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语文古诗词解析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望洞庭语文古诗词解析

望洞庭语文古诗词解析 篇1

教学《望洞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句,体会意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谈活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师生共同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句

3、观察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师: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4、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教师范读课文

二、精读会意 读通课文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读懂课文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指导朗读: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3)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读好课文 指导朗读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4)指导朗读

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5)写话

秋天的一个夜晚,假如你来到洞庭湖边,你看到什么美丽的景色?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反思: 《望洞庭》这首诗歌。诗歌短小,却感情深刻。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泛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加深诗句的理解。在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时,我引导学生先看图,然后语言启发,这湖面怎么样?(很平静),这平静的湖面就好像——镜子,让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感受湖面像镜子。但是我顺势引导,这里的”未磨“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预习,知道指的是没有磨过的镜子。我顺势启发学生设疑。”为什么不直接说湖面像镜子,而要说湖面像未磨的镜子呢?于是我展示未磨的镜子,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感受镜子的暗淡,然后再出示湖面的画面,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两者的相似性,原来,没有太阳照耀下的湖面也是暗淡的,所以把湖面比作未磨的镜子。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插图

课前:提示地名、江名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同学们,其实李白生性喜爱明月,留下了许多与月有关的诗篇。(生介绍:诗仙,为后人留下近1000首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幼年李白《古朗月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3、过渡语:

诗人爱月,尤爱峨眉山月,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题。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读通课文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师范度读,要求:正确、节奏

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二)了解背景

1、初次释题

2、为何写“峨眉山月”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三)读懂课文

1、交流自学情况。

⑴、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秋——诗人远游是哪个时令?秋

师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压韵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影——指月影。

半轮——(看插图理解)半圆。上弦月或下弦月。

思——思念。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导性交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事)

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作者的友人。

下——顺江而下。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可设计填空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更不复可见,诗人触景生情,暗生 思月怀乡之情,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四)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2)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 那么,诗人感到?(惆怅迷惘)

⑶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

“暗生 思月怀乡之情”、“思君/不见/下渝洲。”

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五)读好课文

1、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习背诵。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晚年时,—位四川和尚要去长安,李白作了一首送行诗:“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末又说:“一振高名满京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意思是劝蜀僧晏到长安以后,不要贪恋虚荣,还是早返故乡为好。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四、作业

1、默写《峨眉山月歌》。溪

3、完成补充习题第二题2、3;

3、搜集写月的诗句

秋月流 向三峡(思念情)

《 峨眉山月歌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我采用“学生自己用话描绘诗歌”的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又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语言组织能力,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了。

《望洞庭》古诗鉴赏阅读答案 篇2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①。

题君山②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③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释:①青螺:古代的一种发型。②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③水仙:相传舜的两个妃子娥皇与女英死后化作湘水神。

《望洞庭》阅读题目

1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C.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D.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17.两首诗都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描绘出洞庭湖的美丽景色。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B.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D.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18.《鉴诫录》说道:“刘禹锡尚书有《望洞庭》之句,雍使君陶有《咏君山》之诗,其如作者之才,号往往暗合。”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两位诗人的“诗才”是如何“暗合”的。(5分)

1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望洞庭语文古诗词解析 篇3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了解这首诗内容,并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投影、录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3、出示洞庭湖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板书课题)

二、精读会意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2)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谈话: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2、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A、词语意思。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B、诗句大意。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A、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放着一只青螺。

B、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景象,再写下来。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课时

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 教学时间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了解这首诗内容,并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投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会背许多首古诗,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 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5、简介“峨眉山”。

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指名介绍李白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四年级语文《望洞庭》评课稿 篇4

四年级语文《望洞庭》评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

没想到一夜之间气温骤降,虽然窗外寒风凛冽,屋里却暖意浓浓,学习氛围温馨。今天,我们相聚在环境优美的红星小学,一起聆听了李老师的课。我和李老师认识多年,曾多次一起参加学习研讨活动。在我的印象中李老师的课沉稳、大气,如行云流水般。今天有幸参加这次送教交流活动,我的收获颇多。现在我就来谈谈我对这李老师执教《望洞庭》一课的肤浅的认识,如果有不足的地方,恳请名位老师指正。

一、遵循了教学规律,教学富有层次感

在整节课中,李老师以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细读古诗,入景悟情 赏读古诗,背诵古诗 拓展延伸,升华感情来进入教学的,层层推进,一步一个脚印,每个环节要求明确,落实十分到位。

二、体现了语文以读为主的学科教学特色

注重了以读为主的语文特色,读的形式多样,有范读、自由读、默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形式,尤其是学生想象到了湖光山色的美景时,配乐诵读出这种感受,效果很好,达到了以读悟情的境界。

三、注重了学法的指导

学法指导是我们平日教学中容易忽视的一个方面,在这节课中李老师做得较好。在初读时就要求学生借助注释、插图、字典来理解古诗大意,这就是在教给学生学习研讨的方法;还有在理解诗句时,李老师也指导学生先释词再连词成句的方法理解,这些方法是学生终生受用的。

四、对学生进行了想象能力的训练

古诗教学中是少不了想象的,如果老师要把它讲透了,讲明白了,学生还是心中意会但不会表达出来,这时就让他进行想象,在课堂中让学生在想象中进入古诗的意境,跟着老师的指引想象着说些什么。刚开始时学生可能想象不够丰富,如果这种方法用多了,学生的想象能为就会有较大的发展。

