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成语小故事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年级成语小故事(共6篇)

五年级成语小故事 篇1

画蛇添足

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了祖宗之后,便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参加的人不少,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个痛快。这一壶酒到底给谁喝呢?

大家都安静下来,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又画得好,就把这壶酒归他喝。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

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是他回 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心里想:他们画得真慢。再想显示自己的本领,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了一根树枝,给蛇画起脚来,还洋洋得意地说: “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

正在他一边画着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 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么?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 他添上脚呢?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点评:

这个画蛇添足的人,不仅骄傲,而且愚蠢,弄巧成拙,到口的酒反被别人喝了。喝不成酒事小,害人害已事大。有的人办事,总是觉得自己高明,比别人了不起,于是不顾客观实际,主观武断,失败的,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危害性。这个故事的意义是深刻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

时不我待

一位年轻人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成了一位富翁。他几乎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赚钱上,牺牲掉了很多和家人共处的时光。他有了钱之后,买了一幢豪华的别墅。但是从他住进别墅的那天起,几乎每天下班回来,他都看见有个人从他的花园里扛走一只箱子,装上卡车拉走。

他每次都想要阻止那个人,但是,那个人的行动很迅速,总是在他还来不及叫喊时,就已经走掉了。有一天,他终于决定开车去追,他一路跟踪那辆卡车,那辆卡车走得很慢,丝毫不像是要逃跑的样子,最后停在城郊的峡谷旁。

那个搬箱子的陌生人停了车,把箱子卸下来扔进了山谷。富翁颇为好奇,于是下车去看。他发现山谷里已经堆满了箱子,规格式样都差不多。富翁觉得很奇怪,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家里有这么多一模一样的箱子,而且也不知道这个人把箱子运来这里做什么。

他走过去问那个陌生人:“刚才我看见你从我家扛走一只箱子,箱子里装的是什么?这一堆箱子又是干什么用的?你为什么把他们仍在山谷里?”然后,他自言自语地说:

“好像我们家没有这么多这样的箱子,你到底从哪里找到它们的?”

那人打量了他一番,微微一笑说:“你家还有许多箱子要运走,你不知道?这些箱子都是你虚度的日子。”

富翁觉得奇怪:“什么日子?” “你虚度的日子。”

“我虚度的日子?怎么会!我每一天都忙着赚钱,为拥有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我没有虚度过任何一天。”富翁不相信地说。

“不,这就是你虚度的日子、你白白浪费掉的年华。你认为自己把所有的时间花在赚钱上就是没有虚度时光吗?你朝夕盼望美好的时光,但美好时光到来后,你又干了些什么呢?你瞧,它们个个完美无缺,根本没有用,不过现在,你想用也来不及了。”

富翁走过来,顺手打开了第一只箱子。他想看看哪些日子被自己虚度了。那个箱子里有一条秋日的道路,他的未婚妻独自一人踏着落叶慢慢走着,眼神落寞孤单。

他打开第二只箱子,里面是一间病房。他的老母亲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似乎是支撑着等他回去。

他打开第三只箱子,里面是他老家的房子。他的老父亲站在大门口,眼巴巴的望着他回家的方向,唉声叹气。

富翁感到一阵心酸,他不顾一切地抓住那个陌生人说:“先生,请你让我取回这三只箱子,我求求您。我有钱,您要多少都行。只要您肯让我取回这三只箱子,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陌生人遗憾地摇头,说:“不行了,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我们的时间会在不知不觉间过去,所以,人生总有很多事在你不经意间成为永久的遗憾。我们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善用时间来提高生命的密度,这样,才能提高人生的质量,扩充我们有限的生命内涵。善用时间,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实际上,就是为我们的人生增加更多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善用时间,就是善待生命。

鞭长莫及

“鞭长莫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原意是说,马鞭子虽然长,但是不能打马肚子,即便有力量,也不能用在不应该用的地方。后来比喻虽然愿意去做,但是力量达不到。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

鲁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出使路上要经过宋国,楚庄王仗着国力强盛,要申舟不向宋国借路。申舟说:“如果不借路,宋国人会杀我。”

