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加和减教案苏教版(推荐10篇)
教材先安排口算的教学,再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能经常运用学到的口算,既便于解决实际问题,又巩固了口算能力。
二 单元目标要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能正确口算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以相应的减法;能合理估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结果。
2.让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提高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会,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 单元设计意图 1笨谒憬萄体现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独立计算,倡导算法多样化。
(2)组织对比,区分进位与不进位、退位与不退位,既能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又为估计打基础。
(4)加强估计。
2苯饩隽讲郊扑闶导饰侍饪梢源右韵铝椒矫娼萄:
(1)利用线段图启示算法,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举一反三,让学生解决一些变式问题,组建认识结构。
3绷废暗纳杓坪徒萄А
(1)整理口算思路,重视口算练习。
口算要加强比较,在这些比较中,既要有知识内容,也要有思考方法,还要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
(2)加强估算。
(3)开放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 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调动已有知识经验,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在主动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体会估算的价值,灵活掌握估算方法,发展数感;并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初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重点与难点: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加法。
课前准备:挂图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常规训练、 出示口算:6+8、11-6、52+7、36+9、32+40+5、20+30、30+90、、43+20、
50-20、48-20-5、32-7 通过口算激活学生的口算意识
二、主动探索、形成结构 1、出示不进位加法43+21=
(1)讨论得出方法
师:你是怎样口算的?有什么方法。
(2)比较渗透“转化”
师:我们想出了几种口算方法,这几种口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引导学生说出“都是把两位数分解成一位数和整十数,转化成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
2、进位加法
师:出示43+2=请在方框里填上一个数字,所组成的题目要比老师先前出的题要难。该填什么数字呢?难在哪里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总结比较提升认识
师:43+21和43+29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通过口算43+21让学生跳出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思路的束缚,呈现多样的口算方法,为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特别是进位加打下基础。通过比较共同点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比较不同点
引起学生注意进位加。
三、练习(一)、专项训练,提升数感。
1.猜一猜:出示4□+2□,猜一猜得数可能是多少?
2.编一编:自主编题计算,同桌交换校对。
3.说一说:编对了吗?编题时你是怎么想的?对××编的题目有什么想说的?
26+352+837+5
26+4352+1837+25
26+6352+3837+55
(二).分层练习,提升能力1、“想想做做”第3题
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填一填。
2、估估算算:先估计出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出结果。
3、参观动物园(即“想想做做”第5题)
师:他们最后来到了动物园。看看动物园都有些什么?
问题一:从熊猫馆到老虎馆哪条路最近?
问题二:小明从猴山到蛇馆,小红从猴山到孔雀园,谁走的路近?
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由浅入深,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化所学知识。
四、课堂总结。 师:回忆回忆,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通过说说自己的收获达到知识的及时巩固。
教学反思
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调动已有知识经验,运用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在主动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体会估算的价值,灵活掌握估算方法,发展数感;并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初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重点与难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减法。
课前准备:挂图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
情境导入
今天老师继续带大家到玩具店去参观。(出示书上的图)
你想要些什么?需要多少元?
今天我们不同时买两样玩具,而是比较一种玩具比另一中玩具贵多少元。 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新授
(1)客车比小汽车贵多少元?
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贵”的意思。
学生列式:38-25=
应怎样口算?
(2)火车比小汽车贵多少元?
学生列式:44-25=
应怎样口算?
小结:
两位数减两位数时,不退位的应该怎样减。
两位数减两位数时,退位时应该怎样减。
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新的知识,选择比较合理的方法进行口算,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三、
区别异同
上面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1)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一题
(2) 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二题
第3题。
(1)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填表。 比较不同点
引起学生注意退位减。
第4题。
小结:整百数减整百数,从百位减起,得数的十位、个位都是0。
第5题。
(1)选出其中一组题先估算再口算,
小结估算方法:先减十位,再减个位的,退位的再减一个十。 ( 设计形式多样,由浅入深,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化所学知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的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课后同学间可以相互出题考对方。
通过总结达到学生对知识的及时巩固。
教学反思
课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上衣和裤子的关系)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能运用数和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意识、习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询“为什么”的习惯。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重点与难点: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答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理解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的不同解法。。
课前准备:幻灯片、两个盒子和动物玩具。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初步感知
1、猜玩具个数
今天,老师先和大家做个游戏。(出示两个盒子)这里有两个盒子,里面装着些动物玩具。红盒子里装着2个动物玩具,猜猜黄盒子里装了几个动物玩具?(指名猜)
只要老师送你们一句话,你们就能猜对了:黄盒子里装的个数是红盒子里的2倍。(再指名猜)
2、验证
打开盒子验证玩具个数。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老师相信接下来大家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
通过选择比较合理、适合自己的方法,为今天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根据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探索解题方法
1、出示情景图
玲玲妈妈带着玲玲去去买衣服。
指名提问,问到“上衣多少钱”时,请学生口头解答,老师板书出算式)。
2、教学例题(1)
妈妈想考考玲玲,问道:“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引出课题:有时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让“数学画”,也就是线段图来帮助我们发现数量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想了解吗?
(2)画线段图
师生讨论“画数学”的方法:
一条裤子28元可以用一条线段
通过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认识到面对具体问题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
来表示,线段可长可短,根据实际情况来画。上衣的价钱不知道,鼓励学生尝试画。通过讨论要明确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那么长的线段。
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衣服一共要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表示问题(画括号和问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题)
3、教学例题(2)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
看线段图,问题还能这么表示吗?那怎么表示
三、练习
出示带子图,说说问题要求什么。
出示汽车图
出示情景图。(本子2元,水彩笔的价钱是本子的8倍,铅笔盒的价钱比本子贵16元) 进一步学会看线段图,并能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教学反思
课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课)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画线段图,并能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2、能根据题意用两种方法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能运用数和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
重点与难点:进一步学会画线段图,并能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练习指导
1、第7题。
(1)读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用线段图所表示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吗?
提问:①要求“两人一共有多少张?”要先算出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②还可以怎样思考?
板书:解法一:42-15=27(张)42+27=69(张)
解法二:42×2=84(张)84-15=69(张)
小结:解法一为什么用减法求男生的张数?解法二为什么算出了2个42后要减去15?
