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的教育论文

2024-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初中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的教育论文(共12篇)

论初中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的教育论文 篇1

包头市第五中学王晓娟

美国教育家埃得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叶圣陶先生也认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于不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性学习能力就是受教育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终身教育的需要。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教学具有自主性。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深究的精神,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我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初中学生特点的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灌输式教育”为“自主性教育”;必须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变“他主学习”为“自主学习”。真正将“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变“课堂”为“学堂”,变重知识为重能力,知能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讨,主动参与学习的学习

1方式和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呢?

(一)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景,鼓励师生合作学习,教师由灌输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采取多种导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性合作性学习,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任务型”教学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应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以及课堂的不同阶段,设计出合适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并掌握知识的运用,达到知识的内化,促使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教材,感知教材,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二)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自主性学习兴趣。

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自主探究,自主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探索构建语文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交流反馈的能力,逐步养成一种好的学习品质,形成深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善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图、文、声、形、奇及交互式的特点,使学生可以按自己的知识基础、能力和学习习惯、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让他们真正地从被动的学习地位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探究在现代信息技术下最佳自主学习方法和最佳自主学习效果。

(三)优化自主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全面参与,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亲自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个性特色,优化学生自主学习新途径,让学生独立掌握自主学习的技巧、规律、方法,培养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四)自主学习课后延伸的研究。

自主学习可以扩展、延伸。提高教学效率只在课堂上打主意是不够的。由于课堂的学习有限,课外的时间相对充裕,要引导学生把功夫用于课外,一边巩固吸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一边预习新课或寻找更多阅读的机会。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但这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养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感。

比如家庭作业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延续,他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我们正常的课堂教学,所以家庭作业也不能忽视。但作业的难易度要适中,大部分题目能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做出了,课上老师进行重点点拨、升华。

(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生活动,充分发挥评价在活动中的机智性。

由于经过小学的语文学习,学生的语文基础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无论是何种方式,在设计活动时,教师都应尽可能的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的层次差异,保证每一组都

能有擅长者,以便带动整个小组的学习。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该先做好解释和说明,或者请同学帮助先示范一下,这样学生们就能明确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活动开展期间,教师应不断的在教室中巡视,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必要的指导。活动结束后,一定要给予展示和评价,可以邀请几个小组或是所有的小组到教室前面来进行演示。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因此我们应跳出语文课难上的怪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事事喋喋不休的管家婆,处处面面俱到的包工头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的主动,教师也教的轻松,智能的藤蔓也在自由的空气里蓬勃生长,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

论初中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的教育论文 篇2

关键词:自主学习,数学能力,思想认识,教学过程认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强调了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因此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就不可避免地凸显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自强和朝气蓬勃的人生。

一、初中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的理解

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在教师的主导下, 伴随着自我学习能力的发展而逐步构建起来的, 其中在初中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转化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这是逐步增强自学能力培养力度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对学生已有学习能力的巩固, 又是为学生今后终身学习创造基础的过程。

二、初中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培养的过程

针对初中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的概念和特点, 如何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我认为:教师应该从教师思想认识和教师教学过程认识两方面进行。

(一) 教师思想上的认识

(1) 学习理论, 了解学生, 循序渐进的思想。按照心理学理论, 自学能力包括学习的动力系统, 心理操作系统和学习品质系统。说白了就是指自我学习的习惯、自我学习的方法和自我学习的恒心。其中自我学习的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现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都是被“压迫”的, 是家长和教师的双重压迫。学习根本谈不上什么乐趣, 特别是学习数学, 对他们来说是“枯燥乏味”。

所以教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困难, 态度和已有的自学能力等。制订出具体的执教计划。

(2) 熟悉教材, 潜移默化的思想。在家长和社会一味追求学生分数的今天, 若单纯地进行自学学习教学方法肯定是要被“淘汰”的。那如何平衡目前的矛盾?我认为这时教师要非常熟悉数学教材内容, 充分了解数学教材中各章节目标和任务。根据初中生本身的基础, 将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贯穿于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之中。通过教师的暗示、提示和要求, 潜移默化的示范, 学生之间互动等形式逐步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习惯的养成, 学习数学方法的介绍和对数学问题的反思。

(3) 加强课外指导, 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思想。元认知能力就是学生在学习数学时, 对数学知识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的能力。对初中生来说, 就是初中生对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学习方法, 还要根据自身情况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并对自己的学习心理、学习行为不断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只有这样才能从以前的学习方式中发现不足, 及时改进,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 教学过程中的要求

新课程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也为教师在教学中预留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空间。因此, 初中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1) 指导阅读, 创造培养自学能力第一条件。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条件就是阅读, 它是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起点。充分的阅读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加强自我意识, 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初中生的数学阅读需要教师加以切实的指导:勾画出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 设置知识疑点, 提出解题方法的优劣等。

