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春节习俗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布依族春节习俗

布依族春节习俗 篇1

布依族春节习俗

春节春节是布依族最隆重的节日。过去,布依族有些地区以11月为岁首,有的以12月为岁首,即过年是在11或12月。近百年来,逐渐改为以正月为岁首。新年初一清晨,妇女们争先恐后到井里挑“新年水”,又称“聪明水”。人们认为,谁先挑到第一担水,就会在这一年中得到幸福。正月初二,年轻人穿着漂亮的新衣服到村边、山腰、田坝去玩表,对歌、吹木叶、唱“筒筒歌”、踢鸡毛毽、丢花包等。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主要是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这些活动有一定的地方性差异,主要有玩龙灯、耍狮子、跳地戏、演布依族戏、唱花灯、打毛聿、荡秋千、踩高跷、打陀螺、对歌等内容,其中,传统的娱乐方式是击铜鼓。有不少布依族村寨,从正月初一到月底天天都按专门的铜鼓调打击铜鼓娱乐。正月十五这天,有两项重要活动:一是全寨人聚会庆祝,交接保管铜鼓,轮流到谁家,就在这一天进行保管铜鼓的交接仪式。二是以酒、肉祭祖,吃“油团粑”。“过大年”,象征一家和睦团结和春节圆满结束。

布依族春节习俗 篇2

【关键词】布依族;丧葬习俗;传承

在许多少数民族的意识里,死亡并不是人生的完结而是意味着一种新的开始,死者的灵魂不会寂灭,而是进入另一个世界;死亡并不意味着“人鬼之交”的结束;恰恰相反,葬礼仍然不过是人生礼仪的一个新的转折点,是生命或“灵魂”从一种存在方式向另一种存在方式的过渡。正如根纳普(Arnold Van Gennep)所说“虽然死亡结束了社会现有成员的生涯,但各个原始社会却并不认为死亡完全割断了一个人同家人或亲属的联系,几乎所有这些民族都相信死后某种生命的存在。结果丧葬仪式也就成了另一种过渡仪式。”因此,丧葬仪式几乎在所有的民族中,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礼仪习俗活动,并成为各民族在传承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民族的丧葬习俗在其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发挥着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云南省罗平县布依族的传统丧葬习俗为例来分析布依族丧葬习俗的文化传承。

一、丧葬习俗对青少年及其父母长辈的伦理教育

历史上,布依族没有属于本民族的文字,一直使用汉字。加之,其所处地区的学校教育并不发达;故而,知识继承、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中进行。在靠日常生活、风俗习惯进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丧葬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一)丧葬习俗对青少年的伦理教育

青少年作为一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各个民族都注重对其进行教育。布依族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教育青少年要尊老敬老,处理好与家人以及亲戚邻里之间的关系。与之相关等习俗很多,最为被人认知和遵守的有以下两个:

(1)布依族有“接气”习俗,即在家中长者重病在床,大势已去之时,由其子女按长幼顺序把老人枕入怀中,与他说吉祥话、讲开心的事,以使他在死后仍能享受儿女的孝敬,在另一个世界生活的很好。

(2)在布依族丧葬中,要举行“立幡”仪式。幡用一块白色棉帛制成,在上面写有亡人的生辰八字、去世时辰、祖籍家谱,以及儿孙对死者的忠孝之愿。立幡时,老摩(布依族祭司的称呼)将背诵族史,历数祖先业绩,回忆祖先的迁徙路线。如此对青少年宣传民族文化、家族历史、前辈业绩,教育族人、家人要团结奋斗。

总之,通过让青少年参与整个过程,在其无数次的亲身体验中,教育他们上敬老人、下睦族人,搞好家族、家庭之间的关系。

(二)丧葬习俗对父母、长辈的伦理教育

丧葬除了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外,也具有教育为父、为母之人必须尽父道、母道,完成抚育下一代使命的职能。

布依族信仰灵魂不灭。他们认为,死亡只是从现实世界向另一个世界的过渡,是向先祖居住地的回归。在灵魂观念的支配下,人们认为死后仍需生活,仍需吃、穿、住、行,仍需花钱。因此,在丧葬过程中,人们会为死者献食、扎孝房、做蟠笼和长亭,并会找一块风水宝地安葬死者。而死者在阴间的一切所需,都来源于子孙后代的祭祀供奉。

在布依族丧葬习俗中,“上衣禄罐”这一习俗充分反映了子孙后辈的重要。所谓衣禄罐,是一个黑色的土陶罐。土陶罐里由死者的孙儿装满米、茶、酒等物,并用红布封口、五色线扎好罐口,同时,在罐口别一双筷子。出殡之前,把它置于棺材的头部,意为:死者的后辈儿孙在死者去后,仍能享有福禄、有吃有穿,死者的福禄能被儿孙继承下去。在死者入葬时,

衣禄罐将与死者一同被埋葬。此举意为:死者在另一个世界应与儿孙共同享受福禄。

总之,所有围绕丧葬的一系列习俗都使人们意识到,“父母抚养儿女是天职,儿女祭祀死去的父母也是天职”①。故而,在布依族社会里,人们普遍孝敬父母、爱护幼儿,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二、丧葬习俗对本民族的起源、迁徙以及发展观念方面的继承

传统丧葬习俗的文化传承功能,尤为重要的是表现在对整个村寨和社区的民众进行本民族的起源、迁徙以及发展等方面的再教育,让每一个葬礼参加者都对本民族的历史及传统文化获得深刻的领悟。

对这方面的教育主要体现于对“彼岸世界”的构想上,特别是体现在对亡灵的送别线路的指引上。“云南各民族的丧葬文化中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便是对‘祖源故地’的向往。人死后究竟魂归何处?所谓的‘天堂’、‘地狱’、或‘来世’等似乎都飘渺无常,惟有循着本民族先民自远古以来迁徙至此的足迹,让亡灵尽快返回祖源故地去同自己的老祖宗亡灵团聚,才是最重要和不可或缺的。因此,许多民族的葬礼中都有巫师或祭司为亡灵‘教路’或‘指路’的仪式,表现得颇为肃穆庄严。”②

