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孟泰(共7篇)
——上海学习体会
今年9月11日至23日,我有幸参加了立山区举办的赴上海闸北区田家炳小学的学习。非常感谢立山区进修学校我们搭建了如此好的一个学习的平台,短短两周的培训,每一天都能走进教室零距离接近骨干教师的精彩课堂实况,每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这些都紧紧的吸引着我,震撼着我,激励着我,也改变着我。
我们学习的基地是上海闸北区田家炳小学,再去之前我特意上网查询了有关该区该小学的一些资料,了解到闸北曾是有名的“棚户王国”,田家炳小学的前身幸福小学也是需要扶贫的小学,为什么它会一跃成为一所名校,为什么这样贫困落后的区域有了这样大的改变?——这应该就是教育!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不但要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应该走进教室,踏踏实实地学习他们的班级管理。所以每天我们大家都早早地来到学校,观看他们的升旗仪式,班级风采展示,穿梭于每个楼层,观看他们的晨读,班会,墙上的小报,即使是中午午休时间我们也走在操场上,看它们的校园文化,学生的卫生保洁。
一、“细”。
都说上海人很细致,我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是真正感受到
了,学校德育处制定的一日常规,将行规训练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具体内容包括进校、晨读、大活动、课间休息、预备铃、文明用餐、环境卫生、眼保健操和心理按摩操、放学、教室财务安全。对于一日常规,学校还有相应的检查内容和要求。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清楚地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老师又该做什么。正是一日常规的细化和具体,强调了每一位老师的责任,也培养了每一位学生的责任感。
该学校的细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行为习惯上,而且在学生的学习评价上也是如此,每一堂课老师都会为学生的表现分类地评价。
9月16日上午我们听了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校长堵琳琳的讲座《提高课堂执行力,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其中她的句话让我印象很是深刻,也产生了共鸣,那就是——“教师要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做一些细节活动,长远来看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我们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从变面上看所教的知识看似浅显,知识的总量与初中,高中所学的是无法比较的。但从时间上来看我们小学教育却是整整的六年时间,这是由无数的细小的 工作堆积起来的浩瀚的工程。因为在这六年当中我们要逐渐培养他们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在这六年当中我们要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对学生的影响就是在一个个的细
节当中,需要我们理性地为他们设立一个个目标,宏远的目标,然后制定一个个计划,然后脚踏实地地实施,期间就是我们教师耐力与毅力的体现了,我们要反复抓,抓反复,事情虽然琐碎,但长期坚持下来,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有句话这样说:“小学教育是人生!”这是因为12岁之前学生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已经成型,所以小学教育尤为重要。
教师职业的行为就是要培养学生日常行为,并且需要我们不断要求,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继续保持长期培养,最终形成性格
所以我们以后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班级管理中都要做细做实。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块我认为田家炳小学一年级老师何喆老师介绍的《一年级数学学科学习准备期》这个报告中介绍的特别实用,不但适合一年级而且也适合其他年级。
首先我们要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听”的重要性后还应教给他们“听”的方法,培养他们“听 ”的能力,只有学生学会了听,才能更好的促进他们认真听。
例如
(1)在游戏中倾听(2)在故事中倾听
(3)在评论中倾听
教师对于学生能否认真倾听,最有效的反馈方法就是让学生当“小小评论员”。当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或者说完一段话,读完课文时,就请学生来评价,“你对于他(她)的回答有什么看法”,“谁来当出色的评论员”。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倾听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给学生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导。
如何教会孩子倾听:
首先,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其老师身上找到影子,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要做一个耐心、专心、悉心的倾听者。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老师首先应带头专心倾听,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决不在学生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倾听”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这样一来,既达到了课内外相互交流的目的,又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倾听氛围。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树立了可感的榜样,要知道身教永远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次,要求学生倾听时要做到专心。教师要告诉学生倾听时应该全神贯注,不东张西望,不能一边议论一边听人讲话等。要求学生:在听同学的发言前,猜猜要发言的同学会说些什么?发言中,找找他的发言有没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地方,想想同学的发言讲的重点是什么?答案是否完整?针对他人的发言你如何给予评价。在倾听同学发言时,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洞察他们这种想法的由来以及不足。
第三,还要求学生倾听时要做到耐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完整,听仔细。要认真倾听发言者的每一句话,听清他们说话的语调,注意他们的体态语言。在同学发言有错或语无伦次时,一定要耐心倾听,不随意插话和打断别人的话,即使不同意对方意见,也要礼貌地等待对方把话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让学生真正懂得倾听是一种礼貌,是尊重和理解。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听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例如通过创设有效的情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对学生说:
