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校徽(共10篇)
南昌大学,简称“南大”(官方简称原为南大,改为“昌大”,改回“南大”),是一所“文理工医渗透、学研产用结合”的综合性大学,为211工程重点大学[2]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校、“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并且拥有首批十一所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的南昌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参与成立“中西部高校联盟”。
学校办学始于19创办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和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学校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南昌大学协议。,南昌大学与江西医学院合并组建新南昌大学。
学校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截至6月,学校拥有前湖、青山湖、东湖、鄱阳湖和抚州5个校区,其中前湖主校区占地面积4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有教职工4521人,全日制本科学生36936人,各类研究生13621人,国(境)外学生902人。
发展历史
1921年,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成立,为南昌大学医学院前身,何焕奎任首任校长。1940年国立中正大学成立,1949年5月南昌解放,国立中正大学改名为国立南昌大学,并入江西工专、农专、水专、体育师范专科,由中南区教育部直接领导,经费也由中南教育部直拨。
1952年,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开始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在江西,1952年南昌大学农学院首先分出,独立设置江西农学院,并入南昌农专、江西兽专,院址迁南昌县莲塘。同年,南昌大学工学院采冶工程科、农业工程科、水利工程系科分别并入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和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武汉大学)。
1952年底,中南教育部在武汉召开全区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会议,南昌大学由党组书记、秘书长魏东明带队,工学院副院长王修寀、总务长戴鸣钟、副教务长谷霁光以及会计科科长欧阳侃随同前往。这次会议由中南教育部副部长徐懋庸主持,中南局宣传部部长赵毅敏作政治报告,主要讲过渡时期总路线。然后讨论院系调整方案,提出取消湖南、广西、南昌三大学校校名,在湖南、广西、江西三省独立设置师范院校。
这次会议后,南昌大学即进入紧张的院系调整阶段,成立了中南区高等院校院
系调整委员会南昌分会,吕良、刘乾才、魏东明等14人为委员。按照调整方案,南昌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科、电机工程系并入新成立的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科并入新成立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现湖南大学);化学工程系科并入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化学系,文法学院文史系、俄文系科并入武汉大学;数学系、生物系并入中山大学;经济系并入新成立的中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育系和师范部教育科、生物科并入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史地科地理组并入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同时,以体育专修科和师范部体育科为基础成立中南体育学院,院址暂设南昌大学原址。1955年迁武汉。院系调整期间,邵式平省长请示中央同意,一是将原拟成立江西师专改为江西师范学院,二是保留生物科。
1958年,江西工学院和江西大学成立,1962年江西师院生物系并入江西大学,
1965年,江西大学和江西工学院均初具规模,江西大学设7个系、12个专业和瑞金分校;江西工学院设4个系、9个专业,
1985年江西工学院更名为江西工业大学,江西大学和江西共青垦殖场联合创办了江西大学共青学院。
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南昌大学,同年成为江西省第一个博士授予单位。
19,南昌大学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12月29日,南昌大学前湖校区奠基。
20,江西省人民政府、教育部签署协议,南昌大学实行省部共建。
20,南昌大学与江西医学院正式合并组建新南昌大学。[5]
10月6日,南昌大学太阳能光伏学院成立,是中国第一所在大学设立的光伏学院。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南昌大学毕业生实习简历范文
2.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校徽
3.南昌大学校徽
4.集美大学校徽
5.鞍山科技大学校徽
6.中国农业大学校徽
7.上海财经大学校徽
8.西南交通大学校徽
9.兰州大学校徽
关键词:校徽,象征,传统文化
0 引言
大学校徽是大学形象识别系统的核心, 是大学文化的代表, 是大学精神的浓缩和精华。近些年来,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我国高校数量增加迅猛, 从1936的108所, 增加至2010年的2305所, 每所学校都要建立自己的大学形象识别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 校徽是核心。
1 校徽的起源与发展
最早的校徽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当时, 只有一些自由团体和学术团体, 类似于“商业行会组织”, “享受广泛的自由权”, 校徽就是这些团体具有特殊意义的徽章。
据考证, 徽章源于一种标识, 最初是氏族的族徽, 为国王所独有。随着历史的发展, 国王开始把自己独有的这种象征王权的徽章奖励给臣下, 从而使徽章具有了奖赏的作用。大臣、贵族纷纷效仿国王开始制作象征一定等级权力的族徽, 并在图案设计上形成一定的风格, 如以盾牌为核心, 盾牌左右两侧为对称的凶猛野兽或手持武器的勇士, 顶端是象征权力的徽冠或其他圣物。这就是欧洲盾形徽章的起源。
2 大学校徽分析
高校校徽的设计体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源自欧洲, 我国院校设置借鉴欧洲的办学理念, 校徽设计自然少不了对西方校徽设计的模仿。西方人思考问题比较具体实在, 因此会用实际的物品代表实际的意义。如盾牌、十字架、教堂、人、绶带、书等。
