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调查表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空心村调查表(推荐8篇)

空心村调查表 篇1

——关于空心村的调研

空心村,顾名思义,就是指农村建设上,在农民新建住宅的过程中,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等原因,农村居民点用地往往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经济上,空心村是指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大量的农村青壮年都涌入城市打工,除出过年的十几天,其它的时间均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城市。因此,使得留在农村的人口都是老弱病残的现象。因其农村常住人口有如大树之空心,故名之空心村。

暑假期间,我在家乡一个月的时间内,针对空心村的问题对本村进行了简单的调研。这次调研,我感触颇深。现整理成报告如下: 调研目的通过这次调研,我希望可以广泛引起关注,寻求好的解决办法,对空心村问题进行全面的整治,提高村庄规划与村庄居民点土地和空间利用水平,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促进村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加强我国的农村建设。

调研内容

空心村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陈旧简陋的泥石砖木平房难以满足农民对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日益增长的需要,改善居住条件,越来越成为农民的头等大事。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加上老宅基地面积少,卫生差,交通不便,条件恶劣,大多数新房建到了村庄周围和道路两旁,于是出现了“新屋不断村外建,老房破屋村内留”的现象,致使村庄占地面积逐渐扩大,其中空置住宅和闲置宅基地越来越多,“空心村”现象越来越严重。由于“空心村”的造成,村庄面积扩大,大量耕地被占用,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空心村的形成原因:

一、政府部门疏于管理,缺乏规划。

长期以来,村民建房随意性大,想建哪里就建哪里,没有纳入统一规划,只建不拆、乱搭乱建、少批多建和排水、通路不畅、采光不足等情况比较严重,村庄中心卫生差、不通路、阴暗潮湿,村民建房纷纷涌向村外和路旁。有些农民只要给村里和乡镇交一定数量的钱,或者同相关干部拉拉关系走走后门,就可以自己选择新的宅基地,并且他们所选择的宅基地一般都选在村边靠路、风景好、有商业价值的地方。还有些地方将建房指标分割减小面积或干脆作废,变相纵容、故意怂恿农民超面积建房和未批先建,从而达到“创收”目的。

二、农民缺乏法制意识

相当一部分农民没有土地观念,认为我自己的责任田,我自己负责税费,盖个房子是自己的事,与别人不相干,这样责任田或自留地就变成了宅基地,村里的老房子空下来闲置、倒塌。还有一些农民互相调换责任田建设新房,罚款就让他罚吧,反正也不在乎这几个钱。这样致使无人管辖的现象,空心村现象越来越严重。

三、经济的发展

现如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农民有足够的财力物力进入城市生活,从而农村的老房子闲置。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通过考学、当兵等方式实现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不愿将父母接走或父母不愿入城仍住在乡下,怕人说闲话,就通过关系批地建房供养老人,因而将老房子闲置。在一些地方还新建宗祠等形成大量房屋闲置。空心村改造的困难和问题:

一、部分乡镇、村委会重视不够,规划意识淡薄,管理力量不足,服务不到位。

“空心村”改造首先要考虑的是拆旧建新还是整村搬迁、旧宅返耕问题,还要考虑道路、排水和关牛、养猪等实际问题,这就要规划,就要拆旧房,就要考虑新建住宅面积的大孝结构、朝向等问题,而这些都是一家一户无法全盘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这就要靠乡镇、村委会去帮助,但由于乡镇、村委会重视不够,力量薄弱,服务不到位,现大多数自然村尚无规划,改造工作也进展缓慢。

二、部分乡镇、村委会和土管、规划部门执法不严。

建房审批未严格按村庄规划和有关政策法规办事,建了新房不拆旧房的也未采取相应的行政、经济等手段去做工作,去收回宅基地,导致“空心村”现象越来越严重。

三、改造经费无着落。

要改造,就要通道路、拆旧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否则不通道路,建筑材料运不进,出行不方便;不拆旧房,建新房没有宅基地或宅基地狭小,采光、通风、卫生状况也不行,群众就没有积极性。而

通道路、拆旧房需要一笔不小的建设和补偿资金,上级不扶持,改造工作也难推进。

四、老房拆除难。

农民“宅基地私有”的陈旧观念和“老房是祖宗家业不能拆”的封建思想还比较严重,加上老宅养猪、关牛、堆放稻草等实际需要,造成村庄规划难、老房拆除难,特别是要腾出自己的旧房宅基地给别人建新房或建公益设施就更难,致使“一户两宅”现象迟迟得不到解决。

调研总结

空心村调查表 篇2

最初, 农村的人们对外出打工持观望状态。到了八十年代中期, 外出打工就演变成一种潮流。成千上万的务农人员涌向城市, 农村则以孤独的剪影停驻在了时代的角落。

在千千万万个不同的村庄, 有千千万万个残缺的家庭。这千千万万个孤独患者在守望着属于他们的小小幸福。孤独的老人、留守的儿童在夕阳西下的傍晚, 相依着坐在门槛上迷茫而又憧憬的着看着那条通向城市的乡村小道。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了思念的味道, 这味道甜甜的、苦苦的。思念像糖, 甜到哀伤。

年迈的老人,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耕作了一辈子。本到了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 但是现在又不得不承担起务农和抚养孙辈的责任。他们经济收入低, 生活质量差, 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险。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在外打工的子女寄回来的生活费, 但是在这个道德沦丧和失业率高的社会下, 这份来源变得很不稳定。这些老人在生活上缺少子女的照顾, 生病时子女又不在身边, 自己又没钱医治。他们无依无靠, 精神上得不到慰藉而倍感失落。有些老人突发疾病, 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 引发很多悲剧。

留守老人除了要照顾好自己外, 还得肩负起照顾孩子的重担。这些老人不仅要照顾孙辈的衣食起居, 这对他们来说, 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还不仅仅如此, 他们担心孩子学习不好, 担心他们的安全问题。如果孩子有个三长两短, 他们不好和子女交代, 也不好和自己交代。

孩子, 可怜的孩子, 才是空心村的最大牺牲品。他们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 现在却变的千疮百孔。他们很少和父母见面, 只能和年迈的老人相依为命。不说他们生活在破旧败落的乡下, 也不说他们学习在破烂不堪的教室里, 与父母村城两隔的生活让他们的身心受到了很大的创伤。他们想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 但是这小小的愿望却不能实现, 有的孩子却要为这份团聚付出代价。

大量的新闻信息为我们带来很多我们不愿看到的消息。有一则新闻是很具有代表意义的。一个7岁留守小孩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一年见不到父母几面。为了能把父母留在自己的身边, 竟然故意吞食硬币。这种利用伤害自己挽留父母的做法让我们感到多么的心痛。我们不禁感叹, 一个留守儿童的梦想不是漂亮衣裳和好玩的玩具, 而只是想和父母在一起。孩子是多么的单纯, 单纯到只要自己有事父母就会留下来。孩子又是多么的可怜, 可怜到只能用自残的方式换来父母的回归。他们应得的关爱在哪里, 他们应得的童年又在哪里?

当与父母相聚的期望变得遥遥无期, 希望变成失望, 失望又变成了绝望, 于是这份等待便不再等待。“他们待在我家怎么还不走?”当父母回家过年时, 被寄养的孩子这样谈论其父母。有的孩子开始记不清父母的模样, 有的孩子由于生疏开始害怕见到父母, 也有的孩子开始憎恨父母的绝情与残忍, 甚至有些孩子用犯罪的手法去报复父母的不养之恨。

很多孩子现在已经习惯和他们的父母分开了, 小时候不能享受父母的爱, 长大后基本上不用他们关心, 也不需要他们的关心。因为, 孩子已经习惯了孤独, 习惯了没有阳光的日子, 习惯了没有爱的生活。当亲情开始变得默然, 这该是怎样的悲伤。

父母与孩子团聚时间有多少, 不仅是留守儿童们的疑问, 同时也是我们的!目前在全国已有5800多万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三大问题是心理异常、亲情饥渴、监护缺失。留守儿童不是一个家庭问题, 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在尖锐的社会难题面前, 除了事后各种拷问, 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我们应该要反思我们给留守儿童带来了什么!他们的父母在为我们的经济增长付出了他们的青春、家人!我们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的生活过得好一点, 不得已才离开家乡外出打工。试问问哪个父母愿意离开自己的孩子, 离开他们的父母。但是生活所迫他们不得不离开他们那个小地方来到我们的大城市。他们的孩子父母却独单的留守在千里甚至是万里之外的老家。

农村空心化仍然在继续, 农村社会资本仍然在急剧流散。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增加了乡村治理的难度和成本,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留下了一个极大的障碍。如何遏制农村空心化的势头, 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的人性化问题, 毕竟, 曾经其乐融融的中国农村不能就此沦为永恒孤独的宿命。

关爱留守老人和儿童, 厚待城市建设者, 这是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准则。我们期望政府能促使社会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 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解决留守家庭的问题中来, 进而把对单独个体的关切, 扩展至对我国2亿庞大流动人群的关怀。

父母回家的路有多远, 不仅是孤独患者的疑问, 同时也是我们的问题。当13亿中国人的智慧凝聚在一起思考时这个问题还解决不了吗?让留守不再充满着不幸, 让孤独患者不再孤独!

