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规划设计(推荐9篇)
——江南四大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支奇葩,它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其中,江南园林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
江南园林中,以江南四大名园为代表,即南京瞻园、苏州留园、拙政园、无锡寄畅园。本文将以这四座著名的江南园林为目的地设计一条较为合理的游园旅游线路,尽情体验江南园林给我们带来的无限韵味。
第一站,南京瞻园。清晨从上海出发,我们可以选择乘坐高铁或是自驾来到南京。到达时约正午,可去夫子庙美食街寻觅南京特色的美食,抑或甜糯香软、抑或鲜香可口,尝一口仿佛能联想到,百年前坐在江南园林院子里的小石桌边的古人,品美食、赏美景。进入酒店稍作休憩后,下午便可出发去瞻园。
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座园林,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进大门前,可以看到大门上悬一大匾书“金陵第一园”,字系赵朴初所题。一进大门,可以看到大门对面的照壁,照壁前是一块太平天国起义浮雕。在瞻园中,有许多著名的景点。比如静妙堂,它是一座面临水池的鸳鸯厅,它将全园分成南北两大空间,并置有南北两大水池。南水池紧接静妙堂南沿,略呈葫芦形。北水池曲折而富变化,东临边廊,北濒石矶,西连石壁,南接草坪。它使南北两个格调鲜明的空间有聚有分,相互联系。仙人峰是南门后庭园中置立着一块玉立多姿的太湖石,是瞻园名石的代表。瞻园的奇石还有缔云峰、友松石、步石、炸石等,为江南园林山石之珍品,有些还是宋徽宗花石纲遗物。瞻园是著名的假山园,全园面积仅8亩,假山就占
3.7亩。瞻园分为南假山和北假山两组,堆造之精,面积之大,确是巧夺天工。南假山的假山上伸下缩,形成蟹爪形的大山岫,钳住水面,进入假山内还可看到暗处有仿自然石灰岩的溶蚀景观。北假山系明代园林遗存,是全园的制高点。山中还有著名的普静泉,水面清澈澄静,宛若明镜。石山体积虽大而中空,山中有瞻石、伏虎、三猿等洞壑。瞻园的观鱼亭入口处有一巨形草书“虎”字碑,是王府中珍存的镇宅之宝,堪称“百年古碑,天下第一”。碑上的虎字乃一笔挥就一气呵成,字是虎,形也似虎,犹如一只猛虎在咆哮。这虎字里暗藏玄机,虎字里藏有四个字:富甲天下。人称其为“天下第一虎”。
傍晚时分,逛完园林自行解决晚餐便可回酒店休息或自由选择出游。第二日上午,我们的目的地是无锡寄畅园。
寄畅园坐落在无锡市锡惠公园内,毗邻惠山寺。凤谷行窝是从惠山寺日月池畔入园的第一个建筑。入室为古朴门厅三间,正中悬“凤谷行窝”一额,系朱屺瞻所书。厅堂两侧门楣上有砖刻,东为“侵云”,可见龙光塔高耸入云;西为“碍月”,可观惠山之高峰掩月。碍月门旁,前有石砌小池,池边湖石玲珑,四周回廊复合,形成寄畅园的园中之园。邻梵阁位于惠山寺侧,它的横匾为南京尉天池所书。邻梵阁往东有一小亭,旁有百年巨樟,绿荫垂地,亭中一碑,镌刻有乾隆御笔题诗和作画“介如峰图”。亭前一池,呈长方形,水平如镜。池东立一湖石倚墙而立,颇如婷婷美人对镜理妆,妩媚有姿,故湖石名“美人石”,池名“镜池”。锦汇漪位于寄畅园的中心,它汇集着园内绚丽的绵绣景点而得名。寄畅园的景色,围绕着一泓池水而展开,山影、塔影、亭影、榭影、树影、花影、鸟影,尽汇池中。郁盘廊和秉礼堂、邻梵阁一带,嵌有《寄畅园法贴》碑200方。砖雕门楼正中有砖刻“寄畅园”三字,背刻马羊虎犬寓忠孝节义。门头紧接“清响”月洞门,小石狮嬉笑迎宾。前以假山作屏,可透过假山看真山,山在园中,还是园在山中?展示出借景之妙。九狮台是用湖石叠成的大型假山,高数丈,突兀峻峭。置有若干狮形湖石,而整座假山又构成一只巨大的雄狮,俯伏于
青翠欲滴的绿树丛中。细细揣摩,可看出大小不一,姿态各异的狮子来,静中寓动,妙趣横生。
上午逛完寄畅园,可以到无锡市中心享受无锡美食,下午可自行选择出游梵宫、灵山大佛、三国城、鼋头渚等旅游胜地。在无锡留宿一夜后,第三天,也是行程的最后一天,我们的目的地是苏州的留园和拙政园。
留园是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其建筑空间处理精湛,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现园分四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留园的特色景观众多。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留园的五峰仙馆内保存有一件号称“留园三宝”之一的大理石天然画“雨过天晴图”。只见一面大理石立屏立于墙边,石表面中间部分隐隐约约群山环抱,悬壁重叠,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飞悬,上部流云婀娜,正中上方,一轮白白的圆斑,就像一轮太阳或者一轮明月,这是自然形成的一幅山水画,这块直径一米左右的大理石出产于云南点苍山山中,厚度也仅有15毫米,这块大理石是从相距千里之外的云南运到这个江南苏州的。留园书条石在诸多的苏州园林中,数量最多,内容丰富,镌刻精美,品质上乘。法帖大都集自南派著名帖学诸家,从晋代钟、王,至唐、宋、元、明、清共有100多位书家的珍品。书条石除了自身的书法、文学观赏价值外,还有装饰美化建筑墙面的效果,增加了景观层次,在建筑装饰上占有一定席位。
上午,观览了留园,中午,我们可以前往太监弄、十全街、学士街、李公堤、凤凰街等美食街享受苏州美食。下午我们将前往拙政园,也是我们此次江南园林主题游的最后一个景点。
拙政园仍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民居多进的格局。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园林专题博物馆。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拙政园采用了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隐显结合、虚实相间、蜿蜒曲折。它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
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 出现一些问题:如水声大, 蚊虫多干扰居民, 缺少老年人的活动空间和无障碍设计, 包括游步道、活动广场、公众聚会等。植物生长缓慢, 存活率低。以及后期维护成本过大等原因。因此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应尽量避免此类不良影响的发生。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65366m2, 景观用地面积49030 m2, 建筑风格淡雅、朴素。规划道路清晰, 明确。地势平坦, 交通便利, 自然景观优越。
1.1.气候和自然环境
气候背景分析见表1
二、设计理念
创造一个舒适、优美、安全、文明的居住环境, 建立一个充分利用场地, 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和游憩需要, 体现江南水乡气息和民族风格的江南水城居住区。
