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2024-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财务风险的概念及特征(共8篇)

财务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篇1

知识产权是指智力创造成果: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商业中使用的符号、名称、图像和外观设计。知识产权可以分为工业产权与版权两类,工业产权包括发明(专利)、商标、工业品外观设计和地理标志,版权则包括文学和艺术作品。知识产权被概括为一切来自知识活动领域的权利,始于17世纪中叶法国学者卡普佐夫的著作,后由比利时法学家皮尔第所发展;到1967年《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签订后,知识产权的概念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认可。

财务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篇2

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调度自动化之父”之称的Dy-Liacco所发明的能量管理系统(EMS)[1,2,3,4,5],在世界各国的调度中心得到广泛应用。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Dy-Liacco给出的EMS仅为调度中心服务,强调的是单一的安全性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电力系统各利益主体(例如发电公司、输配电公司和用户)都需要更多地参与电网运行并扩大自己对电网的影响力。在这种新形势下,人类需要一种新的、以电力系统运行为核心的技术支持系统,实现业务及信息“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使电力工业界的调度、规划、工程、资产、市场和财务等部门多层级、大范围地综合保障大电网安全、经济、优质、环保的运行。国际和国内很多专家在此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性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2,3,4,5,6,7]。

中国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南网总调”)自2006年起开始逐步进行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operation smart system,OS2)的研究,并不断将创新性的成果应用到南方电网的实际建设和运行中。

OS2是由各级主站和厂站的运行驾驶舱系统(operation driver system,ODS)共同组成的电网运行控制和管理系统。按照功能区分,每个ODS又分为运行监控系统(OCS)和运行管理系统(OMS)。

与传统的、仅面向调度中心的EMS不同, OS2的业务领域包含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各环节的运行监控及运行管理,以实现业务及信息“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

1)在运行监控方面

OS2支持从发电(包括新能源发电)、输电(电压范围为220 kV到±800 kV及以上特高压电网)、配电(电压范围为10~110 kV)到用电(智能表计)各环节的电网运行工况监控,一次设备状态的在线监测,以及电能和计费信息的采集等。

2)在运行管理方面

OS2全面覆盖网、省、地、县各级调度机构及厂站端(含集控中心)发电、输电、用电等运行部门,并为各级规划、工程、资产、市场和财务等部门及其技术支持系统提供信息支持。

1 OS2架构

OS2是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其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OS2由各级主站和厂站的ODS共同组成:①全网建设有统一的网级ODS,各省、地、县级调度机构及厂站端建设有相应的ODS,各级ODS实现相互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控制;②按照功能,每级ODS又可分为OCS和OMS,其中OCS主要实现电网实时运行监控及分析评价等,OMS主要实现运行管理、业务管理、计划管理及培训管理等;③系统整体遵循面向服务的架构(SOA)体系,在统一模型及数据接口标准的基础上,构建OS2支撑平台及贯穿各级调度中心的运行服务总线(OSB),各类业务功能以此为基础开展建设或改造完善;④通过横向OSB实现OCS和OMS各业务功能模块的标准化建设和即插即用,实现各业务功能的“横向协同”;⑤通过纵向OSB,实现与上下级相关业务系统的互联,以满足信息交互需求,并实现相互之间的协调控制及流程化管理;⑥通过OSB与公司企业服务总线交互,实现与企业其他相关业务系统(如生产管理系统、营销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等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信息共享及流程化管理;⑦OSB是系统一体化、智能化、模块化的技术支撑工具之一,在平台级起到关联性作用。

OS2的实施为智能电网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的进步提供了技术条件,这些环节上的很多部门将由于OS2的技术支撑而不断发生变化。例如,对于调度中心而言,由于OS2的技术支撑,调度中心将从过去比较单一的调度指挥中心,变为全网一体化电网运行监控中心、运行数据中心、分析中心和运营管理中心。

1)一体化电网运行监控中心具备全网统一的状态感知能力,实现统一的电网运行监视和调控功能。采用网络化快速调度发令,实现从各级电网调度到各调度对象及集控操作人员操作的无缝衔接;采用自动闭环控制手段,实现自动发电控制、自动电压控制以及在线的安全稳定控制。在一体化电网运行监控中心的支持下,通过网、省、地、县、厂、站间的联合协调自动闭环控制,逐步实现多目标、多维度、多区域的协调控制,兼顾电网安全、经济、优质、环保的运行需要。

2)一体化电网运行数据中心通过标准化手段实现系统运行数据的集中收集、统一管理和规范使用。电网运行数据包括电力系统的模型、图形,以及实时/历史运行数据、事件、告警等各类信息。运行数据中心从时间、空间、对象等维度收集并整合相关信息,确保数据、模型和图形的一致性,促进信息范围的全面覆盖和各类数据在全网的共享。

3)一体化电网运行分析中心提供各种在线和离线的统计分析服务,以运行数据中心提供的各类运行数据为基础,提供上下协同的在线分析手段,从事前、事中、事后的不同时间点为电网安全、经济、优质、环保运行提供全面的支撑,实现电网计划编排、安全校核、风险防范、辅助决策、运行评价等功能,并支撑智能电网的相关应用。

4)一体化电网运营管理中心构建全网一体化的电网运行流程操作平台,在全网一体化数据中心的基础上,通过统一的流程化工具、表单和工作流引擎、流程固化模板等技术支撑,实现涵盖全网各级调度及调度对象的统一运营管理功能,并实现与其他三大中心的服务联动及共享。

值得一提的是,“驾驶舱”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飞行等运动系统,是运动系统首脑元件的代称。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在应用和推广OS2的过程中,利用此概念来代指OS2服务于公司高层决策领导和电网运行关键岗位的首脑元件。OS2中的ODS是反映电网关键运行状态、控制关键运行风险的“一站式”决策支持系统。它采用当前最先进的图像展示技术,以驾驶舱的形式,通过直观形象的图表展示电网运行的关键指标,提供关键异常事件的预警和智能决策支持,并通过信息综合挖掘技术深入分析电网运行特征,评价操控行为。

2 OS2基础——全景化EMS技术

2.1 全景化EMS技术的初步实践

受技术条件所限,传统EMS只针对调度中心所直接调管的厂站进行建模和监控,主要解决的是调度员监控层面的问题,无法满足方式、保护等计算应用的需求,也无法满足自然灾害情况下的全局抢险工作,而全景化EMS技术则旨在解决原有EMS的这一不足。全景化指对电网运行所涉及的所有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展现的逻辑形式。

