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与宗教
人们应当认识到,任何一个民族要脱离整个人类的共同利益而独立发展是不可能的,在当代和未来尤其如此,这就是说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利益大于它们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当今 世界的政治、经济、生态的发展都是全球性的,发展得顺利,各国各民族都有利,出现严重危机,各国各族都受损害。
同一地区相近或相邻的各国各族之间,也是共同利益大于它们之间的分歧与矛盾,也 就是说和则两利,斗则两伤。无论是经贸发展还是国家安全,没有民族和解与合作是没有保证的。真正为本民族利益着想的人,必定是主张睦邻友好的人。煽动民族仇恨的人,表面上 是为了本民族的利益,实际上是把本民族时刻置于敌对民族的威胁之下而不得安生,这是间接的自损自害。如果没有民族和解,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都不会过上安宁幸福的日子,冤 家宜解不宜结,历史的纷争只能通过和谈、妥协、谅解来解决,而不能诉诸武力。
关键词:民族体育,宗教,关系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固有的体育的总称。广义上讲,凡是中华民族的体育项目都是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是区别于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西洋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在其特定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中,产生了众多的体育项目,再现了其博大精深历史文化价值。体育项目是怎么产生的,跟什么有着直接联系,本文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与宗教文化的联系进行阐述,目的是揭示民族传统体育与宗教文化的关系。
1、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重要源头是宗教
(1)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在适宜的、方便的和普遍适用的形式中,宗教可以在人们还处在异己的自然和社会力量支配下的时候,作为人们对这种支配着他们的力量,关系直接形式即有感情的形式而继续存在。宗教离开物质生活最远,而且好像是同物质生活最不相干的。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外部自然的错误最原始观念中产生的,大部分是每个有血统关系的民族集团所共有的这些最初的宗教观念,在这些集团分裂以后,便在每个民族那里依各自遇到的生活条件而独特地发展起来,而这一过程对一系列民族集团来说,特别是对雅利安人来说,已由比较神话学详细地证实了。宗教是在最原始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观念中产生。
(2)氏族社会——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
阶级社会——宗教存在并发展。部落有共同的宗教观念和崇拜仪式。它们已经给自己的宗教观念各种神灵赋予人的形象,这是一种正向多神教发展的对大自然与自然力的崇拜。各部落各有其正规的节日和一定的崇拜形式,即舞蹈和竞技;舞蹈尤其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每一部落各自庆祝自己的节日。
(3)从恩格斯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重要源头是宗教,是宗教节日、祭祀活动中一项重要内容。
2、民族传统体育是宗教文化的产物
(1)宗教作为民族风俗习惯的主要组成部分,属于文化范畴,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各族人民经济、政治、宗教、思想和生活状况,并影响着人们思想和生活。
(2)宗教节日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都是该宗教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产物,有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条件。早在原始时代就产生,以后随着宗教的发展,历史前进,生产力提高以及人们能力、智力的等发展,这种传统文化越来越丰富多彩,不仅满足了宗教信仰者们的一定宗教要求,反映了他们的生活,也推进和巩固了社会秩序,发挥了一种独特文化功能。
(3)印度音乐、舞蹈、传统体育都是以古代祭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印度教的三大神之一“湿婆”,又名“舞王”,祭祀或过宗教节日时都举办歌舞集会。印度人认为,音乐与舞蹈的起源是神圣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信神。在大约3000多年的音乐、舞蹈发展史中音乐和舞蹈往往以精神为主导,艺术处于从属地位。人生下来各个时期都有音乐活动。
(4)古代奥运会就是宗教的产物。如在奥林匹亚阿尔菲斯河岸上保留着古希腊人的一段格言:“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
3、在宗教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宗教是人们在愚昧、落后时代对自然力的一种崇拜,是人们对未来世界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宗教仪式是对宗教信仰强化的宗教活动。瑜伽是印度一种传统的民族体育,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国较为风行的一种健身活动。但瑜伽功与瑜伽术相去甚远。瑜伽是梵文的音译,原意为“用轭连接”,后引申为:联系、连接、归一、统一、修行术、方术、解脱等,从中演化成瑜伽派;瑜伽与数论关系密切,几不可分。数论是瑜伽的基础,瑜伽为数论提供了修行方法;瑜伽实践非常古老,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盛行。瑜伽重视瑜伽实践,并非现时意义上的强身健体,而是为了最终解脱。它与数论的不同在于,前者通过瑜伽修习使痛苦断灭;后者是通过数论派所阐明的智慧使痛苦化解。瑜伽是控制心活动的修习实践。控制感官,截断心流,成为解除烦恼的关键。久而久之,神我就会恢复独立无牵的宁静状态。
(2)重大节日本身就是人生活和进程的标志,与其相连的特定食品含有这个节日本身所包含的神圣而圣洁的意义。“只要传统节日仍是现代人的社会生活之需,它的存续就有现实的基础,而受到冲击的只是某些外在的表现形式。”王娟指出:“中国是个农耕社会,中国的节日跟季节变换、农作物播种收成有关。节日的结构中,还包括着竞技仪式。它是一种比赛,一种竞争。比如少数民族时常进行的斗牛、赛马、摔跤等,都要产生出一位胜利者。在这些经济行为中,人们的个性被突出出来,传统体育项目随之产生。
4、结束语
A.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B. 国家创造条件使各民族平等地享有权利
C. 国家努力扩大少数民族享有的民主权利
D. 民族平等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411名少数民族代表,他们来自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少数民族全国人大代表的比例高于汉族,对汉族来说是不公平的
C. 各民族全国代表人数占其人口比例相等
D. 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体现民族平等原则
3. 2011年,我国19个省市对口援疆资金总规模超过100亿元。同时,通过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等渠道,中央投入资金规模数倍于对口援疆资金规模,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新疆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援疆举措是( )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 ②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③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要求 ④实现各民族同步富裕的物质保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4. “樱桃甜豆腐香,安居乐业奔小康;家园美情谊深,饮水思泉感国恩”是重建后汶川人民的心声。各族群众在地震的灾后恢复重建中,舍小家为大家,先集体后个人,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民族品格和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材料启示我们( )