(2) 积极开展合作学习, 促其成为学习主人。在合作动手、讨论、表达和倾听的过程中, 学生之间相互吸收, 相互质疑, 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和自我反思, 有利于摆脱被动学习习惯, 有助于学生激发新的灵感。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 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详细设计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和具体方法,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教材, 使合作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有一定的探究的价值, 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等。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 可以清晰地诊断出自己的学习水平, 不仅看清自己的欠缺和差距, 还能从深度挖掘出学生思考问题的智慧和荣誉感, 进一步促进学生自学品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江庆心.论教师介入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外语界, 2006 (2)

[2].张淑玲, 张之红.刍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与管理, 2007 (10)

论初中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的教育论文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再现知识

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会学科知识,而是要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教育培养的目标,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出几点初中数学教学经验,以期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引导学生对教学的探究,拓展自主学习空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想要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就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来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共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数学教师要以此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基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同时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潜在的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提高数学水平,需要学生自己加强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有些内容,数学教师可以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对于较难的部分适当地给予指导,或者是组织学生进行研讨来互相学习。比如说在学习“总体与个体,样本的意义”时,教师就可以问学生总体和个体,样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学习,就能够有目的地去学习,使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二、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虽然数学学习过程强调的是动脑,但是动手能力的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智力和思维,促进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共同提高。就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来说,其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各种数学定理的原理和应用,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章节时,可以先让学生剪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并让两者的关系处于大圆包括小圆的位置关系,再缓慢移动小圆,将其逐渐移出大圆的范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直接观察到圆的位置关系与公共交点个数变化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知识。

三、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初中数学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准确找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处,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利用生活现象导入新课

对于初中生来说,新的学习内容会显得过于抽象和枯燥,如何让数学知识更加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是初中数学教师需要研究的重点。比如说,在学习“垂直定理”相关内容时,可以先提这样的问题:采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赵州桥主桥拱的半径?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一般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以他们现有的知识又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这个时候引入新的学习内容就会引起学生的关注,从而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利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

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可以提出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利用已经学会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也更加容易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同时也明白数学的应用性。比如,学校拟建一个凉亭,设计了一个正六边形的地基,并告诉学生相关数据,让学生去计算这个地基的面积。这是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学生对此很有积极性,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很快得出结果,这种方式也更有利于已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在整个初中教学阶段都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初中教师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扮演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角色,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潜力。

参考文献:

袁绍建.初中数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反思[J].学周刊,2013(34):125-126.

(作者单位 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峡河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论初中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的教育论文 篇4

胡涛

作者单位: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西区)

电话:***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初中数学教材也从最大程度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数学主要突出数学的生活化,即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并以此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观点,进而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此可见,这与传统数学教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传统的接受知识转为积极自主地探求知识。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话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也是极为正确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务必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让学生在求知欲望的驱使下积极自主地探求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有效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针对这个问题作了诸多探究,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并在参与过程中积极探究,从而有效培养并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具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笔者简单作如下阐述。

一、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基本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整堂课就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记笔记,教师是不折不扣的知识传播者,而学生俨然一个接纳知识的机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都是围绕教师的讲而展开的,且要求学生的思路必须跟上教师的,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了严重的遏制。而新课程要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为主,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探索,最终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然,将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将课堂丢给学生,而是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探究,最终得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并非对立的,也非孤立的,师生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团体。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求,而教师不失时机地给予点拨,帮助学生找准思维活动的方向并使之不断向前发展。

如教学“展开和折叠”的相关知识点,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之一在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通过学习了解到平面图形可以围成立体图形,而立体图形展开就成了平面图形。要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是不能光靠教师的讲解的,而应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获取相关知识:在课前让学生分别准备一个正方体,一个圆柱及一个圆锥,一卷双面胶和一把小剪刀,然后通过“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索如何剪纸来包装好它们

并将它们制作成包装盒。然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再加上和其他组员的合作,最终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了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展开和折叠”的相关知识点有了一定的掌握。从而真正在学习中体现了自身的自主地位,不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旁观者或旁听者,而成了真正的主角,从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驱动力,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得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因为这是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是利用初中数学本身的特征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初中数学本来就是一门实用性极强、规律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巧妙利用数学的这些特征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所谓学以致用,只有所学知识有用,学生学起来才会感兴趣,因而教师可以充分结合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如让学生利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来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动手制作一个圆锥形的小灯罩等等。通过这些小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原来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起自主学习数学的欲望。

其次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来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数学故事、数字谜语等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也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解决,而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其好奇心及好胜心都能得到有效激发,从而在此基础上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此外,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还有众多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来定。比如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这对于学生一目了然地掌握相关知识有着极为重要作用,尤其对于变换函数图象、变换曲线的坐标等等,学生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能更直观、更快地掌握这些知识。这对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很关键。还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从而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的激发,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总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探索,力求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主学习所带来的巨大益处。

三、充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教师还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找到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积极探索问题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激活自身的

创新思维,进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认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索空间,通过让学生自主预习、勇于质疑等方面来激发其创新思维,进而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及提高。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这里所谓的自主预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自主的预习,获得相关的基础知识。当然,这个独立自主还需要教师一定的引导,并非师生的完全脱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自主预习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先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进行导学,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一问题,教师就可以通过如下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