五、科学有效的拓展

在古诗教学是进行科学有效的拓展是积累,就是广泛大量地积累语言。课后的拓展目是就引起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积累,这项工作是必要的。

当然教学没有更好,只有最好。这节课中我也有几个问题和李老师进行探讨:

一是板书没有写完整。在学完之后是不是要提炼一下这首诗诗人所要达的情感?因为课标中高年段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我个人觉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是需要的。

二是在初读古诗时,首力点应该放在第一个小方面,让学生读通读熟,读出节奏来,学生只有读熟了,才能为体悟情感找好基础。

《望洞庭》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完成了教学重点中,学生对于该诗诗境的理解。在对诗的意境理解上,学生们对于诗歌意境的揣摩让我为之一惊,通过图文联想法和画图法,孩子们很好的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意境,通过在图中画出秋月的倒影,孩子们则更好地理解了何为“两相和”。同时,通过图文猜想,找出了诗中所暗含的三个比喻的修辞手法。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缺少对作者的介绍,该作者的诗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应对作者加以简单的介绍。

1望洞庭教案 篇6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二、设计思想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七、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题君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 曾于方外见麻姑,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 元是昆仑山顶石,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民间有诗曰:“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有趣的是,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平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说是君山。始皇一听愈加恼怒,说:“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

4、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注: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三年级《望洞庭》 篇7

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诗中生字,了解其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谈话:自从我们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可以说我们每个同学都和诗歌交上了朋友,我知道你们会读会背很多诗歌,谁能来背诵一首?这是谁的诗?你还会背谁的诗?(送别诗、写景诗…)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古诗《望洞庭》,赶快看书是哪位诗人写的?关于刘禹锡你对他还有哪些了解? 指名交流

【出示屏幕搜集】交流的刘禹锡的有关资料

二、学习古诗,感悟诗情

(一)、导入读,解诗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播放图片】【补充洞庭湖资料】师旁白:禹锡贬逐南荒……人生最……

2、从刚才播放的望洞庭图片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释题“望洞庭”

(二)整体读,感知美。

1、自己试读,读准字音

2、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3、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4、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三)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不仅能有节奏的读好,还要读出它的韵味,读出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同桌或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5、短短28个字,作者将诺大的洞庭山水尽收眼底,一览无遗,运用了三个比喻句,将一幅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诗可言志,亦可传情。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要表达的什么感情?(1)指名交流

(2)教师小结:喜爱洞庭湖,热爱大自然,展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

(3)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四)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出示另一首《望洞庭》: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五)、诵唱诗,深化美。

古诗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是语言的浓缩与精华,今天我们领悟到了《望洞庭》这首诗写景如画,借景抒情。其实诗歌的感人魅力还在于它声韵悠扬,以声传情:老师带来了《望洞庭》的歌曲,请同学们用心来听。用你的歌声来表达你对洞庭湖的喜爱。

(六)延伸读,创造美。

今天我们品诗赏画,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意,意中传情,诗曲画意,尽在我们心中。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改写古诗)写在笔记上。

(请你根据图画画面,写出你对八百里湖庭的感受;也可以用自己的画笔勾勒出八百里洞庭的美景。)

2、检查学习效果,背一背:古诗及诗意。

(六)自选作业,表现美。

望洞庭改写 篇8

这天,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在阳光的映衬下洞庭湖闪闪发亮,清澈的湖水静得像一面平镜再加上花朵衬托下显得更加美丽,刘禹锡十分高兴决定写一首诗赞美洞庭湖。他回到客栈后就开始写诗却没有头绪,他想了很久仍然没有灵感,就决定出去走走寻找灵感。他走在大街上眉头紧锁。一位好心的渔夫问:“年轻人,咋了?”:“我来游赏洞庭湖的美景,看了这么美丽的景色,想写一首诗咱们洞庭湖。”:“这是好事呀!怎么闷闷不乐的呢?”:“因为没有灵感呀!老人家,您看这可怎么办呀?”刘禹锡无奈地说。:“年轻人,这你可就有所不知了刘禹锡无奈地说。:“年轻人,这你可就有所不知了,晚上的洞庭湖比白天的洞庭湖更美,你晚上再去瞧瞧吧!”听了这 一席话,刘禹锡豁然开朗,迫不及待的等到夜深人静。

夜,渐渐深了,刘禹锡打着灯笼来到了洞庭湖,他惊呆了:湖光月色融为一体,潭面像一面未经过打磨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中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好似白银盘中的一枚青螺。刘禹锡顿时诗性大发。

呻吟道:“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改写望洞庭作文 篇9

我登上岳阳楼,抬头仰望,天空好像被泼了墨汁一样,黑乎乎的。在黑黑的夜空中嵌着一颗颗钻石般的小星星,一闪一闪的,美丽极了!皎洁的月亮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时而钻入云端,时而露出它那害羞的脸庞。我再把目光投向湖面,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相互映衬,显得那么的和谐。湖面上一丝风也没有,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远远望去,那泛起阵阵涟漪的湖面,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大银盘,湖中的君山,不就像是一枚在大银盘里的小青螺吗?这是一件多么精致的艺术品呀!

上一篇: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情况说明下一篇:高中教师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