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精选10篇)
浅析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郑光宪 电话:*** 重庆市秀山县钟灵镇初级中心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犹如一场浩荡春风吹绿了教育教学的园地。然而农村这块园地却仍是春风难度,甚至是无人问津的“世外桃源”。面对农村初级中学历史学科教学难于开展的事实,我们要开拓思路,找准切入点。努力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意义,改变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因此,对农村历史教学的现状进行一番审视与思考很必要。关键字: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对策
当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及历史学科考试方式和分值比例的变化,历史学科在教师教师盲目领会课改精神和学科考试地位的转折中越来越走向边缘化,而且以农村中学为甚。如何正确理解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以及积极探索适合农村教学现状的一条科学之路,已成为广大农村中学历史教师的严峻挑战。农村由于环境的相对困窘,有的教师则“满堂填鸭”,有的充当甩手掌柜,这些都源于师生对历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豆芽学科”已成为师生及家长的共识,因此历史学科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一、农村历史教学现状
(一)教师授课的现状
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普遍采用“填鸭式”授课方式,整个教学模式基本框架定于教师的讲解。老师在备课时只做到了备教材,没有备学生。只要把教材上的内容复制一遍,就是一节完整的历史课,单一的讲授方式,使人听之昏昏欲睡。举一个例子,在一堂课的开始,老师根本没什么导入,每次上课开始就是:同学们打开书本多少多少页,我们今天学习多少多少课“。课复一课,年复一年。学生能有兴趣吗?这种直接导入看似开宗明义、不绕圈子且节省教学用时,但是如果连续的使用会让学生产生生硬、刻板和枯燥之感,缺乏感染力。因而从这一事例可见农村历史教学的单一性,更谈不上在讲授新课中有师生互动的环节,教师们主宰了历史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因此农村历史教师的教学环节有着严重的缺失。
(二)学生学习的现状
很多农村的的学生他们很喜欢历史的,比如爱听神话传说故事,爱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但是他们就是不喜欢历史课,只要是历史课,学生们要么在梦乡中渡过,要么看课外书或者发呆。其原因主要有历史课不是“主科”,“学不学没有多大用处”“历史老师授课缺乏吸引力”……而其中历史教师授课方法单
一、观念陈旧、专业知识功底不深厚等是不喜欢学习历史的主要原因。还有他们认为历史学得好不好,关键看其记忆力强不强,会不会背,学生们认为历史就是一门“背多分“的学科。课上他们难以参与课堂活动。甚至没有问难质疑的机会,无法体会到历史是充满活力和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反而使学生产生厌倦。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主体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很显然教学工作无法有效的进行。
(三)家长对历史学科的认识现状
偏远地区的学生家长自身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觉得孩子学习历史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没多大的帮助,所以他们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不高,很多家长认为,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来长长体格,大一点就出去打工,很多家长教育孩子都是说“把语文、数学和英语学好一点”,以后出去打工认得字、会算数就行了等。
二、落后农村历史教学难开展的主要原因
在农村的历史课堂没有活力与生机,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我们农村更多的历史教师则将许多的原因归结于外部条件,比如说:农村学校教学设备有限,教学资源设备不足,无法进行多姿多彩的教学,教师们只能按部就班的固守着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学生也只能接受听、读、写、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更重要的原因还有社会上的各界人士对这一科目不重视甚至歧视,他们将历时视为“副科“,这种社会因素使他们无法进行创新教学活动。的确,这些林林总总的外因对历史教学的工作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绝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难道落后的农村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我们的历史课就没有上好的可能吗?难道就因为它是冷门科目,就可以随便应付吗?终其原因,还是在农村历史教师身上出现了问题。不是其他人歧视这门学科,而是他们看不见这门学科的进步,然而我们的农村历史教师是推动农村历史教学进步的主要动力。农村历史教学之所以的停滞不前跟农村的历史教师有着密切的关联。将其原因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农村历史教师消极教学
大多数农村,家长们都将历史课看成是“豆芽学科”、“副科”,可有可无,久而久之,农村历史教师产生自卑感,埋怨自己教历史是“走错了路”和“进错了门”,尤其是在农村这种艰苦的困境里,很多历史教师只把教书当成一种职业,一种维持生存、生计的手段,不思进取,教学随大流。时间长了,这种消极的教学态度就会慢慢的消磨掉他们的斗志力。从此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
(二)农村历史教师缺乏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的过去性和时序性决定了历史教学有很强的表述性特点,因此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历史教师良好的语言素养能使学生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史实,获得科学的历史和真情实感,甚至可以说,教学之成败,以语言为先。历史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知识吸收的程度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关系到历史教师教学成果的好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的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性工具“,而我们大多数农村历史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农村历史教师教学理念过于陈旧
在农村的历史课堂中,历史教师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表现为信息交流呈单向传输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把课本中的知识无保留,无差错地传授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培养。许多老师认为只要学生记忆力好,能背善记就会学好历史。在这种观念的支持下,教师难以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学生很少有问题、质疑的机会,绝难体会到历史是一门充满活力、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教学理念和方式的落后无疑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影响历史教学质量。,使原本应该生动活泼的历史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和活力,造成了一些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使历史课程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三、提高农村历史教学的对策
农村教学质量想要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是要看农村历史教师是否充分发挥先锋的作用,一个好的历史教师,不必追求一堂课结束后,学生们究竟记住了些什么,而是学生们是否对你讲的那些东西产生了兴趣,而兴趣将启着很大的作用,如果学生们产生了兴趣,学生就会课后主动看书,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倡“乐学”,而“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是开启学习的基础,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是进行教学活动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因此农村的历史教师需要从自身进行全方位的改变。
(一)农村历史教师要克服困难,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教学
农村历史教师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去改变自身的思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广大的偏远农村没有多媒体,也没有电视机和幻灯片。虽然条件恶劣,但我们依旧可以把历史课上的有声有色。例如讲《日本侵略东北》这一课时,在新课之前,可以用手机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讲祖国统一大业时,请同学朗诵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作为开场,因为运用反应历史情况的诗词、歌曲、歌谣等文学作品插入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学习期待和参与需求。从而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本课学习之中,在上课过程中,历史教师还可以通过运用呈现或虚拟的场景及人物的表演,呈现历史的活动,教师可以事先与学生一起讨论“剧本”和角色分配,并帮助学生对每个角色的表演进行准备。例如张骞通西域一课时,可让学生扮演张骞去西域的经历。还有讲《三国鼎立》时,其中三顾茅庐的故事也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角色表演的活动室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让学生扮演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与历史情境相似的状况,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在落后的农村,没有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历史展览馆,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历史遗留下来的场所和物品的机会非常少,那我们就历史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分组动手制作简要的历史模型,了解这些历史器物,但前提必须是学生便于找到的材料,不宜浪费过多的金钱和精力。制作的物品一般是教学中设计的,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文化用品等;如用硬纸制作曲辕犁的模型以表现其调节功能,在橡皮泥上刻字以模仿活字印刷术等表现,这样一种让学生动脑和动手相结合的活动,有利于学生直观的了解历史器物的特征和体验创作的乐趣。总而言之,历史课程是否深入,与历史教师是否能改善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直接的联系。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和历史思维能力,主动学习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作为初中生,学生的理性思维是不欠缺的,学生也乐意自己思考许多问题。