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精选8篇)

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 篇1

进入学前期以后,儿童逐渐产生了各种道德感,如同情、互助、尊敬、羡慕、义务感、羞愧感、自豪感、友谊感等等。

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随着儿童交往的发展,成人不断对儿童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他们逐渐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也逐渐发展起来。

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感很肤浅、易变,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学前中期儿童已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会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中班儿童常向老师“告状”,就是由道德感而激发的;学前晚期儿童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行为的对与错,有了比较稳定的认识。

移情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一种替代性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设身处地地体会别人的情感。学前儿童已具有较强的移情能力,会由他人的情绪状态而引起自己与之相一致的情绪反应。可以置身于他人处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

在道德判断方面,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只要成人说是好的,或自己觉得有兴趣的,就认为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同时,他们在判断行为时,还不能把行为的动机和结果结合起来,常常只看到行为的结果,而注意行为的动机,仅根据结果来判断行为;学前晚期儿童,开始注重行为的动机、意图。比如,小朋友A把玩具乱扔打碎了一个盘子,小朋友B帮妈妈刷碗打碎了一打盘子。让儿童来评价哪个小朋友好一些时,学前早期的儿童会说A好,因为他只打碎了1个盘子;而学龄晚期的儿童会说B好,因为他是在帮妈妈干活。

成人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符合儿童的道德意识水平。比如,告诉儿童不要玩某个玩具,对一组儿童说:“这个玩具很娇气,拿了很容易打破。”对另一组儿童则说比较抽象的道理,比如:“这个玩具是别的小朋友的。”对3岁的儿童第一种(具体道理)比较有效,而对5岁儿童第二种(强调所有权)比较有效。

由于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可以对他们进行有系统的道德品质教育。但是,由于他们的道德意识还是很初步的,一定要注意结合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避免空洞说教才会有效果。

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 篇2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愈益严重, 而其中也是由于人们在环保意识上的淡薄, 所以, 当前加强环保教育已经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了, 作为祖国的未来, 对学前教育儿童的环保教育更是异常重要, 所以各个幼儿园应当加强对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进而促进我国未来环境的良性发展。

一、当前幼儿园在环保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一) 没有将环保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上

虽然对于加强幼儿环境教育的观念已经传入到幼儿园当中, 但是从幼儿园的具体教学中来讲, 仅仅将环保教育的教学观念停留在理论上, 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当中去, 所以这对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没有发挥出有效的作用, 因为幼儿本身处于思维能力还是依靠直觉和亲身体现来形成的, 所以单单靠口头上的环保教育是起不到实质性的效果的, 幼儿园应该改变环保教育模式, 将环保教育落实到实践活动教育中, 在实践活动中调动幼儿学习环保知识的兴趣, 进而才能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促使他们树立环保意识, 然后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另外, 也由于一些幼儿教师自身在环保意识以及环保行为上就存在一定的不足, 所以导致他们在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时不能够言传身教, 仅仅重于理论教导。

(二) 没有结合幼儿教育中的其他领域

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时候, 仅仅将环保教育作为一名独立的课程活动来进行, 这样对幼儿环保意识以及环保行为的养成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幼儿园应当将环保教育融入到其他领域的教学当中, 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幼儿环保意识以及环保行为的树立和养成。

二、建立幼儿环保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对学龄教育儿童进行环保教育, 首先幼儿园在教学上要制定合理的环保教育目标, 在目标的指引下才能设置科学全面的环保教育内容。幼儿园在制定环保教育目标的时候, 要结合幼儿的实际特征以及幼儿园中的实际条件, 比如幼儿的小、中和大班, 在环保教育上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要有所区分的, 对于小中班可以着重培养环保意识和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诸如, 教导幼儿们把垃圾扔到垃圾箱中, 不去摘花草, 洗完手后要关紧水龙头等等, 而在大班中则应该加强他们对资源宝贵性的认识, 教导他们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比如在他们节约资源的同时, 也要让其懂得去提醒别人也要节约资源, 对于一些可用回收再利用的资源让其注意分类等等, 这样就可以从不同阶段的学前教育中实现对幼儿环保意识以及环保行为的层层教导。

三、加强幼儿环保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 结合幼儿园的资源, 从身心经历上让幼儿体验环保的重要性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幼儿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就是从大自然的接触开始产生的, 那么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后, 幼儿园就是他们对外界产生认知的主要场所, 在这个阶段中要加强对幼儿们环保的教育, 具体的可以从幼儿园内部的建设开始做起, 可以在幼儿园内划分多种土地领域, 然后分别规划成不同的区域, 在进行实践活动教学的时候, 老师可以带领幼儿们到这些区域中去进行游玩和实践, 让他们在接触大自然的时候, 认识到保护环境, 爱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进而养成他们与大自然和平共处的习惯, 这对他们日后养成环保意识以及环保行为具备重要的意义。

