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校园创建报告

2024-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明校园创建报告(共7篇)

文明校园创建报告 篇1

学校坚持以爱心教育为特色,逐步形成了科学的发展模式和鲜明的办学风格,是师生幸福成长、快乐生活的家园,是一所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凝聚力的学校。

我校深入贯彻《关于开展2018文明校园创建工作的通知》安排部署,认真对照《中小学校文明校园创建评价指标体系》,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扎实做好文明校园创建工作。

一、领导班子勤奋务实

(一)机构健全,分工明确。学校成立了以张校长为组长的文明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学期初学校制定具体创建方案,召开全体教师会议进行学习并具体分工。

(二)深化党组织建设,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学校开展了演讲比赛、重温誓词、党员志愿者日等活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激励他们为党旗增光添彩,在工作中发挥了榜样作用。

(三)关爱留守儿童。生活上关爱留守儿童,学习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微心愿的方式了解学生心中所需,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四)做好家校沟通。不断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设有校级和班级家长委员会,每学年对校级家委会组织机构改选一次。通过家长课堂、家长开放日等,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提升了家长的文明素养和家教能力,学校工作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理解与配合。

以上工作保障了创建文明校园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序推进。

二、思想道德建设效果显著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通过课堂让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学习。利用晨诵、做操、升旗仪式进行背诵,校园相关位置进行张贴,让学生时刻记诵核心价值观,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心灵。

(二)增强爱国情感,放飞中国梦。抓住清明、国庆节、国家公祭日等时间节点,开展“中国梦”主题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庄严、隆重的氛围中树立报国之志,培养中国人的自豪感与责任意识。

(三)榜样引领,做到常态化。月主题活动和日积月累好习惯评价体系相结合,每月评校级最美少年,并通过颁奖仪式、校园展示窗进行宣传。新时代好少年的评选通过快乐反思、家长寄语、教师评价三种评价方式让学生们好习惯、好品质逐渐形成。

(四)《弟子规》进校园。弟子规进校园是我校的特色活动。利用晨诵、升旗仪式、课间操等时间进行集体诵读,楼道内张贴优秀学生书写的弟子规内容。现在,诵读践行弟子规成为学生们生活、学习的必需,潜移默化地规范了他们的言行。

(五)德育课、少先队活动扎实开展,注重实效。每周一第一节课为少先队活动课,学期初制定详细月、周队会计划,每学期开展示范课观摩活动让队员在规范的程序中接受教育。

我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设有心理健康咨询室。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校园处处充满文明之风,洋溢着和谐向上的育人氛围。

三、活动阵地建设丰富多彩

(一)宣传标语入眼入心。我校在校园内外设置了多种形式的核心价值观标语及展牌80处、文明校园标语在大门口及文化展牌进行张贴。

(二)板报、展牌定期更换、评比。教室内板报结合月主题活动每月更换一次,每学期展评一次。校园内文化长廊结合学期大型活动做到及时更换。

(三)净化网络环境。校园网络有专人负责,对网络中不健康的内容做到及时屏蔽,对师生需要的素材及时准备,确保师生在运用时做到畅通、快捷、安全。

(四)多措并举健全少先队组织。每学年进行大队委竞选,少先队队知识竞赛、重温队史誓词、新队员入队仪式、中队阵地评比等活动,增强了少先队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以上工作的开展营造了浓郁的创建氛围,调动了全校师生创建的主动性。

四、教师队伍敬业精业

(一)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前提。学年初制定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签订师德师风责任状,演讲比赛、评教等活动规范了老师们教育教学行为,体会到“敬业爱岗奉献”的内涵,享受着教育路上的幸福与尊严。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开展了主题研讨、读书交流、集体备课等活动,解决了教师们工作中的困惑,让他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快乐前行。

(三)形成科学的梯次教师团队。通过一帮一活动、骨干教师公开课研讨、青年教师示范课等活动,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优秀教师走向卓越,班主任走向了专业化。

五、校园文化建设氛围浓厚

(一)了解文化内涵,增强集体荣誉感。学校把校训、校风、校徽等文化标识在校园醒目位置悬挂,升旗仪式或大型活动全体师生都要大声唱校歌。

(二)多彩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红领巾岗、小小志愿者团队让志愿者用行动传播着文明,在奉献中享受着快乐。青苗课程让学生们学会了多种劳动技能。

(三)发挥网络文化作用。学校网站及时发布学校工作,微信群是家校沟通的桥梁,利用微信群,家长及师生积极参与。

以上工作的开展,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着师生的心智,激励着师生在辛庄小学快乐地学习工作。

