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学习能力面试题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考察学习能力面试题(精选6篇)

考察学习能力面试题 篇1

完成这个句子:成功的经理应该……

分析 这个问题可以用来评价你在企业内的发展潜力,即使你正在申请的工作没有管理职责,你的回答也可以让面试人深入了解你的管理潜力,同时可以深入了解你眼中的经理会是什么样子。

错误回答 为了确实能熟练地处理事务,我认为,除了管理别人之外,一个成功的经理还应该更多地了解有关工作的信息。这是惟一能够对员工保持控制的方式——只有知道得比他们多才能对他们加以控制。一旦你失去威望,你就很难再挽回。你必须要比自己的员工领先一步,

评论 这种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在于,在求职者看来,管理责任听起来像是充满敌意的,而不是合作性的。更大的问题是,求职者认为,在被管理的所有员工中,在他们所从事的.一切事情上,你都应该比他们知道得多,在他看来,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更是可取的。任何人,只要他了解技术、信息传播以及企业流程等方面变化的频率和速度,他就会知道这种方法是不切实际的,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正确回答 一个成功的经理应该能够及时分析形势,确定合适的战略并采取行动。然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能够理解别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在工作中适应每个人的工作方式,这就是成功管理的全部内容。

拟《古题陌上桑》现象的历史考察 篇2

关键词:乐府;《陌上桑》;俗文学的嬗变

中图分类号: I106.2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2-0106-06

宋人郑樵在《通志·乐略》中说:“乐府之作,宛同《风》《雅》。”[1]汉代兴起的乐府诗,不仅在内容上继承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在形式上,也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同为民间文学的菁华,汉乐府以更活泼的姿态,更新鲜的内容,为沉寂已久的诗坛带来了新的血液,而此后的文人拟作乐府,也为这一民间文学体裁带来新的内涵。这里选取乐府名篇《陌上桑》(以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收录的《陌上桑》古辞及其拟作为分析对象,诗歌征引止于五代),分析其百余年来的流传演变情况。

一、乐府与《陌上桑》

乐府,本指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负责编录和演奏诗歌。《汉书·艺文志》记载:“自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足以观风俗,知厚薄云。”[2]可知乐府采诗,目的在观采风谣,以与政合。大约到了六朝,“乐府”开始正式成为诗体名称,并沿用至今。

乐府之范围,向来有广狭二义。《文心雕龙·乐府》篇认为,“乐府者,声依永,律合声也。”[3]狭义的乐府即指由乐府机关编制、搜集起来的入乐“歌诗”,而广义的乐府,则包括了后人学习古乐府精神体制而拟作的诗歌,音乐性在这里已不作为其主要特性。

汉代乐府,诗被管弦,不少文人也曾参与到诗歌与音乐的创作中。魏晋战乱,不采民歌,而乐府歌诗主要由文人创作,多因声作诗而绝少创调,所作歌词多与汉乐府旧题不合。明代胡应麟所谓:“乐府自魏失传,文人拟作,多与题左,前辈历有辩论,余意当时但取声调之谐,不必词义之合也。”[4]事实上,当时所能依谐的旧曲已所剩极少,大部分乐府诗已不再入乐。《文心雕龙·乐府》篇指出:“子建、士衡,咸有佳篇,并无诏伶人,故事谢管弦。”[3]乐府诗大约自此,便逐渐与音乐分离。东晋后期至南北朝,统治者纵情声色,繁音日滋,新声未艾,乐府歌词多风格巧艳,音调哀淫靡漫,别于徒歌。唐朝以后,“乐府”观念几经转变,与汉乐府的本来面目已大不相同了。

汉代留存下来的乐府歌诗中,《陌上桑》是极为有名的一篇。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自汉至五代乐府诗分为十二大类,《陌上桑》收录在《相和歌词》中。《宋书·乐志》曰:“相和,汉旧曲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5]《宋书·乐志》将其题为《艳歌罗敷行》,《玉台新咏》又题为《日出东南隅行》。以后拟作又有题为《采桑》、《艳歌行》、《罗敷行》、《日出行》,皆源出于此。《乐府诗集》引崔豹《古今注》曰:“《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5]410又《乐府解题》云:“古辞言罗敷采桑,为使君所邀,盛夸其夫为侍中郎以拒之。”[5]410观其本辞,中有“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一句,别于“登台”,又有盛夸夫婿一节,且并无著使君姓名,当以后一说为是。不过自来文学创作,重在发明其辞,会知其意,至于诗中所写果系何人,则属细枝末节,不在文学的讨论范围内。《陌上桑》古辞三解,为晋魏乐所奏。被《乐府诗集》列入《陌上桑》下的还有《楚辞钞·今有人》,注解为晋乐所奏。《今有人》即楚辞名篇《山鬼》,但有所改动。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删除奇数句中的“兮”字,将原来的“三兮三”句式变为三三句;二是将偶数句中的“兮”字替换成实词,变为七言句。这样的改动固然与音乐的束缚有关,更可能是受东汉民间歌谣中七言句式兴起的影响。而曹操拟作的《陌上桑》(驾虹霓)正与此句式相同,内容则是歌咏求仙。曹丕同有拟作,咏叹军旅生活的苦楚,但句式更为灵活多变,同时糅合了三言、四言、五言和七言。大约曹氏父子精通音律,故能将本作五言的《陌上桑》拟作长短句,只求合于旧曲之韵逗曲折,而不必按字填词。故以上三首均为晋乐所奏。

