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与描述》教学反思

2024-1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算法与描述》教学反思(推荐10篇)

《算法与描述》教学反思 篇1

启示如下:其一,教学要面向绝大多数学生,有时甚至是全体学生,不能被部分优生左右了教学进度。要兼顾大家,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情况。其二,继续发扬“捧”、“扬”、“夸”的课堂激励机制,学生在轻松夸奖的气氛下思维会更活跃,同时积极性更高,更愿意配合教学。

要“捧”出好的教学效果,“捧”出高课堂满意率。

《算法与描述》教学反思 篇2

高一年级学生经过9年的数学课程学习, 具备了一定的基于数学方法的解题能力, 有了一定的算法基础, 但缺乏对算法的较系统的概念认知, 对算法没有较深入的理解。针对教材提出的教学目标, 本模块教学的难点在于:1如何使学生对有一定了解的算法学习产生兴趣, 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2如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算法的多样性, 培养其思考问题的习惯, 并能对算法做出简单的评价;3如何使学生知晓本学科的基本结构及各子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教材分析

(1) 教材通过“实践”活动, 请学生回忆数学课中学过的算法, 并谈谈自己对算法的理解。在对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时, 《数学3 (必修) 》为《算法与程序设计 (选修) 》模块的先行课, 但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是《算法与程序设计 (选修) 》在先, 《数学3 (必修) 》在后。基于教学实际, 不能从“实践”活动引入课题, 且“实践”活动的内容也不能抓住学生的思维, 引起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2) 教材通过“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算法+数据结构=程序”来说明算法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对于刚刚知晓了“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的学生来讲, 并不能单单只从这些文字性的说明就能理解个中缘由。

(3) 巩固练习中所给出的“实践”活动有:求解水仙花数、凯撒密文的加密原理、桌面小时钟问题。水仙花数问题在程序结构上属于循环结构, 且基于学生现有的算法水平不能进行多样化的设计, 只能在算法描述方法上起到一定的巩固作用。凯撒加密原理需要给学生补充ASCII码的知识内容, 且学生不了解“字符”数据类型的相关知识, 用自然语言对“PROGRAM”字符串进行密文转换难度太大, 实践活动的目标很难达成。桌面小时钟程序给出的是分支结构的流程图, 程序实现时仅用了一条简单的时钟状态转换语句, 且程序代码由多个子过程组成, 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没有帮助, 且易使学生在学习伊始就感受到阻力。

3 教学设计

3.1教学目标

3.1.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理解什么是算法, 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2) 能够对设计的算法做出简单的评价。

3.1.2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了解常用的算法描述方法, 让学生学会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来描述算法, 帮助学生建立算法思维模式。

3.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求知欲; (2) 培养学生乐于发现、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养成严谨的的思维习惯。

3.2 教学过程

3.2.1 实践活动——为培养算法思维创设环境

活动内容:求1+2+3+……+99+100的和活动1:请尝试用多种方法求解活动结果:高斯法、公式法、累加法、奇偶相加等活动目标:点题、引出概念——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内容: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活动2:用文字形式表述解题步骤 (分组活动) 活动结果:

学习内容:

(1) 自然语言描述方法; (2) 对自然语言描述方法的优缺点形成清晰的认知。

活动结果:流程图描述方法直观清晰、通俗易懂。

活动目标:

(1) 熟悉流程图的图例符号; (2) 在熟悉问题算法的情形下学习流程图描述, 用心体会流程图描述方法的优缺点; (3) 掌握用流程图描述算法的方法。

3.2.2 小结——算法描述方法

(1) 简介“伪代码描述方法”, 引出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2) 介绍课程体系结构, 提升学生算法学习的认知水平, 为学习兴趣的保持提供支撑; (3) 对三种常用的算法描述方法进行小结, 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

3.2.3 练习——强化知识点, 提升教学目标达成效果

活动内容:求解100以内的完美数, 要求设计算法并绘制流程图

活动结果:如何高效地解决问题是算法设计的核心。

活动目标:

