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产业规划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节能环保产业规划(通用8篇)

节能环保产业规划 篇1

在节能产业方面,一是发展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包括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装备、节能监测技术和装备,重点示范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基于吸收式换热的新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等;二是发展高效节能产品,包括家用和商用电器、照明产品、建材产品和汽车等,重点研发和示范具有自主智能财产权的新型节能汽车及配套系统,重点推广能效等级为1、2级的高效节能产品;三是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推动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一条龙”服务,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的市场化节能服务模式。

在环保产业方面,一是发展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包括污水、垃圾处理,脱硫脱硝,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土壤修复,监测设备等,重点攻克膜生物反应器、反硝化除磷、湖泊蓝藻治理和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装备等;二是发展环保产品,包括环保材料、环保药剂,重点研发和产业化示范膜材料、高性能防渗材料、脱硝催化剂、固废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替代产品等;三是发展环保服务,建立以资金融通和投入、工程设计和建设、设施运营和维护、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加大污染治理设施特许经营实施力度。

节能环保产业规划 篇2

具体而言, 在节能产业方面, 一是发展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 包括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装备、节能监测技术和装备, 重点示范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基于吸收式换热的新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等;二是发展高效节能产品, 包括家用和商用电器、照明产品、建材产品和汽车等, 重点研发和示范具有自主智能财产权的新型节能汽车及配套系统, 重点推广能效等级为1、2级的高效节能产品;三是发展节能服务产业, 推动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一条龙”服务, 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的市场化节能服务模式。

在环保产业方面, 一是发展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装备, 包括污水、垃圾处理, 脱硫脱硝, 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 土壤修复, 监测设备等, 重点攻克膜生物反应器、反硝化除磷、湖泊蓝藻治理和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装备等;二是发展环保产品, 包括环保材料、环保药剂, 重点研发和产业化示范膜材料、高性能防渗材料、脱硝催化剂、固废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替代产品等;三是发展环保服务, 建立以资金融通和投入、工程设计和建设、设施运营和维护、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保产业服务体系, 加大污染治理设施特许经营实施力度。

节能环保产业蝶变 篇3

2012年,随着政府对节能环保产业定位的日益清晰,节能环保产业利好的政策频频出台,这个产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节能环保产业主体为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保装备产业,具体涉及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技术产品开发、节能产品和服务的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

节能环保产业具有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的特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带动其他产业并行发展,因此在新经济发展中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2012年,节能环保产业正处于外部发展环境最为良好的黄金期,产业整体处于成长期中,随着《“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颁布和“十八大”中对“美丽中国”大方向的指引,我国节能环保行业在2013年的新发展非常值得期待。

【事 件】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颁布

2012年6月29日,国务院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此外在金融财税、土地政策等方面,《规划》也提出了一揽子的支持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是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安排财政资金支持和引导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上市融资等。

此外,《规划》提出了“十二五”发展目标:“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到2015年,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由目前的10%左右提高到30%以上,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和环保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业销售额年均增速保持30%”等。

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当今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决策层非常清楚目前中国国内经济所面临的困境。目前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制造加工业亟需告别过去那种以量取胜的路径;生态环境在过去的三十年中迅速恶化;此外我国在市场经济制度环境、高新技术以及金融和管理等方面都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一切都需要我国经济进行转型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2010年已经明确了中国经济运行所呈现的趋势,即中国经济在2010年进入一个十分重要的结构转型和政策调整时期。正是在中央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节能环保产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会窗口。

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均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节能、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十二五”期间,国家进一步明确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但业内专家都表示,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具体还要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并且只有在突出重点、防治结合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表述的提出,寓意着中国领导层将生态文明摆在了事关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以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高度,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地位。而“美丽中国”也将成为未来五到十年的重要的经济发展主题,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将为中国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过程中凸显出其重要性。

【背 景】

政策密集出台,资本趋于理性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把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时,节能环保产业便被寄予了厚望。2012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约为2.3万亿元,从业人数约3000万人。目前节能环保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中国与发达国家节能市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发达国家的节能市场主要依靠技术和资本两大驱动力量,而中国的节能仍然更多地依赖政策支持。正是在2012年,有关节能环保的政策持续出台,大量政策连续出台对环保行业各领域发展有了具体指引。但受政府换届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环保行业的投资出现了一定的观望迹象。

根据EnvironmentalBusinessJournal的分析,环保产业的发展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市场初步发展阶段、环保基础设施发展阶段、监管加强阶段、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市场工具加强阶段。我国目前环保产业仍处于基础设施发展阶段。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工业现代化、城市化、高污染的现状是中国环保产业的主要驱动因素,这一社会特征对节能环保产业有着旺盛的需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潜力巨大,拉动经济增长前景广阔。据测算,到2015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