摘要:当改革开放的号角一声吹响, 中国第一代农民工走出家乡, 远赴沿海打工时, 中国农村空心村的序幕也随之拉开。农村留下大量的儿童和老人相依为命, 与之伴随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随之出现。本文就社会上出现的现实问题随之展开讨论, 希望能引起人们对“空心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关注, 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为“空心村”做些实事, 尽可能地为他们解决这些出现的社会问题。

“空心村”民生调查 篇3

对河南“空心村”的一项最新调查发现,作为人口流出大省,河南省农村“空心化”现象非常严重。2016年7月11日,在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召开的《河南省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上,郑州轻工业学院政法学院讲师、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徐京波介绍,农村“空心化”不仅表现为居住空间废弃、农村经济衰退、人口流失等问题,还表现为家庭婚姻、留守老人缺乏系统的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疏离、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社会问题。

许多夫妻长期两地分居

徐京波介绍,这项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河南省豫北地区的农村进行了问卷调查。该地区大部分农民外出从事建筑行业,村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成为村庄主体。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99份,有效问卷294份。在有效回收的294份问卷中,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占55%;60岁以下的被调查者中,女性占57%,配偶常年在外打工的占60%。

徐京波介绍,“空心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受到冲击,许多夫妻长期两地分居。调查发现,由于离开原有乡土社会,进入城市工作,在地理空间上相距较远,因此回家探亲的交通成本较高。许多在外务工的农民工,长期脱离原有乡村生活,与家人相聚的时间较少。统计数据显示,57.1%的受访者配偶半年回家一次,26.2%的农民工一年或超过一年回家一次,团聚时间较少。

尽管目前通信技术相对发达,但是在外务工人员通过手机等通信手段与家人联系的频率仍然较低,有29.7%的在外务工者一个月及以上的时间与家人联系一次。

调查发现,由于长期异地分居,缺乏互动,夫妻情感趋于淡化。特别是居住在村庄里的留守妇女,既要从事农业劳动,又要照顾老人和孩子,生活中可能会面临许多困难。由于丈夫长期在外,可能会使其在情感上较为脆弱、孤独。当被问及丈夫长期不在,情感是否感到孤独时,70.0%的被访者回答感到孤独。

徐京波介绍,有43.0%的留守妇女向在外打工的丈夫诉说烦恼,但是在访谈中发现其尽管向丈夫倾诉,由于空间距离存在,丈夫难以在实际行动上提供帮助。57.0%的被访者表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烦恼不会向在外打工的丈夫倾诉,其中3.5%的留守妇女向公婆诉说,10.5%的被访者向自己父母诉说,9.3%的被访者向自己的孩子诉说,11.6%的被访者向邻居诉说,22.1%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而在其他的注明中,留守妇女主要是向自己诉说。由此可见,留守妇女的情感压力较大。

调查还发现,由于夫妻长期分居,情感淡化,导致“空心村”婚外恋、离婚率呈现出增高的趋势。调查数据显示,有5.0%的被访者认为婚外情现象较为严重和非常严重,35.4%的被访者认为严重性一般。

尽管调查数据显示将近60.0%的被访者认为该现象不严重,但是实际情况比数据呈现的要严重得多。在对村干部的深度访谈中了解到,当今农村婚外情现象还是较为严重的,婚姻的稳定性因为家庭结构离散而受到冲击。徐京波介绍,与婚外情现象呈正相关,“空心村”的离婚率也在逐渐上升,而且上升速度较快。当问及最近3年村里离婚率变化时,有48.8%的被访者认为上升了。在进一步深度访谈中发现,最近3年“空心村”的离婚现象不仅表现在“80后”“90后”群体中,而且中老年人的离婚率也在逐渐上升。

超三成留守老人生活费不够用

上述调查专门就“空心村”留守老人(子女在外打工、居住在农村社区的60岁以上老人)的生活困境进行了研究。调查发现,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多是自我照顾。

衡量其生活困境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开支情况。徐京波介绍,当被问及生活费够不够花时,只有0.6%的留守老人认为生活费很充足且有多余,19.4%的被访者认为生活费够用,34.4%的留守老人认为自己生活费不够用,甚至很缺乏,45.6%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生活费勉强够用,但是一旦遇到重大事故,生活就会变得较为艰难。

在城市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退休,不再工作。而在“空心村”社区,只要没有重大疾病,老年人基本上要从事农业活动。在调查中,有56.9%的留守老人仍然务农。务农占用了农民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留守老人休闲娱乐生活匮乏。

调查发现,“空心村”中许多留守老人的生活费主要靠自己劳动所得。数据显示,38.5%的留守老人的生活费主要来自自己劳动所得,30.8%的受访者接受子女供给。但是在访谈中发现,许多被访者的第三代的生活费由留守老人负担,因此子女供给的生活费,一大部分被供给者的子女使用,甚至一些留守老人还要从自己的劳动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补贴第三代的日常开支。

调查结果显示,31.4%的留守老人子女只在春节期间回家,有3.1%的被访者子女几乎不回家。子女不在身边,留守老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孤独感、抑郁感。调查发现,67.1%的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孤独或抑郁。徐京波介绍,在深度访谈中发现,32.9%从不感到孤独的留守老人中,一部分是由作为留守儿童的第三代在家陪伴,从而减轻了其情感压力。

调查还发现,“空心村”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差。44.7%的被访者有慢性疾病,22%的留守老人有严重疾病。“也就是说,66.7%的留守老人身体健康状况不是很好。”徐京波说。由于留守老人健康状况较差,医疗费用支出也较大,这项支出在他们的劳动所得中所占比例较高。数据显示,36.9%的留守老人每年用于医疗费用支出为2001至5000元,17.8%的被访者每年用于医疗费用支出为1001至2000元,仅有15.9%的被访者每年用于医疗费支出在200元以下。

nlc202309082003

调查显示,目前“空心村”公共服务的基本状况是供给严重不足。58.2%被访者认为看病不方便、看病贵;分别有65.2%和52.5%的被访者认为没有休闲娱乐场地、空闲时间不知道如何打发;65%的被访者认为村里许多老人无人照顾;52.4%的被访者认为小孩上学不方便;70.6%被访者认为交通出行不方便;77.6%的被访者认为能吃低保的太少;58.4%的被访者认为村里的残疾人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

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蒋美华等学者,在同期也开展了“河南省农村留守群体生存状况调查分析”的研究。蒋美华介绍,“在河南省农村留守群体中,留守儿童所占比重很大。”据全国妇联2015年6月的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到6102.55万,其中河南省有654.8万,居全国第二。

“本课题组在河南省焦作N村的调查显示,79户留守家庭中68户有留守儿童,一半的留守家庭中均有两名或两名以上的留守儿童。”蒋美华说。

调查发现,有的留守家庭父母都出去务工,家里没有任何的劳动力,孩子由祖辈照顾。许多祖辈没有经济来源或者依靠低保,这就使得这部分留守儿童生活得非常艰辛。

对焦作市N村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娱乐活动单一。有一个女孩喜欢玩的沙包,还是由奶奶用自己的破衣服布料缝制的,没有办法买毽子、皮筋之类的娱乐器材。有的留守儿童需要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

除了这些生活压力带来的问题外,农村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突出的人身安全问题。

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娱乐设施比较少,活动场所普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这对儿童的人身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影响。有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闲暇时喜欢骑着自行车在村子里面到处逛,偶尔还和小伙伴一起去村子里比较偏僻的地方、荷塘或废弃的庄子玩耍,存在安全隐患问题。特别对于农村留守女童而言,还面临着性侵等安全问题的困扰。

蒋美华反映,访谈中大部分留守儿童感觉孤单、缺乏安全感。留守家庭的经济条件普遍不好,家庭生活比较艰难,这对孩子的心理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甚至有的孩子不到10岁,就已经开始担忧自己今后的成长问题了。学习上的压力,也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

徐京波等学者建议,解决当前“空心村”面临的各种民生问题,可以通过劳动力就地转移,遏制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减少。同时,要激发农村社会组织活力,重构农村互助体系,构建以农村留守人口为主体的互助组织。比如,可以引导成立发展“留守妇女”互助组织,引导“留守妇女”创办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合作社,让留守妇女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的收益,使其主动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与此同时,构建政府、市场、村庄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协调机制。

蒋美华等学者也建议,针对“空心村”出现的民生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体系,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服务供给模式。蒋美华认为,企业的参与可以扩大留守群体服务体系的资金来源渠道,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民间组织的参与可以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服务供给中来,一些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技能的民间组织,可以为留守群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提供很大的帮助;志愿者参与,可以低偿或者无偿招募壮大志愿者队伍,承担一些农村社区照顾的任务。