三、设计定位
该小区以中高档小区为定位目标, 故强调和重视小区的品位和档次, 以获得小区住户和社会的认同感和认知度。
四、设计特色
小区设计最成功的地方首先在于该小区气势恢宏的中心景观带的设计,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入口广场:
“迎宾广场”中心景观由植物造景和灵动的喷泉环抱, 寓意温馨祥和的景观雕塑组成, 以四周起伏的草坡和树形高大树冠优美的香樟树为依托, 配以金桂和白玉兰树, 寓“金玉满堂”之意。
2. 景观大道:
“迎宾大道”十二米宽, 行道树为四季常青的香樟树分列两侧, 宽敞舒适, 道路中心设景观绿化带和景观灯柱, 显示出小区的品位与大气。双向车道并且人车分流明确, 路边绿化带由起伏的草坡和色彩绚丽的四季草花构成优美的街道景观, 使车辆和行人的进出都能有良好的视觉和心理感受。
3. 中心广场水景区:
避风向阳, 山清水秀, 流水潺潺, 草木欣欣, 莺歌燕舞, 鸟语花香之地是理想的人居环境景观。
(1) 水景观以动感强烈的3个中央喷泉和1条常年流水的水带组成, 其地势比车行道和人行道均高出0.5m, 视觉冲击强烈;总长度为:150m, 总宽度为30m, 面积共有4500多平方米。
(2) 水景观带辐射性强。通过良好的设计, 使得小区内50幢楼的住户和所有的车、人行道上的行人均有良好的视角看到中央水景观带, 实现了使水景观带与小区设计紧密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设计意图, 使水景观带以强烈的辐射力提升了小区的品质;
(3) 细节处理完善。通过增大水景观带和邻近楼房的间距和减小水花与水声的措施, 消除喷泉噪声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驱蚊植物的布置和水质净化处理, 消除蚊虫扰民的影响。
通过无死角、科学论证和试验的无障碍设施的布置, 消除老年住户在小区休憩不便的问题。
通过对总体布局和景观软硬质空间的技术处理, 使居住区建筑和景观对自然界的阳光, 水、绿化等具备更强的亲和力。利用绿景造成的小区生活环境可防噪声、灰尘及其他污染, 远离噪声和污染, 营造健康安居小区, 为居民提供优美健康清新的生活环境。
(4) 美观大方、且符合当地自然条件和审美习惯的植物设计
小区景观设计的成功之处其次还在于与当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相匹配的植物设计。
4.“踏雪寻梅”园:
以梅为主题, 在景园内设赏雪亭, 在地面间以石板、石子为小径, 散植梅花并以梨花为配植, 春赏白色烂漫的梨花, 夏秋赏叶观果实, 冬季梅花报春, 保证了四季皆有宜人风景。远处曲折变化的几面粉墙若屏, 把梅园与墙外竹林分隔, 墙上设有花窗。规则的小路、石径沿墙设置。沟通园内外。坐在亭内, 走在石径上, 都可以看到竹影, 听到风吹竹林的沙沙声。竹声、疏影、梅香、雪色、鸟迹, 巧于因借, 意趣天成。
五、功能分区
结合小区实际使用人群和休闲娱乐的需要, 将小区分为五大部分, 各部分通过绿地和道路进行有机联系, 分别为
1. 运动健身休闲区;篮球场、网球场及“运动休闲广场”及其他绿地空间等。
2. 老年活动区;为老年人提供健身、聊天、饮茶、遛鸟的休闲场地“养生园”“太极广场”等。
3. 儿童游戏场;为青少年提供戏憩、娱乐、玩耍的游戏场地“亲子乐园”“迷宫游园”“沙坑乐园”等。
4. 静态赏景区;适合静观, 要求有细腻的小景设计, 空间私密性强。宅间造型精美的图案铺地, 铺地上布置廊架配以凌霄, 悬铃木等爬藤类植物。在花廊下呼吸清新的空气, 安静的思考。为繁忙的工作之余营造安逸舒适的静谧气氛。
5. 动态赏景区;空间开阔, 以自然静观为主。叠石理水, 水石相应, 太湖石玲珑多姿, 可供赏玩。
六、植物设计
江南气候湿润温和当地最高气温为39℃, 最低气温为-10℃, 常年平均气温为15℃, 降水丰富, 为湿润性温带气候, 适宜生长的植物品种繁多, 主要采用的植物有:
大乔木:香樟, 桂花, 银杏, 合欢, 乐昌含笑, 杜英, 三角枫等。
小乔木:红花继木、紫荆、梨树、梅花、白玉兰等。
小灌木:瓜子黄杨、八角金盘、洒金珊瑚、金叶女贞等。
藤本植物:常春藤、金银花、紫藤、凌霄等。
地被植物:书带草、吉祥草、酢浆草、阔叶麦冬、草坪等。
水生植物:再力花、睡莲、荷花等。
通过以上多层次植物配置, 可以塑造丰富景观空间, 使小区景观视觉效果良好。
七、景观小品
1. 花坛:作为局部景观设计中心, 苏铁与蚌花的组合整体感强, 又富有细部对比。
2. 绿篱:从高度上约有0.5m-1.6m左右, 主要用于镶边和装饰, 也有较强的隔断和保护功能。
3. 草坪和地被:在草坪上种植棕榈科植物的好处之一是没有浓密的树荫, 不妨碍草坪的生长。同时在草坪上种植高1.5m以上的树丛, 可以分割空间。
4. 构筑物和小品方案亭、柱廊、桥、桌椅、花盆、灯柱、雕塑是小区景观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它能够为居民提供驻留休憩和小区景观设计趣味性空间。
八、景观色彩
本项目用大面积天然绿色混播草坪为背景, 浓重的深绿色系为大乔木, 黄绿色调为小乔木和灌木, 其次点缀些许暖色系的四季草花以及干净的纯色系多种花境等, 体现了生态性、环保性、舒适性。同时给人温馨的归家之感。
本设计根据江南地区现状条件, 气候特征的分析, 因地制宜, 结合本地区风俗文化, 汲取本地区相关设计元素, 尊重本地区传统文化的同时有所创新突破, 为本项目量身定做舒适的景观空间环境。创造出迎合当下人们审美和生活情趣的景观空间。
摘要:园林受诗文绘画的影响, 追求园林的“诗情画意”。主要分布于江浙一带。江南园林因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以本人参与设计的江南某居住区项目设计为例。
关键词:装饰;审美;趣味;意境
园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其中,江南园林是最能代表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它凝聚了古代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涵盖了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以及田园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理念,自古就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在整体规划中遵循“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从总体到局部都充斥着浪漫的诗情画意。例如:把亭台轩榭作为园林中的小景,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巧妙地将其与景观和主体建筑进行融合。虽然我们在许多优秀的园林作品中处处可见人工建筑的身影,却也能时刻感受到自然的生机勃勃。
1.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园林特点