自2006年起,南网总调开始进行分布式建模的研究[8,9,10],实现了现代全景化EMS的新特征。在南网总调EMS中,基于公共信息模型/可扩展标记语言(CIM/XML)、可缩放矢量图形(SVG)、实时数据转发协议(TASE.2)等技术,实现了全网220 kV以上模型源端的一次维护,即能在总调侧EMS中实现共享的分布式建模。2010年法国电网公司(RTE)研究中心专门来中国南方电网公司进行调研,准备将此技术应用于其承建的欧洲电力控制中心(CORESO)。

2.2 全景化技术的深入研究

在已有的全景化技术基础上,南方电网将在OS2中进一步深入推进全景化技术。未来的全景化技术将实现电网运行的全景视图,其架构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电网运行全景视图由数据和逻辑这2部分构成,是一体化电网运行、监控、分析和管理的基础。

1)全景视图数据决定了视图展现的内容,包括全网电力一次和二次模型、图形、电网运行及管理数据、水情和环境等辅助信息,具体包括远程终端装置(RTU)采集的稳态数据、广域相角测量装置(PMU)采集的动态数据、保护和故障录波器采集的暂态数据,实现电网的全过程监视。全景视图将全面展现电力系统模型、图形图纸、流域水库模型、气象模型、地理模型、静态参数、运行参数、地理信息、电网运行信息、电网控制信息、调度指挥信息、电网运行预测信息、二次设备信息、设备状态监测信息、能源信息和环保能耗信息等。

2)全景视图逻辑定义了视图组织和展现的形式,通过标准化手段实现数据的有机串联和动态管理,同时确保了数据的可扩展性。可以具体参考IEC 61970 CIM模型组织架构和OSI 7层网络架构的思路,构建分层、分区的电网运行数据逻辑视图。全景视图通过公共模型和抽象、规范数据接口,对上述数据进行关联索引,把不同侧面描述电网对象特性的数据统一到目标对象下,为开展深度数据挖掘提供基础。

另外,全景化不等同于完全的统一建模和处理,还需要注意分散自治和协调互动。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通过纵向(上下级调度中心之间、调度中心与厂站之间)与横向(调度中心内部各调度控制应用功能模块之间)的数据交互,实现不同时间尺度调度控制决策的协调。

3 OS2一体化特征

3.1 一体化的初步实践

自2006年起,南网总调在新建的EMS、预决策系统、综合防御系统中开始探索和实践一体化的开发和应用。例如,新EMS主要实现了8个方面的一体化:全网建模一体化、交流和直流分析一体化、稳态和动态监控一体化、可视化和传统表现一体化、关系数据库和动态信息数据库一体化、计划和控制一体化、Ⅰ区和Ⅲ区网络分析功能一体化、实时和规划电网分析一体化。

上述一体化特色实现了调度数据的整合、数据和应用的标准化、相关应用系统的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是一体化工作的初步实践。

3.2 一体化的深入研究

根据实践经验,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下一步的研究要点是针对原有二次系统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功能分散、信息孤岛等问题,大力推进二次一体化工作。一体化应满足电网运行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管理和全面协调。在OS2中,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一体化全方位覆盖,侧重于“广度”,从系统运行的角度看,是要支持全网各级调度主站及厂站的一体化运行监控和运行管理;②一体化全过程管理,侧重于“深度”,从系统运行的角度看,是要满足电网运行的安全、经济、优质、环保需要,支持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各环节的无缝衔接和一体化管控;③一体化全面协调,侧重于“协同度”,从系统运行的角度看,是要支持电网各级各专业业务的横向协同和纵向贯通。

就主站端和厂站端的一体化而言,均按照“规范、灵活、开放”的总体要求构建,在统一的ODS总线基础上,按照OCS和OMS两大部分部署相应功能,各项功能的部署和建设按照模块化、集约化和“即插即用”的模式开展。主站端和厂站端的一体化整体方案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

4 OS2的模块化特征

4.1 模块化的初步实践

软件只面向功能、非模块化工作且跟生产业务脱钩,是原有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问题之一,造成了实用化的困境。新一代OS2的重点是要面向生产运行工作中的业务开发,以业务为导向形成模块,模块与生产耦合成系统。

自2006年起,在南方电网安全稳定综合防御系统中开始进行模块化的探索,该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克服了以往在线动态安全评估系统只面向功能、非模块化工作的缺点,以模块化面向业务模式,实现了与运行方式专业生产工作的高度耦合。

4.2 模块化的深入研究

从系统运行的角度看,深度模块化的领域包含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各环节的运行监控及运行管理。

OS2提供灵活开放的信息化平台和统一规范的接口方式,电网运行各类技术系统以模块化的方式“即插即用”,融入OS2并协同作业。OS2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可以全面覆盖从±800 kV特高压电网到10 kV配电网直至低压用户的运行工况。

OS2覆盖网、省、地、县各级调度机构及厂站端(含集控中心)发电、变电、用电运行部门,并为各级电网基本建设、生产技术、计划、市场营销和信息等部门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1)调度主站端的深度业务化,将集成展示各类电网运行数据,提升多目标辅助决策能力;统一电网模型,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业务横向协同、纵向贯通;提升网、省、地、县各级调度一体化管理和运行能力;提高信息化支撑能力、加强系统集成;整合现有资源,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健全标准体系,加强信息化管控等。

2)厂站端的深度业务化,以采用IEC 61850标准为基础,整合厂站内各业务,形成厂站内统一的监控中心、分析中心和数据中心,实现统一数据采集、统一模型、统一规范与调度统一的数据交换接口,实现厂站源端维护,全网共享,以满足现代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需求。在此过程中,按照一体化原则进行选择性整合,减少装置重复建设,提高运行效率。对模块化的深入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需求分析和模块设计中涉及的元数据定义。

2)数据的物理模型实现:建立模型的公共映射、对象模型的公共映射,生成包含测试数据的数据库实体。

3)适配器的标准化接口开发,按照第三方系统提供的方式获取其数据;通过标准的通信协议(如HTTP等),传输给智能数据中心;通过可扩展的样式表语言转换(XSTL)技术或插件程序,将第三方原始数据格式转换成数据中心规范的数据格式;按照预订规则,将其写入智能数据中心的某个表中。

