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导学案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中国诗导学案(推荐6篇)

谈中国诗导学案 篇1

设计人:刘增杰 使用时间:2012.09 班名: 组 名: 姓 名:

【学习目标】

1、概括各段大意和文章中心。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学习重点】

分析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异同,体会中国诗歌的精髓。

【学习难点】

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时数】

两课时

预习导读单

一、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其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二)文体知识——关于中国诗歌

1、诗歌的特点

①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②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③诗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2、诗歌的分类

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旧体诗)两大部分。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 9 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3、中国古代诗歌流派和文学运动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5)新乐府运动。由白居易、元稹倡导,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虽称为乐府,但不拘于声律,故称新乐府。白居易所作五十首,颇多反映社会矛盾之作,在当时较有现实意义,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多以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二、初读文本,基础积累

1、字音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一蹴而就()

②颦蹙()

③众咻()

...④梵文()

⑤撩人()

⑥轻鸢()...(2)给多音字注音

仿佛

见面

..①佛

②见

佛教

图穷匕见

..

厚薄

.挨打

.

③挨

④薄刻薄.挨家挨户

..荷

薄.

2、辨形组词 渐

衰

梵

妨

①

②

③

④ 惭

蓑

焚

防



3、词语释义

①回肠荡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惊天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超以象外,得其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数见不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⑤凑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⑥言有尽而意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咻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4、近义词辨析(1)辨别 · 鉴别

“辨别”是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鉴别”是辨别(真假好坏)。例句:①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________他们呢? ②专家________这件文物是否是两千年前的珍品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结论让人大吃一惊,这是一件赝品。

(2)采纳 · 采用

“采纳”指接受(意见、建议、要求)。“采用”指认为合适而使用。

例句:①对于任何成员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只要是正确的,都应该________和接受。②育种工作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常常________回交的方法。(3)珍藏 · 收藏

“珍藏”作动词,指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作名词,指收藏的珍贵物品。“收藏”指收集保藏。

例句:①我至今还________着祖母的一张生活照,看到它,我就好像又回到了祖母身边,好像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②现在东六宫都改为古代艺术品的陈列专馆,________展出宫内的绘画、陶瓷等。

三、研读文本,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演讲稿,面对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钱钟书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来论中国诗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

2、快速阅读文章第2---6自然段,抓住关键句,概括与外国诗相比中国诗歌的特征有哪些?

第2自然段:

第3自然段:

第4-5自然段:

第6自然段:

3、课文最后一小节是否多余?

4、作者论诗的基本立场是什么?

5、本文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

四、作业

熟读文本,完成课后的思考题。

【反思评价】

·不管开心还是忧伤,老师会一直伴你成长!自我组长

学科长 评价 评价 评

教师

评价

我的收获与反思: / 9

问题探究单

设计人:冯静华 审核人:刘增杰 使用时间:2012.09 班名: 组 名: 姓 名:

一、文本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这两句话?

2、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比较,得出了什么结论?

3、作者是如何形象地说明学习外国诗对学习本国诗有好处?

4、与西洋诗相比,中国诗有何特征?

二、合作探究

钱钟书先生在末段作出了“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这样的结论,何以见得?细读全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国 外

发展史

篇 幅

韵 味

风 格

内 容

三、作业

熟读文本,进一步质疑。

【反思评价】

·不管开心还是忧伤,老师会一直伴你成长!

自我组长

学科长 评价 评价 评

教师

评价

我的收获与反思: / 9

拓展训练单

设计人:冯静华 审核人:刘增杰 使用时间:2012.09 班名: 组 名: 姓 名:

一、技法迁移

比喻论证

[文本回顾] 本文是一篇有关中国诗歌美学与理论的文章,既有深刻的理性分析,也有生动的感性体悟,水乳交融,深入浅出;既有认识价值,又有审美价值。而其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运用的比喻手法,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学习借鉴。

[技法点拨] 运用比喻论证应注意:

(1)用来作比的事物必须精当、通俗易懂、真实可信,与被比事物(事理)有相似点。比如《劝学》中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比喻形象、生动、准确、精当,深入浅出,便于读者理解,起到了很好的论证效果。