(二) 将环保教育融入到各个领域的教学活动中

如果仅仅将环保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教学活动来进行, 对于幼儿环保意识的养成或许会有一点成效, 但是对他们养成环保行为习惯并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所以在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时候, 应该将环保教育融入到教学的各个领域当中, 比如在进行科学实验活动教学的时候, 将相同的杯子中倒入不同的水, 然后各个杯子中水的高度就不同, 对这些杯子进行敲打的时候, 杯子就会发生不同的声音, 那么在这个时候, 幼儿来说就可以教导幼儿要节约用水, 爱惜水资源, 让他们懂得水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再如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 可以有意识地选取一些跟环保内容有关的儿童歌曲, 比如《花儿好看, 我不摘》, 让幼儿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 也学到环保知识。此外, 幼儿园还可以针对环保来开展相应的活动, 比如变废为宝、废物再利用等等, 让孩子们养成自己动手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在活动的进行中, 也可以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 促进他们环保意识的培养以及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 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环保教育

游戏是每一个幼儿的最爱, 而且在幼儿的教育中, 做游戏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游戏, 幼儿们的参与积极性和自主性都会被提高, 而且整个游戏的过程, 也是幼儿们在享受的过程。那么以游戏的形式来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幼儿们在游戏中能够边玩边学到环保知识, 从游戏中学到怎么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久而久之, 这对他们环保意识的树立以及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结束语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更是祖国的希望, 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 或许他们不能对此做出多大的改善, 但是环境的保护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所以我们有义务, 也有责任去教导幼儿们树立环保意识, 在我们的下一代中为环境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祖国未来的环境在他们的保护下越来越好。所以当前我们应当积极地加强对学龄教育儿童在环保意识上的教导, 真正做到保护环境, 从幼儿抓起。

参考文献

[1]董素华.浅谈如何加强对幼儿的环保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11期.

[2]邢淑丽.浅谈幼儿环保意识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23) .

唤醒初入学儿童的道德意识 篇3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初入学儿童;道德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5-0042-03

温家宝总理说:“如果我们的国家有比黄金还要贵重的诚信,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容,有比高山还要崇高的道德,有比爱自己还要宽广的博爱,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国家。”初入学的儿童的道德观念比较淡薄,但他们受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影响,道德观念上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作为教师应该引领儿童不断地完善、丰富自己头脑中道德的内容,自我不断地完成新画。教师应改变以往德育的说教、空洞、机械等缺失,以《品德与生活》教材为载体,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增加教学实践的机会,尊重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采用富于魅力的言说方式,创设浓郁的诗意氛围,有效引导学生感受德育的诗意并在生活实践中获得道德感悟。

新课程更加关注回归儿童当下的真实生活,道德教育是在儿童生活的基础上展开的,道德教育在生活化的德育理念的指引下开始了新的旅程,即引领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而使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关键是要唤醒儿童的道德萌芽。

一、结合家庭生活,把“爱父母”引入课堂,促进道德生命种子的萌发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因此,爱父母是一切情感的基石。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应用父母的情感去感化孩子,培植亲情,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他们珍惜真情、关心他人,施爱于社会,奉献于大众。初入学儿童情感的可塑性很强,让他们从小关注自己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培养他们爱父母的亲情意识,更有利于唤醒他们的道德意识,培植他们道德生命种子的萌发。像《品德与生活》第二册中的《我的一家》、《我是家中小成员》、《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过家家》这四个主题活动都是以家庭生活为核心,教学时应以情感为线索,逐层展开,逐步深入,引导儿童了解家庭,感受亲情,学习沟通,学会负责。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是“小太子”、“小公主”,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捧在手心宠着,稍有不顺心就任性、胡闹,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的专横性格。加上现在社会上离婚率高,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更是非常敏感、极端。结合家庭生活,把“爱父母”引入课堂,培植孩子道德生命种子的萌发,已经成为我们教育面临的迫切要思考、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班上有个叫露露的女孩子,由于父母性格不合而离异,她幼小的心灵笼罩上了阴影,心中充满了对妈妈的恨,每次妈妈来看她,她总是不理不睬,有时甚至对妈妈又踢又抓,弄得她妈妈每次满怀希望来,泪流满面走。我跟她沟通了好多次,效果也不太明显。在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一册中《我从哪里来》时,我特意请了包括露露妈妈在内的几个家长,露露妈妈朝女儿笑笑,可露露却将脸扭了过去。上课时,我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胎儿在母体里生长以及胎儿的出生过程,特别是怀孕初期母亲的妊娠反应及后期行动、生活的不便,让学生深切感受生命是来之不易的。接着,请家长代表在课堂讲述养育孩子过程中一些难忘和艰辛的事例,让学生更热爱父母,学会感激。轮到露露妈妈,她还没说话就流下了泪,她回忆了露露小时候一次高热痉挛的事,她说当时吓坏了,因是夜里,她慌得连鞋子都没穿就冲出了家门,到医院才发现自己的脚上血迹斑斑,在医院抱着露露一夜,也哭了一夜,那时她唯一的希望就是求老天把所有的病痛降到她头上,让孩子赶快好起来。我看到露露的眼睛红红的,头慢慢低了下去。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说一说每天爸爸妈妈都为自己做了些什么,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句什么话,让学生把对父母的爱表达出来。孩子们用稚嫩的话语急切地诉说着自己对父母的爱,我看到露露欲言又止,就用目光鼓励她。可能她对妈妈那朦胧的恨其实是积聚太久的爱,就见她跑下座位,冲到了她妈妈的怀里大哭起来。我想不仅是露露,其他学生心中那颗“爱父母”的道德种子也一定开始生根、发芽。

