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船长》教学反思(精选14篇)
在9月16日,我们六备举行了一次网络集体备课,并形成了集体教案,我就利用这教案,在9月21日下午,上了一节示范课,现在把上这课的一些反思与感受写下来。
二、如何把握这个集体共案的原则。集体形成认为的教案还是个大框架,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还有很大的“空白”,这需要每个实施者去补充,去创新,去发展,去让它有血有肉,丰满。这处理这个教案时,我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1、真真实实地本着“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南京培训会之精神,引领自己处理好教案,上好这节课。
2、始终注意着走简洁高效之路了,突出语文的语言性,用语言独有的魅力去熏陶学生,感动学生,形成丰富的语感。始终注意着让语言产生魅力,有乐趣,让学生乐于品味语言,感受语言。还要善于从语言中品味到人文思想。
3、教学中强调“对话”。在课堂中,师生对话也比较重要,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对话,才能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有效的对话才能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走入到文本的深层,感知到文本的思路,学生到文本的精神内涵。所以在课堂中一来一去的简短有力对话是确少不了的。
三、实施集体共案的优点之处
1、从各位听课老师的反映,效果还是可以的。注意抓住了重点语言(前两次的命令),引导学生尽可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并从朗读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出船长的伟大。
2、我的导入一环节较好,在导入时,我用前两节作为导入语言,第一节稍加改编,用口述的方式。第二节用录音的方式放给学生听,因为录音的效果特别好,特别容易引导学生进入境界。当第二节的录音放完后,然后说“我们的故事就从这而开始……”,接着就直接进入课文的第二部分教学。对于一二两节在教学第一个命令时,调用了描写乱的情景。除此就没有让学生直接读,否则会产生面面俱到,凌乱的感觉。
3、学生读书比较到位,能读得确确实实地带上个人的情感,有感染力。特别是船长的那些简短有力的对话,我采取开火车读,效果比分角色读更好,这样更能再现那时的乱的情境。
四、实施共案的不足之处
1、本课的小节很多,由于一环节扣一环节,所以需要的过渡语言就非常多,这是上课的一个难点,我感觉这方面我还没有完全磨合好自己的衔接过渡语言。
2、每个学生读书都有不同的特点,这有一定的随意性,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处理好对学生读书的评价。感觉自己的评价语言还不够有针对性,准确性,感染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多注意训练这一基本功。
3、由于集体产生的共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当然是很出色的教案,可是这需要实施者完全把它融化成自己的语言,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上课时,自己还无法摆脱看教案,看步骤。所以自己的目光于学生交流的机会肯定就会少,这样,就不利于突出“以人为本”。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教案应烂记于心,在上课的时候应把更多的精神集中到学生的身上。
五、引发的争议
在处理以下深化题目时,有点小争议: “(自由选择下题中的任一个角色)
A一位得救的怀抱婴儿的妇女 说:船长啊,船长,…………
B还是个孩子的水手克莱芒 说:船长啊,船长,………… ” 我们班有个同学说:“……你真不该死呀……”这个问题提得好,我随势追问:“到底该不该死?船长能不能不死?”
