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生本”阅读课堂的实践思考(推荐3篇)
江苏省沭阳县东关实验小学徐红
【摘要】新课程理念在小学课堂中逐渐深入、渗透,打造以学生为课堂根本的教学理念,以学习决定教学的手段尤为值得关注。以学定教的重点在于以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课前预习状况为基础,教师制定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本节内容的教学计划。“生本”阅读课堂不仅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还应在课堂中为学生制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愉快和感兴趣的阅读中实现进步。阅读课堂作为学生积累学习知识、写作素材和写作经验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本着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原则,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从而创设出高效的以学定教的“生本”阅读课堂。
【关键词】以学定教;小学阅读课堂;生本理念
现阶段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表明,只有在最大程度上打造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才能让学生时刻保持积极学习的心态,因此,教师要在“以学定教”的基础上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高效课堂的根本在于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高效率地完成教师的教学内容,而小学阅读课堂更加以多样的方式进行,其中包括“静态阅读”和“动态阅读”,“情境阅读”和“朗诵阅读”等方式,让学生利用多样阅读完成学习目标,实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一、重视课前预习,实现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要建立在学生所具有“学情”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监督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首先,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性,预习是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进行课堂学习的重要方面,只有全面预习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为高效课堂提供基础,具体的课堂预习内容可以根据以下方面进行:
1.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教师在布置新课预习内容时,要把阅读课堂中产生的生字和新词进行标注,然后设计成学生课前阅读预习的一部分,保证学生可以进行无障碍阅读。为了保证生字和生词问题得以顺利解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查字典的方式进行,将生字的读音进行标注,生词通过摘抄字典的词义解释加强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在阅读课堂中抽出时间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而为阅读课堂进行大略规划和制定步骤。
2.朗读和总结文章的必要。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时,要强调朗读和总结文章大致内容的重要性,朗读是加深记忆和理解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文章讲解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学生在进行课前朗读时会发现教师所标注难词的遗漏,学生就会自觉将难词解决,起到朗诵的重要作用。学生在阅读预习时,不仅可以通透文章,对于文章的理解会有初步的认识,也方便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深入讲解。
二、丰富阅读课堂,注重“生本”理念
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学习作用,在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基础上利用科学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阅读能力,从而达到有效的“生本”课堂效果。
1.完成课堂生字和新词的总结和学习,把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实现针对性教学。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在确保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下进行适合学生预习情况的课堂讲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个别学生和小组代表的方式检查课前预习情况,随机提问学生对生字新词拼音的标注和生字新词的默写、解释,或者在班级内划分适当的小组,并以小组检查的方式选出优秀预习小组,激发学生对于课前预习内容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风》中,教师可以重点检查“唤醒”、“明媚”、“生机勃勃”、“暖烘烘”和“凛冽”等字词的预习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检查环节完成“以学定教”的教学准备。
