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祭课文反思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灯祭课文反思(精选5篇)

灯祭课文反思 篇1

小学语文姓“小”,阅读课叫“读”,阅读课上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精心备读,以读贯穿始终,让课堂情趣融融。

指导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父亲做灯的句子时,我安排了四次读书:指名读父亲做灯时的句子,说说为什么说“那灯是不寻常的”;默读,一边读一边圈出动词;浏览,想一想为什么做灯的过程复杂而父亲却忙而不乱;小声读,边读边想像,在脑海中呈现父亲做灯的全过程。一次又一次地读,一次有一次的目的,一次比一次读得深入,灯承载着父爱,所以作者说“那灯是不寻常的”,这样的理解会深入学生的心里。

第九自然段是全文感情最深的一段,指导阅读时,在指名读、自由读、讲读、齐读、师生共读的过程中,我们一起感受作者的那份幸福、那份快乐,那份痛苦、那份悲伤,从而真正体会到“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

灯祭课文反思 篇2

一、第一次教课:2005年 第一轮

Step 1 Lead-in

在开场白里,教师接上一节课所教的世界名胜,引出非洲的话题(同时用PPT展示一幅非洲地图),提问学生:“What do you know about Africa?”学生七嘴八舌给出许多答案:pyramids、mummies、the curse of the mummies、the River Nile、wild animals、black people、hot weather、deserts等。然后教师再问:“Do you think Africa is a land full of mysteries,charm and attraction?Is it worthwhile going to Africa for your holiday?”在得到学生“Yes”的肯定回答之后,教师就可表示自己也很想去,只是可惜没有机会去,但听说一个叫Toby的男孩打算去非洲探险,并且已经为此制定了一个游览计划。接下来请学生们一起读Toby的信,即本课课文。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上一节课《Welcome to this unit》中世界名胜的余热引出本课的话题“非洲探险”,让学生迅速进入本课的阅读内容。

Step 2 Fast reading

放课文录音给学生听,并要求学生跟着录音一起大声朗读,边读边思考课文前所提出的三个问题:

(1)How will Collin and Toby travel through the desert?

(2)What animal is uncomfortable to sit on?

(3)How long will the author stay in Africa?

【设计意图】译林牛津版教材的每篇课文之前一般都有三个问题,要求学生用扫读(scanning)的方式,从文中快速找到答案,并且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Step 3:Careful reading

要求学生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

Paragraph 1:______want to travel before______goes to university.

Paragraph 2:From______,we’ll travel on______through______.

Paragraph 3:From Lake______,we’ll go______down the River______.

Paragraph 4:We’re going on a trip in______,living with local people,eating and drinking whatever they do,including______!

Paragraph 5:We’ll take photos of______,such as______.

Paragraph 6:In______,we’ll climb______.

Paragraph 7:We’ll go to______.

Paragraph 8:I’ll send______from all the different places we visit.

【设计意图】Toby的旅行计划路线很长,去的地方很多,内容较复杂,为降低难度,教师将这部分设计成填空的模式。

Step 4:Post reading(1)

展示Toby计划去游览的非洲各地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复述Toby的旅行计划。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们回忆所学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熟悉乃至学会使用课文里的用词和句型。以下为参考答案:

Toby and his older brother Colin will leave London for Morocco by plane/by air on July 15th.Morocco is in Northern Africa.They are going to travel through the Sahara Desert on camels.They’ll be camping in tents and sleeping on the ground in their big,thick sleeping bags.In order to see in the dark,they’ll bring a torch with them.The whole trip in desert will take them 6 days.

After the trip by camel,they are going to travel down the River Nile from the Lake Victoria.They’ll go white-water rafting.They have to wear special clothing,a helmet and a life jacket,just in case their raft gets turned upside down.

Leaving Kenya,Toby and his brother Colin will move/be moving on to Tanzania,where they’re going to climb a most wonderful/amazing mountain—Mount Kilimanjaro.It is a snow-capped mountain in the equatorial/tropical area!Mountain-climbing is most challenging and exciting.

The whole African part of their trip will take about 4 weeks.Then they’re going to the Himalayas and finally back to their home in London just before Colin goes to university.

Step 5:Post reading(2)

结合Word power的内容,让学生们想一想户外旅行所需哪些工具。

如:backpack、boots、strong shoes、raincoat、lifejacket、tent、sleeping bag、camera、films、towel、compass、water-purifying tablets、book、first aid kit、pocket knife、candles、torch、flashlight、food、waterproof matches、pan等。

Step 6:Post reading(3)

课后听力训练:Martin’s adventure travels

(1)Martin went on a boat trip up a long river in______and stayed on the boat for______days.

(2)Martin was followed by some______and didn’t know if they were______.

(3)Martin was very happy to see the______in the morning.

(4)Martin loves______.He always looks forward to______.

(5)Things to carry:A water______,a warm______comfortable______and______.

(6)Things to learn:How high the______are.How wide the______are.The______spoken in the country you are visiting.

(Keys:Africa,fifty,animals,dangerous,sun,traveling,exciting experiences,bottle,coat,walking shoes,chocolate,mountains,rivers,language)

【教学反思】

1. 这堂课是接着上一节课“世界名胜”话题引入的,但上节课所学内容其实和非洲探险的关联并不大。在这之后就直接进入阅读正文环节,为学生准备的信息还不够充分。

2. 在快速阅读环节,让学生跟着录音一边听一遍读,还要用扫读的策略快速寻找信息,强求学生阅读速度一致,导致有部分学生跟不上。其实,听录音跟读可以放到读完一遍课文后再做。

3. 教材中课文前的三个问题缺乏层次感,教师直接拿来问学生并不合适。应该自己重新设置更贴切的问题。

4. 阅读过程中,教师只是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其实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按照Toby计划的旅程顺序设置一些细节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读后的复述做准备。