学生1答:“恐怕他怕时间不够,小艇上人太多,他为了其他人的脱险,就随着轮船沉入深渊了。” 对于这个问题,也能突出船长的伟大精神,可我以为与事实有点违背,就含糊一带而过,没有进行深化。而其他的老师认为得深化一下。
学生2答:“船在人在,船已经不在了,船长认为自己活着就没有价值了。”(类似这样说)针对这个回答,我感觉能深化主题,所以就深化处理一下。可听课教师觉得仍不够深入,并且希望能再引入其他的相关资料。由于目前的语文教学提倡“倡简、求本、务实,有度”,再加上课文的语言文字较多,内涵较深,所以就没敢引入其他的材料,怕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使本有的任务完成不了。
六、形成新的教案建议
我感觉原来的共案已经不错了,所以新的教案与原案变化不大。我就大致说一说需要修补的地方。
1、导入部分就用前两节作为导入语言,第一节稍加改编,用口述的方式。第二节用录音的方式放给学生听,因为录音的效果特别好,特别容易引导学生进入境界。当第二节的录音放完后,然后说“我们的故事就从这而开始……”,接着就直接进入课文的第二部分教学。
2、在引导学生读那段对话部分,先让学生自己练读,再采用开火车读,即一个接着一个去读,读完一遍后,教师采取总结指导方式,让他们再这样读一次,这样的效果很好,能较好地再现当时的场面,比分角色要好得多,建议大家采取。
3、最后两段教学时,建议大家先采用放录音方式,让大家先听,因为听这录音后确实能让学生感动。然后再引导他们读效果就更好。
生1:“我认为我们用的这个版本好, 它更有感情一些, 让人体会到作者深深的悲伤, 而‘倒下来了, 冷了, 死了’有点冷冰冰的感觉。”
生2:“是啊, 好像给人一种事不关己的感觉, 象个局外人一样。”
生3:“我也认为这个版本好, 它抒情的意味更强一些, 更有诗味, 而‘倒下来了, 冷了, 死了’太直白了, 不够含蓄, 诗歌就应当抒情一些, 含蓄一些。”
(听了他的话不少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接着又有同学举手发言。)
生4:“我赞同刚才这位同学的话, 并且我认为‘浑身冰凉, 停止了呼吸’看似比较抒情, 其实用语太平常了, 没什么蕴味, 而‘倒下来了, 冷了, 死了’看似简单, 其实更能给人想像, 回味的空间。” (他的话赢得一阵掌声, 不过还是有同学表示反对。)
这时, 教室里你一言他一语, 七嘴八舌, 好不热闹, 有同学说:“老师你呢?你认为哪个好?你说说吧。”我示意大家安静下来, 说:“好, 我也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 我觉得同学们思考积极, 刚才的发言都有一定道理, 特别是生3和生4的分析, 比较全面, 有见地, 让我也很受启发, 两个版本都不错, 都有优点。”我说到这, 不少同学笑了, 有大胆的同学说:“老师你是‘骑墙派’。”听到这话, 同学们笑得更欢了。我笑了笑, 等教室里稍微安静下来了, 大声说道:“不过我有自己的观点!”这时, 教室里变得很安静, 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看着我。我顿了顿, 说:“我认为‘倒下来了, 冷了, 死了’更好一些, 它看似没有感情, 实际上却蕴含着作者无限的悲痛、无奈与绝望, 同学们, 你们想一想, 当一个人突然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的时候, 往往不就像傻了一样吗?所以我觉得这样表达更准确, 更真实地写出了作者突然遭遇这一变故时的精神状态, 好像有点呆住了的感觉, 还没能回过神来, 而且它连用三个‘了’结尾, 构成排比, 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也更有余味。”听完我的话, 教室里沉默了一会儿, 看得出, 他们在思考我的话, 有不少同学露出赞同的神色, 稍微顿了一下, 我接着说:“当然, 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同学们可以赞同, 也完全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 我想, 在这个问题上, 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的, 我们分析比较的目的就是培养我们品味语言的意识, 通过品味语言来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锻炼我们的语言能力, 我想这个目的我们已经达到了。”
接下来我又请同学们比较诗歌结尾部分的一处语句, 课本上是——“只是我以悲痛的步履, 漫步在甲板上”, 而另一版本的译文是——“可是我踏着悲哀的步子, 在我的船长躺着的甲板上走来走去。”我刚一出示, 就有不少同学忍不住笑起来, 我于是问一位笑得比较厉害的同学为什么笑, 他说:“‘走来走去’, 这叫什么诗啊?太白话了!”又一位同学补充说:“是啊!还是漫步比较有诗味, 而且‘走来走去’前面的定语太长太罗嗦了, 读起来也不顺口。”这时其他同学也是一片附和之声。我继续发问:“有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吗?”见没有反应, 我又问:“大家有没有想过‘漫步’是什么意思?”这时有同学在下面小声地说:“好像是随便地走。”我顺势说:“什么好像?学习上可不能模棱两可, 这样吧, 有词典的同学赶快拿出来查一下。”教室里于是响起一片翻词典的声音, 很快便有同学查到了‘漫步’的意思——悠闲随意地走。“那么, 你们现在还觉得“漫步”用在这妥当吗?”我颇有些得意地问。“不妥!”同学们齐声答道。“为什么呢?”我又问。“情感不对。”“不是悠闲, 怎么会悠闲呢?”“应该是很伤心的。”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嚷起来了。“看来这里的翻译有点小瑕疵啊!”我感叹道。这时有又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漫步’用得确实不太妥当, 不过我还是觉得‘走来走去’这种译法诗味不浓!”“哦!”我故作惊讶, “那你觉得应当怎么翻译呢?”这位同学脸红了一下说:“我, 我还没想好。”这引起大家一阵开心的笑声。我于是总结道:“通过刚才对诗歌中两处文字的比较、分析, 我们发现不一样的表达有不一样的意味, 同时我们也发现, 我们所学的这个版本在翻译上也有不够准确的地方, 这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那就是——”“不能盲从!”“不能迷信!”同学们七嘴八舌, 他们的热情空前高涨, 课堂效果出人意料的好。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船长》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著名法国作家雨果。这样的课文,是孩子们学习写作的好教材。文中很多地方耐人寻味。如果在短短一节语文课中要面面俱到,实则有难度。为此,我想:以前课文中已经讲过的知识点我就一笔带过,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以前课文中没有出现过的知识点,应该作为新知识作重点传授。