(2)运用比喻论证,在叙述用作比喻的事物时要生动、具体,更要注意简明。不生动、不具体,对深入浅出地阐明事理效果不大;不简明,则喧宾夺主,淹没论述中心。例如《拿来主义》中用“昏蛋”、“废物”、“孱头”比喻在继承文化遗产问题上的三种人:“全盘否定”的左倾机会主义、“全盘吸收”的投降主义和那些胆小怕事的人。比喻准确,论述生动、具体而简明。

(3)弄清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区别:比喻论证重在“比”,是用他事、他物喻此事、此物,关系是间接的;举例论证则是用此事、此物说明此理,关系是直接的。

[技法运用]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两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二、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精髓(suǐ)

一蹴而就(cù)梵文(fàn)

轻鸢(yuān)....B.妨碍(fánɡ)

颦蹙(pín)

撩人(liáo)

槛外(jiān)....C.深挚(zhì)

叫嚣(xiāo)

纯粹(cuì)

咻咻(xiū)....D.悲怆(chuànɡ)真谛(dì)

粗犷(ɡuǎnɡ)皈依(ɡu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彗星

白炽灯

一蹴而就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B.羡妒

入场券

如雷灌耳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跻身

杀手锏

响遏行云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D.精湛

辨证法

轻鸢剪掠

瓜熟缔落,水到渠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虽然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商务、交流、购物上的不少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不少信息的真实性越来越感到怀疑。

B.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

C.这条河水质越来越差的原因,是人们缺少环境保护意识,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的恶果。

D.此次赛事看点颇多,上届冠军得主丹麦选手佛罗斯特有可能在决赛中与印尼老将苏吉亚相遇,他们将上演一场争夺冠亚军的好戏。/ 9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发射时间定在凌晨。________。火箭________,如同一条喷吐着烈焰的蛟龙,映红了整个山谷。______,将塔架导流槽内的蓄水化作一团浓雾,天女散花般四处散开。短短几秒钟,火箭精灵般地钻入了云层。______„„

①沉睡的群山,深邃的夜空,被一声轰鸣突然惊醒 ②一声轰鸣,突然惊醒沉睡的群山和深邃的夜空

③拔地而起,以雷霆万钧之势 ④以雷霆万钧之势,拔地而起⑤喷射的火焰 ⑥火焰喷射⑦我的眼睛追随着箭尾,突然热泪盈盈 ⑧我突然热泪盈盈,眼睛追随着箭尾

A.①④⑤⑦

B.①③⑤⑧ C.②③⑥⑦

D.②④⑥⑧

(二)、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8题。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领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5.本段文字作者论述了他的什么观点?(4分)答:

6.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在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5分)答:

7.文中“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是指哪些人?作者对这类人的态度怎样?(5分)答

8.“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这句话和“谈中国诗”有联系吗?你怎样理解?(4分)答:

(三)、类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1题。

谈 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 9 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枯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有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9.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6分)()..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10.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答:

11.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8分)答:

(四)语言运用(10分)12.根据下面的例句,运用比喻仿写两个句子。(以下三个句子,任选其二)(4分)山水田园诗是乡村牧童的一支短笛,清新而幽雅,绿林、青山、落日、孤烟,尽收眼底。边塞诗是 李白诗是 杜甫诗是

13.根据内容、句式要求补写句子。(6分)历史是一面镜子。如果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__①__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__②__综上所述,不难看出:__③__ 要求:续写的句子要合乎文意,使整段文字衔接顺畅,文意贯通;①②处的句式与其之前的标有问号的句式相同,要另举事例;③句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给整段文字作总结。

答:

三、作业

课外找一下文本中提到的一些诗歌,根据朱自清先生的鉴赏评价,认真阅读,细心感悟。

【反思评价】

·不管开心还是忧伤,老师会一直伴你成长!自我组长

学科长 评价 评价 评

教师

评价

我的收获与反思:

《谈中国诗》导学案参考答案 / 9 预习导读单

二、1、(1)①cù ②cù ③xiū ④fàn ⑤liáo ⑥yuān

(2)①fú fó ②jiàn xiàn ③ái āi ④báo bó bò

2、①逐渐/惭愧 ②衰败/蓑衣 ③梵文/焚烧

④妨碍/防备

3、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②a.形容声音特别响亮;b.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③超越事物的表象,才能把握其本质。④屡次见到并不感到新鲜稀罕。⑤生硬地结合在一起。⑥话说完了但意思令人回味无穷。⑦形容某些动物的叫声;喘气的声音。