①维护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共克时艰的保证 ②实现共同繁荣,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政治前提和物质保证 ③巩固民族关系,充分彰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④弘扬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5. 2012年3月9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参加了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确保西藏社会大局稳定。之所以要维护民族团结,是因为( )
①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②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③民族凝聚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基础 ④民族团结有助于为民族地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A. ①③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6.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核心和前提分别是( )
A. 自治权 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B. 高度自治权 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C. 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自治权
D. 民族区域自治法 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
7. 1947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开创了内蒙古历史的新纪元。内蒙古地区之所以能够建立民族自治区,主要因为( )
①蒙古族人民对国家统一有强烈的政治认同 ②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③内蒙古地区的民族人口构成单一 ④蒙古族在我国民族人口分布上有自己的特点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 西藏自治区历任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主任和人民政府主席都由藏族公民担任。目前,在自治区四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94%以上,在自治区各级国家机关组成人员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77.97%。这说明( )
①我国少数民族依法享有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③我国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 在主题为“如何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课堂讨论中,同学们踊跃发言。下列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
B.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0. 2012年2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亲切接受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的拜见。温家宝提出宗教应勇挑重担,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发挥更加重要、积极的作用。下列关于我国宗教组织的基本任务说法正确的是( )
①对宗教活动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 ②协助党和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③代表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团结教徒,爱教爱国 ④带领教徒逐渐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
11. 我国宗教界从2012年起每年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学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规,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这说明( )
A. 我国政府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B. 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C. 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切实的保证
D. 我国宗教界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2. 道教,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这表明( )
A. 广大信教群众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
B. 宗教促进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
C. 在我国,宗教组织已成为联系各自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
D. 宗教教义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3. 2011年7月26日,中国藏学家代表团与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和圣保罗州天主教大学的教授和研究生进行座谈,就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点、中国政府如何处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藏学家代表团团长介绍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先后颁布了279项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的决议,内容涉及民主政治、文化教育、语言文字和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目前,西藏自治区中的藏族和少数民族干部占70%以上,历届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和政府主席主要由藏族公民担任。
结合上述材料,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色及其优越性。
14. 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主义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从党的十七大到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问题》,再到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作的重要批示,对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改善民生的重要性都做出了具体规划,并强调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强改善民生对构建和谐社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国内分别与甘肃、青海、西藏三省区相邻,国外分别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八国接壤,边界线长达5600多公里,是我国边界线最长的省区。
新疆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物产丰富,文化灿烂。当今新疆生活着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包括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满、达斡尔等十三个在新疆居住时间较长的民族在内共56个民族成分,组成了一个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团结奋斗、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民族大家庭。