4)基于全景视图界面的实现:通过全景视图中的公共数据模型和对象模型,建立界面上数据展示控件与数据库中具体数据的关联关系;通过全景视图数据访问服务,获取具体数据。

5 OS2的智能化特征

5.1 智能化的初步实践

自2007年起,南网总调在南方电网智能广域保护系统[11]中进行了智能化的初步实践,基于同步采样的广域信息网络保护系统装置首次在国际上投入工程运行。通过研究,使第1道防线具备了智能化能力。

南方电网广域保护系统目前安装在田心、龙口、湖畔和凤凰这4个110 kV变电站中,其中田心变电站提供了主站功能。从网络保护系统在4个变电站的实施效果来看,集中式体系结构能满足系统要求,装置经受了故障考验,动作正确。

5.2 智能化的深入研究

从系统运行的角度看,OS2的智能化是要实现电网运行信息横向和纵向的自由流转和互动,打破专业壁垒;促进电网运行闭环控制,突出风险预警预控,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全面提升电网运行协同作业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电网运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从学术角度看,智能化隶属于机器人学的范畴,是人类使电力系统这个“大机器”成为“大机器人”的过程。

随着智能化的发展, OS2将在技术上进一步促进各专业、各领域的互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度中心内部各专业的互动

以调度专业与保护专业之间的互动为例,未来OS2可以在线计算继电保护定值。OS2自动根据电网拓扑,在15 min内对所有保护定值进行一次扫描计算,对明显不合理的定值进行在线更新。控制由面向设备变成面向系统,面向系统的控制所使用的控制策略实现了设定值的在线刷新。尽管最终控制面向设备,直接控制是局部就地进行的,动作时间小于1 s,但其动作逻辑和启动定值是基于当时电网情况在线计算出来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可靠性提高。这样在管理上将会变化,运行规程需要变化,新的规程将允许在线计算和更新保护定值。各个专业之间的工作流程也会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更高的智能,更多的互动,更全面的分析决策。

2)电网运行与规划的互动

OS2使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各类责任方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支持规划工作更加精细化。例如,OS2可以自动地将运行评估情况发布给规划人员,高效智能化地支持周、月、年、中期、长期等不同周期的规划,减少规划的盲目性。OS2还可以不断总结检修对电网运行的影响,自动地编制电网检修计划,对检修计划的执行进行滚动地观察和跟踪,大幅度减轻检修计划人员的劳动强度。

3)电网运行与设备管理的互动

OS2可以自动地对电网中所有一次、二次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追踪,对元件可靠性进行细精度的评估,准确地对电网中的每一个设备进行安全性、经济性评价。例如,OS2将实现对变压器、互感器、耦合电容器、套管、避雷器等电气设备绝缘状态的在线监测和诊断,实现自动化的故障诊断,并指导设备工艺、制造技术的改进。

4)电网运行与用户的互动

OS2可以使用户快速、全面地掌握购电、供电、用电信息,将需求侧管理反馈信息从大用户延伸到低压用户。OS2可以支持用户向电网的信息反馈,实现智能家居,支持灵活接入分布式能源及储能设备,进一步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为用户提供友好、互动的多元化用电服务。

5)电网运行与电力市场的互动

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运行更多地要靠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来实现。OS2可以高效地实现计算校核、市场决定、调度应变、科学评估的模式,使调度中心不必为了安全性,过多地干预基于市场规则而得出的运行计划。OS2可以进行电网运行状态的客观评估,这也是电力市场各类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OS2可以通过实时监控,进行自动化的分析,给出各种可能的调度控制策略的评估结果,使所有电力市场的参与者都能了解电网情况和各种调控策略的利弊。在此过程中,电力市场参与者也可根据运行效果,提出改进市场规划的建议。

摘要:在总结电网运行新需求和调度自动化新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的概念,指出其基础是调度自动化的全景化能量管理系统技术。介绍了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新特征的内涵,并进一步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调度自动化,能量管理系统,智能电网

参考文献

[1]DY LIACCO T E.The adaptive reliability control system[J].IEEE Trans on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1967,PAS-86(5):517-531.

[2]姚建国,严胜,杨胜春,等.中国特色智能调度的实践与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17):16-20.YAO Jianguo,YAN Sheng,YANG Shengchun,et al.Practiceand prospects of intelligent dispatc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9,33(17):16-20.

[3]姚建国,杨胜春,高宗和,等.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展趋势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13):7-11.YAO Jianguo,YANG Shengchun,GAO Zonghe,et al.Development trend prospects of power dispatching automationsystem[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7,31(13):7-11.

[4]张瑞鹏,姚建国.DMS网络建模与图模库一体化[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26(22):49-52.ZHANG Ruipeng,YAO Jianguo.Integration of distributionmanagement system modeling and graphic database[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2,26(22):49-52.

[5]张慎明,卜凡强,姚建国,等.遵循IEC 61970标准的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26(24):26-30.ZHANG Shenming,BU Fanqiang,YAO Jianguo,et al.Real-time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that conforms toIEC 61970standard[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2,26(24):26-30.

[6]张伯明,孙宏斌,吴文传,等.智能电网控制中心技术的未来发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17):21-28.ZHANG Boming,SUN Hongbin,WU Wenchuan,et al.Futuredevelopment of control center technologies for smart grid[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9,33(17):21-28.

[7]BOSE A.The smart transmission grid[R].Guangzhou,China:Southern Grid Power Dispatching and CommunicationCenter,2009.

[8]李鹏,杨胜春,姚建国,等.南方电网一体化能量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C]∥2007年电力调度及场站自动化新技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7年12月5-9日,南京.

[9]孙宏斌,李鹏,李矛,等.中国南方电网在线分布式建模系统研究与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10):82-86.SUN Hongbin,LI Peng,LI Mao,et al.Study and design ofonline distributed modeling system for China southern powergrid[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7,31(10):82-86.

[10]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S].2004.

