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2024-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精选8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篇1

省农业厅2007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阳光工程工作意见的通知

豫政办 〔2007〕73号

2007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意见

(省农业厅二○○七年七月六日)

为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顺利实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推动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农业部、财政部等6部门《关于做好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农科教发〔2007〕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提高农民转产转岗就业技能为重点,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原则,加大工作力度,提高补助标准;完善管理制度,狠抓培训质量;创新工作机制,强化项目监管。通过公平竞争和有效激励,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促进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目标任务

2007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6万人,结业率达到100%,转移就业率达到90%以上,转移就业的单位必须用工规范、职业稳定、工资收入有保证、就业环境好,省外单位月工资不低于700元,省内单位月工资不低于500元,劳动合同期限不低于6个月。

三、任务分解

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指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阳光办)根据各地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培训转移工作开展情况、资金安排情况等,研究确定了2007年各省辖市和重点扩权县(市)的培训任务。

四、培训对象、时间和内容

(一)培训对象。必须是具有农村户口、年龄在16周岁以上、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劳动的劳动力或普通初、高中毕业回乡青年。

(二)培训时间。培训时间原则上为20—180天。对已培训结业的,其培训时间达不到20天的(最低不低于15天),县阳光办要按月填写《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短期培训班备案表》,并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进度月报表》一起报省辖市阳光办,省辖市汇总核实后报省阳光办备案。

(三)培训内容。职业技能培训仍以目前用工量大的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焊工、计算机应用、驾驶与维修、服装缝纫与加工、建筑装饰、餐饮旅游服务等行业技能培训为主,同时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地方特色产业、农村服务业等相关技能培训,引导学员就地就近转产转岗就业。要充分发挥建筑行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优势,鼓励建筑行业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承担阳光工程培训任务,积极开展建筑类专业技能培训。

五、资金安排

(一)培训补助资金。培训补助资金用于阳光工程的学费补助。今年共安排资金1.2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扶持650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3200万元,省辖市、重点扩权县(市)财政配套2600万元。

(二)培训补助方式和标准

1.全省统一实行发放培训券的形式对学员进行补贴。培训券实行实名制,不得转让。培训券以省辖市为单位统一印制。

2.具体补助标准依据培训成本,对不同工种、不同培训时间的培训实行差别补助。原则上以省辖市、重点扩权县(市)为单位,在培训补助资金限额内按以下标准执行:培训时间20天补助150元,30天补助200元,60天补助300元,90天补助400元,120天补助500元,150天补助600元,180天补助700元。耗材多的培训专业和工种可在上述基础上由省辖市、重点扩权县(市)阳光办酌情提高补助标准。

(三)工作管理经费。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省、省辖市、县(市、区)根据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需要,分别安排一定数量的工作管理经费。

六、强化项目监管

2007年为阳光工程项目监管年。各级阳光办要在继续落实好阳光工程有关制度的基础上,创新机制,加大力度,切实加强项目监管。

(一)上好“第一节课”。省辖市、县(市、区)阳光办要在严格执行项目监管五项制度(公示、第一节课、月报、台账、检查验收)的基础上,把上好“第一节课”作为加强项目监管的重要环节切实抓好。在培训班开班第一节课上,省辖市、县(市、区)阳光办的工作人员必须到班,讲解国家实施阳光工程的重要意义和项目实施有关要求;省辖市、县(市、区)阳光办、财政等部门要共同核实学员身份,检查招生简章,将培训券直接发放到学员手上,告知学员培训券的金额,介绍培训券的使用方法。

(二)明确监管责任。省阳光办主要负责培训任务控制指标的分配,督促基层阳光办落实项目管理制度,并对基层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省辖市阳光办负责监管市属培训机构、发放管理培训券和督导检查所辖县(市、区)的工作。县(市、区)阳光办负责辖区内培训机构的监管,严把招生关、培训质量关和转移就业关。在每个培训班次第一节课、随堂抽查、检查验收等重点环节,省辖市、县(市、区)阳光办和财政部门工作人员要同时到场,并填写《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监管登记表》。财政部门负责资金兑付及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资金报账制度。培训机构对培训质量和转移就业负责。各级阳光办要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三)实行动态管理。为调动各地和培训单位的积极性,对2007年培训任务以省辖市和重点扩权县(市)为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即省对各省辖市、重点扩权县(市)实行指令性计划,省辖市对县(市、区)、县(市、区)对培训机构不下达指令性培训任务,采取事后确认的办法,依据各县(市、区)、培训机构实际完成的培训任务来核定其所需的培训券,即培训机构招生一批,申报一批,省辖市、县(市、区)阳光办审批后确认一批。各省辖市、重点扩权县(市)阳光办在培训任务完成和培训券发放完的当月,通知所有培训机构停止阳光工程招生。如在12月确有超出计划的可使用下年的指标;如在12月前仍未完成的,其培训券节余到下年使用。省辖市财政部门依据培训券的发放数量将资金拨付到县(市、区)财政。

