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防震减灾总结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防震减灾总结(精选6篇)

社区防震减灾总结 篇1

工作总结

铜陵市铜官区天井湖社区,座落于素有江南明珠之称,风景如画的天井湖畔。社区占地面积7.7平方公里,现有工作者25名,居民4967户(不含北斗星城、雍湖园、天井御园),总人口13000人,居民小组40个,分19个居民网格和2个经济网格进行管理服务,党员1000多名,建立有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残联、老年协会、社区艺术团等20多个群众性质民间组织。

社区采用“一个核心、三个体系”的组织架构,即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和社会组织三个体系为支撑的整体架构,以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居民自治、中心服务、社会协调、居民参与的社区服务与管理新格局。

几年来,社区在市、区的正确领导下,在辖区共建单位的大力帮助下,在广大党员和居民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下,社区先后获得“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社区”、“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社区”、“省文明社区”、“省绿色社区”、“省家庭教育示范点”、“省妇女之家建设示范社区”、“省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等荣誉称号。现将天井湖社区防震减灾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强化领导,创新机制,形成减灾救灾工作的合力 减灾救灾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一项“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为扎实作好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天井湖社区严格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总体要求,根据社区减灾工作的需要,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开展“预防、宣传、救助”三方面工作。不断完善减灾工作组织体系,搭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框架,强化工作平台,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网络。成立社区民政、民生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党委书记任主任,一把手负总责,分管民政工作的副主任具体抓,计生、综治、社保工作人员任成员,做到责任明确,措施到位,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二是探索创新社区减灾工作运行机制,实施“分片承包责任制”。将社区按250--300户住户平均分配给社区每个工作者,实行网格化管理,推进分片承包责任制,利用社区活动室、广场、宣传栏、减灾宣传长廊,开展防火、防盗、防诈骗等方面安全防范宣传工作。三是建立健全减灾机制,成立居民“自管互助减灾小组” 社区党委牵头成立居民“自管互助减灾小组”,由社区党员志愿者开展“联户联防综治责任岗”义务巡逻活动。义务巡逻队定时在小区内巡逻,开展小区的防火、防盗的预防工作,同时对其它一些不安全的隐患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处理。

二、精心筹划,制定预案,切实保障受灾居民基本生活 天井湖社区是铜陵市老旧小区之一人口密度大,老年人、出租房屋、流动人口较多,辖区单位少且效益大多不好,下岗失业人员、孤寡老人及病残贫等弱势群体占有一定的比重,社区工作难度大。为此,在制订预案前,精心筹划,加强了实地调查研究:一是对地势低洼,房屋较旧的片区调查;二是对实施物业管理的消防设施较好,避难场所较大的片区的调查;三是对人口密度较大,社区老年人较多的片区调查。在广泛征求社区工作者、居民的意见后,制定切实可行的减灾应急预案,即居民火灾应急预案和雨季内涝应急预案,找准工作内容和形式的最佳结合点:一是建立居民亲人联络档案(由于社区空巢老人较多),将社区所有家庭成员联系电话、联系地址登记造册,以便应急使用;二是组织邻居节活动,融洽邻里关系,使用邻里间的阳台应急通道;三是充分发挥社区“分片承包责任制”的作用,社区工作人员、片区居民担当路口疏导员和引路员,如有灾害发生时,社区工作人员、片区居民会第一时间赶到各自的分片路口,疏导和引导救灾车辆及设备到达受灾现场;四是建立邻里互助安置档案,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组织开展邻里互帮、互助活动。五是建立社区和辖区单位闲置场所档案,以备应急使用。

