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咨询案例(共9篇)
刘某,女,17岁,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成绩一般,中等智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父亲在外地工作,较少回家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期望值过高,刘某的母亲除了对她学习要求严格外,别的方面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忧无虑。
刘某在家受到父母的疼爱,从没做过家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理能力很差,而所在高中又是一个内宿的学校,生活上的全部事情都要自己独立完成。人生第一次的内宿生活对她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其父母又有“长大了,应该让她自己克服困难”的想法,遇到什么困难都让她自己寻找解决的办法,没有及时给予帮助。由于她的手脚比较慢,洗澡洗衣服时间很长,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宿舍就只有一个卫生间,这使得宿舍其他成员很不方便,有时也会发发牢骚叫她快一点。没想到大家的提醒她却认为是对她有意见,使得她对人际交往方面很有压力。同时宿舍内部又有一人跟其他同学关系不好,这更增加了她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很害怕自己也跟那位同学一样让其他同学讨厌。巨大的压力让她在其他同学面前说话很不自在,生怕自己说错话或是做错事得罪其他同学,慢慢地发展到跟同学说话要深思熟虑,不敢与同学多说话交流,不敢与同学一起玩,完全把自己孤立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最后发展到她每天早上起床就感到巨大的压力,不知道这一天应该怎样与同学交往,不敢来学校,甚至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属于人际交往障碍。
蒋某,女,l6岁,汉族,中职学校一年级学生,体貌端正,家族无精神病史。个人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浙江温州人,家境良好。小学五年级父母离异,一直与经商的父亲一起生活,家庭关系淡漠,家庭结构复杂。蒋某自入学住宿以来,经常与同寝室室友发生争吵,甚至打架。入学一个月内已调换寝室三次,人际关系不良,对新环境总不太适应。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学习成绩有所下降,有想回避同学、辍学回家的念头。自觉非常痛苦和焦虑。
二、咨询师观察及向他人了解的情况
咨询师观察:求助者衣着整洁,相貌端庄,长相清秀,刚进咨询室时略有紧张,不敢与咨询师目光交流,介绍自己情况时,声音有些颤抖,谈话时手里不时摆弄自己的手机,在咨询中稍加安抚后,情绪稍有缓解。
宿舍同学描述:蒋某比较内向,说话带刺,总觉得别人对她都是恶意的,时间久了,就没人愿意和她说话了,最近晚自习结束后很迟才回寝。
班主任描述:蒋某考入时学习成绩在班级还不错。而且因为音乐学习认真,被选为课代表。但近来听课不专心,作业也没前段时间认真。平时独来独往,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与同学有过几次冲突。
心理测验结果:选用SAS和SDS量表,SAS标准分为61,SDS标准分为63。
三、评估与诊断
(一)求助者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主要问题:没有考入普通高中,进入中专以后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尤其是集体住宿生活,并由一些偶然事件引发人际交往冲突,伴随产生了抑郁焦虑的情绪困扰,求助者又不善于表达和与人沟通。这种困扰长期积压在心里,造成了内心的痛苦,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睡眠障碍。
生物学原因:女,16岁,正值青春期。情绪容易波动。排除器质性病变。
心理原因:求助者性格比较内向、敏感。对外界事物的不合理认知,人际交往技巧的缺乏。
社会性原因:早年遭遇了重大负性生活事件(父母离异),造成家庭重要情感的缺失,加上父亲忙于生意,家人的淡漠使求助者缺乏倾诉的对象,缺少帮助和一定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学争吵也成为引发不良情绪的负性生活事件。
(二)诊断及鉴别
诊断:人际交往障碍。
与精神病相鉴别:依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求助者有较强的自知力,知情意等心理过程协调统一,她的不良情绪是由客观事件引起,且有主动求医的愿望和行为。个性相对稳定,且无躯体异常和精神病家族史,可以排除精神病。
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的特点是症状表现上以焦虑为主,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持续时间大于3个月或半年。求助者虽然存在焦虑情绪,但持续时间不到三个月且并未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生理功能也基本正常,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与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抑郁性神经症的特点是症状表现上以兴趣减退甚至丧失、自我评价过低、情绪低落为主,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持续时间大约3个月或半年。求助者虽然存在情绪低落,但持续时间不长,未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且其喜欢音乐的兴趣从未减退过,生理功能也基本正常,因此可以排除抑郁性神经症。
与神经衰弱相鉴别:神经衰弱的症状主要是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情绪的强烈程度和持续时间之久与生活事件和处境不相称,过度紧张。求助者虽有时存在睡眠障碍,但其他不符以上症状,所以可以排除神经衰弱。
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求助者主要是进入新的环境后,学习和生活不太适应,加之自身性格比较内向,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强化了学习和人际关系对自己的负面影响,但仍可以正常生活学习,社会功能并未受损,持续时间不长且没有出现泛化,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四、制订咨询目标
(一)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缓解当前抑郁情绪,改善睡眠状况,引导其了解自己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改变不合理认知,改善人际关系,帮助求助者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学习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培养求助者独立自立的能力,逐步适应学校的集体住宿生活,与周围同学和谐相处。
(二)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从咨询中习得的方法和技能来减少今后可能会遇到的情绪困扰及行为障碍,完善自己的个性,最终使求助者形成健康的心理,使学习生活步入正轨。
五、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合理情绪疗法与行为疗法
结合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特点及求助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认知分析能力的实际情况,与求助者共同协商确定选择合理情绪疗法和行为疗法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和不良的行为模式,引导求助者重新构建合理的认知行为模式,从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形成正常的人际交往,改善学习情况的目的。
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埃利斯(A.Ellis)在美国创立的。埃利斯认为人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情绪是伴随思维而产生的,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的思维和信念。而人是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语言而进行。情绪困扰的持续是由于那些以不合理信念和思维为内容的内化语言持续的结果。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行为疗法源于行为主义理论。它强调通过对环境的控制来改变人的行为表现,其理论基础是条件作用学习理论,该疗法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而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利用强化可以使患者模仿或消除某一特定的行为习惯,建立新的行为方式。常用技术包括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其核心是控制环境和实施强化使患者习得良好行为,矫正不良行为。
六、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心理帮助阶段和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如下:
第一次:
时间:2012年10月25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使求助者产生信任感。
3.确定主要心理与行为问题。
4.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过程:咨询师运用参与性技术倾听求助者的表述,采用询问、鼓励与重复、内容与情感反应、具体化、参与性概括等技术,利用合理情绪疗法原理与求助者共同澄清问题,启发和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在此基础上,运用影响性技术中的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及影响性概述等技术对求助者实施干预。
布置咨询作业:认真回想开学以来让自己情绪低落的事件,思考并分析其中是否有不合理因素。
第二次:
时间:2012年11月2日。
目的:
1.学习放松技巧,缓解学习焦虑情绪。
2.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扩展人际交往范围。
过程:教授放松的方法并告知求助者每次感到心情烦闷时就用放松的方法来应对和调节,并告诉求助者焦虑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让她明白适度的焦虑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不必对自己的焦虑情绪过分担心。并鼓励求助者与她比较喜欢的人进行主动交往和互动,强化求助者对人际关系重要性的重新认识。
布置咨询作业:
1.要求求助者每天做放松练习1~2次,并记下自己的感受。
2.一周内与自己比较喜欢的同学或老师主动沟通,并记录沟通心得。
第三次:
时间:2012年11月8日。
目的:学习人际交往技巧,改善人际关系。
过程:通过各方面搜集的资料了解到求助者主要是由缺乏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才不断与他人发生冲突,通过让其进行角色扮演,不断体验并反思如何更好地运用语言和动作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更好地与人沟通;咨询中咨询师也向其提供了一些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同时,为争取对其治疗有利的社会支持系统。咨询师也通过求助者提供的姑姑的电话与其姑姑联系,告之求助者对她的情感依赖和目前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状况,请其姑姑配合,多与求助者联系,关心理解她。
