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政策法规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政策法规

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政策法规 篇1

1.道德: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伦理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以区分善恶美丑为内容的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道德本质:是指道德现象的内在联系和道德的内在矛盾。道德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从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产生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2.五种道德历史类型:原始社会道德,奴隶社会道德,封建社会道德,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道德。

3.职业道德:来源于职业实践活动,是指人们在从事某种正当的社会职业过程中,思想和行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4.职业道德的特点:

①内容的稳定性。②形式和行为尺度的多样性。③适用对象的限定性。

5.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对象:应当是指向教育领域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6.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①教师职业道德产生于教育实践,是反映教育中人与人的关系的教育意识。②教师职业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③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实践精神。

7.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①特殊的认识功能。②特殊的调节功能。③特殊的迁移功能。

8.社会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

①社会道德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支配和制约作用。②教师职业道德表现着并影响着社会道德。9.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价值: ①可使教师职业道德人格不断发展完善。②可使教师做好教育工作。10.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又由两个原则构成:一是利益统筹兼顾的原则;二是在必要时的利益服从原则。

11.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教育性质,教育方针,教育任务和教育原则所决定的,各级各类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完成历史使命的过程中,在处理以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共同准则。12.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

①具有质的规定性。②具有社会意志性。③具有全面调整性。

13.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内容:

①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②全面育人;③为人师表。14.构成职业道德的8个因素:

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作风,职业责任,职业荣誉,职业良心。15.职业理想:是人们关于职业对个人价值及个人通过从事职业活动所能实现的社会价值方面的愿望和要求。16.教师职业理想的内容:

①明确教师应承担的社会义务;②明确教师发展个性的理想的内容;③关于维系生活的愿望。17.职业态度:从本质上讲就是劳动态度。劳动态度是人对待劳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成分。

18.教师职业技能包括:教学技能;管理技能;交往技能;德育技能;研究技能。19.教师在职业纪律方面的道德规范是: ①教师应当自觉遵守职业纪律;②教师应当充分地运用纪律;③教师应当坚决维护纪律的严肃性。

20.职业良心:是职业道德规范自律性特征的最集中的表现形式。

21.教师在职业良心方面的规范要求: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教师应当对教育行为的过程进行自我检查;②教师应当对教育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做出评价;③对教育行为不断进行修正。22.职业荣誉:是职业责任和职业良心的价值尺度,是人们对职业行为的社会价值所作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以及正确的主观认识。

教师职业荣誉的道德规范:①教师应以自己良好的教育行为达到使每一个学生全面素质上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合格公民为荣;②教师应当以自己良好的教育行为使教育行为使教育更好的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荣;③教师应当以自己良好的教育行为,使教师群体更加和谐,学校更加优秀,自己更为进步为荣。23.职业作风:是指职业劳动者在其职业实践和职业生活中所表现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

教师职业作风的道德规范:①教师职业作风应当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教育工作有执着的热爱之情,视教育教学为一种享受,投入全部的精;②教师职业作风应当是讲求教育教学的效率,思维敏锐,逻辑严密,绝不是拖泥带水,故作深奥;③教师职业作风应当是以宽容、公正、友爱、自主的态度处理教育人际关系,真诚的对待他人,绝不做作、虚伪;④教师职业作风应当是积极进取的、才华横溢的。

24.高等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教学,献身教育,教书育人,遵循规律,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科学,坚持真理,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关集体,团结协作,学而不厌,开拓进取。25.教师职业道德范畴:

①广义上讲,是指反映和概括教师职业道德现象的特征,方面和关系的本质的基本概念。②狭义上讲,是指那些反映教师个人与社会,教

师个人与他人之间最本质,最主要,最普遍的道德关系的概念。

26.教师职业道德义务(即教师认识,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确立的重要性:

①可以减少教育活动中的冲突,有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

②有利于教师在工作中进行道德上的综合判断。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义务意识。④有益于培养高尚的师格。27.教师职业道德义务的践行:

①道德责任的承担;

②义务感的培养。培养良好的道德义务感要做几项主观上的努力:

a.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义务认知水平;b.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事业意识水平;c.实现教育义务意识向教育良心的转化。28.教师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正直无私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公平合理地解决各种矛盾。29.教师公正的作用:

①有助于树立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②有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③促进良好校风和社会风气的形成。30.教师公正的培养:

①平等待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树立正气;②坚持正义,敢于向社会不正之风作斗争;③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做到自身公正。31.教师幸福的特点:

①教师幸福的精神性;②教师幸福的关系性;③教师幸福的集体性;④教师幸福的无限性。32.幸福能力: 教师的幸福能力及其培养实际上就是教师幸福的实现问题,教师幸福的实现需要两个方面的前提条件。一是狭义幸福能力的培养;一是广义幸福能力的培养。

所谓狭义的幸福能力,主要是指主体必须具有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品味人生意义的价值性条件。

广义的幸福能力或技术性能力包括:①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②教师必须具有高超的料与能力。③教师应当具有审美的素养。3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原则:素质导向原则。①素质导向原则的公平性;②素质导向原则的效率性;③素质导向原则的创新性。34.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

①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化,是一个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培养教师职业道德感情,坚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锻炼教师职业道德意志的过程;

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知与行相统一。

③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a.加强理论学习,注意内省,慎独;b.勇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c.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d.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35.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评价的作用: ①具有维护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作用;②具有教育教师的作用。③具有调节作用。

36.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是处理教师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根本准绳,具体有效地指导和规范着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实践活动,是评价教师职业集体和个人职业行为善恶的正确标准。37.职业道德修养评价: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以及个人内心信念等三种形式来进行。38.构成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关系的三种主要关系: ①师生关系;②教师之间的关系;③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

39.师生关系中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实践: ①教师的学生观分析;②教师的自我定位观的分析;③优化师生关系的协调方式的分析;④师生关系建立中难题的分析。

40.教师间关系中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实践 ①教师与同事关系的类型及特点分析:a.自重型;b.亲和型;c.排斥型

②教师间人际交往应注意的问题:a.尊重别人才能证明你是有真正自尊的人;b.和蔼的态度—缩短人际关系距离;c.直言相告,以陈述事实表明态度;d.坚持原则,友谊才能长存。41.教师与家长间关系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实践: ①家长类型分析:a.涵纳灵活型;b.接受机械型;c.阻抗定势型

②教师处理与家长关系的一般原则:a.激发责任原则;b.指导教育原则;c.尊重信任原则;d.运用舆论原则。

42.教师职业技术行为的特点:

①与主体关系的密切性;②涉及领域的广泛性;③教学对象的制约性;意义:①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②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③有利于培养好规格的人才。43.教学技术行为中的道德要求: ①掌握课前准备技术,认真履行教师义务;②钻研课堂教学技术,用教师良心鞭策自己;③重视谋后导评技术,追求动机与效果的统一;④加强第二课堂的组织,指导技术,树立自我牺牲精神。

44.科研技术行为中的道德要求:

①严谨求实,切忌弄虚作假;②团结协作,切忌相互拆台,内讧;③坚持真理,切忌见风使舵,人云亦云。45.教师职业道德形象:是由人格、学识、感情、道德、情趣、能力、语言、仪表等多方面因素构成的,是教师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体的高度完美结合。

46.教师职业道德形象的构成:①教师的外在形象。② 教师的内在形象。47.教师职业道德形象的意义:

①教师职业道德形象对受教育者具有深远影响。②教师职业道德形象对课堂教学具有直接影响。③教师职业道德形象对社会精神文明具有广泛的影响。48.教师内在形象的塑造表现:

①强化教师意识,发掘修养动力。②认真学习理论,明确修养方向。③投身教育实践。49.教师外在形象的塑造:

①教师语言的道德要求:a.教师的语言,要文明纯洁,切忌粗鲁污秽;b.教育的语言要有鲜明的教育性。

②教师仪表的道德要求:a.衣着整洁雅致;b.举止端庄大方;c.态度和蔼可亲。

教育政策法规

1.教育法制的含义:第一种:指国家制定的有关教育的法律和制度,是一国全部有关教育的法律制度的总和。第二种:指有关教育的立法,执法,司法,手法和法律监督等活动和过程。这是对对教育法制运行的概括。第三种:指将其理解为”教育法治”,即与民主政治制度相联系的,按照依法治理的原则和方式来管理和规范各种教育活动。这一含义是从本质上来说教育法制。