三、预防为主,依靠群众,扎实开展减灾创建活动 天井湖社区在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中,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阵地,丰富宣传内容:在重大节假日,组织开展黑板报比赛、减灾咨询、专题讲座、广场文艺演出等活动,举办“远离火灾,净化社区”有奖知识竞赛、消防知识板报展、消防模拟演练,建立了“减灾知识宣传长廊”,形成浓厚的减灾宣传氛围,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群众对减灾、救灾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在开展“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中,围绕“人人心中有平安”和“家家户户都平安”的目标,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三字经”形式,把减灾创建内容和要求编写成节目和歌曲,在社区、辖区各单位的橱窗、黑板报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居民进行学唱演出,紧密联系社区各项工作,努力做到“两个结合”,即与“不让火灾进我家”和“不让灾难沾我家”活动相结合;与扶贫帮困和维护老人、妇女、儿童权益工作相结合;为了扩大宣传效果,组织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减灾宣传员”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升素质;为促使社区志愿者活动趋于规范化、规模化,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满足居民需求,天井湖社区通过“志愿者之家”,使以往比较分散、自发的志愿者服务成为有组织、有安排的集体活动。设立了减灾救灾组、医疗服务组、社区代购组、社区安全组等九个服务小组,每个小组都选出各自的小组长,组织、开展减灾救灾等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受到了居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取得显著成效

四、统筹兼顾,注重衔接,构建全方位社区救助体系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兼顾,注重衔接,积极实施各项救助工作,才能有力解决社区因灾、因病困难居民生活、住房、就学、就医等各方面的具体困难。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开展一次两次救助活动只能解决暂时的生活困难,亟需建立一种长效工作机制。依托民政部门,建立了天井湖社区“慈善超市”,切实解决弱势群体各方面困难。一是多方筹措资金,变临时集中募捐为长期接受捐赠。在社区设立捐助站,指定2人负责,常年接受社会方方面面的捐赠。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发动辖区单位和居民积极捐赠;主动上门,积极动员机关事业单位和“两新”组织捐款捐物;沟通协调,积极争取上级救助资金支持帮助;设立捐助箱,积极吸纳社会热心人士捐款。二是建立申报制度,变被动救助为主动帮扶。为了让社区每一名因灾、因病困难居民都能得到及时救助,我们在总结以往救助帮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社区困难群体救助办法,由居民群众个人申报,经社区审核、审批,社区“扶贫帮困捐助站”根据受灾程度按规定额度发放救助款物。同时,动员有经济实力的党员志愿者和单位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实行长期救助。天井湖社区社会组织承接省爱邻联盟项目,定期上门对社区空巢老人进行慰问帮扶。三是建立公示制度,变内部运作为阳光操作。为了把每笔捐赠款用在刀刃上,让捐赠者放心,我们改变过去社区内部运作的方法,积极探索建立捐赠款“阳光”操作模式。在社区党务公开栏,定期将捐赠者名单、捐赠额及每笔捐赠款使用情况,在“爱心榜”予以公示,主动接受居民的监督。对社区外的捐款单位和个人,发放捐款使用反馈函,及时通报捐款使用情况和受捐赠者具体情况。社区“扶贫帮困捐助站”急居民之所急,想居民之所想,随时随地为遇到难处的居民“搭一把手”,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拉近了居民与社区的距离。

社区防震减灾总结 篇2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986 年, 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的概念中指出当前的社会结构、制度和联系向一种包含更多复杂性、偶然性和断裂性的形态转变。特别是信息时代以来, 人类社区暴露于前所未有的风险面前, 而社区的网络结构则深刻影响着社区减灾的过程和结果。

( 一) 核心概念。社区一词源于拉丁文, 意指人们的亲密伙伴关系和生活共同体。1986 年, 民政部首次提出“社区”的概念。目前我国的社区类型大致可分为行政型社区、合作型社区和自治型社区。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于2005 年提出创建“减灾示范社区”, 并在2010 年颁布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中细化和量化了减灾型社区的基本条件: 社区居民对社区综合减灾状况满意率大于70% , 社区近3 年内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较大事故, 具有符合社区特点的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并经常开展演练活动。社会网络源于联系社会行动者的关系基础之上的结构性思想, 以系统的经验数据为基础, 重视关系图形的绘制, 依赖于数学或计算模型的使用。社会网络理论将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纽带关系视为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 社会环境被描述为互动主体之间的关系模式和规则, 各组织的整体内部结构就是一个网络, 整个社会就是由众多交错平行网络构成的大系统。