财务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篇3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收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绿色财务管理的推广显得越发重要。本文论述了绿色财务管理的概念及其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及要点,最后分析了绿色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 绿色财

一、绿色财务管理的概念

绿色财务管理[1]是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社会效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统一起来,综合考虑的一种财务管理,使四者和谐发展,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财务管理的发生基础是绿色管理,而绿色管理思想首先要考虑的则是社会生态环境与企业的问题。绿色财务管理要求企业的经济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需要考虑特定的资金作为绿色成本的支出,绿色投资所需要的资金的来源等[2]-[3]。是从资金运动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目标与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问题的一种财务管理。刘淑华[4]认为绿色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包含社会责任和环境风险报酬的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其目标模型为:

上式中: —企业价值; —第t年企业经济报酬; —第t年企业环境报酬; —第t年企业社会责任报酬;t—时间;i—内含社会责任风险和经济风险的期望收益。

二、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及其构建

1.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也不断深入人心,环境保护、资源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绿色财务管理主要是解决企业与社会、环境问题,而且大多数企业的发展都是以或多或少损坏环境为代价的,因此构件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对实现经济、社会、人文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构建绿色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求企业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一是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一些发达国家,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企业构建绿色财务管理体系为企业、环境、资源提供了保障。完善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管理体系,不仅提高了企业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而且促进企业拥有良好的的生存环境。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构建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可以免受经济中的冲击。因此,构建绿色财务管理体系也是企业走向世界经济的必要前提[5]。

2.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

绿色财务管理强调的是环境保护、资源的有效利用、企业经济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绿色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时要把握其关键环节,逐步构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绿色财务管理体系。

筹集资金环节的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6]。企业在应用绿色财务管理时,企业所有经济活动都要充分考虑其可能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并且有固定的绿色成本支出。企业的绿色筹资体系一般来源于政府的支持、银行信贷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支持等,在筹资方式应积极借助于绿色负债和绿色股票形式,不仅可以帮助企业缓解资金上的压力,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绿色形象,加强其在社会中的认可度。

投资环节的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企业在绿色管理体系下进行投资方向的选择、投资方案的制定时,此过程中的绿色成本需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评估投资方案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更好的满足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分配环节的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绿色财务管理是传统财务管理的延续与创新,最主要的差别就是绿色公益金、绿色股利的提取和发放,以此弥补企业在绿色资金方面可能存在的缺口,增加企业的绿色成本,不仅使企业形成自己的绿色企业文化,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自身的绿色形象。

宣传环节的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企业在应用绿色财务管理时,应投入足够的财力和精力,积极开展绿色宣传活动进行市场推广或企业宣传,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三、绿色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

绿色财务管理是对传统财务管理的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发展,目前还是一种较新的理念,企业在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需要国家、社会、企业共同携手。

1.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法律制度对于绿色财务管理无疑是最有利的保障。事实证明,治理环境的成本大大高于造成环境污染所获得收益,因此,预防为主是最重要的,避免发生环境问题的前提下进行生产活动。在大中小企业中广泛推广绿色财务管理,国家可以指定一些切实有效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或者企业必须遵循的强制性标准。

2.政府的规范管理与引导。在实施绿色财务管理过程中,政府的规范管理与引导在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政府可以推动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对于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政府可以在税收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通过改变成本和收益来改变人们的行为,达到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目标。政府部门也可以采用奖罚并行的措施,对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进行奖励,同时对污染企业进行重罚。

3.建立绿色认定制度。建立健全绿色认定制度也是政府部门引导、鼓励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一个关键。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考虑在消费过程中如何避免生态环境的污染与资源的浪费。对于企业来说,需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使其逐步改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行绿色认证时,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最终成为一个全新的绿色企业。目前,ISO认证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拥有该ISO的认证,也就表明企业的绿色管理质量得到了国际的认可。但是绿色认证必须以规范化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为前提。因此,建立健全我国的绿色认证制度是引导企业推行绿色财务管理的关键。

4.企业加强自身的建设。企业加强自身的建设是推行绿色财务管理的基础。尤其是大型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素质、外部环境条件、利益结构做出各种选择和判断以开展其他活动。因此,对于这些企业来说,需要加强自身的素质,转变其利益结构。企业在推行绿色财务管理的前提是促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注重生态环境问题。这就要求加大环保的宣传。企业素质是企业行为的物质基础,对企业具有很大的影响。企业素质包括领导素质、员工素质、企业管理素质以及技术装备素质。加强企业的自身素质建设除以上提到的几点外,还需要规范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促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就是充分利用资源,节省成本以创造更大的价值,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具有相关环保意识。因此,企业要发展循环经济,获得最大的收益,不仅要规范企业、加强自身的企业素质建设,还要推行绿色财务管理。

5.选择典型企业进行推广。我国目前还没有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并获得显著成果的企业,只有在个别生产环节具有低碳、环保、清洁管理方式的企业,如对矿产资源的充分利用,用完用尽,对废料废渣的重复利用等等,要使得绿色财务管理在企业中得到广泛的推广,首先要挑选一些治理改革的典型企业,比如印刷、水泥等污染相对较严重的企业可以先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取得显著进步后再逐步推广。

6.学术界相关理念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收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为了避免因经济而造成的环境牺牲,企业很有必要防患于未然,主动采取综合性措施,而绿色财务管理就是这样的一种措施。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资料大多数都是由绿色会计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现在最需要的也是环境会计即绿色会计,绿色会计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批评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相关绿色指标的确定等。具体的绿色指标有绿色投资率、绿色项目资金吸引资金率、废物再回收利用率、绿色研发费用率等,这一系列指标直接反应了企业绿色化程度和发展前景。

四、结语

目前,绿色财务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相信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绿色财务管理会得到很好地发展。因此,国家应当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推广绿色财务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社会去认可绿色财务管理的存在及其应用。学术界对绿色财务管理深入研究,相信绿色财务管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勤.论绿色财务与绿色财务管理.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5.20(5):105-106.

[2]王晓辉.绿色财务管理内容初探.内蒙古统计.2007(4):29-31.

[3]卿文洁.绿色财务管理与企业形象的互动关系探讨.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28(135):97-101.

[4]刘淑华.绿色财务管理有关问题探讨.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59-60.

[5]杨静丽.浅谈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会计师.2012(23):34-35.