1、请说明平行四边形边的性质。

2、请说明平行四边形角的性质。

3、请说明对角线及对称性方面的性质。这样循序渐进、逐层深入,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预习效果。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逐步进入自主预习阶段,也就是不再需要教师帮忙拟定问题来进行导学。长期坚持后,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其自主学习能力也便随之越来越强。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学生的质疑,无疑是建立在独自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意义的问题,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在释疑的同时创新思维得到激活,从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自然也水到渠成。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转变观念,通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充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几方面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慧颖:《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科教新时代,2012年第6期

[2]、于海运:《初中数学学生自主学习初探》,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年第6期

初中生自主学习数学的习惯培养 篇5

教育的职责在于培养学习型、创新型人才,只有能自主学习的人,才能在未来社会生产生活中及时进行充电和补能,才能尽快获取新知、创造新知,成为激烈社会竞争中的强者。数学学科教育中的学习指导就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及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具体说就是能够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导向、养习、授法”的学习指导策略。

一 导向

就是对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学习方向主要包括学习的兴趣、态度、动机、意志等有关学习情感方面的因素,其中动机是核心。明确的学习动机可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中起定向、启动、助动、维持功能。动机源于需要,一些学生由于受以往“应试教育”学习观的影响,其学习需要是升学、就业。但今天的社会人事制度、劳动分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就形成了落后的学习需要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更多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学习意志消沉,动机不明。因而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导向教育是学习指导的基石,不去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而谈学习方法指导,是把学生当成被动学习的工具,也迟早会因缺乏“人情味”而偃旗息鼓。

1)以数学应用性导向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应用性表现为数学的应用美,凡是美的事物都是人们所追求的,数学学习亦如此。教学中注重挖掘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如把初三代数P41例2中的“钢产量”改为“校前面虾池产虾量”,把P77第22题“配制烧碱溶液”改为“配制预防虾疾的药液”,并适当编改数据。这些虽然只是名词、形式上的变化,却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更贴近生活,学生在这种大众化、生活化的问题情景中表现出了对数学非同寻常的兴趣。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威力,激发了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做数学的情感,初步建立起学好数学是将来更好的从事社会生产劳动的个人需要。教学中还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展示数学学习中的思维过程,引导他们认识到学好数学也是个人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帮助他们树立起开发自身潜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数学学习目标,形成明确的学习动机。

2)以成功导向

布卢姆认为:如果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说是太痛苦的话,他迟早会放弃该任务的。获得学习成功是每个学习者所渴望的。明确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取得学习成功,学习成功反过来也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中合理安排习题梯度,分层教学,个别辅导,帮助每个学生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实实在在的肯定他们的成绩及进步,以满足学生成就感。以成功激情导向。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鼓励他们进行自我评价,发展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肯定的能力,使之能更充分地体验完成学习目标、取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并为获得下一个学习成功而努力,保证学生学习动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二、养习

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活动中起维护、支持功能,是学习活动的负载者,也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不断学习、发展自我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就不能保持其联系性和是持久性,学习就会半途而废。脱离学习实践,任何学习方法、学习愿望都是无意义的。养习教育使学生“持学”,是学习指导的保障,不建立在学习基础之上的学习指导也是纸上谈兵。由于受以往“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学习观的影响,学生形成了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如重作业轻自学,抄作业应付老师;重书面作业轻口头作业;重做题轻读书、反思;重课上轻课下等。这些习惯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指导的重要内容。

1)进行作业改革。

今年我接手初二和初三数学教学工作,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导向教育同时还进行了作业改革,把学生课下需要学习的内容,以不同形式的作业布置给他们,丰富作业形式,增强作业的趣味性、活动性、竞争性和实效性。将书面作业、反思作业、阅读作业、复习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设定学习目标,以明确的内容、规范的形式来约束学生的课下学习,强化作业的检查及反馈,使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随着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就逐步淡化作业内容,而后淡化作业形式。后来即使不留书面作业学生也能独立学习,基本上改变了以往学习的被动状态。

2)建立学习小组。

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初期,学生经常回出现“忘了学习或学习深度不够”的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4~5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业的检查与验收,并给予量化评估,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荣誉感,激发其学习热情,通过群体学习的互动、互助、互控效应,规范其学习行为,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互相约束中学会了自我约束,让他们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老师、别人的老师,密切了生生交流,拓广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学习习惯的养成应从小做起,坚持不懈,还要在有规律的学习中去培养。在学习指导中,我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按计划认真落实;开展“每日一刻钟”、“每日一题”的养习训练;组织一些有规律的课外活动,如让学生连续两个月统计自家船上海产品的产量及价格,指导他们分析数据,研究其中的规律性。这些都大大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我所教的初二数学期末考试平均成绩较以前提高了20多分。

三、授法

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着重解决会不会学的问题,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落脚点,是学习指导的关键。学习方法是完成学习的得力工具,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选择、助动、调节功能。学法指导既要遵循学习规律,又要符合学习者的特点。