(四)开展管理评价。省阳光办将依据各地工作进展、信息报送、宣传报道、存在的问题等,对各地阳光办开展管理绩效评价,评价结果将在下年初公布,并将评价结果与任务和资金安排直接挂钩。

七、确保培训质量

(一)继续实行订单培训。用工量大的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焊工、计算机应用、驾驶与维修、服装缝纫与加工、建筑装饰、餐饮旅游服务等行业的培训,继续坚持订单培训,确保培训后的学员能够充分就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的培训要紧紧围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用工单位的需求,签订用人订单,确保充分就业;地方特色产业的培训也要坚持订单培训的原则,既可采取培训机构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安置学员就业的方式,也可采取企业与学员直接签订产品订单的方式。

(二)筛选优质培训基地。在方便学员培训和不增加学员负担的前提下,重点筛选那些设施较好、师资和职业介绍能力较强的培训机构作为培训基地。要根据培训任务完成情况,以培训质量和就业率为标准,建立培训基地的进退机制。省阳光办对各地上报的培训基地审核后在河南农业信息网上进行公示,并报全国阳光办备案。

(三)加强引导性培训。各地要通过集中办班、发放资料和利用广播电视等形式,做好引导性培训工作。承担阳光工程任务的培训单位要对每个学员开展不少于8个课时的引导性培训,内容要涵盖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安全生产和艾滋病防治等方面的内容。要把防治艾滋病知识作为引导性培训的重要内容,培训到每个阳光工程学员。全国阳光办编印的《农民进城务工读本》要作为引导性培训教材,免费向学员发放。

(四)优化专业结构。各地要继续引导和鼓励培训机构把那些技术含量高、市场紧缺、就业收入高的专业作为今后培训的重点;要限制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培训,该专业原则上培训人数不能超过10%。(五)打造劳务品牌。各地要把打造劳务品牌作为提高培训质量、促进转移就业的重要措施来抓,通过打造品牌,提升形象,吸引生源,扩大规模,占领市场。

(六)加强质量考核。各地要把阳光工程培训质量考核作为监管的重要内容,制定培训质量考核办法,加大培训质量的考核力度,着重考核结业率、就业率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要加强培训班的教学管理,鼓励学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施阳光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承诺办好的十件大事之一。各级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要把实施阳光工程列入议事日程,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各有关部门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基础上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级阳光办特别是县级阳光办要进一步充实力量,加强队伍建设,严格履行职责。为强化工作责任,省政府将同省辖市政府、重点扩权县(市)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考核。各地也要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一级向一级负责,逐级落实责任。

(二)严格资金管理。各省辖市、重点扩权县(市)要按有关要求,确保配套资金足额到位。有条件的地方要不断加大投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降低农民的培训成本。各地要按照《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严格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对弄虚作假套取财政补助资金、擅自改变资金用途、挤占挪用或造成资金损失的,将严肃查处,并追究项目承担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要加强对培训单位收费的管理,培训单位的收费标准既不能超过财政、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也不能高于当地同类培训平均收费标准。

(三)加强督导检查。要切实加强对阳光工程实施工作的督导检查。省阳光办每季度要对省辖市和重点扩权县(市)阳光工程实施工作组织1次抽查,省辖市阳光办每季度要对各县(市、区)阳光工程实施情况进行1次全面检查,检查和抽查将采取明查暗访、随机抽样、直接走访学员或学员家庭等方式进行,并将检查和抽查结果在全省通报。省、市、县三级阳光办要充分利用河南省阳光工程信息监管系统,定期直接同用人单位和学员联系,了解培训和就业情况。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篇2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

(一) 培训规划不统一。

系指贫困地区涉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相关管理部门有农业厅、农委、扶贫办、劳动厅、财政厅等单位, 由于缺乏有效协调, 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互不连通的情况, 使培训工作陷入无序和盲目状态,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果, 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二) 培训机构不合规。