上课时,我让学生来学一学大作家雨果的写作方法。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很容易地找出了两种方法:
一.环境描写。五年级时,学生学过《爱如茉莉》。文中的多处环境描写让人印象深刻,有效地烘托了家人的温馨与关爱氛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第二自然段中的“薄雾笼罩着大海。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学生感受到当时因为有“薄雾”,再加上“沉沉夜雾”,当时的视线非常模糊,所以造成两船相撞。通过这样的描写,就像电影画面一样,给人以即将发生灾难的一种沉重、恐怖的感觉。
第二十九自然段中“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这句话与前面第二自然段的环境描写相呼应。首尾呼应,更加渲染了故事的悲剧色彩,同时烘托出哈尔威船长牺牲时的悲壮。
两处环境描写,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黑暗、危急的背景,恰如其分地烘托了故事氛围。
在学生体会这两处环境描写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作比较:“如果这里的描写改成爆竹声声、鲜花掌声行不行?”显而易见,是不行的。用这样简单的方法,学生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知道了环境描写要和故事情节与氛围相吻合。
二.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细节描写在五年级很多课文中出现过。所以到了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得很牢固了。通过第六自然段到第21自然段的对话,学生感受到哈尔威船长是一位忠于职守、镇定机智、敢作敢为的船长。
但是,再让学生寻找写作方法,就说不出来了。于是,我就顺势引导他们作以下阅读:
1.运用对比,反衬人物形象。
文中第二自然段中哈尔威船长大声吼道:“……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可文中第四自然段又介绍道:“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通过两个数字“60”和“61”的对比,给人留下了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的忘我境界的深刻印象。
当我在黑板上板书“对比”的方法后,马上有学生举手说:“文中描写事故发生后船上混乱的场面‘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和哈尔威船长表现出来的镇定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反衬出了他与众不同的英雄气概。”至此,学生已经学会了举一反三。
2.运用特写镜头,展现人物形象。
“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这是一个典型的特写镜头。在船头先沉下去,很快船尾也浸没了的背景之下,一个高大的恪尽职守、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展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下。让学生聆听老师的朗读,闭上眼睛,就像看电影一样想象这一幅画面,感受特写镜头的妙处。
随后,学生还找出了“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等多处特写镜头的描写,进一步感知特写之下的灵动。
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课,需要老师教给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每一篇课文,就是老师最好的工具。老师要充分挖掘每篇课文中的独到之处,让学生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方法的多样。特别是针对一些名家名篇,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感受大作家的独具匠心。“润物细无声”之下,相信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之间必然会架起一座“金水桥”,到达读读写写的神圣彼岸。
《船长》主要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船长》文字美、精神更美,为了让学生感受船长的人性美,我引导学生品读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哈尔威的临危不惧、忠于职守、指挥有方。当然对于文本的理解,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就“他用一个人的生命,换来了60人的生命,值不值得?”为话题展开讨论,学生们的回答让人物形象更丰满,对哈尔威当时的心境也更能理解。
文中的人物对话也是值得一读一品的,通过简短有力的对话来烘托紧张危急的气氛,我把学生分成了两组,分角色朗读对话。学生们在之前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就有了对哈尔威船长的敬畏,所以朗读的时候就很自然地进入了角色。之后,我又让一名学生来读哈尔威的话,被点到的学生很有神圣感和使命感,他们仿佛就是哈尔威船长,声音高亢、抑扬顿挫,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啊!
