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体育新闻报道

2025-0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篇体育新闻报道(共6篇)

一篇体育新闻报道 篇1

[习作要求]

观看学校、班级的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及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写一篇新闻报道。要把事情发生的主要经过与结果写清楚。

[习作指导]

如今,新闻报道可以说是铺天盖地无处不在。形形式式的报纸,瞬息万变的网络,新闻,已是我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现在,你就是一名小记者,该如何向人们报道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呢?

小记者先要学会采访,采访是新闻报道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通过自己的采访获得准确的资料。

每个新闻报道都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新闻报道则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组成。和记叙文不同的是,新闻报道在导语中就应该把事件的结果通过简洁的语言写出来,让读者很块地了解想要知道的结果,而主体部分是对导语进行的详细的说明介绍。

要注意的是,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要不能偏离事实。而作为新闻报道这种特殊文体,比较讲求时效性,应该报道最新最近的事件。

新闻报道的语言要简练明了,结构层次要清晰明朗,报道要全面真实,做到 “事实准确”、“报道及时”、“观点鲜明”、“语言规范”。

了解了这些常识,你就可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用你敏锐的眼睛去发现身边大大小小的新鲜事,去颂扬我们身边的新人新风尚。

[文题拓展]

一篇体育新闻报道 篇2

所谓“意外后果”, 是指一些出发点较好的做法 (如本文所提的“正面报道”) , 却会带来出乎人们某种意料之外的后果。例如, 当你一大早赶到办公室正想干完昨天积压的活儿, 老板正好看到你, 又给你了一堆工作;为了避免被砸而绕开梯子, 却被车撞倒在地上, 如此种种现象。对于这些出发点好的做法, 却会带来一些意外的后果, 这就是“意外后果”定律。只要有意图的新闻采访活动, 导致出乎行动者意料之外的结果, 不论是正面的、积极的还是负面的、消极的结果, 均可称之为“意外后果”。

以2015年2月中旬, 发生在重庆的双碑嘉陵江大桥工程通车的消息报道为例:2015年2月上旬, 重庆建工集团双碑嘉陵江大桥项目部相关负责人, 向重庆各大主流都市类等媒体的跑口记者们, 首次透露了大桥施工的最新进展等情况, 并表态大桥将于春节前可通行。于是, 以重庆几大都市报为主体的各主流媒体, 纷纷在重要版面“抢先”发布了该大桥通车的消息报道, 并迅速被各大网站转载且广为传播扩散, 使山城市民和有车族们无不知晓。

就在稿件见报的当日 (2月12日) 一早上班, 重庆市委主管新闻媒体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 纷纷接到来自重庆市政府办公厅以及市城乡建委等相关负责人的“问责”电话:认为有关该大桥通车的新闻, 连建设的主管机关都不知晓, 是一起“虚假”的不实报道, 要求立马查处参与报道的媒体以及相关责任人。各网站转载了该通车消息的, 必须立马作删除处理, 以减少扩散知晓范围。

基于这起正面报道所引发出来的“意外后果”, 几乎是被新闻媒体所“绑架”的重庆市政府领导断然做出决定:介于通车消息的提前透露, 加之春节临近, 为确保不出“意外”, 就只好顺势依照媒体提前公布的通车时间提前“正式”通车, 以确保节日期间重庆主城核心区域的交通畅通、市民们的出行安全等问题。

又如2012年8月26日凌晨2点40分许, 在包茂高速公路陕西省境内的延安安塞段, 发生的一起客车与运送甲醇货运车辆追尾碰撞交通事故, 引发甲醇泄漏并导致两车起火, 造成36人遇难, 3人受伤。在致36人死亡的延安卧铺客车与罐车追尾事故现场, 被记者镜头捕捉到陕西省安全监督管理局长杨达才, 赶往该重大交通事故现场, 了解和处理有关事故原因等情况时“爽朗微笑”, 惹得网友非常不满, 网友人肉搜索不仅发现该官员是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 后又发现原来杨达才局长还是一位名表爱好者:不同场合什么劳力士、豪雅、宝玑、积家、雷达啥等从不重样, 如都为真货, 总价至少20万元。于是这则本是反映安监局长杨达才, 赶往该重大交通事故现场处理的新闻, 所产生的主题和结果, 就完全出乎人们意料了:新闻不断变形, 舆论持续扩散, 在事故现场“微笑”的“表哥”, 因犯法而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笔者认为, “意外后果”的生成和演化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是由主客观多种复杂的情况共同决定的。如果说在传统新闻报道时期, 一则新闻是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能产生什么样的传播效果基本可以预料的话, 那么进入新媒体和网络传播时代, 新闻生产者就根本无法预知进入传播渠道的新闻, 最终会呈现出怎样的性质和产生怎样的后果了。因为, 前者的新闻生产和消费是一次性的, 而后者的新闻生产和消费则是多次性、反复性甚至是循环性的。

