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写景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记叙文阅读——写景(共8篇)

记叙文阅读——写景 篇1

学习目标:学习怎样阅读记叙文写景类文章。

一、导入

二、知识梳理

写景,也就是描绘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阅读此类文章要注意:

(一)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

1.游记。

2.描写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3.写人们生活所处周围的景。

(二)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几种顺序: 1.按时间顺序写。2.按空间顺序写。3.游览的先后顺序。4.按景物的不同类型。

(三)理解写景文章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多分有两种:

1.总分结构。总分结构经常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相互照应,这叫首尾呼应,或前后照应。2.移位换景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多用在游记中。

(四)品味鉴赏文章的语言

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对比等。例:比喻:⒈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2.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思考:实在的景物、想象的景物分别有哪些?

排比: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丝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夸张:朵儿赛过八寸的玛瑙盘,瓣儿赛过巴掌大。

反问:虽然天山这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思考:1.请将上面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并比较两个句子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2.那么这些修辞手法放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五)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是我们阅读写景文章应把握的重点。

【牛刀小试】

海滨夏夜

这是一个迷人的海滨夏夜。

夕阳西下,天空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被霞光染成了红色,比天空的景色更壮观,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照在浪峰的霞光,又红又亮,滚动着,使人赞叹。

夜幕降临,天空的霞光渐渐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浅红,当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高而远的天空中便出现了启明星。它那么大,那么亮,放射着令人注目的辉,活像一盏挂在市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各处的灯火也陆续亮了起来,尤其是山坡上那一片片灯光,从半空中倒映。

在乌蓝的海面上,像一串串流动的珍珠。

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望着这夏夜的景色,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和兴奋。

1.本文是按照_____________顺序来写的。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语可以判断出来。

2.本文通过什么景色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提高】

我爱乡村的傍晚

“六月里的一天,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山村故乡。上午,一场大雨把乡村的山川原野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我独自沿着田间小路,来到小时候常跟堂大姐一起去放牛的小山岗。我美美地呼吸着田野里清新的空气,我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晚景!”|| 眺望远处。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柔和的夕阳,绚丽的晚霞,横卧在不远的天边的群山,倚

山而建的一簇簇的村落,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的炊烟······奶奶还在世时说过:一层山水一层人。我望着群山在遐想:大山背后又是一层怎样的山水?怎样的人呢?这里看不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城市的各种声响喧闹,但却充满神秘。

近处,是一片金黄的稻田。一阵晚风吹来,稻苗一起一伏的,使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金色的海洋之中。稻田的边缘是一排排的丝瓜架,瓜蔓儿上开满了一朵朵金黄的花。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地一边唱歌一边采蜜。丝瓜棚旁边那块碧绿的西瓜地上,虽然没有蜜蜂的歌唱,却有着丰收的喜悦。瞧,一个个大西瓜像一个个胖娃娃似的躺在瓜蔓母亲的臂膀里,夕阳的余辉轻轻地爱抚着它们,催它们入睡。

在我身边的山坡上,则是另一番景象。三五只水牛在草上悠闲地啃着草,不时还抬起头来。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晚景,“鸣鸣”地长叫几声来抒发自己快乐的情怀和感受,那低沉浑厚的余音在宽阔的田野回旋,使人听了兴奋。|| “乡村的傍晚多美呀!我如果有架照相机,定要把那起伏的山峰,金黄的稻田,西瓜地里丰收的景象和那引颈高歌的大水牛一一拍摄下来,让它们永远留存在我的影集里。我多么喜欢乡村那迷人的傍晚;我多么喜爱这乡村恬静的活!”||

1.文章是按照什么写作顺序观察乡村傍晚景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短文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雪之韵

雪,纷纷地飘着„„像天堂里的小天使,舞着轻盈的翅膀,在空中打着旋儿,悠悠地降落人间。她悄悄地飘在树枝上,落在草丛上,把大地母亲装扮得异常美丽。我不禁要惊诧于她那神奇的画笔,将世界着上了这般冰清玉洁的色彩。

她调皮地落在娇艳的红梅上,欢飞在青翠的松林间。最后,她累了,于是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广阔的天空,紧紧依偎着小草、泥土,和大地融为一体,孕育着那一份独特的感觉。柔柔的雪花轻抚着我。我禁不住伸出舌尖捕捉她那离合的身影,啊,真凉,一股甘甜真沁心脾。

抬头仰望天空,洋洋洒洒的雪花好似一张洁白的网、飘动的纱,罩住了山,笼住了树,覆盖了一切的一切。一时间,世界变得这么至纯至美。

——白雪呀,你是上帝的天使,人间的春神。我的心灵追随着你飞到了天堂,善良,美丽,纯

洁在这里得到了升华。啊,雪之韵„„

1.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对雪的喜爱赞美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雪之韵”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山中访友》片段,回答问题。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选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呢?通过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句子。

(1)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记叙文阅读——写景 篇2

如果说语文试卷是每年中考的一道“大餐”, 那么记叙文阅读则是其中必上的一道“大菜”。细看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我们不难发现 ,对记叙文阅读的考查不外乎一般的写人记事文、散文和小说,其考点紧扣新课标,主要考查以下能力和知识点:

1. 整体感知的能力。具体知识点有:

1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理清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和顺序,进一步整体把握文章;

3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做总体把握,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

4准确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文章的中心,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提取归纳的能力。具体知识点有:

1能从文章中提取描写人物或叙述事件的重要细节和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关键语句,归纳作品的主题思想或作者情感;

2能对信息进行辨别并适当归类,提炼作品某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能从表面的叙述中发现隐含的信息,揣摩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

3. 分析理解能力。具体知识点有:

1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对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形象意义加以分析;

2能依据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准确表达自己从作品中获得的感受和启示。

4. 欣赏评价能力。具体知识点有:

1能结合语境,推敲词语的意义和作用;

2能联系上下文,阐述关键语句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3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倾向,并做出自己的评价。

5. 实际运用能力。具体知识点有:

1品味作品中的形象和语言,有效地丰富自身的语言表达;

2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典题诊断试一试:你掌握得怎样了?