历史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的去思考历史对中学生学习历史是有极大的帮助的。对于中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我国学者有过论述(1996,赵恒烈)并认为中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与史学家的创造性历史思维在本质上是一样的[1]。这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中学的历史教育新的切入点。通过学生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经历历史学家的思维过程,把在这个历程中培养的历史思维方式和历史思维能力再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当中。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形成,他们在判断某件事情时,不会盲目的只考虑一方的观点,而是会多角度,多方面去收集信息,然后做出理智的判断,这种思维方式会渐渐融入到他们日常的生活当中,会影响他们的一言一行。通过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就必须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剖析。若学生的思维过程无误,其思维与其他学生思维接近,就会给其他学生以启发,若思维有误,可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同样会给其他学生以影响。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要依靠多种教学形式来完成,特别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主动参与中实践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三)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历史学科综合性较强,语言的专业性和艺术性尤为重要。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应当满足两个要求,一是学生能听懂;二是学生喜欢听。要想让学生听得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水平,史料的叙述要通俗易懂,史观的阐述要深入浅出。要想让学生喜欢听,教师就应在讲述时,用具体的史料来充实教学,事件的叙述要有情节乃至细节,通过生动的形象,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许多历史上的事跟今天都是相距很遥远的事,尤其对于80后、90后,尤其是90后的学生们,以及接下来的零零后孩子们,作为21世纪出生的学生们来讲,你跟他讲那么久远的事情,如果不跟今天的事情有一些联系,他不会明白我为什么要学这个东西。所以,通俗易懂的解说能够对于普及历史知识,对于激发全民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应该说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四)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师德修养
历史教师只是精通本专业的知识,是难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也影响其自身在学生中的威望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浩如烟海,历史教师只凭原来在大学中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强调历史教师要不断的进取。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历史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必须有“长流水”、“新鲜水”,因此要多读书,进行充电式的学习。比如多读一些史学名著和专业研究期刊,例如《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代史学的优秀作品,加强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还有一些史学经典著作和史学类期刊,有利于丰富、更新自己的基础性知识和便于关注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另外,教师的师德也相当的重要,初中生模仿性强,教师与学生有较长时间段的相处,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阶段的学生有“向师性”。历史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要做到举止端庄、言语文雅、谦虚有礼。只有教师能在各方面做到优秀,才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更多的时候,身教是重于言教的。
(五)加强家校互动教学
完善历史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教学课堂上,还应该调动家长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扩大教学资源,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最终目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教师应该定期开展家长会,宣扬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帮助家长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通过教师和家长建立一定的联系,从而达到让学生开展活动教学,让学生通过家长督促进行额外历史内容的学习和补充,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历史教学水平的目的。
让学生们掌握历史,不是发古之幽情,而是通过所学的历史,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历史的记忆是认识,了解自己在历史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自己与全人类之间的联系,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一链条上的一环,无史之人如同无根之树,漠视自己的根和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就不会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共同的社会意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娜·洛维茨教授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因此,国家对中学生进行历史基础知识的普及势在必行,每位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尤其是我们的农村的历史教师更是要排除万难,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赵恒烈《历史教育的活力在于开发历史学习的创造性》【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2] 余友西 《中学历史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3] 叶小兵 《历史教育学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4] 余伟民 《历史教育展望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5]邵宗杰主编 《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五版 [6]韩永昌主编 《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五版
一、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一) 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
在农村, 中学英语教师有些是非英语专业毕业, 有些是非师范类毕业, 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很少。这就造成部分英语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 知识结构不够完整, 专业素质有限, 仅限于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 用压制、“填鸭式”逼学生学习, 挫伤了学生学习兴趣, 久而久之, 学生就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
(二)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农村学生大部分上不了示范性高中, 进入社会后对英语应用得比较少, 加之所处环境是农业小城市边缘, 市场经济、小农观念影响着学生对理想、价值的认识, 而大学毕业就业难的问题更加剧了农村部分家长、学生读书无用的思想。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学习目的只是看能不能上高中, 上大学。另外, 农村学生父母外出打工, 又大多是独生子女, 骄横、惯养;受手机、网络等因素的影响更增加了教育教学的难度, 也是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 农村中学受办学条件的限制
农村学校虽然教学硬件得到了提高, 教学设施也得到了改观, 但城市师资优良, 环境、生活等条件都比农村优越, 加上高升学率, 这就吸引不少家庭条件好、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涌入城市学校, 农村生源优化率受到限制, 必然在中考中成绩平平, 加之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产生质疑, 影响学校声誉, 更得不到家长的重视。
(四) 学习环境的制约
城市家长普遍对孩子英语学习比较重视, 参加各种培训班、补课, 和教师联系紧密, 不少孩子在幼儿园就开始接触英语, 有着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农村学生受家庭和社会的限制, 虽然在小学就开始英语学习, 但受环境制约, 遇到困难和问题时除了英语教师几乎没有人可以请教。
二、应对措施
以上的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教育行政部门, 也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 更涉及到教师、家长和学生。而它们既有主观因素, 也有客观因素;既有社会因素, 也有家庭因素;既有认识问题, 也有水平问题。这些严重地影响着农村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我认为,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农村英语教师长期从事农村的初中英语教学, 和城市教师交流、互动的机会少;旅途、家庭等因素, 工作之余也是匆匆忙忙, 没精力钻研教材与教法, 知识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 除了让教师增强责任心和事业心外, 上级主管部门还要合理配置人员,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加强城乡交流, 提高乡村教师专业化水平。
(二) 改变教学观念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成绩一直是学校和教师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评估一个学校以教学成绩为中心;社会认可一个学校以教学成绩为主;教师的考评、晋级等都以教学成绩为主。这就造成教师只注重成绩不注重方法, 不因材施教、不管学生个性差异、能力差异, 一刀切, 采用管、卡、压、死记硬背、甚至题海战术。要改变这一现象, 上级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必须切实转变应试教育观念, 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三) 改进教学方法