我国江南古典园林以苏州为代表,大多为文人富贾的私人园林,占地面积较小,建筑装饰精致漂亮。其风格多变,有的活泼灵动,有的淡雅别致,把江南水乡的特点概括的淋漓尽致,艺术家在设计中追求陶渊明式的山野情趣和自然美。造园师善于将变化万千的景观灵活地置于有限的场地中,其组合手法十分精妙,展现出工匠们把中国山水画理论合理地运用在园林设计中,因地制宜,布局合理,如:苏州的拙政园和网师园等。
江南园林不似北方皇家园林那样宏伟壮丽,其占地面积较小,园林规划通常是在建筑之外的部分,由此限定造园师要在有限的空间中采用更多样的手法来创造不同的景观。因此,在不少精美的园林佳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造园手法,“借景”、“对景”、“小中见大”等等都运用的恰到好处。苏州网师园殿春簃北院地界十分狭长,但此处栽种的竹子、腊梅和芭蕉姿态婀娜,显得别出心裁,特别是寥寥几株石笋的点缀更加突出了造园师的独具匠心,不仅不占地方,还别有一番韵味。
2.江南园林中的山水花木
园林景观主要由六个构成要素组成,分别为:山、水、花、木、鸟兽鱼虫、堂、楼、馆、榭、轩、舫、亭、廊、桥、墙;匾额、楹联与石刻。其中的山与水是造园的主要构成要素。
秦汉时期,筑山在上林苑就开创了人工造山。东汉的梁翼首先将人们的目光从对天界的向往转变为对人间自然山川水景的模仿,标志着造园师开始关注现实,关注自然。从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流行写意式的叠山,这种对自然山川进行概括、提炼的手法比纯粹的模仿自然有跨越式的进步,人们不再注重自然山川的实际尺度,而是着重表现山峦的形状、态势和神韵。到了唐宋之后,文人墨客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到了明清,造山艺术更快地发展和普及。
在园林设计中,水代表“静”,其中以营造出水面平静宛如镜面或粼粼微波、宁静缥缈的意境为好。古代园林设计一般采用3种方法来理水:掩,即通过亭台楼阁等建筑和花草树木等绿化来遮掩曲折蜿蜒的池岸;隔,即在水面建造堤坝或回廊,来增加景深,使水面富有层次变化,更加幽远。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破,当水域面积很小的时候,如小池清泉、曲溪绝涧,可以放置乱石来打破小面积的平静。
园林中花木的选择也有其独特的标准:一讲姿美,二讲色美,三讲味香。古树名木对造园气氛非常重要,除花木外,竹子在园林装饰中有其独特的地位,草皮也是必不可少,它们或平坦或挺拔或层叠或曲折,凡此种种都会让人沉醉其中。
3.江南园林中的建筑
自古以来在造园艺术中有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建筑与山水花木进行有机结合。造园师通常会在设计时造山建亭、阁,因为这两种建筑形体小巧,在园林中配以树木花草作衬托,可打造出生动别致的景观。且多数亭阁会设置于园中高地作为观景点,既能远眺院墙外的景色又能俯瞰园中美景。拙政园中的绣绮亭、雪香云蔚亭就是典型代表,这几座亭子造型各异,建筑讲究、精美,而且与园中植被相映成趣,设计得很巧妙。另外,例如留园的厅山、一楼山,则是以山石为主来搭配建筑主体,其效果同样别致。大多数临水建筑造型通透,并以白色来粉饰墙面,目的是能与水面取得调和,再辅以几株大树,能在水面产生倒影,互相呼应。园林中建筑与水域有3种组合方式:拙政园小沧浪以及耦园的山水间采用的是凌跨水上的方式;而拙政园的倚玉轩、香洲,留园的绿荫轩则是紧邻水边建造;最后—种组合方式是建设平台来过渡建筑与水面,如拙政园中的远香堂,留园涵碧山房等。但是这种方式往往会令人觉得不够自然,原因是过于高大的平台太突兀,无法与水面很好地融合。
园林设计中,花木与建筑不仅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园中小景,而且植物的外形、栽种的位置对整个园林布局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现存的明清园林中,我们可以通过许多实例来验证建筑与花木的妥当组合,可以完成很好的园景构图。特别是在建筑周边种上年限较久的老树,是一种比较传统的造园手法。
虽然苏州园林设计的艺术成就卓越,但也只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一种风格上的审美观念。还有北京的皇家园林设计的风格也是具有鲜明特点的。但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古人的这些艺术思想很值得我们的继承下去。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遵循“天人合一”思想,其主要观点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通过对自然的改造来重构宜人适居的园林环境。现代社会深受各种工业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收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正因如此,这种设计思想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研究,因为其本身蕴含深奥的哲学原理和某种解决方法。
-------私家园林
班级:园林1001姓名:谭力学号:20107792课程名称:《园林建筑构造实训》指导老师:彭博在中国古代,人们普遍喜爱山水林泉、树木花草等自然景色,因此修建园林是一种社会性较强、极为普遍的艺术活动。同时,由于社会各种家庭的经济实力、学识修养、知识层次、审美情趣各有差异,也就使得虽同属于私家园林,但其大小规模、艺术旨趣各不相同。例如,有模仿帝王苑囿、追求景多景全的王公贵族的花园,有堆砌雕镂的商贾花园,有讲究诗情画意的文人园林,还有一般百姓在宅旁屋后空地上栽花点石而营造的宅院小庭。在这些花园中,艺术成就较高,较具历史文物价值的,是文人风格的私家园林。所谓文人风格并非指该园林主人必定是骚人墨客。那些满腹经纶、致仕而归的官僚,屡考不中而转行经商的儒贾,以及在穷困潦倒之际摆弄花石以遣情的落拓文人,均可以造出精雅的园林。保留至今日,艺术价值及游览价值较高的私家园林多数为文人花园,它们的主人有不少是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影响颇大。
私家园林之中,最负盛名的是江南园林。中国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赞语,即“江南园林甲天下”,表明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地位和人们对它的称颂和向往。江南,是一个较具开放性的地理定义,严谨说来,它应该指江苏境内长江下游南岸的水网地区,但实际上它却包括长江北岸扬州、泰州等商业富庶地区。这里是传统的文化发达地区,教育较为普遍,由读书而踏入仕途的人数很多,堪称人文荟萃,诗文书画人才辈出。在自然环境方面,这里水道纵横,湖泊星布,随处可得泉引水;兼以土地肥沃,花卉树木易于生长,除了太湖洞庭东、西二山所产湖石之外,江阴、镇江、宜兴、湖州等地,均有石产可作园林造景之用。因此,这一带造园活动一直很活跃,各城市名园荟萃.现存我国私家园林的精品,大多集
中在这一带。品评和鉴赏留存至今的江南私家名园,可以发现,它们往往具有下面一些特点。
