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市文明镇建设管理办法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桐乡市文明镇建设管理办法(精选4篇)

桐乡市文明镇建设管理办法 篇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文明镇的建设和管理,使文明镇建设和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创建文明镇活动,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宽裕的和谐发展道路的有效载体,是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方式,是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力提高城镇文明程度、公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有力手段。

第三条 创建文明镇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坚持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把全市城镇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具有较强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提高三个文明建设的总体水平。

第四条 文明镇是以提高城镇文明程度、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经济发展、风尚良好、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管理科学、三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先进城镇,是经自评、申报、社会认可、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考核评定,由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命名的综合性最高荣誉。文明镇的创建对象是全市所有建制镇(乡、街道)。

第五条 创建文明镇活动,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结合,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坚持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坚持提高素质与改善环境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基层基础,以镇带村,镇村联动,加强领导,务求实效。

第六条 创建文明镇工作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指导协调和实施工作由镇创建办公室负责。镇党委、政府要把文明镇建设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列入农村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保证其必要的投入,要把文明镇建设列入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各有关部门要坚持齐抓共管的原则,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互相协作,形成合力,把文明镇创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二章 文明镇的基本标准

第七条 市级文明镇的基本标准:

(一)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党政领导班子坚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发挥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贯彻党的基本政策,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学习制度等各项制度健全。群团组织健全、活动经常、作用明显。领导干部建立联村、联户制度,带领群众勤劳致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依法行政,在群众中威信高。

(二)思想道德风尚良好。思想教育工作网络健全,目标明确,制度完善。积极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认真贯彻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认真制订和完善市民文明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切实增强城镇居民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三)经济持续发展。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环境。制订和完善城镇总体规划。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合理,综合实力增强,各项经济指标居本市平均水平以上。工业企业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布局合理,科技含量高,社会、经济效益好。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都市型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专业化、市场化、集约化。

(四)环境整洁优美。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科学制订和实施城镇总体规划,重点突出,布局合理,城镇基础设施完善。环保工作扎实,建有符合环保标准的垃圾处理设施,“三废”得到有效治理,达标排放。建立健全城镇卫生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居民生活区垃圾袋装化。河道净化,镇村道路标准化、等级化、硬化,建成区内道路硬化、亮化、绿化、美化,镇容镇貌整洁、无乱扔乱丢、乱贴乱画,设摊进场,停车进点,环境良好,秩序井然。

(五)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镇文化设施齐全,建有符合标准的“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图书室、电教室、灯光篮球场、健身活动点。镇村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等群众性文体活动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参与率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文化、科技、卫生等三下乡工作。文化和体育经营单位市场管理抽查合格率在85%以上。重视古树、名树及文物保护工作。

(六)卫生计生工作进步。重视医疗保健,全面实现国家规定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要求。镇社会保险覆盖率90%以上,居民入保率占应保人数80%以上,镇合作医疗覆盖率90%以上,参加人数占人口的90%以上,地方病达到控制标准,传染病基本得到控制。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达标。

(七)教育科技事业发展。重视教育事业,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完善,师资素质普遍提高。普及学龄前三年幼儿园教育,高标准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适龄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85%以上。50岁以下村干部、镇农技人员90%达到中专(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积极组织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推进“知情、明理、守法、创业”教育。加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宣传,积极组织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工农业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八)社会治安秩序良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治安防范网络健全;创安活动深入有效,治安防范措施落实。民主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干部群众法纪观念增强。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四项机制。无群体性事件、无恶性刑事案件和重大火灾、特大交通事故、爆炸等恶性治安事故,无流氓恶势力、无非法组织、无非法宗教势力、无“黄、赌、毒”等活动窝点。群防群治组织健全,人民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

(九)创建工作扎实有效。重视创建工作,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它领导协同抓,形成党政领导班子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创建工作协调部门明确,各部门、单位的创建责任落实,形成齐抓共创的工作机制。建立文明镇创建领导班子,制订切实可行的创建工作规划和计划,明确奋斗目标、具体措施、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确保组织领导、工作队伍、资金投入、管理协调、监督激励“五到位”。城乡文明结对共建活动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效。系列评创活动有具体标准、有活动及考核纪录、有奖励措施。

第三章 文明镇的评选表彰

第八条 文明镇的级别分为:全国文明镇、省级文明镇、嘉兴市级文明镇、桐乡市级文明镇。

第九条 文明镇的评选坚持逐级晋升、提档升格原则。桐乡市级文明镇,由各建制镇(乡、街道)根据创建标准,在自查基础上,向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提出申报,经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考核评选后,报请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命名。第十条 市文明委在向上级正式推荐或命名文明镇之前,由市文明办通过新闻媒体将拟推荐、命名镇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并经纪检监察、计生、环保、卫生、综合治理、安监、信访等相关部门预审,以确保质量。

