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端午节作文(精选11篇)
小的时候,我对端午节的记忆,是从吃粽子和黏米饭开始的。
说起粽子和黏米饭还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那是大约我3岁的时候,那一年的端午节,幼儿园的小朋友“鹏鹏”神神秘秘的对我说;我会包粽子了,我和妈妈一起包的。我说;那有啥呀!下学后我也和妈妈包粽子。晚上我迫不及待的把想包粽子想法说给了妈妈,妈妈真就买了江米、小枣、苇叶、马莲等等包粽子的东西。恰巧姥姥去太姥姥家了.我们倍感无助。
多亏妈妈还算懂行,先把米用水泡好,把苇叶.马莲.小枣煮了。我们就开始包了,心想这有啥呀,不就是把米和小枣往里包吗,由于妈妈也没包过粽子,就出了洋相,妈妈不是把苇叶弄坏了就是捆不住米和小枣。我就更别提了用挺大的苇叶就捆了一小点米,连小枣都没放进去。就这样我们两个人包了半天都没弄成,妈妈说咱们这样吧!把苇叶平铺在笼屉上,把泡好的粘米和小枣放在上面蒸。
当然粽子是没包成但是蒸了黏米饭,味道也不错。粽子吗还是姥姥从太姥姥家回来后,她老人家给包的,那天我在姥姥手把手的指导下,终于包成了像样的粽子。
小小的粽子,看似简单其实这里面有大的学问,做人做事都是一个道理。看似简单的事是要认真地对待的。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二)
因为我出生在农历五月初五,同为教师的父母就给我起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名字——端午。
于是,从我记事起,我每年都要在端午节这一天过生日。每年端午节这一天,我都感觉是我最幸福最快乐的一天。端午节到了,我的生日也就到了。
我13岁的那年,妈妈教初三,每天早出晚归,有时我一整天都看不到妈妈。偶有时间,妈妈就会问起我的学习情况。我总是抱怨地说:“妈妈,你不要自己的儿子了吗?”妈妈也总是带着歉意的目光看着我说:“妈妈怎么能不要自己的儿子呢?可我在学校里还有四十几个孩子要管啊!”
这年的端午节马上要到了,我不知道多少次翻看日历,盼望着自己生日的到来。可是,就在端午节到来的前一个星期,妈妈却告诉我一个让我愤怒的消息:她不能陪我过生日了!
为什么?我大声呼喊。你真的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要了吗?妈妈看着我,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一会儿,她才哽咽着说:“今年的端午节,我要带领学生们去参加中考。妈妈不能扔下学生们不管啊!”
“我不管!你必须留在家里给我过生日。你必须在家过端午节!”我坚定地说。
可妈妈还是带着她的学生们在端午节前去市里参加中考了。我很失望,我很无奈,我很无助。妈妈呢!她的心中是怎样的感受?
端午节到了!爸爸一大早就把我喊起来:“祝你生日快乐!”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放学回到家,我期望着妈妈为我准备好生日蛋糕。可是,我看到的是书桌上的一封信:
妈妈祝你生日快乐!妈妈知道,你长大了,你一定会理解妈妈。你一定能比较出来,是你一个人的生日重要还是四十多个孩子的前途重要。我是你的妈妈,我还是四十几个学生的班主任老师,我是他们的主心骨啊!你一定希望妈妈的学生都能考上重点中学!
妈妈知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等妈妈回家再给你补一个生日吧!
看着妈妈的信,我忽然感到自己太自私了!我后悔自己和妈妈怄气!我拿起了电话……
记忆中,那个端午的味道是孤独的。但我知道:我长大了!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三)
端午,是勤劳纯朴的村民们的小憩的日子。这天,全村男女老少早早的吃完饭,在晒谷上围城方阵。年轻的小伙子、小姑娘尽情的跳舞、对歌,给平静安宁的村庄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晚上,乡亲们会在晒谷坪上燃起篝火,在火的旁边围成一个圆圈。火光照亮了村庄,点缀着夜空。乡亲们各自从家里拿来粽子,鸡蛋,煮蒜互相品尝、赠送。那热闹的场面,那淳朴的风情风俗令我至今忘怀。当送出最后一个粽子时,自己的身边已堆了一大堆。这种古朴纯正的民风一直保留在遥远的村庄甜了一代的山民。
记忆最深的是我8岁那年的端午节,那年,不知怎的,我全身长满了又大又紫的脓包,疼的我不的安宁。这时,爷爷说:“望博,你等着,我去弄些狗栆叶和老鼠刺回来”直到下午,他才回来。我听人家说,这玩意放在水里沸腾后,用水洗澡能治百病,我洗完澡后,过了几天真的不疼了。第三日就好了。
事后我问爷爷。他说“你小子走运,逢上端午节,要不,够你受的!”我至今也不明白他的意思。大概是由于恰逢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节日!
其实我最喜欢吃粽子了,有甜有软,每一次过端午节,我就要求爷爷给我买粽子。
哎,现在长大了,不怎么吃粽子,总觉得小时候是那样地幼稚。我是多么想回到小时候,回到童年是的端午节。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四)
记忆中的端午节,是孩提时的那一份宁静美。早晨起床,揉开睡意朦胧的双眼,趁着缕缕的朝霞,邀上三五伙伴,去村旁的小河里尽情地洗浴嬉戏,一时间笑声,打闹声,搅乱了村庄的宁静。正所谓:晨起洗浴奔走忙,霞光璀璨碎河床,欢声笑语九霄外,端午洗浴人无恙。
如今,那些童年的趣事,早已悄悄地流逝,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端午节的含义,让我思索了很多很多……
端午节我想到了缅怀。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各地都会以不同的习俗来缅怀屈原。其内容主要有:插艾草,佩香囊,绑五线绳,赛龙舟,荡秋千,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爱国诗人屈原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却时时激励着我们。此正是:“淡然如菊,浩气冲霄撼乾坤,山河破,乱世风云渡经纶,汨水拍岸泪四溅,江河叹英魂……”
端午节我想到了爱国。“爱国”之情自古有之。在我国特别是汉唐以后,爱国成了民众情感世界中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就说屈原吧,“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给予屈原“瑾瑜比洁,日月争光”的极高评价。他的爱国情怀,个人气节,历久弥新,为国人所景仰和热爱。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言,激励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勇于探索真理。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五)
时光,总是不留情面的带走些什么,与此同时,她又带来些什么。看!又是一年端午节即将来临!尽管如此,但这个端午始终比不上那年我在家乡过的端午节!