(一) (2013·江苏省南京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粥里春秋

陆建华

1刚刚懂事,读过几年私塾的父亲就一字一顿地教我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还多次让我跟着他高声朗诵《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念是念了,也歌唱式地朗诵了,其实只是挂在嘴上而已。年龄稍大以后,特别是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为了粮食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才逐渐掂出这些格言和诗句的分量。

3三月播种。一家人随着东方的第一缕霞光早早起身,把冒出娇嫩芽尖的稻种,小心翼翼地均匀地撒在秧床上。

4四月插秧。辽阔的原野上,一方又一方的水田镜子般平整,倒映着蓝天白云,使人恍然觉得,那些身手矫健的插秧女是把碧绿的秧苗栽插在青天之上。

5五月,六月,七月。

6追肥,拔草,治虫。

7高温悄悄来了,村民们像照料子女一样侍候庄稼,不怕苦,不怕累,只要庄稼长得好,就喜笑颜开,心满意足。天热闷人,他们说:“好!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呀!”双腿被蚊虫叮得奇痒难忍,被蚂蟥吸得鲜血淋漓,他们只是笑笑。终于,稻谷一天比一天饱满了,远远望去,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逐渐变得金光闪烁,气象万千。

8村民们不辞劳苦种植粮食的过程,使自幼在农村长大的我印象深刻,而村民们对粮食无比珍惜的情景,更是让我终生难忘!邻居房大伯,每当新谷登场,他最爱的是先煮一锅新米粥细细品尝。他喝粥时的陶醉神态,使人觉得,他喝的不是粥,而是人间难得一见的美食。更难忘的是,一碗粥喝罢,他要仔仔细细地把碗舔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粥液,那碗便如水洗过一般。

9第一次见房大伯舔碗,我很以为怪,回家告诉父亲,父亲神情庄重地说:“你记住,这就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0此生见粥多矣!最难忘的是那个全民饥饿的年代,村民们被指示拆灶砸锅,全部到大食堂吃饭。那时家家断炊烟,户户无鸡鸣,食堂每天只供应两顿粥。分粥时,两名服务人员一人用大铁铲在一个大缸内不停地搅拌,让沉在缸底的少得可怜的米粒浮上来,另一人负责往满脸饥饿的村民碗里舀粥。说是粥,其实是稀汤,碗里的米粒屈指可数……但是,在饥饿面前,人与人之间却显现出相濡以沫的真情。那时,我们大学生里多数男生到月底总要饿一两顿,甚至一两天。这时,早就留心的女同学会伸出援助之手:“呶,我这儿有吃不完的饭票,给你们……”面对桌上小小的一卷饭票,男生们推来让去:“我不饿!我不饿!”饭票往往被硬塞到最瘦弱的男生手里。其实,她们哪里是“吃不完”?他们哪里会“不饿”?这盘中粒粒,又岂止是普通的生活小事?

11我庆幸我的儿孙们赶上衣食无忧一天比一天幸福的时代。单就米粥来说,什么八宝粥、银耳绿豆粥、莲子荷叶粥等,花样翻新,名目繁多。我仍然固执地要求我的儿孙们什么时候都不可忘记古训!儿孙们接受了我的意见,并付诸日常生活中。那一天,我见到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儿,在饭桌上严肃地批评刚上小学的孙女:“提醒你多少次了,你总是改不了到处丢饭粒的毛病!不是刚背过唐诗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12我听后欣慰地笑了,笑着,笑着,却又不知怎的忽然间热泪盈眶……

(选自《文人品粥》,有删改)

1. 对《悯农》的内涵 ,作者有一个深入理解的过程。请用四字词语填空。

刚刚懂事,________→年龄稍大,________→上大学时,________

2. 根据具体内容,按要求答题。

(1) 阅读第7段,展开想象,写出村民们笑笑之后会说的话。

天热闷人,他们说:“好! 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呀! ”双腿被蚊虫叮得奇痒难忍,被蚂蟥吸得鲜血淋漓,他们只是笑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10段中,哪些细节表现出“相濡以沫”的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各句中,对文章语言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3段中的“小心翼翼”写出村民劳作的仔细,“均匀”写出撒种动作的细致,两者各有侧重。

B. 第4段描写村民稻田插秧,仿佛“栽插在青天之上”,劳动的场景富有诗意 ,充满美感。

C. 第8段,邻居房大伯把碗舔得“如水洗过一般”,表现了他喝粥时专注而且陶醉的神态。

D. 第11段中孙儿“严肃地批评”孙女的那番话,简直就像一位长辈在教育晚辈,颇有童趣。

4. 文章以“粥里春秋”为题,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2013·江苏省盐城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大风

莫言

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路,路的两边长满野草,行人的脚压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田野里很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

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

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

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他带着我去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快,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我提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子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

不知何时,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起来了,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么?”

“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我们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起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选自《萌芽》2013年第1期,有删改)

1. 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 “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一句中,“爬行”一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品味“我们钻进了风里”一句中“钻”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结合全文说说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1)“爷爷,那是什么?”

“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腰。

(2)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

(3)“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画线段描写了大风降临前的情形,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说中“我”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2013·江苏省南通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与植物一同生长

李晓

1当我躺在乡村的草丛中,长久地凝视一滴露珠的时候,我会在一瞬间变成一株植物,失去了对人类生活的记忆。在风中,我听见我的骨节都在响。

2而我真的对现实生活有过温存的记忆吗?走在回家的路上,远望那一节一节像火车车厢组成的楼房,我就感觉到自己的滑稽可怜。我这一具一百多斤重的肉体,每天的生活都是被囚禁在这沉闷的车厢中,在那里排泄病毒和废气。我仿佛看见,一幢一幢楼房的顶端,林立着一座又一座虚拟的烟囱,把喘息的废气飘散到天空中去,形成一团又一团阴云,将我们彻底覆盖和笼罩,让我们的身躯不断萎缩,可怜如蚁地在大地上艰难蠕动。

3许多年前,看到梭罗的《瓦尔登湖》,我就着迷似的寻找我的瓦尔登湖。终于,在我老家的山梁上找到了一座群山环抱中的水库。我在烟波粼粼的水库旁边,相遇了几间废弃的农屋。夜里,躺在床上,听着稻花香里的蛙鸣、满山满坡昆虫的合唱,我的身体常常呈现一种羽毛的状态。

4渴望在自然中生活,这只是让灵魂里穿着一双草鞋的我,于假寐之中的一次脱身。因为在人群中,我得常常紧抿厚厚的双唇,和哑巴一般的大地保持沉默的姿态。有很多和我一样的人,其实已经没有了对大地表达感恩的方式。