校徽设计是言意象三者的统一, 使得校徽有明显的象征意义, 更多地体现了图形的内在精神。如人民大学校徽设计, 龙舟上三个人正在划船, 体现同舟共济;北京大学校徽设计, 采用传统书法字体, 两个背对背的人和一个站立的人, 构成“三人成众”, 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山东大学校徽设计, 图案上部“山”字是中国象形文字“山”的变形。底部是“大”字变形, 像浩瀚大海, 寓意学海无涯。“山”、“海”一体, 极易使人联想到“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表现山东大学师生勤奋求知, 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以下分几种典型类型, 分别分析校徽的设计。
2.1 复兴传统型校徽设计
湖南师范大学的老校徽 (如图1) , 以SF组成燃烧的蜡烛, 其下方是打开的书本, 用蜡烛隐喻光明和真理, 以书本象征知识和智慧。
学校旧校徽颜色昏暗, 主体图形模糊, 与学校蒸蒸日上的发展和仁爱精勤的校徽不够吻合, 显得陈旧落伍。2000年, 随着高校形象识别系统的发展, 为使得学校的校徽与时俱进, 体现时代精神, 湖南师范大学开始启用新校徽。图2为新校徽的设计。这次校徽设计以湖南师范大学的首字母H和N进行创意、简化和组合, 形成图形, 像一个“人”字, 体现学校百年树人的办学理念, 同时, 这个图形又是一本翻开的书, 体现教书育人, 开卷有益的思想。
新校徽的设计更加简洁, 色彩更加明亮, 主体图形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将湖南师范大学学生的朝气和向上的精神表达了出来。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文化理念, 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2.2 发展演绎型校徽设计
如图3所示, 徐州师范大学的校徽主体设计源于校内的标志性建筑——钟楼, 这是江苏师范大学迁至徐州市铜山新区以后的新建筑, 正对学校的东门, 建筑风格简洁大方, 对称而稳重。这种设计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以校园的典型建筑的抽象作为校徽设计的核心, 这是很多国内高校校徽设计经常采用的方法。如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随着人们视觉文化的提升, 我们希望看到校徽中蕴含更多的文化意蕴。2011年11月, 教育部通过了学校的更名, 由“徐州师范大学”, 正式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 这促进了学校校徽的更新。
2012年3月18日正式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 简称江苏师大, 随着学校的更名, 以校徽为核心的整个高校形象识别系统也进行了更新, 校徽设计见图4。新校徽的设计从学校的地理历史背景入手, 融入了更多的传统文化。江苏师范大学校徽由建校时间、校名中英文、盾牌、“龙载日”图案及玉兰花等元素组合而成。校标整体构图为圆形, 代表圆满恒久、团结和谐、博大精深之意。盾牌代表庄重典雅、高贵与荣耀。核心图案“龙载日”来源于汉代瓦当, 意指学校地处汉文化发源地。徐州的前身是东夷之首的徐氏部族, 虎图腾是该氏族的族徽, 新校徽设计以汉画像石中的虎图腾为中心元素, 喻示学校事业发展龙腾虎跃、蒸蒸日上, 也象征学校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抱负和担当。盾牌的下半部分是水的象征, 寓意该校建于江南水乡, 发展于苏北, 龙行水上。校徽中的玉兰花象征纯洁与奉献, 盾牌刚强, 玉兰柔美, 刚柔并济, 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
新校徽的色彩设计也更加丰富, 校徽标准色定义为黑色和红色, 红色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色彩, 象征热情奔放, 喜庆热闹, 黑色是最有包容量的色彩, 稳重大方。另外配有金色、蓝色、绿色作为辅助色彩, 起到衬托的作用, 增加了学校的表现力, 避免了颜色误用引起的混乱。
2.3 改良扩展型校徽设计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为我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 1921年改成交通大学, 1956年交通大学响应国家建设西北的号召内迁西安, 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
从目前学校保留的文字资料来看, 该校最早启用的校徽是1926年确定的, 校徽为圆形, 中间有一铁砧, 向左斜靠着一把铁锤, 右边有五节链条相垂, 上面摆放着中西书籍数本, 铁砧底座上刻有创校年代, 后面的背景为一盾形, 有勉励交大人当忠于一己, 勇于前进之意。环绕盾牌是一圈齿轮形, 似电机中转核的横截面, 表示工程与交通之意, 也可喻其为交通事业, 外圈刻有学校的中英文校名, 见图5。
该校徽设计含义:铁砧、书籍、一圈齿轮形, 略似电机中转核的横截面, 表示工程与交通之意。这款校徽的设计代表了西安交通大学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同时, 将交通之意隐喻其中。
新校徽的设计, 将其外轮廓改为圆形, 校徽的主体图像更加清晰, 外面一圈齿轮齿数减少, 相对规整。新校徽更加简洁明了, 铁砧和书籍有很好的象征意义。
3 总结
以上几所学校校徽的外形不再沿用西方校徽的盾形外形, 而是采用圆形, 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古代中国人在对宇宙的认知中, 认为天圆地方, 春秋四季的轮回, 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循环论的时间观与历史观, 这种特有的时空观使中国人对圆形充满了偏好, 圆成为运转无穷、生生不息的表现。所以, 在校徽设计中, 以圆形替代西方常用的盾形, 这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领会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知, 国内校徽的设计已经逐渐走出对西方校徽的模仿, 有了自己独特的设计内涵和设计理念。
这些设计虽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但是整体上形式单一, 造型雷同, 创新不够彻底;表现方式粗略, 抽象不够深刻, 没有更高的格调。在今后的校徽设计中, 我们要从传统出发, 挖掘深层次的文化特征, 使得校徽融信息化、视觉化、现代化于一体, 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张庆林, 韩超.高校要有名牌意识, 名牌是高校的生命——高校校徽管理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2.19:88-90.