“师道尊严”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学生, 要改变教学方法, 就要切实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这就要求英语教师“teach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 而并非“teach students English”。教师只有形成这样的理念,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般来讲, 改进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 就必须从枯燥的死记硬背中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微笑、平易近人、和蔼的语言, 现代化多媒体的使用, 用音乐、游戏、故事等创设课堂生动的教学场境,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在语言气氛中受到感化, 消除农村学生害羞、不敢表现的心理, 让他们积极参与, 树立自信心。
2. 课内多交流, 课外多活动。
语言的职能是交流, 失去交流就成了哑巴, 交流少是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 英语教学应坚持以听说为主, 同时辅以语法教学, 把词汇和句型变成活的知识。与此同时, 课堂还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小组合作、两两对话等都可掺杂不同程度的学生, 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自由交流。在课外, 还要通过开办英语广播, 开辟英语角, 举行英语演讲、朗诵、游戏和竞赛等活动, 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英语环境。
3. 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认识。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差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家长、学生缺乏对英语学科的认识。因此, 教师应通过城市旅游业发展、城市标志以及发达城市对英语的使用等诸多实例, 使学生认识到英语不只是考试的途径, 而是交往的工具。
(四) 教育部门、学校要改进对教师的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都是围绕着考试这根指挥棒, 评价教师和学生也都唯分数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教育部门不但要关心教学改革, 而且要全力支持教师展开教改试验, 从班风、学风、后进生转化等方面综合考评教师和班主任, 大力表彰取得改革成绩的教师, 使教师大胆创新, 勇于实践。
尽管农村中学英语教学面临着很多困境, 但是并非没有出路。只要我们不断去探索, 不断实践, 社会、家庭、学校达成共识, 凭着一颗爱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就一定能全方位地提高农村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 大面积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
摘要:目前, 随着国家对中西部教育投入的加大, 农村中学教学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 但英语教学质量与其他学科相比, 还是处于劣势地位。本文就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困境以及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着手, 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希望能够帮助农村英语教学走出困境。
一、农村小学之因
农村小学虽已开设英语课,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小学缺乏专业的英语教师也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在小升初考试中,英语成绩只作为参考,这样使得小学英语课程形同虚设。
对策:教育主管部门要真正重视小学英语的教与学,给小学配专业的英语教师,真正做到英语学习从娃娃抓起,从小学抓起。
二、家庭之因
当今农村很多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使得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失去家长关心、家庭教育,成为‘厌学生’、弃学生。
对策:关爱、引导
孩子们“厌学”教师决不能“厌教”,而是要耐心地教育他们,真心的关爱他们。教师不仅在英语课堂上“紧盯”他们是否认真听课、是否完成作业,在课外也要“窥探”他们的言行举止、精神面貌、情绪变化。从而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有的放矢的做好工作,“熄灭”他们厌学之心,使得他们“回心转意”好学英语。
三、学习环境之因
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学生学英语主要靠课堂,很多英语教师上课很少使用英语口语,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学生缺少听、说、练英语的机会。
对策:营造英语学习环境
首先,英语教师上课时要多说口语,再者,多举行英语故事表演赛、英语歌曲联唱、英语朗诵比赛等学生喜欢的活动,建英语角,同时,学校应尽量改善办学条件,开展小班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开口说英语。
四、学生性格之因
学好英语的前提是要大胆,善于模仿,乐于开口。而来自农村的大部分学生往往不善交往、少言寡语、性格内向。上英语课时,他们为“出丑”而忧虑,教师领读时,他们不敢大声跟读,自读时闭口不开,教师提问时,低头不语。
对策: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在英语课上,老师多提问“内向生”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能不假思索,对答如流,并及时表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课外与他们相遇时,微笑着用简单的英语与他们打招呼,让他们视老师为同学、朋友,消除紧张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多次尝试,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渐渐的树立起学习英语的信心。
五、教学资源之因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辅助材料严重不足。由于教学资源有限,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对策: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英语教师应积极自制一些教具作为辅助教材,合理利用网上资源或购买其他参考书目作辅助教材,以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摘要: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各个阶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也采取了许多突破性方案。就小学新课改这一改革方案来看,在启动改革的这十几年来,其影响力已经深入到了全国各个地区的小学教育中。然而,在笔者所处的边远山区的农村小学,新课改却面临着诸多困境。本文参考了课改以来各个方面的经验,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经验,对农村地区现在进行新课改所面临的问题做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政策。关键词: 课改
农村
教学
一、课改前的农村教学情况
在课改前,农村的课堂教学是绝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而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死记硬背”等陈旧落后的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师生关系因为绝对以教师为中心而得不到改善,没有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这些问题给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导致教师教的费劲学生学的吃力而且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二、课改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受到挑战。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1]研究新的理念给传统的教法、学法带来了挑战,特别是农村大部分小学教师,对新理念接受较难。如一位学者曾对甘肃省南部的县进行调研,选择两个学区中的6所小学,对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式的调查,最后结果显示:所学校的教师年龄两极分化严重,30岁以下岁的和50岁以上的教师比重相对较大。[2]在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中也普遍有这种现象:年轻教师刚参加工作,工作经验不足,30岁以下的都属于80后,主观意识较重纪律性不强,有的不打算在农村干多长时间,一心想着能调回去。50岁以上的教师教学方式老化,上进心不强,不愿再参加教师培训。教师老龄化严重,代课教师,校聘教师等现象在西部山区小学普遍存在。就以笔者所教的语文课而言,在语文课的课堂上,教师热情高涨,学生应声而动;教师精神饱满,学生坐的笔挺;教师刚提问题,学生哇声一片,看似师生互动热烈,其实,换汤不换药。公开课是演练了多次而不是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理念。新课改强调师生互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山区因此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面临这诸多困难,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
(二)农村小学学生家长教育程度低,意识观念落后。在很多农村学生家长的心中,由于他们的教育程度很多都在初中以下,“唯分数论”“唯成绩论”“唯名次论”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因此,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开发式的课堂教学在家长看来就是一个“乱哄哄”的课堂。就以笔者所执教的语文教堂为例:老师准备了很久,让一个学生到讲台上来讲课,台下的学生则分成各个小组讨论,这本是一种新的尝试,但在家长却不理解为什么让一个话都不怎么说得清的学生上去讲。
(三)农村地区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设施资源不足。
新课改的全面推开,给农村教育提出更多的要求和挑战,这使得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小学面临更艰难的处境。尤其在教学硬件设施和师资素质上,农村小学的不利形势更为明显。比如,笔者所执教的语文科目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让老师与学生充分互动,进行探究学习。这对改变一直以来语文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状态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学生主动探究,需要学生通过现有手段或途径获得所探究问题的相关信息,通过自己或是群体的努力加工整合信息从而得出结论,所以探究必须以丰富的信息来源为依托。这就要求必须有相应的硬件设施,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互联网等,还需要有先进的生产环境和人文环境,而我国农村小学的实际却距离这样的条件很远。因为农村课程改革缺少资金,很多学校反映教学设施无法满足新课程要求,尤其缺少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农村学生的计算机配备数与在校学生数的比例低,多媒体教室配置在有的学校几乎为零;教学资料、学习资料不足,一些学生认为学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没有合适的学习资料。[4]
二、解决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
资料显示,和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的教师工作环境较差,收入较低,工作负担较重;农村中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培训开