系指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些培训点是无培训资质、无办学场地和相应设备、授课老师无相应资格的“三无”机构, 培训时则利用学校假期, 租用学校的场地、设备和聘请学校的教师开展培训, 使培训机构成为临时拼凑机构。

(三) 培训课程不合理。

系指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一些培训机构安排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 课时不科学。该长不长, 该短不短的情况。调研发现, 部分培训班的办班时间达不到规定的课时, 培训对象也大部分是放假的学生, 他们利用假期免费学点东西, 开学后继续返校上课, 并不是需要通过培训提升技能就业的对象。

(四) 培训经费下拨难。

系指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不能发放, 足额下发等情况。比如资金拨付部门把培训补助资金拨付到各个培训点后, 培训主管部门又向各培训点按人定额收取一些费用, 无形中降低了补助标准, 影响了培训效果。

(五) 培训质量提高难。

系指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能因人施教, 不重视效果, 培训与就业脱钩等情况。比如, 职业培训时只注重了专业知识培训, 未注重公共知识培训。教师只求完成任务, 不求学员是否学到知识, 培训后的就业率和经济效益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策

针对上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

(一) 健全培训领导机构。

即根据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际需要, 成立由政府统筹、农业或劳动节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的综合协调机构。设立专门办公室, 统筹规划, 集中资金, 有效整合各类培训资源, 统一下达培训任务和计划, 各地各部门实行分工协作、优势互补, 使培训工作效益最大化。

(二) 完善培训市场体系。

即清理、完善、规范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法律、法规等平台。对不合规的职业职业培训机构要在体制上进行完善, 扭转“三无”现状。职业培训机构招投标程序, 促使其提高自身竞争力, 提高培训质量和搞好培训后的引导安置工作。

(三) 强化培训宣传力度。

即广泛宣传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意义, 做到家喻户晓。各级政府通过广播电台、报纸杂志等媒介大力宣传职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和下岗失业人员积极主动参与培训, 真正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

(四) 开展多元化技能培训。

即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进行多知识多技能培训, 能达到一专多长。也就是说, 不但要对参训学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还要对参训学员进行法律知识、生活常识、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综合培训, 以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创业的能力。

(五) 提前介入、跟踪监督。

即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行始终跟踪、防患于未然的监督管理。劳动、财政、审计等部门应提前介入, 动态跟踪, 加强对职业培训就业再就业补助资金的管理, 对每次开办的培训教学情况肝癌定期检查, 要求培训机构提供学员通讯联络方式, 随时进行电话抽查, 避免弄虚作假套取培训专项资金。

摘要: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及对策 篇3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社会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择业、就业观念,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在我国,这种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文化背景。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传统就业观。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生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就是能找到一个体面的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对农民来说,要达到这个目的,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就是考上大学,取得一个较高的学历,以此来参与社会竞争。只有当这个意愿无法实现时,才会选择上职高、技校,接受职业教育。而职校、技校毕业的学生,在社会中从事的多数是体力活,他们的身份也大多是普通工人,这是他们不乐意接受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包括农民在内的大部分国民都把考上大学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近几年来,虽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多次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但由于现阶段人们的就业观念仍然没有改变、政府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历史欠账太多,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形势虽有所好转,但仍不容乐观。

二、农民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的出台,地方政府部门为了完成国家和省里下达的任务,为了体现培训工作的全面性和普遍性,把培训指标层层分解到各个乡镇,而乡镇又把指标分解到各个村。虽然各级政府都采取了“个人利益,政府买单”的农村劳动力免费培训政策,但是农民并不买账。因为在现阶段的农村,青壮年农民都外出打工挣钱,留在家中的大都是老、弱、病、残的村民。对村委会和培训机构来说,这部分人中年龄大的学不会,年龄小的还在上学,无法参加培训。而青壮年农民都是家中的顶梁柱,选择了外出打工,对政府的“先培训、后输出”政策并不积极响应。这样就出现经济条件越不好的地方,越没人去接受培训的怪现象。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处在封闭、落后、劣势状态,形成了农民“一切以生存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他们努力回避对生存形成威胁的风险,对于不少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有着本能的抵触和排斥。再加上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对农民心理造成的冲击,所以农民不管干什么事情或者从事什么工作,都特别害怕上当受骗。他们对生活持这种态度是为保障基本生存而做的理性选择。而与此同时,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现实环境中,市场化和商品化的推行,使保障农民基本生存的机制弱化。农民是弱势群体,加上有些与农民接触的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办事方法欠妥,以及腐败现象对政府公信力的巨大损害,让他们不愿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于当地政府;同时由于我国现阶段司法制度的公平性也不尽如人意,各种法律以外的因素对诉讼的干扰,导致诉讼过程费时费力,依靠司法机关替自己维权,在农民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农民群体既有向往城市、脱贫致富、改变命运的迫切愿望,又对土地收入的稳定性和不受约束的生活充满留恋,既想相信政府,又害怕相信政府。这几种矛盾的心理,造成农民对国家政策的调整、政府的号召,采取边走边看的态度。从而形成这一看似难以理解,但在新时期又十分普遍的农民现象。

