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化含义低文化含义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文化含义低文化含义(精选8篇)

高文化含义低文化含义 篇1

企业文化含义新论

作者:徐 璇 柳清泉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0期

[摘 要]企业文化是一个让人既着迷又困惑的现象,广为人知的多种说法依旧说不清、道不明。在该文中,企业文化被作者新定义为企业组织中人们的广泛、经典的心理和行为结构以及由此构成的整体氛围。或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中人们的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习惯。

[关键词]企业;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含义

[中图分类号]F270

高文化含义低文化含义 篇2

一、黄华、黄英、黄蕊、黄钿、金英、金茎、金蕊、金钿——黄华高悬, 凖天极也;纯黄不杂, 后土色也

“菊”本字为“鞠”, 又作“蘜”, 后省作“菊”。原产于我国, 迄今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尔雅·释草》云:“蘜, 治蔷。”郭璞注:“今之秋华菊。”就是说“蘜”是秋天开放的菊花。最早的菊花应为野生菊花, 多为黄色, 因而得名为“黄华”、“黄英”、“黄蕊”、“黄钿”等。《礼记·月令》中记载“季秋之月, 鞠 (菊) 有黄华”。又因黄色也为金色, 这样又出现了以“金”为菊花的雅称, 如:“金英”、“金茎”、“金蕊”、“金钿”。梁代萧统《七契》:“玉树始落, 金蕊初成。”唐代刘禹锡:“碧萼迎寒秀, 金英带露香”。“金英”、“金蕊”都指黄色的菊花。

这一组雅称显然取自于自然色泽。菊花两千多年前主要为黄色, 除了野生菊花多为黄色之外, 还因为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正统而尊贵, 这决定着人们的色彩审美, 所以, 其他颜色菊花作为审美对象出现的相对较晚, 如唐代陆龟蒙:“还是延年一种材, 即将瑶朵冒霜开”。“瑶朵”就是指晶莹如美玉的白菊。到了宋代, 菊花可谓五彩缤纷, 我国第一部菊花专著《菊谱》问世, 作者刘蒙依菊花的颜色分类定品, 以黄为正, 其次为白, 再次为紫, 而后为红。黄菊位居第一, 地位尊贵, 以至皇后之服黄如菊花, 谓之“菊衣”。《周礼·天官·内司服》中载:“后服菊衣, 其色黄也。”黄色菊花如此受到人们的青睐, 占据菊花正统而尊贵的地位, 这要从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阴阳五行说说起。

阴阳五行说作为我国古代哲学的基础, 认为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之根源都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相生”、“相克”, 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五种物质分别据东、南、西、北、中五方, 配青、赤、白、黑、黄五色, 就形成了五行据五方配五色的传统观念。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白黑黄, 据五方也。”黄色在五行之中居“中”, “中”属“土”。《论衡·符验》云:“黄为土色”。五色又有正、间之分, 正色地位尊贵, 间色地位卑微。这样就形成了我国传统的色彩观念, 决定着色彩的等级。受其影响, 黄色是自然之色, 是事物相生、相互促进产生的, 因而是正色、尊色。朱熹说:“黄, 中央土之正色。”古人还认为, 五方分别由五位大帝掌管, 黄帝是中央大帝, 统领四方, 因而黄色象征着中央皇权和社稷, 地位尊贵至极, 成为帝王之色, 直到封建社会结束。黄色由帝王之尊色又过渡到具有“中和”之美。“黄者中和之色, 自然之性, 万世不易”。《通典》注云:“黄者中和之色, 黄承天德, 最盛淳美, 故以尊色为谥也。”黄色, 代表天德之美, 也就是“中和”之美, 所以为尊色。这种色彩审美观念, 影响深远。

因此, 我们自然就能理解钟会在《菊花赋》中对菊花的赞颂:“黄华高悬, 凖天极也。纯黄不杂, 后土色也”。“黄华高悬, 凖天极也”意思是黄菊花朵高悬, 有帝王风范。朱元璋就借菊花的帝王气概, 抒王者之志:“百花发时我不发, 我若发时都骇煞, 要与西风战一场, 遍身穿就黄金甲”。“纯黄不杂”, 其色正;“后土色也”, 其位尊。范成大《范村菊谱·定品》云:“黄者中之色, 土王季月而菊以九月花, 金土之相应生而得者也。”纯黄菊花, 在五行中是中央土的颜色, 又逢九月开花, 正是金中之土, 与季节相应, 所以最为上乘。说菊花之美, 首先美于色泽, 却并非颜色本身的表现力, 而是它的象征性。即使传到国外, 依然能看到黄菊地位尊贵。传到日本的菊花品种繁多, 四季常开, 但黄色菊花却始终为皇室专用。

二、九华、节华、寒英、冷香、傲霜、霜下杰、贞花、花中君子——冒霜吐颖, 象劲直也;早植晚登, 君子德也

菊花开在农历九月, 自然又名为“九华”。陶渊明《〈九日闲居〉序》:“余闲居, 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 而持醪靡由, 空服九华, 寄怀于言。”菊花开在百花之后、霜降之时, 古人利用菊花这一特性来记节令, 如“霜打菊花开”。所以, 菊花又叫“节华”。《礼记·月令》:“九月, 菊有黄华, 华事至此而穷尽, ……节华之名, 亦取其应节候也。”人们也因这一季节给人以寒冷的感受来指代菊花, 如唐代李山甫《刘员外寄移菊》:“烟寒细叶交加碧, 露拆寒英次第黄”。宋代姜夔《念奴娇》:“嫣然摇动, 冷香飞向诗句。”“寒英”“冷香”都是指菊花。也正因菊花在深秋“华事至此而穷尽”时节迎寒霜而绽放, 具有了有别于其他花卉的特质与魅力:

1. 傲霜挺立的“风骨”。

钟会《菊花赋》:“何秋菊之可奇兮, 独华于凝霜。”菊花的特别之处是独自在寒霜中开放, 这种傲霜的精神特质, 钟会将其概括为“冒霜吐颖, 象劲直也”, 成为菊花的五种美德之一。菊花的这种傲霜精神也正是不畏艰难、坚定顽强精神的象征。人们赞美菊花, 实际是赞美这种精神。陶渊明在《和郭主簿》写到:“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菊像松树一样傲霜而立, 又像春花一样美丽多姿, 在严霜之下, 菊傲然怒放, 是霜下的英杰。宋代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明代唐寅《题自画墨菊》:“铁骨不教秋色淡, 满身香汗立东篱”。清代黄体元:“生成傲骨秋立劲, 嫁得西风晚更奇”。从此, 菊花有“霜下杰”“傲霜”等雅称。