4、(1)①辨别 ②鉴别(2)①采纳 ②采用(3)①珍藏②收藏

三、4、作者论诗的基本立场是从比较文学的立场看待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做论据。

5、(1)主要特点:开篇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证,而在论述中又不时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2)文章第1段,说明谈论中国诗要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然后层层推进,阐述中国诗的特点。每一个特点的论述,都含着对比与综合。对比,是指中外诗歌作对比;综合,是在诸多材料中综合中国诗的特点。文章结尾,作者又宕开一笔,“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使文章说理辩证周密。课文的整个结构圆通灵活,充满机巧。问题探究单

一、1、这两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没有坚实的基础,影响了艺术稳定、长远的发展。这段话很幽默,“流毒无穷的聪明”是批评,却批评得令人会心一笑。

2、作者认为,像各国人都是人一样,中国诗和西洋诗都是诗,共同点多于不同点。中国诗里有“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有“中国的”成分。在中国诗里零碎的,薄弱的,到西洋诗里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读者“回到本国诗”。

3、学习外国诗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此形象地表达了出来。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一样,其实都是要找一个归宿。作者打了一个精彩的比喻:就像外国人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对本国的爱恋一样,学习中国诗会使人对本国诗有更深的领会。选段中没有泛论、概论这类空话大话,读者在接受形象比喻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观点。

4、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拓展训练单

一、历史是人类社会的一支交响乐:战争是变奏曲,谈判是休止符,革命、变革是历史的最强音。山是生物进化的一本史书:岩层是书页,化石是文字,古生物的遗体、遗迹是精美的图案。人是一部电脑:眼睛是输入设备,嘴巴是输出设备,大脑是复杂的芯片。(第一句的比喻引领下面的三个比喻。四个比喻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且要合理贴切。)

二、1、B [“槛”读jiàn。]

2、C [A项诫—戒;B项灌—贯;D项辨—辩,缔—蒂。]

3、A [B项“由于”使句子主语残缺,把“由于”放在“公务员”之后,或者删去;C项“的原因”和“的恶果”杂糅,应删去一个;D项只争“冠军”不争“亚军”。]

4、A [从强调发射环境(上文的“凌晨”)考虑,第一处选①;从突出气势及与下文衔接考虑,第二处选④;第三处选⑤,与句①的句式一致;第四处选⑦,既有事理顺序,句意也给人以回味。]

5、作者论述的观点是:中国诗只是诗,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和外国诗是相融相通的。

6、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作者用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西/ 9 诗歌的交融性。

7、“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是指只关注、欣赏本国的文化,不去了解中西文化的交流、交融,孤芳自赏的人。作者对这类人进行了讽刺和反对。“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在幽默风趣中讽刺了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8、有联系。这句话恰好说明读诗的整个过程:“家居”是在读本国诗,“出门”是在读外国诗,“回家”是读完外国诗,又想起了本国诗,还想着再回到本国诗看看二者的区别。

9、C [A项“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错,由原文“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可见,不仅与“天赋”有关,还与“境遇”有关,至于哪个作用更大,文中无交代。B项说法有误,原文是说领略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但感受不一定能。因为“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D项“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错。原文是“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可见不同反应是由感受力强弱不同决定的。]

10、(1)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2)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解析 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先分析每段各写了什么,哪几段组成一个表意单位,即一个层次,将各层大意归纳概括出来即可理出全文结构。

11、(1)“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界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2)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静趣”。解析(1)从“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领起的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加以整合即可得出答案。(2)结合上文对“感受力”及“静”的解说,可知这句诗中体现出来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静趣”。

12、示例:边塞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奇瑰而雄健,黄沙、雪峰、烽火、弓刀,豪情填膺。李白诗是倚天长啸的一柄长剑,逸兴而遄飞,蜀道、飞瀑、美酒、芙蓉,纵情山水。杜甫诗是幽咽泉流中的一弦琵琶,忧愤而慷慨,风急、天高、浊酒、涕流,肠热黎民。

谈中国诗导学案 篇2

一、体现了教学的“双主体性”