[3]展学习交流进修提高,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机会也严重匮乏。我们应该为西部山区的教师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增加培训名额,为边远山区的一线教师提供出外培训的条件;讲求培训实效,除了理论学习,我们还要把参与培训的山区教师请到新课程实施较好的城市学校的课堂中去,通过课堂观摩,山区学校教师可以得到感悟和熏陶,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在工作中加以运用;培训工作还得走进校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受训者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实施结对帮扶的培训模式,学区中好的学校和差的学校结对;同学科之中,有经验的教师帮助年轻教师,做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二)建立学生与老师的平等对话。
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改要求的是学生能与老师充分的进行沟通和交流,而农村地区的孩子大多都比较内向害羞,大部分都带有对老师的恐惧,因此,老师就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师如果没有对学生的倾听,缺乏师生的交流,教学也将变得索然无味,教学效率是非常低,自然达不到新课改所要求的与学生的充分互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执行的工作是照本宣科,充分的掌握着话语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似乎担当的只是听的机器,在教师面前缺乏话语权。而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要求将这种话语权进行交换,让学生充当主角,那么,就只有充分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才能在学生面前发挥教师的真正作用。[5]
(三)充分利用农村资源。
在教育资金投入不足,而在当前即使再投入一部分,也不可能根本改变农村地区的教学硬件和软件配备,远远达不到城市小学的标准。所以农村的课改教学应充分挖掘农村所特有的资源和素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笔者所执教的语文科目为例,第一个可以利用的资源就是边远山区所具有的大自然原生态的景色,通过让学生融入大自然,以培养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第二就是当地所特有的神话传说、民俗故事等,这些素材经过一定的加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充分活跃课堂。
总的说来,我国实行了十几年的课改政策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农村地区小学的课改相比城市而言,就存在着很多的先天不足以及后天的发展劣势。而农村又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更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在师资、经费等方面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而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持乐观的心态,积极的参与到农村小学的课改中来,创新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农村小学教育的潜力。相信未来的农村小学教育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开创一番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而实验是检验物理学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实验在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反复品味到深刻的物理原理,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育教学质量。
1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1.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易于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才能学,好进而用好物理。而中学生天生好奇、好动,让他们观察生动有趣的实验,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通过实验,学生的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和探索兴趣,不仅可以激发,还可以稳定和发展。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时机,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1.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实验具有典型性、复杂性、趣味性。在实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及变化过程,把学生的无意转化为有意,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最需要观察的事物,并指导学生观察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训练学生精细敏锐的感知和观察力,及时捕获重要现象。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3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联系起来。
教师在教学实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现象。这样通过实验与实际的结合,轻松地达到了物理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完成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实验加深理解,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物理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理解知识,以便学生更好地认识物理现象,掌握物理规律和理论,进而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产生。物理实验在农村物理教学中的现状
2.1仪器短缺限制实验教学的开展。
我校实验室和器材保管室虽各有2个,但实验仪器配备任然严重不足,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远不能解决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之需。且现有的实验器材损坏严重,不少器材缺胳膊少腿,多数器材老化,使得物理实验教学不能有序进行。目前很多实验设备都还是前几年普
九、普实验收时根据老教材的实验配备的。很多实验活动不能开展或现象不明显。一些实验探究活动并不能让每个学生进行,只能由教师一人在教室里演示。
2.2应试教育造成对实验教学的短视。
现行考试的形式主要还是通过笔试检查学生对实验的记忆和理解运用情况,考察的重点还是设计实验和分析数据等抽象思维能力考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不能真正在有限的卷面上完全反映出来,科学探究的精神也无法得到体现。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水平就显得更有活力。教师不得不以教代学、以讲代做,大容量地给学生灌输应试方法,把学生置于题海之中,保证学生考试好,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就搁在一边。
2.3教师的思想观念淡化实验教学
像张维中学共有七位专职或兼职物理教师,教学待遇低、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加上实验管理员不经常在无法开展实验。同时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校教师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教学方法普遍采用讲授法。使得在思想上淡漠了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更谈不上费时费力地去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教学。这样学生缺少动手和动脑的机会,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总而言之,目前相当数量的教师不做或少做实验,放弃了运用实验的直观教学方法,这一现象教出来的学生一碰到实物就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动手。
2.4实验教学模式僵化导致实验呆板
初中的物理实验教学无论是探究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其实验教学环节几乎是相同的,照着教师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这样,其一是动手与动脑环节的脱离,学生只是机械盲目地进行操作,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不知道,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二是学生在实验中处于被动地位。实验器材的选择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实验时间和实验步骤的实施是按教师指令进行的,学生做实验没有时间、机会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能去尝试。因此无论从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方式上都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这种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的形成。
2.5时间紧张阻碍实验教学的进行
实验探究活动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作保证。但是在初中阶段每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5分钟,根据贵州省课程设置计划物理每周的课时又只有2―3节。物理教材的内容从章节数来看没有语文、数学、英语等课多,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完成新教材安排的这些内容却是需要很多时间的。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本共有五个单元25小节内容,但每周只有两节课,如果按十六周计算,一共可以上32节课,再除去单元达标测试与讲评,就没有时间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仅仅是为了赶进度而使学生草草地完成实验,在没有深入思考的前提下草率地得出结论,探究的效果很不理想。结束语
前言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系统工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有着8亿农业人口的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实施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对整个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然而在目前,我国乡村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因素,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方面,也表现在政治文明与文化建设方面。严重影响着我国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治理的困境急需突破。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实施中困境进行一些分析,并试着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民主、基层实施、困境、对策
