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知识点小结(共10篇)
传染病学是临床执业考试中一门学科,在临床执业考试中有着比较重要的部分,基础比较差的考生很难掌握传染病学的知识点,为了帮助考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传染病学的知识点,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1.传染病学知识点:恙虫病(tsutsugamushi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本病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播给人。临床上以叮咬部位焦痂或溃疡形成、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周围血液白细胞数减少等位特征。【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前3周内是否到过恙虫病流行地区,在流行季节有无户外工作、露天野营或在林地草丛上坐、卧等。
(2)临床表现:起病急,高热,常伴寒战、剧烈头痛、全身酸痛等,颜面及颈胸部潮红,结膜充血等。特征性体征:
① 焦痂与溃疡:本病之特征。焦痂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其边缘突起,如围堤状,周围有红晕,如无继发感染,则不痛不痒,也无渗液。痂皮脱落后即成溃疡。焦痂可见于体表任何部位,但多见于腋窝、外生殖器、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腰背等处。
② 淋巴结肿大:焦痂附近的淋巴结常明显肿大,可移动,常伴疼痛和压痛。③ 皮疹:多出现于病程4~6天。皮疹常为暗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多散在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皮疹持续3~7天后消退,不脱屑,可遗留少许色素沉着。
④ 肝脾肿大(3)实验室检查:
① 血象:周围血白细胞数减少或正常,中性粒核左移,淋巴细胞数相对增多。② 血清学检查:变形杆菌OKK凝集试验(外斐反应)效价1:160或以上有诊断意义;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试验;斑点免疫试验;ELISA。
③ 病原学检查:病原体分离,分子生物学检查。【治疗】
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对本病有良好疗效。
2.传染病学知识点:伤寒(typhoid fever):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性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腹痛、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等。伤寒细胞(typhoid cell):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胞碎片,称为伤寒细胞。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为伤寒小结(typhoid nodule)或伤寒肉芽肿(typhoid granuloma)。
肥达反应(Widal test):又称肥达试验,伤寒杆菌血清凝集反应。用伤寒杆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杆菌鞭毛抗原共五种,采用凝集法测患者血清中各种抗体的凝集效价。对伤寒有辅助诊断意义。【临床表现】 典型伤寒分为四期。
(1)初期:病程第一周。起病缓慢,最早的症状是发热,热度呈阶梯型上升,可伴有全身不适、酸痛、消化道症状;右下腹可有轻压痛。(2)极期:病程2~3周。
① 持续发热:多为稽留热型。
② 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耳鸣、重听或听力下降,严重者有谵妄、颈项强直甚至昏迷。
③ 相对缓脉:心肌炎时不显示。
④ 玫瑰疹:病程7~14天出现。主要分布于在胸、腹及肩背部。压之褪色。⑤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差,舌苔厚腻,多便秘,偶腹泻,腹部不适,右下腹可有深压痛
⑥ 肝脾肿大。
肠出血、肠穿孔多在本期出现。
(3)缓解期:病程第四周。发热逐步下降,神经、消化系统症状减轻。
(4)恢复期:病程第五周。体温正常,神经、消化系统症状消失,肝脾恢复正常。【并发症】
(1)肠出血: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多出现在病程2~3周。常有饮食不当、活动过多、腹泻及排便用力过度等诱因。少量出血时可无症状或仅有头晕、心率加快等表现,大便潜血阳性或柏油样大便。大量出血时,常表现为体温突然下降,头晕、口渴、恶心、烦躁不安等。(2)肠穿孔:最严重的并发症。常发生于病程2~3周。穿孔部位多位于回肠末段。穿孔前可有腹胀、腹泻或肠出血等先兆。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突然疼痛,伴恶心、呕吐,以及四肢冰
冷、呼吸急促、脉搏浅速、体温和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休克期)。经1~2小时后,腹痛和休克征可暂时缓解(平静期)。但不久体温迅速上升,腹痛持续存在并加剧;出现腹胀、腹壁紧张,全腹压痛和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移动性浊音等腹膜炎体征;白细胞数升高,腹部X线检查可发现膈下有游离气体(腹膜炎期)。
(3)中毒性肝炎:常发生于病程1~3周。检体可见肝脾肿大和压痛。ALT轻至中度升高。(4)中毒性心肌炎:常出现于病程2~3周。有严重的毒血症状,主要表现为脉搏增快、血压下降,第一心音低钝、心律失常。心肌酶谱异常。(5)支气管炎及肺炎:多发生于极期。
(6)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多发生于病程1~3周。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黄疸加深,接着出现少尿、无尿。
(7)其他并发症:急性胆囊炎、脑膜炎等。【诊断】
(1)流行病学依据:当地的伤寒疫情、既往是否进行过伤寒菌疫苗预防接种,是否有过伤寒病史,最近是否与伤寒病人有接触史,夏秋季发病等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依据:起病缓,持续发热1周以上;腹胀、便秘或腹泻;表情淡漠、呆滞,伤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白细胞不升高,嗜酸细胞降低;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则有助诊断。
(3)实验室依据:血和骨髓培养阳性有确诊意义。外周白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反应阳性有辅助诊断意义。【鉴别诊断】
病毒性上呼吸道炎,细菌性痢疾,疟疾,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血行播散型结核病,恶性组织细胞病
传染病学知识点:【治疗】
(1)病原治疗:经验治疗的首选药物为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儿童和孕妇伤寒患者宜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2)并发症的治疗:
a.肠出血:①绝对卧床休息,密切监测血压、脉搏、血便量;②暂时禁食;③若患者烦躁不安,可给予地西泮;④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⑤止血药;⑥必要时输血;⑦内科治疗无效时手术治疗。
b.肠穿孔:①局限性穿孔的患者应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控制腹膜炎;②肠穿孔并发腹膜炎应及时手术治疗,同时用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控制腹膜炎。
c.中毒性心肌炎:①严格卧床休息;②保护心肌药物,如高渗葡萄糖,维生素等;③必要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④若出现心衰,应用洋地黄和利尿剂维持至症状消失。d.溶血性尿毒综合征:①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控制伤寒杆菌的原发感染;②肾上腺皮质激素;③输血,碱化尿液;④小剂量或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抗凝;⑤必要时血液透析。e.肺炎、中毒性肝炎、胆囊炎和DIC:相应内科治疗措施。
3.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指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侵入血液循环,激活宿主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内源性介质,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并作用于机体各个器官、系统,造成组织、细胞破坏,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以休克为突出表现的危重综合征。【诊断】
下列征象预示休克发生的可能:
① 体温过高(>40.5℃)或过低(<36℃)② 非神经系统感染而出现神志改变 ③ 血压<90mmHg或体位性低血压
④ 心率增快、与体温升高不平行,或出现心律失常 ⑤ 尿量减少(<0.5ml/kg),至少一小时以上
⑥ 血象示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或减少 ⑦ 不明原因的肝肾功能损害 【治疗】
(1)抗感染治疗:选用强力的、抗菌谱广的杀菌剂进行治疗,并以在组织中能达到足够杀菌浓度的抗生素为宜。
(2)抗休克治疗:除积极控制感染外,应针对休克的病理生理给予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调整血管收缩功能,消除血细胞聚集以防止微循环瘀滞,以维护重要脏器功能等。
a.补充血容量:扩容治疗是抗休克治疗的基本手段。① 胶体液: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浆、白蛋白或全血。② 晶体液:碳酸氢钠格林液和乳酸钠格林液等平衡液。
一般先输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平衡盐液),有明显酸中毒者可先输5%碳酸氢钠盐液。滴液速度先快后慢,用量宜先多后少,尽快改善微循环、逆转休克状态。
扩容要求达到:①组织灌注良好,患者神情安宁,口唇红润,肢体温暖,紫绀消失;②收缩压>90mmHg,脉压>30mmHg;③脉率<100次/分;④尿量>30ml/h;⑤血红蛋白恢复基础水平,血液浓缩现象消失。
b.纠正酸中毒:首选缓冲碱为5%碳酸氢钠,次为11.2%乳酸钠(肝功损害者不宜用)。c.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①扩血管药物:适用于低排高阻型休克,应在充分扩容基础上使用。常用:α受体阻滞剂,如酚妥拉明;β受体兴奋剂,如异丙肾上腺素;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山莨菪碱; ②缩血管药物 d.维护重要脏器功能:
①强心药物的应用
②维护呼吸功能,防止ARDS:经鼻导管或面罩间歇加压吸氧 ③肾功能的维护
④脑水肿的防治:血管解痉剂、高渗脱水剂、大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⑤DIC的治疗:中等剂量肝素 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3)抗内毒素治疗和抗炎症介质治疗
4.传染病学知识点:霍乱(cholera):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属我国甲类传染病。典型患者由于剧烈呕吐和腹泻,可引起严重脱水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胃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水、食物、生活密切接触和苍蝇媒介而传播,以经水传播最为重要。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胃酸有杀灭弧菌作用,只有在大量饮水、进食或胃酸缺乏,并有足够的细菌进入才发病。病后可获一定的免疫力,持续时间短,可再感染。(4)流行季节与地区:流行高峰多在7~9月,有分布在沿江沿海为主的地理特点。【发病机制】
霍乱弧菌侵入人体后发病与否取决于机体的胃酸分泌水平、霍乱弧菌的量和致病力。若曾进行胃大部切除术使胃酸分泌减少或大量饮水、大量进食使胃酸稀释,或者食入霍乱弧菌的量超过10均能引起发病。
霍乱弧菌突破胃酸屏障,进入小肠后,穿过肠黏膜上的黏液层,粘附于小肠上段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上,并产生霍乱肠毒素(即霍乱原,choleragen)。霍乱肠毒素使GTP酶活性受抑制,导致腺苷环化酶(AC)持续活化,使三磷酸腺苷不断转变为环磷酸腺苷(cAMP)。当细胞内cAMP浓度升高时,刺激肠黏膜隐窝细胞过度分泌水、氯化物及碳酸盐。同时抑制绒毛细胞对钠和氯离子的吸收,使水和NaCl等在肠腔积累,因而引起严重的水样腹泻。霍乱肠毒素还能使肠黏膜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增多,使腹泻水样便中含有大量黏液。此外,胆汁分泌减少,因而大便可成“米泔水”样。【病理生理】
(1)水和电解质紊乱:剧烈呕吐和腹泻导致水和电解质大量丢失所致。严重者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
(2)代谢性酸中毒:由于腹泻丢失大量碳酸氢根;周围循环衰竭,组织无氧代谢产生大量乳酸;急性肾衰时,不能排泄代谢的酸性物质。【临床表现】
(1)吐泻期:以剧烈腹泻开始,继而出现呕吐。一般不发热。
① 腹泻:发病的第一个症状。其特点为无里急后重,多数不伴腹痛,排便后自觉轻快感。排出的粪便初为黄色稀便,后为水样便,以黄色水样便多见。严重者排出白色混浊的“米泔水”样大便。
② 呕吐:一般发生在腹泻之后,不伴恶心,多为喷射性呕吐。(2)脱水期:
① 脱水:分轻、中、重三度。轻度脱水,可见皮肤黏膜干燥,皮肤弹性略差;中度脱水,可见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声音轻度嘶哑,血压下降和尿量减少;重度脱水,则出现皮肤干燥,没有弹性,声音嘶哑,并可见眼眶下陷,两颊深凹,神志淡漠或不清的“霍乱面容”。
② 循环衰竭:可出现失水性休克。
③ 尿毒症、酸中毒:表现为呼吸增快,意识障碍。
④ 肌肉痉挛:大量钠盐丢失所致。表现为痉挛部位的疼痛和肌肉强直状态。⑤ 低血钾:肌张力减弱,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腹胀,心律紊乱等。
8~9(3)恢复期/反应期:腹泻停止,症状消失,逐渐恢复。可出现反应性低热。【诊断】
在霍乱流行季节、流行地区,任何有腹泻和呕吐的病人,均应考虑霍乱的可能,因此均需做排除霍乱的粪便细菌学检查。凡有典型症状者,均应先按霍乱处理。确诊:具有下列之一者,可诊断为霍乱。