六、校园环境建设有序和谐

(一)教学设施规划合理。各种植物及设施有序布局,建有景观带8余处,种植园1个。

(二)张贴宣传标识。醒目位置张贴“禁止吸烟”、“爱护环境”、“三节”等环保标识和宣传展牌。

(三)强化校园安全管理。协调辖区相关执法部门加强校园安全教育工作,通过法制教育讲座、小手拉大手等活动提升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以上工作的开展,校园处处洋溢着美的气息,充满生机与活力,规范了师生的不良行为,为师生营造了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继续秉承“以爱立行、以爱立人、以爱立校”的办学理念,以文明校园为标准,继续完善各项工作,创办让师生幸福,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学校。

小学

文明校园创建报告 篇2

一是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参与文明校园创建的积极性, 把学校建成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基本原则:坚持价值引领,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创建活动全过程;坚持贴近师生, 使每一名师生都成为创建活动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坚持注重实效, 引导创建活动稳步推进、普遍开展, 力戒形式主义;坚持广泛参与, 把创建活动延伸到班级、宿舍和每个师生员工, 夯实校园文明根基。

二是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总体目标:通过文明校园创建活动, 健全工作机制, 提高师生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文明修养和民主法治观念, 提高校园文化生活质量, 使校园文化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丰富多彩, 提高校园文明程度, 使校园秩序良好、环境优美, 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经过2015 年至2020 年的持续推进, 实现高校、中小学文明校园创建活动100%覆盖, 使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

主要内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学生为中心, 加强师德建设, 重点围绕领导班子建设、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阵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整洁优美环境等方面开展工作。

三是工作要求。

中央文明办负责组织推动各地文明办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 将文明校园创建纳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 赋予相应评分权重, 促进形成自下而上、整体联动的创建格局。组织文明校园创建典型经验宣传, 曝光不文明校园现象, 营造文明校园创建舆论氛围。

文明校园创建报告 篇3

关键词:文明宿舍;创建方法;校园文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4-122-2

0 引言

学生宿舍是学生在校园中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因此宿舍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中的宿舍文化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很多高校都通过创建“文明宿舍”的形式来管理学生,从而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下面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文明宿舍”创建的具体实施办法进行阐述。

1 “文明宿舍”创建的具体实施办法

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明宿舍”的具体实施办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主要目标

“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应该以贴近学生生活为原则,以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采用新型的方式与手段来进行[1]。“文明宿舍”创建从宿舍卫生入手进一步完善宿舍管理服务体系,并为学生创建和谐文明的宿舍文化,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进而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

1.2 主要任务

1.2.1 加强宿舍卫生建设。

高校通过从各个方面加大对宿舍卫生的管理力度,促进宿舍卫生状况的改善,进而创建整洁、舒适的宿舍卫生环境。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整洁的宿舍环境的追求,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到文明宿舍的创建活动中来[2]。

1.2.2 健全宿舍管理制度。

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引导并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宿舍,进而认真执行学校宿舍管理相关规定,在健全宿舍管理制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

1.2.3 培养文明和谐的宿舍行为习惯。

学校加大对宿舍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与室友之间建立和睦、协作的亲密关系。加强学生的修养与审美情趣对于文明和谐宿舍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有积极意义。此外,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文明礼仪知识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的教育,进而增强学生对行为举止文明的认同感。学生干部、党员等都应该为文明宿舍的创建起模范带头作用,以促进宿舍文明建设的实施。

1.2.4 营造宿舍之间的竞争学习氛围。

通过宿舍之间的评比来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与竞争意识,促使他们自觉遵守学校的宿舍管理制度,养成良好的宿舍行为习惯,进而积极参加学生的各项实践活动,促进学习型宿舍的建设。

1.2.5 举办主题活动增强学生归属感。

学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宿舍文化周、特色宿舍文化展等来打造独特的校园宿舍文化,进而加强学生对宿舍文化的重视,增强宿舍凝聚力,进而提高学生对宿舍的归属感。

1.3 评比标准

文明宿舍的评比标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宿舍文化、宿舍卫生、宿舍秩序以及宿舍安全[3]。此外,学院还对一些比较严重的行为实施了一票否决制。

①宿舍文化主要包括宿舍的总体整洁程度、室内装饰布置等内容是否积极向上、是否具有创意以及宿舍成员信息的详细程度等。

②宿舍卫生主要包括宿舍地面、墙面、桌面、书架、床、门窗、室内物品、清洁卫生用具、宿舍门口周围的公共区域以及楼道等的卫生状况与整洁程度。

③宿舍秩序主要包括宿舍成员的行为举止是否得当、是否遵守学校作息制度以及室内秩序、对公共设施的保护情况以及宿舍成员的违纪违规行为。

④宿舍安全主要包括宿舍成员对应急疏散通道的熟悉程度、对安全常识的掌握情况、违规物品的使用情况、不良行为记录以及宿舍成员的资源节约意识等。

⑤一票否决制指的是,一旦出现规定中列举的几种比较严重的行为,如宿舍成员有重大违纪行为受到学院的处分等,便失去“文明宿舍”的参评资格。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对学生宿舍文明的要求可以概括总结为:文明、勤奋、守纪、整洁、团结、节约、安全。创建“文明宿舍”可以优化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进一步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