2. 凌寒不凋的“气节”。

菊花耐寒, 大多数花朵枯败后不落枝飘零, 成为忠贞节操的象征。所以, 菊花也叫“贞花”。最早与菊花结缘的是屈原, 他在遭谗言被放逐后, 写《楚辞》以寄托理想, “春兰兮秋菊, 长无绝兮终古”, 表明洁身自好、不随流俗、永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节操。“兰菊”从此就成为崇高气节的象征。后来这种崇高的气节, 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时, 演变为可贵的民族气节与民族精神。宋代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西北风。”朱淑贞《菊花》云:“宁可抱香枝头死, 不随黄叶舞秋风”。他们都是通过赞美菊花宁肯怀着芳香枯死枝头, 决不让风吹落的忠贞形象, 抒发自己不忘亡国之恨, 决不屈膝的民族气节。

3. 义让群芳的“品德”。

钟会《菊花赋》:“早植晚登, 君子德也”, 是说菊花与其他花卉一起种植, 可却开在百花凋零之后, 甘受寂寞, 不与百花争艳, 有君子之德。古代君子是指道德情操高尚之人。将菊誉为“花中君子”, 固然与上文我们谈到的菊“傲风霜, 耐岁寒, 天赐之节操”有关, 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菊花和古代君子一样道德高尚, 义让群芳。清代黄山寿:“不是花中偏爱菊, 迟开都为让群芳”。明代贾如鲁在《爱菊论》中也有精辟的论述:“红粉笑风, 桃李茂于春矣, 菊不与之争艳;朱锦映日, 葵榴畅于夏矣, 菊不与之而竟芳。惟恬淡以自居, 镇静以俟时而已矣……是知有可爱之德, 而后有可爱之容。人之爱菊, 非以其可爱之容, 实以其可爱之德。不爱之以目, 而爱之以心。”

可见, 菊花之美不是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愉悦, 而是它所象征的人格魅力, 给人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与升华。因为这种人格明显带有儒家的思想烙印, 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共同追求的人格理想。

三、东篱、东篱客、陶菊、花中隐士——花中隐逸者也

菊花不仅被誉为“花中君子”, 还被誉为“花中隐士”。这主要源于“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对菊花的偏爱。宋周敦颐《爱莲说》云:“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爱菊, 把菊花视为知己, 无不是因为菊花与他一样有着傲世独立的风骨, 有着忠贞不屈的气节。他一生五次入世为官, 但在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冲突之时, 为追求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 毅然弃官归隐, 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气节, 不也是菊花精神的写照吗?

“隐士”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缮性》:“古之所谓隐士者, 非伏其身而弗见也”。《辞海》释“隐士”为:“隐居不仕的人”。隐士一定是有名的“士”, 一般的士隐居也不能称其为“隐士”。也就是说是有才能、有学问、能做官而不去做官之人, 才叫“隐士”。学者就中国复杂的隐士情形进行了归类, 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道家的隐士, 为了全真葆性, 终身不仕;另一类是儒家的隐士, 秉承孟子的“有道则仕, 无道则隐”的道德信条, 以政治的品德来决定自己的去留。前者以人性为依据, 后者以道德为旨归 (2) 。陶渊明显然属于儒家隐士, 在仕隐之间最终选择了归隐。归隐在魏晋时期虽已成为时尚, 而他却又不像大多数隐士那样标榜自己的超尘出世。他的归隐是真正的“心隐”, 并不在乎外在的环境。只要心静, 无求名利之心, 即使是在闹市, 也宛如南山。一句“心远地自偏”让多少无法摆脱功名利禄之人反思。彻底放弃名利心而归隐田园的陶渊明, 每日以酒遣怀, 与菊为伴, 在菊的幽香淡雅中陶冶性情。他种菊、品菊、赏菊、咏菊, 以菊花自比, 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 成为“田园诗之祖”。他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成为千古名句, 描绘出了他陶醉于自然, 物我两忘, 悠然自得的心境。菊花也因他而又有“东篱”“东篱菊”“篱菊”“陶菊”的雅称。陶与菊已融为一体, 杜甫《秋尽》:“篱边老却陶潜菊, 江上徒逢袁绍杯”。孟郊《秋怀》:“清诗既名眺, 金菊亦姓陶”。温庭筠《赠郑处士》:“醉汝陶令菊, 贫卖邵平瓜”。陶渊明借菊花升华了自己的境界, 菊花也因陶渊明具有了高洁、淡泊、孤傲的隐逸之风, “菊, 花中隐逸者也。”

四、延年、长生、更生、日精、延寿客、制颓龄——流中轻体, 神仙食也

菊花可以食用, 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屈原在《离骚》中吟道:“朝引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不仅菊花可以食用, 菊苗同样可食。陆龟蒙《杞菊赋》序中说:“皆树以杞菊, 春苗恣肥, 得以采撷, 供左右杯案。”人们食用菊花, 不仅为了充饥, 而是很早就发现了菊花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将菊花列为百草上品, 更有“久服利血, 轻身耐老延年”的说法。陶弘景《名医别录·上品》谓菊花“主治腰痛去来陶陶, 除胸中烦热, 安肠胃, 利五脉, 调四肢。”将菊花称之为“延年”“长生”就源于此。

魏晋时期, 由于受道教文化的影响, 这种服之可以延年益寿的菊花与道教追求长寿成仙的思想观念相暗合, 使菊花成为服之长生不老的“仙品”。魏人钟会《菊花赋》云:“流中轻体, 神仙食也。”西晋傅玄《菊赋》云:“服之者长寿, 食之者通神。”

东晋道士葛洪《神仙传》云:“康风子服甘菊花、柏实散, 乃得仙。”因此, 道家把菊花当作仙药, 认为服之者长寿, 食之者通神。吃菊花就像吃太阳的精华一样, 可以延年益寿, 所以称之为“更生”、“日精”。《拾遗记》曰:“背明国有紫菊, 谓之日精, 一茎一蔓, 延及数亩, 味甘, 食者至死不饥渴。”