[2]向黎, 李卯.论民国时期大学校徽的文化诉求[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8:106-108.
[3]洪缨.纹章学影响下的欧美大学校徽[J].艺术评论, 2011.9:123-125.
[4]李金桥.大学校徽设计的形体分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1.10:100-103.
[5]于娜.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大学校徽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89-90.
[6]高金锁.大学校徽设计中的汉字引用分析[J].包装工程, 2007.4:128-130.
本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一部分内容,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原因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好了思想准备。
二、课堂教学实例
1.导入幻灯片:北京大学校门、校徽、校训的一组图片
师:同学们好!请看这组图片,应该是比较熟悉的吧?北京大学的校门、校徽和校训。北大校徽最初是在1917年由鲁迅先生设计,后几经演变,成为今天的样式。北大人称之为“北大红”,这是因为红色是校徽特别选定的颜色。同学们对于这个校徽有什么样的认识呢?
生:(自由发言)校徽上有英文PEKING UNIVERSITY,表示中西结合;1898说明北大1898年成立;它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北大两个字是篆体字;两个篆体字像是人形……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很多。校徽中,“北大”两个篆体字上下排列,构成了三个人形,这样就突出了一个办学理念,即“以人为本”。正所谓“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
2.教学主环节
(展示幻灯片“自主学习填空”)
师: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结合我们刚才提到的学习目标,自行阅读课本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把学案“自主学习填空”部分完成。
等待时,教师查看学生的填写情况,并请两个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师:时间到,來看看大家做的情况。前面都没有问题,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这里能否再精炼一些?
生:猛烈冲击了传统封建思想。
生: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还有马克思主义。
师:总结一句话:冲击了旧思想,传播了新思想。
(幻灯片展示填空答案)
师:好了,基础知识我们就学习到此。下面我们将要以问题和材料的形式来解决本课中的重难点知识。
师:(幻灯片)第一个问题:当时的中国为什么会发生新文化运动,如何理解“新”的含义?
生:以前的探索都失败了。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有辛亥革命。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
师: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都是政治制度。还有呢?
生:西方先进科技、政治制度……思想!
师:好。那“新”在哪里?
生: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新”在学习西方思想。
师:以前学习西方思想吗?和这次有区别吗?(学生思考)
师:以前也学习思想,不同的是以前不以思想为主,也没有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所以“新”是指宣传民主与科学,猛烈抨击中国的传统封建思想。
三、教学总结与反思
这节调研课,引入了学案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这个班的学生表现得不错,课堂气氛活跃,勇于回答问题,使我的教学设想基本实现。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材料的选取,要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课堂教学就如一个分层递进的登山过程,教材的文字、图片以及教师补充的各种材料,从属于不同的知识类型和学习方式,成为登山路上的景观。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注意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材料选取和问题设置时,体现了较强的层次性。课堂导入中对北大校徽校训的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复述,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对于第二个问题如何具体理解新文化运动内容的“三个提倡三个反对”,理论性较强,学生表达清楚比较难。我一方面提示些结论性的语言,如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它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重视引导学生的思维,如“宣传新文学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问题,逐步解开了这个难题。这里我并没有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因为对于高一学生而言,理论性较强的思考引导着来理解更为有效。
课堂教学结束了,编写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文本化的处理。在这个教学案例的撰写中,我还参考了木垒一中历史教师的听课笔记,力求维持课堂活动的原貌,以使读者尽可能对此课堂教学展开批评,给出建议,从而推进历史课堂教学的进步。
新疆大学前身是创办于1924年的`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1935年1月改建为新疆学院,1960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新疆大学,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新疆唯一的全国重点大学,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被确定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高校。月30日,新疆大学与原新疆工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新疆大学。,学校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的政府、教育部“区部共建”高校。新疆大学是“中国—中亚国家大学联盟”发起高校及成员。