多模光纤的概念及应用 篇4

多模光纤允许多束光在光线中同时传播,从而形成模分散(因为每一个模光进入光纤的角度不同它们到达另一端点的时间也不同,这种特征称为模分散)。模分散技术限制了多模光纤的带宽和距离,因此,多模光纤的芯线粗,传输速度低、距离短,整体的传输性能差,但其成本相对于其他产品是比较低的,一般用于建筑物内或地理位置相邻的环境下。

多模光纤的应用方法

在实际使用中,激光器和多模光纤耦合可依照Gbit/s以太网标准推荐的法:

① 偏置注入

为避免上述激光器直接注入多模光纤出现的带宽恶化情况,标准规定使用模式调节连线(Mode Conditioning Patch Cord―MCP)将激光器输出耦合入多模光纤。模式调节连线是一段短的单模光纤,它的一端和激光器耦合,另一端和多模光纤耦合。标准规定单模光纤输

出光斑故意偏离多模光纤轴心一段距离,允许偏离的范围是17~24μm,其目的是避开中心折射率凹陷,但又不偏离太远,只是选择性地激励一小组较低次模。

② 中心注入

对折射率分布理想,没有中心凹陷的多模光纤可以使用中心注入而不用模式调节连线。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有效提高多模光纤的激光器带宽,减少网络系统的复杂性和降低系统成本,目前一根模式调节连线约80~100美元。康宁公司推出的InfiniCor CL 1000(62.5μm芯径)和InfiniCor CL 2000(50μm芯径)是目前千兆比以太网中1300nm波长激光直接注入而不用模式调节连线的第一种多模光纤。

另外需要说明一下,提到万兆多模光缆,需要作些说明,光纤系统在传输光信号时,离不开光收发器和光纤。因传统多模光纤只能支持万兆传输几十米,为配合万兆应用而采用的新型光收发器,ISO/IEC11801制定了新的多模光纤标准等级,即OM3类别,并在2002年9月正式颁布。OM3光纤对LED和激光两种带宽模式都进行了优化,同时需经严格的DMD测试认证。采用新标准的光纤布线系统能够在多模方式下至少支持万兆传输至300米,而在单模方式下能够达到10公里以上(1550nm更可支持40公里传输)。

光线的带宽是一段光纤所能通过的最大调制频率脉冲的调制频率和

光纤长度的乘积,是一个表征多模光纤光学特性的综合指标,比如普通光缆的光发射器一般都是LED(发光二极管),要求光缆在850nm的至少要达到200MHz的带宽,OM3光缆的光发射器为VCSEL(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要求光缆在850nm时要达到2000MHz。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光源,耦合方式,波导结构,以及接收器性能等撇开其他的影响因素,对光纤本身而言,决定其带宽的本身因素是多模光纤的色散特性。考虑到单模光纤内光传输途径很少,模间色散较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与之相配的LD光发射器的激光色散较小,因此光纤的带宽目前仅限为多模光纤,单模光纤的传输带宽可以理解为是无限的,但是其本身对于插接件要求高,因此单模光缆一般作为长距离的通信的选择。

园林景观的概念及内涵 篇5

摘要: 对于园林,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有过一系列论述,如1958年3月他曾发表文章“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初步统计,到1999年末钱老已发表各类论述园林、城市学的书稿及书信百余封,表现出老一辈科学家对中国城市、建筑、园林的关注,并指明了方向。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用“园林”来做“市标”的国家,而且是第一个建造园林城市的国家。总的来说,园林景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及社会价值。关键词:园林与生态、景观、景观与人类生活

1.园林

许多人认为园林只是指以植物相关的景观营造,在现在,这个认识并不能完全概括园林包含的内容,现代园林所包括的范围是如此广泛,除了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雕塑小品,还有各种新型材料,废品利用等等。园林在造景上必须是美的,要在视觉、听觉上有形象美。绿地就不一定必须有形象美。所以园林可以成为美的景观,而绿地就不一定能成为美的景观。园林还必须是一种艺术品,什么是艺术品?艺术品是一种储存“爱”的信息的载体,“园林”是一种代表城市精神文明、储存爱的信息,以植物造景为主的重要艺术品,她也可成为代表城市精神面貌的重要“市标”之一。

1.1.园林的分类

从布置方式上说,园林可分为两大类:规则式,代表是西方园林 代表国家 意大利宫殿、法国台地和中国的皇家园林;自然式,代表是中国的私家园林苏州园林、岭南园林;混合式,现代的建筑是规则式和自然式的搭配

从开发方式上说,园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原有自然风致,去芜理乱,修整开发,开辟路径,布置园林建筑,不费人事之工就可形成的自然园林。如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是将私家别墅营建在具山林湖水之胜的天然山谷区,可称为山林别墅;如湖南大庸县的张家界、四川松潘县的九寨沟,具有优美风景的大范围自然区域,略加建设、开发,即可利用,称为自然风景区;如泰山、黄山、武夷山等,开发历史悠久,有文物古迹、神话传说、宗教艺术等内容的,称为风景名胜区。另一类是人工园林,即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为改善生态、美化环境、满足游憩和文化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环境,如小游园、花园、公园等。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声誉,代表作是苏州园林,较著名的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藕园、狮子林等。

1.2.园林是最佳的人居环境

自有人类便有人居环境。经历了巢居、穴居、山居和屋宇居等阶段,直到目前人类仍然在探索合宜的人居环境。现代的趋势不仅在于居住建筑本身,更着眼于环境的利用与塑造。从居住小区到别墅豪宅无不追求山水地形的变化,形成现代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之势。20世纪末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北京宣告的《北京宣言》中指出,新世纪“要把城市和建筑建设在绿色中”,足见城市绿化和园林在人居环境中不可代替的重要性。未来发展的方向,则不仅在人居室内环境,更侧重于人居室外环境

人居环境广义可至太空,中义为城市及农村,狭义可至居住小区乃至住宅,无不与环境发生密切的关系。中国人居环境的理念是文化的总纲“天人合一”之一脉,强调人与天调,天人共荣。其中也包含“人杰地灵”、“景物因人成胜概”等人对于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即使创造艺术美,也是“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管子·五行》)。因此中国古代有“天下为庐”之说。其中主要是体现用地之地宜,兼具顺从与局部改造的双重内容。生产是手段,经济利益不可片面追求,我们的目的是持续发展的天人共荣、兴世利民。

园林却不是自有人类就有的。人类初始,居于自然之中而并未脱离自然。随社会进步,人因兴建城镇与建筑而脱离了自然,却又需求自然的时候就逐渐产生了园林。古写的“艺”字是人跪地举苗植树的象形反映。人不满足于自然恩赐的树木,而要在需要的土地上人工植树,这是恩格斯所谓“第二自然”的雏形和划时代的标志。在园圃等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出囿、苑和园,在西晋就出现了“园林”的专用名词。现代的中国园林概念是要满足人类对自然环境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综合要求,将生态、景观、休闲游览和文化内涵融为一体,为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谋福利。园林学从城市园林扩展到园林城市、风景名胜区和大地园林景观,园林是最佳的人居环境。园林不仅要为人居环境创造自然的条件和气氛,于中也渗透以人文;人们不仅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物质享受,也从寓教于景的环境中陶冶精神,获得身心健康。

