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的作品小桔灯感言(精选11篇)
内容简介
本书分《散文辑》和《短篇小说辑》两部分,分别收录了《一只小鸟》《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著名的散文佳作以及《国旗》《好妈妈》《小桔灯》等优秀的经典小说。在作品中,冰心用柔美的笔触描写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孩子们的爱,歌颂了伟大的母爱与纯洁的童真。
作者简介
《小桔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45年重庆郊外的真实故事。那时正逢白色恐怖, 人性扭曲、是非颠倒、黑白混淆, 国民党特务在统治中心重庆疯狂地屠杀革命党人、革命群众。小姑娘的父亲王春林便是因为参加地下党的工作而“失踪”, 母亲受牵连遭殴打而卧病。春节前一天下午, 她到山上的乡公所楼上打电话, 找大夫给妈妈看病, 适逢“我”去看望朋友。于是, 有了这场萍水相逢的缘分, 发生了小桔灯的故事。
十二年过后, 作者仍念念不忘那盏小桔灯, 于是倾尽深情, 诉诸笔端。《小桔灯》体现了冰心一生的信仰:爱的哲学。“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是她的名言, “母爱、童真、自然”是她作品的主旋律。生活在她的笔下曼妙生花。《小桔灯》全文平实而秀美, 从容而灵动, 如泉水般缓缓流淌, 如诗句般娓娓道来, 处处流露着同情、爱怜、互助、匡扶的美好情感。
“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 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 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 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 寥寥数语, 勾勒出战乱年代基层政府的状况, 阴暗仄仄的楼梯, 简陋寒酸的布置, 有部可供联系的电话。政府尚且如此, 何况贫苦大众?在一个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年代, 往往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作者对黑暗社会虽未针砭一词, 但字里行间分明透露着强烈控诉。在作者那颗细腻柔软的心里, 满是对苦难同胞的同情与热爱。
“这屋子很小很黑, 靠墙的板铺上, 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 大约是睡着了, 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 她的脸向里侧着, 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 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 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 微微地冒着热气”, 这短短不足百字, 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家徒四壁、黑暗拥挤、寒冷萧条的家庭环境, 让人心有戚戚, 疼痛落泪。小姑娘的妈妈脸侧向里, 乱发丛生, 血痕斑斑, 病卧床上。
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环境描写, 例如“我无聊地站了起来, 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 “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的桔子, 塞在手提袋里, 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 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炉火的微光, 渐渐地暗了下去, 外面更黑了”,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 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 其中“迷茫的山景”、“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越发阴暗的天气”、“微弱渐暗的炉火”、“黑暗潮湿的山路”集中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对弱者处境的同情。具体到对小姑娘的同情、爱怜之情, 文中有更加详细的描述。
“我掀开帘子, 看见一个小姑娘, 只有八九岁光景, 瘦瘦的苍白的脸, 冻得发紫的嘴唇, 头发短短的, 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 光脚穿一双草鞋, 正在登上竹凳子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 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 把手缩了回来”, 这段文字简明精炼、要点突出, 将一个瘦小、贫困、懂事、怯生的小姑娘刻画得栩栩如生。
文中对于“我”与小姑娘之间互助、匡扶的行为、情感也有许多生动的描述。