2 “文明宿舍”创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1 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

宿舍是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而言,良好文明的宿舍文化可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进而更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对于新生而言,进入新的教学环境进行学习,生活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来自外地的学生,在语言、饮食习惯、气候特点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由于现如今大学生的年龄都普遍较小,且多属于独生子女,其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学生在新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生活。“文明宿舍”的创建对于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有积极意义。和谐文明的宿舍文化有利于宿舍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促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校生活。此外,创建“文明宿舍”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学生通过宿舍生活可以在社会知识与行为规范方面彼此影响,进而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责任意识,为学生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4]。

2.2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代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生活中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孤傲,缺乏集体观念与合作意识。学校的环境与家庭环境不同,学校内的人际关系相对复杂,且由于学校的学生在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使得学生对新环境内的人际关系产生了较强的不适应性。文明宿舍的创建对于校内人际关系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文明宿舍促使成员之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这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仅为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5]。宿舍成员在和谐的宿舍环境中可以充分展现自身特长,实现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宿舍成员的共同进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与合作意识。

2.3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高校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正义感,且敢于表达自己的观念,但是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以及心理不够成熟,常在遇到一些紧急事件的时候采取不恰当的措施进行解决。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是学校,同时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他们对于现实以及社会的认识过于理想化。正是学生的这种对社会认识的理想化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学生产生了心理矛盾与冲突。“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家的温暖,进而使自己的紧张情绪得以缓解。由此可见,创建“文明宿舍”有助于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的形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创建“文明宿舍”有助于营造文明和谐的宿舍环境,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文明宿舍”创建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 考 文 献

[1] 郑旭.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156-157.

[2] 于培超,李震.浅谈高校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51-152.

[3] 石沁禾.宿舍文化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社会科学家,2013(9):109-111.

[4] 邵丽丽,任海华.高职院校文明宿舍创建的现状及创建策略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89-91.

创建“安全文明校园”自查报告 篇4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认真落实各项综合治理措施,创建一个“管理有序、防控有力、治安良好、环境整洁”的安全文明校园,学校成立了创建“安全示范单位”自查小组进行了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内部没有发生刑事案件,没有发生治安案件,教师职工没有发生违法犯罪行为,没有发生影响社会政治、治安稳定的群体性事件,没有发生火灾、爆炸等治安灾害和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二、领导重视。我校党支部与行政领导对创建“安全示范单位”工作十分重视, 把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成立了“创安”活动领导小组,对“创安”工作做到思想上重视,组织上健全,人员上保证,物质上优先,还做到经常检查,督促落实,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 及时解决。做到治安保卫力量落实到位。成立了临海五中综合治理委员会。学校还与各处室、班级签定了综合和安全责任状,做到年终有考核,并与奖惩挂钩。

三、学校治安保卫工作制度健全,值班、登记、巡逻制度落实到位。学校重点要害部位明确,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落实到位。学校还成立了由学生组成的安全信息员队伍,能及时、准确的报送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摩擦和校园内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

四、学校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有计划、有要求。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专题讲座、校广播站、黑板报等平台对全体师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积极的对保安进行业务培训。完善学校处置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并积极组织全体师生进行演练。

五、认真开展安全检查,每月开展一次以上治安保卫工作自查。危险化学品的保管由双人负责,每半月检查一次,平时不定期检查。对于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安全隐患整改率达到100%。

六、治安保卫工作台帐健全、规范,检查工作月有登记,季有分析,有小结。流动人口管理制度落实,工作扎实。能够认真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工作任务。

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报告 篇5

一、统一思想,大力营造创建氛围。

1.学校坚持把“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作为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遇,纳入了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学校专门成立了创建市级文明校园领导小组。坚持一把手负总责、领导小组分工明确,夯实责任,明确了创建任务,坚持把创建工作当作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努力做到分步实施,层层落实,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文明校园创建工作顺利进展。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学校把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班子成员注重自身建设,认真学习《党章》、《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蓬勃向上的领导集体。

二、多措并举,尽力提高教师素质。

1.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法制教育有机结合,开展多途径、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活动,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道德观念,努力营造了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文明健康氛围,有力促进了教师思想素质的提高。

2.认真开展师德师风考核工作,强化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为核心,加强了师德教育,和教师签订了师德目标责任书,开展了师德师风演讲赛,进行了师德理论测试活动。根据各种考核指标要求,对照指标体系,严格按照教师自评、学校评议、学生评议、家长评议等形式组织进行师德师风考核,将师德作风作为聘任、评优、奖惩、晋职、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学习教育,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明显增强,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明显提高。