三、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培训工种设置不够合理,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当今社会体现的失业很大程度上是结构性的失业,一方面大量农民工找不到工作,一方面企业招不来熟练的技术工人。在实际培训工作中,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往往培训时间长、成本大。目前很多基层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开设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培训数控机床操作工、钳工等市场紧缺工种又因为时间长、成本大而开办不起来。

2.相关培训师资缺乏

许多公办的职业学校多年来一直采用普高模式运行,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并且在职校、普高、初中、小学这四个系统之间,教师的互相流动,导致职教、成教越办越差。职教、成教教师流失严重,形成了老年教师多,青年教师少,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在较少的专业课教师中,单一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少;在专业课开设中,理论课多,实验实训课少的局面。多数专业课教师只会在课堂上讲授课本知识,一旦接触具体实践、具体操作就什么也干不了。

3.实验实训设备不足

由于多年以来政府投入不足和职业学校运行模式不合理,很多职业学校实验实训设备缺乏,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一个实验实训基地,没有一台实验实训设备。公办的职校竞争力远远不如民办、企业办的技校。

4.培训机构良莠不齐

由于受上述几条原因的影响,许多职业学校生存困难。一些学校为了生存,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弄虚作假,招一些农民到学校的微机房训练几天,学校工作人员到学校所在地的乡镇工厂游说,按在该工厂就业人数上报给国家劳动部门,要求劳动部门兑现应给学校的培训补贴。这些学校通过这种渠道套取国家培训资金,浪费了培训资源,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加重了农民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不信任,使国家的富民政策流于形式。

四、对策与建议

1.社会环境方面

应大力宣传新思想、新观念,应把企业优秀员工树立为国家级或省级劳动模范,改变受表彰的劳动模范多是企业领导干部和政府官员的现状。通过农民身边的榜样来改变社会风气,影响人民群众的思想,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择业、就业观念。

2.政府方面

政府应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等政策性现象,缩小城乡户籍制度的差异,改变不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扫除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障碍,使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工资待遇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劳动力平等的待遇。同时应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培训机构的监管,建立健全监督管理长效机制,使有限的政府财力用到“刀刃”上,防止培训机构弄虚作假,骗取国家的培训补贴。

3.相关的劳动保障部门

加强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的保障力度。对企业不依法为农村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企业劳动用工不规范、企业主法制观念淡薄、不依法订立劳动合同、管理方式简单粗暴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使在类同的工作岗位上,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的工资待遇做到同工同酬,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性。

4.教育行政部门

优化用人体制、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公办职业学校的竞争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实验实训设备投入,逐渐树立职业教育的品牌,改变职业教育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使农民由不愿学变为主动学,在学习中尝到“甜头”、见到效益。

总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为建立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 篇4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站在富民兴市的高度,充分认识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农民增加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从去年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国办发〔2003〕79号文件精神,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全市上下紧紧抓住

国家实施阳光工程的政策机遇,齐心协力,狠抓培训,寻找市场,转移输出,使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每年都在100万人以上,去年突破150万人次,务工收入达到50亿元。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认真做好转移培训工作

我市外出务工的农民每年虽在百万人以上,但受教育程度较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初中文化程度占,高中文化程度的占,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由于缺乏专门技能,从事的大多是建筑、养殖、种植、运输、缝纫、家政服务、仓储、捕捞等工种和行业,从事管理和技术的人员较少,月薪在千元以上的不足转移总数的5,月薪在300-800元之间者,占转移输出人员总数的90以上。随着经济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专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市委、市政府为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综合运用了财政扶持政策和竞争、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农民工个人、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了以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形成了政府统