二、关注学校生活,把“爱集体”引入课堂,为道德生命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

低年级孩子,尤其是刚入学的学生,集体观念比较淡薄,他们在家是一个个小太阳,一家人都围绕着他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他们的服务员,书包有人帮着整理,铅笔有人专门削,甚至早上起来穿衣、洗脸都有“服务员”忙前忙后。到了学校,常常是手中的废纸、零食袋随手就抛到了地上,不知道班级是一个整体,没有集体荣誉感。往年,我作为一年级班主任都是亲自动手,每天扫地,捡废纸,排课桌,夏天常常是大汗淋淋,冬天弄得满头满身都是灰尘,后来我发现这些并没有感化孩子,他们只是习以为常地做着“观众”,丝毫不懂得珍惜老师的劳动,常常是这边扫完,那边又抛出来了。无论怎么三令五申不准扔废纸都没有用,说明他们心中还没有集体意识或集体意识很淡薄。

今年开学时,我并没有急于去教授学生知识,而是利用品德课和主题班会,将《品德与生活》第一册中第二课《我们的校园》提前教学,通过开展“参观校园”的游戏,带领学生熟悉校园环境与设施,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去体验感悟校园的美丽,并让他们找一找与校园的整洁美丽不和谐的地方,使学生知道废纸、零食袋在校园中是不美观的,破坏设施、损坏花草树木是不道德的。校园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家,我们是这个大集体中的一员。在班级,我将学生排好值日,每天我带领值日生一起清扫教室,让他们体验劳动的辛苦,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还开展了争做“班级小主人”、“排好桌椅我最行”、“我是班级美容师”等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的情感和爱护班级环境的集体意识,引导学生过积极向上的集体生活,为他们的道德生命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

三、关注同学生活,把“爱同学”教育引入课堂,为道德生命的成长提供和谐的环境

学会关心是德育的基本问题。加强对学生的爱心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与学生一起来创造爱的文化、爱的环境,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对创造和谐的教学关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是在儿童时期形成。如果儿童蹉跎,那么所荒废的就无法弥补。”古人也曾说:“少小若成性,习惯成自然。”因此,爱心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初入学的孩子抓起。

班上曾有个叫房轩宇的女孩不幸得了脑瘤,手术后,因头发都被剃光了,心情很烦躁,又因爸爸妈妈都要上班,一个人在家很孤独,所以很长时间都不配合吃药治疗,家长非常心疼也很着急。我得知后,结合《小手拉小手》这一课,在班级成立了“爱心互助组”,放学后轮流到她家陪伴她,给她讲故事、唱歌,和她一起做游戏。节假日,让学生通过“情感热线”把对她的祝福与关心写在卡片上由我交给她,因为低年级的孩子小,所以我让他们可以就写一句话,甚至可以画一幅画,在同学们一颗颗纯真的心关爱下,房轩宇的脸上又露出了笑容。正是因为有了同学之间的关爱,才使得学生的道德生命的成长有了一个和谐的环境。

班主任是学生爱心火把的点燃者,要引导学生由爱班级的同学到爱校园的同学,再到爱全球的小朋友。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我带领孩子时刻关注着那场夺去很多可爱生命的灾难,在震后组织学生为灾区的孩子捐钱捐物,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踊跃地抱来了自己的储蓄罐,拿来了自己心爱的玩具、喜欢的衣服。我欣慰地发现孩子们的道德生命已经开始成长。

四、关注生存环境,把“爱环境”教育引入课堂,使道德萌芽的成长有了责任意识

地球给予了我们生命和生活环境,人类所有的财富——吃的、穿的、用的都是从地球上汲取来的。然而,有的人却用毁灭和破坏来回报地球,使地球失去了往日的灿烂,失去了有效的免疫机体。我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日趋荒漠化的土地,被砍伐的森林,灭绝的动植物……还带领他们到学校不远处的盐河。这条河曾经是南北运盐的主干道,以前的河水是清凌凌的,能清晰地看见河底快活游动的鱼儿,河两岸居民洗衣服、吃水都靠这条河。可现在离它老远就闻到一股臭味,河水黑乎乎的,河面上常年漂着红红绿绿的烂菜叶、塑料袋,每当化工厂排放污水时,河面上就会漂着奄奄一息或已经被毒死的可怜小鱼。