5对大地表达感恩,其实,与对母乳表达感恩又何其相似啊。回归自然的最佳姿态,就是让我们做大地上的一株植物,不需借助任何想象,与大地肌肤保持最贴身的亲近。自然界中的繁殖力,总是让我们下意识地屏住呼吸,于浩荡的天宇之中,触摸到我们在大地的根须。

6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周旋于人群中之时,我发现,我的身体总是呈没有规则的摆动,失去了最自然的生活,也失去了内心里最需要的生活。

7在创造着物质生活巨大繁荣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已经远离了最自然的生活?平时,我们总以为这棋盘式的建筑群就是生活的全部,在这狭隘的空间里为生计蚂蚁一般忙碌,蚂蚁一般无助,我们几乎忘记了这天幕下的大地上,还有季节的流转,还有最原始最美感的生活。

8当我们把房屋建在郊外,独享最豪华的别墅,采取粗暴和自私的方式践踏、占有大地,我们把肉体暂时寄存在这个大地上,灵魂是否已经脱窍?

9静静聆听大地之歌吧,稚童一样守望着大自然的风景,我们的心灵才会饱满多汁,心胸与天空一样开阔。

10在自然中生活,人的天性,与植物一样生长,找到最贴近幸福生活的状态,与自然友好相处,自然使一切存在于美丽之中。

(有删改)

1. 作者在文章中流露了对大自然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全文来看,第2段写现实生活的状态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第3段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自然界中的繁殖力,总是让我们下意识地屏住呼吸,于浩荡的天宇之中,触摸到我们在大地的根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结合文章内容 ,探究第9段中“稚童一样守望着大自然的风景”的深刻意蕴。

实际上,很少有成年人能真正看到自然,多数人不会仔细地观察太阳,他们至多只是一掠而过。太阳只会照亮成年人的眼睛,但却会通过眼睛照进孩子的心灵。一个真正热爱自然的人,是那种内外感觉都协调一致的人,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

———爱默生《论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评析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同学们,以上三篇文章分别是一般的写人记事文、小说和散文,第一种出现的频率最高,最后的散文,尤其是写景状物类的散文出现得比较少。很多同学往往由于答题的习惯不好,未能掌握答题的方法,常常在此“饮恨沙场”。怎样有效地提高记叙文阅读题的得分呢? 大家不妨从以下方面着手:

1. 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准确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文章的中心。

阅读原文时,同学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边读边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关键的语句,如首段中的概括句、中间的过渡句、后面的总结句、文中的议论抒情句等,不可一看到题目就到文章中找答案。

概括文章内容时,如果只要概括一件事,要尽量按照“某人在什么情况下做某事,有什么结果”的句式作答。如果是概括几件事,只要指出“某人做某事”即可。比如《粥里春秋》的第1题,只要分别概括出“挂在嘴上”“掂出分量”“倍感深刻”即可,“某人”都省略了。而《大风》中的第1题,则要答出三件事,即“爷爷和‘我’—起去割草,遭遇大风,与大风搏斗”,这里的“某人”则包括“爷爷”和“我”两人,由于有三件事,只要指出做了某事即可。

做这类题目,同学们要善于抓住主要人物、主要情节,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同时还要学会抓住段落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 有时也在段落的中间。一般来说,段首中心句就是首括句、启下句,段尾的中心句就是总括句。

这类题目,同学们最普遍的失分原因在于概括不全面,挂一漏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仔细阅读全文。命题者有时还要求同学们整体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这对阅读的要求更高,需要同学们边阅读边揣摩。比如《与植物一同生长》一文的第1题,即考查同学们对作者情感的整体把握,同学们在阅读原文时,就应在文中找到那些能反映作者态度的词语。如第4段中的“感恩”,第5段中的“亲近”。再如,从第8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尊重。

有时,命题者会直接抓住标题来考查同学们整体感知的能力,如《粥里春秋》的第4题。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仔细地审读题干,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准确答题,千万不能答非所问。要看清是考查标题的“作用”还是“含义”,是“如何理解标题”还是“标题蕴含的情感”,问法不同,答案自然就不同。在记叙文和散文中,标题一般有以下作用:1交代文章的主要人物;2概括文章的内容;3是全文行文的线索;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5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标题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6一语双关,暗示文章主题。这道题要求指出以“粥里春秋”为题,蕴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无须答作用,因此,只要扣住内容答出以下四点即可:对农人辛苦种植粮食和珍惜粮食的敬重;对饥饿年代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的怀念;对珍惜粮食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的欣慰;对如今人们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的喜悦。

2. 紧扣作品的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形象意义。

记叙文阅读中,命题者时常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指出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作用,常把人物描写的方法作为考查重点;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需要结合原文进行分析;对文中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解答这类题型,我们可从四个方面入手:画出文中有关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的句子,这些内容直接影响着人物的性格;要将人物置于具体的环境中去理解;要结合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有时,还要借助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人物性格。

如《粥里春秋》一文的第2题,结合文中的语言描写以及神态描写,你会发现,尽管天热虫叮,但村民们说出“没关系! 为了庄稼好,受点苦也没啥! ”这样的话是很自然的。而下文中女生平时留心男生挨饿、找借口送饭票,男生们推让饭票的细节更显示出一种“相濡以沫”的真情。第3题的C项,联系语段中村民们不辞辛苦种植粮食的情景 ,不难发现“房大伯”舔碗的动作中,所蕴含的那份对粮食的无比珍惜之情。而《大风》一文的第3题则综合了“爷爷”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只要略加分析,就不难看出“爷爷”是一个坦然镇定、刚毅坚强的人。

3. 结合语境推敲词语的意义和作用,阐述关键语句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及作用。

这是记叙文阅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该考点主要考查对词语或句子的理解、评价、感悟、品析与赏析。其中,锤炼推敲语言、感悟品味和赏析语言的能力是考查的重点。

推敲词语这一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结合语境解释具有临时性语义的词语;根据要求筛选合乎语境的词语;确定代词或其他指代性词语替代的内容;分析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品评词语所蕴含的感情。而品味句子这一考点则主要包括考查句子的含义(表层意、语境意、言外意)和对句子的赏析(修辞、描写、句式、表达方式、用词、不同感官等)。

这类题要注意答题的全面性,要尽量按照这样的格式答题:指出手法(如修辞、描写等)+(生动、形象、细腻、强调、突出等)+写出了(内容、心理等)+表达效果(感情、性格、主题等)。