在媒体融合发展时代, 深入分析研究新闻报道中“意外后果”生成的规律、特点和结构, 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一些看似不合理的意外后果, 客观看待某种传播行动产生的多种乃至完全不同的后果, 也有助于学术界深入揭示传播表象下隐藏的复杂矛盾, 从而可以获得超越常规的客观知识, 并可以据此提出种种防范和应对的措施。笔者认为, 避免正面报道产生的“意外后果”, 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重视和改进:

一是要确保新闻来源的绝对可靠, 而不是相对的可靠。消息来源或称新闻来源, 一般认为是指新闻材料的出处和供应新闻材料的媒介。其主要来源有:记者采访、通讯社通稿、通讯员或公众来稿、政府或社会团体的文稿或宣传品等。其中政府的文稿及宣传品被认为是权威消息来源,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据官方”法。所谓“据官方”就是根据党政机关及有关职能部门, 依职权所发布的信息来写新闻。“据官方”是新闻的重要来源, 而且是最可靠的来源, 也是防止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方法。如若发生在重庆的双碑嘉陵江大桥通车消息, 是来自于政府主管部门, 自然也就不会引发“意外后果”。新闻来源的多样性, 决定了新闻来源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新闻提供者对某一典型的看法, 会因认识角度、参与程度和了解深度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目击者对某一事件的叙述, 因观察范围、情感倾向、接触时段的不同而产生出入。记者要在采访阶段避免出现可能产生的“意外后果”, 就要尽量消除新闻来源的不确定性因素, 确保新闻来源绝对可靠。

二是要确保新闻事实的整体真实, 而不是局部的真实。在分析产生“意外后果”的正面报道时, 笔者发现, 若把被认为有出入的事实挑选出来单独看, 是可信的。但还原在新闻报道的整体之中, 就有失真之嫌, 即局部真实, 整体不真实。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告诉我们, 新闻报道不仅在局部上客观真实, 而且还必须在整体与联系上 (包括环境与条件, 原因与结果) 符合客观实际。产生“意外后果”的正面报道, 正是在整体与联系上出现了问题。

三是新闻报道的主题要确保客观存在, 而不是主观的臆断。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灵魂, 是新闻报道提出的重要问题和体现的中心思想, 是选择和组织新闻素材的首要依据。可以说, 在产生“意外后果”的正面报道中, 有不少是新闻主题有问题而受到指责的。

笔者分析发现, 主题有问题的正面报道所犯的是同样的错误, 即新闻主题与客观事实严重脱节。新闻主题是根据客观事实的特性、当前形势的发展和社会主流的走势等客观存在而形成的, 其第一性是客观的。但是, 新闻主题又是对客观存在的认知, 其认识过程和认知结果必然要打上主观的烙印。因此, 新闻主题具有主观、客观在认知上的二重性。记者在采访过程中, 如果为追逐热点、迎合某种需要而人为拔高甚至捏造新闻主题, 主观认识就会因脱离、违背客观存在而造成严重后果。

一篇正面报道的诞生 篇3

子虚晚报实习生张小妹报道:昨天凌晨2点,市百货公司大楼发生一起特大火灾。大火烧毁了商场内绝大多数商品和设施,估计损失在1000万元左右。由于出口被反锁无法逃生,在大楼值班的人员被烧死烧伤6人,其中一名张姓男子为公司副总经理。目前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之中。

据知情群众反映,百货公司长期存在安全隐患,曾多次被消防部门通报批评。

主任修改稿

子虚晚报记者刘大明、实习生张小妹报道:昨天凌晨2点,市百货公司大楼发生一起特大火灾。公司员工发扬大无畏的主人翁精神,奋力扑救,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为公司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挽回间接经济损失数千万余元。但由于火势太大,坚持值班的公司副总经理张东山同志等4人不幸牺牲,另有两人受伤。

火灾发生后,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王书记李市长亲自看望了伤者,慰问了死伤者家属,并指示要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战胜无隋的火灾。