截至9月,现有校本部、北校区、南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4363亩;在校生36684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0518人,成人本专科生9237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778人,博士研究生418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993人,留学生740人。
办学历史
鞍山科技大学一般指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aoning)简称“辽科大”,始建于1948年(戊子年),是新中国最早组建的冶金高校之一。1958年成立本科学院鞍山钢铁学院;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鞍山科技大学; 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科技大学;同时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学校坐落于钢铁工业名城鞍山市,学校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以工学为主, 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七大门类的多科性综合大学。学校还是教育部和辽宁政府共同管理的高等院校,是辽宁省学分制管理试点高校。
根据8月学校网站,占地180余万平方米。本科、研究生在校人数21427人。
历史沿革
1948年鞍山工业专门学校;
1950年东北工学院鞍山分院,改建鞍山工科高级职业学校;
1952年鞍山工科高级职业学校更名鞍山工业技术学校;
1953年鞍山工业技术学校更名鞍山钢铁工业学校,1953年鞍山钢铁工业学校(部分)分建鞍山第二钢铁工业学校;
1953年鞍钢业余工业大学创建,鞍钢业余工业大学更名鞍钢夜大学;
1958年鞍钢夜大学、鞍山第二钢铁工业学校、鞍钢老干校、鞍山业余钢铁工业学校合并升格为鞍山钢铁学院;
1962年本溪钢铁学院(部分)、辽宁冶金学院(部分)并入鞍山钢铁学院;
1963年鞍山钢铁学院(原鞍钢夜大学部分)改建为鞍钢夜大学,现发展为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职工大学;
1969年鞍山钢铁学院、鞍山钢铁学校、鞍山冶金运输学校、鞍钢技工学校等7所冶金工业部在鞍山大中专学校合并组建鞍山钢铁大学;
1978年鞍山钢铁大学更名鞍山钢铁学院;
1994年鞍山市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并入(合署)鞍山钢铁学院;
8月辽宁省人民武装学校,正式并入;
2002年辽宁冶金工业学校、辽宁食品工业学校、辽宁省建材学校并入鞍山科技大学;
2002年鞍山钢铁学院升级为鞍山科技大学;
2006年鞍山科技大学更名为辽宁科技大学。
校园文化
校训
“博学明德 经世致用”,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学传统,体现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特色,体现的是学校倡导并遵循的价值追求和教育宗旨。
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先哲告诫学子们,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的几个递进阶段。博学之谓为学,首先要广泛地猎取,“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收并蓄,使为学者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明德: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一开篇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即是“使彰明”,这里的“明德”,即是弘扬光大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阐明学习的目的第一条就是明晓道理、修养品行和道德,做人有坚定的信念,执著,有节操。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就能以服务于民生为乐事,也就能做事认真,追求真善美。经世:治理世事。经:治理。经风雨,见世面,不在书斋里读死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留心”。做学问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服务于社会,造福民生,匡世济民。
致用:致,达到、为了。学以致用,学习的意义在于应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和服务于实际生活。
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思潮和精神,发端于宋代,形成于明末清初,以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后来的魏源、龚自珍、康有为、谭嗣同等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倡导变法。经世致用之学,即“实学”,就是“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说实话、干实事、务实际、求实效。这就是经世致用,匡世济民。
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风格,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传统。辽宁科技大学是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在做人上以诚实、朴实、踏实、务实著称,在业务上以应用型、技术型、工程型、实践型见长,这就是经世致用的基本体现。
博学明德,是古代先贤的治学明训;经世致用,是近代学者的务实作风。两者互相照应、互相补充,比较全面地把握了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者间的关系。以“博学明德,经世致用”为校训,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又突出了辽宁科技大学的文化内涵;既体现了时代精神,又突出了辽宁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
校徽
设计名称:厚积薄发
设计者:张晓复(校工会)
创意理念:方案力求新、简、动、劲、健、美,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设计说明:校标整体为圆形,它充实、平稳、大方,给人以厚重雄浑之感。外环部分采用深绿色,上方为“辽宁科技大学”专用字体,下方是校名全称的英文黑体写法,象征绿色校园。圆内的“1948”用阿拉伯数字黑体写法,标志学校的创建历史。
主体图形:图形的构成:初看是汉语拼音大写字母“K”,细看则是汉语拼音大写字母“K D”,这里的“D”是“K”的最后一笔,又是独立的汉语拼音大写字母“D”。
图形的寓意:图中的主体部分表示“钢花怒放,激情飞扬”,象征着“科大”的教育事业蓬勃兴旺,桃李芬芳;也好比苍劲的“雄鹰”扶摇直上,象征着辽宁科技大学新的崛起,腾飞于世界;又好比老师批阅时的“对号(√)”,象征着“科大”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还好比英文字母“V”,象征着“科大”的`教育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成功和希望。图中的剩余部分,即“D”表示书籍,知识的基石,表示“钢包”源源不断地浇铸着栋梁之材,它象征着辽宁科技大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对学校前身“钢院”的传承,体现了工科院校的特征。