总而言之,”教育法制”不仅包括教育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教育法律制度的运行,即教育立法,教育法

律的普及,教育行政执法,教育法,教育法制监督,教育法律的遵守,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教育法律意识,教育法学教育和研究等。

2.依法治教:简言之;就是指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使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3.教育法制的基本原则:

(1)坚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2)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

(3)育活动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4)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5)教育法制统一的原则 4.教育法制的基本要求:

1.具有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2.具有健全的有关教育的民主与监督制度;具有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

3.具有高素质的教育执法队伍;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法律意识。5.教育法制的主要任务: 1.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促进教育改革;

3.维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6.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关系

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异同: ①制定的主体不同;②表现的形式不同;③实施的方式不同;④作用不同。7.法的含义:

⒈ 法是一种行为规范;

⒉ 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⒊ 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8.教育法的含义: ⒈ 教育法是一种行为规范;

⒉ 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 ⒊ 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9.教育法的本质:

⒈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⒉ 法所代表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这一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⒊ 教育法是统治阶级在教育方面意志的体现。10.教育法的功能和作用:调整有关教育活动中形成的 各种社会关系。

11.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教育法律规范是指通过一定 的法律条文表现出来的,具有自己的内在逻辑结构的一般行为规范。12.特征:

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的区别:教育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指的行为规范,而不是行为规范的”总和”。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律文件的区别:教育法律规范是教育法各种规范性文件的基本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

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条文的区别:教育法律规范要用教育法条文来表现,但教育法条文不一定就是教育法律规范。

教育法律规范同教育法律文书的区别:教育法律文书,包括司法文书是适用法律规范而使用的特殊法律文件。

13.法律规范的结构:①法定条件; ②行为准则; ③ 法律后果;

14.教育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

宪法中关于教育的条款

教育法律:教育基本法;教育单行法律;教育行

政法规;

地方性教育法规:执行法,补充行的地方性教育法

规;自主性的地方教育法规

教育规章

15.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及特征

含义:只有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以调整的,表

现为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联系的社会关系。

特征:

1.教育法律关系是以教育法形式的社会关系,使教育法规范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

2.教育法律关系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并由教育关系和教育法律的性质和内容所决定的,是一种思想意志社会关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3.教育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社会关系,对违反和破坏教育法律关系的行为,予以相应制裁;

4.某种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总是以相应的现行的教育法律为前提。

16.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指教育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者。

17.教育法律关系客体:指教育法律关系的权利一无所知想的对象,即教育法律关系客观化的表现形式。一般包括:物(不动产和动产);行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行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教育教学行为);精神产品和其他智力成果 18.教育法律关系内容: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依法成立的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某种权利和应承担的某种必须履行的义务责任,他由法律规范所确认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教育法律关系的重要构成之一。19.“教师”的法律含义:

教师是理性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教师地位的本质特征,使教师概念的内涵。其含义有二:(1)理性教育教学,教书,与人职责是教师的职业特征;(2)专业人员是教师的身份特征。教师必须从教育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 教师具有特定的权利义务。其权利义务的特征:(1)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并由教育法律规范所设定。(2)与教师职务和职责紧密相连。

20.教师的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试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生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利。6.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21.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制等方面的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抑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22.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一般包括教师资格基本条件,资格认定,丧失和撤销的原则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程序等内容。

1.教师资格分类。主要: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等学校教师资格;高级中等学校教师资格;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2.教师资格条件。其条件包括:必须是中国公民;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具备规定的学历或者国家资格考试合格证书。

3.教师资格考试。4.教师资格的认定。

28.聘任制下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

实行聘任制的学校,学校和教师的关系是以共同的意愿为前提,以平等互利为原则,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对等的,没有行政隶属的关系,使学校与教师的关系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

无论实行任命制还是聘任制,学校均依法对教师资助进行管理,有权对教师进行聘任或对其的任免,晋升提出意见。

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还表现,学校有权对有违法行为的教师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29.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

面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平等的关系。

(1)师生之间的管理关系,一方面基于学校的宗旨和任务,另一方面基于教师的权利和义务。(2)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首先指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其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再次学生有权要求教师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公正评价。

30.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31.教育法律责任的特点: 1.必须有法律规范的规定;2.以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3.有违法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所承担;4.有国家专门机关或国家授权机关依法追究。

32.教育法律责任的种类 1.违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责任;2.违反教育法的民事法律责任;3.违反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责任

33.教育法律责任的内容:制裁补救和强制。1)制裁:人身罚;能力罚;财产罚;申诫罚。2)补救:财产的补救;精补救;对违法行为的否定。

3)强制。23.任职条件规定:

1)具备各级各类相应教师的资格;

2)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3)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具有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知识,能全面的熟练的履行现职务职责; 4)具备学历,学位要求; 5)身体健康,能正常工作。

24.教师聘任制度的特征:

1)聘任师聘任人和受聘任人双方的法律行为;2)聘任双方在平等地位上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3)教师聘任制度应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25.教师聘用的几种形式:招聘;续聘;解聘。26.教师考核的内容: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

27.任命之下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教师由于职

务上的特点和带有”公务”性质,有义务在工作中服从学校命令。

34.教育法律责任:指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对象。35.教育法律责任主体的规则要件:有损害事实;损害的行为必须违反教育法;行为人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36.教育法律责任主体的归责形式:教育机关和其他国家行政机关;教育行政机关和其他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学校与校长;学生;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其他负有遵守教育法义务的公民和法人。

37.教育法律责任的认定:扰乱教育秩序,破坏,侵占学校财产法律责任;使用危险教育设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法律责任;违法办学,招生,颁发学业学位证书及向学生收费的法律责任;招生考试中舞弊作弊的法律责任;使用未经依法审定的教科书造成不良影响的法律责任;教师违反《教育法》的法律责任;侮辱,殴打教师的法律责任;打击报负教师的法律责任;拖欠教师工资的法律责任。

38.学校事故的类型:运动伤害;课余伤害;校外活动事故。

39.学校事故原因分析:制度不严,管理不善;设备陈旧老化,未及时修复或拆除;玩忽职守,工作责任心不强;体罚或变相体罚;安全保护措施不力;学生体质特殊或疾病;学生自尊心较强,心理承受能力低。

40.教育保护职责于监护职责:

1.监护职责和教育保护职责是两种法律制度; 2.监护职责与教育保护职责的区别:主体和对象不同;产生的根据不同;法律关系的性质不同;产生方式不同;保护的内容不同;手段不同;存在的时间不同;责任不同。

3.学校接受监护委托时,要承担监护责任。

41.《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制定与使用的若干问题:

1.《办法》的起草是实践的需要,旨在为学生预防和处理学生伤害事故提供法制框架和制度保障;

2.制定《办法》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校树立安工作的责任意识,基本的出发点是依据法律的规定,平等的保护学校,学生的合法权益; 3.关于《办法》的法律效力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4.《办法》所规定的重要内容:关于学校责任范围的界定;关于适用范围;关于学校责任的性质;关于伤害事故的类型;关于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程序;关于学生伤害事故的赔偿原则与经费的来源。

42.学校承担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范围:学生伤害事故必须是在学校负有教育管理职责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的伤害事故;学生伤害事故必须在学校发生的伤害事故。

43.学校承担伤害事故责任的标准:学校是否有过错是决定学校是否承担赔偿责任的准则。44.学校承担学生伤害事故的赔偿责任的依据: 1.常规赔偿:医疗费,营养费,误工补助费,护理费,交通费等;

2.残疾赔偿:补偿残疾用具费,残疾生活补助费;3.死亡赔偿:丧葬费;死亡补助费。

4.精损害抚慰金:包括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45.法律救济的含义:指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裁决社会生活中的纠纷,从而使权益受到损害的相对人获得法律上的补助。

46.法律救济的特征:实现法精神的体现;以各种纠纷存在为基础;以损害为前提;目的在于补助受伤害者。

46.法律救济在教育中的作用:

1.保护教育关系主体特别是教师,学生及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合法权益的权利救济作用; 2.促进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预防和控制其职务违法侵权行为的反预防控制作用;

