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词类活用复习(精选6篇)
动、形、名后面带宾语,表示“主语使宾语”发出动词所具有的动作行为、具有形容词的性状或成为名词所代表的事物。
1、动词的使动用法:宾语发出动作,一般限于不及物动词。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项伯-,臣活之”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宾语具有形容词的性质。
“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会盟而谋弱秦”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名词的使动用法:宾语成为名词代表的事物。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使动用法的译法是:
(1)动+宾=使+宾+动(2)形+宾=使+宾+形(3)名+宾=名+宾+为+名,
有时也可以译成一个动补式词语。如活,救活
检测: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穿丧服。名为动。
复前行,欲穷其林。走完。形为动。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名为状。
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名为状。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凄凉。使动
(二)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名动形后面带有宾语,含“以…为…”“主语主观上认为…怎么样”、“把…当作…”
1、形容词意动用法: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成以其小,劣之”
2、名词意动用法: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宾客。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动词意动用法: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以恶衣恶食为耻
“且庸人尚羞之”
(三)此外,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
一、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是指某个词一般具有一种语法功能 , 然而在特殊的语言情景里,失去原有语法特点和语言功能,临时充当了另个词的语法功能。如 : 初中语文教材的“黔之驴”这篇文章中“驴不胜怒 , 蹄之”。其中“蹄”译为用蹄子踢,为名词动用,一般“词类活用”中词的原意并未消失 , 只是额外增加了动词寓意;而词的兼类是指超过两个语法的词类 , 词的意思发生了很大变化 , 一般由词义引申而来,如“陈涉世家”这篇文章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的“知”一词译为“知道”,属于词的兼类,不能误当成词类活用。
二、初中语文“词类活用”教学问题与建议
(一)初中语文“词类活用”问题分析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比较常见,但哪些是“词类活用”?目前论述并不一致,例如名词作状语从现代汉语角度看是名词活用为修辞动词的副词,而从文言文实际看名词作状语是其本身句法功能,并非是“词类活用”,又如动词使动、为动、意动等用法没有改变动词词性和在句中的职务,因此也应避免误解为“词类活用”,当然这些用法与动词的一般用法确实存在差异。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正确分辨哪些是“词类活用”,而哪些不是,需要教师细致把握。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是,“词类活用”主要针对名词、数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还包括部分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现象。这些“词类活用”现象的语文教学,虽然内容占比不大, 但教学难度很大,初中生往往限于现代汉语的惯性思维而无法理解和掌握,尤其是“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
(二)初中语文“词类活用”教学对策
“词类活用”现象给初中语文教学增添了难度,目前有人主张取消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词类活用”,但是难以实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控制“词类活用”现象,避免其泛滥,缩小“词类活用”的范围。同时应加强教材建设,请专家对教材中“词类活用”相关习题注释加以甄别,改正以往的错误。
在实际教学中,建议将“词类活用”置于词义范畴内教学,“词类活用”的本质是基于翻译角度现代汉语译文与文言文结构形式对比的结果,因此应弱化“词类活用”这一说法,强调其词汇范畴问题,在词义发展系统中讨论这类问题。例如《鸿门宴》中的“沛公军霸上”一句中,传统教学往往将其解释为名词活用为动词,但我们可以避开这一说法,可以换个角度解释为古汉语中“军”兼有名词和动词词性和词义,即军包括“军队”的名词属性和“驻军”的动词属性,这样可以弱化教学难度,更便于学生理解。采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删减许多“词类活用”的习题练习。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实际教学中结合修辞来解决“词类活用”教学问题,从表达作用角度解释“词类活用”现象。语法与修辞的关系十分密切,界限并不分明,因此我们可以从修辞角度来解释“词类活用”问题。例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 讲解“绿”的词类活用问题反而不如解释为修辞手法,分析古代文人的炼字功夫。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词类活用”似乎是文章家的修辞手法,在古代口语中并不常用,这与现代汉语截然相反。
(三)提高学生“词类活用”分析能力的建议
“词类活用”现象是文言文中的一个常见现象,提高学生的识别分析能力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文言文教学。例如“使动用法”的教学,要对学生讲明名词、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使动分析方法,这三种词带宾语即活用为动词,是一种“使动用法”。又如名词、形容词后加“之”“我”等代词是一种活用为动词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讲清楚具体的语法知识,还可以联系初中生熟悉的现代汉语语法结构进行分析,对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加以识别,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结语