课后,我针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我在思考,教师的“导”关键是用在何处恰切,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的把握文本,又不至于抛弃文本,脱离现实。结合这个问题我简单谈点自己的看法。
(1)“导”在关键处
尤其是本篇课文,因为年代久远,学生体会不够深刻,在此时教师就应进行情境创设,把学生真正带到当时的情景中,置身于其中,通过教师语言的叙述,情感的激发,录像的播放,充分了解当时遇到海难时的危急情形。当学生的情感真正被激发后,想说的话就如同打开的闸门,滔滔不绝,那根紧绷的神经也随着船长一起回到了当时的惊恐不安的场面,那不论是朗读也好,谈体会也罢,那种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话语都呈现在我们面前,仿佛船长就在眼前。此时教师“无声胜有声”“一切都在学生手中”。这就是——“导”在关键处,生起波澜时。
(2)“导”在语言中
教师情感的投入,语言的渲染,无形中给学生起到了感染的作用,在本课结尾处,我运用低沉的语调说:“在整个救援过程中,船长想到了每个人,甚至连水手都没有忘记,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船头先沉下去,很快船尾也浸没了。其他人都获救了,而只有我们的船长却仍然屹立在舰桥上”悲伤的音乐此刻响起,我范读了这一部分,我看到孩子们已泣不成声,对船长的形象已扎根心中,课堂情感达到高潮。这就是——情感生源,贵在语言。
教学本文已经多次,这次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船长为什么与船一起沉入深渊?”老实说,每次教这课,我也有这样的疑问,只是没有同学质疑,我也就不想深究,
怕学生会觉得哈尔威牺牲没啥必要。但这次不同,有学生问:船长为什么要与船一起沉入大海?我觉得船长的牺牲是没有必要的,他完全有机会逃生。如果我们从课 文文字上来看,20分钟逃生的时间够了,而且船上其他船员都与乘客一起安全撤离了,按说船长也完全可以撤退。此时的我,真有些担心,怕讲不好会影响学生对 于雨果笔下的这位英雄船长给他们留下的高大形象。但是事实是:我们真不能小
一、抓住语言点细品读
《刷子李》一文的语言非常优美, 许多语句都运用了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怎样让学生在品读这些语句的过程中领悟其中的语言美呢?在感受刷子李“技艺高, 刷的墙壁白”这个环节中, 我放手让学生深入细致地读课文, 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课文的基础上, 找出文中描写刷子李刷的墙壁非常白的地方。学生罗列出三个句子: (1) 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 屋里什么都不用放, 单坐着, 就如同升天一般美。 (2) 可刷子李一举刷子, 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 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 白得透亮, 白得清爽。 (3) 啪啪声里, 一道道浆, 衔接得天衣无缝, 刷过去的墙面, 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在这些句子的学习中, 我组织了一次训练, 首先提问学生这些句子为什么能描写得这么精彩?我们为什么能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刷子李技艺高超, 墙刷得白?