( 二) 文献综述。城市社区减灾的社会网络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个体层面, 如个体典型社会网络、网络动员以及在应对灾害时社会关系的利用等。Shavit ( 1994) 等研究了海湾战争后亲属与非亲属关系对灾害咨询和避难的影响; Quarantelli ( 1977) 等研究了个人网络动员对危机响应和灾后精神疾病的影响; Eisenman ( 2009) 研究了拉美国家利用社会网络提高灾害准备能力; 美国国家学院 ( 2009) 研究了社会网络分析在灾后社区重建中的应用; Wise ( 2007) 研究了城市社区良好的社会网络关系对防灾减灾效果的影响。总体来看, 城市减灾型社区的社会网络研究有三大发展趋势: 一是研究成果正由传统的社会学理论研究向防灾减灾的应急管理实践延伸;二是研究方向正由以个人亲缘关系为中心转向以社区组织网络为中心; 三是研究方法正由美欧日等国减灾型社区建设经验的定性研究转向中国本土减灾型社区构建的实证研究。

二、社会网络理论与减灾型社区的内在关系

任何一个减灾型社区都存在并对应特定类型的社会网络, 并最终对社区减灾的结果产生深远影响。从这个角度而言, 社会网络分析为构建减灾型社区提供了适用性良好的研究范式和技术方法。

( 一)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社区作为社会单位, 是由家庭、邻里、社区内单位、学校、社会团体等不同的社群和组织构成。因此, 对社区结构的研究就是要分析上述社区内各种社群和组织相互之间的关系。得益于人类学、心理学、图论、数学和计算机等学科的发展, 目前社会网络理论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分析技术与模型, 包含五个方面的指标: 规模、密度、中心度、聚合度、多重度。运用上述指标, 社会网络分析形成了图论法、矩阵法、社会计量法和代数法等多种分析技术与方法。本文主要采用计算机软件Ucinet和Netdraw, 通过调研数据的图论法来揭示减灾型社区的内在结构关系, 绘制减灾型社区中各组织的网络图, 帮助管理者厘清组织在结构中所处位置, 发现减灾网络的关键节点、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改进建议。

( 二) 减灾型社区社会网络的类型与作用。建国后, 我国的社区建设经历了“行政型社区—合作型社区—自治型社区”的演变发展历程。当前我国的减灾型社区以合作型为主, 弱化了街道办事处的减灾职能, 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在减灾中属于合作关系。社会网络按其“行动者”可分为个人的社会网络以及组织的社会网络两种类型。其中, 个人的社会网络可划分为亲情网络和邻里网络等, 在应急管理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作用。组织的社会网络可分为社区内、外的组织网络。社区内的组织网络包括社区居委会、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物业管理中心、社团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民警等; 社区外的组织网络包括上级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相邻社区、社区外企业、医院、消防机构、社团组织等。社区的内、外部组织间网络对于构建减灾型社区的作用表现在提高危机信息传播效率、构建减灾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增强社区减灾活动的内外部协同性、提高社区减灾的参与程度和应对效率等方面。

三、上海减灾型社区社会网络的实证分析

( 一) 调查研究设计。本文选取上海虹口、长宁、浦东和闸北的四个社区, 在访谈基础上设计问卷并进行调查, 共发放2, 000 份调查问卷, 每个社区500 份; 回收有效问卷1, 692份, 问卷有效率为84. 6% 。调研重点关注四项内容: 一是减灾型社区构建工作的参与主体; 二是减灾型社区构建过程中各种参与主体之间的联系与网络结构; 三是社区减灾防灾的应急管理过程; 四是社区风险、脆弱性及实际的减灾效果。在数据汇总的基础上, 本文运用Ucinet及Netdraw软件对各减灾示范社区的减灾参与主体 ( 组织) 的社会网络图进行可视化表达与分析, 深度展现各参与主体 ( 组织) 间的内在联系与整体结构。