村民自治作为一项全新的深刻的基层民主制度在农村得到了普遍实行。尽管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历经20年的发展,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实施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村民自治乃至整个乡村治理的健康发展,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实施困境
1、制度设计的缺陷,乡级政府与村自治的关系冲突
我国乡级行政机关的运行机制属于自上而下的隶属型行政体制,而村民自治的运行机制则是自下而上的“草根民主”体制,不具有行政性。从来源上看,这两种制度的供给在本质上是相对立、相抵触的,而我国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作为这种制度的具体运行机构正是这两种相对立的运行机制的执行者,在具体实践中自然会为了各自的利益或是工作准则与对方发生意见相左或是行为对抗。这正是两者矛盾关系之关键。对于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
法》第四条已作出明确规定,但是,在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实际的运行过程当中,二者之间的关系却很难达到这样一种平衡的状态,一些乡镇政府仍然把村委会当成是自己直接的行政下级或派出机构,出现了称之为“过度行政化”。而有些村委会干部甚至认为,自己是群众选举出来的,有权作为村民的合法代言人决定本村的村务,没有必要接受乡镇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于是,便对乡镇政府开展的工作抱冷漠、消极的态度,不协助,甚至与之对抗,从而出现“过度自治化”的奇怪现象。
2、“两委”职责不清,容易导致“两委”关系紧张
村党支部是我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是建立在农村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管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开展自治工作,我们称之为“两委”。“两委”应共同致力于促进所在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但是,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对“两委”关系的制度安排太过原则、笼统,缺乏具体操作性的规定,从而导致“两委”之间职责权限不明确,界限模糊。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工作不协调、关系不团结,甚至摩擦与冲突不断,严重影响了我国村民自治乃至整个乡村治理的良性运转,阻碍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3、民主选举程序不规范,村民民主意识淡薄
选举程序和操作过程的不规范,村民民主意识淡薄等。选举程序和操作过程不规范。村委会的选举大会一般是由乡镇党委、政府组织领导的,针对于不熟通相关选举办法的村民,必然需要选举领导小组作出相关解释。在这种情况下,选举领导小组的成员完全可以任凭个人好恶进行渲染,掺杂个人感情色彩,违规现象自然不足为奇。而对于贿选,尚无专门的法律规定对其进行惩罚,如此以来,贿选便有法律的空隙可钻。而且,由于组织村的选举大会只是乡镇政府的日常工作之一,对他们来说,并不愿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成本,只求选举可以顺顺利利,不出任何乱子,最好可以选取一个凡事遵从自己的人员,更为理想。村民民主意识淡薄。对于村民自治的涵义、内容、规定等,具体执行者都尚未有深入的了解,何况对于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忙于生产的村民来说,更是知之甚少。加之,腐败现象的存在,致使村民对于政府的行为存在逆反心理,自然对于政治的积极
性不高、参与度不高。另外,对于村民来说,选张三或李四,又有谁能真真正正为自己谋福利、谋发展?村干部的廉洁又有谁能保证?在干群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村民参与选举的热情自然不会高。
4、民主建设滞后,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流于形式
根据《村组法》相关规定,在农村设立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开展民主议事,共同商议村内诸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公共福利、集体经济投资项目、土地承包经营方案等涉及村民共同利益的重要事项。但是我们看到的现实是,一些地方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实际掌控了村里大大小小事务的决策权和管理权,从而使得作为权力真正拥有者的农民在掌握及使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严重不对称的现象,那么实际生活中多数农民群众压根不知道村里大事小事便不足为奇了。在民主管理方面,虽然不少乡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或自治章程,但只要仔细看下去,你会发现其内容大多是关于村民触犯了某条款的处罚规定,而对于如何秉承优良传统、如何引导村民致富、如何学习先进模范的内容屈指可数,这样,村民自治下的村庄繁荣与和谐难以真正实现。
二、我国基层民主实施困境的对策分析
1、规范乡村治理权限,构建乡村互动机制
在“乡政村治”制度背景下,乡村双方都拥有对乡村社会的治理权,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双方为了各自的权力总是进行着博弈,出现各种冲突或是不和谐的局面。为摆脱双方治理权利分配不均衡的情况,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需明确规定双方各自的治理权利,并保证制度实施过程的程序化和公开化。首先,加强政策引导和调控,规范乡村治理权利,制定乡村治理的法律和制度,宣传民主法治的治理理念,监督乡村依法行使治理权。其次,公开制度实施过程,构建多元绩效评估制度实施的程序化是一个制度从文本走向具体动作的合法性保证,也是保障它在运行过程中获得合法性认同,实现良好的制度实施绩效的有效机制。
2、培育自治组织体系,构建多元治理主体
从当前村民自治的实践来看,村委会作为自治机构受其地位弱小、组织单
一、资源有限以及行政化干预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发挥有效的治理功能。按照治理主体多元化的治理理论,培育多元化的自治组织体系,可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多样化和专业化的需求。因此,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有必要探索村民自治主体创新,培育和扶持农村社会组织的成长,丰富和完善乡村自治的组织体系。
3、构建有利于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体系
政治参与制度体系由政治参与的组织形式、公民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政治参与的准则和程序等内容组成,要判断政治参与制度体系健全与否,主要取决于公民参与渠道是否完善和畅通。最紧要和最迫切的措施就是积极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通过对农民政治参与机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使农民能真正融入到政治生活中来,能真正纳入到政治体系当中。因此,要在现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为农民提供更多、更畅通的参与渠道,以防止农民在权益受到损害时,因为参与渠道不够畅通,从而表现出对政治冷漠,或转而向家族势力求助,采取过激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非理性行为。
4、拓宽农民政治社会化的渠道
农民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不是自觉自愿产生的,而是必须通过教育和正确的引导。要使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水平不断提高,党和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科学文化教育,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自主参与能力不断增强;同时,要把政治文化建设贯穿于社会建设之中,着重对重点文化建设工程进行推进,丰富农民精神生活,从而使其政治文化素质得到提升。
5、拓宽司法救济途径,维护村民合法权益
村民自治制度的中心思想是以法律的权威赋予广大村民充分的自治权,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侵犯村民自治权的事情屡屡不断,其中轰动全国的“栖霞事件”和“潜江事件”就是村民自治权被严重侵犯的有力证明。因此,建立村民自治权的法律救济机制就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第一,在相关法律中扩充诉讼救济的相关规定。第二,拓展村民诉讼救济的程序和方式。当然,建立完备的责任追究机制,从制度上约束各自治主体的行为也是必需的。《村组法》规定了作为自治机构的村民委员会的诸多权力,按照权力义务相一致的原则,须相应规定自治机构及其成员滥用、怠于行使权力的相关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责任,在制度上对乡镇政府等国家机关、村民自治机构等基层自治组织侵犯村民自治权的行为
形成威慑和制约。
参考文献:
[1]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特点探讨徐 勇 刘义强
[2]《我国基层民主参与中的农民政治冷漠问题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碛士学位论文 廖新宇
[3]《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朱红英
[4]《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思考》 李雄舟
[5]《农村基层民主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关键词:农村,电网改革,困境分析
0前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而电力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最为重要的能源之一。由此可见,电力的发展和完善对于农村的发展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于农村电线的架设和农村电力的普及给予了很高程度的重视,现今,除了极少的偏远地区和高远山区,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电力的全国供应,但是依然存在着需要改革和发展的方面。
1我国农村电力发展的现状
1.1农村电力供应的普及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已经开始了极大地发展电力的脚步,根据国务院的统计结果,到了2002年,除了偏远山区以及一些高寒地带,还有一些人烟稀少的地方,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全国意义上的电力供应。但是城乡差距依然明显,举一个基本的例子,一个城市可能就有好几个电力供应点,但是农村就存在着好几个村子共用一个电力供应点,现在的农村的经济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电力的供应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增大而发展完善,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模式运营,或者改变很少,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状况,这从一个方面体现出我国的电力供应实际上还是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直白来讲,农村的电力供应依然没有做到真正切合实际的普及。
1.2电力公司的内部管理状况
