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成果分配管理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财务成果分配管理(精选6篇)

企业财务成果分配管理 篇1

第一,要实现企业员工收入与企业收入、企业利润同步增长。这里可以定一个合理的标准,如企业收入增长10%,员工收入可以增长8%;如年利润增长10%,员工收入可以在增长8%的基础上再加1%达到9%。总之,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定一个合理的同步增长比例。要将企业收入、利润的增长让全体员工分享,强化“包容性发展”理念,实现企业富、投资者富、员工富。大家都富了,企业才能够和谐发展,社会才能够更加进步。

第二,要努力扭转员工收入差距扩大化趋势。现在有些企业高管年薪动辄千万百万,而员工收入甚少,相差几十倍,甚至百倍。这样的初次财务分配制度,既与我们整个社会的基本制度相矛盾,也与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包容性发展观、和谐发展观等观念相违背,这不利于扭转收入差距扩大化趋势,需要企业认真加以解决。企业员工收入不应该仅仅是老板说了算或者高管说了算,而是要由多方代表参与的薪酬委员会集体讨论,在充分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由权威的薪酬委员会来确定,增强员工收入的公平性、透明性、合理性。

第三,要打击不合法变相初次财务分配,控制不合理的变相初次财务分配。有的企业从表面看,员工的收入还是比较公平合理的,但从深层次看,其收入分配不但不合理,有的甚至违法。比如有的岗位的员工权力很大,可以有回扣等违法违规收入,有的甚至可以虚开发票,贪污企业公款。有的大搞在职消费,吃喝玩乐全报销,真正做到了工资基本不用,灰色收入、黑色收入够用。针对这些问题,企业只有通过严格的内部控制及财务监督来解决。只有整顿和规范好企业初次财务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努力控制不合理收入,才能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要突破企业初次财务分配的“体制瓶颈”。企业初次财务分配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制度体系,涉及面相当广。既要考虑国家的法律制度,又要考虑劳资关系、企业竞争、个人税收、国企改造等问题。企业初次财务分配要做好顶层设计,上层要有战略眼光,不能够仅仅考虑高层自身利益;要源于财务分配,高于财务分配;要源于企业经济发展,高于企业经济发展,围绕企业初次财务分配,进行制度创新,真正做好初次财务分配这篇大文章。寻求通过改善初次财务分配,实现企业三大提升:一是由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向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来提升。二是由初次财务分配制度改革,向完善各种产权制度来提升。三是由初次财务分配与财富创造机制转型开始,向企业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来提升。

第五,对员工的绩效考评要公平合理,以此作为初次财务分配的一个依据。企业员工的基本工资不应当与绩效考评挂钩,绩效工资可以与绩效考评挂钩。对高管的绩效考核除了要受投资者监督外,也要受薪酬委员会、考评委员会和员工的监督。只有真正做到绩效考评公平合理,广大员工才会认可甚至赞同企业的初次财务分配制度,甚至可以形成企业内部的良性竞争局面,这对企业的和谐发展是有利的。

企业财务成果分配管理 篇2

广州钢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简称“广钢集团”) 就坐落在广州市花城区西南。作为中国第三大建筑钢材生产基地和广州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后首批成立的授权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集团公司之一, 多年来, 广钢集团坚持资产、生产两种经营相结合, 坚持钢铁为主和多种经营协调发展, 改善资本结构, 优化产品结构, 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创新经济增长点, 全面提高集团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 使广钢集团经历了市场大潮的重重洗礼, 成为了广州市国有工业企业的一面旗帜和华南地区的钢铁巨人, 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为探寻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广钢集团的财务管理成果, 笔者日前专程前往广州, 对广钢集团财务管理经验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

深化财务预算管理, 加强企业管理控制

广钢集团总会计师何利民告诉笔者,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 财务预算管理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广钢集团把深化财务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为不断提高集团的经济效益和现代化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 建立健全预算组织体系, 划分预算责任中心, 明晰责、权、利。针对广钢集团层级管理的特点, 按照产权投资关系及层级管理架构, 将全集团划分为三个责任中心——集团公司定位为投资中心, 各子公司定位为利润中心, 各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范围分别定位为利润中心和费用中心。明确了各中心的责、权、利, 并分别进行考察, 有效地反映集团公司的经营业绩。

第二, 预算目标引导值的确定, 向子公司发出清晰的讯号。为使得广钢集团战略目标更加有效地传达, 广钢集团确定自身财务目标和各子公司净资产分布, 下发给各子公司作为指导性预算目标值, 以此引导各子公司预算目标逐步向集团靠拢, 同时为今后直接分解、确定目标奠定基础。

第三, 规范财务预算内容, 梳理预算编制的指标体系。集团总部对各子公司预算内容 (经营预算、资本预算、资金预算、财务预算) 管理权限上的界面进行划分。集团层面管理内容主要包括资本性项目及收支预算、融资预算、汇总财务预算和汇总经营预算;子公司层面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经营预算、授权范围内固定资产投资预算、资金预算和财务预算。在梳理预算编制的指标体系时, 先按照规范的预算内容, 分析确定每一预算明细的责任发生单位和归口管理单位;再区分出每一项预算内容的可控程度, 明确管理重点;最后确定各个责任单位的责任预算指标体系。

第四, 建立预算管理报告体系。集团公司根据各子公司业务性质不同, 设计了包含全过程控制的预算管理报告体系。广钢集团对子公司经营预算的监控更多地表现为对财务指标的监控。在各责任单位管理报告体系设计中, 针对从生产系统提供的经营指标, 广钢集团设计了通道与核算相关指标对接, 使经营指标和核算指标口径保持一致, 并针对预算执行存在的差异, 规范了差异分析的流程。

第五, 建立对各子公司全面预算考核指标体系。广钢集团将预算考评纳入广钢集团整体考评体系之中, 预算考评指标体现在预算标准确定、预算过程控制和预算执行结果三个层面, 并根据公司和责任单位业务性质、规模和管理重点确定三个层面考核的权重。全面预算管理的成功推行, 为广钢集团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规避企业风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加强财务监督管理, 降低企业运营风险

广钢集团作为由众多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在如何加强所属企业的财务监管方面进行了有益地探索, 构建了“以强化财会基本建设为基础, 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保障, 以委派财务经理为载体, 以强化内部审计为手段, 以外部审计为补充”的企业集团财务监管体系。