学生讨论回答因为这些句子采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第二步, 我将这些句子去掉修辞的成分, 请学生进行与原句的比较品读。学生都觉得修改过的句子比较平淡, 没有味道。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在写作时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能将句子写得更加生动精彩。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触摸文本, 咀嚼语言, 悉心体味, 发掘内蕴———作为语文教师, 一定要有这个耐心, 当然更要有这个能力, 用一双敏锐的眼睛, 发现文章的字词句段及标点修辞上的亮点, 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
二、抓住语言点成板块
在结束以上感悟排比、比喻写“刷墙技艺高超”这一教学版块后, 学生已经初步领略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将句子写生动的技巧, 而我在研读教材时发现冯骥才写刷子李“身上不留白点”这个部分没有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何不让学生尝试用修辞手法描写一下刷子李的黑衣服呢?我灵机一动, 抓住比喻修辞手法这个语言点, 设计了“运用排比、比喻描写刷子李的黑衣服”这一课堂小练笔板块。事后证明, 这一板块的学习效果是可喜的, 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 有的将穿着一袭黑衣的刷子李比作是“穿着黑衣服的魔法师”, 有的则写道“师傅的黑衣服就像泼了墨一般……”, 写得精彩极了。抓住语言点习得写作方法, 我觉得这是学生学习略读课文最受益的一得。“但作者不是这样写的, 作者是怎样写刷子李的一袭黑衣的呢?请读课文段落。”在学生掌握了运用修辞手法描写刷子李黑衣服这一内容后, 我用这句连接语带领学生进入了本课教学的第五板块———领悟作者新手法另写“身上不留白点”。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刷子李黑衣服的片段, 感受冯骥才写作的另一个语言魅力———风趣幽默, 让人出乎意料。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 我觉得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一些语言点串联起课堂教学的各个板块, 使教学过程连贯自然。这就犹如串起散落在课本文海中的“珍珠”, 使课堂成为一串珍珠项链, 学生在捡拾语言点的同时, 体会课文。我相信有情有境的语文课堂, 才能成就有滋有味儿的语文学习。
故事都开始在某所贵族学校。《闻香识女人》中,高中生查理目睹了朋友的一次恶作剧,校方逼迫其说出真相,否则就要将其开除。由于不想出卖朋友,查理陷入了困境。就在他在感恩节做周末兼职时,查理结识了弗兰克,一位双目失明的退役中校。因为视力缺陷,弗兰克的嗅觉异常灵敏,甚至可以通过气味辨别女人身上香水的品牌。他和查理一起住豪华酒店、邀请美丽女郎跳舞、飙车,之后他想开枪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无意义的失明生活使他失去了勇气和信心。最终,查理阻止了弗兰克的“完美计划”。而弗兰克也意外现身查理的学校,用慷慨蒋的措辞,批判了学校的伪善,让查理坚持了自己原则。两人生活意外的交织,也让他们结下了情同父子的友谊。
当影片中出现庄严的学校礼堂、严肃的校方领导、被审问的学生,黑压压的人群时,我惊异于这样的场面与《死亡诗社》中的相差无几。其实,细细看来,《闻香识女人》不正是《死亡诗社》的一种传承与延续吗?
