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新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创新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推荐13篇)

如何创新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1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爱好兴趣、价值观、人生观、情感态度的关键时期。如何教好小学语文,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下面笔者就根据自身经验谈谈如何创新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学习兴趣;分层教学;生活实际

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了一些看法。

一、宽松和谐的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在讲授《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学生对文中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元误的频波”无法理解,笔者就引用同学们正在看的《西游记》激起兴趣:“难道托尔斯泰的眼睛能像太上老君的宝葫芦、像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金角一样能把世界上的物质吸进去?”得到齐声否定后,笔者又问:“我的眼睛能把语文书吸进去吗?”学生答:“不能。”笔者一本正经地说:“我说我能!我能通过眼睛把这本书的内容记到我的脑海中去。”望着笔者“抓起”“塞入”的手势,同学们会心大笑。进而笔者一手指着自己的眼睛一手指着课代表:“我的眼睛能把卢婉敏吸进去吗?”同学们开心答到:“能!”“对,通过眼睛我知道了她是个勤奋好学聪明负责的女孩子。”接着再以好差两生的评价让学生领会了什么是“放出准确无误的频波”,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要学生自己概括对该句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直至铃声响起还意犹未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的魅力在于此,语文课堂的活力也在于此。同一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素养、心理状况等等的不同,得出的答案可能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这就是创造力的表现,也正是我们要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的。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

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学生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往往能产生一种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学习兴趣高涨,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展现语文课堂的无限活力。

二、分层次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适应能力

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小学时期正是开阔思维的起点。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补课的方法为其奠定必要的基础,消除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也可以采用伙伴教学的方法,改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因材施教,并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而应该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养成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回归生活实际,提倡体验学习,创设应用环境

新课程改革提倡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增强学习热情。所谓的体验学习是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方法。在复习课中我们要想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和复习热情,更应尝试使用体验学习。让知识回归生活,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想着把课堂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等联系起来,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活学活用,学生才学得更有趣,才感觉语文就在身边,语文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这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回归到生活实际,让我们所有的知识网络为生活服务,为他人服务。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设计者,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复习内容,使所讲的语文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和环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复习语文,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要想培养其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就要从小学语文的学习开始抓起。掌握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一定的措施去解决这些问题,就能有效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如何创新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2

在教育活动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也是落实我国新课程标准的表现。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人口的思想道德水平,就必须从娃娃抓起。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对于学生的人生都有重要的意义。之所以重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全部都蕴含在我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当中,字字句句间渗透着中华传统美德。笔者研究如何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这一课题,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

2. 德育教育的内涵

我国的德育教育内容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不尽相同,德育教育实际上就是对学生道德的教育、思想的教育与政治方面的教育。一般来说,德育教育内容一般有三个不同的方法,一个是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的相关教育,一个是公民道德与政治思想的教师,一个是比较深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生理想等的教育。鉴于笔者所研究的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所以在这里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作简要介绍。在小学德育教育中,主要教导学生懂得做人的基本品质,比如诚实、勇敢、公平等,可以明辨是非。要对集体主义等思想有一定的了解,热爱祖国与人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远离违法犯罪等。

3.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教师作为人类心灵的建筑师,在塑造学生的人格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进行介绍。

3.1 以课文的思想内涵作为渗透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德育教育的范围很广,笔者认为,凡是对学生正确人格的塑造有积极作用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德育,政治思想与心理发展的教育等都是德育的内容。小学语文课本中,涵盖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所涉猎的方面很广,并且都有不同的分析角度。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在所教文章中发掘出德育教育的重点。将课前的引入版块作为进行德育教育的平台,在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背后的思想内涵,充分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提炼出德育教育的关键点所在,理解每一个段落背后的德育教育意义。这样教师在课上就可以很自然地教授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水平。比如,教师在讲授《雷锋》的时候,就可以在言语间将作者想要传达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流露出来。引入时,可以提问:雷锋在你们心中的印象是什么样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都怎样帮助过别人,你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对的吗等。这样学生就会理解助人为乐是一种正确的品格,值得学习与发扬。

3.2 将语文课堂上的德育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德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在思想上理解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提倡也是值得学习的,其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行为人,在其生活的各种行为过程当中彰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教育理论应用到实际当中[1]。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还要注意将其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比如说在讲《我的战友黄继光》这一课时,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情感上体会黄继光这种勇敢、奉献的精神,更要让学生把这种精神习得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当中。课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种精神延续到学习生活当中。老师说:“虽然我们不能像黄继光那样去顶炸药包,在这样和平的年代,我们可以学习他的奋勇争先的精神,在学习中你追我赶,在值日任务时积极劳动,抢做脏活累活。这都是奉献精神的体现。”这样就可以使得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便于其学习,更便于其实施。

3.3 让学生参与到德育教育过程中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其最大的优势就是使学生的情感参与到德育教育的过程当中,以情动人,使学生从情感上受到熏陶与影响。这就要求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授课时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互动,使学生运用真情实感,切实参与到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请学生进行朗读,在朗读过程当中,学生会投入情感,真实了解到文章语句所传达的德育内容,形成强大的德育教育氛围[2]。另外,教师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与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切实掌握德育教育内容。

4. 结语

笔者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希望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在强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同时,实现小学生综合道德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付军.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祖国:建设版,2012(12):119.