布置作业:
1.要求其找出与之有矛盾的同学的优点,至少五条。
2.主动与和她发生过冲突的同学沟通。
第四次:
时间:2012年11月16日。
目的:巩固。
在本阶段中,咨询师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和思维方式,使新观念得以强化;此外,检查求助者的作业并要求其谈谈体验和感受及与室友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咨询者反馈求助者作业的完成情况,表扬其认真完成作业的态度,鼓励其今后继续用积极理性的态度看待人际问题,同时鼓励求助者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主动与他人协作,继续加强人际交往,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七、咨询效果评估
求助者自我评估:几个月后在回访中求助者自我感觉精神状态有了改善,和宿舍同学的关系也有了很大改善,最近听课听得进去了,对各门课程的学习比以前积极主动了,感觉心情好多了,睡眠也好多了。
求助者身边同学评估:室友反映蒋某变得比以前爱说话了,而且说话不像以前那么带刺,大家都愿意和她交往了。
咨询师评估:回访中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交流状况都比较好。老师和同学也反映求助者现在人际关系融洽,参加集体活动比较踊跃,成绩也有所提高,还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总体来看咨询效果比较明显。
心理测验评估:咨询以后SAS的标准分为36,SDS的标准分为38,显示焦虑抑郁情绪有所好转。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顾虑是恐怕对自己,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迟迟不敢下决心或不敢按本意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顾虑心理是普遍存在的。比如,有的人与别人打交道时总爱想:他可靠吗?他会瞧得起我吗?而当别人建议他做某事时,他又想:这合适吗?失败了怎么办?这些都是顾虑心理的表现。我们说,与陌生人初次交往,持有一定的戒备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人过于谨慎,似乎天下的人都不可靠,因此办起事说起话来总是畏畏缩缩,担忧之心形诸于色。不信任他人,不仅不可能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会挫伤别人的自尊心,伤害他人的感情。此外,顾虑心理还表现在只求至交,而不愿广泛结友,这样自然就限制了自己的交往面。
顾虑心理与人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人一生下来就生活在顺境之中,在他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从没有遇到过意外的刺激,不但自己是一帆风顺的,而且也很少听到或看到别人的不幸和痛苦,那么他就很少有顾虑心理。一个人在后天的环境中遭受的失败越多,遇到的困难越大,接触的人和事越复杂,那么他的顾虑心理也就越严重。
人的自我意识对顾虑心理也有巨大的影响。自我认可的人,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对自己的能力和现实以及身体和容貌等都给予肯定,这种人自信能把事情办好,所以不易产生顾虑心理。而自我拒绝的人,表现出过分地不赞成自己。他们对自己无伤大雅的身材、容貌、性格、出生等也要自我批评,常把自己带入苛刻的环境中,认为自己不行,自己比不上别人,怕失败了让人看不起,结果办什么事都顾虑重重。
顾虑心理与个体的性格和气质也有密切的关系。心理学家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四种。一般说来,表现为待人接物冷淡刻板,孤僻,不灵活,沉溺于内心体验,办事效率低,郁郁寡欢等特征的抑郁质的人,易于产生高程度的顾虑心理。在性格上,国际上采用的典型性格类型一般有五种。其中表现为情绪特征不安定,内向,喜欢独自思考问题,不喜欢出门,有自己的偏爱和兴趣的E型性格又叫“现实逃避型”性格的人,易于产生过重顾虑心理。
此外,民族的传统观念对顾虑心理也有深远的影响。中国人一般受“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旧观念之束缚,所以顾虑心理就表现得比西方人要明显。
产生顾虑心理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以上仅是其中的几个主要方面。顾虑心理是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因此有必要加以克服或控制。为此建议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改变带有偏见的传统观念,不可固步自封,对未来要持乐观态度。要坚信世界上好人是占绝大多数的。遇事要达观,态度要开朗,要让希望心理时刻占主导地位。二是要了解和肯定自己。个人对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了解,而且要坦然地承认并欣然接受。不要欺骗自己,更不要拒绝和憎恨自己。要认为我就是我,别人讲什么用不着介意。三是要善于改变自己的处境,创造条件取得成功。要善于向逆境和自己的短处挑战,不能甘居落后,要创造机会争取成功,成功的次数多了,你也就有了勇气和自信心。四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坚强的毅力,要有“有志者,事竟成”的胆略和气魄,遇失败不泄气,不会干就尝试着干,养成果断地处理事情的习惯,要培养锻炼自己的意志。假如你摔倒了99次,你要有第100次站起来的勇气。做到了这些,你的顾虑也就烟消云散了。
摘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群体或组织与公众的交往,都集中地体现着心理上的交流,而人际关系就是建立在心理接触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所以,在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中,心理障碍产生的影响更大。
关键词: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交往策略
一.人际交往的特点
1.交往的迫切性
首先,随着大学生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他们的交友需要日益迫切;其次是入学后环境的改变使得他们有迫切适应新环境、结识新朋友的需要;另外,择业的自主性也使得当代大学生有迫切与人沟通、多方面获取信息的需要。
2.理想性仍存,实惠性需求上升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毕业自主择业的要求,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显示出了新变化:据复旦大学团委日前在校内进行的一次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活动结果显示,有过半的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是为了“结交更多的朋友、丰富大学生活”,但有18%的大学生把“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作为社交首要目的。并且,交往目的也呈现出年级差别,低年级学生是为了丰富大学生活,而高年级学生则更加注重寻求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的社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实惠性需求增加的特点。这表明当代大学生交往的社会化特征更加有所强化。
3.广泛性与时代性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现代化通讯工具的普遍应用,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广泛性与时代性特点主要是通过交往方式的改变体现出来。仍以复旦大学调查结果为例:有50%的学生认为“以寝室为中心”是最有效、最现实的社交方式,而在另一半的学生中,“社会工作”和“BBS、QQ等新兴网络社交”分别以26%和18%的比率占了主导地位,远远高于6%的“好朋友为主的小圈子型”传统方式。以非直面性,身份隐蔽性,思想情感表达的随意性、自由性、超时空性为主要特征的网络交往已成为大学生们时髦的、新型的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成为大学生交往的主要选择之一。
4.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贫富的差别上。有调查显示,经济上的拮据使得前者在人际交往中较多的表现为交往被动、性格内向等,甚至个别学生还会由此产生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
5.开放性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与异性的交往上。在现今的大学里,学生们谈恋爱的比例是非常高的,以至于“考研、上网、谈恋爱”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时尚。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几乎人人都有或曾经自卑,只有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的时候,才算是心理障碍。出现自卑心理障碍的人,青少年占了大部分。青少年的自卑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生理上的缺陷、对自我智力估计过低、对性格与气质的自我评价等方面。为了改变他们的自卑心理,我们要指导他们做到:
(1)正确对待失败。在漫长的人生征途上,永远都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挫折和失败必然会发生,重要的是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的问题。只要我们对挫折和失败有一颗平常的心,就不会在感情上产生很大的波动了。
(2)增强自信。凡事都要有一个必胜的信念,要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对事态的发展要抱着一种乐观的态度。要自信,自信就是消除自卑、促进成功的最有效的补偿方法。当然,我们所定的目标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3)发挥自己的长处,抑制自己的缺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学会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既不沾沾自喜,也不要顾影自怜。不要只看着自己的短处,而要善于发展和挖掘自己的优势,以补偿自己的不足。如果能做到这些,相信青少年一定能摆脱自卑所给自己带来的麻烦。
2.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在青少年中尤其普遍,在他们当中常常会发现有的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抬杠、顶撞,你叫他往东他偏要往西走。逆反心理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如对正面的东西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无端怀疑、否定,对不良行为表示认同喝彩、支持等。逆反心理虽然不一定是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任其发展,后果是严重的,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的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甚至还可能导致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由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我们要做到:
(1)重视复杂的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不能把青少年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而要让他们置身于社会中,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的培养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2)教导青少年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提倡自我教育,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动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
(3)改善教育机制。教育工作者也要懂得一定的心理学,要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个规律,不失时机地帮助青少年克服消极心理,使其心理健康发展;要努力与青少年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与他们交朋友,以诚相待,以身作则,不要让“台上你讲,台下讲他”的情况发生。要爱护青少年的自尊心,注意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场合,不要以简单、压制和粗暴的方式来对待青少年。
(4)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使青少年在社会中感到安全和自由。
3.孤独心理。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进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产生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
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这类学生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性格、过于自负和自尊、挫折。有句话说的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自尊、自负、自傲都会引起孤独的产生;还有一种人比较容易孤独,那就是“喜欢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矮子的人!”怎么样才能够改变这种心理呢?
(1)要把自己融入集体中,马克思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一个拒绝把自己融入集体的人,孤独肯定格外垂青他!
(2)要克服自负、自尊和自傲的心态,积极参加交往。当一个人真正的感到与他人心理相融、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时,就容易摆脱这种孤独误区了!
4.嫉妒心理。嫉妒是在人际交往中,因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学习、名誉等方面不如对方而产生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行为。特点是: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妒;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总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嫉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竞争的勇气,往往采取挖苦、讥讽、打击甚至采取不合法的行动给他人造成危害。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给大学生成人和成才带来了莫大的困难,因为嫉妒会吞噬人的理智和灵魂,影响正常思维,造成人格扭曲!有嫉妒心的人应多从提高自身修养方面上下工夫,多转移注意力,积极升华自己的劣势为优势,采取正当、合法和理智的手段来消除这一心理。
三.人际交往的策略
(一)掌握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正直原则
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
2.平等原则
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就是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贯彻平等原则,就是要求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别人的感情。古人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取决双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
3.诚信原则
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马克思曾经把真诚、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古人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其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日本闻名作家池田大作写道:“只有抛掉虚伪,以诚相见的人际关系,才识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
4.宽容原则
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如“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
计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让人,最终将会成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宽容之心,还须以诚换诚,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回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5.换位原则
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从而真正理解对方,找到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互补互助原则
这个原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基本原则理由玉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上还没有独立,依然出在以学为主的学生时代,因此互补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精神领域。包括大学生气质、性格、个性特征的内容。往往我们会发现不同气质、性格和能力的人能够相处配合的较好,而能力非常强的两个人倒并不一定配合相处得很好。所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交往过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经常,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7.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指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判;自我价值保护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
(二)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
1.语言艺术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交往时要注意运用语言的艺术。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就能优化人际交往。相反,如果不注意语言艺术,往往在无意间就出口伤人,产生矛盾。人际交往中要注意称呼得体和讲话注意礼貌,良好的语言艺术必须要做到适时.适度、适量。
2.非语言艺术
非语言一般包括眼神、手势、面部表情、姿态、位置、距离、肢体语言等。掌握和运用好这种交往艺术,对大学生搞好人际交往是必不可少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像嘴一样会说话”,面部表情是内心情绪的外在表现,它们均能表达人的态度和情感。如眉飞色舞表示内心高兴,怒目圆睁表示愤怒等。交往中还可用人体动作来表达思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根据谈话的内容和场合,正确运用非语言艺术,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时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3.学会微笑。笑意是善意的象征,它可以使自己和对方明朗活跃起来,并对对方有很大的吸引力。否则,脸色忧郁、刻板消沉,别人自会退避三舍。因而在交往中,面带微笑、态度和蔼、语气温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能。
4.学会倾听。倾听别人一吐衷肠,是尊重别人,帮助别人排忧解难的一剂良药。倾听别人谈话时要注意:!“认真倾听别人倾诉,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面带笑容注视对方的眼睛,不时要随声附和;“从头到尾听完,不要不时打断对方。
5.学会赞美。任何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美,从而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赞美别人时切记:!”赞美别人应出自内心;“赞美别人要适度;”应善于寻找他人身上的闪光点;"赞美别人的方式要变化多样。
6.学会自控。在与别人交往时,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用自己的意志、意识
和理智来调节自己的交往心理,使积极向上、通情达理、宽宏大量、助人为乐等优良品质,逐渐渗透到自己的交往心理结构中。记住:结交一个朋友比失去一个朋友难得多。
(三)增强自己的人际魅力
1.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怎样表现才能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心理学家卡耐基在其著作《怎样赢得朋友,怎样影响别人》一书中总结出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六种途径:真诚地对待别人;微笑;多提别人的名字;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们自己;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
2.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良好的个性特征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不良个性特征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阻碍作用。生活中,大家都愿意与性格良好的人交往,没有人愿意与自私、虚伪、狡猾、性情粗暴、心胸狭隘的人打交道。因此,要不断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注意克服性格上的弱点和缺陷。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如果你能努力朝这些方向前进,你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所欲言的知音越来越多;亲友间不再有隔阂,深挚互爱。你便会过得充实愉快,会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障.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问题.文章着重分析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并提出一些对策.
