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精选5篇)
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 1.“文化”的含义:
“文化”二字最初没有联系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西方的“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文化分为两种:狭义的文化指的是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文化的分类:按内容分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四个方面。3.文化的特性:
(1)文化史人类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史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遗传。(2)文化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其文化色彩的。(4)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5)文化是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
4.隐性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内容:时间观念,对空间的利用,成就感,交际模式,对环境的取向,家庭关系,上下级关系模式,对个人的看法,对竞争和合作的偏爱,谦虚的挂念,对规章制度的需要,对宇宙的看法,法律的观念,工作积极性,对领导的看法,社交频率,友谊的性质,控制感情的模式,依据年龄、性别、阶级、职业、亲属的关系,确定地位及相关角色。5.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种文化不可能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抽取文化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
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6.人类交际的主要手段:符号是人们交际时使用的主要手段,任何符号都可以用来交际。7.组成交际行为的八个重要因素: 信息源/行为源 编码 信息 ④渠道
⑤信息接收者/反应者 ⑥译码 ⑦反应 ⑧反馈
8.影响交际的因素:
宽泛的交际环境:包括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宇宙观,社会结构,心理因素,物理环境因素等。情境因素:包括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关系,交际发生的场合、时间、所涉及的话题等。9.“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实际交际的过程。
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因为不同人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受教育情况、信仰、性别、年龄、政治、经济情况等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的文化背景,可能基本相似,也可能相去甚远。
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10.汉语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必要性:
世界上时空的紧缩不能使人们心理上的距离自动消失,语言只是日常生活交往中涉及的众多代码之一,语言代码仅是文化这一符号系统的一部分。
人们在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他们编译码的过程、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语言使用规律、语篇组织结构等众多方面的差异,因此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常会有“咫尺天涯”的感觉。文化上的差异会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带来极大的困难,认识跨文化交际的本质,能解决和避免交际中产生的冲突、障碍等。
二.文化定势:
1.“文化定势”的含义及特点:
A.含义:对现实的某一方面,特别是某些个人或社会群体的相对僵化、过分简单或带有偏见的认识。B.特点: 过分简单化 不加鉴别的判断 以偏概全 ④有影响力
⑤有顽固性,拒绝新的信息 2.文化定势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 A.价值:
了解各国文化差异的捷径; 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跨文化交际中预测的依据; B.弊端:
阻止跨文化交流的发生; 严重影响跨文化交流的质量; 构成歧视行为;
3.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 尊重不同的文化 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 ④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三.世界观、民族性格、价值观、思维方式、民族中心主义:
1.基于文化定势的考察:中国人与欧美人世界观的差异:中国人作为东方的代表,认为天人合一,世界上万物皆一,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各组成因素互为存在条件。西方认为世界的组成部分是对立的,并存的,相互独立的,即“物我两分”,如精神和物质,主体和客体就是这样的关系,他们相互独立,自主,矛盾。
2.基于文化定势的考察:中国人与欧美人价值观的差异:中国人喜欢尊重老人,行为举止注重含蓄,任何都以集体为重,而欧美人比较注重年轻人,行为直率,注意个人利益的得失。3.基于文化定势的考察:中国人与欧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英美人偏好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 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英美人偏好分析思维; 中国人注重“统一”,英美人注重“对立”; 4.中国人民族性格的转变:
中国人开始摆脱绝对化地以群体取向为上的道德束缚,开始要求把道德的社会功能从主要是调节人际关系改变为主要保证个人得以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上来,人们做到“先公后私”的同时注意维护个人应得的利益。在平等观念上,传统的要求结果均等或差序的格局被要求以机会均等代替。人们开始要求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广泛干涉及过多关注应当受到限制。
④一些不符合时代特点的观念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如“中庸之道”“知足常乐”等旧观念正在破除,勇于革新等观念正在形成。
⑤社会期望由“无为”和“依赖”开始向“有为”和“自主”转化,其结果必然是自我的注重和珍重。5.“价值观”的含义及特点:
A.含义:个人或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显性或隐性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为模式、方式和目的中作出选择。B.特点:
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
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价值观往往会随之发生变化; 价值观既有阶级性也有民族性;
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之间,有相同的成分,也有不同的成分; 6.Hofstede衡量价值观的尺度:
A.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文化强调的是自我和个人的成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松散,相互依赖程度弱;集体文化强调社区和群体的和谐,与集体、社会联系紧密,相互依赖程度强。
B.权利距离:权力距离衡量的是人们接受权利不平等状况的程度。这一尺度关心的基本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问题。
C.对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对将来情形的不确定性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基本事实。回避不确定性是指一种文化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容忍或要避免不确定性。
D.男性-女性:性别上的生理差异是否应该运用到社会活动的角色中去。7.“思维方式”的含义:是人们思维的习惯或思维的程序。8.西方国家典型是思维方式分类:
归纳推理法:从具体事实出发,进行归纳概括,从中得出观念性或结论性的东西。
演绎推理法:思想理论具有真实性和重要性,倾向于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从一个概念推导出另一个概念。直觉推理法:它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利用来自权威的思想。
④辩证逻辑法:要求分析和综合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相结合。
9.思维方式与语言文字的相互关系:不同语言文字的背景下的人思维方式有差异。说线式语言的人,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注重观察和测量得出观念;说点式语言的人,思维方式是曲线式的,注重逻辑推理得出的概念。10.民族中心主义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A.影响: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交际距离。我们采取的态度是民族中心主义的反面,即文化相对主义,就是一种文化的行为只能用其自身的准则趋理解和评价,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只能用对方文化的信仰、价值观、社会规范等作为标准来解释和评价其行为。
B.方法:培养人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对方建立平等的关系,避免先入为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不同群体或文化成员。
四.汉语语构文化、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1.汉语独特的语构文化的主要体现:语构文化是语言在结构方式形成的语言本身的特点。它体现在语言符号的长短,摆放的语序等。
2.不同语言中词汇意义的对应关系分类:① 重合词汇 ②平行词汇 ③ 全空缺词汇 ④ 半空缺词汇 ⑤ 冲突词汇。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应强调的基本语用文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应强调的基本语用文化是指教会学生在适合的场合使用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五.非语言符号与跨文化交际: 1.非语言交际手段在交际中的功能:
表示情感;大体语言;发送关于个人的一些信息;④礼仪或宗教仪式;
2.人体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人体语具有普遍性、直观性、灵活性、亲切容易使人理解,可以达到语言交际无法达到的效果。
3.基于文化定势的考察:中国人与欧美人时间观的差异:
A.过去、现在、将来的侧重点不同:中国人重视过去,其时间观带有较重的向后看的特点;在伊斯兰文化中,人们相信将来时属于真主阿拉,所以其时间观念上有重视现在的倾向;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总是把希望寄托于来世,时间取向是将来。
B.直线时间观和环形时间观:在大多数西方文化中,其主流文化是用直线方式来看待时间的,即充分的意识到过去、现在、将来,把重点放在将来;佛教和印度文化,是环形时间观,他们认为历史循环式发展,有生命的东西永远像车轮运转一样在天堂人间和地狱。
C.单向时间习惯和多向时间习惯:单向时间习惯是一种强调日程、阶段性、准时性的时间观念。西方多是单向时间观念。多向时间习惯对工作安排不那么固定,时间限制不那么死,时间安排更为随便,更讲人情味,亚洲大部分国家都属于多向时间习惯。六.文化休克、跨文化交际能力: 1.“文化休克”的含义及表现:
A.含义: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B.表现:
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 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和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 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被这些成员拒之门外;
④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面感受到的混乱; ⑤在觉察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 ⑥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2.文化休克的四个发展阶段:
蜜月阶段:指人们心理上的兴奋和乐观阶段;
指兴奋的感觉被失望、失落、烦恼和焦虑所代替的阶段; 调整阶段:指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沮丧和迷惑之后,外乡人逐渐找到了对付新文化环境的办法,了解了当地的风俗习惯,理解到异文化里的优点与当地人接触增多,并建立起了友谊;
④适应阶段:沮丧、烦恼、焦虑消失,基本适应了新的文化环境和当地风俗,能和当地人和平共处。3.避免或解决文化休克的方法: 与人交往
放慢生活节奏,简化日常工作,尽量放松 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布置一些熟悉的物品 ④养成习惯,生活有规律