(1) 将学生的注意力由“描述方法”带回“算法思维”, 将算法思维的学习引向深入。 (2) 强化对流程图图例符号的记忆, 熟练掌握用流程图描述算法。

4 教学设计评析

4.1 小问题可以做大文章

(1) “求1+2+3+……+99+100的和”这个问题, 对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刚看到题目时, 很多学生就脱口说出答案“5050”, 这使教学很自然地过渡到问题的求解方法, 为后面引出课题做好伏笔。

(2) “用文字表述解题步骤”的活动, 让学生在学习自然语言描述方法的同时, 发现这一描述方法的不足, 为后续学习流程图描述方法做好铺垫。使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时, 不能只留停在方法上, 需要进一步理清解题步骤, 学生被引入算法学习的第二个环节。这一环节, 让学生在了解算法多样性的基础上, 将认知水平发展到“算法思想是否可以改进”。

(3) “发现”一个小问题可以使用多种求解方法, 进而“接受”算法的概念。“发现”自然语言描述方法存在不足, 进而“接受”流程图描述方法。 (4) 选取学生熟悉的小问题进行实践活动, 更利于凸显学习内容——算法的描述与设计。以一个简单易行的小问题为主线, 使各个概念及知识点有序展开。与此同时, 小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突出了算法设计的重要性, 将学生的学习从了解提高到理解的层次。

4.2 强化环节有针对性, 巩固的同时做提升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完成了算法学习的第一环节——熟悉概念, 且通过算法描述方法的学习对算法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 具备了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条件。算法学习的第二环节, 要使学生在巩固之前学习的同时有所深入, 将学生对算法的认识从“具有多样性”的初级水平提升到“完美”级别, 让学生认识到“如何高效的解决问题是算法研究的核心”。

《算法与描述》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自主阅读 高效阅读 比较阅读 赏析阅读

几年来,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次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推荐了20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让语文教学真正做到课内外相结合,从而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核心理念给我们传递着一个重要信息:语文教育必须重视“自主阅读”。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我们教师在教授有关的课程的时候更应该体现出“教是为了不教”的精神。

但回到我们的语文教学现实中,扪心自问,我们的课堂体现了这一理念了吗?笔者也曾观摩了很多公开课,教师问学生答的“自编自演”“请君入瓮”式的教学几乎挤占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有形无神,对新理程的理念是一种曲解。因此,语文教学回归到自主阅读,特别是高效率、高质量的自主阅读是落实新课程的关键,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阅读”已成为制约语文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针对这样的现状,笔者在执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时候,就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我感悟。

一、案例描述

(一)教学设计总述

1.学生明确本课的两个教学目标——变化中的人物性格及精妙的环境描写。

2.学生自我阅读课文10分钟,在自己认为体现了教学目标的文字处以批注的形式写下阅读感悟。

3.学习小组交流讨论10分钟,成立导演组,选择能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五个文字片断进行特写镜头的编导,并阐述具体的理由。

4.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相关情节,注意本小组编导的特写镜头与电视剧的异同并分析其优劣。

5.课外阅读《水浒》,找出10个主要的英雄,记住他们的绰号及其主要的事迹。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十分满意,他们觉得老师是在尊重自己,没有以烦琐的讲解代替他们的自主阅读,反而让他们步入了自由联想与丰富想象所构筑的审美空间,从而充分地享受驰骋自我思想和编织自我话语的冲动与快乐的生命体验。

(二)教学具体步骤一

教师在本阶段给学生充分的发言空间,在肯定学生发现和积极发言的同时,对一些不够准确的地方进行指导。以下是收集到的学生参与课堂的一些思想火花,与读者共赏。

学生所设计的特写镜头:

生1我们拍摄的是:林冲听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贱贼也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教他骨肉为泥!”