第一是小中具大,以少胜多。从园林所处的位置看,私家园林多数是住宅和府第相连,成为城镇的府第园或宅傍园。在风景秀丽的城郊山水之间,也有不少私人花园,但它的主人在城中还有正宅,而是将花园作为春来看花,夏来避暑,秋来赏月的居处,是一种别墅式的园林。除了个别高官权贵的花园,不管在城里还是城郊,私家园林一般占地均不大,大的十来亩,小的仅几亩。这从现存的文人古园的题名上也可反映出来。如苏州有壶园,因其小,整个园林空间好似一把茶壶而名。还有残粒园、芥子园、半亩园等名园,皆以小而著称。小对建造园林是不利的,然而古代园林家却能自如地掌握艺术创作的辩证法则,化不利为有利,在“小”字上做文章,精心设计和布置,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创造出无限的景色来,做到小中具大,以小胜多。“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人们常用这副楹联来形容中国古典戏曲以少胜多的高超技艺,其实文人园林亦然。它要在小范围内表现出大千世界的美景,就更要运用“以一当十”的艺术原则。园中各景,无论是假山水池,还是亭台、廊桥,甚至庭院一隅,均以小巧为上,能入画者为佳,其立基定位、排列布置,都要反复锤炼,以收到笔愈少气愈壮,景愈简意愈浓的艺术效果。
江南私家园林的第二个特点是富有文心和书卷气。“主人无俗态,作圃见文心”,这是明代书画家陈继儒为其友人所作园记《青莲山房》中的赞语。由于私家园林一般均较小,容纳不了许多景,没有苑圃那种宏大壮丽,但它却别有韵味,能令人流连忘返,其关键就是园景中融合了园主的文心和修养。主人的思想境界越高,其园林所表现的文心与诗意也越浓。在造园的初始构思阶段,他们常如吟诗作文一般来对待园林创作。清代园林评论家钱泳从江南文人园林的构思布局中看到了造园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共同点。
他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游赏好的文人园林,便会感到画境中的一股文心,园景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榭,似乎都经过仔细推敲,就像作诗时对字的锤炼一样,使它们均妥帖地各就其位,有曲有直,有藏有露,彼此呼应而成为一首动人的风景诗篇。如苏州网师园是江南颇有代表性的私家小园,园内的书斋庭院“殿春移”作为我国古典园林之精华,已复建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其雅洁的格调、精巧的制作,深得参观者的好评。著名园林家陈从周曾这样来评论它的书卷气:“网师园清新有韵味,以文学作品拟之,正如北宋晏几道小山词之‘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建筑无多,山石有限,其奴役风月,左右游人,若非造园家‘匠心’独到,不克臻此。”
江南私家园林的第三个特点,是其景色大多比较雅朴。“雅”是我国传统美学中独有的范畴,主要指宁静自然,风韵清新,简洁淡泊,落落大方。“朴”,是指质朴、古朴、朴素,不求华丽繁琐。私家园林能做到雅和朴,是和以少胜多、以简胜繁密切相关联的。从使用上看,私家园林是人们休憩赏景、养性读书之处,所以园景一般都典雅清静,自然清新,没有苑圃风景中那种艳丽夺目的色彩。园中建筑几乎
都是清一色的灰瓦白墙,木装修也多深褐色。台基及铺地或用青砖灰石,或者用更为朴素大方的卵石、碎砖碎瓦等砌铺而成,其图案花纹也较多选用格子纹、冰裂纹或简洁的植物花叶式样。室内陈设也多为古雅的艺术品。就是作为园林各景区点景的匾额和楹联,也极为雅朴,或用木板,或用剖开大竹阴刻,以求显得自然古雅,与园林相协调融合。另外,江南私家园林中的建筑虽然相对比其他类别的园林要多,但除了主要厅堂之外,一般都融于山水景色之中。传统建筑以对称院落层层推进的布局方式与园中建筑相协调,如拙政园“海棠春坞”和留园的“揖峰轩”,分别是一间半和两间半的特殊小筑,完全脱出了正规建筑三、五、七
奇数间的规范。这就是《园冶》所说的“半间一广,自然雅称”的最好诠释。
江南私家园林的第四个特点是因地制宜,注重塑造园林的韵味特色。江南园林在布局和造景上,往往能不拘俗套,根据基地不同的环境条件,营建自己的个性特色。由于古代士人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对自然美较为敏感,又有丰富的游历经验,因此在构园造景时,能自觉按自然规律办事。因地制宜地处理好园中山石、水体、花木等景物的关系。不求景多景全而求其精,以突出自己园林的风景主题和个性。这和我国传统文论提倡的自然清新、不落窠臼,追求灵性神韵有较大关系。如南宋周密的《吴兴园林记》所记,当时名园三十六所,均有各自的景观特点:有的以景致苍古擅名,有的主赏水景幽邃,有的以玲珑奇石取胜,有的甚至以聆泉瀑观动水之声色美景为特色。这些园林的名景都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而营造的。再看今天甲于天下的苏州园林,虽然总属江南水乡风格,有其一定的共性,但各园还是有着自己的个性:拙政园以水为主景,建筑简雅,具有朴素开朗、平淡天真的自然风格;留园以山池建筑并重,庭院玲珑幽静,亭台华美而不俗;网师园则以精巧幽深见胜,结构紧凑,有览而不尽之情致;沧浪亭苍古而清幽,富有山林野趣。就说园中最为引人注意的山水造景,其组合变化也极为多样。有的山水相依,水石交融,如拙政园中部,从主厅远香堂北望,池中两座山岛的平岗水矶互错互映,表现出一种平和协调的美;有的山水相争,成峡谷、成深渊。如无锡寄畅园的黄石大假山直逼水池“锦汇漪”,临水山石壁立,一条小径沿石壁曲折在水中穿越,颇有绝壁浅滩的风景意味。再如苏州沧浪亭,并没有像一般造园那样,在小小范围之内堆山挖池,而是集中花园的全部土地,堆了一座土石相间的大假山,极为古朴自然,而与山相配的水是从园外借来的。造园师别出新意,让大假山缓缓坡向园子前边的界河葑水,营造出山水相亲的意味。为了使内外山水相和,在沿界不设高墙,仅有一曲
廊依山麓起伏,贴水穿过,廊中置一水榭、一钓亭。这是江南文人园林山水景的一大绝唱。从以上三例,可以看出江南古代文人雅士的园林也和他们的诗文绘画一样,注重各自独特风格的熔铸和个性的塑造。这一点在今天鉴赏时应该格外在意。
江南私家园林最后一个特点,是在较小的范围之内,能使园林的游赏功能与居住功能密切结合在一起,实现“游”与“居”的统一。古代常将优游山水、耽乐林泉称之为“游”,而称在风景环境中读书、习艺、清谈和宴饮为“居”,唯有达此两个境界,艺术才算完善。北宋画家郭熙说过:山水风景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四等,只有达到“可游”和“可居”的境界,才能称为“妙品”。
我国风景资源丰富,名山胜水的美丽景色曾使历代许多文人艺术家为之陶醉,山水游历成了一时的风尚,然而真正像隐士逸人和僧道弟子那样甘愿居于一隅山水之中的,终究为数很少。因此古代士人既想耽乐于名山大川,又不甘心放弃都市的世俗生活,存在着自然美欣赏和物质美享受的矛盾。然而,通过园林艺术家的匠意构思和特殊处理,能使这本来矛盾的双方辩证地统一起来。在城市宅府旁的私家小园中,这一特点就表现得格外明显。另外,我国古园常常以多变灵活的气候天象作为观赏的主题,如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自撰的《弁山园记》中,就认为自己这座花园最宜于花时、月时、雪时、雨时、风时和暑日赏景,人称“六宜”。要是没有遮风避雨的半室内游览线,赏景的情趣便会大打折扣。留至今日的江南文人园林,既重视自然美景的再造,又有厅堂书斋,讲究起居生活的舒适和方便,基本上做到了可游、可居的兼顾。这也是古代私家园林极为繁荣的根本原因。
