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代七年级(2)班的语文课。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学的职能作用,完成好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学情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2)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男生30人。本校七年级共有三个班,从上学期测评结果看:(1)班语文最好,(2)(3)两班席地之差。所教七年级(2)班上学期期终测评语文最高分97分(试卷满分120),最低分3分,及格人数18人,优秀人数0,人均分64.5分,与(1)班相差近7分。本班大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偏差,甚至部分学生连很简单的字词都不认识,还有五六名智残儿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够,不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作文方面有10多名学生写不好常用的字,读题、审题自不必说。学习态度方面,男女生有很大差别。大多数女生勤奋,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但男生的学习态度较差,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个别甚至不学。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全册书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
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内容: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
第一单元中选取了五篇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文章,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歌颂祖国、抒发爱国激情的文章,第三单元选编的是名人故事,第四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第五单元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勇敢挑战,第六单元也是以自然为主题的单元,集中选取了状写动物的文章。
本册名著导读介绍了高尔基的《童年》和法布尔的《昆虫记》。它们都与课堂阅读有着有机的联系,如:《童年》与成长单元,《昆虫记》与动物单元,作为课内阅读的一种延伸,它将引领学生走向一片更为辽阔的天地。
本册教材还编选了10篇古诗词,要求学生课外背诵,也属于学生学习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能力的目标: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听所读写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的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学习感受到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上网的习惯等。
四、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我校的实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是重视培养学
生的创造性思维。
4.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做好学困生的转变工作。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8.优化作业管理,做到课课过关,单元过关。
9.大胆探索有效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10.继续开办“三人行”网络班级,利用网络进行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三人行”或其他语文教育网进行学习。
五、教学进度表。
周(时间)内容
课时数
1(2.17--2.23)开学工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42(2.24--3.02)《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 《诗两首》5
3(3.03--3.09)《伤仲永》 第一单元作文4(3.10--3.16)《黄河颂》
检测
6445545
《最后一课》
5(3.17--3.2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6(3.24--3.30)《木兰诗》 第二单元作文 检测7(3.31--4.06)《邓嫁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8(4.07--4.13)《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9(4.14--4.20)《孙权劝学》 第三单元作文 检测10(4.21--4.27)复习期中考试(4.28--5.04)《社戏》 《安塞腰鼓》
6(5.05--5.11)《竹影》 《观舞记》 《口技》(5.12--5.18)第四单元作文 检测 《伟大的悲剧》14(5.19--5.25)《在沙漠中心》《登上地球之巅》15(5.26--6.01)《真正的英雄》《短文两篇》16(6.02--6.08)第五单元作文 检测 《猫》
1、教改背景
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之一,建筑设计教学是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而言,应如何理解建筑设计,应如何认识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应掌握什么样的建筑设计知识以及应具备怎样的设计能力,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在建筑设计的学习中应侧重关注与重点学习什么,这些都是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育要审慎思考的问题。
传统的建筑设计类型学教育就建筑论建筑,教学内容局限在建筑空间、功能及形体的设计方面,建筑设计条件与设计任务书由老师直接给出,包括具体的建筑性质、各部分功能空间的规模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有时甚至包括建筑的形式特征要求等。学生没有设计条件与建筑计划的概念,不去思考这些条件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为什么这样计划与要求,学生在设计中往往只需要去考虑如何按要求完成空间的组合与空间赋形,经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忽略了诸如建筑的功能定位、规模确定、容积率、高度限制等建筑设计的根本问题,学生往往依托较为感性的形象思维进行方案创作,缺乏理性的分析,被动地在教师提供的任务书之下进行空间的组合与形式的创作,很少能够主动思考建筑设计的社会价值。这样的设计教学无论是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还是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其局限性都是显而易见的。而对规划专业的学生而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比设计空间本身更为重要。
我们认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学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设计的本质,从城市角度思考建筑设计问题,应该知道“为何而做(why)”与“应该做怎样(what)的设计”,而不是只知道“怎样(how)进行单纯的创作”。教师不是简单的提供建筑设计任务书和各项指标,而应指导学生通过调研和资料收集研究,确定设计依据并学习建筑设计指标的测算及确定。学生应理解建筑设计任务书是怎样得出的,它的意义何在,它是怎样指导我们进行建筑设计的。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学中,引入了“建筑计划学”的基础内容,它是在学生完成城市规划管理条件的学习并具备初步的建筑设计能力之后,分析城市与建筑的关系,明确规划设计条件对建筑设计的具体限制与指导,分析研究既存同类建筑项目,了解建筑功能定位与城市规划、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建筑计划,拟定建筑设计任务书,并在建筑计划之下进行建筑设计的全过程。
2、何谓建筑计划
2.1 建筑计划的概念
建筑计划是一种科学的建筑设计方法。庄惟敏先生将建筑计划(或建筑策划)定义为:在建筑学领域内建筑师根据总体规划目标设定,从建筑学的学科角度出发,不仅依赖于经验和规范,更以实态调查为基础,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对研究目标进行客观分析,最终定量地得出实现既定目标所应遵循的方法及程序的研究工作1。简言之,建筑计划就是为规划设计条件下的建筑设计提供科学而符合逻辑的设计依据。
传统建筑的创作过程首先由规划师进行规划,建筑师按照设计委托(设计任务书)进行建筑设计。这一过程中,设计任务书由业主提供,建筑师只是按照设计任务书进行空间和形象的创造,而很难关注到设计任务书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事实上很多项目决策缺乏科学论证,相应的,建筑师所拿到的建筑设计任务书也经常缺乏全面、必要的研究,在这种任务书指导下进行的建筑设计的社会性、经济性与合理性就可想而知了。这种被动地按照业主所拟定的设计任务书进行设计的运行模式缺乏科学性与逻辑性。
建筑计划就是研究如何科学地制定建设项目在规划立项之后的建筑设计依据的问题,摒弃单纯靠经验确定设计任务书的传统做法,利用对建设项目所处的社会环境及相关因素的逻辑数理分析,研究项目任务书对设计的合理导向,制定和论证建筑设计依据,科学的确定设计的内容,并寻找达到这一目标的科学方法2。
2.2 建筑计划的内容
建筑计划是规划之后建筑设计之前的一个环节,它的研究内容既包含偏于规划领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宏观因素,需要在调研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建设目标、项目性质、规模、设计原则等;也包含具体的建筑设计环节,研究设计内容、建筑性格意向、建筑空间组成要求、各组成部分的具体内容与空间规模等。(图1)