2、第8题。
(1)读题:你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用线段图所表示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吗?会解答吗?
3、第9题。
小结:第一步都是要先求出灰兔拔的棵数,第二步求和用加法,求差用减法。
通过示范画出表示题中数量关系的线段图,再引导学生看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可以先让学生试着画出表示题中数量关系的线段图,再列示解答。也可进一步指导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画法。
二、思考题。 (1)指导学生先画出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画法:先画一倍数,谁为一倍数?女孩为一倍数,妈妈是几倍数?表示妈妈的年龄应画几个女孩的长度?“大27岁”标在哪个位置?
(2)解题:从线段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你会解答这道题吗?在小组里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可以先引导学生画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再借助直观图确定解题思路。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说说自己的收获达到知识的及时巩固。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五(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快速地口算出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参见例5)。)
重点与难点:通过练习,提高计算正确率和速度。
课前准备:口算卡片、P51(2)的数字抽拉卡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导入揭题 今天我们继续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
二、基本题练习
出示口算练习纸。
组织比较加、减法在算法上的共同之处
www.xkb1.com
练习中让学生进行适当的估计,主要是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在学生独立估算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三、综合题练习
组织学生先明确题目要求,尝试估算后再交流估算方法。
组织集体交流提问。 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反思 新课标第一网
课题:练习五(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看懂线段图,能利用线段图帮助解决问题。(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
)
2、进一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并能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较熟练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着重练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进一步感受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明确思路。
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常规练习
1、出示口算:54+45=37+32=
65+22=47+36=36+59=17+74=78-44=77-13=
51-24=30-12=
2、补条件,提问题
(1)大汽车有45辆,小汽车比大汽车多12辆。?
(2)白兔有15只,,白兔和灰兔一共有几只?
通过计算和比一比,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比较能力。
二、应用题练习
(3)交流,说说你怎样想的。
交流,说说你怎样想的。
组织提问。评评谁提的问题好。
Xkb1.com
组织交流。
组织分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数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
三、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说说自己的收获达到知识的及时巩固。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五(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看懂线段图,能利用线段图帮助解决问题。(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
)
2、进一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并能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较熟练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着重练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进一步感受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明确思路。
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练习指导
1、第48页,第11题。
(1)指导读题:
先读图中黑板中的信息,再读黑板外的信息,最后读问题。
(2)提问:要解决第一个问题,要用到哪些信息?一步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什么?先算什么?怎样算?再算什么?
要解决第二个问题,要用到哪些信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算?
2、第48页,第12题。
(1)读题: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先在小组里说说。
3、第48页,第13题。
(1)读题:货架上有哪些体育用品?单价是多少?题目要求什么?
(2)你会怎么买呢?在小组里说说。
4、第48页,思考题。
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要提醒学生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合理选择已知条件。要求“这一天三年级共借书多少本”‘先要算出他们下午借了多少本,等
着重引导学生提出一些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除了运动鞋与篮球,运动鞋与网球拍这两种组合总价超过100元不能选外其余都可以用100元来购买。
二、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说说自己的收获达到知识的及时巩固。
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交流对庐山云雾的整体感受, 然后直奔中心, 揭示出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两大特点, 并融合“庐、姿、幻”三个生字的教学。
【片段回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生齐读课题)
师:“庐”是生字, 半包围结构, 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 (师范写, 生书空)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读了很多遍课文了, 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说。
生:如诗如画。
师:这是你读完课文的独特感受, 很好。
生:我觉得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书读得很认真。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姿”是生字, 没有把握写对, 可以先看看书。 (生上黑板写)
生:飘飘欲仙。
师:云雾给庐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漫步山道, 你会有种似仙的感觉。
生:流连往返。
师:如果有幸去庐山游玩, 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师: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来。 (生上黑板写)
生: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
师:来写这个词。 (生上黑板写)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瞬息万变
变幻无常变幻无常
师: (指黑板) 都写对了吗?
生:“幻”的右半部分多了一撇。
师: (边讲边修改) “幻”的右半部分是横折钩, 没有撇。伸出手, 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字。
师: (用红色粉笔标示重点笔画) 我们不仅要把字写正确, 而且要写得美观大方。“姿”下面是个“女”, 横划要拉长, “幻”要写得左高右低, 才好看。
师: (指板书) 同学们了不起, 通过课前认真地读书, 表达出了自己对庐山云雾最直接的感受。课文主要写的就是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两个特点。
【点评】
以学定教, 在学生充分读书, 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开始本课的教学, 直接而极富针对性。先谈对庐山云雾的整体感知, 此时学生的感受是零散的, 有对庐山的感受, 有谈游客的感受, 教师加以引导, 点明庐山云雾的两大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同时融入生字教学, 将听、说、写整合成综合性实践活动, 教学变得简单而有效。
【板块二】
从“千姿百态”一词入手, 释义, 找出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质疑, 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思考, 边读句子边想象庐山云雾的姿态;板画, 反馈纠正对词句的理解;朗读, 读出画面和意境;背诵, 寻找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片段回放】
师: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什么叫做“千姿百态”?
生:有很多种姿态。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千”和“百”。
师:这里的“千”和“百”不是实指一千种一百种, 而是指很多种姿态。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有几句话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找到这些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来。
师:一边画一边想, 庐山的云雾有哪几种姿态?
生: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 就像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就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 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 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生说师板书:……像……像……;……是……是……)
师:作者用上了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
师:仔细读读这几句话, 看看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作上记号。
生:什么叫“笼罩”?
生:我不理解“天幕”。
生:什么是“弥漫”?
生:“缠绕”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找出的大多是词语, 我们以前曾经学过解决词语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查字典, 也可以联系上下文, 今天老师再教大家一个方法, 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读一读, 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 (师板书“想象画面”并画山峰)
师:你的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谁来画“像白色绒帽一样的云雾”?
师:哪些同学想来画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师:“弥漫山谷的云雾”谁来画?
师:“云雾遮挡山峰”又是怎样的画面呢? (生画)
师:看一看黑板上同学画得和你刚才头脑中浮现的画面一样吗?