前些日,几场雨滋润着大地,纷飞起舞的云彩还是那样的捉不住影儿!心情更是烦躁不安,因为我不喜欢雨一直连绵不断的下。清晨,被阳光惊醒后觉得轻松了了许多。往年五月的天是闷热得让人焦躁不安的。睁开朦胧的睡眼,并不十分愿意马上起床。醒后懒懒地在床上闭着眼睛躺个二十来分钟,想些与现实不怎么接近的事物几乎成了我多年的习惯。仿佛这成了我生活地一种乐趣。不觉中神思已回到我久别了的家乡地端午节!
又是一年的端午,好多年都没有在老家里过个自己怀念的端午节了!温州的端午节在我看来和平时的日子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并不是这里的节日没有家乡的热闹,而是自己没有了在家里过端午节的那种特别的情愫罢了!这些年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在心里泛起无数小时候端午节的画面。我不知道自己以后还能否在家乡过个像小时候一样的端午节,所以只要到这个时候我便会不自觉地想到那些年珍贵的回忆!也许在我,睹物思情的日子会时常有之,但没有哪个时候有今天这般来得真真切切!
前些日子,家乡的外公打电话来,问我端午能不能回去。妈妈想了想老家离温州还是有些远的就算了吧。外公听到这个声音好像有点哽咽,我连忙安慰他我暑假会回去的。外公告诉我,外婆很想我。听到这话,该轮到我的声音哽咽了。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外婆是被我忽略次数最多的人,但到现在我才知道她是很喜欢我的,至少她很想我......
夏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关于它的起源, 说法不一, 大多认为是悼念投汨罗江而死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 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极力主张联齐抗秦, 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言而去职。楚顷襄王时被放逐, 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前278年) , 秦军攻破楚国郢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 心如刀割, 遂于夏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江而死, 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名师点睛】
习作虽然指出了端午节是为悼念屈原, 但内容偏离了“端午节的传说”。读过之后, 总让人觉得这是“人”的传说, 而不是“节”的传说。端午节怎样过, 每种活动有什么意义, 文中根本没有提到。
建议:1.习作应重点写端午节是怎样过的, 如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 做到内容具体;2.写清楚这些风俗是怎么形成的, 过去的故事和现在的活动有什么联系, 突出习俗的由来。
【升格佳作】 (片段)
楚怀王三十年 (前299年) , 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 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 反而将屈原逐出了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 后被秦国囚禁而死。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前278年) , 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 占领了郢都。屈原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 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 万念俱灰, 仰天长叹一声, 遂于夏历五月初五投入了激流滚滚的汨罗江。
屈原死后,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人们划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 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 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 以免伤害屈原。后来为怕饭团被蛟龙所食, 人们用箬叶包裹饭团, 外缠彩丝, 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粽子。
【回访复查】
那是端午节的前一晚,半夜时分,我起来解小溲,看到华发早生的母亲仍然在灯下劳作,母亲是那样专注。我心疼地说:“妈妈,这么晚了,您怎么还不睡?”母亲揉揉眼睛,强打精神地说:“就快完工了,明天过节你们都有新衣穿了。”
过年时妈妈没有钱买布,只好让我们穿旧衣过年。其实,那旧衣也是我们们唯一的出客衣,只有过年过节出门作客时才穿的。因为那几年国家正在经受自然灾害的煎熬,老百姓们只要能糊住口就是万幸,哪里还有能力去做新衣?过年时,妈妈把早已洗烫好的出客衣给我们穿,可我们三年来都已长大许多,这衣已变得太小,穿在身上紧紧的,还露胳膊露腿,实在有点寒伧。妈妈苦笑着对撅着嘴的小弟小妹说:“好孩子,先将就着穿一回,到过端午节时妈妈一定给你们做新衣。”这才把我们打发过去。
过完年,妈妈不声不响接了好多活回家做。每天洗完接来的衣,就忙着剥先天晚上泡的蚕豆。到中午时,两只手已泡得皮发白发胀。整天忙得团团转,到晚上,还要带着全家人糊两个三个小时火柴盒。我知道,妈妈做的这些事,报酬十分菲薄。糊一千个火柴盒是八角钱,洗一件棉毛衫只有八分钱,洗一件衬衣是五分钱,只有洗一件特别难洗的卡其布制服才能赚一角钱。妈妈做事特别认真,帮别人洗衣,一定要洗干净,因而一次洗下来,手都洗破,也只洗得十件八件衣裤。妈妈生怕洗不干净,让主家不高兴。母亲劳累一整天,算起来也只能赚一块多钱。这点钱主要是家里的一天菜钱,母亲只有每天多做点活,才有点钱剩余,积攒起来给儿女们做新衣。