色彩的运用:主体图形采用红色,“1948”用黑色;在白色底的衬托下,响亮、明快,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震撼力和动感,体现了民族精神、时代气息、科大人的精神风貌和阳刚之美,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积极进取,厚积薄发。
校风
勤奋 向上 求实 创新
勤奋:勤能补拙,业精于勤,自强不息,刻苦钻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它一方面鞭策学子发奋图强,学业有成,另一方面激励教师严谨治学,敬业育人。
向上:朝气蓬勃,积极向上,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它引导师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超越自我,从而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求实:脚踏实地,求真务实,遵循规律,追求真理。求实是一种工作态度、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做人的品格。
辽宁科技大学冶铁文化墙
辽宁科技大学冶铁文化墙
创新:勇于突破,大胆改革,与时俱进,敢为人先。不断激发师生创新意识,不断培育师生创造性思维,勇于探索,勇于开拓,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实现新发展、新突破。
以上八字相辅相成,既提出了对学生、老师的基本要求,又体现出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既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又能起到增强凝聚力的效果;既展示了学校的精神面貌,又展示了学校的良好作风。
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科大人秉承这一优良校风,耕耘不辍,奋斗不息,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今后,我们将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校风,勤奋、向上、求实、创新,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18]
校歌
于景伦等 词
徐占海 曲
千山叠翠,辽河抒怀。
啊,辽宁科大,熔铸了我们心中的爱。
钢铁铸就创业史,科技推动新时代。
勤奋向上,求实创新,科教兴国展风采。
我们书写历史,我们激情满怀,我们书写历史,我们激情~激情满怀。
璞玉千琢,百炼成才。
啊,辽宁科大,鼓舞着我们奋发成才。
志存高远担重任,脚踏实地把路开。
博学明德,经世致用,云帆直挂济沧海。
我们憧憬明天,我们继往开来,我们憧憬明天,我们继往~继往开来。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建筑科技大学毕业求职简历模板
2.科技大学毕业生个人简历模板
3.校徽:华中科技大学
4.校徽:河南科技大学
5.校徽-北京科技大学
6.校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7.中国科技大学校徽
8.华中科技大学校徽图
9.青岛科技大学校徽
5月,原化工部南京化工大学与原建设部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南京工业大学。原南京化工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创建于19的三江师范学堂;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创建于19的同济医工学堂。
截止9月,南京工业大学拥有新模范马路校区(丁家桥校区)、虹桥校区和江浦校区,总占地面积3800亩,[2] 设有11个学部,29个学院,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8个,本科专业(含方向)84个,跨工、理、管、经、文、法、医、艺8个学科门类,具有留学生招生资格和教授审定权。截止201月,有各类学生3万余人,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8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1200余人。
关键词:多模态意义构建,图像,文字,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徽,视觉语法
多媒体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巨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在人们的交际活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多种交际符号, 数字化和多模态化就成了我们语篇世界发展的一大特点。“图像时代的到来, 特别是图像在媒体、教育和儿童文学中的大量运用使我们无法忽略多模态话语。” (李战子:2003) 这种语篇的大量出现使得我们在释解由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所构建的意义时需要用视、听、触等多种感觉。由于多种模态手段的广泛使用, 仅从语言或其他单模态层面进行语篇分析是远远不够的。
本文以2011年启用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徽为例, 尝试通过运用多模态符号学和视觉语法理论, 探讨多模态语篇中文字、图像、颜色、布局等模态资源如何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共同构建语篇整体意义, 从而达到预定的交际目的。
一、多模态语篇分析及其理论基础
视觉图像分析语法是在社会符号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如语言的语法描写词如何组合成小句、句子和语篇, 视觉语法将描写所描绘的人物、地点、事件等要素如何组成不同复杂程度的视觉叙事。”基于图像的社会符号性, “多模态语篇分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那里接受了语言的社会符号性以及意义潜势的观点, 认为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也是意义的源泉;接受了系统理论, 认为多模态语篇本身也具有系统性;接受了元功能假说, 认为多模态语篇也同时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朱永生:2007) 从而将系统功能语法中的纯理功能思想扩展到了视觉模式, 建立了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为主要内容的视觉语法理论框架。这种分析方法对于进一步理解语言的社会符号性特点, 对于多模态语篇的生产机制和意义理解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徽多模态语篇意义的构建