“宋国要是杀了你,我就派兵攻打他们。”楚庄王说。

果然,不向宋国借路的做法激怒了宋国。宋国君臣认为这是对本国的莫大侮辱,就杀了申舟。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气得暴跳如雷,立即发兵攻打宋国,一下子就把宋国的都城团

团围住。

双方相持了几个月,楚军还是没有取胜。第二年春天,宋国派大夫乐婴齐到晋国去请求晋国派兵救援。晋景公想要发兵去救宋,国大夫伯宗说:“大王,我们不能出兵,古人有话说:‘鞭子虽然长不能打到马肚于上。’现在楚国强盛,正受到上天保佑,我们不能和楚相争。晋国虽然强大,可是能违反天意吗?俗话说:‘高高低低,都在心里’,江河湖泊中容纳有污泥浊水,山林草丛中暗藏有毒虫猛兽,洁白的美玉中隐藏有斑痕,晋国忍受一点耻辱,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您还是忍一忍吧。”

景公听了伯宗的话,停止发兵,改派大夫解扬去宋国,叫宋国不要投降,就说援兵已经出发,很快就要到了。

宋国人在城中极其艰苦地坚守了几个月,楚军攻打不下,最后同意宋国求和,并带走宋国大夫华元作为人质。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这句话,后来简缩为成语“鞭长奠及”,比喻力量达不到。

冰山难靠

“冰山难靠”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依靠别人权势不能长久。

这个成语来源于《资治通鉴》,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辈得无失所恃乎!

唐玄宗李隆基特别宠爱杨玉环,封她为贵妃。这下杨家便鸡犬升天了,她的堂兄杨国忠也官运亨通做了宰相,还兼领四十余个使官,大权在握,朝廷选任官吏都在他家里私下决定。

当时,陕西有一个进士,名叫张彖(tuan)没有机会作官。他的朋友们都劝他去拜见杨国忠,那样立刻就能升官发财。可是他始终不去,反倒对劝他的朋友说:“你们都把杨国忠看得像泰山一样稳固,可是我以为他不过是一座冰山罢了。将来天下有了**,他就会垮掉,好比冰山遇到太阳化掉一样,到那时候你们就失掉靠山了。”

不久,安禄山起兵叛乱,攻下京城长安,杨国忠随同唐玄宗逃往四川,在马嵬驿,被士兵杀死。杨贵妃也被缢死,杨家这座靠山果然塌倒了。

别有天地

“别有天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另有一种境界。也形容风景引人入胜。

这个成语来源于《李太白全集.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yao远望)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字太白,自号背莲居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祖籍是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因罪迁居西域,出生在碎叶(今独联体境内),在绵州(今四川绵阳)的青莲乡长大。

李白年轻的时候,爱好剑术,轻财仗义,善于作诗。25岁那年,他身佩宝剑,辞别亲人,离开故乡,出外远游。几年间,漫游了现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的许多地方。他才能出众,抱负远大,渴望参加政治活动,但是在黑暗的官场里,他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正直不屈的性格是不受欢迎的,所以十多年没有结果。

四十一岁那一年,李白受到唐玄宗召见,他的才能在京中轰动一时。但当时的唐玄宗是个一心追求享乐的“太平天子”,国家政务操纵在奸相李林甫和宦官高力士手中。唐玄宗只希望李白做一个歌功颂德的御用文人。但李白性情孤傲,在皇帝和权贵面前没有丝毫媚态,因而遭到高力士等人的诽谤,逐渐不受唐玄宗信任。

当李白看清唐玄宗确实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之后,他担心会因小人的诽谤而遭祸害,就自动要求离开朝廷。在长安的三年生活中,他认清了现实的黑暗和统治者的腐败,写出了许多有深刻思想内容的诗篇。

离开长安之后,李白又开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活。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屡遭挫折,他产生了求仙访道的想法,希望摆脱丑恶的现实追求美好生活。《山中问答》就是他写的一首追求美好境界的诗,诗意是这样的:有人问我为什么栖宿在碧山,我微笑着没有回答,心中自在悠闲。且看那桃花随着流水自由自在地飘向远方,这里另有一种境界,不同于黑暗、污浊的人间。