在拍摄时可以让演员把店里的桌子拍烂,体现他武艺高强的同时,更突出林冲的怒火烧心,照应原文中的“只教他骨肉为泥!”,同时也为下文他的奋起反抗做铺垫。

生2我们拍摄的是:那雪正下得紧。

这个“紧”中体现了雪的大,密,厚等特点,可以采用细节描写,特写树枝被压断,林冲在买酒途中不断拉紧身上的披风,买到牛肉后往怀里揣的细节来突出环境的恶劣。

生2我们拍摄的是: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这个镜头的拍摄要有一个特写突出林冲脸上的焦急,可以让演员在倒塌的墙外徘徊几圈。摸火时的艰难,让他的细心在此得到很好的体现,更能让人对他产生怜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一个八十万禁军的教头竟然落得如此谨小慎微,高太尉等人对他的人性的摧残到了何等地步!

生4我们拍摄的是:“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体现了“虎落平阳受犬欺”时英雄气短的无奈,但拍摄时要突出林冲吃得很香,体现他的逆来顺受,更好的和下文他的反抗形成对比。

生5我们拍摄的是:“被子和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投庙门投东去了。”

体现了林冲被逼得有投无路的痛,之前被子和葫芦是他生存的必需品,现在都弃之不顾了。体现和林冲和本阶级断绝关系的决绝态度。

生6我们拍摄的是:对枪的特写。

原文中对枪的描写非常多,作为导演,我们认为要体现原文的精神——英雄对武器的爱惜,枪不离身。那枪要有反光的效果,体现它的柔韧和锋利。

我们惊喜地发现,其实学生就像那待燃的柴堆,只要你给他火花,他就会燃起快乐的火花。

(三)教学具体步骤二

在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原文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播放了87版的《水浒》相关情节。在看完视频后,学生发现了很多于原著有出入的地方,跃跃欲试的学生发言的欲望被充分地调动了。

生1:电视剧中没有体现“陆虞侯闪进酒店”的细节。增加了陆虞候谋害林冲的奸诈神情的特写。

生2:电视剧中删掉了店小二偷听奸计后告知林冲,林冲买刀寻仇的的情节。

增加了店小二夫妇偷听被发现后不敢告知林冲,只能旁敲侧击的暗示林冲的情节。

生3:增加了林冲在大雪纷飞的野外地舞枪的情节。

生4:修改了林冲对火盆的处理的情节,原文中火盆是被雪水浸灭的,电视剧中是林冲将火种踩灭的。

生5:结尾没有把被子和葫芦都丢了不要,而是用枪挑着走了。

教师因势利导,那你们觉得编导对原著的改编孰优孰劣?学生再次进入了研讨的热烈状态中。

经过5分钟的讨论后,很多学生举手后不待老师点名就抢先发言了

生1:增加偷听情节和删掉警告情节就不能充分体现原文情节的跌宕起伏。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

生2:增加的雪地舞枪的情节,特别是林冲夸奖自己“好枪”的细节,以乐景写哀情,增强了悲剧性。

生3:火种被雪水浸灭更体现了雪之大,林冲是隔着墙探手进去才发现火盆是被雪水浸灭的,不顾自己可能被烧伤的危险,写出他的细心,突出他的悲剧性,而电视剧的修改就没有这种意味了。

生4:结尾的“舍弃被子和葫芦”不该省掉,那是很精彩的点睛之笔。

教师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所以我们平时如果总是直接看电视,不肯阅读名著本身,那么我们就只能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如果名著本身已经被导演改编面目全非,那么我们就很难体会其精髓了。说到这,很多学生重重的点头。

二、教学反思

1.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要照抄或照搬教师教学用书的观点或现成的教案,要用心去解读文本,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依据平日对学生的了解,設计出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案,演绎出精彩无限、创意无限的语文课堂教学。

2.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师生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对话”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了学生心灵和文本的碰撞,让学生的集体智慧得以充分的突显。钱学森之问足以引起有责任心的老师的深刻反省,我们的教学要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性、创新性阅读。

3.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有自我感悟,有小组讨论,有导演编导,有观摩影片,有观众评析,每一种形式都是为了更好地为教学效果服务的,没有为了热闹而热闹,为了形式而形式。

4.引导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我表达,增强学生的自信,帮助学生不断增强理解文本的能力,不迷信权威,不断摆脱依赖老师讲解的心理。

