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桃花源记周记(精选8篇)
桃花林乃世外桃源,闭上眼睛一想它那的环境是多么我优美。
而“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恰好写出了桃花源之美,那整片的桃树——盛开的桃花是多么美妙,那纷纷而下的落花——又像是进入另一重仙境,真是美不胜收。走到了林子的尽头,眼前重峦叠障地山峰下有一小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重做。而与现在相比无非是多了科技的发达。难道还有那种似桃源村民的生活。那种安静,那种环境,那种逍遥自在的生活往往都会使人陶醉。
桃花源的景是美的,人也是“美”的。渔人们与世隔绝这些年,与外世断绝来往,现在有外人闻入也觉得很惊奇。此乃桃源人民的.热情好客。
在《新课标》中, 对文学作品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用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基于课标要求, 结合近几年中招考试的题型设计, 学会赏析古代经典诗文, 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大有裨益, 因此本节课我就从赏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入手让学生学会和初步掌握对古代经典诗文的赏析。
二 学习目标
第一, 赏析《桃花源记》。
第二, 从本节课中让学生学会赏析古诗文的方法。
三 赏析过程
第一, 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 与学生一起详解课文。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
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行”, 指船行。预示进入奇境, 又为后文的“处处志之”“遂迷, 不复得路”伏笔。“忽”说明是偶然的, “忽”字于无意之中把人引入奇境。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豁然开朗”总写渔人的感受。接着写渔人看到桃花源中的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景物优美雅致, 气氛宁静融洽, 生活有条有理, 人们共享快乐。阡陌:广大。南北向叫阡, 东西向叫陌。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 是长寿的象征, 用以指老人。垂髫, 小孩垂下来的头发, 用以指小孩。交通, 交错相通。
见渔人。乃大惊, 问所从来。俱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闲来问讯。
桃花源中人待人纯真热情。要, 通假字, 通“邀”, 邀请。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交代桃花源中人的由来。妻子, 妻子和儿女。间隔, 断绝往来。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外面已经变了几个朝代, 他们却全然不知, 真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 不要说, 更不必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种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替外人“叹惋”, 可见桃花源人之乐。再次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 民风淳朴。怕再遭战乱。语, 作动词, 告诉。不足, 不值得。
既出, 得其船,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迷, 不复得路。
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 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这样写更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向, 从前的, 原来的。诣, 到, 指拜见。志, 第一个是动词做标记;第二个是名词标志。
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 闻之, 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无法追寻, 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规, 计划, 打算。寻, 不久。问津, 问路, 探路。津, 渡口。
第三, 详解后, 学生讨论归纳全文“结构、表达、主题”。
老师适当地给予点拨, 打开幻灯片:
(1) 忽逢桃花, 欲穷其林 (记叙)
——发现桃花源
(2) 良田美池, 鸡犬相闻 (描写)
——进入桃花源
(3) 追溯历史, 感叹惊讶 (记叙)
——做客桃花源
(4) 寻向所志, 不复得路 (记叙)
——寻找桃花源
(5) 名士规往, 抱病终生 (记叙)
——梦断桃花源
结构: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
表达:记叙、描写相结合
主题:对现实社会不满, 对美好理想生活追求
第四, 拓展延伸。
本环节由学生思考后回答。
回望历史, 思考一下, 历史上还有哪些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 为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明确:《礼记》中首次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历史上, 除陶渊明外, 还有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人士为此做出不懈地努力。
第五, 请学生写出自己的“阅读心得”: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社会条件下能否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内容不要求统一, 但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
第六, 老师点评学生的“阅读心得”。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 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 土地肥沃, 资源丰富, 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 没有战乱, 社会平等, 和平安宁。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 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但它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 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 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
第七, 打开幻灯片, 师生一起诵读《梦开始的地方》。
梦开始的地方在桃花源……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两岸桃花开得正旺, 粉红粉红的, 一路灿烂, 极像天边的云霞。而此时, 人在舟中, 顺流而下, 作画中游。
那是怎样的一个美梦啊!恬静, 平和。绿水翠竹之间, 偶尔可闻鸡犬之声,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身处桃花源中的人,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浑然不觉生命的变迁, 更不知今夕是何年……
时间在那里仿佛已经凝固, 滚滚红尘中的战乱、纷扰、忧伤与别离仿佛都已远去, 唯有一溪悠悠的桃花水, 映着古人与今人。自然, 美梦总是难寻, 更难以成真。不管是细心的渔夫, 还是高尚的士人;不管是一千年前的陶渊明, 还是一代一代不肯放弃梦想的追梦人!