我们兄弟姐妹众多,尽管母亲拼命干几个月,还是攒不够给每个儿女做一套新衣的钱。她就尽其所有买能做两套衣裤的布。一套给大女儿,一套给大儿子。把大女儿大儿子穿小了的出客衣,拆开翻过边改给二女儿二儿子。由此类推,每个儿女过节时便都有新衣穿。这些活,都是母亲在灯下一针一线地忙出来的。越是临近过节,母亲越是睡得迟。
天快亮时,母亲缝完最后一针,这才觉得腰疼得直不起来了,手酸脚麻,瞌睡朦胧的。她叹口气,看着一堆新衣,仿佛看到儿女们早晨起来时,穿上过节新衣时开心的笑容,浑身疲倦便不翼而飞,舒心地笑了。
到了昂立,我与同学们统一着装听从老师的指挥随时准备出发。
出发了!我们一路蹦蹦跳跳十分开心,刚到富兰城堡,迎面扑来了浓浓的艾草香,两根粗粗的艾叶正纹丝不动的站岗呢!楼梯旁也有细细的艾叶,它们像娇小的服务员一样,欢迎着我们。
进到二楼,我赶紧找了一个座位坐下来,爸爸也坐到了八号包间,我的身边就是艾草,坐着都能闻到香香的艾草味,老师开始讲解,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与屈原的历史渊源,我们听得聚精会神,还积极踊跃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都夸我们是好孩子。
老师在做讲解时,家长们已经为我们做香囊了,我看着爸爸一手托住香囊的下方,一手在细心的选最好的艾叶,我好奇的问老爸:“选什么样的艾叶才是最好呢?”爸爸十分耐心的回答:“不能选那些扎手的根,因为会扎破香袋。”随后,爸爸拿挑好的艾叶在鼻子边闻了闻,接着说:“还要选有香味的。”“哦!”我恍然大悟,我也拿起爸爸选好的艾叶闻一闻,哇,香气扑鼻而来,爸爸装好后,用手往里摁一摁,最后轻轻的扯着拉绳,又使劲一拉,一个完美精致的香囊出工了。香囊做好了,老师让家长与孩子们站到台前,让家长们把亲手做的香囊送给孩子,爸爸拿着香囊郑重地帮我戴上,还细心温柔的帮我整理衣领,他还说:“祝女儿学业提升聪明伶俐!”后来老师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条蓝丝带,蓝丝带是爱与关怀的象征,我要把它送给顾家的爸爸,我拿着蓝丝带,笨拙的系了一个很丑的蝴蝶结,我以为爸爸会一点也不喜欢,可是我看到爸爸满脸幸福的看着那个蝴蝶结。
回到座位后,老师还带我们玩了一次寻宝游戏,奖品十分诱人,是可以免费吃牛扒的优惠券哦!“开始!”老师刚喊完,我们就大喊:“啊,快点,迟了可没有了。”我们一拥而上,翻箱倒柜,生怕轮到自己就没有了,我找了很久,可我连一张优惠券的影子都没看见,耳边总是别人欢笑地说我找到了的声音,我心里有点不舒服,为什么别人找到了,我没有找到?真是羡慕嫉妒恨,我来到八号包间,爸爸笑着说:“你们真像一群强盗来抢东西。”我也笑了,我用力的翻开沙发,发现沙发角落里有一张票,我与另一个同学同时看见,可是他先拿走了,真气人!最后,我以失败告终,一张票都没找到。
午节的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有许多的习俗,如吃棕子、赛龙舟等。在我妈妈的故乡——三明就有一种“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是一种草,它细细长长的,又是绿油油的。每到端午节,当地的老人们就会在自家的每一个门的两旁都插上一秼茱萸,以求神灵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见外公搬来一节长梯,在门的旁边(门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秼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词,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细找这门边的裂缝,等到找到了裂缝之后,再把那一秼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来。
我们和外公在远处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门上被我们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风徐徐吹过,门旁的茱萸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身体,好像笑这对我们说“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随这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少人会要想要插茱了。
端午节的文化
相关推荐:|||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听到这首童谣,一定会想到端午节.今天,我就来讲一下端午节吧.作为中国古老文化节日之一,端午节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过去,我对端午节的知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我读了《我们的节日》这本书,才知道原来端午节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就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农历五月初五被称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
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的由来有许多种,其中,流传最广的的是纪念屈原之说。传说,公元前278年,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就是因为这深厚的文化,现在端午节已经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就拿我们瑞昌来说吧, 在瑞昌,到了端午接这些天,市场买卖粽叶的人会比平时多起来,在菜摊之旁,菖蒲叶子和苦艾草被人扎成一束束出售。这里的人,无论是住高楼大厦的、住出租屋的、住乡村的,大家都愿意花上一两块钱买一束回去挂在门上,以寄驱魔辟邪之意。很少人把粽子投到江里,也许为了环保和不浪费,但大家都记得屈原这位两千年前抱石投江的爱国诗人!