3.表示教育法治,推进教育法制建设作用。47.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诉讼渠道;行政渠道;其他渠道。

48.教育申诉制度概述:我国《教育法》规定: 1.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期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做出处理;2.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做出处理。” 49.教师申诉制度的特征:

1.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法定申诉制度; 2.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型的权利救济制度。3.教师申诉制度是菲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50.教师申诉范围:

1.教师认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教育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恶,可以提出申诉; 2.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

3.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教育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51.教师申诉的管辖:是指行政机关之间受理教师申诉得分权和权限。其分为:隶属管辖;地域管辖;选择管辖;移送管辖等。

52.教师申诉制度的主要环节和程序:提出申诉;对申诉的受理;对申诉的处理。53.受教育者申诉制度概述:

1.受教育者申诉制度是受《教育法》保护的法定的申诉制度,不同于其他意义的申诉制度; 2.受教育申诉制度是具有特定型的权利救济制度。54.受教育者申诉的范围:

1.受教育者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的,包括学籍,考试,校规等方面,有权申诉;

2.受教育者对学校侵犯其合法财产权利的可以提出申诉;3.受教育者对学校侵犯其人身权利的,可以提出申诉;

①受教育者对教师侵犯其合法财产权利可以提出申诉;

②受教育者对教师侵犯其人身权利可以提出申诉; ③教育者对学校或教师侵犯其知识产权可以提出申诉。

55.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申诉人:主要包括其合法

权益受到侵害的受教育者本人及其监护人。56.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被申诉人:一般指受教育者所在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校工作人员以及教师。

57.教育行政复议的含义:作为非诉讼的申诉救济手段,具有以下特点:⒈ 教育行政复议是一种严格的法律制度;⒉ 教育行政复议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⒊ 教育行政复议机关对于相对人提出的复议申诉必须进行审查,并做出处理或裁决。58.教育行政复议的范围:

1.对教育行政处罚不服的:主要包括相对人对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没收财务等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申诉复议;

2.对教育行政强制的措施不服的;3.对不作为违法的,可以请求复议救济; 4.对违法设定义务不服的;5.对侵犯其经营自主权的;6.对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

59.教育行政复议的管辖:本级人民政府或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管辖;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原籍行政机关管辖;特定管辖。60.教育行政复议的步骤:申请;受理;审理;决定;执行。

61.教育行政诉讼作为诉讼中的法律救济手段,有以下特点:主管恒定;诉权专属;表的确指;被告举证;不得调解。

62.行政诉讼的手按范围: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对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法规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办法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办法或者不予答复的;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63.教育行政诉讼的管辖:级别管辖;地域管辖;裁定管辖。

64.教育行政诉讼的过程:起诉;受理;审理;判决;执行。

65.教育行政诉讼的审理依据:依据法院、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参照规章

66.教育行政诉讼的审理判决处理: 1.判决维持具体行政行为;

2.判决撤消,部分撤消或者判决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1)主要证据不足;2)使用法律,法规不当;3)违反法定程序;4)超越职权;5)滥用职权;3.判决被告履行法定职责:

1)行政机关拒绝或者不予答复符合法定条件申请颁发许可证和执照的。2)负有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职责,该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4.判决变更具体行政行为。

66.我国国家赔偿与外国国家赔偿的概念相比之下,有以下特点:

1.我国国家赔偿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是行为违法为前提;

2.我国国家赔偿包括行政,刑事与部分民事,行政审理赔偿;

3.我国引起国家赔偿的原因必须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违法,强调的时行为,因而对国有公共设施造成的损害不予赔偿;而外国的国家赔偿均包括国有公共设施因设置、管理欠缺所引起的损害赔偿;

4.我国国家赔偿不包括公立公益单位的侵权活动引起的损害赔偿;而外国的国家赔偿则将公立公益单位的侵权损害纳入赔偿范围。

5.教育赔偿的含义:指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违法行使职权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依照《国家赔偿法》由国家给予赔偿。69.行政赔偿的范围:

1.侵犯人身权的违法行政行为:违法拘留或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非法拘留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违法行为;违法使用武器,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违法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2.侵犯财产的违法行政行为:违法是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业,没收财务等行政处罚行为;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行为;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行为;违法侵犯财产权造成损害的其他行为。

70.行政赔偿的义务机关:实施侵害的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予行政权的组织;委托的行政机关;行政复议机关;赔偿义务机关。71.教师行政赔偿的提起和受理:

1.行政赔偿的提起:行政赔偿程序由非诉讼程序(行政程序)与诉讼程序(司法程序)两个部分组成。2.行政赔偿申请的受理:一是否符合要求赔偿的条件;二是申请书的形式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三是申请人所要求赔偿之损害是否确是由本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或受本机关委托的组织和个人之违法行为造成;四是申请赔偿之损害是否属于《国家赔偿法》所规定的赔偿范围之内。

3.申请的拒绝:理由一般有两个:一是被申请之违法侵害行为不是本机关的工作人员或受本机关委托的组织和个人行为,因而本机关不是赔偿义务机关;二是被请求赔偿之损害事实,不在国家赔偿法所规定的赔偿范围之

67.教育行政赔偿的特征:侵权主体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侵权损害发生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侵权行为源于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行政;教育赔偿主体是国家;教育行政赔偿是一种法律责任。

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政策法规 篇2

从普遍意义来讲, 职业教育教师是整个教师队伍的一部分, 因此, 职业教育教师也具备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同时, 职业教育教师又有着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教师的根本特点。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职业教育教师的特点不同于普教教师, 这是由职业教育及职业教育面对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性。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直接针对学生未来的职业, 以满足学生未来职业需要为目标, 以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为主要任务。二是实践性。职业教育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重在学生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三是社会性。根据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要保持与时俱进, 在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上, 必须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现实需求并且根据社会发展不断作出调整。

(二) 职业教育教师的特点不同于普教教师, 这是由职业教育及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特点决定的

具体而言,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需要掌握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必备的文化科学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依此培养目标, 第一, 职业教育的类型不是学术教育, 而是技能和技术教育;第二, 职业教育不是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的教育, 而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教育;第三,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 要求有更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更强的现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职业教育教师的特点不同于普教教师, 这是由职业教育及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决定的

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职业与教育的密切联系上, 教育内容根据职业的需求设定, 职业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检验教育内容。在掌握实践技能与专业理论的基础上, 职业教育教师才能展开教学活动。所以, 具体而言, 第一, 职业教育教师不仅应具备专业技术能力, 还必须掌握与工作和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第二, 职业教育教师不仅要致力于职业知识的传授, 还要具备从理论角度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职业的教学能力;第三, 职业教育教师不仅要掌握相关职业领域里的实践知识, 还要有能力将这些知识融入到课程开发之中。

基于职业教育教师具有的上述特点,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即多面性和发展性。多面性表现在:第一, 掌握职业教育理论及相关知识, 具备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法;第二, 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第三, 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第四, 具备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这也是现代社会集约化生产的需要。发展性表现在:由于职业教育与社会和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组织模式的变化, 教师必须不断发展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随时引入专业领域前沿的技术知识。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经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专业训练, 获得职业教育教师任职资格, 从事职业教育事业, 具有强烈的专业精神;在从业过程中积极通过专业活动提升专业素质, 在专业团体中表现出专业权威性和自主性, 快乐地与学生交往并从中获得愉悦的专业成就感。

二、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 根据国家宏观发展形势的变化以及当时职业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 我国制定出台了相应的职业教育政策与措施, 有关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内容就体现在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中, 以下按职业教育各发展阶段对涉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及主要内容作一梳理。

(一) 职业教育恢复发展期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末)

1980年, 国务院在《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中提出“可聘请一定的兼课教师”。同时“要有计划地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师资……今后分配大专院校、中专毕业生时, 要照顾到职业 (技术) 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的需要”。

1983年5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提到:“为尽快把各类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好, 可选调一部分科技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也可将部分教师经过培训, 改任或兼任专业课教师;还可由学校教师与农村的能工巧匠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有关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 应分工承担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和教学辅导工作” (1) 。

1985年, 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提出“要建立若干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有关大专院校、研究机构都要担负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任务, 使专业师资有一个稳定的来源”。