如何创新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扩展阅读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扩展阅读教学

1.小学语文扩展阅读教学的概念

扩展阅读教学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模式,其将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通过围绕教材的中心讲解知识,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兴趣引导教学,鼓舞学生去主动进行课外阅读训练,并且将阅读到的知识运用到平时的知识学习中。该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师的引导环节。教师要激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将一些课外阅读材料制作成教程,最好能与实际生活有关联。在扩展阅读方面要使学生注意在对教材进行精读的前提下泛读,要有自己的目标,这样能在进行扩展阅读的同时还能加深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扩展阅读教学的特点

现有的语文扩展阅读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始终将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主动学习,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交流学习提供一个平台,使学生共同交流、共享观点、互相评价、共同发展进步。第二,将语文教材中阅读版面作为依据,加大课外阅读,不拘时间地点,将课外阅读的知识运用到教材知识中,扩展补充其知识点,把这种延伸阅读教学运用到整个语文阅读教学中。

二、实施扩展阅读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拓展阅读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教育变革,其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的整体知识量,还能加深学生对阅读教材的全面了解。新课标中对扩展阅读进行了重点改革,特别是很多中小学语文新课标在最后部分都有建议扩展阅读的目录,但是教学过程中完全忽略了这一教材改革的重点,使得改革取得的成果不是很理想。

这样的现象有一部分原因在教师身上,教师为了能在课堂时间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就忽略了阅读,很多教师甚至占用学生的阅读时间进行课程教学,剥夺了学生的自我思考,长久以往很容易让学生只学会死记硬背教师教导的知识,甚至产生反逆心理。阅读本身是一種陶冶身心的活动,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说,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且能很直接地反映出来。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目前,很多教师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依然是教学质量问题。想要提升教学质量就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现在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将学生当作课堂上的主体才能真正地提升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效率。实施扩展阅读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阅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完成教导知识的理解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在学习中阅读才是基础,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3.有利于情感完善与审美培养

现在很多教学都注重人文教学,孩童时期的情感培养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商,也对其审美观有着正确的指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扩展阅读教学,和学生进行互动,在进行知识教导的同时也能引导其情感。

三、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1.设计科学的教学目标

语文课文的学习首先要设计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明确教学方向,高效率地完成教学计划。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设计是非常重要,要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还要对小学生各方面培养有积极的引导意义。此外,制订目标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既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那么制订的教学目标首先就要实际考虑学生本身的状况,这也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理念。每一个学生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主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建立必须要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现状。教师只有真正地将学生考虑进去,才能在实施教学目标时,将学生学习激情充分地激发出来。

2.设置阅读教学环境

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来讲,小学语文扩展阅读教学对教学环境的要求很高。这是因为对于小学生的阅读教学要以引导为主,将课堂上的教学气氛烘托出来,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若是教学环境枯燥无味,只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要为小学语文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这也是阅读教学重要的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坤炽.以教材为生发点,有效拓展阅读[J].广东教育,2010(7).

小学作文教学如何创新 篇4

小学作文教学如何创新

作文教学历年来是语文教师最感头痛的事,大部分老师觉得作文教学无从入手,过于放手觉得学生写得文不对题,指导过多,又时常会出现“千人一面”、“千篇 一律”的现象;学生由于生活实际较少,怕写作文,觉得无话可说。“作文难,作文难”成了师生共同的“口头禅”。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作文也迎来了艳阳天。新课程要求小学作文教学要着力于改变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重视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基于此,笔者在作文教学中,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降低作文教学要求

《课标》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亲经历的事情或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小学生作文是练习,是习作,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话写出来,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就怎么写,无需做太多的加工润色。这是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老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作文要求复杂化,可以说这不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年龄的特点,学生的作文往往达不教师的要求,一般习作只能受贬。记得詹姆斯曾经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出:“人性中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林肯也曾说过:“人人都喜欢赞美。”确实如此。从内心深处谁不想得到肯定与赞美,小学生更是如此。而事实上,小学生往往很难在习作上得到老师的赏识,其原因就是为师者心之过急,拔苗助长,违背规律,事与愿违,其实万物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去寻求最佳方法,一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无疑是呼吁教师降低作文教学要求,充分相信学生,引导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消除了习作的神秘感,有了习作的兴趣。其实,你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丰富学生习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素材,学生习作的素材从何而来,从他们的生活中。叶圣陶就曾说过这样的话:“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生活是海洋,生活中值得写的可以说是太多太多了,但小学生往往不去留心观察,以致于到习作时无从下手,无话可说,我们认为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素材,如我们在教学《抹桌椅》这篇作文时,如果只单纯地引导学生去读例作,学生最多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例作用词的准确、生动,而让他自己写,仍不知从何处下笔。为此,我们在课前就作了精心准备,每班让两个学生分别带来了盆和抹布,课上,让一名同学表演抹桌椅的经过,再现生活,引导观察,指导说话,结果学生兴趣盎然,写作成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同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还充分发挥阅读教学对作文教学巨大作用,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谁都知道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名篇佳作,且课本的编排也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所以在材料、遗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都能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就能从中领悟写法,不失时机地要求学生仿作,实现读写迁移。可以说丰富学生习作素材的途径是很多的,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发现,善于组织安排,一定会让学生远离“无米之炊”的困境。

三、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学生有了习作的素材,是解决了“无米之炊”的苦恼,但教师如果只给学生以米,而不教给他们做饭的方法,并非人人都能做出一锅喷香的米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法,构建“综合作文训练”和“研究式作文训练”模式,将传统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注重教给学生写法,设计一些新颖、有趣、能激起学生好奇心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以于永正老师的《一块面包》为例吧,于老师的这一节课,在教法设计上可以说是颇费苦心,独具匠心的。其实,他这一课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的教育。一般老师只会让学生说说粮食是怎么来的,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教学,学生通常也能接受,或许也能写出不错的作文来,但学生的兴趣可以说是不会高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习作的兴趣,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而于老师这节课,开始就声情并茂地讲了一个学生丢面包的故事,并且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说说“让你见了,打算怎么办?”那么一个贴近生活的故事,处理权又全盘交给学生,谁不能劝说两句,到这里,于老师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怎样说,告诉学生要想“劝告”别人,首先要敢说,其次要会说,那说些什么呢?进一步指导习作的条理性,让学生列提纲,然后讨论板书。让学生从这些方面思考劝告内容,接着创设情境(师生表演)激发灵感,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者结合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是多么重要啊!