我们知道, 在课堂上,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导学案的使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导学案是在课前发给学生, 让学生能够明白这堂课的学习目标, 并能够在预习导学的引导下预习课文, 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课堂上,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充分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力量, 合作探究, 达成共识, 以至于解决问题。在课堂巩固、延伸及教学后反思中, 都是学生主动去完成, 这些都是学生的自主的形式学习,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教师则是主要负责对导学案的编写, 在课上协调学生学习, 听取汇报, 然后对学生质疑提问。教师的引导、点拨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表现, 因此导学案的教学体现了教学的双主体性。

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导学案的使用过程, 既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也还课堂时间与空间给学生,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生成知识, 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提升自己的情感。

比如, 在《落花生》一课的导学案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1) 文中结尾处记录了“我”和父亲一番对话, 作者说要做个有用的人, 怎样才算是有用的人呢?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 有的说是能挣钱的人, 还有说有才华的, 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 等等。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精彩, 甚至还进行了激烈的争辩。

在问题 (2) :为什么文末说“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用“印”字, 而不用“记”字?在经过短时间的小组交流后, 开始成果展示时, “老师, 找我们组!”的恳求, 爽朗的笑声, 学生积极的回答问题, 学习激情高涨。当铃声响起时, 学生“唉, 又下课了”的叹息, 这一切, 都在告诉我, 使用导学案的课堂,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有利于学习型团队的建设

现在都提倡团队意识, 集体意识, 当然学习也离不开合作。班级要有学习气氛, 学生要有学习的动力, 在课堂上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共同解决, 共同提高。当然学习型团队的建设我认为必不可少, 也就是班内必须有学习小组的成立。这样的学习小组应该人人都能参与其中, 有学习的热情。而导学案的使用, 就是充分发挥小组集体的力量, 分工、合作、交流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同时之间还形成竞争趋势, 在这样的氛围下, 学习型团队应运而生。

例如, 在《和时间赛跑》一课的导学案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三个探究题供各小组自由选择:

(1) 时间又不是人, “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2) “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3) 时间又不是人, “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

小组成员组长的带领下, 选好题后, 就进行明确的分工, 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来定好记录人、发言人。组内成员开始就选题各抒己见, 并形成相对统一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充分发挥小组团结一致的精神, 努力使本组的发言做到尽善尽美。此时, 也可以就近与邻组成员进行纵向沟通交流, 这样在小组内, 充分发挥个人作用, 又能和其他组员合作, 形成一种组合力, 以提升教学效率, 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对师生双方提出了新的挑战

使用导学案教学, 对我们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果不研读教材, 不翻阅资料, 不了解学情, 那么所编写的“导学案”能说是高质量的吗?课堂上教师既要是导演, 又要成为参与者, 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少而精, 不要大讲特讲。学校给我们规定, 一节课, 教师讲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 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如果不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是很难适应这种教学形式的。

对生来讲, 要求具有宽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 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合作学习的能力, 把学习变成了一种主动的形式, 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创作。

总之, “导学案”这一教学载体, 为建设语文高效的课堂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口。要通过“导学案”, 提升了教学质量。为此, 每一堂课之前, 我和同组的战友们携肩作战, 共同出谋划策, 认真编好导学案。为了修正一节教学案, 我曾先后在三个班里上同一节课。一节节导学案, 凝聚了我们集体智慧的力量。劳动是艰苦的, 然而收获却是让人喜悦的。学生的热情与参与, 让我们班所有的任课老师在上课时感受到了惬意、轻松。各科老师上公开课都愿意选择在我们班。看了期中考试成绩之后, 原来的担心不再, 三个学科, 我们班有两科成绩位居学校第一, 各科成绩在全县的位次中几乎都居于前三位;和以往相比, 成绩不但没有下降, 反而有所上升。通过导学案教学, 我深信是课堂的有效促进了质量的提高。虽然小荷才露尖尖角, 但“冬天到了, 春天还会远吗?”我相信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 将会结出累累的硕果。

摘要:主要是研究小学语文导学案在教学中的作用, 导学案实施后, 全面提升了语文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本文分别从语文导学案体现了教学的“双主体性”,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学习型团队的建设, 对师生双方提出了新的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学案,高效

参考文献

[1]王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教育学, 2011, (9) .