你看到了什么? 你知道了信息? 你知道他们在讲什么? 你能明白图片的意思吗? 3:其他习惯的养成:
(1)预备铃响做好上课准备,书本文具放在指定位置,静候老师来上课的习惯。
(2)整理学习用品的习惯,爱护书本,定期整理书包,整理书桌,并进行参观评比。
(3)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学习意识。
二、“实”
田家炳小学本着“克服形式和花架,求真务实抓质量,不求急功近利,着眼学生未来”的办学精神。向着“树良好师德,创绿化特色,争一流质量”的办学目标迈进。这所小学十分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坚持“追求全面发展、孕育幸福学生”为宗旨,以教师教学档案袋研究为抓手,立足课堂,以课堂教学研究为突破口,努力创建基础实、负担轻、研究多、反思勤、应用活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是在通过听取十八节课之后更加认同该校的教学理念的,她们的每一节课都是实实在在的,每堂课都是通过一个个的学习单明确学习任务,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实实在在的。真真正正地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素质的提升。同时我也注意到在数学课上每节课学生都在诵读计算公式、概念,性质-----真正把数学的基础知识抓到了实处。
我以前只是让学生把本册书中的概念,性质,计算公式,数量关系整理在数学书上,并没有坚持每节课前进行朗读,背诵,回来之后,正好赶上我们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这部分知识,我立刻分派学习委员负责每节课前进行大声朗读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及推导出来的公式,我发现学生有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基础知识较差的同学,同时我也把这种方法告诉了同年级的老师,希望能在我们学校传播下来。
在最后一天听取完了该校鲍晓坚校长的《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一课之后,我就知道为什么田家炳小学数学学科的质量会连续多年在全区占领先地位的原因了。那就是——— “克服形式和花架,求真务实抓质量,不求急功近利,着眼学生未来”的办学精神。
都说上海的教育一直是走在最前沿的,我想这有教育资源的雄厚的原因,也有过硬师资团队的原因,我们在羡慕的同时,更多的应该是反思——我们力所能及的该做些什么?
我很喜欢看小说《士兵突击》,记得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空军少校拓永刚毫不掩饰轻视步兵的时候,许三多说:“飞机会被击落的,军舰会沉下去,只有步兵,可以战斗到最后。步兵是最古老也最永恒的,因为他的武器最可靠,这武器就是他自己,所以步兵不准备打硬仗的话,就啥东西也不是。
在这里我想说的——我们小学教师的身份就是“步兵”。科技再发达,教学手段再先进都不能脱离我们小学教师的踏实苦干,现在有很多的网络教学,它适合中学,高中,大学,以致成年人,但在小学这一块特别是低年级却行不通,因为学生的成长不仅仅在于学,更多的是老师的培养,学校氛围的熏陶,集体生活的协作。我们老师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
以渔。我们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其间需要我们太多的精力与耐力,甚至手把手去教。
在这两个星期的学习过程中,每听完一次课,一次讲座,我们都进行及时的研讨,并有幸听到徐研校长一次次一语中的的讲评,可以说这是难得一次面对面的学习机会。使我更加明确了今后教学的重点:数学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文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说的能力,教学不是单指讲教案,我们教的是学生,课堂进行的速度应该以学生的思维速度为准。,所谓的清清楚楚一条线就是以学生为准的一条线。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小学教师的任重道远。
三: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走入田家炳小学,感觉每名老师的脚下似乎都生风,说话也特别的快,所见每名老师都是那样忙碌,仿佛扎了鸡血一般,这让我深思不得其解————究竟这鸡血是什么?后来听了胡银弟校长讲座的《教师“三格”培养与专业发展》 之后明白除了绩效工资之外还有教师的内驱力。
低位的内驱力是功利之心 中位的内驱力是兴趣之乐 高位的内驱力是信仰之力
除了内驱力还有现场学习力、执行力。
在听他做的报告中,还有些教育理念深深地打动了我—
—
“教育是把一个人从低处引向高处;教育是把一个人从虚假引向真实;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
(柏拉图《理想国》)
教育者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结束。(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牢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既能教育他,又能宽容他;
牢记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既能引导他,又能尊重他;
牢记学生是有能力的人,既要给予舞台,又要给予辅导;
牢记学生是有差异的人,把差异当成教育资源。(任国平《“影响力教师”袁滨渤》人民教育2013.19)通过两个星期的学习,我的思想逐渐有了新的转变,作为一位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在教学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因此,在教学
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学习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这种角色的特征是:
(1)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去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2)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精神上的安慰与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
(3)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同学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4)教师应全程参与学生的任务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而非代替学生活动,代替学生思考,教师应陪伴学生共同成长,做培养学生研究知识的启蒙者。
美国兰·本达甚至说:“课堂上如果一半时间是学生的活动,那你就是及格的教师;如果是以教师活动为主,那你是个不及格的教师;如果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活动,那这样的教师是好教师;如果四分之三的时间都给学生,那你是个优秀教师;要是把时间全部给学生,教师只是几句点到而已,最多十分之一,那你就是特级教师了。”
好教师不是自己教得有多好,而是如何能让学生进入一个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学习状态。不是你教给他什么,而是他自己琢磨出了什么。学生在琢磨,他才能去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迸发出强大的学习力。
(《“新”老师王春易》2011.17《人民教育》)