作 者:杨南 YANG Nan 作者单位:广西工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广西,柳州,545006 刊 名:企业科技与发展 英文刊名:ENTERPRI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DEVELOPMENT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44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心理障碍 成因:对策
报告
姓名:管晓燕
单位:兰州市第六十一中学(兰化一中)
摘要:本文是一例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来访者由于和同学在共同交往中的误会,感觉到自己不能被理解,从而觉得无助,出现焦虑烦躁情绪,影响了其学习和生活,症状持续时间短,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咨询,使来访者认识到是自己的认知偏差,敏感造成的过度担心。帮助来访者建立新的合理信念,并增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消除不良情绪。
关键字:合理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朱某,男,16岁,兰州某中学高一学生,身高175cm,体型匀称。无重大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病史。
2、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出生于兰州市永登县,独子。从小家境一般,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母亲操持家务。求助者从小学习成绩优秀,记忆力较强但不善于表达,小学时担任过班委但因能力问题四年级时被替换,初中时成绩稳定在年级前三名,中考时顺利考入兰州市一所省级示范校,开始离家住校的生活。
2013年4月因为和同班某女生报同一所高中而关系密切,对其心生好感。
2013年8月底被报考学校录取,但未能如愿进入实验班,同班女生考入实验班,让求助者觉得“不如人”。
进入高中后,学校不允许携带手机,和原先的朋友联系越来越少,新同学彼此不熟悉,没有什么共同话题,宿舍的同学喜欢相约打篮球,但这恰恰是求助者所不擅长的,难以融入集体生活。
3、精神状态 来访者衣着整洁,感知能力正常,能意识到自己问题的存在而主动前来寻求帮助,思维清晰,语言表达很流畅,言行一致;情绪比较低落。没有躯体不适感,只是因为晚上入睡较晚显得脸色比较苍白,对别人的注视敏感。
4、身体状况
求助者自幼体健,无重大躯体疾病。近来由于人际交往问题,情绪低落,郁郁寡欢,食欲不佳,习惯性晚睡,睡眠质量不佳。
5、社会功能
社会功能受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对音乐、舞蹈、体育等文体课没什么兴趣。不愿意和同学说话,想安静。有时会懊恼为什么要离开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想大声喊叫。
6、心理测验
选择SCL—90和EPQ作进一步评估。
SCL—90各因子分分别为:躯体化1.60;强迫1.80;抑郁2.10;人际关系2.63;焦虑2.80;敌对1.63;恐怖1.13;偏执1.83;精神病性1.80;其他1.14。其中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略高于常模。
EPQ得分:P:67;E:60;N:74;L:32。性格偏外向不稳定。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心烦,焦虑,觉得做什么事都没意思,睡眠质量下降。
2、个人陈述:
最近几周感觉根本不想呆在学校,觉得自己与人相处很失败,前几天作业时遇到了一道难题,问同桌说他也不会,可作业本发下来后我看到他的本子上有完整的解答过程。不想说就不说呗,干什么那么虚伪呢?高一上学期的时候宿舍同学关系还好,也许一开始大家还不太了解,所以彼此比较客气。这个学期一开始学习相对比较轻松,舍友他们也不怎关心学习了,只顾玩,每天上自习前都要去打篮球,我招呼他们去教室,可从来没人响应,还说我是学霸,他们是无法达到我这个境界的,这不是讽刺我吗?他们知道我和**(初中的同校女生)关系好,总是拿我们开玩笑,弄得她都不怎么搭理我了,上周我去她们班找她的时候,她竟然说以后没事别老找她。我知道我该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不去想这些有的没的,但就是忍不住要去想,越想越心烦,觉得自己遇事老是不顺。现在就连和同学交往都有些害怕了,觉得很痛苦,想回到我们那里的学校。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1、咨询师观察
求助者自行走进咨询室,述说时眉头紧锁,目光不愿正面与咨询师接触,说话速度较快,表达清楚,思维清晰,整个叙述过程注意力集中,情绪波动大。
2、同学反映
从求助者的同学处了解到,最近几周以来他不太愿意说话,家人打来电话也是不接或者敷衍几句,老师曾在班上点名指出其思想不集中,在宿舍常因为小事和同学发生口角。
四、评估与诊断
生理上:17岁,处于青春期。
心理上:注意力不能集中,沮丧,焦虑,烦躁,情绪低落、兴趣降低。
躯体方面:身体紧张,眉头紧锁,目光不愿正面与咨询师接触,有一定的睡眠障碍。
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诊断依据: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来看,该求助者的反应不太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从病程来看只有几个星期,时间较短。
总体来看,求助者心理问题不严重,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而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初始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无泛化现象,持续时间为一个月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
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反应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精神运动不安,持续时间长,大于3个月或半年。而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虑、烦恼为主要症状,但没有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而且持续时间只有几周,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该求助者处于青春期,对人际关系,情感问题比较敏感。
(2)心理学原因:认知偏差、敏感多疑、焦虑情绪。(3)社会原因:环境的转变,初生的情愫,同学间的不愉快。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调整认知方式,转变观念,逐步缓解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存在不合理新信念,及其不合理性,学会用理性的观念代替非理性观念,从而消除其非理性的情绪反应。
最终目标长期目标:完善求助的个性,帮助其建立健全人格自信,积极重新认知自我,树立学习信心。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为实现咨询目标,拟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
合理情绪行为疗法。
该疗法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和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 困扰。如果某人有正确的观念,他就可能愉快的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非理性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具体方法是: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非理性观念的关系。咨询师运用多种技术,帮助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由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消除不良情绪和不适行为。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错误的认知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咨询的根本目标是帮助求助者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此疗法具有以下特点: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障碍的结果;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改变;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治疗。这种疗法建立在一种结构性的心理教育模式之上,强调家庭作业的作用,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让他们在治疗之中和治疗之外都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同时都注意吸收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的。具体方法是:咨询师教给求助者如何通过一种评价过程来确认这些歪曲的和功能失调的认知,使求助者学会把他们的想法和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区分开来,了解到认知对求助者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影响,使求助者学会识别、观察和监督自己的想法与假设,尤其是那些消极的自动想法。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力与义务
(1)求助者责任:
A、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B、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C、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2)求助者的权力:
A、在权利了解咨询师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料。B、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则。C、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D、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E、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3)求助者的义务
A、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B、遵守和执行良好的咨询方案和各方面的内容。
C、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4)咨询师的责任:
A、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B、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C、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5)咨询师的权力:
A、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B、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C、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力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6)咨询师的义务
A、向求助者介绍自己受训的背景,出示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B、遵守咨询机构和相关规定。
C、遵守和执行学习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内容。
D、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共4次。咨询收费:对本校学生不收任何费用。
七、咨询过程
1、咨询关系建立和诊断阶段(第1次咨询)
采用摄入性会谈收集求助者的有关资料,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精神状态、行为特点以及求助动机,咨询师通过共情、理解、关注等技术与求助者初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使其感到被尊重、被接
纳。指导他做相关的心理测验SCL—90和EPQ,做出评估和诊断,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
与求助者共同确定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介绍咨询方法、原理及过程,签订书面协议。举例说明认知行为疗法,ABC 理论,使求助者认识到A、B、C 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去思考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和错误认知模式。
2、实施心理帮助的咨询阶段(第2、3次咨询)
第2次咨询
任务:与求助者一起探讨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让他认识到自己处理人际关系时存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过程:主要采用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部分摘录如下)咨询师:你觉得什么原因使你一直处于目前这种不开心的情绪状态中?
求助者:是因为大家对我的态度。我自认为没有做错什么,但同桌对我有所保留,宿舍同伴也不接纳我,我喜欢的女生,也开始和我保持距离,我感到难以接受。
咨询师:你的痛苦我能理解,这是许多高一新生都会碰到的事,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你现在这样的情绪状况。
求助者:那是为什么呢?