第十一条 省、嘉兴市、桐乡市级文明镇评选、命名原则上均为两年评选(复查)、命名一次。

第十二条 各级文明镇,分别由各级党委、政府授予荣誉称号,颁发荣誉牌匾,并通报表彰。

第十三条 凡被新评上市、嘉兴市、省级、全国级文明镇的,要举行挂牌仪式。被评为桐乡市级文明镇的,由市发给一次性奖金,其奖金在市财政列支。奖金主要用于奖励在创建工作中有较大贡献的工作人员。

第四章 文明镇的管理

第十四条 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是文明镇建设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协调、检查、督促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 文明镇创建和日常管理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日常工作由市文明办主要负责。市建设、农经、环保、文化、卫生、计生、科技、公安、司法、民政、教育以及工、青、妇等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第十六条 因弄虚作假,取得文明镇荣誉称号的,一经发现,立即撤销荣誉称号,收回文明镇荣誉牌匾,追回所发奖金,并建议有关部门追究其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七条 文明镇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复查。凡已命名的桐乡市级文明镇,从命名的第二年起,参加两年一度的复查。复查结果为保留、自然注销、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撤销五个档次。

文明镇评选、复查均按照《桐乡市级文明镇考核细则》实施。

第十八条 凡出现下列情况者,一律取消申报资格。如在复查中出现下列情况者,则给予相应处理。

(一)按照《桐乡市级文明镇考核细则》未达到850分,或九项考核内容中有一项考核未达到85%得分的。

(二)镇班子成员出现违纪、违法犯罪行为的。

(三)未达到相应级别卫生镇的(未达到规定的初级保健要求的)。

(四)未被评定为平安镇的;发生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情形的。

(五)计划生育工作不达标,被一票否决的。

(六)严重违反环保和土地法规的。

(七)镇建制被撤销、兼并的。

(八)发生其它严重违反党和国家政策、法规规定的。

在复查中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根据问题性质、镇主要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对待问题的态度和采取的工作措施、整改的效果来作出相应的处理。

第十九条 各级文明镇的重大创建活动以及出现的重大问题,要主动及时报告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作出妥善处理。

第二十条 文明镇更名、搬迁、改变隶属关系等,要及时向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报告。

凡因行政区划调整,文明镇分成数个或归并到其他镇,以原单位名称命名的文明称号自然注销;如仍符合文明镇标准的,及时重新办理申报手续(不受评选时间、名额限制)。

第二十一条 被撤销(注销)荣誉称号的镇,由市文明办负责收回其证书和牌匾。

第二十二条

文明镇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及时收集意见,虚心接受批评,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整改。

第二十三条 文明镇的申报表、复查表、主要事迹材料、文明镇变化情况、有关部门意见反映等基础材料由市文明办收集归档。

各级文明镇要不断完善创建档案,以文字、图片、音像等形式认真收集,科学归档。

第二十四条 由市文明办组织文明镇开展横向联系,进行经验交流;以文明镇为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本市三个文明建设。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与《桐乡市级文明镇考核细则》配套执行,并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负责解释。

桐乡市文明镇建设管理办法 篇2

萍乡市林业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主要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和生态家园创建行动计划, 负责启动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和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一是启动萍乡市市级生态公益林建设, 参照国家标准, 扩大萍乡市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 并起草《萍乡市山口岩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市级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萍乡市生态补偿资金征收及使用办法》。二是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封山育林、低产低效林改造、交通主干线沿线两侧可视范围内荒山造林和乡村风景林建设, 已完成造林面积4 900 hm2, 油茶低产林改造2 733.33hm2, 重点区域封山育林面积6.67 万hm2, 更新改造1 413.33hm2, 补植补造2 093.33 hm2, 封育改造7 166.67 hm2, 抚育改造2 806.67hm2, 交通干线可视范围内荒山造林706.67 hm2。 三是持续实施江西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体系武功山松材线虫病重点预防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全面进行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四是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全市完成油茶造林1 633.33 hm2, 落户萍乡市的油茶造林企业和大户30余家, 投资达5 000余万元。竹类特色项目建设毛竹低产林改造5 132.73 hm2, 笋竹两用林示范基地322.13 hm2, 竹林经营道路262 km。新增苗木花卉面积844 hm2, 苗木花卉基地29 家。五是启动莲花县莲江国家级湿地公园申报工作, 加快山口岩国家湿地公园 (试点) 建设, 做好《萍乡市城市规划区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2015—2020 年) 》编制工作。同时配合参与生态保护、 山口岩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天然湿地保护, 探索建立五水流域及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等工作, 落实全市生态红线划定、市级“多合归一”先行示范工作,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村和秀美示范乡村建设, 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支撑工程建设等。