《桃花源记》的成功在于对比艺术的运用,作者将世人与桃花源人对比,世人的世界与世外桃源对比,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作品中的人暗比。文中一笔带过的刘子骥,亦是对比艺术的体现,以刘子骥之高尚,对比突出渔人的渔人人品的“低劣”(见利忘义),太守官品的“鄙劣”(急功近利)。
【关键词 】
对比艺术 刘子骥 高尚 桃花源记
正文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一个句子,按照鲁迅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的意见,“高尚士也”四字,似乎也在可删之列。然而文字简练干净之美恰恰是陶渊明的显著风格之一,《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可视为代表。那么是不是“高尚士也”四字,还蕴藏着我们尚未发现的深意?
我们去探寻“高尚士也”深意的时候,却生出一份惶恐:刘子骥的高尚在哪儿?一般文章在“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的后面,常常会叙述刘子骥种种事迹,给读者一个高尚者的具体形象,可是陶渊明没有这样做。自然,陶渊明不是在做《刘子骥传》,无须也无法给读者一个清晰的高尚者形象,但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用判断句的形式,对刘子骥是高尚士加以肯定,且语含赞美之情,即是对“高尚士也”作了强调——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本可以连读,为文章补标点的人读成“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可算是间接的明证。既然作了强调,读者依然没有感知刘子骥的高尚,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刘子骥的高尚到底在哪儿呢?我们总不能去南阳档案馆里查找吧。我们还是梳理一下文章内容:渔人发现桃花林,渔人进入桃花源,渔人作客桃花源,这些算是写渔人的文字;太守在渔人的带领下派人再寻桃花源,这些算是写太守与渔人的文字;刘子骥也寻桃花源,这是写刘子骥的文字。我们不难发现,在渔人发现桃花源之后,分别有太守再寻桃花源与刘子骥也寻桃花源,这两次寻找有什么不同吗?比较显然的是,性质不同,太守代表官府,代表一个政权去寻找。政府行动,规模一般比较庞大,“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可见端倪;刘子骥是个体,代表民间吧,规模相对比较小,“后遂无问津者”,能够证明在刘子骥以前有不同的人陆陆续续去问路。两次寻找的目的是否相同?一般说来,政府行为都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通常是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攫取外太空已知与未知的资源是最鲜明的动机之一。太守在渔人“说如此”之后,“即遣人随其往”,文章是没有明说随其往的目的,然而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紧接着就是血腥的掠夺的人类历史看,就不难得出就是为了血腥的掠夺这一猜想。依据有二:其一、渔人离开时,桃花源人再三叮咛,“不足为外人道也”,正是担心发生血腥事件。渔人“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如果事情得以顺利,太守的人怕不会仅仅是在桃花源里吃住几天吧。其二、把刘子骥也寻桃花源,换成高尚人也寻桃花源,是不是意味着太守,包括渔人不是高尚的人,至少他们再寻桃花源的动机,很不单纯。
比较太守渔人再寻桃花源与刘子骥也寻桃花源之后,我们发现这里别有洞天,但要说刘子骥高尚在哪里,我们还必须对发现、再寻桃花源的人物心灵进行探索。
先说渔人。
渔人是谁?众说纷纭,有说渔父的,有说隐逸者的,有说又渔又隐的文化艺术形象的,有引经据典、洋洋洒洒的文章在,似乎不必多说。因为“高尚士也”,说的是刘子骥的品质,因此我们现在关注的是渔人的品质怎么样?陶渊明用“高尚”两字评价刘子骥,我用“低劣”一词概括渔人。