木兰诗导学案 篇3

1、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

2、体会本文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4、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1、 学法指导:

这是一首很唯美的民歌,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等无不给人以美的感受。鉴于此,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在熟读的基础上准确背诵;由于故事家喻户晓所以对课文的理解没有太大难度,关键要能用准确的词语来概括木兰的形象,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要注意学习并体会它的作用。

学习步骤:

一、积累下列知识:

1、生字词:

机杼( ) 可汗( ) 鞍鞯( ) 辔头( )燕山( ) 鸣溅溅( ) 鸣啾啾( ) 胡骑( ) 戎机( ) 金柝( ) 著( ) 傍地走( )

2、关于《乐府诗集》及《木兰诗》的有关介绍:

二、初读诗歌,疏通文意:

1、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2、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问女何所忆( ) 愿为市鞍马( ) 北市买长鞭( ) 胡骑( )

万里赴戎机( ) 关山度若飞( ) 朔气传金柝( ) 策勋十二转( ) 赏赐百千强( ) 著我旧时裳( ) 安能辨我是雄雌( )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三、再读诗歌,把握内容:

1、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2、根据概括各段内容填空,理清课文情节。

代父从军,→( )→( )→还朝辞官 →( )→比喻赞美,讴歌英雄

四、赏析人物,品读诗歌:

(一)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请用准确的词语概括木兰的形象。

(二)品读探究:

(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三)详略分析: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五、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教师请学生任选下面三个话题中的一个话题,进行说话练习。

1.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2.假如“你”就是木兰姑娘,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3.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六、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 ) 鞍鞯( ) 胡骑( ) 金柝( ) 策勋( ) 赏赐( ) 理云bìn( ) pèi头( ) 扑shu( ) 雄 chí( ) 阿zǐ( )

2.形似字注音组词

拆( ) 戎 傍( )

折( ) 戍( ) 滂( )

柝( )戊( ) 榜( )

析( ) 戌( ) 谤(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木兰当户织( ) 昨夜见军帖( )

旦辞爷娘去( ) 万里赴戎机( )

著我旧时裳( ) 安能辨( )( )我是雌雄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愿为市鞍马 市:买 东市买骏马 市:集市

B.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用:不愿作

C.朔气传金柝 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D.军书十二卷 十二卷:十二本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5.填空。

①.《木兰诗》选自 朝 (人名)编的《 》,这是 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 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 的女英雄形象。

②.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③.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④.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⑤.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⑥.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

⑦.诗中的“ 、 ”一句,用 和 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⑧.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 ”一句诗文。

6.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跨越飞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7.写出下面诗句的大意。

①.爷娘问女来,出郭相扶将

②.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能力提升]

(一)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

①描写爷娘: ②描写阿姊:

③描写小弟: ④描写木兰:

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4.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二)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少习射(少年时) B.市鞍马(买)

C.长而益精(更加) D.易男装(穿)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皆次当行( ) 数( )建奇功

3.区别一词多义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因: )

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因: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5.“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B.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C.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

D.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6.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建议你这样质疑:

对于文章你还有哪些问题,把它整理下来。与同学或老师交流。

2、 学完本课后你有何收获,写下来与老师分享。

29、《木兰诗》学案答案:

六、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基础巩固]

4.D

5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代父从军,不慕名利 ②东……西……南……北…… ③朔气传军柝,寒光照铁衣。 ④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⑤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⑦“将军……壮士……”,对偶、互文 ⑧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6.C 7略

[能力提升]

(一)

1.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

2.①扶将 ②理 ③磨 ④开 坐 脱 着 理帖

3.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

4.归家的喜悦和故物的亲切。

5.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二)

1、D

2、háng shu

3、 因为 因而(所以)

4、①木兰是古代一位民间的女子。 ②凡是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就不能做。

5、C

我爱你中国 导学案 篇4

学习目标:

1、我能说出北京的建都史

2、我知道北京不仅是世界闻名的文化历史名城,而且是我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3、我能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资料链接: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先后有燕、前燕、大燕、辽、金、元、明、清8个朝代建都在这里。

北京是一座历史名城,也是一座文化古城。从西周到唐代,北京称为蓟。自西周燕国算起,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这一带肥沃之地,盛产一种奇异之草,人称蓟草,尤其是西北隅的山丘,蓟草十分繁茂,人称蓟丘,因此,人们习惯于称这里为蓟。从蓟丘到周末的燕都,从唐代的幽州城到辽代的燕京,从金中都到元大都到北平、北京,八朝古都,数百年的兴衰繁华,在这风水吉地轮番上演。明清时期北京城区图西汉时,北京地区称为燕国、燕都、涿郡、幽州、广阳国、广阳郡。东汉时,又称为上谷郡。隋时称为幽州、范阳,唐人称为渔阳。辽代时,正式改称为燕京。金代称北京为圣都、中都,元代称为中都、大都。明代时,称为北平、北京,清代改称为燕京。民国时,称为京都、北平,1949年以后,称为北京。