别开生面

“别开生面”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另外开创新的局面或格式。

这个成语来源于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唐代著名的画家曹霸,擅长于画人物和马。他的名声传到京城长安,连深居宫廷的皇帝唐玄宗也知道了。玄宗经常召他进兴庆宫,命他当场作画,并时常给于丰厚的赏赐。由于曹霸受到皇帝的宠幸,长安城里的王公贵族和官府人家,都以藏有他的画为荣。大家不惜以很高的价钱,来收购他的墨迹。

长安北面的太极宫中,有一座著名的凌烟阁。阁内四壁上绘有唐朝二十四位开国功臣的肖像。这些肖像,是七十多年前著名画家阎之本画的。由于年代已久,原先栩栩如生的功臣像,现在大部分已经剥落,不仅失去了当年的风采,有的甚至难以辨认。为此,玄宗把曹霸召来,要他重新画过。

要重画功臣肖像谈何容易。曹霸阅读了大量史,料对照已经暗淡模糊的功臣肖像,仔细琢磨,精心构思,然后挥笔绘制。不久,二十四位功臣的肖像重放光彩,并且以崭新的风格展现在人们面前。

曹霸既擅长于画人物,又擅长于画马。一次,玄宗传曹霸进宫,当场叫人把他最喜爱的一匹叫玉花骢(cong)的名马牵来,命曹霸为它作画。

曹霸叫侍从把一幅巨大的白绢裱糊在殿壁上,同时对玉花骢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观察,然后转过身,飞快地挥舞墨笔。不多久,威武神骏的玉花骢就展现在白绢上。玄宗越看越满意,马上叫侍从取来许多金帛赏赐给曹霸,并且封他为左武卫将军。

但是好景不长,玄宗在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后,爱好声色,奢侈荒淫,长期不理政事,曹霸也越来越少被召进宫去作画。后来他又因一件小事获罪,被削去官职,降为平民,只得离开长安。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玄宗逃往四川。曹霸也流落到成都,靠在街头替路人画像过活,晚境极其凄凉。

一次,著名的诗人杜甫来到成都,在朋友家里看到曹霸画的《九马图》,得知这位名噪

一时的画家也在成都,便马上去寻访。几经打听,终于在街头找到了曹霸。

杜甫了解了曹霸的身世和遭遇后,非常同情和感慨,写了一首诗赠给他。诗中有这样两句:“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凌烟阁中功臣像已失去了往日鲜艳夺目的色泽,亏得你左武卫将军下笔使它们重放光彩。

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这则成语的意思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来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式样;有时带贬义,指另搞一套。

有一次,支道林在洛阳白马寺同太常护国将军冯怀一起聊天,谈到《逍遥游》,支道林说出了一种新的道理,大大高于郭象、向秀的解释,树立了一种新的见解,超出当时许多著名学者的认识。支道林所作的分析见解,都是那些著名学者苦苦搜求思索没有能够解决的。后来人们就吸收了支道林的意见来解释《逍遥游》

这则故事中的“标新”和“立异”,组成了成语“标新立异”。

包藏祸心

“包藏祸心”这则成语的“祸心”是指害人之心。形容怀着害人的念头。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昭公元年》,子羽曰:“小国无罪,持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已,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

公元前541年,楚国的公子围在副手伍举的陪同下带了许多兵马到郑国去迎亲。原来,郑国是个小国,楚国是个大国,郑国与楚国交好,以便靠它的力量与别的诸侯国抗衡。为此,大夫公孙段把女儿嫁给楚国的公子围。

执政大夫子产见公子围带了许多兵马来迎亲,担心他乘机侵袭,便不让公子围等住进城里的馆舍,并派子羽对公子围说:“敝都的馆舍狭小,容纳不下您这么多的随从,请就住在城外,并举行迎亲仪式吧。”