(5)变革课堂----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 精提知识层面的问题 善提思维层面的问题
爱因斯坦在上个世纪说过的话,至今仍具有十分现实且深远的意义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会提出问题,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学习能力
真正的学习,是从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开始的。
现在我来引用胡银弟教授的一些方法请大家借鉴,(略)同时我也听徐岩校长说中华小学的曹洋老师已经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机会我们真应该去好
好学习。
听课中我在感受名师风范的同时,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求新知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因此,教师教学行为将发生转变,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选择,要超越书本,发表独立见解,使教学成为充满创意和激情的过程,学会容忍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质疑。在教学总体目标上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并树立自信;在教学过程中变以往的重结果轻过程为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在课程实施上注重创造学习环境和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注重参与实践和创新发展。人只有在宁静的状态下思考的东西才会是深刻的,而教无定法,所以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而不是注重教学模式。
四、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上课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大胆提问的习惯。
在上海学习的这段时间我一共听了18节课,我看到这些学生大部分都能积极大胆的发言。老师也注意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习惯,记得在一次研讨中徐校长说过一段话让我很有感触——教师的容忍度不能太高,学生发言声音小我们
要及时提醒他,锻炼他,告诉他发音要大声,语言要完整,有条理,要说明白,这样一点点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先从大声说词,到完整说句子,从说得清楚到说的声情并茂,从不敢说到敢于大声表达自己想法,只有这样,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的时候才会有更多的机遇,有更多的成功的契机,我们培养孩子的能力,其实就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做铺垫。我们教育都是为孩子奠基他们的未来,所以我们千万不能仅仅盯在教会孩子几个字,会做几道题,更应该给孩子说的机会,从带着他们说到放手让他们说,让他们做,逐渐学会放手。
(2)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记笔记、课后整理的习惯。
听课时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看,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强,在课后做了大量的自学工作,复习工作也做得非常好;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习惯,让学生课前预习,找出问题;课内认真听课和做笔记,积极思考,讨论问题;课后整理笔记,及时复习,巩固提高。让他们学得更积极、更有效,而不过度依赖老师。
(3)抓好双基,因材施教
通过学习再一次提醒自己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只有基础知识扎实了,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底气。同时借鉴于闸北八中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
供出不同的错题集,真样才能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有效的提高学生成绩。
上海一行虽然短暂,但收获满满。采他山之石为我所用,纳百家之长解我所困,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很漫长,也许很累,但通过本次培训,丰富了我的教育思想,开阔了我的眼界和工作思路,更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和信心,我定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一路前行
孟泰小学 刘宏
我认为,在班主任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合作的指导和训练。
一、学会尊重,小组第一
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的场所和机会,在互动中,小组成员把各自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其他成员,朝着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标努力。但这是建立在小组成员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
国外研究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穆里安曾作过这样精辟的概括:合作学习存在六种类型的消极学生:沮丧的学生、未被承认的学生、灰心的学生、缺乏动机的学生、厌烦乏味的学生、炫耀聪明的学生。前五种学生主要是因为任务太难或他们最初参与的努力被其他组员忽略而变得消极。
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同学都有巨大的潜力可待开发,应尊重其他同学的人格,从而摒弃一切伤人自尊的做法。对于那些自我意识较强,轻视他人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认识到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道理;要教育他们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善于发现同伴的优点,学会鼓励自己的合作伙伴;要教育他们在积极参与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他同学的存在,关注全组的利益。而对于那些学习水平偏低;缺乏合作勇气的学生,教师要肯定他们的能力,并为他们创造发挥潜能的条件、机会和情境,更多地关照他们,从而使他们对学习充满自信与希望。
我经常这样引导学生:你和组里的同学是伙伴关系,可能你是组长,他们是组员,但这只是分工的不同,你们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只有把自己与其他成员的努力协调起来任务才能完成好。所以,你在完成自己的那项任务后,还应该帮助本组的其他成员。我还说明小组评价标准,那就是只谈小组的整体表现。只有小组当中的每个人都取得成功,才算真正的成功。