师:他们画得对吗?
生:第一幅图画得是对的, 因为书上说“笼罩”在山头。
师:对, 像这样像笼子一样盖在山头就叫“笼罩” (板书:笼罩) 。“笼罩”是生字, 上下结构, 写的时候要注意“罩”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些, 上下结构的字竖画写短了才好看。
生:云雾弥漫山谷, 就是山谷里面到处都是云雾, 画得是对的。
师:山谷间到处都充满着云雾, 这就叫“弥漫”。
生:把整个山峰都遮挡起来了画得也是对的。
师:所以书上说像巨大的天幕, 好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幕布一样。
生:那些缠绕在山间的云雾没有画出来。
师:如果老师是庐山的一座山峰, 同学们是云雾, 会怎样把我这座山峰缠绕住呢? (学生上台作围绕状, 师板画) 云雾就这样像一条条玉带缠绕在山间。
师:作者就是这样, 抓住云雾姿态的特点, 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这段话不仅用词准确, 使用标点也很有讲究, 仔细看看,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第一句话是句号, 和后面的句子没有关系, 所以用句号。
师:不是没有关系, 而是这句话是总的来写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 后面是具体的来写。还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种姿态和第二种中间是一种新的标点。
师:这就是分号, 前一种庐山云雾的姿态, 后一种也是, 中间并列, 所以用上分号。
生:但两种姿态中间用的却是句号。
师:虽然都是写庐山云雾的姿态, 但是前一句话和后一句话的句式发生了改变, 所以中间用上了句号。 (师相机板书“;”“。”)
师:这么贴切的比喻, 精妙的语言, 真值得我们背诵积累下来。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来背诵?
生:可以多读几遍。
生:可以想象画面来背。
师:想象画面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又可以帮助我们背诵, 好方法。如果没有把握的同学, 也看着我们刚才画的图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图上有四种庐山云雾的姿态 (师在每一种云雾的上方标上1、2、3、4的序号) 自己试着背一背。 (生自由背诵)
师:谁来背? (生背)
师:我们一起看着图来背。
【点评】
中年段阅读目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生对课文中描述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似懂非懂, 其中对“笼罩, 遮挡, 天幕”等词语的理解成了主要障碍, 如何扫除这些障碍?教师找准契合点, 教给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选取“板画”这一方式, 去激活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兴趣感知, 通过不断地点拨、指引,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
组块教学突破了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 以读为主, 读中质疑, 思考释疑, 其间穿插板画。板画, 既是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过程, 又是教师反馈、检查、点拨的过程。教学中, 引导学生思考、发现, 学生兴趣盎然, 课堂氛围紧张而活泼,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疑问, 提高了语文素养。
【板块三】
从“瞬息万变”一词入手, 体会庐山的云雾怎么变化的。接着, 让学生将“瞬息万变”和“变幻无常”进行置换比较, 更进一步体会云雾变化之快、变化之多, 朗读加深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片段回放】
师:庐山的云雾不仅千姿百态, 而且瞬息万变。是怎么变的?
生:由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变成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 从四蹄生风的白马变成漂浮在北冰洋上的冰山。
师:这里的“瞬息万变”可不可以换成前面的“变幻无常”?
生:不可以, “变幻无常”是指变化没有什么规律。
师:“瞬息万变”呢?“瞬息万变”和“变幻无常”都是表示变化, 但完全一样吗?“瞬”指什么?
生:一瞬间, 一眨眼。
师:“息”是呼吸, 一眨眼一呼吸云雾已经是“万变”了, 这说明庐山云雾变化非常快而且多。同样是变化, 但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能互换。
师: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庐山云雾变化很快?
生:刚刚是。
生:转眼间。
生: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读出变化速度的快。 (生齐读)
师:这段话写了庐山云雾的几次变化?
生:两次。
师:书上明明只写了两次, 为什么却说“万变”呢?
生:因为还有很多变化, 书上用省略号表示出来了。
师:透过省略号, 闭上眼你一定能看到很多云雾的变化。
师:一起来背一背这段吧。 (背诵略)
师:课文的第二、三段有相同的地方, 发现了吗?
生:都是先写云雾的特点, 再具体地去写。
师:这种结构叫做“总分”, 同学们在描写其他景物的时候可以用上这样的写法, 并试着用上分号。
【点评】
语文教学教什么?当然是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温度, 揣摩语言规律, 习得语言技巧, 提升语言质量。在这一片段教学中, 教师紧紧抓住“瞬息万变”, 以点带面, 形成以比较、朗读、想象为一体的训练综合体, 让学生体会庐山云雾变化的快和多, 充分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之处。
当学生认识了千以内数,能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他们需要认识更大的数。这时,教材安排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认识整千数(包括整千数加、减整千数)、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包括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学会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实现认数知识的逐步积累,也为本册教材的后继学习奠定基础。在学习千米和米、千克和克时,在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时,都将会涉及万以内的数。
这个时期的学生,思维形式已经开始慢慢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但在抽象的过程中,他们仍然需要借助大量的形象感受,这是进一步认识更大数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应注意把握这样的原则:以形象感受为主,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适时、适当地进行抽象。
二、重难点分析与教学策略
本单元教学重点:
1.数的含义。认识万以内的数;感受大数的意义。
2.计数技能。万以内数的读写;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认识数位,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识别不同数位上数的含义。
3.数的大小关系。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4.计算技能。能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减法;会进行简单的估计。
5.数学交流。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和他人交流;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6.数学情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本单元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一万的含义。
第二课时:一般四位数的读法、写法。
第三课时: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认识整千数和一万
[简要分析]
本课时教学分为3层:
1.感受“一万”的大小:通过创设万人体育馆的情境,让学生获得对“一万”的感性认识。
2.感知一万的含义:通过直观的小立方体个数的感受,体验几千和一万的实际含义。
3.几千和一万的读写,这个层次的教学又包含4个内容:①拓展数位顺序表;②在计数器上表示整千数和一万;③写整千数和一万;④读整千数和一万。
学生对于一万的含义理解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
1.感受一万的含义的教学策略及建议。
“一万”这个大数在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是不常用也不常见的。对于一万的实际大小学生比较陌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既让学生体验到一万的大小,又能理解一万的含义?