由菊花酿制而成的菊花酒同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陶渊明《九日闲居》:“酒能祛百病, 菊解制颓龄”。菊又有“制颓龄”的雅称。与此同时, 菊花酒在古代又被看作是重阳节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重阳”即农历九月初九, 其名称源于《易经》, 易以阳爻为九, 将九定为阳数, 两九相重为重阳, 故名重阳节。从数字上说, 九为至阳之数, 重阳为两九相重, 已到极盛之地, 但物极必反, 盛极必衰, 预示着向反面而转化, 所以很多地方又将重阳九月九成为死亡节 (3) 。而茱萸和菊花均有辟邪之功效。据《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 长房谓之:‘九月九日, 汝当有大灾厄, 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 登山饮菊花酒, 此祸可消。’景如言, 举家登山, 夕还, 鸡犬羊牛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唐·郭震《秋歌》:“辟恶茱萸囊, 延年菊花酒”。宋代人给菊花和茱萸起了两个雅致的别号, 称菊花为“延寿客”, 茱萸为“辟邪翁”。从此, 登高饮菊花酒成为重阳节的主要内容, 后来纯粹演变为以菊花为主题的传统节日, 人们簪菊、食菊、饮菊、赏菊、咏菊等, 所以, 重阳节也叫“菊节”。

总之, 人们因喜爱菊花而赋予它如此之多的雅称, 这些雅称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解读菊花的雅称, 就是在解读菊文化, 在解读人们受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审美心理。人们赋予菊花的既有儒家所推崇的君子之德, 又有道家所追求的隐逸之风, 看似矛盾, 实则统一。其实就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安于贫穷、不慕荣利、独具风骨的人格理想。

参考文献

①《太平御览》卷九九六。

②殷伟《中国千古文人的隐逸之风》123页,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8。

高文化含义低文化含义 篇3

在日常生活交流中,当意大利人需要指代那个和自己面对面说话的人时,会用到tu、voi、lei这三个不同的人称代词。这是一段漫长的,从某个角度上来讲,甚至是复杂的语言变迁史。事实上,tu基本保留了其原来的意义,而lei和voi则随着时间的改变,它们的意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古罗马时期,罗马人对于对话的任何人——包括朋友、士兵,甚至是君王,都采用tu来称呼,应该说在最初期,在罗马人的概念里,并没有所谓的尊称和非尊称的形式出现。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就已经存在的大量的表达尊敬的头衔,以及鲜明的社会等级阶层划分而造成的。例如,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在那个时期,人们在与古罗马君王对话时,都是采用“Tu,nostro imperatore”(您,我们的君主)这样的形式来表现的。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在和君主对话时,人们开始采用voi来表达额外的敬意,同样地,在回应时,君主则会用对应的noi(第一人称复数),来表示一种区别于普通人的身份象征。在voi第一次被应用于对君主的称谓之后,voi这个人称代词在表达敬意的领域里面被更为广泛地采用了。这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对于后世的由拉丁语作为共同“母语”的众罗曼语中,至今仍有语言采用了第二人称复数的人称来作为其尊称形式,例如在法语中,表达尊称时,采用的就是第二人称复数的vous。此外,除了和意大利语同源的罗曼语系,voi对其他语系的语言也产生了很广泛深远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在中世纪后,诺曼人将voi的这种使用习惯带到了不列颠,这直接导致了古英语中表达第二人称单数概念的thou的弃用。

在此之后,用tu表示非尊称,voi表示尊称的语言习惯延续了千年之久,这同样体现在中世纪,直至文艺复兴初期。例如,伟大的意大利作家但丁在他的代表作品《神曲》里,對于多数人都采用tu的称谓,而对于一些重要的人物,比如他的梦中情人Beatrice,则采用了voi的形式。这种情况直到十五世纪中期的时候开始发生了改变。除了tu和voi之外,原本表示女性的第三人称单数称谓的lei,也加入了尊称的行列。佛罗伦萨著名的美第奇家族的第三位领导者洛伦佐·德·美第奇便要求他的下属们在使用voi的同时也使用lei来表达尊敬。这种语言现象在十六世纪的时候,随着西班牙语的同样的尊称形式(西班牙语也采用第三人称阴性单数来表示尊称)的引入而达到了高潮。尽管在当时voi依旧存在着,但是使用lei来表示尊称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习惯。

对于语言学界来说,为何一个原本表示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会成为尊称至今都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这是非常奇怪的,要知道在文艺复兴那个年代,性别在社会观念上的区别相对于现代而言是非常巨大的。对于一位需要表达敬意的人,不管男女,当时的意大利人都会采用Lei这个人称代词。注意此处的Lei需要首字母大写,以区别真正表示第三人称“她”的lei。同样地,之前在用Voi表示尊称时,首字母也需要大写,以区别真正表示“你们”的voi。

在接下去的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期间,voi和lei都是共存的两种尊称,人们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随着自身的语言习惯而在使用着两者中的一种。在这一阶段中,与lei同义的ella也被作为尊称使用。而在进入现代后,ella作为人称代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小,就只剩下了lei。

到了二十世纪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所统治的二十年间,lei被禁止作为尊称使用,一方面是由于它的外来因素(西班牙语),被认为是丧失了纯正的古罗马传统,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因为其缺少了“阳刚之气”,与法西斯的精神格格不入。因此,在那段时间里,意大利的学校、公共场合、官方活动中,voi的使用是必需的并且强制的。墨索里尼领导的法西斯党曾经对国民发起过一个著名的口号:“Accettate il voi e abbandonate il lei!”,也就是“接受voi,抛弃lei”的意思。在法西斯的短暂统治之前,意大利人使用voi和lei几乎是一样普遍的,但由于在法西斯时期voi的使用太过于强烈,以至于在法西斯倒台之后,voi一度被认为是和法西斯紧密联系的一种人称代词,更有甚者,一些人还错误地觉得尊称voi是法西斯的创造产物。因而在二战结束后,voi被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抵制了下去,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小、频率也越来越低了。意大利二十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学家、文学评论家和作家贝内德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之前一直习惯于使用voi作为尊称形式,受此影响也不得不改变了自己的语言习惯,改用lei了。