魏晋之后,大概古乐失传,后代拟作中均没有提到过音乐的伴奏,而四十首拟作中,有三十八首是五言诗,只两首是七言诗。“在失乐的情况下,拟作者则力图靠题意、题材和主题来维系与古乐府的传统性,从而构成了后世所谓古题乐府诗的特征。”[6]这样的过程,固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乐府拟作,却也有许多作品,为诗造情,既缺乏情感的投入,又失于艺术的精工。当然,悠悠诗国,亦不乏天才作家,能够“借古人体制写自己胸臆”,使这个古老的题目绽放出新的内涵。

二、流传:《陌上桑》的文人拟作

《乐府诗集》中,源出于《陌上桑》的拟作共四十二首,《楚辞·山鬼》与曹氏父子的两首作品前文已有叙述,魏之篇制,止此三首。

此后,晋傅玄有《艳歌行》一首,于古辞只稍作改动,而精神意趣则大不相同。古辞最精彩的部分,即罗敷的答语,在傅诗中仅作此四句:“使君自有妇,贱妾自有夫。天地正厥位,愿君改其图。”傅玄诗作受到后代批评家诟病尤为严重,清代王士祯批评道:“本辞‘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绰有余味,乃益以天地正位之语,正如低措大记正文不全时,以己意续貂,罚饮墨水一斗可也谅哉。”[7]今人萧涤非先生也说:“改‘罗敷自有夫为‘贱妾有鄙夫尤可憎。”[8]傅玄的诗作浑似教条,情节上生搬硬套,不仅在主题的创造上毫无新意(甚至汰去了原文菁华),语言也极为生硬僵直,是极不成功的一篇拟作。

傅玄之后,陆机也有拟作《日出东南隅行》。《乐府诗集》谓:“若陆机‘扶桑生朝晖,但歌美人好合,与古辞始同而末异。”[5]410陆诗全篇歌咏美女,与古辞《陌上桑》之情节毫无关系,而发挥古辞第一解之意,利用铺叙的手法,从容貌、仪态、装饰、歌舞等方面,刻画出南崖北渚一群姿容妖冶、服饰繁丽的美人。全篇意旨,全在末尾两句:“冶容不足咏,春游良可叹。”刘勰评价晋代诗人时说:“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3]22陆机的诗歌逞文逐采,比之两曹傅玄,靡丽甚矣。但全篇有文无情,形式华美而内容空洞,艺术成就并不高。

东晋至南朝,古辞《陌上桑》的拟作尤多。宋代谢灵运有《日出东南隅行》,描摹春景美人,宜丽淑暄,与古辞关系不大,旨意大约与陆机同;稍后的鲍照又作《采桑》,诗中有“卫风古愉艳,郑俗旧浮薄”的句子,暗示桑林密事,始开《陌上桑》拟作的艳冶风气,但诗中的“盛明难重来,渊意为谁涸?”似有寄托,有类于曹植的“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鲍照出身孤门细族,诗歌亦以遒力擅场,故虽涉艳情,也远不同于后来王公贵族的淫艳幻想。

在四十余首《陌上桑》的拟作中,梁陈两代诗人的作品达二十一首之多。整个南朝,诗人对艺术形式美的追求逐渐超过对内容的把握,而这种倾向到梁陈则达到顶峰。大概由于国土偏安一隅,又有灵山秀水、金粉佳丽,声色享乐便成了贵族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项生活内容。而《陌上桑》古辞里的故事,其所包含的题材:桑林、美人、使君、调戏,便极易上演出一场淫侈绮艳风情戏,诗人们常截取这些素材中的一个或几个要点,或歌咏美人,或咏叹相思,或演绎罗敷故事,极繁淫之词,尽靡丽之态。如,梁简文帝的《采桑》,全篇细摩女子衣饰:“丛台可怜女,当窗望飞蝶。忌趺行衫领,熨斗成裙攝。下床着珠佩,捉镜安花铃。”梁代吴均的“带减连枝秀,发乱凤凰簪。花舞依长薄,蛾飞爱绿潭。”沈约的“延躯似纤约,遗视若回澜。瑶妆映曾绮,金服炫彫鸾。”陈代张正见的“迎风金珥落,向日玉钗明。徙顾移笼影,攀钩动钏声。”很难想象,一位采桑女竟会有如此繁丽的装饰。然而贵族文人们还不满足,他们还幻想,那罗敷本就不是良家女子,梁代萧子笵的《艳歌行》这样说:“城南上半日,微步弄妖姿。含情动燕俗,顾景笑齐眉。”王筠更暗示:“秋胡始停马,罗敷未满筐。”最大胆的大概是沈约:“罗衣夕解带,玉钗暮垂冠。”满眼都是艳情色彩。从梁简文帝为太子算起,梁陈两代刚好是宫体诗的兴盛期。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里批评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变态的又一类型是以物代人为求满足的对象。于是绣领,履,枕,席,卧具……全有了生命,而成为被玷污者。推而广之,以至灯烛,玉阶,梁尘,也莫不踊跃地助他们集中意念到那个荒唐的焦点。不用说,有机生物如花草莺蝶等更都是可人的同情者。”[9]如此看来,那些“蚕饥日欲暮,谁为使君留”、“桑间视欲暮,闺里遽饥蚕”式的描写,都旨在引导人们的思维往他们所设想的幽密绮艳上去。当然,梁陈诗人也并非没有清丽可读的作品,梁代贺徹的《采桑》,末二句“自怜公府步,谁与少年同”,饶有情趣。傅縡的同题诗中也有“空劳使君问,自有侍中郎”的句子,隐括古辞主旨。还有不少诗人,并不将古辞的故事浓缩在两句抒情语中,而是沿着古辞的做法,重新抒写罗敷故事,而文辞更加华丽繁复,代表作有梁代萧子显、陈代徐伯阳的《日出东南隅行》,这是继晋傅玄拟作失败后的又两例尝试,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北朝诗人的拟作只有后魏高允、北周王褒和北周萧撝三首。由于对南朝和中国文学的效仿,北朝文学也表现出了一定的靡丽倾向。如王褒的《日出东南隅行》就有“阳窗临玉女,莲帐照金铺。镜悬四龙网,枕画七星图。银镂明光带,金地织成襦”、“飞夢雕翡翠,绣桷画屠苏。银烛附蝉映机羽,黄金步摇动襜褕”的描写,萧撝的《日出行》有“正值秦楼女,含娇酬使君”,和南朝文学几乎没有什么分别。只有高允时代较早,文辞稍显质朴。