渔人“缘溪行”是为了寻鱼汛,找鱼源吗?其实不见得。
(一)“缘溪行”,只见他行,不见他撒网;不撒网的渔人无论怎么说,都不是个尽职的渔人;
(二)“忽逢桃花林”,他醉心于桃花林美景,没有专意于鱼,竟至于“欲穷其林”而忘了鱼;
(三)发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时,“便舍船,从口入”,舍船便是不打鱼;
(四)进入桃花源之后一味吃酒谈天,打鱼事更是忘得九霄云外。
(五)出桃花源得船之后,也是径直“及郡下,诣太守”,心中无鱼,其意甚明。“‘忘路之远近’,可见到了忘我的境地”,真是可笑之至了。渔人“缘溪行”是漫无目的的。因为漫无目的,一般行船速度不会太快,即算是寻鱼汛,因为要“寻”,且又从“林尽水源”句得出渔人是逆流而上,速度想快也快不了,所以那一天渔人的行程是远不了多少的,作为职业渔民偏不知道自己到了什么地方,能算一个合格的渔人吗?他的责任心何在!渔人在桃花源中“停数日”,事前是没有规划的,出来也没有先回家探亲,可见渔人不以家人为念——如果我们能够设想他有家,那么他的游手好闲、不孝不亲的形象,不就是呼之欲出吗?渔人出桃花源后置桃花源人的郑重告诫——不足为外人道也——于脑后,先是“处处志之”,再是“诣太守,说如此”,后是“随其往”,想要做什么呢?背弃诺言,失信于人在前,媚官媚权,置人于危在后。桃花源人,对于迷路的渔人,先是献酒献肉,家家邀请,临别谆谆相嘱,礼至,言尽,实在是有恩有德了,他偏要招引外人以相报,渔人岂不是一个口是心非、阳奉阴违、不诚不信、以怨报德的家伙?
再说太守。
渔人“说如此”,我们相信不仅是说了发现桃花源的过程,还说了桃花源里的情况,而且也肯定说了桃花源的告诫,说了自己处处志之的情况。可是太守有批评渔人不诚信、不重诺的语言行为吗?教导人民,培育良知,是历史上任何一个留有政绩的帝皇官吏都做着的事情,所谓化民成俗,说的就是这个。“说如此”之后,“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一个“即”字抵得上万言千语,把太守闻报后得意的心情、贪利惟恐落后的心理、张狂无所顾忌的行为刻画出来了。太守的官品也鄙劣!
渔人人品的“低劣”,太守官品的“鄙劣”,难怪陶渊明要在文章中强调“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因为对渔人的“低劣”,太守的“鄙劣”,作者已经作了穷形尽相的揭示——自然不在于文字的多少,而在于能够入木三分,因此读者只要按图索骥,反弹琵琶,自然就能把刘子骥的高尚提炼出来。从阅读角度看,我们需要把渔人、太守、刘子骥对比起来,各个人物的形象才会豁然鲜明的,即写作的时候,作者使用了一种对比的艺术。这种对比,如地下水分,隐藏于泥土岩穴,轻易不为人们所注意,需细细挖掘,原来深广汪洋。像本文除了前文提到的对比之外,我们还可以找到世人与桃花源人的对比,人的世界与世外桃源的对比,更不用说读者自己把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作品中的人暗比了,是否可以这样说,《桃花源记》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对比美了,而且这种对比美的表现形式还是多种多样的。
参考文献目录索引:
1.《语文教学通讯》2007 12B第46页,《哲理意味话“渔人”》
2.《语文世界(初中版)》2005年第05期 作者: 左庆斌
3.《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11期
昨天,爸爸带着我和姐姐去双河看桃花。
经过了50多分钟的路程,我们到了桃花盛开的地方。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那满眼都是桃花,几千棵桃花连在一起,数都数不清,就像一片片桃花的海洋。
往近处看,这朵朵桃花的周围,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叶子,它又嫩又绿,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漂亮。红色的花是五瓣的,中间还夹着一些鹅黄色的花蕊。一阵风吹来,桃花飘得满地都是,我对爸爸说:“这真是人间三月桃花“雨”啊!”这纷纷飘落的桃花,不就是花瓣化做的雨吗?