三、创新思维,全力打造魅力校园。

1. 共创温馨乐园,放飞童年梦想。为了打造书香校园、特色校园、和谐校园,为孩子们营造愉悦的生活环境,创设温馨的儿童乐园,构建幸福的学习天地,学校老师们创新思维、以人为本、集思广益,精心布置教室文化,让校园再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走进教室,让人耳目一新。

2.开展各学科的教研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教科室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科作用,开设各活动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获得了各种奖项,使学生得到了锻炼与发展。

四、以人为本,努力形成文明风尚。

我校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形成的规律,大力抓好德育的常规管理工作,积极推进优良校风和学风的建设。

1.抓好班集体建设,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学校德育处、少先队大队部,充分利用集体晨会、班级黑板报、校园宣传窗等宣传途径,对学生很好地加强了思想教育。

2.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德育处及时引导各班班主任重视法制、法规教育,充分利用晨周会课等途径,教育全校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护送教师每天准时到岗,护送到位,尽心尽责。一学期来,我校无一例交通安全事故发生。

天狮小学创建文明校园自查报告 篇6

校园文化建设为我校办学品位的全面提升、师生素质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近年来,我校坚持“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办学育人理念,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优化育人环境,创新管理机制,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上级要求,我校对校园文化建设认真进行了自查自评,现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天狮民族小学位于李龙屯村西北,宽阔的公路从我校门口经过,交通十分便利。学校现有11个班级,学生495人,教职工30人。天狮民族小学是1998年天狮集团出资建设,占地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85平米,投资2百多万元。

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具体开展情况

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管理制度》、《教职工考核制度》、《班级考核制度》、《教学工作制度》、《一日常规》等等,切实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落实。学校领导和校务委员成员,时刻倾听教师们的建议,保证学校决策无误、行动无误。对师生、家长反映出来的问题,条件成熟的要马上改,暂时不能改的也要向老师们解释清楚,使学校管理更具有人性化、合理化。

(一)、强化校园文化管理,统一思想认识

1、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担任组长,德育处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总务处、少先队大队部等负责人及各班班主任为组员,在学校的统一领

导下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2、制订实施方案。

学校领导班子坚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来抓,将其列入了学校的长远规划和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做到常抓不懈。

3、统一思想认识。

正是因为学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齐抓共管,使全校师生形成“只有以深厚的人文底蕴为依托,建设具有丰富内涵,适应时代发展、符合学校实际的校园文化,才能办好学校”的共识,从而在校园中形成人人讨论校园文化建设、人人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气氛。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让文化育人于无形

我们着眼校园一花一草、一树一木,让每处细节都体现出文化,让人有美的享受。

一是处室标志清晰美观。多媒体室、电脑室、仪器室、音乐室、图书室、探究实验室、美术教室、体育器材室、少先队活动室、语音室等,各室有各室的特点,雅致、美观。

二是校园内教育牌、提示牌、展牌、提醒牌,醒目美观,处处体现着教育与文化内涵。进入校园是校宣传栏,墙壁文化让墙壁说话,每年更换一次。各功能室、教室张挂名人名言。节约用水,讲究卫生、好习惯益终生语言文明 礼貌待人,为灿烂明天而学 留一个无悔年华等标语随时提醒学生。

三是校园净化、绿化、美化突出。校园干净、整洁,师生卫生习

惯好,绿化有整体规划与设计,树绿、花红、厕所不臭,在近几年教育局对学校开学初工作检查中我校校园环境得到检查组的高度评价。

(三)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校园文化教育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贯穿于整个学校的教育过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艺术的兴趣,而且对他们了解社会,走向社会十分有益。所以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认真组织和开展好校园文化活动。

1、开展读书活动。

图书室于每周三中午如期开放,学生借书热情高,丰富同学们课余生活,开阔学习视野,充分发挥图书教育功能,同时也让书香工程真正的“香”起来。

2、开展好校园系列文化活动。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致词,少先队的入队仪式,开学典礼、期末表彰等均以庄重的气氛,深深影响学生,做到形式新颖,内容充实,具有时代性和挑战性。我们还抓住凝聚着悠久历史的每一个纪念日开展文化活动。如三月份植树节活动,我校推出“五个一”活动,即出一期黑板报,种一棵树,写一句护绿标语,制一块护绿牌,做一项护绿活动。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学生们想出了许多极具创意的标语,制作出造型不一的标语牌,让校园春意盎然。在六一儿童节前夕,我们举办了庆六一文娱汇演活动,同学们认真准备,精心排练,把自己的才艺充分的展示出来,把活动推向高潮。„„

(四)开展教学与研究,构建教研文化

紧跟课改步伐,教导处采取“经验交流(班主任)、案例分析、课堂研讨、汇报课、说讲评公开课、推门课”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鼓励教师多读书,促进教师养成自觉读书学习的习惯;提供机会让老师走出去学习,利用专业引领这一形式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加强落实学校教研组的指导力度,加强教师之间的对话、互动和合作;要求教师做好教学反思,让教师在自我反思中提升教学综合能力。