一、《荆楚岁时记》有关端午节的来源
端午节约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它的起源大致有四种:第一种源于纪念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 依据便是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竞渡起源之说。第二种说法是龙的节日, 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 列出有关典籍中的一百零一条记载, 推论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第三种说法源于恶日, 依据是《风俗通义》、《论衡》、《后汉书》等涉及“不举五月子”的内容。第四种说法是端午源于夏至, 依据是南朝宋人范晔的《后汉书·礼仪志》中说, 汉代五月五日风俗源于夏周时的夏至节。各种说法中, 民间流行最广、最有影响的是第一种。
仲夏五月最重要的节令是夏至, 《礼记·月令》记载, “是月也, 日长至, 阴阳争, 死生分。君子斋戒, 处必掩身, 毋躁, 止声色, 毋或进, 薄滋味, 毋致和, 节嗜欲, 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 以定晏阴之所成。”这段话的意思是夏至是阴气与阳气、死气与生气激烈争斗的时节, 人们在这一时段, 要保持身心的安定, 要禁绝各种情欲, 尤其是色欲;行政事务要采取“无为”的治理方式。
众所周知, 《荆楚岁时记》是以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为记录范围的。荆楚地域的广狭, 随历史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变易。《诗经·商颂·殷武》中最早出现“荆楚”连称, 诗中提到殷王武丁“奋伐荆楚”的史事。《荆楚岁时记》记载, “五月五日竞渡, 俗为屈原投汨罗日, 伤其死, 故拜命舟楫以拯之。”这段记载把屈原和端午节紧紧联系在一起, 龙舟竞渡是为了救起投江的诗人而留下的遗俗。
南朝吴钧在《续齐谐记》中记载,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 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 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 长沙欧回, 见人自称三闾大夫, 谓回曰:‘尝见祭甚善, 但常患蛟龙所窃。今若有愚, 可以练树叶塞其上, 以五彩丝约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言, 后乃复见感之。今人五日作粽子, 带五色丝及练叶, 皆是汨罗之遗风也。”正是如此, 端午节也因为它的人文内涵的增强而提升了它在民族生活中的地位, 而且这种历史文化传统也因为依托端午节能够持久地有效地传承。
二、《荆楚岁时记》中端午节的节俗
荆楚地域辽阔, 建国时间长久, 楚文化十分丰富, 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每年五月五日的端午节, 这一本来带有楚地巫风的古老节日, 后来又演变为纪念楚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富有积极意义的节日。《荆楚岁时记》记录了当时复合南北五月习俗的端午节, 并且以纪念屈原为中心主题。节日风俗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历史的积淀过程, 它是一个潜移默化、节奏缓慢的发展过程, 渗入历代人们生活方式的细微末节, 表现出一定时代人民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荆楚岁时记》具体描写了竞渡、吃粽子、驱邪避毒、采药斗草四个方面:
(一) 竞渡
《荆楚岁时记》记载, “五月五日, 竞渡, 俗为屈原投汨罗日, 伤其死, 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 谓之飞凫, 一自以为水军, 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观之。”竞渡是划船者之间的技术与体能的较量, 水军与水马作为竞技的双方在水上的比试, 在当时应该是传承楚越之地古老的水神祭祀仪式。事实上, 水军与水马的交战, 象征着阴阳二气的争斗。发展到现在, 竞渡演变为赛龙舟, 而赛龙舟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广泛性的民间活动, 也是最富刺激性、最为壮观的活动。
尤其是在屈原的故乡——湖北省三峡地区的秭归县, 龙舟竞渡的龙船调更是别具特色的比赛, 有一整套程式和腔调。而且,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三峡地区是屈原的故乡, 是端午节的发祥地, 这儿的端午节也独立标格, 别具特色。一般地方一年只过一个端午节, 而三峡地区却习惯过三个端午节:人们称五月五日为头端阳, 五月十五日为大端阳, 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相传在当年五月五日, 屈原投汨罗江后, 三峡地区的人民万分悲痛, 乡亲们划着小船日夜兼程, 前往洞庭湖东岸的汨罗江寻找屈原遗体, 结果只找到了屈原的衣帽。乡亲们将屈原的衣冠接回故乡, 修建了屈原的衣冠冢。从五月初五屈原殉难, 到五月二十五日秭归人民祭祀屈原衣冠冢落成, 前后忙碌了20天时间, 从头端阳一直忙到末端阳, 从此三峡人民就以过三个端阳节的形式缅怀屈原。
(二) 吃粽子
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起源于对屈原的祭奠。《荆楚岁时记》记载, “夏至节日, 食粽。”吴钧在《续齐谐记》中记载,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 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 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目的是让水中动物吃饱了, 就不再伤害诗人的躯体。以后的吃粽子便是从吃竹筒米演化而来的。端午节家家都要吃粽子。粽子以箬叶包糯米做成, 就外形而言就三角粽、一角粽、方粽, 还有小粽联束成串, 在唐时称为“百索粽”。
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在魏晋时代已经十分盛行了, 晋周处《风土记》记载, “仲夏端午, 端, 初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 又以菰叶裹黏米, 以栗枣灰汁煮令熟, 节日尝。煮肥龟令极熟, 去骨加盐鼓麻蓼, 名曰菹龟。黏米一名粳, 一曰角黍, 盖取阴尚阳包裹末之象也。龟表肉里, 阳内阴外之形, 所以赞时也。”详细地描述了粽子 (角黍) 的做法。从粽的制作与食用看, 粽子是南方民族的传统食品, 也是南方传统的祭品。
(三) 驱邪避毒
《荆楚岁时记》言“五月俗称恶月, 多禁”。五月为仲夏, 气候潮润暖热, 蚊虫繁衍, 疾病滋生。正因为此季疾病多发, 在人类社会早期, 这些都极易夺去人们的生命, 人们由此产生了原始的畏惧和禁忌思想, 所以, 人们在避毒的同时, 也进行驱邪。端午许多风俗都同时具有驱邪避毒的意义。
《荆楚岁时记》记载, “五月五日, 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 悬门户上, 以禳毒气。以菖蒲或缕或屑, 以泛酒。是日竞渡, 采杂药。以五彩丝系臂, 名曰‘辟兵’, 令人不瘟病。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 以相赠遗。取鸲鹆教之语。”荆楚地区的端午节节庆活动很多, 热闹非凡。从五月开始, 天气逐渐炎热, 江南地区进入梅雨季节, 潮湿闷热, 各种病菌和蛇虫蚊蝇大量滋生繁殖, 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期。在这种气候条件下, 人们必然赋予端午节以防病灭病的节日活动内容。在门户上悬挂艾草, 是为了驱除毒气。以五彩丝线系于手臂, 为辟兵鬼之气, 人不得瘟病。并以彩色织物互相赠送, 互相祝福。这些五彩织物, 俗称长命缕, 或续命缕。端午节的饮食, 则是饮菖蒲过滤的酒, 吃粽子。所饮菖蒲酒, 后来发展为端午节的专用酒雄黄酒, 取以毒攻毒之意。