咨询师:是因为不同的人对事物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想法就可能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所以直接令我们产生不良情绪的是我们对事物的想法而不是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求助者:„„
咨询师:比如,同样一个放在桌上的面包圈,有人会想:多么美味的食物呀,我可以饱餐一顿。而另一个人会想:真可惜,中间怎么是空的呢,这让食物至少少了一半,真不幸。如果你是第一个人,你有什么情绪和行为反应呢?
求助者:我会非常满足,以喜悦的心情品尝那个面包圈。咨询师:很好。如果你是第二个人,又将出现什么情绪和反应? 求助者:我想可能会非常郁闷,觉得连吃东西都这么不顺心。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个诱发事件(A)面包圈中间有孔,但不同的想法(B),情绪和行为反应(C)却迥然不同。可见影响情绪行为C的是B因素(不同的信念)而不是A因素(事件本身)是吗?
求助者:好象是。
咨询师:这就是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情绪,可以改变自己的什么?
求助者:改变自己的想法。„„„„„„
通过引导,使求助者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不是被动地由外界事件所决定,而是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来改变情绪。
家庭作业:(1)将自己平时产生不良情绪时出现的想法和观念写出来,分析其非理性。(2)从自己身边的老师,同学,朋友中挑选几个有代表的人物做一次小调查,让他们把对自己的印象写下来,要求在50 个字以上。
第3次咨询
检查评估求助者的家庭作业。实际反馈的结果是:求助者对自己不良情绪产生的根源分析比较到位,领悟得比较好。求助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周围人对她的印象很好,大多对她的品行、学习成绩等方面评价高,愿意和他交往,在总体印象方面周围人写了很多这样的内容: “沉稳”、“睿智”、“值得信任”、特别是那个他所心仪的女生,给出了“有风度”这样的评价。求助者对实际验证的这个结果感到开心,脸上有了释然的笑容。此外,根据认知行为疗法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通过提问、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审查,使求助者自己领悟到自己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思维模式,同桌作业上的完整解答不代表他提问的时候就有明确的思路,“学霸”的称呼并不带有任何讽刺的意味,女同学来到新学校,势必会有新的同伴,并不一定是对他的刻意疏远„„通过面质提问等技术进一步使求助者认识领悟到这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所产生的一些信念是不合理的,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自身存在的各种症状。
3、巩固与结束阶段(第4次咨询)回顾总结,巩固咨询成果,提高求助者心理健康水平。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的评估:
自述心情好转很多,与同学的交往逐步常态化。认为以前的许多想法是自寻烦恼,现在感觉轻松了很多。
2、咨询师的评估:
求助者积极配合我的引导,按时完成每次咨询后布置的作业,从内心接受和肯定我的治疗方法。咨询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基本实现,求助者基本消除或缓解了烦恼、焦燥的情绪,在认知、情绪、行为模式上出现了积极变化,人际关系改善,自我认识趋于合理,能适当地评价自己。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修订版.19;314-315;377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修订版.2-13;86-102;80-83;132-134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32;44-98;119
杨某某,女,21岁,北京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大三,在家中是独女。身高1米60左右,外貌清秀,衣着干净得体。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亦无精神疾病史。母亲初中文化水平,现退休在家,父亲为某公司财务主管,家境良好。
从小与父母同住,但父亲经常出差,生活教育责任多数由母亲承担。母亲性格温和,很少发脾气,父亲性格较急躁。杨某某从小就很聪明听话,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性格较内向,同学关系好,是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二、主诉
特别害怕自己与别人发生冲突,在公交车上或马路上听到或看到有人因为小事起冲突就觉得受不了,想躲开;同学或朋友之间发生争执也要避开。每次与男朋友发生争吵都觉得很受伤害,甚至一吵架就想分手。
6岁时,有一次见到父母激烈的争吵、甚至辱骂对方,吓得浑身发抖,躲在房间里,用被子蒙头哭泣,认为父母再也不会和好了。后来每次看到父母稍微争吵几句,就要刻意躲开,或是摔门离开。小学二年级(8岁)有一次在操场与同学玩耍,同班的一个女同学抢了自己正在玩的毽子(班级公共用品),觉得她很霸道,咕哝了一句“我正玩着呢”,该女同学很没教养的骂了几句脏话,周围的同学有的大笑,故自己觉得很委屈,也很丢人,以后跟这个女同学在一起时都会觉得别扭。
上大学以后住在集体宿舍,同寝室的女生之间经常会发生小摩擦,即使与自己无关,也会觉得难受,要立即走开。尤其当冲突与自己有关系时,就会忍不住哭泣。自己有时觉得自己是性格软弱,就尽量让着别人,但有时觉得这样很委屈,但多数时候不敢站出来表达不满。上大学二年级时交了现在的男朋友,开始时男朋友处处让着自己,故觉得男友很好,在一起很开心。可在一起半年后,觉得男朋友不像最初那样处处迁就自己了,就觉的不开心。最近两个月因为小事与男友争执了几次,每次都哭得一塌胡涂,并当场提出分手,但事后又觉得只是因为小事就提分手不应该,况且觉得男友人很好。但下一次发生矛盾时还是会提出分手,故觉得总是这样会伤害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特来寻求帮助。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来访者说话时很关注咨询师,说话时都会注意观察咨询师的反应,感觉到肯定时继续往下说。也很注意表达,表述清晰且极少使用贬义词。
同学与同寝室女生反映来访者平时脾气很好,没觉得有什么不正常。男朋友觉得杨某某各方面都不错,就是有时太敏感。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来访者该问题的持续时间较长,表现为回避各种人际冲突。发生冲突时有较强烈和持久的悲伤的情绪体验。考虑到来访者在幼年时的负性事件记忆是影响来访者的现在性格特点的主要原因,也是现在来访者出现上述主要症状的原因。考虑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鉴别诊断: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得知、情、意是统一的、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一定的自知力,有主动的求助行为,逻辑思维清晰,没有出现感知觉的异常、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来访者虽然有回避行为,并且时间较长,但回避行为并不是非常严重,尚未泛化,不影响正常的社会交往,故排除神经症以及严重心理问题。
五、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没有器质性病变的基础。
2、社会原因:
(1)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备受到家长、老师、呵护。(2)母亲的性格与教养方式。(3)儿童期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
3、心理原因:
(1)个性因素:追求完美。(2)错误观念,认为自己不应该与人发生冲突,认为必须做到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近期目标:1正确面对与男朋友之间发生的冲突,以及同寝室舍友之间的冲突。2改变错误认知,即“我不能与他人发生冲突,如果发生冲突,我将不能再面对他,或者必须离开他”。
长期目标:1不逃避正常的人际冲突,敢于面对于正视冲突的存在。2学会有勇气、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因为可能会引起的冲突而压抑自己想要表达的愿望。3能够坦然的面对正常的人际矛盾与冲突,学会正确处理矛盾冲突的方法。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1. 主要咨询方法:
会谈法、认知疗法与系统脱敏疗法。
2. 咨询过程中,双方权利和义务
求助者的权利:(1)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2)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3)对咨询方案、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求助者的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3)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权利:(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义务;