北宋著名学者沈括曾著有《梦溪笔谈》,并以梦溪命名自己在镇江的小园。书中他曾这样记述了园中的丰富生活:“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与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谓之‘九客’。”
耽乐于茂木美荫之间,或垂钓,或泛舟,但又不能忘情于文人雅士钟情的“九客”,这种与自然亲近而又不偏废文化生活的追求,充分反映了古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对于我国古典园林游居结合的理想生活环境的钟爱。
总的来讲,皇家园林一般总是带有均衡,对称、壮严豪华以及威严的气氛。而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并与住宅相联。占地甚少,小者一、二亩,大者数十亩。在园景的处理上,善于在有限的空间内有较大的变化,巧妙地组成千变万化的景区和游览路线。常用粉墙、花窗或长廊来分割园景空间,但又隔而不断,掩映有趣。通过画框似的一个个漏窗,形成不同的画面,变幻无穷,堂奥纵深,激发游人探幽的兴致。有虚有实,步移景换,主次分明,景多意深,其趣无穷。如苏州拙政园,园中心是远香堂,它的四面都是挺秀的窗格,像是画家的取景框,人们在堂内可以通过窗格观赏园景。远香堂的对面,绿叶掩映的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亭的四周遍植腊梅;东隅,亭亭玉立的玉兰和鲜艳的桃花,点缀在亭台假山之间;望西,朱红栋梁的荷风四面亭,亭边柳条摇曳,春光月夜,倍觉雅静清幽。国内植物花卉品种繁多,植树栽花,富有情趣,建筑玲珑活泼,给人以轻松之感。
具体而言,北方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的区别主要表现为风格上的差异。造成风格上的差异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服务对象不同:北方皇家苑囿是为封建帝王服务的,江南园林则属于私家园林,园的主人不同,各自的要求不尽相同;
(2)规模及所处外部环境不同:北方皇家苑囿规模大,占地广,多处于自然风景优美的山林、湖泊地区,江南私家园林规模小,多处于市井之内;
(3)气候条件不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江南则较温暖、湿润。它们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平面布局、建筑外观、空间处理、尺度大小以及色彩处理等五个方面。从平面布局看,江南园林由于多处市井,所以常取内向的形式,因为在市井内建园,周围均为他人住宅,一般均不可能获得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借景条件。北方皇家苑囿由于所处自然环境既优美,又开阔,所以多数景点、建筑群均取外向布局或内、外向相结合的布局形式,这样,不仅可以广为借景,而且本身又具有良好的外观。少数园中园,虽取内向的布局形式而自成一体,但多少还要照顾到与外部环境的有机联系。
从建筑物的外观、立面造型和细部处理来看,江南园林远比北方皇家苑囿轻巧、纤细、玲珑剔透。这一方面是因为气候条件不同,另外也和习惯、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翼角起翘,对于建筑物的形象、特别是轮廓线的影响极大,北方较平缓,南方很跷曲;墙面,北方园林建筑显得十分厚重,江南园林则较轻巧;其它细部处理,江南园林不仅力求纤细,而且在图案的编织上也相当灵巧,北方园林则比较严谨、粗壮、朴拙。
从空间处理看,江南园林比较开敝、通透,内、外空间有较多的连通、渗透,层次变化也比较丰富。北方园林则比较封闭,内、外空间的界线比较分明。南、北园林建筑在尺度方面的差异也是极为悬殊的。
南、北园林建筑的色彩处理也有极明显的差异。北方园林较富丽,江南园林较淡雅。江南园林建筑最基本的色调不外三种:(1)以深灰色的小青瓦作为屋顶;(2)全部木作一律呈栗皮色或深棕色,个别建筑的部分构件施墨绿或黑色;
(3)所有墙垣均为白粉墙。这样的色调极易与自然界中的山、水、树等相调和,而且还能给人以幽雅、宁静的感觉。白粉墙在园林中虽很突出,但本身却很高洁,可以借对比而破除沉闷感。
海峡两岸学生交流营开幕式顺利召开
2011年7月12日,由苏州大学主办、苏州大学文学院承办的“忆江南——中国园林建筑与江南文化”海峡两岸学生交流活动开幕式在省台办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正式展开。本次活动文学院同学将与分布世界各地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台湾籍优秀学生一道,通过聆听名师讲座,游览苏南名胜等方式,实地考察江苏城市农村建设现状,对江南文化及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取得的成就进行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开幕式由苏州大学港澳台办公室黄兴主任主持。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处王艳副处长、董邦生副研究员,苏州大学文学院王尧院长等领导出席了本次开幕式。17位台湾籍海外留学生和15位大陆师生代表全程参与交流营的全部活动。
王尧院长的讲话亲切回顾了苏州大学与台湾东吴大学的百年渊源,并与大家分享了他赴台进行学术交流的心得体会。王院长风趣幽默的演讲风格与平易亲切的叙述方式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赢得两岸学生的多次喝彩。
王艳副处长也对台湾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承诺将尽力为台湾同学的“大陆行”提供便利,希望台湾同学通过本次活动能对大陆有一个更直观的印像,同时能与大陆的同学互相学习、增进友谊,获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开幕式上,大陆和台湾的同学代表分别进行了发言。留学墨尔本大学的林家晖同学向主办方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期待在未来一周的行程中能够获得不一样的体验与收获;蒋晨彧同学则希望本次活动能突破短暂交流的局限,与台湾同学结下长期而深厚的友谊。
1 园林选址与风水
山水是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 叠山理水造就了“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2]的建筑美学境界, 山贵有脉, 水贵有源, 脉园相通, 全园生动, 强调山水相依, 水随山转, 山因水活, 往往以山为园林的骨架, 以水为园林的血脉, 灵活多样地构建园林空间, 做到“相地合宜, 构园得体”。“相地”, 指勘测与选择园地, 即造园前的选址, 尤为重要。古代园林借用“相地”、“卜筑”等风水用词这一客观事实, 足可说明我国古代园林与风水之渊源关系。风水的宗旨就是寻找生气。而有生气的地方应该是:避风向阳, 山清水秀, 流水潺潺, 草木欣欣, 莺歌燕舞, 鸟语花香之地。这恰恰与生态建筑不谋而合!“风水”只是名称而非真正的风和水, 又称山水之术, 是我国古代建宅、造园的主要理论依据。