(1)利用不同经验,体验一万的大小,为理解其含义做好铺垫。
通过不同的经验,是指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让学生体验大数的多少。每个学生的经验都不相同,可能你的直接经验是我的间接经验,而你的间接经验可能是我的直接经验。教材中设计了一个体育馆的场景,让学生感受“一万”的大小,但现实中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去过体育馆的经验,去过的学生获得的经验也不尽相同。基于这点因素,我们可以采用这样几种处理方式:描述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所了解的信息,其他学生则可以在倾听的过程中寻找和自己的直接经验相吻合之处,同时又可以了解到自己所不知道的信息;丰富情境,除了创设体育馆这一个感受的情境,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类似的场景,比如足球场等,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选择,让更多的学生从中产生直接经验。
(2)在数数的过程中,体验数的发展,理解一万的实际含义。
学生最初对数学的体验就是从数1,2,3……开始的,数数是他们对数学的“第一印象”。他们会从1数到100,再从100数到1000,很自然就会想到1000后面怎么数,而这时候渗透“万”这个计数单位也会很自然。
教学时,我们不妨就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体验1万。可能有的老师会问:教学中数什么比较好?数数占用教学时间值得吗?怎样数呢?……
关于数什么,教材提供的学具是10×10×10个小立方块组成的立方体,表示1000。如果没有这样的学具,残们也可以选择一些体积较小的日常生活物品,如:大米,黄豆,瓜子,牙签,火柴棒等,用这些物品数数,既切合学生实际,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关于数数所占用的教学时间,我们应该这样考虑,数数是一个体验过程,是培养数感的基本手段之一,同时也是由形向数逐步抽象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课前布置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数100粒大米,把百以内数数的过程作为课外实践活动,这样课堂上主要集中精力解决从1千数到1万的问题。
关于怎样数,可以将学生课余时间数的大米按每百粒装袋,100袋大米,合计就是1万粒。教学时让学生先复习从100数到1000,再集体完成从1000到10000的数数过程。
其实,数数的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1000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数的认识,需要了解更大的数。
(3)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对1万的感受,体验大数的用途。
对大数的感受不能停留在以上两个层面,还应在现实生活中体现。比如可以让学生去调查所生活的小区或社区里大约有多少户人家,大约有多少人。让学生从中体会千、万这样的大数在表达生活现象中所起的作用,体会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几千和一万的读写的教学策略。
整千数和1万的读写教学,已经从原来认数教学中的实物、计数器和数相对应的教学过渡到只借助计数器进行教学,也就是说从具体开始转向半抽象,但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仍需借助物化过程来帮助学生学习。
(1)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数位顺序表”,但这个知识点的原型就是计数器上的数位顺序,所以这里的教学应结合对计数器的认识来进行。
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结合计数器,明确这样几个问题:①什么是数位(本文将在后面作详细介绍);②数位顺序表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③数位顺序表的可拓展功能。
(2)拨数、写数和读数要一一进行对应教学。对于“一万”的写法可以这样处理:把10000和1000进行对比,说说有什么不同?两个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多了一个0?通过讨论完成“一万”写法的教学,加深对1万的理解,同时渗透位值思想(本文将在后面作详细介绍)。
[拓展建议]
1.通过大数的估计,培养数感。
数感是对数和数的关系的一种良好直觉。《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指出: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学会估计是培养数感的有效途径。这里的估计指的是数量估计。比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估计一个操场能站多少人,一个电影院能容纳多少人?如果一个班50人,全校20个班一起做早操要多大的操场?1万人大约是多少个班级?多少所这么大的学
校?这样一些具体的、与生活实际结合紧密的解决问题的任务,可以让学生对数,特别是大数形成鲜明的表象,当再次遇到类似情境时,他们就会回忆起这些参照物。这个估计过程并不是随意猜测的过程,而应该是有根有据的推理过程。
2.在数数的过程中渗透十进制的思想。
整数的计数方法是十进制的方法,学生了解这个方法对于数的意义的理解十分有益。这里主要渗透的思想是每相邻两个数位之间的进率是10。学生一个一个单位的进行数数: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10个千就是一万,在数的过程中就容易体会10个单位是一个相邻的较大单位,感受十进制的思想。
万以内数的读写
[简要分析]
教材中对于几千几百几十几的组成是和读、写法教学同步进行的。掌握数的组成是认、读、写数的基础。
万以内数的读写教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几千几百几十几的读写:第二层,中间有0的,包括中间有一个0和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第三层,末尾有0的,包括中间、末尾各一个0的和末尾有两个0的两种情况。虽然知识点较多,但始终遵循着先说组成,再写数,然后读一读的顺序进行教学的。
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逐步脱离直观的计数器辅助进行万以内数的读写,从想想做做第2、3题的半脱离到第4题的全脱离,通过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读、写数技能。其中数中间有两个0的和数中间、末尾都有0的非整千数的读写是教学的难点。
教材中没有对每种情况都给出明确的写法和读法,并不意味着对这个内容不重要,而是通过预留给学生交流空间、思维空间,让他们在互动中体会,在思索中感受读、写的方法。
[教学策略]
1.突破读法难点的教学策略。
读数教学包括4种情况:没有0的;只有中间有0的: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只是末尾有0的。其中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是教学难点。
(1)对比讨论。在对比中寻找读数的难点,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陈述自己的见解,筛选出其中合理的、优化的、科学的读法。
教学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可分两层突破难点:第一层是让学生知道,数中间不管有一个0还是两个O都只读出一个零;第二层是让学生理解中间有两个0的数只需读一个零的道理。教学时,教师可以把两种情况同时出示,直接让学生讨论究竟应该怎样读?说说这样读的理由。讨论中会出现两种意见,一种是见0读零,另一种是出现两个0时也只读一个零,这里可以让学生质疑和争论,在讨论交流中让他们感受有两个0时只读一个零的合理、优化与科学。
(2)旧知引入。将新知纳入到旧知的结构中是很有效的教学策略。千以内末尾有0或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是旧知,在教学时可以以此为起点,设计一组数:465、5674、302、1008、400、3000。让学生们交流这些数的读法,再按特点进行分类:465、5674;302、1008;400、3000。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千以内数的读法来读这些数,并总结读法:从高位读起;按照几千、几百、几十几的顺序读;如果数中间有0,不管有几个,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2.突破写法难点的教学策略。