但市场配置节能环保产业资源的过程中,各种资本越来越趋于理性。《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资需求约3.4万亿元,其中政府投资规模约达1.5万亿元,其余1.9万亿元将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或大型企业牵头发起环保产业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金,包括PE、VC以及一些信托资金等,投入到环保产业。由于节能环保产业投资额度大,收益回收时间长,风险较小,目前社保、保险、国外资金、基金等各种社会资本在市场和政府的引导下逐渐向节能环保产业靠拢。2012年4月,中宸基金落户广州,这是国内首只专业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投资基金。该基金将协助地方政府搭建金融创新平台,重点在垃圾处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投入。按照计划,基金总规模三年内将达到500亿元人民币。此外,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司长何炳光在2012年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第三次会员大会上透露,发改委环资司正在与财经司协商,酝酿成立一只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专门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于此同时,银行业的资本也对国内的节能环保产业进行了有效地支持。如为了支持桑德国际水务项目,2012年3月,招商银行与桑德国际有限公司签订授信规模为6亿美元的战略合作协议,主要用于支持桑德国际水务项目所需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以及桑德国际在境外承包水务工程所需工程保函、融资保函、贸易融资等业务。2012年11月5日,中持环保和北京环境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开展推广工作,结成战略合作。

可以说,节能环保产业目前在资本市场融资、社会资金投资等方面均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此外在各地区的具体规划中都可以看出政府在引导和拓宽节能环保相关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融资渠道,并在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中,给予节能环保关企业更好的发展道路。

【焦 点】

污水处理和大气治理面临技术变革

污水处理和大气治理是目前发展较快的两个子行业,这两个行业在最近几年维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平均年增长率高于10%,行业中龙头企业的成长速度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012年6月29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针对国务院关于保障饮用水安全报告的专题询问中表示,要落实生活饮用水强制标准中规定的106项卫生指标。2012年7月,全球聚偏氟乙烯(PVDF)市场的领导者,阿科玛公司宣布投资超过7000万欧元,将其法国Pierre-Benite工厂的PVDF产能提升50%,以满足高增长应用领域客户的需求。PVDF是污水处理工艺中超滤膜的主要成分,这也预示着环保产业中技术正在加速转型。而在2012年9月份,科技部印发《高性能膜材料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形成5至8种关键膜材料实现国产化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膜产业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到2015年达到千亿元规模,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力争上市公司达到10家以上。根据以上信息,我们相信在2013年中,随着技术的进度,膜技术和膜材料的市场空间将越来越大。

在大气治理方面,环保部于2012年12月5日公布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规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规划》要求,“十二五”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分别下降10%、10%、7%、5%;污染排放负荷大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6%。业内专家普遍预计,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将在2013年普遍启动,对工业源、面源、移动源将进行综合治理,区域各城市间的大气治理工作也会提上日程。这对我国的环保产业来说,将带来“化蛹为蝶”的变革。

【启 示】

政策驱动下市场运营机制方式变化

目前,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宏观因素和微观条件都在不断完善之中。与普通竞争性行业不同,节能环保产业属于典型的政策法规驱动型产业,在《“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政府提出了7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完善价格、收费和土地政策,二是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四是完善进出口政策,五是强化技术支撑,六是完善法规标准,七是强化监督管理。但如何驱动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市场还需要踏踏实实调查研究、经济积累和科技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在政策利好的驱动下,市场究竟该如何反应成为未来一年企业家和政府共同面临的问题。

在固体废物处理(垃圾燃烧发电、污泥处理)行业,由于资本门槛高,运营时间长,在新的发展时期内,已经具有品牌优势和工程运营经验的企业会得到更多的支持。

在污水处理行业,目前BOT模式(建设-经营-转让)得到了越来越多地区的青睐,很多政府部门开始从自建自营、委托代建后赎回等方式向BOT模式发展。由于BOT模式下企业在建设初期需垫付建设资金(一般≥1.5亿人民币),所以规模大的企业容易获得大项目,且大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成本控制优势决定了其具有更好的盈利收益。此外,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也能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比如碧水源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膜生物反应器污水资源化技术,解决了膜材料制造、膜设备制造和膜应用工艺的国际性技术难题,因此得到了许多中小型污水处理项目。