鉴于相地的重要性, 成书于明末的造园名著《园冶》中云:“园基不拘方向, 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 得景随形, 或傍山林, 欲通河沼, 探奇近郭, 远来往之通衙;选胜落村, 藉参差之深树。村庄眺野, 城市便家。相地合宜, 构园得体”。它还把园地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等6种类型, 并分别说明其不同的相地方法。其环境选择都讲究利用天然环境, 且山环水绕, 幽曲有情, 以自然山水及其空间合为追求的理想环境, 这与风水所追求的理想环境观极为一致。
2 园林的“立基”与风水
古代园林的“立基”, 是指确定园林建筑、假山、水体与植物在总体布局中的位置, 用现在的专业术语就是规划。“因地制宜, 顺应自然”是园林的立基原则。因地制宜是指造园时根据不同的基地条件, 有山靠山, 有水依水, 充分摄取自然景色的美为我所用, 这实际也就是园林规划布局中的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的另外一层意思是按自然山水风景的形成规律来塑造园中的风景, 使园内景色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
“活泼泼地”是苏州留园西部的一座横跨溪上的水阁, 同时也作为溪涧景色的收头。一条清澈的小溪缓缓从枫林中流出, 到此随阁下隐去, 好像穿阁而过, 水虽止而动意未尽[1]。流水、小阁、青翠的小岗, 充满了自然风景的活泼生气, 实在是园林造景中以人工创自然的妙着, 以“活泼泼地”来题名, 真是恰当不过了。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诗品》中这样写道:“生气, 活气也。活泼泼地, 生气充沛, 则精神进露, 远出纸上。”园林风景要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 就要让园林充满活气, 顺应自然地组织山水。
再则, 园林艺术处理山水 (即叠山理水) 的规律就是“山贵有脉, 水贵有源, 脉理贯通, 全园生动”。其实, 山有脉络走向, 水有源头流向, 这是自然山水风景最一般的规律。因此, 造园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山的脉络走向, 疏通园中的水源, 并使山水自然的交融在一起。如果园林建在自然山林之中, 那么就应该按照自然山岭的脉理走向来构山, 要是平地造园, 也要“高出可培, 低方宜挖”, 按照景色的需要使全园山石脉理协调并统一起来。
酷爱游赏风景的苏东坡评价园中的建筑和植物景观“台榭如富贵, 时至则有。草木如名节, 久而后成。”绿是生命之色, 园林中要是没有植物, 一片灰黄, 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因此, 花草树木是使园林景色富有生气、活泼可爱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植物园林的栽植也同山水一样, 要顺应自然。我国古代园林中栽花种树的原则, 是让其自然生长, 不加人工约束。因此, 在古园中几乎看不到西式花园中那种笔直的林荫地, 修剪成几何形体的树木和十分对称、规正的花台, 园中植物几乎都是姿势舒展、生意盎然的。在苏州的一些城市园林中, 至今人们还能欣赏到拙政园中部池上两岛的“老榆旁岸, 垂杨临水, 幽篁丛出”和留园西部小岗的“漫山枫树, 桃柳成荫”。
3 园林中的造景与风水
中国传统园林的造景, 因地制宜, 极富变化。主要表现手法有借景、对景、点景、添景等, 这些手法均与风水理论有着很深的关联。
3.1 借景
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常用的造景手法。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园林中的借景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借景分近借、远借、邻借、互借、仰借、俯借、应时借7类。其方法通常有开辟赏景透视线, 去除障碍物;提升视景点的高度, 突破园林的界限;借虚景等。借景内容包括:借山水、动植物、建筑等景物;借人为景物;借天文气象景物等。《园冶》有云:“园林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从文中对借景手法的记述, 可以看出是受了风水思想的一定影响。
苏州园林各种独具匠心的借景手法。拙政园西部原为清末张氏补园, 与拙政园中部分别为两座园林, 西部假山上设宜两亭, 邻借拙政园中部之景, 一亭尽收两家春色。留园西部舒啸亭土山一带, 近借西园, 远借虎丘山景色。沧浪亭的看山楼, 远借上方山的岚光塔影。山塘街的塔影园, 近借虎丘塔, 在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虎丘塔的倒影。
3.2 对景
对景即指观景点与观景点相对。在园林中, 或登上亭、台、楼、阁、榭, 可观赏堂、山、桥、树木等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李渔《闲情偶寄》中论园林窗户时说:“开窗莫妙于借景。”讲的就是对景。其实, 对景的表现手法也可以说是从风水理论中变化而来的。风水理论中的“朝山”、“案山”可以认为是园林中的对景。居于主穴南面为对景的岗峦, 近称案, 远称朝。案山就是即四神山中的“朱雀”, 位置在前, 与主山相对, 又称“宾山”;与主穴离得近又不太高的山称“案山”或“座山”;离得远且高的山则称“朝山”或“望山”。前者相当于园林中的近对, 后者相当于园林中的远对。对景在园林中广为运用, “步移景异”是对景, “豁然开朗”也是对景。对景一般讲究轴线对称, 对的景物恰好在观赏者所处轴线的正中, 运用于大场景时, 对的景物可与总体布局的轴线不在一条主轴上, 如自然山水中亭榭, 这边的亭榭, 那边的瀑布, 即形成一种对景的关系。
4.3 点景
点景是造园者用较少的笔墨, 点睛于龙, 顿时移情生辉, 使园林注入灵气, 成为有机的空间图景。这种手法也是从风水理论中变化而来的。其技术与艺术方法可概括为:重天然, 不强为, 因地制宜, 因景制宜, 因势利导地完善表现诗情画意。
点景要强调的8项注意:一是衬托、烘托要相称。二是平衡画面要相宜。即点景要使原景在色调风格上、主宾关系上、景观质量上更显轻重得宜, 浓淡有致。三是对比照应要有目的。有时发觉主宾、浓淡、轻重等关系不够明显时, 可通过对比照应的手法, 在原景物的旁边再增加一组在比例上、体量上和色度上有较大反差变化的景物, 达到以此显彼的目的。四是联络要有节奏变化, 若断若续。园林景区景点之间或景观景物之间距离过大, 有分散感时, 可于其间点缀一些景物作“过渡”, 达到联络有致。五是镇定画面要有力。有的景境里布置的景物比较繁杂, 显得热闹躁动时, 应使用另一种比较有分量的景物点景, 达到统摄镇定的目的。六是基调加深要适度。如发觉原有景观的色彩、态势、质感等的分量气氛不够时, 可应用加重、加密、加深、加高、加长等点景手法予以强调。七是逗引引导要藏露结合。当景点被山林遮蔽时, 可点以高塔、危亭等露于林梢, 或在景境外点以路亭、牌坊等, 借以引导游人寻幽访胜。八是暗示隐喻要高雅。若景观意境过于含蓄, 景意用典比较深奥时, 可用匾额对联、石刻题咏、景石题名等形式来点景, 达到为游人暗示解惑的目的。