万以内数的写法,难点在于把“读作”改成“写作”的过程,特别是中间有两个0和中间、末尾各有一个0的数的写法。
(1)写法教学要与读法教学紧密联系。
教材中数的读写教学每一次都是同步出现的,只是目标和要求有所不同,对于写数,要求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看计数器写数,例题教学都是让学生借助计数器完成写数的过程;第二层是看数位顺序表,把“读作”改成“写作”,想想做做的第1至3题是结合数位顺序,巩固几千几百几十的数的写法;第三层是直接把“读作”改成“写作”,想想做做的第4、5两题则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写数的练习。
(2)有效掌握数位顺序表。
对数位顺序表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写数的熟练程度。除了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数位顺序的表象,还可以编写一些口诀帮助学生正确写数。如:写数应从高位起,确定数位才动笔,哪位是几就写几,空位补0要牢记。
3.深化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减法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但教材并没有单列成一个课时,而是渗透在练习中,其目的是希望通过计算,深化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同时,教材中也出现了多样化的练习,如想想做做8的找规律,就是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数位上数字的变化,发现规律,强化对数的意义的理解。想想做做11通过连线,让学生体会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值是不同的。除此以外,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练习,如:用5、6、4、9可以写出哪些不同的四位数?又如:用3颗算珠,你能读写出不同的四位数吗?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既能巩固本课的所有知识点,提高读写技能,还能渗透了枚举、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
[拓展建议]
1.重视数学史的介绍。
在本课时教学后还附有一篇关于数的起源与发展的小文章,应该及时地进行介绍,让学生通过感受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的不同计数方法,丰富和强化对数的组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创新使用教(学)具。
在本课时教学中,计数器是常采用的学具和教具,但每个学生都要拥有一个计数器,有时难以满足,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这时,可以在纸张上画一个计数器,用围棋子、小圆片等物品当珠子在画出的计数器上操作,帮助读数、写数。其实,还可以借助小棒、圆片、牙签、铅笔等等物品进行操作。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简析]
教材创设了比较商品价格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比较方法,分3层展开:第一层,比较千位上数的大小;第二层,千位相同比百位;第三层,百位相同依次往下比较,以及四位数都小于1万。本课教学的起点是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学生有一定的比较经验,因此要充分依靠学生已有的经验,拓展到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策略]
1.利用知识迁移,学习大小比较。
有效利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利用千以内数的比较方法来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对本课时教学难点的突破十分重要。在教学时,可以对情境中的数据适当调整,增加一个10000元的商品和一个几百元的商品,这样在比较两数的大小时就可以涵盖所有情况。第一步让学生任选两种商品,列举出所有比较的可能。第二步把列举的例子进行分类,寻找哪些是用已有知识就可以解决的。这样会发现两组:一组是两个三位数进行比较,另一组是一个三位数和一个四位数进行比较,借此来回忆千以内数的比较方法。第三步是探讨剩下的几组用什么方法比较,在讨论交流中逐步总结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利用估计比较,感受方法多样。
除了采用从高位往低位依次比较的方法外,还可以用求近似值的方法进行比较。这里的教学应分两层:首先是教会学生求近似值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其次是要让学生体验比较两数大小方法的多样性,自主选择合适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设计游戏活动,渗透“位值原则”。
比较两数大小的核心思想就是位值原则。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活动,不仅让学生能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而且会利用位值原则设计一个所需要的数。若能做到这样,则说明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又深入了一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转盘填数”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此项能力。活动可以全班共同完成,也可以分小组完成。活动之前准备一个有数字0~9的转盘,每个学生在纸上画一张数位顺序表。转动转盘,将指针指到的数填进表中的任何一个数位,填入后不能移动。写完数后可以同桌或在活动小组内比一比,看谁的数大。这个活动还可以进行变式,例如比比谁写的数更小等,活动目的可以不断改变。
[拓展建议]
1.弄清数位与位数。
数位。各个不同的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称为数位。与十进制的计数单位相对应的数位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
位数。一个自然数(最左端的一个数字不是0)所占的数位个数,称为位数。例如,3是一位数,50是两位数,4305是四位数等。
2.理解位值原则。
同一个数字,由于它在所写的数里的位置不同,所表示的数也不同。也就是说,每一个数字除了本身的值以外,还有一个“位置值”。例如“5”,写在个位上,表示5个一:写在十位上,表示5个十;写在百位上,表示5个百。这种把数字和数位结合起来表示数的原则,称为位值原则。
复习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周长的含义,解决有关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复习过程:
一、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出示
2、要求说出图形名称。
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
教师相机板书(特征,关系,各部分名称,周长计算方法)
二、周长计算方法
1、计算图形周长
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求它的周长。
长是5分米,宽是3分米,求它的周长。
长是6米,宽是3 米,求它的周长。
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2、课堂练习
⑴给一块边长是25厘米的正方形手帕缝制花边,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花边?合多少分米?
⑵小红沿着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操场跑了2圈,她一共跑了多少米?
⑶给一块长20米,宽8米的长方形菜地围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⑷给一块长20米,宽8米的长方形菜地围篱笆,如图:
篱笆长多少米?