建筑计划的成果以建筑设计任务书(建筑策划报告)的方式表现出来,设计师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要求进行设计,它是在时态调查、类型研究及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调查研究和逻辑分析,提出建筑设计的内容和定量要求。简言之,建筑计划的实质内容就是科学的制定建筑设计任务书以指导设计。
设计任务书一般应包括:
1)设计项目名称、建设地点、设计项目的用地情况、建设基地地形图(大小、形状、地形,原有建筑及道路现状)等;
2)设计对象的功能性质与规模、建筑类型与风格、项目总的要求与一般说明;
3)建设项目的组成、房间构成、面积分配及使用要求;
4)相关的经济技术指标要求。
2.3 建筑计划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关系
建筑计划是介于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一个环节,它和规划、设计相互渗透又有很大不同(图1)。它们同时具备才应该是建筑专业完整的理论框架。城市规划对具体建设项目不做具体规定,但对项目有指导与制约作用。建筑计划受制于城市规划管理条件3,依据规划所确定的用地性质,对其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物质环境进行实态调查,确定建筑性质、规模与具体设计原则。它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更接近于城市规划的宏观的、由大及小的逻辑思维。它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项目的社会、环境、经济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建筑计划是建筑设计的依据,需要论证和确定项目的规模、性质、内容、尺度、形式等,甚至进一步制定空间模式和空间组合概念,建立起建筑创作的“骨骼系统”。建筑计划的研究成果,对建筑设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建筑计划过程中往往需要一种探讨性的设计构想来为建筑计划的定量内容制定提供参考——这种设计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建筑概念设计,如果没有这种具体的方案构想是很难对建筑的空间组织、尺度形式等做出有意义的指导与计划的。因此,建筑计划在建筑功能组成、空间组织、形式要求等微观层面上具有建筑设计的某些特征。
建筑计划又不同于建筑设计。它在建筑设计进行空间、功能、形式等内容的具体设计之前对设计内容、规模、建筑性格意向、空间组织与大小等进行调查研究和定量分析,并提出建筑设计任务书。设计任务书一经确定之后,建筑师一般不再对其可行性进行研究,只需逐项将任务书中各部分内容经过合理的平面布局和空间上的组合在图纸上表示出来以供项目实施之用。
2.4 建筑计划的方法
庄惟敏先生提出建筑计划方法就是对事实学、技术学和规范学的统而合一,即从事实学的实态入手,以规范学的既有经验、资料为参考依据,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分析论证,最终实现建筑计划的目标——设计任务书。
首先是建筑环境的实态调查,取得相关的物理量、心理量。建筑计划建立在项目相关范围的实态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它提供的设计依据涵盖了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人文地理、气候环境等相关因素。其中社会性、实用性因素又是设计建造所遵照的最根本依据,许多得到社会认可的建筑特色创意也来源于此。然后依据建筑师自身的经验,将这些调查资料建筑语言化,从而得出下一步设计的依据和基准。围绕这两点进行的协调、分析、创作也正是建筑计划的基本任务。方法和过程包含有客观性、合理性、逻辑性、科学性等要求。
建筑计划中使用的方法包括行为科学、调研、相关性分析、空间分布和动线分析(动线分析包括人群的分类、流量与路径组织等)、既存建筑资料收集分析(从对既存的建筑的调查评价分析中寻求出某些定量的规律)、量化分析等。其中,调查研究的有效性以及量化分析的科学性尤为重要。
3、建筑计划对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意义
3.1 建筑设计是构建城市规划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基础之一
建筑设计教学是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把握空间、理解城市(建筑是城市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学习艺术创作等具有支撑作用。
以往建筑设计的类型学教学方式——从单一空间的住宅到重复空间的幼儿园,再到相对较复杂空间的展览馆、旅馆等等,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是“就建筑论建筑”,学生对建筑设计本质的认识较为肤浅,停留在形式创造层面,未能主动思考空间生成的依据与目标;不了解建筑设计之于城市规划专业的意义,也未能考虑城市规划管理条件对建筑设计的引导与限制(以及提供的可能性);学生往往依托较为感性的形象思维着手设计,缺乏理性思维的分析。低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到高年级的规划设计课程无论在知识体系还是在思维方式上均存在一个“突变”,使学生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不利于学生从建筑设计到城市规划体系的全面认识和整体把握。
城市规划教学体系下的建筑设计应建立在城市的背景下,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建筑空间组织。引入建筑计划概念的建筑设计教学,要求学生对城市有所分析,要学会系统的调研方法,将建筑置于城市环境中思考,掌握建筑计划书的制定方法,了解建筑任务书中各种面积指标的来由,并在对规范、策划方法、技术经济指标及其测算方法、对空间等方面的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特定题目的建筑方案设计。全面的建筑设计理论框架,对构建城市规划专业全面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3.2 有利于学生了解建筑设计的本质
建筑设计的核心是“空间”的创造,但建筑设计的空间教育并不只停留在物质形态方面,应对“空间”的属性进行充分的发掘,深入认识建筑空间的多重属性(如经济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等)。建筑计划作为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衔接阶段,正是对建筑的多重属性进行分析与研究,并进而提出建设目标与设计依据。
建筑设计的本质在于为人的活动创造空间、改造环境,所以设计师的立场应首先站在社会、人文的角度,以社会性、实用性为出发点,明确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建筑计划正是体现和保证建筑设计社会性、实用性、科学性的重要环节,其理论思想的社会性、公共性、研究主体的人文性以及方法论的客观性、合理性和逻辑性都是了解建筑设计本质的保障。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之前进行建筑计划的实践,能够让学生建立较高的视野,对建筑设计本质进行思考,对建筑的根本进行把握。建筑计划环节的引入,促进了建筑设计向合理、科学、实用及注重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这也正是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引入建筑计划理论及方法教育的意义所在。
3.3 有利于学生把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学课题应反映专业特点,让学生理解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理解建筑设计实质上是在城市规划管理下展开的创作。建筑计划作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个环节,对学生认识、把握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过去的建筑设计的教学模式和规划专业的关系较弱,在教学过程中,建筑设计课题是孤立的,而后期的规划专业教学又是另一套框架与思路,这样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通过建筑计划下的建筑设计教学,能让学生思考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完整的建筑设计步骤和程序建立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对高年级的城市规划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低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与高年级规划专业间形成良好的过渡。
3.4 有利于学生规划思维的建立
学习设计,不仅要学习空间的创造,还要学习设计方法与思维方式。建筑设计教学往往比较重视感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培养,而对于理性分析与逻辑思维的训练较为欠缺。对于规划专业的学生而言,逻辑思维、理性分析、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是建立规划思维方法的重要方面。
引入建筑计划概念的建筑设计注重实践调研与分析研究,强化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强调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结合与交互,注重培养学生系统化、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在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重视社会、经济等背景问题的思考,对事物背后的动因主动探求,让学生了解在做设计前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是城市规划专业学习的基础。建筑计划学下的建筑设计教学,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重视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形成过程,以及任务书对后续建筑设计的指导。培养学生客观理性的分析课题,鼓励学生自主寻找背景资料和理论支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实质和根源,为复杂背景下的特定地块寻求最合理的利用方式,并依此提出创造性的设计理念与方案。增强了学生对建筑设计全方位的把握能力,使得低年级的建筑设计教育更加符合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要求。