⑤哭、笑、唱歌、祈祷、绘画,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⑥不要因失败而自责,修订自己的目标,留出更大的回旋余地 ⑦重新努力学习语言,在简单的场合中应用 ⑧安排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体育锻炼
⑨在伤心时向朋友吐露心中的哀愁,他们的帮助会使自己感到温暖 ⑩做一些简单的决定,并付诸实施 4.有效的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内容: A.基本交际能力系统:(1)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能力(2)文化能力(3)相互交往的能力(4)认知能力
B.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
(1)情感能力主要指的是移情能力,有六个步骤: 承认个人和文化之间存在大量差异 充分认识自我
悬置自我,消除自我和环境的分离状态 ④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位置,深入别人的心扉 ⑤做好移情准备,经验移情
⑥重建自我,享受别人经验而产生激情与欢悦,也必须能够恢复自己原来的精神状态,再次看到自己的文化常态(2)关系能力:
交际双方应满足彼此自主和亲密叫我的需求;
相互吸引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交际以产生共识为前提,而共识涉及文化取向、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 以适应对方代替群体中心主义; C.情节能力系统:
情节中的行为必须达到人们的期望; 实现心目中的交际目的的能力;
上世纪7 0年代,一些英国公司派到非洲和中东的职员有60%由于“文化休克”而未完成工作任务,使公司蒙受很大的损失。上世纪60年代,美国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派遣了由青年人组成的和平队,许多成员由于处于手足无措的“文化休克”状态而不得不提前回国。严重的“文化休克”会引起精神失常甚至自杀。一些西方国家医院的心理诊所就接收“文化休克”的患者。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的明显程度与家乡文化与东道主文化的差异大小成正比。可见,文化语境的补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各种文化差异程度不同
在把文化融于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之中时,两种文化相似的程变对理解跨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应当指出,在跨文化交流中,各种文化的差异在程度上是不同的,产生误解的可能性的大小也是不同的。许多研究表明,人们所具有的共性越多,他们在交流中所遇到的严重挫折或文化曲解就越少。当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的文化差异增大时,误解的可能性无疑更大。以文化中某具体方面而言,不同文化的差异不同。企业员工更应注意这点。例如,送花,各国的文化内涵就不同。菊花作为菊科的一种多年生长的草本植物,其叶子有柄,边缘有缺刻或锯齿,秋季开花。从植物学的角度对它进行的描述,在各个文化中都是一样的。但其文化内涵在不同文化中却大不相同。在中国它是高雅的象征,人民大众喜欢菊花。父母亲常用菊花作为女孩的名字,例如“秋菊”。在日本菊花带有一些贵族的色彩,白色的菊花是皇室的象征。在英国菊花只是观赏花卉之一,没有中日两国文化中那种文化内涵。在拉美一些国家菊花却被看作是鬼花,不能用它送礼,只能用它祭灵。例如,在墨西哥过鬼节时,有些地区的人们把万寿菊的花瓣一路撒到墓地的祭坛下面,指引亡灵回家。可以看到,中日对菊花编码的差异较小。中英对菊花编码的差异为中,中墨对菊花编码的差异最大。可以说,中国与美国文化的差异最大。这种明显的差异可以通过一位贵州农村的农民与美国中部农场的农民的对比看出来。尽管两者有着一些从事农业生产和过着乡村生活的相同之处,但是他们在长相、语言、思想方法、行为举止、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农业技术上都有非常大的差异。中国与印度的文化差异要比中美间的文化差异小。自从西汉末年印度佛教传人中国后,印度文化以佛教为媒介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远远胜于基督教、伊斯兰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语来源于印度,如:觉悟、实际、清规戒律。孙悟空的艺术原型来源于印度文学。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应对佛教进行认真研究,“弄不清印度文化和印度佛教,就弄不清我们自己的家底。而且印度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决不仅限于汉族,其他兄弟民族特别是藏族和蒙古族,都受到深刻的影响。在西方国家之间,其文化差异也是不同的,以美国与其他6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加拿大相比,显而易见,美国与日本的文化差异最大;美国与加拿大的文化差异最小。
二、社交语用失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谈话双方文化背景差异而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
这种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对价值的不同判断。
在中国尊重老人是一种美德。如在车上给老人让座被视为非常有礼貌的行为,但如果一位中国员工对一位上了年纪的英国老太太说“Please sit down, you are old”.之类的话,非但得不到感激,反而会使听话人认为她年岁大了,不中用了。再如一位中国职员在五年之后专程拜访他已年过七旬的教授布郎先生时说:“You haven't changed much.”,因为他见老师健硕如前。然而这句话的结果只会给布朗先生带来不快,因为change的观念价值在英美人心目中相当高。对一位长者说他“没有变,还是老样子”,只会贬低对方,而丝毫没有“恭维”之意。
2. 对权势和社会距离的不同判断。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序,长幼有序。因此人与人交际时要受到各自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如下级或晚辈见到上级或长辈,为了表示尊敬,多用辈分称谓或泛化的亲属称谓,不能直呼其名称。涉及对方的职务时,如果对方是副职的话,还习惯上把副字略去。而在以英语为本族语的国家里,晚辈可以直呼长辈名字,下属可以在姓前冠以Mr./Mrs./Miss来称呼上级,甚至在本人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直呼其名。
3. 对权力和义务的不同判断。
在中国,教师有权力让学生擦黑板,而学生也认为这是自己的义务。在西方则不然。学生认为擦黑板之类与教学有关的事宜,均是教师的事情,教师无权要求学生擦黑板;或因学生没有在上课前把黑板擦干净而怨。
例如:Foreign teacher:Thank you for your help.
Chinese student:That is my duty.
根据汉语的意思和习惯,这位学生的话是一种礼貌的答谢方式。但duty一词在英语里是责任在身,不得已而为之,这会使英美人误解为不是诚心情愿的。正确的回答应是That is mypleasure.