⑸用两个边长都是2分米的小正方形拼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⑹用两个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的小长方形拼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1、P111.10--12(完成在书上)
教学内容:教材第82页的练习十三。
教学三维目标:
1、在现实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9的乘法口诀。
2、师生对口令。
3、生生对口令。
让学生仿照教师的出题方式让同桌对口令、背口诀。
4、第2题,让学生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看一句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二、综合练习
1、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相互交流,说说比较的方法。
小结:比较的方法有好几种,可以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判断,也可以在一个乘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另一个乘数的大小来判断等等。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5题
请学生读题后联系情境图中的信息进行思考,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完成后组织学生比较这几道的思考过程。
四、课堂总结。
谈话:在计算乘、除法的时候,要仔细看清数字,选择正确的乘法口诀。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五、作业布置:练习十三第3题。
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1-79页。教学目标
1.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条件出发思考 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从条件出发思考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从条件出发思考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策略之一,进一步发展简单推理的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帮助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进一步体会可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通过解答一些数量关系较为简单且趣味性强的实际问题,引导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运用的过程和特点。2 通过解答一些已知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和一个数量,求另一个数量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进一步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提高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条件出发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此前学过的一些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巩固练习
课时安排
4课时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第71-73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回顾反思的过程。
2、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件于问题的联系。
3、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实际世界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与理解。导学过程:
一、体会策略,引入课题。
用司马光和曹冲的故事开始,引出课题。
二、共同探究,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看条件提问题。
1)小华买了20棵树苗,已经栽了12棵。2)杨树苗有20棵,杉树苗比杨树苗多8棵。3)柳树苗有12棵,松树苗有6棵。读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板书课题。
2、学习策略。1)、理解题意。
出示例1,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2)交流算法。
交流:怎样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在根据什么求处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追问:小朋友的算法是根据什么想到的? 3)列式解答。
解答,交流:你是怎样想,怎样填的? 4)回顾概括。
三、巩固应用,内化策略。
1、想想做做第1题。
1)看第1)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
请说说:感觉什么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接着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说说怎样解答提出不同的问题?
2)看第2)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交流:你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 交流:为什么这样标?
4、想想做做第4题 追问:你用了什么策略?
5、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五、设计检测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二)教学目标:
1、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部计算实际问题。
2、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感受从条件想起球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发展集合直观,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导学过程:
一、阅读思考理解: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这里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绿花的朵数,(画线段)那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
就应该画多长呢?(画线段)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要画得比黄花的线段怎新条件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出红花有多少朵。这样从条件想起,以很清楚地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二、再次感受策略。
思考:那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出示条件)求红花有多少朵又该怎样想、怎样算呢?自己独立思考,列式解答。独立解答,指名一人板演。交流:计算过程对不对?
你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引导从条件想起,说明解题思路)回顾反思收获。
引导: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现在回顾、比较一下两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互相讨论讨论。交流:能说说解决两个问题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了吗?那两题中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呢? 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用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先根据前两个条件求出黄花有多少朵这个新条件,这是解决问题关键的一步,这样才能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因为两题中表示红花和黄花朵数关系的条件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一样。
三、巩固提高,内化策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1)看图说说第(1)题的条件。你能根据条件提出哪些问题?(板书问题)
这里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提问:第(2)题的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 提出不同的问题。(板书问题)提问:求苹果树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
指出:明白了实际问题的条件,就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计算的问题,这样就能知道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正确解答。2.做“想想做做"第2题。读题。
提问:你知道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吗? 相的引导: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呢?
四、策略总结
互相讨论一下,说说是怎样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再对同桌说一说。
提问:这节课你又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五、作业与检测
完成“想想做做’’第i题的问题,第3题和第4题。你是根据什么知道小丽游得最快、小华游得最慢的? 讨论“想想做做”第3题。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一)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6页练习十第1~5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线段图表 的题意,进一步掌握解决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从条件想起说明书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路,能应用策略正确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体会解决 两步讲算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先求什么样,培养根据条件间的联系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 导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由下面每组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1)读一读条件,说说能想到什么。①红葡萄有25箱,绿葡萄有30箱。②男生有30人,女生比男生少12人。
③小明买了6支铅笔,王老师买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4倍。读条件提出问题、口头列式,并板书算式。
说明:如果两个条件有联系,就可以提出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练习,小朋友要进一步熟悉这个策略,能用它分析问题,找出怎样解答,并正确列式解决。
二、策略练习
第1题,提出不同的问题之后,要他们说清楚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些问题的,相关的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例如,根据第(1)题中的条件能够提出的问题有:跳绳的有多少人,拔河的有多少人,跳绳和拔河的一共有多少人,等等。其中,求出跳绳的人数后就能接着求出拔河的人数了。第2题,根据图意,小力的身高是136厘米,小英比小力矮15厘米,小军比小英高21厘米。
第4题,要适当帮助理解表中的信息,知道表中每一竖栏分别表示一个公交站点的上、下车人数。其中,西门站由于是始发站,所以没有下车人数的记录,而只有上车人数的记录。计算公共汽车从每个站点开出时的总人数时,应考虑到汽车从前一站开出时的总人数和本站上、下车的人数。例如,从建设路站开出时乘客人数,应等于从西门站开出的16人,加上本站上车的9人,减去本站下车的1人,得24人。三`、练习总结
今天练习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你觉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要怎样想?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练习你还有哪些体会?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二)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77练习十第6~11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理解线段图表示的数量关系,能从条件想起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解决稍复杂一些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根据条件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析、推理和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的方法。导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反馈
1、做练习第6题。口算,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结合交流,选择乘法和除法说说怎样算的。(如16×3,先算10乘3得30,再算6乘3得18,30加18就等于48;96÷6,先算60除以6得10,余下36除以6得6,10加6等于16)
二、策略练习提升
第7题,要引导认识到:因为“苹果比香蕉的2倍还多70千克”,因此算出280千克的2倍后,再加上70千克,就是苹果 的千克数了。
第8题,要通过讨论帮助理解:“小汽车开走7辆就与大客车同样多”,就是指小汽车比大客车多7辆。
第10题,要适当帮助理解“卖掉20只鸡后,鸡和鸭的只数同样多”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从54只晨去掉20只之后,剩下的34只里有一半是鸡、一半是鸭,因此原来鸭有34÷2=17(只),而原来鸡的只数则是17与20的和。第11题,要重点帮助理解“一律半价”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所谓“一律半价”,就是指每样商品的售价都是原价的一半。而由此即可先算出每样商品现在的价钱。
思考题,左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4盒饼干共73元”,右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2盒饼干共49元”。比较这两组条件,则可发现:2盒饼干共24元。由此,一盒饼干的价钱就是24÷2=12(元);一盒巧克力的价钱就是73元与4盒饼干价钱的差,或49元与2盒饼干价钱的差。
二、练习小结:提问:通过这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三、课堂检测
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P78――79页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2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逐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教学难点:发现和概括规律。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知,激发动机
1出示篮球,足球实物图和几何图形。2引发探究动机。
谈话:小朋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里两组物体的排列规律。如果你在进一步观察,是不是会发现更有价值的规律呢?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初步观察,发现特点。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3深入思考,加深认识。4回顾过程,突出思想。5应用规律,巩固认识。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数一数,圈一圈等方法找到了两端物体相同时,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间的规律;还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 四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总结:我们平时看到的许多情境里,经常会有一些数学规律。只要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观察,分析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常常思考一些为什么。
三、作业检测
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2)能准确判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3)能找出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5)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过程:
一、认识对称物体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片,这些都是世界著名的建筑。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想一想它们的外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可能的回答:对称)
(但部分学生这时并不真正理解何为对称)追问:对称?你是怎样理解对称的呢?(可能的回答:两边是一样的)
像这样两边形状、大小都完全相同的物体,我们就说它是对称的。(板书:对称)像这样对称的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看到过吗?谁来说说看?