《死亡诗社》里,基丁老师是学生们敬爱的“船长”,在上世纪50年代的背景中,他鼓励学生自由地发挥自己灵魂中的创造力,摆脱教条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束缚,追求个性的解放。他是一名真正的老师,无愧于“船长”的称号,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样的,《聞香识女人》中,“船长”的含义不仅延续了下来,而且变成了一种双向互动的存在。谁也无法说清楚,退役的弗兰克和年轻的查理,谁是谁的“船长”。影片中,弗兰克评价查理“灵魂没有被污染”,或许,与查理相处的短短两天,正是这种没有被污染的灵魂,潜移默化之中深入了弗兰克将近衰竭的生命骨髓。当弗兰克中校已经拿起手枪开始计时时,查理11次让弗兰克“把枪放下”都没有打消他的念头,而一句简单的“你跳探戈和开法拉利时的样子帅极了”,瞬间便使中校面如死灰的脸上复有了生命的颜色。影片的最后,镜头给出了弗兰克中校与小侄女玩笑的特写背影,他至此终于卸下了一个残疾退伍军人的自大与自卑,摸清了人生的航向。与此同时,弗兰克也挺身而出,保护了查理“没有被污染的灵魂”,在学校会议上以父母的名义,点燃了沉睡的良知。“当你在试图改变他人时,自己已经在被他人改变”,用这句话来形容弗兰克和查理两人的忘年情义,再合适不过了。
一年之前,在观看《死亡诗社》之后,我当即把我日记本上的计时法则从“公元2015年”改为了“附中元年”。如今,是时候改为“附中二年”了。每一个年份的跨越,没有公元计时法那样,有一个固定的天数限制,而是看作附中生活的重大转折与演进。两部影片的共同价值在于,他们都以贴近生活的方式,生动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从单向推进为双向,从师生推进为互为师生。如果一年之前的《死亡诗社》教会了我追求个性,让我摆脱了寒窗前九年植入血液里的保守与死板;那么一年后的《闻香识女人》,便是一盏及时的灯,在追求个性的道路上,提醒我始终坚持原则,做一个“灵魂没有被污染”的年轻人。
或许,我在评论两部影片中“船长”的内涵时,这两部影片本身,无形间也成为了我生命的“船长”。或许附中才是真正的“船长”吧,教我放弃一些东西,教我守住一些东西。
由于言语是具体的听觉、视觉形象与抽象概括的意义的统一,一旦情感作用于个体,他就有效的把视听主体的感受表象、联想、理解等糅合在一起,从无意中唤醒,凝聚为意向,以达成意义的形象化和形象的意义化的统一。《**的爱》这篇文章饱含深情地用诗歌的形式讲述了妈妈为儿女做的三件事。文章生动形象。在教学中我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把妈妈对我的爱动情地讲给学生听,把学生带入母爱的情海中。接着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把文中母亲对孩子的爱与孩子们在生活中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爱融合在一起,达到感情的共鸣。接着让学生拿起笔做个小诗人。不到五分钟爱的情感在孩子们的笔下流淌。我们班的皮猴子一边哭一边读着《**的爱》一个很凉很凉的夜晚,我从梦中醒来。妈妈轻轻地对我说:“你发烧了。”妈妈把酒精拿来,只见他在我身上擦。妈妈一夜都没合眼。啊,**的爱是退烧的酒精。
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妈妈病了。我忙给妈妈拿来凉毛巾,敷在他的额头上,妈妈感觉舒服多了。啊,我的爱是凉凉的毛巾。
文体特点把握有关注。小说文体在小学阶段并不多,通过这篇文章关注与渗透是个很好的途经,从作者入手,了解经典作品,了解作者生平,稍作背景介绍,初略了解语言特点再切入课文。再以了解结尾引导发现与《桥》的相似之处(巧设悬念)小说这一体裁孩子有些明白了,情节,人物,再加环境的描写,小说要素的出示就不突兀,文体的关注比较充分。在每初学一篇文章,孩子们想探究属于什么文体已成习惯。
聚焦环境描写学运用。了解穷人的"穷",探究穷人的"富有",我均采取"寻找证据"并"提炼观点"的方法,对于情节的理解比较容易;在此基础上,我把重点聚焦到环境的描写,感受作者的用意(对比,同情),同时进行迁移运用,假如故事从西蒙的死亡为开头,你会写下怎样的环境(渲染,同情);最后在续写片段,同样要有环境描写,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几乎都会使用,环境的描写为续写添彩。
在《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大量运用了对比等手段从叫声、步态、吃相中表现鹅的高傲。
我在教学是要求学生在体会文句之后,边读边表演,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文中优美词句的意思,更准确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使原本沉寂的课堂气氛开始出现生机。在理解“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与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时,一位同学扮演鸭,另一位同学扮演鹅,学生都能认真地表演,模仿得很不错。看的学生也能在笑声中很好地把握鹅步态的突出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表演鹅吃饭的情节时,能把鹅吃饭“架子十足”、“从容不迫”等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个“鹅老爷”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