5. 在读后的复述环节,由于之前学生只粗略地概括了文章的段落大意,并未深入细节,所以对课文内容不熟悉,导致这一过程很不流畅。

二、第二次教课:2008年第二轮

针对第一次教学中的问题,笔者做了深刻的反思和积极的改进,争取以学生为本,灵活使用教材。在问题设置、内容编排和教学方法等几方面做了修改。具体做法如下:

1. 课前导入环节紧扣文章标题“An adventure in Africa”,让学生对即将讨论的话题有直观的感受。

直接用PPT呈现一幅非洲地图,并用会声会影软件制作了一段视频,选取的图片都跟本课Toby将要旅行的地点有关,并配以轻快的音乐。学生在开心观看的同时,也仿佛身临其境。

2.利用文章标题,引导学生课前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重点放在adventure一词上,问学生:“What do youthink of an adventure?”学生纷纷联想到dangerous、unusual、exciting、uncomfortable等形容词,由此预测Toby要进行的旅行会经历一些不寻常的事情。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出来,开始有期待地准备阅读正文。

3.在快速阅读部分不放录音,让学生不受干扰地自行阅读,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1)What places will Toby go to?

(2)How long will Toby stay in Africa?

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扫读文章,就明白Toby要去哪些地方,要待多久。

4.在读后拓展训练部分,去掉书后的听力训练,改为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自己设计一个旅行计划。教师板书:

(1)Where to go?

(2)When to start?

(3)How long to stay?

(4)How to travel?

(5)What to take?

这是一个读后的一个思维拓展训练,学生两人一组,合作研究,由书本而至课外把所学运用于课后实践,设计自己的旅行计划。这一过程是学生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学习任务由阅读过渡到了写作。

【教学反思】

第二次的教学以学生为本,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细心搭建支架,帮助学生层层深入了解课文,同时注意训练学生的思维。但是在读了学生自制旅行计划环节之后,教师的指导性帮助还不够,导致学生完成任务有困难,教学支架还需完善。

三、第三次教课:2011年第三轮

在这一次的授课中,笔者在总结前两次的经验基础上,做了如下改进:

1. 把careful reading部分的段落大意概括和逐段分析改为任务型阅读,既让学生熟悉内容,又节省出时间用于读后拓展。

2.在细读环节后,强调一下重点词汇和句型,以便学生能在读后拓展部分熟练运用。如:

句型1:有许多奇异的地方要去参观。

There are lots of amazing places to see/visit.

句型2:为了保护,务必穿上/戴着……以免……

Be sure to wear/take sth.for protection,in case...

句型3:你将会需要……,否则会受伤/口渴……,因为……

You’ll need...,or you’ll get hurt/thirsty...,since...

3. 在读后拓展训练部分,笔者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设计一个苏州一日游旅行计划),让学生有的放矢,进一步完善支架,使学生制定计划起来更容易上手。这一部分单独印成了一张学案:

Activity:Make a travel plan for a one-day trip in Suzhou.

It’s August 1st.You are a tourist guide in charge of a group of 10 visitors from Beijing.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your guests have visited Suzhou.

You are supposed to

(1)make a travel plan for a one-day trip in Suzhou and

(2)introduce the plan to your guests.

Use the following sentence structures:

(1)There are lots of amazing/extraordinary places/gardens to see/visit in Suzhou.

(2)Be sure to wear/take sth.for protection in case...

(3)You’ll need...,or you’ll get hurt/thirsty...,since...

(4)It will take you some time to do/doing sth./You will spend some time(in)doing sth.

Think about:

(1)Where to go?

(2)When to start?

(3)How long to stay?

(4)How to travel?

(5)What to take?

(6)What to bring back?

由于时间关系,在本节课上,学生只能完成一个计划草案,更多的资料查阅到成为作品则需要在课后完成。他们的成果可以下一课时进行课堂汇报。

在学生设计旅行计划时,两两之间密切合作,起草定计划→查资料→英文成文→润色上墙报→课堂英文汇报。

学生们查找到了苏州园林及苏州博物馆的英文译名,如:拙政园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留园Lingering Garden、狮子林Lion Grove Garden、沧浪亭Surging Wave Pavilion、网师园Master Fisherman’s Garden、怡园Garden of Delight、藕园Couple’s Garden、西园West Garden、苏州博物馆Suzhou Museum等。还查到了苏州特产的英文说法:刺绣embroidery、双面绣double-sided embroidery、碧螺春茶叶Biluochun green tea等,并隆重向世人介绍著名的苏州昆曲Kun Opera。学生们不仅搜集了图片,更有学生一笔一划地画出了家乡苏州的美丽风景。

灯祭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全文以灯为线索,写了父亲做灯、我提灯过年、我送灯祭奠父亲,生动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父亲深深地怀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五个生字,理解“称心如意”、“屋脊”、“妖娆迷人”等词语的含义,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感情充沛的句子,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自读、感悟、探究”等教学策略,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文中感情充沛句子的品析,了解课文所表现出的朴实的父女之情----父亲对我无言的爱,我对父亲无限的依恋及怀念,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培养学生的对亲情的珍爱。

重难点分析:

·两代人的灯,两代人的情,那灯光所传递的是两代人阴阳两界无法阻隔的亲情,引导想象,体会作者深刻含蕴。

·抓住文中作者情感表白的句子,潜心研读,深入领悟作者对父亲的挚爱之情。

·抓住文章的线索,理顺脉络的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父子亲情的故事及本课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语引入,激发兴趣,解读课题。

(一)由灯入题(出示课件)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和你们一样喜欢灯,她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就是一盏不寻常的灯带给她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世界。

(二)解读课题(出示课件)灯祭

“祭”,祭奠。

“灯祭”,用灯祭奠过世的人。(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灯祭情景。

本文以“灯祭”为题,直接点出文章主题,作者是祭奠谁,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怀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一)自读课文,理解字、词

要求:

·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小组合作,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生字、词。

(二)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指名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一)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1、(出示课件)了解文章主要写了哪写内容,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引导学生感知父亲在世时和父亲去世后两个不同的场景)

全班交流并总结,梳理结构层次:根据时间来分,一部分为父亲在世的时候,一部分为父亲去世的时候。

第一部分(1-8)父亲做的灯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

第二部分(9-14)“我”给父亲送上了第一盏灯表达我的怀念。

2、作者的情感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幸福、快乐→思念、悲伤)

(二)通过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解“灯祭”的含义。

(让学生了解:灯祭实际上是作者对父亲深深的依恋和怀念。)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感受到了作者在父亲去世前后不同的心境,更体会到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与缅怀。

第二课时

一、品词析句,体会作者快乐的情感。

本单元主题为“情思满怀”,以真情贯穿整个单元。我们就走进这盏灯,体会作者与父亲有着怎样的深厚感情?