在布依族的丧葬的“立幡”仪式中,要杀鸡祭神请亡人。老摩在白幡上写上亡人的生辰八字、去世时辰和祖籍家谱,再写上儿孙对死者的忠孝之愿;唱《立幡调》,详细的向死者描述祖源故地所在,以及如何才能到达。在“开路”仪式中,老摩将为死者念诵《开路经》。其分为两个部分:阳开路和阴开路。在念诵阳开路时,老摩将再一次念诵死者的家谱,诉说死者祖先搬迁的苦难史,以使他能够找到自己的祖先,同祖先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在一起。紧接着,老摩为死者念诵阴开路,教会死者的灵魂在行走的路途中如何向遇到的短命鬼付买路钱;行走在仙宫门前,对仙官的盘问要如实回答,以使他能顺利回归祖先故地。

“祭人熊”是罗平县布依族的一种独特仪式。在布依族的传说中,人熊会吃了死者的灵魂,使其不能去到往生世界和祖先相聚。于是,人们就用牛献祭与它,作为死者的替代物,这样死者就能够得以平安上路。布依族对此深信不疑,在出殡时都要在幡柱下杀牛祭人熊,

即便是家里经济困难的人家,也要用芭蕉树雕刻成牛的形象来抵祭。

由上可见,布依族对“祖源故地”有着美好憧憬和无比的向往之情。既然生者在“此岸世界”已难返故园,那么就期盼着逝去的亡灵能够返归祖源故地,同自己的祖先一道共同生活在“彼岸世界”的乐园中。这种思想经过历次丧葬活动庄严肃穆的特殊场合和特有氛围,不断地得到深化,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三、丧葬习俗对亲属、家族、社区关系的协调

“丧葬礼是集体性的活动,本身就是一次社会集合的机会。”③丧葬仪式在沟通血亲、姻亲及社区关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农耕民族,布依族人在平日的往来并不多,只有在一些特定的时候才聚在一起。“人们借着埋葬死者、送走死者亡灵的机会聚在了一起,期间的沟通交流甚于平常。”④通过丧葬活动,不仅将死者居住的村落邻里,也将或近或远的相邻村落沟联在一起。

若从相关习俗分析,布依族传统丧葬对亲属、家族、社会集团关系的协调体现如下:

(一)丧葬习俗对亲属间关系的协调

依布依族习俗,死者的姑爷或女婿家应依大小为序,轮流操办老人的丧事,负责后家来人的接待。轮到的女婿或姑爷家,在出丧的头天晚上,女婿或姑爷就要来灵堂哭丧。作为回报,他们将参与到为死者“上衣禄罐”的仪式中,并在出丧时手捧衣禄罐走在队伍前面,和死者的子女共同分享死者的福禄,获得死者的保佑和庇护。这些做法除显示女儿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外,主要是强调在父母过世后,儿女媳婿之间应加强团结与往来。

(二)丧葬习俗对家族内聚力的强化

在布依族丧葬中,有一种特别的仪式叫“悬白”。在“悬白”仪式中,老摩将给死者扎

戴灵官帽。儿子的后家必须把事先缝好的白衣裳给自己的姑爷穿上。属旁系的小后家也要给自己的亲人包上白帕子,以后家来人的多少和白帕子的多少来论后家的强弱;后家去得多,丧家会觉得脸上有关,相反,会感到抬不起头。可见,丧葬仪式有助于增强家族的内聚力,起到凝聚家族力量的作用。

(三)丧葬习俗对社区关系的协调

按布依族丧葬习俗,在老人咽气后,须马上向村里报丧,即立即鸣放三响火药枪(现今为燃放鞭炮),到“老人房”内敲击铜鼓或皮鼓向全村人报丧。村里人知道后,就会纷纷到丧家帮忙料理死者后事。由此形成了“一人有事全家帮,一家有事全村帮”这一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

综上所述,布依族传统丧葬习俗充分显示了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集体的强大,以及在协调关系方面发挥的作用。“人们生前生活在这样一个集体中受其制约也受其保护,死后则经由丧葬仪式加入另一个世界中与之同构的祖先群体;而生者亦经由丧葬仪式使个人情感化解融汇于集体之中,得到安慰并更加明悉集体的关系和力量。”⑤

四、丧葬习俗与传统文化中道德意识的传递

在布依族社会中,“孝敬”可以说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与准绳,是人们最主要的道德意识。整个丧葬活动是灌输这种观念的最重要的场合,葬礼中的各种习俗几乎都包含着“孝”的意义,强调后辈对于长辈的尊崇孝敬。

在布依族社会中,丧葬仪式被认为是儿女对父母的最后一次感恩和孝敬。丧葬仪式必须隆重而又严肃。如果丧事办得不尽人意、不合礼法,都要受到人们的指责;如果儿孙们在老人生前不贤不孝的话,在死者入土时,人们就会借机用泥土砸他的后背,甚至死者也不会庇佑他。

作为死者的女儿和女婿,除要尽心协助哥嫂操办老人的后事外,还必须为死者扎精致玲珑的孝房,做三柱幡笼吊钱;拿着孝帐、孝伞,拉着羊(有的拉牛、拉猪)上祭;还必须请人唱《丧葬大调》、跳蚂螂舞,娱乐死者。

此外,在布依族丧葬习俗中,还有一种“忌荤”习俗,即从死者咽气之日起,丧家上下必须吃素食三至五天,要忌食腥荤。待到忌满开荤时,要请老摩开忌,唱过《开荤调》方可吃荤。他们以饮食禁忌的方式来传递一种道德情感——告慰亡灵,表达对亡人的追思、怀念,表达后辈对死者的尊敬和孝心。