如《大风》一文的第2题,要求品味“爬行”“钻”的妙处,结合语境,我们应该能明白,“爬行”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爷爷”的歌声低沉有力 、节奏缓慢 ;而“钻”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之大,表现了祖孙俩敢于面对大风的勇气。很多同学之所以丢分,就是因为没有认真审题、全面答题。而第4题,看似是在考查语段的作用,实则还是在赏析语句,要求指出描写大风降临前的情形好在哪里,我们只要选定“视觉、听觉、嗅觉”这一感官角度,或是准确生动、富有变化的用词角度作答即可。而《与植物一同生长》一文的第3题,只要选定“想象、比喻、拟人”的修辞角度进行赏析即可。第4、5题则考查对文中语句含义的理解。这类题,要善于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结合语境仔细推敲,认真揣摩,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完成第5题,只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像“稚童一样守望着大自然的风景”,即可写出答案了。

当然,要在考场上快速而准确地解答记叙文阅读题,需要同学们在考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经常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那大家就要把其常见的作用熟记于心: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暗示社会环境;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4渲染气氛;5推动情节的发展。这样,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考试时再结合语境作答,就可以提高答题的速度和正确率了。

专题强化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一) (2013·重庆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

包利民

1越是寒冷的天气,雪花落得越勤。其实,一生最寒冷的际遇中,总会凝结出一些直入人心的美好。冬季并不能将一切冻结,比如那些流淌的风,料峭的树,比如那些酸涩而充满希望的心,都会在冰封雪地中生机盎然。

2喜欢飘雪的日子,喜欢走进那一片苍茫的洒落中,身前身后都是舞动的精灵。女儿学校的门前,有一个卖冰糖葫芦的中年女人,在她的三轮车上,一根横着的圆木靶上,插满了红红的冰糖葫芦。她穿着一件绿色的旧军大衣,头上裹一条蓝色的头巾,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孩子们都愿意买她的冰糖葫芦,我问女儿为什么,她说喜欢阿姨的笑。

3后来知道这个中年女子身世很是坎坷,不说她那些种种艰难的经历,只是在如此寒冷的风中雪里,她的脸上能露出那么灿烂的笑,就足以让人心生钦敬。

4有一个雪天,路滑,放学时间,车流如织,还是有许多学生在路上横跑。那中年女人冲过去,抱起一个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自己却被车蹭了一下,倒在地上。幸好车开得很慢,女人并没有受伤,她从地上爬起,掸掉身上的雪,笑着告诉那个孩子以后过马路要小心。

5雪花依旧纷纷扬扬地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6记起几年前的一个雪夜,我们的车抛锚在一段土路上,车上的几个人冻得直哆嗦。透过茫茫夜色,我们依稀看见前方有隐约的灯光。走了近二十分钟,我们的双脚已冻得麻木,雪花纷纷扑打在没有知觉的脸上。那是一个小小的村子,我们犹豫着敲开了村头那户亮灯人家的门,说明了情况,那个憨厚的年轻人立刻跑出了门,而老大爷和老大娘则开始抱柴火烧火。我们坐在热乎乎的炕上暖了一会儿,就见年轻人已带了七八个小伙子回来。于是,我们坐着一辆农用拖拉机到了土路上,大伙儿帮着用绳子把车拴在拖拉机上,就这样把车拖到了村里。

7至今还记得那个雪夜,坐在滚热的炕头上,望着外面朦胧的飞雪,觉得充满了温暖的情趣。特别是那些乡亲们的笑脸,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8越是严寒的时候,越能体会到温暖的可贵。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了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9去年冬末,和几个朋友去山上赏雪,在一个山谷里,便看到了震惊的一幕。只见高高的悬崖顶上,已堆积了很厚的雪,如墙耸立。忽然,那雪便轰然而下,一时间如瀑布纵贯,惊天动地。约一分钟后,积雪倾尽,我们却依然沉浸在那一泻的气势里。是的,所有雪花的积累,竟会爆发出如此的辉煌,蕴含着如此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一种沉重,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希望。面对飞雪的瀑布,心中似也燃起熊熊的火焰,激情满怀。

10常听有人说,万千的雪花构成了冬季的寒,那是因为没有真正走进雪花。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第6期,有删改)

1. 联系全文,分条概述作者在“一片雪花”中走进了哪些“温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 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了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5段的景物描写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雪花依旧纷纷扬扬地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末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2013·湖北省黄石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

(1)已经客满的大巴车打了个饱嗝儿,停了一下,又上来两个青年男人,一个甩着手,一个夹着公文包。“公文包”的脚后跟还在车门外边,客车就又开动了。

(2)甩手青年坐在门口的马扎上,“公文包”顺手将公文包放在行李架上,就直奔车后座去了,那样子,好像他买了对号入座的票,最后一排正有一个空位子热情地等着他的屁股呢。事实上,他奔的不是座位,而是座位上的人,最后排靠左的那个胖男人正在熟睡中,“公文包”的手灵巧地伸进胖男人的上衣衣兜里,夹出一把单据名片之类的东西,显然,这类东西不是“公文包”想要的,就又放回原处,然后揪住了胖男人的衣领,甩给他左右两个嘴巴。

(3)胖男人抹了一把脸,把拳头捏得咯咯响,只一下就反剪了“公文包”鸡爪子一样的手,然后拨打110,将贼人绳之以法。

(4)事实上没有,胖男人只是活动活动肩膀,整理一下衣服,继续睡去了,发生了什么全当梦一场。

(5)“公文包”又瞄准了一个打瞌睡的小伙子,小伙子的手机在牛仔裤的裤兜里,清楚地凸现着它的形状。“公文包”细长的手指在这个形状外游弋了一阵子,牛仔裤绷得太紧,硬拽怕是要惊醒梦中人了。

(6)原来,这个小伙子在假寐,他一把就抓住了“公文包”的手,像扔抹布一样地将他扔出车外。

(7)事实上没有,小伙子的确在假装睡觉,他也抓住了“公文包”那只游弋的手,不过他悄悄地给放了。“公文包”感觉到这只手的力量,小伙子真跟自己斗等于缚鸡。对这样的主儿还是离远一点。