总编改定稿

子虚晚报记者姜老成、刘大明、实习生张小妹报道:在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候,是只顾自己苟且偷生,还是奋不顾身去保护群众利益和集体利益呢?优秀共产党员、市百货公司副总经理张东山同志以自己的生命做出了响亮的回答。在昨天凌晨2点的特大火灾中,张东山同志率领5名坚守工作岗位的员工与无情的大火奋勇搏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把生存的机会让给了另外两个同志。不堪设想的是,离百货大楼500米的地方就是工商银行,1000米的地方就是子虚小学,可以说,张东山等同志用鲜血挽救了银行和数百上千的孩子们。

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这次抗灾救险活动,王书记和李市长亲自看望了伤者,慰问了死伤者家属。他们指出一定要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战胜无情的火灾。

省报新闻稿

乌有日报记者祝轩律、通讯员姜老成、刘大明、张小妹报道:日前,在子虚市正轰轰烈烈地掀起一股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张东山同志英雄事迹的浪潮。

在11月3日子虚市百货公司大楼发生的特大火灾中,张东山同志和他的同事们给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忠诚的答案,他的牺牲在子虚市乃至整个乌有省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是因为有英雄精神的鼓舞,子虚市百货公司全体员工在市委市政府王书记李市长的号召下积极开展生产自救,目前公司发展势头迅猛,据公司总经理马迷途同志估计,年底可以实现同比增收25%的目标。该市李市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很有感情地说:“这场火灾是坏事,但也是好事,它检验了我们的干部队伍,涌现出了张东山这样的英雄,他的精神鼓舞我们全市人民要更加努力地克服困难、发展生产。”

百货公司内部通报

在全公司上下开展“学英雄见行动”、“大灾大丰收”的大好形势下,有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居然散布谣言说张东山同志等人是在公司打麻将,为了防止公安抓赌才给门上的反锁,还有人说火灾是公司的消防措施严重不到位造成的。对于这种诬蔑英雄形象和公司声誉的流言蜚语,公司高层给予了严肃查处,其中两名当事人经过批评教育后已经表示沉痛悔改,另有两名当事人已被勒令下岗检讨。市里领导对此明确表态:绝不容许个别不满分子玷污英雄形象,对于造谣生事者不排除给予刑事制裁的可能。

一篇好的新闻软文**是怎么样的 篇4

什么是新闻稿?就是能够被网络媒体挖掘转载成为网络新闻的来源。新闻源能够覆盖整个互联网,是网络新闻的核心部分。富软文为各位详细讲解新闻源的重要性。

新闻稿是相对于网页而言的,打开百度首页,第一个选项便是新闻,其次是网页、贴吧、知道,例如要搜的关键词是高考资讯,那么在网页搜索里只能找到几篇高度相关的文章,其余的仅仅是普通相关的文章。

那么怎么写一篇好的新闻稿呢?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所以定标题也很关键,标题一定要原创,原创标题收录机率才高。怎么定标题呢?

首先,标题应该尽量体现新闻软文内容的焦点,尽量立场鲜明,有轰动性、有深意,能够吸引用户继续读下去。

其次,标题的结构最好以动态为主,也就是常用的“行为主体行为行为客体”的句式结构。清楚点明主语、谓语、宾语,动作发生状态,谁主动谁被动都要在新闻软文标题中做出交代。

然后,标题最好不要使用逗号,冒号等标点符号,以免影响用户阅读时的流畅。尽量使用主动语态,被动语态要谨慎使用。

一篇体育新闻报道 篇5

1 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理论框架及方法

批评话语分析通过对语篇的语言特点及语篇的社会历史背景做出分析, 从而探索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批评话语分析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分析方法, 在对语篇进行分析中, 将重点放在语篇的生成、传播及其社会历史背景的分析上, 同时强调对语篇从通常容易忽视或习以为常的角度进行分析, 以达到建立新的审视角度的目的。 (辛斌, 2005) 此外, 研究者试图在分析语篇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 扩大了研究的范围, 强调了分析的客观性, 旨在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2 实例分析