当“我”看到小姑娘正在费力登上竹凳子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时, 急忙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当“我”得知小姑娘要给医院打电话时, 连忙问她“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当她摇了摇头说正想问电话局时, 我赶紧帮她找到了医院的号码。作者用几近平铺直叙的语言、一连串身体力行的动作表现了一种雪中送炭、不计回报的情谊。面对“我”突如其来的帮助, 她在欣然接受之余, 虽然能表达出来的只有一声谢谢, 但已深深地感念于心。
当“我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 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时, “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 一种人与人之间纯粹、美好的感情跃然纸上。偶然相识的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 在一个雾色迷蒙的黄昏, 成了“我”心中唯一的牵挂。就这样, 生出了去探望她们的想法, 也许“我”可以奉献自己绵薄之力的帮助, 至少可以了却“我”心中真实萦绕、挥之不去的挂念。于是, “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的桔子, 塞在手提袋里, 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 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对于“我”曾经的帮助, 突然造访的情谊, 小姑娘铭记于心, 知恩图报。当“我”把带来的桔子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时, 她拿了其中一个最大的, 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剥开了它, “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 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慢慢地从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 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此时的“我”, 也许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 不曾领会她这样做的用意。直到“我站起来要走”时, 谜底终于被揭开。“她拉住我, 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 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 像一个小筐似的, 用一根小竹棍挑着, 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洋蜡头, 放在里面点起来, 递给我, 说:‘天黑了, 路滑, 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 因为外面山路渐黑, 路滑难走, 她把刚刚的小桔碗用麻线穿起, 用竹棍挑着, 放进一段点亮的短蜡, 做成一盏小桔灯, 送给即将离去的客人。“我”恍然大悟, 原来之前特殊的剥桔方法都只为了这盏小桔灯。“天黑了, 路滑, 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仿佛一束温暖的光线, 照亮了“我”多愁善感的内心, 照亮了“我”未来前行的路。
小结:在与小姑娘萍水相逢之后, “我”同情她年幼体弱, 爱怜她乖巧懂事, 帮助她拨打电话, 探望她和她生病的妈妈;她感激“我”的真诚帮助, 喜爱“我”的突然造访, 为“我”做指路的小桔灯, 帮助“我”笑对人生。这一段同情与爱怜、互助与匡扶的的美好情谊, 正是《小桔灯》传达给我们的, 如巴金所说, “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 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 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摘要:《小桔灯》是冰心的散文名篇之一, 全文结构和谐紧凑, 语言明白晓畅, 传达出一种朴素恬静、浓而不腻、温柔动人的情感。本文从分析作家的人生经历、情感取向、创作背景入手, 以仔细研读原文为基础, 对《小桔灯》的情感特点做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小桔灯》,冰心
参考文献
[1]、冰心.冰心散文[M].长春:吉林文艺出版社, 2005.
[2]、宋淑芬.试论冰心散文的艺术魅力[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4) .
冰心的作品充满了童心而且至情、性灵。抗日战争时期,她积极参加抗敌协会,从事文化救亡,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抗战胜利后,又陆续发表了许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伟大作品,《小桔灯》便是其中之一。