(四) 采药斗草, 调教八哥
前文已经提到人们曾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 积极对付恶月、恶日的办法当然是以药克毒。战国时代成书的《夏小正》就已记载:“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荆楚岁时记》记载“是日 (五月五日) 竞采杂药。”甚至古人认为有些药只能在端阳这一天采摘, 《荆楚岁时记》记载, “宗测字文度, 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 见似人处, 揽而取之, 用灸有验。”这不仅要在端阳这天采, 还非得在端阳鸡鸣之前采方有奇效。
端阳还有一个节令习俗便是斗草。据《荆楚岁时记》记载, “五月五日, 四民并蹋百草, 又有斗百草之戏。”这是一种户外踏青游戏, 以各自所采花草的名目为对。另外, 《荆楚岁时记》里还有一个端阳风俗的记载是“取鸲令语”:“取鸲鹆脚之语。此月鸲鹆子毛羽新成, 俗好登巢取养之, 以教其语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荆楚地区的端午节已增加了一些娱乐意义, 发展为具有多种内容的新的复合节日。
三、《荆楚岁时记》中的端午节内蕴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的端午节, 是融合了南北文化的新的复合节日, 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民俗观念以及他们对时间性质的理解。但是,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荆楚岁时记》中所记载的端午节的诸多民俗活动, 就上文提到的竞渡、吃粽子、驱邪避毒、采药斗草等等, 都脱离不了最初的辟邪禳灾的原始意义, 即便后来以纪念屈原为主题, 但这也只是人们对伟大爱国主义者的怀念, 将史实的意义附会到了节日上, 使这个节日具有了更多更深层次的意义而已。
《荆楚岁时记》从岁时民俗的角度再现了广大中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情状, 弥补了官修史书在历史内容上的缺陷, 先秦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都是记载王侯贵族的活动, 基本上找不到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影子。汉代开始形成的纪传体二十四史, 更是历代帝王的家谱, 都是对统治者的歌功颂德之作。在官方的史书中找不到关于人民群众的记载, 即使偶尔见到劳动群众的零编断简, 也是充满了鄙视、污蔑、诅咒、鞭笞、虐杀等恐怖性内容。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则不然。书中所展示的, 完全是荆楚地区普通百姓的节俗活动。他以普通百姓一员的身份, 写出了他们的生产、生活、节庆中的服饰、饮食、娱乐、体育、宗教迷信活动, 写出了他们的欢乐和忧愁, 写出了他们对健康生活的期盼, 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俨然活脱脱的一幅荆楚民间的风俗画卷。这种详尽、鲜活的普通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图景, 是从官方的史书中怎么也找不到的。
因此, 《荆楚岁时记》是一部描写荆楚地区岁时风物的民俗学专书, 是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这部记录了古代荆楚大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散文, 对我们今天研究有关荆楚地区的历史和民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大量珍贵的资料。
摘要:《荆楚岁时记》是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民俗志著作, 它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系统地记载了该时期荆楚地区的岁时节庆, 是研究该时期该地区岁时节日的重要资料。本文以端午节为例, 对其节俗形态进行分析归纳。
关键词:荆楚,端午节
参考文献
[1]宗懔.荆楚岁时记[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5.
[2]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巫瑞书.南方传统节日与楚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4]黎亮, 张琳琳.节令[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6.
[5]霍松林.中国风俗大辞典[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1.
[6]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7]傅德岷.中国八大传统节日[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5.
[8]马启峻.浅谈《荆楚岁时记》的民俗学价值[J].六安师专学报, 1995 (4) .
夏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热的季节,特别是夏季后一段时期,太阳像一只大火炉,灼烤着大地,人类很容易因天热中暑。夏天的雨水明显增多,地面潮湿,各种蚊蝇虫蚁繁殖迅速,病菌很容易传播,常常危及人类。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类解不开这些谜,便认为是“邪瘟恶毒”在作怪。《荆楚岁月记》中记载:“五月俗称恶月。”为了驱瘟避邪,古人在夏天举行一系列活动与仪式,来保护自己。后来随着二十四节气的完善及日月记时法的不断演变,才逐步将五月五日固定为端午节。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夏至节气在历史上也称中夏,意为夏季的中间。农历五月是夏季三个月中的第二个月,后人亦称仲夏,于是将“驱邪”活动放在五月进行。最早是以月初的午日为节日,因午与五同音,后发展为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唐人韩鄂在《岁华纪丽》中将端午节解释为“日吐正阳,时当中夏”。宋代《太平御览》转引《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端,初也。”都反映了端午节的历史起源与发展演变。
陕西旬邑民间端午节喜吃粽子,民间传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
粽子,角者,形也;黏米、红枣,料也。具体做法是用芦叶裹黏米,以灰汁煮熟,然后食用。黏米煮熟置凉水中浸泡,炎热天吃后具有止渴,去热之功效;而芦叶、灰汁同样有清凉败火的作用。可见,粽子是古人在夏季防暑祛病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应时食品,犹如现在的冷饮。五月天,人们从田间劳作归来,浑身燥热,从凉水中捞一个粽子吃,解渴,充饥,清凉,下火,周身上下有说不出的舒坦。
端午这天,旬邑人还把艾蒿悬于门首,夹于耳侧,插在辫稍;把雄黄溶于酒中,给孩子涂在额头、耳后、屁股,洒在炕角,因为艾和雄黄都属于中草药,具有杀菌强身作用。端午节已进入盛夏,天气炎热,百虫猖獗,旬邑人用此方驱恶避邪,防止虫叮蛇咬。