“大学校徽是言 (文字) 、象 (意象) 、意 (寓意) 、颜色的结合体, 每一个校徽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多模态语篇。” (张红岩、李晓燕:2014)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徽主题图案为篆书“经”、“法”二字的巧妙组合体, 二者结合构思巧妙, 属性鲜明, 寓意深邃, 形象独特。经中有法, 法中有经, 代表经济与法律相生相融, 突出了学校的学科特色。此图案整体为中国古钱币外圆内方的图式, 外圆象征市场经济, 内方象征法治精神, 阴阳和谐, 疏密得宜, 端庄典雅, 醒目大方。
全图采用中国印信的形式, “经”、“法”二字的组合体处于印信的中央, 外围分别以处于上方的中文名称和处于下方的英文名称所环绕, 且字体和字号都有区别。整个图案颜色采用单色———红色, 吉祥、热情、醒目。 (见图1)
(一) 图像的再现意义
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徽图案中, 篆书“经”、“法”二字的组合体以大字号、阴阳文形式出现于整个图案的正中央, 以高饱和度的红色为背景, 使其在整个校徽图案中占据着最显著的位置, 整个校徽语篇的向量是由这一篆书组合构成, 成为叙事再现意义中行动过程的动作者。
从概念再现意义方面分析, “经”、“法”的篆体组合很好地突出了学校的学科特色, 经中有法, 法中有经, 代表着财经与法律相生相融;此外, 整个图案是一个圆形印信的形状, 中间的篆体组合是呈现方形, 这一设计也刚好契合了中国古钱币外圆内方的图式, 体现了学校的财经特色, 外圆象征市场经济, 内方象征法治精神。整个图案就是一个象征过程, 凸显强烈的象征特性。
(二) 图像的互动意义
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意义相对应, 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了多模态语篇中的互动意义。“图像可以造成观看者和图像之中世界间的特定关系。它们以此和观看者互动, 并提示观看者对所再现的景物应持的态度”。 (李战子:2003) 这种互动意义的建构主要由距离、接触、视点和情态等资源实现。
距离通常由通过图像所显示的框架范围来实现。它可以使观者靠近人物、地点和事件, 也可以将观者推出范围之外。根据Kress和van Leuwen对图像交流中距离的区分, 此校徽图案中篆体“经”、“法”组合得到了凸显, 属于“近距离”范畴, 表现的是“经”、“法”所代表的财经和法律和观看者之间的密不可分的社会关系。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拥有法治的经济社会团体中, 谁都逃离不开。
接触指图像参与者通过目光的指向于潜在的观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想象中的接触关系, 它可以表达索取和提供信息或服务。根据Kress和van Leeuwen, 每一个图像都有一个图像行为, 即通过图像对观看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但由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徽图像的抽象性与象征性, 观看者无法辨识图像参与者的目光所向。如果目光是投向观看者, 那么它传达的是一种索取, 可能是服务的索取, 意指热烈欢迎广大有志之士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求学或工作;如果目光是投向一旁, 那么它传达的是一种提供, 既可能是提供服务也可能是提供信息, 意指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作为一所省属重点财经政法类院校, 责无旁贷地应为社会、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培养服务。
(三) 图像的构图意义
对应于系统功能语法的语篇意义, 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了多模态语篇的构图意义。构图意义主要由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等三种资源实现。
在校徽图像中, 篆体的“经”、“法”组合体以较大字号形式被置于图案的中心, 占据了整个印信将近一半的图面, 边缘分别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和“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字样所环绕。其中学校的中文名称置于组合体的上方, 学校的英文名称置于组合体的下方, 而且英文名称的字号比中文名称小。按照我们的文化传统, 被置于中心的信息是要被凸显的信息, 是理想的信息, 具有较高的信息值。这正是整个校徽要想观者传达的主要信息—学校以“经”、“法”为主的鲜明的学科特色。整个图像所传递的信息是这个校徽所代表的大学是一个以经管、法律学科为中心, 涵盖了文学、理学和工学等6大学科的一所综合型大学, 也喻示着学校的发展目标是立足中原, 辐射全国, 影响世界。
总之, 毛体的中文校名、篆体的“经”、“法”组合以及大写的英文校名的完美组合不仅表现出中西合璧、多元文化和谐融合的精妙意境, 也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这三部分形成了一个有层次、有承载关系的结构体。
三、结语
本文首先概述了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下出现的多模态语篇现象以及国内外不同学者对多模态语篇的不同研究侧重, 然后以在社会符号学和系统功能语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视觉语法为理论指导, 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徽进行了多模态语篇分析, 探讨了在意义构建中图像、文字、意象、颜色等模态是如何协作、互补, 共同实现表意目的、构建大学形象、传递大学文化内涵的。
多模态语篇是多媒体时代的新的文化现象, 对大学校徽图案的多模态意义建构进行研究, 能够丰富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研究维度, 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多模态识读能力, 促进大众对校徽文化内涵的理解。正如朱永生 (2007) 所言:“多模态语篇分析还处于起始阶段, 还存有不足”。本文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多模态语篇, 多模态语篇的分析方法一定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笔者撰此拙文, 以期起到引玉之功效。
参考文献
[1]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 2003 (5) :1-8.
[2]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 2007 (5) :82-86.
[3]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7 (4) :3-12.
1937年8月日本侵略军从金山卫登陆,浦东大地顿时沉沦于日寇铁蹄之下。日军随即将其宪兵司令部驻扎到浦东要冲、今大团镇的卫生院两层楼内,企图以浦东为立足点,将其当作控制上海沿海、进而西指南京和南下浙江的桥头堡。
然而让侵略者始料未及的是,他们一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立刻陷入誓与倭寇血战到底的民众的汪洋大海之中,甚至后来距其所谓“司令部”不远的大团镇河对岸,也创立起一所实质上是抗日游击队联络据点的东海初级中学!