4. 对打扰对方的不同程度的判断。
非本族语者如果根据自己对打扰对方的程度的判断,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了不适当的言语形式,必然会引起社交语用失误。例如:在俄罗斯,香烟是近乎免费的,所以你若想向对方借包香烟的话,无需使用间接非常有礼貌的言语,否则就会造成语用失误。还有,在中国,拥有轿车的人家不多,你若想向对方借车的话,使用的言语必定是非常间接,非常有礼貌的。而在美国就不一样了,拥有轿车的人很多,大部分家庭还不止一辆,因此借辆轿车用一会儿不算大的麻烦事,不必使用礼貌程度很高的言语形式。否则倒会使听话者觉得太见外了。
三、进行文化整合, 创造企业新文化
文化整合是在不同文化基础之上通过寻求共同发展而创立的,通过文化整合,可以求同存异,融合差异冲突,丰富人类活动。通过整合不同文化之精华,可寻求更广泛的资源,产生多种效益与途径。文化整合是不同文化相互作用而创造整合效应,以获取共同目标。它基于理解与欣赏文化差异之上,把文化当作一种资源,一种财富,而不是视为一种障碍。以不同文化的观点和视角增加解决问题的独特的思路及方案。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与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于1997年共同合资组建而成的合资企业。合资之初中方总经理就找出了以共同价值为基础的“4S”合作理念。其核心内容是:学习理解(study), 以上海通用汽车为重 (SGM) , 规范行为 (Standardization) , 灵活务实 (Spring) , 这种以共同价值为基础的管理理念为中美员工的沟通和成功管理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创立了文化基础。因此“4S”合作理念就是中美文化整合的具体体现。上述事例证明:文化整合对合资企业成功经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只有创立以共同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文化整合,才能创造1+1>2的管理效应。
四、结语
补缺假说从语言本身提出母语语境在外语语境缺乏下的补缺作用。而忽略异质文化的介人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商务人员无法在国际商务贸易中成功进行跨文化交流,恰恰说明补缺假说在国际商务英语学习中同样起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改变传统语法教学模式,将语言知识,商务知识和文化教学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了解目的语文化从而习得语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华惠芳:试论英语学习动机和策略的研究[J].外语界, 1998 (3)
[2]贾清艳: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J].教学探索, 2007
[3]王春香:如何改变哑巴英语的现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4 (6)
[4]王初明:补缺假说与外语学习[J].外语学刊, 2003a: (1) 。
摘 要: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迥异的特性导致了两种文化中礼貌用语的不同,中国人在与英语国家人士交往时如能主动适应对方的文化礼貌语境,在礼貌用语的使用上做到即便不入乡也能随俗,将为双方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进行开启一个良好的开端。
关键词:英语;礼貌用语;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88-2
1 概述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宗教或非宗教信仰、思维习惯、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各种科学技术的总模式,文化包括一切该社会所共享的产物,不仅包括城市建筑、社会组织、学校、医院等物质上的东西,而且包括思维方式、生产生活习惯、家庭模式、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等非物质的东西。简单地说,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
在涉及跨文化交际场景时,参与其中的人们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冲破自己文化的固有思维和约束,去理解、认可乃至接受其他文化中多重且隐秘的性质,让自己适应不同的文化礼貌语境,使自己设身处地理解对方文化习俗和用意,最终达到语言交际双方能够沟通思想感情的目的。
从英语单词modest出发,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窥见中西礼貌用语的不同,英语国家的人们在表达“谦虚”方面意思时用“modest”一词,其本意为适中、中等,觉得自己态度适度了,也就谦虚了;而中国人表达“谦虚”时却是用谦卑的态度来表达,也就是将自己摆在比“适中”、“中等”更低一些的位置。西方人的谦虚是摆出中等的态度,中国人的谦虚是将自身摆在一个中等偏下甚至很“下”的位置,从中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的中国人的谦卑要远胜过西方文化浸润出的西方人。基于此,汉语与英语在表达礼貌时所用语句的不同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差异也就可见一斑了。
为了达到更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本文将提出与西方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礼貌用语方面的一些建议和有必要规避的一些禁忌,按照一般交际时间顺序排列。
2 称呼方面
2.1 跨文化交际时称呼用语方面的建议
英语民族不太区分长幼、尊卑,表现出平等、个性独立的文化特征,无论是在年龄相似的人之间或者年龄相差巨大的人之间,社会地位相差不大或者社会地位相差悬殊的人之间,甚至是学生对老师、孩子对父母、下级对上级都一般直接以名字来称呼,而且丝毫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如果是在正式场合,也只是用Mr. Mrs. Miss. Ms.一类简单的称呼加在被称呼对象姓氏的前面,如Mr. Johansson, Mrs. Smith, Miss Stone等。