( 二) 社区减灾参与主体的社会网络分析。将整理之后的调研数据输入Ucinet软件中, 使用Netdraw可以绘出GL、BX、CY、PP四个社区减灾参与主体的社会网络有向图, 给出最终分析结论: 一是社区居委会在减灾型社区构建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 二是社区民警是社区居委会在构建减灾型社区的首选合作伙伴; 三是社区志愿者在减灾型社区构建中的重要性持续提升; 四是社区物业中心在减灾型社区构建过程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五是社区减灾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密切社会网络之间的联系。

调研显示, 各类参与主体已成为上海减灾型社区治理结构中的互动“节点”, 并构成党政、社会和市场三大网络系统。纵向的党政系统握有大量的权能, 而横向的市场、社会网络力量相对薄弱。伴随着市场化改革趋势, 市场、社会网络逐步形成和扩大, 但资源汲取与动员能力较弱。目前的减灾型社区治理结构是以党政系统为核心的同心圆结构, 而非一个博弈性的网状结构。要推动同心圆结构转向网状结构, 必须以服务型政府建设实现“政退民进”, 增强资源的流动性, 培育成熟的非政府组织。党政系统应在减灾救灾行为中开放公共治理的边界, 主动交出部分资源。同时, 非政府组织应积极回应公共服务领域的治理结构转型, 努力填充公权力回撤后的真空。

四、上海构建减灾型社区的对策

( 一) 建立以社区为核心的综合减灾组织管理机制。基层街镇和社区居委会围绕减灾型社区建设强化社区防灾减灾意识, 完善以社区为核心的减灾伙伴关系, 依靠居委会、物业和各种居民团体, 建立各社区的减灾救援机制。

( 二) 努力实现社区减灾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进一步推动建立自治型的社区治理结构, 改变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的“属地化管理”, 吸收其主动参与社区减灾工作; 积极开展“公众减灾志愿服务”计划, 发展和培育各种减灾型非政府组织。

( 三) 建立公私合作购买减灾服务机制。推动社区居委会与辖区内党政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签订减灾合作协议, 建立合作网络治理, 强化社会网络成员互动。民政部门大力发展PPP公私合作, 通过政府购买专业防灾减灾培训机构的服务。

( 四) 建立社区减灾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依靠社区居民及组织, 建立社区减灾人力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 建立全覆盖的应急信息传递网络, 构建社区减灾信息整合与共享平台。

( 五) 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社区减灾管理应对机制。建立稳定、常态化的社区灾害评估机制, 自下而上地编制减灾计划和应急管理预案; 强化灾害应对职能的完善, 建立规范运作的社区应急响应队伍和常态化的社区减灾宣传教育机制。

参考文献

[1] (德) 乌尔里希·贝克;吴英姿, 孙淑敏泽.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41~45

[4]Quarantelli, E.L, Dynes, R.R.Response to Social Crisis And Disaster[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77, 3:23~49

[6]约翰·斯科特.社会网络分析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7]张鸿雁.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社会结构变迁论[J].东南大学学报, 2000, 4:41~45

社区防震减灾总结 篇3

2008年2月,彝族山区遭遇多年不遇大雪灾,牲畜被冻死,水管被冻裂,土豆籽种被冻伤。祸不单行,雪灾之后紧接着风灾,全村三分之一的房屋瓦片都被掀落,大树被吹倒。乐施会、绿色流域、丽江慈善总会等发起了对上南尧8个村的总体救助。

紧急救灾结束之后,绿色流域深刻意识到生态脆弱地区发展工作中必须纳入防灾减灾内容,随之向乐施会和南都基金会申请资金,在山区8个彝族村进行全面灾害管理培训,制定社区参与式灾害管理规划。

在以往的观念里,救灾总是在灾害发生之后,投入大量资金都是为灾后重建。然而,灾害本是可以预防和管理的,大灾并不必定意味着大难,如果预防管理有序,就可以适度减少损失。参与式社区灾害管理是国际上先进的防灾减灾方法,强调以社区为主导,通过一系列预防措施减少灾害隐患,增强社区抗灾抵抗能力,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无疑,这种理念比灾难发生后再去重建能更有效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

