欠帐较多,建设滞后,还属于小城小规模,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也影响了城市管理的质量。一是市政设施不够完善。老城区道路狭窄,城区公共绿地少,绿化率较低;垃圾中转站和投放点欠缺,公厕数量少,垃圾收集、清运、处理手段还处在比较原始的阶段;农贸市场数量不多,布局不尽合理,无法满足居民生活需要。二是各类专业经营场所硬件设施不完备。一些维修店、作业加工店、服务洗车店、废品收购站等不符合营业前置条件,如室内无场地占道经营作业,洗车店不设沉淀池,污水直接排放下水道或河道,餐饮店达不到前堂后店要求,油烟未经处理自然排放等等。三是部分住宅小区内部功能不全,车库、停车场、垃圾池等必须设施配套不足,影响了居民生活。

(二)市容秩序比较混乱。一是占道经营现象严重。目前,县城主次干道均存在流动摊、店外摊占道经营,占道修车、洗车、作业加工等现象。部分专业市场内部管理不到位,不少经营户在市场外围摆摊或游动占道经营。二是交通秩序管理不规范。机动车辆乱停乱靠、乱上人行道,行人不遵守交规,随意横穿马路等现象十分普遍。三是广告设置随意性大。一些商家在部分路段随意悬挂广告牌,或在店铺门前占道摆放招牌,乱贴乱画、非法小广告等城市“牛皮癣”还未彻底根治。

(三)市民环境卫生意识不强。部分居民特别是沿街住户随意倾倒生活垃圾、排放污水,临街商户、饮食店存在门前乱扔乱堆垃圾现象;建筑施工车辆轮胎带土运输,撒漏时有发生;部分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清扫保洁不落实,存在卫生死角。

(四)违章建筑问题突出。一些居民私自圈地建房,不仅破坏城市规划,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少数居民在屋顶违章搭盖加层,影响了建筑物整体景观。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城市管理观念落后,与城市的发展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对城市管理的内涵理解片面,认为城市管理就是一般意义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日常管理,是维护城市规划建设功能不异化的手段,重建设轻管理、先建设后管理、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观念较重。特别是当前城市规模加速扩张,各级愈来愈重视建设的速度,强调建设的效率,而对城市科学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服务意识不强,直接影响了城市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二)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城市管理面临难以调和的矛盾。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县就业再就业形势还比较严峻,一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在没有找到固定工作时,大多以各种低层次的生产方式谋生,例如摆摊设点、修理、开小餐馆等等,这些经营活动往往是滋生违规违章现象的“温床”。当前,这些弱势群体是城市管理的难点和焦点,有关部门既要以人为本,又要严格执法;既要维护社会稳定,又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使得城市管理面临难以调和的矛盾,处于两难的境地。

(三)城市管理体制不顺,长效管理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极强的工作,涉及建设、公安、工商、交通、卫生、环保、民政等多个部门。长期以来,由于权责不清、各自为政、执法交叉,极易出现重复管理和管理真空,致使部分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久拖不治,或久治不愈。同时,一些相关职能部门还存在“城市管理是城管部门的事,管理好坏与自己无关”的思想,难以形成管理合力。

(四)城市管理法规不完善,行政执法手段受到限制。目前,对城市管理还没有一部完整、系统的实体法出台,只限于一些条例或地方制定的规章、办法。而且,有的法规规章条款标准不明确,对某些行为只有禁止性条款,没有详细处罚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在城市管理的实践中,有许多影响市容市貌和市民生活的行为,因为在治理方面缺乏法规依据,使管理者往往处于尴尬的境地,导致许多违章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查处,影响了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宣传教育不够深入,市民城市意识比较淡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要求市民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卫生意识、环境意识。目前,我县对市民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还很不够,市民爱护城市、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还很淡薄,乱丢、乱吐、乱停、乱放、乱倒、乱搭、乱建的现象还十分突出,人为破坏、盗窃公共设施的行为时有发生。一方面,市民对城市管理提出了高要求,希望城市管理部门加大管理力度,提升管理水平;而另一方面,当城市管理与个人利益出现矛盾时,市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就会下降,公共意识往往被抛在一边。

三、加强我县城市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科学的城市管理理念。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创新城市管理理念上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强化“三项职能”,实现思维的“三个转变”。一是要强化调控职能,立足打基础、管长远,由侧重于管人、管事、管物转为更加重视改善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实现城市管理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思维转变。二是要强化服务职能,一切从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实现城市管理从效益至上向服务至上的思维转变。三是要强化监督职能,健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执法监督体系,不断推进城市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实现城市管理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二)统筹规划,完善设施,大力夯实城市管理基础。要坚持以规划为纲,把城市管理纳入城市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实行同步规划,同步推进,从源头加强城市管理。同时,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合理规划,进一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一是加强环卫设施的规划与建设。要加快垃圾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垃圾收容器及公厕的规划布点与配建步伐,提高环卫保洁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强停车场的规划与建设。要着眼城市长远发展,合理布局城区停车场,老城区要适度开辟,新区要预留空间,缓解城区交通管理与停车压力。三是加强行业市场的规划与建设。要将农贸市场、旧货交易市场、洗车场、机动车修理市场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本着“管理优先”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分批实施,打造分类合理、特色鲜明、统一管理、集中经营的各类专业市场。