2.2 跨文化交际时称呼用语方面的禁忌
注意避免陷入汉民族的习惯性思维,用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亲属名称来称呼非亲属成员,如Aunt Lucy, Grandma Mary等在西方文化中都是不可接受的。如有一美国妇女Gina应邀去参观一家中国的托儿所,刚走进门,孩子们便一涌而上,喊着“Aunty,Aunty”,Gina为此而感到十分不悦,她认为自己不是孩子的Aunt,怎么这样称呼自己呢?在汉文化习俗里,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可以称呼非亲属人员,而在西方文化里是行不通的,所以出现了Gina的不悦。
另外,要注意在绝大多数时候避免用被称呼对象的职务、职业来称呼对方,如Teacher Zhu,Bureau Director Li,Comrade Zhang,Commander Liu 等在英语文化中都是不被允许的。在西方,只有少数几个职务或职业用于称呼,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被称为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州长和市长可称Governor和Mayor,但往往只称Governor和Mayor,省去其姓名。除此之外,Professor一词也有类似用法。
最后,还要避免用汉语思维编造出一些自认为表示礼貌的称呼,例如,老太太Old Lady,老先生Old Mr.等称呼在西方称呼史上是找不到的。
3 问候方面
3.1 跨文化交际时问候用语方面的建议
一般对西方相熟的友人用Hello. How are you? Good morning. How are you doing? 等问候用语;对于第一次见面或不熟的西方人士用Nice to see you. Pleased to meet you.等用语来表达双方第一次见面时的问候。
3.2 跨文化交际时问候用语方面的禁忌
Have you eaten? 您吃了吗?在西方文化里,如果用它来打招呼则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出于中国特殊的历史与国情,近现代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长期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殖民统治以及内部军阀混战的摧残,普通民众将生存的最基本要素——“吃”,摆在了首当其冲的重要位置,所谓“民以食为天”反映的正是求生的欲望刺激了民族食欲的状况,因而在国人的问候语中出现“您吃了吗?”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整个西方文化中都没有这样一种问候方式,中国人用Have you eaten? 或者Have you had your meal? 与西方人打招呼后,西方人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中国人想请自己吃饭。
然后,Where are you going? 您去哪儿?也不能用来与西方人打招呼,中国人之间问“去哪儿”只是用来寒暄,并不真正想知道对方去哪儿,中国人用这句话与西方人打招呼后,西方人士则会感觉到自己的隐私有被探听的危险。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问候语How do you do? 要尽量规避使用。在英式英语中,人们一般将这句话理解为“你好”,可以用重复该句话来表示回答和问候(注意:虽然从表面上看How do you do? 是疑问句,但实质上并不表示任何疑问的意思),这句典型的英式英语属于极端正式场合的问候语,一般是在极其正式的社交场合,双方初次见面时伴随握手或点头等社交礼仪时使用的问候语,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会用到,甚至可以说,在日常交际中这句问候语已经被淘汰了。
4 就餐方面
4.1 跨文化交际时就餐用语方面的建议
与西方友人一起用餐时,如果自己是东道主,可以用些一般礼貌用语,诸如Help yourself to some fish.或Make yourself at home. 来适度表达自己的好客即可。
4.2 跨文化交际时就餐用语方面的禁忌
在用餐之前,不过度谦虚地将自己为西方友人准备的丰盛饭菜称为“便饭”或“随便吃点的东西”等,因为在西方文化里,中国人过度谦虚所说的话通常会被西方友人认为是一个事实,“随便准备的饭菜”会真的被对方看成是中国主人对自己的不尊重。
用餐时不强行劝吃、劝喝,因为与中国人的“热情”相比,西方文化不认为替别人夹菜、劝酒等是可取的礼貌行为,反而觉得这样的行为是对自我隐私的一种轻微侵犯。同时,尤其要引起注意的是,在餐桌上绝对不能按照部分国人的粗鲁行为方式行事,大声喧哗、划拳斗酒、喝到兴起光膀子拼酒等行为都是与西方文化格格不入和绝对不允许的。
4.3 非语言的礼貌行为方面的一些建议与禁忌
在中国,如果主人家有小孩,客人或者朋友不过去摸摸、拍拍、搂搂、亲亲,可能会让中国母亲不悦,认为这人没有人情味,不热情、不亲切;与之恰恰相反,在西方国家里,妇女不喜欢别人抚弄她们的婴儿或很小的孩子,不论是摸摸、拍拍、搂搂或是亲亲孩子,都会让母亲认为别扭、无礼。
同样是在中国,两位女性或两位男性手牵着手或臂搭着肩,以示非常亲密要好,表示两人是好闺蜜或好兄弟;而在西方,同性男女过了童年时期就不能走路时手拉着手,或一个人的手臂搭在另一个人的肩膀上,这意味着同性恋。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文化习俗、行为规范上存在诸多差异,对礼貌语言和非语言的礼貌行为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与各英语国家人民交往时,尽量全面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以避免因不了解西方文化而导致的礼貌语言使用不当的情况,使中西交往和谐友好地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 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04):10-17+80.
[2] 韦琴红.从“礼貌”特征看中西文化差异[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03):141-144.