(8)这时,他的目光落在一个女式皮包上,皮包被抱在女孩的怀里,由于女孩也在打瞌睡,抱包的胳膊有些松弛,但拉链的开端在女孩的胳膊下压着。“公文包”变戏法儿似的手里多出一个贼亮亮的刀片!他用食指和中指夹着,修长而白皙的手指看上去那么优美。

(9)“叔叔,你的手真好。”

(10)女孩旁边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打破了车里黑夜一般的寂静。自从这两个人上车,大胡子司机和女售票员的说笑就戛然而止,女售票员将马扎腾给甩手青年,自己坐在大胡子身后一个袋子上,将肥硕的屁股伸给所有的乘客,然后一丝不苟盯着前方,天塌地陷与她无关了。

(11)“叔叔,”男孩又开始说话了,“你的手指这么长,钢琴一定弹得很棒,老师一定很喜欢你。老师也喜欢我,只是我的手还小,够不到八度。”

(12)男孩的一番话使那个贼亮亮的刀片离开了女孩的包,被握在有着细长手指的手里。手的主人随着车身的颠簸,身子斜歪了一下。那个甩手青年递过来一只马扎。“公文包”坐下,额头上亮亮的,是汗。

(13)“叔叔,我才考钢琴二级,我要是有你这么长的手就可以多考,至少四级。叔叔,今天你也去考试吗?考几级啊?”

(14)“公文包”看了一眼男孩,男孩也看着他,期待着他的回答。

(15)“叔叔的确弹过钢琴,‘六一’的时候还上台演出过,这双手曾将钢琴七级的曲子弹得流水一般,不过那是十三年以前的事情。我的钢琴老师说我是他教的学生当中资质最好的。父母也希望我将来是最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可是后来父母离婚了。虽然他们争着要我,可是我谁也不跟,我离家出走,流浪街头,就被一个团伙看上了这双手。从此,这双手在滚烫的肥皂水里接受另外一种训练。(A)看见门口那个人了吗?看见大胡子了吗?看见大屁股了吗?就是司机和卖票的,都是一伙的。我只是干活,等着分成的人不止这仨呢。小弟弟,这双手如果不给他们干活,回去就得少一截指头,这辈子就别想弹琴了。”

(16)“公文包”想用手去抚摸一下男孩的头,告诉他这一切。

(17)事实上他没有。他只是将那双手攥紧了,躲开男孩期待的·目·光1,也回避门口那人刀剜一样的目光2,他知道自己已经被乘客的目光3包围。

····(18)(B)男孩等不到回答就只好盯着那双手,盯着盯着,就见一只红色的小虫子从指缝里探头探脑地钻出来,接着第二只,第三只。

(19)“叔叔,”男孩说,“你的手,流血了。”

(20)“公文包”用另一只没有流血的手轻轻抚摸了一下男孩的头。在大巴车再次打了饱嗝儿停下的时候,“公文包”夹着他的公文包和甩手青年就下车了。

1. 本文故事情节简单 ,但人物个性鲜明 ,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下人物的性格特征。

胖男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伙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第 (17)段写“公文包”发现了三种目光同时盯着自己 ,他清楚这些“目光”的内涵各有不同。请为这三种目光的主人配上一句描写人物心理的语句来诠释它们各自的内涵。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说的情节讲究有“伏”有 “应”, 请仔细阅读上下文 , 看看哪一个自然段藏有第(15)段中画线句(A)的伏笔。第______段

4.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小说,是了解人物形象的重要途径。请简析文章第(18)段中画线句(B)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章的题目“手”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作者通过“手”寄托了什么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小男孩到底有没有发现“公文包”是个小偷 ? 请结合你对小男孩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2013·江苏省苏州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春天是改革家

鲍尔吉·原野

1在北方,四季当中,春天最神奇。夏季的树叶长满每一根枝条时,花朵已谢了,有人说:“我怎么没感觉到春天呢?”

2春天就这样,它高瞻远瞩。它从事的工作一般人看不懂,比如刮大风。风过后,草儿绿了。再下点雪,然后开花。之后,不妨碍春天再来点风,或雨,或雨夹雪。树和草不知是谁先绿的。河水解冻了,但屋檐还有冰凌。

3事实上,我们在北方看不到端庄娴静的春天,比如油菜花黄着,蝴蝶飞飞。柳枝齐齐垂在泛着绿意的春水上,新出的柳芽呈嫩嫩的鹅黄。黑燕子像钻门帘一样穿过枝条。这样的春天住在江南,它是淑女,适合被画成油画、水彩,被拍照和旅游。北方有这样的春天吗?没见过。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

4在北方,远看河水仍然是白茫茫的冰带,走近才发现这些冰已酥黑,灌满了气泡,这是春天的杰作。虽然草没有全绿,树没有吐芽,更没有开花,但脚下的泥土不知从何时起泥泞起来。上冻的土地,一冻就冻三尺,是谁将冰冻的土地化成泥泞?春天。

5像所有的大人物一样,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略性的推手。让柳叶冒出芽尖儿只是表面上的一件小事,早做晚做都不迟。春天在做什么?刚刚说过,它让土地解冻三尺,这是改革,是在把冬天变成夏天———春天认为:春天不是自然界的归宿,夏、秋才是归宿或结果———这事还小吗?

6春天是大人物,它深居简出,偶尔接见一下青草、燕子这些春天的代表。春天在开会,在讨论土地解冻之后泥泞和肮脏的问题。许多旧大臣认为土地不可解冻,解冻就乱了,泥泞的样子实在给“春天”这两个字抹黑。这些言论是呼呼的风声,我夜里常听到屋顶有什么东西被吹得叮当响,破门拍在地上,旧报纸满天飞。这是春天会议的一点小插曲。

7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春天一边招呼一帮人开会,另一边在让土地解冻,催生草根吸水,柳枝吐出新叶,把热气吹进冰层里,让小鸟满天飞。看上去一切都乱了、脏了,一切却在突然间露出了崭新的面貌。

8春天暗中做的事情就是让土地复苏,让麦子长出来,青草遍布天涯。“草都绿了,冬天想回也回不来了!”这是春天常说的一句话。春天并不是从冬天到达夏天的自然过渡,而是改革。世间最艰难的斗争是自然界的斗争,最酷烈的,莫过于让万物在冬天里苏醒。冬天是冷酷而古板的君主,拒绝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点点滴滴的变化。一变化,冬天就不成其为冬天了。正如不变化,春天不成其为春天。春天和冬天的较量,每一次都是春天取胜。谁都想象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白雪认为自己这么厚永远都不会融化。如果它们是钱,就永远花不完,但是,积雪没想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变成沟壑里的泥汤浊水了。