隋朝的拟作有卢思道一首《日出东南隅行》,全诗描绘女子相思,婉媚多情。而唐朝的作品,不论从立意、格调还是措辞上看,都特出于魏晋南北朝诸作之上。刘希夷的《采桑》写一位幽思萌动的少女陌头采桑,却与使君擦身而过,只留下“相逢不相识,归去梦青楼”的轻声喟叹。李白的《陌上桑》则仍演绎本事,但一变古辞的叙述体为抒情体,比之萧子显、徐伯阳,在对故事的剪裁上,突出罗敷的心迹剖白(“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寒螀爱碧草,鸣凤栖青梧。托心自有处,但怪旁人愚。”),省去不少情节的累赘而又使得故事首尾完整;末句的“徒令白日暮,高驾空踟蹰”,又为古辞加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李彦远的《采桑》则以“何以变真性,幽篁雪中绿”,借古人体制,抒发自己胸臆。最能独出机杼的诗人是陆龟蒙,他的《陌上桑》不歌咏爱情相思,而是借采桑美女,批判社会的不公正,“邻娃尽着绣裆襦,独自提筐采蚕叶”。

唐代李白、李贺同有《日出行》,描摹日出壮景,只是因题成咏,与古辞没有关系,但境界阔大,倾心炫魄。值得注意的是,从汉代的《陌上桑》古辞到唐代的诸多拟作,诗歌在形式上已越来越向精工发展,声律与词采的运用也愈发成熟,而二李的诗歌,形式上不拘字数,格律上拗峭不平,只求其拙而力避其工,甚至在诗歌中使用散文句法,有意使其与近体诗区别开来,以显示其高古,这类诗歌虽是古体诗,但却有别于古体诗的自然体制。这是古体诗发展到唐代的一个变体。

三、演变:《陌上桑》拟作的雅化

《陌上桑》从古辞到文人拟作,以上征引历时近七百年。文人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进而发挥创造,是文学史发展的规律。但精英文学侵入民间文学的同时,也使民间文学丧失了自身的特色。以古辞《陌上桑》为例,其在流传过程中的演变大抵如下:

(一)叙述:从诙谐到庄重

诙谐性,是民间文学独有的审美特性,常表现为荒诞不经、过分的夸张和引人发笑的细节。正如萧涤非在《乐府的诙谐性》中所指出的:“所谓诙谐性,是指在这种民间作品里面包含的滑稽趣味。这种诙谐,有时简直可以说是一种信口开河、不近人情、不合事理的荒唐言语。”[10]古辞《陌上桑》是乐府诗中极为精彩的一出喜剧,除了“庶民的胜利”这一欢喜的结局外,它的喜剧性,也即诙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其表现手法上的富有戏剧意味的夸张,以及其叙述过程中的对话式情节。

中国的民间戏剧,作为剧场艺术,需要演员将特定时刻的情绪扩大并外化,以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达到感染观众的剧场效果,有时又利用一两个丑角的打诨插科来增加笑料,活动气氛。同为民间艺术的乐府民歌,在表现人民的生活时,也会不自觉地借用这样的表现手法,以强化人物特征或娱乐读者。古辞《陌上桑》中,主角秦罗敷亮相后,竟出现了这样一个场面:“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诗歌称赞罗敷美貌,有意制造出轰动效应,精心安排了一批类似于丑角的次要人物,令其一个个跳脱出来,以不切实际却极富感染力的夸张动作和表情神态,将焦点齐齐聚集在罗敷身上,衬托得主角格外光鲜亮丽,而随后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却猝然一收,丑角们的神态立时毕现于纸上,以丑衬美,使全诗洋溢着轻松诙谐的喜剧氛围。