1)教会学生读书。

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学会学习必须要学会读书。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读书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把自己教学中总结出来的读书学习的方法传授给他们,如三步读书预习法、“走马观花”读书复习法、反思读书说题法等等。还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具体的读书方法指导,拟定导读提纲,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思维障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如利用“类比”读书法指导学生学立方根、分式等,利用“比较——猜想——验证”探索式读书方法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采用“读——思——练”方法阅读数学课外读物等。读法亦无定法,因人而异,因材而异。但在读书指导中,必须要指导学生做到“学”(眼)、“思”(脑)、“练”(手)相结合。读书是学习的形式,思考才是学习的实质,而练习是学习的保证。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把书读活。

2)让学生学会思考

建构学说认为,学习主体是借助原有的认知结构去主动建构的。任何所要学习的新知,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思维加工转化为认知者认知结构中的诸多旧知才会被理解建构。故在学法指导中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引导他们多观察多实践,抓住知识间相同、相近、相异、互通、互逆等联系,选择合理的思维方法,去理解所学知识,把它建构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如在初二《代数》二次根式一节的学习指导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二次根式与平方根的相同之处,学生就很轻松地利用逻辑思维理解了二次根式的概念及二次根式中a≥0和 ≥0 的原因。也得出了求二次根式中字母取值范围的方法。又如:类比分数学分式;对比乘法公式学因式分解;利用转化思想学习和尝试计算一些可以很大程度省步骤的习题,利用逻辑思维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等等,都是通过发现新旧知识间不同联系而选择不同思维方法,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较深刻地体味到思维的技巧、方法,提高了思维水平,认清了数学学习的实质。

反思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思考,对所学起到再现、整理、深化和提精作用,是再建构的过程,是一种相当重要的学习方法。反思有很强的灵活性、发散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反思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要在教学中一点一滴去积累。如在课堂小结时,指导学生反思本节内容;在解题后要求学生反思所用到的知识点、思想方法、分析方法、解题技巧及多解、多变等。我们采用“示范——练习——矫正”三步走方法指导学生反思:教师先做神情并貌的反思示范,然后学生进行反思练习,教师再矫正指导。培养反思能力也不要统的过死,随着学生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的提高,反思也会更全面、更深刻。

论初中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的教育论文 篇6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究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幼儿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所谓的幼儿自主学习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的配合下,通过自主的分析探索发现问题并恰当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处于幼儿期的孩子由于自身对于情感。认知和意志尚未分化,所以迫切需要教师来引导儿童进行自主学习,为其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幼儿自主学习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的发现认识观察社会,更好的获取知识。

增强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自主能力的优势:

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从表面上看是教师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但实质上它是幼儿自己的科学探究过程。具体表现为幼儿自己的学习过程。只有将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贯穿幼儿的探究过程,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活动的目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释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索兴趣,体验探索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科学活动里幼儿的操作是幼儿参与活动的表现,他们不再是“观众”的角色他们不单纯听听、看看,而是参与到操作活动中来。表面上看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似乎是学习的主人,而实际上他们仍然处于被动地位,老师处于主导地位,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让孩子通过操作活动验证已有的结论,忽视孩子的探索能力。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让孩子在做中学,学中做,重在鼓励孩子提问,激发孩子参与科学探索的欲望。一.充分利用乡土资源,鼓励幼儿进行自主科学探究活动

《指南》中建议,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对于孩子而言,利用身边现有的资源开展活动是完全可能的,但究竟如何入手,教师只有了解和满足幼儿的需要才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如春天到了,家长从河里捞来小蝌蚪放在自然角饲养,孩子们给小蝌蚪喂食换水围着蝌蚪观察,了解从小蝌蚪长成青蛙过程中先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可就在孩子们期待小蝌蚪长成青蛙时发现容器里的动物有的死了。这是怎么了?组织孩子观看食堂师傅杀鱼,介绍腮及腮的作用.让孩子们摸青蛙,了解青蛙身体结构,找出小蝌蚪在容器里死亡的原因。那有什么办法阻止小蝌蚪死完呢?孩子们利用身边的资源在容器里营造一个陆地环境,眼看着蝌蚪长成青蛙。农村到处是泥土,幼儿在用手捏捏,用脚踩踩知道有的泥土硬,有的泥土软;有的泥土黄,有的泥土黑。通过用小铲子挖发现有的泥土里有蚯蚓,有的泥土没有。通过观察幼儿发现蚯蚓喜欢潮湿的地方。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到处是学问,引导幼儿在大自然中学习科学知识。

二.提供丰富的生活材料,激发幼儿自觉探究的兴趣

《纲要》也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应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材料,支持和印发幼儿积极主动的与材料相互作用,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结构主义教育家认为,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幼儿科学的学习过程类似与人类探究知识的过程。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对材料的操作。提供丰富的材料对于幼儿科学学习尤为重要。在教学有规律排列这节时,打破请幼儿先观察发现规律,再按规律排列这一常规。先出示各种色彩图形,问:你看到什么?你想怎么排?有什么规律?幼儿通过摆弄图形互相商量发现规律,总结如下:可以按颜色排序红黄蓝红黄蓝,红黄黄红黄黄,黄蓝蓝黄蓝蓝,可以按形状来分类正方形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还可以按形状颜色来分类,一个红正方形两个黄三角形。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自己发现排序的规律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在科学活动《奇妙的磁铁》中,提供磁铁

