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新农村体育文化的论文

2024-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康社会新农村体育文化的论文(精选8篇)

小康社会新农村体育文化的论文 篇1

1.1地方政府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当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农村经济建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这就使得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宣扬政绩而只做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却忽略了对当地尤其农村范围内一些健身场所的修建;还有的地方官员不经过民意调查,只为了所谓的政绩就强行要求农民盖别墅或盖楼房,对农民的经济条件和主观意识不予以考虑,使得农民无心无力去留意健身场地;有些健身场地的设施极其简陋并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在体育文化建设上的要求。

1.2一些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阻碍了体育文化建设的实施

党中央从20世纪末就已经展开了在我国部分地区尤其偏远地区的助贫、扶贫工作,这些工作和相互惠农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些明显效果,可是并没有从根源上对农民贫困的现状问题进行解决,导致城乡经济差距逐年加大,城乡贫富分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机械化水平也不高,再加上生产方式比较单一,农民收入只靠简单的体力劳动来实现,这样就导致农村经济严重阻碍着国民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而农民生活水平要想得到很大的提升就需要大力发展经济。目前,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起到阻碍的很大的因素就是农村日前比较低的生活水平和比较差的经济基础。

1.3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导致其不能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

小康社会新农村体育文化的论文 篇2

一、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现状

体育文化是指在特定的范围内,为特定群体所共有、共享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按文化学的观点,可把体育文化分为体育意识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本研究的农村体育意识文化是指农民对体育的认知与态度及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与意识等;体育行为文化是指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基本特征;体育物质文化是指农民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状况。

1. 不同地域乡镇领导对农村体育文化的认知程度。

农村体育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中部地区:认为有积极作用占52.3%、促进作用占43.1%、无作用4.6%;沿海地区:认为有积极作用占54.2%、促进作用占42.1%、无作用3.7%;西北部山区:认为有积极作用占40.5%、促进作用占33.4%、无作用26.1%;南部地区:认为有积极作用占45.2%、促进作用占44.3%、无作用10.5%。

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态度。中部地区表示支持的占94.3%;沿海地区占97.5%;西北部山区占67.8%;南部地区占91.1%。

2. 不同地域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状况。

乡镇领导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精力投入。中部地区:精力投入不足的占65.7%;沿海地区:精力投入不足的占54.6%;西北部山区:精力投入不足的占86.3%;南部地区:精力投入不足的占69.5%。

将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列入经费预算乡镇。中部地区占75.3%;沿海地区占83.1%;西北部山区占56.2%;南部地区占71.9%。

已经或正在规划体育文化建设的乡镇。中部地区占77.1%;沿海地区占85.3%;西北部山区59.5%;南部地区列入预算的占74.7%。

3. 不同地域农民对体育文化的认识。

对体育文化概念的了解。中部地区:了解占18.6%、比较了解占23.1%、不了解占58.3%;沿海地区:了解占29.3%、比较了解占38.2%、不了解占22.5%;西北部山区:了解占12.1%、比较了解占20.3%、不了解占67.6%;南部地区:了解占17.2%、比较了解占24.3%、不了解占58.5%。

体育对身体健康的作用。中部地区:认为重要的占23.5%、比较重要的占71.1%、不重要的占5.4%;沿海地区:认为重要的占41.3%、比较重要的占55.3%、不重要的占2.4%;西北部山区:认为重要的占14.2%、比较重要的占47.6%、不重要的占38.2%;南部地区。

4. 不同地域农民体育活动场所、器材与组织形式。

农村居民有固定的专职农民体育活动场所的乡村。中部地区占12.3%;沿海地区占29.8%;西北部山区占3.5%;南部地区占13.4%。

有自己的体育健身器材的农村居民。中部地区占16.2%;沿海地区占69.1%;西北部山区占7.7%;南部地区占17.5%。

体育健身形式有组织有指导的农村居民。中部地区占8.6%;沿海地区占19.3%;西北部山区占2.8%;南部地区占11.1%。

5. 不同地域农民体育人口数量。

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和体育现象,是衡量一个国家与地区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中国采用的基本标准———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三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或中等以上强度。根据农民的特点,课题组在制定问卷时,多次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将每周参加两次,每次活动30分钟以上者,定为体育人口。中部地区体育人口数量占26.6%;沿海地区体育人口数量占37.5%;西北部山区体育人口数量占11.3%;南部地区体育人口数量占25.4%。

6. 不同地域农民体育消费情况。

体育消费受体育意识与经济收入水平的影响,是衡量农民自身体育投入的重要指标,农民体育消费主要包括购买运动服装、运动器材、观赏比赛等。中部地区:每年消费150元以下的占34.8%、150元~300元的占46.7%、300元以上的占18.5%;沿海地区:每年消费150元以下的占16.2%、150元~300元的占57.2%、300元以上的占26.6%;西北部山区:每年消费150元以下的占72.2%、150元~300元的占20.5%、300元以上的占7.3%;南部地区:每年消费150元以下的占29.4%、150元~300元的占48.1%、300元以上的占22.5%。

二、制约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因素

经济发展因素:农村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农民个人的经济状况、体育场地建设水平、健身意识和生活方式均受经济要素影响。农村经济收入低,无钱购买体育器材设备,影响了农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目前,乡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上级政府财政一般没有专项基金投入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经济因素成了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

政府重视不够、组织管理不健全:政府在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河北省农村除校园体育设施外,几乎没有农民专项体育场地,影响了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多数乡镇没有农民体育组织,组织机构的不健全不能适应农村开展全民健身的需要。

农民自身因素: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加上受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差,大多数农民认为劳动就是体育锻炼,对体育的本质功能认识不够,而且不了解体育锻炼的常识与方法。加上季节和农忙的限制,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没有保障。