2 规划思路

2.1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 “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 全面推动萍乡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结合, 着力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长株潭经济圈”2 个经济发展区相互沟通、发展联系的桥梁和通道的绿色生态屏障;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 加快萍乡市国家“海绵城市”建设;以率先实现罗霄山片区整体脱贫致富为目标,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为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建立系统完整、具有萍乡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促进萍乡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2 规划原则

2.2.1 生态与产业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把尊重与保护自然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位, 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现有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等资源, 从而实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发展。

2.2.2 引导与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强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政府的科学引导作用, 从多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并实际落实。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扎实搞好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 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2.2.3 艺术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规划区生态系统具有其自身特点, 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文化艺术特征显著。物种多样性规划必须把园林艺术融入自然景观,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系统, 从而形成良好的园林生态环境,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1]。

2.2.4 扶贫与质量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 把稳定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有机结合起来, 着力解决区域发展生态瓶颈, 切实加强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经营, 提高林地资源利用率, 提升森林生态整体功能, 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2.3 发展目标

到2020 年, 萍乡市林业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新造退耕还林工程7 333.33 hm2, 长江防护林工程1.33 万hm2, 退化防护林改造项目9 646.67 hm2, 低产低效林改造2 万hm2, 国家战略大径材储备林建设 (改培) 工程1 万hm2, 开展森林抚育和竹林低产改造, 积极开展林下种养殖业, 培育2~3 家大中型林产品加工贸易企业, 确保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6.87%, 城市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 建成区绿地率不低于30%, 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5 m2以上。活立木总蓄积达到967万m3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0.1‰,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在3.1‰以下, 基本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初步建成比较完备的林业产业体系, 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90 亿元, 力争突破100 亿元, 农民从林业获得的人均收入达到2 100 元, 年均递增20%。全市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量10.7 亿t/年, 固定碳量116.0 万t/年, 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79.57 亿元/年, 为创建国家级森林生态城市打下坚实基础[2]。

3 规划布局

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 “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精神, 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 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总动力, 加快林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四区”建设, 实现森林资源“双增”, 推进生态林业跨越发展。

3.1 水源涵养林地保护区

水源涵养林指的是分布在河川、水库、湖泊上游集水区内的原有林和人工林, 是具有特殊生态意义的水土防护林种之一。水源涵养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优化环境等作用,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将生长良好的自然次生林、人工种植的乡土阔叶林、竹林划定为封育管护型, 面积1.40 万hm2;将针叶纯林、低效残次林、疏林地、以针叶树类为主组成的混交林划定为改造类型, 面积2.86 万hm2;将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划定为新造类型, 面积566.67 hm2;对改造类型林分, 引入乡土彩叶阔叶树种, 改善树种组成、林分结构, 增加物种多样性, 以恢复森林群落;对封育管护类型, 加强封山管护, 发挥林木自然生长力的作用, 促进其向地带性森林群落演替[3]。

3.2 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

构筑“萍乡生态环廊”, 建立“一纵三横”的生态廊道, 构成萍乡市城景观生态格局。组成“一圈四楔, 三河二湖, 三园二片, 四核十七轴”的生态园林绿地系统[4]。建设以武功山、杨岐山为主的绿色生态屏障,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提升森林质量, 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利用良好的生态条件, 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 加快推进森林公园的建设。

3.3 现代生态林业示范园区

生态林业示范园区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先导区, 也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的林业产业示范区, 对于林业产业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显著的示范与推动作用。紧紧围绕“生态立市、兴林富民”的战略目标, 按照“集中连片, 整村推进、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 扎实推进现代林业园区建设, 形成了“区域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突出、主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格局, 有力地推动了萍乡市现代林业发展。

3.4 高产油茶林生态示范区

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 按照适地适树适品种, 以油茶林保存面积3 333.33 hm2以上的县 (区) 为片, 以333.33 hm2以上集中连片的乡镇为点, 以高速公路、国省道两侧为线, 建设片、点、线结合的高产油茶林基地。通过全面实施油茶资源培育、良种繁育、产品加工贸易、科技支撑四大体系建设, 力争到2020 年, 油茶产业发展面积共计4.33万hm2, 其中新造高产油茶林面积1.18 万hm2, 高产油茶林总面积达2.33 万hm2, 低产油茶林改造面积3.15 万hm2;通过更新改造和新造的油茶林平均产量达到600 kg/hm2以上, 低产油茶林改造的平均产量达到300 kg/hm2以上。良种穗条生产能力50 万支, 良种苗木产量达800 万株, 带动10万农户、30 万林农增收致富, 实现茶油产量2.5 万t, 油茶产业综合产值30 亿元[5]。