自主学习,我尝试

自主阅读课本p38页,结合课前收集的有关北京城的图文资料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你知道北京城起源于什么朝代?当时叫什么?有几代王朝曾经在这里建都?留下了哪些历史遗迹?请标注在课本P38坐标上。

2.北京不仅历史悠久,还是中国的几大中心呢!你知道北京还是中国的什么中心?请阅读p39页,观察图片,思考“北京是中国的()中心、()中心、()中心、。”

合作交流,我参与

1、请在小组内按题顺序交流每个人的想法。

2、如果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用红笔勾画出来,可在其他小组展示时学习。

3、小组达成共识,安排人员展示。

展示探究,我愿意

1、展示时,每组选择一个内容作为主要展示内容。

2、精彩之处要学会欣赏,错误之处能诚恳纠错。

3、及时补充点评,适时与老师同学互动,丰富展示内容。

达标测试,我能行

1.北京城起源于()朝,有()代王朝曾经在这里建都。

2.北京不仅历史悠久,还是中国的()中心,()中心,()中心。

谈骨气 导学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所以重点应让学生掌握学习议论文的一般方法,本着重过程与方法的理念,我首先布置学生课前搜集吴晗的材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材料能力。关于论文内容,读懂、读透是理解的前提基础,所以先组织学生感情朗读,整体感知,接着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汇报结果。教者适点拨、引导、突出教学重点。教材本身是一例子,为了开拓学生视野,组织学生谈历史上还有哪些能体现谈骨气的事例?这样训练学生选择事实论据,提练观点能力,为今后写作议论文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议论文知识

2、字词的积累

3、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议论文知识(略)2 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文章写于60年代初,我国正处于困难时期,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为了让广大人民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学习我们伟大先人的榜样,从他们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中吸取力量,斗志昂扬地建设我们的祖国,作者写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文章。”[

3、字词积累

嗟()吆喝()丞相()拘囚()高官厚禄()富贵不能淫()4 朗读课文 二 自主探究

朗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组元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班级展示,老师订正)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找出论据并说出论据的类型

3、划分文章结构

4、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明确论点提出的方式

2、事例的概括

3、论证方法的作用

4、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

一、回顾上节课有关知识

二、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班级展示,老师订正)

1、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可以从中看出作者带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加以分析。

2、孟子的三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

3、三四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4、文中选取了哪些事例来支撑论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乎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5、这几个事例分别从哪几个角度证明论点的?

6、这几个事例典型吗?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7、我们 无产阶级的骨气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 方法指导

对于议论文首先要找到中心论点或明确论题,接着寻找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思路,其他问题要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三、知识拓展

1、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

阅读材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边摆设了食物,用来等待那些饥饿的人来吃。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袖子遮住自己的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地走来。黔敖左手送上食物,右手端着汤,向这个饥饿的人吆喝道:‘喂!快来吃吧!’这个饥饿的人瞪着眼睛盯着黔敖说:‘我正是不吃这种侮辱人的饮食,才落到这个地步。’这个饥饿的人谢绝了黔敖的食物,最后终于饿死了。

请同学们对比阅读课文第二个事例和这则材料。这两部分文字记叙的是同一个内容,写法上有何不同 ?

2、补充事实论据练习(先概括其主要 事实,议论中的记叙要抓住最能证明论 点的关键部分,要简明扼要,再进行简单议论。)

从“威武不能屈”这一角度举出无产阶级有骨气的一些事例。教学反思

《谈骨气》是一篇议论文,教授本文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并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为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我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如在讲析三个典型例证时,教师有意指导学生把议论和记叙的文字分开朗读,以便了解记叙与议论的区别;为了突破“议论中的记叙”这个重点,印发了一篇关于“嗟来之食”的记叙文,指导学生与本文作为事实论据的“嗟来之食”进行比较阅读,以区分其异同;在课堂结束时,教师还指导学生做了这样一道练习:以“威武不能屈”为观点,简要叙述现、当代典型事例进行证明。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对“议论中的记叙”的理解,而且还使学生初步懂得了如何用材料证明观点。