铁钉 纸 布 别针 木棍 玻璃,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去操作,尝试发现磁铁的特性。然后出示幼儿喜欢的沙水,让幼儿去操作,在操作与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在提供各种磁铁材料,自主探索磁铁的奥秘。幼儿在自主的探索学习中一些困惑得到解决。他们在活动中大胆交流,热烈的讨论,探索的热情也更高了。丰富的材料是幼儿离开老师进行自主学习的物质基础。三.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幼儿主动深入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幼儿的关注,将幼儿逐步引入探究的情境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够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教师要创设出能让幼儿产生兴趣的情境,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捕捉到相关的信息,逐步知道要探究什么。例如在认识时间活动中首先要认识中,如果出示钟面让幼儿观察,介绍钟的结构幼儿被动的接受记忆肯定不深刻。首先设计情境:今天小娃娃钟表店开张了,进了一批钟可是这些中都坏了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帮忙修修,你们愿意吗?小朋友拿到要修理的钟面后自己主动去观察挂在墙上的钟,把钟面上缺少的部分补充完整,在修理的过程中幼儿自主的认识到钟面。教师在提问时,思维活跃的幼儿往往在第一时间回答问题,而绝大多数幼儿往往没有去思考,这样长此以往思维活跃的幼儿形成思维霸权,发言霸权,其他的幼儿形成思维惰性,随后敷衍,不动脑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提问时多提发散思维的问题,如学习5的加法时提问()+()=5,思维活跃的幼儿为了让答案更完整,整理自己的答案,为思维慢的幼儿争取一点时间参与到科学学习当中。

四.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点,激励幼儿大胆猜想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幼儿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并指导幼儿以次为原点,进行充分合理的猜想的假设。允许幼儿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不能期望孩子的想法都一样,对待不同的想法几做法,可以让幼儿自己去讨论,从而最终形成科学设想,并自己去验证自己的科学设想。《指南》中建议,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有条件时和幼儿一起做一些简单的调查或有趣的小实验。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科学活动中,鼓励孩子根据已有的经验大胆进行猜想,但猜想与结果产生矛盾时,就会激发孩子探索的愿望。在《吹泡泡》活动中准备一些材料先让幼儿猜测能否吹出泡泡并记录下来,猜测后让幼儿自己验证结论。出示不同形状的工具让孩子猜能否吹出泡泡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孩子猜测后记录下来,再通过实践验证猜想,在操作中自主探索正确结论。

五.教会幼儿掌握实验和观察方法,提升幼儿自主学习基本素养 在科学活动中,实验和观测是两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师应该如何把握呢?首先要让幼儿尽量去接触周围的世界,去接触大自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处决嗅觉等去感知。如:农村的孩子在田野里认识棉花,稻子。麦子。玉米,了解一些农作物的生长,参与简单的劳动,感受爸爸妈妈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幼儿园里开辟小块菜园中,带领幼儿种植瓜果蔬菜,观察记录蔬菜的生长过程。幼儿在种植活动中了解春种秋收,记忆深刻。其次在实验和观测时,当一些幼儿遇到了困难,感到受到了挫折,教师此时可以通过必要的提问或是建议等方式来帮助他们摆脱困难,杜绝全程干预,不停讲解。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对一些事物现象有自己的观点看法,这些理解是肤浅的,甚至是不正确的。教师如果从孩子的经验出发引导幼儿参与到探索操作活动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在区角活动中争论正方体的六个面是否一样大,沿着孩子的争议引导孩子想办法把六个面放在一个平面进行比较。孩子们探索出比较六个面的方法:拓印(把每个面印在纸上比较)、用线量、用橡皮泥制模、用笔画一画剪下比。当孩子为自己的成功感到满足时适时出示长方体让幼儿去比较面的大小,孩子们应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操作再找出同样大的面。适时的引导激发了孩子操作探究的兴趣。

六.寓科学活动于游戏,让幼儿在“做中学,乐中学”

《指南》中提出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孩子们在游戏时也会遇到科学知识。户外活动时组织孩子玩《踩影子》的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孩子认识到躲到树荫下就没有影子,阴天玩不起来踩影子是因为没有光,不同时间段影子的大小也不相同。区角活动时投放磁铁、铁制品塑料制品供孩子自由操作,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科学经验,组织孩子们自制玩具《钓鱼》,孩子们画图涂色忙的不亦乐乎,一个个神态各异的鱼做出来了。怎么才能把鱼钓上钩呢?孩子们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一个玩过磁铁的孩子提出在鱼竿的末端系上铁丝弯成的鱼钩,鱼嘴固定上磁铁,这样孩子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在活动中加以应用。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记忆深刻。七.利用日常生活—自然生成科学活动,满足幼儿独立探究的欲望