公子围很不满意,命太宰伯州犁对子羽说:“承蒙贵君赐给敝君大夫恩惠,把贵君大夫的女儿嫁给敝君的大夫作妻子。敝国这次迎亲极为隆重,出发前摆了宴席,在宗庙中进行了祭告。如果在野外举行迎亲仪式,是把贵君的恩惠赐到草丛里去了,我们就欺骗了先君,不能再当大臣,也不能回去了。请大夫再考虑一下。”

子羽说:“我们郑国国家小,但国小并没有罪过,倒是依靠大国而不设防备,那才是罪过。我们本想通过联姻使自己得到安宁,而楚国作为大国却怀着害人之心来打我们弱小的郑国的主意,这是行不通的。”

半部论语

“半部论语”这则成语常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谱》.....太宗尝以此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

半辅陛下致太平。”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赵普,原先是后周当节度使的赵匡胤手下的推官。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后来,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是山东人,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当宰相不恰当。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一向知道。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我也是不相信的。”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百折不挠

“百折不挠”这则成语的挠是弯曲,比喻屈服。意思是无论遭受多少挫折都不动摇、不退缩、不屈服。形容意志坚强,品节刚毅。

这个成语来源于《蔡中郎集.太尉桥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桥玄,字公祖,乐汉睢阳(今河南商丘)人。他性情刚直,嫉恶如仇,敢于同坏人坏事斗争。

桥玄年轻的时候,在本县当功曹。有一次,豫州刺史周景来到睢阳,他向周景揭发了豫州“陈国相”羊昌的罪恶,请求周景派他去查办。周景同意后,桥玄首先把羊昌的宾客全部抓起来,详细调查羊昌的罪行。

羊昌的靠山、当朝大将军梁翼知道这个消息,派人飞马传来檄文搭救羊昌,周景也接到圣旨,要他召回桥玄。桥玄退还檄文,更加抓紧办案,终于使羊昌受到惩罚。桥玄也由此出了名。

汉灵帝时,桥玄当上了尚书令,他掌握了太中大夫盖升仗着与灵帝有交情,在做南阳太守时大肆收受贿赂、搜括大量财富的事实,就向汉灵帝上奏,要求罢免盖升,抄没他搜括来的财产。汉灵帝不但不查办盖升,反而升了盖升的官。桥玄于是托病辞职,回了老家。

桥玄在京城任职的时候,有一次,他的十岁的小儿子在门口玩,突然有三个强盗劫持了孩子,冲到楼上,向桥玄勒索财物。消息传开,校尉阳球向河南府尹、洛阳县令带兵包围了桥玄的家。

阳球等怕动手时伤了孩子,不敢进攻,桥玄大声喝道:“强盗无法无天,难道能为了我的孩子而放纵这些恶贼吗!”

他催促阳球等发动进攻,杀死了强盗,他的小儿子也因此丧生。

桥玄死时,家里没有什么遗产,殡葬也非常简单,他坚毅果断、勇往直前的精神,受到

人们的赞扬。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在《太尉桥玄碑》中说:“他的性情严肃,嫉恨奢华,崇尚俭朴,有百折不挠、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决不改变自己的意志的气概。”

百丈竿头

“百丈竿头”这则成语也称“百尺竿头”。比喻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要继续努力,不断攀登高峰。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ji)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

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听讲的人发现,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ji)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罕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成语故事:别有天地

“别有天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另有一种境界。也形容风景引人入胜。

这个成语来源于《李太白全集.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yao远望)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字太白,自号背莲居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祖籍是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因罪迁居西域,出生在碎叶(今独联体境内),在绵州(今四川绵阳)的青莲乡长大。

李白年轻的时候,爱好剑术,轻财仗义,善于作诗。25岁那年,他身佩宝剑,辞别亲人,离开故乡,出外远游。几年间,漫游了现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的许多地方。他才能出众,抱负远大,渴望参加政治活动,但是在黑暗的官场里,他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正直不屈的性格是不受欢迎的,所以十多年没有结果。