【关键词】文言文;词类活用;问题;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现代汉语里也存在“词类活用”现象,如铁了心了,铁一词名词动用。而古代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更为普遍。因此,我们要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对词类活用问题进行分析,明确区分词类活用现象,以便更好地处理初中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
一、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是指某个词一般具有一种语法功能,然而在特殊的语言情景里,失去原有语法特点和语言功能,临时充当了另个词的语法功能。如:初中语文教材的“黔之驴”这篇文章中“驴不胜怒,蹄之”。其中“蹄”译为用蹄子踢,为名词动用,一般“词类活用”中词的原意并未消失,只是额外增加了动词寓意;而词的兼类是指超过两个语法的词类,词的意思发生了很大变化,一般由词义引申而来,如“陈涉世家”这篇文章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的“知”一词译为“知道”,属于词的兼类,不能误当成词类活用。
二、初中语文“词类活用”教学问题与建议
(一)初中语文“词类活用”问题分析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比较常见,但哪些是“词类活用”?目前论述并不一致,例如名词作状语从现代汉语角度看是名词活用为修辞动词的副词,而从文言文实际看名词作状语是其本身句法功能,并非是“词类活用”,又如动词使动、为动、意动等用法没有改变动词词性和在句中的职务,因此也应避免误解为“词类活用”,当然这些用法与动词的一般用法确实存在差异。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正确分辨哪些是“词类活用”,而哪些不是,需要教师细致把握。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是,“词类活用”主要针对名词、数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还包括部分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现象。这些“词类活用”现象的语文教学,虽然内容占比不大,但教学难度很大,初中生往往限于现代汉语的惯性思维而无法理解和掌握,尤其是“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
(二)初中语文“词类活用”教学对策
“词类活用”现象给初中语文教学增添了难度,目前有人主张取消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词类活用”,但是难以实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控制“词类活用”现象,避免其泛滥,缩小“词类活用”的范围。同时应加强教材建设,请专家对教材中“词类活用”相关习题注释加以甄别,改正以往的错误。
在实际教学中,建议将“词类活用”置于词义范畴内教学,“词类活用”的本质是基于翻译角度现代汉语译文与文言文结构形式对比的结果,因此应弱化“词类活用”这一说法,强调其词汇范畴问题,在词义发展系统中讨论这类问题。例如《鸿门宴》中的“沛公军霸上”一句中,传统教学往往将其解释为名词活用为动词,但我们可以避开这一说法,可以换个角度解释为古汉语中“军”兼有名词和动词词性和词义,即军包括“军队”的名词属性和“驻军”的动词属性,这样可以弱化教学难度,更便于学生理解。采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删减许多“词类活用”的习题练习。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实际教学中结合修辞来解决“词类活用”教学问题,从表达作用角度解释“词类活用”现象。语法与修辞的关系十分密切,界限并不分明,因此我们可以从修辞角度来解释“词类活用”问题。例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讲解“绿”的词类活用问题反而不如解释为修辞手法,分析古代文人的炼字功夫。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词类活用”似乎是文章家的修辞手法,在古代口语中并不常用,这与现代汉语截然相反。
(三)提高学生“词类活用”分析能力的建议
“词类活用”现象是文言文中的一个常见现象,提高学生的识别分析能力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文言文教学。例如“使动用法”的教学,要对学生讲明名词、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使动分析方法,这三种词带宾语即活用为动词,是一种“使动用法”。又如名词、形容词后加“之”“我”等代词是一种活用为动词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讲清楚具体的语法知识,还可以联系初中生熟悉的现代汉语语法结构进行分析,对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加以识别,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结语
初中文言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一直被语文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研究文言文教学策略非常必要,然而初中语文的教学并非很容易就能改变的,初中作为语文的基础阶段,词类活用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语法问题,只有加强语文教师对词类活用的深刻认识,并加强语文词类活用的教学研究与实践,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词类活用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及对策,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雪冰.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03:12-20.
[2]边婷婷.浅议高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解释问题——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3:112-113.
[3]李荣刚.对“词类活用”说的再认识[J].徐州师范大学学
报,2005,06:48-50.