四、增强学生习作信心

自信是人成功的第一要点,学生习作的信心需要教师的百般呵护,想方设法让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作文批改采用高分政策,批语从激励学生角度出发,确实做到心慈手软。常言不是说吗: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可别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的良苦用心,会让他感动,催他奋进。作文评讲时,可多读学生的好作文,特别是有进步的习作,要知道这对教师来说轻而易举,小事一桩,可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同时还可给优秀习作提供发表的机会,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开辟作文栏,或推荐给学校红领巾广播站,校内宣传栏,对一些作文兴趣浓,作文能力强的学生,建议他们向报刊杂志,电台投稿,习作发表后的那份喜悦一定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者不就是要从受教育者现有的素质实际出发,充分开发其身心,提高和完善其综合素质水平,促使其个充分自由的发展,并成为特定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恨铁不成钢”的办法已不可取,和风细雨的滋润才能使禾苗茁壮地成长。正如泰戈尔所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日臻完善。”

如何创新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5

沛城镇鹿湾小学:刘梅

【摘要】生态课堂教学是推行教育新政的具体实践,是教育体制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一次大胆的创新和有益的尝试。将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教师们的初衷和目的。本文根据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和对生态课堂教学的理解,对引入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以阐述。

关键字:语文;生态课堂;创新精神;培养;

生态课堂教学侧重于学生的自主思维,将单一的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演变成师生间互动探究模式,教师由原来传统教学中占主体地位逐步转化为引导、启发的角色。这种形式从表象上看似乎是对学生的放纵,但深层次研究学生的心理因素,就会发现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因为模式本身完全适应了青少年接受新鲜事物的心理需求,将学习方式由教师被动式灌输演变为学生主动式探究。这样就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自主思维习惯。但小学生必定自控能力不强,怎样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上充分发挥语文生态课堂教学作用,真正做到趋利避害,仍需要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把握住关键环节,在创设环境、找准定位上下足功夫。

一、创设环境,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生态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放松了对学生的约束,从形式上显得更加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要营造课前、课中、课后的生态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知识接受情况了如指掌,做到胸中有数,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要及时掌控。一是在课前预习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对将要学到的课文进行预先的阅读理解,让学生对生字、词句、段篇、章节有一个整体印象,并根据自主学习的理解来阐述自己对文章的阅读感悟,找出疑问带到课堂进行解决。通过这样的课前教学预习方式,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机会,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就会集中精力去解答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在课堂互动环节。课堂互动中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解答,互相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对生字发音、词义理解进行纠正和强化记忆。通过自由的交流方式,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掌握知识要点。梳理出小组难以解决的问题由组长做好记录,将疑难问题集中整理后由教师进行解读释疑。教师在解答学生疑难问题之前,要对字词句篇的知识要点以提问或学生自主发言的方式来进行检验,以便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然后根据检查结果结合疑难问题给学生作出详尽的有针对性的解答。这一环节教师重点是维护好课堂讨论秩序,穿插在小组间正确引导启发学生围绕问题心无旁骛地展开自主思考和讨论。三是在课后补充环节。课后补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主要知识点的巩固和加深理解。教师可以将课堂上的疑难问题作出提示后,留作学生课后思考,这样就进一步延展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空间。为学生创设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环境,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逐步强化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养成不断创新的行为习惯模式。

二、找准定位,培育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在引入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时,找准自身定位、扮演好几种角色对于持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育学生创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明确自身的定位,才能够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因时而异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施教方向。只有完成几种角色转换,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做好全局的操盘手。每一个课时从筹备、实施到结束都包含着很多细节和内容,教师就是要将各个环节有序连接起来,不断丰富各个环节的内容,使得每个环节充满生机活力和趣味性,引导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要把握好整体进度,能够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推进,圆满完成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在课前预习时提出具体的要求,在课堂讨论时调动学生思维,在课后巩固中确保学习接受效果,进行统筹布局合理调度,在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对教学方式运筹帷幄。二是做好互动的领航员。及时调动学生讨论互动情绪,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讨论中来。必要时候也参与其中,为学生讨论方向作出适时点拨。该沉默的时候要保持沉默,耐心细致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并从发言中细心揣摩学生的思维动态;该鼓励的时候要适时鼓励,引导学生按照创新的思维方向延展思维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该修正的时候要及时修正,避免学生的讨论内容偏离知识重点太远,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三是做好深化的助推器。小学生对于生字、词句往往都存在暂时记忆的现象,时间一久就会忘记,所以教师在执教中将主要知识点通过各种形式给学生加深记忆是十分必要的。要深化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形象记忆、抽象记忆等多种记忆方式,尤其是对形近字的区别记忆上,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研究各种适宜青少年的记忆方法达到知识接受目的。例如在区别戊、戌、戍、戎这样的形近字上,采取编制顺口溜的方法:戌(xu)横戍(shu)点戊(wu)中空、十字交叉就念戎(rong)。这样就很好区别,并且记忆深刻。鼓励学生创新改进记忆方法,将复杂的知识简单明了化,这对于知识的传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如何创新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6