其他因素: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滞后,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发动机,是学会体育运动技能,培养体育兴趣的重要时期,农村学校体育的滞后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人才匮乏,无论是农民体育锻炼的指导人才,还是农民体育的管理人才都非常紧缺,影响了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

三、建议与对策

1. 各级主管部门应把宣传体育知识、健身知识作为主要

内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农民群众认识到体育不仅有强身健体功能,而且还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团结等多方面功能,增强体育意识。

2. 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建设体育设施,组织体育活动。

以采用省、市、县、乡各出一点资金的办法,共同把农村的设施建设武装起来,以此推进农村的体育活动开展。同时从体育彩票收益金中抽出适当资金进行农村体育项目的投入。

3. 尽快建立乡政府体育管理机构,组织各种体育指导中

心,积极推进农村体育俱乐部,制定并完善各种农村体育管理制度,加强组织管理力度。实施目标管理,将农民体育的开展情况的好坏,作为衡量主管领导业绩的标准之一。

4. 充分挖掘地区民间体育资源,采用各种措施增加可利用的体育资源。

利用地方特点开展特色体育活动,继承和发扬不同地域的农村传统体育项目。

参考文献

[1]李丹.四川省农村体育现状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43-46.

[2]陈彬.中国农村体育基本理论研究现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96-97.

[3]马先英.农村体育:制约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

[4]谭小勇.湖南省城郊富裕乡村体育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

[5]王刚.农村体育文化现状剖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2):278-281.

小康社会新农村体育文化的论文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民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20-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而要完成这个任务,主体是农民。也就是说,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些群众中也出现了公德缺失、是非观念模糊、价值观变异等不容忽视的问题。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就不可能取得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之举,文化建设必须全过程地渗透在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中。只有文化建设抓好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后劲和活力;只有文化建设抓好了,农民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了,乡风文明、社会稳定和谐的目标才能实现。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原有的文化资源本来就严重不足,特别是乡镇以下的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更为贫乏,需要填补这方面的短缺;很多传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因此,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使农民持续增收最有效的途径,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严格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所谓现代农业,就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所谓市场经济规律,首先是生产的产品要适合市场的需要。第二,市场经济有两个显著特点,即具有契约经济和法律经济的特点。第三,市场经济有严格的市场运行规则。所有这些,对刚刚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且从总体上看文化水平还不高的广大农民来说,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时,农村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还要与时俱进地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培养与建设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农民。从目前农村的一些地方和农民来看,集体主义思想、团结互助精神淡化,法律意识淡薄,诚信度不高,发展意识、竞争意识不浓,文明意识、健康意识不强,一些传统陋习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新风尚、建设乡风文明要求格格不入。必须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顺利进行。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

农民不仅要富,农民还要有乐。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虽然我们党和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农村文化建设还是相对滞后,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任务艰巨

从文化建设的基础、环境和条件来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任务繁重而艰巨。

(一)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从笔者所在的甘肃省庄浪县的乡村文化设施来看,市区一级虽然都建了文化馆、图书馆,但标准都不高,经费也不够。乡镇文化站建设更令人担忧,大多数文化站的活动场所,如电影院、礼堂等,有的年久失修,有的早已拆除。村文化大院一缺场所,二缺设备,三缺管理。农村文化设施是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这样的现状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极不适应。

(二)文化人才匮乏

在农村,不论是专业人才、管理人才,还是经营人才,都严重不足。乡村文艺人才更是缺乏,人员进不来、出不去。这些状况不改变,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就难以顺利完成。

(三)文化产品严重不足

据调查,现阶段农民对文化的需求,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学技术,二是有关农村的法律法规,三是文学书籍,四是文化娱乐。从现有的文化产品来看,供给不足严重。

(四)农民的文化消费能力低

目前广大农民群众物质生活明显改善后,对精神文化生活十分渴求。但从他们生活消费支出的安排来看,首先是盖房子、看病、保子女读书及日常的生活开支,基本没有剩余的钱进行文化消费。

(五)财政投入不足

除一次性文化项目设施建设或文化活动财政有一定的投入外,日常的事业经费很少。

综上所述,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就形成了明显的两对矛盾和三个焦点。两对矛盾,即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农民有消费需求无消费能力的矛盾。三个焦点,一是财政要加大投入,二是要多出农民所需要的精神产品,三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能力。而要解决这些矛盾和焦点,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因此,就决定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繁重性和艰巨性。

三、改革创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正因为农村文化建设重要而紧迫,任务繁重而艰巨,所以,要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一)探索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建设

从体制上讲,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真正做到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切实增强事业的内部活力。尤其是乡镇文化站的体制,要十分明确。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公益性十分鲜明。因此,文化站作为第一线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在乡镇配套改革中不能改变。对文化站作用的发挥,关键是要创新机制,调整职能,明确责任。就庄浪县的实际情况而言,一是认真研究文化体制改革政策,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体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体产业,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整合资源,探索做大做强的方式方法,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重点抓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职工的内部管理,克服纪律松散、职责不清的不良现状,建立灵活高效的职工管理制度,落实各自责任,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履行基本职能,拓展延伸服务,激发和调动全县文化工作者的创造力,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二是要重视文化新产品的开发,积极培育、扶持文化产业骨干企业。要放宽视野,将民营文化产业纳入工作范围,积极引导,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培育一批文化产业知名品牌。

(二)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

从现阶段来讲,一是要整合一切用于农村、服务农民的各项文化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如教育、科技、党员电教、村级活动室建设等。二是要建设好三个层次的阵地,即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剧团,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特别是要把乡镇文化站建成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并做到国有、民营一起上,大力培育和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村文化科技中心户等。为了促进三个层次的文化阵地建设,要继续开展创建文化先进乡镇活动。以创建活动激励阵地建设。三是要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农民图书、农民健身、民间艺术发掘利用这六大工程。四是要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文化扶贫活动,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变“送”为“种”。