第一, 完善属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提升财务监管层次和力度。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建立有效财务监控体系的基础, 广钢集团近年来致力于现代企业制度和运营机制的建设, 先后顺利地对集团所属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公司制改组和改造, 建立健全了以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为核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营机制。集团公司以出资人身份向所属企业派出有关领导以及财务、审计等专业人士担任董事、监事会主席、监事等职务, 参与所属企业董事会、监事会, 实现对所属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渗透和对业务运作的有效监管, 将财务监管提升到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层面, 使得财务监管力度更大, 效果更明显。

第二, 实行财务经理委派制, 强化过程监管。广钢集团于20世纪90年代末, 率先在广州市国有企业推行财务总监委派制, 对集团所属企业分别委派财务总监, 以加强业务指导和财务监管。从2004年起, 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广钢集团再次创新财务监管模式, 在集团范围内根据产权关系, 按下管一级原则, 实施财务经理委派。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方式, 集团公司择优选拔了10名财务人员委派到所属各有关企业担任财务经理。集团下属的两大主体企业——南方有色公司和广钢股份公司也分别向其所属企业委派了财务经理。委派的财务经理归属派出母公司财务部门管理, 在人事及薪酬关系上完全独立于派驻企业, 具体负责派驻企业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从运作实践看, 实施财务经理委派, 能快捷准确地获取财务信息、规范财务会计运作、强化财务监督管理, 较好地满足集团公司强化大集团财务运作、加强财务监管的要求。

第三, 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和财务检查, 促进财务工作规范、有序运行。广钢集团建立了一年一度的财务检查制度, 每年8、9月份由集团公司财务部牵头, 会同审计部等部门组成检查组对下属企业进行财务检查, 重点检查财务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落实等会计基础管理方面的工作,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提出书面整改意见并限期进行整改, 对做得比较好的方面及时总结, 在全集团进行表彰、推广。

第四, 发挥外部审计在企业财务监管中的作用。集团所属企业的年报审计, 由集团公司统一选择和推荐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并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在做好报表审计的同时, 出具管理意见书, 对被审单位的财务管理及会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充分发挥了外部审计在财务监管中的积极作用。

牢抓资金管理工作, 防范经营风险

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 而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何利民表示, 广钢集团始终都把资金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和货币信贷政策不断收紧的严峻形势, 集团财务部门主动出击, 积极应对, 一方面, 加大了对政策的关注、分析、预测和研究的力度;另一方面, 进一步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联系、沟通, 争取银行的支持, 有效地化解了政策调整带给企业的冲击和不利影响, 确保了集团公司日常生产经营及重点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

第一, 密切银企关系, 拓展融资渠道。集团公司每年举办银企座谈会, 定期走访各大银行, 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交流, 争取银行的授信支持。如2007年, 通过拓展与受调控影响相对较小的商业银行的业务关系, 与有关银行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获取了较大数额的新增授信。

第二, 积极创新融资方式。集团公司积极与相关银行沟通, 加强融资方式的创新。如2006年重点加大了商业汇票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 2007年启用了银行保兑仓业务、商承保贴、国内信用证等融资工具, 2008年大力推广应用贸易链融资。在信贷紧缩的宏观背景下, 有效地缓解了资金趋紧的压力, 降低了财务费用。

第三, 强化资金风险控制, 防范财务风险。一方面, 广钢集团专门制定了《资金管理办法》和《融资担保管理办法》等制度, 规范业务流程, 严格风险防范和控制;另一方面, 通过集团财务结算中心, 不断完善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 有效地实现了对下属企业资金运作的监管。通过资金调剂, 及时解决各成员单位的短期资金需求, 也保证了成员单位和集团的融资形象不受损害。

强化降本增效力度,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何利民指出, 成本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绩效、提升整体竞争实力的一项综合指标。2008年, 面对原材料价格节节攀升、证券贸易市场火热的冰火两重天的外部环境, 广钢集团各财务部门紧紧把握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经营主线, 重点做好“降本”和“创效”两方面的文章:

第一, 灵活理财、节流降本。灵活理财, 有效降低资金成本。集团财务部通过提早完成授信、提前转贷、减少票据贴现等方法, 2007年即降低财务费用3934万元。珠江钢铁争取低利率的汇率贷款置换高息贷款, 年节减财务费用逾千万元。金钧公司针对人民币快速升值、美元贬值的局面, 采用NDF等方法, 取得汇兑收益1000多万元。广钢股份公司在费用控制过程中, 紧紧结合零基预算管理, 细化费用控制标准, 严格执行授权费用总额控制的原则;对每旬的原材物料消耗及产量进行动态跟踪, 切实处理好配矿和配料对成本的影响, 努力降低机物料消耗。各财务部门紧紧围绕年度预算, 从严从紧控制费用支出, 通过月度经济分析和月度、季度考核, 及时跟踪企业费用、收入、利润情况, 为全面完成年度财务预算打好基础。

第二, 广开财路、开源创效。在全力推进主业创效的同时, 各财务部门积极策划, 广开财路, 开源创效。如集团公司、股份公司均加大了第三方贸易的支持力度, 努力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仅集团本部, 2007年第三方贸易实现收入8.30亿元, 实现利润1200万元。

狠抓资产管理, 强化资本运营

近年来, 广钢集团加大了资本运营及资产处置工作力度, 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集团财务部门积极参与、献计献策, 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出了应有贡献。如积极参与股份公司的资产重组;努力整合财务资源, 参与金钧公司上市的有关工作;通过资产划拨、增资、股权收购等一系列财务运作手段, 如期完成了广州珠江铜厂公司的延期经营工作, 彻底解决了珠铜公司的历史问题。在集团主要领导的亲自协调、指挥下, 与其他单位协同作战, 完成了收购广钢股份9.33%股权的工作, 解决了困扰集团公司多年的一个历史难题。

2008年, 广钢集团在资产管理和资本运营方面又作出了新的部署和安排。首先, 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 包括合理控制产成品、原材料等存货库存规模, 减少资金占用;加强对应收债权的管理, 减少资金被客户占用的现象。其次, 合理变现闲置资产。加大力度处置闲置设备、备件, 积极回笼资金。第三, 科学处置不良资产, 改善资产结构。有选择性地开展股权转让、资产及业务整合, 利用产权关系, 逐步调整和改善集团的资产结构。