五、丧葬习俗与布依族歌舞艺术的传承

“在丧事活动中,在不同环节所体现的相应习俗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特别是表演的不同曲调、不同类型的歌舞更是民族文化内涵的构成内容。”⑥在丧事活动庄严肃穆的特殊场合和特有气氛下,在人们悲伤心情和对鬼神的敬畏心理下,虽然人们对传统社会习俗和民族文化的学习、认识、了解和接受是被动的,但对于这种外部感化,人们却是怀着虔诚的心态来进行和对待的。所以,“丧葬活动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往往都是原生态的,这种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示和鲜活描述,其传承的效果也是较为显著的。”⑦

布依族的丧葬仪式中与音乐有着紧密联系。丧家立幡时,要唱《立幡调》;女婿家来献羊,献祭时要唱《献羊调》,据说只有唱得好死者才能享受祭品;丧家须为死者忌荤三到五天,忌满时要请老摩唱《开荤调》;哭丧守孝时,要唱《哭丧调》;超度亡灵要历数祖宗功德,唱家谱和《开路歌》;入棺时要唱《入棺调》;下葬前要献斋饭,唱《敬地脉龙神》;下葬要杀一只公鸡看鸡卦,看死者是否与阴地相配,唱《下葬调》;葬后第一个清明节要祭理坟地,唱《祭坟调》。同时,整个丧葬期间还要请乐师伴奏,吹奏哀乐,并与鼓、锣、镲等打击乐合奏。

可以说,布依族的整个丧葬过程都用歌声来表达,用歌声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用歌声来陪伴死者踏上去之路。这种浪漫而独特的丧葬习俗,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成为了布依族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这些曲调被后人搜集整理就有了《摩朽贯》这一本专门的罗平布依族的丧葬曲调集。

在整个丧葬过程中,人们除了“聚其亲朋毕其家财、歌之泣之外,还舞之祭之”⑧。这么做,不只是寄托哀思,更主要的是通过各种祭礼,让死者亡灵得到慰藉和安抚,并将亡灵送到他们应该去的地方。

布依族的舞蹈起源于丧葬和祭祀,如“蚂螂舞”、“野毛人舞”、“兵器舞”、“狮子舞”、“霸王鞭舞”、跳大魂舞等。以 “蚂螂舞”为例,其由两部分组成,即“么谷赏”(跳蚂螂)和“奥节”(转场)。跳“么谷赏”的人由十五至二十个男性组成,队形呈大圆形。跳“奥节”是由死者的后辈(男女孝子),各人手持一根点燃的清香绕圈,圈内一人端着盘子,边跳边把五谷撒向孝男孝女,五谷代表着吉祥幸福,表示赐福于后辈儿孙。

总之,布依族舞蹈一般都与丧事活动有关。丧葬仪式中的舞蹈,不仅是为了使死者灵魂得以安息,也是为了使生者得到平安和福祉。作为民族群体的一种情感和属性,它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延续。

【注 释】

①罗开玉.丧葬与中国文化[M].海口:三环出版社,1900:109.

②和少英.逝者的庆典——云南民族丧葬[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133—134.

③⑤郭于华.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死的困扰与生的执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④⑥⑦赵泽洪.论少数民族丧葬文化的社会功能[J].孝感学院学报,2008,28(02).

⑧《罗平布依族实录》,政协罗平县委员会编曲新出[2008]准印字173号,第122页。

【参考文献】

[1]郭于华.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死的困扰与生的执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罗开玉.丧葬与中国文化[M].海口:三环出版社,1900.

[3]和少英.逝者的庆典——云南民族丧葬[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4]赵泽洪.论少数民族丧葬文化的社会功能[J].孝感学院学报,2008,28(02).

【作者简介】

布依族民居的阅读答案 篇3

语文阅读理解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布依族民居的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布依族在历史上发展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发展至今已经形成成熟的木或木石结构两种形制,其中黔南、黔西南、黔西地区的布依族山区仍然以传统的木制干栏为主,而黔中地区的布依族则以石制干栏为盛行。

布依族源于我国先秦时期的百越人。考古学家们在原百越民族的发祥地和分布地,陆续发现了最早7000多年以前古越人的一些建筑遗址和铸型,说明了干栏式建筑是百越人典型的居住形式。

布依族的干栏式民居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它与庭院式、穴居式蒙古包式等建筑类型有很大区别。其房屋顶一般为悬山式,还有少量的歇山顶和重檐,由于对汉文化的借鉴,也有少量硬山式的屋顶、外围加上高高的马头墙护体防火防风。

就布依族村寨的布局结构而言,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依山势而建,面临从深远的山谷迂山越坎而来的河流小溪。布依族人聚族而居,族是由若干个有相近或相连血缘的房族构成的;房族又是由若干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构成的`;大体上一个房族居住在一个共同的地段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

布依族传统民居中的室内呈“H”型布局,这正是受儒家文化敬天法祖治世观念影响的体现。中心为中厅也称堂屋或明堂,普通百姓的一切祭奠及重要活动都可以在中厅完成,例如婚丧嫁娶、祝寿贺宴等。中厅一般是正南坐向,即古文献所讲的“感天地,正四方”。

无论是传统的木架结构还是石板结构,通常情况下都分上、中、下三层。由于布依族是田间稻作的农耕民族,所以其居住空间也与他们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与其思想信仰、生活习俗密切相关。

中层是房屋的主体,里面包含有火塘、伙房、中厅(堂屋)、卧房。火塘是布依族的主要生活场所。根据房屋的形式,火塘有不同的设置,居住在平地楼的布依族,火塘一般设在一楼,但对于大部分的布依族而言,火塘都设置在二楼堂屋靠里侧一间,在室中间挖小坑,四周垒石条或砖,火塘内铺草木灰,中间一般置放三角铁架,用于安放烧饭煮菜的锅具。火塘正上方悬挂一长方形吊炕或吊钩,作为熏制和烘烤食品之用。