总之, 园林点景是一门艺术, 必须要求精心设计, “点”得恰到好处。
4.4 添景
添景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造景手法之一。在原地形的基础上, 进行人工堆山掇石挖池引水, 以增景色即为添景。它可以说是从风水理论中的“补风水”、“培风脉”变化而来的。如山欠高以塔或亭增之, 山不秀育林美之, 栽后植风水林, 寨前凿半池都属这一类。这种手法增加了园林的生机, 也丰富了景观的空间层次。当远方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 如果中间或近处没有过渡景观, 眺望时就缺乏空间层次。如果在中间或近处有乔木或花卉作中间或近处的过渡景, 这乔木或花卉便是添景。
4.5 障景
在园林中合理设置障景, 可以起到欲扬先抑、增加层次、障丑显美等作用[2]。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讲究“景愈藏, 意境愈大, 景愈露, 意境愈小”[3], 景喜欢曲折含蓄, 障景恰好地完成了这个使命。障景在园林中形成“庭院深深”、“曲径通幽”的景观, 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之一, 同时也是古代风水的理想追求, 追求曲折在风水看来, 主要是为了避免煞气, 风水认为吉气沿着曲折蜿蜒的路径行进与蓄积, 而煞气则沿着直线穿流, 因而风水师“一般都偏爱蜿蜒的道路、迂曲的墙壁与曲折多姿的建筑”[4。俞孔坚在《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一书中也提到:理想风水的明堂四周“众山维维如城关所以保障龙气也”, 前有朝山、案山为屏, 构成了一个多重围护与屏蔽空间。除自然的围护与屏蔽结构外, 人工构筑的围墙、照壁、穴场四周的风水林, 则大大强化了围护与屏蔽功能。因此, 在园林中, 障景还具有风水文化意义。
综上所述, 我国古代园林与风水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 虽然不能断言风水左右了我国古代园林的艺术创作, 但它对于古代园林的渗透和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在江南园林中, 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渗透和影响的痕迹。
参考文献
[1]潘秀蓉, 感悟中国江南园林古典园林的诗画意境, 园林2005 (11) :12-15.
[2]贾德华、王万喜,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09) .
[3]封云,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22.
记者第一次见到陈金根是在一个酒会上,接过他递来的名片,上面头衔不是企业家也不是董事长,而是“静思园园主”。接触下来,记者发现陈金根就是这样一位爱石、爱园如命的商人。
其实在建园之初,陈金根仅仅是想为自己的工厂添置一个后花园,为发展中的企业注入一些文化元素。他开始满世界找寻造园的构件——古建筑与奇砖异石。渐渐地,他收集的奇石、古树、砖雕、盆景和古建筑越来越多,包括雕花长窗、砖雕门楼、斗拱梁柱,甚至是整座古宅。那时这些东西别人还不当一回事,而他却视如珍宝。收集的工作花了整整10年的时间,直至1993年,他正式开始精心打造自己的园林。
如今我们在静思园里能看到许多古建筑和奇形怪状的石头,这些都是陈金根一点一点收藏来的。
收藏各地的古建筑
1988年左右,一些城市的旧建筑被大肆拆除,陈金根从拆迁中看到了机会。他托朋友搜集动迁地块中古建筑和老房子的信息,要把那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东西保存下来。
苏州、上海、安徽,只要朋友告知拆迁地块上有古建筑的消息,陈金根会立即赶往现场,并带着专家去做鉴定。陈金根将它们视为珍宝,仔细地拍下照片,绘制图纸,将每根梁柱,每扇门窗一一编号,再小心拆卸。然后运回吴江小镇,存放在那片空旷的农田上。有数不清的夜晚,陈金根在越堆越多的砖雕门楼、斗拱梁柱前踱步,思忖着它们日后的位置,与古老的文明一次次对话。
今天的静思园建筑,大部分砖雕门楼和厅堂结构都是明清遗作。从各地搜集来的古建筑材料,经过统一构思,被恰到好处地融入园内建筑,得到了最好的归宿。徜徉园中,犹如走进古意悠然的城池,不知今夕是何年。一个个风亭雨楼,一座座水榭月舫,一道道九曲回廊……移步换景,赏心悦目。如园中用来会客、议事的“嘉会堂”,用的是千年黄柏大料,梁柱斗拱上都有精美考究的木雕花样,这座乾隆年间的建筑,是从苏州城里整体移建过来的。而“花篮厅”属嘉靖年间的作品,也是从苏州城里一个大户人家宅院的动迁中被完整地保护而来。
静思园内还有一些古建筑是从上海直接搬过来的。其中一处原先位于城隍庙地区人民路丹凤街,陈金根得到消息,立即带上古建筑专家赶到现场。走进那座厅堂结构的老宅,但见原先的住户已将房子吊顶,陈金根拆去顶棚,看到了雕花斗拱和柚木梁柱。经查证,专家认定此建筑原名为“丹凤阁”,始建于道光年间。陈金根决定将这座古建筑完好保存,搬回静思园。经建造园林的香山工匠重新搭建,现在这座古建筑前厅成为园中的“拜石轩”,正对着镇园之宝“庆云峰”,后殿则搭成“弘雅堂”。
收藏奇石
在静思园,姿态各异的石头四处可见,这里的石头来自天南地北,安徽的灵璧石、新疆的木化石、广西的幽兰石、广东的英石、江苏的太湖石……园内奇石有3000余块,90%以上的石头都是灵璧石。“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在形形色色的石头中,陈金根尤其偏爱位列“四大名石”之首的灵璧石。
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讲求的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在众多的中国古典园林风格中,江南园林虽不比皇家园林的器宇轩昂,但也在尺寸之地内将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做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凿池开山、栽花种树并非字面意义上那样简单,这其中需要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要达到这种统一就要遵循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方法,最终达到园林与人生意境的表达。这一理论对现代景观设计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苏州园林;造景艺术;现代景观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其独特的造园思想先后对日本园林、欧洲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影响到现代景观。本文主要就江南私家园林的造景艺术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江南私家园林的造景艺术主要分为借景艺术、叠山造景、理水艺术及花木造景等主要方面,本文主要就这几大方面中最主要的,也是现代景观这几种应用最多的几种造景艺术进行深入地讨论。