(三)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适合农村农民的精神产品

一是要大量出版农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二是要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农村生活、激励农民斗志的优秀作品,并把它搬上银幕,立上舞台,更好地服务农民。三是大力发展民间文化艺术,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或民族特点、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项目。四是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农村文化人才的培育。特别是要加大农民自身文化人才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让他们长期扎根农村,成为不走的庄户剧团,使其卓有成效地为农民提供服务。五是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四)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功能作用

从目前县(市)区、乡镇的财政实力来看,大多数确实是比较困难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每年挤出一定的财政经费,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应该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村文化建设按规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总的来说现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有明确认识,但仍有少数领导干部总认为经济建设是硬任务,文化建设是软任务,或者说,经济搞好了,文化建设自然会得到重视和加强,因而就出现了讲话无文化建设内容、规划无文化项目、资金无文化方面的安排,一讲发展文化产业,就想把所有的文化事业推向市场等等,这些思想认识的存在,明显地影响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发展。二是要真正做到“五纳入”,即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三是地方党委和政府,既要贯彻落实中央对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所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又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一些相配套的优惠政策,切实有效地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保证农民真正得到文化上的实惠。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 篇4

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科技进步及现代化建设相互交融,进一步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经成为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培育和谐文化、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已经成为繁荣新农村文化的必由之路。

本文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基本理论进行简单介绍的前提下,对目前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针对目前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从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转变陈旧落后的思想理念、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农村文化建设政策法规等角度对新形势下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字: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宜顺论文网

目录

一、引言...........................................................................................................................................1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理论基础.......................................................................................................1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1

(二)邓小平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思想...................................................................................2

三、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大的成就.......................................................................................2

(一)物质文化建设成效日益显现.......................................................................................2

(二)精神文化建设地位得到强化.......................................................................................2

(三)制度文化建设过程有序推进.......................................................................................3

(四)社会文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3

四、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4

(一)文化设施状况令人堪忧...............................................................................................4

(二)精神文化建设成效差...................................................................................................4

(三)民主参与缺乏理性.......................................................................................................5

(四)民生保障明显不足.......................................................................................................5

五、新形势下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6

(一)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6

(二)转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6

(三)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7

(四)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7

(五)完善农村文化建设政策法规.......................................................................................8

六、总结...........................................................................................................................................9 参考文献...........................................................................................................................................9

宜顺论文网

一、引言

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科技进步及现代化建设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融铸在农村社会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进一步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经成为社会的共同愿望,培育和谐文化已经成为繁荣新农村文化的必由之路。

但是,目前广大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农村文化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由人来创造,并由人来传承,因此,文化创建活动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理论是马克思在对西方传统哲学扬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不仅吸收了其中的唯物主义传统,同时也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唯心性;不仅吸收了西方传统的主体性思想,同时也批判了该思想的唯心主义基础。

马克思自始自终都坚持和肯定人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思想。他认为“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正如他所说“创造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是人,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马克思同时也指出现实的人只有主动投身于实践,才能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自主性、自觉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统一。自主性是指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主动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自觉性是扬弃了的主体性,表现为其是主体活动的依据,选择性是扬弃了的自觉性,是人之意志自由的体现,创造性是人之主体性的最高形式,是选择性的展开形式。这四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只有将他们结合和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文化建设活动才能结出理想的果实。

宜顺论文网

(二)邓小平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思想

邓小平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文化教育事业应坚持“三个面向”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针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而言,也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充分体现了其文化上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2、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针对一些目前,在发展市场经济而忽略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他明确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因为“光靠物质条件,文明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会顺利”。这就告诉我们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保障,两个文明建设都要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思想道德先行,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针对改革开放带来的某些经济活动中损害人们精神领域的现象,邓小平提出了文化工作的价值准则。提出了培育“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奋斗目标等等。

三、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大的成就

(一)物质文化建设成效日益显现

农村物质文化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固化载体和物质存在形式,农村物质文化建设既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近年来农村物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体现在:

首先,崭新的村居民宅和农村景观。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富裕起来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生活环境的改善,设计美观的建筑,干净整洁的道路、橱窗的宣传栏、内涵丰富的雕塑和书画作品都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其次,强化了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多数行政村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图书配送和管理员培训机制,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步解决了农村居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二)精神文化建设地位得到强化

近年来,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地位得到了强化:

首先,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明确要求,严格规范

宜顺论文网

农民群体的言行,在农村开展精神文化建设活动,改变农村旧风俗,塑造农村新风貌。更正了农村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懒散现象,削弱了村民得过且过、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激发了农民群众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改变农村文化心理旧习,指导农民的行为朝向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其次,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一些地区已经培养出了一丝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制度文化建设过程有序推进

首先,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等政策法规中,都提出了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发展的具体要求,确立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基础。

其次,农村文化建设组织管理得到健全和完善。沿海发达地区农村为响应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号召,建立了由党委领导,党政主要领导和党政工团联合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及农村文化发展的整体思路,使得国内沿海地区的农村文化发展繁荣,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四)社会文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

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社会文化也逐渐从传统形态向现代转型,这是广大农民现实观念的变化也是生存方式的变化,而且是社会文明的进步,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农村社会支持网络向多样化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户籍管理的放松、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都促使城乡互动加快,现代文明向传统农村的传播使农民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冲击着农村传统文化,农村传统文化已经收到了很大的影响。

其次,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预防和管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文明的渗透,传统的文化习惯和礼俗规范在农村中的作用逐渐消退,现代的法律规范和文化规范逐渐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在遇事时,少了狂热、冲动,多了理性思考。