另外,《陌上桑》作为叙事诗,善于以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而其模拟人物喉舌,不仅妙肖声口,且往往令人捧腹。《陌上桑》自“使君遣吏往”以下,几乎全由对话结缀,人物的神情、动作几乎全然省略,而正是在这样的对话中,一个机敏勇敢的小姑娘洋洋自得的神情便跃然纸上,一颦一语煞有介事,令人发笑。这样的对话交锋,亦将全诗推向高潮。有意思的是,使君的台词只有一句“宁可共载不?”罗敷的对答,则滔滔不绝。她先盛夸其夫婿风姿,再夸耀夫婿的权势,诗中没有说使君最后如何回应,但可以想见,这位自以为是的使君定然只能灰头土脸地打道回府了。

其实我们只要仔细一分析,就可以看出来,罗敷说的几乎全是假话。一个二十尚不足的少女,如何便有了四十岁的夫婿?专城居的大官夫人,又怎么会独自采桑养蚕?只是罗敷说得真切,又断然不给人插话的机会,故事才得以按照预定的计划发展下去。萧涤非先生在评论此诗的时候便说:“末段为罗敷答词,只在令罗敷说得高兴,不可泥定看杀。”[8]187事实上,当时的真正情况,恐怕并非如此简单,只是作者善于剪辑,专门挑出富有代表性的对话,极力烘托罗敷,在滔滔不绝的演讲中,完成这属于庶民的胜利。

而文人在对《陌上桑》进行模拟的时候,几乎完全丧失了这样的诙谐性。戏剧性被冲淡了,虽然仍有夸张,但那种源于人民视角的随意性和谐谑性则完全被文人案头文学的庄重性所取代。古辞中罗敷的出场是一个具有轰动性的小高潮,在后来的拟作中,诗人们更倾向于直面罗敷本身,以求在语词的应用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唯一的例外是傅玄的《艳歌行》,他仍尝试侧面描写的手法,有“一顾倾朝市,再顾国为虚”的句子,不过却遭到了严厉的批评。清代王士祯评论说:“(‘一顾句)呆拙之甚,所谓点金成铁手也。”[7]诗人,尤其是六朝文人,本就缺乏对民间文学的理解,他们干脆用自己的方式全面改造民间文学,以繁丽的装饰和炫目的色彩冲击读者视觉,并和与自己同时的诗人竞彩。大量华丽的字眼重复堆叠,全部塑造在美女罗敷的身上,群众的戏份被全部抹去,一个盛大而欢乐的场面变成了美女的独秀,而有时候,这美女的美貌竟成为一首诗的全部内容。

诙谐性的另一个要素在于以对话为主的叙述性语言。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的独创,它的故事性往往能吸引人民群众的口口传唱,它所塑造的人物,也往往成为了可资谈笑的对象。与此不同的是,文人诗不重叙述而重描写,不重塑造他人而重表白自己。大概由于纸媒的异域沟通性,诗人们往往希望自己一时的情绪能被异地甚至异代的某人所感知,于是在不少诗歌中,罗敷赫然成为诗人情感的代言人,只要能抒发诗人所希望抒发的那一部分情感,罗敷这个形象便算完成了任务,至于她本身有着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性格,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在诗人们的拟作中,我们看到了“恐疑夫婿远,聊复答专城”或“所念岂回顾,良人在高楼”式的结局,和“寒蛩爱碧草,鸣凤栖青梧”、“何以变真性,幽篁雪中绿”式的表白,罗敷自己的口舌全然被抹杀,极机智的答话一变而为极内敛的情绪,叙事诗一变而为抒情诗,诙谐性自然就不复存在了。

(二)人物:从典型到类型

所谓“典型人物”,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将其概括为“熟悉的陌生人。”所谓熟悉,是指这一人物概括了某类人的本质特性,而在某类情况下具有普遍的意义;所谓陌生,则是因为它是作家的独创,具有与众不同的审美个性。典型人物的创作,与作家的生活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汉乐府民歌,正是由于它“缘事而发”的创作特性,其所塑造的人物才能真实、独特、饱满、丰富。

古代春日耕作,地方常有长官有巡行劝农的传统。从《诗经·七月》开始,便有“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悲剧,像罗敷这样被太守调戏的女子不在少数,而罗敷正是那些敢于反抗地方官员无耻行径的平民女子的代表,这些女子同样机智勇敢,而太守为了维护表面的礼仪,也不得不就此作罢。可以说,罗敷的斗争故事,是一千年来女子斗争的缩影,劳动人民看得真切,故而熟悉,故而动人。

罗敷毕竟又是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她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古辞作为叙事诗,以单线结构推进故事进程,一步步深入刻画人物性格。当使君遣吏问话时,罗敷大方地回答:“自名为罗敷。”“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提出非分要求的时候,她大胆地斥责:“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使君还不罢手,她则有模有样地编造起一个并不存在的“夫婿”,好叫使君知难而退。这样一个美丽大方又机智泼辣的女子,生动如在目前。

在后代文人的拟作中,罗敷的形象就大变样了。正如前文所述,文人们并不在意罗敷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和性格,而有的诗人,则为了自己那一点龌龊的幻想,肆意编造着并不存在的艳情故事。如前者,罗敷作为一位面目模糊的采桑女,与一般故事里的贞女或思妇并没有什么区别;如后者,则罗敷亦只是个情灵摇荡的美人,更无特殊之处。文人诗的抒情特性省略了古辞的故事情节,而化情节为意象,使得人物性格无法得到发挥,而罗敷自己的一副喉舌也被文人的情绪所淹没。于是,罗敷只剩下美貌这一唯一特性,性格丰满的典型人物开始成为类型化的扁平人物。鲁迅先生在谈到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时曾说:“士大夫是要夺取民间的东西,将竹枝词改称文言,将小家碧玉作为姨太太,但一旦沾他们的手,这东西也就跟着他们灭亡。”[11]文人们以他们独有的审美心态改编民间文学,使民间文学丧失了宝贵的原生性,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文人对民间文学的发现和利用,才使得动人的人物与故事历春秋而延绵,甚至成为文学史上的母题,这也是精英阶层对民间文学的贡献。