通过参观,学生明白了一支烟、一节电池、一个塑料垃圾袋都是污染环境的东西。而这些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身边,于是引导学生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他们爱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就显得尤为必要。《品德与生活》第二册中《别把花草弄疼了》这一课,主要是通过了解花草树木的作用,培养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为了达到活动目标,我在课前先布置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请教父母或老师等方法了解花草树木的作用,懂得花草树木是人类的好朋友,并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去欣赏花草树木,感受它们的美丽与作用。然后用低年级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戴头饰表演花草树木”,在介绍交流中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热爱花草树木的情感。接着,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一些破坏花草树木的现象和行为,让学生想象假如世界上没有花草树木会怎么样,特别是“我们用哪些方法保护花草树木”这一环节。学生在想方设法保护花草中也有了一定的爱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除了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我还在班级开展了“杜绝吃野生动物”、“做环保小卫士”、“弯弯腰,动动手,我是学校的小主人”一系列活动,成立“班级环保小队”、“护花小队”(我们教室门前有一个小花圃,以前花开时常有孩子偷偷地采摘),带领孩子们主动参与绿化、给小树苗浇水、净化校园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在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中提高认识,让孩子在道德生命的成长中渗透爱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五、关注生命互动,把“守诚信”教育引入课堂,为道德生命的成长提供纯天然的养料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人无信不立”。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诚信,就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所以,“守诚信”教育更应成为当今道德教育的纯天然养料。

初入学的孩子年龄小,常常说过的话就忘记了,借的铅笔没还,读读的书忘了读,椅子忘记放到桌斗下,废纸忘记没放进纸篓而扔在了地上……这样的情况数不胜数。年龄小固然是其中的原因,但如果教师不能好好引导,学生长大后就可能延伸成诚信的缺失。低年级学生对诚信这样的字眼还不太能够理解,需要教师用实际的行动去诠释,帮助学生培育诚信的幼苗。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告诉我们触及灵魂的教育是一种生命的互动,而不是单纯的说教。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说话算话,给学生树立诚信的榜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进行教育。

对班级的一些规章制度,我在开学初就和学生约法三章,谁违反了谁就要被罚值日,没想到第一个被罚的是我自己。那天学校要求将甲流感防控宣传单贴在教室墙上,我一忙给忘了。班级被扣了5分。当着全班的面我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并让学生说说该怎么罚我。孩子是善良的、是宽容的,很多孩子说算了,老师也不是故意的。可我坚决惩罚自己扫了一个星期的教室。从那天开始,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学会对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负责了。早上、中午到校常常看见几个学生主动拿着抹布在擦玻璃,扫地,课间有的孩子悄悄跑去清洁区检查,忘带作业、说话不算话的变少了。我不能说我的一次被罚对学生有多么大的影响,但却确实触及到了他们灵魂深处那根爱集体、学会负责的弦,并且班级越来越多的学生已被拨动,正演奏一曲和谐动听的“诚信”乐曲。在师生生命的互动中,为学生道德种子的萌发提供了充足的纯天然养料。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思维的概念、过程及特性

(二)熟悉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基本形式

(三)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难点

思维的概念、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六、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小班孩子数苹果的时候会指着苹果一一对应地数,数数的时候会借用手指头来数。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

任务一:了解思维的基础知识

一、思维的概念

(一)讲解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讲解思维的特性

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

2.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提问巩固知识点:“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主要指思维什么特性?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一)讲解并一一解释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2.比较与分类

3.抽象与概括

4.具体化与系统化

(二)讲解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概念是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例】如:“玩具”,它反映了皮球、娃娃等供人们玩的物品所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而不涉及他们彼此不同的具体特征。2.判断

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东西的存在或指明某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例】如:“老虎是一种动物“、”蝴蝶不是鸟“等。3.推理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方式。可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

任务二: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一、学前早期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

理解:直观行动思维(0~3岁左右)——是手和眼的思维,具有直观性与行动性、初步的概括性的特点。教师解释“直观行动思维”:(1)思维在直接感知中进行

(2)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

【例】澡盆里婴儿的戏水动作,只有当置身于澡盆里面的时候,才会发生。当离开澡盆的时候,这种动作就停止了,而且也很难在没有澡盆的时候复现。

二、学前中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例】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2+3=5

理解:具体形象思维(3~6、7岁左右)——具体形象思维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具体性表现为幼儿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