4、建筑计划下的建筑设计教学的展开
4.1 教学目标
建筑计划下的建筑设计教学是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重点在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衔接、建筑设计方法启蒙、建筑快题入门、自主的学习方法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本课题的教学目标为:
1)建立建筑设计基本概念;
2)了解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专业的关系,了解制定建筑设计任务书的意义与方法;
3)掌握小型建筑设计方法和程序;
4)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与方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合作方法;
5)将前期所学基础知识应用于实践(表达、思维、调研、构成、材料、结构等)。
4.2 教学组织与安排
城市规划专业设计基础课共分为三个阶段展开,其中,设计基础I、II为设计启蒙阶段,设置在第四学期(二年级下),核心安排了“城市规划管理下的建筑设计”和“建筑计划下的建筑设计”两个课题,在完成两个小建筑设计的同时,插入若干小型建筑的快题训练(快题环节教学明确给出建筑类型),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制定规划设计条件及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基本能力,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图2)。在其后的第五学期(三年级上)的设计基础III中,将以“切片”解读的方法来强化建筑设计的“方法论”,使学生深入了解建筑设计的各个层面,并达到能进行较复杂的建筑设计的水平4。
建筑计划下的建筑设计教学设置在城市规划管理下的建筑设计教学课题之后,这时学生已基本了解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以及基本掌握了调研分析的方法。在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将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深入的现场调研,同时查找同类项目资料做类比研究,完成“建筑策划报告”;进一步对项目进行具体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确定建筑规模,个人独立完成自己的“建筑设计任务书”;在此成果的指导下,推敲建筑的空间、功能、形体等,独立完成小型公共建筑的方案设计。
4.3 教学内容与作业设置
4.3.1 理论教学内容
理论讲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了解建筑计划的概念与意义和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内容与制定方法,学习建筑设计相关基础知识。本环节理论教学分为三个方面:
1)建筑设计的本质:简述建筑与城市、建筑与环境、建筑的社会与人文属性、建筑的空间创造的关系。让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建筑观,对设计师的角色有初步的正确理解。
2)建筑计划学的相关基础知识以及建筑设计任务书制定的方法。主要讲述什么是建筑计划、为什么要学习建筑计划、建筑计划和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内容和格式、任务书中各数据的确定依据以及计算方法,让学生初步建立起建筑计划学的知识框架,学习掌握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制定依据与方法。
3)讲授小型公共建筑设计理论基础:建筑设计要素、设计方法、设计的程序,建筑空间的组织与形体构成等。
4.3.2 实践教学环节
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基础上,课程进入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将围绕研究对象——位于西安市高新区的三块用地(见图3),分组进行现场调研,并在规划设计条件下制定建筑计划书(包括策划报告与建筑设计任务书),以及在其指导下进行小型公共建筑设计。
调研环节是建筑设计课程教改的重点与创新点之一,分为三个部分:针对地块外部环境的综合调查——在这个部分,建筑的社会属性与人文属性是引导学生思考的重点;针对拟建建筑的使用主体进行调查研究——调查过程中强调建筑要以人为本;类比调查——以拟建建筑同类建筑的实态调查与资料调查,作为建筑规模与指标确定与测算的参考之一。
第一、二部分的调研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针对地块的调研主要围绕拟建建筑所处地段的社会、人文和地域条件进行调查。社会因素是决定建筑性质性格的基础,包括当地经济构成、社会习俗、人口构成特点、文化圈、生活方式等人文环境概念。例如,文化建筑受地域内的文化特征及变化趋势影响;商业建筑要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商业价值、与周围公共空间的关系等。围绕拟建建设项目中的活动主体——建筑的使用者的调查,可以依使用方式和范围的不同,将使用者进行划分,不同的使用者,其活动方式和特征以及对建筑的要求有所不同,反映到建筑上将会产生不同的空间要求。
拟建建筑同类建筑的使用调查与资料收集是设计任务书中指标确定与测算的基础之一,通过对同类建筑使用和生活状态的实态调查,来了解、统计和推断拟建设项目的功能与指标要求以及评估现有指标的合理性。
由于课时量有限,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组织比较紧凑,过程中要求教师在教学组织中积极引导学生改进工作方式,优化团队协作,以保证每一阶段的工作能有序、有效地开展。
4.3.3 教学要求与作业设置
学生在本环节的建筑设计学习中,需要通过调研、分析、策划、设计等环节,主动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运用系统的思维方式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进行相应的建筑计划工作。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制定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基本能力,还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
为了达到本环节的教学目的,结合实践教学组织共设置两个作业。作业一的成果以“建筑计划书”的形式出现,内容包括“建筑策划报告”和“建筑设计任务书”,在此基础上,依据建筑设计任务书完成作业二——进行建筑方案设计,掌握建筑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建筑计划书由小组共同完成,成果要求提交A3图册。具体内容包括调查的工作框架、详细的调研报告以及建筑计划书所涉及到的各项内容:包括建设目标、项目性质、规模、设计原则、设计内容、建筑性格意向、建筑空间组成要求与空间规模、建设项目的空间构想、各组成部分的内容等内容。建筑设计任务书由个人完成,内容包括:(1)确定设计任务——对建筑的性质、规模和形象定位进行文字性的表述;(2)确定各空间的面积——通过表格表示出各功能空间的面积和相关要求;(3)提供经济技术指标——在规划设计条件许可的范围内的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和绿化率等相关指标。
5、建筑计划下的建筑设计教学效果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建立了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关系的理解,能够展开对建筑设计相关问题的思考,理性地把握建筑单体与城市背景的关系,基本掌握了建筑计划书的制定方法以及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定量测算方法,并能在其指导下进行建筑设计的分析与创作;同时培养了学生集体协作的能力。该课程在培养学生建立客观理性分析问题的方法与习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实质和根源、变被动设计为主动设计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较好效果。
结语
建筑计划下的建筑设计教学是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重要启蒙环节之一。其教改的核心内容是在设计之前增加了前期策划与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制定,教师不是简单地提供建筑单体任务书和各项指标,而是创造条件,使学生在深入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建筑设计的本质与目标;通过调研和资料收集研究,学习建筑设计指标的确定与测算以及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制定方法。“授之以渔,胜于授之以鱼”,本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寻找背景资料和理论支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
注释
1.庄惟敏的《建筑策划导论》第二章2.2建筑策划的涵义
2.庄惟敏的《建筑策划导论》前言
3.参见建筑与文化: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之“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学”与“规划管理条件制定基础知识”。
4.参见建筑与文化: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之“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学”。
参考文献
[1]陈秉钊.当代城市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新的学期又开始,在这个学期中,为保证学期的英语教学,制订以下计划。
一、现状分析
通过与初一学生一个学期的交往与了解,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他们英语口语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都只会几句基本的日常交际用语,碰到较复杂的问题,学生就无所适从,灵活性较弱,语音语调不够自然流畅。考试成绩出现 “两极分化”现象,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