2.强调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的重要学习地位,发挥“生本”课堂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利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章的理解作用设计成“小游戏”环节,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发展仍存在不容易集中、集中时间较短等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课堂环节吸引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在一些枯燥的阅读文章中,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激发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兴趣。比如,在《新型玻璃》这一阅读文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自然段所介绍的不同新型玻璃进行归纳,让学生分别扮演“变色玻璃”、“吃音玻璃”、“夹丝玻璃”、“吸热玻璃”和“防盗玻璃”等,然后通过对话的方式各自介绍“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扮演的乐趣,还可以在此过程中加深阅读记忆。
3.引导学生总结阅读内容,让学生通过总结实现系统化学习。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知识,还可以引导他们在写作能力方面实现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文章的脉络和中心思想,让学生学会借鉴和利用。教师可以通过在学生阅读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例如,在《落花生》这一文中,问题可以设计为“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事件的简略和次要、文章的主要内容等,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明确“四要素”:时间、地点、任务和事件。“生本”课堂的优势不仅在于给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学习自由,还在于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在不完善的时期,因此,系统化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的重难点所在,我们还应贯彻阅读课堂的根本,让学生在教师的辅助学习下完成阅读的理解和总结。
三、完善以学定教,拓展“生本”内容
对于以学定教的完善不仅在于让学生的学习实现课堂内容知识的.积累,还可以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关于在阅读课堂中拓展“生本”的内容,是在教师的引导学习下通过多样形式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内容中选取的有效教学手段。总之,要在小学阅读课堂中实现高效学习,就要在教师“以学定教”的基础上根据丰富的“生本”教学经验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模式,从而为积累学习知识、丰富学习内容打下基础。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课下阅读时间的规划,从而对学生提出相关要求,让他们在阅读课堂的复习中巩固学习内容,实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拓展课下的阅读学习应该发展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训练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课下拓展中,教师应该积极倡导学生回顾课内的学习方法,强调课后对于运用能力的发展,从而最终形成能力型学习的发展。课后作业模式也是体现“以学定教”内容的重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内的学习情况布置课下作业内容,作业可以分为探究式作业、自主式作业和合作式作业等三种类型,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也需要体现“生本”理念,突出学生自身思想的重点所在。例如,可以要求学生摘抄阅读中的优美句子并写下自身感悟,还可以通过家长和学生合作的方式进行字词检查,对于拓展作业,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内阅读学习写出相关题目的“文章”。
在新课标要求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不仅需要教师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式,还需要教师在“以学定教”的基础上实现“生本”理念的落实。通过实践教学过程表明,只有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引导教学为基本的课堂教学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从而打好牢固的阅读基础和写作素材积累,最终实现高效科学阅读课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汤佳绮。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小议中低段生本阅读课堂的营建[J].课外语文,,(8):26-28.
[2]徐琴。谈初中语文阅读课中的“以学定教”——以预习导学案为载体的《背影》教学[J].中学语文,,(Z1):53-55.
【镜头一】我校曾对学生做了一项“我最喜爱的教师”调查, 其中有这样一题:“你希望或期待xx老师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部分学生写道“希望x x老师在上课时不要喋喋不休讲个没完, 期待xx老师在上课时能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
【镜头二】在学校开展的随堂听课活动中, 我们发现许多教师“真会讲”, 虽然不是“满堂灌”, 但是教师讲授大概占据了70%左右的时间, 以至于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积极性不高。
【镜头三】在校内某公开课上, 一位小学科学教师执教《我们的小缆车》一课, 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在实验前教师反复叮嘱学生要注意什么, 怎么分工合作。但是学生早就想开始分组实验了, 一位孩子嘴里不耐烦地嘟哝道:“说那么多干吗!我们分组操作一下, 这些自然会明白的……”