1.3.园林的性质及功能

我们不要把园林的思维形式局限在某个方面,比如,相同树木在一个地方种植,非要三棵或五棵,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一定不能是锐角等,如果老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美,那么我们思维将局限在很小的范围,而做出的作品就将难有创意,园林亦将是一个非常苦闷的事。做园林就好象画画一样,有喜悦的,休闲的,古典的,同样需要紧张的,悲伤的,现代的,抽象的,甚至零乱也是一种美,我们的目的都是一样,就是为了表达出某一种气氛,心情,感受,这就是美,我们用锐角表现一种比较刺激的气氛,用规则的几何造型表达一种严谨的思想,用黑色表现一种悲凉的心情,用红色表达一种热烈的心情,而至于用什么材料,那是次要的。

我们几乎可以将世界上所有的材料用到园林上(只要我们能想象出来的)除了钢,石,水,木,布料,植物常见的材料,还可以用玻璃,塑料,彩色水泥等新颖材料,我们也可以将元素材料相互调换,如:树用不锈钢,石头改为玻璃,我们更可以改变各种元素材料的大小,形状,颜色,质感等。如:柱子做成上大下小,或弯曲,或倾斜,石头做成方的,颜色是红色。这样一来,我们设计的思维就变的非常广阔。

园林也不是静止的,为什么一些公园去了一两次就不想去,原因就是再去看也是那几样东西,而且还要给钱。它更应该表现在动态方面,因为世界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才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怎样才能使园林变成动的,1、就是我们做园林的时候,应考虑到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比如小树可以长大成参天大树,2、将园林同人融合在一起,比如:建造亲人雕塑,健康铺道,亲水广场,游乐设施,供人们游玩,也可以将园林做成一个农庄,人们可以种菜,种花,赏果,3、举行一些活动,如:定期举行花展,园林小品比赛,游园活动,植树活动,拔草比赛,从而使园林成为一种运动,变化的东西。即可以增加游客的返回次数,又增加经济效益。

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园林中的文化、游乐、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精神生活。

2.景观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呈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

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房地产中的园林绿化和小品、喷泉叠水。而一个更文学和广泛的定义则是“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尤其是自然景象。”但哪怕是同一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Meinig所说“同一景象的十个版本”(Ten versions Of the same scene,1976)[4]: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居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晶,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

2.1 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或者说是潜在的“家”。中国古代山水画把可居性作为画境和意境的最高标准。无论是作画或赏画,实质上都是一种卜居的过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也是场所概念(Place)的深层的含义。这便又回到哲学家海德歌尔的栖居(Dwelling)概念(Heidegger, 1971)。栖居的过程实际上是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作为栖居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2.2景观的发展

景观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对景观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回顾历史,正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使园林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了现代景观的产生。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意识的进步,促进了景观事业的发展和设计领域的不断扩展。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对于无所节制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人们对自身的生存环境危机感日益加重,于是环境保护成为普遍的意识。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迁,使得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公园的工业之后的景观不断出现„„社会的发展改变着今天景观设计的面貌,社会因素是景观发展的最深层的原因。

2.3景观的意义

景观的社会意义在于,景观应该、也必须要满足社会与人的需要。今天的景观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景观是为了人的使用,这是它的功能主义目标。虽然为各种各样的目的而设计,但景观设计最终关系到为了人类的使用而创造室外场所。为普通人提供实用、舒适、精良的设计应该是景观设计师追求的境界。这一点,北欧国家及德国的设计师已在全球树立了榜样,在那里,景观的社会性是第一位的,日常生活的需要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出发点,设计师总是把对舒适和适用的追求放在首位,设计不追求表面的形式,不追求前卫、精英化与视觉冲击效果,而是着眼于追求内在的价值和使用功能。这种功能化的、朴素的景观设计风格应该赢得人们的尊敬。

【参考文献】

[1]Cosgrove, D.E.1998,Social Formation and Symbolic Landscape.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Madison, Wisconsin, USA.[2]Aberley,D.(ed.),1994.Futures by Design.The Practice of Ecological Planning.New Society Publishers,Canada。

简述热处理的概念及作用 篇6

热处理是将金属或合金在固态下于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一定的速度冷却下来的一种综合工艺。

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热处理工艺一般包括加热、保温、冷却三个过程,有时只有加热和冷却两个过程。这些过程互相衔接,不可间断。

金属整个生产过程中均可进行相应的热处理以改善金属材料性能。金属铸件通常需要进行消除内应力的低温退火,或完全退火,或正火,有的还需要淬火后回火(时效)。对金属锭的热处理,压力加工过程中的和成品的热处理,在冶金企业和机械工厂内,他是半成品和机器零件制造的主要工序之一。热处理作为中间工序,能改进工件的某些加工性能(如锻造性,切削性等);若作为最后操作,它能赋予金属和合金以所需力学、物理和化学等综合性能,保证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在影响金属材料结构变化的深度和多样性方面,热处理较机械加工和其他处理也更为有效。热处理还可与化学处理、形变加工和磁场作用等联合进行,进一步改善金属材料的性能。

为使金属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除合理选用材料和各种成形工艺外,热处理工艺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钢铁是机械工业中应用最广的材料,其复杂的显微组织可以通过热处理予以控制,从而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和物理化学。例如,各种钢材常需进行正火处理,以获得细而均匀的组织和较好的力学性能。调质钢需进行淬火及高温回火以保证良好的整体力学性能。45钢广泛用于机械制造,这种钢的机械性能很好。但是这是一种中碳钢,淬火性能并不好,45号钢可以淬硬至HRC42~46。所以如果需要表面硬度,又希望发挥45#钢优越的机械性能,常将45#钢表面渗碳淬火,这样就能得到需要的表面硬度。GCr15钢是一种合金含量较少、具有良好性能、应用最广泛的高碳铬轴承钢。经过淬火加回火后具有高而均匀的硬度、良好的耐磨性、高的接触疲劳性能。这些都说明热处理对钢铁材料的研究生产发挥了重大作用

政府动态能力的概念及测量 篇7

从20世纪80年代, 对政府能力的研究开始系统化, 而国内对政府动态能力的关注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目前, 关于政府能力内涵的界定, 由于研究视角不同, 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界定。

美国学者阿尔蒙德和鲍威尔从外部环境的角度出发, 认为“政府能力是系统功能、过程功能、政策功能的统一体, 环境适应能力即是其政府能力的水平。”