4 主要对策

4.1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林业生态文明建设, 成立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办事机构,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 保护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帮助林农群众和企业解决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加强对林业生态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 财政、发改、林业、农业、国土、农业开发、工商、质检、税务、金融等部门密切配合, 形成工作合力, 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共同推动林业生态文明建设[6,7]。

4.2 科学制定规划

各县 (区、管委会) 要根据当地林业生态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林地、气候等资源情况, 制定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规划, 科学布局林业生态产业基地, 明确林业生态产业定位、区域布局、建设重点以及目标任务等, 并将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 作为推进现代林业生态建设、破解“三农”问题、巩固“林改”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予以鼓励和支持。

4.3 开展社会协作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给予政策引导, 支持林农、企业、大户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组织, 建立由从事林业种苗繁育、栽培技术、加工利用等方面的专家能手组成社会科技服务组织, 开展林业科技推广、技术培训和咨询、代销生产资料供应、产品营销等服务项目, 切实提高农民与企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适应能力。

4.4 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林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四区”建设的投入力度, 充分利用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 整合退耕还林及其后续产业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农业产业化、以工代赈、水土保持、防火林带、科技创新等项目资金, 大力扶持林业生态产业发展。

4.5 创新发展模式

不断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鼓励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充分调动企业、大户、林农的积极性, 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的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 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形式, 引导企业参与林业生态产业基地建设, 促进林业生态产品的生产、加工、市场有机结合, 使企业与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参考文献

[1]杜湘萍, 何勋, 徐京萍.生态观光苗圃规划探析:以绿行生态观光苗圃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23) :198-199.

[2]徐京萍, 张颂明, 肖妮.萍乡水源涵养林结构动态分析与经营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 2012 (21) :4807-4810.

[3]刘庆定, 厉淼, 林观章.生态林业建设促进山区经济发展[J].中国林业, 2008 (1) :36-37.

[4]吕洁华, 毛玮, 崔臻祥.基于能值分析的林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 2008 (2) :2-4.

[5]许飞, 涂慧萍.广州城市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策略研究[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7 (1) :3-5.

[6]付春风, 张贵.广州市林业生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措施[J].特区经济, 2007 (12) :43-44.

桐乡市文明镇建设管理办法 篇3

萍办字〔2011〕38号

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萍乡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责任单位任务分解表》的通知

各县区委、县区人民政府,市委各部门,市直各单位,市各人民团体,中央、省驻萍各单位:

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将《萍乡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责任单位任务分解表》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

2011年4月19日

文明村镇建设管理办法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文明村镇建设,充分发挥文明村镇在建设农业强省中的先进示范作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和宪法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文明村镇是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基本特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先进村镇。

第三条 文明村镇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民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带头实践科技兴农,促进农村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四条 凡本省境内的乡镇、村(含农垦系统生产队)都属创建文明村镇的范围。

第五条 文明村镇建设要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这个中心,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创建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

文明村镇建设要坚持齐抓共管的原则,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互相协作,形成合力。

文明村镇建设要坚持务求实效的原则,从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抓起,量力而行,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达到群众满意,切忌形式主义。

第六条 各级领导要把文明村镇建设列入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政绩的主要内容。

第七条 各级政府要把文明村镇建设列入农村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保证其必要的投入。

第八条 文明村、文明乡镇分省、市(地)、县(区)三级,分别设文明村、文明村标兵,文明乡镇、文明乡镇标兵两个档次,由同级党委和政府命名。

第九条 县级以上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本办法的实施。

第二章 条 件

第十条 文明村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领导班子坚强有力。能够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政班子成员团结务实,廉洁自律,带头讲文明、讲卫生,做文明人,在群众中威信较高。

(二)经济持续发展。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产业化道路,集体积累连年增长,达到小康村标准,人均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农民负担不超过国家规定。

(三)道德风尚良好。坚持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热爱国家、热爱集体、文明礼貌、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良好风尚。

(四)教育事业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办学条件,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青壮年无文盲。积极开展科普活动,组织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注重培养科技示范户,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