2013年初在中国北京、河北, 四川等多地发生雾霾天气, 此次大雾天气出现在全国很多地区并比以往程度重, 该事件不仅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关注, 国外媒体关于该事件的报道也很多, 该文选取了伦敦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出版的杂志《经济学人》2013年7月19日中的一报道为例, 采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和Fairclough的三维度批评分析法, 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2.1 话语实践过程分析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该新闻语篇:分类系统、及物系统、情态系统和转换系统。第一, 分类。分类是指用语言赋予外部世界以秩序。 (Fowler et al, 1979) 语篇的分类系统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语篇对人物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在这篇报道中, 报道者变换使用了多种词语来描述空气污染, 列举如下 (数字表示语句序号) : (2) air pollution; (4) abnormal pollution; (6) spikes; (13) foul air; (20) bad air; (22) poisoned air; (23) extreme pollution; (37) severe and intolerable pollution。仅从以上这些描述, 读者便可清楚了解该篇文章的报道者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 及物性。及物性的作用是“把经验世界分成易操作的一组过程” (Halliday, 1985) , 并表明各种过程的参加者和情景成分。及物性分为以下六类: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语篇对过程类型的选择一般会受到体裁和主题内容的制约。但是, 通常由于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及其对事件的理解和看法的不同, 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语篇, 对某一事件的描述也可能采用不同的过程组合。这篇新闻报道一共有三十八句, 语料及物性列表如下:

由此看出, 第一, 这篇报道中, 表达物质过程的语言所占比例最高, 物质过程通常是作者对外界及内心世界的客观描述。该篇报道中所使用的词语多用来表达空气污染所导致的后果, 故表示物质过程的词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言过其实”。第二, 言语过程所占比例为18%, 出现频率较高词语为tell, say等, 一方面, 此类词简单易懂, 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另一方面, 为了表示数据和信息的可靠性, 新闻作者采用了有明确消息来源的政府机构、发言人或官员的言论。第三, 该篇报道关系过程所占比例为18%, 主要用来报道空气污染之严重, 后果之恶劣, 暗示了报道者所持的立场和态度。

第三, 情态系统。情态系统表达人际功能。该文主要从时态、谓语动词和转述三个方面做分析。首先, 这篇报道全文共三十八句话, 时态的使用分布如下:使用现在时态的有二十六句, 所占比例为68%;使用过去时态有十二句, 所占比例为32%。由此看出, 这篇报道中现在时态所占比例较大, 说明报道者借助现在时态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中国的雾霾天气绝非中国官方宣城的那样只是一次暂时性的偶发事件, 而是政府长期未能出台有效政策所造成的后果。新闻报道中使用现在时态并不表示时间, 而是表示始终存在的状态、习惯性或连续性的行为和过程等。譬如:

(13) Tens of thousands of Chinese are reckoned to die eachyear because of foul air.

在报道者看来, 中国空气质量差已是长期以来不变的事实, 而非2013年年初这一次突发状况。但事实上, 只是2013年年初的雾霾事件使中国空气质量引起了中外媒体的关注。

(34) In 2012 the Beijing municipal government began report-ing PM 2.5 data for the first time.

(36) These moves, combined with the state media’s criticismof this month’s pollution, suggest that the authorities are having toabandon the idea of downplaying the problem.

报道中第三十四句与第三十六句对比看来, 前者运用了现在时态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受到媒体舆论的批评与指责, 中国政府才会不得不放弃低估空气污染所导致的各种后果的想法, 说明报道者认为中国政府一直对空气质量的问题不予重视;而在后者, 报道者对中国政府在2012年开始公布PM2.5这一事实运用过去时态报道, 暗示了报道者认为中国政府这一做法的勉强性与不得已性。

其次, 在这篇报道里, 全文共有十个复合句, 其中采用叙实谓词六个, 非叙实谓词两个, 列举如下。采用叙实谓词的语句有: (7) attribute; (23) show; (24) tell; (37) report等;采用非叙实谓词的语句有: (10) deem; (36) deem等。叙实谓词与反叙实谓词、非叙实谓词构成两组相反的意义, 在语篇中, 叙实谓词的选用暗示了命题的真实性;相反地, 反叙实谓词和非叙实谓词的使用则暗示了命题的非真实性, 故语篇陈述者也对命题的真实与否不承担责任。

第三, 转述形式。在语篇中, 作者对事件的报道角度可分为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两类, 二者区别在于, 直接引语的使用意味着所述事实必须忠于原文, 而间接引语的使用则意味着叙述者只对内容遵循忠实的态度但是措辞等却不一定是。从语言风格而言, 前者的使用既保持了话语风格又更具有张力, 后者则不然。

在这篇报道中, 使用间接引语的有第三句、第十五句、第二十三句及第三十八句;使用直接引语的为第二十四句。值得注意的是, 第三句和第三十八句虽为间接引语, 但中间有个别词语被加上了引号, 表明为消息来源的原话。报道者这样做的原因或者是表示该部分特别重要、或者想与它保持距离、表示自己不一定赞成它所表达的意思。这样做是转述者在引用他人话语的同时掺入自己的观点而不被受话人察觉。象第三句和第三十八句这样将采访者与受访者两种声音混合交融, 模糊了界限, 在这种融合中, 引述者将受访者的声音吞没。

