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和国家课程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旗和国家课程(共8篇)

国旗和国家课程 篇1

一、我校除寒暑假、公休日和天气原因外每日悬挂国旗。节日坚持专人负责升降国旗。每周一早操时间举行升国旗仪式。

二、升旗仪式程序:出旗、升旗、唱国歌、国旗下讲话。

三、升降国旗要求:

1)升国旗仪式由各班的优秀学生组成国旗班。

2)每次升国旗活动时,学校领导或值周教师代表进行“国旗下讲话”的思想教育。

3)当主持人宣布“升旗仪式开始”后,全体师生面向国旗立正,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少先队队礼,行礼至国歌完毕时为止,全体师生应伴随国歌乐曲声高唱国歌。

4)升旗时,必须将国旗升至杆顶;降旗时,不得使国旗落地。不允许升挂破损或不符合规格的国旗,不允许有倒挂旗和升旗不到位的情况出现。

四、升国旗仪式结束后,值周生或值周领导作上周工作总结讲话。

国旗和国家课程 篇2

首先,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一门选修课程, 它不同于必修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 是供选修政治的学生用的, 是对必修课教学的延伸和扩展。但是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组成部分, 其基本的性质定位依然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常识和观点的教育。

其次, 课程以专题形式进行编排, 其内容可用“一本、二形、四大国、四组织”来概括。“一本”指国家的阶级本质, 即国体;“二形”指国家的管理形式 (国家权力的内部横向关系) 和国家的结构形式 (国家权力的内部纵向关系) ;“四大国”指英国、法国、美国、中国;“四组织”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 (WTO)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 、欧盟。因此, 通过学习这几部分内容让学生了解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基本常识, 分析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的阶级本质, 明确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拓展国际政治视野, 提高政治鉴别能力, 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志向。所以其核心价值导向在于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世界眼光。

二、关于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 活动教学

1.教材设置的活动

该课程设置安排了很多活动。专题一设置了11个探究活动, 2个专题活动;专题二设置了12个探究活动, 2个专题活动;专题三设置了15个探究活动, 2个专题活动;专题四设置了18个探究活动, 2个专题活动;专题五设置了14个探究活动, 3个专题活动。

2.活动的处理 (策略)

基本理念———遵循教学过程性和开放性统一, 实践性与开放性统一。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 实施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活动的形式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辩论、讨论、收集展示、评析、角色模拟以及撰写小论文等;活动时间可以在课堂开始当作情景导入, 在课堂中展开;活动场所可以在课堂上, 也可以在课堂之外。如果时间、条件允许, 学生兴趣较大, 活动可以安排一课时进行, 前半节课由学生小组分别展示材料、阐述分析, 后半节课师生共同分析结论、总结归纳、小组评比等。

总之, 师生之间要有交流和沟通、互动, 学生要有一定的体验和参与, 否则就很难有观点的生成。事实上该课程在内容设计上注重生活逻辑, 不追求知识体系逻辑。着眼于学生的参与, 以学生能够理解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为主线, 淡化知识的概念化、理论化和系统化。尽量让学生通过大量事实和背景材料去感受、去体验、去领悟, 明白一些政治生活的常识和道理,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关心国家政治生活, 了解国际社会, 逐步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世界眼光。

(二) 整合教学

1.《政治生活》与《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整合

《政治生活》与《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都属于政治学范畴, 由于两本教材由不同人员编写, 因此部分内容相关甚至重复在所难免。二者直接相关的知识点有八处之多。他们是关于国家的含义、关于国家的性质及类型、关于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关于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关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关于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于国际组织和联合国以及中国与他们的关系 (外交政策) , 等等。当然, 这种差别主要是二者表述方式、侧重点以及详略不同 (相关内容往往选修课程更详细, 这也体现了选修课的特点) , 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尺度, 在对两本教材进行必要对比的基础上进行整合。

2.历史学科与《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整合

高中历史涉及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几个重要的国际组织, 欧盟的产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等。

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自身内容的整合

专题之间的整合。该课程共有五个专题, 专题一讲述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基本理论, 而后面四个专题分别讲述英国、法国、美国和中国的政体、国家结构、政党制度以及几个重要的国际组织, 详见表1。所以教学中要前后联系起来, 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专题内某些内容的整合。有些内容在专题内讲得有点重复和不连贯, 例如专题二《法国的民主共和制与半总统半议会制》可以重新设计成“法国政体的演变—法国的国家机构与政体运行—法国政体的特点”三个问题;专题三《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可以把权力的分立和制衡的表现放在一起讲, 没必要分开讲;专题四中的第二、第三两个框题有点不连贯, 可以把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的原因移到第二框, 这样比较完整;整个专题四可以重新设计成两个问题, 一是民主集中制, 二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 比较教学

比较的方法是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不同机构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之间, 还是不同国际组织之间, 都既有不同点, 又有许多相同之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及其教学要求强调要运用比较的方法, 分析异同, 把握阶级本质, 从而认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其中专题一要求比较民主政体和专制政体的区别、单一制和联邦制的区别, 专题二是比较英国、法国两国政体的异同, 专题四比较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度等, 专题五可以把几个重要的国际组织放在一起比较, 从整体上进行认识。另外, 还可以比较美国和法国的政治体制的异同, 结合美国政府关门事件比较英国和美国的政治制度的差异等。

(四) 关注国际社会与高考考纲

1.关注国际社会热点

思想政治课本身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方法, 只有联系国际社会的重要政治活动以及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 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难免会有滞后性,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其中的内容, 力求使用最新的素材, 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 也能让原本沉闷的课堂鲜活起来, 这样学生也乐于接受, 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兴趣, 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给予高度的关注, 以重大时事热点明确教学的重点, 平时多关注时事政治的相关网站, 例如人民网、半月谈网、新华网及时事一点通等。

关注热点的目的是搞好新授课的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兴趣,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课堂教学中应把这些热点结合教材设计成一些问题, 让学生去讨论探究。

2.关注高考考纲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课程纲要 篇3

课程类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选修课程

教学材料:《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科目名称:思想政治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授课教师:高三思想政治教师

授课时间:23课时

授课对象:高三学生

课程目标:

1.比较专制政体与民主政体的区别,说明政体与国体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理解国家管理形式的多样性;比较单一制与联邦制的区别,理解国家形式既包括政权组织形式,又包括国家结构形式;引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组织迅猛发展的资料,说明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2.简述英国议会被称为“议会之母”的缘由,了解英王在国家中的角色,明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性质;简述法国总统、内阁、议会的产生及其职权,比较法国民主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评述“驴象之争”的典故,结合实例,揭示美国两党制的实质;了解美国联邦制的特点;简述美国是实行“三权分立”的典型国家,分析“三权分立”制的实质。

4.归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理解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分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的关系、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阐述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特点,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5.列举联合国的主要机构及其活动,阐释联合国宪章所倡导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评析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阐述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解析世界贸易组织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缘由,举例说明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角色和作用;概述欧洲联盟的诞生和发展,解析欧洲联盟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6.总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要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提倡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要着眼于“三个面向”,较为具体地了解西方主要国家的特点和问题,进一步明确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知道几个在国际社会中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组织,努力培养世界眼光和国家观念。

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专题一 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1.国家的性质 (1课时) 2.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 (1课时) 3.现代国家的结构形式 (1课时) 4.国际组织概观 (1课时)

专题二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国和法国为例

1.英国国王与君主立宪制(1课时) 2.英国的议会和政府 (1课时) 3.法国的民主共和制与半总统半议会制 (1课时) 4.英法两国政体的异同 (1课时)

专题三 联邦制、两党制、三权分立:以美国为例

1.美国的联邦制(1课时) 2.美国的两党制 (1课时) 3.美国的三权分立制(1课时) 4.美国的利益集团(1课时)

专题四 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1课时) 2.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的新型政体(1课时)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课时) 4.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课时)

专题五 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

1.联合国:最具普遍性的国际组织(1课时) 2.中国与联合国(1课时) 3.走进世界贸易组织(1课时) 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式(1课时) 5.欧盟: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典型(1课时)

模块测试(2课时)

课程实施:

1.课程资源

(1)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选修三《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2)学案:根据校情、学情编制导学案。(3)网络:科学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国内外政治活动相关信息。(4)视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政治活动等视频材料,形象直观的组织教学。(5)试卷: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编制模块测试题,对学生学分进行认定。

2.实施手段

(1)学案:编制学案,学案引领,导学合作。学案的体例结构分为:课标聚焦、情感体验、自主学习、思维拓展、知识结构,通过学案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指导。(2)探究:结合教材中的“探究”栏目,设计课堂教学,开展课堂探究活动。(3)视频: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国际国内的政治活动音像资料。

3.学习方法

(1)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如:教材、视频、网络资源学习。 (2)以学案为引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4.活动开展

(1)选择当前西方国家发生的某一引人注目的政治事件,收集并采用相关报道,对其政体运行的问题进行讨论。(2)结合历史教学的内容,并自行汇集、整理相关资料,共同探究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3)以剖析“三权分立”、多党制的实质为题,举办一场讨论会。(4)针对一个当前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收集有关报道,评析联合国的作用。(5)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按不同类别,汇集中国在各种国际组织中的活动资料,以“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为题,举办一个展示活动。(6)收集有关资料,撰写小论文,评析欧洲联盟在国际事务中“用一个声音讲话”的追求和意义。

课程评价:

1.学生学习过程评价 (权重:40%)

(1)考勤(10分);(2)课堂表现(10分):立足于学生课堂纪律及参与互动、小组讨论等情况赋分;(3)作业(10分);(4)参与开展的活动的表现(10分)。

2.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权重:60%)模块考试成绩评价(60分)。

3. 以上两项合计及格者获得相应学分。

审议意见:

该课程纲要结构完整,课程要素齐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目标来源于课程标准、教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三维目标体现好,能依据课程目标较好的处理教材,对微观分解教学任务,安排教学进度,有较强的指导性。

课时分配合理,课程实施科学有效,教学资源选取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感悟生成知识并学会较好的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课程评价科学,对学生有着较强的导向性;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感悟中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技巧,在参与、讨论、走进社会生活、置身于情境中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当代中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国家公祭日国旗下讲话 篇4

国家公祭日国旗下讲话篇一: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年的12月13日,是我们国家的首个国家公祭日。

我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衣、食、住、行、用、学等等,样样富有。我们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长在祖国和平发展的新时代。

可大家知道吗?就在__年前,即 1937年12月13日,是“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那一天日军的炮火轰开了南京的大门,灭绝人性的侵略者对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烈火,烧红了黯淡的天空;鲜血,浸透了苦难的大地。惨叫四起,撕心裂肺;尸骸遍地,触目惊心。十朝古都,六朝金粉,就此沦陷和毁灭。30万鲜活的灵魂,美丽的生命,就此消失和泯灭了!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永远不能忘却的伤痛!这是一段血泪史,是一段苦难史,更是一段屈辱史!?

我们应该时刻告诫自己“勿忘国耻”,“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当我们站在这里,眼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晨风中火一样冉冉升起时,相信我们大家的心中都在涌起一种无比自豪,无比骄傲,也无比神圣的感情。不论我们走向何方,不论我们在何时何地,只要我们看到它高高飘扬在蓝天白云之间,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祖国,是和我们血与肉相连,荣与辱相通的!祖国光荣,则我们光荣,祖国耻辱,则我们耻辱!每年的今天为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这,已成为中华民族永久的痛苦记忆!每年的今天,南京城都会拉响警报,以此悼念在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在阵阵撕人心肺的警报声中,人们或伫立沉思,或默默哀悼。警报提醒每一位中国人,绝不能忘记国家和南京这座城市,曾经遭受的耻辱!同学们,请记住——血,不能白流;历史不能忘却。

南京大屠杀惨绝千古人寰,反映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今天的祖国培育我们健康成长,品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明日的祖国需要我们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祖国统一和世界和平而努力奋斗。

我的国旗下讲话毕,谢谢大家!