而在大气污染治理行业,原来企业更多采用的是EPC(设计-采购-建设)模式,这种模式承包商负责了全部设计、采购和施工的工作,其利润空间相对较大,但投资压力和日常维护成本都较高。所以从2007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及环保总局推出了烟气脱硫特许经营新机制的试点,主要原因还是EPC模式将脱硫设施建设和运行交给专业化脱硫公司,有利于促进电厂集中精力抓好主业。在2012年中,我们看到特许经营模式占据了较多的大气污染治理工程份额。例如国电清新2012年12月6日与河北大唐国际丰润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燃煤电厂签订了14台共5240MW燃煤发电机组的烟气脱硫特许经营合同,主要原因就是国电清新拿到了我国首批特许经营试点资格,且技术成熟,项目经验丰富。所以在2013年里,特许经营模式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项目应用。

节能环保产业规划 篇4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部署,为加快我市环保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环保产业是一个跨领域、跨地区,与其他行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行业之一。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对于实现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国内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1.国际环保产业发展现状。1992年全球环保产业总产值为2500亿美元,2008年达到148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1.8%,已成为“朝阳产业”。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全球环保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2008年约占全球环保产业总产值的70%,其重点是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资源综合利用、监测仪器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与设备制造,以及环境贸易与金融服务。根据德国著名咨询公司罗兰财务的研究报告,到2030年,德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1万亿欧元,超过汽车制造和机械生产等行业,成为德国第一大产业。

2.国内环保产业发展现状。我国环保产业起步晚于发达国家约20年,在技术、产品及产值方面均落后于发达国家。以产值为例,2008年,我国环保产业总产值为79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环保产业总产值的7.6%。但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九五”、“十五”期间,产值年增长率达15%以上;“十一五”期间,产值年增长率预计在18%以上,部分技术和产品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成都市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劣势。

1.基础与优势。

(1)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截至2008年,我市环保企事业单位有413家,其中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73家,从业人数2.7万人,年总产值85.8亿元,占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08%。2004年到2008年间,产值年均增长率达43%。

(2)部分领域基础较好。从事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已初具规模;城市污水处理规模已超过130万吨/日;高速铁路声屏障在国内名列前茅;汽车尾气净化器已通过中国环境保护产

品认定,为东风集团、长安铃木公司、奇瑞汽车公司等7家生产厂的90余款整车(发动机)提供配套。

(3)科研力量相对较强。我市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聚集了大量科研人才,在环保科研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蓉的化工、轻工、冶金、核物理、电子、电力、水电、纺织等专业设计院都设有环保技术部门。设在四川大学的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在烟气脱硫、脱硝方面进行了大量技术研究,并取得了多项成果,一些技术成果已经转化为产品。

2.问题与劣势。我市环保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需要,主要问题表现在: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是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未形成大型龙头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我市413家环保从业单位中,近80%都是小型企业。二是环保产品结构不合理。413家从业单位中,从事资源回收利用的102家,从事环境服务的231家,从事环保产品生产的80家。环保产品主要为常规产品,生产成套化程度低,无监测设备生产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以一般资源回收利用为主的企业居多,如废金属、废纸回收再生产企业就占44家,而从事秸秆、畜禽粪便等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的企业很少。环境服务方面大都限于一般工程设计与施工,没有形成工程融资、设计、系统集成、安装、调试、技术培训和设施运营管理一条龙服务体系。

(2)政策措施支持不够。与国内主要城市相比,缺乏有针对性的环保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在资金、人才、服务等方面扶持力度不够。

(3)“产、学、研”脱节。研发力量主要集中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绝大多数环保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不足,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以及先进技术及时向产业化生产转化的机制。

(4)市场体系不够健全。环境工程招投标、环境工程评估服务、环境工程监理服务等均为空白,环保设施专业化营运管理相对落后,存在无序低价竞争、工程质量不高、治理设施运行效率低等问题,影响了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三)环保产业发展市场分析。“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加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时期,国家仅安排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就达3300亿元,2009年,又新增环保基础建设经费2100亿元,环保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市场空间广阔。国内600家大中型燃煤电厂按照国家节能减排目标要求,需要安装烟气脱硫和除硝装置,将形成600—1000亿元的需求;我国汽车工业生产中,汽车尾气净化器需求可达120亿元;水污染控制等领域的环保市场前景很大;废旧回收利用随着我国家用电器、电子产品报废高峰期的到来将形成巨大的市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生态建设,发展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置、土壤、矿山修复、节能产品等领域的环保产业具有广阔市场空间。

二、发展思路与规划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坚持 “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加强政策引导,依靠技术进步,培育规范市场,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保产业宏观调控体系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我市环保产业“国内一流、西部领先”的战略目标。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环保产业实现产值260亿元,其中,环保产品产值70亿元,环境服务产值40亿元,资源综合利用产值15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45%。力争实现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2家,产值在5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下的企业5家,产值在1亿元以上、5亿元以下的企业10家,并培育出一批有产品特色和竞争力的企业群。