① 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② 在霍乱疫区、流行期间内有典型的霍乱腹泻和呕吐症状,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和肌肉痉挛者。虽然粪便培养未发现霍乱弧菌,但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③ 疫源检索中发现粪便培养阳性前五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霍乱。【治疗】
治疗原则:严格隔离,及时补液,辅以抗菌和对症治疗。(1)严格隔离(2)及时补液:
补液原则:早期、迅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钙、见尿补钾。
① 静脉输液:常用541溶液,即每升溶液中含氯化钠5g,碳酸氢钠4g,氯化钾1g,另加50%葡萄糖20ml,以防低血糖。
② 输液的量和速度:应根据失水程度而定。严重者开始每分钟可达40~80ml,24小时总入量按轻、中、重分别给3000ml~4000ml、4000ml~8000ml、8000ml~12000ml。儿童患者补液量按:24小时静脉补液量轻者为100~150ml/kg,中型150ml~200ml/kg,重度200~250 ml/kg。对轻、中型脱水的患者可予口服补液,重型、婴幼儿及老年患者则先行静脉补液,待病情好转或呕吐缓解后再改为口服补液。
轻、中型脱水病人ORS用量,最初4~6小时成人服750ml/小时,体重不足20kg的儿童250ml/小时,以后依泻吐量增减,一般按排出1份大便给予1.5份液体计算。
③ 口服补液:一般用葡萄糖20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加水1000ml。适用于轻型患者。
(3)抗菌治疗:多西环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4)对症治疗:纠正酸中毒、纠正休克和心力衰竭、纠正低血钾、抗肠毒素治疗。5.传染病学知识点:细菌性痢疾(bacillary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又称志贺菌病。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流行于夏秋季。主要临床表现是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可伴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甚至发生中毒性脑病。【临床表现】 急性菌痢:
(1)普通型(典型):急起畏寒高热,伴头痛、发热、食欲减退,并出现腹痛腹泻,先为稀水样大便,后为脓血便,每日10~20次或以上。里急后重明显。常伴肠鸣音亢进,左下腹压痛。
(2)轻型(非典型):无明显发热。急性腹泻,每日大便10次以内。稀便有黏液无脓血。(3)中毒性菌痢:2-7岁儿童多见,起病急骤,病势凶险,突然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可有嗜睡、昏迷及抽搐,迅速发生循环及呼吸衰竭。临床以严重毒血症、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为主要临床表现,局部症状轻甚至缺如。
①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表现为感染性休克,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皮肤出现花斑。心率加快,脉搏细数,血压下降,心肾功能不全,意识障碍。
② 脑型(呼吸衰竭型):以严重脑症状为主。早期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典型呈喷射状呕吐,面色苍白,血压升高,意识障碍;严重者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③ 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之表现,病死率很高。【治疗】(1)急性菌痢:
① 一般治疗:必须卧床休息,忌疲劳。应继续进食,以流质为主,或半流质少渣饮食。② 对症治疗:均应口服补液。
③ 抗菌治疗:成人首选氟喹诺酮类。学龄前儿童忌用。(2)中毒性菌痢:
① 抗菌治疗:氟喹诺酮类。
② 抗休克治疗:扩充血容量,早期尽快输液,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碳酸氢钠;解除血管痉挛,用山莨菪碱(6542);防止脑病,发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或用冬眠合剂。6.传染病学知识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cerebrospinal meningitis,meningococc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脑实质损害。【临床表现】
(1)普通型
① 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主要表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② 败血症期:高热、寒战、体温迅速达40℃左右,伴明显毒血症症状,如头痛、全身不适、精神萎靡等。患者可以皮肤、眼结膜、软腭黏膜的瘀点、瘀斑,开始为鲜红色,以后为紫红色,病情严重者迅速扩大,中央可呈紫黑色坏死或大疱。
③ 脑膜炎期:主要是神经系统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呈喷射状,烦躁不安,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等脑膜炎刺激征,重者有谵妄、神志障碍及抽搐。
④ 恢复期:体温下降,症状好转。(2)暴发型:
① 休克型:起病急骤,高热、寒战,伴头痛、呕吐,短时间内出现皮肤、黏膜的广泛瘀点、瘀斑,可迅速融合成大片伴中央坏死。随后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症状,易发生DIC。
② 脑膜脑炎型:主要表现为脑膜及脑实质损害,除高热、头痛、呕吐外,意识障碍加深,并迅速进入昏迷状态。可反复惊厥,锥体束征阳性,脑水肿。重者有脑疝。
③ 混合型:病情极重。【诊断】
(1)冬春季,本病发生或流行地区。
(2)儿童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3)实验室检查:
① 血象: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明显升高。
② 脑脊液检查:确诊的重要方法。可见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混浊,白细胞数明显升高达1000×10/L以上,以中性粒增高为主,蛋白质含量增加,糖及氯化物明显降低。
③ 细菌学检查:确诊的重要手段。在皮肤瘀点处刺破挤出组织液做涂片或染色;取血液、皮肤瘀点刺出液或脑脊液做细菌培养。
④ 血清免疫学检测:检测特异性抗原或抗体。【鉴别诊断】P194 【治疗】暴发型(1)休克型:
① 尽早应用有效抗菌药物:青霉素G ② 迅速纠正休克:在纠正血容量及酸中毒的基础上,如休克仍无好转,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可用山莨菪碱。
6③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短期应用,减轻毒血症,稳定溶酶体,解痉,强心,抑制血小板凝集。可用氢化可的松。
④ 治疗DIC:肝素
⑤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心率加快时用强心剂。(2)脑膜脑炎型:
① 尽早应用有效抗菌药物:青霉素G ② 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及时脱水治疗,防止脑疝及呼吸衰竭,可用20%甘露醇。③ 肾上腺皮质激素:减轻毒血症,稳定溶酶体,解痉,强心,抑制血小板凝集,减轻脑水肿,降颅压。可用地塞米松。
④ 呼吸衰竭的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⑤ 高热及惊厥:降温,镇定剂。
7.传染病学知识点: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经皮肤和黏膜接触含钩体的疫水而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有急起高热,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腓肠肌压痛。【临床表现】
(1)早期(钩体败血症期):
① 发热:急起发热,伴畏寒或寒战,多为稽留热,热程约7天。② 疼痛:头痛明显,一般为前额部。全身肌肉酸痛。③ 乏力:乏力显著,尤其是腿软明显,甚至不能站立行走。④ 结膜充血:第一天即可出现,迅速加重。
⑤ 腓肠肌痛:第一病日即可出现,有轻度压痛,重者疼痛剧烈,不能行走,拒按。⑥ 浅表淋巴结肿大:以腹股沟淋巴结多见,其次为腋窝淋巴结,质软,有压痛。⑦ 其他:咽痛、充血、扁桃体肿大等。总结:“发热酸痛一身乏,眼红腿疼淋结大”
本期持续3~5天,绝大部分病例此时钩体自血液及脑脊液中消失。(2)黄疸出血型:
① 肝损害:食欲减退,恶心,呕吐,ALT升高,肝脏轻至中度肿大,触痛,脾轻度肿大。
② 出血:常见鼻出血,皮肤黏膜瘀斑,咳血,尿血,阴道流血,严重者消化道大出血引起休克或死亡。
③ 肾脏损害:蛋白尿,血尿,管型,重者肾衰。【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临行季节、地区,易感者在近期(20天内)有接触疫水或接触病畜史。(2)临床表现:
① 四个基本症状:畏寒发热、头痛腰痛、腓肠肌痛、乏力表现; ② 四个基本体征:结膜充血、淋巴结肿、腓肠肌压痛、出血倾向。(3)实验室检查:
① 一般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轻度增高或正常;轻度蛋白尿,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管型。
② 血清学检查:
显微凝集试验(MAT):一次凝集效价≥1:400,或早晚两份血清比较,效价增加四倍有诊断意义。
ELISA:测IgM抗体 流式细胞术:
③ 病原性检查:血培养或核酸检测 【治疗】
病原治疗:杀灭病原菌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和根本措施,强调早期应用有效的抗生素。青霉素:首选
赫氏反应:一种青霉素治疗后的加重反应,多在首剂青霉素后半小时至4小时发生,是因为大量钩体被青霉素杀灭后释放毒素所致,当青霉素剂量较大时易发生,故青霉素宜首剂小剂量和分次给药。其表现为患者突然出现寒战、高热,头痛、全身痛、心率和呼吸加快,原有症状加重,部分病人体温骤降、四肢厥冷。一般持续30min至1小时。赫氏反应亦可发生于其他钩体敏感药物治疗的过程中。
一、定义
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 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它是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二、基本模式
三、判断依据
1.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只能是两种。
2.反应物、生成物都是化合物, 没有单质。
3.反应中, 反应物相互交换成分, 组成新物质。
四、实质
在溶液中进行的复分解反应, 大都是酸、碱、盐电离后进行的离子间的互换反应。当溶液中存在某些离子能相互结合而使其浓度迅速减小时, 反应就向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从而发生复分解反应。
五、能发生或进行到底的依据
复分解反应要进行, 电离出的离子混合后, 浓度要减小。若离子浓度不减小, 则反应不能发生。例如, KNO3+NaCl≠NaNO3+KCl。能使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的情况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形:
1.反应中有溶解度极小的物质生成 (即产生沉淀, 用“↓”表示) 。例如:
2.反应中产生了气体物质 (用“↑”表示) 。例如:
3.反应中有水生成。例如:
只要具备了上述条件之一, 复分解反应即可进行到底。
六、反应规律与条件
1.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规律:酸+碱→盐+水。
条件:反应物至少有一种可溶, 一定有水生成。盐酸、硫酸、硝酸等强酸可以跟任何碱 (无论可溶性或难溶性的) 发生中和反应。例如, 下列反应都能够发生:
2.盐与碱的反应
规律:盐+碱→新盐+新碱。
条件:参加反应的碱和盐都必须可溶, 反应一定要在溶液中进行, 而且生成物中有难溶性的碱 (或盐) 产生或有气体生成。例如, 下列碱跟盐的反应, 就能够发生:
3.酸与盐的反应
规律:酸+盐→新酸+新盐。
条件:有三种情况:
⑴强酸与弱酸盐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例如:
⑵难挥发性酸 (即高沸点酸) 与易挥发性酸的盐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例如:
⑶生成的盐既不溶于水, 也不溶于反应中生成的酸, 则此类复分解反应可以发生。例如:
4.盐与盐的反应
规律:盐+盐→两种新盐。
条件:参加反应的两种盐都必须是可溶于水, 反应一定要在溶液中进行, 且生成的两种盐里至少有一种不溶于水。例如:
1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剧烈的腹泻、呕吐、脱水、肌肉痉挛、周围循环衰竭、电解质平衡紊乱等,严重时出现肾功能衰竭及代谢性酸中毒。典型病人病情来势凶猛,发展迅速,若治疗不及时会很快因脱水、严重衰竭而死亡。
2菌痢(细菌性痢疾)
菌痢是夏秋季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菌痢是由志贺氏菌属细菌引起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并伴有全身中毒症状。菌痢比较可怕的一种类型为急性中毒性菌痢。它起病急、发展快,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可达40℃以上,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惊厥,甚至昏迷和呼吸衰竭。
3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甲、乙、丙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一般1个月左右可恢复健康。
4感染性腹泻
从广义上讲,感染性腹泻系指各种病原体导致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这种疾病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大类:炎症性腹泻及分泌性腹泻,炎症性腹泻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黏液便或黏液血便:分泌性腹泻多不伴有发热,粪便性状为稀便或水样便。