三、需要改进的方面

1、校本课程开发滞后,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学校内涵发展离不开学校本土的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是个很好的载体,现在我们有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都是一张面孔的,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我们要植根学校自身的发展历史和和本地的人文地理,开发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学生觉得亲近、自然,这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人格塑造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也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底蕴。

2、学校缺乏自己的特色,还没有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潜力与优势。

文明校园创建报告 篇7

未来10年, 既是我国资源环境保护最艰难的时期, 也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最关键的时期。我们必须看到,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 创建制度体系会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 任务紧迫而艰巨。一方面, 我们必须克服传统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各种既得利益束缚、解决新制度的理论难题, 在实践探索过程中不断完善。另一方面, 政治上的共识、科技的创新、收入的提高都为创建生态文明制度提供了机遇。2014年1月,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把“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放在同一个专项小组统筹考虑, 充分反映出中央对于解决好发展与环境关系的智慧和决心。

治理始于制度, 灰霾止于行动。仅有制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和采取共同的实际行动, 不断提高制度执行能力和治理能力, 改善政策实施环境。因此, 我们有必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抓住《决定》出台的历史性机遇, 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有效战略、实施步骤和支持政策, 为塑造一个系统完整、运转高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治理模式而共同努力。

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我国环境保护已经走过40多年历程, 实行了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制定了以《环境保护法》为首的一系列法律制度, 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等基本制度, 环境管理机构也不断发展壮大。但由于多种原因, 这些制度安排的能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漠视环保法律、执法不严、管理失灵等现象比比皆是。在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方面, 总体上还是以开展各类单项工程等技术性解决方案为主, 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环境保护制度和政策的作用。其结果是环保法治观念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环境保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受到质疑, 环保机构不断升格但治理能力有限, 并最终导致我们没能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3) 。在国际层面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 由于制度实施的能力不足和资源配置不公平, 从而使很多甚至是一些看起来双赢的制度和政策无法落实或有效发挥效力 (世界银行, 2003) 。

当前我国的资源环境形势仍极其严峻, 越来越成为一个事关经济、社会和政治大局的综合性问题, 不能满足公众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需要。在历经多年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后, 各方都认识到中国资源环境存在的问题, 既与自然原因及发展阶段有关, 更与主观认识、法治和体制机制等制度因素息息相关 (中国工程院等, 2011;张高丽, 2013) 。《决定》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法治手段、制度建设、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来改善环境, 从根本上制定更加公平、包容和面向长远的社会规范, 改变我们的行为, 降低社会成本, 提高环境保护行动效率。这充分体现了新一届领导人在国家执政理念上的重大转变, 力图改变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价值取向, 更注重运用制度而非仅仅技术和工程手段来治理国家 (王毅, 2013) 。因此, 无论是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 还是体现新型执政理念, 都需要强调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

2.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紧迫性

《决定》的出台, 意味着将全面深化改革和突破现有的一些阻碍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活力的法律规章, 创建新的制度安排。这其中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尤为关键。《决定》要求的时间目标是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这期间还有两个五年规划的制定和政府换届, 实际上留给制度建设的时间非常有限, 改革任务十分艰巨。

《决定》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部分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制度安排, 几乎涉及所有资源环境相关法律和政府管理部门, 法律修改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工作异常繁重。以资源环境立法为例, 目前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中, 有《环境保护法》等10部资源环境相关法律需要起草和修改, 而要构建完整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 即使是这些立法, 按人大常委会每两个月一次会议的法律审议进程看, 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从资源环境管理体制看, 要想从目前分散的部门管理走向统一监管、统筹协调的管理体制和完善治理结构同样面临许多障碍。因此, 利用好每一次法律修改和机构调整的机遇至关重要。

3. 转型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能急于求成

生态文明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落实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以及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正因为如此, 《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将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统筹兼顾, 分步推进。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急于求成的现象, 比如许多地方启动了多年停滞的地方环保立法, 响应了民众的诉求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由于时间紧和能力有限, 法律文本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硬伤”。

与生态文明建设一样,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也是一种新的理念, 许多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3) 。从理论上讲, 无论是生态红线、生态补偿、国家公园制度, 还是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 既没有成熟的理论研究和普适性的实践经验作为基础, 又缺少上位法的支撑, 因此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与严谨的“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转型期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改革与现行制度的冲突在所难免。应该很好地总结过去我们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试点等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并在下一步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中先行先试。因此, 除了加强顶层设计、防止战略失误并落实到实施细则外, 建立充分的咨询论证程序和纠错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上述这些因素决定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而是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 通过动态调整和系统创新取得实效。