伙房即厨房,是布依族从火塘生活形式逐步发展过渡而来的布局形式,伙房里垒有灶台,放有碗柜,布依族做饭做菜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伙房,而火塘只是冬季烤火、年节熏烘腊肉之用。堂屋是布依族整个家庭的重心,堂屋整个空间有四根大的穿枋穿构而成,这四根穿枋人们称呼为“四大落雁”。

在堂屋正中的墙面上会搭神台,用来供奉家神。他们的神台装饰得精致大方,年节或家里有什么大事都要先供奉祖先,希望取得祖先庇佑,确保家人安康、家畜兴旺。

堂屋后室设老人卧室,两侧各分两室。老人的卧室比较简洁,年轻人的卧室布置得相对新整。室内的家具都为木质上漆,格调古色古香。

最上层为房屋顶棚,用于搭建粮仓和堆放一些不常用到的农具。

1.下列对“布依族民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依族民居有干栏式木楼民居和石板房两种,是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建筑,是已经发展成熟的木楼、石板房民居了。

B.布依族民居中的干栏式民居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与其他民居的建筑布局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C.布依族传统民居室内呈“H”型,中心为中厅也称堂屋或明堂,一般是正南坐向,即古文献所讲的“感天地,正四方”。

D.布依族民居中厨房布局形式从火塘逐步发展而来,布依族厨房是布依族做饭做菜的中心逐渐转移的见证。

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处在不同地区的布依族的民居是不同的,这种现象与他们在聚集地收集到的建筑原材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B.布依族源于先秦的百越人,百越人至少在70前就有类似于后来的干栏式建筑的民居,同期的考古也证明了这个观点。

C.布依族民居的样式、结构特征与他们是农耕民族、农业生产分不开的,也与他们的思想信仰、生活习俗相关。

D.布依族整个家庭的中心就是堂屋,堂屋的后面一般是卧室。布依族的家具都是木制的,格调都十分古雅。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依族民居的房顶因为借鉴了汉文化的内容,所以样式除了本民族的悬山式、歇山顶和重檐外,还有汉民族的硬山式。

B.布依族干栏式民居建筑通常分为上、中、下三层,并且每层的功能不同,比如最上层作为粮仓、放置农具等。

C.火塘的位置因为布依族房屋建筑的不同而不同,如平地楼的火塘一般在一楼,主要用来烧饭、煮菜、烤火、熏制腊肉。

D.“四大落雁”指布依族民居中堂屋的4根穿枋,它的上面供奉着家神,年节的祭祀是希望祖先保佑家人幸福。

答案:

1.(3分) B (见文中第三自然段:“它与庭院式、穴居式蒙古包式等建筑类型有很大区别。”原文中只列举了几种建筑,而其他类型未必就有很大差别;另外原文说的是建筑类型,而选项说的是建筑布局。)

2.(3分)A(“处在不同地区的布依族的民居是不同的,”属无中生有,从原文第一、二段可知:不同地区的布依族的民居有些是相同的。另外文中没有“原材料决定民居样式”这样的信息。)

布依族的作文500字 篇4

在我县的布依族人民居住地——清水镇,就有着这样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各村寨都有杀鸡宰猪,然后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子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相传说这样做可以防止蝗虫不会来毁坏庄稼,以乞求来年五谷丰登。节日的早晨,就会由村寨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们举行传统的祭盘古,打寨赶鬼的活动。

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赶六月场。布依族人民在赶六月场时,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鸡鸭鱼肉和水酒去。而且几乎每一个布依族人都会高歌一曲,来表达过年时心中那种高兴、喜悦的心情。歌唱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是一个独唱;有的则是两人进行情歌对唱;还有的一二十人进行合唱。引来了无数的观众,直到散场也不愿离去,还沉浸在那美好,动听地歌声中,久久不能忘怀。街上还有很多我们平常见不到的各具特色、小巧玲珑的布依族工艺品。十分地引人注目,引来了无数的人购买,直到卖完,人们才肯罢手离去。

布依族汉族民族团结一家亲教案 篇5

教师:岑开飞

【教学目标】

1.了解布依族历史、风俗及语言。

2.初步树立各民族“共融共存”的思想,体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从而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3、结合我国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共同发展的生动材料,培养学生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在日常行动中自觉做到三个尊重从各民族共同心愿等方面,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维护民族团结。

【教学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何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不同的民族虽然在服饰、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是一家人。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共同建设着祖国,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才使我们的祖**亲变得如此强壮,如此美丽。

民族的团结和睦是祖国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中国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历史。

二、简介布依族历史:

布依族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有287万余人。现位居全国56个民族人口排名第12位。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占了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97%以上,是布依族最主要的聚居地。主要聚居在省内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地区的黄果树大瀑布所在地—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在贵阳市也分布着10余万布依族,六盘水的盘县、六枝以及毕节地区织金县也有布依族聚居,省外的布依族散居于云南、四川、越南北部等地。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有本民族古文字,20世纪50年代又创制了拉丁布依文。布依族以农业为主,布依人的祖先百越民族最先发明了水稻种植,为世界稻作文明作出重要贡献。享有“水稻民族”之称。秦汉时期布依区的社会生产力已相当发达。

壮族有相当多的人自称poujai,布依族多数自称pou jai,两族的自称相同,但汉语音译则有布依、布越、布雅衣之别。南盘江、红水河南岸的壮族与北岸的布依族语言相通,习俗相同。故国家于1956年决定创制壮族、布依族拉丁化拼音文字时,采取壮文与布依文联盟的方针。从古到今,南北两岸的两族人民有着密切的血亲和姻亲关系。

三.布依语言文字介绍:

1、古文字(出示图片)