(出示课件)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是一盏不寻常的灯。

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那盏灯哪里不寻常?

预设一:父亲想法设法满足女儿的愿望,不厌其烦地年年做灯。

(一)(出示课件)仔细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看父亲是怎样给我做灯的。

作者对做灯的过程描写细致,详细具体,让人一目了然,我们好像真的跟着作者看到了那“不寻常”的灯是如何一步步做成的,也正因为“我”年年看父亲给我做灯,所“我”才对做灯的过程熟记于心。

(二)作者为什么这样细致的描写做灯的过程。

父亲每年都为“我”做灯,想法设法满足女儿的愿望,不厌其烦;“那灯是不寻常的”。

预设二:提灯过年带给我无限的快乐。

(出示课件)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给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

围绕以上段落学生自己勾画,标注,小组讨论:父亲在世的时候给我带来的快乐,对我的爱。

1、(出示课件)“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到一盏称心如意的灯。”(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的灯能做到我满意,肯定付出了劳动,每年都做,不厌其烦灯蕴含了父亲对女儿的伟大的爱。)

2、(出示课件)“我怀揣着一盒火柴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就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擦根火柴点着灯去另一家。”(引导学生理解提着父亲给“我”做的灯过年,心里多美啊!说明了一个小姑娘在父爱的呵护下是多么幸福和快乐,她在炫耀父亲做的灯,也在炫耀着做女儿的骄傲。更包含着提着父亲亲手做的灯“走东家串西家”这种感觉的“不寻常”。)

3、(出示课件)“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教师引导父亲见我吧油都快烧光了,还开心的开玩笑,说明父亲眼里都是对孩子的爱。)

4、(出示课件)“那汪蜡烛油上斜着一束蓬勃灿烂的光,亮丽之极。”(教师引导我之所以感到灯光如此美丽,是因为光中感受到的是父亲那浓浓的爱。)

5、(出示课件)“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教师引导本句运用对比手法,更我们感受到了我的快乐源泉就是父亲。)

6、充分展开以后,再齐读中心段

教师小结:因为有了父亲,作者可以得到一盏漂亮的灯,也可以使家得到光明,有了光明,生活就有了希望和盼头;有了父亲生活也会很快乐美满幸福。生活在艰苦,过年也能得到一盏灯,使年更加妖娆迷人。作者通过一盏灯深深体会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出示课件)

二、走进文本,体会作者悲伤的情感

因为享受惯了有父亲的幸福时光,没有父亲的日子是不可想象的。

(一)(出示课件)填空

因为没有了父亲,以前的满院光明变成现在的,没有了父亲,往年的年有声有色,变成现在的,没有了父亲,我再也迎不来父亲送我的,我多么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

(二)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怀念的?

作者给父亲送灯来祭奠他,“周围的夜色颤动了一下”让人感觉凝重、伤感。

(三)回归课题,给父亲送一盏灯,来祭奠自己的父亲,流露出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三、回顾文章揣摩表达方法

(一)善于捕捉细节进行描写

第二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做灯过程,文笔流畅,正因为父亲年年给我做灯,所以我对做灯过程才烂熟于心。

(二)文章线索

明线:灯暗线:思父情并举,感悟跟着作者一起欢乐一起悲伤。

(三)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但不管它们有多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这些句子让我们清晰感到了女儿对父亲的热爱和无限思念。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涌动出一种感动,引起学生的共鸣:去用心体验亲人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幸福,珍惜拥有的快乐和幸福„„

四,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长期以来,我们总习惯于强调母爱的力量,可事实上呀,父爱同样也是伟大的。父爱和母爱,就像鸟儿起飞的两只翅膀一样,对我们来讲,都是同样重要的。其实,父亲一直在用他自己的方式爱着我们,包容着我们。有时候,父爱真的是不需要用任何语言来表达的,(一)(出示课件)

1、面对生活的艰辛,父子俩相依为命„„

2、如果说父爱还有其他的表达方式,那应该还有对我们心甘情愿的纵容吧„„

3、如今我们已慢慢长大,那你是否依然记起依靠老爸肩膀的感觉?是否依然记起老爸背上的感觉?那种温暖的感觉,惬意的感觉„„找到了吗?

(二)孩子们,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你难以忘怀的父爱深情呢?愿意把它讲给大家听听吗?

(三)总结升华: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浓浓的父爱。现在我们应该感受得到,父爱不像母爱那样洋溢在外,但却一样深厚宽广如海洋。如果说母爱是山涧的小溪,是那样的绵长而具体,那么父爱就一定是小溪所缠绕的那座高山,是那样的厚重而坚实。父爱是一本大书,年轻的儿女常常读不懂它,直到真正长大再重新打开这本大书之后,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挚的心。我相信,你们读懂自己的父亲,不会太晚!