穿裹肚是旬邑人过端午节的佩饰习俗,裹肚状如背心前襟,用布带系在脖颈上,下摆两边分别用带子系在腰间,男女老少穿用皆宜。裹肚分里外两层,里子多用漂白布,面子多用红、黑两种颜色的布缝制而成、裹肚上多绣“青蛙五毒”、“鱼儿闹莲、”“老鼠吃白菜”,“猴子吃桃”等,种类繁多。其边沿采用回扣针法,做成回爬字,升底子、水波浪,狗牙牙等装饰图案,中间开插口,插口处绣有“老虎头”、“青蛙嘴”等,造型逼真,形态各异,用来装钱盛物,实惠耐用。红色裹肚多为青少年穿戴,黑色裹肚多为中年男子和老年人穿戴。因旬邑地区,夏季返潮,冬季寒冷人们容易受风着凉,穿裹肚也是为了防风御寒减少疾病。
戴香包是旬邑人过端午节的又一佩饰习俗。香包用五颜六色的小布片缝制而成,有的还做成各种花鸟虫鱼,动物禽兽,其形态十分逼真可爱 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里面装有苍术、白芷、雄黄、冰片、桂皮等芳香型中草药,药香浓郁。沁人心脾。香包下面垂有五彩丝线做成的穗子。佩戴在身上既美观又好看,又能驱蚊虫,散浊气。民间传说香包是杨贵妃创始的。杨玉环虽有闭花羞月之容,但却有腋臭之患,熏得君王难于近身。杨玉环为了讨好李隆基,就缝制了香包,内装香草药,戴在身边果然香气四溢,驱散了狐臭味赢得了唐明皇的宠爱,被封为贵妃,此习传于民间,人们纷纷仿效。沿袭至今。
过端午节,旬邑人还有给孩子戴“戒戒绳”的习俗。过节前夜母亲把五彩丝线拧在一起,并用布缝几个“小蒜头 内装香草药,给孩子绑在手腕或脚腕上,并告戒孩子不要捉‘五毒虫(蝎子、蜈蚣、蛇、蛤蟆、壁虎)。幼童贪玩记性差,如果忘了母亲叮嘱 碰见毒虫伸手去捉,用脚去踩时,看见缚在腕上的“戒戒绳”便立即戒止。
另外,端午节,民间旧俗要逮回一只蛤蟆,于当时把墨锭塞进其口内,阴干,叫“蛤蟆墨锭”。据说可以涂抹肿毒,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故民谚有“蚧蚪躲端午”之说。还有的地方讲究在端午节寻觅“金鸡头”。就是在端午节日出前,如遇蛇吃蛤蟆,刚吞进嘴,还未咽下,就将蛇头剁下阴干,据说是一种贵重药材,可消无名肿毒。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说》
伍子胥家族在楚国很有名。先祖伍举是直言楚庄王有功劳的楚国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师。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亲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杀,而避难逃奔吴国。后结识吴公子光,并帮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是为吴王阖闾。为使吴国能内可守御,外可应敌,他建议吴王阖闾“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革”,并受命亲自选择吴国都城城址。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最后选定城址,合理规划,建造了阖闾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吴王阖闾信任。他忠心耿耿帮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吴王阉闾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夫差即位,帮助吴国打败越国。伍子胥分析吴越两国由于自然条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张一定要灭掉越国。但是吴王夫差自矜功伐,听信伯谗言,允许越国保全下来。并将伍子胥赐死。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投入大江。伍子胥死后三年,吴国被越所灭,夫差掩面自杀,吴国百姓更加怀念国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来江浙一带相传伍子胥死后忠魂不灭化为涛神,端午节即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勾践伐吴说》
在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水军之说。而龙舟竞渡活动,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的历史。
前4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投降,在吴国过了3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卧薪尝胆,重用范蠡、文种,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前473年迫使夫差自尽,终于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昭彰勾践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初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难忘的端午节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难忘的端午节作文1盼呀!盼呀!马年的春节终于来到了。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买年画,有的买年货,有的坐在火炉旁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街上五色缤纷,各种年货一应俱全,琳琅满目,看到人眼花缭乱。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打扮得别具一格。挽上新的年画,看着气派的房子,让人对新的一年增添了更多美好的憧憬。
过年了,过年了!伴随弟弟的呼喊声,我们送走了蛇年,迎来了马年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我吃完晚饭,来到阳台,看着弟弟、妹妹手里光彩四射的烟花,喜气洋洋的在阳台跑来跑去,不由的勾起了我们对孩儿时的回忆。
十二点的钟声敲响了。大街小巷都放起了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伴随着五彩的烟花,真是让人如痴如醉。看着这美丽的烟花,听着这响亮的炮竹,让我想起了儿时的幼稚、天真、快乐与不足。马年的春节,让我十分难忘。
难忘的端午节作文2粽子叶。当我看见这青翠的粽子叶时,便想起来老师提到伟大的诗人屈原。这时妈妈叫我来到桌前,一起来包粽子。奶奶真是心灵手巧,只见她把两片粽子叶卷起来,好像甜筒的脆皮似的。接着就把大枣、鸡肉、葡萄干放在糯米上面,制作出不同口味的粽子。我学着奶奶这么做,然后妈妈把这些穿青衣的胖宝宝放进锅里蒸熟,“还要等一个多小时呢!”妈妈说,所以我和爸爸决定先去看赛龙舟。
来到现场,现场的喧闹声简直震耳欲聋!红队、蓝队、绿队,他们穿着代表各自队伍的衣服,紧张地准备着。我选了我很喜欢的红队,给红队加油,他们一直拼命地往前划船,最后红队胜利了,我很开心。
看完了场面激烈的赛龙舟比赛,我和爸爸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还没进家门,就闻到了阵阵粽香扑鼻!这真是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
难忘的端午节作文3从放假开始,让我等了这么久,就是为了今天,这个美好的日子——端午节。
我和妈妈一起来到外婆家,一进家门,外婆在厨房里炸什么东西的声音就听见了。既然是炸的,也是我的最爱,我二话不说,鞋子不脱便冲进厨房了。只见撒上面包糠的一个又一个金光瓦亮的猪排在油中游泳,看着看着,我口水都直流三千尺了。
过了一会儿,舅舅、舅妈还有小一心和吴婧姐姐都到了。大餐开席了,我的目标首先就是猪排,我挑了一块的,撒上蕃茄酱,呜哦——咬了一大口,“哇——,哦!”我大口大口地“杀猪”,一眨眼,一块猪排便下肚了。我毫不犹豫地对第二块下手,如法炮制。当我想夹第三块时,妈妈不让我吃了,我只好看着别人吃。外婆见了,夹给了我一块,但在妈妈的“口腔加特林”的火力围攻下,不得不暂时舍弃,然后带了两块猪排回椒江。
妈妈真让人扫兴,不过还好有二级美味的粽子。总之端午过得还不错。不知同学们过得怎么样呢?