空心村调查表 篇4

目录

的需求量小,一些留守妇女只能想法入城做工。二是越来越多的农民想进城生活,向往城市化,于是就先在城里打工,慢慢站稳脚跟,再把父母、孩子接入城里。很多年轻人更是想改变身份,对外面的世界很憧憬,总认为在外打工,在城市工作是一种身份的抬高,在外面能挣的更多,于是大家纷纷入城,离开家乡。三是村庄学校几乎都被合并了。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也随着一部分孩子跟随外出的父母到城里去读书,在村里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少。一个村庄没有了学校,村庄的公共空间就没有了,一个村庄的文化也就没了。就像一位乡村老人说的那样:“村庄没有了学校,就像人没有了孩子。”

(二)“空心村”带来的问题

“空心村”现象在农村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这是人们形容农村“空心村”的一句顺口溜。随着年轻人——村庄中最成熟、最有活力的一群人的离开,一个村庄失去了最根本的东西。因为年轻人的离开,耕种土地的劳动力随之减少,工厂到乡村承包了土地,冰冷的机器代替了热闹的农业生产,原来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被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垃圾和污水。如今的我们村也成了“空心村”,除了对延续千年的“老有所养、幼有所依”传统家庭伦理构成巨大冲击外,还衍生出了留守儿童教育滞后、村舍闲置、阻碍穷村脱贫致富等弊端。

三、解决“空心村”问题的途径

(一)解决“空心村”的留守老人老有所依问题。一是由村支两委牵头,组织开展关爱留守老人,照料留守老人活动,发动村组干部

和有帮扶能力的老党员、老干部结成帮扶对子,解决其实际困难。二是建立村级老人活动中心。结合实际,在村成立老年活动中心,购置麻将、象棋、扑克等文体设施,配备《宿迁日报》、《新华日报》等报纸杂志,为老年人开展自娱自乐活动提供保证,寓教于乐,使老年人了解形势,积极为当地经济建设贡献余热,利用春节等节日时机,购买食用油、面粉等物品,由主要干部带队登门慰问老人,使全体老年人体会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通过活动中心定期开展活动,实现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

目标,促进和谐农村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解决留守妇女就业问题。一是组织技能培训,帮助留守妇女学习种植、养植、加工技术等,近来举办已举办技能培训班5期,培训留守妇女1200人。二是大力引进“三来一加”项目,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增加留守妇女的就业机会。积极实施以关爱留守妇女为主的关爱工程。一是优先安排留守妇女进厂就业,促进留守妇女发家致富。三是在留守妇女工人中开展“学技能、比贡献”、“做新型妇女,当创业先锋”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提升留守妇女的工作能力和自身素养,四是在留守妇女中实施“暖心工程”。从关心、理解、尊重留守妇女出发,积极落实各项福利待遇,使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实现留守妇女在企业安心务工、舒心赚钱和企业效益不断提升的双赢之效。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

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所以,破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相互配合。

1、要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问候。要充分发挥村组女干部和女党员的特殊作用,结合“春蕾计划”,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关爱留守儿童、争当爱心妈妈”或“代理妈妈”活动,组织动员女干部、女党员、三八红旗手、五

好家庭户,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或“爱心妈妈”,和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共青团组织应该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开展青年志愿者、城乡少先队员“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

2、用爱激励孩子。很多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外公外婆带的,他们对“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认为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3、充分利用村部图书室,定期组织留守孩子搞活动,经常召集学生看书学习课外知识。

(四)解决村脱贫致富问题。实施“三来一加”工程作为促进农民就业、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集中全部力量激活主体,扩张总量,全力主攻“三来一加”项目快速发展。

1、创新工作理念

“三来一加”工程以公司+农户、中转站+农户为载体,开展“百日竞赛”活动,积极探索发展“三来一加”的成功做法,围绕创业富民这一根本目标,把“三来一加”作为解决就业、引导创业的主战场,做到解放思想、快出思路、快

出成果,实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引导和帮助农民多形式创业、多渠道就业,实现组组来项目,户户搞经营,人人有钱赚的目标。

2、实施“三动”举措

一是坚持考核促动。成立村“三来一加”工作领导小组、督查考核小组和“三来一加”办公室。制定《村“三来一加”工作考核办法》和《村关于开展“三来一加”专业示范组创建竞赛活动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千方百计鼓励各类主体积极主动创业。

二是坚持服务带动。将有关“三来一加”的政策规定、市场信息、工业集中区范围内能延伸的项目与组、户有效对接,并村组干部结对帮扶,召开项目带头人培训会、经验交流会,引导农民多形式创业。

三是坚持典型推动。建立“三来一加”产品展览台,对每个组的产品进行集中展示,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同时,全面提升各类主体创业能力,工艺品编织、圣诞礼品加工、工具包加工、电子、服装、鞋帽等为主体的主打项目都可引进。

3、谋求更大突破

“三来一加”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最快捷方式,是稳定农民家庭、和谐社会关系的需要,是村组干部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是改善、融洽干群关系的需要。一是坚持巩固提高。围绕保住现有项目、做大做强小项目、千方百计扩大项目下功夫,在增加项目数量上用脑,在增加就业人数上用心,在增加农民收入上用劲,优胜劣汰,实现“一组一品”。二是坚持长期推动。定期组织好项目观摩、产品展示等工作,扩大规模,增加产值。三是坚持考核评比。建立长期的推动机制和考核办法,在原有的考核奖惩细则基础上,制定出新增项目的奖励标准和专业组、示范组的奖励标准不断提升“三来一加”项目发展质态。四是坚持奖惩兑现,扩大成果。召开“三来一加”工作总结会,加强引导,强力推动,以“三来一加”催生产业、培植财源、致富百姓。

击平原占25℅。全市三条交通大动脉纵贯全境,区域小集镇星罗棋布,属**城郊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镇辖30个行政村,223个村民小组,7023户,30315人,国土面积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911亩。

“空心村”现状:全镇30个行政村有20个村不同程度地存在空心自然湾,实际面积为1459300平方米(约2191亩)。其中宅基地面积为217805平方米,闲置宅基地面积为89847平方米,空闲基地面积为1241495平方米。空心村占地户平均面积为1656平方米(户平2.48亩),空心村人平均工矿面积为326平方米。据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市棠棣镇域镇区用地现状评价与潜力分析》XX年镇区建设用地面积为29.45公顷,人均工矿用地面积为128.08平方米超出**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XX——XX年确定的**市人均工矿用地的小于或者等于82平方米的规定。

二、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一)村庄规划严重滞后,大多数没有规划。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随着农民经济的不断积累,从土坯房到原地改建砖木结构的房子,到后期改建楼房,大部分人然后再搬到路边相对集中的中心点居住,由于村级经济薄弱,对村庄宅基安排调整及房屋缺乏有效的统一规划,乱建现象比较突出。全镇只有三个村请了专业的设计单位做了规划,如李园村规划提前,效果就比较明显。

(二)建房管理严重不到位,村民“建新留旧”导致村庄扩大。另起“炉灶”建设新房现象不断增加,但仍保留着老房、旧房房产、地产的所有权,道至村庄面积在扩大,加上部分干部文化水平低,没有长

远眼光,缺乏政策水平,“一户一基”的制度成为空谈。

(三)城镇化的步伐加快,部分村民外出务工经商,经济条件得到改善,在城市购置房长期居住,还有部分子弟就业转为城市居民,这些人往往生活条件改善后把老人接入城市生活,村中的房屋被长期闲置起来,还有部分农民为了子女读书租房居住,导致农村房屋有人管而无人住的局面。

三、“空心村”带来的问题

“空心村”的现象在我镇越来越普遍,一方面是“老有所养、幼有所依”的家庭伦理受到冲击;二方面是“脏乱差”的落后现象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三方面是大量的荒芜闲置土地,浪费了国家宝贵土地资源。

四、解决“空心村”问题的途径

(一)解决“空心村”留守老人“老有所养”问题。村“两委”要牵头,组织开展关爱留守老人、照料老人活动,发动村组干部有帮扶能力的党员结对子,结对帮扶,解决实际困难,加大投入建立老人活动中心建设,真正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养”的目标,促进和谐农村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教育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关注。一是结合“春蕾计划”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关爱留守儿童争当爱心家长活动;二是经常开展帮扶活动;三是利用村图书室定期组织留守孩子开展活动,召集学生看书学习课外知识。如李园村积极争取资金创办的“李园留守儿童之家”,棠棣镇组织的“搭桥圆梦”、棠棣镇在百花学校开

展的“爱心小天使”活动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解决“脏乱差”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标,要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着手。软件方面:村委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和检查监督,教育农民群众改变生活习惯,减少不良习气,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学习先进科学生产生活方式,建立文明卫生乡村公约,健全制度建设。硬件方面: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空心村”的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变吃水、用电、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下大力气解决农村垃圾清运处置等问题。

(四)解决闲置土地荒芜问题。

1、是深入宣传,做好群众思想工作。首先让农民群众切实认识到改造“空心村”、建设新农村,是为他们生产生活提供方便的一项为民、惠民工程;其次让农民群众学习了解相关政策法律,认识到宅基地是集体所有,个人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明确“一户一基”是法律规定的,任何人都不得违背。