国家公祭日国旗下讲话篇二: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早上好!,今天是12月8日,再过五天,12月13日是我国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而设立的国家公祭日,所以我的发言主题是:牢记历史 勿忘国耻 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历史不能忘却在__年前的中国,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占了当时国民政府的首府南京,对30多万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近两个月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他们采用种种灭绝人性的手段来残杀中国人民。昔日繁华的南京城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大街小巷,处处都有中国人民的尸体,顿时,南京城成了人间地狱,侵华日军在中国,在南京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一页。这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遗忘的一段血泪史。

追忆历史是为了真切地了解历史,追忆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追忆历史是为了和平的未来,让悲惨的历史不再重演。但近几年来,中国周遍地区的安全环境空前紧张,在美国人的支持下南海有越南、菲律宾的骚扰,东海有日本的挑衅,香港有占领中环的非法集会,更有恶邻日本的嚣张:篡改历史和教科书,公然否认二战时对亚洲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修改日本的宪法,领导人参拜日本甲级战犯,否认南京大屠杀,对我国领土钓鱼岛的窥视甚至幻想拥有核武器等等一系列的举动,而奥巴马在访问澳大利亚前接受电视采访时,更是直言不讳的说:如果10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将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奥巴马的一番“如是说”,令人愤慨。众所周知,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依靠亿万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基本解决了占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13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这是了不起的伟大成就,也是对全世界的最大贡献,何罪之有?为什么中国经济发展稍有进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稍有提高,总是有人担心、嫉妒和仇视?事事印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及日本的亡我中华之心不死,同时也时时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具有包容心的民族,但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仅要热爱和平,更要有能力维护和平,这种能力则需要国家的强大。美国曾经从制造业世界第一到世界强国地位的转变用了50年,而中国现在取代美国成为制造业世界第一,那中国发展为世界强国又需要多少年?大于50年还是小于50年,那是中国与其他大国间的搏弈,也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间的搏弈,更是中国年轻一代人与其他国家年轻一代人的搏弈。同学们,你们将是这一代人的主力军,身上肩负着振兴中华,富国强国的责任,你们是中国梦的实现者。作为中国梦的实现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志向;其次,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完成每一道题,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学好每一门学科,为将来的学习和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第三、从小事做起,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做一个有素质的公民;第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美德。

最后,请允许我用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冥思厅照壁上的8句话结束今天的讲话——“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

我的国旗下讲话毕,谢谢大家!

国家公祭日国旗下讲话篇三: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的12月14日,昨天是我国的第二个国家公祭日。

我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长在祖国和平发展的新时代。可大家知道吗?就在__年前,即 1937年12月13日,是“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那一天日军的炮火轰开了南京的大门,灭绝人性的侵略者对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烈火,烧红了黯淡的天空;鲜血,浸透了苦难的大地。惨叫四起,撕心裂肺;尸骸遍地,触目惊心。十朝古都,六朝金粉,就此沦陷和毁灭。30万鲜活的灵魂,美丽的生命,就此消失和泯灭了!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永远不能忘却的伤痛!这是一段血泪史,是一段苦难史,更是一段屈辱史!?

我们应该时刻告诫自己“勿忘国耻”,“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当我们站在这里,眼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晨风中火一样冉冉升起时,相信我们大家的心中都在涌起一种无比自豪,无比骄傲,也无比神圣的感情。不论我们走向何方,不论我们在何时何地,只要我们看到它高高飘扬在蓝天白云之间,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祖国,是和我们血与肉相连,荣与辱相通的!祖国光荣,则我们光荣,祖国耻辱,则我们耻辱!

每年的今天为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这,已成为中华民族永久的痛苦记忆!每年的今天,南京城都会拉响警报,以此悼念在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在阵阵撕人心肺的警报声中,人们或伫立沉思,或默默哀悼。警报提醒每一位中国人,绝不能忘记国家和南京这座城市,曾经遭受的耻辱!同学们,请记住——血,不能白流;历史不能忘却。

南京大屠杀惨绝千古人寰,反映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今天的祖国培育我们健康成长,品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国家公祭日国旗下演讲稿 篇5

大家好!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辉煌,是历史天空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但是,那光莹亮洁的背后,却有着不可消逝的瑕疵点点!那,就是国耻,是我们不该忘记的耻辱!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穿越时空:1860年,圆明园,熊熊大火怒吼了三天三夜,稀世珠宝没了、文化珍品没了,只留下了满目狼疮、满腹愤懑;198月,北京,八国联军强行攻入,大肆烧杀、抢劫,惨剧整整持续了八天,被杀的人数至今无法统计,多么悲惨的屈辱;1931年9月18日,沈阳,日本关东军偷偷炸毁了一段铁路,然后诬陷是中_队所为,开始了对东北三省的践踏和蹂躏,把中国人当成奴隶和牲畜,当作细菌试验的牺牲品;1937年12月13日,南京,日本侵略军进行了40多天的血腥_,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杀害中国人30余万,制造了骇人听闻、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无需再列举,百年创痛滔滔,都是因为软弱因为无能!落后不只是挨打,还要被肆意宰割!所以,我们需要振兴需要强大!看过电视剧《李小龙传奇》的同学,一定还会记得李小龙遭受的屈辱和埋没!记得他对着“东亚病夫”那块牌子飞起愤怒的一脚!那一脚踢出了抗争踢出了尊严,踢出了中国人不服输的顽强个性!

国家宪法日国旗下讲话发言稿 篇6

国家宪法日国旗下讲话发言稿1

说起宪法,可能有的同学觉得陌生,但说起“法律”二字,许多人肯定会说,太熟悉了。其实,宪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具有的法律效力。曾有人形象的将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比作“母子”关系,这就很好地诠释了宪法的重要地位。所谓“依法治国”其实质就是依宪治国。

法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几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不断追求的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神,更是我们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保护神。“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学生的我,不仅要学宪法等法律知识,还要大力宣传法律知识,更要遵法守法用法,用法律约束我们的言行,用法律指导我们前行。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让法律之花在我们的心田绽放,愿我们在法治的蓝天下健康成长,希我们的校园更加和谐,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21世纪是一个法治社会,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法律的严重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宪法具有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学习贯彻实施宪法,要把握和深刻领会宪法的精神实质。我们学习宪法,要全面掌握宪法的基本内容,领会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我国的国体、政体和基本社会制度,准确把握国家的根本任务,准确把握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应尽的基本义务,准确把握国家机构设置及其组织与原则等,并将宪法各项规定作为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深刻认识宪法是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是从根本上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从根本上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基本主张和人民的共同意志,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基础,从而增强贯彻实施宪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让我们用宪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全面深刻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不仅自己遵纪守法,还要把法制意识宣传给周围的人,真正做到宪法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宪法更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共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认真学习宪法,领会宪法的精神实