二、构建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既是一项在“保护优先”价值取向下制定游戏规则的创新性工作, 又是对现有制度安排的继承与发展。要构建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首先需要了解为什么会产生制度失灵或管理低效, 特别是要认识除主观认识偏差外的客观原因。

《决定》从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全过程的角度提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方针, 即遵循“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的思路, 建立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杨伟民, 2013) 。实际上, 自然生态系统及其产生的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涉及时间、空间、结构和功能等多个维度。因此, 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自然演化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管理模式, 从而为创建制度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案。

1. 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制度安排的多样性

自然生态系统经过长期演化表现出空间上的完整性, 即各种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相关作用的有机整体。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 环境问题逐渐产生并扩展为局地、区域和全球性问题。我国目前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就是区域性的灰霾污染和流域性的水污染。但是, 这些环境问题所影响的空间范围往往与行政管辖的区域不一致, 使得现行管理体制难以解决跨行政区的环境问题。结构上, 环境中的各类要素 (水、土、气等) 都是相互联系的, 而这些要素常常由不同部门来管理, 使得环境管理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功能上, 环境资源往往是有多种功能的, 比如水, 既可以提供淡水资源, 又可以用来发电, 还能够提供各种生态服务功能, 要在流域层面实现水的不同功能的优化配置, 同样需要制度规范和管理机构的统筹协调。然而, 在现有体制下, 实现资源环境的综合管理存在各种体制机制障碍。

按照传统的经济学解释, 环境问题是因为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所造成的, 而政策失灵有可能加重市场失灵引起的环境破坏。应对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的正规机制, 除了采取行政命令及实施环境法规监管外, 为有效发挥市场、政府及公众的作用, 可以综合运用以下3种方式:一是针对部分具有竞争性的排他性的自然资源, 可以通过完善市场制度来解决, 即明确资源环境的产权 (如水资源、森林资源) , 消除政策扭曲 (如不合理补贴) ;二是创建新型市场, 如开展节能量、排污权交易, 并配合经济激励政策 (如资源环境税收) ;三是对于那些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自然资产和难以货币化的环境资源与生态服务, 无法利用市场解决, 则需要通过改善信息质量和治理结构, 鼓励利益相关方和公众参与, 采取基于长远、利益均衡和达成共识的集体行动 (World Bank, 1997;世界银行, 2003) 。

因此, 我们在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完整性的同时, 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设置相应的制度。对于幅员辽阔、资源环境复杂多样的发展中大国, 完全通过一个部门实施统一监管显然是十分困难的。但无论采取哪种改革模式, 建立统筹协调的制度构架是十分必要的。

2. 我国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的路径依赖与思维惯性

我国现行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是历史上形成的, 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一是环境管理体系从一开始由于认识的局限性, 并没有完善的总体设计, 基本是随着问题而不断成长, 单项制度走在综合性立法的前面, 相关管理职能也分散于各个部门并固化为部门利益, 综合管理只停留在口头上。二是传统环境管理脱胎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延续了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 职能划分和事权财权分配存在交叉、重叠、缺位和责权不清的现象, 同时还缺少有效的协调机制和解决跨领域、跨地区问题的制度安排。三是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为主, 特别是行政审批和排放浓度控制, 惩罚力度低且执行不力, 缺少有效的经济激励手段和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现代公共治理的制度安排不足。

正是基于上述问题, 《决定》提出了一整套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构想, 改革方向是明确的。从目前的落实情况看, 改革任务正在层层分解细化, 虽然对于推动改革进程完全必要, 但也存在隐忧。由于各方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存在偏差, 导致行动上的不统一, 行动有余而统筹不足, 甚至可能因重复工作和部门误导而事倍功半, 影响改革的进程。种种迹象表明, 当前各个部门仍然依照传统的惯性思维开展工作, 以巩固和强化部门地位为基本诉求, 改革创新思维不足。

目前, 无论是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指标和规划上, 还是推行生态文明试点上, 各部门各行其道, 未来产生冲突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例如, 迄今为止, 各个部门和地方已经或正在制定多种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 (环境保护部, 2013;国家海洋局, 2012a) , 但不同的指标体系缺乏可比性, 既反映各方认知存在差异, 也体现出各政府部门在制定各种复杂抽象指标体系的同时恰恰忘记了其制定指标的目的, 公众的要求也许只是“能看得见蓝天”、“可以下河游泳”这么简单。就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来看, 除原有的试点外, 又分别增加了水、海洋、森林、城镇、先行示范区等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试点 (环境保护部, 2008;国家海洋局, 2012b;水利部, 201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3) 。却很少有人很好地评价过去那么多试点示范到底获取了什么经验、绩效如何等等。