2、拉丁布依文

在贵州省的布依语按照语音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土语区:第一土语区使用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与广西壮语北部方言的桂边土语、桂北土语可以直接通话;第二土语区使用人口为其次,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贵阳郊区,与第一土语区可以直接通话,与广西北部壮语方言也十分接近;第三土语区使用人口最少,主要分布于贵州省镇宁、关岭、紫云、晴隆、普安、六枝、盘县、水城、毕节、威宁一带,这个土语区的语音有着比较独特的特征。

3、简单的日常用语: 你是哪里人? Mengzxeenglwenzgaclaez? 你叫什么名字? Mengzguehxohgecmaz? 吃饭了再走。Genlhauxiesnangc bail.不吃了。Mizgenlies.今天我请客。Ngonznixgulxingchees.你坐下。Mengznangh mal.你真好。Mengzndilgauozxiz.真的好想你。Gulnehmengzgauozxiz.感谢。Jiucmbaais.四、布依族风俗:

1、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2、传统节日

布依族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三月三、四月

八、端阳节、六月六、七月半、中秋节、“吃新节”、重阳节等,其中以春节、六月六最为隆重。

3、文化艺术

布依族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等。传统工艺有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蜡染布等。

4、美食文化

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腊肉和豆鼓,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汤锅为上肴。

5、民族忌讳

到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火塘边三脚架及柴灶忌讳踩踏。村寨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触摸和砍伐。

五、其他民族的简介(出示相关图片)

六、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有那些优惠政策: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立有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除了上述5个自治区,下一级的行政区域,还有自治州、自治县。比如我们黔西南就是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民族自治区域行政领导人像自治区的主席,自治州的州长,自治县的县长,都必须为少数民族的代表来担任。对应该由本地区的主要民族的代表来担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比方说:国家的某一项工作,与该地区每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相符合时,可做出相应的调整,报请有关部门批准后,再予以执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政治上的表现之一。

七、民族团结的政策: 1.民族团结的含义:

各民族之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友好互助的关系。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国家用法律形式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在加强民族团结的斗争中,主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2.党和国家民族团结政策的内容:(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和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繁荣(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七、总结,感情升华。

民族团结与进步,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之余,也引导同学们一定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引导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使每一个公民都能自觉地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义务,同时也把它当作自己的一项应尽的义务。

布依族戏曲形态论 篇6

关键词:布依族 戏曲形态 特征分类

一、总述

布依族戏曲在布依语中称“谷艺”,其主要流行于贵州省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兴义市以及册亨、安龙等县,而这里正是布依族群的聚居地。在传承形式上主要是由本民族所在地区的民间艺人组成的业余戏班。戏班通常由戏师和若干成员组成,这些成员大都是本村寨的民间艺人,而戏师则为本戏班的领导者。

布依戏的最早形式是是用于祭祀仪式活动的“跳神”,此后在这一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以及融合其他的民间艺术形式而逐步形成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调和布依地戏。

布依戏的伴奏乐器主要是牛骨琴和葫芦琴。牛骨琴是用牛骨为主要材料而做成的一种胡琴,它的音色比传统的戏曲伴奏胡琴要清脆。葫芦琴则是用葫芦为主要材料而做成的胡琴,它的音色较为浑厚、稳重。除此两种伴奏乐器外,布依戏的伴奏乐器还有管乐器竹笛,弹拨类乐器三弦、月琴。打击乐器有锣、铙、小鼓、打板等,主奏乐器在伴奏时,常用正反弦互相配合演奏,牛骨琴定1—5弦,胡琴定5—2弦。

布依族戏曲由“摩公调”逐渐演变而成,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布依戏在形成的初期全部都是用汉语演出的一些汉族民间故事以及传说等。后来在本地区民间艺人的努力下,布依戏的演出剧目由原来的汉语演唱汉族故事传说逐步演化为具有布依族文化特质的节目,并且用布依族语言演唱关于布依族真实生活题材的剧目占有了重要地位。从此布依戏在布依族群中的地位逐渐被重视,布依戏在历时性的发展和变迁中始终按照自己的传统进行着活态的流传,这期間它适时的吸取其他民族先进的民间音乐文化来不断的使其发展的更为完善。

二、布依族戏曲的形态特征

布依戏的角色行当有生、旦、丑及大王、大将等,而在戏服方面也不尽相同,每个角色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戏服。生角色的戏服为龙袍、文官的外衣,旦角的戏服则为裙装,大将的戏服则为战场上所用的战袍等。在头饰方面也是具有布依族民族服饰风格的各种帽子和头巾等。布依戏的服饰一般都为两种,这主要是考虑到其表演内容主要有汉族和布依族两个民族的剧目,而演唱时所用的语言根据民族的不同也分别用汉语和布依族语言。每个角色的步伐也根据舞台的表现力而不尽相同。旦角的步伐比较优雅,丑角一般都是被取笑的角色,所以他的步伐一般都是滑稽搞笑的,生角一般都是一些文人雅士,所以步伐较慢而稳重。布依戏在舞台表演时没有固定的程式,每个角色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剧情的需要而显得较为自由和灵活。布依戏的唱腔在其音乐中较为重要,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为正调类,这一类剧目以“正调”为主要的唱腔形式,而又加以布依族民间歌曲作为其辅助形式的唱腔;第二为起落调类,这一类剧目以“起落调”为主要的唱腔形式,没有民间歌曲加以辅助。在词体的结构上多为五言、七言以及上下句的结构。

三、布依戏剧目分类以及题材内容

布依戏剧目分为三类:传统类型的剧目、移植类型的剧目和现代类型的剧目。

(一)传统剧目

传统剧目主要是在布依戏形成初期所演唱的,这种类型的剧目一般和原始的祭祀活动以及民间神话传说和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类剧目的表演形式既有说白又有唱腔。其题材内容主要包括与布依族人民密切相关的一些民俗活动。这一类的剧目是早起布依族先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剧目保留了其传统的原生性特点,具有浓郁的布依族文化特质。