三、发展重点

(一)大气污染防治。扶持重点企业提高配套能力,提高产品质量。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尾气净化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0兆瓦以上燃煤电厂机组烟气脱硫工艺及相关产品;引进高效节能催化燃烧等先进技术和产品,尽快实现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进入该领域先进行列。

(二)水污染防治。大力扶持日处理能力5万吨以下的先进、实用、高效、低耗的设备生产企业,逐步形成产品系列化、标准化;引进日处理1千吨以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引进湿式催化氧化、光催化氧化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引进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及沼液处理技术;推广生物发酵床零排放环保养猪技术;打造西部水处理设备的重要生产基地。

(三)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秸秆、餐厨垃圾、畜禽粪便、城市污水厂污泥、林区“三剩物”等生物质能综合利用,重点在沼气、建筑墙材、生物油脂、有机肥料等产品生产方面有所突破,在西部率先实现生物质能产业化;大力扶持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的发展壮大。建立西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置中心。

(四)环境服务。发展环境工程评估、环境工程监理、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监测、环境投融资及风险评估等咨询服务产业;培育集环境工程总承包、环境污染治理、环保设施运营、环保技术、管理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环保服务骨干企业。

(五)环保材料。大力扶持隔音吸音材料与成套隔声降噪设备、可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微生物处理添加剂、高性能水处理絮凝剂和混凝剂等产品的生产企业,力争达到西部领先水平。

四、产业空间布局

(一)环保生产型企业布局。在金堂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建设全市环保产业基地,主要发展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和环保产品生产与经营企业。重点建设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综合处置区、资源综合利用区和环保产品生产区,集中打造一批优质企业群。在新津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布局废金属、废纸回收利用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二)环保服务型企业布局。在成都龙潭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建设全市环保科技孵化园,打造环境服务总部基地。科技孵化园重点扶持中小环保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工程验证试验,重点引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具备创新能力的环保企业,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环境服务总部基地重点引进环保工程设计、环境工程监理、环保工程招投标、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监测、环境金融服务等环保服务企业,形成一条龙的环保科技服务体系。

五、推进措施

(一)构建政策体系和协调机制。制定、出台加快环保产业发展政策和工作推进方案,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和环保产业统计体系。

(二)扶持一批重点发展项目。

1.扶持利用生活垃圾、秸秆替代燃煤用于水泥、墙体材料生产等发展潜力大的产业化项目。

2.扶持高速铁路及高速公路声屏障及吸声材料的研发、生产,扩大企业生产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支持参与国内外相关产品的竞标。

3.扶持汽车尾气净化技术的研发和相关产品的生产。

4.扶持我市相关企业在省内、国内建设收购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扩大生活污水处理厂的运营规模。

5.扶持我市专业环境保护研究机构的发展,提高宏观战略研究能力,为制定环保政策、发展环保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引进一批技术与产品。

1.针对我市环保产业薄弱环节,瞄准国内外环保产业市场,招大引强,重点引进龙头骨干企业和拥有关键产品、技术、市场的企业。鼓励我市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环保企业合资、合作。

2.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强化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环保骨干企业的交流及技术合作,吸引其到我市建立研发基地,鼓励成果在本地转化。

(四)研发一批高新技术和产品。

1.开展电厂烟气脱硫工艺和设备研究,掌握200兆瓦及以上机组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装置的工艺设计和设备制造技术。

2.开展生物质能发电、供热的技术和设备研究。重点研究高效微生物的分选与培育、沼气发酵工艺条件及相关发酵设备,掌握生物质能转化沼气的核心技术,创造条件形成产业化规模。

3.开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回收、综合利用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研究,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制造,创造条件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4.开展光触媒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负载型光触媒小型污水处理设备,用于难以生物降解的农药、化学制药、石化等行业废水处理。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成都市环保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负责协调管理环保企业,指导环保产业的发展。

(二)政策保障。

1.制定出台《成都市环保产业发展政策》和《成都市环保产业发展名录》,引导行业发展,推动结构调整,规范企业行为,激发行业活力,提高行业竞争力。

2.成立“成都市环保工程招投标办公室”,制定《成都市环保工程评估及招投标管理办法》;限制无序、重复的技术引进;依法禁止无序竞争;规范环保产品认证制度。

3.鼓励引进国内外先进环保技术和设备,加速本地技术和产品升级;制定支持环保工程总承包、大型环保装备制造、专业化配套等重点企业发展政策;支持成都市环保企业参与国内外重大工程建设中的环保专项工程投标,并提供融资、担保;对成都市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国产化而引进技术、进口配套设备(零部件)的,由政府相关部门协调争取减免进口关税和增值税;鼓励环保企业按产业布局规划向工业集中发展区集中,在科研经费、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资金支持。