二、指导思想:以校领导对英语工作的要求为指导,以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为目标,创设七年级的英语特色教育,创造浓厚的英语氛围,使英语教学不断提高。现阶段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增强信心,克服困难。除了从思想上给予引导之外;在教学上,有针对性、目的性、有系统、有计划地上好课。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把学生的英语基本功打扎实。
三、工作目标
1、加强教师间的教学交流,缩小班与班的成绩差距。
2、在日常教学中打好语法基础,强化听说训练。
3、加强学生自学方法、预习习惯的形成于培养。
四、具体工作:
(一)加强新课改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1、通过学习领悟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建立全新的教学观念,灵活的课程体系,多元、开放的课程评价标准,重视基础,适应个性需求。关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构建发展的平台。努力将新观念、新思路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之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全组英语老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反思、探索、提高自身素质。
(二)重视学生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1、培养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2、培养科学记忆单词的习惯;
3、留意课堂和课下衔接,培养书写规范化习惯;
4、培养用心听讲,积极思索,大胆参与的习惯;
5、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做笔记的好习惯;提出要求,注重检查落实,(三)在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坚持每周集体备课,发挥集体聪明才智,认真钻研教材,改进学案,创高效课堂。
有交流才有进步和提高。七年级英语组教师将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备课组全体成员要做到精心备课,吃透教材,根据每个单元各自特征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制定出不同教学设计方案,以此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的不同,结合我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力求教学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习主动性。
(四)加强对学案导学的利用,注意传授知识与及时评价相结合,强化反馈,强化落实。
在课堂上力求把每节课的每个知识点,如语音、词汇、语法讲清晰、讲透彻。针对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讲练多次,但学生仍未把握的情况,要注意及时把知识传授和评价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好课前2分钟,进行教师检测与自检,并及时讲评。
(五)针对七年级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
1、准确领会《英语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要求、原则,严格遵守英语教学规律。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同时,坚持精讲多练,为每位学生尽可能提供发言机会。
2、结合各班实际,仔细研究教材,实施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特别注意面向全体,随时调整教学密度、深度、广度,提出的问题要注意深浅结合、因人而异,作业要有层次区分、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预习好新课,听懂每一节课,回答好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做好每一道适合自己的习题,从而増强学习英语的信心,顺利完成教学计划。
3、对待每一位学生都满腔热情、一视同仁,为每位学生的成长负责。对学困生要加倍关心、非凡爱护,耐心辅导差生,耐心解答他们学习疑难问题,使之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采用“一帮一”优生帮差生的形式,定期反馈教学效果。
4、针对部分差生重视英语程度不够,学习英语随随便便的现象,教师要做好思想工作,晓以利弊,用实际事例感染学生。适度要求,低起点、低标准,对部分学习方法不当导致厌学的学生,教给他们记忆方法、理解方法,把难点通过各种形象、简洁方法讲得通俗易懂。联系生活实际,使知识问题生活化。
五、教学具体措施
1、认真备好课,上好课,通过做游戏、唱英文歌,单词比赛等多种形式,多利电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上和生活中注意因才施教,做到“一视同人”关心差生,对其循循善诱,耐心教育。
3、平时多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思想动向,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情况,有困难时助其克服困难。
4、多与差生沟通,助其克服自卑,增强信心,利用课余时间及晚温辅导其学习。
5、开展我校的“以学定学,互助达标”的“四/六人”学习小组教学模式,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前进。
6、主要措施:
1)备课方面
深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上好一节课很关键的一个步骤。因此,坚持按规定时间开展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制定活动主题,规定每个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发言前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分析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研究如何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切实做到面向全体,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吃透所教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其与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
2)上课方面
抓好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益。以“聚焦高效课堂”为重点,努力追求真实、高效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机会。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掌握。每节课后及时以课堂学生学力情况分析、教学措施实施情况及修改意见为主做好反思,总结经验得失,做好课后反思的记录工作。
3)教研方面
积极参加校内外教研活动,积极配合教研组活动,.深入课堂,听评课,在评课过程中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对本组教师教学有新创意的方面进行肯定且推出本组,以供大家共同研究探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我们备课组成员将认真学习教学新方法,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加紧“课题教学研究”,实现课后反思。
4)活动方面
为了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我们将开展适合学生的课内外趣味活动,使学生对该学科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我们以“组织英语活动”为突破口,强调全体学生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根据七年级学生知识状况、课程安排,我们备课组精心策划,有效组织,决定开展一次英语书写比赛,一次学生朗诵或阅读比赛活动,一次读书笔记评选,一次听课或阅读笔记展示。
东昌府区沙镇中学 许书敏
一、指导思想
七年级强调与小学的衔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指点学习语文的方法,扎扎实实地打好语文知识基础,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告别相处六年的小学,怀着激动的心情,踏入七年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都是接受式学习,在这方面的能力肯定不强。因而,这个学期的语文教学,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包括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课堂上听讲要记笔记,要积极发言提问等等,另一方面,要继续进行师友团捆绑评价教学模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1.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掌握七年级上学期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形义,并学会运用;指导学生理解课本中的文章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3.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4.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并初步具有欣赏优秀作品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一)关于课堂教学
首先,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师生互教互学,教师做平等中的首席。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活动要实在,体现学科特征,活动要有目标,有监控,有评价。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学生认知过程,促进认知的深化。课件使用要突出问题提示、资料展示。