在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中,意大利人已普遍习惯于使用lei作为尊称,而voi作为尊称的使用也并没有完全消失,依旧出现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例如在反映古代情景的电影台词、描写历史年代的文学作品中,在商业信函中,以及在很多的意大利方言里。在这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意大利南部各方言里关于voi和lei的区别与运用。长久以来,南方方言中一般都是采用voi作为其尊称形式,而lei仅仅表示“她”的概念,这一点并没有因为法西斯的影响而有深刻的改变,因此,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在南方的学校里师生间的对话,家庭里母子间的对话,社会中人们的对话等等都非常自然地用voi来表达一种尊敬。

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相对于过去,可以明显感受到的是,尊称正在被应用得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在意大利年轻人之间,人们更习惯使用tu这种非尊称形式来进行交流。这在意大利北方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口语中,tu被大量地使用;相对地,南方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在传统的需要使用尊称的场合,人们还是在用着尊称。造成以上这种语言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方言的关系,其次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还可能是因为人们相信第二人称比第三人称更容易拉近对话双方之间的距离,至于礼貌与否,则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语言从口语场合被放到了书面语上,由于缺少了面对面的那个说话交流的人,lei依然能够被自然地运用。

总体上来说,相较于过去,tu的使用在现代更加地广泛,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社会等级阶层的消失,也就是说,过去的lei和tu的不对等使用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了。在过去的时候,一个社会地位高的人,例如领导者、高级官员、家的主人等等,在同一个地位较低的人,例如职员、低阶士兵、仆人等说话时,前者会很自然地称呼对方为tu,而后者则自然地用lei予以回应。在今日,lei的使用是相互的,哪怕是在明显的上下级关系中。或许我们还能找到的唯一的不对等运用尊称和非尊称的场合,就是体现在年龄上了,一般来说,一个长辈会对晚辈使用tu,而晚辈会用lei回应。但在这种情况下,从长辈身上并不存在着一种优越的,或者说倚老卖老的态度,同中国一样,这仅仅是一种晚辈向长辈表达尊敬和礼貌的文化传统而已。

在了解了意大利语中尊称和非尊称的历史和相互关系之后,相信意大利语学习者会对意大利语人称的使用上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这也会体现在今后同意大利人的交流之中,能够对于何时选用哪一种人称代词更有心得,从而帮助意大利语学习者更快地融入意大利社会文化。

参考文献:

如何理解企业文化冲突的含义解读 篇4

《企业文化概论》 课程论文

学 期

15-16学年第一学期

所在学院

农学院

专业班级

植物保护122

学生姓名

陈辉

学生学号

1108120201

二〇一五年十月三十

目 录

1企业文化冲突的含义及表现形式……………………………………1 1.1什么是企业文化冲突……………………………………………………………1 1.2企业文化冲突的表现……………………………………………………………2 2为什么国际市场大环境中企业冲突会时有发生……………………3 2.1在价值观方面……………………………………………………………………3 2.2在选择市场领域和方法方面……………………………………………………4 2.3在经营思想和管理方式方面……………………………………………………4 2.4在制度文化方面…………………………………………………………………4 3解决文化冲突的途径探索。…………………………………………5 3.1选择科学的整合模式和程序,并尽早制定周密的整合计划…………………6 3.2引入专职的整合人员……………………………………………………………6 3.3加强沟通…………………………………………………………………………7 4参考文献………………………………………………………………8

摘要: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企业以信息化为主导,是逐步走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企业。在现代云谲波诡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要完成从创业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而且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更加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所谓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它既指跨国企业在他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突。

关键词:文化冲突 企业文化 精神之柱

1、企业文化冲突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1.1什么是企业文化冲突

所谓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它既指跨国企业在他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突。

并购重组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一般而言,并购后的新企业都要进行业务整合,包括有形整合和无形整合。有形整合主要包括资产债务整合、组织结构整合、经营战略整合、员工整合等;无形整合主要是企业文化整合。

许多企业在并购前,往往会仔细调查被并购方的财务、市场和管理状况,而对企业文化方面的情况却极少考虑。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 2 动力,每个企业在其发展历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独特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但如果发生企业并购,两个或多个企业重新组合,企业文化的差异很可能会引发文化冲突。因此,企业并购后的文化整合及其管理,是解决并购双方(或多方)文化冲突、减少并购风险的重要方法。1.2企业文化冲突的表现

1.2.1经营理念的冲突

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经营理念,优秀企业往往着眼于长远,制定适宜的远景战略规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诚信经营,追求“双赢”或“多赢”。而有些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发展;生产经营过程中,热衷于一次性博弈,目光短视,较少顾及企业信誉,更谈不上企业品牌的创建。因此,企业并购后,可能在经营理念上并不统一,从而产生冲突。

1.2.2决策管理方面的冲突

由不同的经营思想导致企业决策机制的迥异。有的企业长期以来习惯于集体决策集体论功过以及集权管理;有的企业则强调分层决策独立决断和个人负责,以适应市场快速多变的要求。这种决策机制的冲突在来自不同的管理体制的领导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2.3价值观方面的冲突

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冲突往往表现为更深层次的更广泛范围的矛盾。价值观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它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准则,构成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不同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价值观体系,每个人也会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独特的价值观。3 企业并购时,企业文化冲突首先集中反映在员工个体不同的价值观上。具有差异性的价值观接触在一起,必然会相互摩擦、相互碰撞,每一个体都出于本能,极力维护自己长时期形成的价值观,轻视别人的价值观,使之不能形成统一的行为准则。

1.2.4劳动人事方面的冲突

基于经营思想和价值观的差异而导致用人制度的不同,也会成为冲突的前沿。一些企业在选人用人上长期习惯于套用行政机关那套衡量标准,片面强调政治素质、职务对等、个人历史、人际关系等。因而选拔的企业管理者不一定有管理才干。而优秀企业已经打破这种用人制度,更多地强调创新素质,强调贡献、成就和企业管理能力。认为只有这些素质才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由此形成的观念冲突,不仅给企业重组后的管理本身带来矛盾,也给员工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惑。

2.为什么国际市场大环境中企业冲突会时有发生

2.1在价值观方面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所在,在跨文化背景下的经营者坚持自己所习惯的思维方式、工作习惯和沟通方式,坚持“自我参照标准”,因而产生价值观的冲突。如我国某香烟生产厂家去美国参加一个大型展销会,带去了大量香烟作招待用和进行促销性散发,结果遭到抵制。霍夫斯特德(G.Hofstede)归纳出不同文化价值观的5个方面: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力差距,不确定性的规避,价值观念的男性度与 女性度,长期观和短期观,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这五个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距。