(二) 职业教育调整期的教师政策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

1991年,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提出“多渠道地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特别是技能教师的来源问题。”

1995年, 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中第一次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双师型’教师。”

1996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其中写道:“要明确责任, 建立稳定的师资来源渠道;采取特殊措施, 加快在职教师培训步伐;实行专兼结合, 积极聘用兼职教师, 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作用;采取相应措施, 改善职业教育教师待遇。”这是我国法律条文中正式提出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明确了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1999年, 国务院下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提出“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地方也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教材建设”。

(三) 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期的教师政策 (21世纪初至今)

2000年,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建设50个功能齐全、管理规范、培养能力强的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同年, 开始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

2001年, 教育部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基地建设中要将培养培训项目的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基地建设工作的一个重点, 抓紧抓好。”培养培训项目体系明确规定为:“新教师培养, 教师和校长岗前培训、在职提高、高级研修班, 教师学历达标和学位提升。”

2004年,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 并对职业院校的教师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应不少于规定的学时数, 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 并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 其他教师和管理人员也应定期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和调研。”

2005年l0月,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地方各级财政要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

2006年, 教育部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中要求组织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的制度, 研究提出职业院校聘请兼职教师的措施和办法, 继续推进职教师资基地的建设”。

2010年7月,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15) 》中, 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 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 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2011年, 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 要求职业学校“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 针对区域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 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2011年8月, 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再次强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教师培养培训”。

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现实思考

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政策的出台、实施,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 并在一定时期范围内相对缓解了职业学校教师缺乏的状况, 提高了职业教师的素质, 促进了职业教师的专业发展, 国家政策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然而, 通过分析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可以发现相关政策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 关于职业教师培养的目标不到位

相对于普教教师而言, 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构成具有复杂性。这种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就是“双师型”:既具有教师的理论文化水平, 又具有专业工程师的实践技能。职业教育教师除需要掌握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外, 还必须了解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 拥有相关专业的实践经验, 具备能为学生进行示范讲解的教学能力。即便是担任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师, 也应了解专业信息, 熟悉学生的专业情况。因此, 培养能胜任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是职教师资的培养目标。

(二) 关于职业教师培训的规划不长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无论是学科知识还是技术应用都处于快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 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应该是一项长期甚至终身的任务。职后培训应该作为保持教师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的必要途径。然而在现实中, 职业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被当作行政任务来完成, 参加培训成了完成考核, 对培训的需求可有可无、时有时无, 对培训的安排也是无计划、无规范, 缺少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 可以促进教师专业不断成长的培训规划。

(三) 关于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的竞争激励机制尚未能真正建立

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本位模式, 未能建立起职教师资真正到企业实践的机制。对于参与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各利益相关主体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工作中创新意识不强。国家对承担职教教师培养培训的单位或部门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激励机制, 也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 造成一些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培养质量达不到预期目标, 培训效益低。

(四) 关于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监督评估制度未能有效建立

长期以来, 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评价主要是从管理与考核角度出发, 有的甚至不管培训内容、培训效果如何, 把培训评价仅当作对考勤的考核, 缺乏对培训对象的人本关怀, 造成教师对参加培训及评价培训效果的态度消极。评估体系不完整, 评价观念不科学, 评价的方式方法相对落后, 造成评价结果的效度、信度较差, 无法科学地评估培训的实效, 也起不到监督培训的作用。

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展望

通过梳理与分析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政策,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要求, 为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 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特提出如下政策构想。

(一) 健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体系

为了确保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制定完善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至关重要。要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必须制定符合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的科学的培养体系。要改革职前学历教育, 重视开展入职教育, 完善职后继续教育制度, 对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同等重视, 突出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 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出发, 加快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二) 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保障制度

制度建设是发展的保障,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应该从制度层面作出要求。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随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每个阶段都需要有相关的制度作保障, 而且, 保障的制度也需要不断创新。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应该在社会宏观政策和制度的保障下, 不断通过职业教育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发展来实现。为保障职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需要严格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强化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相对独立的职教师资资格认定体系。并且倡导终身学习, 制定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在职进修制度,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 加强职业教师培训基地建设

在培训机构的建设上, 除了充分发挥现有高等学校的作用外, 更要重视企业参与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建立积极的校企合作关系, 对教师进行联合培训。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 引导、激励和督促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在培训内容建设上, 要根据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特点, 制定适合的培训方案、课程标准及开发新教材。严格落实企业实践制度, 要求职业学校的在职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 培训基地与企业共同承担教师实践的管理工作, 教师在实践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四) 建立和完善职业教师培养培训的监督评估制度

成立专门的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监督评估机构, 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评估制度。建立开展评估的工作机制, 配置专职人员, 强化工作职能, 切实加强对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效益的评估工作。为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需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实行主管领导的行政问责制。根据职业教师培养培训的目标和内容, 制定严格的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标准。转变政府职能, 组建相对中立的专家评审委员会, 改变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的传统管理模式, 针对重大培养培训项目采用公开竞标制。

参考文献

[1]李梦卿, 周艳.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综述[J].教育与职业, 2009 (36) .

[2]连卫钰, 刘岩.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制度建设初探[J].新西部 (下旬刊) , 2011 (12) .

[3]薛梅青, 董仁忠.中职教师培养培训政策:反思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1) .

[4]程雷, 薛瞧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政策的内容分析[J].学理论, 2012 (15) .

[5]刘向红.浅析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事业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2 (5) .

[6]李强, 任婷婷.浅议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26) .

[7]陈钢, 张丽娜.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研究——从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中培养“双师型”教师[J].职教通讯, 2012 (10) .

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政策法规 篇3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法规;统一;途径

G647

高校教师道德建设和高校普及教育法规是高校建设发展的两个重要内容,它们充分体现了当前高校“德法兼治”的办学理念,是推动高校教育创新、促进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

以德治校,就是坚定不移的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和育人的思想政治道德标准,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认真实施《教育法》和各项教育法律法规中关于加强德育的法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先进文化,大力加强高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坚持与时俱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与体现时代精神、开拓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在校园内真正形成和保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氛围和风尚。以德治校,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同时加强德育也是有效的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条件保证,二者是不可分割、有机统一的。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普及教育法规的重要性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教师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现实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新了人们的思想和观念,社会发展从新思想新观念中受益,但是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十分明显,出现了道德滑坡等现象,这些因素都多多少少的渗透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对高校教师队伍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高校教师道德建设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必要基础。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不仅要以言立行,更应该言传身教,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不断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带动学生,使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灵上得到全面发展。

高校教师道德建设是形成良好精神文明氛围的重要保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教师是学校办学的根本保证。政府和社会一直关注教师的职业道德,因此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必须加强师德建设,使得广大教师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风气。

2.高校普通教育法规的重要性

普及教育法规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发展的有力保障。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手段,约束着教师队伍的言行举止,以一种威信力来告诉教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说、什么不能说。通过普及教育法规,杜绝不良风气的腐化侵蚀,维护校园的民主法治、清正廉洁和安定和谐。

普及教育法规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类型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的社会化、以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综合化,高校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法律作为保障和后盾。高校依据法律规定,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路线来制定高校发展的目标,为高等教育发展指明方向[1]。

二、教师道德建设与普及教育法规的辩证统一关系

1.教师道德建设与普及教育法规相结合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师德建设与普及教育法规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高校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的关系上。高校要建设好和谐校园,必须依靠法律法规来调整和解决高校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矛盾,又得借助道德力量去倡导以德服人。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相互结合,是促进高校稳定和谐的有力保障。

教师道德建设与普及教育法规是高校进行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的基础和关键。二者统一于完成办学根本任务、实施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的具体活动与实践中,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以德治校,开展教师道德建设,弘扬正风正气,离不开法制的保障。“德治”同“法治”一样,也是生动具体、实实在在的,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在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在实施德育和开展思想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如果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没有纪律的约束,没有严格执法执纪和对违章者的惩戒,思想道德建设就成了空中楼阁,德育工作就不会令人信服,收不到实际功效。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实行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在正确认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关系基础上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通过改革创新促进发展进步,这是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与时俱进的一个具体表现[2]。