一、新疆历史概况:
新疆从古到今的数千年历史,民族迁徙、政权更迭,社会经济变迁,思想文化演进,历史事件层出不穷,概括的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三个自古以来”:
第一、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新疆自古代起就与中原地区保持着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汉朝统一西域后,于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立“西域都护府”,行使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这标志着新疆地区从此时起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此后,无论是中央王朝直接管辖统治时期还是地方政权管辖时期,它们所统辖管理的地域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版图。
第二、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聚居与开发的地区。
从古至今,有许多民族生活在新疆这块土地上,凡是在新疆劳动、生息、繁衍的众多民族,包括当代的和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他们不仅为新疆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巩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且还创造了各具特色、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为丰富中华文化宝库,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
新疆地处亚洲腹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也是各种宗教传播和交汇的地方。早在原始社会,新疆就产生了原始宗教。从公元前4世纪起,当时盛 1 行于世界的一些宗教陆续传入新疆,与新疆本地的原始宗教一起形成并长期保持着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
新疆宗教的演变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佛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这一格局大约持续了1000多年。第二阶段是以佛教和伊斯兰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这一格局大约持续了600多年。第三阶段是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这一格局从16世纪形成一直延续到现在。
二、当代新疆民族概况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区。不但民族成份多,民族人口比重也高,全国56个民族中有6个民族人口的90%以上居住在新疆境内。新疆解放时仅有13个民族,目前新疆的民族成份已经增加到56个。
截至2006年底,全区人口约为205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0%以上。十三个世居民族人口数量排名顺序如下: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
从全区民族分布情况来看,呈现出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态势。其中,维吾尔族遍及全疆,83%分布在南疆的和田、喀什、阿克苏和库尔勒等地。汉族遍布天山南北,主要分布在天山北部和天山东部一带。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回族遍布天山南北,主要居住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及焉耆回族自治县。柯尔克孜族主要居住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及邻近地区。塔吉克族主要居住在帕米尔高原。锡伯族主要居住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县及巩留县。乌孜别克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塔城、乌鲁木齐等地。满族分布在全疆各地。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塔城和霍城等地。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伊宁、塔城和乌鲁木齐。俄罗斯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等地。
新疆是全国人口密度最低的省区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9人。其人口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首先,新疆人口分布极不平衡,疏密程度极为悬殊,95%的人口集中分布在占新疆面积3.5%的绿洲上,绿洲人口密度高达207人/平方公里以上,按实际居住区域计算的人口密度与沿海人口密度接近。其次,民族间区域分布明显。各民族分布的区域既表现为相对杂居性,同时更突出地表现为聚居性特征。第三,跨国民族多。由于历史的原因,新疆主要民族中跨国民族较多,他们与周边蒙古、俄罗斯、哈萨克、吉 尔吉斯、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中存在着各种联系,对当今新疆贯彻落实中央睦邻友好的方针,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防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第四,随着西部大开发建设步伐的加快,新疆民族成分增多和民族杂居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三、当代新疆宗教概况: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刻改造和宗教制度的重大变革,以及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和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现在新疆各种宗教都步入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新疆现在仍保持着多种宗教并存的基本格局。现有宗教为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道教。
伊斯兰教是新疆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东乡、撒拉、保安等十个民族,占全疆总人口的50%以上。
新疆佛教分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信仰汉传佛教的主要是汉、满等民族。信仰藏传佛教的有蒙古、锡伯、藏等民族。
其它四种宗教人数不多,影响不大。
四、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一种生活,具体表现为生产、居住、饮食、服饰、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方面共同的喜好、习俗和禁忌。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传统、心理感情以及道德准则、宗教观念等。民族风俗习惯是随民族的产生而产生的,在其形成过程中深深烙上了民族的印迹,并成为民族文化的部分,与其他民族相区别。民族风俗习惯广泛地渗透到社会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代代相传,绵延不绝。一个人从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待人接物,言谈举止,无不遵循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或带有其深刻印迹。因此,每个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我国《刑法》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归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就是从法律上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二是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民族 成员往往以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否受到尊重来衡量和处理同其他民族的关系。他们把对自己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成是对自己整个民族的尊重,认为对自己民族风俗习惯的侮辱与损害,就是对自己整个民族的侮辱与损害。这种敏感性是各民族风俗习惯普遍共有的特征。因此,任何形式的忽视、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可能会损害民族关系。