本篇报道中, 第十五句、第二十三句及第三十八句的转述动词皆为“say”。在英语里, “say”在感情色彩上属中性, 是最常用的转述动词。但是, “say”貌似客观, 实际上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原话的风格和其他人际意义。鉴于这些原因, 引述者经常或者选择其他的转述动词, 或者给“say”加上一些修饰成分, 从而使它们带上了报道者的声音。譬如:

文章第15句, 使用了“might”一词表达了不确定和质疑的态度, 即虽然报道者转述了受访者的话语, 但同时添加了报道者个人对此事件的观点, 认为看似吸烟人群范围的扩大与患肺癌率上升并无直接关系, 实则不然。

第四, “转换”一词来自生成转换语法, 在英语语篇中, 对语料的分析通常考察名物化和被动化的使用。名物化指说话者本来可以用动词结构或句子表达某个意思, 但却选择了名词短语。在这篇报道中, 报道者主要采用了用名词短语代替动词结构或句子, 列举如下:

(1) measures of air pollution;

(2) smog-smothered residents;

(12) health impact;

(16) economic impact;

(17) sellers of masks;

(25) improved standards;

(33) methodological shortcomings of this single-point monitor;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 以名词性成分代替动词性的结构而应用于语篇中, 使得语篇的动作感得到了降低;而情态成分的删除、时间概念的模糊及过程和因果等因素的掩饰, 使得名物化的使用在语篇中营造非人格化的效果。

2.2 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分析

在现代社会中, 语言在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 而语言和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也逐渐吸引了语言学家的注意力。在大众传播媒体对受众产生影响的同时, 语言学家也开始从不同角度对语言传达的意识形态进行分析研究。新闻报道作为一种常见的传播方式, 其客观性和真实性并不是绝对的, 在看似公平客观的背后, 却表达了不同的立场观点, 对受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3 结论

新闻语篇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 其实和其他语篇一样, 表达了其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所以, 新闻语篇在对事实的陈述中, 是不可能具有完全的客观性和公平性的。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 新闻语篇的报道通过对语言的使用, 则语篇的内容不仅反映了报道者的立场和态度, 语言内容本身也处于特定的价值观框架中, 一言以蔽之, 语言的选择让新闻语篇有了选择性, 而选择的标准不在于新闻报道的事实, 是具有主观性的。该文选取了西方媒体视角下的对中国雾霾的报道, 揭示了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新闻价值的衡量也在人为制定中变得不同。

摘要:该文以批评话语分析为视角, 运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和Fairclough的话语分析三维度分析法作为理论框架, 从分类、及物性、情态、转换、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等方面, 对《经济学人》关于2013年初中国部分地区的雾霾天气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 以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新闻语篇

参考文献

[1]陈忠华, 杨春苑, 赵明炜.批评性话语分析述评[J].外语学刊, 2002 (1) :82-86.

[2]陈中竺.批评语言学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3) .

[3]丁建新, 廖益清.批评话语分析述评[J].当代语言学, 2001 (4) .

[4]田海龙.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从批评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 2006 (2) :40-48.

成就报道中的一篇精品 篇6

作为对各行业在一段时间内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性报道的成就报道,宣传性强,内容也大都是受众比较熟悉的,再加上众多的数字,这些客观存在的不利条件,就使成就性报道很容易陷入新闻性不强、贴近性差、可读性少的误区。而《我省交通图五年七变》却很好地避免了这些问题。

切入点巧妙,贴近性强是此消息成功的特色之一。对于生活在商品经济和信息高度发达的人们来说,交通发展应该说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但5年中一个省的交通总体发展情况,又是宏观的——缺少贴近性;受众司空见惯的——缺乏让人眼睛一亮的新闻性。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讲,受众更关心与自己有关的富有新意的事情,换句话说,谁会去关心那些既无新闻性又与自己相距甚远的事情呢!消息的作者深谙这个道理,让消息从一名普通群众——“祖籍沧州”“在沪经商数年”的郑先生亲身经历的两件事情为切入点,来反映河北省交通的变化,这就使5年交通成就这些缺乏新闻点的内容,一下子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于是这发生在群众身边又容易让人熟视无睹的变化,就成了吸引人的亮点,有了亮点,熟悉的材料就有了新意。而从具体的人的经历入手,既显得亲切具体,又富有说服力。