难忘的端午节作文4端午节这天,我和妈妈爸爸一起回奶奶家包粽子,我们早早的出发了,到奶奶家一看,都已经九点半了,时间不多了,大家一起包粽子吧!爸爸和爷爷首先,给我们准备好了糯米、粽叶、蜜枣和白糖,准备工作做好了,我就要和,奶奶和妈妈一起包粽子了!
奶奶首先把粽叶左上右下并列成一个大些的,用剪刀把根部剪齐,折成漏斗。我妈妈折的也不错,最后我要折了可是我觉得一点也不好奶奶说:“不要放弃,应该这样折我终于叠好了!第二步要往粽子上放上米和枣因为我们做的是枣粽子。用棉线把粽子绕圈扎紧,这样粽子就包好了。最后一步就要煮了,两小时以后,粽子就出炉啦!我们把,大部分的粽子放入冰箱,小部分的吃掉,当做我们的午餐,你可能会说,我爸爸和我爷爷去干嘛了?他们是去准备端午节必备的东西如雄黄酒,艾草,我们把艾草挂在门上,把酒摆在桌上,这样,我们就开始吃饭了,咬一口粽子,真好吃呀。我仍然期盼着下一次端午节!
难忘的端午节作文5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相传端午节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楚国大夫,著名爱的诗人屈原。
今天是端午节,我们一家人来到电视机前观看赛龙舟。赛龙舟的.地点是在内海湾举行的。我们来到电视机前,比赛已经开始了。“加油,加油……”从电视里传来观众的呐喊声和一阵阵催人奋进的鼓舞声在内海湾上此起彼伏地响着。龙舟上的队员们奋力地向前方划去,还有一位队员敲打着鼓,为在划船的队员加油、打气,队员们划出去的水波快速向后退,龙舟像一支飞速的箭一样在内海湾上飞快地行驶。快要到终点了,队员们奋力地向前划去。到达终点,队员们发出一阵阵激烈的欢呼声,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我们一家人看完龙舟比赛,奶奶包的粽子也煮熟了。我们全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粽子。
吃着奶奶包的粽子,看着电视里的赛龙舟比赛,我感到非常幸福!这真是一个难忘的端午节。
难忘的端午节作文6我生活在中国这个大家庭中,有许多盛大的节日,而我最喜欢的节日是端午节。在端午节里,人们还要采艾蒿,挂上五花八门的葫芦。而且每年过节妈妈都在我正熟睡时给我的脖子手臂脚脖系上带五彩珠的五彩线,妈妈说一定要在太阳出来前系上才吉利。
妈妈还给我买香香的荷包,大家想过粽子为什么要包成这个样子吗?原来是大诗人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不让屈原饿着,就划着小船去给屈原送用糯米做的饭团,可是屈原给乡亲们托梦说:“那些饭都被鱼虾吃了,让大家把粽子包成龙角一样,包好后用龙舟来送这样鱼虾们以为是龙王给的,就不敢吃了。”
粽子就是这样来的。我最喜欢吃姥姥包的,吃着那美味可口的粽子,感受着节日的欢乐,享受着节日的欢乐,享受着一家团圆的幸福,让我格外兴奋。我喜欢过端午节―中国最传统的节日。我喜欢过端午节―中国最传统的节日。
难忘的端午节作文7端午节快到了,我又可以和爸爸一起包粽子了。
去年,爸爸从外地赶回来,给我包粽子。看着爸爸包粽子的样子好潇洒,我就叫爸爸教我。爸爸说:“好啊,儿子长大了,懂事了,学吧!”爸爸说:“糯米、红豆要浸泡半日,在加入花椒面、盐、花生和腊香肠丁,和匀。”然后就教我把粽子包成四角的小粽,再用大火煮三个小时。
粽子终于可以吃了,和爸爸一起吃着我们做的小粽子,我觉得比往年的粽子还要好吃。我吃着香喷喷的粽子,心想着怎么给我的好朋友也带些去,让他们也尝一尝。突然,爸爸问我:“你知道为什么,要吃粽子吗?”“好吃呗!”爸爸一下子就严肃起来了,说:“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是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发明的,一个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端午节出生的吴同文
建造豪宅绿屋
吴家祖籍江苏吴县,的的刮刮(沪语,意为“如假包换”)的苏州人。大约从吴同文的祖父起已移民上海城里(南市)。据我婆婆(吴同文的大千金)说,太平天国时清政府围剿“小刀会”,上海城里一度成为围城,吴同文的祖父母因此饿死在城中。