2.2在选择市场领域和方法方面

国际企业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将影响企业在战略决策过程中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市场以及选择进入的产品领域。在国际企业向海外市场提供何种产品和服务的全球经营战略决定过程中,跨国营销者必须充分考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例如美国产品一般使用鲜艳的颜色,表现出活泼、明朗、华丽的特色;而欧洲产品所用颜色柔和、浅淡,力求接近大自然。

2.3在经营思想和管理方式方面

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企业,在如何权衡经济效益与社会福利、短期获利与长远发展等问题时,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我国企业,通常缺乏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重视短期行为,较少考虑合作方的获利性;西方管理人员则多具有互利、效率、市场应变的思想,强调售后服务,重视长期行为;在决策方面,中方管理者习惯于集体决策承担责任,而外方管理者习惯于责权明确的分散决策,由个人承担责任。

2.4在制度文化方面

从层级制度上看,表现为组织设计中的文化冲突。根据霍夫斯特德的文化价值观理论,在权力距离较大的组织中,强调以团体为单位的培训和奖励机制,注重团队内人际关系和谐。相反,在权力距离指数较小的组织中,个人主义倾向要求业绩评估必须以个人的行为、效率和成就为基础,强调个人对组织的贡献。具有长期倾向文化的企业,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是用渐进的方式获得长期利润与增长;而弱长期倾向文化的企业,培训仅限于企业目前的需要,工资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关键因素。

跨文化差异对国际营销活动的影响,表现为对跨国企业内部管理和对外经营方面:

在内部管理上,由于来自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职员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生活目标及行为规范,这必将影响企业管理的正常运作,导致管理费用增加。文化差异给跨国企业的内部管理带来的冲突表现为:跨国企业内部管理的程式更为复杂;跨国企业的决策活动更加困难,文化上的差异致使跨国企业中的沟通和交流经常出现失误和误解;跨国企业的决策实施和统一行动的难度更大。

在外部经营上,企业所处微观环境中的供应商和营销中介是企业经营的合作伙伴,当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时,在与供应商、营销中介进行合作时可能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产生合作上的冲突,甚至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此外,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也将面临新顾客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挑战,在新的文化环境中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消费观念,是从自己的文化根基出发来考虑,而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会导致消费观念的差异性。跨国营销人员必须把握这种文化的差异性,避免跨国经营活动的失败。

3.解决文化冲突的途径探索。

发生文化冲突可以有效地采取适当方法对文化进行整合。3.1选择科学的整合模式和程序,并尽早制定周密的整合计划

文化整合具有很强的实务性,需要考虑并购的具体情况,而且比较复杂,可变因素较多,因此,在整合开始前,需要选择科学的整合模式和程序加以控制。

在为并购进行尽职调查阶段就应该开始为两个企业日后的文化整合做打算。虽然有律师和会计负责对有关财务和法律方面进行尽职调查,但还要组成专门的整合小组,负责研究企业的信息系统、人力资源、运营现状、客户服务及其他重要业务。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并购方要聘请专门顾问来研究目标企业的企业文化并与自己企业的相比较,确定其企业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再根据并购目标确定文化整合模式。

3.2引入专职的整合人员

如前所述,由于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进行整合有诸多难度和微妙之处,在整合过程中引入专职的文化整合人员,对很好的完成整合工作大有益处。专职整合人员全权负责购并后的整合业务,在确保将两个企业的业务运作在期限内完成有效组合的基础上,负责对被并购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并使母体企业的员工能容纳被收购企业等等。整合专职人员的职责可以概况为四个方面:推动整合进程,搭建整合机构,促进企业内外交流,保证短期见效。

由于并购个案的特殊性,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企业的整合是相同的。因此对专职整合人员而言,没有固定的职务说明,也没有固定的 工作界限,专职整合人员必须凭借自己的工作热情和经验尽快进入角色,自我定义其工作职责,每一天做什么,关注哪方面的问题,与谁联络,如何使价值增值等等。这要求专职整合人员必须有极强的独立判断能力,还要善于倾听,知道何时介入,使事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母体企业的深入了解也是专职整合人员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他能够向大家阐释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文化,谁有什么样的权限,找谁能解决问题。除此之外,专职整合人员还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人格魅力和感召力,人际交往能力强,容易使人产生信任感;(2)对文化差异十分敏感;

(3)不拘泥于自己原来日常工作领域的整合,而且应有全局观;(4)对于跨国并购企业的整合,还需具有扎实的外语功底。3.3加强沟通

几乎所有的并购后整合都会因一些障碍而受阻,不管这种障碍是来自于文化冲突,工作不够投入还是领导的责任不清,惟一的解决方法是进行有效的交流。交流有助于稳定业务和减少“安全岛”效应的突发。当员工对并购的原因不了解,或不清楚他们应当如何共事时,这种“安全岛”效应便会发生,员工们会退回到最熟悉的老路,以他们从前熟悉的方式做事,就像并购并没有发生一样。此后动力便会一点一点地消失,出现怠工、工作逾期甚至拒绝工作。一旦这种效应形成,再进行交流,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因此,在整合过程早期建立交流特别工作组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助于在员工、客户、供应商和所有其它主要股东中消除疑虑和不确定的感觉。在整个整合的过程中,沟通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整合中出现的许多误解和对抗,都是由于沟通不畅造成的。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并购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建立沟通渠道,保证各类信息在正式渠道中的畅通,应有机会让员工清楚整个并购的大致情形,如股权的变化、未来的经营方向等等。通用电气财务公司提倡在员工中间搞一次48小时的闪电沟通,向他们解释合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基本原则、预计利润以及对生产力的影响。思科(Cisco)公司是另一家有丰富并购历史的企业,他们在并购后马上向被并购企业的员工发放一份文件夹,内有新企业的拥有者的基本信息,思科高层经理的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还有一份8页的图表,用来比较两个企业的假期、退休、保险等福利待遇有什么不同。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做法,可以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成荣.企业文化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黄河涛.企业文化学概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3] 陈春花.企业文化管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高文化含义低文化含义 篇5