(三)盘活资源,市场运作,切实突破城市管理资金瓶颈。要加大经营城市力度,转变城市资源管理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解决城市管理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是投资主体要实现多元化。政府要由城市管理的直接投资者转变为引导投资者,通过制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城市管理活动,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二是城市资源要实现商品化。将无形资产有形化,推行街道广告经营权、公共设施冠名权、出租车经营权、公共汽车线路和站台经营权等无形资产的转让、拍卖和租赁,使其进入营运状态,拓宽城市管理筹资渠道。三是城市管理要实现企业化。进一步转变“政府包揽、垄断经营”的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将政府部门经营性职能转由中介组织承担,开放作业市场,对城市管理养护作业等项目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达到降低城市管理成本,提高服务效率的目的。

(四)整合力量,健全网络,着力创建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管理而非行业管理的工作,需要协调配合,整合资源和力量,发挥各方的积极性。为此,应按照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建立职责明确、有统有分、相互协调的管理体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顺利开展“迎接奥运圣火传递、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我县成立了创建文明卫生城市领导小组,可以此为基础,成立县城市管理委员会,作为常设议事协调机构,负责审议和决定全县城市管理综合性规划、工作计划和有关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二是健全基层网络。要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基层社区作用,合理下放城市管理权限,实现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属地管理,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合、社区主抓的城市管理模式。三是推行综合执法。要充分发挥城市管理委员会的宏观决策作用,进一步统筹相关部门职责,把由建设、公安、工商、环保、卫生、交通等部门负责的基本卫生、基本秩序管理工作,与城管执法队伍负责的违规违法查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单一的城管执法转向综合执法服务,解决城市管理领域长期存在的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有利争着管、无利都不管”的问题,为提高城市管理效能提供体制保障。

(五)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法制化水平。依法治理是城市管理的关键,也是城市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一是要建章立制,健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法规体系。要针对城市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城市管理规章制度的立、改、废工作,由县人大或县政府出台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城市户外广告管理等方面的办法,健全城市管理制度,使城市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要依法行政,增强城市管理执法的规范性。要建立健全案件受理制度、错案追究制度、执法责任制考核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行政处罚案件办理规定,规范办案程序,确保城市管理执法行为合法、适当、有效。三是要文明执法,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教育活动,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服务意识和文明意识。

(六)强化措施,标本兼治,不断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注重突击整治与长效管理的有机结合,标本兼治地抓好城市管理。一是建立城市环境集中整治制度。对城市环境特别是脏、乱、差等重点、难点问题,要坚持齐抓共管,集中整治。当前,要突出抓好以流动摊点、占道经营、乱停乱放、违章建筑、“牛皮癣”等为主的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着力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形象。二是建立城市管理目标责任制度。要实行城市管理工作领导责任制,把城市管理工作纳入乡镇和县直各相关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工作考核范畴,严格结帐。同时,对具体管理人员和执法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层层分解,明确责任,兑现奖惩,消除管理真空和死角。三是完善城市管理考核机制。根据城市管理目标、任务、内容、要求,建立操作性强的考评体系,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对城市管理绩效进行全面、科学、公正的评价。

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7

1 当前城市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体制不顺。

相比较其他政府部门序列的成熟有序, 城管部门的管理体制至今仍然没有全国统一的模式。根据国务院文件“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组织是各级人民政府直属的行政机关”, 但在实际运行中各地差异极大。到底城管应该管什么, 至今在国家层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回答这个问题, 只是原则上规定集中执法权的工作是由国务院法制办来管, 建设部来牵头日常工作。这样的机制让各地城管执法队伍感到困惑。城管的合理性、合法性也因此屡受争议。

1.2 末端治理。

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低收入人群, 是城管日常执法中主要的管理对象, 但问题产生的根源--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 却非城管一家所能解决的。城市管理在政府部门中行使着“末端治理”的职能, 是对前期政策不完善产生的问题进行修正, 因此就非常容易产生“治标”不“治本”的结果, 经常导致城管人员在一线执法时与执法对象发生冲突。

1.3 职能泛化。

从最初的市容环卫到城建监察一直到目前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 说明城市管理的职能不断扩大。目前城管承担的行政处罚职能中相当部分是属于其他政府部门的“老大难”问题, 一些应属于其它职能部门应该管但不想管、管不好的事都集中到行政执法局。因管理职责较多、执法依据不明确、人手有限等原因, 城市管理的日常工作常常只能靠突击整治、疲于应付来处理, 容易使本属人民内部矛盾激化产生冲突。