1.对于我市现有的环保产业骨干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环保企业的合作项目、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改项目、新技术或成果在本地转化的项目,按照相关政策予以专项资金支持。

2.支持有条件的环保企业进行债券融资和上市融资,对成功融资和再融资的企业,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予以奖励。

节能环保产业规划 篇5

在2011年“十二五”规划启动的开官之年,我国对节能减排问题的关注则可以说是全行业的。殊不知,早在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这表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将成为我国的长久之策。无独有偶,在去年两会上,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节能。一时间节能减排、低碳能源、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等都热点话题。随后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至此,“节能”不再只是停留在纸面,正式由口号步入现实。不得不承认我们正逐渐进入节能时代。

随着国家、地方“节能政策”的相继颁布,节能产业告别了以往的高能耗、有污染和排放的行业布局,在“节能时代”里求得生存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话题。节能产业的出路就在于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企业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实施者。节能产业网(http://)负责人表示:事实上企业进行节能技术创新是节能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节能企业正逐步的融入到节能产业网(http://)这样一个具备节能政策与资讯于一身的平台,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致力于节能产品的研发和新工艺的运用,共同为实践我们国家的节能目标做着不懈地努力。我们共同期待他们能够在节能产业网这样广阔的节能平台上推出更多节能、科技、环保、低碳、创新的新产品。

节能减排规划 篇6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和《省教育厅关于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动员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参与节能减排项目,制定以下节能减排规划:

规划分加强领导、宣传教育、机制节能和科技皆能四个部分。

一、加强领导

节能减排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涉及面广的、有一定难度的工作,首要的是组织健全,因此要组成由校领导牵头,学校相关部门参加的校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组织安排相关文件的学习,统筹规划,分解任务,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和工作计划。

二、宣传教育

学校在培养学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生养成良好的节能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将来进入社会建设后,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做好宣传工作,养成学生节能减排的意识是极为重要而迫切的,应将节能减排宣传纳入每年的重大主题宣传活动中。

1、采取征文、板报、摄网站、悬挂横幅等方式,大力宣传节能环保知识以及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节能观念,树立环保意识,增强参与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2、在网站、报纸上推广宣传节能减排的新知识、新产品、小窍门,引导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推广应用。全校开展一次征求节能金点子活动、发动群众参与为节能减排献计献策。

3、强调在本职岗位上、在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大力提倡崇尚节俭、合理消费、绿色消费等理念,养成节约、环保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做到开空调时必须关门窗,离开教室时必须关灯关计算机,人走关灯、关水,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块煤、一张纸,自觉养成节能环保的好习惯。

三、机制节能

1、制定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制度,建设、改造、维修中优先采购皆能新产品、新材料,严禁采购、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低效产品和非环保材料。

2、开水供应、宿舍、食堂等耗能大户用能必须全成本考核,增强部门节能减排意识,加大奖惩力度。

3、定期公布相关耗能及费用支出情况,促进节能工作的开展。

4、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维护污水处理系统,对食堂的排污情况进行重点、定期的检查。

四、科技节能

1、增加经费计划,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

2、优化供水系统,采取措施杜绝跑冒滴漏现象。

3、全面使用节水龙头、节水洁具,绿化优先使用河水和雨水,如使用自来水则必须是喷灌滴灌。

4、灯具全面使用节能荧光灯、节能灯,路灯在可能的条件下逐步更换为节能灯,逐步增加太阳能使用。

节能环保产业规划 篇7

《规划》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为: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 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 (2010年末比重为不到4%) , 对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加就业等的带动作用明显提高。到2020年, 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 部分产业和关键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未来,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

节能环保产业将成支柱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被列为“十二五”时期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早在人们的意料之中, 同时也排在七大产业之首, 被寄予厚望。

“十一五”以来, 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需求, 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目前已初具规模。据测算, 2010年,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 从业人数2800万人。产业领域不断扩大, 技术装备迅速升级, 产品种类日益丰富, 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在接受中国政府网采访时表示:由于我国处于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阶段, 消耗了大量的资源, 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而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是推动节能减排, 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因此, 我们把节能环保这样的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而且是放在第一位。

“十二五”期间, 节能环保产业将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一起, 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未来的支柱产业。