9春天朴素无华,春天大象无形,春天弄脏了世界又让世界进入盛夏。春天实现了改革大计,它不贪功劳,改变了江山就退隐。它认为柳枝的叶苞就是叶苞,它并不是春天;青草也只是一株草,也不是春天。肩负改革使命的春天,说来就来;完成改革使命后的春天,说走就走。在北方,爱照相的人可以跟夏天合影、秋天合影、冬天合影,最难的就是跟春天合一张影,春天的脚步比照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声还要快。

(选自《文汇报》2013年5月22日第11版,有改动)

1. 在作者看来,有人“没感觉到春天”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第3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春天? 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第6段中,作者写“春天”在改革中碰到了哪两个问题? 写这两个问题对表现“春天”这位“改革家”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短语的表达效果。

谁都想象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根据全文内容,分条概括“春天”这位“改革家”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 雪天里中年女人抱起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雪地里乡亲们帮助我们拖车;雪景中感悟到雪花蕴含着一种力量。2. (1)是指文中给作者带来温暖的人和事(或“感动作者的人和事”)。 (2)指作者被感动的心灵深处。3. 洁白的雪花和火红的冰糖葫芦形成对比,有力地烘托了(衬托出)中年女人这一人物形象: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热情似火。4. 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雪花”是明线,因为作者雪天所见到的、雪夜所经历的、雪景所感悟的都与雪花有关;“温暖”是暗线,因为中年女人的善良、乡亲们的热心、雪花积累蕴含着的希望等,都让作者感到温暖。5. 作者赞美雪花,就是赞美那些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希望的人。

(二)1.“胖男人”怯懦怕事;“小伙子”明哲保身。2. 1叔叔,你停手吧!(或“叔叔,你回答我的问题呀!”)2小子,你不想混了吗?3你的不轨行为我们都已经看在眼里了,住手吧。3. 第(12)自然段4.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公文包”在与小男孩的对话中有激烈的思想斗争,以致让刀片划破了手。5. 线索。主题(答出以下任意一点即可):1文章通过叙述“公文包”从演奏家的好苗子到后来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告诉我们,手可以用来弹奏美妙的音乐,也可以做出偷盗这样为人所不齿的事。我们要让自己的手像心灵一样向善向美,做出正确的选择。2文章通过叙述小男孩频频夸赞“公文包”的手,最后使“公文包”中止犯罪的故事,赞美了小男孩的纯真可爱(或“智勇双全”)。3文章通过对车厢众生态的描写,如胖男人束手受辱,小伙子出手有忍,乘客袖手旁观,批判了人们对邪恶势力的纵容。4文章通过“公文包”离家出走后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反思家庭教育在青年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6. 这是一道开放型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发现了。小男孩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小英雄,他目睹“公文包”在前两次偷窃一无所获之后即将第三次行窃,用赞美“公文包”“手真好”的方式,巧妙地使后者中止了偷窃行为。示例二:没发现。小男孩天真无邪,率真可爱,他由衷地欣赏、赞美“公文包”的手“真好”,并真诚地与“公文包”攀谈。小男孩的天真举止触动了“公文包”,从而使“公文包”中止了偷窃行为。

高中写景散文的阅读 篇3

【关键词】写景 情感 意境

如何教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写景散文呢?简言之:察形、观色、辨声,心驰神往于文章的意境之中。

一、追摄画面,拓展空间,建构形象

具体形象是作品意义、作者情感的载体。散文更是离不开具体形象,可以说没有形象就没有散文,没有对形象的强烈感受力也就没有真正的散文鉴赏。因此,阅读写景散文首先就要通过文字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进行再现或重建,也就是“察形”、“建形”。

写景散文,最讲究客观情景的细致叙写,构成一个个画面。而画面又往往出现两种不同状况:一是静态的,一是动态的。因而,察形、建形要区分开静态与动态,又要对比静态与动态,建构的形象应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总之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比如人教版《风景谈》中的“沙漠驼铃”片断:无边无际的沙漠,平坦、茫茫一片;中午阳光从上空直射,沙漠出现单纯、强烈的反光,热而寂静。引导学生通过以上重点文句进行空间想象,建构起一幅静态的平面图。继而往下阅读:先是第一个黑点,继而成线、成队,渐近,响起铃铛柔声,最后出现昂首阔步前进的方阵,耀眼的猩红大旗。由此文句又建构成动态的形象。通过想象建构成一静一动的形象,对形象进行体味、揣摩。静态形象表现出单调、平板;而动态形象则表现出盎然生机。只要建构成形象,说明读者的心神已经驰往于作品之中,再通过“仰”、“窥”、“望”对形象作多方面的扫描,以“俯仰自得”的精神来把握它的形体和神采,就更能切入作品的艺术美之中。

运用精炼的语言进行议论更是文章的非凡之处。对“风景”描述之后,文章有多处不可或缺、情真意切、见解独特、耐人深思、催人奋进的议论和抒情。“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那便是真正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紧扣中心,层层深入,其字字珠玑,句句千钧,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真乃神来之笔。本文还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抒发见解,赞扬了只有内心丰富的人“才是自然的主宰”,他们“从形式到内容”,填补了自然的贫乏,增添了景色。直抒胸臆、意蕴无穷,感情真挚,对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和崇高革命精神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赞颂,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和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可见,通过形象的构建,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化对艺术形象的感受、体味、揣摩,从而感受美,悟出“神”。反复训练形象的构建与感受,最终达到培养起学生对散文鉴赏能力的目的。

二、观色彩,察情感

色彩是一种十分活跃的感情语汇,艺术家常常是因色生情,随情赋彩。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与客观景色往往融为一体,因此作品中的色彩即是作者心境的表现,透过其色彩就能体察到作者的情感。

如《绿》《荷塘月色》同为朱自清先生笔下的作品,但作品中的色彩不一。前者,浓墨重彩绘出绿色:岩面与草丛透出油油的绿意,而梅雨潭水的绿更是使作者惊诧,不惜笔墨多方描绘,全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洋溢着勃勃生机;而后者,轻描淡写地绘出“柳絮池塘淡淡风”的景色:月光是淡淡的,小路是幽僻的,荷塘笼罩于月色之下,树色阴阴的,远山只有大意,路灯没精打彩的。淡淡的景,淡淡的色。