(五)文化生活丰富。经常组织农民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活跃村屯文化生活,村有文化活动阵地;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文化、卫生、科技下乡等到工作,引导农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六)公益事业不断完善。电话、广播电视入户率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初级卫生保健达标,积极发展合作医疗卫生事业,卫生厕所普及率、自来水入户率逐年提高,做到老有所养。

(七)移风易俗成效显著。红白理事会、帮贫助残会等群众组织健全,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无封建迷信,无非法传教活动,无计划外生育,节俭办婚丧事,遗体火化率达标。

(八)治安秩序良好。积极开展普法教育,治保调解组织健全,及时化解矛盾,无越级上访、集体上访,边境地区无越境捕鱼、狩猎等事件发生。人人遵守乡规民约,无重大犯罪无重大事故,无聚众赌博,无滥砍盗伐,无滥占耕地。

(九)村容村貌整洁。村屯建设规划合理,道路平坦,排水通畅,环境绿化、净化、美化,住宅砖瓦化率达到65%以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良好,做到粪堆、柴草、垃圾出屯,禽畜圈养,农民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十)创建活动规范。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组织健全,评选条件和奖励办法切实可行,活动规范,参与面广,效果明显。

第十一条 文明乡镇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领导重视。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两手抓,班子成员团结务实、廉洁自律、开拓进取。

(二)活动规范。有近期和长期规划,认真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乡企、文明机关(站、室)等创建活动,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三)重视教育。对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形成农民技校、业余党校、业余文化学校、初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网络,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生活条件,不拖欠教师工资,适龄儿童入学率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标。

(四)尊重科学。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形成科普网络,推广实用科学技术,增加科技含量,专业户、示范户和多种联合体逐年增加。

(五)文化生活跃。有专兼职文化队伍,有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文化生质量不断提高。

(六)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解决农民看病难等问题,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基本普及生殖保健、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等科学知识,无非婚生育和超生现象。

(七)风气良好。坚持开展破陈规陋习,树文明新风活动。婚丧事俭办,无聚众赌博、无封建迷信活动。落实复转军人优抚政策,五保户和孤寡老人得到赡养。

(八)环境整洁。乡镇建设规划合理,主要干道硬化、绿化达标。大力开展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建设,企业排放污染物不超过规定标准。砖瓦化率和自来水入户率达到标准。

(九)社会稳定。综合治理措施落实。积极引导农民遵守政策、法规,履行乡规民约,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组织,无重大型事案件。无越级上访、聚众闹事等事件发生。

(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合理,乡镇企业收入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并逐年增加。

第十二条 省级文明村、镇必须是被命名为市(地)级文明村、镇标兵两年以上的,在当地两个文明建设中起表率作用的村、镇;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村、镇两年,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的村、镇,可申报省级文明村、镇标兵。

第三章 命 名 第十三条 凡属于创建范围的村、乡镇开展创建活动一年以上,取得明显成效的,经过认真自评,均可在当地申报。

第十四条 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对申报的村、乡镇,依据标准,严格考核,广泛征求群众和有关部门意见,审核本级文明村和文明乡镇,同时提出拟命名为上级文明村和文明乡镇的推荐意见。

第十五条

文明村镇每两年命名一次,命名满四年的要重新申报、考核命名。对个别创建起步较晚,但进步快成效特别突出的可破格申报。

第四章 管 理

第十六条 文明村镇的创建活动由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管理。省级文明村、文明乡镇由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和推荐部门双重管理,以属地管理为主。

第十七条 各级命名机关要对文明村、镇建档备案,文明村、镇要建立创建工作报告和发生问题及时呈报制度。

第十八条 各级文明村、镇更名、合并、搬迁、改变隶属关系等,应及时向原命名机关报告,经复查考核合格的,重新命名。

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十九条 各级文明村、镇由命名机关授予荣誉称号颁发奖牌;对创建文明村镇贡献突出的人员可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奖励标准可参照《黑龙江省文明单位建设条例实施细则》执行。

第二十条 经复查、抽查发现问题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通报批评、撤销荣誉称号等处理。通报批评由复查机关执行,撤销荣誉称号由命名机关执行。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撤销其荣誉称号:

1、领导班子有腐败行为的;

2、发生重大刑事案件的;

3、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的;

4、发生计划外生育的;

5、违反环保和土地法规的;

6、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称号的。

第二十一条 撤销荣誉称号的单位,经两年以上时间创建,重新达到标准的村、乡镇,可在原级别重新申报。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市(地)、县(区)可根据各自实际,制订实施细则。

第二十三条

上一篇:如何落实护理核心制度下一篇:法理学进阶作业题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