四十一岁那一年,李白受到唐玄宗召见,他的才能在京中轰动一时。但当时的唐玄宗是个一心追求享乐的“太平天子”,国家政务操纵在奸相李林甫和宦官高力士手中。唐玄宗只希望李白做一个歌功颂德的御用文人。但李白性情孤傲,在皇帝和权贵面前没有丝毫媚态,因而遭到高力士等人的诽谤,逐渐不受唐玄宗信任。

当李白看清唐玄宗确实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之后,他担心会因小人的诽谤而遭祸害,就自动要求离开朝廷。在长安的三年生活中,他认清了现实的黑暗和统治者的腐败,写出了许多有深刻思想内容的诗篇。

离开长安之后,李白又开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活。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屡遭挫折,他产生了求仙访道的想法,希望摆脱丑恶的现实追求美好生活。《山中问答》就是他写的一首追求美好境界的诗,诗意是这样的:有人问我为什么栖宿在碧山,我微笑着没有回答,心中自在悠闲。且看那桃花随着流水自由自在地飘向远方,这里另有一种境界,不同于黑暗、污浊的人间。

成语故事:半部论语

“半部论语”这则成语常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谱》.....太宗尝以此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赵普,原先是后周当节度使的赵匡胤手下的推官。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后来,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是山东人,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当宰相不恰当。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一向知道。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我也是不相信的。”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成语故事:白面书生

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沈庆之。沈庆之从小就非常会打仗,常常打胜仗回来,后来他被封为「建武将军」,专门负责防守边疆。有一天,皇帝想要向北边扩展领土,沈庆之知道了,就极力阻止皇帝:「大王,这件事万万不可,您还记得以前几位将军向北边扩展领土失败的事吧!大王...」 沈庆之不停地劝皇帝,皇帝觉得很烦,就对沈庆之说:「我不想听了,我叫别人来跟你说!」

皇帝就找了左右两个文官来和沈庆之争辩,沈庆之无奈地对皇帝说:「大王,治理国家就像治理家一样,要讨论耕田的事就要找每天去耕田的工人,要问织布的事就要找织布的婢女。现在大王要去攻打其他的国家,却去找两个从来没打过仗的〝白面书生〞来商量,这场仗怎么会成功呢?」

皇帝不耐烦地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决定的事是不会再改变了!」皇帝没有采纳沈庆之的意见,最后当然打了个大败仗回来!

后来,大家就用沈庆之说的“白面书生”用来形容年轻没有经验的读书人,只知道书本上的知识,不晓得实际应付事情的方法。

成语故事:白头如新

“白头如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虽是白头之交,却并不知己,形容交情不深。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西汉时期,邹阳有一次因为受人诬陷,被梁孝王关进监牢,准备处死。邹阳十分激愤,他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事实说明:“待人真诚就不会被人怀疑,纯粹是一句空话。”

他写道:“荆轲冒死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可是太子丹还一度怀疑他胆小畏惧,不敢立即出发。卞和将宝玉献给楚王,可是楚王硬说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脚。李斯尽力辅助秦始皇执政,使秦国富强,结果被秦二世处死。所以谚语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认识时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

梁孝王读了邹阳的信后,很受感动,立即把他释放,并做为贵宾接待。

成语故事:博士买驴

“博士买驴”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讽刺讲话,写文章废话连篇,不得要领。

这个成语来源于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氏。”

北齐的文学家颜之推,著成一部《颜氏家训》。

在《颜氏家训》的《勉学》篇中,记载了一则博士买驴的笑话,这是他到邺城去办事时听到的。

当时有个博士,熟读四书五经,满肚子都是经文。他非常欣赏自己,做什么事都要咬文嚼字一番。

有一天,博士家的一头驴子死了,就到市场上去买一头。双方讲好价后,博士要卖驴的写一份凭据。卖驴的表示自己不识字,请博士代写,博士马上答应。

卖驴的当即借来笔墨纸砚,博士马上书写起来。他写得非常认真,过了好长时间,三张纸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字,才算写成。卖驴的请博士念给他听,博士干咳了一声,就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过路人都围上来听。

过了好半天,博士才念完凭据。卖驴的听后,不理解地问他说:“先生写了满满三张纸,怎么连个驴字也没有呀?其实,只要写上某月某日我卖给你一头驴子,收了你多少钱,也就完了,为什么唠唠叨叨地写这么多呢?”