(三)情感:由直露到含蓄

民间文学的欣赏主体是人民群众,其表现人民爱憎,往往嬉笑怒骂,无所不可,感情抒发以大胆酣畅为准的,人物性格以大胆泼辣为原则,故事以高潮迭起为看点,无所顾忌,大收大放。《陌上桑》作为乐府民歌,反映人民心声,重在直露无碍,酣畅淋漓。诗歌毫不顾忌地夸赞罗敷美貌,将底层人民所能想到的所有华贵装饰都加到罗敷身上:“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对使君行径,则大胆嘲弄道:“使君一何愚!”更以一位并不存在的夫婿有力回应使君:“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大段夸耀,将使君出场时那一点“五马立踟蹰”的气焰全然打消,反衬之下,使君黯然失色。故事在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欢笑中结束。

在文人的拟作中,罗敷与使君之间的对立被明显淡化了。底层人民与上层官吏之间的阶级性冲突被青年男女的情感性冲突所代替,而这种情感性的冲突,往往是内在的,是缠绵不尽、欲说还休的。在很多拟作中,使君变成了“白马少年游”的佳公子,诗中“所念岂回顾,良人在高楼”、“徒令白日暮,高驾空踟蹰”式的构想,充满了“恨不相逢未嫁时”般的感慨。事实上,封建社会里,作为统治阶层中的一员,文人们很难将本阶级与人民大众对立起来,他们不自觉地美化使君,将这场调戏民女的闹剧变成美少年求偶不成的凄美故事(有时他们幻想两人早已珠联璧合),使君或已和良人合二为一,罗敷的斗争故事变成了相思爱情故事,民间文学的斗争性和鲜明的情感指向性已经消磨殆尽。

情感的含蓄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语体的转变。古辞全用口语,多叙述而少描写,拟作正好与之相反。文人诗向来讲究含蓄,推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表现手法,字里行间的意味要读者细细体会。王筠的“春蚕朝已伏,安得久彷徨”,刘邈的“蚕饥日欲暮,谁为使君留”,顾野王的“使君徒遣信,贱妾畏蚕饥”,王建的“非但畏蚕饥,盈盈娇路傍”,采桑女都借口离去,语气中却又似含不尽之情,引人联想。一方面,情感的复杂性本就难以被一语道出,另一方面,诗人对情感的描摹也常借它物来表现,使诗歌的主旨具有了朦胧性和多义性。以上所举的例子中,诗人刻画桑女表情,往往以蚕为媒介,以“蚕饥”作为独归的借口,而非义正言辞地拒绝,矜持又似有留恋,使得全诗氛围微妙难以把握,与古辞大不相同。

但是,正是由于文人对含蓄美的推崇,才使得文学作品中对人物情绪的把握愈发准确,文学作品的“滋味”愈发浓厚,这是民间文学的率真性所不能取代的。

四、结语

总之,《陌上桑》古辞被不断改写和模拟的过程,也是俗文学被不断雅化的过程。我们不能判定这样的过程得失如何,但是,任何一种文学,由俗到雅,由大众到精英,都是其不可避免的发展过程。我们看清这种变化,才能作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真正体会到诗歌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郑樵.通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56.

[3]刘勰.文心雕龙[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4.

[4]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87.

[5]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376.

[6]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18.

[7]王士祯.池北偶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2:415.

[8]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88.

[9]闻一多.唐诗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11.

[10]萧涤非.萧涤非说乐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6.

考察热情和进取心的面试题 篇3

你是否曾经得到过低于自己预期的成绩?如果得到过,你是怎样处理这件事情的?

分析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除了可以揭示求职者的热情和进取心外,还可以揭示求职者是否愿意为某一事业奋斗,是否愿意为追求公平而奋斗。

错误回答记得有一次,我觉得应该得B但却得了C,我去找辅导员,他给我看了我在每个项目上的得分情况――我处在C级的边缘但很明显是C.我很高兴能核实一下而不是接受既定的分数值。

评论这个问题开始时回答得很好,但最后却不尽如人意。从最初的情况看,求职者似乎愿意追查到底。但是后来很显然,他(她)没有试图做出改变。

正确回答我曾经和一个研究地球科学的教授有过一段令人记忆犹新的经历。这个人一向以偏袒理科生而出名,而我偏偏又不是理科生。在我们班上,所有的非理科生都感到,他对我们的知识基础有着非常不切实际的期望。由于他的偏见,这些非理科生大多都表现不好。尽管我表现还算不错,但我还是和其他学生一道向系领导发出了一份声明,建议校方审查一下他的教学方式。

评论这种回答能够表明,这名求职者有能力克服困难处境,而且能够脱颖而出并居于领先地位。这样的回答还可以表明,这名者高度重视公平感。同时也表明了求职者十分关心集体利益。

相关文章推荐:

面试中的能力考察 篇4

能力考察1沟通能力

问题:告诉我一个你说服他人的例子

问题分析: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是沟通中最困难的,也是面试官在测试求职者沟通能力时最常考察的方面。面试官希望求职者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说服人的技巧达到沟通的目的,这样才能确保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

作为求职者应该清楚,要想说服别人,最好的办法是找来足够的例证或调动多方面力量来支持自己。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应该注意两点:

1、在描述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条理清晰;

2、要尽可能详细的描述整个说服过程,因为结果是事先设定好的,面试官考察的就是这个说服过程。

答案示范一:我工作过的新能源开发公司在维持顾客能力方面很差,我认为可以通过进行全面的顾客态度调查来改善这种情况。我的老总却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我向他指出,我们的对手如何利用对顾客的调查作为他们行动的依据,并就公司目前的处境与他们的情况进行了对比。最终他同意了我的看法。

答案示范二:我有过在商场销售服装的经历。有一位女士看中了一款高档的大衣,但很明显她对这个价格有些望而却步。我先用价格分解的办法,让她觉得这件大衣与普通大衣的价格差不多,然后我又向与这位女士同来的女伴夸赞她的眼力,一直到这位同来的女伴成为我的说客,最后终于说服她买下了这件昂贵的大衣。

可能遇到的问题:

1.你认为怎样的沟通才是最有效的沟通?

2.你是否愿意与陌生人沟通?

3.请描述一下你曾经误解别人的经历,并说你是怎样解决的?

能力考察2创新能力

问题:你的脑袋是什么颜色?

问题分析:这是一个很滑稽的问题,但这决不是面试官随便问的一个

问题。面试官使用这个问题来考察求职者的发散思维。求职者不要被

固定思维所影响,也不要回答“不知道”或“我想是XX颜色”之类的话,无论回答什么颜色,都要说出一定的道理,如果能够与所从事的岗位相结合是最好的。

回答示范一:我的脑袋是红色的。我一直从事广告设计类工作,这类

工作要求我必须时刻充满创作激情。我知道,客户的需求是多变的,也是无止境的,如果不能随时准备好为客户服务,就会被市场淘汰,所以,我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为一个新的创意或新的计划而燃烧。

回答示范二:我的脑袋是蓝色的。蓝色代表了沉着和冷静。我作为一

名管理者,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不能让自己的大脑“发热”,因为一

旦做出不理智的决策,影响的可能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个团队,乃

至一个企业。所以,我必须时刻为自己的大脑“降温”。

可能遇到的问题:

1.你是如何理解“班门弄斧”的?

2.你能说一下你使用的钢笔有什么缺点吗?

3.如果给你一天的时间,可以离开地球,你愿意去哪里?为什么?

能力考察3压力管理能力

问题:我们要求的是硕士学历,你是本科,这恐怕不合适吧

问题分析: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工作压力与日俱增,如果求职

者不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即使掌握再多的知识,具备再强的能力,也可能无法得到正常的发挥。因此,考察求职者的压力管理能力也成为企业考察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这是一道典型的压力面试试题,因为求职者能够进入面试环节就已经

说明,求职者的学历是符合公司要求的,这时需要求职者做出一种自

信的回答。作为一个有过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应当清楚,以往的工作经验有时是

胜任于任何毕业证书的,因此,突出工作成绩,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要想办法突出自己的亮点,以弥补学历上的差

距,其实,除了一些大赛证书,提出一些参与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经历也是不错的选择。

回答示范一:我想贵公司不会仅仅看重学历吧,我是一个本科毕业生,但在三年多的工作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且每年获得的“优秀员工”称号,已经证明了我在这个岗位上的工作能力。我相信“本科毕业证书+三年的工作经验大于等于硕士毕业证书”这一

等式在我身上一定成立。

回答示范二:四年前,当我一进入大学时,就为自己设定好了学习计

划,四年来我都是严格执行的,而且我清楚,作为一名管理专业的学

生,光学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大量涉猎管理经典和管理实务书籍。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我在历次大赛中获奖的证书就是证明,我确信我能够胜任这个岗位。

可能遇到的问题:

1.你认为在工作中曾遇到的最艰难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2.你的领导要求你在一天之内完成三天的工作,你该怎么办

考察学习能力面试题 篇5

在很多考生朋友看来,国家公务员面试是考察不同的题型的,有些同学甚至做出过分类,比如说人际关系题型,综合分析题型,组织管理题型等。那么到底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是否存在题型的划分吗?专家带领大家拨开国考面试云雾带领大家一探究竟。

其实在公考类考试中重点考察的是能力,比如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而并非考察考生模式化的题型,那么究竟应该如何从回答彰显出我们的能力呢?我们通过几道面试题来研究一下:

某高校副校长对学生说,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学校替你赔偿!这段话得到广大网友的力挺,并在网络上迅速蹿红,被称为“撑腰体”。请你谈谈对于“撑腰体”蹿红这一现象的看法。

答案解析:这是北大副校长吴志攀说的一段鼓励校友扶起摔倒老人的话,日前被网友大量转发,并且在网络上迅速蹿红,被称为“校长撑腰体”并且有数万人跟帖,有一帖是这样写的: 好人出手空余泪,路人束手亦悲催。

众皆奋力齐扶老,不信东风唤不回。

“撑腰体”的蹿红说明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其传播速度之快从侧面折射出人民大众对道德对良知的呼唤和渴望。