我国电力公司的管理一般是由国家来实施的,电力公司都属于国有企业,所以难免就会存在着腐败问题,尤其是基建和技术改造部门这样涉及利益很大的地方,更加容易滋生腐败问题。同时,管理上还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在节能减排方面、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企业转型升级方面等等都存在着经营不力的情况。节能减排是一种保护环境措施,但是现在很多企业并没有良好的协调经济利益和保护环境责任之间的关系,过于注重经济效益的方面。长夜结构方面,很多电网企业依然沿用着十几年前的传统模式,这对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是非常不利的,它并不能适应现阶段时代的发展需要,电网公司内部部门之间的任务调配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把任务调配分清,避免出现权利交叉的现象。
1.3农村电力设施的情况
农村的电力设施一方面是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改良升级,依然沿用着为了普及农村电力供应时所建设的那部分电力设施,一直没有得到新的改善和发展进步,很多电力设施已经严重老化,但是由于没有新的资源的引进一直使用,这已经不仅仅是设施老化的问题,还存在着很大的电力工人生命安全的问题。另一方面,电力设施一直没有升级换代,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确实和城市的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所以,很多电力公司不愿意到农村进行电力设施的升级换代,这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的经济发展的速度,尤其是那些电力供应急需的行业,比如钢铁冶炼行业等。
2我国农村电力改革的大致方向
2.1统筹协调和规划发展
电力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撑,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所以电力一直都是国家控股的行业集团,属于国有企业。而中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相应的对于电力的需求基数就已经远远大于其他国家,这是一个很现实存在的问题。所以对于这样大基数的数据的调配仅仅依靠单个公司是不可能实现的,或者会变得一团糟,因此,需要国家进行统一调配和规划发展,这样才能实现电力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2.2重点在于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
一个行业只要基础打牢,后续的发展才能有坚定的步伐。而且技术设施的建设一直是农村电力供应的短板,所以一定要坚定地加大对基础设施部分的建设,这样不仅仅能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切实的机会,还能改善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这不仅仅是符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是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要求。同时,对于已经有的电力供应设施,我们应该加大对其的转型升级,这同样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良好的项目。
2.3电价改革
电价改革一直是这两年的热点词汇,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对于电价改革的重视和积极参与电价改革的态度。另外,在这两年的两会中,我们一直在提出要进行电价改革的方案,部分城市也在积极的进行试点工作,举一个例子,广东、贵州正在尝试实现一般工商业用电同价,南方电网公司也在积极地配合实现电力方面的逐项改革政策,这其实都在表明我们国家电价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国家同时也在积极地筹划我们电力改革的实施细则。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来说,电价改革能够带来的优惠不是一句两句能够说清楚的,电价的改革将会促进农村企业的发展,降低他们的经济成本,加快他们的发展步伐。同时也会促进资本对于农村的投入。总而言之,电价改革,势在必行。
3我国农村电力改革的具体措施
3.1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
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这几乎就是每一项政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上层建筑如何更好的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这是一只以来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在践行的话题。推及电力行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只有真正适应经济的发展,电力行业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农村电力的改革一定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首先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是必不可少的,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所提到的,在行政单位划分的工作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需要负责编制全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5年规划和3年滚动投资计划,修订项目管理办法,加强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管理,根据项目进展统筹安排年度投资计划。
3.2淘汰陈旧的设施和不合理的架构
上文已经提到了关于农村电力设施陈旧以及设施老化的问题,对于这个方面的建设情况,还是值得重视的。农村的设施本来就是容易被忽略的部分,现在国家正在对农村的经济发展的重视的阶段,我们要加快建设一个有实力有分量的农村电力设置。尤其是那些由于刚刚建设时技术不成熟的原因造成的构架不合理的地方,需要尽快加以去除,引进新的技术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加快建设好一个科学合理的电力构架体系。
3.3加紧与政府政策的紧密联接,制定合理的电价
电力是一个国家控股的行业,属于国加所有,这是已经没有异议的一个事实,因此,想要寻求电力新的发展,尤其是在改革电价方面,我们更应该加强对政府的联系,尤其是真正的对待政府政策指定时,国家的每一项政策的制定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由此,电力公司需要和政府政策紧密联系,一同制定出符合市场发展的电价。这是适合企业发展的一项良好的政策目标。各个电力公司都应该加强配合电价的改革,与政府建立友好互动的交往模式,这不仅仅能够帮助我国电价改革的正常实施,更是一种新型的企业与政府相处模式的开展。
4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农村电力行业正在逐步改善,我们要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信心,同时不断地完善在农村电力设施供应以及电价方面不合理之处,加快建设好一个电力设施跟上时代步伐的农村电力体系,更换陈旧的电力设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相对比起城市的发展,农村的发展速度还是存在很大一部分的进步空间,政府应该投以更大的重视在对待农村电力改革方面,以此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这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吕洪波.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之所以会普遍存在这种“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正是目前实施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更新思想观念,培养学习兴趣
21世纪将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是以科技为基础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时代。谁掌握了科技进步的制高点,谁就可以在这场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面临这场国际竞争,各国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外语,作为交际的工具就显得日益重要。而且,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随着电脑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学习和运用外语几乎成了现代人的一种必备的技能。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现代科技在农村中的各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外语的重要性在农村中将日益显示出来。因此,农村中学更应重视这一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及其子女从闭关自守的小农自然经济的社会形态中解脱出来,转变思想关念,进一步了解学习英语的重要意义。
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養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端正学生对学习英语的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英语学习表现出良好的积极的心理体验且促其产生愉悦的轻松的情绪的学生,只有对英语学习有着正确的态度、充满着对学习英语的好奇和兴趣,且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情绪的学生,才可能学好英语。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益
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要从应试教育迅速转到素质教育,从知识教学迅速转变为能力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课堂,关键则在教师。”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要使素质教育得有效的实施,就必须十分重视优化课堂教学,重视课堂教学效益,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首先,应大量反复地听和读。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听”是人们进行交际的最基本的形式。弗里斯(Fries)指出,学生学会说英语的前提是“听”这一关。(Fries,1950,Aural-Oral Approach..)教师可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结合教材,坚持开设听力训练,训练内容深浅程度应与课本同步,生词量不应超过5%。阅读是最重要、最简便易行的学习英语手段,广泛阅读是扩大词汇量的最佳方法,要学好英语,是离不开大量阅读的。
其次,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力求课堂教学情境化。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他是让教材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的表演者,应避免用汉语进行全篇累读的介绍、提示、解说,而应引导学生真正进入会话情境、忘掉母语,因此,在讲每一则交际用语时,应尽量用英语介绍情境、辅之各种直观教具、图片、体态、表情、动作、姿势等来表情达意。坚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在自觉和不自觉的状态中去看,去听,去说,去感觉,达到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寓教于趣,激发他们听英语,讲英语的兴趣。
三、开辟第二课堂,创设语言环境
语言知识是培养语言技能的基础,又以形成技能为归宿。英语学习也就是一种技能训练,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认真模仿、反复实践、大量重复,形成习惯,达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的程度。(舒白梅等,1999,外语教学法。)因此,英语也就是一门实践课,我们只有通过大量实践,才能灵活掌握这种交际工具。