开办财会论坛, 打造一流队伍

广钢集团对于财会人才队伍的建设非常重视, 将之提到了一个战略性的高度。集团公司财务部作为广钢集团财务管理中心,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以制度为纲”的原则, 通过各种形式, 不断强化财会队伍素质建设, 积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财会队伍。一方面, 强化企业集团财务人员继续教育, 打造“以集团财务人员年度培训为主体, 以在职学历教育、职称考试为重要内容, 以财务主管例会学习研讨、委托培训、同行交流学习为补充的继续教育体系”, 定期组织财会人员进行财务政策、业务理论知识的培训、学习;另一方面, 建立“财务主管例会”、“财务经理例会”制度, 搭建管理平台, 加强对下属企业财务工作的指导和管理。通过管理平台的搭建, 既使集团公司或上级主管部门相关的管理指令与管理要求及时得以传达与落实, 又较好地促进了下属企业财务主管之间的互动交流、业务探讨及政策理论学习。

已举办了5届的广钢集团财会论坛是广钢财务管理工作的一大亮点, 据笔者所知, 在一个企业内部如此正规和持续地举办类似论坛的, 在中国的企业界并不多见。广钢集团非常重视培养和提高财会队伍的综合素质, 既要求他们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又要具备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集团公司鼓励全体财务人员结合自己的实践和认识, 对财务管理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 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成论文, 汇总到集团财务部。然后由集团公司邀请企业界同行专家、大学教授等专家担任评委, 对这些论文进行打分, 挑选出十篇左右的优秀论文, 在《广州会计师》杂志上发表。大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财务管理的走向分析、财务会计如何推动企业价值创造、大型集团如何完善财务运作和财务监控体系, 小到一个基础的厂矿车间如何降本增效、如何完善车间的绩效考核体系等等, 都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每年春暖花开的时节, 集团都会把财务人员召集在一起, 举办一年一度的财会论坛, 优秀论文的作者将上台发布论文, 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 同时请相关专家进行点评, 并召开专门的研讨会, 将实际的研究成果应用到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实践中去, 以发挥出最佳的效果。

实践证明, 财会论坛是广钢集团财会人才培养的“练兵场”和学习交流的园地, 激励了财务人员积极思考和解决财务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迅速提高了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集团财务系统培养人才、锻炼人才、发现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广钢集团财务管理工作之所以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 除了总会计师何利民及其带领下的全体财会人员自身的努力外, 更是跟广钢集团领导班子的重视、支持分不开。尤其是广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陈嘉陵和总经理张若生, 都非常重视和支持财务工作, 为提升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水平倾注了大量心血。正因如此, 财务管理工作在集团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为近年来广钢集团综合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我们也坚信, 在广钢集团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广钢人的努力下, 广钢的财务工作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而广钢也必将踏上更加辉煌的征程!

企业文化管理实践成果报告 篇3

名称:“双培双带”助推文化兴企 ####电业局在实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五统一”要求,不断创新载体,变活工作方式,通过开展“双培双带”工程,以党建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以队伍建设提升企业文化品牌,实现统一的企业文化顺利落地生根,成为带动企业安全、服务、经营、管理新发展,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实现农电整体素质三年提升工程任务的着力点。

一、实施背景

随着农电整体素质三年提升工程的不断实施和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建设,####电业局电网结构和供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2011年以来,####电业局提前实现了创河南省一流县供电企业的目标,供电量实现新突破,企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势头,企业综合实力稳步攀升。另外,县域经济的强劲发展,也为供电企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县域经济对供电的新需求也使供电企业呈现出一系列的新问题。如何适应企业发展对管理、服务、人员的需要,怎样做好新形势下优质供电服务工作,如何做好社会变革新形势下员工的思想和队伍稳定工作,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新任务。####电业局党委因势而变,提出以文化强企,着力提升企业“软实力”,以建设企业文

1化来促进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为今后发展提供新动力。

二、主要做法

####电业局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大力实施以“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党员带思想,骨干带业务”为主要内容的“双培双带”工程,通过“一参与,三落实,四融入,五提高”,实现以党建思想统领文化,以素质提升促进发展的良好态势,积极引导党员、骨干及新人在工作中发挥各自优势和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他们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提升他们的“精、气、神”,营造出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

一参与,是党员、骨干和新人参与党员活动,“师傅”们通过组织非党员的技术骨干和新人参加支部会议,一起过组织生活,集体学习政策法规、上级精神,强化思想意识教育。党组织利用开展“我身边的共产党员”、“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等活动,广泛宣传四统一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深入传播国家电网公司核心价值观,引导员工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把干部员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上级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以贯彻落实公司统一的价值观为基础,促企业的科学发展,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三落实,是通过落实业务素质提升的途径,实现党员与骨干之间的身份互换。

一是要落实以“大培训、大考试、大练兵、”为途径的的培训工作。组织广大职工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业务技能、安全知识、企业文化等的培训学习,开展“安规”、专业技术知识等的考试工作,实施岗位大练兵,提高人员的整体业务能力和工作素质,加强同主管部门沟通联系,挂靠农电实训基地,建设企业文化培训基地,做到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重要内容有机结合,和农电整体素质三年提升工程接轨。

二是要落实以劳模示范为途径的培训方式。重点落实“@@劳模工作室”注重传承、注重借鉴、注重创新的工作方式,组织党员、骨干参加工作室活动,感悟劳模精神,增长技能水准,以劳模工作室搭建员工技术交流和能力提升平台,以先进典型引领班组员工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三是要落实师带徒,传帮带的培训途径。通过签订师徒协议,开展岗位传授,在业务上,经验丰富的“师傅”专门为新人“徒弟”量身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让“徒弟”们积累经验,巩固知识,尽快提升技能水平;在思想上,师傅指引徒弟不断成熟,树立积极向上,奉献进取的人生价值观念。四融入是指将企业理念、廉洁意识、创新观念与和合氛围设融入到党员思想工作中,通过党建提升发展,实现业务骨干向党员身份的转换。

把企业理念融入到党建之中,就是把国网公司统一的优秀企业文化内容与党员思想建设融在一起,通过党员主题 活动加强宣贯,将国网公司“诚信、责任、创新、奉献”核心价值观及其体系内涵融入到党员及广大员工的思想教育

当中,使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上同样绽放精彩。把清正廉洁融入到党建之中,就是要打造“干事创业、干事干净”的廉洁之风,通过举办廉洁文化讲座,树立勤廉兼优先进典型等措施,对员工进行潜移默化教育,把甘心奉献,不求私利,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精神,融入到员工的日常意识中来,形成“干事、干净”廉洁从业理念,引导员工廉洁奉公,遵纪守法。