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是各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饮食习俗 各民族的饮食特点主要取决于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生活环境,并受到宗教信仰、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东乡、撒拉等民族都是群众性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普遍忌食猪肉和自死或未经阿訇念经而宰杀的牲畜肉食等。本来,不养猪、不吃猪肉是居住在阿拉伯半岛上一些游牧民族古老的生活习惯,后来成为伊斯兰教的教规,带上了宗教色彩。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不吃猪肉已经成为这些民族群众的生活习惯。现在,这些民族中的一些人已不信教,但仍不吃猪肉。这些民族中还禁食驴肉、狗肉、死亡牲畜的肉和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塔吉克族和一部分回族还禁食马肉。蒙古族、达斡尔族等也禁食动物的血。
待人接物习俗 新疆各少数民族都很重视礼貌,热情好客,见面时要握手问好。到少数民族家中做客,要让年长的主人先进门,让长者先坐,端茶和接物都要用双手,以示尊重。客人应听从主人的招待,如果不想吃,也要尝一下,以示尊重,不宜完全拒绝。当主人倒茶时,如果不想再喝,可用手捂碗口。到哈萨克族毡房不能坐床,可坐在椅、凳或毡上,最好盘腿或跪坐,不能两腿伸直,也不能脚底朝人。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都忌讳客人在门口下马。骑马、开车接近蒙古包时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马鞭子要放在门外,以示对主人的尊敬。
节庆习俗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一些节日。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肉孜节、古尔邦节等。肉孜节又称开斋节。按照伊斯兰教规,在封斋一月期满时开斋,即为肉孜节。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宰杀牲畜祭祀“真主”,在肉孜节70天后过节。这两个节日都来源于宗教,但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已成为民族节日。节日期间,男女老少都着盛装,家家户户准备丰盛的食物,互相拜节,以示祝贺。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同汉族一样过春节。各少数民族自由地按本民族的传统习惯欢度节日,国家按照各少数民族年节习惯安排假日,并供应节日特殊食品。民间文体活动 新疆各民族能歌善舞,文体活动丰富多彩。“麦西来甫”是维吾尔族群众性娱乐活动,多在农闲时举行,一般由几个人发起,邀请数十甚至上百人,集中在一起唱歌、跳舞及做其他游戏。摔跤、赛马是各少数民族普遍爱好的体育活动。“叼羊”是哈萨克族庆祝大喜事或欢迎贵宾时举行的体育活动。开始由主持人牵出一只山羊,割下羊头,参加叼羊的人策马夺羊,夺得者即为优胜。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大规模的娱乐活动,每年在秋高马肥时举行,唱歌、跳舞、听民间艺人说唱,还要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活动,同时进行贸易活动。
丧葬习俗 各民族有不同的丧葬习俗,如火葬、土葬、水葬、天葬等。目前,除在汉族中推选火葬外,其他民族的传统丧葬习俗基本被保留。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实行土葬,人死后以白布裹尸,用移尸木匣抬到事先挖好的墓穴入葬。其他民族的群众不要帮助抬尸体,也不要去墓地看,但可参加追悼会或去死者家里进行慰问。人死后的第七天、四十天和周年日,死者家属要举行祭祀仪式。
五、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和国家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宪法》第36条,分4款对宗教信仰自由做了原则规定: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第二款,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第三款,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第四款,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全面正确地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强调保障公民信教自由的同时,也要强调保障公民不信教的自由;信教的公民不得歧视不信教的公民,不信教的公民也不得歧视信教的公民。在保障信教自由的同时,不但不应妨碍而且应当加强普及科学文化教育。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教或不信教。对于一个公民来说,在行使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时候,也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必须在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内进行宗教活动。
第二、注意划清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界限。宗教信仰和宗教是两个概念。宗教信仰是精神和思想领域里的问题,应当而且只能由人们自由地去选择。宗教不 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社会实体和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组织形式的宗教,必须纳入国家的管理,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任何宗教都不能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不受任何约束的“宗教自由”是不正确和不可能的。离开法律来谈“宗教自由”是违背人民利益的,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要求的。对鼓吹“宗教自由”、鼓吹宗教狂热的错误言行,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的,应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坚决予以制止。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进行处理。
第三、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不能信仰宗教。宗教信仰自由是对一般公民而言的,并不适用于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共产党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成员,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要求共产党员必须是工人阶级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做彻底的无神论者。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组织,是党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与中国共产党是完全一致的。党员、团员要按照党章、团章的要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始终坚持不信仰宗教,不参加宗教活动。如信仰宗教、参加宗教活动,就违背了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不符合党对党员和团员的思想政治要求,必将削弱党的战斗力,降低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中国共产党明确规定,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参加宗教活动,长期坚持不改的要劝其退党。这是个严肃的政治纪律问题。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有责任和义务宣传、教育群众,自学接受唯物论和无神论。