摘要:创新,即通过旧的知识,新的组合,得出新的结果的过程。“新”可以是与别人不一样的,也可以是自己新的提高。“新”的结果,可以是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思想,也可以是新的构想、新的思维方式等。创新学习,是人们通过以有知识、经验的摄取,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索,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小?W语文;教学;创新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118

中小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精神、创新学习意识、创新学习思维、创新学习技能和方法。而小学语文课堂离不开阅读与写作,教师要善于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体现创新思维。

现以《草原》一文为例,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草原》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文中绘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图,记叙了一群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是一篇集自然美和人情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在对这篇课文的赏析教学中,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新型的教学流程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遵循这个教学原则,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1.利用导语,激发学生兴趣。2.通过多媒体整体感知草原。3.进一步熟悉整篇课文。4.具体学习课文,分析优美、清新的语言,领略草原的美以及草原人情美。5.拓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草原的爱。6.课后引申:假如我是草原上的()我会说()。整个流程先品味文章,再引申、拓宽、转化为能力,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流程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减少了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强了理论指导的科学性,比起传统教学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拓展。

二、教学方法力求新

在执教中,笔者制定了三个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句子含着的意思。2.在草原自然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草原》的教学对象是十岁左右的五年级学生,根据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设计了一种较为宽松的课堂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领悟文中的情感。并且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立体多层面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达意、思考问题、剖析风土人情等能力,这些能力就是素质教育要求的实践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笔者遵循创造学习的教学原则,比如在展示目标时采用情景式,笔者先给学生背一首有关草原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然后,调动视听手段,用多媒体出示以《美丽的草原 我的家》为主旋律基调的草原画面和课文的朗读,使学生通过视听感受到广阔无边、蓝天碧野的大草原。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笔者采用了讲授、谈话、讨论、观摩演示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电脑以其丰富的信息、储备、快速的运行速度、强烈的感染力成为教师首选的创新辅助手段。声音、形象、颜色、光线变幻多姿的组合效果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活学生思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之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细腻的诠释赢得人们的共鸣,其感染力很强,若加上恰当的画面,不仅可以吸引学生,而且可以激活思维、强化理解、增强记忆。鉴于此,笔者在赏析中每个环节都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封页是一幅草原的美景,推出“草原”的动画字幕,伴随着清新悦耳的轻音乐,目的是在课前让学生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移,为上课时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在导入时,笔者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诗句,用羌笛伴奏,出示草原苍茫的美景。在范读时借助与课文内容大体吻合的风景片,有轻音乐、类似电视散文。在具体赏析部分,笔者设计以红色的动画字幕板书出重点词句,让学生理解、把握文章重点部分。在学习后面“蒙汉两族一家亲”后,笔者剪辑播放了《爱我中华》,让师生同唱歌曲、同品味后结束全课,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的课堂语言设计至少要有两个原则: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二要设计有激情的、有感染力的优美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长期以来,学生感到作文难、难作文,一直困扰着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其内在因素主要是学生由于社会环境接触肤浅、生活阅历不深,作文材料缺乏,从而扼制了学生作文创作的过程,一旦打开思维的闸门,放飞想象的翅膀,作文的天地无限广阔,因而作文教学更需要教师闪现创新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作文材料,善于选材成为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首要条件,据笔者对这一方面的摸索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

1.用创新教学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小孩天黑了还在玩沙堡,老翁天没亮就操起了鱼竿,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材料的捕捉又何常不是如此?一株小草、一块沙石、一束鲜花、一件感人的事情、一部好看的电影电视,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关键是引导、启发、不断激发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语文课上,两只呷呷叫着的小鸭子跟进了教室,学生好奇地看着,注意力集中在鸭子身上,教师走上前去,一手一只,毛绒绒的小鸭子在手里不停地搅动、挣扎,多么可爱的小动物!学生以为教师会放出教室外,可却只见教师把鸭子放到了讲台上,从全身到嘴、眼睛、脚一一向学生展示、介绍、让学生观摩,学生兴趣来了,思维活了,短短几分钟解决了以前一节课的问题并且用词生动、文字得体,课后交流的还是这两只可爱的小鸭子,使学生明白:作文并不难,只要把自已所能想到的,把自已看到的变成文字就是作文,克服了这一心理障碍,问题将迎刃而解。

2.巧设悬念进入角色

悬念,影视剧中吸引人的最关键所在,殊不知,作文教学引导学生选材引入悬念,同样能引起学生写好作文的极大兴趣,增强学生作文的自信,而 悬念的设置首先要求教师精心选材、材料典型、新颖,激发和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3.讲练结合,不断提高

多年提倡的鼓励性评语正确评价学生的品行,正确对学生做出鉴定,这种模式完全可借鉴到作文批改中,给学生作文的模式化、公式化?u语,远不能适应学生的接受理解及当今教育发展,写评语既是教师批阅作文的环节,更是一次创作过程,好的评语不但可鼓励学生创作,还可给学生进行一次情感的交流,为下次作文材料捕捉奠定基石,一位学生写了对教师说心里话的作文,劝教师工作辛苦要多加休息,看得笔者很感动,饱含深情的评语一挥而就:“谢谢!老师由衷地谢谢你,请放心,教师会好好的保重!”还给了高分并在讲评课上有激情宣读,师生情感得到最好的交流。要有创新的举动,也不是简单的事,这既需要工作经验的积累,也需要教师多读书,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笔者认为:教师增长自己创新智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教师不可能搞过多的的社会调查,教师没有时间和机会“周游世界”,教师要善于通过“书”这一载体认识世界,了解形势,获取信息,开拓眼界。教师要有以下认识:

(1)读书是教师最主要的信息源

教师通过读书可以获取更多信息。在今天的信息社会,信息传播渠道异常丰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十分广阔。如果教师不读书,不上网,很可能落后于学生。1999年,中国教育报对中小学生读书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很多教师的知识面窄于学生,这种状况是造成师生关系不协调的一个重要原因,新课程主张开发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而且要积极指导学生开发课程资源。这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在这种形式下,教师的读书活动更应该加强。

(2)读书是教师提高创新能力的第二发展学校

校本研修理论主张:教师工作的学校是教师修炼的最好课堂,中小学是“教师发展的学校”我们还可以说,读书是教师提高创新技能的“第二发展学校”。

教师很可能一辈子都很“平庸”,但你若能努力追求,就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教学专家甚至是出色的教育家。成功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难。魏书生初中毕业,但成就了很大的事业,培养魏书生的主要是书籍。魏书生读书,已经达到了融会贯通、左右逢源的境界,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肯定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在魏书生成长为名师的历程中,是什么让魏书生这个初中毕业的教师,在专业生涯中不断发生着质的变化?完全是靠他不断地读书,汲取书中精华,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提高自己的素养,走上一个又一个成功的彼岸。读书,可以积累精神财富。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阅书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创新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教育理想和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都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创新型教师。

如何创新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7

由于学生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环境的不同, 学生的创新能力层次结构就明显地表现出差异性, 但每个学生都会在不同的方面有其独特的闪光点。教师切忌将其“一棒打死”或“一刀切”, 这样就抹杀了学生向另一方面转变的个性, 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 取长补短, 只要在某一方面突出的, 有良好的表现都可以评为好学生, 教师放宽了好学生的标准和尺度, 使学生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好学生。对于增加学生自信心和向上进取心起到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逐渐形成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 充分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氛围。

二、留给学生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通过课堂充分的交流, 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 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促使学生能力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教学中切忌提问后立即要求回答, 而是要留给学生一定思想交流的时间、空间。说话课《找春天》, 教师出示挂图后, 问:“你是从图上哪些地方找到春天的?”学生仔细观察后, 回答有:小草绿了, 柳树发芽了, 桃花开了, 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有个学生还说出:“从小河里找到春天。”“你怎么从小河里找到春天的?”学生说:“我用手摸一摸, 感觉到春天的河水不太冷了。”这就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 充分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 教师又说:“你愿意把你看到的春天说给你的朋友听听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吗?”学生自由地找到朋友, 交流之后, 写下自己想说的话, 再说给全班听。教师又说:“你愿意把你看到的春天画下来吗?”教师在学生自由地创作春天想象画的同时, 用录音播放有关春天的轻音乐, 十几分钟后, 学生创作已基本完成, 有几个学生的作品富有新意和创造性, 还涂上鲜艳而春意盎然的色彩。这样, 就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 自由的空间,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仅活跃了其乐融融的课堂气氛, 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给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 也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这个意义上, 教师是导演, 每个学生都是演员, 是主角还是配角都应该有学生的一席之地。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角色表演, 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学完《狐狸和乌鸦》一文后, 我在准备好道具和背景音乐的条件下, 将学生分三组对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每组两人, 分别扮演狐狸和乌鸦。随着背景音乐声响起, 戴头饰的“乌鸦”拍着“翅膀”从“大树”上飞出窝, 飞呀飞呀……找到一块鲜美的“肉”, 又“飞”回了“树”上, 得意洋洋地站在“枝头”, “狐狸”懒洋洋地钻出“树洞”……表演者惟妙惟肖地表演, 再加上表情、动作、富有童趣的语言……一阵阵掌声响起, 表演暂停。教师让学生评出“最佳组合”、“最佳主角”、“最佳配角”。我又说:“如果你是乌鸦, 你又会怎么做?”想好之后, 自由组合, 再进行表演……课堂气氛活跃异常, 在表演过程中, 学生不仅发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 认识了假恶丑, 提高了道德分辨能力, 也给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机会, 寓教于乐, 滋润了学生美好的心灵。

四、训练多角度的创新意识

多角度的创新意识, 在思维中叫发散思维, 它是创新能力过程中最重要的智力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就不能墨守成规, 按部就班, 囿于“标准答案”, 而要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面, 运用多种方法来思考问题。学习《我要的是葫芦》时, 我说:“你喜欢种葫芦的人吗?为什么?”很多同学都说不喜欢, 因为他不知道葫芦叶和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出乎意料的是有一学生却说:“我喜欢他。”随之有两三个同学也齐声附和, 他们说:“因为他能吸取教训, 勇于认错, 知错就改, 以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这几个同学是有独到见解的。我又说:“你能按‘一年后, 那个人又种了一颗葫芦……’接着往下编一个故事吗?想想看。”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 发展了创新能力, 又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 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理念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反思;重建;教育理念

创新成为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我们要进行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必须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转变原有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张,在扬弃旧有的教育理念上,尝试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一、制约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发展的几个因素

小学语文教育从当代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稳定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从本质上把教学看成是一种传授知识的过程,传授知识便成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以灌输式、机械化思维方式对待教学中的一切。这种教学方式,长期制约着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水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教学目的和社会实践严重脱离,把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抹杀的一干二净。

由于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往往把教学当作自我表演的舞台,学生成为舞台下的看客,主动意识提高不起来,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然,这种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和人类自身的要求提高,必然会引发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

1、“教本位”思想严重。教师成为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学生则成为被动接收的客体,教师与学生成为主体与客体、能动与被动的关系。教师成为无所不能的、无所不知的圣人,决定着教学中的一切,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就像从机器中制造出来的产品,没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他们的一切早已设计好了。教师成为高高在上的君主,他有权力指挥学生的发展方向,他主宰着他的臣民――学生。