当年浦东奉贤、南汇、川沙三县范围之内,抗日救国浪潮汹涌澎湃。从忠肝义胆的吴建功、鞠耐秋揭竿而起,到来自南昌起义战场上的林钧、周大根、盛幼宣以及姜氏兄弟、张晓初、郭君毅、杨品珍等一大批共产党人和热血志士的同仇敌忾;从传奇英雄朱亚民的《浦东抗战的八年》,到朱人侠、朱人俊、张大鹏等驾船南渡、周旋转战于浙东沿海,再到谭启龙、何克希等奉命挥师东进,统率杭州湾两岸军民将士开创敌后抗战的全新天地,等等,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动人心魄,并且足以彪炳史册的实迹与战绩。
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期间,在上海举办的《世纪留影——全球华人百年“全家福”照片展》中,前文提到的东海初级中学的一组旧照片就以《抗战时期浦东一所中学的全家福》为标题,荣获“最动人的全家福故事奖”,受到海内外众多同乡瞩目。其中有两位年逾八旬的校友刘耀军和盛宗器,专程从美国和澳大利亚将珍藏了60多年的母校校徽和1947届毕业生及教工集体照送回故乡。拳拳赤子之情,令人感怀。
捧起浸满沧桑年华的旧照,教工合影上前排居中而坐者,就是当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七名上海人之一、抗战时期肩负特殊使命回乡创办东海初级中学的盛幼宣;而前排左侧第一人,正是解放初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接见并握手的叶秀山先生。
更为珍贵的是那枚倒三角形的校徽,最上面分两行是“南汇海东中学”六个字,下面则有海水波纹,中间托起蓝天之下光芒四射的朝阳,映衬着一叶乘风起航的帆影。不过与笔者记忆中幼年在家里所见不同的是,这一轮喷薄而出的旭日应该呈红色而不是现在看到的白色。后来许多学长解释,有红色太阳的校徽是校长和教职员佩带的,而学生校徽上则呈白色,以示区别,背后还铭刻有连续的编号。尤其让人叹为观止的,这一幅“东方红、太阳升”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画面,竟然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处于两种命运决战之际的解放前夕,呈现于国民党统治之下浦东地区一所坚守民族气节和革命传统的中学校徽之上,所有知情者和有识之士都坚信,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肯定寄托着前辈对繁荣兴旺的新中国以及年轻一代的无限期待。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当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浙南分会通过一定途径,提议在奉贤、南汇等处的大中学校中展开“认识脚下这片神圣土地”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时,此提议立刻得到有关人士的认同和肯定。由此而悟,诸如“杭州湾两岸的抗战遗事”,包括当年浙东解放区的捭阖纵横、一草一木,难道不正是增强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最有力的佐证和教材么!
华中农业大学(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入选“863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是武汉七校联合办学成员,是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农业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校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南湖狮子山脚,其办学源头溯源于18清朝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起点之一;学校前身华中农学院由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农学院全部系科以及原中山大学、原南昌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在1952年组建而成,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
截止4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5206人,其中本科生18625人,研究生6581人。
历史沿革
湖北农务学堂
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上书光绪皇帝,正式奏请兴办湖北省农务学堂。同年10月正式开学。
19扩建为湖北省高等农务学堂。
19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办学时代结束。
19,湖北省农务学堂在辛亥革命后改建为湖北甲种农业学校。此后,经历了1923年湖北第一、第二高级农业学校,1931年省立乡村师范学校,1933年湖北省立教育学院,1937年湖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1940年湖北省立农学院,1950年湖北省农学院等一系列演变。
1938年,侵华日军迫近武汉,学校西迁湖北恩施五峰山坚持办学。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学校迁回武昌宝积庵。
华中农学院
1952年,以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省农学院的整体和原中山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农学院、江西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当年招收本科生,次年招收首批研究生,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取得新的进展。
1957年,华中农学院从宝积庵整体迁址武昌南湖狮子山。
20世纪60年代,首次招收外国留学生。
华中农业大学
1985年,正式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
,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同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评为优秀。
,进入“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校园文化
校训
“勤读力耕,立己达人”语出自20世纪40年代的湖北省立农学院院歌,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原创者是湖北省立农学院国文教授朱再庵。
“勤读”即勤奋学习钻研,“力耕”即努力开拓实践。“勤读力耕”是对学风的倡导,对学问的指引,也是对“知”与“行”辩证关系和成长成才规律的揭示。该校一贯倡导学风建设,勉励学生勤奋刻苦,用心于学,掌握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知识本领。同时,要求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改造世界,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就人才培养规律而言,“勤读”是“知”,是条件,也是过程;“力耕”是“行”,是途经,也是目的。只有勤奋学习钻研、努力开拓实践,才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立己达人”语出自《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己”是指加强自我修养,自强自立,使自己品德高尚、事业有成;“达人”是指要关爱他人、回报社会,使大家共同发展和进步。“立己达人”符合中国知识分子“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传统美德,是崇高的人生境界,也是庄严的社会责任。只有做到“立己达人”,才能实现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立己达人”是对人格的期望,对责任的要求,也是对自我与他人、个人成才与回报社会相互关系的辩证阐述。
校徽
该校徽采用圆形造型,主体部分以楚国“编钟”和传统农具“耒耜”为基础,在表现手法上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纹样造型和篆刻技法,给人以浓厚的历史感,体现了该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以农科为优势的办学特色。
一、图案