第四、在校学生不能从事宗教活动和穿戴宗教服饰。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中,都规定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那么学生也是公民,为什么要禁止在校学生从事宗教活动和穿戴宗教服饰呢?我们应对《宪法》中关于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的规定从整体上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两方面的涵义: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就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来说,它首先是一种思想意识活动的自由,一个人的信仰如果仅停留在思想意识领域内,这“是一个捆不住抓不着的变化着的无形物”,是任何人也无法禁止的,任何人是不可能不让人思想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信仰宗教是自由的。对于那些受到宗教意识影响的学生来说,在学校,只能通过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其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转变其思想信仰和思想观念。但如果在校学生要对其宗教思想加以传播、宣传或通过一定的宗教行为表现出来,那么就会转化成为一种宗教活动。作为一种宗教活动,就必然要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社会环境、个人职业等条件的限制,其自由不可能是无限的。在我国,无论是信仰宗教的公民,还是不 信仰宗教的公民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在依法享受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权利的同时,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在我国,学校是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场所,禁止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更不允许学生从事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这既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学校的性质、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决定的,也是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的必然要求。学校是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场所,不允许信教群众、学生在学校传播宗教意识,从事宗教活动,干预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这不仅是为了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是为了保证公民不信仰宗教自由的权利。1983年《中共中央关于在精神污染中正确对待宗教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任何人不应当到宗教场所进行无神论的宣传,不应当在信教群众中发动有神论还是无神论的辩论。但是任何宗教组织和教徒也不应当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布道、传教,宣传有神论,或散发宗教传单和其他未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发行的宗教书刊,更不得进行反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在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时,必须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把权利和义务有机地统一起来,正确的行使自己的权利。每个学生都应该按照社会主义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方针、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来约束自己,履行好自己的义务。
当代世界民族宗教问题与世界和平
民族宗教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也是目前全球性的重大政治问题。当今世界国际争端和地区性冲突,大多与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相关联。本论文的特色就在于把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放在国际关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政治发展的过程中,着力分析国际关系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对民族宗教问题的影响,以及冷战后新的民族宗教问题的发展及其对国际关系与世界和平的影响。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以历史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以及跨学科研究分析的方法,从探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切入点,阐述了民族、宗教及其相关理论,全面描述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产生和演变的历史过程,深入分析了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热点和宗教问题热点对世界和平进程的影响,并提出解决世界民族宗教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文还针对国际学术界诸如“文明冲突论”等一些有争议的民族宗教问题理论进行了辨证分析。本篇论文的创新之处就体现在这些论述中。本论文内容共分四章: 第一章:着重研究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包括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民族宗教问题属于非传统安全因素。指出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非传统安全因素中的民族宗教因素对世界和平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民族宗教问题具有复杂性、突发性、持续性等特点,民族宗教纽带不仅能在短时间内聚集众多追随者,而且也会在瞬间摧毁为地区安全和国家稳定所作的长期努力。民族宗教问题中的极端化势力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又往往与恐怖主义势力相互勾结,被并称为世界和平的“三大公害”。第二章:首先阐述民族和民族问题理论,论述20世纪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21世纪全球化给世界民族问题带来的新的挑战,对世界民族问题的演变进行历史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国际性民族问题热点、地区性民族问题热点及某些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问题热点的成因、具体表现、问题的解决途径及后果,来研究和揭示不同类型的民族问题的深层因素及其对世界和平构成的不同的危害。第三章:该章贯穿始终的是宗教矛盾及其引发的冲突和对抗给世界和平带来的巨大威胁这条主线。首先阐明宗教的概念,介绍世界宗教概况,进而论述宗教问题的历史发展。重点阐述当代世界政治中的宗教因素,就世界上突出的宗教矛盾和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其中主要论述当今世界最引人关注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文明冲突论”背景下的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披着宗教外衣的邪教的危害等。通过对典型问题的研究,寻找总体问题的规律性,来阐释宗教问题对世界和平的威胁。第四章:通过前面的研究,认识到当今世界的民族冲突和宗教纷争虽然还只是局部现象,但它的危害性极大。世界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都有其独特的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要化解和消除这些己经生成和正在生成的矛盾冲突,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不是短期内就能快速处理好的问题。真正的世界和平就是建立在宽容和谅解的基础上,建立在世界人民共同发展进步的基础上,建立在民族宗教的和睦共处上。因此,在这里不仅探讨以联合国为主的国际组织的作用,还试图寻找合理解决世界民族宗教问题的国际合作框架。认为只有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建立全球范围内的公正、平等、合理、稳定的国际新秩序,才能遏制国际恐怖主义赖以生存的途径,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世界民族宗教问题。论文的最后,得出对我国民族宗教工作具有警示性作用 的启示。总之,本文将世界民族宗教问题置于国际格局演进的大环境中,对国际上现存的民族宗教问题与世界和平的关系进行了全景式的研究,以期丰富学术界对世界民族宗教问题的研究层面和推动对世界民族宗教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同时,也探索了如何消解世界民族宗教问题的途径,希望能为更好地解决我国民族宗教问题提供某些参考。