咨询师的义务:(1)热爱本职工作,坚定为社会做奉献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2)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尽量避免双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得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尤其不得对异性有非礼的言行;(3)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3. 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60分钟
咨询收费:免费(本校在读学生)
八、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
第一次
时间:2007年9月18日19:00
目的: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确定主要问题。
过程: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2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3引导来访者叙述了自己的烦恼,重点诉说关于害怕发生任何形式的人际冲突方面以及儿童期关于这方面的经历;4制定咨询目标与计划,目标是调整对正常的人际冲突的不良认知、克服人际冲突发生时的负性情绪体验;计划采用认知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
第二次
时间:2007年9月25日19:00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改变对“人际矛盾与冲突”的错误认知。
方法:会谈、认知疗法
过程:
从认知理论的角度向来访者解释她在与别人发生正常的人际冲突时会产生过度的不良情绪反应的原因:认知是产生各种情绪及行为的根源,异常的认知产生了异常的情绪及行为。即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出现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都与认知的歪曲有关。
在来访者理解并认同认知疗法的理论后,进一步与来访者讨论在她的认知体系中是否存在不良认知,启发来访者自己寻找不良认知。来访者最终找出她在回避正常人际冲突时的不良认知有:“我”不应该与人发生冲突(不应该…);“我”一旦与人发生冲突就会与他永远决裂(绝对…);“我”必须让所有人都喜欢“我”、或不讨厌“我”(必须…)。
布置家庭作业:
在现实生活中进一步检验不良认知,与不良认知辩论;观察舍友之间在发生冲突后的反应。
第三次
时间:2007年10月9日19:00
目的:协助来访者者进一步认识自己自己的不良认知,并对来访者对生活中的观察结果加以讨论;通过反复“诘难”改变负性自动思维,放弃原有的错误认知,建立正确认知。
方法:会谈,认知疗法
过程:
讨论来访者的观察结果:来访者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舍友们发生冲突后并没有彻底决裂,并且,她们在发生冲突之后,周围的人也并没有改变对她们的看法。
鼓励来访者举出更多别人发生冲突的例子,以及其他一些女孩与男朋友吵架的例子,让来访者自己认识到人际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冲突,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冲突,而不是逃避冲突。
布置家庭作业:与男朋友讨论当发生冲突时的解决方法。
第四次
时间:2007年10月23日19:00
目的:突破“回避冲突”的应对策略。
方法:会谈,系统脱敏法
过程:
来访者表示已经渐渐理解了人际冲突的不可避免,也逐步开始学习掌握如何解决可能发生的人际冲突,但在面对冲突时,有时还是会习惯性的逃避或忍耐,以避免冲突发生时伴有的紧张焦虑感。
咨询师向来访者介绍了系统脱敏疗法。先教来访者做简单的放松练习:闭上眼睛,从头到脚的感受放松的状态。之后要求来访者按照焦虑程度,从小到大排列可能会引起来访者紧张的冲突场面。来访者的排列是:1“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两个人吵架;2“我”在马路上与不认识的人吵架;3“我”与舍友吵架。
开始脱敏训练:咨询师让来访者想象第一级冲突事件,当她感觉到焦虑紧张时,让她开始放松。反复两次后,不再焦虑紧张。
布置家庭作业:反复练习放松。
第五次
时间:2007年10月30日19:00
目的:继续系统脱敏;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
方法:系统脱敏法
过程:
回顾上次建立的焦虑事件等级表,复习第一级焦虑事件的想象与放松。进行第二级以及第三级焦虑事件的想象与放松,反复数次,直到焦虑水平大幅下降。
最后,咨询师与来访者总结全部咨询过程,评价咨询效果。
九、咨询效果评估
1. 来访者的评价:
认识到自己关于“人际冲突”的某些不良认知观念,学会如何面对冲突与解决冲突,是一次心理成长的过程。
2. 咨询师的评估:
来访者就“人际冲突的不可避免性”做出了认知调整,并且已经开始学会如何面对正常的人际冲突,但长期形成的性格特点与行为模式的调整过程不可能一簇而就,需要较长时间学习实践,最终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十、总结
在本案例中,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全面地掌握了来访者的情况,取得了来访者的信任。因此在咨询中得到来访者很好的配合。来访者的智力水平以及悟性也是咨询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咨询师针对来访者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以及具体情况,在咨询过程中应用认知疗法协助来访者调整认识观念,并采用系统脱敏法消除了来访者的负性情绪,取得了良好的咨询效果。
摘要:大学生杨某某,因小时候的负性事件记忆,产生了在发生人际冲突时的负性情绪体验,进而形成回避一切正常人际冲突的行为障碍。咨询师经过系统了解与分析,与其商定了咨询目标。最终咨询师运用认知疗法及系统脱敏疗法消除了杨某某的不良认知与负性情绪体验,咨询效果明显。
10月13日上午,中国外交部网站发表了发言人马朝旭针对印度政府领导人访问中印边界东段争议区的谈话。马朝旭说:“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中国政府对中印边界东段争议区的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中方对印度领导人不顾中方严重关切前往中印领土争议区活动表示强烈不满。我们要求印方重视中方严正关切,不在争议地区挑起事端,以利中印关系健康发展。”稍后,他在例行记者会上重申了这一立场。
近一阵中印之间的复杂声音很多,特别是印度媒体屡次炒作莫须有的中国“入侵”,连印度政府都看不过去,公开做过驳斥。先是9月19日,总理辛格对记者称,两国边境地区一切正常,无需担忧。同日,国家安全顾问纳拉亚南发出警告,胡乱炒作会“制造与邻国的麻烦”,并引发意外事件。之后,外交部长克里希纳又公开表态,认为印中都是“成熟的大国”,边界问题将通过既定的机制友好解决。至此,期望两国友好相处的人们总算可以松口气。但现在,印度总理却亲自上阵,把两国争端挑到一个更高、也更容易听到彼此相互斥责的层面。
印媒“揪住”的几件事
印媒大肆渲染的几件事中,核心是中国军人的“侵入”问题。大家都知道,中印边境划界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目前双方已经进行了多轮谈判。根据国际惯例,在未达成协议之前,双方军人的巡逻应限于各自的实际控制线之内。问题似乎很简单,但难点正如一位印度高官所说,印中双方还没有“一致同意的实控线”,因此双方巡逻军队都有可能进入自认的控制区内。正如一名印度军官对记者所说,“最近几年中国军人进入我方边境,我们记下他们的行动,我们到他们那边,他们记下我们的行动。”显然,这样的“侵入”事件,双方都时有发生。
如果说媒体对上面这类事件的报道都还算是“事出有因”的话,那么另一类纯属子虚乌有的报道就是别有用心了。“直升机事件”和“枪击事件”就属这类。印度报业托拉斯8月31日报道,6月21日两架中国直升机进入“印度北部拉达克地区”,停留了五分钟,空投罐头食品后撤离。这条“新闻”从情节到细节,一应俱全,言之凿凿,令人宁信其有。然而,报道一见报,印国防部就向该报澄清:军方没有发现中国直升机入侵。至于“枪击事件”,亦异曲同工。9月14日的印度时代新闻网报道说,两名印度士兵被中方一侧发射过来的子弹击伤,印度舆论顿时群情激愤。然而仅仅在次日,印度外交部即指“报道失实”,国防部长、陆军参谋长都强调:“印中边界一切正常,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媒体炒作源于社会“心理障碍”
人们也许会对印媒的这些做法感到困惑:只要严格遵守客观真实的新闻铁律,这样的低级错误,是不难避免的,印媒何以一犯再犯,以至连负责中印边界谈判的纳拉亚南也困惑地说,“我真的无法解释媒体为什么会这么夸张地炒作边界问题”。显然,这样的“失误”绝不是单从新闻制作的角度就可以解释的,其中无疑有深层的政治、军事、外交、历史等原因。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力与日俱增,这样的变化,给近邻印度带来的感觉是复杂的。其中既有经济上的羡慕——印度总理辛格去年1月访华时就说“中国的成功是促进印度变化的一种动力”,也有安全上的焦虑与不安。由于两国历史上曾经兵戎相见,现实中又有领土争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每一个点滴进步,都会触动印度社会敏感、紧张、多虑的神经。而在两国接触最前沿的边境线上,中方任何一点的风吹草动,都可能被印方赋予复杂的解读。媒体服务于受众,社会有这方面的顾虑,媒体也就乐此不疲地大肆炒作。从捕风捉影、危言耸听的片面报道,到无中生有、胡编乱造的“假新闻”,反映的正是印度社会的这种焦躁、疑惧与紧张。这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心理障碍”,其表现就是在涉华问题上总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比如,连军方都没有侦察到的“直升机事件”,却被媒体“发现”了!印度社会在中印关系上的“心理障碍”,可见一斑。
“历史悲情”与现实焦虑