正当这时候,我看见了桃花有的白,有的`粉,就问:“是不是越红的桃花结出的桃子才是真正的朱砂红桃呢”?在旁边给桃树施肥的阿姨听见了我的问题,告诉我说:“正相反,浅色的桃子虽然花不好看,但结的桃子又大又甜,而深色的桃花,结出的果实还有点苦呢!”“哈哈,原来有专门吃桃的树,也有专门看桃花的树呀!”爸爸笑道。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庆全庵桃花字词解释:
① 庆全庵:谢枋得避居建阳(今属福建)时给自己居所取的名称。
②桃源:“ 桃花源 ”的省称。晋陶潜作《桃花源记》,谓有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秦时避乱者的后裔居其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出洞归,后再往寻找,遂迷不复得路。后遂用以指避世隐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
③ 问津:询问渡口。这里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无人问津”意,指寻访。
庆全庵桃花翻译:
我寻到了块像桃花源那样理想的地方,正可以同躲避秦朝的暴政一样躲避新朝;在这里,我早已忘记了节令,只是见了桃花又一次盛开,才知道又一年的春天来到。桃花纷纷飘落,切莫让它飘进溪水;恐怕有多事的渔郎见了,顺着漂浮的花瓣找到这里,把我骚扰。
庆全庵桃花创作背景:
南宋灭亡后,谢枋得在浙赣交界一带抗击元兵,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不久,信州失守,他变易姓名,躲藏在武夷山区,卖卜论学于建阳市中,一住十二年。这首小诗借自己门前桃花开放,结合自己逃难现状,抒发避世怕人知晓的心理,表示与新朝的决绝。
庆全庵桃花赏析:
诗题的是自己门前的桃花,但诗直接由题宕开,从桃花联想到桃花源。桃花源是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理想世界,文中说武陵有个渔夫,见到一条小溪,溪边长满桃花,落英缤纷,他顺溪水找到了一个地方,人民男耕女织,安居乐业,自称是避秦乱而迁移至此,遂与世隔绝,不知外面的世界已几经变更。渔夫回家后,告诉了当地太守,再去找那地方,却再也找不到了。诗首句就是借桃花源,说自己找了块与世隔绝的地方隐居,目的是为了躲避新朝。诗人在感情上已经把自己等同于桃花源中躲避秦末暴政的人物,万事不关心,因此第二句说自己自从避世后,连时间概念都没有了,只是见到眼前桃花盛开,方才知道,又是一年春天到来。这两句虽然读来觉得平易自然,实际上隐含着诗人无数的伤心血泪在内;他的避居,完全是不得已,他何尝不是天天在祈祷有人起来推翻元蒙统治,恢复宋朝河山呢?