(二)移植剧目

移植剧目是在汉族的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引进而来的。这类剧目在原有的故事情节基础上经过布依族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布依族浓郁气息的民间戏曲文化形式。这一类剧目既有反映阶级压迫和劳苦大众反抗斗争的,又有赞美历史人物的,而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内容则是其经久不衰的剧目,这也反映了从古至今求偶是贯穿人民生活最重要的一种人性本能。

(三)现代剧目

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传统剧目以及移植剧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根据新时代的国家国情以及特设社会主义建设,人们又编写出反映这一时代的现代剧目。这类剧目,题材范围广,比喻生动,语言诙谐,人物个性鲜明。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平时的生活又有反映新时期征兵政策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也有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片欣欣向荣景象的。

四、布依族戏曲形态及分类带来的深远影响

布依族戏曲是布依族人民留给后人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古老民族的生命记忆的鲜活基因,是布依族人民的精神归属和乐园,在对此类文化艺术的研究和保护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原始和真实,是我们的初衷和态度。

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布依族民众尽其所能来发展自己的民间音乐文化,他们在其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吸取汉民族以及周边少数民族文化使其布依族戏曲这一古老的戏曲形式得以传承发展到今天。在保留传统剧目的同时,他们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出新的成果。通过戏曲汉族戏曲文化而使其民族化,这更是布依族民间艺人最重要的功绩,这更奠定了布依族戏曲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地位。

布依戏在民俗学、音乐学、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诸多学科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艺术学科积极地从民族民间戏曲音乐的研究中汲取养分之时,面对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布依戏曲的研究,在对布依族人民审美行为、心理、社会价值的探讨中,应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思考,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在新时期、新的历史大背景下闪耀出新的光辉。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2]高天康.音乐知识词典[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布依族春节习俗 篇7

2011年4月15日

元,全乡道路交通、农田水利、教育及集镇等基础设施得到有力夯实,着力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水、电、路、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其中,投资260万元,新修水利设施38件,解决了3200人1800头牲畜饮水困难;投资1650万元,新修和改建乡村、村社公路63公里,实现了全乡 6个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59个自然村全部通路目标;投资50万元,完成土地开发整理450亩;投资200余万元,完成农业综合开发1300亩;投资6853万元,全面完成发达特色旅游小康示范村及长底、把左、本块三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 “整乡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并顺利通过市县检查验收;投资500余万元,新建、改建、扩建了6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多功能活动室;投资500余万元,完成长底大街改造、计生办、信用社办公楼及民族文化广场建设,城镇化率提高到24.7%,集镇综合功能不断完善,为集聚人气、招商引资和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滇东旅游小镇创造了良好环境。

3、群众生活不断改善。乡党委政府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重视发展社会事业,促进民生改善。一是全面实施科教兴乡战略,落实义务教育政策,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两基”教育巩固提高,教育瓶颈得到缓解,职业教育稳步发展,中、小学入学率均达100%,2009年、2010年中学、小学综合考核居全县第一。二是加快发展文体事业,农家书屋覆盖6个行政村,文化户等行业发展迅速,目前,共有业余文艺队20支,唢呐队6支,音像制品销售1户,文化户、联合体27家。三是计划生育

究和督查监管高压态势,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开展,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全面落实,遏制了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大接访、大下访”活动深入开展,信访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信访渠道进一步畅通,多部门联合调处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类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得到有效防范和妥善处臵。三是59名包村干部定期深入各村对民族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化解,一旦发现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就及时组织调处,把民族矛盾解决于萌芽状态。多年来,乡境内未出现民族纠纷和民族矛盾,有力地维护了民族团结稳定,为全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四是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取得新成效,2008年至今,累计化解乡村债务868万元。

6、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多年来,我乡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有关加强民族工作的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作用,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多渠道、多途径收集社情民意,努力解决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全力促进全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有关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在学习培养、实践锻炼等方面,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目前,全乡共有少数民族干部11人,其中乡科级干部2人,股所级干部6人。大专以上学历8人。

(二)发展中的潜力和优势

1、气候优势:长底乡地处低热河谷槽区,有“天然温室”之称,年均气温16.7℃,年均降雨1319.5mm,年均日照1800余小时,全年基本无霜,属典型的北亚热带气候,适宜

1、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新农村建设中,优先考虑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村寨,在水、电、路、安居房和基本农田等项目建设中,加大资金投入,为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力度,培植骨干经济产业。产业结构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结合长底实际,在抓好蔬菜、经济林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政策,大力发展杉木、油茶果等生态产业,加大畜牧业品种改良力度,着力发展生猪、山羊养殖,形成经济收入多元化。

3、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一个地方的发展,不仅要靠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因此,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抓好班子建设,抓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把一些有知识、守法纪、有一定特长的少数民族青年,培养成为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让他们带领少数民族群众走上科学致富之路。

4、加大民族政策的落实力度,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切实加强对基层民族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增强做好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布依族春节习俗 篇8

——学习《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教育条例》心得体会 安龙县招堤街道第二小学 王婵

我校于2015年11月30日组织全体教师学习《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教育条例》,该条例于2015年9月25日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在条例中第八、九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义务教育辍学问责制度。同时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学校参与、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配合的父母外出务工的中小学学生教育工作制度。乡、镇人民政府及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父母外出务工的中小学学生服务中心并完善管理制度,做好关爱工作。这就充分体现了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教育“立德树人”的春天已经到来。

光阴如梭,转眼间我站在这三尺讲台上已有16年,回顾这里的酸甜苦辣,通过对《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教育条例》的认识,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严于律己,从我做起

针对小学生实际,教师首先要做到严于律己、自重、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处处要以大局为重,克服个人主义,自觉遵守校纪校规,以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教育学生懂得当代社交、文明、礼仪的一般常识,讲究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注意礼貌,平等待人等,首先自己要能做出表率。