[4]王聚元.关于“词类活用”研究和教学的几点反思[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7,02:26-30.
[5]木拉特.词类活用问题的定性及发展趋势浅议[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02:74-76.
周熙熹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几种题型
2、以名词活用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课后以此为例,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掌握词类活用中名词活用的语法特点及规律。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练习中的句子所属的名词活用类型正确归类,分析总结出名词活用的常见规律,并加以概括化。
2、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复习方法
识记积累,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PPT课件、词类活用课堂练习
教学步骤:
一、导入:回顾文言实词之知识网络 明确考点
1.明确考纲要求,使学生知道“考什么”。(课件展示)
【文言实词之知识网络】
1、异读字词义扩大破音异读词义缩小通假异读
4、古今异义词义转移古音异读感情色彩变化通用字名称说法改变假借字
5、偏义复词古今字本义
3、一词多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名、动、形、数词等的相
6、词类活用互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通假字2.明确考纲要求,使学生知道“怎么考”。设题主要有两大类:(课件展示)
⑪单独设题。以《2009浙江高考样卷语文测试卷》19题为例 19.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A.母之贤既已闻县中B.里中人贤母
C.母一言冰解而兽伏D.公令榜其门
⑫用某些实词的活用作为题眼设置在翻译题中。
明确:近几年的高考更多地是采用这种设题形式,而且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切相关。比如:
1.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2005年浙江卷《书褒城驿壁》)(暮、朝:名词活用为状语))(宾客)都是晚上到达早上离开,难道会有爱惜之心吗?
2.(2008年全国卷1,《 宋史• 廖刚传》11 题)(10分)
(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田。(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参考答案】⑪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⑫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第(1)句注意“日”为名词作状语和“哺”、“莫”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君之”的“君”和“兄之”的“兄”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明确本课内容:以名词活用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同时引导学生课后以此为例,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锦囊妙计
引导学生由概念走向课文内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提问: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课件展示)⑪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⑫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⑬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⑮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⑯左右欲刃相如 .⑰人皆得以隶使之 .⑱无乃尔是过与? .⑲常以身翼蔽沛公 ⑳范增数目项王 .⑴吾师道也„„ .⑵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⑶吾从而师之。.⑷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学生讨论归类,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引导归类: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⑪、⑭、⑯、⑱、⑳、⑴、⑵、名词活用为状语:⑫、⑬、⑰、⑲、⑸ 名词活用为使动词:⑮、⑷ 名词活用为意动词:⑶、⑸
提问:对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状语中的句子还可以再归类吗?请找到归类的标准。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类,思考、归纳活用的规律。
⑪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劝学》)⑯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课件展示)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⑱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季氏将伐颛臾》
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课件展示)⑴吾师道也„„(师:学习)(《师说》)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断等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课件展示)⑳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鸿门宴》)
⑵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课件展示)
(常用否定副词:弗、否、不、非、毋、莫、罔、勿、未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不冠不袜
君子不齿。 非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⑫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劝学》)⑬日削月割。(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六国论》)规律五: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课件展示)⑰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⑲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
规律六: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课件展示)
⑮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使„„为臣)(《韩信拜将》)⑶吾从而师之。(师:以„„为老师)(《师说》)
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为宾客)(《《伤仲永》)规律七: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课件展示)提问:以上归纳的规律能用更精炼的语言表述以便记忆和运用吗? 教师明确:(课件展示)
名词活用歌
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不能带兵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三、牛刀小试
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疑难,以形成能力。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课件展示)
(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⑪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鄙: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把„„作为边境)
⑫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东:名词活用为状语,在东边;封:名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成为边界)
⑬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盟:名词活用为动词,订盟约)
迁移训练
(二)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自《国语·鲁语上》
⑪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翻译:季文子在宣公、成公时期做国相,家中没有穿丝绸的妾妇,马也不喂粮食。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⑫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人们大概会认为您是吝啬,而且使国家也显得不光彩。华:名次活用使动词,使„„光彩)