理解:泛灵论——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例】宝宝看着慢慢降下来的风筝就说风筝累了,要睡觉了

三、学前晚期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理解:抽象逻辑思维(6、7岁以后)——指用抽象的概念,根据物体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幼儿期,特别是5岁以后,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感知和动作→表象→语词所代表的概念

(三)思维活动的内化

外部的、展开的→内部的、压缩的

(四)思维内容的变化

表面的、片面的→间接化、深刻化

任务三:

学前儿童思维与幼儿园教育活动

一、学前儿童思维培养的原则 坚持创造性原则 坚持互动性原则 坚持启发性原则

二、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活动的组织

(一)思维的直观行动性与活动的组织

1.提供可以直接感知的活动材料:结合图片讲解 2.创造活动与操作的条件和机会:结合图片讲解

3.引导幼儿由表象代替动作,逐步向具体形象性过渡:结合图片讲解

(二)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活动的组织 1.丰富幼儿的表象

【例】新闻:4岁起爸爸带女儿环游世界 2.选择适宜的活动材料和教学方法 【例】《小蓝和小黄》绘本故事延伸: 3.尊重和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 【例】爸爸带女儿放风筝

三、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策略

(一)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探索:结合图片讲解

(二)通过活动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 七:作业布置 项目考核:

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 篇5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试题

2011年7月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2.记忆恢复: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3.形式运算摆脱了具体事物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

4.亲社会行为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 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5.合作游戏是儿童为了达成同一个目标或满足同一个需要,在合作中一起游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2.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__上下 再前后,然后是左右 3.儿童一般先掌握_实词,再掌握虚词。实词中最先掌握名词。4.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划分为__三__水平,六____阶段。

5.处于__象征期 蝌蚪人__的儿童开始逐渐画人,但是这些“人”具有同一个特征,那就是光光的脑袋上长着长长的尾巴,因此,人们把儿童早期画的“人”,称为-蝌蚪人。6.6-8岁的儿童所持有的关于男性和女性的各种认识,是以男女之间在机体上所存在的__生理差异和-外貌特征为依据的。

7.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_新行为 _的塑造,也同样适用于对-不良行为-的矫正。

8.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是在社会文化历史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的,-社会交往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

9.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_基因_基因决定的时间表。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儿童大脑机能发展的主要表现阶段。(1)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2)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

(3)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展等几个方面。2.简述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及其表现范畴。

(1)儿童不考虑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听他说话而自己讲话;(2)分重复、独白、双人或集体独白。3.简述2-6岁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1)从浑浊一体到逐步分化;(2)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3)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4)句子长度由短到长。

四、论述题(16分)

试述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1.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对儿童性格的不同影响。2.儿童自身身体的吸引力:相貌漂亮的儿童更易受其他儿童欢迎。3.自身不同的行为表现:外向、友好无攻击性行为的儿童较受欢迎。4.认知能力的高低:智商高的儿童与同伴的的接纳程度呈正相关。

5.教师的影响:教师对儿童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影响其他儿童对该儿童的接纳性。

(未加展开,酌情减分)

五、案例分析题(20分)

基尼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小女孩。她母亲双目失明,丧失了哺育孩子的基本能力;父亲讨厌她,虐待她。基尼自婴儿期起就几乎没听到过说话,更不用说有人教她说话了。除了哥哥匆匆地、沉默地给她送些食物外,可以说,基尼生活在一间被完全隔离的小房里。她严重营养不良,胳臂和腿都不能伸直,不知道如何咀嚼,安静得令人害怕,没有明显的喜怒表情。基尼3岁被发现后,被送到了医院。最初几个月,基尼的智商得分只相当于1岁正常儿童。多方面的重视使她受到了特殊的精心照顾。尽管如此,直到13岁,都没有学会人类语言的语法规则,不能进行最基本的语言交流。据调查分析,基尼的缺陷不是天生的。

根据以上案例,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小基尼的缺陷说明了什么? 2.小基尼在精心教育下,仍不能学会人类语言的语法规则,这说明了什么的影响作用? 答案要点:

1.儿童心理的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遗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先天基础。遗传 一方面保证了人类性状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为个体适应环境的变化提供了可能性。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社会环境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提供了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性;特别是幼儿亲子关系对儿童一生的心理发展起基础和奠基作用,如果没有社会环境及教育的作用,儿童不可能形成成人的心理。(10分)

2.说明儿童各种心理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关键期是某种心理活动、机能在某个阶段发展最迅速、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在此时期适时对儿童进行正确教育,儿童心理发展很快;反之,则可能造成终生障碍。3岁前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基尼就失去了这一关键期培养,以后语言的发展就很难了。(10分)