2、利用政策,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当前国家对农民支持的项目很多,有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各项政策。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现增加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建设用地,达到城乡用地布局更加合理的目标。XX我镇张陈村通过土地整理和“增减挂钩”项目,拆迁280栋房屋,增加耕地304.5亩,使张陈村民户平增加了0.31亩耕地,以政府为主导复垦的100.3亩面积,采取企业承包发展特色农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增加了村级积累,而且弥补了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不足,是一件一举三得的好事。

(五)因地制宜,鼓励多元开发的模式,引导农民自愿改造“空

心村”自然湾。当前,政府的财力是有限的,“增减挂钩”指标也是有限的,鼓励村种粮大户,企业老板在公平自愿的环境中合理改造“空心自然湾”,加快改造闲置土地荒芜面积,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提高闲置土地的使用率。

宅基地,宅基地就是农民能够建房子的土地。从法律上来说,宅基地应该是政府部门规划出来的,但实际上中国农村的宅基地都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历史以来农民自己占有的,谁占有谁拥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或者时间更早,中国农村逐步形成的村庄模式,所占有的土地数量在四亿亩左右,中国农民人均住宅面积为0.5亩。这四亿亩村庄用地,用法律的话语叫宅基地,而实际情况是因为缺乏规划管理,一直是处于浪费和闲置多于利用的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这些以农村宅基地的名义存在而浪费和闲置的土地状况需要得到改善。

中心村,中国大多数农村,都是有近十个左右的村小组组成,在这近十个村小组周围范围,有一些交通便利,或者靠工业和商业网点便利的地方。农民处于交通或者商业便利的考虑,大多自发地在附近建了不少房子,自然地形成了一个中心村。有些中心村是政府规划出来的,有些是自然形成的。

土地价值:根据中国的相关法律,土地不可以买卖,只有政府才有权力征收,征收也就是实际上的买卖。这种只有政府才有权力买卖土地的现象是一种垄断行为。土地买卖的垄断,造成了土地的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土地的实际价格。有失地农民说,失去了土地,以后子孙后代吃什么?按照这种观点来分析,凡是在中国没有种地的人只有被饿死的份了。土地的价值是可以永久地生产粮食,就像母鸡会永久地孵化小鸡一样。土地永久地生产粮食是需要不停地投资和劳动的,母鸡不停地孵化小鸡是需要不停喂养的。一只母鸡能卖多少钱,是看它的肉质和下蛋功能;一亩土地能卖多少钱,是看它的年产量和地理位

置。如果单从土地的粮食生产功能来说,中国所有的土地价格都在每亩十万元以下。因为中国土地的粮食产量收入每年最多都维持在一千元以下,而十万元的一年定期银行利息也要高于这一千元,这种银行利息 的收入,还可以避免了土地投资和劳动的(更多请你搜索)辛苦。比较偏远和质量稍差的土地,它的价值也就每亩地一万元左右,因为每亩地的出租收入就一百元,也就相当一万元的银行定期存款利息。

一、调研内容 1.空心村现状

河北省保定市石佛镇东巷村,村小组人数在180人,户数为40户,整个村小组所占宅基地面积是 100亩土地。户均宅基地为2.5亩,人均宅基地为0.5亩。村小组内的老房子是没有规划的,一些近十年左右新建的房子的规划是:一处宅基地的面积是0.36亩。因为农民建房子都是利用自己的旧宅基地,旧宅基地有多大,按规划后新建的房子和院子所占的面积就多大。宅基地严重超面积现象,一户多宅现象非常突出。

在这100亩面积的宅基地上,有30亩左右是建了房子或者修了 院子的,院子的面积是根据自己的旧宅基地,能修多大尽量修多大;在40亩左右的荒宅基地上,村民根据历史以来谁占有谁拥有的土地,种了一些树木;另有 25亩左右的土地,是常年长满荒草或者一些废弃的水池;还有5亩左右的土地,因为周围没有房子和树根,就自己加工成了耕地。这100亩土地的利用比例基本上是,百分之三十的是房子和院子;百分之四十的是种树,百分之二十五的是闲置和浪费,百分之五的是农民自己开发成了耕地。

另外,还有一个常年闲置的小型水库,常年长满水草,所占面积有十几亩土地,这十几亩土地也有其他村小组的部分。这十几亩水库面积没有在我测量的一百亩宅基地之内。

2.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有人分析,空心村形成的原因是很多农民离开了农村,到城市发展,而造成农村村庄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其实,这种原因是有,但所占的成分非常少。

(1)空心村形成的 宅基地的流转,是需要支付流转费用的。但这宅基地是集体的土地,让集体内部的农民利用集体自己的闲置宅基地,而支付费用给那些长期霸占集体宅基地的农民。建房农民不愿意,只好在自己家的耕地上建房。如果让那些拥有大量旧宅基地的农民无偿交出旧宅基地给集体使用,这些农民又不愿意,因为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农户都是占用了大量的旧宅基地,集体凭什么让我一户农民上交闲置宅基地,而不是所有农民都上交自己的闲置宅基地。这就是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弊端,集体的土地,宁可闲置也不愿意让别的农民使用。

(3)空心村形成的 造,农民要搬迁,搬迁就需要新建房子。虽然目前很多农民有经济实力建新房搬迁,但还是有部分农民没有能力建房搬迁。

空心村改造的 改造空心村的方案可以有很多种,但比较务实和切合实际的不多。如果采用政府主导,用财政扶持的办法来改造空心村,是可以改造一部分具有示范点作用的空心村,数量非常有限,因为政府的财政是有限的。

如果政府用法律为依据,强制回收农村那些浪费和闲置的宅基地,也是一种方式,但会遭到农民的抵制和抗议,会影响社会稳定。这在日益重视稳定的年代里也是不可行的。

如果政府尊重现实,认可农民对目前大面积宅基地拥有的权利。那就必须修改相关法律,不仅从法律上认可农民的这种权利,还必须从法律上保障农民流转这些宅基地的权利,只有这些宅基地有流转机会,才会有民间资金介入,用市场经济的力量把这些土地给整合出来。这种政策支持,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十八亿亩耕地的原则下进行。空心村改造政策支持,可以限定在十八亿亩耕地以外整合开发的闲置土地。

如果从法律上寻求政策支持的难度较大,可以在落实法律和尊重现实的两种原则基础上进行:即适当补助,按法律规定回收闲置宅基地。这个补助资金可以是政府投资,也可以是民间投资。因为空心村闲置土地的市场价值,是有一定的投资潜力的。从操作上来讲,民间投资的可行行更大。因为基层政府干部的不作为和腐败行为,会制约这种模式的改造。同样以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为例,民间曾经有投资空心村改造的意愿,但村干部说,国家对于空心村土地复垦每亩补助五百元。这个五百元,远远低于国家对土地复垦所提供的资金支持。

还有一种可以算是不作为的改造方式,即国家放开粮食价格,很 多农村闲置土地,农民自己会加工成耕地,因为种粮食的收入有一定的价值,农民复垦开发土地就会有意义和价值。这种模式只是提醒,粮食价格的放开,可以激发农民种地的热情,激发农民对闲置浪费土地的重视。但如果任其目前农村宅基地的混乱状况,农村会出现很多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总结:

应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政府的支持与保护力度。在我国目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条件下,要尽快实现农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目标,就必须得到法律的保障,特别是政府的有力支持与保护。同时也要加强土地的监督检查,规范土地流转。

参考文献:

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商务印书馆,1997 胡焕庸,张善余,《世界人口地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彼得·柯刻斯《人口学》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地理论》,科学出版社,XX 龙花楼《中国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科学出版社,XX 陈玉福,刘彦随,龙花楼,王介勇《中国乡村发展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科学出版社

陆大道,樊杰,刘卫东《中国地域空间、功能及其发展》,中国人口出版社,袁永熙主编《中国人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张路天《民族人口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2 刘冬梅,冯之军《关于农民弃耕情况的调查》

谭善凯《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韩长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999

一、调研内容 1.空心村现状

村小组内的老房子是没有规划的,一些近十年左右新建的房子的规划是:一处宅基地的面积是0.36亩。因为农民建房子都是利用自己的旧宅基地,旧宅基地有多大,按规划后新建的房子和院子所占的面积就多大。宅基地严重超面积现象,一户多宅现象非常突出。

在这100亩面积的宅基地上,有30亩左右是建了房子或者修了 院子的,院子的面积是根据自己的旧宅基地,能修多大尽量修多大;在40亩左右的荒宅基地上,村民根据历史以来谁占有谁拥有的土地,种了一些树木;另有 25亩左右的土地,是常年长满荒草或者一些废弃的水池;还有5亩左右的土地,因为周围没有房子和树根,就自己加工成了耕地。这100亩土地的利用比例基本上是,百分之三十的是房子和院子;百分之四十的是种树,百分之二十五的是闲置和浪费,百分之五的是农民自己开发成了耕地。

另外,还有一个常年闲置的小型水库,常年长满水草,所占面积有十几亩土地,这十几亩土地也有其他村小组的部分。这十几亩水库面积没有在我测量的一百亩宅基地之内。

2.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1)空心村形成的 用,农村的那些麦(稻)场已经没有作用了。村里一百亩的宅基地,这些曾经的麦(稻)场所占比例有30亩左右。