⑬无乃非相人者乎(这恐怕不是做国相的人应该做的吧!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
季文子相①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②以③子为爱④,且⑤不华⑥国乎!”文子曰:“吾亦愿⑦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⑧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⑨德荣⑩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参考译文:
季文子辅佐鲁宣公、鲁成公,没有穿丝绸衣服的妾室,没有吃精饲料的马匹。仲孙它进谏说:“你是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君王。你的妾不穿丝绸的衣服,马不吃精饲料,人们大概会认为你是一个吝啬的人,况且也不能替国家增添光彩。”文子说:我也很希望那样做,然而我看见我们的百姓,那些父老乡亲们吃粗粮和穿破衣服的还有很多,因此我不敢那样做。那些父老乡亲们吃粗粮、穿破衣服,我却把我的妾和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辅佐国君的人恐怕不应该这样做的吧?况且我只听说以高尚的德行作为国家的光彩,没有听说过以妾和马的华丽来为国增光的。”
注解:(1)相:辅佐(2)其:大概(表推测)(3)以:认为
5(4)爱:吝啬(5)且:况且(6)华:使动,使„„华(荣耀)(7)愿:希望(8)无乃:恐怕(9)以:把(10)德荣:品德高尚
(三)齐女徐吾者,与邻妇合烛①夜②织,吾贫而烛不继,邻妇请先无与夜③。徐吾曰:“妾日④起常早,去常后,扫尘以待,为贫故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益明,去一人烛不为暗,何爱东壁馀光?幸分之!”邻妇遂复与织。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
(翻译:齐国有一个叫徐吾的女子,跟邻家的妇女合伙出钱买蜡烛晚上织布。徐吾家贫,不能继续出钱买蜡烛,邻家的妇人就叫她晚上不要来了。徐吾说:“我每天常常是很早就来,常常是最后回去,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来等待织布,就是因为贫穷啊。现在整个房子里边,增加一个人蜡烛不会更加明亮,减少一个人蜡烛不会因此变暗,何必吝惜照在东边墙壁上剩余的烛光呢?请把它分给我吧!”邻家的妇人于是跟她一起织布)
①烛:名词活用为动词,买蜡烛;②夜:名词活用为状语;③夜:名词活用为动词,夜织;④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四、布置作业(课件展示)
1.阅读并理解词类活用教学案,按照本课的做法自己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2.完成词类活用小练习
词类活用课堂练习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⑪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⑫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⑬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⑮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⑯左右欲刃相如 .⑰人皆得以隶使之 .⑱无乃尔是过与? .⑲常以身翼蔽沛公 ⑳范增数目项王 .⑴吾师道也„„ .⑵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⑶吾从而师之。.⑷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二、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
(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秦伯说,与郑人盟。
(二)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自《国语·鲁语上》 1.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2.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3.无乃非相人者乎!
(三)齐女徐吾者,与邻妇合烛①夜②织,吾贫而烛不继,邻妇请先无与夜③。徐吾曰:“妾日④起常早,去常后,扫尘以待,为贫故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益明,去一人烛不为暗,何爱东壁馀光?幸分之!”邻妇遂复与织。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
词类活用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一般情况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例如:“谍报敌骑至”,“报”是“谍”发出的;“至”是“敌骑”发出的。但在使动用法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并不是动作行为的直接发出者,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直接发出,主语只是使宾语发出这种动作行为,含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动词“生”不是主语“君”直接发出的,而是宾语“之”直接发出的,含有“君使之生”的意思。
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是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例如: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同上)
又数刀,毙之。(《狼》)
“止之”是叫他不要这样做;“已”是使止,“去”是使去;“殚„‘竭”都是使尽的意思;“毙”是使毙,即杀死。这些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i)之,见(xiàn)其二子焉。(《论语·微子》)——(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形容词用作谓语,是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构成描写句。例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形容词“尊”和“厚”的后面都不带宾语,这是形容词的一般用法。如果形容词的后面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就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形容词“尊”的后面带有宾语“长安君之位”,意思是“使长
安君的地位尊贵”。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现象很多,例如: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
“固国”是使国家强固;“苦其心志”是使他的心志苦,“劳其筋骨”是使他的筋骨劳,“空乏其身”是使他的身体空乏;“远我”是使我距离远。“又绿江南岸”是又使江南岸绿。
名词用作使动的例子不普遍。名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名词用作动词带宾语,表示使动,含有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例如:
先破秦入成阳者王(wàng)之。(《史记·项羽本记》)——先攻破秦军打进成阳的,就让他做王。
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膑》)——齐威王打算让孙膑当主将。
“王之”的“王”本是名词,在这里是活用为动词,后面还带有代词宾语“之”,意思是“使之成为王”;“将孙膑”是“使孙膑成为主将”的意思。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的性状,宾语本身并不一定真的具有这种性状,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例如: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刺史颜证奇之。(《童区寄传》)
愬然之。(《李愬雪夜入蔡州》)“甚异之”是认为非常奇怪;“毒之”是认为它痛苦;“奇之”是以为奇特;“然之”是认为他对。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活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也是一种主观认为。例如:
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客我”是以我为客;“宾客其父”是以其父为客。
(3)名词用如动词
在文言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临时被用如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名词用如动词后,原有的名词义并没有消失。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例如;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普说赵太后》)
见其矣十中八九,但徽颔之。(《卖油翁》)
“福”指赐福;“缟素”白色的丧服,这里指穿丧服;“侯”指做诸侯;“颔”指点头。