前后两相对照,透出作者的不同心境:前者反映作者热爱生命、勇于进取的激情;后者交融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是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

可见,色彩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折射。抓住对色彩的特征的剖析,往往就能切入作者或作品中的情感世界。

一般来说,色彩大致分为两大类:一为暖色,一为冷色。暖色通常包括红色、绿色;冷色主要指蓝色、黑色。暖色包含的情感或形成的氛围通常是热烈、生机盎然;而冷色则通常是庄严肃穆、悲哀忧愁的象征。把握冷暖色的不同含义、情感,是我们从色彩中去分析作品情感的基础。

三、辨声音,听心曲

“言为心声”表明语言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反映,而写景散文中的声音也同样是作者心曲或心理感受的表征。《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写到“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先生明明身处夏夜热闹的环境之中,为何却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呢”?这里,朱先生正是通过蝉声、蛙声透出的自然之物的欢愉反衬出自身的孤寂、内心的忧愁。“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的折射。”全文通过这一处的声音将自己的内心情绪重重地点化而出,令读者之心为之一颤,随即沉入深深的悲哀之中。

古人有詩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通过声音以闹衬静,也是写景散文中的一个重点。其实,这声音之中又何止于此?细听就感受到了声音之中还饱含有作者那深深的悲凉、孤独与冷落之情感。

相对于“形”、“色”而言,“声”在写景散文中所占份量要少些,但也是鉴赏写景散文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因为它同样也透出作者的心曲。

写景记叙文:雨 篇4

今年不知道是什么年,雨下的这么多,差不多隔一天就下一次雨,有时还连着下好几天呢。不过,我不喜欢大雨,我喜欢不大不小雨,下得慢慢的,一丝一丝,很美丽又好看。真巧,今天下的雨不大不小,而且像细丝一条一条的好好看,好像一条一条的.面条(比喻不优美!)慢慢地从天而降,不过,它不能当面条,因为它是透明的,所以它不能当面条,我喜欢的就是它透明。

当它落在水里,溅起来的水花,也很好看,为什么呢?因为是水花吗,所以要像花。它溅起来的水花还真的可以说是花了,像四面伸展,而且散开时的形状不但像花,又像黄冠。

我喝了一口雨,真是甜极了!从嘴里甜到心里。

高中写景记叙文 篇5

船刚开不久,就听见有人在喊:“快看,太阳要下山了!”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水天相接,浩瀚无际,多么壮观呀!可太阳还是高高地夹在天上呀,根本没有要落下的神态。爸爸对我说:“你看,织女星其实正在落下呢,只是很慢。”我睁大眼睛盯着太阳,果然,太阳正在一点一点往上行,像另一只蜗牛在爬行——速度很慢。

傍晚时分,在万里长空奔波了一天的太阳了地平线,帮衬的还有火烧云。天上的云红彤彤的,这边的才有一点红,那边的已经变成金灿灿的,真是变化极多呀!

随着云彩慢慢变红,而且天边也有了一丝晚霞,好像抹不掉的色彩。天水之间,一时间成了一片红色世界,脸部连我的脸也被霞光照得红扑扑的`。太阳只剩下半边脸了,但我还想先观赏观赏这美丽无比的景色,金星似乎明白我的心思,故意伫立在半空中,用它最后几分钟时间尽力打扮这个世界。可能怕人们看不到自己的杰作,太阳发出刺眼的朦胧,让人睁不开眼睛。可能是太阳真的要返家了,或者是它劳动一天已经七天疲倦了,炙热已经弱了许多。整个海面的颜色也更加柔和了,我坐的货船准备靠岸,还有

诉秋-写景记叙文 篇6

早晨,鸟儿喳喳的叫,推开窗子,一股秋的气息,朋友,现在你知道秋来了吧!咦?怎会有落叶?对了,秋天了,水淋淋的小红果挂在树梢,一颗颗“小红珠”上被雾拢上了一层雾,颇有一种神秘感,隐隐约约的,难道是蟠桃会上王母娘娘撒下来的水淋淋红色的小鲜果吗?

中午,象征着昼的一半已过,家里的碗筷已经摆上,朋友,你还在感受秋的朦胧吗?来吧,叫我们一起感受,老苍树爷爷在换掉袍子,低音绵绵,树上的山楂正在由青变红,叮咚的音乐,是小溪清脆的歌声,好似琵琶优雅,好似吉他一般开放,又好似短笛一样悠扬。

下午,太阳还像夏天一般热烈,似火,袭袭的风也为人们添加了一丝的清凉,松树和白桦也显得有一些苍老了,朋友,你发现了吗?下午了,雾还没有全部散去,好像舍不得这一片土地;高楼巍巍,没有以前那么有生气了,就这样,一天,差不多过去了。

记叙文阅读——写景 篇7

一、弄清六大要素

记叙文的阅读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一篇记叙文大都是六个要素都存在的, 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 就能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譬如, 教学《散步》, 我们就可以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 这样概括课文的内容:初春的某一天, 我、妻子、母亲和儿子在田野里散步, 为走大路还是走小路发生了分歧, 母亲屈从了孙子。在难走的地方, “我”背起了母亲, 妻子背起了儿子。笔者告诉学生, 有些记叙文可能省略了某些记叙要素, 但这些记叙要素一定是读者熟识的, 或者不交代并不影响表达效果, 阅读时要具体对待、灵活处理。

二、寻找记叙线索

线索, 是脉络, 是红线, 总是贯穿于文章的始终。特级教师张庆在《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一文中说:“引导学生感悟, 要整体感悟。课文掰得碎, 就会把完美的课文打得七零八落。我奉献八个字: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这里的“领”有时就是文章的线索。理清了线索, 文章的段落、层次就会一目了然。记叙文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 有的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 有的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有的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等等。如执教《羚羊木雕》, 笔者就启发学生思考本文是围绕什么展开故事情节的。通过思考, 学生明白原来文章就是以“羚羊木雕”这一物品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笔者告诉学生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 也有的有两条线索: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譬如, 《我的叔叔于勒》就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以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为明线, 以于勒的十年经历或者说是于勒的或贫或富的变化为暗线。