五、拓展延伸

(一)迟子建的《白雪的墓园》、《不灭的家族》、《遥渡相思》《重温草莓》等。

灯祭读后感 篇4

《灯祭》围绕“灯”讲述“我”和“父亲”的故事。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他都会为“我”盏一盏灯。“我”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听到街坊邻居的赞美声,“这灯真好看”内心那是欢喜,脸上洋溢着自豪,大声告诉我邻居:“是我父亲做的”。此时此刻感觉有这样手巧的父亲真骄傲,享受着父亲带给女儿的快乐与幸福。

父亲去世以后“我”再也没有福气去接受“灯”,“我”的世界从此一片漆黑失去了光明,没有那束蓬勃灿烂的光,“我”内心那湾对父亲想念的泉水会静静地流淌着,才不会被击起一圈圈涟漪。

《灯祭》紧紧地围绕着“灯”,父亲做“灯”表达了对孩子的“爱”让孩子的每天快乐,孩子通过“灯”来寄托对父亲哀思与怀念。这是多么感人的父女情!突然意识到自己也很幸福,因为我也有一位让自己骄傲的爸爸。

我的爸爸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工人,但是他清清楚楚地记着“我”最爱吃的每道菜即每种口味。每次回家,总是看到桌上放着我最爱吃的烧饼热腾腾的。我知道,爸爸一并是跑了几里地刚给我买回来的。这就是父爱,他从来不说一句“孩子,爸爸想你了”但他一言一行却透露着多么细腻的爱。

课文教学反思 篇5

课文教学反思1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教学难点一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二是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课前准备

1、课前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通过身边的人了解家乡的土地资源、植被利用的状况,感受人们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土地的。

2、教师在网上下载相关资源和植被利用的正反资料。

二、突破重点教学

1、让学生思考,“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土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自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2、教师引导的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生小组合作通过读书、讨论和交流,掌握(全文可分三部分,作者首先用大量事实告诉人们这块土地是神圣的;接着,要求人们善待这块神圣的土地,保护好河水,保护好空气,保护好这块土地上的动植物;最后,强调大地是人类的母亲,我们要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它。)

3、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讨“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画出相关句子,然后组织交流,朗读体会。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应该怎样做?”回忆课文内容:想想河水对人类的贡献,想想没有了河、没有了水,人类怎么生活;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空气对人类的影响,没有了空气或者空气受到污染,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呼吸、生物的生长,影响到生命的存在。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到底是人类主宰着动物,还是人类与动物是休戚相关的?动物的灾难怎么会成为人类的灾难?

三、教师再现网上下载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对地球上一切资源进行情感交流。

师生:珍惜水资源、珍爱每寸土地……“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大地的。”让我们一齐来捍卫我们的神圣土地!

通过情感与事实的结合进行教学,学生感悟深,对文章的理解也比较透彻,学生的环保情感得到了积极的调动,达到了本节课教学的目的。

课文教学反思2

我执教的《白杨》一课有许多特点,这里且不谈教学思路之清晰,词句训练之扎实,**指导之得当,读书结合之紧密。谈谈其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及合作的学习的方式。

一、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

首先我以生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最根本的落脚点。《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其次,我更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完第二环节,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例如: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本课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使我能茁壮成长起来。

课文教学反思3

一、此次执教的《木兰从军》使我受益匪浅:

1、压力也是动力。一次难忘的经历。

上这样的课,压力格外大。原因:这是我上生字教学。第一不能上出模式模块,第二学生对拼音掌握不牢。他们不能自主自学。

2、好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基础。

教学设计我简洁明了,提纲思路虽然也能清晰记下来,但总是觉得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接近现在的公开课甚至作秀课堂。山穷水尽之时同事的导航引路使我做到心里有数。两节课的教学目标分别定位于:第一课时: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识记本课17个生字。第二课时: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目标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主要活动就是朗读课文了,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读出感情直至熟读成诵。这样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但是在第一教学生字教学中模式的形式环节不完整。

二、反思这节课,有很多不足之处:

1、认读生字期间,由于自己不慎,开火车读后,又开火车给17个生字组了一遍词,浪费学生的时间,真正叫学生练字的时间几乎没有,这一点恰是低年级教学的一处硬伤。

2、课堂上的对小组的评价耗时过多,怎样进行有效甚至高效评价是下来研究的方向。

课文《木兰从军》教学反思3

本课为《木兰从军》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品读课文,在阅读和体悟中感受花木兰为国为家分忧、战功赫赫的英雄形象。能在情境中展开合理想象,用几句话写出木兰说服家人的话。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读出感受。

这样的历史故事,似乎与学生生活关系不大。如何架设文本与学生生活的桥梁,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展示的舞台呢?

一.丰富朗读形式,注重朗读指导

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如自由读、默读、男女生读、

分组读、配乐读,想象读等,教师以评价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如“我好像看到了木兰英姿飒爽的样子!”“我感受到了木兰保家卫国的急切心情!”以评促读,读中加深感悟。

二.抓住重点词语,走进人物内心

抓住重点词语,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如“焦急万分”一词的学习。先是读第二小节,找一找朝廷下达征兵文书后,木兰的心情怎么样?说说自己对“焦急万分”的理解,读好词语后联系生活“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可能也会有焦急万分的时候,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吗?”联系课文“木兰又为什么会‘焦急万分’?”找出相应的句子,相机介绍背景,进入情境,想象说话,体会面临家忧时,木兰焦急万分;面临国忧时,木兰更加焦急万分。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木兰一次比一次焦急的心情。并进行了适度拓展,帮助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三.采用角色体验,说话写话结合