筹、行业组织、重点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培训的工作格局。

(一)领导重视,建立组织,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各县(市)区分管农业的书记、县(市)区长及农业、劳动、建设、财政、科技等部门负责人会议。二是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农业、财政、科技、教育、劳动、建设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局长xxx任办公室主任。市阳光工程办公室负责对各县(市)区实施阳光工程进行业务指导。目前,我市6县2区1市均成立了阳光工程领导组,办公室均设在县(市)区农业局。三是出台了与培训相关文件。市政府出台了《xxx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商政〔2004〕54号),制定了《2004—2010

年xx市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全市转移培训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规划要求,2004年—2005年,全市对25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中的40万人开展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同时,对其中的5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40万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2006—2010年,随着政府扶持资金的增加,培训设施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对拟向农产业转移的110万农民工开展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15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100万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规划。

(二)整合培训资源,认定培训机构。为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市阳光工程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做好培训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培训基地认定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并对全市137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包括公办、民办),进行

逐一摸底调查,并登记造册,在自愿申报的前提下,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原则意见》,对其中的120所具有的独立法人资格,能承担职业技能培训的单位,认定为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其中市属10所,县(市)区属110所;办公71所,民办49所,在公办学校中,农业部门10所,劳动部门5所,教育部门36所,建设部门10所,其它部门和组织10所。

(三)分解培训任务,规范培训管理。市阳光工程办公室根据省阳光工程办公室下达给我市的培训任务,及时将示范性培训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并自我加压把引导性培训任务由万人提高到10万人。同时,年初召开专门的项目培训会,并与各县(市)区阳光工程办公室签订了项目管理责任书,要求各县(市)区把阳光工程培训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实行目标管理。为体现阳光操作,圆满完成阳光工程培训任务,我们对全

市120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进行了公开招标,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的54所培训学校承担了阳光工程培训任务。

二、以阳光工程培训带动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篇5

为了将以农村劳力转移培训办实办好,进一步贯彻落实我省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关文件的精神,提高我区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农民增加收入。2009年,我区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率、促进农民职业技能提升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着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培训任务完成情况:2009年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任务为2000人,我区按照上级要求,及时对任务进行了分解布置,由各社区保障站深入到农民家庭鼓励农民参加培训。开设的工种有维修电工、家政服务员、中式烹调师、汽车维修工、计算机、仓库管理员等七个培训工种,截至2009年底,共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2168人,参加考试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2001人,100%完成市局下达的任务,取得证书的比率为92%,培训后实现就业 人。

二、主要作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有效整合资源。

为有效整合本区范围内农村富余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等资源,我分局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我分局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部署,做好组织、协调、培训工作,各社区保障站全力组织配合农民参加培训。分管领导多次到社区保障站办公室指导工作,有条有理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建立农村劳动力数据库并录入信息管理系统。

(二)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定点培训机构管理。制定2009年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培训机构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严格管理培训机构,确保培训质量。督促培训基地完善各种设施和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学习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确保教学质量。规范培训机构公开承诺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

(三)狠抓宣传发动,提高参加培训比率。

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一是通过会议宣传,分别在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宣传开展转移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二是通过派发宣传单张进行宣传,广泛宣传我区农村劳动力培训惠农政策和培训工种、就业前景等情况,鼓励农民和即将离校农村毕业生参加技能培训,扩大了宣传覆盖面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影响力,有效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率。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培训和招工信息,以第三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定点培训机构为依托,设立信息服务网点,定期发布各种工种培训招生和企业相关招聘信息,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培训和有序转移就业。

三、存在的问题和明年工作计划

虽然我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做了一定工作,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大,但失地农民在政府补贴生活费下有稳定收入,缺乏工作和再就业积极性,培训意识薄弱,出现劳动力资源浪费;二是参加培训的农民和推荐就业的人数占农村现有富余人数的比率不足80%,尚未达到上级下达的指标;三是培训质量还需继续提高,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农民转移就业竞争力略显不足;四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重理论教育轻技能培训的现象,培训机构包括农民自己对农民工实操技能的重视程度还不高。

当前,大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富民强区的重大举措。要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就业,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是关键,它作为一项关系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下阶段,我们要在我分局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整合有关资源,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有关部门工作协调,形成整体合力。各股室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强配合力度;要加强各村委干部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共同形成一个完善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服务网络,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参加培训率、合格率、就业率。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篇6