(4)名词用如状语
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冯婉贞》)
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可译为“像„„那样”。“犬坐”译为“像犬一样坐”;“猱进鸷击”译为“像猱一样前进,像鸷一样攻击”。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膑》)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鸿门宴》)
“客待之”是用客礼对待他;“兄事之”是用事奉兄长的礼节事奉他。都是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孔子东游,见两小辫。(《两小儿辩日》)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布囊其口。(《童区寄传》)
第一句名词“廷”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第二句方位名词“东”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方位;最后两句,名词“箕畚”“布囊”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三、词类活用的条件
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呢?除了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的语法条件,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中列举了其中七项主要的,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例如: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采草药》)
“数目项王”是动宾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目”活用作动词;目:看,使眼色的意思。“冬实„夏荣”都是主谓结构,后面的名词“实”(本意是果实),“荣”(本意是花)活用为动词;实:结果实的意思;荣:开花的意思。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论贵粟疏》)
“所罾,的“罾”是一种鱼网,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意思是“所网着的(或所捕捉的)”。“贵”“贱”‘卑”“尊”本来都是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都活用为动词,“所贵”“所尊”都是“所看重的”的意思;“所贱”“所卑”的意思都是“所轻视的”。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水”本是名词,受能愿动词“能”修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急”本是形容词,受能愿动词“欲”的修饰,活用作动词,是“逼迫”的意思。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治邺》)
“福”“衣”两个名词的前面有副词“弗”“皆”修饰,都活用为动词。“福”是“赐福”的意思;“衣”是“穿”的意思。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及陷于罪,然话从而刑之。(《齐桓晋文之事》)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
“刑”是名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作动词.“刑“是使用刑罚的意思;“远”是形容词,用在代 词“我”的前面,活用作动词,“远”是远离的意思。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乎”就是“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风”是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乎舞雩”作宾语,活用为动词,是“吹风”的意思}名词“舍”带介词结构“于其址”,活用为动词,是“筑房子”的意思。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例如:
儿涕而去。(《促织》)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项羽本纪》)
名词“涕”“西”都用“而”和别的词连结,它们都活用为动词。“涕”是流涕的意思;“西”是向西的意思。
了解上述几种活用情况,能帮助我们阅读文言文。但在运用时要灵活掌握,要根据各类词的语法功能和结合关系,联系上下文去判断一个词是不是活用,这样才能达到正确理解文章的目的。
文言文之词类活用练习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当奴隶 ③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④夜缒而出 夜:在夜晚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⑥草行露宿 在草地上行,在露天里宿
2.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 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① 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 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③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④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龙:出现龙 虹:出现虹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3.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中山狼传》)肉:使„„长肉(生:动词使动用法,使„„生)②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4.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①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② 鱼肉缙绅
鱼肉:以„„为鱼肉 ③ 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④ 君子病无能焉 病:以„„为病
⑤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5.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①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②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铛:当作铛 砾:当作砾(鼎、玉、金、珠分别作铛、石、块、砾的状语:把鼎,把玉,把金,把珠)
③ 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作、制:措施、制度 ④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捕:搜捕活动
⑥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6.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①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命 ②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屈:使„„弯腰 ③ 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④ 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⑤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归:使„„归
7.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① 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哀:为„„哀怜 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③ 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
④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
8.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①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固:坚固的地势 ② 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③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⑤ 险以远,则至者少
“险”“远”:险峻、距离远的地方
⑥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远近”:天下的人。⑦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高处