(2)空心村形成的 村改造成功案例,大多是政府出资改造空心村,树立的一些示范点。

这也是空心村改善的 这在日益重视稳定的年代里也是不可行的。

如果政府尊重现实,认可农民对目前大面积宅基地拥有的权利。那就必须修改相关法律,不仅从法律上认可农民的这种权利,还必须从法律上保障农民流转这些宅基地的权利,只有这些宅基地有流转机会,才会有民间资金介入,用市场经济的力量把这些土地给整合出来。

这种政策支持,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十八亿亩耕地的原则下进行。空心村改造政策支持,可以限定在十八亿亩耕地以外整合开发的闲置土地。

如果从法律上寻求政策支持的难度较大,可以在落实法律和尊重现实的两种原则基础上进行:即适当补助,按法律规定回收闲置宅基地。这个补助资金可以是政府投资,也可以是民间投资。因为空心村闲置土地的市场价值,是有一定的投资潜力的。从操作上来讲,民间投资的可行行更大。因为基层政府干部的不作为和腐败行为,会制约这种模式的改造。同样以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为例,民间曾经有投资空心村改造的意愿,但村干部说,国家对于空心村土地复垦每亩补助五百元。这个五百元,远远低于国家对土地复垦所提供的资金支持。

空心村调查表 篇5

长安大学城市研究所张新王圣学

摘要:结合长安大学在西安市新农村规划的实践,对空心村的现状特征和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整治空心村的规划原则和技术路线。探索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从规划入手进行空心村整治的方法和手段,以改善村庄的人居环境,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空心村、村庄整治、村庄规划缘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庄面貌普遍发生变化,但部分村庄整体发展缺乏活力、管理薄弱、村庄中心衰败、外围建设无序蔓延,一般称之为空心村现象。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和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而且由此引发的土地纠纷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带来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新农村建设为空心村整治提供了契机。2007年,长安大学编制了西安市近100个试点村的村庄规划,在村庄规划编制的实践过程中,发现近四分之一的村庄存在空心村现象,如何看待和解决空心村问题,非常值得有关部门、规划设计者和建设者的深思。2 空心村的现状特征

综合分析多个空心村,它们具有如下共同特征:①村庄中心建筑破败,密度低,人口少;②村庄周围建筑质量较好,多为新建住宅;③村庄用地布局分散,内部废弃宅基、空地较多,土地浪费现象严重;④缺乏公共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环境差,道路窄,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空心村产生的原因分析

3.1落后的村庄规划管理是空心村产生的主要原因

村民收入的增加,使农户对住宅进行更新的能力逐步增大。由于受到宏观政策的影响,经济水平高的农户不能移居城镇,由此就导致了农宅的就地更新。村庄落后的规划管理促成了空心村的形成,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1 宅基地选址的自发性

由于多数村庄没有规划,因此,农民建房倾向于选用自家承包田附近的宅基地,一来可以缩短耕作半径,方便劳作;二来建房时可以占用承包田,以备宽打宽用。随着建房的增多,村庄外围的耕地首先遭到占用。

3.1.2 村土地产权不明晰

我国宪法规定: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集体所有。但属于乡镇、村、组哪一级并没有规定清楚,这就给土地的管理造成很大困难,同时,不少农民抱着“不占白不占、占了也白占”的心理,进一步导致新宅的外扩。

3.1.3 村庄空置户管理缺乏相应的政策

近年来,随着非农化的发展和国家户口政策的逐步放开,很多农户开始移居城镇,但他们大多数不愿放弃在村庄的农宅,形成农宅空置、一户多宅的现象。由于农村的旧宅只是空置备用或是供老人使用,因此投资上的维修资金较少,从而这些农宅趋于毁弃的速度也较快。随着老人的去世以及迁出户对城镇的适应,这些空置农宅则成为空心村新的策源。

3.2 村庄格局是造成目前空心村形成的基础

其一是农宅本身的结构类型。传统的农村住宅大多为泥草房和砖木结构房,开间小、进深浅、层高低。改革开放后建的农宅大多为砖混楼房或平瓦房,它的占地面积比传统农宅大,因此原有的宅基地无法容纳新宅,同时,由于新建农宅的一层檐口层高也比原来基地周围的农宅高,按农村习俗,两者不能相邻。因此新建农宅无法原拆原建,原有宅基地只好闲置,而新的农宅则向村外围发展。其二是村庄内的地形地貌。村庄内的低洼地、坡地等,由于建房成本较大,长期废置,从而变的垃圾遍地,杂草丛生,更加无人过问,导致村内空心。

3.3 村内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缺乏是空心村产生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村内道路多为土路,且较狭窄,交通不便,而村外临县乡公路,交通便利,从而导致村民沿公路两侧建房。另一方面,村庄的商店、学校、幼儿园多沿公路分散布置,而村内公共设施缺乏,向心力差,从而促进了村民在村庄外围建房。

3.4 土地产出效益低下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空心村的形成近年来,由于农产品价格偏低,土地的产出效益出现滑坡,致使农户珍惜土地的意识淡薄,村庄中的废弃地、空宅地更是听之任之。空心村整治的规划探索

空心村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由于迅速发展的村庄建设和落后的规划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造成村庄外围粗放发展而内部衰败的空间形态的分异现象。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措施对空心村进行改造,可以有效地调整村庄用地和布局,改造空心村的空间结构,从而营造出内聚的空间氛围,取得从空间结构着手改造空心村的成效。在这个意义上说,从规划入手进行空心村的整治是一种可行的思路。

4.1 空心村整治规划的原则

4.1.1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整治空心村,必须立足于村庄的实际,充分利用村庄的现状和自然条件,这样才更具操作性。具体规划时,要对旧居民点的建筑物密度、年限、质量、结构、面积、造价、使用性能以及外部空间环境等逐一评估,然后综合村庄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经济实力、村民意愿等因素,确定是新建还是改造;是成片改造,还是逐户改造,或维修利用与改造相结合;是分期分批改造还是一次性改造,制定规划方案和整治对策。

4.1.2 弹性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

要以发展的观点进行规划,增强规划的弹性。首先,要远期与近期相结合,新建与改造相结合。远期规划可以控制建设用地的功能分区和用地规模,做好道路骨架布局;近期规划和设计应当详细,能够指导住宅和环境设计、施工,有效控制建设程序。其次,要对规划范围内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应当进行严格的论证,合理安排功能。目前无法确定用地规模的可以作为预留发展用地,给发展留有余地,以使用地规模与经济发展同步。最后,要做好分期建设规划,以适应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公共设施的布局和配置既要考虑配套完整,又考虑分期实施的可能。

4.1.3内聚集约的布局原则

目前,用地布局分散、内部空心是空心村的最大问题。因此规划不应局限于每户需要多少建筑面积,需要多少宅基地等问题,而应加强对村庄内部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的关注。采用内聚集约的村庄布局形态,有利于节约用地,形成向心性的、易于交往的、有认同感的内部环境和高品质的中心,从而增加村庄活力,提高村民生活品质。

4.1.4 规划和管理并重的原则

俗话说“三分规划,七分管理”,严格的管理是规划实施的保障。空心村的主要原因就是落后的规划管理,一是宅基地的审批;二是废弃、闲置农宅的流转。因此,在规划时,应当研究相应的管理政策和实施措施,以确保规划更好的执行。

4.2 空心村整治规划的技术路线

4.2.1 集中布置公共设施,营造活力繁荣的村中心,增强向心性

为形成内聚型的村庄布局,在村中心集中布置村委会、商店、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村委会、图书室、文化室可以综合设置,形成行政文化中心;商店、超市、信用社、卫生所等

服务设施也可以集中设置,形成商业服务中心;中心广场可布置绿化、小品、健身器材和座椅,形成村内的休闲和集会中心。这样,三心合一,集聚人气,营造活力繁荣的村中心,增强村庄的向心性。

4.2.2 改造村庄内部道路,吸引村民向内搬迁

首先改造经过村中心的主路,最好是形成“十”字形的道路主框架,使村中心具有便利的交通,以引导村中心和道路两侧建筑的改造。然后改造村庄内部的支路和小路,形成便利通畅的交通网络。这样,随着村庄内部交通条件的改善,废弃宅基地的更新和村外居民的向内搬迁就会逐步实施。

4.2.3 紧凑布置民宅,增强用地集约度

规划应在改造村民住宅的同时,逐步调整宅基地,促使居住建筑集中布置。一是在村庄内部的空地和废弃地布置民宅;二是结合破旧住宅的改造,逐步调整过宽的住宅间距;三是更新废弃宅基地。通过挖掘村庄内部用地潜力,改变村空心现象,增加用地集约度。

4.2.4 改造村内地形,营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

对于村内的低洼地、台地和杂树林等不适合建设的用地。规划可以因地制宜,设置园路、小品和活动场地,将其改造为小广场、街头绿地和小游园,为居民提供游憩和活动场所,营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以促进周边住宅的更新改造和集中布置。