在发布的《规划》中, 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被列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三个重点方向。

高效节能产业将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高效储能、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等节能新技术和装备;鼓励开发和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电器、高效照明等产品;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 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推广绿色建筑材料;加快发展节能交通工具;积极开发和推广用能系统优化技术, 促进能源的梯次利用和高效利用;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新业态。

先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将以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 加大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力度, 推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有毒有害污染物防控、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减震降噪设备、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开发和产业化;推进高效膜材料及组件、生物环保技术工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及相关新材料和药剂的创新发展, 提高环保产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成套能力, 提升污染防治水平;大力推进环保服务业发展, 促进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运营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 探索新型环保服务模式。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将大力发展源头减量、资源化、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等新技术, 推进产业化, 提高资源产出率。重点发展共伴生矿产资源、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资源再生利用, 以先进技术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 餐厨废弃物、农林废弃物、废旧纺织品和废旧塑料制品资源化利用。

今后的几年内, 随着国家在财税、投融资、技术创新、市场环境培育等多个方面的扶持政策的出台, 节能环保产业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在今年六月出台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 为节能环保产业定下了发展目标: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 到2015年, 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 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能环保大型企业集团, 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

新能源产业 困难只是暂时的

近年来, 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推动下, 新能源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风电产业在设备制造技术上不断提升, 2011年风力发电新装机容量为18000兆瓦;在太阳能热利用上, 我国太阳能热水器无论是在生产量上还是在使用量上都居世界首位;2004年后, 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历程, 连续多年增长率超过100%, 2007年至今, 我国光伏电池产量稳居世界首位, 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输出地;生物质能利用在质量和数量上也在不断提升。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繁荣, 并不能掩盖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光伏产业由于过度依赖出口市场, 近期由于遇到国际市场变化, 出现困境;风电系统稳定性不够, 而发出的电由于当地的消纳能力不强, 需要远距离输送;而对于原来普遍看好的核能, 由于去年三月日本地震后福岛核电站的泄漏, 也为其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规划》的出台, 无疑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由于多年的开采, 我国传统能源正在面临着枯竭的问题, 国内的供给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多年来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 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无论从保证能源供给的角度, 还是从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 都需要发展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 这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机遇。

《规划》要求, 要加快发展技术成熟、市场竞争力强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页岩气、生物质发电、地热和地温能、沼气等新能源, 积极推进技术基本成熟、开发潜力大的新型太阳能光伏和热发电、生物质气化、生物燃料、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产业化, 实施新能源集成利用示范重大工程。到2015年, 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提高到4.5%, 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4亿吨以上。同时对新能源产业中的核电技术产业、风能产业、太阳能产业和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目标。

核电技术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 掌握先进核电技术, 提高成套装备制造能力, 实现核电发展自主化;核电运行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 包括三代在内的核电装备制造能力稳定在1000万千瓦以上。到2020年,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百万千瓦级核电先进技术开发、设计、装备制造能力。为此, 将加强核电安全、核燃料后处理和废物处置等技术研究,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开展二代在运核电安全运行技术及延寿技术开发, 加快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统筹开展第三代核电站建设。实施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科技重大专项, 建设示范工程。研发快中子堆等第四代核反应堆和小型堆技术, 适时启动示范工程。发展核电装备制造和核燃料产业链。

风能产业将加强风电装备研发, 增强大型风电机组整机和控制系统设计能力, 提高发电机、齿轮箱、叶片以及轴承、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开发能力, 在风电运行控制、大规模并网、储能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设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和沿海地区的八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内陆山地、河谷、湖泊等风能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 发挥距离电力负荷中心近、电网接入条件好的优势, 因地制宜开发中小型风电项目, 积极推动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到2015年累计并网风电装机要超过1亿千瓦, 年发电量达到1900亿千瓦时。基本建立完善的风电产业链, 掌握先进风电机组整体设计能力, 形成海上风电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能力。2020年累计并网风电装机2亿千瓦以上, 年发电量超过3800亿千瓦时。海上风电装备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风电装备具备国际竞争力, 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培育太阳能产业, 国家将建设大型光伏电站, 组织实施金太阳工程, 开展微电网供用电示范, 建设太阳能示范城市。开展太阳能热发电工程示范。适时大规模推广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及太阳能在供暖、制冷和中高温工业领域的应用。加强适应光伏发电发展的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同时, 建立适应太阳能光伏分布式发电的电网运行和管理机制, 完善光伏上网电价形成机制。2015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00万千瓦以上, 太阳能热利用安装面积达到4亿平方米;2020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 太阳能热利用安装面积达到8亿平方米;太阳能光伏装备研发和制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太阳能热发电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生物质能产业将统筹生物质能源发展, 有序发展生物质直燃发电, 积极推进生物质气化及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沼气等分布式生物质能应用。加强下一代生物燃料技术开发, 推进纤维素制乙醇、微藻生物柴油产业化。开展重点地区生物质资源详查评价, 鼓励利用边际性土地和近海海洋种植能源作物和能源植物。2015年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达到1300万千瓦。生物燃气年利用量达到300亿立方米。固体成型生物质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生物液体燃料年利用量达到500万吨。突破下一代生物液体燃料技术, 纤维素制乙醇技术取得重大进展。2020年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生物燃气年利用量达到500亿立方米。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生物液体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200万吨。实现新一代生物液体燃料的商业化推广。