9.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② 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 穷:揭穿 ③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美:赞美
④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升高 ⑤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推崇,赞许
10.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 词使动用法。
①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使„„变绿 ③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④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①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② 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怪 ③ 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④ 患志之不立 患:以„„为忧患
12.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④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⑤名词用作状语
下面就初中文言文常见词类活用现象作如下归纳
1、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B.项伯杀人,臣活之。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A.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B.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B.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A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B.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B.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B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A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2、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B.梁以此奇籍。(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
C.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简析]A句的“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B句的“奇籍”,是主语“项梁”主观上认为宾语“项籍”具有“奇”的性质。C句的“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A.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C.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3、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A.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
B.遂王天下。(就称王于天下)
C.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②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③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居住的馆舍)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④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的背后]
B.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给没有功劳的臣子封官,不让不勇敢战斗的士兵受赏)
⑤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孔子对公冶长说:“可以娶妻子。”)
B.左右欲兵之。(武王的近侍要杀他俩)
C.寡人欲相甘茂,可乎?(我要甘茂做相,可以吗?)
⑥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晋师军庐柳。(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庐柳)
B.秦伐韩,军于阏与。[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
⑦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B.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从前齐国有一个很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
4、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一般人认为宝贵的,正是君主认为低贱的;一般官吏认为是卑下的,正是法律认为高贵的)
B.世之所高,莫若黄帝。(社会上所推崇的人,没有比得上黄帝的)
②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例如:
A.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打听它的深度,就连那些爱游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B.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由上看来,一直到子胥比干,都不值得尊崇)
③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稍出近之。(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它)
④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
(2)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代词活用为动词,同形容词。活用后的词汇意义,仍不失其称代作用。例如:
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伯丑)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以“你”相称]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数词活用动词的条件,也与形容词相同。例如:
A.六王毕,四海一。(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B.不迁怒,不贰过。(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5、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比喻。例如:
A.嫂蛇行匍伏。
B.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C.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简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B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简析]A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B句的“师”与C句的“客”都与此同。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例如:
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简析]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C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D句的“面”修饰动词“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
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B.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C.赵襄王郊迎甘罗。
[简析]A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B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C句的“郊迎”,意思是到郊外迎接。
⑤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A.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
[辨析]例如“斗折蛇行”“老人儿啼”,如果是主谓结构,意思就是“蛇爬行”“小儿啼哭”,这显然与全句意思有很大出入。