2、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评价标准是影响创新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内容改变了很多,但考试的模式和升学的模式改变少之又少,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看的还是升学率。在学校里,还是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现在的学生家长都是跟着名校走,如果学校升学率低,学校声望大跌,好学生择别校,创收大减,这学校的日子就不好过,所以势必会换新鞋,走老路。如果不改变小学语文教育的评价标准,小学语文教育创新就是纸上谈兵。

3、现代小学语文教育技术的缺乏。小学语文教学教育信息化必须以一定的现代的信息技术为基础,而语文作为一种传统的科目,运用现在技术的手段有限,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那么,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解决硬件和软件上的不足。这中间,教师作为信息社会的创新型人才,应具有现代教育观,转变传统观念,紧随时代步伐。

我们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小学语文教育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随着时代的进步,创新成为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发展的途径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本质思想就是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自由性和主动参与意识,教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拥有自身特点的创新条件,这样的话,教师作为教学工作中的重要角色,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中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帮助学生主动发展,为培养创新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1、建立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形式。针对传统“师本位”弊端,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必然会走上历史舞台。在舞台的中央;尽情释放的舞者由原来的教师变为学生,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教师成为辅佐学生表演的“配角”。在这种学习中,主要是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在这里起引导作用。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的过程。这样,把过去的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变为现在以学生为主;它的根本要求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很好的学习和发展。

2、对教学工作做发展性评价,突出教学发展的功能,改变评价过于追求升学率与选拔功能。符合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的提高,要改进学校的硬件设施,树立“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素质教育观念。决不可因循守旧,消极对待,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课改推行中不平衡的原因之一。改变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尽快建立包括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推进课改机制的建立。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制造或建立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德、智、体、美全面發展。要想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兴趣这就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把握。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究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

除上述之外,新的教育思想在不断地涌现。如网络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结合事实授课等都走向社会舞台,一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浪潮迎面扑来,让我们共同承担起这一任务,共同推进小学语文教育改革。

如何创新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生 创新能力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学生是教师施教的对象,学生的许多意识和能力的形成,相当大的部分来自学校里的学习活动,而这些学习活动是教师组织和指导的。传统的教学活动,只是把学生作为一种接受知识的容器,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注入式,填压式的,使学生形成的知识和能力也只是一种眼光内向,面向书本,面向已知的狭隘的纵向的能力。在当今知识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学的着力点必须由单向的文化传承转移到激发创新上来。而实现这一转移的根本在教师,因为教师是直接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因素。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教师的教学活动富有探索性、动态性、个体性、情感性。

1.钻研教村,挖掘教材的实质。教是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原材料,教材本身虽是死的东西,但是,教学方法并不是死的东西,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去寻找创新能力培养的切人点。

2.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教师只有知己知彼,了解学生的识认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满足其学生个体的实际需要,不断地激发和培养他们的新的需要,因为这种需要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3.巧妙设计教法。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教法以突出创新为价值取向,把培养学生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前提。

三、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1.参与操作,玩中求知探新。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性相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丰富的情感体验可把客观的“要我学”转化为主观的“我要学”,改变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

2.参与讨论、发现、激活创造思维。教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不断产生新设想。如教学“年、月、日”时,笔者问:“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有的提出:“一年有几个月,有多少天?”有的提出:“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也有的问:“我在听天气预报时,经常听到上旬、中旬和下旬,这是什么意思?”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讨论、听讲,更主动地参与教学。

3.参与猜想,培养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又叫猜想,是一种整体、粗线条的、跃进式的思维。这种思维在遇到问题时,往往对事物直接感知,整体把握,通过一阵紧张思考,一下子接触到问题的实质,找到答案。

如何创新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10

富民县散旦小学

缪金花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的《课程标准》的提出,更加强调“促进学生的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培养学生将来的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教育提高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关键词:创新 意识 教育 数学 问题 培养

前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重要是关系到小学生的茁壮成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打开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空间,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正文:

一、概述

1、创新的概念

创新是把已知的素材(或者以知的经验)重新组合,产生具有新价值的事物、思想和方法,即在创新性思维指导下的行动及其价值的实现。

2、创新的意义

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主要动力,是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关键,而现如今的新课标就着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模型,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更好的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的创新意识

1、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既不限于一种思路也不局限于既定形式,而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来探索解题的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在教学15减9时,可以这样设计,先出示算式15-9=?,然后启发学生:看谁最聪明,能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答。用这样引导的方式可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来解答这道题,从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实施教师的求异思维。

3、质疑问题

问题的解决意味着某种知识的创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不同见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疗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尤其是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新旧知识该在连接处,思考问题的转折处,沿着学生的思路认真斟酌,精心设计问题,使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真正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钥匙”。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班有个学生在课堂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2+2=2×2,而4+4≠4×4呢?”这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我及时予以表扬,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找出答案。通过解决教材没有,教师没想到的创新问题,即深化了学生对乘法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强化了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求热情。

3、突破常规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与教师自身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文化素质,还要善于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突破常规教学,不可呆板生硬的局限于某种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拘泥课本、教参,不把学生固定在一个点上,创新型的使用教材,针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有意识的设置争议环境,让学生参与争议,既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4、丰富的想象