新能源汽车产业 概念到现实的演变

作为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经过媒体的宣传, 许多普通百姓对新能源汽车并不陌生, 知道新能源汽车节省能源、非常环保, 但由于价格、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 新能源汽车还仅仅是车展上的“概念车”。2011年的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是1.2万辆, 而同期汽车销售总量是1840万辆。

《规划》中明确了我国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 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 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

“十二五”期间, 我国将推进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建设, 研究开发新能源汽车专用平台, 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突破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 大幅度提高动力电池和电机安全性与可靠性, 降低成本;加强电制动等电动功能部件的研发, 提高车身结构和材料轻量化技术水平;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的研究开发和示范应用;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化体系。建立完整的新能源汽车政策框架体系, 强化财税、技术、管理、金融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力度, 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在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方面, 我国将实施新能源汽车重大创新工程, 突破产业化过程中的车身材料及结构轻量化等共性技术和工艺技术, 研发新能源汽车全新底盘、动力总成、汽车电子等产品, 加大力度联合研制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 以及生产、控制与检测装备等, 构建全行业共享的共性技术平台。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及设施标准体系。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是2015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150瓦时/千克以上, 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达到2.5千瓦/千克以上。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初步形成与市场规模相适应的充电设施体系和新能源汽车商业运行模式。2020年形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创新发展能力, 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千克以上。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充电设施网络满足城际间和区域内纯电动汽车运行需要, 实现规模化商业运营。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一规划的实现, 将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从概念进入百姓的生活中。

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重点发展方向

节能环保产业

1.高效节能产业

2.先进环保产业

3.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

2.电子核心基础产业

3.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

生物产业

1.生物医药产业

2.生物医学工程产业

3.生物农业产业

4.生物制造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1.航空装备产业

2.卫星及应用产业

3.轨道交通装备产业

4.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5.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新能源产业

1.核电技术产业

2.风能产业

3.太阳能产业

4.生物质能产业

新材料产业

1.新型功能材料产业

2.先进结构材料产业

3.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规划 篇8

关键词:居民区;节能环保;生态;规划设计

通过节能设计能够解决很多问题,有效的处理能源矛盾问题,对于环境恶化起到抑制作用。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建筑行业一直都是耗能大户,因此在居民区的建筑规划设计中采取节能环保措施,是实现居民区节能环保生态目标的重要途径。

1.构建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

为了更好地加强生态小区的规划,首先就必须掌握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其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环境生态化

在现代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为了确保城市发展能与环境的承载性能之间有效的协调,就必须将保护自然为基础,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时尽可能的确保生物的多样性得到有效的保护,使生存环境得到有效的维持。并科学的选定区域致力于生态系统和大地景观的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用和配置土地资源,确保植被的结构和组成的合理性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提高城市植被的覆盖面积,同时更好地对环境进行控制,切实加强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从而实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有效结合,实现环境的生态化。

1.2社会生态化

在大众社会不断提倡生态文明发展的今天,只有致力于现代城市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尽可能的采取生态化的模式进行消费,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并在实践行动中体现出来,并为社会生态化的实现从法律、保障以及服务等方面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促进社会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致力于人口结构的优化,降低城乡二元发展的差距,从而规划出基于社会、经济、自然为一体的人类生态环境,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3经济生态化

在生态小区规划设计中,不仅要实现环境和社会的生态化,还要着眼于社会经济的生态化。因此,在生态小区规划设计中,要关注社会经济基础的增长,加强对资源的再生和循环利用,加强先进工艺技术和清洁、节能材料的应用,尽可能的降低应用过程中带来的能耗和污染,确保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有效的提升。降低因经济发展给人类的环境和健康带来的危害,并对能源的消费和生产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并在能源体系中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切实加强小区生态化技术的应用,加强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着力构建绿色、生态居民小区。