我们行动起来做宪法宣传教育的有心人,做个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好少年。

国家宪法日国旗下讲话发言稿2

各位领导,各位同学,大家好

“法”,古文中写作“灋”。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书的解释:“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zhì),即解(xiè)廌,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也就是说,如果公堂上遇到不好查清的案子的话,就把这个动物请出来,它会用角顶真正的罪犯。“治”,《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水。出東萊曲城陽丘山,南入海。从水台聲。直之切〖注〗乿,古文。所以说,“治”开始为河流的意思,后来才引申为治理。现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法治指根据国家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

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律是维护国家秩序的一种制度。遵纪守法,是每个人都应做到的。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更应该做到法在心中。

柳艳兵、易政勇,是宜春三中高三学生。2014年5月31日,柳艳兵、易政勇不顾个人安危在客运班车上与持刀歹徒搏斗,勇救车上群众,自己却身负重伤。这两位同学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不顾自己的安危,及时制止了歹徒的继续行凶,程度地挽救了他人的人身生命安全,避免的更大的伤害,弘扬了社会正能量,这种见义勇为的义举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他们也因此荣获了“2014年江西法治人物特别奖!”

正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浴血夺刀好儿郎。正是时刻铭记了法在心中,当沾满鲜血的菜刀扬起时,他们奋不顾身,用伤痕写下人间正义,以热血哺育法治之花,凭双手雕刻一个现代公民的法治风骨。

如果你扬法治之帆,你将收获法治之花;相反,如果你漠视法治,你将饱食恶果。

2015年10月26日,在吉水县米罗咖啡旁的国道上发生一起车祸!当场死亡一人!消息如此之短,但内容足以震撼每一个吉水人。我们常说,人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生命之树倒塌,这难道还不足以敲响法治的警钟吗?然而类似的交通事故却时常发生。试想,如果人人遵守《交通法》,做到法在心中,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样的悲剧难道不会减少吗?答案毋庸置疑。常言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法治面前,我们同样需要时刻保持这种意识!

歌德说过,法律和礼貌是两种能够带来安定的力量。在中国,古有周公制礼,韩非说法;今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在心中,道德也要常驻心中。我们要做好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法治是治国的基本方式,德治是治国的重要手段!德治和法治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我们都知道,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青年一代容易在学校规范自己的法治行为,也容易走上践踏法律之路。因此,学校教育从小学至高中坚持德育和法育相结合的方针显得尤为重要。“国有国法,班有班规”,学校既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同时又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主题班会以及各种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德育。引导学生真正做到法在心中,道德在心中。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校教育的发展,近日,报以全国人大审议的《国家教育考试法》草案备受关注,其中涉及到考试大纲、命题组织资格、命题方式、考试方式等问题。并且还提到“考试舞弊可判七年”。虽然《考试法》只适用国家组织的考试,但是透过《考试法》,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法治进校园越做越好。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不仅在学校要遵纪守法,出了校门也要与法同行。不仅要做一个知法、懂法、学法的好公民,而且要时刻铭记法在我心中,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

法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引学生上下而求索。

国家宪法日国旗下讲话发言稿3

各位领导,各位同学,大家好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是呀,法是治国之本。法将社会变得秩序井然,让我们安居乐业,把国家变成一个和平美好的地方。所以,生活离不开法。

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都离不开法律。每个人都要养成学法、知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行为习惯。同时应该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使自己不受到伤害。法无处不在,但不要将它变成生活的负担,而要将它作为生活的准则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从小到大,长辈们总会在我们身边教导:在学校,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家里,要遵守家里的规矩;而在社会中,更要遵守人民规则,而这个人民规则便是“遵纪守法”了。

以前我一直以为法离我们相隔“十万八千里”,可直到现在,我才明白了:其实法一直都在我们身边。虽然我们非常遵守法,但是,在我们周围的人群中,总是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遵守法律,比如在交通法规方面,人们违法的事情特别多,他们常常目无法律,显得很不在乎。有的人骑着小单车,为了贪求速度,竟骑上了人行横道,且偶尔还与机动车玩抢道竞技;还有些行人,明知前方交通信号灯已经变成红灯了,可他们却视而不见地自由直行,直到有一辆车惊险地从他后边来了个40度大挪移时,他才意识到了危险的存在,此时已是捏了一头冷汗了;还有些司机,明知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道理,可他们仍旧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地做了,我就看过这样一则报道-----一名司机洒后驾车,失去意识,摸不着方向了,完全由gps导航带路,结果开进了河里,幸好路人发现将他及时救起,才挽回了生命。

还记得有一次,我为了要买一本小人书,掐指一算,妈妈平时给的零花钱不够买。“这可怎么办呢?妈妈平时最反对我看这种书籍了,问她要,她也肯定反对了”,我自言自语道。我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可还是想不出办法,后来我决定趁妈妈晚上做饭时,偷偷去她包里拿了100元。我乐呵着接下来的两天里,都平安无事,妈妈竟然没发现那100元不见了,竟也若无其事得了。直到有一天,我和妈妈聊天时,她却同我讲了一个遵纪守法的故事。听后,让我顿时感到心虚,想到我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拿了妈妈100元时,我感到面红耳刺了,也意识到那是不对的,在法律上来讲,那是范法的行为。或许妈妈讲这个故事的用意,也正是要教导我不要误入歧途吧,不要范错吧!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第二天一早,便拿着剩下的60元向妈妈道歉,可妈妈却笑了笑摸着我的头,说:“要切记小错不改,大错难改的道理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从小就养成好习惯,才会换来一个遵法、守法的好孩子,长大后才会受人尊敬,平平安安地过完一生。”妈妈的一席话,让我毛塞顿开。

记得还有一次科学老师问:如果有人故意谩骂你,你会怎么做?竟然有半数同学回答:当然是扁他一顿了,而且还要不留情地骂回他。我听了以后,很为自己庆幸,因为自己没有那样无法律地回答。老师听了,问道:“难道你们只想着怎样报复?其实对于这种人,完全可以使用法律手段去严惩他,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些犯法行为。”

同学们,让我们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增强法律意识,与法同行,摆脱冲动与鲁莽,拥有理智与稳重。法制的社会是和谐的,法制的天空是湛蓝而深远的,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在与法同行的道路上,描绘和谐美好的明天!