(可能正确的回答:蝴蝶、蜻蜓……)(可能错误的回答:剪刀)
若有错误答案则如此处理。追问:剪刀是不是对称的?学生产生分歧,有说是,有说不是。剪刀两边不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不对称。但是沿着轮廓把它画在纸上,是一个对称的。
二、认识对称图形
1、这些对称的物体,我们把它画在纸上,就得到这样一些平面图形。(出示图片)这些图形还是对称的吗?(是对称的)
同学们真聪明,一眼就能看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那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生齐说:对称图形)(师在“对称”后接着板书:图形)
2、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又是怎样对称的?我们又怎样证明它们是不是对称图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为了研究这些问题,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平面图形,你们看——
(师在黑板上贴出图形)手工画非几何图 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吗?(不是)
3、你们能给它们分分类吗?(能)谁愿意上来分一分?
你准备怎么分类?(分成两类:一类是对称图形,一类是不对称图形)问全班同学:你们同意吗?(同意)
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吗?(对折)
好,我们用这个办法试一下。谁愿意上来折给大家看的?自己上来,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折给大家看。
4、图形对折后你发现了什么?谁先说?(可能的回答:对折后两边一样或对折后两边重叠)
你们所说的两边一样、两边重叠,也就是说对折后两边重合了。(师板书:重合)(若有说出完全重合则板书:完全重合)
请将对折后的对称图形贴到黑板上,谢谢。
师指不对称图形。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把这些对称图形对折,发现对折后两边重合了,现在再请几位同学上来折一折不对称图形,看看这次又有什么发现?折后你发现了什么?(可能的回答:没有重合、对折后两边不一样)它们有没有重合?一点点重合都没有吗?(有一点重合)
拿一个对称图形和同学折过的不对称图形比较。这个图形对折后重合了,这个也重合了,那这两种重合有什么不一样吗?
(可能的回答:这个全部重合了,这个没有)
这些对称的图形对折后全部重合了,也就是完全重合了!(师在“重合”前板书:完全)而不对称图形只是部分重合。好,谢谢你们,请将图形放这(不对称图形下黑板)大家的表现非常出色,奖励一下我们自己,来拍拍手吧!“一——二——停!”我们的两只手掌现在是——(生齐说:完全重合)
三、认识对称轴,对称轴的画法
同学们都很聪明,课前你们都准备了彩纸、剪刀,如果请你用这些材料创作一个对称图形,行吗?
1、请将你创作的对称图形,慢慢打开,问:你们发现了什么?(中间有一条折痕)
大家把手中的对称图形举起来,看看是不是每个对称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些折痕的左右两边——(生齐说:完全重合)。
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有它独有的名称叫做“对称轴”。(在“对称图形”前板书:轴)
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把它们叫做“轴对称图形”。
(师手指板书,边说边把“对折——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连起来)
现在大家知道了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个呢?这个呢?他们都是——轴对称图形。接下来请你看着自己创作的图形说说。
谁来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可以上来拿一个轴对称图形说。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
2、师拿一张轴对称图形,随便折两下。
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吗?是的。师随便折两下。谁来说说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那条?(一条都不是。)为什么? 只有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折痕才是对称轴。
请你来折出它的对称轴。通常我们用点划线表示对称轴。师示范。请你在所创作的轴对称图形上用点划线表示出对称轴。
四、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及它们的对称轴各有几条。
1、对于轴对称图形,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在我们认识的一些平面图形中应该就有一些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先回忆一下学习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
(可能的回答: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梯形、三角形等等)(教师板书,适当布局)
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对折)如果它是轴对称图形,那它有几条对称轴呢?
好,那我们就拿出课前准备的平面图形,用对折的方法来证明,注意如果它有对称轴请你折出来。
结论出来了吗?现在你的判断和刚才还是一样的吗?
3、问:你想汇报什么?学生汇报。教师机动回答,回答语可有:
这位同学既能给出判断结果,又能说出判断的理由,非常好。
看来,仅靠经验、观察得出的结论有时并不准确,还需要动手实验进行验证。能抓住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进行分析,不错!
也许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有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却是比如:长方形和正方形。以此类推……
五、练习
1、学习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现在请在你身边的物体上找出三个轴对称图形。(瓷砖面、电视机柜、衣服、国旗?、凳面、桌面)问:中国国旗是轴对称图形吗? 产生冲突。说明:不但要观察外形,还要观察里面的图案。
2、判断国旗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请同学回答有没有外国国旗是轴对称图形。展示图片。
3、找阿拉伯数字中的轴对称图形(在黑板上写出1~10)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学具准备:学生用纸(每人一张长方形纸、每人2张圆形纸片),水彩笔。
一、引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你能说出几分之一的分数吗?
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个视频:孩子分蛋糕的视频,甲先分成8份,最后又来了一个孩子,甲将自己的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那么最后甲分得了16分之一的蛋糕。
师提问:在这个小广告中你看到了哪些分数呢?