在旁观看的人听了,都哄笑起来。这件事传开后,有人编了几句讽刺性的谚语:“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

成语故事: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不知人间有羞耻事”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常用来怒斥无耻之徒。

这个成语来源于《欧阳文忠集.与高司谏书》,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北宋时期的欧阳修,是一位有多方面才能的学者。他既是散文家、诗人,又是史学家、经学家、目录学家和金石学家。他四岁丧父,从小生活非常贫困,母亲无力送他上学,只是以荻草枝儿作笔、以沙滩为纸教他识字。

十岁后,欧阳修向有藏书的人家借书。读到特别喜爱的书,就从头到尾抄下来。他的记忆力很强,有时书还未抄完,他就能够背诵了。

二十二岁那年,欧阳修参加进士科考。连考三次,都获得第一名。第二年他复试录取后,被派到西京任留守推官,当地方行政长官的助手,从此他开始了官场生活。

不久,欧阳修卷入了一场政治革新与反革新的斗争中去。当时,各地不断发生农民起义,北方又有西夏入侵,朝廷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担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上书宋仁宗,提出革除弊政的十项措施,还指出宰相吕夷简任意超格提拔官吏、滥用私人等情况。为此,他遭到以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的攻击和抵毁。

在这之后,在吕夷简等的诬蔑下,范仲淹受到降职处分,被贬到外地去做官。欧阳修等人却同情范仲淹,为他鸣不平。

当时,有个名叫高若纳的谏官,不仅不主持公道,反而和吕夷简一鼻孔出气,伙同权奸诽谤贤士,认为范仲淹应当被斥逐。欧阳修对此十分愤怒,特地写了一封信给高若纳斥责他。信中说,昨天这个贬官,那个待罪,而你居然还有脸见众官员,大模大样地在朝中走进走出,并且称是谏官,简直是不知道人间有羞耻这回事了。这就是欧阳修的名篇《与高司谏书》。

欧阳修的这封书信,触怒了高若纳和吕夷简一伙。他们立即采取报复行动,奏告仁宗,结果把欧阳修逐出京都,降职到外地去当县令。直到几年后朝廷重新起用范仲淹,欧阳修才同时被恢复原官,回到京都供职。

成语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成语故事:不拘一格

“不拘一格”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这个成语来源于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是我国清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1792年,他出生于浙江仁和(在今抗州)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从小就喜爱读书,特别爱学写诗。14岁时,他就能写诗,18岁时会填词,20岁就成了当时著名的诗人。他写的诗,想象力很丰富,语言也瑰丽多姿,具有浪漫主义风格。他在诗中揭露了清王朝的黑暗和腐败,主张改革,支持禁烟派,反对侵略,反对妥协,充满着爱国热情。他是个爱国主义者。

龚自珍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在清朝政府里做了20年左右的官。由于他不满官场中的腐败和黑暗,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击。1839年,在他48岁时,就毅然辞官回老家。在回乡的旅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

一天,龚自珍路过镇江,只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当地在赛神。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等天神在虔诚地祭拜。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听当代文豪也在这里,一位道士马上挤上前来恳请龚自珍为天神写篇祭文。龚自珍一挥而就写下了《九州生气恃风雷》这首诗,全诗共四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中九州是整个中国的代称。诗的大意说,中国要有生气,要凭借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现在人们都不敢说话,沉闷得令人可悲。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间来吧。

后来,人们把“不拘一格降人才”精简成“不拘一格”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不拘泥于一种规格、办法。