第六,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 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的课堂点评或评价不“简单化”、“庸俗化”,切实、有效。
(二)关于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
1.全面推行“每日语文”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每人必有,每日必有。具体做法 :
①准备一个读书笔记本(随笔),做好每项内容; ②提前做好每日语文内容,不影响其他预习工作;
③具体内容:学习一条成语或一条名言(每天必需做的内容,可以按照学生学号顺序,指定学生写在黑板上,内容要具体,供学生自主抄写学习);讲一则故事(要短小精悍,有情趣)、欣赏一首诗歌(将诗歌抄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由提供者赏析)、介绍一则新闻消息、成语解说(均在课前准备,课堂3分钟内完成);写一段话(随笔)(写在读书笔记本上,长短不论,要有一定文采);上课至少回答一个问题或提出一个问题。
2.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学科特色活动,如硬笔书法比赛、朗诵比赛、成语考查比赛等,充分利用启正社刊,多推荐学生优作发表,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3.积极动员、认真组织学生参加语文教研组举办的“学生语文节”,注意发现那些有编、导、演特长的学生,群策群力,共同办好语文晚会,形成组织网络。
4.积极参与年级组组织的墨香班级、书香班级的创建活动,校园文化建设,规范学生的书写,引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三)关于备课、听课和作业 1.坚持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按照学校及备课组要求,认真备课,备课充分、彻底、全面,备教材,备学生,备作业,坚决做好教学准备。
2.课后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新教师应该每课必有教后记,通过反思,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并改进,尽快提高教学水平。
3.多听课,积极跨学科听课,认真记录,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对存在的不足最好能有自己的看法。
4.所有布置的作业必须收齐,及时批改,每次批改要有记录。督促学生进行订正,老师要及时批改学生订正的内容。作业反馈最好不隔日,努力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
5.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作文训练共分六个单元,按照训练的目标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和想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的训练。提升写作能力,一是训练,二是积累背诵。既要积累一定量的写作素材,字词,也要积累一定量的开头结尾,然后才能灵活运用。三是创新,鼓励学生运用小标题、对话式、片断组合式或日记体、新闻采访体、书信体等形式写作。
(四)关于作文的批改
1.百分制,基准分设在85分,以肯定学生长处为主,尽量多找其亮点,以此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2.批改要求:学生自评、互评,然后教师评改作文以及学生的评语。学生改出别字、病句,文中改动不少于5次,眉批不少于3次,好的地方引划“~~~~~”,总批不少于五行字(100字左右);
3、每次作文都要详批,安排至少5篇的面批。
⑤学生每天坚持练字一张,教师对学生平时作业的书写要求要严格。
(五)关于提优补差
1、提优重在拔尖,补差重在提高,在基本了解学生学情后,确立相关人员名单,做到有针对性,还要注意在课堂上有意识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优生吃得饱,让潜能生吃得好。
3、可以发挥优生的优势,同桌实行师友组制度,前后桌实行师友团制度,捆绑评价,介绍学习方法和互帮互助的方法,让其懂得怎样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4、对于潜能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在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5、对优生要鼓励他们多做创新的事情,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多下功夫,组织成立“启正”文学社,鼓励他们多向校刊《启正》投稿,由作文主管负责,定期开展读书写作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关于组织教学
1、认真准备,上好开学第一节语文课,学习要求的提出要具体明确,做好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尽快建立班级语文学习委员会,设立总管和主管,尽快成立师友团和师友组,收发作业、课堂讨论、综合性实践活动、背诵检查、积分纪录等都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加强合作学习。
3、加强与家长、班主任的沟通,强化课堂管理,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课一旦有违纪现象发生,就一定及时批评制止,并尽量自己解决,也可以和家长和班主任沟通,共同教育,将一些违纪现象扼杀在初始阶段。
4、在平时上课时,老师尽量做到克服语文课枯燥的特点,上课尽量力争生动有趣。
5、注重预习和复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温故而知新”。要注重课后复习,单元复习,阶段复习,提升学习效果和能力,可采用听写、小组检查等方法检查,也可以请家长帮助检查默写字词、背诵课文等学习内容,力争人人“过关”。
(七)关于考试
每次考试后每个老师要仔细分析试卷和成绩,找到存在的不足和偏差,及时弥补,调整好教学侧重点,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对师友团和师友组进行评比奖励。
五、教学进度
初步计划每二周完成一个单元的阅读教学。
学科:美术 时间:2018.9.1 教师:崔俊红
一、学情分析
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学校,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稍有欠缺,表现在对于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还不够熟练或者不规范,少部分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还没形成,考虑到七年级学生本学期的上课特点。所以,本学期将继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外,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下阶段的计算机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部分来自城区学校,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比较好,对此应继续保持他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的探索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编程基础知识,引导他们向尝试完成较为优秀的计算机设计作品(电子报刊)的方向努力。
二、教材分析
1、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
知识结构体系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介绍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信息基础知识和基础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第二部分是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
技能训练要求: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能够形成基本的信息素养,较为熟练的操作Word和wps操作系统。
2、本学期教材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学期所学知识是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础知识,为以后深入学习计算机流行软件打下扎实的基础。教材所涉知识都是当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热点知识,学生兴趣浓,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关键,培养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的学生,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社会才能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自学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要求掌握的具体知识点如下: 信息的概念;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的相应的软硬件知识;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期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手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计算机的演示操作,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以及关心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信息的概念和意义,初步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2、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
3、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的软硬件基本知识;
4、windows的基本操作。
五、教学措施