防病专家提醒:上述四种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均是病人和无症状的带菌者,它们的传播途径相同,主要是经水、食物、生活接触及苍蝇传播的。因此,预防这些疾病要注意饮食卫生,喝开水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品要加热煮熟后再吃,生熟分开(尤其是海产品和肉类食品),防止苍蝇叮咬食物。要搞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食品。消灭苍蝇),把好病从口入关。
5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在潜伏期后期至发病后2-3周内传染性强。甲肝病毒通常由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的手、水、食物和食具、苍蝇等经口感染。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如果水源和蛤蜊、牡蛎、毛蚶等生食的水产品被严重污染,则可致暴发流行。本病秋冬发病较多。也可见春秋两季发病高峰。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2~6周。临床上分急性黄疸型与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通常起病急,可见畏寒、发热,体温常为39℃左右,有显著乏力、厌食,尤厌油腻,常伴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胀、便秘症状,黄疸可在1~2周内达顶点,病程为2~3个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临床表现与黄疸型肝炎相似,但一般症状较轻,不出现黄疸,病程较短。本病不转为慢性,预后良好,病后可获持久免疫。
防病专家提醒:应与患者隔离,注意饮食卫生。少年儿童(尤其是集体生活的孩子)、旅行者、经常外出就餐者应当注射甲肝减毒活疫苗,
6军团菌病
军团菌病是由军团杆菌引起的以肺部感染为主,可合并肺外多个系统受损的一种细菌性疾病,受感染的人和动物排出的军团菌污染环境、土壤和水源成为传染源,其中以各种水源为主要传染源,空调系统带菌也是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感染的主要途径是经呼吸道感染,各年龄段的人群普遍易感,特别是患有慢性病的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以及长期吸烟者都是易感人群。军团菌病全年均可发生,而以6~10月份发病最多。这与其他的肺炎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区别。军团杆菌可以侵犯身体内许多器官,因此其临床表现常是多种多样,轻者就像得了一次感冒,重者则发生高烧和肺炎。
防病专家提醒,对家庭使用的空调机,应经常清洗空气滤网:家庭用的热水管道、淋浴器、加热器等有可能存留水体的地方,要注意进行定期清洗:室内空气一定要注意定期通风,绝不能窗户密闭: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能力。
7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子传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动物(猪是最主要传染源),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有严格的季节性,流行于6-10月,集中于7、8、9三个月。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且10岁以下儿童最易感染。乙脑的潜伏期为4-21天,一般为14天。感染乙脑后,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出现一般呼吸道或呈一过性发热:重者表现高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惊厥、意识障碍甚至呼吸衰竭等。
防病专家提醒,预防乙脑的关键是灭蚊防蚊、注射疫苗、对猪等动物妥善饲养管理。一旦得了病,就要及早住院治疗。
8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近30年来世界暴发流行的一种新型急性病毒性眼病。患者眼分泌物含有大量病毒,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患眼→污染病毒的手、物、水→健眼途径接触传播。该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很快,发病集中。本病在夏秋季流行,多见于成人。
防病专家提醒:要养成勤洗手,不揉眼,分巾、分盆的卫生习惯:对病人采取隔离,防止家庭成员间、群体间接触传播。隔离期至少7~10日:“红眼病”患者应避免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不宜采用集体滴眼药预防眼病。
9布病(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布病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多数病例发病缓慢,少数起病急骤,一般类似感冒。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烧、多汗;在急性期关节肌肉呈游走性痛,主要是在大关节。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传播途径:①经皮肤黏膜接触传染;②经消化道传染;③经呼吸道传染;④其他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兽医、畜牧工作者、屠宰工、皮毛工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为做好手足口病及春秋季传染病防治工作,根据县卫生局关于举办手足口病及春秋季传染病防治培训的通知精神,我院于2010年7月3日在卫生院会议室举办了全乡卫生人员手足口病及春秋季传染病防治培训班。
首先由朱院长讲授了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诊断治疗相关知识。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与普通流感的症状、体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区别,禽流感病毒的分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即该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诊断和治疗等四个方面结合实际病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参加培训人员受益匪浅。紧接着赵国龙讲解了手足口病防治的诊治相关知识,讲解了手足口病的症状、体征、诊断要点,接着结合着实际病例重点讲解了手足口病的治疗以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重点注意的细节,特别强调了重症患儿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
通过这次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广大医护人员加深了对手足口病、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春秋季传染病的认识,增强了对手足口病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冬春季传染病的鉴别诊断意识,提高了对手足口病和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等冬春季传染病的诊断水平,这次培训必将对我院更迅速、科学应对、有效处理手足口病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冬春季传染病起到积极的作用。