《小桔灯》创作于1957年,是作者的回忆录,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45年重庆郊外的真实故事。时当正逢白色恐怖,国民政府特务在统治中心——重庆,疯狂地屠杀革命党人和革命群众,一时间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小姑娘的父亲王春林便是因为参加地下党的工作而“失踪”,母亲受牵连遭殴打而卧病。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她到山上的乡公所楼上打电话,找大夫给妈妈看病,适逢“我”去看望朋友。于是,就有了这场萍水相逢的缘分,有了这个“小桔灯”的故事。
全文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大致可划分为三部分:遇到小姑娘(1-4自然段);探望小姑娘(5-10自然段);辞别小姑娘(11-14自然段)三个部分。整个故事布局得体、逻辑清晰、浑然天成,读来如顺水推舟、水到渠成。
全文语言平实而秀美,从容而灵动,如泉水般缓缓流淌,如诗句般娓娓道来,传达出淡而不忘、浓而不腻的情谊,留给人余音绕梁、反复品咂的回味。
“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寥寥数语,勾勒出战乱年代基层政府的状况,阴暗仄仄的楼梯,简陋寒酸的布置,有部可供联系的电话。这部电话,成了“我”和小姑娘相识的契机。
“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夜色渐浓,山景迷茫,“我”忽然想去探望萍水相逢的小姑娘,一种人与人之间纯粹、美好的感情不经意地流泻而出。“我”于是“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我轻轻地扣着板门,发出清脆的‘咚咚’声,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了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这段描写言简义丰,惹人深思,体现出极高的语言驾驭能力。“我”不速而来,轻叩板门,内心是忐忑而期待的。清脆的敲门声在昏暗寂静的山中鸣响,生出一种别样的生活情趣。小姑娘看到“我”突然出现,惊奇而开心。“开门”、“抬头”、“微笑”、“招手”四个连续的动作一气呵成,将小姑娘从开门到迎客的心理过程刻画得真实贴切。
“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简短而不足百字的描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家徒四壁、黑暗拥挤、寒冷萧条的家庭环境,让人情不自禁心酸落泪。小姑娘的妈妈的脸侧向里面,乱发丛生、病卧床上,被头上还有斑斑的血痕。结合篇末“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做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的提示,不难猜测,此时的她很可能是被黑暗势力殴打过,加上生活贫困,体弱无依,因而生病。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描写,例如越发阴暗的天气、歪斜不平的山路、红薯稀饭充当的年夜饭、微弱渐暗的炉火等,虽未针砭一词,但字里行间却透露着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对贫苦大众的深切同情。
“小姑娘把炉前的小凳子让我坐了,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短短几句,感人至深。炉前只有一个凳子,小姑娘
让给了“我”,自己蹲在旁边。她是懂事的,是欢迎“我”的。面对“我”,她显得欢喜而局促,什么也不说,只是不住地打量“我”。当“我” 问她锅里盛的是什么时,“她笑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生活在一个穷困潦倒、孤独凄苦、饥寒交迫的家庭环境中的她却依然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乐观。一个“笑”字,道破一切。在她这里,穷困的生活、简陋的年夜饭都不是消极的理由。这样一颗向上的童心,弥足珍贵、让人叹服。“我”默不作声,被感动着,“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桔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除此之外,“我”无从表达。至此,“我”对小姑娘的.了解又多了一层,感情又深了一重。
“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桔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她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剥桔子,而是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将剩余部分轻轻揉捏,然后将桔瓣掏出来。这段描写里的动词活灵活现,“伸手”、“削皮”、“揉捏”、“掏出”、“放在”,一连串的动作构成了她剥桔子的全过程。这时的“我”,也许只是观察,不懂她的心。