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 篇6

《学前儿童发展》部分中,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重要内容,而想象又是重中之重。想象是幼儿重要的心理过程,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在幼儿想象发展过程中,具有三大特点,关于这三大特点的理解,需要借助实际的事例。今天为大家准备了与想象相关的知识内容,以此来帮助大家克服关于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方面的困难,避免出现相应的错误。

学习幼儿想象发展特点之前,需要知道想象的分类。学前儿童想象分为两类,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不同,可以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想象发展的特点就与想象的分类有关,前两点是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第三点是想象具有夸张性。

对于此知识点,我们需要以三种题型备考:第一种是简答题,简述一下学前儿童发展的特点;第二种选择题,主要是前两点里面的小知识点尤其是易混知识点要注意选择题;第三种是材料分析题,主要涉及想象的夸张性。

第一点: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幼儿期儿童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小班儿童表现得尤其突出。无意想象又具有以下特征:

1.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就是幼儿想象没有固定的目的,仅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例如,画图画时,在一张画纸上,可以重复地画着一个个物体的图形,直到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给画上了才满足。在听故事时,有趣形象的情节在脑中引起生动的想象,感到极大的愉快,于是不管教师已经将故事讲完,还要求再讲,哪怕是重复地讲同一内容也乐意听。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简单来说,就是幼儿一会想这个,一会想那个。比如幼儿正在画蘑菇,这个时候你问他再画什么,他可会会说在画一把伞,于是又开始画伞。

中公教育

3.想象过程常常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幼儿的情绪常常能够引起某种想象过程,或者改变想象的方向。例如,一个小朋友画了一朵小红花,很高兴,要求教师来看,适逢教师在指导别的小朋友作画,没有及时去看,顿时,这个小朋友洋洋得意的情绪受到了影响,很不高兴,过了一会儿,等教师走到他跟前时,只见画纸上的小红花已被粗黑线条涂没了。当教师询问他时,他冷冷地说:“已经送掉了。”

第二点: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在幼儿期,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表现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想象的内容基本上重现一些生活中的经验或作品中所描述的情节,从内容上可以将想象分为4种类型:

1.经验性想象:幼儿凭借个人生活经验和个人经历开展想象活动。比如你问幼儿天上的云像什么,他会说有的像老虎,有的像小羊,有的想小兔。幼儿在生活中见过老虎、小羊、小兔的样子,他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的。

2.情境性想象:幼儿的想象活动是由画面的整个情境引起的。比如你问幼儿天上的云像什么,他会说像一只老虎在追一只小羊,追了一会小羊之后又去追一只小兔子。幼儿想象的是一幅完整的画面。

经验性想象和情境性想象是易混知识点,前者强调的是“片段”,后者强调的是“完整的情境”。

3.愿望性想象:在想象活动中表露出个人的愿望。比如幼儿想象以后会做一名科学家。

4.拟人化想象:把客观物体想象成人,用人的生活、思想、情感、语言等去描述。幼儿在绘画时,常常给太阳、月亮等客观物体画上眼睛、鼻子等,这就体现了拟人性想象。

中公教育

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在幼儿的再造想象中,出现了一些创造性的因素。在幼儿期,创造想象开始出现。

第三点: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1.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幼儿的想象常常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某种特征或使用夸张的语言。例如,幼儿在绘画时,常常把人的头画的特别的大或者把眼睛画的特别的大。

2.混淆假想与真实。想象与现实相混淆是指幼儿容易把想象的东西当成现实的东西;将自己的想象看作是真实的事;把自己强烈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是已有的东西;把自己希望发生的事情当作已经发生的事情述说。比如在幼儿园经常有这样的对话:“我爸爸给我买了一个小汽车模型”、“我爸爸给我买了一个大飞机的模型”。但实际上小朋友的爸爸并没有给他买飞机模型,只是他把想象的当成了真的。

幼儿的这个特点常常被误认为在说谎,实际上并非如此。教师和家长应加以询问,了解事实的真相,弄清幼儿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而不应不分青红皂白的予以严厉的斥责。成人应当耐心的指导幼儿,帮助他们分清想象与现实。

关于幼儿想象的夸张性,经常会考材料分析题,给一段描述想象夸张性的材料,让你分析体现的知识点。

幼儿想象之所以具有夸张性,主要是以下原因导致的:

1.认知水平的限制。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决定其注意放在新颖、具体、形象、夸张、有趣的事物上。观察事物时幼儿往往注意到事物的突出特点,即使不是事物的本质特点也无所谓。对于其他特点则很少顾及到。

中公教育

2.情绪的影响。幼儿的想象具有一定的逻辑和现实成分,但是又常常表现为夸张形式,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情绪对幼儿的想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幼儿不喜欢这个老师,就会把老师画的特别的丑。

3.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想象总是通过一定手段来表现,幼儿想象的夸张与事实不符,往往受表现能力的限制。比如幼儿画自己的妈妈,他知道自己妈妈的头发比较香,但是他表现不出来,因此可能会把头发画的特别的长甚至可能会在头发上画上一朵花。