小组长(都是优等生),作为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最为倚仗的学生,对他们的培训更要非常重视。学期初,我曾当着所有学生的面,这样要求每个组长:(1)要在小组内进行角色分工。最好组内每人一职且不断轮换(像在白板上板书这样的事情大家可轮流承担,以尽情展示各自的才华),从而使组内人人有事做,特别要避免一人主宰合作学习的现象发生;(2)要带头做好并经常提醒你的组员———组内同伴之间要发现别人的优点,多表扬别人,相互肯定。不能只关注自己学得怎么样,更要关注同学在学习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3)要带头宽容,比如,你们当中的一个成员生了病,因为作业未完,而影响了小组成绩,大家应该抱有同情心,等他身体康复后要帮助他完成作业。小组成员之间应该“风雨同舟”,共同进步。班级每月将评选出三名优秀组长(共有九个组),主要考查你能不能带领小组所有成员共同进步,各组比一比哪些组的进步更大,比一比哪个组长能力更强。
除了反复的说服教育、明确要求外,我和同事们还采取小组加减星、写反思等有效评价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这种侧重奖励优胜小组的做法,大大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落实课前预习
课前,学生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首先,要提前阅读活动单的内容(活动单是我校校本研究的结晶,是小组展开活动的重要载体),搞清楚讨论的是什么问题。
其次,每个学生都要先独立思考。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先有自己的见解和认知,只有学生的思考达到一定深度才能组织小组讨论,哪怕它形式上再“热闹”,其效果也可想而知。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不能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为体现“先学后教”的理念,保证预习的效果,我校适时地对活动单的板块进行了调整,增加了预习一项。这样,不仅学生知道了该预习什么和该怎样预习,而且便于老师检查、督促和了解学情,因为有单可查了。让每个学生先独立地做一做、想一想,或者把想法写一写,然后再参与小组交流,在倾听其他人的观点时就能产生更多的共鸣,收获自然也更大,这样就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三、学会倾听,有序发言
班内的分组是依据全班学生的学业成绩、个性能力等因素来划分的,要使每个组都包含综合素质低、中、高这三类学生。这种异质联合的优势明显,逐渐成为一种广泛采用的合作模式。可它也有不足的一面,在实践中就会出现这种情况:组内四个人,一两个优生“独霸讲坛”,他们凭借优良素质,在小组中扮演着核心人物,主宰整个小组,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欠缺参与的主动性,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这样,就使得小组学习存在着参与机会不均等的现象。这样的合作是名不副实的,是不利于合作的深入开展的。
我利用晨会课、班会等时间启发学生反思:如果你的意见确实很精辟很精彩,可无人倾听,你作何感想?那又怎么会发生信息的互换和智慧的碰撞呢?所以,在小组讨论时,不能抢着说,应该一个一个地讲,课前组内可协商固定好发言的先后次序。别人在发言时你应该认真倾听,耐心听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你想别人怎么对你,你就应该怎么对别人。
我还要求组长多给后进生发言的机会,关注他们的想法和意见。记得开始抓这种行为习惯养成的时候,我每天跑五六次教室,不断地过问,向组长和其本人了解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布置。
为了不让小组出现“旁观者”,还可以采用制约手段,进行合理调控,促使每个成员都参与讨论。如通过使用表现卡,以保证每个成员的参与机会。办法是每个学生分到三张卡片,在小组中每表现一次(发言或表演)交出一张。用完三张就暂时不能表现了,直到每个人都用完了表现卡,才能重新领三张卡。
四、学会讲题,相互问答
教育家阿希姆·福尔丁斯说:“任何事情只听到或者读到一次,一个月内就会逃出记忆;如果把它教给别人,它便变成身上的一部分,除了死亡,不会被夺走。”学生将教师、教材教给的东西复述,不但有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可大大提高学习兴趣。
正基于此,小组合作还可以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同学间互相提问、互相讲解、互相补充、互相纠错。在互相讲说的过程中,他们以说激思,以说验思,以说校思,以说定思,他们从“听明白”到“想明白”再到“讲明白”,实现明白境界的三级跳。帮人改错等于帮自己防错,这样,同学出现的错误就成为学习资源。这种合作形式更会延伸到课外……所以,每个学生都应该学会向同伴发问和辅导同伴。
1.活动前的计划 作计划不同于简单地作选择,能避免活动的盲目性,提高游戏的水平。幼儿在执行自己的计划时会有意识地自我控制,保持对自己设定的目标的专注度。当幼儿成功完成计划时,他们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也会获得提升。大班幼儿的计划可以具体一些,比如:想做什么?会使用什么材料?想和谁合作完成?针对案例中的文文,教师可以让他说说自己想用磁力片拼什么,可能会用到哪些形状的磁力片;还可以提供纸和笔让文文先简单地画一画,用图形表征自己的想法。这些会进一步加深文文对磁力片建构活动的兴趣,并指引孩子的学习走向深入。如此,文文搭建时可能就不会只凭一股新鲜劲儿或限于简单的造型了。
2.活动中的支持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会遇到挑战,教师应积极关注并传递出对幼儿正在从事的活动的兴趣与重视。同时,教师可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存在的问题以及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法等,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策略加以支持。比如,发现幼儿由于对物体造型的经验不足导致建构兴趣减弱,可以及时提供与其建构主题相关的图片、画册等,以丰富幼儿关于物体造型的经验。又如,发现磁力片不足以支持幼儿实现意图,可根据需要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另外,教师要给予幼儿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3.活动后的回顾 回顾不同于简单地“回忆”,幼儿在活动结束后,不仅需要思考自己“做了什么”,还要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自己做了什么,用了什么材料,遇到了什么问题,采用了什么解决方法等进行回顾。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幼儿拿着自己的作品,结合肢体语言等进行表达。对活动的回顾可使幼儿的经验得到提升,进一步增强幼儿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总之,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幼儿的興趣,另一方面应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采取适宜的策略支持和引导幼儿深入地学习,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一、认清探究性学习的优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与一般的学习渠道相比,探究性学习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根据学习内容预设了教学环节,在课堂上很难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而在探究性中,学生独自面对学习内容,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研究问题、把握重点,这样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能够在原有基础上选择感兴趣的方向来突破,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再对这样丰富的学习过程进行整合和提升,让学生从中受益。这样的学习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突出。