诗里还引申出“万马齐喑”这个成语,比喻空气沉闷的局面。

成语故事:有去无回

新年马上就要到了,鸡妈妈不知道为什么起了一个这样的念头:春节去给黄鼠狼拜拜年,说不定他以后就不会再吃我们鸡了。

于是鸡妈妈就对女儿红红说:“女儿啊!今年我去给黄鼠狼拜拜年,和他拉好关系,他就不会再吃我们鸡了。”红红附和着说:“好主意呀!我们出门再也不用担心了。妈妈,我们家正好有一盒阿胶,拿去送给黄鼠狼补补身子吧!”说完就箱子里头把那盒舍不得喝得阿胶拿了出来。鸡妈妈打扮了一会儿就出发了。

鸡妈妈走后,红红转念一想还是觉得有点不对劲。黄鼠狼?鸡?科学书上,老师说过他们是食物链上的一环——鸡被黄鼠狼吃。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狼行千里改不了吃鸡啊!

糟了!红红一拍翅膀,赶紧打电话给狗警长。红红说:“狗警长,我妈妈去给黄鼠狼拜年了,我怕她有危险,你赶快保护她,好吗?”狗警长说:“除暴安良,是我们的职责,汪汪(马上)。”狗警长驾着摩托车出发了。

鸡妈妈来到黄鼠狼家,她轻轻按响了门铃,一个粗鲁的声音传来:“谁呀?”鸡妈妈对黄鼠狼说:“黄先生啊,今年我来给你拜年了。”黄鼠狼那头听了,暗暗自喜:“这不是鸡给黄鼠狼拜年——有去无回吗?真是天上掉下个肥鸡!”黄鼠狼连忙打开门将鸡妈妈迎进来,迅速关上了门。鸡妈妈递上精心准备的礼品,满脸堆笑的说:“你以后不要再吃我们鸡了好吗?”黄鼠狼说:“好说,好说。”,并用笑迷迷的眼神看着他,鸡妈妈看了身上不自觉起了鸡皮疙瘩。坐了一会儿,鸡妈妈不自在地说:“时间不早了,我要回家了。”说完起身离开,当鸡妈妈转身的一刹那,黄鼠狼就拿绳子把她抓住了。鸡妈妈高呼“救命”,幸好狗警长感到,把黄鼠狼抓了个现行。黄鼠狼再狡猾也不敢狡辩,供认不讳。

鸡妈妈惊魂未定地回到家,见到红红说:“女儿,是你打电话给狗警长的吧?谢谢你了,我真不应该去。”红红说:“是啊,我们真不该对坏人怀有一丝幻想。”

成语故事:约法三章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 法。

释义 “约”,协商,议定。“章’,条目。临时议定三条法令。比喻以 语言或文字规定出几条共同遵守的条款。

故事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 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 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 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 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 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 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 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 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

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成语故事:一问三不知

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释义一问三不知,就是从苟瑶的话语中概括出来的。它的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现在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故事公元前468年,晋国的大夫苟瑶率大军讨伐郑国。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个强国,后来日渐衰弱,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郑国君王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

齐因的君主平公不能容忍晋国吞并郑因而更加强大,构成对齐国的威胁,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陈成子率军到达淄水河岸的时候,天下大雨,士卒们不愿意冒雨过河。郑国的向导子思说:“晋国的兵马就在敝国都城的屋子底下,所以前来告急,敝国的君臣,正焦急地盼望齐军早日到达。如果再不行进,恐怕要来不及了。”

陈成子披着雨篷,拄着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挥齐军过河。战马见了的舀滔的河水吓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们过河,经过一番努力,齐军安全地渡过了淄水,准备与晋军交战。

晋军统帅苟瑶见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害伯,便对左右的部将说:”我占卜过攻打郑国,却没有占卜过和齐国作战。他们的军队排列得非常整齐,我们恐怕打不过他们。”部将们也赞成他的看法,主张撤兵。苟瑶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一位使者去齐军营地拜见陈成子。使者说:“我们的统帅让我向您解释:这次晋国出兵,其实是为了替您报仇。您陈大夫这一族,是从陈国分文出来的。陈国虽然是被楚国灭掠的,但却是郑国的罪过。所以,敝君派我来调查陈国被灭的原因,同时间问您是否在为陈国忧愁。”