关于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这一知识点,主要就是要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够理解透。将知识点融会贯通,才会做到胸有成竹。同时,我们也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并结合系统的知识梳理,早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取得理想的成绩。

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 篇7

关键词:父亲缺位,情绪能力,情绪理解,情绪调节

一、“父亲缺位”的相关研究

父亲缺位, 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爱或父亲没有参与子女教育, 从而导致孩子缺少父爱、父教的现象。很多研究结果表明, 大部分儿童心理、情绪或行为问题都与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失有关。邹阳 (2006) 对上海市父亲参与孩子早期教育现状及问题的研究发现, 父亲在孩子教育上投入时间很少, 且参与教育的形式也很有限;在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与天津市妇联对该市9个区县1054人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过程中父亲“缺位”的现象, 母亲通常扮演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

造成“父亲缺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主观意识的缺乏, 中华民族千百年的传统留下了“男主外, 女主内”的家庭观点, 在家庭教育中, 母亲扮演着绝对主角, 而父亲的缺失则被视为正常现象。二是客观原因所导致的畸形家庭, 如随着“离婚潮”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所出现的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

二、“父亲缺位”对学前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影响

(一) 幼儿的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能力

父亲缺位对儿童所造成的诸如情绪沮丧、急躁冲动、喜怒无常等均属于情绪情感的内容, 而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是其社会化的重要指标, 家庭教育过程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将会对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以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能力为主要测量指标。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是情绪交流和社会关系的基础。近年来, 许多研究表明, 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与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业成就以及问题行为等密切相关 (Denham, 2003) , 所以情绪理解与调节是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的良好反映指标。

(二) 父亲缺位对学前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影响

Darling和Steinberg指出, 家庭环境对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父亲作为家庭关系的核心, 幼儿的重要他人, 其在参与教养的过程中对幼儿情绪的发展进行指导, 从而促进幼儿情绪能力的良性发展。相关研究表明, 父亲参与教养的时间越长, 其对幼儿情绪发展的指导作用就越明显。在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第一个社会情境即父子交往, 在这种交往关系中, 父亲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对幼儿情绪和人格的良性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我国学者孟育群指出, 与其他交往方式相比, 父亲教养方式为干涉型的幼儿, 较多地表现出情绪不稳定。Kelly等人的研究也指出, 与父子关系不良或缺乏父亲参与教养的幼儿相比, 父子关系良好的幼儿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在逆境中仍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研究发现, 父爱缺失对孩子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父爱缺乏综合症的孩子主要表现为, 过分怕羞、情绪沮丧、自暴自弃、急躁冲动、喜怒无常、感情冷漠等。

三、发挥父亲在幼儿情绪发展中的作用

(一) 合理的家庭教养, 转变教育观念

情绪发展不良儿童的父母更多的是使用专制及放任的教养方式, 因此, 父亲在教养方式的选择上, 应以民主型为主, 避免专制和放任型。欣赏、协助和引导幼儿情绪和行为。同时, 父亲也应不断学习, 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 了解并及时满足幼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尤其是那些缺席家庭教育的父亲, 更应加强同孩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主动参与并承担起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

(二) 选择恰当的陪伴方式, 提倡高质量的陪伴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 父亲应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 不仅要有身体上的参与, 更重要的是心理和情感的参与。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进行沟通, 在知识和责任感引导的同时, 发掘和鼓励孩子身上的优点, 作为自身成长的动力, 营造温馨、和谐、自然、民主的家庭教育环境, 从而促进幼儿情绪理解和调节能力的提升。比如, 可以与孩子进行剪短的亲子谈话或沟通, 玩一些简单的亲子游戏等等。

(三) 及时给予情绪回应, 引导情绪恰当表达

正如Elliot等人所说:“通过平静地回应幼儿的愤怒与悲伤, 使幼儿接受自己的情绪并找到方法同它们和平相处, 允许幼儿学习怎样去解决他们自身的问题。”比如, 告诉幼儿可以大声地将自己的情绪感受表达出来。如果孩子觉得沮丧, 可以引导他说出来;如果他觉得烦躁, 就给他找个发泄的方法, 比如带他去运动, 或画出来, 或写在纸条上。也可以通过与孩子共同阅读情绪管理绘本, 如《菲菲生气了》、《生气汤》、《床底下的怪物》等, 引发孩子的情感共鸣, 并在反复翻阅中, 学习和迁移别人的经验, 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身的情绪。

参考文献

[1]杨丽珠, 董光恒.父教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 2005, (3) :260~266

[2]邹阳.上海市父亲参与孩子早期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唐荣.婴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现状及家庭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2.