二、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经济。

三、抓学校内涵建设,确保转移培训质量。

1、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质量引领学校发展”已成为必然。正当很多学校为招生问题倍感焦急的时候,乐山一职中却在“寒潮”中迎来了门庭若市的“春天”。深究这种强烈反差的根本原因可以发现,学校发展的真正动力是质量!乐山一职中凭借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雄厚的师资,办学质量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吸引着全社会的目光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当人们把乐山一职中看成“质量”象征的时候,乐山一职中却在这时更看重的是自己的教师队伍,按照郭树林校长的话来讲,就是把自己的教师看成学校的“宝贝”。“宝贝”来自学习与进取;“宝贝”需要培养与塑造。多年来,乐山一职中特别重视教师的培养,利用今年暑期,学校又开展了一系列的大规模培训活动: 7月17日、18日,乐山一职中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工作效率和创造能力,围绕2012年提出的“用心工作、用心学习、‘无中生有’、再创佳绩”主题进行了为期2天的封闭式干部学习与培训。培训中,郭树林同志理论联系实际,以生动的讲课形式对“用心工作、用心学习、‘无中生有’、再创佳绩”作了深刻诠释和讲解;李永志同志以《教育管理工作要在“用心”上下功夫》为题、徐斌同志以《怎样当好干部?》为题作了详实讲解。学校三级干部和沙湾职中干部参加了培训,并联系自己的工作都作了发言。这次培训,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为乐山一职中的发展“再创佳绩”奠定了基础。8月20日至8月25日,乐山一职中为提高班主任教育管理的有效性,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意见》,进行了以“班主任工作重心和方法转移”为主题的为期5天的封闭式培训。全校80多名班主任全部参加了培训并有20多名班主任代表作了发言。培训中,学校主要领导从不同角度分别作了主题培训:郭树林同志以《班主任的五大绝招》为题全面强调了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和方法及转移的必要性;李永志同志以《班主任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习惯的教育培养》为题强调了“职业性”的培养;李言奎同志以《做名符其实的职教班主任》为题强调了班主任工作对职业教育教学的影响;吴则平同志以《以德治班》为题强调了道德教育是良好班风和凝聚力形成的重要抓手;李萍同志以《如何预防和处理学生中的重大违纪事件》为题强调了对学生重大事件迅速决策与果断处理的重要性;徐斌同志以《从学校招生就业看学生的教育培养》为题强调了教育管理系统性的重要性。这次培训,以讲课、研讨等形式重点研究培训了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和方法如何转移、如何提高有效性等工作思路,为学校扩大规模后的新学期工作提供了思想和方法支持。8月28日至8月30日,乐山一职中为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效推行以国家标准工种为项目的“项目教学”改革,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分别以讲课、专业研讨等形式集中培训了3天。在培训中,郭树林校长理论联系实际,以《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提高教育力》为题,围绕“项目教学”的概念、特点、推行思路作了全面讲解,明确提出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是“项目教学”改革的关键的主张。李言奎副校长在培训中也作了《如何实施“以工种为项目”的课堂教学法》的具体讲解。最后,各专业部还为自己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等作了热烈讨论。这次培训,为新学期全面推行的“项目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乐山一职中今年暑期的培训工作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方法得当,达到预期目的。培训活动的全面展开,使教师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职业性”得到全面提高,学校整体实力得以提升。

2、重视设备设施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使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战略决策,为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培训质量,学校加大了培训设备设备的投入,我校原有实训操作室26个,设备设施价值近千万元,其中计算机房8个、电子电工实训室6个、餐饮、客房、导游训练室4个、汽修3个、化工实验室2个以及财会模拟室、琴房、练功房等,为保证培训技术工人工位足够,学校又新建了汽修车间3个、数控机床训练室1个,焊工、钳工、车工训练室各1个,投入资金150万元。加上校外实习基地,我校培训技术工人的操作训练时间大大增加,保证了培训质量。

3、重视软件建设。

论电器技术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篇7

农村劳动力是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是解决“三农”问题, 统筹城乡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举措。

1.1 高层领导态度

从1991年开始, 2002年、2004年、2005年四年国家高层领导会议都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07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的8.1条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10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三项任务中明确提出继续加强职业教育。

1.2 劳动力培训成绩

近来, 我国大力开展“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基础”的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 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是形成了以职校为依托的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基地;二是形成农科教企多方结合的培训模式;三是转移劳动力规模与速度稳步提升。

1.3 重庆劳动力培训

重庆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试验区, 也是一个农村劳动力富余的省市, 近年来, 重庆市各相关部门按照市委、市府提出的加快“富民兴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的总体要求, 积极开展各项职业培训工作, 努力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 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劳动力培训基地