三、四句,把基调更降下一层。桃花源中的人,因为桃花随着流水而出,被渔夫所追逐而发现了隐避之所。诗人当时变姓埋名,更怕被人知道,因此他担心地提出,门前的桃花凋谢时千万不要随流水淌出,怕有人见到,跟寻而至,发现自己隐居的地方。诗人这样说,不仅仅是表示不愿让人知,更多地是宣言自己绝不与新朝合作。全诗随手设譬,既符合自己身世与当时社会现实,又明白地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自然熨帖。
不过,诗人最终还是被人发现了,程文海、留梦炎等人交相荐举他出仕,他都严词拒绝,最后元世祖也下令他到京城大都去,在福建参政魏天祐的强逼下,他到了大都,不肯做官,绝食而死,实现了自己与新朝不两立的誓言。
个人资料:
读了《桃花心木》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所感。这篇课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告诉了我们在生活中做人的道理。文中有一系列奇怪的地方像浇树的天数不确定、水量不定、来的时间不定、苗数不定通过这些奇怪的几个字,也告诉了我们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不可预料的挫折、磨难、坎坷。这有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在生活中,我们都是小皇帝与小公主,常常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最基本的东西或事情都不会做。遇到一些不可预料的事情总是第一个向家长求助,不会自己去想解决的方法,所以就会养成依赖性。
海风吹着我的痩骨,我衣裳单薄,有些寒冷。四月初,我离开京都,到了山海关。望见到处都是关塞的墙垣,飞沙北走;山势向渤海延伸,层峦向东方展开。人迹何在?只见柳树的柔条摇摆不定,草很短,难以形成一片绿色。乍见一树桃花。独自向我微笑。它旁边有短短的颓垣,一湾一湾的曲水。
三月末的山海关,不知有多少东风,感觉不到春天的气息,使我的良好念头一扫而光。我远来此地不是为了寻春,也未尝可惜(辜负)春尽,只是深深地念记着这树桃花,玉容寂寞,在没有人烟的地方,还能经受住几番风吹雨打?还能坚持多久?我也想折一枝桃花,通过西来的驿使,寄给我家乡的亲友,看看关外的春花。
温馨提示:题目中的“桃花源”,可以借指美丽的景色,可以象征美好和谐的社会、生活等。
要求:①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注意选材立意,写出真情实感。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满分例文:
走进桃花源
三月的湖南,是多雨的季节,我们一家就在这种蒙蒙细雨中走进了桃花源。汽车缓缓驶进景区,山色慢慢从身边拉近,景物一页页在眼前展开。
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心中一直萌动着到“桃花源”一游的梦想。尤其是每次朗读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诗句的时候,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幅幅绝美的画面。我们慢慢前行,美丽的风光不断扑面而来。
桃花源的山真美啊!举眼望去,群山起伏,青松翠竹郁郁葱葱。山中幽谷深深,一条条弯曲的小涧潺潺而来。这里的山没有张家界的挺拔,平实中却蕴含着秀美;这里的山没有黄山的险峻,雄浑中却满含着灵性,颇有“偶闻黄发石中语,时有白云衣上生”的幽深意境。
桃花源的水真美啊!看,一条幽碧神秘的小河从山脚流来,经过桃花山纵横交错的田野,在水源洞前又跌入桃花潭,而后又沿“真面目岩”蜿蜒飞泻,经过方竹亭后入潜地数十米,最后冒出成溪。望着这一泓碧水,我们仿佛感受到了桃花源无尽的活力。难怪诗人张旭不由发出了“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的赞叹。
桃花源的花真美啊!沿路而上,桃湖两岸,桃花环抱如镜一般的桃湖,在湖面的倒影上,让人体会到“水上桃花红欲燃”的美感。这里的桃花花色艳丽,颜色众多,其中几株较为罕见的白色桃花,深受游客的青睐。传说孙悟空就相中了这里,偷来蟠桃育出了蟠桃树;也有人说,桃花仙子是桃花神,特爱桃花,所以这里的桃花漫山遍野,特别美丽。
当我沉浸在一幅幅美景中的时候,导游笑着对我说:“„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是桃源人生活的写照;„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也体现的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性格。”望着一张张笑脸,我不由感叹:“是啊,山美水美人更美!要不,小小的桃花源何以能迷倒一代又一代的骚客游人呢?”