宜顺论文网

四、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设施状况令人堪忧

近年来,国家财政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但与同时期的城市地区相比,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仍显不足,不少地方的文化经费支出比例占财政支持总比例多年徘徊在 1%以下,仍然赶不上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娱和体育活动的需求。导致,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存在资金不足,图书馆没有购书经费,图书难以更新,文化馆没有活动经费,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剧团没有工资,演员工资难以按时发放,相当一部分文化设施年久失修,文化设施被挪作他用等现象。

目前,大部分农村没有专门的图书室,农家书屋也只是在村委会内部挂一个牌,图书也都是很陈旧的,更不要说设施齐全的文化大院了。另外,农村文化载体比较短缺。除了电视机以外,就基本上再没有其他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载体,科普图书、体育卫生等方面的载体基本是空白,农民看书难、看报难的形式仍然严峻。相当多农户,除了孩子的课本以外,几乎没有别的书籍。

(二)精神文化建设成效差

当前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成效不够理想的现状制约了其提供精神导向作用的发挥。

首先,农民思想道德普遍偏低,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和传播能力不足。由于农村群众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法制观念淡薄,现有的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覆盖面较低,文化形式不丰富,与群众快速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并不能有效吸引广大农民参与,导致很多地方农闲时农民都沉溺于麻将、扑克等,靠赌博消磨时间,迷信等封建陋习广泛存在。

其次,农村教育落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待提升。农村的发展想要跟上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必须对农民进行现代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知识的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当前农村教育落后导致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而政府提供的专项培训由于缺乏充分的调查不符合农民的切实需求,未能得到农民的欢迎和接受。农村教育的落后还导致了农村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

再次,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断裂,现代文明之光尚未照耀农村大地。农村传统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土壤,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特色才能培养出新的文化之

宜顺论文网

种,结出丰硕的文化果实。由于对传统文化保护不力,导致一些传统文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裂。现今许多农村青年对农村自办文化参与不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未曾体验那些自办文化带来的热闹氛围和愉快回忆,缺乏对农民自办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参与热情。

(三)民主参与缺乏理性

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实现农民群众的民主参与,就要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民民主自治水平,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农民切实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当前农村政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

首先,在村委会选举中,家族意识影响村民的投票行为。对村委会选举的一些个案调查的有关资料表明,村民在选举中存在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选票投给本房或本族的村委会候选人,“自家人”、“本房人”的家族房派意识在发挥着无形的作用,即使非本房、本族的候选人的能力超过本房、本族的候选人,村民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将选票投给本房、本族的候选人。选举时候选人在本家族中拉选票、提候选人的事也是常有的事情。

其次,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政府主导,农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认同意识薄弱,参与热情不高。由于历史和传统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参与热情不高,缺乏牢固的文化心理基础。

最后,目前大部分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仍然是以要政府推动为主体,使得民众的参与仍然停留在动员参与的基础上,农村群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不够。

(四)民生保障明显不足

当前农村社会文化的民生保障明显不足,搞好农村社会建设具有一定难度: 首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薄弱。当前公益性文化工程发展缓慢,公共文化单位及其他文化团体如图书馆、文化馆等数量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发展式微,公共文化设施落后,无法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导致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有限。

其次,农村社会组织发展不足,难以整合社会资源。社会组织的发展是适应市场积极发展的需要,可以为社员学习交流、休闲娱乐创造条件,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社会各方面资源,提高活动效率。农村社会组织发展后天不足的现状难以有效整合农村社会资源。

宜顺论文网

再次,农村社会中介组织建设大多处于空白状态。中介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专业化、综合化的特点和优势有助于面向农民提供功能齐全的各类服务,方便农村群众。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落后、社会和医疗保障体系滞后以及不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机制的现状使使广大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景难以实现。

五、新形势下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一)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

农村文化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优化新农村文化工作的基础设施,保障和实现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主任。因此,政府必须发挥其在新农村文化年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努力扩大投资力度,增加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预算。

首先,政府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范围。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主导作用,每年从中央财政收入中划拨一部分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建设,同时从扶贫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从中央争取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继续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等建设,不断改善农村文化设施相对落后的现状。

其次,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县乡财政要统筹规划,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庄的比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系。要明确界定各级政府责任和支付力度,落实和完善对村级的补助政策,提高对新农村文化设施的扶持力度,提升基层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

再次,要集中有限的财力,投资建设那些满足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有利于先进文化传播和体现国家意志与民族形象的文化设施。只有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供平台和基础,才能有效抵制腐朽没落文化的消极影响,扩大先进文化的传播力度,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二)转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村文化的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领导的重视与农村文化工作者观念的转变,从而调动广大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及时转变陈旧落后的思想

宜顺论文网

观念:

首先,领导干部端正态度,避免出现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决定作用和文化建设对经济的服务作用,忽视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文化不是经济的附庸,文化建设的发展不会和经济建设相冲突,相反,文化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各地政府应该着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并据此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贫穷在某种程度上最终将阻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文化工作者要转变观念,不能认为农村文化工作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转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传统思想观念,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

(三)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迫切需要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队伍,而这支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必须放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考之中。搞好文化人员的知识培训,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专业培训。各级政府要有计划的为农村文化人员提供继续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组织开展业务知识竞赛,经常性地讨论农村文化工作的心得体会,做到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业务能力。组织文化人员到各大专院校进行系统学习和专业培训,也可以组织专家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以贴近农民现实生活为主题,举办培训班、进行面对面授课,提高农村文化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工作的需要。

其次,积极培训农民文化骨干,夯实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在传承民族民间、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各地文化部门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馆在培养文化人才方面的基地作用,引导和培训民间艺人,通过奖励和补贴的方式对农村文艺积极分子进行再训练,提高业务水平,吸引更多热爱农村文化事业的文艺分子参与那些文化建设,营造出人人参与的农村文化氛围。