到2009年底, 重庆市已形成以职业学校为依托的职业实训基地348个, 各类实训基地设备总值3.7亿元。开设了机械、电子、汽车、化工、农业、旅游、财经、医药、轻纺等20余个大类共200多个专业, 基本涵盖了国家职业大典列举的职业。

(2) 劳动力培训成绩

当前, 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逐年增大, 转移的速度逐年加快, 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劳务经济逐渐成为重庆市农村的第一经济。到2009年底, 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已突破800万余人。当前,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呈现如下特征:一是转移劳动力4O岁以下的青壮劳动力所占比重约为8O%左右, 男女之比仍然在上升, 农村劳动力仍然过剩, 外流的趋势还会发展。二是转移劳动力省外远高于省内劳动力转移比重, 尤其是山区和库区最为明显, 并有上升的趋势。市外地区成为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区域。重庆市农村劳动力以向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集中为主, 向周边邻近的省区转移为辅, 近年重庆农村劳动力在西部地区之间的流动呈上升趋势, 相反向东部地区转移的比重有一定的下降趋势。三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占外出劳动力总数的8O%以上, 且所占比重仍有上升的趋势, 岗位多涉及非技术岗位, 具有很强的替代性。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面临的问题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在这一转移过程中, 重庆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2.1 劳动力转移培训认识不到位

开展“阳光工程”等系列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 是一项利民利国的惠农政策。但在实际工作中, 一方面部分地方管理部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重视不够, 投入不足, 更没有很好地宣传和引导;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缺乏自我投资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动力, 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积极性不高, 部分参培学院在学校也是不学无术, 事假病假不断, 甚至个别认为培训耽误了他们赚钱的时间。

2.2 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不足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虽然国家逐年再加大, 但是面临庞大的农村劳动力群体而言, 还是有些杯水车薪, 以致部分培训机构设备无法更新, 参培人员无正式的教材。培训的内容也单一趋向于工业化, 如电器技术培训主要是培训劳动力的电子装接等内容, 实现劳动力由农向非农的二、三产业高速转移, 实现劳动力短时间的习惯于某公司的特定工作。这样单一化的培训内容表面上看很好的解决了就业问题, 实现了劳动力转移的短、平、快, 但实际上农村没有现代化的企业, 他们只能外出务工, 这样一来农村老、幼、病、残等留守人员的问题也将日益突出。

2.3 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

重庆是典型的山城, 二元经济结构突出,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大, 造成了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不高, 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机会不平等, 造成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诸多因素之中的关键因子, 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和就业质量。

据资料显示, 我市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10%, 初中及以下占90%左右, 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而且转移劳动力中具有职业资格证书 (如电子装配工中级证、数控中级证等) 的更是甚少, 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不能满足企业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 就业渠道狭窄, 从事的职业大多是简单、粗笨、危险的体力劳动, 又主要集中在建筑安装行业、一般加工业和简单餐饮、家政服务业, 工作强度大, 报酬收入低。

2.4 劳动力培训缺乏极力机制

农村劳动力依恋土地、小富即安的心态比较严重, 缺乏稳定转移的心理准备和知识技能积累。另一方面参培劳动力取得职业资格后的激励政策也明显不足, 在许多用工单位, 特别是中小企业不执行国家就业准入规定, 大量未经培训、没有资格证书的人员被录用到技术岗位, 存在着有证无证一个样的现象, 持证人员在工资待遇和就业条件方面得不到改善, 严重影响参培人员的积极性。

3 建议与措施

中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人口绝对数大, 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滞留, 不仅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会演化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 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 破解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制约劳动力转移的关键问题, 采取“多渠道分流, 多种形式转移”的战略, 全方位开拓就业门路, 最大限度地增加就业机会。

3.1 加强组织, 提高认识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是加快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的重要途径。首先,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目标考核。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 明确培训的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其次, 各相关部门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宣传和筛选工作, 让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各项任务和措施到实处。

3.2 加大资金支持与监控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 为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要有效监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的各个环节, 确保专项资金落到实处。

3.3 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

开展和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是提高劳动者素质, 促进稳定就业的重要手段。一是制定适宜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短、中、长培训计划。二是多层次培训, 如电器技术培训, 应培养一些农村常用电器的基本维修、照明电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争取部分培训人员回家能给农村安电、修家电等, 实现就近转移。三是多方式培训, 如“定向培训”、“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专题讲座”、“农村夜校”等。通过多层面多方式的全方位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 增强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慧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对策经济研究[J].学理论.2010 (23) .