想象是利用表现,在头脑中加工成为见过的情景,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文字描述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认识活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形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形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创造丰富的情景,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前提,给与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创新素质得到发展。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计这样一个例题:“每个学生带80元钱到商店,钢笔9元/支、彩笔5元/支、笔记本4元/本,你可怎样买?”学生说出自己的买法,教师根据所说,把与教学有关的方案和学生一起研究并解决。在简单的提问中,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的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也学会了新知。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给学生创设实际动手的机会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机会,如果课堂上只有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那么学生获得的知识只能说是比较肤浅的,应该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听一听,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以及分割、拼合等操作过程,多和感官协调统一,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究、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可让学生小组准备好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按要求拼成任意一个长方体,然后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探索新知的奥妙,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们通过操作、对比、辨析、理解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这样掌握的知识会更牢固。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采用操作手段,有的放矢地加强诱导、点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动机,培养兴趣(1、)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人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而少年儿童好奇心更为强烈,不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使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如:“年、月、日的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这样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跃跃欲试。从而为孩子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

(2)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识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的喜悦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去学习去探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各种差异来训练学生,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上突破自己。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中等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学生的能力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也会随之提高,学生也因此获得成就感,学习数学的兴趣很自然的就提高了。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旦有了进步或开始独立的思考问题,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教学内容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常规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在掌握常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敢于设想创新,敢于标新立异。要启迪学生创造性地“学”,善于找出新规律,运用新方法。例如:根据松树棵数是柏树的4倍。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些什么?”于是学生展开联想,积极发言,有的说:“柏树是松树的四分之一,松树和柏树比是四比一;还有的说松树和两种树总棵数的比是四比五,柏树和两种树总棵数的比是一比五„„这样一来,不仅广开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而且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4、设计开放性习题,进行思维发散

开放性习题往往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完备,能引发学生思维发散,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所教授的知识内容以及相关的材料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习题,以此来逐步训练学生的思维发散,让学生打开思维的空间,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红星小学有250名师生,现在要租车去游览。有两种车供选择:48座大巴车,每辆租车费480元;20座的中巴车,每辆租车费220元。怎样租车才能使每个旅客都有座,又最省钱?”在解题过程中,应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尽量多租每个座位少花钱的车;二是使空座位尽量少,提高座位利用率;然后设计几种方案,进行比较,再确定最佳方案。

5、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创新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为,要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出创新的意识。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组成小组,提出问题,由小组人员互相讨论得出结果。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己去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力。

如何创新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11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来自于问题。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起源于质疑。可见,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一切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使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钥匙,这是创新的起步。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着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质疑的基本方法。

如:从课题质疑,从标点符号质疑,从中心思想质疑,从语言运用质疑,找原因质疑,找依据质疑,抓联系质疑,抓关键句质疑,抓矛盾质疑,联想质疑等。例如《第一场雪》中有这样一句:“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教师可引导学生抓矛盾处质疑:凭我们平常的感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一般不会发亮,那么这句中“毛茸茸”的银条为什么又“亮晶晶”?凡是“蓬松松”的东西——比如一团棉花——它就不会“沉甸甸”,但是课文中为什么又说“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呢?教师还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对书本上现有的知识和结论作独创性的发现,甚至发现课文的不足之处,并设法加以弥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是搞活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的基本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催化剂。如我在教《太阳》这一课时,先拿出事先准备的太阳公公画像,配上生动的、活泼的语言引起了学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接着我鼓励学生提问,学生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有的同学问“太阳公公,你离我们有多远?”有的问:“太阳公公,你有多大年纪?”有的问:“太阳公公,你有多热?”还有的问:“太阳公公,你为什么每天东升西落,能不能改变路线呢?”等等。

这些看似滑稽可笑的问题,无不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积极肯定。类似这样课文还有许多。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充分利用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促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鼓励 学生自由思考,甚至异想天开。这样就满足了他们强烈的表现欲,创新意识必然增强。

二、鼓励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了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的整齐划一。表现在课堂上,常常是教师的一言一语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妨碍了学生的创新。因此,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

三、启发创造想象,诱发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创造力更多的是以创造性想象来表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的有关表象,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思路向四面八方辐射。例如教学 《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生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用处后,可以告诉学生,人类研究动物尾巴的用处来为人类服务,比如人们根据鱼的尾巴、鸟的尾巴设计的船只的舵、飞机的机尾都是用来掌握方向的,然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动物尾巴的用处来进行辐射想象和联想,从中受到启发,设想发明某种事物来为人类服务。

这样从模仿入手,通过相似要素的组合,进行适当的开拓和延伸,使学生的想象更具体、更合理。

四、挖掘创造性因素,培养创新品质

在各种人格特征中,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和意志力是创新个性的核心品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介绍名人名家成功的故事,如张衡、牛顿、爱迪生、李时珍、詹天佑等等的故事,这些课文极富创新教育因素,语文教师应尽力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教育学生学习名人名家的自信心、恒心、挑战精神和顽强的意志,迎难而上,知难而进以及敢于创新的勇气,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从而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如何创新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12

一、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观念的普及, 小学语文的教学定位、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和提高。但是,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小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囿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仍然存在缺陷和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由于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 在教学中, 教师始终认为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应该坚持“一个中心”, 教学完全依照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进行, 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 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逐渐降低, 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没有机会脱颖而出, 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不到长足发展。第二, 一些教师对新课改要求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认识不全面, 在教学中只是形式上应付, 实际上仍然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进行教学。教师无法将创新能力培养和理论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起来, 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不知道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导致语文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途径

我们生活在信息化时代, 也是素质教育不断普及的时代, 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 更需要人才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 教师必须重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需要