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统治着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歪曲和虚幻的反映,是对超自然力量、神、魔鬼、灵魂等存在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当代中国宗教的实际变迁及人们的宗教观念的重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如何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宗教问题,不论是对于个人或是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田
市
机
场
小
学
反 对 民 族 分 裂 与 非 法 宗 教 活 动
具
体
措
施
2011年3月
和田市机场小学
反对民族分裂与非法宗教活动的具体措施
为全面贯彻落实《地区关于开展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集中学习教育的通知》切实做好地区发改委系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教育引导地区发改委系统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自治区和地区关于进一步做好维护稳定工作的各项重大决策、工作部署上来,旗帜鲜明的反对民族分裂,立场坚定的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定有力地同境内外“三股势力”作斗争,经发改委党组研究决定,在发改委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各族干部中开展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集中学习教育。现将集中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一、充分认识开展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集中学习教育活动,是一场争夺人心、争夺群众、争夺阵地,巩固社会主义思想基础的严肃的政治斗争,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休戚相关,是哈密乃至新疆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民族分裂势力的破坏和渗透,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稍有放松和麻痹,必然会为各种邪恶势力的活动留下可乘之机,他们就会兴风作浪、挑起事端。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地区关于维护新疆稳定,严厉打击民族分裂分子和非法宗教活动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以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和“五观”教育、“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三爱”、“三个不忘”、“六好”教育为重点,广泛开展弥合民族团结裂痕、促进民族团结和睦的宣传教育工作,大力营造维护稳定、共克时艰、科学发展、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教育引导党员群众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 族分裂等大是大非问题上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阵地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政治敏锐和政治鉴别力,筑牢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思想基础,为实现地区发展改革稳定的大好局面和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各项部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目标要求
这次集中学习教育,重点解决思想问题,实现深化认识、统一思想,达到推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的目标要求。
(1)认清新疆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深刻认识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
(2)认清维护民族团结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深刻认识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大深远意义。
(3)认清维护社会稳定的形势和任务,深刻认识党员、干部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责任和使命。
(4)认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新疆工作的总体要求,深刻认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不动摇、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动摇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
总之,集中学习教育要把能不能做到“五个认清、五个深刻”作为对每个党员、干部严肃的政治纪律要求和政治考验,作为检验一级党组织集中学习教育是否取得成效的标准。
四、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集中学习教育培训活动的领导,经研究,成立地区发改委系统集中学习教育培训活动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周艳玲副组长: 王淑娟
成 员:王桂莲、许伟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及督促检查
五、总体要求
(一)高度重视。开展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集中学习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严肃对待,切实加强领导,确保不走过场。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严格学习教育纪律,扎实抓好各项工作。
(二)认真组织开好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按照一级抓一级的原则,认真
落实上级党委(党组)成员指导和参加下级党组织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制度。
关键词:民族身份,民族精神,美国政治宗教
一、作家与作品
1. 作家介绍
欧内斯特 · 米勒 · 海明威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 年7 月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的郊区奥克帕克。18 岁就在美国举足轻重的《堪城星报》担任记者, 在该报社其他记者的影响下建立了自己的写作风格--- 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内容, 用基本词汇、简短句式表达具体含义。海明威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被授予银质勇敢勋章和铜质奖章。海明威著名代表作包括《太阳依旧升起》, 《永别了, 武器》, 《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对美国文学影响深远。