1.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纲,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在开学初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认真落实“五认真”具体措施:
(1)认真备课:力争集体备课,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探索、研究疑难问题及有关微机实践。领会大纲精神,钻研教材内容。
(2)认真上课:以启发式教学为原则,以操作训练来强化概念,形成技能、技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精讲多练,前后连接,板书规范清楚,教态亲切、自然,采用多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及时总结,做好教学后记。
(3)认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每节新课前做好预复习工作,以利于巩固教学重点和克服薄弱环节,有利于强化信息技术术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4)认真组织辅导: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辅导,帮助分析原因,启发思维,寻求正确的操作习惯和方法。采用多关心、多提问帮助学困生,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特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的特长。
2.提优补差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对于优秀生可以适当学课本以外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并在学习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技能、技巧;对于学困生在课上、课后给予更多关心、帮助和指导。对于特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的特长。
喷丸成形是一种借助高速弹丸流撞击金属构件表面, 使构件产生变形的金属成形方法, 喷丸成形是一种无模成形工艺, 它是50 年代初伴随飞机整体壁板的应用, 在喷丸强化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工艺方法, 它是飞机制造中成形整体壁板和整体厚蒙皮零件的主要方法之一。国内外大量飞机机翼下蒙皮成形中都采用了该种工艺, 如B747, A380, ARJ21 - 700 飞机等。
零构件的抗疲劳特性研究通常通过试验或分析来完成。为研究某种工艺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通常规划成组对比试验, 在相同的应力水平下进行试验, 将试验得到的疲劳寿命结果进行数理统计, 进行F检验、t或t’检验其方差、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 然后进行区间估计得到某一置信度下的试件中值疲劳寿命性能变化率。
结构细节疲劳额定值 (以下简称DFR) 为应力比R=0.06 时, 结构能够承受105 次循环 (95% 的置信度, 95% 的可靠度) 时所对应的最大应力值。由于该值是结构细节本身固有的疲劳性能特征值, 与使用的载荷无关, 工程上常用该值来表征零构件的抗疲劳特性。为研究2024HDT - T351 铝合金板材在喷丸成形工艺下的抗疲劳特性, 规划了DFR对比试验, 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疲劳试验件
根据某型飞机外翼下壁板结构细节及其喷丸成形情况, 不同于传统的试验件, 设计了一种创新的不传载紧固件结构单细节DFR值疲劳试验件, 如图1 所示。
选取喷丸成形两种直径的大弹丸:3.18mm (渗碳钢丸) 和4.8mm (渗碳钢丸) 。选取两种喷丸气压:P1和P2。采用双面对喷喷丸成形, 覆盖率取自某型飞机外翼下蒙皮。变化喷丸成形大弹丸的直径和喷丸气压, 规划了4 组喷丸成形试验件, 同时为了能进行了对比, 规划了原始状态基准组, 共5 组试验件, 每组10 件, 试验件除了喷丸成形参数不一致外, 其他完全一致, 详细试验件分组详见表1。
结构细节DFR确定方法
试验确定结构细节DFR方法
在某一应力水平下作n个试验件, 按照双参数威布尔分布原理, 具有95% 置信度和95% 可靠度的疲劳寿命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为双参数威布尔分布中相应于37% 存活率的特征寿命的点估计值;ST为尺寸系数;SC为置信系数;SR为可靠度系数;n为试样总数目;m为完全寿命试样数, 当试验结果都是完全寿命时, m=n;a为威布尔分布的斜率参量, 取α =4 ;Ni为第i个试样的试验寿命。
要刚好试验得到N95/95 等于105 次循环事实上是非常困难的, 使用标准S - N曲线方法来确定结构的DFR值, 具体方法如下:
如果在任意应力水平 (σm0, R) 下做一组试验, 求出其双95% 寿命N95/95, 然后按下式求出该结构的DFR值:
式中:σm0为材料常数, 对于铝合金, σm0=310MPa;S为材料常数, 对于铝合金, S=2.0;R为试验应力应力比;σmax为试验应力水平的最大应力。
DFR理论计算方法
有不传载紧固件结构细节DFR计算公式:
DFR=DFRbase×A×B×C×D×E×U×RC (5)
式中:DFRbase为具有数百个相似细节结构件允许使用的最小DFR值的基准值;A为孔填充系数;B为合金和表面处理系数;C为埋头深度系数;D为材料叠层系数;E为螺栓夹紧系数;U为凸台有效系数;RC为构件疲劳额定系数。
试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试验件典型破坏特征如图2 所示, 从紧固件孔处起裂, 断面穿过紧固件孔。
采用肖维娜准则对异常数据进行取舍, 通过对5 组数据处理分析, 得到试验结果汇总分析表, 如表2 所示。
从表2 可以看出, 四组喷丸成形试验件的DFR值较基准组高, 经过大弹丸喷丸成形后疲劳性能提高5% 至10%。而从参考文献可以看出, 喷丸强化工艺对疲劳性能的提高10% 以上, 可知大弹丸喷丸成形对疲劳性能的提高不如喷丸强化, 可能是由于喷丸成形只要求零构件达到目标外形, 覆盖率较低的原因。
原始状态基准组DFR理论值计算
基准组DFR理论值按有不传载紧固件结构细节计算:
DFRbase=1 3 0×2.8/3.1 5=1 1 5.5 6 (d/B=7.94/40=0.198, Ktg=3.15) ;A=0.93 (高锁, 干涉) ;B=1.0 (按2024, 机加) ;C=1 (TC=0.135×25.4=3.429, t=1) ;D=0.93 (叠层/d=20/7.9375=2.52) ;E=1.05 (钛合金抗拉型100°沉头高锁螺栓) ;U=1;Rc=1.44 (nd=1) 。
对比原始状态基准组试验得到的DFR可以看出, 原始状态基准组DFR理论值比试验值略低, 计算方法保守。
结语
通过对2024HDT - T351 铝合金板材大弹丸喷丸成形的疲劳特性研究, 根据数据分析及对比, 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 试验在相同试验件外形尺寸下进行试验, 原始状态基准组的DFR值最小, 经大弹丸喷丸成形后, 试验件疲劳性能略高于原始组, 性能提高5% 至10%;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2021年七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总结
本学期,本人担任七年级___班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本人以学校及各处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水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成绩为中心,以深化课改实验工作为动力,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标任务,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方面,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___”重要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认真学习新课改理论,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参加自学考试,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通过学习,转变了以前的工作观、学生观,使我对新课改理念有了一个全面的、深入的理解,为本人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打好了基础。
二、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工作纪律
一方面,在工作中,本人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以一个___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会。另一方面,本人能够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心爱护学生,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强化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学期,本人能够强化教学常规各环节:在课前深入钻研、细心挖掘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教材结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力求在备课的过程中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在此基础上,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备写每一篇教案;在课堂上,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课堂___分钟要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后,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后进学生的思想工作及课后辅导工作;在自习课上,积极落实分层施教的原则,狠抓后进生的转化和优生的培养;同时,进行阶段性检测,及时了解学情,以便对症下药,调整教学策略。认真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四、加强研讨及学习,努力提高教研水平