新课程明确要求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满足新课程理念的需求。

(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 那么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就无从谈起。给学生留出空间让他们自主个性化学习, 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让他们获得与传统教学不同的学习体验, 激发他们对于语文的兴趣, 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人才素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过硬的技术水平, 还要求人才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能够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 为学生搭建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 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 通过创建情境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在小学阶段, 形象思维逐渐向逻辑思维发展, 但是形象思维仍然占主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创建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创建情境需要一些现代化教学设施, 如电脑和投影仪等, 通过创建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 符合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 进而对语文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创建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例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中,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之情, 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朴素的语言体会作者对父亲浓厚的情意, 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表达父亲的伟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动画电影《地震中的父与子》, 让学生通过欣赏动画建立情境, 学生受到动画氛围的感染, 这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文章背景, 父亲对儿子沉重的、无法言说的感情, 深深感动了学生们, 学生们受到了情感共鸣, 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 重视差异化的教学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特点都不同, 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种差异, 学生的思维全都向一个方向发展, 长此以往, 形成了思维定势, 这正是阻碍学生形成创新意识的最大阻碍。因此, 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质疑, 改变思维定势。

(三) 给学生实践空间

没有实践,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就没有施展空间,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恰当地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到野外郊游后, 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小作文。在教学中教师切忌采取封闭式的教学, 而是应该结合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参与到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 在实践中扩展思维空间。

四、结语

小学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科目, 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通过不断探索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佘琪.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创新能力培养[J].小作家选刊, 2014 (1) :58.

[2]辛锡恒.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试题与研究, 2014 (13) :103.

如何创新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13

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对于以后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甚至大学阶段创造能力的形成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思维依赖性还是比较强,但随着身心发展的逐步成熟,小学生已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别是到了少年初期,对教师、家长的依赖不断减少,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思维的批判性不断增强,开始批判的接收一些新鲜事物,同时对事物的认识开始渗透到本质。思维的发散性不断增多,能动性不断提高,在头脑中经常出现新奇的想法和观点。在科学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培养创新思维习惯。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性思维形成的氛围,教学过程中,把工作的重心转到培养学生求知欲、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上来。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创造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的条件。再次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自觉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的回答问题。最后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求异思维,创新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在指导学生的活动中,教师要多组织一些一题多解、多路思考的活动,看谁想的办法多就给予鼓励和肯定。对小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尽量引导学生突破定势的约束,推陈出新,不落俗套。

二、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一个创新发明的想法常常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对细节的细心观察常常能引发很多好的创意,更有甚者这些细节可能恰恰是发明的来源。很多有名的发明家就是从生活小事入手进行发明的,如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从教堂的吊灯,发现了摆的等时性;爱迪生发现油灯光线暗淡,发明了电灯;富兰克林发现雷容易打击高大建筑物,发明了避雷针;诺贝尔发现工人开筑铁路很麻烦,发明了炸药……。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在生活之中得到启发,如一般的肥皂盒有点水,肥皂就会发粘,不容易取出来,肥皂的使用寿命也将缩短。天津的范平同学利用杠杆原理发明了方便肥皂盒。打开肥皂盒,肥皂就会立起来。它和同类产品相比,技术上要更先进一些,获得了第一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一等奖。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从生活中发现那些看起来司空见惯的东西的奇妙之处。

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走出教室,走近社会。科学教学中有很多课外拓展活动,一定要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使小学生树立参与、合作、关心、进取、创新的意识;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探索研究、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创新发明的能力。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用中学”。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科技创新活动一点也不神秘,只要在活动中遇到不称心、不顺手、不满意的事,要想办法改进它,这种改进的想法就孕育着创新和发明。

四、展示优秀创新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将优秀创新作品展示给学生,当看到这么多精彩的作品出之于学生之手时,学生们的兴趣,自信心一下子增强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了“我也能创新设计”的思想。在科技创新的辅导中,我们学校也涌现出了大批的优秀作品,如魏安双铄同学设计制作的能搬运家具的“隐形的腿”,李研波同学为病人设计的“变形伞拐凳”,王骁同学制作的具有流水导向功能的雨伞等。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这些优秀作品,使他们认识到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也能做到,从而引导每位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发明创造的方向,做到在创新的道路上有路可循。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于创新实践。

五、改革评价标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渴望成功是学生内在情感的需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必须改革评价标准,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中要看到学生的性格差异,老师要有一颗宽阔的心,善于包容学生,谅解学生的错误,同时对学生可贵的潜质,着力挖掘。对学生迸发的创新思维火花,要加以呵护,不要吝惜自己的大拇指。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产生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和强大的内驱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不能因个人好恶而对他们冷嘲热讽,泯灭他们的创新意识。

总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在对学生引导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实际,采用形式多样的培养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适时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学习,不断培养自己的创造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独创性。指反应的独特性,想出别人所想不出来的观点,拿出别人拿不出的意见,亦即和别人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想出和别人不同的事物,指“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独特新颖的能力。表现为思路开阔、灵活、新奇、独特、有丰富的想象,善于联想,长于类比,在心理上还表现为有强烈的创造愿望。

2.广阔性。创造性思维虽然也有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可循,但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不会把视线盯住在一点、一线、一面上,而是会扩展思维的空间范围,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思考,在三百六十度的空间扫描。从对事物的单向的因果关系分析,发展到对事物整体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从单值的考虑发展到多值的考虑,既对事物作纵向比较,又作横向比较。

3.敏捷性。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等方面的能力,即对问题的敏感度。随着信息的传递、加工、储存速度的大大加快,“时间”、“效率”已经成为人们最珍惜的东西。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要求人们对急剧变化的情况作出敏捷的反映和决策。

4.流畅性。指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毫不受阻地、非常迅速地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一个人如对问题的出现产生许多反应,则说明他的思维具有流畅力。所谓“思潮如涌“”一气呵成”便是思维敏捷者所表现出的特有的思维能力。

上一篇:爱情的伤感唯美语录下一篇:给女生的毕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