走进桃花源
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源请来了三位非常尊贵的客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位名播三湘的画家,一位享誉世界的设计师。他们将用自己的智慧,各自为桃花源献上一份厚礼。
走进桃花源后,诗人最为兴奋。晨光中,他漫步桃林,看到含苞待放、娇颜尽展的桃花,赞叹道:“白云芳草疑无路,流水桃花别有天。”月夜时,他顺着小溪而行,望着蜿蜒的小溪,听着潺潺的水声,不禁吟诵起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他眼里,桃花源里的每一朵花,每一棵树,每一条小溪,都是绝美的诗歌。
在桃花源里,画家一直就没有停下来。他有时将画夹摆到山峰上,俯视谷中的绚丽景观,片刻之间,一幅浓淡适宜的山水画便出现在他笔下;有时将画夹架到桃树下,用艳丽的色彩描绘着桃花的种种风采,不待多时,一幅色彩艳丽的桃花图便出现在游客面前。在他眼里,桃花源里的每一朵花,每一棵树,每一条小溪,都是绝美的画面。
热爱事业的设计师自然也没有闲着,他几乎踏遍了桃花源的每一个角落,一个个精美的设计方案也开始在他胸中萌生。他心里只有一个梦想,就是用自己最美的设计,让这“世外仙境”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早日走向世界。
就在人们期盼着三幅代表性作品面世的时候,出现了一件让所有桃源人惊讶的事情——三位尊贵的客人竟然不辞而别了。有人说,肯定是接待规格不够高;也有人说,也许是他们对桃花源根本就没有感情。就在大家议论纷纷时,工作人员收到了一个厚厚的包裹。迫不及待地一打开,一叠厚厚的画稿展现在大家面前,只是不知为何画面上都用红笔重重地画了一杠。就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一封长长的信露了出来。这是三位客人留下的话: 画家说:“我曾尝试用几株桃花束描绘桃花源之美,却发现难以展示桃源人的热情;我曾尝试用整片桃花来展示桃林的热闹,又发现无法融入桃花源的清幽。”
作家说:“登高临远,临流赋诗,本是一件幸事,无奈李白、王维、王昌龄等名家均有诗作在前,不敢动笔了。”
设计师说:“走进桃花源后才明白,天然就是最美的设计。” 读完三位客人的信,大家才明白过来,原来,桃花源的美是不需要任何修饰的。
走进桃花源(诗歌)
许多年前的一个梦
带我来寻桃花源
你说你是前世的花
为我开放到今天
许多年前的一个约
带我走进桃花源
你说你是痴心的等
相逢只为一段缘
心中的桃花源
红尘里看不见
你为我留下的那只船
能否让我回到从前
心中的桃花源
红尘里看不见
你为我留下的那支歌
我会把它唱到永远 桃花源后记
渔人出了桃花源之后,找到自己的船,沿着来时的路返回,并且沿途做着标记。忽然听到周围有轻微的说话声,他紧张地往四周望了望,没发现什么人,又疑惑地转够身继续前进。
过了许久,终于到了武陵。渔人下了船,一回头发现竟有两个年轻的陌生男子一路在跟着他。渔人问:“你们是谁?”其中一个年纪稍大些的说:“我们是桃花源中的人,我叫小王,他是我兄弟小文。听你说了外面的世界,我们感到好奇,想出来看看。对了,你一路上做记号是为了什么呀?”渔人望了望四周,确定没人在偷听,就低声说:“老实说,我听羡慕你们的生活,所以我想搬到你们村去住,生怕找不着,就做了记号。”“哎,这儿冷,咱们到家中再谈吧!”说罢,一行三人便匆匆离开。