把创新观念融入到党建之中,就是要引导员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养成勤学习,肯动脑,善钻研,不断开拓视野,更新工作理念,积极进行岗位创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新工作制度,创新技术方法,引导企业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把和合氛围建设融入到党建之中,就是倡导融洽、和谐、团结、互助的工作关系,并以此润泽人心,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营造“风正气顺,和谐向上”的企业人文环境,培育员工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使员工精神振奋,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五提升”是通过“双培双带”工程的开展,实现安全水平的提升、技术素质的提升、服务能力的提升、制度建设的提升、品牌形象的提升。

安全水平的提升,就是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实现全

面、全员、全过程安全管理与监督,狠抓安全工程建设,构筑全方位的群众安全监督检查体系,保持平安稳定的长治局面。

技术素质提升,就是通过培训和积累,使企业和员工以过硬的技术,有效的管理,开展供电各项生产工作,确保电网设备稳定运行,满足电网持续发展的需要。

服务能力的提升,是要认真落实国家电网公司“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宗旨中,要求员工用春天般的温暖情怀,为客户提供真诚优质的服务,及时解决用电客户生产生活中的用电难题。

制度建设的提升,就是不断规范企业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通过有效的制度,指导约束员工的行为,明确部门人员工作职责,实现企业各项活动的流程化。

品牌形象的提升,就是做好对内落实品牌统一战略,实现国网公司企业文化宣示物、企业标识系统规范化。对外,通过积极开展有效服务活动,在地方塑造良好的公司形象,提升 “国家电网”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实施效果

通过“双培双带”工程的实施,初步实现了国家电网统一的优秀企业文化在公司顺利落地,员工对国网公司统一的优秀企业文化,特别是核心价值观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激发了广大员工奉献企业、服务社会的热情,提升了企业供电服务、安全生产、电网建设各项工作水平。

树立一个,带动一片。截至目前,####电业局通过“双培双带”活动已在骨干中发展了9名预备党员和18名入党积极分子,并有100余名员工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通过率为88%。

省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申报主报告 篇4

以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的“燎原工程”

省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申报主报告

一、前言

中国***集团***无线电器材厂自1966年建厂以来,一直专门研制和生产军用继电器,是国家微型密封电磁继电器和航空航天用接触器研制、生产的核心企业,军用继电器研制生产定点厂家,为我国“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及国防重点工程提供了大量优质、可靠的产品,多次受到中央军委、原国防科工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表彰。企业注重现代化、科学化、创新化管理,不断在管理体制和产品技术上求新求

变。近年来,企业先后建立了SPC过程控制系统、OA自动化办公系统和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构建了全新的绩效管理体系和以岗位价值为核心的薪酬激励体系。企业以“精湛技术、卓越品质;持续改进、顾客满意”为质量方针,始终以客户需求为关注焦点,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企业坚持“发展需要人才、发展需要创新”的理念,持续引进重点高校大学毕业生及成熟型人才,加大力度委托培养现有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扩大和深化产学研合作,以项目建立内部的“传、帮、带”培养机制,全面推行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完善科研项目奖励办法,通过系列的激励机制,不断加速科研开发的速度和质量。自十一五以来,工厂共申请专利35项,其中已获得授权27项,有8项仍在受理中;承担科研新品80余项,通过鉴定定型的60余项,完成工艺技术攻关项目50余项,掌握了22项核心关键技术。企业

自主研发和生产的TO-5微型密封电磁继电器系列产品可全面替代进口,全面满足航天工程的需求。企业独立承担了国家航空航天用接触器系列型谱开发任务,产品技术指标居于国内领先地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能全面替代进口。***厂将一直秉承“浓缩时空,聚业***”的企业精神,践行“差异化定位、专业化做精”的战略思想,始终牢固树立“客户至上、产品领先”的经营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军民并举,为使企业成为国内领先、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高性能高可靠微型继电器和接触器供应商不懈努力。

二、“燎原工程”创新管理产生的背景 “燎原工程”创新管理是企业整合创新资源、规范创新管理的需要。“燎原工程”产生以前,工厂的创新管理活动有技术革新、小改小革及合理化建议等,创新管理活动比较分散,而且评审周期长、申报程序繁琐、宣传力度不

到位,对员工创新活动的引导作用不强,不利于创新项目的产生、发展及推广。这种管理方式导致员工的创新意识不能及时转化为创新成果,没有达到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潜力的目的,浪费了企业的创新资源。“燎原工程”通过一系列规范的申报程序、评审标准、奖励办法等操作细则,利用OA自动化办公系统这个公开、便捷的平台,将各种创新提案和创新成果纳入一个规范的、便于管理及持久有效运行的系统中来,使得各类创新提案和创新成果有了一个统一的展示平台,规范了工厂的创新管理。

“燎原工程”创新管理是企业激发员工创新热情、完善企业激励机制的需要。“燎原工程”创新管理实施以前,员工创新得到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少,创新热情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项目的数量少。“燎原工程”加大了创新的宣传力度,提高了创新的物质奖励标准,辅之以各类有效的精神鼓励,而且结合工厂的薪酬管理制度使组织创新的部门与

主动创新的员工得到多方面的利益。这些举措充分调动了员工的创新积极性,达到增强员工的创新意识,鼓励员工进行工作改进和岗位创新,营造积极、主动的创新氛围的目的。进一步完善了激励机制,使工厂的发展得到了更多的支持,为工厂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人心、人力基础。

“燎原工程”创新管理是企业与市场接轨、保持竞争领先的需要。

众所周知,21世纪是一个智力竞争、科技竞争、特别是创新竞争的时代。创新是现代企业经济活力之源,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生产率增长的基本驱动力,管理创新是实现技术创新的有力保障。工厂所处的电子行业变化日新月异,竞争更为激烈,许多竞争对手都纷纷向创新型企业转型,建设创新型企业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要具有良好的创新管理和文化,整体技术水平要在同行业居于先进地位,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和

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增强创新能力,求新、求变、求发展。综上所述,“燎原工程”创新管理应运而生并大刀阔斧地实施起来。

三、“燎原工程”创新管理的内涵

“燎原工程”是我厂为充分鼓励全体员工进行工作改进和岗位创新,营造积极、主动的创新氛围,制度化、规范化地使在工厂各个层面产生的产品、技术、管理、流程、营销、组织、文化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建设性、可行性、价值性的改善措施、方法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最终实现“以星星之火,成就燎原之势”,使工厂整体竞争力全面提升的创新管理活动。

“燎原工程”创新管理按创新范畴、创新性质将创新活动划分为两大类: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指在企业采购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职能管理、服务保障及其它管理领域产生的创新事项。技术创新指在企业产品