国家宪法日国旗下讲话发言稿4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尊重宪法成为全社会信仰》。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1日通过决定,把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早在2001年,这一天就被确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日”,如今在此基础上将其升级为“宪法日”,不仅意味着以崭新生动的形式在全社会建立宪法信仰、弘扬宪法精神,也意味着宪法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法治首先是宪法之治。依法治国的“法”,指的是以宪法为核心由各种法律规范组成的完整法律体系。我国的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国家根本大法。在长期实践中,中国人民早就得出了这样的启示:那就是宪法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有力武器。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漠视、削弱甚至破坏宪法,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宪法的生命和在于实施。但不容否认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在保证宪法实施方面,我们的不足也很明显。宪法“高高在上”,成为纯粹的政治宣言;一些地方政府屡屡出台立法性红头文件,“违宪”现象频发;人民群众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样的大背景下,设立国家宪法日更像是一项人心工程。通过一种常在性的典礼和仪式让宪法精神深入人心,让尊重宪法成为社会信仰,这对于我们不断提高宪法的影响力和实施水平,意义重大。

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趋同的政治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必然要出现面目完全一样的政体状态。综观世界各国法治进程,大凡搞得比较成功的国家,无一不是较好坚持了法治一般理念与本国特定国情的创造性结合。在我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一样,都是宪法明确规定的,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是扎根中国土壤、立足中国特色的理性选择、智慧选择。与西方“宪政”单纯强调国家权力的分权制衡、轮流执政、集团分利等不同,我们的法治强调的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样的制度设计无疑更全面、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对此,我们完全有必要理直气壮地讲、大张旗鼓地讲,起到正本清源、以正视听的效果。

法治文明,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从宪法出发,我们就会走上建设法治国家的通衢大道;以宪法为基石,我们就能获得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蓬勃伟力。

国家宪法日国旗下讲话发言稿5

各位领导,各位同学,大家好

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你们心中什么是法制?我相信大多数人会觉得法制就是法律,其实不然。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统治阶级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国家事务,并且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也是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权力建立的用以维护本阶级专政的法律和制度。

清朝诗人郑板桥曾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叶一枝总关情。这句反映封建时代官员爱民、为民的诗句流传甚广,因其言之殷切至今仍常被人们引用。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要有健全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必须依靠法律的力量来完善社会主义体系。我们生活在法制的国度,处处需有法,处处需遵法。而作为一名刚入路的铁路职工,我们要应该让法律在心间长驻。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以“法律”作为开端的,没有了法律,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一片狼藉,不堪入目。我们社会主义时期的法制、法律以“有益于人民的是好、有害于人民的是坏”的标准作为基础理念建设的。所以无论我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无论我们处在什么惊险的境地,我们都得拿出“法律”来保护我们自己,因为法律就是用来保护和保障每个人的权益的。

央视《今日说法》有一期栏目叫“冰冻的花季”,讲的是一名体育老师因为疏忽大意,将花季少女介绍给一位自称是某某知名中学选拔“体育特长生”的老师,被这位冒牌老师带走了多名女学生后,这名老师才明白,冒牌老师是打着招生的旗号从事卖淫嫖娼的违法犯罪活动,同样的事情也在当地三所中学发生,时间长达1年之久。这个案例中,犯罪人当然受到了法律的严惩,对于这名体育老师,从表面上看,她是疏忽大意,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她的法制观念淡薄,面对外校的招生人员,未核实对方身份,就将学生介绍出去,学生基于对老师的信任,陷入了罪恶的泥潭。

有了法律的保障才会有和谐的社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法制在我心,我们就会拥有爱,当我们心藏法制,我们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就不会感情用事,就不会做违反国家利益、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我们会维护国家和人民以至社会,当我们的行为都很好,很规范了,我们的国家就会和平,我们就能生活在一个自由民主的环境里,快乐和幸福就会伴随着我们。

法制在我心中,我们就不会刀光剑影,仇恨交加了;我们会依照法律解决一切需要解决的矛盾,化矛盾为友谊。法制在我心中,我们就能自主的生活,大家都深藏法律在心中,就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端正的,没有摩擦,就没有战争,我们就有了自由,有了和谐。我们的小孩就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做我们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未来的社会必然是法制的社会,而法制的社会就要求人们必须知法、懂法、守法。作为一名刚入路的新职工,我们要将法制意识带入工作和生活中,时刻以法律来约束和规范自己,以“治山斗水,坚毅致远”的西工精神来鼓励自己,努力争做一名新时代优秀的铁路人。

法制在我心,快乐就在身边。

国旗和国家课程 篇7

一、思想基础

约束力和灵活性相结合是国家课程校本开发的思想基础。这个命题首先提出并受到关注是在日本。1968年日本实施体力主义的体育课程以后, 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批评的矛头直指学习指导要领 (相当于我国的教学大纲) , 认为指导要领统得太死, 学校缺少执行大纲的自主权, 教师和学生则缺少选择教材的灵活性, 这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均不利。这种批评导致了课程标准约束力与灵活性的大讨论。1977年和1978年, 日本相继颁布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习指导要领, 在修订要领的基本方针中有两条值得关注的内容:其一是尊重学校的主体性, 建成有特色的学校;其二是试行适应学生个性和能力发展的教育。这一重大变化的实质是反映了10年来, 日本各界批评指导纲要统得太死的直接后果;这也表现了通过10年的讨论, 约束力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思想在日本得到了基本确立。1978年, 日本在课程领域确立了约束力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思想理念。而到今天来回顾当年的这种思想理念之时, 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理念正是国家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

约束力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思想包含如下实质内容:

1. 指导纲要是国家行政制度的法规, 具

有与其他一切法规相同的法定约束力, 存在这种约束力是保障国民基础学力的需要, 是国家对课程宏观调控的需要。

2. 为了在课程管理中发挥学校的主体作

用, 指导纲要的法定约束力应限制在“纲要性的范围之内”, 也就是限制在全国统一性强, 不用立法手段难以维持的事项上。

3. 要实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首先要扩大灵活性的允许范围。

4. 课程的约束力和灵活性是统一的, 实质上, 在课程纲要的灵活性是法定约束力的允许范围。

5. 要实现约束力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思想理念, 首先要从改革学习指导要领着手。

日本从1968年至1978年的10年间, 对体育课程的约束力和灵活性的讨论, 实质上讨论的是和校本课程开发相同的主题, 反映的是和校本课程开发相同的规律, 把它称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思想基础上是可以被接受的。