面对我们所看到的, 我们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些问题:如何在教学方面做出成效,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2010年9月开始, 我校将所有课时由原来的每节课40分钟缩短到35分钟, 目的之一是腾出半天时间让学生进行“兴趣选修”, 从而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 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展;目的之二是让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本, 以学定教”, 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前期研究实验的基础上, 从2012学年开始, 我校推进“课堂转型”深度改革, 意在建构起“三学一导”教学模式, 并最终大面积推广此教学模式, 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二、迫切:面对各个层面的需要
1. 生本课堂的需要
现在的课堂必须以学生为本, 以学定教, 这使得课堂转型势在必行。我们不难发现, 现在的课堂已经从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 逐渐转变到了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的课堂。因此, “以学生为本, 以学定教”, 成为教师赢在课堂、赢在当下、赢在未来的重要课堂教学理念。
2. 教学效率提升的需要
结合实际情况, 我校尝试以课时改革为突破口, 设置课程新模式, 着手进行课堂教学转型改革。我们把40分钟的课堂减到了35分钟, 把教师们早已习惯的课堂程序重新进行了编排。这种课堂观念的转变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挑战, 逼着教师必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更多地去思考如何精练语言、组织课堂教学等。
3. 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需要
中科院心理所对小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意识做出的调查显示, 6岁至12岁学生的学习爱好只能维持20至30分钟, 这段时间过后就会出现疲惫、走神等现象。小学假如把原来的40分钟课时缩短至35分钟, 可以提高学生上课时间的听课效率。
综上所述, 我校提出了“实施‘三学一导’教学模式的课堂转型的实践与研究”, 旨在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试验, 贯彻“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学习”“少教多学, 让学生在快乐中发展”等理念,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三、做法:构建初模, 理顺认识, 实践完善
1. 初步构建“三学一导”教学模式
2. 达成三大板块的基本认识
在实施“三学一导”教学模式的课堂转型的过程中, 具体体现“123”三大板块内容。“1”指的是围绕一个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2”指的是把握两个目标:课堂必须是自主开放的, 课堂必须是快乐高效的;“3”指的是三项要求:预习诊断不少于全班1/3人数, 教师讲授不多于课堂1/3时间, 讨论展示不少于课堂1/3时间。
(1) 围绕一个核心
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中, 始终把握一个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特长, 重视培养每一个学生健全的、完整的人格。
(2) 把握两个目标
第一是自主开放的课堂。我们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教材变学材, 把教案变学案, 把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 把讲堂变学堂, 以人为本,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生命成长。
第二是快乐高效的课堂。我们注重挖掘学习材料本身的趣味性, 将知识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新颖奇特的方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 落实三项要求
要求一:预习诊断不少于全班1/3人数。教师根据课型特点, 设计出预习指南。为了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课堂上要求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交流人数不少于全班的1/3。
要求二:教师讲授不多于课堂1/3时间。要求教师缩短课内讲授时间, 精选、精简讲授内容, 提高讲授效率。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提高讲授效率的方法是:注重双基讲重点, 注重难点讲关键, 新旧知识讲联系, 易混内容讲对比, 培养能力讲思路。
要求三:讨论展示不少于课堂1/3时间。讨论展示是新课堂教学的关键和核心, 是分享质疑、提升思维品质的环节, 我们要求不少于课堂1/3时间。
3. 实践完善“三学一导”课堂模式
围绕初步建立起的“三学一导”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在部分班级、学科中进行了具体操作。课堂教学模式具体体现为:预学 (学生个人) 、互学 (小组) 、共学 (全班) 、导学 (教师) 。教师的导学行为主要是贯穿在预学、互学、共学的几个环节之中, 与前几个环节融为一体。
(1) 个人预学
首先, 编制预学指南。预学指南的设计目的是摸清学生的前概念, 以学定教。内容可以是让学生通过某种情境引发问题与思考, 也可以是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 还可以是实践性的活动。预学设计需要体现学科特点, 因学科而异, 要适合学生学情、适合学习内容、体现学科特点, 并为后续小组互学奠定基础。