一、礼仪概念:
礼: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崇敬的感情,具体表现为礼貌和礼节。
礼貌: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良好的言谈和行为。礼貌侧重表现人的品质和修养;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分为礼貌语言和礼貌行动。
礼节:是指人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礼貌与礼节是相辅相成,礼是礼貌和礼节的统一体。没有礼节,就无所谓礼貌。有了礼貌,就必然伴随着具体的礼节行为。
仪: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具体表现为仪表、仪态、仪容、仪式等。同时,它也指一件事情的分寸、度量,具体表现为仪式。
礼俗即民俗礼仪,它是指各种风俗习惯,是礼仪的一种特殊形式。礼俗是由历史形成的,普及于社会和群体之中并根植于人们心理之中,在一定的环境经常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礼仪: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或者说用以美化自身、敬重他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程序。它是文明道德修养程度如何的标志.其表现形式为谦虚而恭敬的态度,优雅而得体的举止,文明而礼貌的语言,大方而高雅的装束等.二、现代礼仪分类
现代礼仪可分成以下五块。
政务礼仪:它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国家公务时所讲究的礼仪。商务礼仪:是公司企业从业人员在商务交往中所讲究的礼仪。
服务礼仪:是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如酒店餐厅、旅行社、银行、保险公司、医院等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工作中所讲的礼仪。
社交礼仪:就是人们在泛交际,工作之余的公众场合,迎来送往,私人交往中所讲的礼仪。国际礼仪:是与外国人打交道时所讲的礼仪。
在上述的分支礼仪中,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等,主要是按照行业划分的,并且是人们在工作岗位上应遵守的,故可称为行业礼仪或职业礼仪。而社交、国际礼仪的划分,则主要以交往范围为依据,所以二者均可以以交往礼仪相称。
三、礼仪的作用、功能
大家都知道,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帮”的美誉,可谓历史悠久,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学专家孔子就认为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即:礼仪是普通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的基础,是一个领导者治理好国家的基础。
生活里最重要的是以礼待人,有时侯礼的作用不可估量,从某种意义上讲,礼仪比智慧和学问都重要。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他的专业知识,而70%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为人处世能力(品质和社交能力、社交技巧和原则,非庸俗关系)。
学习礼仪,简而言之,它有以下作用。
1、弘扬礼仪传统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着称于世。几千年来,创造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礼节、仪式、风尚、习俗、节令、规章和典制等等,并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所沿袭,这些礼仪习俗,反映了我国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优良品质,勾画了我国民族的历史风貌。
《仪礼》、《周礼》、《礼记》合称为“三礼”。“三礼”是我国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论着。《三字经》是我国流传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本启蒙教材,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它被人们誉为“古今奇书”。《三字经》已经被翻译成英、法、俄等多种文字在国外流传,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流传着许多讲究礼仪的佳话。比如“廉蔺交欢”(讲究礼让)、“张良纳履”(尊老敬贤)、“程门立雪”(尊敬老师)、“管鲍之交”(交友之道)、“三顾茅庐”(待人以诚),这些故事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对今人仍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可见,讲究礼仪,按照礼仪要求规范我们的行为,对继承我国礼仪传统,弘扬我国优良的礼仪风范,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提高自身修养
礼仪是一种高尚、美好的行为方式,它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品味,完善人的人生。一个人讲究礼仪,会使自己心胸豁达,谦虚诚恳,遵守纪律、乐于助人。在礼仪的熏陶下,人们的修养会自觉地提高,匡正缺点,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3、完善个人形象
案例:一位先生要雇一个没带任何介绍信的小伙子到他的办公室做事,先生的朋友挺奇怪。先生说:“其实,他带来了不止一封介绍信。你看,他在进门前先蹭掉脚上的泥土,进门后又先脱帽,随手关上了门,这说明他很懂礼貌,做事很仔细;当看到那位残疾老人时,他立即起身让座,这表明他心地善良,知道体贴别人;那本书是我故意放在地上的,所有的应试者都不屑一顾,只有他俯身捡起,放在桌上;当我和他交谈时,我发现他衣着整洁,头
发梳得整整齐齐,指甲修得干干净净,谈吐温文尔雅,思维十分敏捷。怎么,难道你不认为这些小节是极好的介绍信吗?”