本学年,我积极参与科组教研活动、学习课改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积极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在推广目标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先进教法的同时,大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到一定的发挥,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由于本班学生基础较差,很多学生学习困难又不愿多看书练习,对于潜能生我做了如下工作:
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对学困生加以特别的照顾,如回答问题、上黑板板演方面,只要他们有人举手,就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感到在老师心目中与其他生有一样的地位。课堂上,我为了给学困生更多表现的机会,经常向他们提一些简单又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对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如果回答不正确就及时给予启发引导。教学中我能对学困生从感情上热情关心,学习中细心指导,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随时给予鼓励,逐步促使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如在平时布置作业时,我给这些学生单独布置,并给予面批,对于作业中的每一点进步,当面加以表扬鼓励,并在本子上写上“有进步”、“你真棒”、“你真行”、“太好了,下次继续努力”等鼓励的话,对于不懂或做错的地方,我当面加以辅导帮助,直至搞懂。学困生最怕的莫过于考试,因为考试抖开了他们的老底,他们怕老师的指责,怕同学的讥笑,更怕家长的拳脚。为了消除他们的害怕心理,在平时考试出卷时,尽量增加基础题的分量,对于综合题,尽可能增加几个小问题,以减小难度。对于考试成绩进步的同学,及时表扬,通报家长,对于考的不理想的学生,及时加以辅导,除对他们的成绩保密外,还与家长谈话,让他们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指责。平时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记入他们的小档案,由于老师的信任和鼓励,这些学困生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思维较以前有所改进,课上也比以前活跃,对数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为更好地学习数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六、正视自我,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本次期末考试,我所带七年级___班的数学学科成绩相对其它兄弟学校,有一定的差距,本人认真进行了反思,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不够,致使学生基础知识把握不扎实;、对知识点的检查落实不到位,部分差生不交作业现象不能经常分层次布置作业及练习;
3、对差生的说服教育缺乏力度,虽然也抓了差生,但没有时时抓在手上。
下学期改进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对新课改的认识,在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狠抓检查,落实对知识点的掌握。将差生时时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多一些谈心、辅导,使其逐步转化进步;
3、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取措施,加强训练,落实知识点。
5、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努力提高教学成绩。
6、群体育人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加是要加强与班主任之间的联系,共同解决所任班级班风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范文仅供参考
——王 婷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几种操作,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本学期在学校的领导下,并结合我校计算机的硬件实际情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学期临近结束,回顾一学期以来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教育教学思想方面
本人能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加强自我修养,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热爱学生,真诚对待学生,受到学生的好评。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切实运用到工作实践中。
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方面
(一)备课
开学初,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写好教学计划,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法,认真学习《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在积极参加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备课,备课分三个方面:①备教材:钻研教材、搜集有关资料及新科技等前沿信息,对教材系统、重点和难点内容,做到心中有数。②备学生:经常了解学生的态度,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③备教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现代教学媒体,提倡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同时为了上好每一节课,通过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
(二)上课
上课时认真讲课,教学目的明确,符合学生实际,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努力做到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情意三者统一。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目标均能实现。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到条理清楚、难度适宜、密度合理,保证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精讲精练,不出现知识性错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讲思路、讲规律、讲方法、学法,力求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看待和使用网上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注意课堂管理,上课期间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给定的任务进行操作,同时又注意因材施教,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到各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差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做好课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三、个人教学业务水平学习方面:
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很快,新知识、新产品、新术语几乎天天出现。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自我加压,才能将信息知识更流畅地、轻松地、完整地讲授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始终走在信息技术知识的前端,跟上不断发展的时代步伐。积极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并获得相应的证书,认真、主动地向其它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以便在工作中能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
四、本人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计算机教学工作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进步。
(三)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注意力。
以上是本人在本学期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总结。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我要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加快发展、争创一流!”为目标,踏实工作,服务于教,努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一些精密、超精密应用场合,如卫星轴承、卫星天线、激光反射镜、惯性导航系统、机器人手臂和光学座架等,要求其产品或零件材料具备在高的温度梯度或机械外载荷下抵抗变形的能力[1]。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SiCp/Al)具有比强度和比模量高、耐高温、热膨胀系数小、尺寸稳定性好等特点,很好地满足了上述要求[2]。随着SiCp/Al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的日臻完善和可靠性的不断提高,它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上述场合,从而其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也得到了密切关注。