“如果你就是花木兰,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集体交流后相机请学生补充电视上了解到的战争场面。“木兰也知道战争的危险,但是她为了保卫国家、保护家人,毅然做出了一个决定——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当木兰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时,家人一开始同意了吗?你们现在就是木兰的家人,你们为什么不同意木兰从军?”学生从多角度换位思考,从家人的角度说出了自己对木兰从军的担忧之情。“自古以来,打仗都是男人的事。女子的力气没有男子大。”“要是木兰被发现是女子,就是犯了欺君之罪,要满门抄斩啊!”“一旦上了战场,就可能战死,再也回不来了!”“家人非常担心木兰的安危,百般劝阻,如果你就是花木兰,你会怎样说服家人呢?”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写出了许多精彩的句子——“父亲,您年老多病,恐怕连骏马都跨不上去。弟弟小,连枪都拿不动。我去最合适。” “现在国家遇到了困难,情况很紧急,我自小习武,身强力壮,就让我去吧!”“我会女扮男装,不会让人发现我是女子的!”与人物心灵对话,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到花木兰爱国爱家的英雄形象。

阅读教学中的写话受教学时间限制,指导的实效性还不够明显。如何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进行有效的修改或指导,使每位学生写话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提升,是今后研究这类课型模式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课文教学反思4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尽管四年级的孩子还很小,但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的积累,他们不是一张白纸。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只是要深挖教材和教参,还要掌握好学生的实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从教材的编排上还没有涉及到退位减和进位加),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能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小数退位减和进位加法的计算。 钻研教参,让我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度”上有了一个更加明晰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大块。一是让学生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的计算;二是让学生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些数学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那么,“吃透教材”又让我有哪些新的发现呢?主要有一点,我感觉课本上隐形出现的“小数的基本

性质”在以后的教学中会经常用到,但是在本册教材的编排中出现的却比较模糊,只是用智慧老爷爷的一句话引出,好像很不经意,但是这恰恰应该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问题。所以,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决定在教学中改变一下教材对于知识的呈现次序,在课的引入阶段,利用自己搜集到的商品标签,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从而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教学难点,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为后续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扫清了障碍。这样让学生就迅速进入积极的思考状态。 其实,现在我们要上好一节示范课,不管是课最终上得是否成功或是对得起每一位前来听课的老师和领导,课前的准备谁都少不了。

2 这好那也好,叫人眼花缭乱,犹犹豫豫,举棋不定,究竟选择哪种引入更好一些呢?究竟设计怎样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关键呢?究竟选择怎样的练习设计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呢? 当然,浏览归浏览,借鉴归借鉴,我知道,自己教学这么多年,总不能什么都

去原原本本地照搬别人的吧?别人的好的,可以拿来,学一两点,就像课伊始对于“小数的基本性质”的突出和突破,单纯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角度来讲,应该说是这样的引入挺不错的,因为本节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退位减和进位加,内容比较枯燥乏味,要用这样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的确很难的,所以我选择了身边的商品标签,借助商品标签的花花绿绿和丰富多彩,这样的引入应该说是学生所容易接受和喜闻乐见的。但是,对于别人的东西我并没有完全照搬来用,比如说,更多的课例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探究分得很细,引导的也很细,我觉得那样做原本也可以的,可是一想到我们的教学新模式是“引导探究,自主学习”,我感觉引导尽可能应该少一点,对于学生应该放得尽可能开一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在教学的第二个大的环节时,由于已经出现了两道利用退位减来进行的计算,而学生在没有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时,课本就编排了“试一试”的第一题三道退位减和进位加的计算,我就感觉这

样的编排不够合理,所以我还是选择了把“试一试”第二题的内容提前呈现,由于有了一定的情境,引出“进位加”并让学生探究“进位加”这一成为可能。 另外,我需要提出的两点是:有时候,我感觉我们的讨论交流有问题,为什么不让学生先静静地自己动脑想一想,而一下子就让学生在老师提出要求之后就大声地进行讨论和交流呢?就算是天才,就算是学生的才思实在敏捷,也不可能不略加思索吧?所以,我想把学生的讨论交流立足于先是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然后适时地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让他们的发现更有个性和新意,我眼中学生的思维应该更有利于创新和创造。在这节课上,在呈现了商品标签的图片后,我就有意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己来观察和发现,让他们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发现进行简单的交流,继而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的基本性质”这一知识点。还有一点,就是尽可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富有挑战性,在这节课上,特别是在“森林医生”这一教学环节中,我

的设计是

3 让男同学选出女同学的代表,让女同学选出男同学的代表,然后再挑选出代表老师的同学来进行板演,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极具挑战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上本节课的时候,在我的内心深处有这样一种意识:教学中尽可能关注学困生,晒一晒学困生身上的问题,这也是大多数同学所感兴趣的,只是在“森林医生”这一环节的设计中,由于刘艳的慷慨,选出的女同学的代表本身就很强,当时我担心女同学也会投桃报李,选出男同学中的高手进行挑战,这样就会让我的计划落空,于是,在推进男同学代表的时候,我挑选了向来问题比较多的冯智,还为了弥补刘艳的选择所带来的“生成”,我在选择代表老师比赛的人选时我找的是张强,结果挑战意味有了,可是,这几名同学在这节课上的表现的确很给力,他们无一例外地把题全做对了。 对于学生,教材和教参有了这样的理解和准备,我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我感觉我们这些

课文教学反思5

面对一年级的孩子该如何将写话意识渗透到孩子们的心中呢?“谈写色变”不仅高年段的老师和同学如此,低年段的.老师和孩子们也是如此。我觉得可以适当降低难度,提高兴趣,钻研指导技巧,以下是小编整理小画眉课文教学反思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在开始写话阶段,学生有时会为自己能将课文中学到的某一个词语运用到写话中而沾沾自喜,如果再因此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许,他一定会为此兴奋好一段时间。这样的学习运用过程和成功的体验是极为宝贵的,学生的灵活运用,得到认同,他会慢慢的学会自我欣赏,自我陶醉,陶醉于自我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之中。这样学生说话、写话的动力可以悄然形成并得以持续发展。

在教学《小画眉》一课时,我就牢牢抓住“纷纷”一词,对学生进行说话和写话的训练。训练过程带有鲜明的游戏色彩,在游戏中,我巧妙地安排了指导和训练,教学气氛热烈而愉悦。