2. 作品《老人与海》简介
《老人与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于1951 年创作于古巴, 该小说获得了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 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的突出地位, 并被拍摄为电影。电影讲述一个简单故事——一位老渔夫圣地亚哥, 独自出海打鱼连续84 天一无所获, 终于在第85 天驶到远海, 钓到一条比船还长两英尺的马林鱼, 老渔夫和马林鱼在海上搏斗了整整两天两夜才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回程途中, 遇上多条鲨鱼, 老人与鲨鱼展开殊死搏斗却依然无法保住大马林鱼, 最终老人遍体鳞伤只带回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二、二十世纪中叶美国社会政治宗教状况
1941 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促使美国对日宣战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期间美国凭借强大的工农业优势不断地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生活物品和军火, 从而刺激美国本土经济, 使得美国一扫萧条景象经济实力剧增。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美国已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的60%, 并掌握了世界总黄金储备量的75%, 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在政治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开始。由于国际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加剧, 美苏两国很快关系恶化从战时盟友变成敌人。1950年2月参议员麦卡锡的“国务院共产党威胁论”引发一场政治大迫害, 此时美国政治急剧右转, 人人谨小慎微, 但这期间有一批文学家, 勇于挑战美国正统文化, 公开蔑视美国价值观念, 破坏传统道德规范, 他们自称“垮掉派”, 海明威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宗教方面, 20 世纪中叶美国的宗教依然是新教占主要地位, 天主教和犹太教殿后, 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原本在二十世纪初大约只有50% 的美国人是教会成员, 且越来越多人的宗教态度发生了变化, 他们不再举行家庭祈祷, 逐渐摆脱宗教戒律的束缚。然而二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宗教团体显著增长, 几百万美国家庭为前线亲人平安归来而祈祷, 战争的恐怖及对未来信心的丧失驱使百万人在宗教中寻求庇护。
三、《老人与海》中的美国民族身份想象
1. 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强调价值的主体是人, 每个人都具备自身价值, 社会推崇自我支配, 自我控制以及自我发展, 强调以人为本。在美国这个自由国度, 个人主义与身份认同同等重要。美国人的最高理想, 社会理想以及世界观就是实现个人主义。在美国两百多年的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 个人主义是美国思想的起点与归宿, 是美国文化的精髓之所在。《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捕鱼一无所获, 在第八十五天他独自一人驾船去到远海开始新的征程。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 圣地亚哥钓到一天身长十八尺, 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老人的船往深海游去, 老人死死拉住不放, 炙热的白天, 寒冷的夜晚, 没有水, 没有食物, 没有武器, 没有助手, 左手抽筋, 这一系列困难都不能阻止老人要战胜大马林鱼的信心。两天两夜后, 老人终于杀死大马林鱼并把它拴在船边开始返航。可是大马林鱼的鲜血引来了许多鲨鱼, 老人再次孤身一人奋勇对抗, 杀死了前来抢夺胜利品的鲨鱼, 可是这时大马林鱼已经被鲨鱼啃食殆尽, 最终老人只筋疲力尽的拖回一副代表着胜利与失败的鱼骨头。在这个故事当中, 圣地亚哥独自一人面对各种困难, 体现了个人主义奋勇斗争, 决不放弃的精神品质。这符合美国个人主义精神, 美国的超级英雄都是以个人形式出现, 从风靡全美的影视作品《钢铁人》, 《超人》, 《蝙蝠侠》, 《美国队长》, 《蜘蛛侠》, 我们也可以了解美国是个崇尚个人主义, 依靠个人战胜困难的社会, 与凭借集体主义团队奋斗取得胜利的中国在理念上有着极大的差异。
2. 硬汉精神
《老人与海》主人公是个典型的硬汉代表人物。圣地亚哥, 这位“老人消瘦而憔悴, 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 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反射的光线所引起的良性皮肤癌变。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 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 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 除了那双眼睛, 它们像海水一般蓝, 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就是这样一位年迈的孤独的老渔夫一生在浩瀚的大海与大自然搏斗, 与随时都可能吞噬他的敌人作斗争, 即使厄运连连却从不向命运低头, 他坚信未来是美好的。老人依靠自己坚强的毅力, 无比的忍耐力, 坚定的信念在与马林鱼和鲨鱼的残酷斗争中保持了自己的尊严。海明威通过描写老人与凶残的鲭鲨和贪婪的星鲨的顽强搏斗, 建构了一位坚强硬汉。这位独自在大海里一只小船上捕鱼的老头, 饱经风霜, 历经沧桑, 可是却依然自信豪迈, 受到众人的尊重。他与大自然以及命运顽强抗争的人生充分体现了人生的价值以及生命的意义, 表明了“肉体可以受尽折磨, 精神却永不妥协”的海明威式“硬汉精神”。虽然最后圣地亚哥失败了, 但他仍是不折不扣的英雄。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 这就是“硬汉精神”。
3. 基督精神
海明威的作品中的人物命名也有着其深刻的含义, 《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圣地亚哥就是个鲜明的例子。圣地亚哥, 耶路撒冷以及罗马共同组成了基督教的三大圣地, 这三个殉难处, 以受难象征拯救。在耶路撒冷受难的是耶稣, 在罗马的是大弟子彼得, 而在圣地亚哥的是耶稣十二门徒中第一个受难的使徒圣雅各伯, 在西班牙语则变成了圣地亚哥 (santiago) , 于是这个命名就注定了圣地亚哥这个主人公必将要遭受磨难, 以体现基督精神。主人公圣地亚哥与耶稣的四大门徒西门, 安德烈, 雅各以及约翰一样从事捕鱼, 他们都听从耶稣的感召“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 从而信奉上帝, 舍弃自己普度众生。圣地亚哥在《老人与海》中对曼诺林表达出如耶稣一般的慈父精神, 过去常常带着孩子出海捕鱼, 如今虽然孩子的父母嫌弃他运气不济, 不让孩子随他出海, 但他还是在每天清晨叫孩子起床, 细心地教导他各种捕鱼技巧, 使他勇敢, 学会关爱他人, 体现了耶稣精神的爱人如己。圣地亚哥连续84 天捕鱼一无所获, 在第85 天驶向更远的深海, 在与大马林鱼以及鲨鱼的搏斗中体现了顽强的拼搏精神, 同时还表达了对敌人大马林鱼的尊敬, 体现了爱世人, 甚至爱敌人的伟大情操。最后圣地亚哥回到家, 摸黑躺在床上“他脸朝下躺在报纸上, 两臂伸得笔直, 手掌向上”这是基督教信徒领受上帝恩泽的常用姿势, 这表达出虽然历经艰险, 圣地亚哥依然感谢上帝恩泽, 并依然坚信基督精神, 描绘了二战时期美国人对基督教的精神寄托。
四、结论
《老人与海》这部作品是海明威创作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巅峰, 体现了海明威一直力图建构的美国身份, 在战火纷飞的二十世纪, 美国人倡导个人英雄主义, 并寄情于基督教寻求精神的庇护, 祈祷他们的英雄, 家人经历战争洗礼, 能够得到救赎, 平安回国家人团聚。圣地亚哥表现出了耶稣基督以自身受难救赎世人的伟大奉献精神, 烘托出美国人宁可被消灭, 也绝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 并从人格以及尊严方面阐述了美国文化中至关重要的基督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华.对海明威硬汉形象的精神解读.语文学刊, 2007年第四期.