由此可以看出,讲究礼仪对个人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个人的形象。人人都希望自己在公众面前有一个良好的形象,以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而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
4、增进交往、改善人际关系
亚里士多德说,一个人不和别人打交道,不是一个神就是一个兽。
不管你是什么人?你必须要和别人交往,既然要跟别人交往,你就要有交往的艺术,所以学习礼仪有助于交往,改善你的人际关系。
5、塑造组织形象
每个组织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形象,而组织形象的塑造处处都需要礼仪。
通过组织员工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礼貌礼节、仪式及活动过程表现出来,它是塑造组织形象的基础工程。任何不讲究礼仪的组织,都不可能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
6、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古人说:“礼仪廉耻,国之四维”,礼仪是立国的精神要素之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讲究礼节礼仪,注重礼貌是最基本的要求,它对建设精神文明的大厦起着基础作用。提倡礼仪礼节,做到文明礼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的文明礼貌素质,才能建成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交际礼仪的原则
1、遵守的原则
礼仪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生活保持稳定而形成和存在的,实际上是反映了人们的共同利益要求。社会上的每个成员不论身份高低、职位大小、财富多少,都有自觉遵守、应用礼仪的义务,都要以礼仪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果违背了礼仪规范,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自然交际就难以成功。
2、敬人原则
孔子说:“礼者,敬人也”,敬人是礼仪的一个基本原则,礼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尊重,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分,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人是一种常识,尊重对手是一种风度,尊重所有人是一种教养,当然,我们强调的尊重不仅仅是尊重他人,也包括自尊。
3、宽容原则
宽容就是要求人们既要严于律己,又要宽以待人,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
解他人,而不能求全责备,斤斤计较,过分苛求,咄咄逼人。惟有宽容才能排除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障碍。
4、适度原则
凡事过犹不及,人际交往要因人而异,要考虑时间、地点、环境等条件。如果施礼过度或不足,都是失礼的表现。比如见面时握手时间过长,或是见谁都主动伸手,不讲究主次、长幼、性别;告别时一次次地握手,或是不住地感谢,让人觉得厌烦。礼仪的施行只是内心情感的表露,只要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就完成了礼仪的使命。
5、真诚原则
一、跨文化交际在湖南景点名称翻译中的运用
旅游景点是一个供游客观光, 游览, 休闲, 了解当地文化以及地理地貌的地方, 因此景点的名称有别于其他的普通地名。由于景点的特殊性因此其翻译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景点名称的翻译中最容易犯两个错误, 第一: 完全译意而忽视了其地名性质, 这样将导致景点名称丧失了身份识别功能以及它独特的文化内涵; 第二: 完全译音, 也就是所谓的“单一罗马化”, 这样就会导致信息不足意义国外游客无法准确的理解其意思。因此, 在旅游景点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尽量保留它的文化内涵和身份识别功能, 而且还要突出名称包含的信息量, 使得文化的异质性和信息性达到相对的平衡。
黄龙洞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核心景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 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 它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的旅游溶洞”和“中国最美的旅游奇洞”。黄龙洞大家熟知的翻译有“Yellow Dragon Cave”和“Huanglong Cave”两种, 对于国外游客来说, 龙在他们的文化中是邪恶力量和凶猛残暴的象征, 也许还没去黄龙洞观光一听名称就心生敬畏甚至望而却步。而在中国文化里, 龙是皇室, 吉祥, 富贵等高贵的意思。因此两者翻译如果把中西文化考虑在内, 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 后者“Huanglong Cave”翻译会比较适合, 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一点景点的注解就更加完善了, 这样国外游客一听“Huanglong Cave”在加上注解也就会很想来景区一探究竟。岳麓书院翻译成为“Yuelu Academy”这种音译和直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一方面能够传播岳麓书院的中文含, 另一方面有可以充分激活国外游客相应的背景文化知识, 把中国的悠久文化和国外的文化都融合在里面, 使得游客更简单明了的理解景点的基本内涵。
然而有一些湖南景点的名称内涵难以把握, 如张家界, 袁家界等。这种景点名称意译或者直译都难以把名称内涵完整地表达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全部用拼音代替, 不仅可以让国外游客了解原汁原味的中文汉字发音, 而且诱发了他们的新鲜感和好奇心。 比如: “张家界”翻译成为“Zhangjiajie”, “袁家界”翻译成为“Yuanjiajie”。这种翻译也是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运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的结果。
二、跨文化交际在湖南景点广告语中的运用
广告是通过一定媒体向用户推销产品或招徕、承揽服务以达到增加了解和信任以至扩大销售目的的一种促销形式, 广告常常被比作信息传播的使者、企业的“介绍信”、产品的“敲门砖”。景点名称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及信息量是有限的, 因此景点广告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旅游景点是一种特殊的“不动产”文化, 一般国外游客一辈子只会来旅游一次。因此在选择旅游景点的时候, 国外游客比较看重景点的人文形象, 然而他们了解景点的渠道有限, 因为他们不会细细品读景点的详细介绍以及文化背景知识, 从而国外游客来湘之前, 旅游景点的广告宣传语是他们了解景点特色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窗口。
湖南省张家界的旅游景点黄石寨的广告宣传语是“不到黄石寨, 枉到张家界”, 这个广告宣传语把黄石寨的重要地位表达得一览无余。这个广告语相应的英文翻译是 “No Going to Huang Shi Zhai Will Make Your Visit in Vain”, 这个翻译版本运用了直译, 意译和音译的方法, 其中“No”和“In Vain”就是很准确的英文翻译。这样的翻译就说很好的把跨文化意识考虑到内了, 说明了去黄石寨的重要性, 以及黄石寨在张家界景点的地位表达出来, 从而也就把张家界的核心景观黄石寨, 乃至把整个张家界景观宣传到了实处。