2.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开展。
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生活轨迹和知识背景,甚至有着不同的受教育环境,因而在教学中,让学生来自主探究更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开展。例如,在“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教师只需要给学生提供清晰的问题,学生自然能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我班学生在课前的自主探究中就找到了多种完全不同的方案,有的将梯形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有的用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将梯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在交流的时候,这样的不同方法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来实现方法的优化,学生的理解度会更高。
3.利于拓宽数学信息的广度。
学生的探究学习不单纯来源于自己的思考,有时候也会借助不同的渠道,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数学知识的信息来源更广,学生在扑面而来的信息中能有更多的收获和更真实的体验。例如“9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来编写所有的口诀,在想办法记忆这些口诀的时候,学生就各显神通了,有的抓住所有乘积的变化规律来联系前后算式的得数记忆,有的自己编了顺口溜,有的从其他渠道学习了手指操,配合乘法口诀和动作来进行多维记忆。这样在课堂交流中,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来接触相关的乘法口诀,几次重复下来,他们对这些口诀就耳熟能详了。
二、选择适合探究的时机
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探究,也不是所有的时机都适合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探究时机,让学生在充足的准备下进行深入研究。
对于一些比较发散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就开展探究,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充足的准备。例如“圆的周长”的教学。学生在生活中有这样的生活经验,知道圆的周长与其半径或者直径有关,但是有怎样的关系呢?这样的探究必须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设计表格、制作道具。所以我将这个问题留给学生在第一天晚上进行研究,第二天的课上再来交流学生的研究情况。交流的时候学生展示了大小各异、材料不同的圆,以及自己测量的数据、做出的表格和得出的结论。虽然其中有些实验数据不够精确,但是经过课堂交流和引导,学生的认识都指向了“π”。而一些虽然能引发学生兴趣,但是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太大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展开探究。这样既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例如,在“倒推的策略”教学中,我将“李白喝酒”的数学问题呈现给学生,让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展开探究。很多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兴致勃勃,他们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来推理和计算,找到了一些可能。在当天晚上,很多学生就在班级QQ群中发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在这个渠道的交流中,学生的不同做法又引发了大家的兴趣。新的启发激励学生再次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推动了他们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促进了他们思考的全面性。
当然,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拿出一部分时间来让学生开展探究,通过实践、实验、交流等手段来推断自己的猜想,验证自己的发现。这样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建立准确的数学概念、完善认知体系以及加深对知识的印象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注重探究经验的累积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学生的数学探究中,不是仅仅以知识的凸显和规律的揭示为目标,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累积操作经验也是学生的重要收获之一。在探究中,学生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在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中我们得到了哪些启示,这些都是学生的经验来源。
以“圆锥的体积”教学为例。学生在课前的自主探究中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课堂交流的时候,问题的焦点集中在这样两个问题上:(1)一些学生是用学具盒中现有的材料来做实验的,这样的两个几何体(一个是圆柱体容器,一个是圆锥体容器)是等底等高的,但是仍然有学生指出这样的器材是不科学的,因为我们探究的是圆锥的体积计算,可是用这样的材料来操作,研究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容积关系,而由于材料本身占据一定的体积空间,所以得出的结论不准确。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提出因为容器比较薄,所以可以用其容积来替代体积,找出两者体积间的大概的关系,还有的学生指出可以用橡皮泥制成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测量其体积,然后进行比较,最后大家公认可以结合两次实验的数据来分析,才解决了问题。(2)用水做实验的时候,水面有时候凸起,有时候略平,而且有些水珠挂在容器壁上,学生认为这样的操作不够准确。在交流中学生形成共识:用细沙子来替代水做实验。
这样的细节虽然不影响大局,但是反映了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忽视这样的细节,而应该和学生一起交流、总结,做到面面俱到,让学生在更加科学的环境下展开真实的探究,累积必要的经验,收获严谨的态度,为今后更好地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探究学习;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深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6-0065-02
【作者简介】张丽莉,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00)教师。