2008年末,绿色流域组织了上南尧8个彝族村社代表参加灾害管理培训。上南尧村是高寒山区,冬季经常遭受暴风雪袭击,夏天时有滑坡、泥石流。收入微薄、防灾抗灾能力弱的村民们应对乏力,只能一次次无奈中咬牙度过。培训者向村民们讲授了灾害发生的原理,让村民了解本地可能出现的各类灾害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村民们分成小组,画出自己村庄的社区图,包括山脉、河流、道路、田地和森林;画出村庄建筑物及基础设施分布,详细标出每户人家的住处。然后把历史上发生过的灾害标示在社区图上:哪里发生过洪灾、雪灾、风灾、滑坡和泥石流?哪些地区是高风险区域?未来有哪些灾害隐患?老人们记得,哪年哪里发生过水灾,羊被冲走了几只,还冲走了一个小孩子。通过老人的讲述,全村人渐渐走进了自己家乡的灾害历史,把这些讲述记录下来,就共同编写出村庄灾害大事记。许多自然灾害都有周期性规律,了解过往灾害发生的时间,可以推测它们离再次发生可能有多远,有多严重,让人们更实在感受到防灾减灾的紧迫性。就这样,全体参与培训的村民一步步将时间和空间整合到社区图上,在这共同回忆的过程中,当地传统知识也被激活与唤醒。

培训结束后,一份社区灾害管理规划在村民充分参与中被制定出来,全名就叫《上南尧东村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波多罗设立了防灾小组,村里建立了灾害预警系统,发生了灾害老百姓也知道该向哪个部门报告,并寻求救助。村里还配备了高音喇叭和六部对讲机,以备手机没有信号时使用;另外配备一台发电机防止光伏电站出问题。村里还请来丽江消防队帮助演练地震逃生,如果再有地震发生,村民不至于像1996年那样慌乱地从外面往屋子里跑。流域小组还动员各家在房前屋后种了防风树,选择四季不落叶树种。项目资助了每家饲草草籽,饲草长得很快,可以自己留种,收获之后晒干收藏,到下大雪就不用到纳西村庄买玉米杆或米糠了。这是最成功的项目之一,效果一直保持到现在。四个新修蓄水池也在近几年连续干旱的困境下,保证了全村人畜饮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绿色流域还申请了专门资金,帮助每户加固了房屋抗震结构,替换了防风防雪的实瓦,改善家庭供水管保暖措施,还制作了《彝族社区灾害管理手册》发到每户人家。

2013年春天,彝族山区遭遇了一次大范围森林火灾,考验着培训后的防灾小组。一个冬天都没下雪,风高物燥,山下村民到水源林抓鸟,烧火做饭时引发了山火。看着远处浓烟冒起,刘正伟第一时间电话通知村委会和乡政府,同时赶到光伏电站拉了闸,再用高音喇叭通知村民上山救火。灾害小组迅速动员起来各负其责,男人们提水灭火,女人们打下手准备送饭。天黑了,火还没有完全扑灭,刘正伟安排了村民轮流放哨。第二天,波多罗这边山火刚扑灭,对面阿则雄吉古又烧起来了。那天风特别大,火从江边烧上来,情况紧急,流域小组赶紧组织村民们和大火比赛,抢在大火烧到村子之前砍出来了一条1000多米的防火隔离带,把大火隔离在村子两边山林之外。大火终于止步于波多罗村的防火带。

2015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篇4

本次活动现场发放宣传资料100余份,出黑板报1块宣传图板6快,通过宣传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的普遍增强,有利于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遍推广,有利于各级综合减灾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防灾减灾,从我做起,让我们携起手来,心手相牵,团结一致,不断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努力提高自救互救能力!让我们远离灾害,共建和-谐!一年来,西虹社区在雅山片区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社区辖区各单位、各居民住宅小区、广大居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结合社区实际情况,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汇报如下:

一、深入扎实地开展工作,西虹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富有成效(一)、加强组织建设,建立防灾减灾的长效机制。一是成立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书记王祝勇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社区开展各种防灾减灾的领导、指导工作;二是建立社区自然灾害事件处理领导小组。由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牵头,社区工作人员配合协调处理各种灾害发生事件;三是组织社区救援志愿者队伍30人;(二)、加强制度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为确保社区防灾减灾工作顺利开展,社区着手制定了各种制度,明确职责。

1、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制度、职责;

2、社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和演练预案;

3、社区应急救援队伍工作职责;(三)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防灾减灾氛围

在社区宣传栏张贴防灾减灾宣传海报,社区充分发挥教育场所作用开展讲座、知识竞赛问答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广泛宣传活动,使综合防灾减灾知识进家庭,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大大增强群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四)加强应急演练,做好防灾减灾基础保障

今年来,我社区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预案,举办消防安全讲座一次,实地演练一次,有50余人参加。防汛部门组织应急救援队多次在八尺江水面开展救援演练。(五)社区防灾救灾工作取得成效

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全力以赴、团结奋战,紧密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

二、立足长远,进一步提升我社区综合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

(一)立足长远,加快社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长与短,紧与松、急与缓相结合,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不断提升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实际举措。

(二)加强宣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防灾减灾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使防灾减灾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三)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以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为主的各项规章制度,使防灾减灾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xx年社区国际减灾日活动总结 篇5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xx年社区国际减灾日活动总结

今年xx月xx日是第27个国际减灾日,xx区民政局组织各街道精心策划,紧紧围绕“提升抗灾能力就是拯救生命——老年人与减灾”主题,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活动,进一步营造社区防灾减灾的宣传氛围,唤起广大社区居民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灾害中对老年人的关爱,向老年人群普及推广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的技能,最大限度保障社区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确保全区安全稳定。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为了在本区范围内开展“提升抗灾能力就是拯救生命--老年人与减灾”主题宣活动,进一步推动各街道、社区的防灾减灾宣传工作,推动防灾减灾工作的向老年人普及的进程,xx区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于xx月xx日就向辖区内的各街道下发了关于做好xx年国际减灾日主题宣传的通知,主要目的就是让街道、社区结合敬老活动的重阳节,把老年人作为救灾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和救灾知识普及对象。各街道、社区也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向群众宣传减灾救灾知识和技能,宣传对于老年人在灾害发生后给予特别的保护和救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老年人自救的意义、途径和方法,使基层干部、工作人员、特别是老年人了解掌握疏散逃生的知识和技能,增强自防自救能力,提高面对灾难的应急能力,真正达到提升抗灾能力就是拯救生命的效果。

二、形式多样、宣传到位

此次国际减灾日,本区辖区内各街道、社区紧紧围绕国际减灾日活动主题,内容多样,形式丰富。xx等街道通过横幅标语、樯绘展示、展板展示、宣传窗等板块集中宣传,向居民发放减灾救灾的宣传资料,向老年人宣传与老年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防灾减灾知识;段塘、望春和鼓楼等街道则是通过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志愿者便民服务、文艺表演等活动,让老年居民熟悉避难场所及撤退路线和如何开展预防、自救、互救等技能,向居民宣传对于老年群体在灾害发生后给予特别保护和救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防灾减灾了解不清楚的老年居民,志愿者们还会耐心地对他们进行讲解。虽然活动形式不一,但宣传活动积极到位,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吸引了广大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群的参与,让居民更加了解防灾减灾重要性,提高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三、结合重阳、构筑安全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速,社区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日趋明显,老年人的失能、半失能比例不断上升。老年人由于受年龄和体能的所限,在防御灾害方面有相应的脆弱性。在此次宣传活动中,针对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结合重阳节敬老开展不同形式宣传活动,来向老年人群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构筑老年人的安全体系。鼓楼、南门、白云等街道通过文艺节目,用普通居民自编自唱的歌曲、越剧等方式来向老年人普及减灾知识;西门、江厦和月湖等街道通过教老年人如何使用灭火器、报警和自救来提高老年人的逃生技能;望春、段塘等街道则是通过知识讲座和咨询会吸引老年人,让他们熟知防灾小知识。同时,各街道结合今年“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的工作经验,认真进行了总结梳理,并对今后如何开展好防灾减灾工作进行了研究,对不同层次人群怎样快捷高效地应对防灾工作进行了探讨,确保国际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以有效的载体来呈现。