2.现代居民区节能环保生态规划设计措施

2.1加强对自然生态基础的利用力度

大自然不管是在自我维持还是在自我修复方面的能力都较强,因而作为小区规划设计人员,只有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加强对自然力量的利用,利用其着力恢复生态系统,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再生,尤其在构建生态和谐的环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应用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其的保护,在保护过程中,不仅应保留场地原有的生态环境元素,还应尽可能的再利用原有的材料,确保小区中原有的原始生态环境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同时还应采取人工的方式不断的完善资源,从而达到提升生态效益的目的。

2.2进行科学的编制

任何城市要想发展就必须加强建设,而加强建设就必须注重规划,因而为了构建和谐生态的宜居城市,就必须对生态小区规划进行科学的编制。尤其是在当前的新时期背景下,作为小区规划设计人员,必须始终将生态优先作为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生态小区规划进行科学的编制,在实际编制过程中,既要注重经济的发展,也要注重生态效益的提升和自身环境的改善,尤其生态环境的改善,而这就需要紧密结合城市的实际进行科学的编制。

2.3最大限度的保护自然景观

所谓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有山水等自然景观和历史古迹变化的环境。而且要确保自然景观能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空间,同时不断的适应周边环境的变化,从而在较大区域内确保空间的平衡,因而其保留价值较大,所以为了确保自然景观要素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就必须在意识到加强自然景观要素保留的重要性,并在加强对其保护的同时将生态自然环境与现代景观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塑造细小而又较强趣味性的人文景观的同时塑造良好的空间形态,从而提升生态小区规划成效。

2.4充分运用可再生资源和洁净能源

在现代居民区的建筑节能设计中,太阳能与地热能源是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对现代城市的节能环保意义重大。在居民区的生态节能环保设计中,通过打井的方式,居民区地下机房中的地泵能源机房从地下获得热能,千家万户的温暖和凉爽经过机房系统处理而获得。被动式太阳能是较常采用的利用太阳能的方式。因为对太阳能采用大量的光电系统对于电能消耗量相对较大,被动式太阳能相对耗资小且耗能少。为使太阳能板充分吸收热能,需要设计在屋顶,这样就可以为发电系统提供大量的能量。

2.5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民区生态系统

想要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就不能以利益为核心,要通过自然环境的建设来满足居民的良好生活及活动需求。小区规划首先是要做到生态方面的可持续的发展,保证地域生态的良性循环,为此,小区规划充分保持和利用周边环境,改善小区环境,内部配置大面积绿地、广场,使小區本身不仅具有了休闲功能、景观功能、文化功能,更重要的是能改善小区的整体生态环境。如某小区的建设以依赖于生态环境、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基准,在居民区内对原有的生态区进行合理的整合,然后通过园林景观设计,将原来的绿色植被进行整理规划,将生态区改造成一个生态园林系统,既改善生态环境,又起到一定的景观价值。

2.6居民区地域性文化的体现

居民区的建筑设计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背景,将人文底蕴融合到整个小区设计的之中。小区依附于当地具体地形建造,在造型上与附近有价值的古代文化建筑遗址相呼应,力求在简单规则的体形中,表现出一种自由、错落的韵律,在建筑色彩上使用与周边建筑相协调的灰色调式,这样就使整个小区在统一建筑风格下,又不是千篇一律,达到和谐之目的。居民区建筑环保生态设计规划应该基于整个环境以及资源能源利用的宏观角度上去思考,务必要保证环境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生态保护和谐共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生物链的有序前进,不仅要抓建筑区每一寸土地面积的充分利用率,还应该要保证整个小区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这是小区建筑设计的本质性原则。

3.结论

新世纪以来,我们国家与政府深入宣传贯彻可持续发展观,低碳生活理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反映在居民小区规划上,也要考虑到开发商与民众的双向需求,需要重视到节能环保建筑设计原理的实际运用。本文在规划设计方面,对居民区生态节能环保设计进行详尽分析,充分考虑到建筑地形和有效资源能源并加之利用,达到节能建筑的效果目标;实现生态环保就必须要结合小区地域的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园林建设。从跟本上讲,实现节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生态环保,而实现生态环保的重要途径是节能,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因此,在构建生态小区的过程中,要将生态环保节能几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现代化节能环保生态居民区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徐晶丽,陈冬梅.论建筑节能设计分析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4(18).

[2]李臣义.城市环境生态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浅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8).

[3]刘晓鞠,王凯.遂宁市安居区琼江河岸线景观与生态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07(29).

上一篇:防护器材管理制度下一篇:公司元老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