学生能在理解语句的同时,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这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上这节课,我首先让孩子通读全篇课文,然后后让孩子找出,“那一段写明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和赞美的?”很明显,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这个内容。
当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后,我就抓住“伟大的奇迹”这个关键词解读全篇课文,让学生到前面去找,有那些地方能体现“长城”的“伟大和奇迹”。这个答案在前面写“长城”的“长、构造、建造”三个方面体现。
问题提出后,第一个学生找的是“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找到后再以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情感。顺带着把说明方法(列数字和做比较)也提一提。这一句正也是全文的中心句,后面的教学我就抓住这一突破口,解读全文。
“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到底有多长啊?”下一环节就顺利的引到了长城的长。
“伟大的奇迹还提现在哪儿呢?”聪明的孩子很快就能找到“城墙的宽、高大坚固等。
在教学中,我较重视语言训练,如,老师引导学生寻找文中哪些词语打动了你?学生关注到“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模仿说词语的眼睛。学生说出了“美丽的眼睛”“漂亮的眼睛”“宝石似的眼睛”“水汪汪的眼睛”等。仿照“弯弯的眉毛”,老师出示了生动的图片,孩子们说出了“弯弯的月牙”“弯弯的小路”“弯弯的河流”“弯弯的彩虹”等。再如,想想妈妈还会干什么活?妈妈洗衣服,妈妈拖地,妈妈送我去上学,妈妈辅导我学习等。在语言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开阔了,语言丰富了,也做到了学语言、用语言的统一。
课后小练笔的形式单一,可以写写自己有一位什么样的妈妈,例如:能干、勤劳善良、美丽,而且说说自己的理由,例如:我的妈妈很善良,她爱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的妈妈很温柔,她能鼓励我等等。
《奇怪的大石头》题材的主人公──童年李四光,塑造的这位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内心蒙发的精神更对学生求知欲和好胜心的激发得到启发,故事也点出了一个精髓: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是要从小培养的,所以我要让我的学生通过这篇教材受到更大的启发和对学习的动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习上落伍。”是啊,“思考”与“阅读”。记得自己孩堤时,全然不知上学的目的是什么?只知道机械的去上学和放学,对老师的害怕也远远大于父妈,那时就树立了对老师的尊敬和崇敬,直到今天自己也做了教师,面对自己的学生特别亲切,角色中我是他们的老师,而在我老师眼里我永远是她的学生,今天我把小时候的迷惑问了我的学生:“父母为什么送你们上学?”面对这群三年级孩子的回答,让我既为之懈动又惊叹,内心深深的感慨。
脑海中不得不把自己童年时的坦然无知与他们进行比较,出生在八十年代初和出身在九十年代末这十几年时光里,令如今的孩子蒙受了更大的学习压力和对未来理想生活的崇高向往,看到孩子们每天带着承重的包袱起早抹黑,作为他们的老师深深为之感动,但令我们为之愉悦的更是看到当今孩子的聪明、活泼、文明礼貌以及多才多艺。
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学生的老师看到的、想到的、要做的都很多很多,面对的压力也很大。有的孩子父母送孩子上学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为自己长大后工作做准备,而学校的教育是多方面的: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事实。首先我们上学是为了学会如何学习,这样,当我们离开学校时,我们能继续学习。一个懂得学习的人总是一个有成就的人,因为不管他何时做以前从未做过的事,他都会教自己如何以最好的办法来做,因此,学校的目的不仅仅是教语言、数学、地理等知识,也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文《船长》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船长》公开课教学反思09-16
《船长》教学方案设计01-26
船长的优秀教学设计06-21
船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23
《船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07-25
海盗船长叙事作文06-01
课文《迟到》教学反思07-24
课文一面教学反思01-30
翠鸟的课文教学反思09-10
课文《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