霜降[shuāng jiàng],指指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10月23日或24日。

古籍解释:

《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

《国语·周语中》:“火见而清风戒寒。” 三国 吴 韦昭 注:“谓霜降之后,清风先至,所以戒人为寒备也。”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十五章:“论节气,还不到霜降,这里已经下了好几场霜。”

霜降节气的含义传统解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气温降至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凝结成白色结晶体,称为霜。霜降是指初霜。不耐寒的植物将停止生长,呈现一片深秋景象,为欣赏枫叶的好时节。

霜降节气生活起居做好“四防”

1、防秋燥

起居上早睡早起。早睡能养阴,早起呼吸新鲜空气,可以养肺。而多吃芝麻、蜂蜜、银耳、青菜之类的柔润食物,以及生梨、葡萄、香蕉等水分丰富的水果可以滋阴润肺。

2、防湿邪

秋天的雨水多,须防湿邪带来的身体不适如水肿或腹泻。如果脾伤于湿气,就会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作埋下病根。

所以应该多吃莲子、苡米、冬瓜、莲藕、山药等祛湿的食物。

3、防秋悲

秋季养生防秋郁可多看喜剧片,感到开心就放声大笑。要适当多吃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豆类等;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等。

4、防贼风

高文化含义低文化含义 篇6

1.卷白菜:庆阳早期是周祖农耕文化的发源地, 当人们在田间地头劳动时即兴而舞, 因而, 在徒手秧歌中很多动作都离不开农民辛勤劳作的身影, 众所周知在大型徒手秧歌中是必定会出现“卷白菜”的队形, 因此, 其特有的动作也被称之为“卷白菜”。

左手高于头部, 右手与肩齐平, 脚下小碎步, 伴随着身体的前后起伏, 双手划小圆, 连续不断, 其余舞者紧随其后, 形成卷白菜的队形, 场面壮观甚是好看, 给人一种黄土地上不但有粗犷、豪迈还有内敛、含蓄的感觉。

2.抻臂:庆阳是一个民俗文化灿烂的地方, 抻臂就是在剪纸艺术中所提炼的, 在庆阳民间, 逢年过节, 娶媳嫁女, 满月祝寿, 农村妇女们都要打扫庭室, 裱糊墙壁, 制作窗花, 人们将日常的剪纸图案融入到了舞蹈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庆阳文化强烈的多元色彩, 且有一定的包容性。

抻臂动作相似于上臂扯皮筋, 用内力和外力对抗拉拽, 脚下踏步, 双肩前后摆动, 动作造型恰似剪纸与皮影中的人物, 在完成这个动作的时候, 抓住扣、推、挑三种动率, 配合身体的拧扭, 极其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3.十字步:提到秧歌, 每个人脑海中都会出现十字步, 陇东徒手秧歌也不列外, 在民间流传着一个口诀“头在心心上, 脚走边边上”, 做动作时头始终保持在“十”字的中轴线上, 脚踏着“十”字的边缘, 整个身体都自然摆动起来。

脚下与传统的秧歌“十”字步相似, 当跨出左脚时, 左臂伸开, 右臂搭与肩上, 头向左倾, 右脚卖出, 左臂高于头部, 右臂与肩齐平, 头向上看, 后退左脚时, 左右臂划圆, 右臂高于头部, 左臂与肩齐平, 后退右脚时, 双臂交叉, 左臂高于头部, 右臂与肩齐平, 低头。这个动作多数以男子为主, 表现黄土高原男子的粗犷与豪放。

4.挑扁担:挑扁担与卷白菜队形中的动作相似, 只是双手翘起放置身体两侧, 它来源于农民日常劳作的动作, 大家将平日用扁担挑东西的动作, 演化为舞蹈动作.双臂在身体两侧划小圆, 脚下小碎步, 身体前后起伏, 当跨步时抬头, 落脚时低头, 这个动作多数以女性为主, 来表现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辛勤劳作的生活状态, 也能体现陇东小女人的含蓄与娇羞。

5.大跨步:提到陇东很多人脑海中都会出现四个词“山大沟深”, 这是因为它处于黄土高远的沟壑区,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行走时, 由于地面的坎坷不平, 多数以跨步选择为主。陇东徒手秧歌中的大跨步也因此而得来。所以这个动作具有着浓郁的地域代表性, 是大小徒手秧歌中必不可少的动作。

6.甩臂:在徒手秧歌中, 手臂的动作显得十分丰富, 主要以大甩和小甩为主, 这个动作的原形来源于农民在杨麦子的动作。动作虽然简单, 但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 马步拉开, 双手在音乐节奏的变化下承大甩与小甩, 秧歌队里流传着这样的一个口号“大甩有劲利索, 小甩轻松软和儿”手臂的甩动表现出一种洒脱利落的风格。同时, 高原女性的柔媚体现的淋漓尽致。

7.缠绕臂:缠绕臂是陇东徒手秧歌的表演核心, 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动作, 它将黄土地上女人的热情中不失娇羞, 娇羞中不做作表现的恰到好处。脚下以前以后, 伴随着身体拧扭呈开关状态, 身体向里含, 低头表现娇羞, 大臂夹于身体两侧, 小臂划最大路线的圆, 一前一后, 按顺时针划圆, 重复很多次, 也不会使观众觉得单调, 仔细品味有一种女性的妖媚, 用方言说是“扭捏”的美。当男女对跳时, 眼神的互相交流, 就能看出魅力与迷人之处。

社火队中的秧歌群体, 多说身穿彩服, 扮演成各种人物角色的中青年农民列队组成, 扮演的都是一些不出声的“哑巴”, 靠造型和表演感染人。然而, 大型徒手秧歌的表演上, 对服饰有着一定的要求, 舞者的服饰也具有一定的地方民俗特色, 因庆阳东接陕西, 民俗风格具有一定的陕北特点, 男舞者上身穿着羊皮坎肩, 肩上有一小三角稍许的向外延伸, 并微微上翘, 这样肩便显得更宽, 以显示男子倒三角的健美体魄, 羊皮坎肩里身穿红色肚兜, 下身为挽裆裤, 宽大的挽裆裤会使得舞者在舞蹈的过程中, 不受动作的限制, 同时宽大的裤腿也显示了男子的阳刚之美;女舞者在舞蹈的过程中, 身穿具有陇东特色的红色长袖肚兜衣, 下身为长腿喇叭裤, 细腰, 这样更能显示女性的曲线美。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舞蹈艺术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飞速发展, 近20多年以来, 舞蹈人才辈出, 好的作品如雨后春笋, 大家都在寻求这舞蹈的创新, 却将本土的舞蹈文化所丢弃, 有句话说得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将本土的舞蹈文化更好的传承显得尤为的重要。