5.让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案例结语

“学生不是待装的瓶,而是待燃的火”。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让语文教学课堂焕发活力演绎精彩,就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进行规范合作,有效探究,从而取得高效生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最终获得语文素养的形成。

观察、描述矿物(一)教学反思 篇4

(一)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从“条痕”“硬度”两方面观察、描述矿物。在引导观察描述硬度的过程中,我通过指甲、铜钥匙和小起子(原定小刀,为安全起见改为起子)对矿物进行刻划,来通过比较矿物的硬度。在第一课的教学中,发现有的小组的记录表上“云母、石英、长石”三种矿物都是打了勾,有的在石英选项中用铜钥匙刻划也打了勾。询问学生,他们都信誓旦旦地说确实有痕迹。难道真有意外?我让这些小组学生再一次操作给我看。经过这么一看,我才明白其中的原因。原来,学生在用指甲在四种矿物上刻划时,在云母上都留下了清晰的痕迹,然而在石英和长石上刻划时,留下的却是指甲的痕迹(或者说是条痕)。而学生却把这当成了刻划的痕迹。根据这个发现,我适时调整教学,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刚讲过的条痕,结合指甲在黄铜矿上留下的痕迹,进一步理解了条痕和刻划划痕的区别,同时教育学生在实验操作时要仔细观察。后来的两个班,在教学中我都加入了这一内容。应该说,这是一个意外收获。利用这个实例既解除了学生的认识误区,又利用现成的例子对条痕进行了进一步的认识,真是一举两得。

《算法与描述》教学反思 篇5

“速度”和“加速度”是高中物理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对他们的理解往往会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因此,在“加速度”的.教学中,从“畅谈、类比、提升”的层次进行。

畅谈“速度达、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通过谈引发各个学簇的争辩,在争辩中会发现生活的日常理解与物理精确描述的差异,从而提炼精华,引出“加速度——速度的变化率”的概念,

类比“身高高、身高变化大、长得快”,加深“加速度的理解”。在类比中学生的例子会更精彩,使人有“意外收获”。

对于加速度,有的同学会望词生义,认为加速度就是增加速度,以为物体若有加速度,其速度一定增大。这种认识源于不理解加速度的真正含义。所以,提升2点:

提升1:加速度的“加”——“变”,即速度可增可减。关键是看“速度与加速度”的方向,两者同向加速运动,异向减速运动。

提升2:物体可以做加速度减小到加速运动和加速度增加的减速运动。通过例子和图像两种方法展示。

在整个展示中尊重学生的实际理解,引导他们从“定势的理解”到“理性的理解”,还得允许学生留有疑惑和不解。因为任何新生事物的入侵都会遇到抗体,只有他们融合才会产生“质”。

图像算法工程师的工作职责描述 篇6

1.开展机器学习图形图像领域研究和开发工作;

2.负责或参与深度学习框架搭建,包括机器学习、图形图像处理等算法和系统研发;

3.支持公司相关产品的机器学习图形图像模块研发;

4.跟踪及研究相关领域前沿技术。

任职要求:

1、机器学习/图形图像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2、熟悉常见的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算法;

3、至少掌握一种深度学习框架(如Caffe,Tensorflow或MXNet等);

4、具有查找和阅读文献、技术文档的能力;

5、有较强的算法分析和实现能力,熟练掌握C/C++/Python等编程语言;

《算法与描述》教学反思 篇7

业务流程是企业运营的核心和本质, 其重要性毋庸置疑。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需求多样化, 市场和客户需求都在快速变化之中, 这必然导致业务流程呈现变化、动态的新特点。传统的软件系统是以程序代码形式处理业务逻辑, 业务逻辑的实现严重依赖于过程性的语言。当需求发生变化时, 必须修改程序的代码, 从而使系统的维护成本增加, 系统升级更新变得更为困难。另一个问题在于, 软件实现过程中, 软件系统的业务逻辑分散在不同的各个模块之中, 这种分散和隐蔽的业务逻辑的处理使得软件系统的业务逻辑模糊不清, 在维护的过程中增加了对业务逻辑的调整, 不能对业务逻辑进行统一的处理, 提高了业务处理过程中各个模块之间的耦合程度。