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 教师在设计的预学指南中主要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了三个方面的预学:一是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什么, 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二是你能否利用已学知识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着眼于让学生进行画一画、拼一拼、写一写等课前操作) ;三是你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 (着眼于推导方法多样化) 。这样的预学设计, 不仅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 节约了学生的课内探究时间, 而且在后期的学生交流过程中, 能使多样化的探究方法得到充分展现。
其次, 组织有效预学。教师设计了预学指南, 还要对个人预学进行必要的组织, 预学可以在课前、课始环节, 也可以适时穿插于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先学先练, 发现问题, 形成学习困惑, 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并解决部分学习问题, 找到学习的起点。
最后, 开展预学诊断。学生完成预学指南, 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对预学指南进行分析诊断, 并据此对学情有一个全面、科学的了解, 为后续学习活动中采取合适的学习方式提供参考。诊断方式可以是教师通览预学指南, 对全班情况了然于心, 也可以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预学情况, 让学生相互间了解不同的观点, 还可以是组内学生相互交换预学指南, 了解各自的想法。
(2) 小组互学
小组互学是新课堂教学的基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解决学生质疑的、教师预设的、课堂生成的典型问题, 让学生教学生、帮学生, 教师则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倾听—梳理—点拨—讲评”, 实现针对性教学。
首先, 科学组建合作小组。小组互学的关键是科学组建学习小组, 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所谓异质小组, 表现为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组内异质, 组间必须是同质, 即小组间尽量减小差异, 使其各方面情况相当, 特别是学业成绩方面, 尽量使小组之间的竞争公平、合理。
其次, 注重培养规则意识。当教师不再是面对全班几十位同学, 而是要面对一个个合作小组时, 教师们最不放心的就是:小组活动时, 这些孩子究竟在干什么?所以, 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订规则, 如独立思考的规则、分工合作的规则、交流的规则等。要让学生充分尊重别人的发言, 学会倾听, 不仅要让学生肯听, 更要让学生会听, 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
最后, 创新小组互学方式。互学方式主要有:听取、证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说服、建议和协调。在此期间, 教师教学主要的作用是:任务授权、合作能力培养、小组建设、过程指导。
在小组互学中, 教师需要思考:如何让小组进行有效合作学习, 如何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解释、说服等学习方式?
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 在小组互学环节是这样操作的:当学生通过个人预学后, 了解到作者是按移步换景的顺序来安排写作内容的。在此基础上, 教师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填写《金华双龙洞的游程图》, 让学生不仅了解到作者的游览顺序, 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 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益。
(3) 全班共学
有效开展小组展示活动。小组展示是新课堂教学的关键和核心, 是分享质疑、提升思维品质的环节。小组间的竞争、抢答、质疑、补充、争辩是展示时常见的镜头, 教师意想不到的思路、被学生难住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钻研教材, 做充足的课前准备与课堂预设。面对全班的汇报、补充、质疑、反思, 教师主要通过追问, 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点拨、提升学生的学习认识, 鼓励、支持学生的共学行为。
形成全班共学评价机制。评价是新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评价中, 我们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 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
在课改实验中, 我们设计了学生自评的六大口诀:这节课, 我参与了讨论和探究吗?我与人合作了吗?我提出问题了吗?我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在学习中, 我快乐吗?
此外, 我们还制订了小组评价制度, 在全班共学及小组互学活动的基础上, 每个小组会根据评价标准 (见表1) 对组员的表现评价打分。
在评价反馈的环节中, 我们力求做到评价要点可观察、可感受、可测量;评价办法注重质性评价和综合判断, 力求简单、便于操作。
(4) 教师导学
首先, 导学贯穿于全程。教师的导学行为主要是贯穿在预学、互学、共学的几个环节之中, 与前几个环节融为一体。
在预学、互学、共学中, 教师导学主要体现点拨、引领等作用。教师教学主要突出两大方面:一是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整体解决;二是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提升”。我们主张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是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又一优势。有了学生的“先学”, 加之教师引领学生将知识点“织网”, 夯实了基础, 教师就可以继续引领学生“爬高”, 将学生的思维训练落到实处。
其次, 导学时间要精简。我们要求教师缩短课内讲授时间, 精选、精简讲授内容, 提高讲授效率。
四、跟进:重视培训, 掌握学法