小切口反映大主题,是这篇消息的又一特色。仅仅通过一个人的经历来反映一个省5年内交通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显然远远不够,于是记者在用一个巧妙的视角给读者带来新意的基础上,站在整个河北省乃至全国的高度来审视其交通发展状况,如此就从“小视角”中看到了“大主题”——河北交通的迅猛发展,把中心城市、港口、煤炭基地这些经济发展的关节点串联起来,解决了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而公路建设带动的客运市场由一潭死水变为活跃,“铁老大放下架子,民航降低门槛”,这些连带效应的产生,可以说又为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增长点,由此,读者透过交通发展这扇窗,可以看5年中河北经济发展的缩影。如此,消息的高度和深度就显现出来。

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是此文的第三个特点。成就报道最忌空洞的总结,高度概括的说教。文中对河北省交通发展情况的展示,既有今昔对比,“从1996年底的‘一横一竖’,到2001年底初步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石家庄、天津为枢纽,辐射10个中心城市和秦皇岛、京唐、天津、黄骅4个港口以及大同、阳泉两个煤炭基地的‘两纵两竖’开字形布局”,“路网平均车速已由1996年的30.2公里/小时提高到53.8公里/小时”,又有每年投资和建成道路的具体里程数量;既有普通百姓“郑先生”的亲身经历“过去要走六七个小时的路现在只用3个小时”,“离家前买的1996年版的《河北省地图册》已失去了作用”,也有专家河北省制图院总工程师师云杰的介绍“近几年,我省公路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速度太快,交通图每年都要更新,有时一年要更新两次”。用对比的方法来介绍河北交通在5年中所取得的成就,不仅让枯燥乏味的数字变活,而且增强了说服力。

一篇新闻报道成功与否,标题做得好坏也至关重要。《我省交通图五年七变》,简练平实具体,没有多余的形容概括,其中的内涵却很丰富。对于一个省某一行业的整体情况而言,一年一个样,变化就已经很引人注目,而“5年”却有“7变”,足见变化之大。这里的“5”和“7”两个数字的巧妙运用充分凸显了这种变化。而从交通图的变化看交通运输的发展既实在,又匠心独运。

我省交通图五年七变

本报讯(记者石磊)祖籍沧州的郑先生在沪经商数年,前不久他从上海返乡,连遇两个“没想到”。

一是石家庄到沧州的高速公路上舒适、快捷、干净的旅途让他连说“没想到过去要走六七个小时的路现在只用3个小时”。

第二个没想到就是他离家前买的1996年版的《河北省地图册》已失去了作用,因为里面的河北交通图上,只标有京石和石太两条高速公路,而现在连沧州这个号称“交通死角”的地方都有两条高速公路穿过。

5月17日,记者特地从河北省测绘局要了一张2001年版的河北交通图送给了郑先生。原河北省制图院总工程师师云杰介绍说:“近几年,我省公路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速度太快,交通图每年都要更新,有时一年要更新两次。从1997年到去年年底,河北交通图一共出了7版。”

对照新旧两张地图,我省高速公路飞速发展的步伐跃然纸上:从1996年底的“一横一竖”,到2001年底初步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石家庄、天津为枢纽,辐射10个中心城市和秦皇岛、京唐、天津、黄骅4个港口以及大同、阳泉两个煤炭基地的“两纵两横”开字形布局的高速公路主骨架,我省已建成高速公路13条(段)。

省交通厅有关负责同志说,为打破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我省近几年加大了公路建设投资,1997年到2000年几乎每年投资都近130亿元,从1996年到2001年底我省已完成公路投资639亿元,新增高速公路1332公里,1999年全省高速公路突破1000公里,跃居全国第二位,2001年,通车里程达1563公里,继续保持全国第二。交通,正在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先行官。

省会到全省任意一个省辖市的车程均在6小时以内,目前我省路网平均车速已由1996年的30.2公里/小时提高到53.8公里/小时,“走高速”成为人们驾车出行的首选。

高速公路的快速延伸,带动了公路客运、货运的大发展和水平的提高。“高速直达”的出现,尤其激活了客运市场的一潭死水,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观念。

这种伴随高速公路而生的新型陆路运输方式,以其及时、快捷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客源,迫使“铁老大”放下了架子,民航降低了门槛。

上一篇:关于诚信二年级作文下一篇:法制教育演讲稿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