B.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
[辨析]分析句法关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一是弄清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就一般情况来看,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如“嫂蛇行”“老人儿啼”,既然已有“嫂”“老人”作全句的主语,“蛇”“儿”就不可能还是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二是看主语与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能是并列主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就先确定谓语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另一名词必然是状语。如果句中主语不容易确定,或根本就是无主语句,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了。例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如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犬坐于前”的“犬”是主语还是状语。如果是主语,则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状语,则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在前面”。从上下文意看,这一句是说其中一只狼的情况,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状语。
(2)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①表示每一。例如:
A.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B.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A句的“岁更刀”,意思是每年要更换刀;“月更刀”,意思是每月要更换刀。B句的“日攘其邻之鸡”,意思是天天(或每天)偷他邻居之鸡。
②表示渐进。例如:
A.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B.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简析]A句的“日以削”,意思是一天天地削弱。B句的“日密”,意思是一天天地密切起来。
③表示往昔。例如:
A.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B.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
[简析]这两例中的“日”都可当“往日”“从前”讲。这种用法的“日”字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例如:
A.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B.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词类活用就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那么怎么辨别词类活用呢?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名词(1)、名词作状语
1、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朝”“夕”,分别充当动词谓语“济”“设”的状语,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烛之武退秦师》
2、既东封郑(方位名词“东”作动词“封”的状语,表处所:在东边)《烛之武退秦师》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时间名词“日”放在动词“参省”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天)《劝学》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方位名词“上”和“下”用在动词“食”和“饮”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指在地面上,在地下)《劝学》
5、秋水时至(名词“时”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秋水》
6、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秋水》
7、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席”“包”“囊”分别作“卷”“举”“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席子那样,像包裹那样,像口袋那样)《过秦论》
8、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云”“响”分别作“集”“应”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过秦论》
9、赢粮而景从(名词“景”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那样)
10、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方位名词“内”“外”分别作“立”“连”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对内,对外)《过秦论》
1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夜”充当“驰”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当夜,当晚)《鸿门宴》
12、日夜望将军至(时间名词“日”“夜”充当动词“望”的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每夜)《鸿门宴》
13、吾得兄事之(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像对待兄长那样)《鸿门宴》
14、园日涉以成趣(“日”作动词“涉”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天天;每天)《归去来兮辞》
15、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雾”“星”用作“列”和“驰”的状语:像雾一样涌起,像星一样飞驰)《滕王阁序》
16、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隶”作动词“使”的状语:当作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
17、内外多置小门(方位名词作状语)《项脊轩志》
18、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事不目见耳闻(名词“舟”“目”“耳”分别作动词“行”“见”“闻”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船,用眼睛,用耳朵)《石钟山记》
19、士大夫之族,„„则群聚而笑之(名词“群”作动词“聚”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情态:成群)《师说》
20、辇来于秦(名词“辇”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来”所用的工具:用车子,乘车)《阿房宫赋》
21、一夫夜呼(名词“夜”作“呼”的状语,表示时间:在夜间)《伶官传序》
22、负而前驱(方们名词“前”作动词“驱”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在前面)《伶官传序》
23、仓皇东出(方们名词“东”作“出”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东)《伶官传序》(2)、名词的使动用法
1、徐孺下陈蕃之榻(方位名词“下”,带宾语“榻”,用如使动词:使„„放下)《滕王阁序》
2、荣于身后(名词“荣”后省宾语“之”,作使动词:使„„得到荣誉)《五人墓碑记》
3、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生病)《病梅馆记》(3)、名词的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名词“师”带宾语,用作意动:以„„为师)《师说》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借鉴)《阿房宫赋》(4)、名词用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水”受否定副词“非”和助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游水)《劝学》
2、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帝王”带省略介词“于”的补语“于万世”,用作动词:称帝称王)《过秦论》
3、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序”带宾语“八州”,用作动词:引、招致)《过秦论》
4、道芷阳间行(名词“道”带宾语“芷阳”用作动词:取道)《鸿门宴》
5、则思江海下百川(方位名词“下”,带宾语“百川”,用作动词:居于„„之下)《谏太宗十思疏》
6、或师焉(“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师说》