五 结束语

空心村现象较为普遍,且矛盾突出,是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于空心村的形成具有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空心村的改造必将涉及到社会改造的方方面面,决非单纯从技术角度出发或者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还需要规划人员与各方面的协同合作,以及有关法规的逐步建立健全。但无论如何,加强对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的研究和实践指导是当前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的,同时,也是意义深远的,这也是从规划角度出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J].城市规划,2001(6):8-13.[2] 张军英.“空心村”改造的规划设计探索[J].建筑学报,1999(11):12-15.[3] 吕社奇.浅析空心村现象的危害与根治措施[J].小城镇建设,2004(3):92.[4] 夏思邦,宗杰,赵盟.永城市农村“空心村”整治浅析[J].资源产业2004(6):62-64.The planning exploration of inner decaying village governance

Zhang XinYang Rui qiang

Abstract:The article relates with the practices of inner decaying village governance in the Xi an.It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inner decaying village,and discusses the planning principles and technical routes.Key words:inner decaying village;village governance;village planning

作者简介:张新(1975-),男,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陕西 西安 710061。

稿件标题:“空心村”整治的规划探索

作者:张新王圣学

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大学小寨校区601#信箱(张新)

邮编:710061

移动电话:***

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研报告 篇6

题目:

院系:

专业:

班级:

姓名:

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查 资源与环境系 地理教育 10级 江东净

2012 年 05 月 30 日

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查

—以河北省保定市石佛镇东巷村为例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关于农村空心化现象,研究对象是石佛镇东巷村,通过对该村近几十年的变化,做出一个对农村现状、原因、改造困境以及改造建议的系统报告。

关键词

空心化、宅基地、土地浪费

空心村,顾名思义,一个农村村庄,住的农民很少,占用的土地很多,大面积范围是浪费和空置状态。

宅基地,宅基地就是农民能够建房子的土地。从法律上来说,宅基地应该是政府部门规划出来的,但实际上中国农村的宅基地都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历史以来农民自己占有的,谁占有谁拥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或者时间更早,中国农村逐步形成的村庄模式,所占有的土地数量在四亿亩左右,中国农民人均住宅面积为0.5亩。这四亿亩村庄用地,用法律的话语叫宅基地,而实际情况是因为缺乏规划管理,一直是处于浪费和闲置多于利用的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这些以农村宅基地的名义存在而浪费和闲置的土地状况需要得到改善。

中心村,中国大多数农村,都是有近十个左右的村小组组成,在这近十个村小组周围范围,有一些交通便利,或者靠工业和商业网点便利的地方。农民处于交通或者商业便利的考虑,大多自发地在附近建了不少房子,自然地形成了一个中心村。有些中心村是政府规划出来的,有些是自然形成的。

土地价值:根据中国的相关法律,土地不可以买卖,只有政府才有权力征收,征收也就是实际上的买卖。这种只有政府才有权力买卖土地的现象是一种垄断行为。土地买卖的垄断,造成了土地的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土地的实际价格。有失地农民说,失去了土地,以后子孙后代吃什么?按照这种观点来分析,凡是在中国没有种地的人只有被饿死的份了。土地的价值是可以永久地生产粮食,就像母鸡会永久地孵化小鸡一样。土地永久地生产粮食是需要不停地投资和劳动的,母鸡不停地孵化小鸡是需要不停喂养的。一只母鸡能卖多少钱,是看它的肉质和下蛋功能;一亩土地能卖多少钱,是看它的年产量和地理位置。如果单从土地的粮食生产功能来说,中国所有的土地价格都在每亩十万元以下。因为中国土地的粮食产量收入每年最多都维持在一千元以下,而十万元的一年定期银行利息也要高于这一千元,这种银行利息的收入,还可以避免了土地投资和劳动的辛苦。比较偏远和质量稍差的土地,它的价值也就每亩地一万元左右,因为每亩地的出租收入就一百元,也就相当一万元的银行定期存款利息。

一、调研内容

1.空心村现状

河北省保定市石佛镇东巷村,村小组人数在180人,户数为40户,整个村小组所占宅基地面积是 100亩土地。户均宅基地为2.5亩,人均宅基地为0.5亩。村小组内的老房子是没有规划的,一些近十年左右新建的房子的规划是:一处宅基地的面积是0.36亩。因为农民建房子都是利用自己的旧宅基地,旧宅基地有多大,按规划后新建的房子和院子所占的面积就多大。宅基地严重超面积现象,一户多宅现象非常突出。

在这100亩面积的宅基地上,有30亩左右是建了房子或者修了 院子的,院子的面积是根据自己的旧宅基地,能修多大尽量修多大;在40亩左右的荒宅基地上,村民根据历史以来谁占有谁拥有的土地,种了一些树木;另有 25亩左右的土地,是常年长满荒草或者一些废弃的水池;还有5亩左右的土地,因为周围没有房子和树根,就自己加工成了耕地。这100亩土地的利用比例基本上是,百分之三十的是房子和院子;百分之四十的是种树,百分之二十五的是闲置和浪费,百分之五的是农民自己开发成了耕地。

另外,还有一个常年闲置的小型水库,常年长满水草,所占面积有十几亩土地,这十几亩土地也有其他村小组的部分。这十几亩水库面积没有在我测量的一百亩宅基地之内。

2.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有人分析,空心村形成的原因是很多农民离开了农村,到城市发展,而造成农村村庄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其实,这种原因是有,但所占的成分非常少。

(1)空心村形成的第一个主要原因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或者时间更早,农民在农村居住,从事农业生产。因为是手工农业时代,很多农业作业是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的,如家家户户曾经需要的打小麦或晒稻子的麦(稻)场,每个打麦(稻)场占用土地将近一亩左右。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到来,联合收割机的使用,农村的那些麦(稻)场已经没有作用了。村里一百亩的宅基地,这些曾经的麦(稻)场所占比例有30亩左右。

(2)空心村形成的第二个主要原因

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性质。因为土地是集体所有,而集体又缺乏管理和规划。农民的原则是能占就占,哪怕占有的土地常年闲置。如果有新户要建房子,只能在自己老宅基地上建,老宅基地不够的农民,如果建房只能建在自己家的耕地上。这也是中国农村很奇怪的一个现象,耕地里违法建了不少房子,而村庄里面很多闲置的旧宅基地。

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制度,约束了农村宅基地的开发和流转利用。根据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只能在集体内部流转,这完全是一句空话。宅基地的流转,是需要支付流转费用的。但这宅基地是集体的土地,让集体内部的农民利用集体自己的闲置宅基地,而支付费用给那些长期霸占集体宅基地的农民。建房农民不愿意,只好在自己家的耕地上建房。如果让那些拥有大量旧宅基地的农民无偿交出旧宅基地给集体使用,这些农民又不愿意,因为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农户都是占用了大量的旧宅基地,集体凭什么让我一户农民上交闲置宅基地,而不是所有农民都上交自己的闲置宅基地。这就是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弊端,集体的土地,宁可闲置也不愿意让别的农民使用。

(3)空心村形成的第三个主要原因

是基层政府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从法律上来分析,集体经济组织完全可以依照法

律,对农户没有使用的闲置宅基地进行统一回收,要么给新增加人口建房使用,要么加工成耕地分配给村民种地。因为基层政府的不作为,没有进行宅基地规划,农民这近二十年来建房是东一座西一座,而中间确有很多空地。这些在房子之间的小面积空地,集体回收上来也没有多大意义,很难加工成耕地,加工成耕地使用起来也不方便。

4.空心村改造的困境

空心村改造,全国各地有不少地方在实践。但基本上都是以政府资金扶持的模式进行,因为政府的财政资源有限,只有部分的空心村有机会改善或者改善成功。而大部分的空心村根本没有获得改善的机会,或者改善进展很慢,效果不理想。目前在网上可以搜索到的空心村改造成功案例,大多是政府出资改造空心村,树立的一些示范点。

这也是空心村改善的第一个困境,资金缺乏或者不足。空心村改造,农民要搬迁,搬迁就需要新建房子。虽然目前很多农民有经济实力建新房搬迁,但还是有部分农民没有能力建房搬迁。

空心村改造的第二个困境。政府没有政策扶持,反而有政策约束,缺乏政府高层土地管理部门的重视。目前出现示范点的空心村改造,大多是地方政府的改造行为,而不是国家土地资源部门重视的结果。

同样以东巷村为例,政府对空心村改造没有任何指导和扶持。反而约束中心村的成立,中心村的形成是可以大大降低空心村改造的成本。这种以自发形式形成的中心村,目前因为政府的约束而难有进展。政府约束的理由很简单,保护耕地需要,以保护耕地的理由,向建房农民收取高额建房费用。很多建房农民望而却步。

空心村改造的第三个困境,是基层政府的不作为。面对国家土地的日益紧张,农民建房的迫切需要,空心村的土地严重浪费。基层干部不做中心村规划,对建房农户的要求一推再推,对于空心村多数农民拥有一户多宅,和宅基地面积严重超现象视而不见。