为做好本医院传染病管理,提高传染病报告敏感度,增强临床医生对传染病的报告意识,按照医院的传染病自查制度,于 年 月 日就本院的传染病管理工作进行自查。现将本次自查工作小结如下:
一、参与人员:分管院长×××,科室主任×××,防保科××
二、自查情况:
1、门诊登记情况:⑴门诊日志登记情况:⑵门诊传染病登记情况:
2、住院部登记情况:⑴住院登记情况:⑵住院部传染病登记情况:
3、化验及影像科室登记情况:
4、传染病报告情况:
全院共查传染病
例,报告
例,报告率
%,漏报率
%(其中门诊查出传染病
例,报告
例,报告率
%,漏报率
%;住院部查出传染病
例,报告
例,报告率
%,漏报率
%):
及时报告
例,及时率
%。
临床医生填写卡片完整
张,填写完整率
%。卡片填写准确
张,准确率
% 核对卡片一致
张,一致率
%
三、存在问题:
四、整改情况:
五、分管领导签字:
×××医院
半年来,在市卫生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切实加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领导,广泛深入开展防治传染病知识宣传,重点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工作,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将传染病防治工作汇报如下。
一、传染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防治传染病工作机构
防治传染病工作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康,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我院充分认识到了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将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防治传染病工作计划,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各村委会、社区各设置了一名传染病防治宣传员,进一步明确各单位的工作职责,协调各方面力量,狠抓落实,做到领导到位、投入到位、保障到位、措施到位,扎扎实实地开展传染病预防工作。
(二)我院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宣传日于2011年4月6日开始在各社区设立了一个咨询、宣传及计生物品发放点,广泛地向过往群众宣传了艾滋病的防治知识,部分村卫生室的宣传栏、宣传展牌、墙体标语都开展了宣传,另外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接受30多人咨询;2011年6月13日,借“世界献血日”在卫生院设立了一个咨询、宣传点,利用播放无偿献血知识CD,广泛向过往群众宣传,共发宣传资料100多份,接受60多人咨询,并组织开展版报、专栏、集中学习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下步的打算
(一)部分群众防治传染病意识淡薄,总认为这件事情是政府和医院的事,与自己无关。
(二)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乡镇工作本身任务重,工作量大,经费紧,为后续开展预防传染病知识宣传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社区、村委会缺乏开展传染病宣传咨询活动的专业人员,村一级的计生宣传员人员少,工作繁重,多数人缺乏必要的医学专业知识,影响基层开展传染病宣传咨询服务的质量。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度重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
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有关部门的联动与协作,动员全社会,齐抓共管,同心协力,共同健全和完善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传染病防控机制。
(二)发挥基层宣传网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
进一步明确宣传教育的重点,对广大群众主要宣传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流行特点、防护知识;对各单位和全社会宣传党和政府关于传染病防治的政策。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团组织和农村团员青年的作用,利用有线广播等贴近农民群众的有效宣传形式以及组织青年志愿者深入城镇、社区、农村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进行传染病防治及其相关知识的宣传。
仙女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按照分层抽样原则,分别在城区、镇区选择学校类型、办学规模、地域环境、学生来源、课程设置等方面相当的小学、初中、高中各1所,共6所学校;在每所学校四年级到高二年级,随机整群抽取各1个班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参考相关文献,自行设计封闭式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乙肝、结核病和AIDS基本知识、传播与非传播知识、预防知识、相关态度和行为等,调查对象现场独立答卷,当场回收。
1.3统计学分析采用Epi Data3.02软件数据录入,用SPSS 11.0进行统计分析。所汲及的知识点或态度及相关行为,答对1题得1分,回答错误或不知道得0分, 分别计算结核病、乙肝、AIDS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知晓率、核心知识知晓率等指标。其中的核心知识、主要核心信息、要点知识等内容均依据卫生部印发的相关疾病宣传教育知识要点来界定。
1.3.1结核病相关知识统计表1中2~4、6~8、10~11题为结核病核心知识,共8条;计算公式:结核病核心知识总知晓率=∑每个调查对象正确回答8条核心信息条目数/总调查人数×8。表1中4、7、11题为结核病主要核心信息,共3条;计算公式:结核病3条主要核心信息总知晓率=∑每个调查对象正确回答3条核心信息条目数/总调查人数×3。
1.3.2乙肝相关知识统计表2中第2~16题为乙肝知识,共15条;计算公式:乙肝知识总知晓率=∑每个调查对象正确回答的条目数/总调查人数×15。表2第2~16题中除去第6、7两题为乙肝要点知识外,共13条;计算公式:乙肝要点知识总知晓率=∑每个调查对象正确回答的条目数/总调查人数×13。
1.3.3 AIDS相关知识统计表3中第2~15、17题为AIDS知识,共14条;计算公式:高中生AIDS知识总知晓率=∑每个调查对象正确回答的条目数/总调查人数×14。小学初中组调查表3中第3~12、17题,共11条; 计算公式:小学初中组AIDS知识总知晓率=∑每个调查对象正确回答的条目数/总调查人数×11。
表3中第3、4、6、7、11~14题为艾滋病核心知识,共8条;计算公式:艾滋病8条核心知识知晓率=∑每个调查对象正确回答的条目数/总调查人数×8。
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知晓率=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表3中4、5、6题)均回答正确人数/被调查总人数。
2结果