这天晚上,月亮特别皎洁圆润,群星围绕在她的旁边,似乎在听她讲故事。屋檐下,一盏油灯亮着,三个人还在一起谈话。第二天清晨,渔人领着兄弟二人上了集市。桃花源是没有集市的,此二人看到这番热闹非凡的景象,不免有些激动。红润的冰糖葫芦,好吃又好玩的糖人,风味独特的小吃„„各种好玩的、好吃的应有尽有,这使得从桃花来的二人大开眼界。小文终于禁不起诱惑,冲上前去要了一串糖葫芦。正想放到嘴里的时候,被商贩呵斥道:“钱呢?付钱呀!”“什么?钱?钱是什么东西呢?”“好小子,想抵赖,走走走,见官去!”说完,便拉着小文走。渔人这才回过头来,看见小文有麻烦,赶紧上前解围:“哎哎哎,这位兄弟,这是我亲弟弟,他不懂事,给,钱在这儿。”小贩这才松了手。小文疑惑地看着那小贩走远,问渔人:“钱是做什么的呀?”渔人回答说:“钱是„„是可以用来交换吃的、喝的或穿的一种东西,就是这种小铜板。”渔人边说边拿出一些铜钱来。“那你是不是有很多钱呢?”“不,我是个穷人,没有很多钱,钱大都在皇帝和一些贪官的手里。这世道,人人都可以为了钱而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呢!”小文听了连连点头,嘀咕道:“还是自己村好!”渔人望了望四周,没看见小王,就和小文一起去找。找了半天,发现小王正和一位身穿艳丽华服,腰挂玉佩和香袋的人在争吵。渔人还没看明白,小文已经冲了上去,加入了争执。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渔人看不对劲,便走过去拉着兄弟二人的手就走,只听得那人还在骂骂咧咧“死穷鬼,没有一点钱,也敢来我酒楼,告诉你门都没有,知不知道我家主人跟县太爷是什么关系?吓死你„„”回到路边,兄弟二人还在气愤,“为什么拉着我们,明明是他不讲理嘛!” “唉,别说了,人家酒楼老板和当地官员交情深得很,跟他理论,咱们惹不起呀!”渔人看着稍微有些平静的二人又说道:“别生气了,不值得为这些人渣动怒。走,去跟我买些东西,你们还是明天就回桃花源去,远离这是非之地。”
走着走着,渔人回头一看,原来是刚才那个酒店的掌柜带着一帮人马追了过来,渔人对兄弟二人说:“小王、小文快逃。”可还没等他们反应,三人已被捆绑起来,然后被扔进一间破屋子里关起来。掌柜开始审问了:“刚才跟本大爷争吵的时候,发现玉佩不见了,我怀疑就是你们偷的,是不是!”“不,不是我们”渔人摇头说。“不是?给我打,狠狠地打!”说完,几个人便用鞭子轮番抽打他们。那种鞭子又细又长,一碰到身体就会皮开肉绽。那群人足足抽了他们好几个时辰。在这期间,只听得鞭子的抽打声和凄厉的惨叫声。那些人终于打累了,把三人拖到路上。
三人都已半死不活,只顾着喊痛,好不容易才怕到了家。回想起一天的遭遇,小王说:“我实在受不了了,我们还是早点回桃花源吧。”养好了伤,三人便回到了桃花源。就这样,渔人成了桃花源最后的光临者。此后,就再也没有人到过这世外桃源。
第二篇:
晋太源中,武陵捕鱼人误入桃花源,村中人宰牛烹羊,盛情款待了他,要他‘不足为外人道’。谁知小人见利忘义,欲以此作礼献媚於太守。谁知竟一无所获,欺官之罪捕鱼人吃了太守五十大板。此后虽有高尚之士刘子骥之流欣然前往,终未果,桃花源遂在世间消失千馀年。
话说到了二十一世纪某年,有刘子骥之传人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费不了多大的劲,桃花源就给找到了,麻烦也就随之而至。
首先是归属权问题,由於桃花源位於甲乙丙三地交汇处,因此三地都提出归属权。甲地认为桃花源中的水源自甲,同饮一江水,同是一家亲;乙地认为桃花源中人与己同姓,虽非近亲,也该同宗;经济发达的丙则以实力雄厚有力开发为由力争。官司打了几年,闹得沸沸扬扬,最后由上级裁定为三方共有、合股开发,问题才得以解决。
发现桃花源,举世皆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人类历史的活化石’、‘本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国内外四方?客纷至沓来,欲一睹为快。但因交通十分不便,?客的汽车只能停在十数公里外的小镇。入村山路崎岖,险象环生,入口处极窄,只通一人,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人的需要。因此三方决定炸山开道,铺路架桥,不盈一月,一条六车道的通衢大道直抵村中;考虑到村子距城市太远,游客食宿诸多不便,缺乏娱乐项目,开发商斥资数亿,兴建了几座星级宾馆以及游乐场、保龄球馆、舞厅、美容中心等现代化设施,硬件日臻完善。