一.设计中的借景艺术
借景是我国古典园林造园造景中追求空间的无限外延的重要手段,《园冶》中有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借景艺术包含内借、外借、复借等手法,不仅起到扩大空间效果的作用,而且加强空间之间的联系,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形成整体。
外借又称巧于因借,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许多现代园林设计师都把场地的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把山脊线、天际线或地平线等作为空间的参照,通过借景形成园林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或把周围的地域性景观类型引入园林。比如华润置地开发的平门府项目,就将园外远处的古塔纳入到景观之中,正好顺承了平门府的古典园林风格,形成局部大环境的完美统一。
巧于因借需要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客观条件要求较高,所以内借这种造园方法在现代景观的应用更加广泛。
举例来说,框景是把园林中的精巧实景巧妙地收放到特殊的窗、门框、亭台楼阁门框内,让“画框”中的画鲜活起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何园的月牙门,这种月形门已失去其原有的门的作用,主要作用就是在园中塑造一处月形画面,使不透气的隔断墙有了呼吸的地方,同时可以让让对面的景物若隐若现的展现在游者面前,起到空间的引导和指示作用,这种“引而不发,显而不露”的巧妙布置,也使得园林中的景致令人目不暇接。
现代景观中也常借用这种手法,如图1,苏州博物馆中有一面方形的落地玻璃窗,室内没有设置过多的灯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阴影画框,画面主体是室外栽种的竹林,窗前设置的座椅使游人常坐在这里休息,就不自觉地入到画中,成为一个人形剪影。小小的一处景观,却因为人们的驻足停留欣赏增加了游览时间,最后形成的感受量也与游览了一个大型景观基本平衡了,得到了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这就是中国园林能够做到小中见大的秘诀所在,被苏州博物馆很好的诠释
了。
二.设计中的叠石造景
在园林中将山石零星布置,称为置石,是重要的造园素材,有“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石配树而华,树配石而坚”之说。园林中常用置石创造意境,寓意人生哲理,使人们在环境中感受到真实原野山林的空静之美。
苏州园林中常根据主人欣赏意境的不同,预先设定一个意境主题,然后借助建筑、山、水、花木所搭配成的物境来表现预定的主题。如苏州个园,设定了春夏秋冬四个主题的园子,在春园中栽植竹林,竹林中散置有石笋与太湖石,石笋掩映在竹林中象征竹笋破地而出,太湖石则在比喻一幅百兽争春的景象,小小一片竹林去传达出了各种春天的信息。上海世博中国园中的石笋园也是借用了这种置石方法(如图2),把石笋穿插于竹林之中,结合粉墙等设计元素,以现代简洁明快的设计语言,引申竹笋的美好寓意,来表达对世博园的美好祝愿。同样的手法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传递出了新的意义。
图2 上海世博中国园石笋园
三.设计中的水石结合庭园理水和山石一样, 水也是构成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 园林无水则不活。“水随器而成其形”古代造园十分注重水型、岸畔的设计,而聚水最常用的材料就是石。这就是为什么苏州园林中的水离
不开石,这两者必然相伴而生。
现代景观设计中,只有水和石的景观未免显得过于单调,所以通常要有植物作为中间的过渡,荷花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留得残荷听雨声”这种宁静的意境,也只有荷花可以诠释出来。现代设计中的林间宅这处私人庭院就将这三者完美结合,(如图3)同时进行现代化变形,同样也是将原来的自然石转化为现代的几何石板,通过不规则的拼接使整个景观活跃起来,荷花与睡莲点缀其间,宁静雅致。
四.设计中的花木造景
花木造景中比较常用的是利用植物的光影美,制造粉墙花影的剪影效果。粉墙花影具有黑白对比的视觉冲击力,因此在现代设计中常作为一个中心景观出现。
苏州博物馆中的一处粉墙花影山水画就是这种手法在现代设计中的成功应用。这处气势磅礴的山水画就很好的诠释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境界,运用不同石材错落摆放,根据颜色的不同形成了虚实远近关系,将这宏大的画面融于这秀气的苏派园林之中,通过眼前的具体景象,暗示更为深广的幽美境界,是“景有尽而意无穷”,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五.设计中的材质的替换移位
古典园林中的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材质在现代设计中也被拿来广泛应用,只是使用的方式与位置发生了转变,材料已失去其原有的功能和作用,更多地转化为一种文化符号与象征传达设计的意义。又
或者更为抽象的是对古典园林中的一些事物进行意向转化,是完成的作品看似具有古典意味,但实际上并没有采用任何古典材料,这种手法也更为巧妙。
材质的替换与移位这种设计手法更为被现代设计所接纳,因为其手法更具现代性。奥运公园地铁进站口的景观墙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将古典的瓦片移位到墙上和石凳上,古典建筑上的建筑材料与现代装饰手法相结合散发出别样的古典味道。
东湖九号会所运用的是意向替换的手法,将苏州园林中的竹林形象概念化,抽象成纵向的密集线条,运用于建筑的装饰中,同时点缀睡莲水景,塑造出一种竹林中水潭的古典景观意向。(如图4)
六.小结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遵从古代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参考文献:
[1] 王雷,王建国.浅析现代景观设计中对古典园林的继承和发展[J].天津农业科学,2009,15(4):73-74.[2] 周伟,王佳,蔡平等.苏州古典园林漏窗之美[J].南方农业,2009,3(8):42-45.[3] 刘天华.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