[2]刘海平, 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关键词:复兴运动;民族认同
一、复兴运动后意大利的民族认同构建
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曾就意大利的民族认同难以实现做出如下论断,“试图创建民族-大众的集体意志的尝试所以不断失败,其原因要从由于地方自治行政区资产阶级解体而产生的某些特定社会集团的存在中去寻找,要从另外一些反应意大利国际职能(即作为教廷所在地和神圣罗马帝国的传承人)的社会集团的特殊性质中去寻找。”换言之,民族主义者将意大利视为神圣罗马帝国至少在文化上的当然传承者,而几乎全民皆为天主教徒的意大利民族则同时又视普世的宗教文化为民族文化不可切割的一部分。二者在亚平宁半岛的长期共存,导致意大利长久以来难以诞生强有力的中央王朝去实现政治版图的统一。直到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撒丁王国的伊曼努尔二世成为意大利国王。9年后,意大利军队开入罗马,结束了千余年的教皇世俗统治。意大利半岛曾经只是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口中的“纯粹的地理概念”,终于结束了自476年西罗马帝国覆灭后的分裂局面,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兴起于19世纪40年代的意大利复兴运動也随之完成了阶段性的使命。然而复兴运动后的意大利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仍然十分薄弱,“意大利已经造就了,现在要造就的是意大利人”,[1]马西莫·达泽里奥(Massimo Dazeglio,1849-1852年曾任撒丁王国首相)道出了复兴运动精英们的忧虑。军事和外交实现政治统一,而民族的真正统一则还需要笔和书来完成,换言之,政治上的斗争从国际外交与国内战场上,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民族认同构建上。
二、加里波第、加富尔视角下的宗教认同
1869年,加里波第创作了文学作品《志愿兵坎多尼》,其中他塑造了英勇无畏、具有牺牲精神的志愿兵形象,这是他认可的 “意大利的新一代”应效仿的模范。在该书的序言中,他丝毫不掩饰自己对教士阶层的恨,表示,“我是怀着对恶的仇恨写作的,这种恶摧残着我们的社会,那些人自称是上帝和国王的代理人的人,他们就是这种恶的代表。”[2]书中的神职人员则无一不是滥用权力的无耻之徒,对教会的传统教育,加里波第更是表示了激烈的抨击,“别让你的孩子接受教士的教育,否则他们将无法成长为强壮、勇敢、向善、诚实的人,而会被教育成恶毒、虚伪和满口谎言的人”。[3]作为激烈的共和主义者,加里波第将国民劣根性主要归因于长久以来的外国势力的统治以及天主教会的愚民教育。
而同为复兴运动三杰的王国首相加富尔提出“自由国家、自由教会”的政策,就是认识到反对教会的世俗权力、抨击教会是阻挠国家统一的反动势力,并不必然意味着反对宗教本身,而要将宗教纳入民族统一的整体方案中,与加里波第相比,加富尔所体现的政治思维带有更多的“顶层设计”的印记。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教皇的领地仅限于罗马及其周边,最终实现意大利的领土统一,并将罗马作为意大利这个国家的首都只是时间问题,这一年加富尔在王国议会发表演说称,“罗马问题不仅仅对意大利是至关重要的,更会影响到世界上所有2亿天主教徒。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有着政治影响,在道德与宗教领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创造了这个国家的一代人,还肩负使命要实现教皇与世俗政府之间、宗教精神与伟大的自由原则之间和解。”
三、宗教认同应服务于民族认同
加里波第的立场相比于同时代的精英是激烈甚至偏激的,以加富尔为代表的更多的主流政治精英意识到,宗教文化已经成为意大利国民性的一部分,宗教认同本身和民族认同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对待教廷的政策不能全然否定,而是要加以利用,使之服务于国民对于新生的民族国家的认同。民族是民族认同的客体,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的稳定的共同体。”而作为几乎全体意大利人的共同信仰的天主教文化则是构成民族认同的基础要素,作为宗教认同的客体的信徒群体与民族国家的公民基本上是完全重合的,换言之,意大利民族的宗教认同本身,为民族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提供了养分。米勒认为,“每个人绝大部分的私人认同,都源自我们所属的团体。
四、结论
构建新生国家的民族认同,要处理好宗教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民族认同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民族认同的排他性,也就是说,民族国家一旦形成,其成员对自身民族的认同就先天包括对其他民族的不归属感或者不认同感,而另一面,则是在民族内部,成员彼此的基于同质性的认同。对于意大利民族而言,宗教文化本身构成了民族成员同质性的主要来源。复兴运动实现了意大利的政治统一,然而国民的民族认同教育并没有随着国家统一而结束,其构建伴随着意大利作为后起民族国家政教分离全过程,而宗教认同作为意大利国内不同政治派别、社会阶层实现内部认同、加强民族内部凝聚力的最大公约数,换言之政教分离不是政教对立,是民族认同的有机组成部分。1870年后,意大利实现政教分离最终还要通过漫长的政治进化与社会运动实现政教和解,直到半个多世纪之后,随着意大利政府与梵蒂冈教廷通过《拉特兰条约》的签署,实现政教的和解才算告一段落。
注释:
[1]Massimo Taparelli DAzeglio,in I miei ricordi, Firenze, Barbera, 1891, p. 5.
[2]Giuseppe Garibaldi, Cantoni il Volontario,prefazione, Milan:Enrico, Politti, 1870.
【民族与宗教】推荐阅读:
民族宗教政策答卷10-02
社区民族宗教总结10-05
民族宗教知识课11-12
民族宗教政策学习计划11-25
新疆历史和民族宗教理论07-15
民族宗教政策宣传资料09-13
平顶山市民族宗教局09-17
民族宗教工作总结汇报10-28
西藏党的民族宗教政策06-18
2024年民族宗教知识竞赛试题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