2.1基本情况发放调查问卷85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833份,其中男生432名 (51.9%),女生401人 (48.1%);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13.59±2.19)岁,高中生212人(25.5%),初中生305人(36.6%),小学生316人 (37.9%);本地户籍743人(89.2%),外地户籍90人 (10.8%),外地户籍分布于安徽、湖北、河南等省;99.3% 的学生为汉族。
2.2结核病防治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共调查15条结核病知识,每条知识的知晓率在30.3%~97.8% 之间,知晓率最高的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肺结核病对结核患者有好处”,最低的是“得了肺结核对劳动能力有很大影响”;其中有9条知识的知晓率在80%以上,5条知识的知晓率在90%以上;8条核心知识总知晓率为81.56%,3条主要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75.53%。 见表1。
2.3乙肝防治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共调查20条乙肝知识,每条知识的知晓率在58.7%~97.02%之间,知晓率最高的是“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最低的是“目前没有治疗乙型肝炎的特效药物”; 其中有11条知识的知晓率达80%以上,3条知识的知晓率达90%以上;乙肝知识总知晓率为71.48%,乙肝要点知识总知晓率为82.48%,乙肝69%标准知晓率(13题中对9道以上)为81.60%,77%标准知晓率(13题中对10道以上)为77.70%。见表2。
注:乙肝—乙型肝炎。
2.4 AIDS防治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对高中组调查20条艾滋病知识,对初中小学组调查16条艾滋病知识。高中组有12条知识的知晓率达80%以上,8条知识的知晓率达90%以上,其中知晓率最高的是“与多人发生性行为会增加感染AIDS的危险”,为98.6%;最低的是“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为37.8%;AIDS知识总知晓 率为81.13% ,8条核心知 识总知晓 率为87.56%,三大传播途径知晓率为94.81%。初中小学组的AIDS知识总知晓率为73.34%,三大传播途径知晓率为81.60%。见表3。
注:a 为仅高中组作答题目。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张家港市中小学生对结核病8条核心知识的总知晓率为81.56%,达到《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要求“到2010年全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的目标,高于文献[3,4] 报道结果。对乙肝防治知识的总知晓率为71.48%,低于《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要求 “到2010年人群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 的目标,但乙肝要点知识知晓率达82.48%,高于杨国平等报道的结果[5]。
自2009年以来,张家港市抓住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契机,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行政推动和媒体参与, 广泛开展了针对学生人群的“三大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普及。以设计制作三大传染病核心知识宣教动画视频(分乙肝、艾滋病、结核病3个片段,每个片段2min) 和播报录音为切入点,分别通过张家港电视台《卫生聚焦》栏目、张家港电台《走进乡村》栏目及户外电子显示屏播放,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大幅提升了覆盖面及宣传效果,这是健康教育工作中值得探索的一条有效途径。 同时以学校为平台,组织观看宣教视频、发放宣传折页、举办知识竞赛等形式不断强化学生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并以“小手拉大手”形式由学生将核心知识带回家传给父母,进一步扩大宣教普及面。通过张家港CDC网站,制作三大传染病防治宣教视频播放链接和网上有奖问答漂浮窗,在《张家港日报》刊发三大传染病核心知识专版,组织开展有奖竞答,多渠道提升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一系列的宣教干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成为结核病的高发人群之一,国内外时有学校结核病暴发流行的报道[6];青少年既是可能感染艾滋病的脆弱人群,也是抵御AIDS侵袭的主力军,遏制AIDS,学校预防是基础[7];我国是乙肝的高流行区,慢性乙肝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抽样学生对三大传染病核心知识的知晓程度掌握良好,但对三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症状、治疗方法、危害程度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提示今后除了面向公众深入持久开展社会宣教之外,还需切实加强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将三大传染病防治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读本,做到有课时、有老师、有教案、有考核,努力提升中小学生对相关传染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督促养成良好习惯,自觉建立健康生活方式,降低学生时代直至成年后的传染病感染风险。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生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虫媒传染病病例,其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这种“蜱虫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市地处丘陵山区,蜱虫叮咬事件时有发生,加之近两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市疾控中心按照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监测工作方案在全市积极开展虫媒监测工作。
市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防治人员分别在上兴、上沛、戴埠、社渚等乡镇设监测点,进行寄主动物和媒介生物调查。各监测点所捕捉到的老鼠、刺猬等野生小动物送我市疾控中心,由中心专业人员在其体表采集蜱虫、并对其进行解剖,采集血、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脑,及时送省CDC进行病原学检测,为制定我市和全省的防制对策提供依据。