再次,学校教育可以针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定向为农村培养专门的文化专员。通过改革培养方式,调整教学内容,面向农村文化工作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强化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农村文化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四)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

改革是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动力。农村文化工作要形成良性运行的关系格局,必须努力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宜顺论文网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改革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

其次,对于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完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乡镇文化站作为政府设立在基层的事业机构,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服务提供者。不少乡镇文化站在机构改革中被撤并,人员减少、职能弱化,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浙

再次,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坚持“送”、“种”结合,典型示范,解放文化生产力,发挥他们的文化创造力,增强群众文化的造血功能,努力形成全民参与的热闹景象,顺应了农民不仅想做文化活动的旁观者而且想做文化活动的参与者的需求,进而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并逐渐形成品牌效益。这样既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五)完善农村文化建设政策法规

只有不断优化农村的政策法规,保障文化工作有法可依,才能保证农村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首先,国家要尽快出台一套具体的、系统的农村文化建设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文化建设及其管理,以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宏观控制和指导。例如制定《文化事业管理办法》,规定文化设施的建设和保护、文化投资及其鼓励政策,文化事业单位的目标、任务、机构性质、编制、经费保障及考核、奖惩等,使农村文化工作依法办事、有法可依。国家政策的具体性和针对性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各省区市要在全面、深入、仔细调查了解农村文化资源、文化特色、农民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与本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实际最为符合的政策法规,避免脱离实际的单纯效仿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性和可控性。要注意农村文化工作的稳步推进,切忌以漂亮口号为标签的空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特别要使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适合本地农民需求,满足他们精神生活需要,以提高农村文化工作的有效性和成功率。

再次,规范文化事业管理,把文化事业发展与政府及其主要领导的政绩相联系。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现状与相关领导长期漠视农村文化建设不无关系,要使相关领导转变政绩观,改革政绩考核体系。不仅使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不仅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乡镇财政预算,更要纳入当地党政领导的考核体系,例如晋升考核、政绩考核、文明评比等。

宜顺论文网

六、总结

新农村文化建设理论有着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在理论和宏观战略的层次上对多元建设者提出了许多更高、更新的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在取得各项突破和进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困难和问题;各地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涌现出了许多典型案例,为实现其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对多元建设者和农村文化的主管部门来说,必须明确当前面临的各种难题,寻找和发现其复杂成因,认识和洞悉其负面,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更加自觉地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性认识,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即必须搞好农村文化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完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立全面振兴农村文化事业的长效机制。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景是光明的,这项利国利民的时代工程必将在未来的岁月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它将以更加顽强的姿态不断走向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聂华林,李莹华.中国西部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浅析[J].读书,2012(8):92-99.[2] 贺杨发.新农村文化建设读本[J].瞭望新闻周刊,2013(1):63.[3] 刘巧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38-39.[4] 夏霜芝.玉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文史博览,2012(12):42.[5] 赵志宏.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析[J].东岳论丛,2013(2):62-65.[6] 门献敏.新农村建设中“负文化”现象的因质与消解[J].求索,2010,(12):71-73.[7] 潘锋、王晓亮.农民公共文化生活的衰落与复兴——以安徽省农村文化调查为例[J].农业经济,2013(08上):34-36.[8] 白现军、崔玉利老年人协会、村庄生活与民族精神——乡村建设视野中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13(02):8-10.[9] 王维.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6-58.[10] 何惠丽.新乡村建设试验在兰考[J].开放时代,2005(6):19-33.[11] 谭志云.农村文化产业的功能定位及发展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2,宜顺论文网

浅谈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篇5

中共正宁县委党校师亚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任务后,经过几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的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和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和长期奋斗目标。而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新农村文化起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近几年来,中央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在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等方面效果明显。目前我国农民已经基本摆脱绝对贫困,不断从温饱迈向小康。在衣丰食足之后, 农民们所盼望的,便是文化的兴盛。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的精神文 1

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改善,农村文化事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协调,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那么,要实现新农村的总目标,必须以文化建设为支撑为动力。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大多数农村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小康,但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呈现出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因文化建设落后所带来的精神上的贫困已日趋明显,特别是西部农村文化娱乐项目也少得可怜。目前农村不少地方,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不仅制约着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制约着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不利。新世纪新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既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通过文化的滋养,要促进和实现乡村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让现代文明进入并渗透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中央把农村文化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同等重要的高度,这为我们加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因此,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大力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让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针对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加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但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而且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民由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因此,必须加强农民思想建设,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使农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能够协调发展。加强思想建设,就是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能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的自觉性、坚定性,为发展农村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帮助农村党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让广大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改造农民的头脑,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传播,增强农民进行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促使农

村发展紧跟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生活品味

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文化的物质保障,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村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村组文化中心纳入乡镇规划和设计,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同时,对现有资源进行科学整合,讲究投入产出的效益,争取让农村基层文化机构建好、服务好,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三)加强“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

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推动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做好主要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发行和赠阅工作。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要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城镇化”建设,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四)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和效能 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发展繁荣农村文化的基础力量。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小康社会新农村体育文化的论文 篇6

农村人多地广,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如何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是当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从思想认识入手,切实发挥廉政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解决对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错误认识。一是认为农村廉政建设“不必要”。有些干部群众认为,税费改革前,镇村级组织在收取农民提留、农业税、土地建房费等过程中,少数干部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税费改革后,这些相关的收费都取消了,腐败来源没有了,腐败的机会也少了,因此,在农村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也没有必要了。二是认为农村廉政建设“没效果”。部分干部、群众认为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能力差,开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不会有什么效果。以上两种不正确的认识应引起我们党风廉政建设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予以纠正。当前,虽然广大农村没有了农业税等收费项目,但仍有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资金,农民建房、计划生育等工作仍要依靠镇村两级来开展,农村产生不廉洁的领域仍有很多,就是村委盖个章也有可能产生“吃拿卡要”的不廉洁行为。我们龙居镇实行公章“代管”后,有效地遏止了此种腐败想象的发生。对于以上这两种不正确的认识,我们只有在不断完善制度基础上,通过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广大农民群众树立以贪为耻、以廉为荣的思想观念,才能取得好效果。