村级干部不作为,当民间力量期望投资空心村改造时,因为空心村改造影响了村干部以保护耕地理由向建房农民收取高额费用的利益时,民间改造空心村的计划受到抵制和冷漠。

空心村改造的第四个困境,是法律和现实的冲突。法律在农村来说,如同一张废纸。多部法律强调,不允许一户多宅,宅基地面积超标。而在空心村的农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违反了这些法律。是按法律来收回这些宅基地,还是尊重现实,承认农民拥有这些宅基地的权利。这种冲突需要寻找一个解决方案。

二、空心村改造建议

改造空心村的方案可以有很多种,但比较务实和切合实际的不多。如果采用政府主导,用财政扶持的办法来改造空心村,是可以改造一部分具有示范点作用的空心村,数量非常有限,因为政府的财政是有限的。

如果政府用法律为依据,强制回收农村那些浪费和闲置的宅基地,也是一种方式,但会遭到农民的抵制和抗议,会影响社会稳定。这在日益重视稳定的年代里也是不可行的。

如果政府尊重现实,认可农民对目前大面积宅基地拥有的权利。那就必须修改相关法律,不仅从法律上认可农民的这种权利,还必须从法律上保障农民流转这些宅基地的权利,只有这些宅基地有流转机会,才会有民间资金介入,用市场经济的力量把这些土地给整合出来。这种政策支持,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十八亿亩耕地的原则下进行。空心村改造政策支持,可以限定在十八亿亩耕地以外整合开发的闲置土地。

如果从法律上寻求政策支持的难度较大,可以在落实法律和尊重现实的两种原则基础上进行:即适当补助,按法律规定回收闲置宅基地。这个补助资金可以是政府投资,也可以是民间投资。因为空心村闲置土地的市场价值,是有一定的投资潜力的。从操作上来讲,民间投资的可行行更大。因为基层政府干部的不作为和腐败行为,会制约这种模式的改造。同样以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为例,民间曾经有投资空心村改造的意愿,但村干部说,国家对于空心村土地复垦每亩补助五百元。这个五百元,远远低于国家对土地复垦所提供的资金支持。

还有一种可以算是不作为的改造方式,即国家放开粮食价格,很 多农村闲置土地,农民自己会加工成耕地,因为种粮食的收入有一定的价值,农民复垦开发土地就会有意义和价值。这种模式只是提醒,粮食价格的放开,可以激发农民种地的热情,激发农民对闲置浪费土地的重视。但如果任其目前农村宅基地的混乱状况,农村会出现很多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总结:

应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政府的支持与保护力度。在我国目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条件下,要尽快实现农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目标,就必须得到法律的保障,特别是政府的有力支持与保护。同时也要加强土地的监督检查,规范土地流转。

参考文献:

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商务印书馆,1997

胡焕庸,张善余,《世界人口地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

2彼得·柯刻斯《人口学》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

5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地理论》,科学出版社,201

1龙花楼《中国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科学出版社,2011

陈玉福,刘彦随,龙花楼,王介勇《中国乡村发展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科学出版社

陆大道,樊杰,刘卫东《中国地域空间、功能及其发展》,中国人口出版社,袁永熙主编《中国人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张路天《民族人口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2

刘冬梅,冯之军《关于农民弃耕情况的调查》

谭善凯《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韩长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空心村”青年婚嫁问题探析 篇7

一、“空心村”青年婚嫁现状

1. 闪婚现象突出

闪婚是指两人在短暂相识后, 未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而确立婚姻关系的一种快速婚姻形式。2闪婚现象在城市已不是新名词, 但“空心村”青年的闪婚则是随着打工潮的兴起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婚姻潮流。随着打工经济的发展, 正面临人生重大转折的农村青年纷纷涌入城市。一方面受城市闪婚观念的影响, 农村青年较容易接受这种婚姻形式。另一方面, 由于在外务工的青年男女交往时间和交往圈子受限, 解决婚姻大事往往在短暂春节假期完成, 春节假期成了“空心村”未婚青年相亲和娶亲的好时间。只要男女双方同意, 见面后不久就完婚的闪婚成为一种潮流。当然, “空心村”青年闪婚现象除了受打工潮影响外, 也与父母催婚有较大关系。在闪婚案例中, 男女双方一般都经受父母催促婚姻的压力, 无法忍受或对抗父母的唠叨和催促, 只要两人见面后觉得还合适就闪电结婚。因此, “空心村”青年的闪婚现象成为一种普遍趋势。

2. 婚嫁费用急剧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打工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空心村”青年外出打工受外界影响越来越多, 对婚嫁的消费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乡土社会“趋同”、攀比心理影响, 历来占较大消费支出的婚嫁消费也急剧上升。婚嫁费用主要包括男方支付女方家庭的彩礼, 以及男方家庭为了结婚而支出的建房、买房和办理婚宴的各项费用。各项开支加起来少说十多万, 多则三四十万, 结婚成了名副其实的“劫婚”。

3. 贫困落后地区“空心村”男青年娶妻困难

随着全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往城市求生存。适龄婚配男女青年离开故土, 女青年即使到了婚嫁年龄也不愿回乡, 想在城市落脚。加上农村重男轻女思想较为严重, 导致男女性别比例失调, 男女供需不平衡, 女青年在婚姻市场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女性普遍短缺时, 女性可能以婚迁的形式从农村到城市, 从内陆到沿海, 从贫困山区到富裕平原, 缓解了富裕地区婚姻市场压力, 加剧了农村贫困地区婚姻市场的挤压, 最终导致贫困落后地区“空心村”男青年娶妻困难。例如, 2012年38岁的四川阆中天宫的副乡长参加知名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 遭遇全场灭灯的尴尬。3另一方面, 则是婚嫁费用急剧上升, 使“空心村”男青年因贫无法娶妻。

二、当前“空心村”婚嫁的社会影响

1. 不利于农村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完成这一重要历史任务, 关键需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婚姻的缔结和家庭的组建在农村是个体间沟通和融合不可缺少的渠道。4但“空心村”男女青年闪婚的大量出现, 婚姻家庭建立在夫妇双方没有深入了解基础之上, 最后导致婚后生活矛盾重重, 闪离、争吵的家庭频频出现, 这不利于和谐新农村的建设。

2. 加剧农村“空心化”

“空心村”男女青年婚后为了偿还高额的结婚债务以及获取养育子女的费用, 大多选择婚后将年幼子女留给老人或亲戚照顾, 离开农村到城市务工。结婚时盖的新居仅留下老人和孩子居住甚至闲置, 并未得到很好利用。一方面造成了资源和金钱的浪费, 另一方面加剧了农村的空心化, 不利于农村的长远发展。

3.“空心村”投资性支出减少, 不利于生产发展

当前农村的婚嫁费用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许多家庭省吃俭用, 将所有积蓄花在儿子婚事上还欠下债务。不少农民为了娶亲, 甚至将买种子、化肥、农药的钱都花光, 从而导致正常生产和发展农业的投资性支出无着落, 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

4. 加剧男性青年父母贫困化, 农村养老问题突出

高额婚嫁费用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重负。现在农民结婚除了在乡下建瓦房外, 还要求到城市购买商品房, 并配有完整的家用电器。再加之男方给女方购买金项链、金手镯、金耳环、衣物等, 需要较高的花费, 使得男方父母在儿子结完婚后变得一贫如洗, 甚至背上沉重的债务苦度余生。从而使“空心村”男方父母养老失去经济支撑, 养老问题突出。

5. 婚嫁高消费、攀比之风腐化农村社会风气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而婚嫁高消费、攀比之风腐化了农村社会风气, 不利于乡风文明建设。当前高额的婚嫁费用使本该纯洁的婚姻关系带上了“铜臭”的气息和买卖的性质, 爱情因金钱而异化。子女的婚事成了农民一生中最奢华的消费, 许多家庭不顾经济能力, 也要高彩礼、讲排场, 铺张浪费, 互相攀比。甚至索要高额彩礼的陋习使部分年轻人习惯于“挤榨”父母, 不劳而获、贪图享受的不良风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毒瘤。

三、加快农村养老体制建设, 适应农村婚嫁变迁

农村高额婚嫁费用的根源之一是农村长期以来形成的“养儿防老”思想。女方家庭认为辛辛苦苦将女儿养大, 女儿出嫁后, 老了没人赡养, 所以要通过收取彩礼弥补养育儿女耗费的成本, 并将彩礼作为“养老”的保障。男方家庭为了延续香火, 保证自己老有所养, 不得不倾其所有为儿子娶妻。但结果是父母因婚致贫, 养老缺乏经济支撑, 养老问题突出。因此, 要适应当前“空心村”婚嫁变迁, 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解决好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问题, 将农村养老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范围, 为婚嫁子女双方父母解决养老问题, 最终解决婚嫁矛盾。

1. 建立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障体系

限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 农民养老主要在“自我支持”型保障模式下, 家庭保障是农村居民的主要生存保障形式。男女青年父母双方都希望通过子女的婚嫁来保障自己的养老, 即使出现畸形婚嫁也不得不接受。因此, 为了改变现状, 国家应该建立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障体系, 使农村居民的养老主要依靠政府解决, 解除养老担忧, 还原婚嫁的本来面目。