[2]张应良.官永彬.丁惠忠, 等.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及分布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 (01) .

[3]李根友.从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看社会保障制度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08 (01) .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篇8

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诸多制约因素中,劳动力素质低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重视和加强对转移劳动力的再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成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中之重的基础工作,也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般来说,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市场竞争意识越强,他们能够多渠道收集社会信息,了解职业岗位的需求。因此,这就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方面共同肩负起教育培训的重任,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模式,改善办学条件,实行大规模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其素质的关系

新经济时代劳动力市场需求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对其转移具有显著影响。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择业范围和空间越广、收入越高、稳定性越强、社会问题也越少。

1、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择业范围越宽。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容易接受新事物,容易适应新的环境,他们有较强的自信、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他们不甘农村生活的寂寞,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越小,面向第二三产业就业的比例则越大,更易于实现转移。不仅如此,转移后,他们会很快适应城市生活,与城市原居民能够较好地相处,减少了城市管理成本及一些社会问题。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证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转移越容易,择业的范围越宽。

2、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择业空间越广。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影响着其转移距离,统计表明,向发达地区转移的劳动力文化水平高于向落后地区转移的劳动力。因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所以对收入的期望低,也不敢轻易远距离转移,而且他们思想意识保守,难以对城市产生认同感,故土难离,更愿意留在故乡,而不是转移到城市。他们的择业空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3、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劳动力的教育文化程度与劳动生产率有较强的正相关性。教育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对生产率的提高起促进作用,他们为企业创造了较高收益,相对的,企业也会付给他们高的收入作为报酬。

4、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问题越少。劳动力转移的事实表明,劳动力素质对社会问题影响不小。素质低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只有靠出卖苦力谋生,由此引发城市相关治安问题。甚至这些现象突出,低素质的劳动力会产生厌世心理,做出一些违规、违法的行为,造成社会动荡。所以为避免劳动力转移后的社会问题。应做好转移前及过程中的教育培训工作。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第一,认识不统一,部门协调不得力。尽管国家至上而下成立了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领导部门和管理机构,但从现行的运行过程来看,教育培训管理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突出,政府统筹协调乏力。主要表现在各行业主管部门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为了各自的利益着想,开展自己的培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使专职培训部门的工作举步为艰。这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受教育培训的需求远得不到满足,很多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学不能致用,打击了学员的积极性。

第二,用工法规不落实,用人单位对用工人员素质要求不高。由于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用工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不少企业为了应付生产发展,招聘工人“饥不择食”,不求高素质的生产操作人员,有时甚至只要有人想应聘,就能得到一个工作岗位,从而造成了不少企业使用的都是无证上岗人员这就使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第三,基础条件差,教育培训质量不高。由于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各地的教育培训情况极不平衡,由于部门所有、条块分割、财力分散,用于培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严重不足。不少地方出现了有牌子、无设施、无经费、无师资、无活动的现象,所谓的培训是以会代训、标语宣传、发“明白纸”,搞形式主义,其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三、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解决好教育培训的问题,关键是思想上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政府要肩负起这一重任,在制度保障和资金设施上给予保障。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培训观念的创新、教育培训保障体制的创新和教育培训制度的创新。

首先是教育培训观念上的创新。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与其它教育有着一定的区别,我们要抛除传统的教育培训观念,以建设学习型社会,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树立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并举,以及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的觀念。通过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为农村劳动力增长知识、技能,增强创业致富的竞争力。

第二是教育培训保障体制的创新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是一种高效、实惠的教育,通过教育培训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往往就是这种教育不为人们所重视,教育的经费呈严重短缺状态,当然,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的经费完全依靠政府是不可能的。同时,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完全由劳动者自费,难度也相当大。因而国家要从战略的高度,增加农村公共教育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部门要创新教育投资之路,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投资渠道,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一定的保障体制。

第三是教育培训制度的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与基础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应该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就业和创造能力为目标,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符合这种要求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采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办学方式,有效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政府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就职业技能的考核、鉴定、发证等方面进行协调,将培训与就业挂钩,建立起培训、学习、考核、发证、上岗等一系列管理机制,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农村劳动力求职谋业的“通行证”,严格执行劳动力就业过程中的持证上岗制度,有效地保证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上一篇:学校预算下一篇:机关工作人员现实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