桃花源人千年一觉桃源梦,醒来方惊世界殊。初看电视,有声有影不见人,以为见了鬼,吓得老人紧掩柴扉不敢出门。还是那些后生“初生之犊不怕虎”,不但不怕,反而有点喜欢上那些东西了。尤让他们意料不到的是,自家的尿壶痰罐,破盆烂瓦,坛坛罐罐,直把那些金发蓝眼的洋人迷死了,争相掏出大把花花绿绿的钞票‘叽哩哇啦’比划着要买。后来他们才知道那些破玩艺叫做啥文物,这东西谁家没有十箩八筐的,因此他们很快就富了起来。盖了楼,通了电,有了电视、自来水,骑上了摩托车。后生人再也不想鸡犬相闻,往来耕作了。
后来的游客,往往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他们说桃花源不过是一个现代化新农村而已。
残留的桃花
——续写《桃花源记》
天高云淡,秋高气爽,耳畔除了那整齐的步伐声再无其它,天空偶有几片白云飘过,却也显得寂寞。
我呆呆地凝望着车窗外高大挺直的白桦,心里不免有丝愧疚,快到了吧。若自己当初不慕名利,世人又怎会得知如此美丽的桃花源,又怎会挑起这场血腥的战争?望望后面的军队,士兵的脸上那般坚定,无所畏惧。可我知道他们中绝大部分是有妻儿父母的人,战斗一打响,他们定会有人死去,他们的孩子将失去父亲,他们的妻子将失去丈夫,他们的父母将失去儿子。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想到这里我的心就猛一抽。
天空如此晴朗,犹如半年前一样。曾记得也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在迷迷糊糊中走进了桃花源„„
我本是武陵人,靠捕鱼为生,或许是老天养眷顾,竟让我在“忘路之远近”的情况下走进了桃花源,那纷繁茂盛的桃花至今令我震惊,我从未见过这么多、这么艳、这么纯的桃花!进了山洞之后,村人对我很热情,“设酒杀鸡作食”,盛情款待。出洞之后,我“处处志之”,希望以后还能再进桃花源。在回家途中,忽有桃花纷纷落下,我不忍心让它们都“零落成泥,碾作尘”便伸手接住,也好留个纪念而不枉此行。我把它保存得很好,每时每刻都带在身上,原本谨记村中人的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却在听信谗言后,“诣太守,说如此”。不料此事惊动了皇上,命我为钦差大臣,强占桃花源„„
我摊开手心,那桃花早已枯萎,花色已暗淡,没有了水分,却依然香如故。
我把头探出窗外,快到了。我攥紧了手中的花„„
“上!”“杀!”“射!”早已没了知觉的我像个木偶指挥着大军„„
毫无疑问地,我们赢了,那一片片腥红灼伤了我的双眼。我拿了些吃的让小卒拿去给村人吃,我无颜见他们:曾经他们热情款待,现在我却“恩将仇报”。试问,我“情何以堪”?我关照狱头好好对待村人,尽管我知道狱中再怎么关照也不会自由幸福,可我还是一再叮嘱,因为我能做的就只有这些了,就算是补偿赎罪吧!
我走出桃花源村,因为战争,花,已不复存在;树,也伤痕累累。不经意间,手被树枝划伤了很深很深的一道口。
“大人,你的手!”一个小兵惊恐地告诉我。我才发现,血顺着指尖流下,染红了我的衣衫滴在地上,形成一个大大的“?” 大殿上。
“爱卿战敌有功,特赏黄金万两,官爵加升为二品户部侍郎。爱卿,你可满意?”
“我已知足,谢皇上!”不知为什么我却高兴不起来,脑中满是村人愤怒的眼神。我摇了摇头,让自己 不去想太多。
走出大殿,伸出手,手中残留的花朵早已没了芳香,这恐怕是桃林最后的一朵花了吧。
【赏析桃花源记周记】推荐阅读:
桃花源记练习06-13
《桃花源记》教学建议06-14
桃花源记_教案06-25
桃花源记的译文07-20
教学设计桃花源记09-15
桃花源记读后感09-20
《桃花源记》中心思想10-02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10-20
《桃花源记》译文及注释10-31
《桃花源记》语文阅读和答案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