在文献[1]中用时间驱动的过程分析方法来建立业务过程的概念模型, 强调了在分析过程中逐步求精的方法。文中说:“建立业务规则的过程是一个渐进分解的过程, 分解的结果将形成一个具有树状结构的层次规则库”。由于文中的业务语法繁多和复杂, 使得人们很难理解业务规则。

在机器学习的会议上, 文献[2]中指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对软件工程领域也有很多可以应用的技术, 并且强调应该多应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而自动化程序设计所涉及的基本问题与定理证明和机器人学都息息相关, 要实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来实现, 是软件工程和人工智能的紧密结合[3]。

基于以上软件工程中部分软件系统实现方法的缺点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 提出了在使用流程图对业务流程进行描述的基础上[4], 使用产生式规则对业务逻辑进行描述, 实现了业务逻辑的形式化和显式的描述和存储, 并且可以利用形式化的描述, 对业务逻辑进行部分自动化处理, 从而为智能程序设计的发展做了奠基石。

1流程图

程序流程图又称为程序框图, 它是传统的、使用最广泛的描述程序逻辑结构的方法, 也是软件开发者最熟悉的一种算法表达工具。它独立于任何一种程序设计语言, 能比较直观和清晰地描述过程的控制流程, 易于学习和掌握。并且流程图的表达方式比较接近人的思维方式。在程序流程图中, 用表示起止端点, 矩形框表处理, 表示控制流, 表示选择或决策以电子邮箱的登录界面为例, 用流程图描述该模块的业务逻辑如图1所示。在图1中, 顺序结构执行的条件为该处理执行完毕。例如从输入账号到输入密码的控制条件是账号输入完毕。

2产生式规则

知识表示是研究用计算机表示知识的可行性、有效性的一般方法, 是数据结构与系统控制结构的统一[3]。知识表示的研究既要考虑知识的表示与存储, 又要考虑知识的使用。知识表示可看成是一组事物描述的约定, 是把人类知识表示成机器能处理的数据结构。不同的知识之间, 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其中部分是一些必然联系。产生式规则是用来表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以ifconditionthenaction的单一形式来描述, 将规则作为知识的单位, 是一种知识描述或约定法则, 具有和图灵机一样的表达能力。

产生式规则的一般表示形式为:前件→后件。其中前件和后件都是由逻辑运算符组成的表达式。条件部分常是一些事实的析取或合取, 结论通常是某一事实。产生式规则的语义是:如果前件满足, 则可得到后件的结论或者执行后件的相应动作, 即后件由前件来触发。

在自然界的各种知识单元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因果关系。这些因果关系转化为前与结论, 用产生式表示非常方便。 用产生式来表达知识的特点是格式固定、形式单一、规则之间相互独立, 整个过程只是前件匹配, 后件动作。匹配信息只是成功或是不, 一般无递归, 没有复杂的计算。模块性好。产生式规则中各规则之间不相互调用, 有利于对知识的增加、修改和删除。

3 业务规则

产生式规则是动作函数的简单表达形式之一[5], 业务规则就是采用产生式规则的形式来描述系统的业务逻辑。业务规则的BNF描述如下:

<BusinessRule>::=IF<LogicExpr>THEN<Action>

<LogicExpr>::=<LogicExpr>∧<LogicExpr>|<LogicExpr>∨<LogicExpr>|⇁<LogicExpr>|F|T|<Object>

<Action>::=<DO><Object>|<Object><Method>[[WITH]<Object>{, <Object>}]|SET<Object>TO< Object>

其中, F表示永假值, T表示永真值, Object可以是一个事件, 也可以是由若干个小事件组成的一个复合事件。

基于规则的逻辑描述是使用业务规则来形式化地描述系统的业务流程, 业务规则采用的是产生式规则的形式。现基于业务规则的业务流程的描述, 主要通过对流程图进行转换而来。定义Φ为从流程图G到业务规则集合BR的一个映射即Φ:G→BR, 映射的算法如下:

1) 把流程图G中的处理和选择映射为规则集合中规则所包含的状态;

2) 把流程图中的控制流映射规则集合中的一条规则;

3) 把流程图中控制流执行的条件映射为规则中的一个条件。

用产生式语法可以写作:BR1:IF逻辑表达式 THEN 执行事件。使用Φ把图1中的流程图映射为产生式规则如下:

BR1:IF用户登录系统∧进入登录系统界面THEN输入账号;

BR2:IF输入账号∧账号输入完毕THEN输入密码;

BR3:IF输入密码∧密码输入完毕THEN账号密码是否正确;

BR3:IF账号密码是否正确∧Y THEN进入系统;

BR4:IF账号密码是否正确∧N∧账号或密码错误THEN输入账号;

BR5:IF账号密码是否正确∧N∧密码错误THEN输入密码。

上述是对电子邮箱登录模块流程的描述, 如果要将其改为对银行账号的登录模块的流程的话, 只需要再增加一条BR6:IF账号密码是否正确∧N∧密码错误三次THEN结束即可。无需修改系统的源代码。业务规则描述业务流程有如下优势:

1) 支持业务流程的动态变化, 修改后不需要重新编译系统;

2) 对业务逻辑集中处理, 并且业务逻辑的表示和处理都是显示进行, 比较清晰。

3) 不需要重新实现逻辑处理代码和重新设计算法。

4 小结

产生式是一种知识表达的方法, 作为一种形式化的工具来对业务逻辑进行描述, 不仅可以实现知识表示的功能, 还可以直接利用原有的人工智能领域中对产生式的研究成果, 以协助软件的设计和开发, 达到自动化程序设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晓东, 柴跃廷, 任守磲.基于业务规则的事件驱动建模方法.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9;39 (7) :25—28

[2]李磊.机器学习在需求工程中的应用.在第八届中国机器学习学术会议上的报告, 2002

[3]马少平, 朱小燕.人工智能.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4]Herbst H.Business rules in systems analysis:a meta-modal and repos-itory system.Information Systems, 1996;21 (2) :147—166

《算法与描述》教学反思 篇8

摘 要:从高中物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的教学设计出发,谈了高中物理的学习困难,阐述了如何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关键词:运动的描述;高中物理;逻辑性教学

高一新生在物理的学习方面很容易出现不适应,甚至是高原反应;高一的物理教师,如果是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对难度的把握,重难点的处理,教材的分析又不是很到位;而如果是刚从高考战线上下来的教师,在新课的教学上又容易犯讲得快,讲得不够精细的错误,这样也使高一新生适应高中物理的难度加大了许多。下面就以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备学生

刚进入高中生涯的学生的特点:从紧张的初三备考中解脱,又刚刚经历了一个暑假的放松,在学习上没有那么快地找回状态,需要一个缓冲期,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中,身边的同学也都换了一批,容易使學生产生心理落差;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初中养成使用计算器的习惯使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成一大问题。

二、备教材

1.考虑到新高一学生的特点,教材的编排者在第一章主要是介绍一些概念,为运动的描述做好知识上的准备,也给学生一段时间去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2.从第一章的标题《运动的描述》出发,本章的目的就是解决描述机械运动所需要的知识,犹如要准确地描述一个人,身高、体型、头发、眼睛等需要描述到位,那么就应该先知道身高是多少,体型是胖是瘦怎么判断,头发代表什么,什么是双眼皮等。而本章就是解决需要什么概念来描述机械运动,那么就先得明确什么是“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1)案例一:质点的教学

对物体的处理:生活中的物理各式各样,因此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物理研究的重点是规律,那么有些问题就简化了,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来判定哪些问题中物体可以当作质点来处理,哪些问题中不可以,并且同一个物体不同的情景中情况也不一定相同;利用生活中手机导航来讲解这个问题更加易于学生理解。从对质点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高中物理处理问题的思想,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抽出物理模型。