在有声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才能更好地引起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更要重视实践。除了课堂上的阅读、模仿复述、口头翻译、值日生报告、讨论、看图说话等方式外,最好还要开辟第二课堂,加强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例如,教唱英语歌曲、举办英语晚会、看英语录像、电视新闻或电视教学节目,与英语教师的日常问候,开辟校园“英语角”、排练英语节目、编辑英语报等活动,为学生创造立体语言实践活动环境,达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让学生置身于英语气氛的熏陶之中。
四、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其自学能力
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指导学生“学会”英语,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会学”英语。这就需要教师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教师应对学生加强具体环节的学法指导,如:预习、作业及复习等方法的指导,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调整教学环节,并要求学生不断调整学习方法,以适应教师新的教法,还应帮助学生及时总结,引导他们形成一套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方法。平时,要注重对学生的注意观察、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他们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用已有知识、经验、方法主动探索,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发展素质,促使他们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五、重视教研活动、培训,提高师资素质
由于近年来英语教学发展很快,英语师资短缺,师资业务素质整体较低,特别是广大的农村中学,这个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一般语言能力较差,尤其是语音、语调不大准确;另外,教学方法较为保守陈旧,难以谈得上教学方法改革。要实现英语教学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本身要实现三个转变:在教育思想上,由“应试型”教师转变为“育人型”教师;在知识和能力上,由“单一型”教师转变为“综合型”教师;在工作方式和途径上,由“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科研型”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深入钻研业务,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加强教学研究和在职培训。
总之,在广大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切实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不断更新知识,勇于接受时代的挑战,加强思想学习,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研究新的教学理论,研究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学科教改动态,钻研新大纲、新教材,不断探索英语教学的新路,深入开展外语教学改革,使外语教学在新世纪初有新的突破,并且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要】:在学校的众多教学科目中,体育课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必修课。在要求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今天,体育课有着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农村学校,由于受各种因素的限制,体育教学面临着很多困难。如何应对这些困难呢?结合自己多年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学经验,笔者就这一问题简要谈谈自己的一些对策。
【小清新】:农村中学
体育教学
困难
对策
即使在农村学校,体育课也已经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体育一直是中考科目之一,占了50分的分值,而这个分值还有可能会增加。因此,各学校也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但是由于受农村学校诸多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难。这就需要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各种困难找出相应的对策,以便顺利开展体育教学。下面就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所面临的困难及对策这一问题做相关的分析。
一、农村中学体育教学面临的困难
在农村学校,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当然,这些困难有主观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主观原因造成的困难主要有:学生对上体育课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学生对上体育课缺乏正确的认识。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成就一切的基础。诚然,体育课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能强健学生的体魄,许多学生便片面的认为,上体育课的意义就在于锻炼身体或者是在中考体育时能多考点分,所以面对体育课,缺乏应有的激情,其实它的意义并不仅止于此。除了锻炼身体外,在体育课上,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培养自身的许多能力。例如,长跑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接力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篮球赛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等等。如果学生忽略了这些,必然对上体育课缺乏热情,从而影响体育教学的正常实施。还有相当部分学生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体育课,这也造成了体育教师教学的困难(主要是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此外,还有的教师由于受某些因素的影响,也产生了一些不良情绪。比如面对教学环境的欠缺,教师会觉得无从下手,从而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方式。
当然,就农村学校而言,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还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设施不全,体育场地有限
由于农村中学条件相对比较落后,体育设施不全,体育场地有限,严重制约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比如我们学校,虽然有一千多在校中学生,但是只有一个小小的操场兼篮球场,连田径场都没有。经常一节课有好几个班挤在那小小的操场上上体育课,别说开展什么活动进行什么训练了,连学生站队都成问题。就连中考体育开设的几个考试项目所涉及的设施都不齐全。比如体育中考有一项是引体向上,这是需要平时加强锻炼的,可是学校没有相关设施,甚至连单杠都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如何教学,学生又如何锻炼呢?再如立定跳远,我们也没有专门的训练场地,学生只能在小操场上加以练习。这些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体育教学,同时也限制了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总之,体育设施不全,体育器材缺乏以及训练场地的有限,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感到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有些束手无策。
2、班级学生数额大,不利于活动开展
我们学校的班级规模都比较大,学生数额很多,这很不利于各项体育活动的
开展。我所教班级学生数最多的有90多个,最少的也有80来个,这大大限制了我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比如给学生上一节篮球课,原本场地有限,再加上篮球少而学生多,所以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轮流练球的次数基本上是个位数。
3、体育教师少,教学任务重,影响教学质量 农村学校的专业体育教师数量很少,基本上一个教师兼任好几个班的体育
课。比如我在学校是担任六个班的体育教学工作,而体育课基本上是排在下午,所以我一个星期基本每天下午的课都是排满的,这样的教学工作弄得我疲惫不堪,这是在透支健康。而且,面对这么重的教学任务,我又如何能提高我的教学质量呢?和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体育课本来就有其特殊性,那就是只要在气候允许的情况下,都上室外课。这也从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每天下午课程爆满的体育教师的教学负担。再加上有的体育教师是非专业的,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显得吃力。
4、气候环境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实施。
在广大农村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全是露天的,根本没有室内活动场地。这就使得体育教学严重受着气候环境的制约,如果气候不好,就无法上体育课,这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体育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冬天,气候恶劣,学生基本没有机会上室外课,而体育的教学又是主要以各种体育活动为主,无论是篮球教学、体操教学还是立定跳远或是单杠训练,都是以室外教学为主。因此,气候环境的变化也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实施。
其实就农村学校而言,体育教学中所面临的困难远远不止上述这些。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有困难就选择退缩,面对以上困难,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实施。
二、相应的对策
农村学校所面临的困难确实很多,对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实施,具体如下。
1、从主观上克服所面临的各种困难。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首先从主观上克服所面临的困难。比如对体育课所组织的教学活动有正确的认识。体育教学中的每一项活动除了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外,还有许多隐性的功能。比如我们前边提到的长跑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接力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体操训练学生身体的协调性等等。所以,学生面对体育教学,应充满激情。配合教师完成体育教学所组织的所有活动。而教师也是如此,不管在教学中面临多大的困难,也不应该退缩,要积极应对,尤其是面对学生对体育教学缺乏热情时,更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从而组织好自己的教学活动。
2、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让环境服务于教学