反思: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由 “纷纷”这个词语的教学我想到了很多,小学低年段的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说话和写话的训练。孩子们学课文,就是一个学习写作的过程。老师们最头痛的孩子们无话可写,孩子们也最怕写话练习。其实在我们平时的讲读课文中,只要老师深钻教材,灵活把握,就不难找到说话,写话的“切入点”。如果老师每节语文课上都能给孩子们搭个“梯子”,帮孩子们打开个“话匣”,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我想写话练习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也就不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了。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学生想要写好作文,就要从写话开始,从兴趣入手,在一种愉悦的心境中自然而然地写起来。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兴趣就是写话的源头活水,写话就要写学生感兴趣的话,善于找寻写话的时机,制造写话的环境,形成一种“吸引场”,这“吸引场”一旦形成,就不仅仅是吸引了,而是一个培养写话能力的“加工厂”!几经教学的轮回,我有一个感觉,作文教学起步要早,我们应该把低年级的写话作为作文教学的起步期,注重训练,为学生夯实坚实的作文基础,帮学生降低坡度,减轻负担。

课文教学反思6

《足球史话》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本文介绍了足球运动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课文富有体育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既能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又能让他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培养审美情趣。

文章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总写现代足球的特性;第二部分介绍中国是最早发明足球和进行足球比赛的国家;第三部分介绍现代足球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第四部分总结全文,足球运动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教学重点在于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以把握足球发展的脉络;难点在于理解为什么中国最早发明足球而英国却是现代足球运动的起源国家。

教学本课,我采用“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互联网或书刊、报纸、杂志等搜集与足球有关的资料。课伊始,我先让同学谈谈自己对足球的了解,然后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问题,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

同探究。出乎我的预料,班里的吴春锦同学提出的问题竟然是为什么中国最早发明足球而英国却是现代足球运动的起源国家呢?为了让学生领略足球精神的魅力,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说说对足球精神的理解。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通过不同的视角、观点之间的相互砥砺与补充、完善,加深对课文主题的认识,收到预期的效果。

课文教学反思7

《红领巾真好》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环保”专题中的一篇课文,是一首清新优美的儿童诗。全诗分三节,结构基本相同,每节都采用了自问自答的形式展开叙述。整篇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清新、活泼、动人的画面,唱响了一曲人与自然合谐相处的美与爱的赞歌。诗歌文质兼美,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语言生动活泼,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一、课前互动

用“真”字说话,今天我们的课堂和平时不一样,谁能用“真”字说一句话,问题简单却别有用心,孩子们跃跃欲试,兴趣盎然,为一节轻松活跃的课渲染气氛、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通过课件展示一段视频,让学生观看,再谈感受,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三、自主识字、生生互动

二年级第一学段强调识字写字是重点。读的形式也多样化: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齐读。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降低了孩子们识字记字的难度,形象地体现自主识字、生生互动的效果。

四、以读为本、以读促讲

叶圣陶先生讲:“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最好的方式就是读,许老师深入贯彻这点,创设以读为主的课堂,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有所积累,在读中有所思考。

(一)以评导读,有层次性

在词语教学环节,赋予词语感情色彩,特别注意读好“叽叽喳喳、蹦蹦跳跳、扑棱棱”这些重点词,读好语气,读出感情。“叽叽喳喳”四张小口你一句我一句真快乐,要读得轻短,蹦蹦跳跳读出小鸟的可爱活跃,“扑棱棱”的“棱”字读第一声,很轻快。

(二)表演体验、读中感悟。

在学习第二小节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感受小鸟“扑棱棱”“飞来飞去”忙着捉虫的那份忙碌与快乐,许老师适时让学生角色体验,并采访学生:“小鸟小鸟,你扑棱棱飞来飞去在忙什么呀?”那时候学生仿佛自己就是在捉害虫的小鸟了,在精彩的师生对话,生本对话中,学生完全走进了课文中角色,忙着小鸟的忙,开心着小鸟的开心。

(三)立足文本,读中积累

我还关注文本的言语现象。比如:注意叠词的积累,联系生活理解“蓬松的羽毛”、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蓬松的,还可以说蓬松的什么,达到了积累语言的目的。

(四)突出重点 读中升华

本课是以爱护鸟类,爱护环境为主题,轻轻松松引出这重点,突出文章的中心,恰到好处地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的情境中,那形象的画面,声情并茂的朗读,都浓厚地渲染气氛,让学生深深地融入情景,为整堂课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五、实践活动,拓展延伸

我为学生设计了言语实践平台。凭借教材进行恰当、巧妙的语言实践。小鸟们会对少先队员说些什么,少先队员对小鸟说些什么这样,拓展了思维,培养了语言。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同时升华人文内涵。拓展文本,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文本。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些许缺憾,读得仍不够多,不够透,教学中语速显快,这都是今后我在教学中要注意的。

课文教学反思8

批阅着孩子们一份份续写的作业,优秀的等级代表了他们的认真,也表明了他们课堂的习得与迁移运用。回顾两课时的课堂,反思教学成功与不足:

概括主要内容有方法。文章比较长,但不难理解,通过罗列文中的"穷人",串联人物之间的事件关系,主要内容得以呈现,加上导图的板演,桑娜等待丈夫,抱回孩子,丈夫回来想法一致,文章的结构得以把握。从文章整体入手,有导图为抓手,有方法紧跟其后,建立框架,有助思维。

文体特点把握有关注。小说文体在小学阶段并不多,通过这篇文章关注与渗透是个很好的途经,从作者入手,了解经典作品,了解作者生平,稍作背景介绍,初略了解语言特点再切入课文。再以了解结尾引导发现与《桥》的相似之处(巧设悬念)小说这一体裁孩子有些明白了,情节,人物,再加环境的描写,小说要素的出示就不突兀,文体的关注比较充分。在每初学一篇文章,孩子们想探究属于什么文体已成习惯。