技术领域产生的技术改进、技术革新创新事项。每类创新分为创新提案和创新成果两种。创新提案指尚未经过实施验证但有创新事项、创新内容、创新效果预期以及创新可行性分析的措施、方法和手段。创新成果指已经过实施验证,并且属于创新所列适用范围内的措施、方法和手段。

为进一步凸显“燎原工程”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目的,“燎原工程”评审奖励的侧重点首先是在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加工效能、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以及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等方面开展创新所取得的成果,其次才是兼顾创新难度。

四、“燎原工程”创新管理实施的主要做法

加强制度保障,出台管理办法。

为使“燎原工程”创新管理项目顺利实施、有效运行,我厂出台了《“燎原工程”实施管理办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了

“燎原工程”的申报、评审体系及相关操作规范,使“燎原工程”从申报到评审及后续的成果推广都进入了一个规范有序的管理流程,从而为员工的各类创新活动搭建了一个快速、通畅的平台,也使“燎原工程”的评审程序更加公平、公正、公开。

该实施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燎原工程”公开透明、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定期评审即时奖励的实施原则与相关实施细则,确认了申批程序、明确了各环节、各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职责所在,是“燎原工程”创新管理实施的制度保障。明确组织机构,落实机构职责。

为使“燎原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工厂在实施办法中明确了各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促进“燎原工程”创新管理的有序进行。具体机构设置与相应职责如下:

1、厂长

负责创新提案、创新成果的审批及创新奖励的批准。

2、“燎原工程”创新评审小组

工厂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及申报单位负责人组成的“燎原工程”创新评审小组,组长由人力资源主管领导担任。创新评审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对各部门申报的创新提案和创新成果进行定期评审,确定创新提案、创新成果的奖励标准。

3、各部门负责人

各部门负责人的主要职责有:负责部门内“燎原工程”创新管理办法的宣传和发动;收集本部门的创新提案和创新成果申报表、初审和报送本部门的创新提案和创新成果;组织实施并按所下达的工作任务书要求严格执行所采纳的创新提案事项;向主管职能部门提供实施后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的相关数据收集和报送;对创新成果进行推广运用,接受主管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

4、主管职能部门负责人

按照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分类,工厂分别由企业管理处和科技处作为主管职能部门分别负责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提

案审核;负责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评价;负责对采纳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提案下达工作任务书并组织验收;负责对通过评审的管理创新成果的运用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和对成果技术固化及推广运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业务主管领导

负责对创新成果的效果事实、技术固化及成果推广运用可行性分析进行评价。

6、人力资源处 负责拟定和修订《“燎原工程”实施管理办法》,对申报的创新提案和创新成果进行收集整理并组织评审,负责评审结果及评审奖励的网上公布及创新表彰大会的组织等。

7、厂工会

负责对通过评审的创新提案和创新成果进行登记、传递和归档和向上级部门推荐优秀成果发表。

优化评审程序,细化评分标准。利用工厂OA企业工作流,“燎原工程”的申报、评审程序优化浓缩为“申报—初

审—评审”三个步骤。

1、创新的申报

凡是符合适用范围规定的创新申报,可在每月规定时间分别按创新提案和创新成果两类填写“燎原工程”创新申报表在OA上进行申报。

2、创新的初审

部门负责人进行初审通过后,按创新成果合法性确认程序报送主管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审核。

3、创新的合法性确认程序

创新的合法性确认程序分为创新提案的合法性确认程序和创新成果的合法性确认程序,二者的确认程序有一定区别。创新提案的合法性确认程序 管理创新提案提交企管处审核,然后报评审小组进行评审;技术创新提案提交科技处审核,然后报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创新成果的合法性确认程序 创新成果合法性确认程序:成果使用部门应用效果评价意见→职能归口管理部门签署评价意见→业务主管领导签署评

价意见→评审小组评审。

4、创新的评审 评审时间

对通过初审及合法性确认的创新提案和创新成果由人力资源处进行统计后确定评审时间及参评人员后组织评审。评审方式

创新提案评审采取讨论和举手表决的方式确定评审结果:采纳、暂不采纳、不采纳。采纳是对认为可行,但是需要经过实施验证的创新提案的评审结论;暂不采纳是对认为可行,但是目前不宜进行实施验证的创新提案的评审结论;不采纳是对认为不可行的创新提案的评审结论。

创新成果评审采取以创新实施验证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打分的方式确定评审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对验证时间和验证范围不足够的创新申报事项,审核部门负责人、评审人员都可提出具体的验证要求,根据验证改进效果重新提交,不勉强评

级,这对于保证创新事项的科学性、成熟性具有重要作用。评分标准 创新提案、创新成果在评审时都有相应的评分表,评分表总分值均为100分。在具体评价维度和评分权重上,创新提案和创新成果有所区别。

创新提案的评价包括创新事项的新颖性、创新的措施和方法、创新效果预期、创新效果预期4个维度,所占评分权重分别为50%、20%、10%、20%。根据评分结果确定创新提案的星级,作为奖励的依据。

对批准通过的创新提案需要进行实施和验收的,由主管职能部门下达工作任务书并组织进行实施。创新提案可在采纳并实施后按创新成果的评审结果进行再次奖励。

创新成果的评价包括创新事项的新颖性、创新的实施情况、创新效果、创新推广运用可行性4个维度,所占评分权重分别为10%、20%、50%、20%。根据

评分结果确定创新成果的星级,作为奖励的依据。

以上创新星级评价事项和评分标准根据创新申报类别分为技术改进、质量管理、成本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职能管理、服务保障和其他八类,涵盖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评审报告

人力资源处每月根据申报的创新事项和评审结果拟制月度“燎原工程”评审报告,经创新评审组长签字确认、报厂长批准后在工厂OA上进行公示。通过OA平台以充分发挥宣传创新效果、激励启发他人的作用,使更多人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共同为推进企业全方位创新贡献力量。

完善奖励方式,加大激励力度。

“燎原工程”创新管理的奖励方式包括荣誉奖励、物质奖励和创新加分三类。

1、荣誉奖励:通过审批的创新提案和创新成果,工厂将为获奖人颁发荣誉证书,分别授予“***星级燎原之星”、“***

星级燎原火炬”个性化冠名荣誉称号。

2、物质奖励:对通过评审获奖的创新提案与创新成果,根据评定后的星级进行相应奖励,创新奖励的个人所得税无需个人承担,由工厂统一支付。创新提案的奖励范围为50-500元,创新成果的奖励范围为200-2000元。当月创新成果奖励在次月就发放至员工,通过即时奖励及时肯定员工创新的价值,充分调动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创新加分:通过评审获奖的创新提案与创新成果,不仅对申报部门当月给予最高5分的绩效加分奖励,而且对获得创新成果三~五星级的员工个人进行薪酬积分加分,创新成果与员工工资收入的增长直接挂勾,使员工能获得更加直接而长远的利益。