其次,要把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切实摆上重要工作日程。一是要组建好队伍。在镇级要组建廉政文化建设义务宣传队,在村级组建廉政文化建设宣传小分队,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等“五老”的模范带头作用,成立“五老”宣传队,在乡村中深入宣传廉政文化。二是要成立组织机构。在镇村两级成立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抓廉政文化建设。三是突出廉政文化建设重点。要紧密结合当前乡镇工作的实际,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有新意,可操作性强。今年,“三八”妇女节期间,我们在组织全镇妇女开展活动的同时,举行了“廉洁文化进家庭”签名承诺活动,镇纪委统一印发了《家庭助廉承诺书》,组织镇村领导干部家属签名承诺,要求干部家属充分认识家庭助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拒腐不沾,做反腐倡廉的“内当家”。

二、从阵地建设入手,努力增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辐射作用

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加强镇村廉政文化设施建设。乡镇可设立廉政文化一条街,村级可建立“一亭”(清风亭)、“二室”(廉政文化阅览室、廉政警示教育室)、“三廊”(廉政宣传廊、廉政书画廊、廉政故事长廊),宣传党纪国法,展出廉政书法、漫画、故事等作品。“三廊”可与村务公开栏、财务公开栏等结合起来。“清风亭”可与新农村建设群众休闲场所结合起来,在“二室”购设廉政文化图书、影视设备,并制定合理的活动管理制度,有条件的村可建廉政文化大院,

去年,我们率先在高家村建立廉政文化试点,制定了廉政文化村建设制度,设立了廉政文化宣传栏,依托文化大院建设一条长约10米的“廉政文化长廊”,集中展示历史廉政人物、廉政故事、廉政格言警句和廉政书画作品。依托村里的小康电子书屋开设了廉政文化室,在室内存放有廉政教育书籍,张贴了廉政宣传标语和廉政格言,配备了廉政教育光碟,坚持每天向村民开放。

三、从创新形式入手,努力增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效果

一是寓教于乐出“亮点”。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内容要生动活泼,特别是要适合群众口味,抓住群众心理,让群众主动参与。我们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专家授课、图片展等形式,并结合全区XXXX工程,镇纪委专门购置部分廉政警示教育片,在各村循环播放,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推陈出新出“特色”。我国有几千年的廉政发展史,廉政文化素材取之不尽,关键是如何加以挖掘整理。应该充分挖掘本地历史人文资源和革命历史题材,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廉政文化乡土教材。我们深入挖掘身边的先进典型,先后推出了勇救落水儿童的王付明,赡养烈士母亲的史国栋等典型人物,把他们的事迹印成宣传画册,进行广泛深入宣传,以身边的典型教育自己。通过组织农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廉政戏曲节目,在农村群众休闲时传唱演出,使农民群众在笑声中得到启发和教育。盐垛村庄户剧团自编自演的小吕剧《随礼》展现了新时期农村干部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公仆形象,受到了群众的交口称赞;自然景观好的地方也可以将廉政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优美的生态廉洁景观村落,创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三是要整合资源出“合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重点在镇村,但镇村两级无论在文化设施还是文化人才队伍等软硬件方面都相对薄弱。推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就必须整合镇村和市区文化资源,通过送廉政戏下乡、送廉政书刊下乡、送廉政设施下乡以及联合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活动等方法,形成市、区、镇、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

四、从机制建设入手,努力增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长远效应

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篇7

农村文化具有四个主要功能:一是传承文明的功能。农民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积累了大量优秀的文化遗产,并通过文化活动使它们得以继承发扬。二是社会和谐功能。文化活动可以促进人们相互交流思想,减缓矛盾冲突,取得社会共识,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三是生活服务功能。文化活动是农民的基本需求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让广大农民广泛参与其中,可使农民充分享受休闲娱乐,寄托情感,提高审美水平。四是经济发展功能。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增进人们之间的信任和了解,有助于降低经济活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 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时代特点

2.1 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更加强烈。

今日农民,大部分不再是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庄稼人了。他们在劳作之余,有的参加自发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有的揣着书本或一头扎进图书室看书学科技;有的看电视,听音乐;还有的打开电脑遨游于网络世界,表现出对文化生活的强烈渴求。

2.2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加快。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娱乐工具也跟进了时代步伐。彩电、音响等家电已进入了农村干家万户,各种群众文化活动遍地开花,一些偏僻的农村也日渐热闹起来了。不仅县市有电视差转台,而且很多乡镇也建起了电视差转台,有些乡镇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帆,丝毫不亚于城市。卡拉OK歌厅、电子游戏机、录相、桌球等原来属于城市的文化娱乐设施快速向农村延伸、普及。

2.3 群众性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农村文化事业的加速发展,娱乐项目的不断增加,极大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节假日,“送文化下乡”活动给农民送来了文化大餐,在接受现代文化熏陶的同时,沉寂多年的传统文化也被挖掘出来,并被赋予新的内容。以不同的艺术形式给予了农民精神享受,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现代文化与传统艺术的并举,满足了不同层次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不同需求,陶冶了农民的思想情操,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3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作用

3.1 促进乡风形成的主导力量。

乡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的,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推陈出新。其内容或是优秀传统的积累,或是现代时尚的体现,是在农村弘扬优秀传统和倡导时代新风的有效载体,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和历史价值,还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往往引领农村社会某一时期思想和精神领域所崇尚的主流,这一主流主导着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的农民的群体性格,对农民价值观念、是非标准、审美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乡村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农村乡风。