二、法规基础

国家体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宏观调控条件下的课程开发, 因此有无国家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或体育课程标准就成了它存在的必要条件。

长期以来, 美国实行教育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 国家有教育和课程的相关法律法规, 但没有全国性的教育行政机构——教育部, 因此也不存在由国家行政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或体育课程标准。正因为缺少这样的大纲或标准, 作为以宏观调控为特征的国家体育课程开发也就不完整了。但是, 这种状况正在改变, 并受到了美国各有关部门的重视。

1994年3月, 美国国会颁布了“目标2000:教育国家法案”, 它规定了“建立一个改进国家教育标准理事会, 其职责之一就是与适当的组织来决定确认内容标准的指标”。根据上述法案, 美国于1995年出台了一个从学前班至高中的学生体育国家标准, 即《走向未来——国家身体教育标准:内容和评价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 从而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这表明美国分权制的体育课程管理向重视宏观调控的方向走近了一步;这也标志着以国家宏观调控为特征的国家体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法规基础。但是, 《指南》实际上是由美国国家运动和身体教育协会根据法律制定的, 虽具有作为法规的效力, 但与中国和日本相比, 其宏观调控的力度显然是不足的。

英国和美国的情况也有不同, 长期以来, 英国既有政府行政与社会团体相结合的国家体育行政机构, 也有领导学校体育的教育部。但是, 作为英国的教育却具有非常明显的特色, 虽有教育部, 但却强调地方分权;虽有国家、地方制订的各种教育教学指导书, 但在1988年以前, 国家没有颁布体育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虽然在课程改革的各阶段都有新的理念出台, 但课程及教学内容始终强调教师主体选择作用。总之, 宏观调控不足, 课程自主开发的空间广阔是英国1988年课程改革前的基本状况。

在全球课程改革的推动下, 英国的教育界抓住了撒切尔夫人提供的难得机遇, 1988年具有深远意义的英国教育改革启动。这项改革被称为撒切尔首相任期的最后遗产和英国战后最大力度的教育改革计划, 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打破多年来的地方分权的教育行政制度, 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宏观调控。作为必修的体育课程, 英国编制了课程标准, 将可供选择的项目分为六大类, 即:田径、舞蹈、游戏 (球类) 、体操、野外活动、游泳;标准还分为四个学制阶段, 并提出了各阶段的重点项目。特别引起关注的是, 提出了一项共同发展的项目——游泳, 并把该项目列为8岁~11岁儿童的必学、必测项目, 要求学生在没有帮助的条件下, 完成25米。

美国1994年的改革和英国1988年的改革具有相同的意义, 这是保留学校主体发展的前提下, 强调宏观调控;这是保留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 强调基础发展。改革的重大标志是颁布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家体育课程标准。正是上述改革的动态, 标志着以宏观调控为特征的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开发得以启动。

三、组织基础

我国是政令通达、行政有效的国家, 基础教育这一涉及到全局性的改革, 通过政府行为有利于改革地推进。我国课程的校本开发, 也可按此渠道顺利推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经历了多次体育课程改革, 但是有一点变化不大, 这就是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都是在教育部主持下修订的。体育教学大纲统得过死, 使体育课程很难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首次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改革措施, 其一是“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其二, 实施“一纲多本, 编审分开”的教材编审制度。上述两项改革措施不仅激发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积极性, 而且为体育课程适应地区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创造了条件, 也为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扫清了障碍。

作为国家体育课程的校本开发, 它是在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宏观指导下推行的, 决不是无根据的学校和教师的自发行为;此外, 国家体育课程的校本开发应符合约束力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课程管理思想, 按照这种思想, 灵活性的允许范围是由约束力决定的, 灵活性离不开约束力。从这个意义来看, 国家对国家体育课程的领导不仅表现在宏观指导方面, 还表现在确立课程灵活性的允许范围。由此得到了这样的论识:三级课程管理是环环相扣的, 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开发是发挥学校课程管理作用的途径, 但是学校对课程的管理还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管理, 同时又是表现为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灵活性的允许范围。按照这样的认识, 我们就应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推进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开发, 要求政府部门简政放权, 转变职能, 并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在课程管理方面的作用。我国提出的三级课程管理正是基于上述管理理念提出的。

第二, 国家对体育课程的管理既表现在总体规划和制订课程标准方面, 也表现在对课程实施的宏观指导方面。国家的规划与标准以及宏观指导可以调控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开发的全过程。

第三, 灵活性的实质是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灵活性的允许范围, 因此高度统一的课程标准如果没有规定灵活性的相关条款, 地方政府和学校只能照章办事, 其主动性是难以发挥的。反过来理解, 要发挥地方政府和学校的管理职能, 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开发, 除了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以外, 必须扩大课程标准中灵活性的范围, 因此, 制订一部适应新时代的课程标准是首要任务。

四、分析与讨论

我们讨论了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开发的思想基础、法规基础和组织基础, 并以日本、英国、美国和我国为案例, 进一步说明了上述基础是如何体现国家宏观调控与学校自主开发相结合的课程管理理念的。但是, 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论述与说明:

1. 全球性的发展动态

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至70年代, 而源于对过去课程的反思, 70年代后, 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提出了课程非集权化, 有的国家减少了课程标准的约束力, 扩大了灵活性;而有的国家把部分的课程编制权下放到基层学校, 这股潮流被称为“校本课程运动”。

1973年, 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了“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 “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得到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期, 一般体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选修课和活动课中, 但是,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作为必修课的校本课程开发。

全球性的发展动态指的是该课程涉及到全球各个国家共同的发展, 同时还指这个课题不再是局部的选修课的发展, 而是涉及到广泛开展的必修课的发展。因此其意义重大。

2. 局部性的发展领域

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类课程, 均应该受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从这个意义来说, 任何一类课程均可实施校本课程开发。

国家体育课程的校本开发专指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必修课的校本开发。这类课程首先要接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管理, 因此学校一级的管理只能是在国家和地方开发基础上的再开发, 它是一种局部的开发。

3. 思想、法规、组织的共同保障

思想保障指的是体育课程的法定约束力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思想理念。法规保障指的是课程标准既具有宏观调控条例, 又有灵活性的允许范围。组织保障在我国指的是三级课程管理, 而有的国家则称为课程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作为国家体育课程的校本开发, 必须三个条件均得到满足。