吴家没有儿子,只得一个老姑娘女儿管家。1905年刚过端午不久,她偶然发现在家门口有人遗下一个竹篓,里面是一个刚出生的男婴。襁褓内有一张写着男婴生辰八字的红纸:农历乙巳年端阳某时某刻出生,肖蛇。吴家小姐一看是个男婴,心里一动,这不是送子观音给送上门的吗?即刻差人拿着婴儿的八字去算命。算命先生算了半天,沉吟着说:“这就奇了,这个小毛头的命理明明是个穷命,且生于端阳又属蛇,这个命可‘凶’了,但从命格上看,却又是享不尽的一世富贵,这似乎不合情理,唯有以他的阳寿来抵,可能‘寿’字上只能缺一点了。”这个男婴就是吴同文。事实证明,吴同文只活了61岁。当时吴大小姐正为吴家没有人续香火而发愁,看着这个男婴方头大耳一脸福相,就决定把他领养下来。直到吴同文长大成人并自立,她才放心嫁到沪上橡胶大王、以“永”字牌橡胶制品而驰名的范家做填房。所谓长姐如母,吴同文对这位姐姐是一世的尊敬,后来还特地将自己的二千金也许给了范家,来个亲上加亲。
吴同文早年在贝家的颜料行“谦和靛青行”学生意。说起学生意,是很多老派上海人家培养后代的途径。他们不太相信出洋留学,宁可守住家族生意。古言“易子而教”,就是怕孩子在自家的企业里容易娇惯,学不到真本事。
果然,吴同文因聪明伶俐,非但娶得贝家九小姐为妻,自己在生意上也风生水起,十分发达,特别在开发绿色颜料上赚得盘满钵满,因此自认绿色是他的幸运色,就此造了豪宅绿屋,这里不多叙述了。
祭拜先人和包粽子
是绿屋在端午节的重头戏
众所周知,绿屋在当时属超现代的豪宅,但吴同文却在底层专门建造了一间与全屋风格截然不同的、设计得古色古香的“家堂”,专以祭拜先人。家堂的天花板设计是以大红为基调,富有中国传统的描金彩绘,却是西方构造的立体天花板。这种由西方元素注入中国传统工艺的设计,是邬达克的特点,现今在青年会和国际饭店都能找到。家堂内正中是一张硕大的同样大红描金的供桌,桌上是一对电蜡烛,常年亮着,只有在正式祭奠时才换上香炉、蜡扦等祭具。正对供桌的是一座落地佛龛,佛龛里供着吴家历代先人的牌位。与家堂贴邻的是装有弹簧地板的、沿墙是一圈沙发并配有当时最先进音响的跳舞厅。如此一中一西,一现代一传统,和谐相处,各尽其用。说起来,家堂与跳舞厅只是一墙之隔,有一扇门相通,但不知是出于敬畏还是真的怕惊动先人,平时大家情愿绕道从外面走到大楼梯也不愿抄近路从家堂出入。
屋主的生日是端午节,为了忌“冲”,吴同文似乎除了大生日是不做生日的,1965年在上海大厦的60大寿是他最后一次做生日。但绿屋的端午节却是十分隆重。早在端午前几个礼拜,已从苏州乡下运来大批碧绿生青的棕箬,然后就是颇为壮观的裹粽工程。旧时上海人家很少去外面买粽子,都是自家裹的,并以此为礼品互相赠送,绿屋自然也不例外:鲜肉粽、豆沙粽、赤豆粽、碱水粽,色色齐全。绿屋的厨房间设在底层,窗开出就是北京西路,有百来个平方。端午前一个礼拜,厨房都要为裹粽子让路,这还不够,还要扩张到后院夹弄,由吴同文太太亲自坐镇。说来读者不信,堂堂的吴同文太太(娇滴滴的苏州狮子林长大的贝家小姐)包得一手好粽子,我婆婆也深得其传。今人想象旧时的千金小姐、富家太太,不是跳舞开派对就是周旋于各名人显赫之间,这是交际花而不是名门太太。那时的名门闺秀,都要学得一手好厨艺,织得一手好绒线,连教会女校都设有家政课。说起来,富贵之家都有佣人,千金小姐何须学这种家务事?答案很简单,若主妇自己不懂家务,如何调教和指挥佣人呢?
端午节是大节,自然要祭拜。仪式在中午举行,这时绿屋的家堂就热闹了,一应祭具都擦得亮锃锃地摆出来。祭具都是吴太太的陪嫁。旧时上海人家嫁女儿,必有一套完备的祭具,大多为锡制的,以示庄穆。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以此提点女儿从此就要一心拜祭夫家的先祖。照规矩,祭拜时应一一写下历代先祖的大名,称“签条”,我丈夫年少时就经常当这个差。解放后怕戴上“宣传迷信”的帽子,这一道就免了。直到上世纪50年代,每逢端午,吴同文必一身长衫马褂,诚惶诚恐率众子孙祭拜。吴家姑奶奶(吴同文的姐姐)也必到场。另外,祭拜时,特别要关照小孩,香烛一点上,说明祖宗已到位,就不能触碰供桌,以免惊动先人。酒过三巡后,就要送祖宗,还是由吴同文主持。家堂外有一个大香斗,里面已铺满锡箔。吴同文逐一将“签条”放入炉中,绕着香炉周围再洒一圈酒,然后点火祝祷送先人回去,就此仪式结束。我时常在想,他当时内心拜的究竟是吴家的祖宗还是他那不知名的生父母?
随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深入,再加上绿屋一楼、二楼被紧缩了,如此大规模的端午祭祖已大大简化了。但端午包粽子和祭拜先人这两条底线,吴同文始终坚守着,只是祭拜活动移到四楼,长衫马褂改成了人民装。直到1966年“文革”,吴同文与姨太太双双自杀在绿屋内,绿屋的端午节就此垂下帷幕。
【的端午节作文】推荐阅读:
端午节优秀作文:快乐的端午节09-24
关于端午节的小学优秀作文:端午的喜悦10-14
“端午节”的印象作文07-02
英语作文:家乡的端午节07-08
过端午节的作文参考07-19
不一样的端午节作文09-08
以端午节为题的作文09-17
高中的端午节英语作文09-20
难忘的端午节小学作文11-29
有趣的端午节的初一作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