(2)案例二:位移的概念

位移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与初中学过的路程搞混淆,老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一起思考:描述的是什么?描述的是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空间位置的变化与怎么变化有没有关系?区分与初中学习过的路程;变化同样的距离,但是向左变化与向右变化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引出位移有方向,为后面的矢量的教学留下伏笔。

这部分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高中物理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每一步的衔接都是很紧密的,这也为速度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既然物体的空间位置会随时间发生变化,那么同样的变化有的快有的慢,又用什么来描述。这样不仅引出速度的教学还把速度的物理意义阐述得很清楚。

(3)案例三:实验的教学

初中的实验有趣生动,互动性强,但是内容比较简单,而且更多的是按照给定的步骤操作,然后观察记录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容易达成实验目标;这与高中的实验完全不同,高中的物理实验更加注重严谨性,因此趣味性全无,而且要求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的逻辑关系还有严格的数据处理,因此在《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足够地重视。

先让学生预习弄懂原理,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打点计时器的说明书;学生实验期间,教师应当及时纠正一些错误之处并且用手机拍视频、照片,以便于课后分析学生实验的优缺点,提醒其他学生注意;指导学生做好数据的记录及处理,并且让学生明白怎么利用实验求解瞬时速度。

总之,解决学生对高中物理的畏惧心理的方法就是要让学生能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并且以此为基础建立知识的结构网络,养成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只有在备好学生,备好了教材之后,教师才能制订适合本班教学的策略,从而引导学生通过第一章的教学了解高中物理的特点,并且快速地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节奏。

参考文献:

傅国奚.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困难与对策[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7).

《算法初步》教学反思---周华 篇9

周华

下学期我接手二(8)班数学教学任务,说实话,第一次接触新教材内容,又是第一次接触教材新增加的内容,的确有些茫然。必修3中,将算法列为高中数学内容的第一部分,在“算法初步”这一章导言中也讲到“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因此,这章内容是高中数学与信息课程整合的极好体现。但由于这一章是高中数学中的新增内容,在数学教学中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我只能依靠与同行彼此学习体会和相互的交流来教学,同时通过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来进行教法调整。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有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感受,下面就向同行们汇报汇报,期望得到大家的指点并力求找寻出教学这一章更为有效的处理方式。

下面就我对《算法》一章教学后,学生的学习表现及存在问题,谈一谈教学实际活动的体会与反思。

一、《算法初步》学习时学生的表现

1、用自然语言表述算法时的表现

(1)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用自然语言表述的简单算法,能够正确地写出用自然语言表述一个有顺序结构的问题;用自然语言表述一个有条件结构的运算结果。如任意给定三个正实在,判断以这三个正实数为三条边长的三角形是否存在的算法;还有大约60%的学生能够分析出应用自然语言表述的循环结构,如:用“二分法”求方程 的近似解的算法。

(2)对于用自然语言分步表述一个有条件转向的算法,多数学生理解存在困难,如:对于写出“求方程 的实数根的算法”的问题,少部分学生能模仿写出,其他学生都是写成一个步骤:计算判别式的值,如果判别式小于0,则方程没有实根,否则方程有两个等根或两个不等根,同时,多数学生没有讨论a=0的情况。由此可见,多数学生不太适应写出一个问题的算法用分步的方式。

2、用程序框图表述算法时的表现

(1)多数学生能够根据程序框图写出条件结构的算法和循环结构的算法,但他们不能画出循环结构的程序框图,不能用一个恰当的条件来终止循环。

(2)学生能对简单的程序框图进行分析,而对稍显复杂的程序框图的分析就会出现混乱,如:输入三个数,然后输出其中最大的一个数的程序框图的算法。学生开始分析时,能够按照流程图逐步分析,但是到了最后,他们将程序框图里的各种结果相混淆。对于循环结构的程序框图,添加正确的条件判断分支是难点;用自然语言描述的循环结构的算法中的两个程序框图(直到型和当型)也是学生困难的问题。