二、很多人之所以很多时候不敢见义勇为是因为见义勇为的代价太大比如说“彭宇案”。

三、社会道德和良知在当代社会陷入了滑坡阶段,本来道德良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需要任何的“撑腰体”因为它的 “撑腰体”应该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究其原因如下:

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人价值观沦丧认定金钱至上,有太多的好心人见义有为被讹的事例。

二、法律法规制度未能为见义有为者有效地“撑腰”。当善意的付出屡屡为好心人带来难堪,甚至是不幸的遭遇,并最终导致戒备心理完全压倒善意,面对求助,表面的冷漠其实不乏善良的心只是缺乏在践行道德与良知的时候应有的权益保障,缺乏能够为自己撑腰的力量。那么要想使撑腰体走出虚拟的网络空间,在现实中生根发芽,撑起见义勇为者的一片天空,我们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去完善。

一、动员社会大众力量让整个社会称为见义有为者的撑腰体。

二、完善制度体制机制,仅仅依靠社会力量来匡扶道德良心不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整个国家法律体系称为见义有为的撑腰体

三、加大对见义有为者奖励的投入,使见义有为者在道德法律经济上都有撑腰体。在“小悦悦事件”发生的当下,“撑腰体”的走红反映出“社会其实并不是冷酷无情的”。“我还是坚信法律是撑腰体,监控是撑腰体,良心是最大的撑腰体。”

把别人拒绝在门外的同时也把自己关在门内,你对这句话有何看法?

答案解析:这句谚语看似通俗,实则意味深长,耐人深思。他告诉我们人与人交往和国与国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拒绝就等于封闭自己,而封闭自己势必会造成闭门造车、原地踏步,对于国家而言,闭门造车甚至会走向没落。究其原因如下:人是社会中的人,所以人是不能够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的把别人拒之门外,就等于切断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系,把自己独立起来,任何国家公务员面试技巧http://bj.offcn.com/html/guojiagongwuyuan/yueduziliao/mianshi/

事情都只能在相互联系中发展,都不可能在孤立中成长,这种固步自封的做法,表面上是伤害了别人,实际上伤害了自己,小到家庭个人,打到国家名族都是如此。清朝时期,英国使者来访要求通商,但皇帝妄自尊大使我国错失了历史性机遇。而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又深刻地告诉了人民,要想国富民强必须打开国门实现共赢。人是社会的个体,是社会的一员,要想生存势必要求与人沟通,这就要求与人交流和合作,“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这就说明我们在工作之中也要做到交流、敞开心扉,以积极主动的、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他人的思想。

某市存在着“黑的”现象,有人说方便,有人说不安全。市政府专门成立了调研小组,展开调研。你认为,如何确定调研对象和内容,才能保证调研效果,以便为市政府整顿“黑的”提供参考。

答案解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黑地”现象问题展开调研,全面了解“黑地”问题问题的实实在在,方方面面,才能为市政府整顿黑车提供法律依据,提供决策参考.而科学、合理、正确的确定调研的对象和内容才能保证调研效果。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研:

1、确定调查对象。确定调研对象要保证其广泛性和代表性。具体可以将“黑地”经营者、使用者、监督者、三个群体列为调研对象。

2、确定调查内容要紧紧围绕“方便”“安全”两个核心展开,重点调查“黑地”哪些方面给用着带来方便,可以列举时间地点路线等具体调查内容,在哪些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3、为了保证调查内容的针对性和合理性需要精心地设计调查问卷。然而确定调查对象和内容最终都是为了能真实准确全面的掌握“黑地”方便与安全问题。

观察漫画,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解析:漫画中左右萝卜果实和枝叶大小不同原因的探讨:漫画中左面的土壤显然厚于右边的土壤,当然这不可能是作者为了节省笔墨所以画成这样,而且对于面试考试的题目我们是要仔细观察细节,那么这里就有关于个地域条件的问题,同样的阳光雨水条件下,左边的土壤厚自然果实就大枝干就小,右边的土壤薄自然果实小枝叶繁茂。那么这里的联系实际谈感悟就可以引导学员发散到尊重规律的哲学观点进而发散到A、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B、教育要因材施教(可联系孔子教育观点)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阶段经济政策法规尊重中国现阶段规律

漫画中萝卜果实和枝叶大小的优劣问题要辩证地看待:A、发散到官员的政绩观、面子工程等负面事例,那么对于无论是趾高气扬地站在枝繁叶茂旁的兔子还是满脸羡慕地站在枝叶稀少持观望犹豫态度的兔子我们都要批判。B、发散到产品质量(果实)与广告宣传(枝叶)不相符合等事例我们要对右边兔子持批判态度。对于左边的兔子可以发散至对在保证国产品牌产品质量前提下在加大国际间的宣传力度,创造中国品牌。C、发散至军事乃至国家关系领域,那么历史上许多著名战役都是通过渲染兵力国力或是韬光养晦(勾践灭吴)而取得成功的,本来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兵不厌诈”。那么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还是韬光养晦和高调渲染结合使用的。想象事态发展进程,发散到协作问题、统筹问题:可以观察出左边的萝卜大甚至个头超过了兔子的高度那么想象并描绘左边兔子还没有挖出来萝卜就饿死了,同时右边的兔子一拔就拔出来萝卜但这满足不了自身的食量在没找到下个萝卜前就饿死了。那么此时可以谈谈他们应该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发散到A、个人协作精神 B、统筹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等5个统筹问题联系可持续发展C、国家交往原则发散至人际交往要谦虚低调,不张扬,要有内涵。