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乐器和礼器,产于楚地,是地位的体现,亦是楚文化的象征,代表着精神文明。最著名的编钟是享誉世界的湖北随州曾侯乙编钟。校徽主体设计采用编钟的抽象图形,暗示我校位于湖北,在我国高等农
业教育格局中举足轻重,在全国和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
耒耜是楚地古代农具,相传由神农氏发明,是技术生产力的象征,代表着物质文明。校徽主体设计采用耒耜的抽象图形,与我校所在地和学科优势相符。在行为层面,耒耜代表劳动和创造;在精神层面则代表着勤奋和务实。
编钟与耒耜共同形成了“打谷图”,演绎出两个手拉手合力打谷的抽象人形。打谷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喻指丰收。手拉手合力打谷则寓意我校师生团结奋进、教学相长、教学科研互促共进,不断取得累累硕果。
校徽主体图案寓意着该校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象征着我校团结、勤俭、求是、奋进的优良传统和校风。
二、文字
主体部分图案由华中农业大学的英文缩写大写字母(HAU)变形组合而成,其下方为建校年份“1898”。在线条处理上吸收中国传统纹样特点,采用抽象的流线型叶片形状,使之更具生机和活力。在外围处理上,采用单环形式。上部为手书体“华中农业大学”,下部为英文校名“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三、色彩
在色彩的处理上采用单色设计,标准色为深绿色,象征华中农业大学蓬勃的发展生机、鲜明的农科特色和浓厚的历史积淀,也与我校“绿色校园”的特点相吻合。此外,为满足不同情况下的使用需要,提供了棕、土黄、红、蓝、灰、浅绿、橙等7种备用色和黑色墨稿。
校徽设计者为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届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刘涛、王娟。
校歌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立农学院(我校前身之一)西迁鄂西山区,全体师生筚路蓝缕,坚持办学。时任教务长的包望敏教授曾在《论“耕读”与“新农”》一文中写道:“湖北省立农学院创立于烽烟遍地,万方多难之日,集海内农学者及三楚青年一堂,朝夕孜孜,耕读不辍,以革新农业为己任,其坚苦卓绝之精神与乎兴农建国之宏愿均有足多者。”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武汉,国文教授朱再庵先生和著名音乐教育家喻宜萱先生共同创作了《湖北省立农学院院歌》。
歌词:
挹江流浩浩荡荡,
挟沃野郁郁苍苍。
萃俊秀于三楚,
聚硕彦于一堂。
勤读力耕肩重任,
立己达人图自强。
雍雍穆穆,
跻跻跄跄。
宏农学,
扬国光,
日新永无疆。
作者简介:
朱再庵,湖北省立农学院国文教授,知名学者,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抗日战争时期在恩施创办并主编文学月刊《晓月》,有较大影响。
喻宜萱,著名声乐家、音乐教育家,早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生院学习音乐,是我国美声唱法和声乐教育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康定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的首唱者。她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首任系主任和分管教学的副院长。20世纪40年代担任湖北省立农学院音乐指导。解放后,喻宜萱出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兼声乐系主任、声乐教授。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如今年事已高,深居简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她的《康定情歌》唱遍了世界,却极少有人知道这首传世经典与湖北省立农学院的特殊联系;而那首《湖北省立农学院院歌》更是没有几人能够记得。
校庆
110周年校庆时间:10月2日
110周年校庆主题:花开一百一十季,情传无限山水间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农业大学园艺设计本科生个人简历模板
2.农业大学毕业生英文简历范文
3.农业大学毕业生简历模板下载
4.中国农业大学校徽图
5.南京农业大学校徽设计
6.农业大学学生求职简历表格
7.南京农业大学校徽
8.华南农业大学简历封面
9.南京农业大学简历封面
重庆医科大学(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重庆市ren民政府共建,入选国家“111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政府奖学金院校、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暨来华留学“211”院校、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
重庆医科大学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而成,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教育部、重庆市《部市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学校为重点建设大学。
据12月学校官方的网站信息显示,学校拥有袁家岗和缙云2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552亩,其中缙云校区占地2100余亩;设有19个学院、系、部,开设29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28000人,其中研究生近5000人,本科生0余人,留学生600余人;有专任教师2129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276人、博士生导师218人。
历史沿革
1956年,根据中央部署由上海第一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上海第一医学院重庆分校,后独立成立重庆医学院。
1958年9月,重庆医学院医务委员会成立,其职责是领导全院教学、医疗、科研和行政。
1959年7月,学院召开了第一次全体党员大会,商讨了教学的主导地位。
在文革中,重医教学工作受到了巨大冲击,但广大教职员工仍取得一定的成绩。
1970年7月至1972年7月,学院受xx军区委托举办军医培训班,培训解放军学员307名。
1972年—1976年,学院招收了5届3年制工农兵学员共2113人。
1975年4月,学院又开办“社来社去”试点班,学制2年,学员50名。
1985年,重庆医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曾先后隶属于卫生部、四川省ren民政府、重庆市ren民政府。
1988年10月,学校召开了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
5月,学校由四川省教委划转至重庆市教委,各附属医院也由四川省卫生厅划转至重庆市卫生局。
5月,学校启动新校区选址工作,最后决定落户沙坪坝区。
206月,教育部确定由华中科技大学对口支援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职工医学院、重庆中医学校并入重庆医科大学分别组建应用技术学院和中医药学院。
起,先后建立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20,教育部、重庆市《部市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学校为重点建设大学。
月5日,重庆市ren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共建重庆医科大学的意见》,标志学校成功获批为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和省级政府首批共建的地方医科大学,正式跨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文化传统
校徽
【南昌大学校徽】推荐阅读:
南昌航空大学校徽07-04
985211大学校徽11-25
南昌大学考研真题06-09
南昌大学口语复试10-07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11-07
南昌大学迎新工作方案07-13
南昌大学寝室用电查询09-24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好吗05-30
南昌大学学生工作制度07-03
南昌大学mba申请材料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