聚焦环境描写学运用。了解穷人的"穷",探究穷人的"富有",我均采取"寻找证据"并"提炼观点"的方法,对于情节的理解比较容易;在此基础上,我把重点聚焦到环境的描写,感受作者的用意(对比,同情),同时进行迁移运用,假如故事从西蒙的死亡为开头,你会写下怎样的环境(渲染,同情);最后在续写片段,同样要有环境描写,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几乎都会使用,环境的描写为续写添彩。

也有不足:有声有色地朗读不够,问题有些生硬,跳跃度过大,导致有些环节理性有余情趣不够。还好的是精彩的续写看出孩子们对情节描绘的细腻,动作,心理,神态,环境的描写,甚至标点(省略号)的使用得以应用呈现,为之欣慰。

课文教学反思9

《观潮》一课是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视了“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即时议、评。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

全文的教学采取了自评、师评、互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评”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课文教学反思10

10月11日到16日,我们小学部举行校级优课评比。在讲课前,我选了《秋天的雨》一篇文章,希望我能带领同学们体会秋天的美景,美美来读课文,美美地积累好词佳句。10月14日第四节课,我在录播室讲课比赛。

这节课围绕课.题,我设计了四个目标。一是正确认读本课生词,会写柔、邮两字;二是认识中心句,并且找到2/3/4段的中心句,体会本文的写作思路;三是利用比喻句、抓住关键词,体会秋天颜色的美;四是围绕给出的两个中心句,来写关于秋天的一段文字。

在课前,我带领同学们预习课文,设计了助学单,引领同学们预习课文。我发现,这种引领是有效果的。预习单中,同学们出错较多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我做重点讲解,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根据预习单的引领,我感觉同学们对第一、二个目标的掌握比较好。同学们认识了中心句,并且很快能找到中心句,比较顺利。但是第三个目标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教师对于学生牵引的痕迹太明显,违反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文本挖掘的深度不够。先是我引导同学对五彩缤纷进行理解,在找出文中出现哪些颜色,然后对第二自然段逐句进行分析、理解。这样,不给同学体会感悟的机会,剥夺了他们对美的欣赏,容易养成孩子凡事依赖老师的心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并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在读文中出现的三个比喻句是时,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深入挖掘。比如,在讲银杏叶比作小扇子时,可以问同学们:为什么能这样比喻?学就能明白,打比喻时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这样有追问,才能使文本向更深处挖掘。

第四个目标,由于学生对秋天的事物缺乏观察,加上平时作文练习较少,同学们的语文积累不到位,学生语言组织不好,词语匮乏。

总之,由于我重感冒,紧张等主观原因,这节课没有到达我理想的效果。下次一定要记住自己的错误,马上整改!

课文教学反思11

《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里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随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如何通过生本教学模式达成教学目的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我总结了近期在生本教学探讨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预习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词的预习上,只有少数同学 能按老师的要求读通课文并收集相关的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3、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优等生只有一两人,如何在他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

4、小组合作,展示的时间过长,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达成教学目标。

接着,我确定了教学思路:小组分工细化,讨论的问题开放化。

有了思路,教学过程的落实就有了风向标。在第一课时第一回合的小组学习中,让小组长组织组员互相检查本组同学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并对小组进行了细化分工。如一号学生指给二号认,其他听;接着二号指给三号认,其他听 ……认读时,把不会认的字做好标记,并负责教会不会认的同学,做到人人过关,再进行展示。虽然字词预习效果好,也用了8分钟的时间。第二回合的小组学习,我让组长组织检查读通读顺课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口读书。然后进行展示,评价,再读。由于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广,很易达成目标。但较费时间,读—评—读来回几个回合,二十多分钟就过去了。第三回合,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七嘴八舌,兴致勃勃。接着小组展示。四个小组都发了言:“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篇课文写蜜蜂离家二里多路都能飞回家。”“这篇课文写作者带着蜜蜂走了二里多路,放飞蜜蜂。蜜蜂也能飞回家。” “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本能。”从四个小组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动了脑筋。接着小组主持人进一步问:“请问下面还有补充的或有不同意见吗?”下面一片沉默。我想如果再来一组展示,情况也会大同小异。怎么办?我只好运用师本的优势,问了一句:“谁能把他们的发言连起来说一说?”一语道破天机,有几个孩子举手,其中一位把课文的内容能大概总结出来。第一课时,也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此时已拖堂几分钟。

反思这节课: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平时不专心的同学能倾听别的同学发言了;平时不爱动脑的同学,虽然发言不一定正确,但也在思考了;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虽然上台有些紧张,声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也能登台展示了。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吗?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第一课时完全达成了目标,这是好的开始。但单位时间内效率有待提高,以保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产生了些许疑惑:当学生出现问题或冷堂时,教师该如何指点才能真正体现生本呢?在今后的生本教学过程中,我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

课文教学反思12

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重点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并且让学生知道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把詹天佑修筑铁路的经过写出来的。在课上,我围绕文章的中心词“杰出”、“爱国”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索,并充分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这样在学生的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探究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在学生互相讨论、合作、欣赏中增强学习自信心。

在学习活动中,我与学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效应,我力求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比如在与学生探讨两种开凿法时,既注意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又注重适时的点拨,学生在读读、说说、干干中明白了两个隧道的掘进方法,体会到了詹天佑工作的细致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他深入实践、新的思维。通过画图、演示再现了火车在“人“字型线路行驶的情形。就这样,学生的疑难全在读书和动手实践中水到渠成地解决了,课文的重点也得到了突出。

在指导朗读时,我采用了自读、默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法,加深了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阅读教学的过程,实际是从无疑到有疑的过程,如何使学生有疑最终达到无疑,方法是让学生深入地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疑问,而疑难的解决还是*引导学生读书。在第四自然段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边读边做标记,并提出问题,在读中理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质疑、解疑的能力,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我在引导学生感悟詹天佑勇于在实践中大胆的创新精神这一环节时做得较好。学生通过读书、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有了较深感悟,从而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学习中处处都需要这种精神,使学生得到了启发,对学生起到了导行的作用。