由此可见,我们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其实是有章法可寻的,这个章法就是凸显出我们的几大能力。因此希望考生朋友们从现在开始练习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一道终身受用的面试题 篇6

这是一家公司招聘时的一道面试题目:

“你开着一辆车,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经过一个车站。 有三个人正在等公共汽车,一个是快要死的老人,很可怜;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你做梦都想报答他;还有一个女人/男人,她/他是那种你做梦都想嫁/娶的人,也许错过就没有了。但你的车只能坐一个人,你将如何选择?请解释一下你的理由。”

在你看下面的话之前请仔细考虑一下,因为每一个回答都有自己的原因。老人快要死了,你应该先救他。然而,每个老人最后都只能把死作为他的终点站。或许应该先让医生上车,因为他救过你,这是个报答他的好机会。同时有些人认为首先要帮助的是自己钟爱的人,因为一旦错过了这个机会,可能就永远不能再遇到一个让你这么心动的人了。

在200个应征者中,只有一个人被雇佣了,他并没有解释理由,而只是说了以下的话“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带着老人去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我的梦中情人一起等公车。”

拯救老人

◇ 我是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我选择快要死的老人,这是第一直觉,看完答案后,我想我会把钥匙给医生然后去医院,那个他/她的选择如果和我合拍是最理想,如不是那……

◇ 选快要死的老人,是因为我们都很善良,在道义上,我们都背不起灵魂的十字架,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做到。其实也不是我们不想去做,而是我们这样做了又是怎样的结果。企业选人时,不仅仅要看我们善良,还要有能力啊。

医生与汽车

◇ 如果医生不会开车呢?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

◇ 但是题目本身又不可能说医生会开车,不然题目过于简单。是有一点缺陷,不过整体上来说还是一道不错的题目。

◇ 为什么不说服医生救治老人,自己带着梦中情人离开?

◇ 医生没有工具就像战士没有枪一样啊。

◇ 你认为在那种地方有救助这个老人的条件吗?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开拓了我们的思维,也考验了一个人的品质。

◇ 这道题很受用,但在美国汽车只是一个代步的普及工具,远没有其他来得重要,比如梦中情人。

◇ 在美国人的角度,可能较容易回答。中国国情不同,我上班7年了,才考驾照,驾驶还不能完全说是一项技能,更多的是职业。

学会放弃

◇ 每个我认识的人都认为以上的回答是最好的,但没有一个人(包括我在内)一开始就想到。是否是因为我们从未想过要放弃我们手中已经拥有的优势(车钥匙)?有时,如果我们能放弃一些固执、狭隘和优势的话,我们可能会得到更多。

◇ 我是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也许跟大多数人一样,始终站在自我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希望事情由自己来安排。看了答案以后,才了解到有的时候放弃才会得到更多。

◇ 看到这个测试题,我感慨万分。我深深体会到要懂得放弃,要舍得放弃。

◇ 舍我的精神,有时是处理问题的最佳方法。

打破常规

◇ 很多问题之所以让我们难以取舍,是因为自己身在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跳出问题来思考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 让人耳目一新,是的,我们要打破常规思维枷锁,跳出问题来寻求答案。

◇ 这个问题在很多地方都刊登过,但是每次看都还会有启发。我们的思维往往是局限在一个前提下,我们所有的答案都是在这个前提下产生的。有些时候我们的确应该推翻这个前提,把整个事件拆开来看。

◇ 这个题目让我受到很大的启发,我真的没有想到可以有这么好的答案。有时候事情的解决往往是让人无法估计的,但如果你认真思考的话,结果将是意想不到的。

◇ 深受启发。在现实生活中要善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要往两全其美的方向去想。

◇ 好像很多事都能两全齐美,只是要深入地思考。

为什么要出这样一道题?

◇ 为什么没有人讨论一下,公司面试为什么要出这样一道题,是想考考应征者的性格、心地、思维方式还是其他什么?

◇ 其实,这道题是考察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就是是否善于超常规思维,是否善于跳出思维定式,也许公司所看重的是个人的创新能力吧。当然,放弃可以更好地获得也是一种解释,但更重要的是考察在复杂环境中正确应对的能力。

◇ 同意上面的看法,这个题的考察点和放弃等似乎无关,是关于创新思考的。

◇ 思考方式比题目本身更有意义。

(帖子来源:www. hroot. com)

主持人评帖:

给你一个选择的权力——车钥匙,在这个面对生命(拯救老人)、报恩(报答医生)和爱情(令人心动的情人)的三维模型中,你将如何选择?

在模型中选择的人,往往看重生命的价值。毕竟生命无价,并且每人只能拥有一次。

跳出模型,质疑假设:为什么只能三者择一呢?放弃优势——车钥匙,你将会看到另一种可能性。正如赫伯特·西蒙质疑经济学经典的理性人假设,提出意味深远的有限理性说,得以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一样。

加入限制条件——讨论医生与汽车的问题,则可以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分析。真实的生活远比世上最精妙的模型更复杂,这时也许你还要考虑风险、代价……现实往往比小说更离奇。

上一篇:三八节主持词妇联下一篇:建筑企业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