“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更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洋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至此,谜底终于被揭开。看到外面山路渐黑,她把刚刚的小桔碗用麻线穿起,用竹棍挑着,放进一段点亮的短蜡,做成一盏小桔灯,送给即将离去的客人。从她特殊的剥桔方法、熟谙的做灯动作,不难看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做小桔灯,由于贫困,买不起电灯,由于她那一颗烂漫的童心。“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仿佛一束温暖的光线,照亮了“我”的内心,照亮了“我”前行的路。“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此时的“我”,内心已百感交集,能表达出来的却只有一声“谢谢”。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这段文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给人始料未及的新意。小姑娘的精神鼓舞了“我”,让“我”觉得眼前无限光明,以至许多年过去仍然不忘那盏小桔灯。篇末“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是“我”对这盏美好小桔灯唯一的回赠,果如小姑娘当年所说,“大家”都好了。至此,全文收尾。
总结:《小桔灯》是一篇清新婉丽、如诗似画的散文,讲述了一个美丽温情、动人心肠的故事,仿佛冰心生前最爱的玫瑰,盛开在亿万读者的心中。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冰心散文《笑》赏析
2.冰心散文名篇
3.冰心散文《宇宙的爱》赏读
4.冰心散文《我做小说,何曾悲观呢?》赏读
5.冰心散文欣赏:秋雨秋风愁煞人
6.冰心散文集读后感
7.冰心散文《超人》
8.冰心散文读后感500字
9.冰心散文集《闲情》
炉火的微光,渐渐渐地暗了下,外面变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个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
故事发生在解放前夕,作者一次访友时的偶遇。作者的朋友不在家,在等待朋友的时候,遇到一位面容苍白、身体瘦弱的八岁的小女孩来朋友家的楼道上打电话,说她妈妈又吐了好多血,要打电话请大夫来给妈妈看病。那天正是大年三十,时值寒冬腊月,但她只穿着一身破旧的衣裤,冻的嘴唇发紫。作者顿起怜悯之心,就上前与她交谈并帮她打了电话。
无聊地等待朋友的时候,作者忽然萌发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想法,就买了几个大红桔子到了小姑娘家。看到小姑娘的妈妈睡在床上,被头上有斑斑的血迹。门边的小炭炉上的小沙锅里煮着她和妈妈的年 夜 饭——红薯稀饭。小姑娘很懂事,她细心地剥开橘子,掏出里面的桔瓣放在妈妈的枕边。随后又拿出针线,一边灵巧地制做着小桔灯一边告诉作者:“我的爸爸外出了,不过我的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的病就会好了,我们大家都会好了······”
今天,我读了著名作家——冰心写的作品《小橘灯》让我黯然伤神。
故事的大概是这样的:这件事发生在十几年前,这时正是春节的前一天,“我”到重庆郊外去看望朋友,她住在乡村的乡公所里。进去是一间十分简陋,但拥有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便是朋友的家。见朋友不在,“我”便随手拿起一张报纸看,听见板门“吱”地响了,一个八九岁的女孩,登上竹板凳想打电话。“我”看见了,问要打给谁,原来女孩的母亲吐了许多血,需要医生救治。我回到屋里,把报纸看完,想去探望女孩和她的母亲,我买了几个橘子,便走向她家,她家十分简陋,一锅红薯稀饭——竟是年夜饭,临走前她把自制的小橘灯给我,“我”感受到了小姑娘的镇定;勇敢的精神。她仿佛让我想起了一则故事:那时正是战争时期,在那个村庄,少数人生还,但有三个少年存活了下来,他们是这个村庄的“佼佼者”,而这件事,被日本少将知道了,少将命手下把这三个人抓来,有两个人一来到这里,就跪下来喊饶命,并表示自己会对他们忠心,无论做什么都行,而另一个少年却站着紧闭双眼,仿佛在等着接受判决,最终三个少年都死了。一个是光荣地死去,另外两个是背负“逆国叛徒”的恶名去死。他们让我知道了人不要留芳百世,但也不要遗臭万年。
读完《小橘灯》我掩卷沉思,它让我学会了镇定,勇敢,爱国。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一个瘦瘦的脸色苍白的小姑娘,才七八岁,妈妈生病,她打电话找医生。阿姨到她家,问她吃过什么东西吗?锅里是什么?她笑着回答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我读到这里,心里很难受。年夜,是多么快乐的时刻,我已经度过了9个年夜。
每当这时,家里人欢聚一堂,会吃到香喷喷的饭菜,看五颜六色的焰火,听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我感到多么幸福!可是,这些对小姑娘来说,一样也没有,过年只能吃红薯稀饭。
天黑了,小姑娘默默地用阿姨送的桔子,麻利地做桔灯,掏出桔瓤放在妈妈床前,灵巧地穿针引线,在灯里点上蜡烛,给阿姨照路,她想到的是别人,唯独没有自己。
小姑娘是这样的坚强,这样的乐观,深深地感动了我。想想自己,大家都很关心我,一次我生病了,咳得很厉害,半夜三更,伸手不见五指,爷爷连夜送我去医院,医生叫我住院,在医院的二十个日日夜夜,妈妈始终陪伴着我,出院后老师还给我补课,可我呢?为大家做得太少了。
1.理解“小桔灯”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学习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品格; 2.学会恰当地使用修饰词语; 3.进行复述训练。[教学过程]
根据“我”与小姑娘交往的经过,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初遇小姑娘、探望小姑娘和离开小姑娘。