论高中数学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目标, 增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教者对于每一节数学教学内容, 要仔细思考教学目标, 并加以准确定位, 使之切合学生的实际, 然后在课堂上积极和学生对话, 对学生提出“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 把学生对预定目标的每一个反应作为推动学生讨论的机会, 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 比如每个小组都要有明确的目标, 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有个性化的目标。 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放手, 鼓励学生独立自学, 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 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二、激发自主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 凡是有成效的学习, 学生必须对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 只要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就会有学习热情, 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教学中我常采用介绍数学史、设置数学悬念、展示数学的美等途径,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 其次,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风格的幻灯片作品。 作品中精美的文字设计、形象生动的图像、悦耳的声音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探求欲, 这就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 最后就是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育名著《学记》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教师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 真正做到爱学生, 尊重学生, 接纳学生, 满足学生。

三、转变教学观念, 当好组织者

转变教学观念,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习惯跟着教师走, 习惯扶着教师的拐棍走, 一旦脱离教师, 便会无所适从, 这是开展自主学习的极大障碍。所以要很好地开展自主教学,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 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其次, 应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训练,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当好组织者,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是实施教学的工具,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要维持学生的纪律, 而且要“宣判”学生的学习成绩。 有的学生戏称教师的笔是判官的笔, 学生的“生死”大权全掌握在教师的手里, 虽然话说得有点不雅, 但道出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 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的“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学生在学校中不能完美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 采用自己的方法去取知”。

四、加强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国外教育心理学家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分为三种程度, 第一种程度是获得、接受、领会并记住信息。 第二种程度是经过思维加工,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并具有模仿运用知识的技能和技巧, 即理解水平上的掌握知识。 第三种程度是富于创造性活动, 即在新的条件和情境中独立灵活地解决问题, 这是在更高智力水平上即创造性思维水平上掌握知识。 传统教学方法多半是达到第一种和第二种程度。 自主性学习就是用来达到第三种程度的目的。 学生自主一开始就要把学习与创新结合在一起, 带着创新的任务或目标学习, 根据创新任务的需要边创新边学习一定的课程或自学一定的书目与参考资料, 在学习中完成创新任务, 拿出创新成果, 从而让学生在交流知识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它是自主学习的质变阶段, 是自主学习的最高层次。 创新意识“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有所创新, 包括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过程的安排、问题提出的角度、练习题的题型等, 都要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五、及时总结整理, 做好学生的评价和自我评价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总结, 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 充分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从任务开展就是因人而异的, 当然最后要有个性化的评价。 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客观存在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 自卑感较强, 教师应尽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使他们时常感受成功的喜悦。 成功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 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强化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就会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追寻这种体验。

论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8

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现行教学改革要求改变单纯的接受式学习,讲究从“一刀切”教学向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转变,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自主学习显得更加重要。正因为如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情感、课外及课内方面入手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平时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赞扬,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评价时做到不厚此薄彼。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主要途径有两个:

其一,营造课堂氛围。

通过教师营造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因惑质疑,产生悬念,进入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进入发现者的“愤悱”状态,或在问题中溶入一些趣味,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与兴趣。

其二,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设计一些问题的模拟发现过程或借助类比联想等方法,能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生疑质疑。

三、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例如:有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具体形象进行记忆和思考,有的学生偏爱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有人善于运用视觉,有人倾向于运用听觉,也有人喜欢运用动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比如,有人喜欢在竞争中学习,有人偏爱合作学习;有的能够从学习中感受到乐趣,有的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有效学习。因此,指导自主学习不仅要鼓励学生独立,而且要富有个性地学习,更要倡导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还要鼓励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经历并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三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容的,也可以相互运用。

具体可以按如下几个阶段操作:

1、开始阶段:

传授学习方法,并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反省认知”和不断改进的能力,从而达到不完全依赖老师也能把功课学好的目标。这一阶段可归纳为五种能力,即:能分析关键字句和符号标记;能读懂字意、句意、式意、例题意;能分析写出标题;能找出教材中的主要句段;能用不同颜色的笔划出重点和注意事项。

阅读时要做到“三读”:第一遍粗读,即扫清文字、符号障碍,了解本节大概内容;第二遍细读,即读句,逐句解释,把课本中某些省略了的推理依据或中间运算补写出来并对课本中的重难点加圈加点作记号;第三遍精读,即在基本掌握教材知识、完成练习后,再重点分析关健词、重点句子,归纳总结和写学习体会。

教师可以采用提问、抽查等方式进行检查,并注意与家长配合,逐步培养。上课时步骤大致如下:

(1)开始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自学提纲进行讨论小测,约二十分钟,练习要进行自检或与他检相结合。

(2)教师用十分钟左右答疑精讲。

(3)用十分钟左右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4)用五分钟左右由学生或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调节学习行为。

2、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以后可以调整为:

(1)按照好中差组成的学习小组讨论解决课前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约十分钟。课前预习中的内容包括课程内容及课后练习和自己学做教具。

(2)由小组长或教师解答小组不能解答的问题,因势利导讲解重难点内容,约十五至二十分钟。如果小组能够解决,由小组长或其他同学上讲台讲解例题,能够用教具讲解的尽量由学生用自己做的教具讲解。

(3)用十分钟左右做教师或学生出的自测题,自测题的内容不宜过多,难度适中,做完后由学生交换批改订正,教师抽查部分自测题,了解存在的问题。

(4)小结由教师或学生进行,约五分钟,最后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学生作业要求学习小组长提前一课时把学习小组好、中、差(3人)的作业批改好,填好反馈卡,教师抽查部分作业,了解存在的问题。每学一单元前后均开设导学课与归纳总结课。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讨论、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自己写章节单元小结,整理知识结构。上课时,一些较容易的例题可由学生上讲台自己讲解、订正,尽量做到一题多解,开拓思路。

四、培养动手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听”会的,而是“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答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

教师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上网查询数学资料和史料,拓宽视野;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教室黑板可设立一块数学园地,每天小组长轮流更新一道习题,习题允许出自于课本但不得重复。

每一单元接近结束时,要求每个同学课后出一张考试卷,教师可筛选优秀的卷子经过适当加工作为单元考试卷。

要鼓励学生课后做教具。如学习几何三角形全等定理,就可让学生自己用硬纸片做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对应角不是两条对应边的夹角,结果两个三角形不全等,上课时让学生带进课堂来分析三角形不全等的原因。再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时布置学生自己用硬纸皮制作一个等腰三角形,把等腰三角形对折,体会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上的角平分线互相重合,使学生在学做教具的同时自主学习数学。

论初中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的教育论文 篇9

一、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基本含义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及特征

1.自主学习的含义

2.自主学习的特征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含义及识别

1.自主学习能力的含义

2.自主学习能力的识别

二、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一)培养思想政治课自主学习能力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

2.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3.有利于推进和实施新课程改革

4.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

(二)培养思想政治课自主学习能力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效率和能力

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养成良好的个性意志品质

3.有利于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因素

(一)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在因素

1.学生的学习动机

2.学生的性格特征

3.学生的目标设置能力

4.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

(二)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外在因素

1.教学模式

2.教材的设置

3.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

四、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策略

(一)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二)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三)培养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

论初中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的教育论文 篇10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想学”、“我要学”。例如: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立即指出这是为什么,而是把问题推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一旦学生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其高兴的劲头是无法形容的,而且他们往往能把问题有效地迁移到未知领域,从而激发思索的兴趣。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增加学生的操作机会。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尽量不要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独立自主的把任务完成。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已思考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评议认为比较好的方法,讲出原理,让学生们掌握对探究的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2、提供学生质疑空间。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在学生质疑过程中老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其次,指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最后,还要启发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一节的例4时,这种题形有两种解题方法,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课本提示,讨论出两种不同方案,然后分成两大组进行检验,期间学生们提出了不同的问题,都通过小组讨论而解决了。最后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归纳两种解题方法的不同和相同之处。由此学生体会到了“殊途回归”的妙处,学习更有兴趣了。通过这样的教育,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

论初中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的教育论文 篇1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探索事物的底蕴,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智力的发挥.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关键就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思维就会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将学习作为自己内心的需要,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数学;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他们对学习就没有热情,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就近发展区,创设适度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不等式”一节时,提出一个问题:“学校准备组织七年级学生包车去春游,如果每个车坐45个学生,还有15个学生没座位;如果每个车坐50个学生,最后一辆车还剩若干个座位空着,你知道七年级有多少名学生,包多少辆车吗?”面对这个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发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渴望。

二、参与学习,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

心理快乐能使人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课堂上,首先,教师要保持一个好心情,面带微笑的进课堂。建议教师要学学电视节目主持人,充满幽默和激情的面对学生。经常在每节课的课前问孩子们:Are you ready?课中多一点“掌声-鼓-励!”在做足这些的同时,还要尽心备好上课的内容,把学生当作教学资源来认识,充分考虑学生。不可低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需要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积极互动,促使课堂从古板的模式中走出来。也就是让课堂充满动感,变化莫测。教学进程的每一步提升,成为师生双边达到共同生成的结果。随着课堂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教师应不断地调整课堂结构,时时顾及学生的困惑、学生的发现、学生的灵感、学生的表现欲望,倾听学生生命的律动。根据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各种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与学生共创自主学习的佳境!