2. 加快发展农村养老保险, 减少农民自我筹资部分

当前我国在农村推行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它是一项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待遇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这一养老保险制度个人缴费金额较高, 国家和集体补助较低。因此, 需要降低个人缴费金额, 增加政府和集体统筹, 实现养老主要靠政府。

3. 建立村级互助养老机制

建立“村级主办、集中居住、政府保障、互助服务”新型养老机制。这种养老模式具体说就是由村委会利用集体资金、闲置房产, 免费为60岁以上或未满60岁, 但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提供集体居住的场所, 子女申请、老人自愿入住, 衣、食、医由本人、政府、子女按比例共同承担。院内老人年轻的照顾年老的, 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的, 互相帮助、互相服务、共同生活。这种养老模式在养老资金上得到政府和集体支持, 老人生活上得到互助, 能弥补“空心村”老人无人照顾的现状, 从而为“空心村”老人解决养老问题, 而不再把养老寄托在子女身上, 可以真正做到18岁后让子女不再依赖父母, 自己解决婚嫁问题。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打工潮蔓延, “空心村”大量涌现。而农村青年婚嫁这一重要社会行为在“空心村”背景下有了较大变化。闪婚、婚嫁费用急剧上升、男青年娶妻困难等现象突出, 严重影响了农村婚姻家庭的稳定, 并加剧了农村的“空心化”和男性父母贫困化, 养老问题突出, 暴露出农村社会治理的短板。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空心村,打工潮,婚嫁,闪婚

注释

11 冯丽.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调控机制探讨[J].社会观察, 2008 (2) :174-175.

22 王会.农村闪婚现象及其村庄社会基础[J].南方人口, 2011 (3) :10-16.

33 玄武烈.农村婚恋面面观之:乡长参与电视相亲的尴尬[J].热点观察, 2012 (11) :18.

空心村整治应提升为国家战略 篇8

长期以来,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背景下巨大的人地矛盾压力,使得大规模边际土地被开发成耕地。边际土地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如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东北北部临界适宜区等。然后,这些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已经达到极限,继续开垦的生态与环境风险巨大。我们通过典型区域抽样调查以及统计数据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的潜力巨大。山东省禹城市典型调研表明,村庄土地整治潜力在46%—54%,可净增耕地13%—15%。

我国耕地资源潜力重在空心村整治,特别是平原农区村庄具有农业基础条件转好、接近商品粮基地、便于耕作的天然优势。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未来耕地保护压力十分严峻;另一个方面,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边际土地开发的自然和社会风险不断加重。因此,建议国家将未来补充耕地潜力的重点放在空心村整治,通过整治空心村补充耕地,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下去,建立基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的空心村增地长效机制。

将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上升为国家战略

将以空心村土地整治为重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农村土地整治为核心,优化配置城乡要素资源,促进城乡空间格局优化。

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空心化日益加剧,农村宅基地空置、废弃日趋严重,新增耕地的潜力巨大。由于今后较长时间内,我国城镇化进程仍将呈现快速推进态势,农村空心化也会因之愈演愈烈。因此,应根据城镇化速度和空心村演化“生命周期”规律,科学制定我国空心村综合整治的中长期战略及规划。

学习借鉴引进国外村庄整治还田技术,充分发挥国有科研所的技术力量,积极引入企业与社会资本参与科研,集聚多方力量,在较长时间内研制适合不同类型地区的空心村整治还田实用技术,并逐步推进示范和推广工作,实现全面提升土地整治质量和效益目标。

空心村整治和土地整理复垦,必须与新农村建设的其他项目进行整合,构筑综合性乡村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与关键环节。在村庄整治之前,根据项目区所在的区位、项目区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所在地政府和人民的意愿与合理诉求,协调国家、地方和各部门利益,根据土地产出率、单位劳动生产率、单位面积能耗等指标,确定具体的农村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和土地优化配置方案,确保在较长的时间内充分发挥所整理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

围绕空心村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研究制定整域性乡村发展总体规划

近年来,全国不少地区已相继开展空心村整治实践,但空心村整治普遍缺乏全局性的规划指导。深入开展空心村整治的科学决策,必须全面认识当前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形势和未来的方向,制定科学可行的规划体系。空心村整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农田、村庄、工矿用地及闲置未利用地的专项整治,也应包括广义的田、水、林、镇、村、宅区域性综合整治,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意义上奠定市、县整域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城乡空间优化新格局。

农村发展转型与乡村系统演化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即“生命周期”,通常表现为出现、成长、兴盛、稳定、衰退等5个阶段。面对农村的空心化问题,既不可错失良机,也不能操之过急。现在有的地方极力推进农村大拆大建,其实这里面潜伏着一个隐患。比如正处于空心化成长期的农村,现在按照一万人口进行迁村并居,可是这些农民仍要城镇化转移,过不了5年、10年可能还有5000人甚至更多人要转移出去,又将带来新的空心化问题。因此,应遵照村庄演进的节律性,制定乡村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指导空心村整治实践。

此外,空心村整治在空间上应有具体考量的标准,比如土地整治补充耕地须在规划建设用地扩展线之外,确保补充耕地不至于很快成为征占对象。调研中以现有的补充耕地项目验收过后不到三年又被征用了,这是典型的劳民伤财。

空心村综合整治应综合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把空心村土地整治作为搭建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新平台,创新机制和政策,促进空心村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

因此,建议由国土资源部门来牵头、多部门协作,深入研究制定整域性乡村发展总体规划。研究揭示城乡转型期农村空间形态、组织形态、社会形态的时空特征,整合有相关乡村发展规划,制定空心村整治科学决策、有效管控、有序推进的规划体系。

抓住有利时机,适时推进我国空心村综合整治

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决策已经五年了,但总体上还没有取得预期的、实质性的效果和进展,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主要在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与体制尚不健全、土地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农村土地的资产与资本属性未能凸显等几个方面,因此,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还是当前抓关键、解死扣、破难题的战略之举,是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与机制创新的必然选择。

抓关键,就是创新体制,充分挖掘农村废弃土地潜力,有效管控村庄建设用地,推进农村土地管理模式和机制创新;解死扣,就是面对新时期不断加大的“双保”(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矛盾冲突和巨大压力,通过农村土地整治调整用地结构、优化供需关系;破难题,就是通过搭建城乡土地一体化配置的新平台,促进区域资源化整合、城乡空间优化整合和城乡空间优化重构,奠定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基础。

我国目前虚高的城镇化率潜伏着农民难以“安居乐业”的深层次问题,“两栖人口”流动和部分农民工回流,将成为农村建房的重要驱动力。随着农村非农收入增加和农民投资消费能力提高,新一轮农村建房的热潮会逐步兴起,甚至会发展到白热化的程度。

还有,在土地利用规划与建设用地指标强约束的背景下,建设用地的增量供应少了、企业用地难了,于是不少企业另辟蹊径,以空心村整治和新农村建设为由,转向与农村集体联合“撤村圈地”,以前期雄厚的资金投入换取广阔的发展建设空间。农民在短期内获利,但其长远的利益受损。有些地方在操作手段上名为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挂钩,因为征地规模动辄几百亩、上千亩,一个市的年度指标恐怕都不够,怎么可能实现增减挂钩呢?这些问题近年来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省市非常盛行、非常严重。

随着农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改善居住条件愿望的增强,借助土地利用管理机制与宅基地使用制度创新,科学引导合理投资、统筹规划、规范建房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现在推进空心村土地整治恰逢时机,既“节流”,又“开源”。如果今天的空心村不整治,恐怕未来想整治都整不动了,问题就在于未来农村土地产权关系更复杂、整治成本更高。今天能够深刻认识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的必要性,并准确把握时机、科学推进,是具有革命性、创新性的。再过十年、二十年评价今天的战略选择与科学认知,必将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建立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的国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试验区

针对我国城乡发展差异大、农村发展问题多、土地制度创新难的现实问题,创建不同类型区和不同功能导向的、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的国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通过探索研究农村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与政策体系,深化体制改革,创新和完善农村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配套制度。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城镇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这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我们应沿着这个正确的方向,通过改革试验,探索协同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改革路径,着力推进统筹城乡和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与机制创新,优化城乡结构与空间布局,促进城乡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农村空心化的问题十分严重,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的问题非常突出,创新农村发展体制与机制,科学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十分必要、时不我待。同时,还应当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上比较粗放,包括城市建设、开发区用地也存在投入少、效率低的问题。

通过资料分析表明,单位建设用地的投资量,美国比中国高出2倍,德国高出6倍,日本和英国则高出数十倍甚至上百倍。核心问题在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土地高度依赖性,建设用地的囤积闲置和低效利用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城中村”用地散乱、开发区土地空闲、房地产囤地抬价的局面亟须全面扭转,城乡土地利用都要建立集约节约利用机制。

从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出发,实现我国城乡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深入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相协调的“人地挂钩”、征用农村集体土地与保障民生留地开发的“地业挂钩”等系列机制与政策,促进城乡土地优化配置和集约高效利用,成为当务之急。科学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力度,必将为实现我国城乡土地统筹配置,提升农村土地利用价值,提高保资源、促增长、惠民生效率,开辟一条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新途径。

上一篇:文明城市创建考核办法下一篇:做自己初二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