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 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与建设应该是加强顶层设计而非部门主导。因此, 要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 避免简单地将改革任务按条块领域分解到各职能部门, 防止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成为谋求部门利益和目标的“挡箭牌”, 导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本意被扭曲。针对《决定》未能清晰给出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分类及职能归属的体制问题, 应充分听取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 防止部门利益主导, 积极稳妥地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大部制”改革进程。

3. 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及建设方向

如前所述,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具有长期性, 有必要科学把握建设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 制定更加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完善现行的有重大影响的制度, 加快推进相对成熟的制度, 指出并充分调研和论证具有争议的制度, 做到统筹协调、分层分类、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设方向:

在指导原则上, 充分认识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未来情景, 在均衡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强调保护优先, 利用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来倒逼和引领发展方式转型, 促进发展质量的提高, 弥补因透支环境红利所造成的损失, 实现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再平衡。

在法律制度方面, 以《环境保护法》修订为契机, 将《决定》中提出的成熟制度安排写入法律规定中, 同时加快制定和修改其他重要单行法的进程。

在管理体制改革上, 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出发, 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开发与保护分离的原则, 坚持大部制的改革方向, 逐步形成以资源和生态保护管理体制、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为核心的生态文明管理体制, 构建多层次统筹协调机制,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治理体系。

在关键制度和政策层面, 要围绕管理体制创新制度安排, 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 特别是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在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力求在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 推进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 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鼓励特许环境服务和协议保护, 加快资源环境税费改革, 构建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新型市场, 探索排污权和碳排放交易, 使资源能源、排放许可、生态服务等要素得到更高效的配置和利用。

表1显示的是在《决定》框架下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进行的重新梳理。

三、创建生态文明制度的优先领域

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改革和创新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保证正确的改革导向, 避免既得利益干扰, 需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 加强战略部署, 综合各方面力量, 明确实施路线图和优先领域, 保持目标、制度、政策的一致性和持续性, 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 争取到2020年全面实现系统改革任务。具体的优先领域建议如下:

注:*属于综合类法律和制度, 包括污染防治, 资源和生态保护相关内容**斜体指尚未制定的法律和制度***关键制度包括现行制度、《决定》提出的制度、以及其他重要制度

1. 进一步加强制度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 制定时间表和实施路线图, 优先推进节能、减排、治霾的协同效应

结合中共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设立“经济体制与生态文明体制”专项小组的时机, 开展跨部门和跨领域的总体设计, 制定制度体系建设的时间表和实施路线图, 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 修改完善并达成共识后, 作为各部门执行分工任务的指导方针, 以避免各自为政和造成财政资源浪费。建议尽快出台“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 以统一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优先领域, 分层次、有秩序、稳妥地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同时, 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计划上, 应向生态文明建设相对困难的中西部地区倾斜, 并鼓励自下而上地开展多样化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鉴于当前公众普遍关心的大范围区域灰霾污染, 其来源主要是化石能源的使用, 包括燃煤和汽车尾气排放, 可以说节能、转变能源结构、消除灰霾和减少碳排放是同根同源, 应该建立协同控制的综合思维, 并将之贯彻到各类规划、工程和项目设计中;建议“十三五”期间制定节能减排、防治灰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行动方案, 以争取协同效应,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减少单项政策的风险。

2. 将《决定》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制度安排深度融合到《环境保护法 (修订草案) 》中, 加快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进程

由于2020年前, 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建设的立法“时间窗口”十分有限,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每一个机会, 将《决定》提出的较为成熟的重要制度安排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生态文明建设。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环境保护法》修订, 目前已经过3次审议, 有关方面希望在2014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四审的时候通过。但是, 为了适应当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需要, 充分反映《决定》提出的加强顶层设计的理念, 应本着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态度, 以提高立法质量和反映客观迫切需求为原则, 在经过充分论证后再行通过, 使《环境保护法 (修订草案) 》成为一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制度创新的根本法律, 同时也为单行法的制定和修改提供支持。甚至还可以考虑将其转变为基本法律, 在经过更广泛地征求意见和修改后, 送交2015年3月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

由于我国目前严重的大气和水污染状况, 在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同时, 建议加快《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修改进程和修改力度, 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法》要进行大幅度修改, 通过法律制度的创新, 制定针对大气污染物精细化管理的制度, 强化刚性约束和惩罚规定, 使之成为中国版的《清洁空气法》;建议组织多部门联合起草组, 尽快出台修改草案, 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为在更短的时间内消除灰霾、再现蓝天奠定法律基础 (骆建华等, 2013) 。

3.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体系, 编制煤炭总量控制、消除灰霾和碳减排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通过情景分析和政策模拟, 我们发现: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人口、资源、环境、能源和发展目标及峰值是相互联系的;二是这些目标与发展路径、政策轨迹也是紧密结合的;三是由于政策和成本的变化, 人口资源环境的峰值通常表现为一个时间区间。因此, 目标的设定不是简单地给出峰值时间, 而是一系列目标值、时间段、政策、成本和路径的组合。这些对于发展阶段和结构转型的判断至关重要, 并可作为制定污染物减排和资源能源总量控制时间表的参考, 也可为目标指标管理的转型提供依据。