谈中国诗导学案 篇6

伴随着推进“主体参与”课堂文化建构,“导学案”应运而生。“导学案”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备课组团队的发展。它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能使课堂结构简洁明了、清晰自然,体现学科特点。引导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基本完成学案所设计的学习任务,达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目的。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导学案也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导学案在小学语文精读课上发挥的作用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它基本分成四个板块:课前预习、预习反馈、课堂探究、当堂检测。为了保证精读课的效果,导学案的设计至关重要,在设计导学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表述要明确、具体、可测。兼顾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设计。牢记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及表现程度不能缺。体现的学习目标要依据本学科《课程标准》和学情制定。同时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具体学情等因素统筹兼顾。

以冀教版小学语文第10册第五单元精读课《跨越百年的美丽》为例,确立教学重点如下。

(一) 学会认读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 掌握会写的生字。

(二)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体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以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三)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这些教学目标的确立都是根据教学内容来的, 体现了三维目标的立体性, 是教师上课的依托。把握了这些教学目标, 也就把握了精读课文的重点。

二、基础性原则

导学案的设计应该体现面向全体、照顾大多数学生发展水平的特点。所以在导学案“课前预习”环节尤其要注重基础,主要是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扫清字词方面的障碍,了解本文作者或写作背景的相关常识。

以小学语文冀教版第10册第五单元精读课《跨越百年的美丽》为例,在“课前预习”时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作者点击

1.居里夫人生平简介。(略)

2. 居里夫人的小故事。( (1) 专心学习的小居里。 (2) 简朴的生活。 (3) 淡泊名利的科学家)

(二)基础检查

1. 看拼音写词语。(略)

2. 重点词语读一读,再写一写。(略)

(三)用自己常用的方法解释词语(可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

卓有成效、烟熏火燎、一如既往、迄今、驾驭

(四)熟读课文并思考

你认为居里夫人的“美丽”都指哪些方面?

这份导学案的预习部分从作者介绍到字词基础,让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课文,对居里夫人有了更完整深入的认识,进而为学生接下来的课堂探究做好了铺垫。只有注重了基础的导学案才能真正发挥实效性,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为深入走进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方法性原则

设计导学案时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过的方法,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通俗易懂地告诉学生怎样读教材。不是搞题海战术,堆砌练习题,而是交给学生分析和理解的方法技巧。

以冀教版小学语文第10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例,课文通过描写科学家邓稼先“在病房里”“公共汽车上”和“天安门广场上”这几个场景,展现了邓稼先执著追求科学,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的崇高品格。在导学案的“课堂探究”部分设置了一个环节:“自读课文:课文中描写了哪几个场面?”通过品读课文中的场面描写,指导学生认识场面描写的重要性,进而指导写法。这样既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让学生掌握了写作和理解课文的方法。

四、探究性原则

教师在集体备课时,确立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很重要。在设计导学案时,应根据课文内容,在“课堂探究”环节设计一两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以此为依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让学生真正思考进去,交流起来。

如在教学冀教版小学语文第10册第五单元精读课文《最佳路径》一课时,我设计了两个探究性的问题。

(一) 格罗培斯受到什么启发设计出最佳路径?

(二) 年迈无力的老太太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探究性问题展开, 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通过探究问题的设计, 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这也是集体备课时讨论的重点, 要求教师务必依据学习目标、吃透教材。

五、拓展性原则

语文学科和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设计导学案时适当的拓展可以起到对新知识、新能力举一反三,进而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拓展时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向整部作品拓展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作品选自中外名著,由于容量限制,有些中外名著只能选其中的一小部分,这就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原著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冀教版小学语文第10册《猴王出世》这篇课文,教学时就可以利用课外拓展向学生推荐阅读《西游记》,实现由读一篇到读一本的过渡。

(二)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或同题材作品的拓展阅读

著名作家,我们需要推荐他的其他作品,丰富学生的头脑,也可以选择同类作品进行推荐阅读。如学习了冀教版小学语文第10册课文《匆匆》之后,向学生推荐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如《荷塘月色》《背影》。

(三)结合文中训练点进行写作训练

如《“两弹元勋”邓稼先》中的场面描写就是学生写作训练的最佳训练点。

上一篇:积极探索 真抓实干下一篇:诚信做人诚实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