4、“燎原工程”创新管理创新评选 十大创新评选

由人力资源处每年组织“十大创新”评选,评选采取网上投票与创新评审小组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创新的效

果和程度,创新评审小组提出奖励建议,创新评审的结果报厂长批准后,按薪酬管理制度规定进行“厂长嘉奖”。部门组织奖评选

人力资源处每年对各部门的创新奖励人次、奖励总额以及创新奖励评审通过率三个指标分别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报厂长批准。对得分排在前三名的三个部门的领导给予“部门创新组织奖”奖励。创新表彰大会

工厂每年召开一年一度的员工创新表彰大会,会上对获得奖励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并颁发物质奖励,以此扩大“燎原工程”的影响力,加大宣传效果和奖励力度,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增强员工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创新活动成果繁荣,实现企业全员创新、全面创新。

5、“燎原工程”创新管理的专利申请 创新成果能够申请专利的,由科技处组织申报专利,为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更大空间,也有利于工厂自主知识产权的和核心技术的发展,对建设创新

型企业文化,促进工厂向创新型企业转变有重要意义。

五、“燎原工程”创新管理的实施效果 自我厂实施“燎原工程”创新管理以来,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创新管理活动硕果累累、成绩卓著。

创新申报项目多、人次多、质量好,员工创新热情和创新潜力得到有效、持续的激发。

从“燎原工程”创新管理工作推行以来,申报人次达291人次,共收到创新提案申报数共计12项,其中技术改进5项,质量管理5项,职能管理2项。创新成果申报数共计160项,其中技术改进144项,占比90%;质量管理5项,占比3%;成本管理5项,占比3%;生产管理3项,占比1.8%;服务保障2项,占比1.2%。采纳的创新提案共计4项。采纳的创新成果共计151项:其中技术改进133项,占比88%;质量管理7项,占比4.6%;成本管理5项,占比3.4%;生产管理3

项,占比2%;服务保障3项,占比2%。其中,五星级的创新成果5项,占比3%;四星级的创新成果26项,占比17%;三星级的创新成果82项,占比54%;二星级的创新成果34项,占比23%;一星级的创新成果4项,占比3%。

创新申报项目的推广应用价值高,产生的经济效益大,使企业的生产运营更有效率、成本更低。

创新取得的效果非常明显,可直接量化的经济效益达900余万元,不能直接量化经济效益的,根据创新事项的效果预期,在工厂的各生产、管理领域均有突出的表现,在加快投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如机加车间申报的“簧片类卷圆模的改进”技术创新成果,通过改进卷圆模结构,实现了同一付的卷圆模生产多种零件,为工厂节约了工装投资成本50000余元,并且缩短了零件生产的周期,提高零件配套的及时性。装配一车间申报的“方型TO-5继电器引出

端扳弯夹具改进”技术创新成果,通过设计夹具将引出端根部固定,再扳弯引出端,替代以往的校正钳扳弯,有效解决了因继电器线圈引出端扳弯或触点焊接等导致继电器底板内部绝缘子受损,玻璃绝缘子掉块问题,使合格率从低于60%提高到96%以上,一年下来为工厂节约了6万余元。设计所申报的“利用Excel软件,快速、准确地计算继电器线圈参数”,主要通过利用Excel软件功能,设计出继电器线圈参数计算公式,改进了过去传统计算繁琐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计算准确度和计算速度,已被设计人员广泛采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工厂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流程更加规范,管理效率更高。

工模具车间申报的“内部管理制度完善”管理创新成果,针对车间存在的无序管理状况,如工装对工厂的生产保障能力严重不足、响应能力差、质量问题突出等问题,结合车间生产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出以“钳工为龙头,技术作保障,管理来促进,全员齐互动”的管理理念,树立“质量在我手中,用户在我心中”的经营指导思想,制定了《工模具车间生产、技术管理考核办法》、《工模具车间质量、进度与分值系数挂钩考核办法》、《工模具车间科研新品零部件生产组织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管理措施。通过近一年时间的运行,工模具车间的模具产值在2010年达到了460万元,相比2009年的351.5万元上升了30.87%;1~11月份模具、夹具交货项数739项,相比09年全年的589项上升了25.5%;科研新品交货项数540项,相比09年的434项上升了24.4%。该项管理措施的实施,使工模具车间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得到调动,快速响应能力、执行力得到提高,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进而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扩大了车间产能。成果推广应用价值高,促进了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技术创新。

目前许多管理创新成果已在全厂范围内广泛运用,近60%的技术创新成果已

大力进行推广、应用并逐步进行固化;近35%的技术创新事项可在后续的工作上不断完善和论证后推广使用。同时,创新项目,特别是技术方面的创新,创新空间和推广空间都比较大,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如工模具车间申报的“多功能快速成型模块技术改进”技术创新成果,针对我厂接触器的一些塑压件结构成型共同点,设计制造更换和增加部分相应成型部件,从设计角度充分考虑了成型模块的更多适应范围。该成果经济实用,特别是对科研新品零组件的试制能有效缩短研制周期,满足尺寸精度和一致性,并可大力进行推广和运用,至今一直用该模块生产新品塑压件、冷冲件,生产周期大幅缩短,成本低廉,可重复使用,更改和装拆方便,在新品研制阶段用其生产零件效果极佳,经推广应用,其综合效果已远远超出当时的设计预想,已经申报为实用新型专利。

创新活动集创意性、实用性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企业的人本管理理念,社会

效益较好。

设计所申报的“继电器信息资源平台建立服务保障”管理创新成果,在ASP.Net+SQL+W2K下进行网络编程及网页设计,借助最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内容全面、组织有序的信息资源平台,将研发所需的重要资料、行业信息、图书文献、技术交流汇集到一个平台上来,相关人员通过一个窗口就可以方便快捷地查阅需要的绝大部分资料,及时了解重要信息,从而大大提高资料的查阅效率和使用价值。继电器信息资源平台的建立,弥补了工厂OA办公系统里上传信息资源量受到限制且模块功能较为简单的缺陷,在原系统基础上实现了信息容量的扩充和模块功能的多样化,更有利于技术人员进行资料信息的查阅和交流,对工厂的办公系统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和完善。随着平台的建设和信息量的不断扩展,“继电器信息资源平台”的作用和价值将更加突出显现出来,为企业技术力量的培养、工厂创新能力的提高