3.2 增强农民素质的重要因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的素质是最为关键的,因为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了,农民才会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到社会变革和生产发展的实践中去,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长远而根本的保证。而农民素质的提高,除了通过政策引导、法律规范、思想教育之外,农村当地所蕴涵的文化底蕴对农民潜移默化的熏陶,包括对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的培养,往往能起到更为有效和深远的作用。

3.3 改变农村面貌的智力支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通过发展生产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必须通过扩大民主来改进农村社会的管理。当前,生产效率较低、管理体制滞后,是我国农村存在的不争事实,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落后的生产力和落后的观念。要改变这一状况,一要增长农民知识,二要更新农民观念。为此,除了着力发展农村教育之外,乡村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所具有的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优势,更容易受到农民欢迎、吸引农民参与,有利于推广科普知识、宣传时代新风,从而增长农民见识、开阔农民视野,帮助农民认渺》部世界,激发农民学习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接受新事物、新思想。

3.4 凝聚农村人心的有效手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要求“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这是对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肯定。这里所讲的“意愿”,应该是农民的集体意志。但是,受几千年来形成的“小农意识”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涉及农民个人、家庭利益时,农民的意愿很难得到统一和贯彻。乡村文化所具有的群众性、大众化特点,对农民之间的个性差异能起到很好的磨合作用,能较好地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使农民在活动中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相互比试、较量、欣赏,跳出世俗的日常的生活,建立起基于“文化情结”的团队精神和群体气质,形成集体崇尚的追求目标。

4 结语

小康社会新农村体育文化的论文 篇8

【关键词】中原特色;民俗体育;新农村建设

Folk Sports Culture Characteristic of Central Plain Region of Chin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SUN Mei

(Zhengzhou Aviation Industry Management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15)

【Abstract】Folk sports in the central plain region of China, as part of the treasure of Chinese culture, should draw the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and should be preserved and exploited.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role in constructing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make them widely spread.

【Keywords】characteristic of central plain region of China;folk sports;New Rural Construction

地处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河南省,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曾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使这里形成了丰厚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而民俗体育在这个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深刻地反映了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生活等,在整个中原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随着城镇化发展不断推进和现代城市文化向乡土社会浸透的今天,民俗体育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保护和发展中原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民俗体育概念的界定

目前,关于“民俗体育”概念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论。余万予认为“民俗体育是在民俗活动中产生,依赖民俗节日发展,并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流传的与健身、娱乐、竞技、表演有关的活动形式”〔1〕。张国栋等认为“民俗体育是民间的各种各样运动和游戏的总称,与各种民俗文化紧密联系,并融于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当中,具有鲜明的风俗性质。”〔2〕邵荣、柯玲认为:“民俗体育是一定族群的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它不一定有显著的功利,对特定的族群而言,它非常重要,甚至必不可少。但在终极目标上,民俗体育构成了它的主体。民俗体育与包孕它的民俗一起,起着传承、延续、发展人类自身的重要作用。所以,民俗体育中,一定民族的传统体育构成了它的主体。民俗和体育殊途同归,它们关注的热点从根本上讲都是人,是人类社会的健康、进步”〔3〕。《体育科学辞典》把民俗体育界定为:在民间民俗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4〕。上述概念虽然通过不同的侧重点相互区别,但从本质上来看,它们均扎根于特定的民俗土壤,与特定的民俗精神相连,具有强烈而明显的民俗特质。通过比较笔者倾向于: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性、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

二、中原特色民俗体育

民俗体育活动起源于农民的生产劳动、生活需要以及某些历史事件,通常是围绕祈求丰收、庆祝丰收和纪念某些事件而在节日里开展,从古流传至今,除了中国传统的舞龙舞狮、秧歌、放风筝、武术表演、划旱船、踩高跷、赛龙舟等,目前河南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还有以下内容:

1.犟驴

犟驴是模拟骑驴的一种舞蹈。驴腰开孔,人站中间将驴提起,用绳束于腰或系于肩,外画鞍子和骑驴人假腿、假脚,状如骑坐。开始慢走,一会儿驴不走了,用鞭打驴,驴却倔犟后退,打重了又蹭又蹦,活灵活现地勾画出犟毛驴的神态。以驴为代步工具由来已久,演绎成舞蹈动作尤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表演时可以有牵驴的、赶驴的,加上打铜器者3-5人。有人脚踩高跷扮演犟驴,叫“高跷犟驴”,更显生动有趣。

2.二鬼摔跤

二鬼摔跤亦称“二鬼扳跌”,用木头刻绘成两个鬼头,钉上两顶帽子,衣服有两个棉袄外套、两个大褂,衣服内钉上用木板做的肩和腿。板四角4根绳子,前两根系于演员腰部。两只手拿板,板上安有假脚和鞋子,上肢四臂是假的,抱着不动,下肢四腿是演员的两腿和两臂。舞蹈的制作十分巧妙,动作幽默诙谐,逗人发笑,很受群众欢迎。

3.老背少

老少背亦称哑背疯、公背婆、假背真或独角戏等,是一种借助道具由一个人同时扮演两个角色具有情节的舞蹈。演出时,表演者胸前固定一个假人的上半身,做背人状,背后固定一双假腿,这样,表演者上身表演被背的人,而下半身则表演背人的人;表演中,根据角色的不同和角色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程式化动作和不同的节奏,难度较高。整个表演过程中,多载歌载舞或有伴唱相衬。