3、在用程序语言表述算法的表现

(1)学生对于赋值语句中变量的含义的理解有困难。

(2)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分析出程序语言表述的条件结构的算法结果,但较难理解程序语言表述的循环结构的算法,特别是对其中的“计数变量”和“累加(累乘)变量”的理解。(3)从条件语句的程序语言分析情况看,还有部分学生常常忽略结束条件语,造成结构不完整,出现错误;另外,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的学生多数能分析出结果,而部分来自山区学校的学生由于未能很好地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尽管在信息技术课上涉及的语句很少,但从学习的结果看,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对用程序语言表述的算法的理解。

二、《算法初步》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

(1)相关背景知识缺乏难予找到恰当的算法。如秦九韶算法,由于学生对秦九韶算法中反复执行的步骤不理解,因此,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算法上束手无策。

(2)将实际问题模型化是学生学习算法的一个难点,多数学生解决问题时会模仿和套用已经存在、经过测试正确的算法,但在模仿过程中对问题之间的差异处理不当。

(3)不能恰当地使用循环变量(计数变量、累加(累乘)变量)或其他条件终止循环,学生在模仿例题设计法的过程中,在循环变量的处理上,往往只考虑前几次循环的情况,对随后变量变化情况不再考虑或者不能想象在条件即将满足时循环变量的情况,从而导致设计出错误的算法,即使他们学完了循环的相关知识,但仍不能正确地处理循环变量接近临界点的情况。

(4)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循环结构的程序框图,但是不能将程序框图用恰当的循环语句表述出来,由于有些学生所画的程序框图没有遵循教材上的“直到型”或“当型”循环的画法,因此,在将程序框图转换成程序语言时,他们不能处理其中的变化。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通过对《算法初步》一章的教学以及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过程的情况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对算法的学习是比较感兴趣的,但同时又害怕学习算法,原因是算法是高中新增的内容,和信息技术密切联系,学生爱屋及乌,自然感到亲切,同时算法的学习又非常抽象,特别是循环结构的复杂的条件结构,学生较难理解,常常是束手无策、无从下手。(2)信息技术对算法学习有促进作用。

2、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建议:算法的概念及意义、算法的自然语言描述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的较好训练,因此,建议把课标中的2课时改为4课时,算法的程序框图及算法的程序语言描述以及算法案例各3课时,小结复习1课时,全章共14课时,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更好把握这一章的知识。

(2)注意在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中不断渗透算法的思想,特别是用自然语言或程序框图表述算法。从对算法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对用自然语言描述一个算法还是容易理解的。

(3)在算法的学习中,不要一开始就让学生追求算法的通用性,虽然教材中定义算法为:通常指按照一定的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和有限的步骤。但是如果让学生一开始就能设计一个能解决一类问题的算法,这比较困难,学生学习的过程表明: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算法时,往往是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特殊算法,当特定的问题被解决后,他们才去考虑更一般的算法。

(4)重视循环结构的教学,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循环结构的处理上存在的问题最大,主要表现在对循环结构的初始状态和终止状态的处理上,以及终止循环结构的条件设计上;对于循环结构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模仿计算机的处理过程,沿流程线逐步执行指令,根据指令,在纸上记下循环运行的过程和变量值,特别是最前几次和最后几次的循环。

《算法与描述》教学反思 篇10

为了更好的`运用运算定律,先复习连减算式和连除算式简便运算的字母表达式和文字表述,以此为依据,变化形式,达到简便的目的。

好的方面:

1.题型设置由简单到复杂,及:先直接可以套用公式,然后需要变换形式后才能套用公式。

2.连减算式的简便方法和连除算式的简便方法,有相似点,教学中通过对比和联系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

3.设置了一些运算定律的逆运算形式,拓展思维的同时,也给好学生一个拔高的机会。

4.对于学生的易错点:如:符号等,做到了细致的强调。

不足之处:

1.学情把握不到位,如:六班学生我教的时间不太长,部分学生还不太适应我的教学方法,所以,我应该给学生适应的时间,放慢一点速度。

2.课堂上为了完成任务,“大合唱”的次数太多,导致一部分学生没有展示的机会,同时另一部学生“洪水摸鱼”,整个教学虽然有过程,但没有落实到实处,今后要改正这个不足。

上一篇:能源资源使用统计表下一篇: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