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相结合是高校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针的具体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作为我国当前的治国策略,已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和各个部门。建立一个道德健全、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法治国家是我国长期以来的目标。高校的责任就是为社會、为国家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守法公民,从而不断推进社会向前发展。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相结合是我国高校改革的现实要求。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法制不健全、管理手段单一,高校建设中出现了不少矛盾。要解决高校建设中出现的矛盾,既要依靠教师队伍道德素质的自我调节和约束,又要运用法律手段加以管制和保障[3]。也只有教育法规的完善和普及与教师道德建设的提升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维护高校的发展和改革。

2.教师道德建设与普及教育法规统一性的具体表现

教师道德建设是教育法规的现实基础。道德规范作为调整社会相互关系的重要规范,通过人的内心活动和理想信念起作用。高校教师的师德状态决定着当前高校建设的现状。只有加强师德建设,才能更好的引导教师自觉遵守法律规范、维护法律的权威。

教育法规是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依法治校的本质是高校要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律精神,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在法治的轨道上开展高校的管理、教学、服务工作。师德是高校建设的基础,法律的立意也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师德建设。作为规范高校建设最权威的强制手段,法律为以德治校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依照教育法律法规的要求,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行使职权时,必须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做到公平公正办事,不能任意越权或违章办事。同时严格履行法定的义务,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在广大师生面前,树立良好形象。从一定意义讲,在学校工作中,管理也是一种教育。领导者和管理者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照章办事,本身具有感染力和教育功能,可以从正面对管理和服务对象,特别是对青年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而做到这一点,要靠管理和服务人员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素质,这又是平常教育和修养的结果。从这个意义讲,“法治”不能脱离“德治”这个基础。没有优越的道德环境条件,法律法规就不可能真正得到自觉的执行和遵守,“法治”就是一名空话。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和普及教育法规相结合的主要途径

1.树立高校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和教育法规的思想认识

高校在管理工作和学生教育工作中,要及时向教师宣传以德治校,是提高教师道德素质的重要表现;大力宣傳依法治校,是维护高校权威的必要表现。让教师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相结合,才能保障高校建设平稳、顺利、有序的发展。

2.健全社会主义教育法制并培养教师的法律意识

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使高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法律为后盾和保障,约束教师们的行为举止。在教师中大力宣传教育法规知识,不断增强教师们的法律意识,促进高校法治建设发展。在法制宣传教育过程中,应重点加强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培育,增强高校教师的法律意识,努力培育教师同现代法治文明相一致的平等意识。

加强高校法制教育还应当密切与师生生活中的实际相结合,条件具备时可以组织实施现场普法教育和基层活动实践,参观看守所以及劳教劳改现场,通过犯罪人员开展现身说法,编写合适的法律知识普及读本,还可利用宣传栏、校报、手机报、网站、微信平台等各种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和教育。对高校已经设立的法制教育必修课加以重视和改进,加强配备师资力量,做到课时充分,学习扎实,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结合实际,以求达到良好的普法教育和宣传效果。

3.营造良好环境,提高教师道德水平[4]

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确立明确的职业道德标准。在教师队伍中找典型、树榜样,提倡教师向典范学习,调动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培养教师们良好的职业素养。让教师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从而为学生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好习惯。

4.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高校教师要以教学和培养人才为中心做好本职工作。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以自己高尚的情操、进取的精神、渊博的学识做学生的表率,以甘为人梯的献身精神传授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促进学生成才,这是法律赋予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工作应有的要义。因此,依照法律赋予高校教师的任务、责任和义务来开展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教师教育与管理的新理念。

四、结语

高校师德建设和高校普及教育法规是高校建设发展的两个重要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统一协调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加强高校教师道德建设与教育法规相结合是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建设和长期任务,已成为高校发展所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之一。一方面,教师在提高自身道德建设的基础上,强化师德教育特别是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建立、完善学术不端行为惩治查处机构,不仅有利于教师道德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更是学校长远发展的有效途径,即树立高校教师队伍的思想认识、健全社会主义教育法制、营造良好环境、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实现二者结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初亚楠.略论我国高等教育法规体系建设[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108—110.

[2]杨桂清.论高校教师道德建设与普及教育法规之关系[J]. 高等教育,2013(13):36.

[3]穆晓霞.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的关系[J].机械职业教育,2007(4):18—19.

教师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总结 篇4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这次的作业,我选择了与宿舍同学合作的形式。我们一起制作了一份相关的PPT。我们小组六人,分工合作,有的同学负责资料、真题收集,有的同学负责寻找相关案例并进行分析。而我主动承担了“资料整合”、“ PPT制作”、“ 主讲”的任务。

关于这次作业的总结,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关于选题

本次作业,我们小组的选题是《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因此每一位公民在进入岗位之前,对自己的职业的权利与义务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我们的职业是小学老师,所以对“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的相关知识做一个基本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2.关于分工

本次作业,我是与宿舍同学合作完成的。我们一起制作了一份精美的PPT。我们六人齐心协力,通力合作。我主动承担了“资料整合”、“ PPT制作”、“ 主讲”的任务。

作为一名未来的老师,我珍惜每一次站上讲台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是对我台风、胆量的锻炼。

我将小组成员收集的相关理论知识、真题、案例进行编排、整合,得出一份理想的PPT进行展示。3.关于收获

首先,在PPT的制作过程中,我看了很多相关的资料、案例、真题,了解了很多关于“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的知识,得到了升华,这为我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政策法规 篇5

简答题

答:(1)学前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哪些?

①学前教育方针是教育方针在学前教育这一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学前教育培养目标及实现该培养目标的途径、条件或要求等各方面所作出的全局性、战略性兼具前瞻性的规定。

②例如: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学前教育方针:“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发展格局。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园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幼儿园教育服务网络,为0-6岁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其中,我国学前教育的办学目标是“为0-6岁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实现办学目标的途径是“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园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幼儿园教育服务网络。”实现办学目标的条件或要求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发展格局。”(2)学前教育方针的意义如何?

①.教育方针规定了一个国家学前教育工作的方向及总要求,是一个国家管理学前教育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 ②.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良好的学前教育能为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方针的制定,不仅关系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国家的发展。

• 二.什么是法律责任,幼儿园及其园长、教师违反教育法可能承担哪些形式的法律责任?

• 答:(1)什么是法律责任?

• ①法律责任是由于法律法律保护的权利遭到侵害或者法律要求的义务未能切实履行,根据法律规定相关主体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 ②所谓教育法律责任,即指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应当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2)幼儿园及其园长、教师违反教育法可能承担哪些形式的法律责任? • 其一,法律依据。依据相关法律规定,下列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 ①侵占、破坏幼儿园场地、房屋和设备;②侮辱、殴打教师、幼儿; • ③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④将幼儿园校舍、场地出租、出让或者移作他用,妨碍教育实施。这些规定,为追究违反教育法行为的民事法律责任提供了依据。1.学前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哪些?它的意义如何?

• 其二,案例说明。课本P20~21所提供的案例,对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幼儿,幼儿园、幼儿家长、幼儿教师等如有过失,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其执法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1989年颁发的《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60条。

2.列举《幼儿园管理条例》中对幼儿园办园条件的规定。

答:第一条

举办幼儿园必须将幼儿园设置在安全区域内。严禁在污染区和危险区内设置幼儿园。

第二条

举办幼儿园必须具有与保育、教育的要求相适应的园舍和设施。幼儿园的园舍和设施必须符合国家的卫生标准和安全标准。

第三条

举办幼儿园应当具有符合下列条件的保育、幼儿教育、医务和其他工作人员:

(一)幼儿园园长、教师应当具有幼儿师范学校(包括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程度,或者经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合格。

(二)医师应当具有医学院校毕业程度,医士和护士应当具有中等卫生学校毕业程度,或者取得卫生行政部门的资格认可。

(三)保健员应当具有高中毕业程度,并受过幼儿保健培训。

(四)保育员应当具有初中毕业程度,并受过幼儿保育职业培训。

慢性传染病、精神病患者,不得在幼儿园工作。

第四条

举办幼儿园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具有进行保育、教育以及维修或扩建、改建幼儿园的园舍与设施的经费来源。

第五条

国家实行幼儿园登记注册制度,未经登记注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

第六条

城市幼儿园的举办、停办、由所在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登记注册。

农村幼儿园的举办、停办,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登记注册,并报县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4.《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于我国的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六大意见是什么?