深度教学的价值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能感。学习效能感高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活动及其内容具有正确的意义理解,学习过程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率、有收获、有成就。探究学习应该是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的一个根本策略。那么,教师如何来克服探究教学与学习的表层化现象,在“润物细无声”的自然状态下实施教师的探究教学与学生的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呢?笔者仅就此谈些实践策略及感悟。
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因此,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
第一,情境设置要自然,有利于“煽风点火”,让学生感觉有兴趣探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认为知识是人的心灵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1]因此,情境的设置不在于多么完整、多么完美,而在于能不能找到刺激学生心灵、引发其探究欲望的“点”,这个“点”最主要地来自于他的生活,可触摸的、真实的生活。例如:
学习《经济生活》第三课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教师以“老师的梦想”为主线设计情境。(1)老师最近梦想拥有一辆Mini Cooper,市场价为25.9万,但是手头只有10万元,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办法,如何才能梦想成真?(2)老师是一个谨慎、胆小的人,贷款还要给银行那么多利息,老师觉得心疼。要是今天谁能说服老师,等将来老师买了车就带他去兜风!(3)老师手头只有10万,不知银行肯不肯发放贷款?
本例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师运用“老师的梦想”这一熟悉又真实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通常喜欢了解老师的生活,现在请学生为老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一下子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开动脑筋开展探究,然后在自然的生生交流和师生对话中不知不觉就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学目的。
很多教师在设置情境时,也会坚持从生活出发,但是误以为只要是“生活”学生都会感兴趣。假如这堂课的主角换成“小张”等虚拟人物或者其他,效果都不会如此好。所以设置情境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了解学生的精神需要,才可能点燃星火直至燎原,而切忌用他人的陌生生活、社会的个别状态替代学生的实际需要,更忌假大空。
第二,鼓励交流要自然,尽可能“故弄玄虚”,让学生感觉有必要探究。在很多课例中,学生需要探究什么问题、什么时候探究都是教师预设好的,到了这一教学环节,不管学生要不要探究、会不会探究,命令一下,学生必须马上行动起来,根据要求围在一起,开始讨论。讨论中不乏这样的现象:有学生茫然不知,还在问“讨论什么”;有学生漠不关心、置身事外;有学生抛弃论题开始“私聊”……这些现象都表明学生认为这样的探究“没有必要”。探究应始于问题,学生真正有疑才会想去一探究竟。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而让学生感到“有疑问,想探究”,必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例如:
学习《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教师围绕班里某某同学家里种的“金顾山水蜜桃”设置情境展开教学。(1)设问:某某同学,你父母每年最大的心愿是什么?(2)设问:为什么某某同学父母盼风调雨顺,没有虫灾?(3)设问:丰收了,照常理就能多赚点……但是,丰收是不是一定能多赚钱?请举例说明什么情况下桃子丰收了生产者却反而赚得少了?(4)设问:请总结什么因素会影响价格的变动。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设置一定的“圈套”引发学生已有认知上的冲突,在一片疑虑中如愿以偿地引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主动开展协作、交流,最终顺利解决疑难。
“教学的艺术,大部分在于使新问题的困难程度大到足以激发思想,小到加上新奇因素自然地带来的疑难,足以使一部分学生得到一些富于启发性的立足点,从此产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的建议。”[2]教师不能想当然地设置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去交流协作,而是要想方设法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将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探究欲望,这是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和学生能力逐步发展的动力。
第三,意义建构要自然,目的是“推波助澜”,让学生感觉有能力探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对既有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过于一目了然的问题或者高于学生现有水平太多的问题都将中止学生的探究行为,只有“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状态才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要能够为学生探究问题搭桥铺路,帮学生扫除思维障碍,从而发展思维能力。例如:
学习《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学校艺术节活动正好开展得如火如荼,其中有一个活动是学生的最爱——跳蚤市场。教师就结合“跳蚤市场”开展教学。(1)请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班跳蚤市场做的什么买卖,为什么选择这个买卖呢?(2)也就是说生产者、经营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依据有哪些?(3)那如果用“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来解释这一过程的话,我们可以画出怎样的一个流程图?(学生经思考后在黑板板书)(4)师(总结):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市场主要通过价格和供求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正所谓“引而不发,导而弗牵,乃为师之道”。这一教学案例最大的特点就是结合学生的真实经历,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理解新知识,把“市场配置资源”这一抽象过程具体化、实在化,从而达成教学目的。教师的设问要能够站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上,让学生觉得学习犹如爬楼梯,一级一级向上,学习驾驭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才可以让探究顺利地进行下去。
在教学问题和教学情境的设置上,笔者一直采用逆推法: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出发开始逆推,一直逆推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才能结束。而且这种逆推一般最好控制在三步左右,否则就是绕圈了,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将无法忍受冗长的推理、探究过程。