综合本组的情景分析和相关研究报告, 我们的初步判断是:在人口生育政策调整后, 预计人口峰值会推迟到2030年后, 这也意味着除非采取强有力的政策, 否则在人口峰值前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和主要资源消耗的峰值是十分困难的。如果从“十三五”期间采取阶段性煤炭总量控制, 估计经过大约10年的努力, 煤炭消费总量有可能在“十五五”期间 (2026-2030) 达到拐点, 碳排放及PM2.5污染则可能在“十六五”期间 (2031-2035) 实现峰值。当然这是对全国总体而言, 就典型地区如京津冀, 增加投入和加强区域合作, 则消除严重灰霾的时间完全可以提前。

进而, 我们可以根据上述峰值时间表来制定实施路线图及配套的技术、资金和政策。例如, 构建以PM2.5浓度为核心指标的大气环境质量控制指标体系, 在以2030年为全国目标年份的基础上, 分区域制定大气环境质量达标时间表和SO2、NOx、VOCs等主要污染物减排路线图, 以及相应的环境税政策等。与此同时, 应结合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形势, 推动目标指标转型, 从效率目标转向总量约束目标, 从数量控制指标转向结构优化和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指标。

4. 优先试点建立区域和流域环境综合管理体系, 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

目前情况下, 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 要推行生态环境保护大部制都存在一定难度, 而且在区域和流域层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管理空白。但无论是解决流域性水污染还是区域灰霾问题, 都需要必要的管理体制安排。根据我国国情, 探索和构建我国区域或流域环境综合管理体系 (统称区域环境综合管理体系) 有可能成为推进大部制的突破口。

所谓“区域环境综合管理体系”是指, 在区域层面上, 通过跨部门与跨行政区的协调管理, 综合布局经济发展、能源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 保护区域生态与环境, 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实现区域污染物减排和环境质量目标, 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通过区域环境综合管理体系的试点, 为国家层面的生态环境大部制改革积累经验。为了构建这一体系, 需要开展如下工作:

首先, 要通过法律手段, 规定区域性环境管理机构的职权, 包括区域规划、环境监管、项目评估等方面的职权范围和分工协作机制。第二, 利用现有流域机构和区域督查机构, 通过部门合作开展试点, 作为区域性资源环境保护派出机构, 统一负责区域环境保护的监管工作。第三, 根据区情, 制定区域环境与发展综合规划, 并结合国家层面在该区域布局的交通、能源和污染防治项目, 明确各种大气污染物减排时间表和区域空气质量达标时间表, 并通过严格公平执法和制定各类配套政策, 实施污染物精细化管理, 促进区域大气联防联控。第四, 鼓励区域各利益相关方参与, 特别是通过更加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环境监督制度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 促进社会公众的参与, 鼓励环保公益组织的发展, 构建区域治理体系。

5. 结合经济体制改革, 利用市场机制和创建新型资源产权和排污许可证交易市场, 充分发挥市场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作用

第一, 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根据自然资源属性的多样化特征, 要通过比较广泛的地方试点示范, 逐步修改完善现行法律有关国有和集体所有资源的产权制度规定, 分类建立多样化的所有权体系。要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体系, 建立完整的自然资源资产的调查、评价和核算制度, 并完善国有和集体自然资源资产代理或者托管及其经营管理的制度体系。第二, 在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的基础上, 开展排污权、水权、碳排放权 (节能量) 的交易试点, 及时总结经验, 建立统一、规范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第三, 在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 构建符合市场规律的自然资源定价机制, 加快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税收体系。第四,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环保事业的特许经营制度和特许保护制度, 完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发挥市场激励的作用。

6. 健全驱动绿色新兴产业的绿色创新制度

建立健全绿色创新的宏观统筹机制, 打破部门分割, 整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环保部等部门的绿色创新资源, 消除不同政策之间的冲突, 形成协同创新的格局。着力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制度, 寻求涵盖生产工艺、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的绿色创新一体化解决方案, 并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探索建立绿色知识产权制度, 建立健全绿色产业技术标准, 抢占全球绿色技术话语权。着力健全绿色标志制度, 推动绿色标志立法, 将环境标志和能效标识认证标准及程序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并逐步建成全国统一的绿色标准标识制度体系, 引导绿色消费。

摘要:《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主题是“创建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本报告围绕解读和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难度。根据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现状, 本文试图构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框架、目标系统和路线图, 进而重点探讨制度安排的重大任务, 特别是立法保障、制度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和治理结构重组, 为循序渐进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上一篇:二年级上语文教学目标下一篇:我心飞翔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