教师不能满足于先学于学生,而且要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随着形势的发展,高科技突飞猛进,让人感觉到一停止学习,就会落伍。当今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获得生存的社会位置。教师不但要自身保持一种勤奋学习的能力,还要把这种学习能力无私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2.以学生为本,倾注全部爱心

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师爱”。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被感化。

把“爱与责任”作为主线,以学生为本,倾注全部爱心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生活、学习、个性发展的需求,了解家长和社会对现代教育的需求,促进教师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充分了解、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学生为本,做学生喜爱的好老师,多形式、多层面地了解学生的需求点,给学生充分的信任与鼓励;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层次,努力践行师生双方双向的交流,不忽视一个学生,心与心的零距离感受;多途径、多层面回应学生需求,把情感教学贯彻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鼓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3.更教育理念,探索新常态下教育的新模式

全面关注学生发展。对“特殊学生”采取感情上温暖,人格上尊重,专业上激励的方法,做到社会、家长、学校三结合,给学生以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对学生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给他们以尊重和信任,创造师生平等的氛围,使学生在无形中感到一种温馨和责任。

4.加强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老师对待学生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用爱心打动学生的心灵,用细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诚心解开学生的症结,用信心和耐心促进学生的成功。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的心理入手,给学生一种自我满足感;从教育教学入手,给学生一种成就感;以强化管理入手,给学生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

曾小燕 一个布依族女兵的梦 篇9

相约曾小燕已有几次,每次打电话时,她都不定时的回复信息:“抱歉,刚在上课。”

毕业十多年,已经成为海政文工团中坚力量之一的全国青联委员曾小燕,重新坐在了课堂上,开始了认认真真的学生生涯。她在攻读硕士研究生。

2012年9月,曾小燕正式踏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校门,师从中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孟玲。“我是2012年一月份参加的全国统考,我们的考试科目很多,除了进行专业考试外,还有曲式、和声、音乐史等技术课,英语和政治还要参加全国统考,当时工作任务很多,又一点不能耽误,所以非常的辛苦。但我觉得可能因为我是军人吧,会比较习惯面对困难,并有效的克服困难,所以考试很顺利”。

幸运的布依女

“重新做回学生,又再一次和同学们一起重新经历军训,每天排队上课,去饭堂打饭,为了避免迟到,每天从学员楼飞奔而下的日子充实而愉快。闲时也时常想想自己走过的路,经过的事,总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从相隔几千公里的贵州高原来到北京,能够接受国内最好的音乐教育,然后留在国内一流的海政文工团,这些年能够到国内国外演出,能够在大海上为战友们歌唱,和大家分享美好的音乐,感到很幸福。我能穿着自己的民族盛装,唱着大山的歌谣来和大海相聚,能够非常顺利的走到今天,我身边的老师、家人、朋友和同事们给了我非常多的关爱,没有经历过大的磨难,所以要非常的感恩。”曾小燕笑呵呵地说。

曾小燕出生在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美称的贵州。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等都能歌善舞。她说:“在我的家乡,人们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小时候,曾小燕不爱说话,但是非常爱唱歌.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把父母、邻居和小伙伴们邀请到家里排排坐,然后自己站在床上自演自唱,从报幕、朗读、舞蹈到歌唱,“那就是我最早的舞台!”

曾小燕把自己的艺术细胞归功于父母的遗传:“我的父母非常热爱音乐,尤其母亲是布依族人,更是能歌善舞。”

因为爱笑,又听父母和老师的话,于是大家都很喜欢这个平时不太爱讲话,但每次歌唱比赛总能拿奖的“小百灵”。

开明的父母支持曾小燕走艺术道路,所以小燕后来到中国音乐学院就读,以后曾小燕又荣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特别演唱奖。"金钟奖"是中国音乐界最高奖,由中国文联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主办,与戏剧梅花奖、电视金鹰奖、电影金鸡奖并列,是国家级艺术大奖。许多歌剧院和音乐学院的老师们都参加;能在高手林立,竞争激烈的大赛中获奖,着实让曾小燕感到有些意外。以后又先后获得“孔雀杯”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赛“孔雀奖”、“全军首届声乐大赛优秀演员奖”、“第九届全军文艺汇演二等奖”、“第九届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团体银奖”、“广电总局”全国听众喜爱的歌手“十佳歌手金号奖”,并荣立“三等功”一次。

交淡中,能强烈感受到曾小燕对自己家乡和民族的热爱之情。她多次在赛场上参赛的歌曲,也都是地地道道的贵州布依族民歌,像《好花红》、《布依女》、《久不唱歌忘歌》等。她是目前活跃在中国民歌舞台上的布依族演员之一;每当曾小燕穿着一身艳丽的布依族服装走上舞台时,她用歌声表达了对贵州家乡的热爱,描绘了布依族村寨的美丽风景。

谈到家乡的音乐,曾小燕说:“因为布依族是生活在水边的民族,所以音乐旋律通常较为舒缓、优美平和易于上口,像那山间的小溪淙淙流淌,娓娓道来。在军艺读研究生这几年,我很想利用假期回到贵州,希望挖掘出至少10个地地道道的布依族民歌,其中包括八音座唱等布依古歌,把这些歌曲整理出来。然后想办法用一种好的方式进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布依音乐。”

作为全国青联委员,这些年,曾小燕跟随“中国青年代表团”,先后赴德国、日本、越南、韩国等很多国家访问。每一次出访,都受到高规格接待,很多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她们。每一次出访,曾小燕都会穿着贵州的布依族服饰,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宣传贵州。舞台上的每一次都不忘了向观众介绍,她来自"好花红"的故乡贵州。“特别有趣的一次是,有一个印度青年代表团访华,在欢迎演出过程中,我向印度朋友介绍我的家乡,介绍我们的黄果树瀑布,介绍布依族‘八音坐唱’和我们美丽的青山绿水,巧的是这个有着一百人的印度青年代表团第二天就要出发去贵州参观,他们说我给他们提前做了很好的导游。”