(1) 重视教师培训工作。要深入实施课堂转型改革实验, 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至关重要。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既关注教研组团队建设培训, 又关注教学各环节的培训。要让课改取得成功, 作为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理念, 更需要扎实的学科知识储备和教学艺术, “导”既要简单, 又要一针见血, “导”要做到不偏不倚、不多不少。
[关键词]数学教学 以学定教 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90
以学定教是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出现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新教育理念。但以学定教如果操作得不甚理想,也是会出现诸多麻烦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以学定教需学生学得有趣
以学定教的“学”实施起来是比较费周折的,学生在一般的课堂学习中还大打折扣,那独立先学的效果会如何呢?一般说来达成度都不会很高。学生先学时的精力是严重分散的,学习显得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到位,对此,以学定教的“学”,无论是课前的前置性学习还是课堂上的教师引导学习,都必须以“趣”引领。无论是“数与代数”还是“空间观念”,乃至“解决问题的策略”都可以让学生去先学。但如果先学让学生学无趣味,这样的先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在让学生进行先学时,教师为了让学习的内容富有趣味,可将学生所先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解决具体数学问题的先学中,其目的并非是让学生去计算结果,而是让学生能够比较有趣味地复述题目的意思。如,有这样一道题:“将一个底面半径为1米、高为1.5米的圆锥体沙堆的沙子铺在5米宽的公路上,如果要铺2厘米厚,这些沙子能铺满多长的公路?”在先学前,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不需要告诉老师答案,只需要告诉老师你明白了哪些相关题目的信息。”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先学时大家都在极力思考,从题目中找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在进行交流时,学生所说的信息就显得相当有价值,学生的表达还给人以意料外的精彩,尤其是不少学生带着一定意义上的趣味去先学,找到了现象背后的数学关系。
二、以学定教需学生学得有效
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是,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尤其在让学生进行先学时,教师似乎犯着同样的低级错误:学生的先学目标都是教师挖空心思去设计的,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并直接获取效果。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教师高超的数学水准,让学生驯服,并在后学时认认真真地配合教师进行学习,殊不知这是在严重地挫伤学生先学的积极性。以学定教应保证学生的学都能够学得有效,即学生先学的起点要低、先学的坡度要缓、先学的要求尽可能不要统一。譬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做如下的操作实践。准备两根竖直小棒,先用一颗钉子将两根小棒的一头钉在一起,这时只要拉动小棒的另一头,小棒就会动起来,并且完全变了形。接着,将预先准备好的第三根小棒的两端与原来两根小棒的另一端钉起来,这时不论如何拉动,三根小棒都保持静止状态。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到,最后那小棒真了不起!是最后一根小棒了不起,还是三根小棒在共同发挥作用?学生感受到三角形是这样的神奇,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三角形,最终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
三、以学定教需学生学得有恒
学生是有惰性的,以学定教就是让学生主动先学。学生善于先学吗?从一定意义上说还是比较善于的,但学生先学的持久性不强。作为数学教学的以学定教,还需要思考学生先学的持之以恒问题。在先学中,教师不能以学生完成相关的习题解答为最终目的,应当变化学生先学的花样,给学生先学的新鲜感,就是即使解决同样的数学问题,也需要能够花样百出。譬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如果教师单纯地让学生去观察一些带有角的实物,学生是很不情愿的,更不可能由具体的实物去抽象出某些客观规律。但是,如果教师遵循“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理念,让学生从比较具体的感性事物入手,如利用细木条、钉子等相关材料,先将两根细木条的两端钉在一起,然后让学生旋转其中的一根,在旋转的过程中,学生能直观地看到旋转着的细木条与固定的细木条之间就形成了角。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学生从运动的角度发现了相关角的原理。
小学数学教学以学定教的实践给我们带来不尽的思考,而我们的思考也促使以学定教得以不断地完善。当然,以学定教也不可能就是臻善臻美的,尤其在我们具体的操作实践中仍旧会是荆棘丛生,但只要我们具有披荆斩棘的信心、决心乃至实实在在的行动,小学数学教学的以学定教定能绽放出亮丽的奇葩。
【以学定教“生本”阅读课堂的实践思考】推荐阅读:
落实以学定教,构建高效课堂09-14
“以学定教”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07-02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定教_先学后教09-23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思考10-28
以绿色阅读为话题的09-07
对开展群文阅读的思考06-15
《享受思考的乐趣》阅读答案10-25
以热爱阅读为主题的演讲稿10-16
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活起来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