总之,探究学习是一种能够促进深度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能感的学习方式,但广大教师不能机械化、模式化地对待它,只有在深入研究其理论基础、研究学科教学目标、研究学生发展现状及目标的基础上,正确地认识它,巧妙地利用它,科学地发展它,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与魅力。
【参考文献】
[1]赞可夫.教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06.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地理教学 策略
探究性学习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某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自主探究,在翻查资料、调查研究之中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由于这些知识都是学生自主探究得来,所以记忆更为深刻,还能够促使学生在社会化的大课堂中锻炼自己的思维,更加全面发展。
一、贴近生活,设计探究课题
要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就要选择一些适合他们的研究课题,由于初中生的年纪还比较小,过于深奥的话题理解不深,就算勉强投入学习,也会不知道如何下手,所以,在选题的时候,我总是启发学生从一些和日常生活较为贴近的问题入手。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口问题”,我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入手,让他们回家后做一个小小的调查,了解一下自己的爷爷奶奶那一辈人分别有多少兄弟,而父母和自己这辈人又分别有多少兄弟,从兄弟人数的不同就可以简单地看出我国的人口问题。学生们围绕着自己的亲戚和邻居做一个简单的调查,然后再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看看这其中是不是能够体现出我国人口政策方面的改变。在学生们分析数据,对我国人口现象和人口政策有一定了解之后,便让他们扩展开去,思索一下在不同的时间段为什么会实行不同的人口政策,它们各自有什么裨益。这样的研究课题,虽然简单,但是却可以让学生深入下去进行探索,我还告诉学生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延展开去,说说其他国家是否也有相关的人口政策,不同的国家在对待和解决人口问题方面有什么不同的策略。
要选择探究课题,首先就可以从一些和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入手,切入的点可以小一点,和学生生活的关系密切一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根据自己的学习成果来选择是否要更深入地探讨。
二、结合乡土,抓住兴趣话题
在选择探究话题的时候,我还时常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由于学生经常会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更感兴趣,所以我在选择话题的时候,也时常选择一些和乡土地理有关的问题,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兴趣,更能够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有一定的情感激励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就将乡土地理的有关内容结合了进来,让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作为研究对象,看看交通运输网发展之后,对家乡的经济发展有怎样的影响,交通运输网是如何做到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的。同时,我也让他们分析一下,自己家乡在交通运输枢纽的灵活性、交通运输方式的适合程度等方面做得怎样。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抓住了上课迟到这个问题,让学生分析一下,有的学生认为上课迟到都是地铁惹的祸,那么是不是这样呢?家乡的交通运输网到底好不好,如果让你来进行规划的话,你认为还有哪些部分是需要改进的。由于我之前提到了迟到的问题,这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所以他们在讨论的时候都十分积极,有的学生还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交通堵塞的场景,并且为如何改建交通运输网出谋划策。在我的鼓励下,大家都畅所欲言,虽然很多观点还比较幼稚,但是说明学生们都进入了深度的思考之中。
结合乡土地理,让学生们用学到的地理知识来给自己的家乡建设出谋划策,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话题讨论中,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自主学习和探究之中去。
三、联系热点,探究时事重点
在进行探究学习的时候,如果能够让学生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思索的话,将会让他们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正确学习方法,也会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积极地面对各种社会问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在进行八年级上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土地资源”的学习时,为了让学生对我国土地资源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够理解什么叫做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我便选择了一个和现在时事热点新闻有关系的问题,那就是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和越来越高的房价之间的关系,我让学生联系课文中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这一部分内容,说一说什么叫做对土地进行可持续性地利用?盲目过度地开发房地产对于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是否会产生什么影响等。我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索,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在我的鼓励下,一些学生研究了本市新开发的房地产,发现越来越多的楼盘已经占据了原本是耕地的地方,他们都纷纷对我国土地资源的匮乏表示担忧,有的学生还撰写了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有关的论文,相当全面地思考了我国土地利用的问题。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我则是给学生一些提示,鼓励他们从生活中捕捉素材,在各种热点新闻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深入学习,学得更加充实。
【参考文献】
[1] 林春华. 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的几点认识[J]. 考试周刊,2015(38).