从政府公共产品角度出发, 1997年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指出:“政府能力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从政府政策角度出发, 认为政府能力即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能力。托马斯·海贝勒认为“政府能力代表政府实施决策的能力。”我国学者张国庆认为, “政府能力是指政府组织通过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 形成有效调节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制度及其机制, 促进国家快速、均衡、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王骚, 王达梅指出“政府能力是指政府有效地制定公共政策和执行公共政策, 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 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良性发展的能力。”吕稚知概括性指出“政府能力是指政府组织及其他公共权力部门, 以制定、实施公共政策为主要手段, 对社会进行综合治理为主要目的从而保证该区域能够和谐稳定发展的能力。”

从政府绩效角度出发, 刘世军认为政府能力是政府在行使其功能, 实现其意志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政府绩效, 主要从政治绩效、经济绩效、文化绩效、社会绩效四个基本方面绩效来反映的是政府能力。

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从政府职能的角度去定义政府能力比较科学, 中国学者金太军指出“所谓政府能力是指政府依据自己拥有的公共权力, 通过制定政策和组织动员, 实施自己承担的职能、贯彻自己的意志、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施雪华认为, “政府能力是为完成政府职能规范的目标和任务拥有一定公共权力的政府组织, 所具有的维持本组织的稳定存在和发展有效地治理社会能量和力量的总和。”陈炳水认为, “政府能力也就是政府的行政能力, 是指政府为实现自己的职能, 推动和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进行各种行政活动所需要的行政本领。”

随着对政府能力研究的不断深入, 近年来部分学者对政府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理解, 对政府能力作出了更为全面的内涵界定。黄建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政府能力进行了界定, 认为“政府能力是指在一个既存的政治制度框架内, 享有治权的公共权力组织, 通过各种合法方式使用可资利用的公共资源, 以一定的公共政策过程来推行和完成职能规范的任务和要求, 以提供满足政府体系内外需求的公共产品为形式, 有效治理自身, 保持政府体系的稳定存在发展和有效治理社会, 确保社会持续发展进步所具有的力量和能量。”

总体看来, 传统的政府能力研究视角比较单一, 直到最近几年才有学者对其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归纳, 而且更多的是侧重于政府与社会的外在关系, 较少侧重于自身运作能力。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政府能力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政府能力并不是机械的, 它随着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能够不断调整自身能力。另外, 政府能力发展不平衡, 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较高, 创新性能力、整合性能力较低, 都对政府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政府虽然是特殊的组织形式, 但是其与一般组织的许多共性。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 存在着进行政府能力研究可以借鉴的丰富理论和研究方法。本文借鉴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论研究方法来分析政府能力, 尝试性的提出政府动态能力这一概念, 并对政府动态能力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

二、政府动态能力

政府与市场是人类社会的两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政府和一般组织 (如企业) 也存在着共同性。虽然政府与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形式, 但在一些方面存在着共性, 比如内部资源、能力的积累等。

事实上, 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了政府与组织的共同性, 并借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张钢以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为基础, 由企业组织能力的形成与运作, 根据政府能力的独特模式, 构建了政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对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政府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

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 一些学者将能力理论拓展到了动态的市场环境中来, 动态能力的学说也因此而产生。提斯 (Teece) 、匹斯安欧 (Pisano) 、舒恩 (Shuen) 首先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 他们认为“动态能力是指企业整合、建立、重构企业内外部能力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其中, “动态”即强调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企业应具备适时学习、更新知识、发展的能力;“能力”是指战略管理在企业更新自身能力以满足环境变化。

政府能力作为近几十年来的研究热点受到关注, 随着研究的深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政府能力也是不断随着外部动态环境的变化是会不断调整自身能力的。在动态能力理论基础上, 根据政府的特殊性, 本文尝试性提出:政府动态能力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既定政治框架内通过学习、整合政府内外部能力, 灵活适应环境发展进而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能力。对该定义作如下解释说明:

(一) 政府动态能力的本质是内部能力、资源整合的过程

企业动态能力是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其本质是重构和转变过程, 要不断地进行资源整合与重构, 通过对资源的整合重构获得存在的资源的更新和提升, 以产生新的战略性组织惯例结构, 从而获得能力的改变, 促进动态成长。同样地, 政府动态能力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政府内部承担不同职能、居于不同层次的政府部门或机构, 在解决特定政策和公共管理问题的过程中, 首先优化部门功能, 进而强化政府的协同力, 通过协同实现政府功能的整合, 政府也要求其内部资源进行不断整合, 不断调整自身能力, 对政府职能、政府结构进行整合, 使资源与外部环境相匹配, 通过这种过程获得能力的提升和组织的改变, 从而推动和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进行各种行政活动。但二者相比较而言, 政府具有更强的刚性, 其体现为政府结构相对稳定, 人员流动率低, 对资源配置是否效率缺乏有效的反馈手段。因而对内部能力、资源的重构有很大的难度, 所以政府动态能力更多体现政府内部能力、资源的整合过程。

(二) 政府动态能力是主动适应环境的过程

与企业相类似, 对政府能力的研究, 政府能力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 政府能力结构也是需要不断调整, 以适应环境发展要求, 政府在不同的时期, 政府能力需要作出调整。其实, 在有关政府能力建设文献中, 部分学者注意到政府能力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阿尔蒙德和鲍威尔就指出了环境适应能力即是其政府能力的水平, 但是本文所说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更主要是体现政府主动性, 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变化, 而是主动感觉甚至是预测环境的变化, 主动地去适应环境。

(三) 政府动态能力更多地强调其政治性与公共性

政府与企业的最大不同点在于, 政府在其管理上能够体现出政治性。政府组织通过其自身特有的政治性, 运用行政管理资源, 通过强制力保证实施, 解决社会问题, 增强社会凝聚力, 更好地服务社会。而企业更多的是着力于提高企业效率上, 提高企业竞争力, 进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政府是国家职能的物质载体, 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 则更多地体现出了其政治性。

由于两个组织目标的不同, 其能力也体现出了不同, 政府是非盈利性组织, 为了更好服务公众, 政府能力在其管理上体现出公共性特征, 要求政府能力的体现为汲取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等资源在社会中的配置, 并且对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再分配进行必要调节, 完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 实现社会公共目标与价值, 促进政府能力与形象提升。

三、政府动态能力测量维度

本文对政府动态能力测量维度的探索以本文对政府动态能力的定义为基础, 根据政府组织的特殊性, 并参考企业动态能力维度的划分, 主要是借鉴了提斯等人的观点, 对其进行维度划分。