不过,这一节课也有几个环节处理得不是很好。如:

1、在教学中过多强调去挖掘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卓越才能,没有延伸到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崇敬之情。

2、上课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回答问题和动手的机会太少。今后在教学中要更好地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共同进步。

课文教学反思13

本课是语文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教学这一单元是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培养识字能力,应以朗读练习为主线,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培养创新的精神。这篇文章是童话故事,写的是小熊开了一个食品店,它先后请了兔子、松鼠和猴子当采购员。由于兔子和松鼠只采购自己喜欢吃的松子,结果到店里来的只有兔子和松鼠,小熊辞退了它们,又请猴子来当采购员,聪明的猴子采购了各种各样的食品,食品店才办得红红火火。故事是要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多动脑筋,多为别人着想,才能把事情办好。

教学要求有以下四点:

1、学会8个生字,认读5个字。

2、学会读指定的词语。能用“欢迎”写一句话。

3、朗读课文。

4、说说猴子当上采购员后,为什么把食品店办得红红火火。知道做事情要多动脑筋,多为别人着想,才能把事情办好。

在我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流程如下:

1、先读生字,练习生字的发音。

由于我们班的学生拼音的基础有些薄弱,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先以读拼音识字的方式学习生字的读音。由一个同学读一个生字,然后带领大家一起读,用这种方式以了解学生读音和拼音的问题,并及时纠正。效果是带拼音读的还不错,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加以纠正,但是去掉拼音的效果就不是很好了,很多学生都不会读。对策是要在利用空余的时间巩固生字的读音,运用多种形式才反复练习生字的读音。例如:拼音接龙,拼音和生字连线,在课文中认识读音和生字等等,让学生反复读。

2、记忆字形。

本课的生字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用自己的方式记住生字字形。教师重点讲解:“堆”、“食”和“店”的书写顺序。“迎”和“退”是先写里面,后写外面。“品”字三个口的结构大小。学生跟这老师一起观察,再描红,体会字形和占格。对策是先观察字,说一说,再动笔写一写。学习之后在抄写,练习和听写,让学生充分的牢记字形。

3、组词。

第一单元的考试结构来看,学生的组词也有一些问题,所以本课开始,组词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主要是以先说在写的形式练习组词。这节课的8个生字,在课上每个字组三个词,然后课下在把会组的词写字组词的练习本上,以便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纠正。比如组词不恰当,用字不准确,写错字形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5、造句。

本课是运用“欢迎”造一个句子。首先要先结合语境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在启发学生说说“你们在什么时候欢迎过谁”,打开学生的思路。先口头造句,再写在本上。对于造句学生的水平不一,有的能说出很好的句子,但是写不正确字,有的同学不知道怎样说一个句子,对策是首先请同学试着说说看,如果结构说的不全,在引导学生说谁欢迎谁做什么。举例:我欢迎你到我家来做客。先从基本练习,在逐渐变化句子结构。

通过上课的情况来看,由于我事先做的准备还是没有那么充足,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基础知识想的不是很深入,课堂的节奏和环节根据我们班的实际情况第一节课学生掌握的知识效果不理想,通过后续的时间和练习,我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加以改进,在知识的理解上也应多学习,以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文教学反思14

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在朗读上多花功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一年级小朋友朗读课文时,总是离不开一个“拖”字,对于朗读的节奏,词语连读等,都不能很好地把握。本文的教学,我还是以朗读为主,以读促悟,让学生在反复的课文朗读中,学习朗读技巧,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通过朗读,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课文的美,激发他们的朗读欲望和兴趣。

2、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竞赛读。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如男女生比赛读、学生跟老师的挑战读,再加上学生对老师及同学的朗读评价。使学生对“怎么样才算读得好”有了初步的感知,可以对自己的朗读做出自我评价,从而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如教学一开始,我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然后说说:我的左边是( ),右边是( ),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

“那么,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好朋友,你能找到它吗?”话音刚落,很多学生纷纷举手,想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说明了把生活现象引入课堂,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这句话时,我说:“为什么不说影子像只小黑熊?”“哪位小朋友家喂过小狗,小狗是怎么跟你玩的?”

亲切的家常话题,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在学完课文之后,我带学生到操场上做“找影子”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生活中验证光、物体和影子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课文教学反思15

《木兰从军》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出示:1、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

2、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

提问: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出这两个句子中同一字组成的不同的词语吗?

学生:“紧急”和“焦急”。

师问:他们一样吗?

生1:不一样,紧急是指事情很急,必须马上去办。

生2:紧急就是说一刻钟都不能拖延了,必须马上去办。

生3:课文中就是说,征兵很紧急,说明战争前线急需人去增加力量;

师微笑着:同学们说得可真好,那焦急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1:焦急就是很着急的意思,焦急万分就是非常非常的着急,已经着急得不行了;

师继续:那课文中谁在着急,她到底着急什么呢?

生1:是木兰着急,她着急爸爸年老多病,如果让爸爸上战场的话,不仅没有作用,而且可能爸爸会被敌人杀掉,丢了老命回家;

生3:我要补充,她还着急,弟弟很小,也不能去参军;

生4:我还要补充,木兰还为自己着急,爸爸不能去,弟弟不能去,而自己又是个女的,而女的规定是不能参军的,所以她很着急;

师:对啊,木兰还真是着急啊,为爸爸着急,为弟弟着急,为自己着急,但虽然如此,她还是很想——出示卡片:为国为家分忧

你觉得木兰是个怎样的人?

生:非常爱国;

生:也爱自己的家人

生:我觉得她爱家人,也爱祖国,

师:于是她最后终于说服家人,——出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学生连读两遍。

她会怎样去说服呢?同桌互相练说。

上一篇:农垦下一篇:翻开我的日记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