“蜱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以蜱虫为传播媒介,发病高峰期在每年5—9月草丛旺盛季节,科学防控“蜱虫病”重在做好防护,远离草丛。有蜱虫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要多观察,如果有发热症状,应去医院就诊,做血常规化验并及时处置。
为提高我院传染病疫情管理水平,切实把疫情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于1月23日在院领导的带领下,院感科主任和传染病专干对本院传染病疫情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自查。检查的主要内容为门诊日志及出入院登记使用情况、化验室、放射科登记及阳性反馈情况、传染病登记报告情况。自查结果如下 :
一、传染病登记报告情况:
1、本月我院共计报告各类传染病29例:其中乙类6例;丙类16例;其他7例。无迟报、漏报现象。传染病登记本登记内容与报告内容相符,无差错现象。化验室及放射科登记及阳性反馈及时,无诊断不符现象,但存在字迹较潦草。
2、个别科室无登记日志,电子登记不完全。
3、我院发现的 4例肺结核疑似病人其中3例转诊至县结核病定点医院,1例要求中心医院自费治疗,转诊率为100%。
二、根据以上自查结果作出如下整改措施。
加大督查力度,在收取传染病报告卡时对传染病报告填写质量问题有针对性的当场进行培训。各科室主任要切实加强对传染病诊疗、登记、报告工作的管理,完善传染病登记本登记,督促临床医生严格按传染病管理规定及时、准确的上报传染病信息。星 沙 医 院
星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卫科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在宁夏银川市和吴忠市两地区采取以学校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出14所学校,其中小学5所,初中5所,高中4所; 在抽取的学校利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每个年级抽出2~3个班,抽取班级的所有学生均为研究对象,共调查学生8 211名,收回有效问卷8 083份,有效回收率为98.4%( 小学一 ~ 三年级问卷由家长填写) 。其中男生3 994名,女生4 089名; 回族学生2 936名,汉族和其他民族学生5 147名;小学生2 282名,初中生3 073名,高中生( 高三除外)2 728名。与父母同住的学生6 491名,占80.3%。
1.2方法采用卫生行业专项《学生重大疾病适宜技术与标准应用》项目组编制的“中小学生重点健康问题危险因素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括一般状况、传染病相关问题。问卷调查采取班级集体测试,在学校相关领导和班主任的配合下,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统一发放问卷,统一介绍引导语,隔日回收。
1.3统计分析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检查,剔除不合格的答卷;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1.5进行数据整理、统计与分析,检验水准α = 0.05。
2 结果
2.1传染病相关知识知晓情 况8 083名学生中有5 880名( 72.7%) 学生知道共用毛巾会引起结膜炎; 有6 119名( 75.7%) 学生知道洗手可预防流行性感冒; 有298名( 36.9%) 学生知道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可怀疑患肺结核; 有185名( 22.9%) 学生知道当体温超过37℃意味着发热。
2.2传染病知识获取途径调查对象获取传染病相关知识前3位的途径分别为家长、书刊和教师,报告率依次为75.7%( 6 119 /8 083) ,60.2%( 4 870 /8 083) 和59.4% ( 4 800 / 8 083) ; 其余依次为网络、讲座和同学。中小学生喜欢获得传染病知识途径的前3位为电视、讲座、课堂教学,比例为68.0%( 5 496 /8 083) ,54.0%( 4 365 /8 083) ,50.0%( 4 042 /8 083) ; 其余为网络、现场咨询、宣传折页、手机短信和海报。
2.3传染病相关行为8 083名学生中46.7% ( 3 775名) 的学生能做到每日喝开水,38.6%( 3 120名) 的学生基本都喝瓶装水,但有1.3%( 105名) 的学生习惯喝生水。打喷嚏时有68.9%( 5 569名) 的学生都能做到用手遮挡,26.9% ( 2 174名) 的学生用纸巾遮挡,有3.6% ( 391名) 的学生基本都不遮挡。有5. 5% ( 445名) 的学生经常在小摊上购买零食,33.9%( 2 740名)的学生偶尔买。有4.1%( 331名) 的学生经常与他人共用毛巾。此外,有22.9%( 1 851名) 的学生有随地吐痰的行为。
洗手行为方面,有75.3%( 6 083名) 的学生基本都能在回家后洗手,有80.4%( 6 493名) 学生在吃东西前基本能洗手,有92.6%( 7 474名) 的学生能在如厕后洗手。吃东西前洗手、如厕后洗手、回家后洗手3方面基本都能洗手的比例女生要明显高于男生( P值均<0.05) ; 除吃东西前洗手外,其它项指标均表现为回族学生高于汉族及其他民族学生( P值均<0.05) ;不同学习阶段比较发现,3种洗手行为都以中学阶段的学生比例最好,差异均有统 计学意义 ( P值均 <0.05) 。见表1。
注: ( ) 内数字为报告率 /%; 部分数据存在缺失。
3 讨论
中小学生对传染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对学生健康、防病行为和习惯起重要作用[3],同时学生对传染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需要[4]。本次调查发现仅有的几项传染病知识的知晓率都在80%以下; 传染病防控行为如喝开水、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时遮挡检出率也均在80%以下。说明该地区中小学生防控传染病的知识和行为均有待于提高。早在2007年就有学者提出“学校健康教育是能够促进儿童形成健康理念,增进健康,从而促进社会健康的一项公共卫生策略”[5],意味着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健康知识水平,还可以通过他们预防疾病在社区的传播。因此,需要学校在不影响学生基本课业学时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但在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时应注重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本次调查发现,只有56.4%的学生是通过课堂、讲座途径获得传染病相关知识的,但却有68.0%的学生喜欢通过电视媒体获取相关知识,提示学生在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时不应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应结合青少年的性格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
【传染病学知识点小结】推荐阅读:
“秋季传染病”防控工作小结06-11
学校食品安全和传染病排查小结11-16
传染病预防知识考试11-21
学校春季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07-08
传染病防治知识基本培训09-09
卫生院传染病知识试题09-27
肠道传染病防治宣传知识要点10-06
传染病防治法知识培训10-30
传染病报告管理知识培训总结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