2 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城市化发展。

在中国当前急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进城农民与城市中既有的数量不菲的无业人员一起, 需要在简单服务业中寻找生存机会;而城市中的机会毕竟有限,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只能小本经营, 所获微薄, 甚至只有通过“无照经营”、违反管理法规才能获得这种微薄的收入, 这是城市管理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2 人治观念根深蒂固。

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 民主法律传统“很少”, 观念转变滞后, 法治意识淡薄。受我国几千年残留下来的封建思想影响, 人治观念没有得到根除, 思想观念陈旧,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轻法律法规重行政命令, 轻依法办事重行政权利的现象。

2.3 对象群体特殊。

城管执法的对象相当多的是弱势群体, 靠小生意来挣点生活费, 一旦他们的商品或工具被没收, 就有可能损失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收入, 使他们生活陷入非常困难的局面。人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 行为就会有所失常, 一旦控制不住, 就容易爆发。他们中的一些人会铤而走险、暴力抗法, 这样矛盾就极端激化了。

2.4 队伍建设滞后。

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及法律意识直接关系到城市管理的质量问题。城市管理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个全新命题, 执法的对象往往是基层百姓, 执法的内容也与他们的生计息息相关, 需要的是经过专业培训的高素质执法人员, 但现在的实际情况却相去甚远。目前我国城市管理执法中运用粗暴、野蛮手段以达到严格执法目的屡见不鲜, 不按规定执法、徇私枉法现象层出不穷。

3 解决问题的对策

3.1 尊重不同群体的利益。

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 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的目标。“以人为本”首先要求政府关注民生, 而对劳动者来说, 谋生是根本, 生存没有着落其他发展便会成为“空谈”。城市化是利益重组的过程, 城市管理是公共政策的问题, 不同群体的利益, 实际上是有差异或者是有分歧的。对于城市生活中不同群体的权利, 谋生权应当在所有权利中排在第一位, 要充分尊重群众自食其力的选择。各个群体从各自不同的利益出发, 具有各自的立场, 政府在这方面应当起到一个协调和平衡的作用。在管理与生活发生冲突时, 应该多考虑管理如何满足民生的要求, 而不能以牺牲民生需求回避管理上的难题, 强行让群众生活来适应粗放管理。

3.2 杜绝人治。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正处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 城市建设的水平不可能很高, 城市设施的质量也不可能都是世界一流, 我国的城管目标不能超前和脱离现阶段的发展实际。城市要求整齐、清洁和漂亮本身并没有错。但是面对那么多的城市下岗职工和城市贫民, 面对那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么多的挣钱养家和缴学费的打工一族, 这种目标就很值得商榷。在当前的城市管理中需要警惕的突出问题就是权力的任性。这种任性权力的逻辑是只要是权力想做的, 就是可以做到的。于是有的城市提出无摊城市的目标, 有的城市禁止瓜农进城摆卖西瓜, 有的城市禁止果农摆卖桃子, 更多的城市则是以建立美轮美奂的城市为目标, 对有碍城市观瞻的居住区一律扫荡。恰恰就是这些从良好愿望出发的各种举措导致了一幕幕悲剧的发生。

3.3 综合管理。

关注城市建设的同时也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使之协调发展。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 制定相应的城市管理标准, 避免法律实施过程中的超范围执法。以法制为基础, 理顺城市的管理体制, 切实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部门职能交叉、条块分割、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的问题, 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城市管理系统。由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的行政相对人往往是那些贫穷的城市低保户或进城打工的农民, 他们的就业面非常狭窄, 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就业或创业。如:为他们提供低费或免费培训, 使其掌握一定技术, 从而另谋生计;为他们建造较有秩序的市场, 为其提供买卖场所等。

3.4 文明执法。

推行“人性化”执法、“亲民型”管理的执法模式。“人性化”执法,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认真听取行政相对人的意见建议, 充分尊重其人格, 切实维护其权利, 给予其人文关怀, 促使其自觉自愿参与城市管理。“亲民型”管理, 就是以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为出发点, 以一切依靠群众, 充分发动群众为工作方法。在争取大多数群众支持和认同的基础上, 严格执法、规范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

3.5 加强队伍建设。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 带头依法行政, 树立法大于权、法高于行政的观念, 对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起示范、导向和转化作用。录用城市管理行政执行人员时要严格标准、公开竞争、择优录用, 让那些素质好、懂法律和专业技术的人员进入执法队伍中, 把那些不合格的人员清理出去, 形成“强者上、平着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竞争机制。