(一) 学习、创新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动态能力根植于组织学习过程中。核心知识与能力具有惰性问题, 要求政府及时学习、更新现有知识与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即要求在内建立有效的培训制度, 鼓励内部成员的相互学习交流, 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进行创新;在外, 政府从外部环境中中感知、辨别、吸收对政府本身具有重要性的新知识, 对已有的知识、资源进行发展、转换产生新的结构并进行融合, 有效进行发展理念、体制、行政方法与技术创新。

(二) 整合、协调能力

整合协调能力主要指协调政府内的资源配置和成员之间的动态关系, 强调政府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的协调。政府要善于从社会中动员和提取人、财、物、信息等资源, 力求把政府组织中分散的各要素整合起来, 在此基础上把这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 调整政府职能与结构。

(三) 组织柔性能力

组织柔性能力强调政府对环境灵活应变的能力, 政府整合活动需要组织柔性的支持, 管理制度、程序及方法等都要具有灵活性, 组织柔性使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的各个流程环节都具备相应的灵活性。这里所指的“柔性能力”与提斯等人早前提出的“重构”相似, 重构能力强调根据环境变化, 转换现有结构, 克服现有的组织惯例, 实现各要素的协调。

(四) 反馈、执行能力

反馈、执行能力主要指政府应对问题敏感度和处理时效问题, 强调政府要时刻保持敏感度, 及时发现问题, 应对和纠正社会运行中的各种矛盾与偏差, 同时要注意时效问题, 发现问题后处理问题要及时, 由于政府的公共性, 政府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处理问题的时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小结

政府与企业都是社会组织, 政府能力与企业动态能力也存在相通之处, 但由于政府本身的政治性、公共性以及结构的稳定性, 同时又与企业动态能力存在不同之处。本文在借鉴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考虑到了政府组织的特殊性, 创新性提出了政府动态能力这一概念, 并对其进行了维度划分, 希望对以后政府能力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与新的视角, 对研究提供有益帮助。作为对政府动态能力的初步研究, 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所提出的测量维度只是还没有经过实证数据检验, 而且相关维度可能需要进一步扩展与丰富, 以建立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阿尔蒙德, 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2]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 1997:38

[3]托马斯.海贝勒.转型国家的战略集团与国家能力[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4 (1) :31

[4]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 1997:106

[5]王骚, 王达梅.公共政策视角下的政府能力建设[J].政治学研究, 2006 (4)

[6]吕稚知.关于政府服务能力的概念界定及阐述[J].前沿, 2010 (14)

[7]刘世军.现代化过程中的政府能力[J].理论学习月刊, 1997 (2)

[8]金太军.政府能力引论[J].宁夏社会科学, 1998 (6)

[9]施雪华.论政府能力及其结构[J].政治学研究, 1996 (1)

[10]陈炳水.政府能力初论[J].浙江社会学报, 1998 (3)

[11]黄建洪.现代政府能力:内涵、特征与要素[J].江苏科技人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6)

浅谈语文积累的概念及方法 篇8

关键词 语文积累 语言 能力 文化 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人的一生始终在积累,积累知识、技术,积累生存的本领、为人处世的道理……积累是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生存手段,不具备就谈不上有发展的机会。

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整个教育界也都在强调积累的重要。语文积累成为语文教学新的课题。它对于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积累的过程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是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的过程,如果没有积累作基础,语文素养就成了空中楼阁。离开了积累,说、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要学好语文必须强调“积累学习”。

一、语言的积累

现今对语言积累的指导偏重于知识的扩充,忽视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培养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比增加积累知识更重要。有了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了积累的方法,養成了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学生才能自主读书。在我看来,语言积累应包括三方面内容:

1.语言材料的积累。积累语言材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文字符号,积累大量的词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不仅要求学生熟记、会写文本中的经典词汇,还倡导在了解词汇意思的基础上用这些词语练习说话。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中有许多描写月光的词语,如“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等,我先引导学生找出这些词,反复朗读,再让他们练写、描写月景的小片段,在积累词语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语言规律的积累。通过听、读理解语言,通过说、写表达思想感受,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要了解语言的规律,把握语言发展的关键。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学生离阿炳生活的那个旧社会实在太遥远,要想让学生理解阿炳的心境和他所拉出的曲子要表达的情感有些困难,所以我先请学生听音乐。那幽怨的曲子立刻把学生的思绪带到阿炳凄惨的生活中去。接着我再让大家读课文,阿炳的不幸命运和坎坷的经历激荡起学生心中的情感之浪。

3.精粹语言的积累。精粹语言往往包蕴着丰富的语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规律的成功范例。可以引导学生记诵古今中外精彩的语段、篇章。

现在正是初春时节,我为我们班的学生推荐了朱自清的散文《春》。作者优美的文笔深深吸引了学生。抓住这一好现象,我开展了诵读《春》的比赛。学生与往日在课堂上的表现截然不同,一个个读得神采飞扬。我对他们的表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积累精粹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修养,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能力的积累

学好语文,提高阅读和写作这两方面能力至关重要。虽然语文学习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以相互迁移,但是只有相当的积累,才能够驾轻就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学好语文。

1.阅读能力的积累。文本,它传达的是作者的情与爱。只有读才能把作者深刻的情感挖掘出来。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读者与作者笔下人物进行角色换位,读者的情与作者的情才能和谐统一,文本中那些准确传神的、充满灵性的语言才能唤起学生心中某种情愫。

2.写作能力的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它形象地描述了语言由积累到运用这样一种最高的境界。事实上,语文学习的规律也是一个从积累到运用的过程。语言的学习,人文素养的培养无疑是在量的储备中逐渐形成的。苏教版的新教材,内容充实,我们可安排学生进行片段的仿写、结尾的续写、情节的想象等写作训练,在习作过程中可安排例文和阅读训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比较其异同,借鉴其用词造句的方法,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把对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中把握、积累。

三、生活的积累

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了解一定的生活常识,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形成高尚的生活理想,积累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生活感受,语文学习才有基础,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阅读理解得深,需要这样的积累;作文写得好,更需要这样的积累。另一方面,语文又是生活的工具,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认识生活,更好地参与生活、改造生活,让自己和他人生活得更有意义、更美好。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并最终能够有效地运用语文更好地生活。

四、文化的积累

积累文化是加强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文化积累既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又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手段。当前呼吁加强人文教育,主要是强调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滋养、熏陶学生,丰富学生的人文积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初中英语语法重要知识点下一篇:关于园林小品在景观中应用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