感恩并快乐着

“海浪悠悠荡起我的梦想,月亮已圆当兵的愿望,远处渔火把星星点亮,我在想,大海有我更漂亮,要看人间最美的衣裳,就是海魂衫潇洒的模样,当一个女兵的梦,香透了一片海洋,海滩洒满幸福的时光;海风轻轻抚摸我的脸庞,阳光轻柔亲吻着海浪,白云托着海鸥在飞翔,我在想,世界有我更晴朗,要听岁月最动人的歌唱,就是海魂衫迎风在飞扬,当一个女兵的爱,感动了一片海洋,理想找到了航行的方向。”

这是歌曲《一个女兵的梦》的全部歌词。曾小燕常常感动在这歌里,这是只有一个军人才有的感动。这种感动,很少有常人能够理解。曾小燕已经无数次在军舰上唱这首歌,唱给她的战友们。2011年8月,这首歌MTV在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MTV里,曾小燕身着军服,英姿飒然又柔情万分;这首歌,表达了她对军旅生活的热爱,对海军战友们的深厚情感。

提起大海,曾小燕在她的出海日记里写到:“都说大海像母亲,我觉得大海更像父亲,充满威严而又包容慈爱。”她说:"记得第一次出海,当我惶惶然登上去南沙的补给船,那时感觉大海是那么的陌生和冰凉,当我小心翼翼的生怕惊扰了它,它也自顾自的好象没有看到我一样;等到了第二次出海,大海似乎又要考验我的忠诚,见识一下他的威严和骄傲,在九级大风的助澜下掀起万丈波涛, 差点拦住了我们去往西沙的路。经过了无数次的洗礼,终于迎来了它最宽广美丽的蔚蓝;等到第三次长航时,大海已经是我的朋友,好像听得见它的呼吸,它也听得见我的歌唱;接着又有了我们海政文工团建团以来航行时间以及航程都最长的‘万里长航’。那是2009年,海政文工团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从大连的旅顺港出发,一直航行到福建的三都澳,历时一个月,航行三千多海里,为两万多名战友面对面演出,感人和壮观的场面终身难忘。之后又无数次与大海同行,去到那些最边远的大海上的哨所,看望那些常年坚守在祖国最边远的岛礁上的战友们,為他们带去祝福和问候的歌声。大海上的航行让我经历风雨,学会坚强。每一次的长航归来,都能更深切的体会到作为一名海军,是多么的令人骄傲。小小的岛礁上没有车水马龙,没有灯红酒绿,只有碧海蓝天,涛声依旧。战友们每天要面对的是无边的孤独和寂寞,枯燥的生活中,质朴无华的水兵以苦为乐,常年驻守在远离家乡的岛屿上,默默地奉献着,没有一句豪言壮语。当你看到那一个个士兵晒得黝黑而刚毅的脸庞,远远看到他们在金色的阳光下矫健的站岗,你会觉得大海上的士兵比大海更加伟大更加坚强。而当看到他们亲手布置的充满温馨的小小营房,并在岛礁上用朱红的笔写上大大的‘家’字时,又会被他们的柔情感化”。

nlc202309040627

每一次去基层,在曾小燕的心里,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她说:“每次下部队演出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天都会被战友们感动着,他们教会我怎樣做一名合格的军人,和他们在一起,你会觉得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并不是那么严重的。”

尽管时间安排很紧张,曾小燕每天都抽出时间来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这段真实而有意义的时光,以激励自己走好以后的人生之路。2009年的中秋节就是在岛上度过的。她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水兵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里都能默默奉献,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生活,没有理由不珍惜平凡而美好的每一天。”每次为水兵们演唱,曾小燕都格外地投入。只要水兵们还想听,她从不吝啬自己的歌声,她会一首接一首地为水兵们唱下去。用她的话说,“我牢记自己是军人,是平凡的部队文艺工作者,在为战友歌唱的时候,我是最快乐的。”

曾小燕对待战友是真诚的,同时也赢得了士兵的信任。每到节假日,她总能收到来自祖国五湖四海的电话、贺卡和短信,战友们亲切地叫她“小燕姐姐”。“一个女兵的梦”这首歌也是诞生在一次和战友们的交谈中,当曾小燕和她的同事们顶着狂风大浪、吐得头晕眼花的来到战友们身边,战友们激动的说:“你们一来,我们觉得大海变得更漂亮了。”正是这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曾小燕;随后,海政文工团两位著名音乐家樊孝斌和平远以“一个女兵漂亮了一片海洋”为题材,创作了“一个女兵的梦”这首歌,并在海政文工团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拍摄成音乐电视,作为对建团六十周年的献礼。虽然登上过中央电视台春晚的舞台,也参加过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演出,让曾小燕感觉最美的还是那个“你在台上唱,战友在台下和”的那个甲板上的小舞台。

曾小燕爱大山,爱大海,爱战友,爱生活。她说:“生活教会了我很多,也给予了很多。用心付出就会有回报,真心很重要。当我在大海上看到生活枯燥的战友们以苦为乐,平静地面对生活,当在各地下基层演出,看到乡场上父老乡亲们那一张张朴实的脸,都让我非常的感动,所以只要去到海军边防为战友们歌唱,去到各地基层为群众演唱,我的心里都会泛起温暖的感觉。我每次给战友们演唱都非常用心,希望以最好的精神面貌去看望战友,去为战友服务,真正尽到作为一名部队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在今后的军旅岁月里,我愿意从点滴做起,发扬我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怀抱着满腔的热情和一颗感恩的心,确确实实的去为士兵服务,为社会服务。”

责任编辑 张小华

【布依族春节习俗】推荐阅读:

布依族简介09-13

上一篇:复句专题训练下一篇:东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差异及解决方式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