一、讲读“初遇’部分,着重理解修饰语的作用。
《小桔灯》写于1957年,它回忆了十几年前的往事,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重庆。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也是一个特殊的地点,想一想,特殊性表现在哪里?(1945年,正是国民党白色恐怖笼罩的时候,重庆是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国民党特务正疯狂地屠杀革命党人、革命群众,文章巧妙地暗示了这一背景。)在一个乡公所的楼上,“我”与小姑娘相遇了,文章先描写了小姑娘的外貌。哪些词语体现出小姑娘的外貌特点?这些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文中分别用“瘦瘦”、“苍白”、“发紫”、“短”、“破旧”等词语修饰小姑娘的脸、嘴唇、头发及衣裤,这些描写暗示了小姑娘饥寒交迫的生活处境。)
看着小姑娘打电话的一系列举动,“我”对小姑娘产生了一种同情心理,并买了几个大红桔子去探望小姑娘及她生病的母亲。
〔提示:讲“初遇”一段,教师可着重抓住小姑娘的外貌描写的文字,体会修饰语的作用。〕
二、学习“探望”部分,理解“小桔灯”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我轻轻地扣着板门„„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教师提问: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可分为两层:一写小姑娘接待“我”,二写她为“我”送行。)
进到小姑娘的家,作者先写了她家的陈设。注意:作者反复使用了一个“小”字,如“小炭炉”、“小沙锅”、“小凳子”、“小矮桌”,这个“小”字说明什么?(说明小姑娘的家十分简陋,一贫如洗。)
家境如此清贫,而妈妈的病又是这样严重(“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小姑娘的表现如何?请找出关键语句分析。a.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安慰”一词体现出小姑娘在困难面前很镇定。b.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笑”这个词体现出小姑娘面对困难的乐观态度。“年夜饭”让人想起这是除夕之夜,正是小孩儿放鞭炮、吃团圆饭的时候。小姑娘却在又小又黑的房子里陪伴着病危的母亲,没有欢笑,没有温暖,而她却“笑”对困难,这不得不让人对她产生由衷的喜爱之情。
指名,朗读课文:炉火的微火渐渐地暗了下去„„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教师可从三方面引导学生学习“送行”部分。①从人物言行看人物性格。“小姑娘”为“我”送行时,哪些动作和语言最能体现她的性格特点?(文章运用“拿”、“穿”、“挑”、“点”、“递”等动词生动地描述了“小姑娘”制灯的经过,她的这些动作,体现她处事镇定的性格。“小姑娘”与“我”话别时所说的话也很能反映她乐观的性格。如“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一句,说明“小姑娘”坚信妈妈的病会好起来;“我们大家也都好了”则说明“小姑娘”对未来生活怀着美好的憧憬。)
②理解“写灯”与“写人”的关系。
在“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一句中,作者先讲小桔灯的光是“朦胧”的,后面又说“眼前有无限光明”,这样前后矛盾吗?(“朦胧”是对“小桔灯”灯光的实写,而“光明”是指“我”受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鼓舞,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曙光。小桔灯在“黑暗”的山路上闪着“朦胧”的光,同样,“小姑娘”的形象在“革命胜利的前夜”闪着“桔红”的光。作者以“灯”写“人”,“灯”与“人”交相辉映。)③比较人物形象,加深认识。
“小姑娘”与《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年龄相近,他们的性格有哪些不同?原因是什么?(“小姑娘”生活在中国40年代的山城重庆,父亲王春林是个地下党员。“小姑娘”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因此,她“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与特殊时代和特殊家庭分不开。小弗郎士由一个顽皮厌学的孩子变为一个懂事、好学、爱国的孩子,也与“最后一课”的情景分不开,与阿尔萨斯人即将成为“亡国奴”的大背景分不开。可见,刻画人物性格时,作者必须注重对人物的生活环境的描述,离开了成长的环境,人物形象就会失去真实感,就会显得很单薄。)
〔提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得起”和“撒得开”。所谓“提得起”,是指教师善于抓住重点、难点,以精要的问题提挈课堂教学。上述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分析人物言行,理解人物性格,然后扣住“朦胧”与“光明”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小桔灯”对表现“小姑娘”性格所起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思路明确而集中。所谓“撒得开”,是指教师能够想方设法拓宽学生的思维活动面,加深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上述环节中,教师巧妙地将“小姑娘”和小弗郎士两个形象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辨析,使他们懂得人物性格形成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的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深度。〕