SiCp/Al复合材料由于塑性低以及在微观上的不均匀性而难于采用机械加工,特别体现在刀具磨损快和加工表面缺陷多等方面[3,4,5,6]。目前针对SiCp/Al超精密加工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且绝大多数的研究工作仅限于切削参数和增强颗粒体分比、尺寸等对加工表面粗糙度和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7,8,9,10]。虽然Hung等[8]研究发现,SCD刀具切削体积分数为10%的SiCp/A359复合材料时发生了剧烈的后刀面磨损,并认为刀具可能发生了扩散磨损,但没能做出理论解释或提供实验证据。
本文对超精密车削SiCp/2024Al复合材料时SCD刀具的磨损形态和磨损机理进行研究,进而为超精密切削此类材料时的刀具选择提供依据。
1 试验条件及方案
使用SCD刀具对体积分数为15%的SiCp/2024Al复合材料(粉末冶金法制备,平均颗粒直径为2μm)进行超精密外圆车削,基体材料的主要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工件材料尺寸为ϕ25mm×15mm。刀具材料及几何参数见表2,切削过程中采用煤油喷雾冷却。车削试验在二轴Nanosys-300型CNC超精密加工复合系统上进行,该机床的测量和控制系统分辨率为1.25~5.00nm。如无特别说明,机床转速n、进给量f和切削深度ap分别为1000r/min、3μm/r和10μm。表面粗糙度的测量在Form Talysurf-120表面粗糙度轮廓仪上进行,其标准圆锥形探头直径为2μm。测量取样长度设置为0.25mm,采样步长为0.25μm,测量总长度为5×0.25mm。切屑后经环氧树脂冷镶嵌、抛光、腐蚀。使用Quanta 200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刀具磨损形态和切屑形态进行拍摄。SCD刀具切削表面物相分析在XD-3A型X射线衍射仪上进行(采用Cu靶),后刀面物相分析在HR800 UV型激光拉曼仪上进行。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崩刃与剥落
图1和图2所示分别为圆弧刃和直线刃的SCD刀具磨损形貌,从图1a、图1b和图2b可以看出,SCD刀具切削体积分数为15%的SiCp/2024Al时,发生了微磨损以及较多的脆性崩刃和剥落。切削SiCp/Al复合材料时,刀具由于交替切削软的铝合金基体和硬脆的SiC增强颗粒而承受交变应力,切削振动现象较严重,如图3所示,刀具-工件相对振动幅度在100~150nm之间。此外,切削时SiC增强颗粒对切削刃或前刀面具有频繁的强力冲击作用,使得刀具承受较大的冲击应力。在上述两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当刀具刃口局部区域应力达到其脆性解理强度时,就会发生微小的脆性剥落或崩刃。而在发生剥落或崩刃处极容易产生应力集中,从而引起更大规模的崩刃或剥落,如图1b、图1c和图2b所示。
(e)靠近切削刃处的前刀面
(c)(a)中B部分放大图 (d)前刀面(110)
2.2 磨粒磨损
由图1d可看出,圆弧刃SCD后刀面存在明显的磨粒磨损痕迹,而图1e和图2d表明前刀面也存在着不甚明显的磨粒磨损痕迹。这是试验前未曾料到的,因为一般认为由于SiC增强颗粒的硬度(3000HV)远小于单晶金刚石的硬度(10000HV),从而前者不可能在后者上刻划这么多如此明显的沟槽。
产生上述现象一方面归因于工件材料中的众多硬质相SiC颗粒的刻划作用,虽然单晶金刚石的硬度比SiC的硬度高出数倍,但由于SiC颗粒众多(对本文所使用的材料,每20μm长度上分布5~6个SiC颗粒),SiC对单位长度切削刃的冲击、刻划达105~106次/min(n=1000r/min);另一原因是超精密切削SiCp/2024Al复合材料时,SCD刀具在铜元素作用下发生了化学磨损。比较图1d和图2c可知,后者并未发生明显的磨粒磨损现象,这是由于直线刃刀具后刀面为(100)晶面,其耐磨损性能和耐化学腐蚀性能优于(110)晶面。
2.3 化学磨损
如图1c所示,圆弧刃SCD刀具圆弧顶部后刀面有一抛物线状磨损平台,它的尺寸比其他磨损部分大得多,即使在低倍下也很容易观察到。为探究SCD刀具这种磨损是否为化学磨损,对试件已加工表面进行XRD物相分析。由图4可知,XRD物相分析结果虽然没有显示SCD刀具切削SiCp/2024Al时发生化学磨损的直接证据——石墨的存在,但表明加工表面有Cu2O和CuO生成。
Uemura[11]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理论上铜比铁更容易使金刚石产生石墨化,但实际上切削纯铜时,单晶金刚石刀具基本不发生石墨化,这是因为铜不固溶碳,因此切削纯铜时金刚石刀具表面一开始生成的一层极薄的石墨膜不会增厚,从而也就不能促进氧透过这层石墨膜继续向金刚石表面扩散。而切削包含着硬质颗粒的铜合金时(如Cu-Si合金),金刚石刀具表面生成的这层石墨薄膜不断及时的被刮除,这意味着氧或者氧化铜可以通过与刀具表面的氢反应而直接浸蚀刀具。对本次试验研究来说,所使用的SiCp/2024Al基体中含有质量分数为3.8%的铜元素(表1),而图4也说明了SCD刀具切削SiCp/2024Al时的确伴随着铜的氧化物的产生。鉴于切削时刀具后刀面处的石墨化层一旦形成就会被工件材料抹除以致XRD无法分辨的事实,采用激光Raman对SCD刀具后刀面磨损带进行物相分析,以找到SCD刀具发生石墨化的直接证据。
如图5所示,石墨拉曼峰(1590.67cm-1)的存在表明SCD刀具超精密车削SiCp/2024Al时的确发生了石墨化(图5中1338.83cm-1对应的为金刚石拉曼峰)。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单位时间内金刚石石墨化产生的石墨量很少,且生成的石墨不断及时地受到工件材料
(b)拉曼峰附近的放大
的擦拭作用,故残留在后刀面上的石墨量很少,所以图5中的石墨峰强度较弱。
由上述分析可知,SiCp/2024Al基体中铜元素在切削高温下被氧化生成Cu2O,它对金刚石刀具表面的化学吸附氢具有氧化作用,使得刀具表面生成一层石墨薄膜,而硬质SiC颗粒不断实时地将这层薄膜刮除,使得Cu2O能够不断与金刚石刀具表面的氢反应,从而刀具的石墨化也不断进行,最终形成如图1c所示的磨损平台。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铜在理论上很容易使金刚石刀具发生石墨化,加上SiC颗粒的促进作用,因此SCD刀具切削SiCp/2024Al时可能在较低温度下即发生石墨化。SCD刀具发生石墨化时,刀具磨损迅速,造成加工表面质量恶化,如图6所示。
(a)新刀 (b)切削6.4km
上述研究表明,由于铜元素在有硬质增强相存在的条件下能使金刚石刀具发生剧烈的石墨化磨损,所以切削SiCp/2024Al等这类含有较多铜元素的复合材料时,金刚石刀具的定向方案应该选择前刀面110-后刀面100或前刀面100-后刀面100,以减缓化学磨损,图2c就是采用了前刀面110-后刀面100定向,从而后刀面化学磨损程度比图1c轻的多。
3 结束语
SCD刀具切削体积分数为15%的SiCp/2024Al复合材料时,主要发生脆性崩刃、剥落、磨粒磨损和石墨化磨损。崩刃主要是由于该材料切削过程不稳定、切削振动较大、刀具承受交变应力这几个因素造成的。高温高压下众多硬质SiC颗粒的微切削作用是造成后刀面磨粒磨损的主要原因。SiCp/2024Al复合材料中铜元素的催化作用以及SiC颗粒的磨粒磨损作用的综合,造成SCD刀具后刀面发生剧烈的石墨化磨损。
参考文献
[1]Miracle D B.Metal Matrix Composites-from Sci-ence to Technological Significance[J].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65(15/16):2526-2540.
[2]欧阳柳章,罗承萍.复合材料应用及其进展[J].汽车工艺与材料,2000(2):28-31.
[3]Andrewes C J E,Feng His-Yung,Lau W M.Ma-chining of an Aluminum/SiC Composite Using Dia-mond Inserts[J].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0,102(1/2/3):25-29.
[4]Hung N P,Boey F Y C,Khor K A.Machinability of Aluminum Alloys Reinforced with Silicon Carbide Particulates[J].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1996,56(1):966-977.
[5]El-Gallab M,Sklad M.Machining of Al/SiC Par-ticulate Metal-Matrix Composites Part I:Too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1998,83(1/2/3):151-158.
[6]Manna A,Bhattacharayya B.A Study on Machin-ability of Al/SiC-MMC[J].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3,140(1):711-716.
[7]Chandrasekaran H,Johansson J O.Influence of Pro-cessing Conditions and Reinforcement on the Sur-face Quality of Finish Machined Aluminum Alloy Matrix Composites[J].Annals of the CIRP,1997,46(1):493-496.
[8]Hung N P,Tan T C,Zhong Z W,et al.Ductile-re-gime Machining of Particle-reinforced Metal Ma-trix Composites[J].Mach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9,3(2):255-271.
[9]Cheung C F,Chan K C,To S,et al.Effect of Rein-forcement in Ultra-precision Machining of Al6061/SiC Metal Matrix Composites[J].Scripta Materia-lia,2002,47(2):77-82.
[10]Chan K C,Cheung C F,Ramesh M V,et al.A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Surface Generation in Diamond Turning of an Al6061/SiCp Metal Matrix Composite[J].Mechanical Sciences,2001,43(9):2047-2068.
【2024年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2024年七年级语文课改教学工作总结09-15
2023年七年级英语下学期教学计划03-22
2024年七年级上学期德育工作计划02-23
人教版 2016年七年级上册 语文 教案11-26
XX年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09-25
四年级语文下教学计划09-25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学期语文复习计划02-12
高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