7、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名词“炬”处于谓语的位置上,用作动词:放火)《阿房宫赋》
8、族秦者秦也(名词“族”带宾语“秦”,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阿房宫赋》
9、义不赂秦(名词“义”充当省略主语“燕赵之君”的谓语,用作动词:坚持正义)《六国论》
10、由山以上(方们名词“上”,受状语“由山”的修饰,用作动词;上走)《游褒禅山记》
11、函梁君臣之首(名词“函”带宾语“梁君臣之首”用作动词:用木匣封装)《伶官传序》
12、抑本其成败之迹(名词“本”,本义为草木的根或茎干,引申为根源,本源。此处带宾语“其成败之迹”,用作动词:考察、考究)《伶官传序》
13、乳二世(名词“乳”带宾语“二世”,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项脊轩志》
14、读书久不效(名词“效”处在谓语位置上,用作动词:取得功效)《项脊轩志》
二、动词
(1)、动词活用作名词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赐”作动词“为”的宾语,用作名词,恩惠)《烛之武退秦师》
2、追亡逐北(动词“亡”“北”处在动宾结构的宾语位置,用作名词:逃跑的军队、败北的军队)《过秦论》
3、此亡秦之续耳(动词“续”,受定语“亡秦”的修饰,用作名词:继承者,后续者)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至”,处在主语的位置,用作名词:到的人)《游褒禅山记》
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传,动词作名词:流传文字)《游褒禅山记》(2)、动词作状语
1、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动词“争”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割”的状态:争着)(3)、动词的使动用法
1、烛之武退秦师(退,带宾语“秦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烛之武退秦师》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劝学》
3、外连衡而斗诸侯(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过秦论》
4、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欲止不内(句中的“活”“从”“止”都是使动用法)《鸿门宴》
5、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动词“腾”“起”用如使动词:使蛟龙腾空,使凤凰飞起)《滕王阁序》
6、川泽纡其骇瞩(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吃惊)《滕王阁序》
7、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动词“屈”“窜”带宾语“贾谊”“梁鸿”,用如使动:“使„„受屈”,“使„„逃匿”)《滕王阁序》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动词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伶官传序》
9、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六国论》(4)、动词的为动用法
1、祭祀必祝之(祝,祈祷。动词的为动用法:为„„祈祷)《触龙说赵太后》
2、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哭泣)《病梅馆记》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而哀)《阿房宫赋》(5)、动词的意动用法
1、乐盘游(乐,以„„为乐)《谏太宗十思疏》
三、形容词(1)、形容词作名词
1、共其乏困(形容词“乏困”,作动词“共”的宾语,用作名词:乏困的东西)《烛之武退秦师》
2、犹不能恃无功之尊(形容词“尊”充当“恃”的宾语,用作名词:尊贵的地位)
3、以守金玉之重也(形容词“重”充当“守”的宾语,用作名词:重器)《触龙说赵太后》
4、其继有在者乎(动词“继”处在主语位置,用作名词:继承人)《触龙说赵太后》
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秋水》
6、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形容词:“贤”“富”,作动词“有”的宾语,用作名词:德才,财富)《鸿门宴》
7、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小”和介词“在”组成介词结构,用作名词:小处,小的方向)《鸿门宴》
8、居安思危/居域中之大/人君当神器之重/盖在殷忧/则思正身以黜恶/择善而从之/(这些句中的“安”“危”“大”“重”“殷忧”“恶”“善”,用作名词:安乐的环境,危难,大位,重权,深重忧虑的时候,奸恶的人,好的意见。)《谏太宗十思疏》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惑”放在动词“解”之后充当名词:圣人、愚人)《师说》
10、小学而大遗(形容词“小”“大”,处于主语位置,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师说》
11、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容词“智勇”处在主语位置,用作名词:智勇的人)《伶官传序》
12、而告以成功(形容词“成功”和介词“以”组成介词结构,用作名词:成功的消息)《伶官传序》
13、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远近”和介词“于”组成介词结构,用作名词:远近的人(2)、形容词用作动词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小”“弱”受否定副词“非”修饰,用作动词:缩小,削弱)《过秦论》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形容词“举”“胜”均受否定副词“不”和助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用尽)《鸿门宴》
3、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齐”带宾语“彭殇”,用作动词:看作相等)《兰亭集序》
4、欲流之远者/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形容词“远”,处在谓语结构“流之远”的谓语的位置,用作动词:流得长远,达到远方)《谏太宗十思疏》
5、借书满架(形容词“满”处在谓语位置,用作动词:装满)《项脊轩志》
6、不能独完(形容词“完”受否定副词“不”和助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保全)《六国论》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终”受否定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用到底,坚持到底)《六国论》
8、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穷”受否定副词“不”与助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走到头)
9、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明”受副词“尚”和“足”修饰,用作动词:照明)《游褒禅山记》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极”带宾语“夫游之乐”,用作动词:尽情享受)《游褒禅山记》
(3)、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1、念悲其远也(悲,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触龙说赵太后》(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尊贵;提高)《触龙说赵太后》
2、于是废先王之道以愚黔首/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句中的“愚”“弯”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愚昧;使„„弯)《过秦论》
3、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削弱)《过秦论》
4、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
5、必固其根本/则思止以安人/则思正身以黜恶/宏兹九德(固:使„„稳固;安:使„„安宁;正:使„„正;宏:使„„宏大)《谏太宗十思疏》
6、纵之顺之(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顺畅)《病梅馆记》(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用作意动:以„„为耻)
【高一语文词类活用复习】推荐阅读:
高一年级语文词类活用知识点01-04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词类活用01-12
人教版必修五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03-18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古代诗歌鉴赏02-06
高一语文培训07-07
高一语文教材09-18
高一语文趣味03-23
高一语文胡同文化05-25
高一语文怎么学好06-18
生命高一语文作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