三、把握记叙顺序

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较常见的有顺叙、倒叙和插叙。“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展现出来。“倒叙”是把事情结局或某个最引人注目的片断先“亮”出来, 然后回过头来再追叙事情的发生、经过。倒叙总是出于表达的需要, 或是为了突出中心, 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 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 使叙述呈现波澜;或是为了营造悬念, 引人入胜。倒叙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眼前的事联想到以往的事, 从现在的角度去追叙往事。二是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三是先写事情的结局, 再记叙事情的缘由。“插叙”有两种:一是因为某种需要, 暂时中断一下叙述的线索, 插入与之相关的另一件事情。二是插入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 叙述完毕, 仍回到原来的路上, 按原方向继续行进。如执教《爸爸的花儿落了》时, 笔者要求学生找出插叙的内容, 并反复品读, 领会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将眼前的事和回忆往事相结合, 由现实引出回忆, 这样写使文章内容丰富而不拖沓, 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跌宕有致, 波澜起伏。

四、分析记叙详略

详略问题要求作者取材、组材要紧扣中心, 突出主题。事件往往是复杂纷繁的, 但写作目的都是明确集中的, 如何取舍, 孰详孰略, 依据的标准只能是文章的主题。凡是能够突出主题, 富有深刻内涵、情节较为生动的材料, 就要详写;而那些对于突出主题起次要作用的材料, 只作概括叙述即可。记叙文教学, 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如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写百草园的生活, 可写的事情很多, 但他只选取了“百草园生活的乐趣”、“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思考, 学生终于领悟到:写这三件事就可从不同角度表现出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这一主题。

五、归纳文章中心

记叙文通过写人、记事表达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与感受, 这种认识与感受就是文章的中心。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归纳文章中心的方法:1.抓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透过这双“眼睛”, 学生总能找到文章要传达出的主题。2.抓住课文中能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或段落。3.抓住课文的开头、结尾段中带有抒情或议论色彩的点题句、关键句。4.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 把课文各部分的大意联系起来, 进行综合概括, 进而总结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5.从时代背景入手, 好的文章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 有助于迅速地把握文章的中心。

六、欣赏表现手法

好的记叙文离不开描写、议论与抒情的配合, 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为两类:一是人物描写, 包括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景物描写, 包括社会环境描写与自然环境描写, 用来交代背景, 渲染气氛, 表现人物性格, 烘托人物的心情, 推动情节的发展等。如执教《最后一课》, 笔者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天气暖和晴朗、画眉唱歌、普鲁士兵操练等景物描写的句段, 咀嚼、品味、欣赏, 从中体会出了小弗郎士那种因怕迟到而急于到学校去而又为路旁景物所吸引, 既留恋又不敢停下来观赏、玩耍的复杂心情, 同时也明白了这样的景物描写为后文小弗郎士的变化作了铺垫。

记叙文中恰到好处地穿插议论, 会使文章启人思考、耐人寻味, 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 会起到揭示文章主旨、深化中心的作用。如《走一步, 再走下一步》结尾的议论, 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文章不是无情物, 字字句句皆含情。记叙文中的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直白性”是其突出特点;“间接抒情”则较为委婉, 是指借助对某个事物、某一问题的叙述、描写、议论, 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语言中接受情的感染与美的熏陶。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记叙文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作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向学生传授阅读记叙文的方法, 授人以“渔”, 强化阅读效果,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方法,感悟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2.

记叙文阅读——写景 篇8

一、感受写景散文的文体美

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多是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二、制定写景散文阅读的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我觉得阅读教学就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学习做人。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

三、凸显写景散文的教学重点

有人认为,写景散文教学就是情感教学、语感教学和美感教学的三者统一。写景散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让学生从文本本身的抽象文字中,读出具体的画面感和旋律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得到语感的具体训练,在情感上与文本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目的。写景散文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把握住写景散文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抓住写景散文教学的侧重点。以人教版第六册《珍珠泉》为例,谈谈在中年级写景散文阅读教学品味写景散文的多种美的实践。

1. 享受写景散文的意境之美

德国大文学家歌德曾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写景散文阅读教学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感受,满足于对有限感性对象的知觉性理解,而要有透视力,能够深入探究,切入文章营构的深层领域,调动一切心理机能去识别和体味,从而领会写景散文的意境。《珍珠泉》教学片断:

原文片段1: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周围镶嵌着不大整齐的石头,石头上长着一层黑里透绿的青苔。你要是踩上去,准会滑倒。那绿得没有一点儿杂色的蕨草,那悄悄地开放着的花朵,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

教学片段1:教师范读此段文字

师:听我的朗读,你听出什么了,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泉水周围有很多景物,比如青苔、蕨草。

生1:泉水周围很素雅,绿色特别多。我仿佛看到了绿色的青苔,绿色的杂草,周围到处都是绿色。

生3:泉水周围太美太美了!像个美丽而朴素的花环,围绕在珍珠泉边。

师:同学们,她是否说出了你朗读时的心里话?请大家都来体会着读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描绘的美景。

从以上教学片段不难看出:学生已经完全进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了,静谧中美丽素雅的花环似乎在舞蹈,小读者与作者和自然和谐地交融为一体,物我两忘,情神合一。

2.享受写景散文的自然之美

纵观小学教材的写景散文,我们会特别感到亲切和温暖,因为写景散文大都是和故乡、田野、小溪、山川等场景分不开的。学生们也十分偏爱这些描写山乡自然的写景散文,因为它们往往能够一下子打动许多读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多么简洁和朴素的文字,又那么有味道。

3.享受写景散文的语言之美

写景散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点也应该是抓语言。我们要指导学生读出情、读出味、读出效、习得法,要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

教学片段:

【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

师:请两名同学读句子,【课件变色,提问:为什么老是分两个同学读呢?】

生:写的是太阳光,水泡的光。

师:用了多少个“光”啊!自己再来读一读。

师:仔细读读描写太阳光的句子: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

师:同样的三个“照”字,字数一不一样,也有顺序,也有变化,读读比较,哪个更有节奏感?

学生朗读体会

在写景散文阅读教学中,作品深层含义的生成,离不开学生对语言的的细心品味和深入开掘。像这样的细节,无论是对写景散文作家的写作,还是写景散文读者的阅读,都是很好的启示。要享受写景散文的爱与美的熏陶,就不能忽略写景散文里这样的细节,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语言揣摩与诵读中,充分的感受到景物的特点,感受到美,享受着美,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提高了欣赏写景散文的能力。

四、发挥写景散文文体特长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上一篇:怎么写厨师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解一元一次方程_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