四、紧扣主题、效果明显

在这次“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中,各街道、社区能够紧扣“提升抗灾能力就是拯救生命--老年人与减灾”主题集思广益,积极创新,精心组织,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宣传教育活动中,采取了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多题材、多角度、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工作,实现了宣传活动的预定目的,唤起了广大居民在灾害来临时对老年人的关注。为进一步增强老年人的减灾意识,普及防灾避险和自救能力,各街道、社区采取张贴宣传资料,利用电子屏滚动宣传、入户宣传,专题培训等多形式,向老年人宣传减灾知识,提高残疾人防御灾害的技能,并组织社区志愿者不定期在辖区内老年人家中走访。通过此次活动向社区居民宣传了防灾减灾的知识,倡导了互帮互助,关爱老年人的良好风尚。

范文仅供参考

社区防震减灾创建工作汇报 篇6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上级部门领导指示,通过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大力推进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的开展及示范作用的发挥,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社区地震灾害防范应对能力。现就本社区的防震减灾创建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建立组织、完善制度

社区成立了以xx书记为组长,xx主任为副组长,社区其他干部为成员的社区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工作制度,明确创建工作程序与职责,并根据本社区特点制定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建设计划、健全制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队伍、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室、完善的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地震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规划图。

二、营造地震安全目标任务

1、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

(1)有一支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队伍。

针对社区特点,集思广益,把社区人员的聪明才智集中起来,成立一支防震减灾宣传队伍,承担起面向社区居民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

(2)开展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

依托社区学校,建设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举办“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系列讲座,对社区学校的学生进行地震科普知识教育。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达到宣传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区的目的。随后,社区利用qq、显示屏、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向居民宣传地震知识,并不断组织辖区居民集中进行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学习,开展社区、家庭地震应急模拟演练、熟悉掌握避难场所及疏散通道;震时迅速安全避震。

(3)建立固定活动点

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定期组织开展有关地震方面志愿者深入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对社区居民进行防震避震知识培训。建立社区防震减灾宣传站点,专人负责,定期更新宣传内容。建立地震安全示范社区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社区社志愿者队伍、应急避险场所、社区、家庭预案、社区居民等内容。

2、社区应急体系建设

社区构建覆盖了各个不同组织的防灾预案体系,增强防灾减灾力量资源整合和协调配合。

(1)社区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制定了社区、家庭地震应急救援预案、志愿者个人地震应急救援预案,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实现预案的规范化管理,完善邻里救援的社区支持框架体系,建立健全邻里互助网、应急避险通道网、单元地震应急救护网、居委会联络卡。将草根超市等商户吸收为应急避难物资储备库,平时作为经营场所,遇有地震突发事件,可直接调用日常生活必备品。将社区医疗服务站设置为应急医疗救护点。

(2)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配套设施》,根据九圣祠社区实际,制定了社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实施方案,规划设置应急志愿者专用道、应急抢险车辆专用道、应急医疗专用道,应急避险场地。

(3)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

坚持“社区地震安全人人有责、社区地震安全人人受益”理念,以“社区人”的安全需求为出发点,组织近20人的志愿者队伍。坚持以人为本、拯救生命的科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服务为本”的基本原则,实行一体化、全方位的服务方略,运用简便、快捷、灵活、有效的服务方式和手段,在志愿者的选配上由社区居民、保安等工作人员、社区基层组织等人员自愿、自发组建群众性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

上一篇:假如我是汉语老师作文下一篇:好玩的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