其实,虽然农村学校在条件等各方面相对落后,但是我们也可以合理利用自然条件,使其服务于我们的体育教学。比如就场地有限这一问题,当很多个班级一同上体育课而使得小小的操场拥挤不堪无从实施教学活动时,我就选择不在操场上进行我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顺着校外的山路跑步,作为锻炼其长跑的训练。这样,既不占用学校仅有的操场,从而解决了活动场地有限的问题,也不耽误我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且学生也乐意接受这种方式。由此,我不仅顺利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且教学的效果还很不错。
4、组织不同活动,增强学生参与度
先前提到由于班级规模较大,学生数额较多,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鉴于此,我认为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可以灵活组织活动。比如若是面对一个90多学生的班级,一堂体育课就只是进行篮球的训练的话,就如前边所说,学生在一堂课上轮流训练的机会少之又少。对此,就可以多组织几个活动,将学生进行分组,各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比如一组学生训练篮球,一组学生练习蛙跳,另一组学生练习单杠,这样,只要教师巡回指导,便可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对于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还应以各个学校的具体实际为基础。但是不论面临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实施。相信随着人们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将会有所好转,我们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对策来降低那些困难给我们的体育教学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广大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得以正常、顺利的实施。文章来源——海内论坛:
参考文献:
党的基层组织是实现党的全部工作和发挥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实现党对农村领导的基石。〃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农村社会变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许多的新矛盾、新困惑。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顺利完成新世纪新阶段的新任务,必须以创新的精神直面困境,增强活力。
一、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困境
1.农村基层组织的现有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1)乡镇党委工作环境影响战斗力的发挥。一是经济基础薄弱影响乡镇党委作用的发挥。尤其是在贫困乡镇,自然条件恶劣,乡域经济落后,农民生活困难,“催交”和“抵交”矛盾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干群关系,也往往使乡镇工作陷于“二难”境地。一些乡镇工资拖欠,影响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乡镇一级组织的战斗力。二是乡镇政府职权与职责不配套,影响党委的管理职责的落实。随着乡镇体制的不断改革,乡镇政府对一些条条管理的“站、所”管理弱化,这往往使得乡镇党委政府陷于管不好、管不了的困难境地。
(2)选人用人不当影响村党支部的威信和活力。一是村干部待遇低,“人难选”、“选人难”。据调查,有的村干部年工资只有300元左右,某县466名党支部书记中,安心工作的只占60%。村里事务多,任务重,收入少;对于没有财政收入保障的村于
部来说,“村官”缺乏吸引力。二是缺乏为民办事的经济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践表明,村集体经济薄弱是村级组织战斗力不能有效发挥的重要制约因素。三是宗派丑恶势力等因素的干扰。宗派势力严重的村,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家族利益,采取贿选、无原则许诺等不正当手段竞选而走上村级领导岗位,为所欲为,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干扰农村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3)“两委”班子不协调,削弱了整体战斗力。自1998年以来,通过村民自治的民主实践,村委会的职能得到了加强,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但在“两委”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配合、互相磨擦等问题。有的村支书认为党支部要发挥领导作用就是要对村里的大小事情都说了算,包揽一切行政事务;有的村委会干部认为村民自治是村民自己说了算,党支部对村里的事务就不应该管,也无权管,党支部只要管好几个党员就行了。实行重要决策不通过支部,对支部做出的决定顶着不办。“两委”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使村级组织功能陷于瘫痪。
2.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领导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领导方式陈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政权虽然实行“二元制”,但在具体运作中,往往是“一元化”,即基层党组织既是村里的最高领导者,又是社会经济事务最主要的管理者。这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集权式管理,使基层党组织习惯于搞行政命令,其结果既处理不好与村委会的关系,又容易聚焦矛盾,这既不利于农村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党组织自身工作的开展。
二是领导水平偏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愿望更迫切了,他们需要一批帮他们谋致富的好干部。而事实上,目前农村普遍缺乏懂市场、会经营、肯奉献的带头人,而且越是贫困落后的地方,这种情况越典型。有的“带头人”致富无门,带头无方,守摊子,混日子,使得农村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善;有的“带头人”缺乏魄力,对农村社会矛盾不敢碰硬,不会处理,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让农民长期得实惠尽快过上富裕的日子,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培养选拔和使用一批好的带头人。
3.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从当前农村的现状来看,总的来说,农村基层组织是有战斗力的,农村社会是稳定的。但是,也不可忽视部分农村社会政治文明的不尽人意。有的政权被黑社会势力、宗教势力、宗族势力所控制,损害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党的威信,削弱了党对农村的领导力量。有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丧失,热衷于搞封建迷信,参加赌博斗殴,贪图享受,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丑恶现象的滋生蔓延。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思考
1.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拓宽党建工作新思路
(1)切实增强乡镇党委班子活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镇党组织战斗力的充分发挥,是农村社会稳定的一块基石。在农村工作难度日益加大,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乡镇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尤为重要。一是深化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乡镇管理体制。按照工作下移、权力下放的原则,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格局,把部门派驻乡镇的站所的行政领导权、管理权划属乡镇,政府领导可兼职站、所职务,这既坚持了党的领导属地管理原则,增强了乡镇党委“统”的功能,又精简了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二是改革领导方式,进一步增强乡镇党委的服务功能。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要体现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上,变向农民“收”、“要”为“给”、“予”,在改善于群关系中增强党委的领导威信。三是减轻乡镇负担,保障乡镇财政实力。据调查,有关部门对乡镇的各种摊派使乡镇财政“雪上加霜”,不利于乡镇的财源建设和重点工作的落实。因此,在适当放权的同时,也要为乡镇减负释压,保障乡镇政权巩固的物质基础。
(2)一是按属地管理和从业分类原则,建立相应的党组织,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特别是要根据流动党员现状,搞好对流动党员的建卡立档,开展正常的组织工作。二是立足全球形势需要,加大从致富能手中培养党员工作力度。要发挥政策吸引、教育诱导等方面的作用,搞好致富能手的党员培养发展工作。
2.适应农村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
(1)选好带头人。一是拓宽选人的渠道。注重从致富能手、打工回乡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回乡毕业生中选拔人才。二是改革选人用人机制。选拔人才可以通过下派委任、民主直选、“两选”、“两推一选”等方式真正选出群众满意的优秀人才;在用人上要积极探索农村干部职业化与非职业化相结合的路子,如建立乡镇干部下任村干部、优秀村干部上任乡镇干部的双向流动机制。三是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主要是政治保障和经济保障两个方面。把在乡、村锻炼的实际表观作为提拔重用优先考虑条件,乡、村干部(村主职)由财政拨发工资,建立退职村干部养老金保障制度。
(2)明确职责。党章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这从根本上界定了党的领导主要是在方向性、政策性、全局性、重要性问题上实观自己的领导,而事务性、甲能性、经济社会和民间的事务管理,交给农村群众自治组织。党组
织要由过去的行政监督转变为法律、制度监督:要规范村级事务决策和议事程序,防止“两委”互相推诿、互相摩擦。
3.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积极探索农村繁荣新举措,增强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
一是搞好农村党员干部“双带”培训工程。要建立党员于部经常受教育的培训机制,做到培训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坚持集中培训与农时指导相结合。
二是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是基层组织“带奔”的物质基础。要开辟各种渠道盘活集体资产,积累壮大村集体经济。
【浅析农村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推荐阅读:
浅析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现状及提高对策01-06
浅析农村中学历史教法06-13
浅析我国农村基层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09
浅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出路10-05
农村中学的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10-12
浅析农村小学英语教学10-26
浅析我国职业教育困境及应对策略06-23
浅析高中语文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专题01-08
浅析中国农村教育的失败原因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