[4]周润健.天津半数以上家庭子女教育父亲“缺位”.新华每日电讯.2008-10-17, 第3版.

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 篇8

关键词:学前儿童亲子沟通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人类智能结构中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是未来许多能力得以发展成熟的先决性条件。[1]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沟通方式的演进,更突显了语言沟通的及时性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人的脑神经细胞在4岁以前生长最快,在此阶段父母应多给予孩子各方面的刺激促使其脑神经发展。孩子从出生到一岁之间称为语言准备期也叫前语言期,以后进入语言发展期,学前儿童进入语言发展期以后,也需要大概三四年的时间方能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音。从听懂语音开始到说出语音到掌握基本语意,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清楚、完整地转述他人的语言,最后发展到能对语言运用自如。[2]

亲子沟通对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交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而其父母在学前儿童言语萌发之时,与他们的交流沟通对其语言能力发展尤为重要。

一、亲子沟通与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现状调查

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学前儿童随时都起着模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笔者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的100多名孩子及其父母的调查发现:

(一)现今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非常重视

调查中的家长有2%是研究生,49%是大学本科生,大专占18%、中专占12%,17%是高中文化,还有2%是初中文化。85%的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学前期在早期阅读、识字等早期教育方面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发展非常重视且有较高的期待。

(二)家长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不够关心

调查显示,有27%的家长会不顾工作劳累,每天坚持为孩子讲故事、倾听孩子说话,66%的家长在孩子提出要求的情况下会给孩子讲故事,其中有23%的家长认为自己累时则采取敷衍的态度,告诉孩子说明天再讲。75%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语言发展不需要特别关注,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能力自然会得到发展。

(三)家长没有耐心听孩子说话,更不注意孩子的社会交往

调查中仅有34%的家长能坚持在任何时候耐心倾听孩子说话。大多数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根本没有表达自己观点和意愿的机会。调查中发现,仅有15%的孩子经常有小伙伴同其玩耍;43%的孩子家中则一般没有人来,也不出去找同伴玩耍。只有50%的父母平日里愿意带孩子一起到邻居、亲友家里做客。

(四)孩子自身也存在影响语言能力发展的不利因素

调查中有31%的孩子在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中,能清楚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意愿;25%的孩子能清楚、完整地陈述故事,语言发展水平较好;有40%的孩子能做到聚精会神地听父母说话; 77%的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父母;83%的孩子经常问为什么;这些差异和表现,说明了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调查、访谈中还发现许多家长并不了解他们孩子的近期发展特点和兴趣,只是盲从社会的发展时尚和需求,让孩子学习各种特长班、兴趣班等。在孩子语言发展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错过了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贻误了对孩子进行语言早期教育的敏感期和关键期。

二、亲子沟通与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影响

(一)科学的亲子沟通对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的基本理念中说,学前儿童是独立的发展中的人,拥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与价值,具有生存权、游戏权和发展权。因此,科学的亲子沟通方法要求父母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发展个体看待,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尽量满足孩子的当前需求。长此以往,定能促进孩子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志,懂得用语言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沟通。

(二)不科学的亲子沟通对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将带来负面的影响

有些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在他们眼里:孩子还小,能懂啥!给他们吃饱穿暖就行。对孩子说话通常用命令的语气,严厉的声调,甚至是用消极的、禁止性的语言。对孩子们津津乐道的倾诉,也会认为是些无聊的东西,毫无耐心去听。如此一来,孩子就算有什么话有什么不满也只能藏在心里,对父母的命令,即使心里不愿意也逆来顺受,懒得开口说,照着做就行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受到了影响。

三、发挥亲子沟通技巧,促进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语言领域的指导要点提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这就要求父母要认真学习科学育儿知识,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养态度、方式和措施。

(一)父母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关注孩子的思想与情感变化,结合孩子当前发展特征进行客观分析。

(二)把握孩子最近发展区目标,善用“语言”进行引导。

(三)当孩子能主动用语言表达身边的所见所闻时,父母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同时帮助孩子纠正不正确的语言表达。

(四)丰富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带孩子融入社会,扩大视角。

(五)运用语言游戏寓教于乐,引发学前儿童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欲望。

(六)父母还应了解自己孩子在学前儿童期各阶段的语言发展特征即语言发展阶段性,针对孩子的每一个阶段的语言发展特点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和方法,提高沟通效果。

父母与孩子间的语言沟通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是亲子间深深的理解和接受。要知道,和孩子说话是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父母不能忽略了和孩子沟通过程中的语言,父母和孩子说话时还要注意自己的语速是否适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口齿是否清晰,声音是否温和亲切,能否为孩子语言能力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使孩子的使用语言和分析语言等语言能力方面发展在亲子沟通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殷红波.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基础训练[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2.赵寄石,楼必生.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4—167、171

上一篇:校运会各类广播稿下一篇:集团工作报告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