答:

(一).明确新时代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①. 形成多层次的供给体系,满足多层次社会需要 ②. 建立社区学前教育服务网络 ③. 拓展学期教育功能

④. 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切实履行政府职责

(三).加强管理,保证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①.继续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

②.积极促进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

③.加强对企事业单位幼儿园的管理

④.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 ⑤. 范办园行为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①.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改革指导思想

②.健全、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各项机制

③.构建家庭、社区、托幼园所互动的早期教育体系

④.加强示范性幼儿园建设

(五).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①.提高师范院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②.加强在职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③.严格实行幼儿园园长持证上岗,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④.切实保障幼儿教师合法权益

(六).加强领导、切实履行政府职责,保证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顺利进行

①.要增强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②.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

③.保证幼儿教育管理层层落实到位

④.制定优惠政策

⑥. 加强督查检查,建立幼儿教育督察制度

5.国家对民办幼儿园有哪些扶持与奖励?

答:

(一).设立政府专项资金

(二).国家的经济资助

(三).税收优惠

(四).信贷支持

(五).用地优惠

(六).取得合理的回报

(七).民办教育机构可以设立办学基金

6.我国幼儿园教师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

答:

(一).幼儿教师的权利

①. 幼儿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权利

②. 幼儿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的权利

③. 幼儿教师有指导幼儿的活动和发展的权利

④. 幼儿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的权利

⑤. 幼儿教师享有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民主权利

⑥. 幼儿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 ⑦. 当幼儿教师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有权诉诸法律,要求确认和保护其权利

(二).幼儿教师的义务

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幼儿园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③.观察了解幼儿,理解幼儿和尊重幼儿

④.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⑤.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⑦. 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

7.幼儿的合法权益有哪些?

答:①.幼儿有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

②.幼儿享有获得公正评价权

③.幼儿有受教育权

④.幼儿享有生命权

⑤.幼儿享有人格权

⑥.幼儿享有游戏娱乐权利

⑧. 幼儿享有其他合法权益

8.幼儿教师违反《教师法》可以追究法律责任的行为有哪些?

答:(1).故意不完成保教任务给工作造成损失

(2).体罚幼儿,经教育不改的

(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9.如何健全幼儿园各项保育工作?

答:(1).对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须列出具体的保育要求

一方面,制定合理的幼儿一日作息制度

另一方面,了解幼儿各项生活活动的保育要求 ①. 饮食与饮水方面 ②. 盥洗与入厕方面

③. 户外活动与体育锻炼方面(2).完善各项保育制度

①.健康检查制度 ②.卫生保健制度 ④. 安全防护制度

10.简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学前教育发展任务的规定。11.简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保障措施中加强师德建设的规定。

12.简介2010年11月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所确定的发展学前教育的5条政策措施。

答:

(一).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二).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三).加大学前教育投入

(四).强化对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指导

(五).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学前教育管理

13.列举《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到的10大举措。

答:

一、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二、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三、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四、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

五、加强幼儿园准入管理。

六、强化幼儿园安全监管。

七、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

八、坚持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九、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

十、统筹规划,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14.简述《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目标任务的规定。

答:强化学前教育公益性科学性。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全面普及学前教育,2020年全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8%以上。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逐步提高覆盖率。

强化政府职责。根据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和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将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提高政府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就近入园入托。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新增幼儿园应以政府举办为主。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切实改善办园条件。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健全幼儿园准入和督导制度,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逐步提高幼儿园公办教师比例,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实施农村幼儿园建设工程,到2012年,全省每个乡镇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并达到省优质园标准,村级幼儿园都要建成合格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鼓励城乡居民和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发展学前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入园给予财政补助。全面落实“以县为主,县、乡(街道)共管”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学前教育,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到2015年,省优质幼儿园达70%以上。

提高保教质量。普及科学保教方法,加强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管理和评价,防止小学化倾向。强化保健教师、保育员、营养员的培养培训。加强对幼儿健康水平的监测和评估。密切幼儿园与家庭的保教合作,提供多样化、有特色、高品质的学前教育指导与服务。

15.列举《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

答: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政策法规 篇6

(一)“爱国守法” ——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爱国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支撑。爱国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支撑点。教师把热爱祖国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不断强化自己的爱国意识,培养爱国情操。教师职业的神圣性、示范性,要求教师成为守法的楷模,进而对受教育者的守法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全体国民法律素质的提升,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奠定基础。

(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倡导“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教师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三)“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倡导“关爱学生”就是要求教师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情感和爱心、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人,跟成人有很大的差别,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需要老师不断的关注,并且及时给与适当的帮助,老师需要用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有爱才有教育,有爱才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四)“教书育人”——教师天职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核心的职责与任务。教书是育人的重要手段,育人是教书的根本宗旨,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任何教学都要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体现了教师不仅有教书的职责,同时也有育人的职责。倡导“教书育人”就是要求教师以育人为根本任务。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民发展。(五)“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倡导“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教师言传身教,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对教师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有明显的向师性,教师的一举一动,学生都会跟着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六)“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知识总量不断增加,代谢周期日益加快。人们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教师,更应该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倡导“终身学习”就是要求教师做终身学习的表率。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观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一)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对学生学业评价不只是关乎学生的发展,也关乎着自己的发展,关乎着自己的职业幸福感等。新课程下的学生学业评价需要教师有更强的专业意识,要不断地把自己当前的教学与过去相比较.并从中找到存在的不足和取得的进步;与其他教师相比较找出存在的差距.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几年专业发展的方向;要总结过去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就,对于自己当前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也要能够做出客观和理性的分析,在规划将来的发展时要着重于对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前沿的问题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

(二)拓展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它关系到学生能够从教师那里学到什么以及如何学的问题。教师一般都负担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知识领域的教学工作。掌握这一学科或专业领域较全面和坚实的知识。是对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这些知识的储备,有利于教师正确、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再次,教师还具有与教师的职业生活相关的课程、教材与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它直接可以运用于课堂生活,为具体的教育情景提供有效的策略指导。

(三)提高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指教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教学与反思的能力,包括教学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提高专业能力应做到:第一,提高教学能力;第二,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二、终身学习的意义

(1)终身学习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2)终身学习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途径(3)教师终身学习累积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4)终身学习提高在教学中的探究创新精神(5)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的责任意识(6)终身学习使教师适应实验新教材的教学

学生观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传统学生观把学生视为被动的客体,是教育者管辖的对象,是装知识的容器;而现代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

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把人置于教育发展的起点和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很好地体现和遵从了学生的本质属性,将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切实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置在发展的主体位置。

二、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③学生是责权主体。

教育观: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

具体包括:①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②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由于教育目的不同,教育者实施的教育活动也不同。从而区分了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教育活动,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结果。

教育观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关。在古代教育中,教育是为培养统治者服务的.这种社会政治形式下的教育是培养少数人的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育是为人民普遍的教育需要服务的.是人民的教育。在同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中,也可以有不同的教育观,这是由对教育活动内部的各种关系认识上的差异而产生的。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需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关系。违背教育发展规律或不能完整认识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都会导致错误的教育观,进而导致错误的教育结果。

素质教育观是什么?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政策法规 篇7

一、教师志业精神的时代要求

(一) 崇尚真理, 不竭奋斗的精神品格

具有志业精神的教师应具有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品格, 他们应是真理的坚定崇尚者、追求者。这突出表现在对教育事业、学生充满虔敬之情, 具有强烈的职业情感, 有强烈的事业感和自尊感。他们能够满腔热忱地献身于教育事业, 视培养人为一项崇高的事业,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也是自己最高的人生追求。他们具有摆脱物质的诱惑、耐得住寂寞的品质, 对待那些会引起混乱的事情常能保持超然和平静的态度, 能够找到自我克制的方法, 找到使自己保持平静和安详的方法, 将教育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

(二) 积极进取, 追求卓越的人生目标

具有志业精神的教师具有极强的进取心, 积极进取、追求卓越是他们的人生目标。他们将教育看成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开拓进取、勇于实践和创新, 并通过自己的积极进取来提升自己的智慧, 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更难能可贵的是, 他们把自己的才智融入到了教书育人的宏伟事业中, 将学生的发展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 并为此不懈努力, 从而显示出其智慧的高贵品质与效能, 并折射出他们道德人格的风采。