文明不应该是规范出来的, 而应该靠一个社会的自然向前发展的文明意识的萌发。我国城市管理的问题不在于适用法律法规来规定, 而在于缺乏真正从群众间自发自觉的意识的唤醒。想要真正解决我国城市管理的问题, 就应从提高全民素质开始, 增强人们保护城市生活环境意识。

摘要:近年来, 城市管理工作中城管人员与执法对象之间冲突不断, 各种暴力事件层出不穷, 严重影响了各级政府的形象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其中比较著名的事件有:2006年8月北京海淀区城管人员李志强扣押卖烤肠三轮车时被无照摊主崔英杰持刀杀害;2008年1月湖北天门市过路人魏文华因用手机拍摄城管与群众冲突被城管人员群殴致死。更骇人听闻的是2004年6月湖南衡阳市残疾人罗贤汉因连续6辆三轮车被查扣讨要无果, 点燃汽油与分管城管的副区长邹传云同归与尽。

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8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68-01

所谓城市社区,就是一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具有人口众多、聚居规模大,组织结构复杂、生活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只有重视城市社区管理,完善城市社区民主管理制度,将城市社区管理的井井有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

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大力发展起来,我国城市建设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城市社区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但是城市社区管理不善严重影响了城市社区的发展,并且对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才能有效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社区管理的主体比较单一,政府根据行政命令垄断了社区内的所有资源,这是我国大部分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城市社区管理存在以行政为主导、政府干预过多的问题。在城市社区管理的过程中,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职能不明晰,这就导致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力不足,严重影响社会组织的正常发育,政府组织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表现的不积极,严重影响了城市社区管理的质量。

2.城市社区自治体制不足,社区成员参与度不高。我国城市社区自治体制不足,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城市社区的自治行政化特色比较浓厚,这会使得城市社区自制组织工作的负担变沉重,导致城市社区自治主体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城市社区成员参与度不高,城市社区成员缺乏自治意识,城市社区成员的参与度普遍不高,严重影响了城市社区自治工作的开展。再加上城市社区自治的参与渠道不畅通,在城市社区自治过程中,社区成员的力量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就使得城市社区归属感较弱。

3.城市社区服务主体单一,社区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系还不完善,服务主体比较单一,随着我国城市社会转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越来越强,但是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功能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但是城市社区服务的资金和资源极为有限,城市社区整体的实力较弱,这就导致城市社区无法充分发挥服务主体的作用,不能实现城市社区服务内容的多元化。

4.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受到制约。由于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起步较晚,这就导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这会严重阻碍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面临困境,阻碍和谐城市社区的建设。城市社区居民的社区文化参与度较低,社区文化参与意识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社区教育形式单一,城市社区无法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这就导致城市居民社区的认同意识表较薄弱,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人才资源匮乏。

三、完善城市社区管理的有效对策

1.完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在城市社区管理中,要想实现城市社区管理的多元化,就要对政府职能进行转变,实现政府行政和城市社区民主自治的有效结合,促进城市社区的和谐发展。城市基层政府组织要将设计社区公共事务的社会性服务工作从政府行政职能中有效的分离出来,城市社区管理要淡化行政色彩,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城市社区服务质量,承担起城市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责任,使得社区中介组织、志愿者组织能够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2.完善城市社区自治,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将政府部门和城市社区居委会之间的关系理顺,将政府部门的职能进行切实的转变,不能讲政府部门的工作推给社区居委会,从而有效坚强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负担。社区居委会要引导居民进行自我管理,不断完善城市社区自治制度,增强城市社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社区文明建设中共享一份力量。提高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拓宽城市社区居民的社区管理渠道,有利于城市社区的文明建设和发展。

3.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有利于城市社区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政府部门要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建设能力,提高非政府组织的社区服务能力,使得城市社区居委会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充分发挥社区服务的骨干作用,这样才能有效完善城市社区服务。城市社区居委会在开展社区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微社区管理提供公益性的服务。

4.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随着城市社区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逐渐增长,要大力发展城市社区文化,积极开展群众性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效满足城市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城市社区可以聘请高素质的社区文化工作者,选派具有极高敬业精神的文化工作者参加专业的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人才队伍,有效提高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质量,改善城市社区居民文化建设现状,使得社区居民的精神文明更加丰富。

总结:由于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处于经济化的转轨阶段,城市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和经济建设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只有加强城市社区管理,对城市社区居民进行思想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大城市社区管理的资金投入,提高城市社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在极大程度上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康之国.构建城市和谐社区与社区治理创新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陈德豪.当前我国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师,2005.

[3]赖一飞,李立.论构建和谐的物业管理社区[J].科技创业,2007.

[4]徐琦.社区概念与理论起源[J].运城学院学报,2005.(1):32-36.

[5]刘冬枝.我国城市社区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9(14).

上一篇:服务队例会议程下一篇:《诚实的孩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