4. 异途同归的发展道路

本文研究的是作为国家体育课程的校本课程开发, 因此要求在思想、法规、组织三个方面的条件均具备的条件下才展开讨论。

日本在1978年确立了以法定约束力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课程管理思想, 并把这种思想体现在“保健体育学习指导要领”中, 因此, 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开发是从1978年开始的。

美国和英国虽然早就强调课程管理的非集权化, 但是作为国家体育课程的标准分别是在1994年和1988年制订的, 因此, 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从该年代开始。

我国在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并在纲要中提出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此外, 同年还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该标准体现了法定约束力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课程管理思想。因此, 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开发起始于2001年。

不同国家的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开发起始于不同的年代, 这已显示了不同国家的区别。但是, 以国家课程校本开发的特征来看, 有着更大的区别。美国和英国因地方分权有余而国家调控不足, 因此是从加强宏观调控作为切入点的, 他们分别在1994年和1988年制订并颁布了国家标准。而日本和中国因课程标准过于统一, 而灵活性不足, 因此分别从管理思想和组织保障作为切入点, 最终使课程标准体现了约束力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课程管理思想。从表面上看, 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实质上走的是一条宏观调控与学校自主开发相结合的道路, 实现了异途同归。

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1]顾渊彦.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2]顾渊彦.体育课程的约束力和灵活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国旗下课程:从被动到自觉的嬗变 篇8

一、困惑:被动的传统“国旗下讲话”

2007年,滨海小学创校伊始,便开始了全新的教育实践,确立了“珍视童年价值,培育生命自觉”的办学理念。在实践变革的过程中,学校的目光投向了所有师生都习以为常的国旗下讲话。

长期以来,国旗下讲话一直是中小学德育的一项固定活动,活动的形式和讲话的内容也逐渐模式化。同其它学校一样,滨海小学在建校之初,每周一早晨也会组织全校师生参加升国旗仪式,国旗升完之后,是例行的教师主题讲话——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国旗下讲话”。表面看,國旗下讲话内容全面丰富,涉及到安全、品德、学习各个方面,但如果深究,便弊端凸显。同其它大多数学校一样,讲话主题集中,人员集中,但学生的思想并不集中。有的学生站在操场上,虽能保持安静,却一脸茫然;有的甚至交头接耳,伸手踢腿。其教育效果之差,可想而知!分析发现,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一是时间滞后,泛泛而谈。从时间上看,讲话者只是根据德育处或相关部门在学期就初拟好的讲话计划和主题,在网上下载相关内容,然后照本宣读。这些讲稿,在时间上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其结果便是,学生听不懂,也不想听。

二是脱离实际,无针对性。从选题上看,讲话内容多取材于历史上崇高、伟大人物及其相关事例。这些内容固然很经典,但与当今的社会实践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无法对他们的实际生活产生指导作用,效果自然不如人意。

三是形式单一,流于表面。多年来,升旗仪式基本不变,程序也千篇一律。尤其是国旗下讲话,总是领导拿着一份稿子宣讲,没有惊喜,没有波澜,没有情节,更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互动。这些都使得国旗下的教育越来越标签化和表面化。缺失了对意义与价值深入询问、追问和审问的讲话,使得“不计效果”成了其代名词。久而久之,国旗下讲话便在学生心中变得可有可无,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为此,从 “培育生命自觉”的办学理念出发,学校开始重新思考,国旗下讲话该如何转向,其归宿在哪里,出发点又在何处。我们认为,在第一个层面上,要变革讲话的内容,这就要求讲话必须改变“集中的学生,不集中的思考”的现状,演讲中要拿出“情节”来,拿出“惊喜”来。第二个层面上,要变革演讲者,让演讲者能真正讲出学生需要的“话”,为此,作为校长,我亲自担当了这一任务,把原先老师各自独立而散乱的演讲集于一身,既把自己更深地融入到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中,也有助于深入探索这样一种全新的国旗下讲话应该如何展开。

二、行动:让国旗下讲话成为学生每周的期盼

又是周一早上8点整,照例是滨海小学的升旗时间。唱完国歌,升完国旗,全校师生迎来了一周最期待的时刻——“国旗下讲话”。今天,校长李唯讲的主题是:“你有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吗?”

“在滨海小学,有这样一位学生,他不仅认真完成作业,写上完成的时间,还写上了‘请老师愉快地批改作业’。”李唯的话讲到这里,人群开始议论纷纷,这个人到底是谁?

谜底揭开了,原来是二(1)班的陈奇。李唯请陈奇来到升旗台,开始了现场采访:“你为什么要写上作业完成的时间?”她老实地回答:“我原来做作业也是很慢的,后来王俊老师告诉我二(2)班一位同学是那样做的,于是我就向他学习了。”

李唯继续追寻,请出了二(2)班的杨阳,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杨阳的回答很出人意料:“我是向我们班的孙佳佳学的。”

一波三折,连李唯都没想到,要找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竟然如此“曲折”!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孙佳佳站在台下,扭扭捏捏,就是不愿意走上升旗台——连班主任的劝说也没用。

李唯没有罢休,她拿着话筒走下升旗台,亲自邀请这位害羞的小同学。

全校学生沸腾了,大家齐刷刷地鼓掌,鼓励孙佳佳走上升旗台。终于,陈奇、杨阳、孙佳佳一起站在了升旗台上。

李唯说:“这三位同学都很诚实,没有因为校长的表扬就说是自己的‘功劳’。他们是我们滨海小学身边的榜样。同学们,你们身边还有哪些榜样值得学习呢?”