印度社会涉华“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历史上那场由印度发起却以惨败告终的边境战争,印度各界特别是上层社会对此仍然耿耿于怀,心意难平。最近,印度有一个比较有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在一个有数国大使参加的研讨会上就公开表示,印度对1962年那场边界冲突“难以忘怀”。这就是印度因中国产生的所谓“历史悲情”。二是现实中仍有悬而未决的领土争端,特别是印度仍占领着属于中国藏南的地区。印度担心在谈判不成的情况下,会导致边境事端,并升级为武装冲突,结果又是步昔日之后尘。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就历史而言,且不说那场战争中国完全是无辜与被动的,单说停火后中方主动后撤至实控线以北20公里,就足以说明问题。其实,中国从来就不承认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但恢复战前局面就是想表明,领土争端应当通过谈判解决,中国绝不会靠军事优势达到目的。如果印度媒体经常重温这段历史,还会煽动所谓的“中国威胁”吗?二是就现实而言。印度各界应该多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外交与国防政策,多从积极方面看待中国的发展。事实上,只要看一下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在领土划界问题上取得的成果与进展,印度就应明白,中国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的诚意是不容置疑的。近年来,中俄边界、中越陆地边界已经划定,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与相关各方达成了《南海各方行动宣言》;中日东海谈判也在进行中,并有一定的进展。这些问题的解决与进展,离开了中方的灵活、务实都是不可能的。与周边多国都愿以谈判方式解决领土争端,中国的诚意也不会因印度而例外。
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
印度也确有需要认真反思和对待的问题,比如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各国都有,是把公认的“双刃剑”,负责任的政府和媒体应当扮演“灭火器”而不是“风箱”。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印度政府此次发挥了积极正面的作用,但从过往经验来看,鼓吹“中国威胁论”,煽动民族情绪,用来服务国内的政治,也是印度政府惯用的手法。别的不说,单方面大举增兵边境地区,就会对民众的心理倾向起着诱导及催化作用。印方应该清楚,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只能是作茧自缚,进一步束住自己的手脚,使谈判陷于“谈而不判”的僵局中。
(二)级论文
职业(工种):心理咨询师
题目:一例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姓名:
身份证号码:
等级:二级
日期:
一例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咨询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针对一例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进行了咨询。通过咨询,求助者的宿舍人际交往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基本上达到了咨询效果。经过这次咨询,证明合理情绪疗法对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进行咨询与治疗室有效的。
关键词:案例报告;人际交往;合理情绪疗法一、一般资料
孙某,女,汉族,21岁,贵州人,在读大学三年级学生。自述父母对自己要求严格,期望很高。身高1.58米左右,体态正常,无器质性疾病。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二、个人成长史
孙某是家中长女,与父母关系好,对孙某要求高。父母原来均为县城公立医院医生,后自愿辞职,自主创业回到老家所在镇上开办了私人诊所,因为诚实守信并且爱岗敬业,诊所经营得非常好,在当地小有名气,家庭因此经济状况很好。家中还有一个弟弟,但弟弟较贪玩,学习不好,而孙某却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做得尽善尽美。因此父母对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家里其他长辈也对其期望很高。孙某兴趣爱好并不多,性格较为内向,有什么想法都闷在心里,不喜欢向别人诉说。上高中的时候学习很刻苦,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爱好,也没什么朋友;后来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发现自己的朋友少,就尽量主动去交往,但交的朋友大都是成绩好的同学。现在上大学后,高中的朋友很少联系了,关系也淡了许多,而她自己也只是想认真学习;平时遵守校纪班规,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大一的时候也参加了学院的摄影团,但后来觉得耽误学习就退出了,很少参加其他社团活动。性格仍然内向,遇事喜欢闷在心里,不善于处理和同学之间的误会矛盾,常常错误地采用冷战方式解决矛盾,除了关系特别好的几个同学,其他同学都觉得她很高傲,不好相处。
三、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主述:焦虑烦躁,经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
(二)个人陈述:最近一个月感觉根本不想呆在寝室,感觉自己与人相处很失败,现在就连和同学交往都有些害怕了。感到焦虑,郁闷,苦恼,经常失眠。现在忙着准备司法考试,父母希望自己毕业后能有所作为,心里很着急,但一想到前段时间和室友谭某关系的问题,心里本来不想想的,但就是忍不住要去想,越想越心烦,觉得自己遇事老是不顺,书也看不进去。大一的时候寝室同学关系还算融洽,到大二以后,可能各人有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己学习特别努力,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有些时候会表现得较为自信,而谭某是内心好强的人,老是和我针锋相对,处处看不惯。再后来因为寝室熄灯、关门等等摩擦不断,关系越来越僵,特别是近一个月,矛盾越来越激化,我们已经两周没说过话了。上周三晚上
熄灯后,我用台灯在看书,她觉得影响了她,她就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上课呢?我就关了灯了。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我想她肯定是在报复我,我就说让她小声点,她就很冒火地和我吵起来了。这件事过后我觉得也没有什么,本来就是她不对。还有,我的床铺刚好是靠近阳台的,风比较大,每次其他室友进出阳台都会顺手关门,但谭某总是故意不关,我提醒她好多次了,但她仍然不改,害得我经常感冒,影响学习和心情。我只好自己买了块布把我的床铺书桌遮挡起来。但谭某又找茬说我故意针对她,在寝室搞冷暴力,有什么不满就说出来。可是我就是不想和她吵,她性格泼辣,我吵也吵不过她,干脆就不理她。可是寝室氛围很压抑,寝室其他同学也调解过,但效果不好。
四、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说话速度较快,表达清楚,思维清晰,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正确的认识,但到激动处变得烦躁不安,最后竟然泪流满面。同学反映求助者最近显得心事重重,情绪压抑。
五、评估与诊断
(一)对求助者心理状态的评估
1.求助者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人际关系不良而感到苦恼。
2.自我体验、行为表现
感觉被室友孤立,与室友关系恶化,最近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失眠、情绪焦躁,无法安心学习。
3.相关资料
(1)求助者性格有点内向,不爱多说话;
(2)自小父母对其要求严格,和父母沟通较少;
(3)大学后,由于自己有一些不良的认知模式,也没有刻意增强自己的交往技能,人际交往一般到人际关系不良。
4.资料的可靠性。
可靠。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求助欲望强烈,态度诚实。
5.心理问题的关键点
症状的表层是由人际关系不良而导致的痛苦体验、注意力下降、思想不集中、失眠等问题。其背后的实质是求助者一贯的不良认知:过分概括化,认为自己性格不好,就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对自己片面的自我否定;个性化(个体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将一些外部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的倾向),总觉得别人在讨论自己的年龄问题;主观推断,认为自己交往能力差,性格不开朗他人就会疏远自己等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不良情绪体验和行为后果。
(二)诊断结果
根据该求助者的症状,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三)心理测验结果
选择SCL—90和EPQ作进一步评估。
SCL—90各因子分分别为:躯体化1.60;强迫1.75;抑郁2.10;人际关系
2.63;焦虑2.80;敌对1.63;恐怖1.13;偏执1.83;精神病性1.80;其他1.14。其中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略高于常模。
(四)诊断依据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等症状。
从严重程度来看,该求助者的反应不太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从病程来看只有一个月,时间较短。