岳麓书院是古代汉族书院建筑, 属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岳麓山风景区。1988 年, 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岳麓山风景区重要观光点。岳麓书院最为出名的宣传语便是在书院正门前的一句“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惟楚有材”, 出自于中国的名著《左传》, 原句是: “虽楚有材, 晋实用之。”而“于斯为盛”出自于中国的另外一个名著《论语 · 泰伯》“唐虞之际, 于斯为盛。”然而国外游客对中国的名著并不了解, 特别是文言文的著作, 因此如果对这句广告语直译, 国外旅游者肯定不能领会其内涵, 以及其包含的文化背景。充分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 翻译成为“The elite were breeded in Chu, and the best were clustered here in Yuelu Academy. ”并且对楚国进行备注, 这样国外游客对这句话就能有深刻地了解了。
三、跨文化意识在导游词选择中的运用
导游词是一个景点文化介绍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景点的基本文化背景知识都能够在导游词中详细地体现出来, 它是信息, 表达和呼唤三者结合的一体的复合文本。英文版本的中国旅游景区的导游词是针对受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限制的来华游客, 有特定的景区解说员向来自不同国家, 不同文化的群体讲解和传播中国本土的文化历史, 民俗风情, 山水地理的语言。这种语言就必然要从国外游客的需求出发, 全方面的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又要恰当准确的介绍和发扬中华名族的文化。因此, 充分考虑过中西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导游词能够帮助游客通过对自身 ( 本族) 文化与异域文化的比较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 风俗以及自然景观。
天王殿的中文的导游词是这样的, “天门山寺的天王殿为寺内第一进大殿。正面坐像为弥勒佛, 也叫欢喜佛。东西两旁供有四大天王, 分别为手持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 持伞的南方增长天王, 握龙的西方广目天王及托塔的北方多闻天王……”。它的英文版本是“Hall of Heavenly Kings is the first largest hall in the Tianmen Temple. The statue of Maitreya who called the laughing Buddha, sits on the obverse side of the hall. On the east and west sides of the hall stand four heavenly kings, each in charge of one quarter of the world. They were respectively called Chiguo ( State - guardian ) in the east, holding a pipa; Guanmu ( Sharp - se - er) in the west, a dragon in his hand; Zhengzhang ( Growth -protector) in the south, holding an umbrella; Duowen ( Knowledge - preserver) in the north, supporting a pagoda……”在介绍中, 借助一定的背景文化知识中国的游客基本都可以了解这座殿里所供的神像的知识, 然而对于那些对中国文化不是很了解的外国游客而言, 他们就只能了解名字, 而对其包含的文化内涵一无所知, 在这种情况下, 英文翻译版本充分考虑到中西的文化差异, 对“持国”、“增长”、“广目”和“多闻”进行解释和备注, 国外游客不仅对神像的中文发音而且对他们的文化内涵都能够有所掌握, 进而对源远流长的中国佛教文化了解地更加深刻和准确。
岳麓山旅游的时候有这样一段导游词“岳麓山云麓峰左侧峰恋上著名的”禹王碑”是岳麓山古老文化的象征, 是宋代摹刻至此的。 ( 翻译资料) ”。由于国外游客对于中国历史人物不了解, 如果不考虑跨文化交际, 直接翻译不加任何备注或者注解, 那么国外游客就对这个碑不会有任何了解了, 一次这段话比较让群众接受的翻译版本是“Standing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Yunlu Peak, a symbol of the old Yuelu Mountain culture, the famous Yuwang Monument is a carved reproduction of King Yu ( The Xia Dynasty's founding monarch) in the Song Dynasty ( 960 - 1279) . ”以及“哭嫁”这一词, 有些讲解员直接把它译为“Crying Marriage”, 对于国外游客而言, 在西方文化中Crying是指伤心, 他们就会特别疑惑结婚这种一辈子最开心的日子怎么要哭, 他们对土家习俗了解基本为零, 因此会误解哭嫁的意思以及它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跨文化交际, 把“哭嫁”翻译成“Wedding Lament”国外游客比较能接受。因此, 我们在选择词汇进行翻译时必须注意运用跨文化意识, 并把国外游客的种族、政治成见和偏见等文化背景考虑进去, 以求宽容和理解。
如今全球化高速发展, 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 其中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跨文化交际, 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相互交流的时空限制逐渐被打破。来湘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其中涉及到了食、住、行、游、购、娱六部分, 无处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 而旅游景点的英语翻译涉及到了文化, 语言, 思维的一种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国外游客来湖南旅游景点旅游观光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形式, 景点信息的英文翻译不仅需要翻译者在翻译中解读语源符号, 更需要翻译者从跨文化的视角来审视文化的内涵, 从而将旅游景点的文化信息准确地, 完整地传递给来湘国外游客。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 1997.
[2]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探讨[J].上海翻译, 2007 (1) .
[3]华先发, 绍毅.新编大学英译汉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4]杨方林.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汉语公示语的英译[J].文教资料, 2010.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推荐阅读:
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禁忌09-14
中美跨文化交际的价值观比较09-09
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09-17
跨文化交际教学论文07-04
跨文化交际学中文翻译07-16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06-01
身边的小事口语交际09-25
口语交际教学的反思10-13
口语交际1的教学反思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