——选自2009年10月14日《中国教师报》《让校园里的每一个生命都闪亮》

这是滨海小学国旗下讲话变革后的一个片段。从中我们能发现,之前纯走过场和形式化的国旗下讲话,已经实现了华丽变身。这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说的方式的转变。单向的说变为互动式的说,训导式的说变为指导式的说,命令式的说变为关怀和理解的说,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讲话中所内含的盛气凌人与咄咄逼人,消除了讲话所携带的威权意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说话方式的变化,使得“国旗下讲话”从荒山野岭的粗莽进化为学校文明的温情,教育气息也就随之浓郁起来。

二是说的内容的转变。选择主题的时候,主要考虑了三方面的原则:尽量从孩子们的身边来;尽量同当下相呼应;内容尽量丰富。如此,国旗下讲话不再围绕某种说教和规章制度展开,而是走向学生,面向时代,开始在时代的浪潮里寻找道德、文化、品质的素材,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言说的必然。这一转变完全基于学生——从教育目的到教育素材的时代感,都围绕学生而转。

三是说的主体的转变,演讲的主体从教师转移至校长,并不是要剥夺教师的权利,而是为了解决主题过于分散这一弊端。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应该在教育之中,而不是教育之外。我一直认为,校长是学校的精神领袖,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力,但校长不可能到每个班去上课,国旗下课堂就正好提供了发挥校长应有影响力的理想平台。同时,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阐释者,此举还有效地促使了学校办学理念的贯彻落实。正因为如此,七年来,我一直坚持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即使是下雨,也会坚持在室内利用校园电视台举行室内升旗仪式,直播自己的讲话。

nlc202309042246

转变带来了惊喜。慢慢地,国旗下讲话不再是过场和形式。每到周日晚上,同学们都会不断猜测,明天李校长会给我们讲什么故事呢?就这样,国旗下讲话成为了学生每周的期待。

三、嬗变:从讲话到课程的华丽转身

国旗下讲话内容中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的形式呈现。学生爱听国旗下讲话,但听过之后忘得也快。如何让国旗下讲话的教育实效更扎实、深入、有效?

几经思考,我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把国旗下讲话延伸到班级课堂,把每周五的班队会调整到周一第六节,以便利用班队会开展延伸活动。经过一个多月的实践,大家发现这样调整时间后,班队会与早上的国旗下讲话正好呼应,学生在班队会中的活动,有效实现了国旗下讲话主题的深入讨论和纵向的延伸。

于是,每周一下午第二节课,走进滨海小学任一间教室,都能看到孩子们积极热烈、畅所欲言的场景。很多班队会的主持、设计,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国旗下班队会真正成了学生自己的课堂。及时的二次课堂进一步补充、延伸、丰富、厚实了升旗仪式的内涵,使得国旗下的教育深入到了学生内心深处。

杨老师:你们想在童年种下一颗什么样的种子?又希望收获什么?

张凌鹏:我希望种下诚信的种子,我希望收获诚信。

张诗淇:我也希望种下诚信的种子,我希望收获别人的信任。

沈楚京:我希望种下乐于助人的种子,我希望收获别人的帮助。

李海森:我希望种下好习惯的种子,我希望收获好的习惯。

葛乐鹏:我希望种下健康的种子,我希望收获的不仅是身体的健康,还有心理的健康。

张紫兰:我希望种下梦想的种子,朝着梦想不断努力,长大以后收获自己的梦想。

……

杨老师:说得太好了!如果我们上完厕所冲水洗手,不随地乱扔垃圾,就种下了一颗健康的种子;如果我们言行有礼,乐于助人,就种下了一棵尊重的种子;如果我们不说谎话,不抄袭作业,就种下了一颗诚信的种子;如果我们按时值日、按时交作业,就种下了一颗责任的种子。我们只有在童年就种下健康、尊重、诚信、责任的种子,将来才会成为一个具有健康、尊重、诚信、责任等优秀品质的社会栋梁,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这是滨海小学四年级(5)班第十五周国旗下班队会“种下一颗童年的种子”中的一个小片段。显然,国旗下讲话在已经延到了课堂。不止于此,很多孩子意犹未尽,放学回家,还和父母一起交流、感悟国旗下讲话及国旗下班队会中的问题——国旗下讲话就这样延伸到了家庭,带动了家长的参与。每周一的早晨,当我迎着朝阳开始国旗下讲话的时候,学校围墙外总是围满了前来聆听的家长。此情此景,让我充满感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滨海小学的国旗下讲话慢慢成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旗下课程三部曲”:

序曲。周一的早晨,全校师生欢聚一堂,入场、列队、升旗,然后是讲话。我尽量使自己远离一个训导者的角色,而是作为一个教育者、贴心人,和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和互动,清楚地向他们传递我的期待。学生可以登上升旗台自由地表达观点,对我说的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但序曲仅仅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还需通过正曲让学生有机会讨论和思考,进一步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正堂。

正曲。周一下午班队会课。班主任老师围绕早上的国旗下讲话主题展开,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对早晨讲话中可能有的震撼、同情、愤怒、快乐、理解、赞同等,重新梳理、反思,在讨论和碰撞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疑问,并得到一定程度的解答。在中、高年段的一些班级,班主任还放手启用学生来担当主持人,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学生包揽了黑板上主题词书写、主题画的布置等工作,甚至还利用午休时间搜集材料制作精美的PPT。老师在小主持人遇到“难题”时,会适时地出声,予以帮助和指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尾曲。学生下午放学回到家,向家长讲述早晨校长讲的故事,分享下午班会课讨论的过程、同学的观点、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认知态度,并询问家长的态度和观点,与家长展开讨论交流,然后把自己一天来的感悟记录在国旗下感想本上。尾曲就这样很自然地把家长纳入到教育场中,实现了家长和孩子的共同体验、共同成长。

國旗下课程三部曲构成了一条完整的教育链。学生们开始期待每周一早晨听校长讲故事,争先恐后地登上升旗台发表自己的观点。班会课上,即便那些学科学习并不出色的同学也表现雀跃,他们表达之流畅、观点之独到,常常让老师惊喜。在批阅学生们所写的国旗下感想时,老师们常常感慨,学生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家长通过和孩子一起讨论国旗下的话题,找到了亲子沟通的有效方式。

如此,滨海小学的德育便成功地实现了由被动到自觉的嬗变。

有这样一句流行语:把一件普通的事做到极致,就是成功。教育不正是蕴含在一个个普通的教育细节里吗?滨海小学国旗下讲话变革迄今已七年,在开展国旗下讲话课程实践中,滨海小学坚持从儿童自身出发,从教育规律出发,从课程结构出发三原则,把国旗下讲话从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四个维度进行扩展,经历了从单纯的讲话到互动的课堂,再到立体的课程,最后到学校文化生成与学生生命成长的四次转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旗下课程。也正是这样的课程熏陶,让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的构建发生了缓慢而深远的影响,让“培育生命自觉”的办学理念真正落到了实处。

上一篇:有机食品的认证下一篇:师德建设主题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