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和长远的战略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六、结语

“发展需要人才,发展依靠创新”。“燎原工程”作为***厂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管理优化和管理创新,它的出现,使工厂员工的创新热情高涨、士气大幅提升,员工创新意识在不断加强,员工创新行为自主性、积极性有明显提升,并逐步建立了主动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和工作改进的思维习惯,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全工厂范围内形成了一股积极创新、主动改进的良好风气,工厂的激励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并进入良性循环。

“燎原工程”的实施不仅为工厂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也使工厂的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从而全面提升了工厂的整体竞争力。我们坚信,通过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燎原工程”的持续完善和有

效运作,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星星之火,一定可以形成燎原之势!中国***集团***无线电器材厂

企业财务成果分配管理 篇5

摘要:本文阐述了审计质量与审计成果应用效果之间的关系;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做好审前准备、审计过程流程控制、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和审计人员素质、建立三级复核、审计审理和责任追究机制等八个提高审计质量的方法和途径;并以实际开展的审计项目为例,说明高质量的审计成果容易得到很好应用,转化为企业的管理措施和经营行为,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审计质量 助推 成果应用 提升管理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内部管理难免会出现与组织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内部审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多年审计工作经验,就提高审计质量推动审计成果应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审计质量和审计成果的概念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过程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广义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总体质量,包括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狭义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业务工作即审计项目质量,包括选项、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归档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效果和实现审计目标的程度。我们通常说的是狭义的审计质量。

审计成果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经过实施审计程序,汇总工作成果而形成的审计结论与建议,是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工作结晶。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核心,是审计项目从立项开始整个审计实施过程的最终结果的体现,其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审计成果就是审计报告。

审计质量与审计成果应用效果的关系。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审计成果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利用效果的好坏,审计成果质量越高,其利用率就越高,转化效果就越好。因此,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就必须提高审计成果的应用效果;要提高审计成果的应用效果,就必须提高审计项目质量。

二、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一)做好充分审前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选定审计项目后,应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和管理状况,做好审前摸底调查工作,必要时,可制定下发一些统计表格,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点和风险点,确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和方向,在此基础上编制详尽的审计实施方案,目的是抓主要问题和环节,突出审计重点。

(二)审计过程流程控制

根据管理学理论,质量管理和控制应贯穿于组织活动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不仅表现为一系列控制政策和措施,更表现为实施这些政策和措施的过程把控。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也不例外,也应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就是要按照审计项目的程序,对实施审计项目的各个阶段进行质量控制。就好比“木桶效应”,任何一块短板都会影响盛水量。审计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对整个审计项目质量产生影响。

(三)建立三级复核制度

企业可建立涵盖项目主审、审计组长、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的三级复核制度。明确项目主审、审计组长、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分别对审计现场实施、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的复核责任。特别是项目主审是一个审计项目的灵魂,其负有现场审计工作复核、归纳、总结、提炼等责任。主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个人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因此,建立三级复核制度,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有力保障。

(四)创新审计技术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的的广泛运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审计工作需要。审计实施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可运用分析性复核、统计分析法、效益分析法、审计抽样、内控测试、风险评估等适合内部审计工作的先进方法和手段。同时,大力推广计算机审计,研究和运用辅助审计信息系统,充分利用辅助审计信息系统强大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功能,提高审计工作技术含量和工作效率。

(五)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审计报告是审计产品价值的最终体现,直接关系到审计目标的实现和审计成果的转化,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最终控制环节。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不仅要求形式规范,在内容上要做到归纳提炼,如实揭露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风险,该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等,还要从全局的高度提出解决问题和预防风险的措施办法。让报告使用者既能看到存在的问题,更能了解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研究控制措施,明确整改方向,提高问题整改率。

(六)建立审计审理制度

审计审理作为一种内部管理行为,对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督和审查,是内部审计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审计审理实际是对审计目标实现的一种异体监督,对审计项目质量起到审核把关的作用。企业可根据审计资源情况,进行合理分工,设立审计审理岗位,明确审计工作职责和流程,共同把好审计质量关。

(七)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对未按审计准则、规定程序和有关制度要求进行审计,出现审计事项不清,证据不足,造成定性不准;故意隐瞒审计发现的重大违规违纪问题;对审计对象提供的资料中存在重大违规问题应查出而未查出。由此而造成审计风险的要进行责任追究。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进而提高审计质量。

(八)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按照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掌握财务知识、经营管理、战略管理、业绩评价、公司运作等相关的现代管理知识,又要熟知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内控流程,还要具备风险识别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丰富的执业经验。内部审计人员要适应新形势,积极践行审计工作的转型,就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也是为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提高人才保障。

三、审计成果应用成效实例

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尤其是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能有效推动其审计成果的有效应用。

2012年,笔者所在单位针对近年来租赁加油站效益情况不佳的现状,立项对全辖区71座租赁加油站开展了效益评价专项审计。该项目从选题立项开始,审前准备、现场实施,到最后的审计报报告撰写等审计过程各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审计质量管理和控制。该项目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做好审前调查

在审前准备阶段,审计组为全面了解租赁加油站经营状况,制定并下发了数据统计表,内容包括年销售量、租金支付、费用开支、技改投入及人员情况,由被审计单位填报。审计组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基本确定关注重点和审计方向。在做好充分审前调查基础上,制定了详尽的审计实施方案,确定重点审计内容,即租赁加油站的决策评审、合同的签订履行、技改实施、经营管理及经营效益等五个方面。

(二)灵活采用审计方法

在审计实施阶段,该项目采取现场审计和远程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式,由于被审计的加油站较多,涉及2009-2012年四个的经营数据,信息量非常大,审计人员大量采用分析性复核、统计分析法、效益分析法和风险评估等先进方法,尤其是对租赁加油站四年来的销售量、利润、年租金利润率、吨油租金、吨油经营费用等效益、效率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深度挖掘效益影响因素。

(三)精心撰写审计报告

该项目最终形成的审计报告质量也较高。首先,从租赁加油站数量、投运情况、销售量、实现利润、年租金利润率等介绍租赁加油站总体情况。其次,对租赁加油站经营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达销情况分析、吨油租金分析、吨油费用分析、效益趋势分析等,核实影响经营效益的主客观因素。在正确处理量效关系、提高可研销量的准确性、控制租金成本、商品损耗和投运时间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评价建议。最后,对租赁加油站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对共性问题分析原因,对个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特别是对租赁加油站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超过租赁期限,期满退租后资产折旧费无法通过经营成果消化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以及对租赁“反承包经营”模式下商品损耗管理、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进行了专项分析。审计发现各类问题15个,提出管理建议12条,审计成果斐然。