生讲课师板书分数
师:孩子们,生活中这样的情况特别多,只要你做个有心人总会发现他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分数。
二、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助学题一。(生齐读)
谁来大声的帮我把讨论要求读一读(PPT出示讨论要求)
生讨论
师巡视,找到班级里比较差的一份助学单(可以是没有进行平均分的、也可以是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开始)
全班交流:
师: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我仔细倾听了小组内的讨厌,有些同学能把自己的想法清晰的表达出来,希望在接下来的全班交流中,你们能不吝啬自己的表达,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想法。
1、生1: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学生有补充和提问两种,先从提问开始。
提问:你能解释一下几分之几吗?
生:将直条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4分之1,其中的两份是4分之2.生补充:我要对你的说法进行补充。2个4分之一也就是4分之2。
2、生2:学生进行另一种平均分的补充(注意学生的每一种分数都要讨论到的点是:每份是8分之1.2份就是8分之2;或者2分8分之一是8分之2.)
3、生3:
师:同学们,刚刚同学们几种不同的分数,你发现他们都创造了什么分数(或者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几分之几;生:他们都选择了其中的几份
小结:3个几分之一都是几分之3.师:根据大家的小结,我们来看看你们的分数大小比较。这个问题谁先来。
生:我得到的两个分数是:
。他们的大小比较是:。
生1:我赞成你的想法,根据你的图形可以看出来。
(可以请3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比大小)
生2:我有一个小口诀:分母相同,分子大、分数就大。
师:板书。
师:那下面我们用大家的发现来观察几位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
三、辨一辨
师:大家观察真仔细,也很认真倾听小伙伴们的发言。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了,请大家完成这道题(PPT出示辨析题)
四、创造几分之几
师:看来一点也难不倒你们,那么我们一起来进入助学题2.生讨论(教师巡视找出班级里有一样分数但图形不一样的)
师:展示8分之4,生讨论
师:有没有也表示8分之4的同学,但图形和他不一样的。
生展示:
师:仔细观察他们的图形,为什么都可以用8分之4来表示呢?
五、练习题
1、想做2讨论:
生汇报,生提问。
师:做这道题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师: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他们都是将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而且涂色部分和不涂色部分加起来就是一个整体。
2、想做5讨论
出示一个错误的答案,全班进行辨析。
六、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除法的过程,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培养学生估算和验算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难点: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除法的笔算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东港小学的学生去参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出示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怎么求?
学生讨论后汇报:东港小学738名学生分2批去参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问题是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列式为:738÷2
二、互动新授
1、估算。
提问:谁能估算一下,平均每批大约有多少人?
学生估计后交流方法:七百多除以2得三百多,估计平均每批大约有三百多人。
2、笔算。
谈话:结果到底是三百多少呢?大家想动手算一算吗?(1)请一位学生示范书写格式。
(2)引导学生回忆,如果是73÷2,你能用竖式计算吗?(3)你能用以前学过的计算方法试着计算吗?
(4)学生尝试计算后提问:你是怎样算的?与同桌互相说一说。算出的结果369是否正确,怎样验算?(学生独立用乘法验算)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板演。
完成后及时反馈,发现学生计算时存在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余下来的数没有继续除等问题)
让学生说说在计算这样的除法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列竖式时,商的个位要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商和除数的积写到被除数的下面,最后在积的下面画横线,横线下写上被除数与商和除数的积的差。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先估计的得数是几百多。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求“平均每棵树收获多少千克荔枝”就是把875千克荔枝平均分成5份,用875÷5.独立完成,同桌交流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读懂表格,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填表。
组织交流,观察表格,你发现了每本的价钱和买的本数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吗?
反馈:总价不变,每本单价越贵,买的本数越少。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列式计算,然后组织交流。
四、课堂小结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连续进位)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自主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过程,理解其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
过程与方法:理解、概括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先估算后计算的良好习惯。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情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及一次进位的笔算,这是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
3、教学重、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4、教学活动:
一、复习导入:
笔算:123×4=
261×2=
421×3= 请三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动笔练习。
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这节课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学习难度更大一些的笔算乘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作铺垫。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欲望,也对自己已经掌握的旧知感到有成就感)
二、探究新知
(一)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方法
1.展示情境图
(1)根据这幅图片,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获取相关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对有趣的图片的观察,自己探索,找出已知的条件,也就是得到的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教师再给予相应的鼓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要求野鸭有多少只,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8×4”
(3)请同学们利用我们前面学过的列竖式来计算一下这个题目,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计算。)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着算一算,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4)争当小老师,指名让学生讲解48×4的详细计算步骤,注意让学生说清楚十位、百位上分别是几?是怎样得到的?
(设计意图:争当小老师这个环节,完全利用了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提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效果会比较好)
2.总结。
教师:通过以上几个题目的计算,请同学们思考总结一下,在用竖式计算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交流,然后汇报,教师帮助总结。(课件展示):
1.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 2.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向百位进几; 3.不要漏加进位数字。
(设计意图: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得出自己的结论,他们对计算的理解会更加深
刻)
(二)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方法
教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完全靠自己主动探索就找到了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敢不敢继续挑战,探索出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方法?
1.教学试一试。
7 2
×
(1)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2)争当小老师,指名让学生讲解积的百位、千位上各是几?分别是怎样得到的?
(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着算一算,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3.总结。
教师:通过例7各试一试两道题目的计算,请同学们思考总结一下,在用竖式计算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交流,然后汇报,教师帮助总结。(课件展示):
1.用一位数乘三位数上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 2.用一位数乘三位数上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向百位进几; 3.用一位数乘三位数上百位上的数,积满几千向千位进几; 4.不要漏加进位数字。
(设计意图: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得出自己的结论,他们对计算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选择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说明计算步骤。
2.火眼金睛。(想想做做第2题)3.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你获取到哪些信息?然后列式解答。4.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你获取到哪些信息?
(2)你打算如何比较?(让学生先和同桌交流一下比较方法,然后全班交流,让学生明白选择估算方法来比较更为简单。)
5.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认真读题,然后说一说解决第1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解决第2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四、全课小结。
【三年级数学上册加和减教案苏教版】推荐阅读:
三年级数学苏教版上册10-09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周长是多少教案07-14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案10-02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06-04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基础复习题05-30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07-20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10-07
苏教版数学课教案四年级11-04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