三、略讲第三部分(“离开小姑娘”),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指名朗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三个问题:
1.王春林是“小姑娘”的爸爸,他给那些“被当作共产党抓走”的学生送信,以后也“失踪”了,这些内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它暗示了什么?(这些内容是以侧面描写的形式表现的,它暗示当时的重庆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正疯狂地镇压共产党人和进步群众。侧面描写的作用在于突出“小姑娘”成长的家庭环境,同时以当时的恐怖气氛反衬出“小姑娘”的镇定、勇敢和乐观。)2.文章结尾写道:“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这个句子中,“好”字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前一个“好”的含义是病好了,后一“好”的含义是指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3.这一部分,流露出作者对“小姑娘”怎样的感情?(深切的思念之情。)
今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任务 ――做小桔灯。妈妈给我买了好多橙子,我挑了一个又大又圆的橙子。
我先在橙子最上方切掉一小块,再用勺子把果肉一块一块的挖出来,我一边挖一边吃好爽呀!不知不觉的小桔灯就快要做好了,但是我不小心把小桔灯的底挖了一个大洞,哎……又要重做了。爸爸说:“看我的。”爸爸拿起刀切了起来,不一会,他切出了一个莲花灯。我对爸爸说:“不是做莲花灯,是做小桔灯!”我又开始做了起来,这次,我小心地把果肉一点一点挖出来,最后我用剪刀把最后一点剪掉,再把小桔灯洗干净。妈妈帮我用线吊好,再用一根筷子绑在线的`下面, 最后再插上我心爱的生日蜡烛,这样小桔灯就做好了。
……
文中描写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地下党员的女儿。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残酷地逮捕屠杀地下党员,白色恐怖笼罩着重庆上空。这姑娘的父亲因党组织遭到破坏而离开了家。母亲也因受到追踪特务的殴打而吐了血,然而,这位小姑娘不像一般孩子那样惊惶失措,而是能够帮着大人做事。这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来说,该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文章结尾细致地描写了小姑娘给作者做了一盏小桔灯。这盏小桔灯发出的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不算明亮,但是却象征着革命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所以作者每逢春节,都会想起那盏小桔灯。
那个小姑娘家很困难,冬天还光着脚穿草鞋。她妈妈生病了,爸爸也不在家,她就自己照顾妈妈、做饭、撑起家。妈妈吐了很多血,她还自己出去打电话找医生看病。冰心奶奶去她家的时候买了几个大红橘子,小姑娘掏出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6上面的一层皮,掏出一瓣一瓣的橘子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让妈妈吃,用剩下的部分做了一个小橘灯给冰心奶奶,让她好照着路回家。她的心灵真美,手也真巧!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感动,也很羞愧。我仅仅比小姑娘小一岁多,但很多事没做好。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我的东西很多,但我有时却很不珍惜,甚至还浪费。有时我过分依赖爸爸妈妈,我的东西很乱,自己常常不好好收,妈妈还帮我洗衣服。我要向这个小姑娘学习,学会自己做好自己的事,还要好好学习,珍惜今天的生活和条件。
读了《分》以后,我明白了:人的身份不同,地位也会不同。一个富人家的小婴儿,在医院有特殊的待遇;一个穷人家的小婴儿,在医院被半管半弃。而穷人家的孩子一点儿也不介意,他十分理智的选择了从容面对。我认为:不论穷富,人人应该平等。
读了《小桔灯》以后,我明白了:人间有爱。一个小女孩,母亲重病,她用一根对母女来说十分“奢侈”的蜡烛给生人照路。
【冰心的作品小桔灯感言】推荐阅读:
冰心的小桔灯读书笔记07-10
小桔灯冰心散文赏析11-28
冰心小桔灯的读后感300字06-12
冰心作品经典的好词好句05-23
分析冰心作品中的女性意识10-30
繁星春水冰心作品读后感12-03
冰心写景的散文09-08
冰心父母的诗歌12-09
冰心诗--成功的花09-09
冰心的文章散文欣赏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