(三) 不计得失, 事业至上的思想境界

教育劳动是一种培养人的劳动, 它涉及教师的个人利益、学生利益和社会利益, 三者在本质上虽不是对抗性的矛盾, 但若不能不正确处理好这些利益关系, 也会引起矛盾和冲突, 从而影响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志业精神的教师所追求的人生价值是责任和贡献, 具有超越功利的特性。特别是当个人利益与学生利益、社会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 他会自觉地把社会利益、学生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他们这样做决不是为了捞取权利或报偿, 而是基于坚定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即为了实现育人的目标, 他们甘愿作出自我牺牲。

(四) 注重自我, 更注重集体的协调意识

从教师劳动的特点来看, 教师劳动的具体形式是个体, 但教师劳动的成果——学生的成人与成才, 却是教师群体长期协作劳动的结晶, 因而具有志业精神的教师具有协调意识。一方面, 他们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竞争中求生存, 求发展;另一方面, 他们还能自觉地把个体价值融入到集体价值之中, 具有集体主义意识, 能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以最大限度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

(五) 可敬可爱, 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格

志业精神是以个性化人格为承担者的, 个性化人格不形成, 教师的志业精神也就无法形成。因此, 具有志业精神的教师都是具有丰富个性的人, 而不是刻意压抑自己个性的冷血动物。他们有自己的理想、信仰、需要、爱好、性格, 并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愿望去充分表现自身个性的魅力和丰富性,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师志业精神培育的着力点

志业精神的培育不仅需要教师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 更需要他们具有理想的引导、信念的支撑、意志的维持、智慧的底蕴;需要有探索未知、热爱真理, 追求真、善、美的欲望和情感;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它实际上是一个主体道德自觉的过程, 建立在主体自我意识基础上的自我决定和自我选择的过程, 表现为对他律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同化、遵循。为此, 我们应努力提升教师的情感、意志、信念、动机等水平, 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和价值感。另一方面, 教师行为的选择是一种社会性选择, 它不仅具有一定的心理机制, 而且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机制, 因而教师志业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外界环境的整合与优化。

(一) 教师自身的道德自律

1. 加强理论学习, 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通过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来提高其思想觉悟, 必将导致他们需要层次和追求目标的提高, 而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和远大目标的实现往往又会促使其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从而使他们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其一, 提高教师的哲学素养。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总是要受一定的哲学思想支配的。教师只有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才能高瞻远瞩, 正确地把握未来。其二, 提高教师的社会历史文化认知素养。一个人的道德自律离不开深厚的人文底蕴, 教师必须了解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屈辱史、苦难史、奋斗史, 了解当中的文化冲突, 感受中华民族的痛苦与伟大精神, 以增强爱国情感、忧患意识和自尊自强的奋斗精神;教师还要了解我国的国情, 牢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自己的责任极其重大。

2. 学会道德思维, 提高道德评价能力

道德评价能力是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信念、形成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从实际情况来看, 没有或缺少道德评价的道德主体是不完整的道德, 他不能自觉地运用道德理论去参与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道德行为, 甚至其道德修养也有可能走到不正确的方向上去。一方面, 教师应自觉地运用“道德评价”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纠正自己的缺点, 完善自己的品格, 提高自己的认识。另一方面, 教师应积极参与社会道德生活的评价活动, 使自己不落伍、不孤独、不空虚、不盲从和不至于成为教条主义者, 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了解、认识、实践和评价, 使自己的道德境界不断趋于高尚, 走向完善。

3. 投身教育实践, 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

对教师职业规范的理解渗透着道德情感, 教师行为的选择与决定也总是要受到其道德情感的制约, 一旦道德规范融入教师的情感结构, 成为其内在的必然性, 那么教师对职业行为的选择便能超越有意和勉强的驱使, 也不再为欲望和冲动主宰, 达到从容与自然、自己主宰自己的自由境界。由于教师道德修养中的各种矛盾都存在于教书育人的实践之中, 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投入于教育实践中, 才能逐渐认识到教育的意义, 体会到教书的乐趣, 得到各种各样需要的满足, 产生各种心理情绪的体验, 自觉地克服困难, 锻炼作出抉择的毅力并形成道德情感。

4. 加强修养, 提高心理素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志业精神形成的前提。教师只有心理健康, 才能真正意识到自身的责任, 才能具有优良的个性、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广泛的兴趣、顽强的意志以及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我们必须看到,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面对社会的竞争, 面对个人得失、进退取舍等诸多困惑、苦恼、压力、焦虑和担忧, 不少教师的心理素质滑坡, 进而导致他们人格扭曲。因此,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提升心理素质和培育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健康人格, 以抵抗外界各种干扰和困惑。

(二) 外界环境的整合和优化

我们要注重从帮助教师、支持教师自主成长的角度谈师德建设, 它以激励人自主发展为旨趣, 以教育、爱为核心和基石, 以正确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为指南。

1. 强化价值观教育, 提升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从具体情况来看, 整个教师队伍的道德面貌是不错的, 但违背职业道德规范的现象也不少见。比如:以职谋私, 乱收费, 占有学生用品、材料等;有失公正, 如亲近成绩好的学生, 疏远成绩不好的学生, 甚至体罚学生;缺乏敬业精神, 备课不认真, 批改作业马虎;等等。之所以产生这些情况, 固然与我们缺乏一套有效的约束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但根本还是我们忽视了教师思想境界的提高, 导致他们职业精神的滑坡。在此, 我们无论是从全球范围内的价值相对论的冲击角度, 还是从国内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多元文化激荡的角度来看, 价值取向的合理与否都是志业精神中最具决定意义的力量。对此, 我们要加强教师的价值观教育, 致力于他们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培养。我们不仅要使教师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 而且要使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而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2. 创设良好的环境, 弘扬教师育人的主体性

从实际情况来看, 假如一个教师没有清醒的育人主体意识, 他就不会去设计、塑造理想的自我, 更不可能自觉地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条件, 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理想, 使之与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利益、现实的需要相一致。当然, 教师的这一主体意识不会自发形成, 它需要我们去培育。首先, 要实行民主化管理, 激发教师的主人公意识。我们要信任教师, 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教师, 使其切身感受到作为学校一员的价值。不仅要维护和加强教师个人认识的独立性, 给他们表达不同思想观点的自由, 鼓励其畅所欲言, 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更要尊重教师的个性, 强化他们的自尊心, 鼓励其积极参与学校管理, 使他们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 贡献社会的成就感, 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另外, 要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比如:明确责任, 使每个教师认识并担负起应尽的责任, 激发他们为完成任务而努力工作, 强化其责任感;增强工作的内在意义和挑战性, 使教师感到工作的兴趣和吸引力,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其具有自我实现感。其次, 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是要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二是要完善分配的激励机制。三是让每个教师将个人事业的发展与单位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最后, 要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事实上, 一个人选择教师职业, 不管他个人有着什么样的兴趣与爱好, 前提都必须是得到社会的认可与保障。我们要努力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 使这一职业切实成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 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强大推动力。

3. 营造教师全面发展的先进文化

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政策法规 篇8

摘要:提供优质的学校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构建终身学习社会的重要手段,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则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美国和澳大利亚政府采取立体式多层面的财政投入政策提升教师队伍素质,通过设立教师教育专项资金,对数学、科学、外语等学科的教师进行培训以促进优质教师的培养和专业化发展。在后4%时代,我国应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走教育内涵发展的道路,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发挥中央财政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统筹中央和地方财政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分担份额,全面提升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育投入;教师素质;美国;澳大利亚

美国和澳大利亚政府重拳提升教师地位,增加经费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12年,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到:“教师职业至关重要”。因此,“政府要给学校提供支持,留住好教师,奖励好教师。”澳大利亚政府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接受良好的教育,而良好的教育体系的基础是合格的教师。在教师激励机制方面,两国政府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中小学教师培养,并专门开设教师培训课程,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执教水平。