4.独杆轿舞

独杆轿舞在近代比较流行的有木杆形和小轿形两种。木杆形是用长木杆一根,中间固定在有轮子的支架上。一人坐在木杆一头,另一人掀动木杆,表演者上下颤动,旁边一人持便壶做一些滑稽动作。小轿形是用长木杆一根,两人抬起,表演者坐在木杆中间的小竹椅或木椅上,旁边一人持便壶或担两只便壶做一些滑稽动作。

5.别轿舞

别轿舞清朝末年在南阳流行。整个舞蹈共需6个人,一个赃官,四个衙役,一个别轿人。轿用纸糊,形状和旱船很相似。赃官在轿内提轿,四个衙役分左右两边作抬轿状,后边别轿者手持竹竿或扁担不断别轿,赃官和四个衙役随着“别轿”人的动作密切配合,滑稽风趣。配以锣、鼓、钹三种打击乐器和唢呐、笙等吹奏乐器,并演唱地方戏曲或自编自唱。

6.串灯舞

淅川县的《串灯》步法上没有什么严格要求,但它以绚丽多彩的花灯“灯阵”取胜,参加舞蹈表演的竟达一百二十多人,靠四盏牌灯定位,四十八盏担对灯的人在中间对成巨大的“灯阵”,排列在广阔的广场空间,似银河群星,如万家灯火。

7.庄稼佬送闺女舞

庄稼佬送闺女舞是流传在内乡县王岗乡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据说始于清朝末年。此舞由二人来扮演,随着锣鼓的节奏,做骑驴、赶驴动作。同时上场转“8”字形舞。舞蹈的主要内容是老汉教育闺女到婆家要孝敬公婆,勤俭持家,表现出老一辈那种质朴、敦厚的思想品德。

8.怕老婆顶灯舞

此舞由二人扮演,一男一女,男的头顶一个小黑碗,碗里边点上蜡烛,慢慢从板凳里钻出来,然后睡在板凳上,女的做纺花动作等。

9.打夯舞

打夯舞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并在劳动过程中表演的。打夯舞的表演方法是八人一组,其中有一名领夯者,抬一个石夯。抬夯人围绕石夯的周围,领夯者唱一句,全体人员接:“嗨哟……”并弯腰抓夯把,举起放下。步法有向后退三步,还有十字交叉步等。这种劳逸结合的娱乐形式,对活跃民工的情绪,提高劳动效率,起到了积极的鼓动作用。

10.十二美女图舞

清朝末年,南召县李青店杨兴田等开始表演十二美女图的舞蹈。舞女们身披风云甲,小腿扎带,足着彩鞋,手持汗巾拂尘,头戴花冠,足下卡一尺多高的铁拐,变为不同的队形,婀娜起舞,舞姿优美动人。

11.“彩云舞”

彩云舞是西峡县西坪群众创作的歌舞。舞蹈队形变化多样,有“龙摆尾”、“二龙分水”、“六凤双飞”、“横穿叉”、“梅花8”等。

12.竹马

竹马舞蹈最早见于宋朝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舞者均身缚“竹马”(竹架制成马头、马尾,糊以彩纸,分缚腰前、身后)。男戴头盔,穿铠袍,蹬高靴,武生妆;女穿百褶裙和对襟花袄,着绣花鞋,旦角妆。舞时,表演者手执马鞭,身骑竹马,穿梭回环,变换队形。队形主要有八角阵、蟹钳阵、对角阵、剪刀阵和元宝阵等。

13.抬阁

抬阁是一种形式庞大、参与人数众多的大型民间造型舞蹈。抬阁最高者为一丈五尺左右,其层次多达四层,成塔形架。下层以四张八仙桌排底,第一层站六人,第二层站四人,第三层站二人,第四层站一人,共站十三人,均系儿童。穿戴戏曲服饰,扮成古代人物。抬阁两边用大棍架起。一般为二十四人抬,最少为十六人抬,最多为四十八人抬。

14.耍马皮

耍马皮是古代旱灾时祈雨的祭祀舞。流行于获嘉县杜官滩坑西村一带。由一人执鞭起舞,此角色称为“马皮神”。另有六人背上皆背装有铜铃的将牌,牌上绘有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人物,在“马皮神”周围作舞,称为“耍马皮”。过去当大旱时,则以此演出形式而作舞求天。现今只在春节期间,作为娱乐性的演出,以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民俗体育活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人民文化生活单调而枯燥,节日民俗文化活动已成为农民消遣娱乐最佳方式。民俗体育在娱乐享受和强身健体的同时,可以促进相互间的交往、增进情感,使人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排解社会的不良习惯,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提高农民身体健康水平

地方政府可以借助节日民俗体育活动的机会向农民宣传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健身意识。在节日民俗体育活动的愉快热烈的场面的熏陶和启迪之下,加上媒介的宣传作用,能使农民有意无意地受到体育活动的影响,从而也会潜移默化地参与到其中。

3.承载优良的民俗体育文化传统

民俗体育来自民间,从古至今,经过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发展,在群众生活中被反复表演,世代相传,已经形成其特有的民族体育文化。民俗体育的文化价值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竞技体育的盛行和体育的全球化,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冲击和挑战。宣传和鼓励传统的民俗体育活动,是对中国上千年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4.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目前农村民俗体育的开发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课题。农村民俗体育的产业化及与旅游业的结合,如民俗体育服饰、活动器材、运动训练等方面,可以带动交通、通讯、商业和饮食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基础。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闲暇时间逐渐增多,中原特色民俗体育将具有着巨大的挖掘潜力和发展空间,也将会在中国农村的进步、发展、繁荣和稳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万予,付秋根.对中华民俗体育的初步研究〔C〕.武汉: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2000.

〔2〕张国栋,刘坚等.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1):4-7.

〔3〕柯玲,邵荣.中国民俗体育学探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6):760-762.

〔4〕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8):24-31.

上一篇:买卖下一篇:加工中心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