高文化含义低文化含义 篇7

【关键词】红色 英汉语 文化含义 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99-01

大千世界,五彩斑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颜色。但是,颜色不仅仅是一种色彩,在更大的层面上,它代表了特定的文化含义,体现在人们日常的词语使用上、语言运用中。由于中西方国家的历史、环境等因素的不同,颜色词所蕴含的内在含义也有所不同。在此,笔者以红色为代表,系统阐述红色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一、“红”在汉语中的文化含义

在中国人心目中,红色一般寓意喜庆和吉祥,人们用红色来祝福他人、驱逐邪恶、保护自己。但是早在远古时代,中国人的祖先曾用过黄色、黑色、白色代表喜庆和吉祥。直到汉朝,汉高祖称自己是“赤帝之子”,而“赤”就是红色,所以从那时起,红色就成为了人们崇尚的颜色。

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民俗都表明红色寓意吉祥。比如,过年过节要张贴对联,挂大红灯笼;嫁女娶妻要披红挂彩;有孩子降生要送红色喜蛋;送贺礼要用红纸包裹;开业典礼时要剪红色绸缎。

另外许多带“红”字的词语也蕴含吉祥喜庆之意,如“红白喜事”。说到“红白喜事”一词,毛泽东在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专门有所论述,“中国人把结婚叫红喜事,死人叫白喜事,合起来叫红白喜事,我看很有道理。”很明显,“红”在这里表示喜庆、吉祥之意。

除了表示吉祥,红色还可表示革命、得宠、美人等含义。

从政治角度讲,红色代表革命。如曹靖华在《飞花集·风雨六十年》中写到“各色人等,是红是白,无从识别”,又如 “红旗”“红歌”“红色革命”等一系列词汇。在“红”所表示的这一层含义中,其表达出的感情色彩多为褒义。

“红”除了表示革命还有“得宠、出名”之意。如曹禺在《日出》中写道:“顾八奶奶:嗯,他当明星,准红!”又如“网络红人”“当红明星”“红榜”“红火”等都表示出名、走运之意。

“红”除了表示以上两个意思之外,还可以表示金钱。

如老舍曾经在《四世同堂》中写道,“父亲的收入是仗着年底分红;一位掌柜的,按照老规矩,月间并没有好多的报酬。”又如巴金在《寒夜》中写道:“你年终一分红,就是二三十万,你哪管我们死活!”很显然,通过上述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可知, “红”的另外一层含义即为“金钱”。

“红”同时也是“美人”的代称,如“红颜知己”“红袖”“红粉佳人”“红颜薄命”“红袖添香”等。从“美人”之意出发,“红”字还可以表示月经或鲜血。如吐红、红铅等词。

从科学角度讲,身体某一部位的颜色可以反映人的身体状况。红色,作为一种色彩,自然也不例外。在汉语中,有许多带“红”字的词语都可以表示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活动。如“红光满面”,表示人的气色好,身体状况好。又如“面红耳赤”“脸红脖子粗”“脸红筋涨”等,都形容人在发怒时的样子。

二、“red”在西方文化中的文化含义

虽然在中国,与红色相关的词语多是表示吉祥、喜庆之意的,但是在西方,红色代表的多为暴力、危险、愤怒等意。如red in tooth and claw表示残酷无情;red activities 表示左派激进运动;Red Brigades指红色旅(它是意大利一个极左翼恐怖组织,其宗旨是对抗资产阶级,标志为一挺机关枪和一颗五角星);red除指暴力、危险还可以表示愤怒,如a red rag to a bull 除指斗牛的红布,还可指激起人怒火的事物,又如see red 表示大怒,大发脾气;red?鄄headed狂怒的。更令人想不到的是,“red”除表示“发怒”外,还可以表示害羞,如The little girl always becomes red?鄄faced when she sees strangers.(这个小女孩在见到生人的时候总是脸红)

另外,“red”还有如下几层特定含义:

因为在财务中记账时记录借方项目或亏损差额用红墨水。所以,久而久之,red在经济领域常指亏损,如red?鄄ink 表示赤字分录;red balance 表示赤字差额。

红色除拥有以上文化含义之外,还可表示对某一类人的贬称。如redneck。“redneck”由red和neck两部分组成,按字面意思讲,可以翻译为“红脖子”,用来代指美国南方农民,以此来讽刺他们粗暴的性格、顽固的思想以及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但是现在,redneck也可以表示一般干粗活和具有种族歧视的人。还如redskin,则是对对北美印第安人带有贬义色彩的代称。

在西方,红色除以上意思之外,还可以表示性、淫秽。如(1)a red waste of his time 他那因放荡而浪费的青春(2)a red light district 花街柳巷/红灯区(“红灯区”这个词首先出现于1890年代的美国,因为当时妓女会将红色的灯放在窗前,藉此吸引她们的顾客,所以现在就用red?鄄light district代指以卖淫为主的地区。

虽然在西方,红色多表示贬义,但是由于远东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红色在西方也可表示欢乐、热烈、奋发向上等文化意义。譬如,red?鄄letter days是指喜庆的日子。再如,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omebody 指通过铺红地毯的方式来表示对某人的欢迎,所以在一些比较隆重的场合,如电影节、音乐节,我们都可以看到红地毯的存在;还如,red?鄄blooded用来形容人精力充沛,活力无限。

从古至今,颜色词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与当地的民俗、历史等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所以研究不同颜色的不同文化差异,对于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宋宏.英汉语“红色”的概念隐喻比较研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2]丁鹏辉.浅析英语“red”与汉语“红”内涵的差异[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1