总体来看,求助者心理问题不严重,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五)病因分析
生物原因:该求助者的问题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社会原因:家庭的教养方式使得求助者形成不合理的认知;人际关系方面,知心朋友极少,和室友之间的误会;缺乏社会支持,未受到父母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注。
心理原因:性格偏外向不稳定,个性追求完美,敏感,争强好胜。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咨询目标的确立
具体目标:解决目前的焦虑,抑郁状态,平静情绪;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技巧,改善自己人际关系,尤其是和寝室同学的关系。
最终目标与远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
(二)理论原理和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治疗。合理情绪疗法治疗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其基本理论依据为ABC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其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而修正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三)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将已书面打印的双方权利和义务,交孙某一份,告知求助者若有疑问,可随时提出。孙某的权利、义务大概内容有:个人意愿选择、更换咨询师;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协商原则、保密原则;遵守合约等。咨询师的权利、义务大概内容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平等友好;反歧视原则;心理咨询工作的局限性;协商一致;避免双重关系;转介;保密原则等。
(四)咨询时间和费用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小时左右
咨询收费:学校内咨询,不收费
七、咨询过程
(一)诊断阶段
共做一次咨询,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步骤。
(二)咨询阶段
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良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并用角色扮演法让其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会不一样,并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第二次咨询开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她进行心理调适。
诱发事件:和室友谭某的关系很糟糕。
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1)晚上熄灯后时,我用台灯在看书,谭某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上课;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我想是在她肯定是在报复我。
(2)因为谭某经常忘记随手关门就认定她是故意刁难自己。
(3)经过一次和寝室同学人际冲突就认为自己在所有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很失败。
(4)因为自己身体不好经常感冒,影响学习,就把这些后果全归结为谭某造成的。
造成的结果:每天神经都处于紧张状态,说话、行动都特别谨慎、小心,惟恐做错了什么,一回到寝室,就胸口发闷;感到特别焦虑、郁闷、苦恼。
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
(1)室友要我早点睡觉,说明天还要上课。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难道她一定就是在报复我吗?──室友要我早点睡觉,可能是因为学习太紧张,她要思考自己的问题,也可能是她累了需要早休息,第二天早上起得早可能是因为她要上课或有急事,并不一定是在生气或报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她并不一定是在针对我生气报复。
(2)因为谭某经常忘记随手关门就认定她是故意刁难自己。从周围同学中所了解的情况看,谭某本来就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有什么说什么,直来直往。可能在一些细节上注意不够,并不能断定谭某就是故意和我作对,成心要把我吹感冒。
(3)经过一次和寝室同学人际冲突,难道我在所有人际关系处理方面都很失败吗?——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要看你怎样去看待它,对事件的看法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一次人际冲突——我很失败”犯了过度概括化的认知错误,可以改为“一次人际冲突——我在这次人际关系中有点失败”这样关注的就是事件本身,而不是求助者自己本身。
(4)因为自己身体不好经常感冒,影响学习,就把这些后果全归结为谭某造成的。这合适吗?首先我自己身体素质本身就不好,不喜欢体育锻炼,学习上家庭和自己施加的压力也特别大,加上我性格过于敏感,很多小事喜欢积在心里,不善于沟通,这些内外因素本来就容易导致身体不好。我不能因为影响了学习就把责任全部归结为谭某对我不好造成的。
产生的心理效果:咨询师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观点,指导求助者对其不合理信念原因进行分析辩论,使求助者认识到目前心理问题的原因:自己个性中的情绪不稳定,过于敏感;把所有情况归咎于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以前人际关系方面的负性情绪被寝室矛盾的事情激发了,并形成觉得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很失败的过分概化的不合理信念。通过咨询,求助者自述卸下了心理包袱,心情轻松了许多。
(三)巩固阶段
共做一次,回顾咨询中新涉及到的关于求助者个性形成的主要问题,使求助者进一步认识到自己个性上的弱点,帮助求助者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巩固咨询所获得的结果,同时让其积极认识自身的优点。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对人际关系的特别看重和缺乏一些交际技巧是出现人际问题的关键,帮助求助者要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对待生活中的事情,另外还练习了怎样给别人提意见,尽量用委婉,温和的口气,而不用愤怒的口吻。最后还建议她到图书馆借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多练习其中的一些交往技巧。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自我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心情好多了,已经到图书馆去借了几本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觉得这些书对自己很有好处,将会在实践中慢慢去练习那些交往技巧。
(二)咨询师的评估: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求助者改变了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对自己的认识更为客观,性格变得开朗了,人际交往向良性转变。后几次来咨询的时候心情都是很愉快的。
(三)同学的评估:孙某变得比以前通情达理了,和谭某相处也比较平和,说话也不像以前那么尖锐,大家都愿意和她交往了。
(四)心理测验的比较:SCL—90中焦虑抑郁分值恢复到了正常值,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九、咨询总结
本次咨询由于咨询关系匹配较好,材料收集完整,分析详实,诊断和鉴别诊断正确。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的透彻,选用的咨询方法和理论针对性较强,故咨询效果较好。
不足是由于本人咨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不够强,咨询的操作技能不够熟练,咨询的效率不高。以后努力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实际操作咨询技能,做一名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优秀的咨询师。
参考文献
【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咨询案例】推荐阅读: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其调适05-25
人际交往心理咨询案例01-05
心理健康课人际交往11-05
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学心得体会12-08
人际沟通心理案例10-12
人际交往的原则10-29
人际交往课程心得11-10
人际交往能力培训12-13
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培养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