一、美国和澳大利亚中小学教师职业现状

美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门槛和薪水相对较低,无法吸引和留住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因此,在招聘拥有良好学术背景的年轻人成为教师方面,美国远远落后于芬兰、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目前,美国教师的平均薪酬水平只够教师养家糊口,部分教师不得不兼课或依靠配偶负担家庭开支。以上问题导致美国的教师保有率较低。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NCES)的数据表明:近1/3的教师在他们的第一个三年任期内离职,在第一个五年任期内的离职率甚至达到1/2。薄弱学校的流失率更高,以刚入职一年的教师为例,其流失率达61.9%。此外,美国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存在问题。今后的4~6年内,婴儿潮一代的教师不断退休,将有100万个教学岗位需要补充新教师;与此同时,现在的教师职业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因此,这些因素势必造成美国教师数量短缺的局面,特别是数学、科学、外语等学科的教师短缺问题会更加严重。美国的教师培训质量有待提升,教师职业准备和发展也不甚充足。统计数据表明,62%的教师表示教师教育并没有帮助他们为从教做好充分的准备;70%的校长表示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管理培训脱离学校实际。

澳大利亚教师教育由各州或领地政府独立负责。澳大利亚教师属于政府公务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普遍不高,但高校教师,特别是大学教授的社会地位较高,许多大学教授还身兼政府顾问及科研院所研究员等职。2011年,澳大利亚平均年薪为7.16万澳元,而新南威尔士州中小学教师的起薪仅为4.6万澳元/年,高级教师平均年薪为6万澳元,校长平均年薪为10万澳元。维多利亚州中小学教师的起薪为5.7万澳元/年,高级教师平均年薪8.4万澳元,校长平均年薪9.2万澳元。上述数据表明,澳大利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高。但是,澳大利亚教师工作稳定,偏远地区还有补助,日工作时间较短(早上9点至下午3点),假期较长(每年有4个带薪假期,包括2个长假期和2个短假期),养老金相对较高(约为工资的17%,其他职业为9%)。因此,教师仍是受到澳大利亚大学毕业生青睐的职业选择。

二、设立专项资金,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改革

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地位,以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两国政府积极倡导教师教育改革,增加经费投入,实施了一系列项目。

(一)美国设立的教师教育专项资金

美国设立的教师教育专项资金分为常规拨款项目和竞争性/裁量性拨款(Competitive/Diseretionary Grants)项目。前者用于保证各地方教师教育改革的持续性;后者则根据各地区的实际需要和申请者提供的材料,确定拨款的对象和额度。

1.改进教师质量州专项资金

改进教师质量州专项资金(Improving Teacher Quality State Grants)是2006年设立的联邦教育部对各州提供的常规拨款项目,截至2014年,共拨付了23.5亿美元。资金主要用于提高小学、中学、高中阶段的公立和私立学校教师在科技、数学、语言艺术、阅读、社会研究等方面的教学水平,旨在培养、培训并招聘高质量的教师和校长。该资金项目主要通过三条途径来实施:一是增加高素质教师数量;二是增加高素质校长和助理校长的数量;三是提高教师和校长的教学与工作效率。

2.教师质量提高专项资金

教师质量提高专项资金(Teacher Quality Enhancement Grant)是2000年设立的竞争性/裁量性拨款项目,由教育机构和地方学区申请。2000年的拨付金额为9800万美元,此后逐年减少,从2010年至今没有拨付。该基金旨在改善全美的教师培训项目,支持中小学与高等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提供教师持续实习的机会,实施教师招聘改革,增强学校招聘及留住优秀教师的能力。

3.教师激励专项经费

教师激励专项经费(Teacher Incentive Fund)于2006年设立,为竞争性/裁量性拨款项目,目的是在教育资源集中且对优质学校有较高需求的学区建立基于学生成绩的教师和校长绩效制度。2008年的拨款额度是9727万美元:2009年在《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颁布后,该资金达到2亿美元;2010年,在《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的支持下,该资金达到了4亿美元;此后投入水平略有下降,2011年拨款额度为3.99亿美元,2012年为2.99亿美元,2013年为2.84亿美元,2014年为2.89亿美元。

4.教学过渡资金

教学过渡资金(Transition to Teaching)是2009年设立的竞争性/裁量性拨款项目,目的是为学校招募和留住高质量的专业人员做教师或教辅,招聘非教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成为教师,包括给他们颁发过渡性教师资格证书。州和教育资源集中且对优质学校有较高需求的地区的地方教育机构、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都可以申请。2009年,14个机构或组织成功申请了这笔经费,共拨款4370万美元。2010年,该资金拨付了4126万美元;2011年,为4112万美元;2012年,为2605万美元;2013年,为1827万美元;2014年,为1364万美元,2015年,为1363万美元。

5.特殊教育教师和其他教育提供者质量专项资金

特殊教育教师和其他教育提供者质量专项资金是2007年设立的竞争性/裁量性拨款资金,计划实施5年。2007年拨款120万美元,2009年拨款131万美元。该项目的目的是支持培养特殊教育教师,改善特殊教育教师质量,以及提高残障学生学习成绩。

6.“尊重”计划

“尊重”计划(RESPECT)是于2012年2月设立的竞争性资金项目,共计划投资50亿美元,主要目的是帮助州和社区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开展改革,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并帮助他们取得成功。该项目准备在今后4-6年间,招募100万名高质量的教师。该计划的长期目标是使教师职业不仅成为美国最重要的职业之一,而且成为最受人尊重的职业。

(二)澳大利亚设立的教师教育专项资金

1.澳大利亚政府优质教师计划

澳大利亚政府优质教师计划(Australian Government Quality Teacher Program)于2000年启动,旨在提升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以适应21世纪教学的需要。截至2004-2005学年,政府为该项目共投资8240万澳元,为24万名教师提供了专业学习机会。2011-2013年,政府共拨款2250万澳元。

2.“智慧学校”项目

2008年,澳大利亚启动了“智慧学校”(Smarter Schools)项目。根据该项目,澳大利亚政府委员会(Council of Australian Governments)与各州签订了“智慧学校-提高教师质量国家合作协议”(Smarter Schools-Improving Teachers Quality National Partnership Agreement)。项目周期为5年,至2013年底实施完毕,共投入5.5亿澳元。其中,4.44亿澳元直接拨付给各州,另外1.06亿澳元由政府预留支配(0.5亿澳元用于校长发展项目,0.56亿澳元用于各州之间的合作项目)。各州和领地的分配份额见表1。项目致力于全澳大利亚教育系统的改革,提升全澳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整体质量,确保澳大利亚教育的领先地位。项目主要包括帮助困难学生的全国合作计划、支持教师和学校领导发展的全国合作计划,以及提升学生读写、算数能力的全国合作计划。

在此项目的推动下,澳大利亚各州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例如,首都地区成立了教师质量协会(Teacher Quality Institute)作为首都地区教师的专门注册机构;西澳大利亚教育部门启动了一系列教师质量提升项目,包括教师职前培训、教育领导力战略、教师业务技能提升项目等。

二、启示

在知识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提供优质的学校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抓手则是教师队伍建设。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和保证教育质量,美国和澳大利亚政府高度重视教师教育改革,两国政府都加大了经费投入的力度。两国联邦政府通过设立专项经费,引领各州的教师教育改革,增加教师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待遇和职业地位。美国联邦教育部前部长邓肯曾强调要提高教育经费标准、招聘和留住高效教师、追踪学生和教师表现、改善教学水平薄弱学校等。借鉴美国和澳大利两国的教师教育专项经费投入经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第一,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走教育内涵发展之路,将经费更多地投入到教师队伍建设上。2012年,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投入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教育发展的主题也转向了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的新阶段。在后4%时代,应把教师工作作为教育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充分发挥中央财政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并建立完善的中央和地方经费分担机制。

第二,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教师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大、覆盖范围广、政策持续性强。这两个国家的教师教育专项投入计划较多,采取立体式、多层面的财政投入政策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小学教师搭建职业发展的平台,对我国教师教育投入政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应加强政府在教师教育资源配置领域的宏观调控作用,开辟多层级、多样化的教师教育投入专门项目。

第三,我国应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统筹中央和地方财政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分担份额,在强化薄弱学校校长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加教师培训机会等方面给予支持,提升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

上一篇:关于上海的日记500字下一篇:学期期末总结会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