三、强化意识,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一环,已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爱因斯坦高度评价了提出问题的意义:“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将是一项值得我们去实践和研究的课题。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教师必须精心营造一个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氛围:第一步,要求学生把课堂上听不懂的、作业中不会做的、书中看不懂的内容及时向同学和老师求问;第二步,要求学生按老师指导的提问方法,每节课提一、二个问题;第三步,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问题,反对人云亦云,要敢于向课本、权威质疑,要会提出不同见解。平时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采取积极、热情、严谨的态度,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当学生的提问过于简单可笑时,可给以引导说明而不嘲笑讽刺;当学生的提问教师一时回答不了时,要能灵活应变而不敷衍塞责;当学生提出好的问题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提出问题的意识和兴趣。这样,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提出的问题也更有份量了。

  给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时空。要提出问题必须去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在上课时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一言堂的做法,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并为他们创设观察的情景,使学生有机会通过思考提出问题。有时我故意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此外,我还布置提出问题的作业,进行提出问题的考查。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通过拓展例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以致用是教和学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如果学生体会不到知识的应用功能,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例如,在教“从买布问题说起”、“地砖的铺设”、“银行的利率”、“股市走势图”、“打折销售”、“怎样处理废电池”等内容时,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如,离A 市正东方向26公里处有一个面积为160平方千米的正方形森林公园,现在要修一条公路,既要便于游客乘车去森林公园旅游,又要考虑公路不能穿过这片森林,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应该如何设计? 等等。这些题目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了,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了数学的问题意识,提高了自己主动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去概括、抽象、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五、重视课外辅导,升华自主学习能力

课内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课后自主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外方面,教师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查询数学资料、史料拓宽视野,节假日鼓励较近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中等生一起到优生家中合作学习、互补学习,及时解答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教室黑板可设立一块数学园地,每天小组长轮流更新一道习题,习题允许出自于课本但不得重复。

每一单元接近结束时要求每个同学利用课后均出一张考试卷,教师可筛选优秀的卷子经过适当加工作为单元考试卷。课后鼓励学生做教具。如学习几何三角形全等定理“SAS”,就可让学生自己用硬纸片做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对应角不是两条对应边的夹角,结果两个三角形不全等。上课时让学生带进课堂来分析三角形不全等的原因。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时布置学生自己用硬纸皮制作一个等腰三角形,把等腰三角形对折,体会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上的角平分线互相重合。使学生在学做教具的同时在自主学习数学。课后可指导学生写小论文,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课堂内外的协调与配合,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进一步、更上一层楼。

总之,教师应积极创新教法,指导学法。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和氛围,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让数学课堂内外焕发生命的光彩,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论初中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的教育论文 篇12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课前预习做起

1.教会学生预习,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中生预习数学的基础方法是阅读教材。开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粗读, 即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留出的问题, 思考“云图”中提出的问题, 掌握“读读、算算、写写”的预习方法。其次是细读, 即指导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或编好的阅读提纲或学案细读教材, 对教材中重要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 然后带着疑问听课, 目的明确, 听课的效率自然就高。预习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预习不能过粗, 必须能够“读进去”。对新课的内容要进行实质性的思考与钻研, 明确本节课的重点所在, 对某个知识点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知道自己哪些地方不理解, 听课时有所侧重。二是预习不宜过细, 必须能够“走出来”。如果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便难以释怀, 这便背离了预习的基本方向和目的, 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2.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使预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良好的自学习惯是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 在这一方面教师应发挥“三力”作用, 即压力、推力、拉力的作用。教师的压力作用表现在:督导自学、鼓励自学;教师的推力作用表现在:表扬自学效果好的同学, 给自学效果好的同学创设展示自我的机会, 引导学生体验自我获取知识的成就感;教师的拉力作用表现在:针对自学能力弱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鼓励和引导他们克服困难, 完成必要的预习任务。

二、围绕学生主体地位设计教学过程, 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深入分析学情, 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了解了什么, 确定了这一点, 就可以据此进行教学。这里反映了学生已有经验对新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特别是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挖掘知识的情感因素, 可较快形成对新知识的猜想, 促进知识的类比迁移。充分掌握这些已有经验, 巧妙创设知识的“最近发展区”, 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2.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出来的, 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 按照学习数学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 做到该扶则扶, 该放则放。课堂上严格遵循“三讲三不讲”原则, 三讲是:对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出现错误或易混淆之处要讲;新旧知识断线之处要讲;重点知识要讲。三不讲是:学生已懂的内容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不讲;通过同伴互助能学会的内容不讲。“

3.在训练中教会学生反思, 在反思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课后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性地做一些课外题的习惯, 通过做题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 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 从而达到全面复习的作用, 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反思中得到提高。

三、发挥课后资源优势, 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课后学习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将听课中的要点、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写成小结, 或用提纲的方式记录课堂学习内容, 记载做错的或不会做的典型问题, 分析其原因, 写出正确答案, 这对于今后的复习巩固、消化记忆、加深理解都很有帮助, 可以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还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查询数学资料, 师生间, 生生间相互交流, 拓宽视野。指导有兴趣的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 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总之, 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 也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生活, 一切可能的教育资源和手段, 只要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 教师尽可取之用之, 服务于学生, 服务于教学。

摘要: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独立性的教学主体, 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和实践活动, 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三个阶段

参考文献

[1]学生之友 (初中版) (中考月刊) [J].2009, (09) .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庞维果.自主学习[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一块橡皮的愿望三年级作文下一篇:倾情奉献的精彩——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