[3]张超.英语和汉语中红色的文化意义比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

[4]彭雪华 曾庆芳.从颜色词看中西文化差异[J].南昌大学学报,2003

高文化含义低文化含义 篇8

1. 越南东湖年画的出现

越南东湖民间木刻年画, 还称东湖画, 是越南的一个民间画派之一, 以产于越南北宁省顺城县双湖社东湖村而得名。自古以来, 整个东湖村的人民一代接着一代专门制作年画。兴盛时期, 特别是每逢过年的时候, 村里人都是繁忙的景象。据历史记载, 大概十二世纪李王朝就出现了专门制作木刻、年画的地方, 到陈朝末期出现了纸钱民间年画的一种表现。至今民间画派几乎走向衰落, 但像北宁的东湖画、河内的金黄画的画派等仍然得到关注和保护1。

2. 越南东湖年画的含义

民间年画主要服务于平民老百姓的精神生活, 着重于祭祀崇拜或装饰美化等活动。每逢新年时, 农民们又纷纷上市买回年画, 贴在墙上。年画的题材是贴近农民的生活、人民所熟悉的内容以及表达了人民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和美好愿望。作为民间画派的一个门类之一, 东湖年画基本上也具有上述这些特点。

越南一位著名诗人黄琴已经写道:“东湖画, 鸡、猪显得明晰。‘叠纸’上鲜明一股民族气息。”2两句话概括了东湖年画的特点。第一大特点是东湖年画中动物形象的运用十分丰富, 第二大特点是东湖年画使用了独特的质料:‘叠纸’, 第三大特点是东湖年画纯朴的艺术风格以及浓厚的民族特色。

二、越南东湖年画中的动物形象分析

1. 东湖年画中动物形象的来源

东湖年画中动物形象之所以成为主导的题材之一, 其原因首先来自古代先民征服自然与发展生产的需要。为了生存下去, 人要与自然环境和万物相融合, 原始时期的狩猎禽兽活动, 经过积累多少经验才将豕、鸡、牛、羊等逐渐定为家畜之类, 喂养于家满足人的饱食需求。动物形象普遍见于民间歌谣、俗成词语、神话传说、民间书画、文艺作品中。这说明, 动物形象在人的生活里就那么亲密、那么熟悉。3。

其次, 东湖年画的主要对象是农民, 服务于农民的日常生活审美需求, 因而题材要合乎于农民的知识背景, 接近人民的生活, 取材于日常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东胡年画中所出现的鸡、鸭、猪、牛、羊, 鼠、猫、龙、蟾蜍等动物形象和各种生活生产、民间娱乐活动都是人民日常生活和年假节日所熟悉的景象, 既是民众生活中各个事项的展示又是向往美好生活愿望的寄托。

2. 东湖年画中的动物形象和十二生肖

自从出生以来, 十二生肖几乎随时都陪伴着人们, 首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属相, 到了结婚、盖房等终身大事时选择吉日也凭着天干地支, 择偶有时也要看双方的属相是否相合等。生肖文化也是一种民俗事项, 成为各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融入整个文化体系, 影响了民众的生活生产活动和思想思维感情。

越南民间歌谣里动物形象非常普遍, 无论是可爱的鸡、猪、牛、狗还是象征着神圣的龙、凤等动物都很生动活泼。这些动物跟人民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并体现了人民的生活经验。由此可见, 动物形象很早就跟民众生活发生密切关系, 丰富了民族的民间文化内容。

三、越南东湖年画中的动物形象及文化含义

东湖年画的文化含义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印制技术和纯朴的彩色质料, 而最鲜明的表现在其十分丰富的题材内容。东湖年画的题材大部分来自民众日常生活:生产经验、生活方式、精神生活、娱乐活动等各个方面。就东湖年画中的动物形象而言, 也充分地反映越南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如:农业水稻文化、动物信仰崇拜、民间艺术风格、人文道德观念等。

东湖年画的独特价值是那些通俗、亲密的题材, 通过寓意、写实等艺术手法再现了整个民众生活、历史时期和文化面貌。每一幅画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祝愿, 一个传播信息。这使东湖画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特别引人注目。牛是农业文化不可缺少的形象, 越南是一个农业国家, 具有悠久的水稻农业文化, 其中牛是非常重要的动物4。

四、中国年画对越南东湖年画的影响

越南和中国是山水相连邻邦, 有着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越中两国文化的借鉴是必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化传统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越南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在许多方面向中国学习和借鉴。本文在中国读书的过程当中也有一段时间研究中国文化所以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年画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国年画也有《耗子婚礼》和《鱼钻莲》等, 其内容与越南《耗子婚礼》和《鱼和莲》的民俗含义是差不多的。这一点说明越南民间东湖年画深受了中国年画的影响。在发展过程当中, 东湖民间年画发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继承了民族文化的特点, 创造出颇有民族精神文化的作品, 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事项。

五、结语

可以说, 东湖民间年画中动物形象的展示都含有深刻的民俗文化内容, 接近于民众生活, 表达人民的美好愿望, 传播了民族的传统精神, 因此一直长久的存在于民间。除了喜庆吉祥庆祝之类, 东湖年画的题材还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日常生活等, 很多作品也广为流传, 深受读者的喜爱。至今, 东湖年画村经过一段衰落时期也渐渐走上发展轨道, 但在发展过程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年画的质料现在借用较多工业质料, 不再是纯自然性质的, 因此颜色也不象以前那么鲜艳美丽, 减少了民俗意义。年画上很多题词不是被去掉就是作歪了, 不能形容了, 使年画所要表达的意义失去了完整性, 有的流传下来意义变成莫名其妙了。

富有民族精神文化的东湖年画应该作为国家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受到足够的重视和适当的发展。实际上, 现在东湖年画村从事年画制作的家庭不多了, 几乎都换成别的行业。但可喜的是年轻人现在慢慢对东湖民间年画感兴趣, 对其加以了解、研究。为了能够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将年画推广至更多的地方, 年画的风格、题材、规格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形式丰富多样, 质料有纸版、木版等。年画还出现在挂历上, 邮票上, 纪念卡上, 走进了越南各个家庭里, 走到世界各国朋友家里。

注释

11.潘继丙.越南风俗[M].文化通信出版社, 2005年.

22.陈登金庄.东湖年画之美.科学杂志[J].胡志明市文化与艺术高等学校, 2010年.

33.陈玉增.越南文化本色归根[M].胡志明市出版社, 2001年.

上一篇:多年的好朋友结婚祝福语下一篇:5.4青年节演讲稿:践行五四精神,唱响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