(四)审计成果有效应用

审计成果引起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也触动公司投资和营销环节多次召开专业线会议,专题研究,落实和布置整改措施,被审计单位及时整改问题。该项目审计成果的有效利用,为公司在租赁项目投资政策调整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也为被审计单位加强租赁加油站后续经营管理提供了努力方向,充分发挥了审计工作服务于中心工作的服务职能。

四、关于审计成果应用的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审计成果有效转化的关键

国家有关审计法规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受企业总经理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向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但企业执行下来不尽相同,有的企业由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分管审计工作,有的由企业总会计师分管,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即便是审计人员能够完成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分管的领导可能也没有勇气揭自己的“短”,暴露自己的问题,更谈不上审计成果应用了。还有的企业,虽然是总经理直接负责审计工作,但由于不重视审计工作,认为审计工作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审计人员是找自己的茬,这样的环境下,审计成果也很难发挥效应。因此,只要领导真正重视审计工作,为审计人员创造有利的工作环境和氛围,重视审计成果的应用,将是审计人员工作的不竭动力,他们会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高质量的完成审计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审计工作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部门配合是审计成果有效转化的助力

从组织结构看,企业内部会根据不同职责分工,设置财务、营销、投资、运输等若干职能部门,各部门各自分管“一条线”,相符配合。如一项经济业务的完成,往往要经过两个或多个部门共同完成或实行联签制,这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需要。如今,审计工作已覆盖企业的各环节、各方面,审计对象有下属单位、同级部门。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问题整改,企业管理进步,才是审计成果有效转化的结果。无论是下级单位的问题,还是同级部门自身的问题,对问题的整改或制定管理措施,同级部门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只要职能部门提高责任意识,针对自身专业线存在的问题,积极配合审计部门,研究措施,及时整改,将审计成果有效转化为管理措施和行为,实现企业管理进步这一共同目标。

(三)制度流程是审计成果有效转化的保障

长期也来,我国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建设偏重于内部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忽略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建设,以至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同样,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如此。企业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及时补课,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内部控制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内部审计质量考评制度和质量控制的责任制度等。特别是应建立审计问题整改反馈机制,明确整改责任;可利用现代化的办公系统进行督查督办,通报问题整改情况;还可将审计问题整改率纳入绩效合同,加大考核力度。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流程,确保审计成果得到有效应用。

五、结束语

总之,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质量管理是审计工作一个永恒的课题。只有高质量的审计成果才容易得到很好的应用,而要将其转化为企业的管理措施和经营行为,还需要企业管理层和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以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付文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1

[2]钟伟.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研研究所,2011

[3]王晓.对于内部审计质量的几点思考[C].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2

[4]薛亚云,严士峰.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C],水利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12

[5]胡文邦,赵豫.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思考[C].黄河勘探规划设计有限公司,2012

企业财务成果分配管理 篇6

基于技术创新的财务收益分配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贡献分配是其基本原则, 即在目标实现的前提下, 按照各自投入生产要素的数量及对生产要素的贡献多少来进行生产成果的分配。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可以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技术创新下的财务收益分配也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

1.1 多元分配组合的方式

技术创新投资作为一种高风险的投资项目, 不确定的市场和技术使投资的不确定性增大。伴随着生产环节和市场推广环节可能出现问题, 也存在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的可能。这两种不确定性加大了投资的风险。在技术创新过程中, 存在着贡献与收益不一定相等情况, 但是企业若完全否定技术创新的贡献, 就会造成技术创新受到打击的情况。这样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不能仅以此结果作为技术创新财务分配的标准, 创新的过程也要作为分配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企业采取多元组合的分配方式进行资金分配。既要考虑创新主体, 又要创新过程及结果, 采取一种组合的方式进行收益的分配。

1.2 按经济要素分配

在技术创新日益重要的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的作用逐渐增强, 高新技术成为最稀缺的资源要素。物质资本的地位相对下降, 而知识资本的地位则相对上升, 科学技术与知识已变成了第一位的核心要素。在利润分配上应按照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和知识在内的经济要素进行分配。按照每种要素为企业带来的贡献的多少按比例进行分配。相对于传统的按资源分配, 这种分配方法更符合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 可以充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1.3 技术要素和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利益分配

在现代企业发展条件下, 技术作为生产力中一个独立的要素发挥作用, 应与其他要素一起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创新能力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智力资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持。人力资本是指企业的员工拥有的各种知识和技能, 是企业知识资本的基础。作为企业技术创新客观要求的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 是企业财务分配创新的主要内容。人力与其他资源合作创造企业财富, 所以只有参与了企业的收益分配, 企业家、管理者、科技人员只有在相对的激励下才能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才能。技术要素与人力资本同时参与收益分配是企业发展的要求。

2 技术创新下企业财务收益分配对策与模式

2.1 技术创新下企业财务收益分配对策

产权作为技术创新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励手段, 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物质激励, 规定了创新成果与创新者之间的关系。从产权角度考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 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 转变观念, 承认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统一具有产权的权利;

(2) 承认企业家、管理人才等技术创新主体拥有索取剩余收益的权利;

(3) 对技术创新给予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

(4) 对可以直接商品化的技术要素, 通过市场完成其收益分配, 即遵循“明晰产权”的原则。

对于创新人员而言, 产权可以保证他的劳动成果获得相应的收益, 从而更好的激励创新主体去进行主动的创新。所以, 使创新人员得到与贡献相符的收益的产权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2.2 技术创新下企业财务收益分配模式

企业在去除物力资本消耗的生产资料的成本和人力资本的劳动消耗后, 剩余收益应该合理地在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之间分配。

(1) 人力资本的首次分配, 即在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之间对企业财务剩余收益进行分配;

(2) 对人力资本收益进行再次分配, 即人力资本享有的收益在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的分配。

3 结论

企业的创新离不开财务的支持, 有效的财务收益分配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而基于技术创新的财务分配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在财务收益分配时的方法与对策。本文在介绍了基于技术创新的财务收益分配的特点的基础上, 论述了技术创新条件下的企业财务收益分配的模式与方法, 以期在知识时代背景下, 对我国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摘要:本文拟从企业创新角度出发, 研究企业的财务收益分配问题, 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支持, 以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带动企业的发展。

上一篇:奇怪的信600字作文下一篇:我想这样说再见爱情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