[2] 蒋少卿. 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尝试[J]. 教育教学论坛,2013 (45).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数学科目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自我完善数学素质的钥匙, 因此数学教学的关键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学习提供精神动力.其一, 可以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运用生活中的数学例子, 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中;其二, 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关于总结数学规律, 罗列数学窍门等活动, 让学生切身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从而以愉快的心情投身学习中;其三, 要科学运用数学实验, 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课堂实践、课外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把握数学知识, 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其四,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 应当将教学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 让学生拥有学习自由的快感, 同时要积极探寻和学生群体的沟通方法, 尽量采取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以培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默契, 这样也能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更加富有趣味性;最后, 要做到善于向学生提问, 用科学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 引发学生的自我思考和总结, 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调动起来.
2. 巩固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能力
数学科目的深入学习能力是以基本学习能力为基础, 进一步科学发展和总结的实践能力.因此, 要想使学生掌握到更好的深入学习能力, 须得先让学生对基本学习能力进行巩固, 在打好学习能力基础的事实上, 进行有机合理地能力升华.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 让学生对多种数学问题、知识点、数学实际现象等进行细致观察, 养成数学洞察性;第二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数学科目中绝大部分课程都是需要计算的, 可以说计算能力是衡量学生数学素质的一项基本标准;第三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述能力, 即在数学科目学习中, 使学生养成对应用试题的口头表达、书面解析能力等;第四是要培养学生数学理论的基本实践能力, 在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理论的基础上, 科学开导学生学会基本的数学题目解析过程, 适用公式和知识点的能力.通过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断提高, 使学生的数学觉悟不断得到升华, 从而激发学生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深入学习数学科目的方法.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质量
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数学思维品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效果, 因此保障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质量, 就是确保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科目, 使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上升, 数学素养得到提高的先行工作.在对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科目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科学、独立地对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进行评价,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判, 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对错进行总结, 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思考不同的解题方式方法;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 让学生掌握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方法, 思维节奏能够在环境多变的数学学习中跟上节奏, 站在理性合理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问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使学生拥有思维广度, 横向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全面地分析数学知识的能力养成;除此之外, 还应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具有时代性, 能够满足新课标改革下数学科目发展对学生思维模式的要求.
4. 培养学生的执着精神和对知识发掘能力
数学科目的学习, 就是要对数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了解和分析, 这是一种需要长期实践和探索的活动, 因此须要学生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对数学知识深度发掘的能力首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 有感情色彩地进行教学活动, 积极探寻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以情育人,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自我完善的执着精神, 掌握改进学习技能;其次, 创建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轻松、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数学学习活动, 通过对执着精神和发掘技巧的交流, 广泛提高学生群体的学习素质.
5.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创造性能力是指在素质教育要求下, 学生必须掌握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实践能力, 是学生学习新时代教育课程的最先进技能和素养, 是学生学习数学这一门复杂多变科目最适用的能力.这要求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改进, 对数学知识进行反复推敲和运用, 以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对教学方式的创新, 对学习技能的创新建议, 引导学生将传统的学习能力向创新能力进行发展和改进, 并在对数学科目学习的不断探索和深度学习中有效使用起来.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深刻、系统、深入地掌握数学知识, 从而完善他们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素青.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9.
[2]李莉.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层次分析.数学教育学报.2002.
[3]郑永杰.如何辅导孩子更有效地学习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
【深入学习孟泰】推荐阅读:
深入开展安全日学习06-29
深入学习新课标11-19
深入学习贯彻党精神06-18
政治理论学习不深入09-27
深入学习两学一做党章10-09
花桥经济开发区党工委深入学习实践07-17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汇报材料10-12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100题10-15
院党课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06-07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