陈成子听了使者的活,知道这是苟瑶编造出来的说言,十分生气他说:“欺压别人的人绝没有好下场:像苟瑶这样的人难道能够长久吗?”齐国的使者走后,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严肃他说:

“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

苟寅自知失言,后悔地说:“今天我才知道,自己为计么总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君子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呢?”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成语故事:土崩瓦解

出处: 《淮南子·泰族训》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师起容关,至蒲水;士亿有余万,然皆倒失而射,傍栽而战。武王左操黄戟,右执白旄以麾之,则瓦解而

走,遂土崩而下。

释义: “崩”,倒塌。“解”破裂。像泥土倒塌瓦片破裂。比喻彻底垮台或溃败。故事: 商纣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个暴虐无道的昏君。他贪恋酒色、荒淫无度,整日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不理朝政。

他听信谗言,重用奸臣,残害忠良,戮杀无辜,他强征暴敛,动用巨资,强迫百姓为自己修建宫苑,他惨无人道,制造种种酷刑,以观看人受刑后的痛苦为乐。在他暗无天日的统治下,百姓无不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虽说商朝的疆土辽阔广袤,左起东海,右至杳无人烟的沙漠,南从五岭以南的交趾,北至遥远的幽州,军队从容关一直驻扎到蒲水。士兵不下数万,但打起仗来,因为兵士不愿意为纣王战死,所以“倒矢而射”把兵器扔在一边。商朝军队士气如此低落,商朝的政权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所以,当周武王左手擎着用黄金作装饰的大戟,右手节用牦牛尾装饰的白色旌旗、坐着战车,势不可挡地杀来时,所到之处,无不披靡,讷纣王军队的溃败,商纣王政权的垮台,就如瓦片的碎裂,泥上倒塌,迅速而无法挽救。

成语故事:天涯海角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大文学家。

他二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韩会有一个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纪此韩愈小一点。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岁,十二郎也很小。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会、弁、介),都很早离开了人世。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

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当他正打算西归和十二郎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了。韩愈知道了这消息,悲痛欲绝,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这篇祭文,一字一泪,令人读来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角”这句话,用来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

成语故事: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妥之曰:“孤之有孔 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释义 就如鱼儿得到了水一样,比喻得到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人 或很适合自己的环境。故事 诸葛亮,字孔明,襄阳人。刘备,字玄德,涿县人。东汉末年 天下大乱,豪杰纷起,群雄争霸,刘备为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宏愿,多方搜罗人才,特意拜访隐居在隆中卧龙岗的诸葛亮,请他出山。他 连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第三次去,才见了面。刘备说明来意,畅谈 了自己的宏图大志,诸葛亮推心置腹,提出了夺取荆州、益州,与西 南少数民族和好,东联孙权,北伐曹操的战略方针,预言天下今后必 将成为蜀、魏、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听后大喜,于是拜孔明为军 师。孔明竭力地辅佐刘备,而刘备对孔明的信任和重用,却引起了 关羽、张飞等将领的不悦。他们不时在刘备面前,表现出不满的神 色,秉性耿直的张飞,更是满腹牢骚。刘备耐心地作了解释,他形象 地把自己比做鱼,把孔明比做水,反复说明,孔明的才识与胆略,对 自己完成夺取天下大业之重要。他说:“我刘备有了孔明,就好像鱼 儿得到了水一样,希望大家不要再多说了。”

成语故事:口若悬河

出处: 《晋书·郭象传》王衍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释义: “悬河”,瀑布。讲起话来像瀑布一样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也比喻十分健谈。

故事: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是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深刻的理解。

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中做了黄门待郎。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象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

五年级成语小故事 篇2

在备《图书馆里的小镜头》一课时, 我认为, 对于小学生应该用形象说话, 创设情境, 提供范文, 让学生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有所依, 这样才能使其获得良好的作文心理机制, 锻炼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我提出以《生活中的小镜头》为题, 指导学生习作。先复习课文的表达特点, 再引导学生自行观察生活中的小镜头, 并记录下来。

我上作文课, 向来注重范文。《海上日出》和《夕阳醉了》在过去就用过多次, 效果很好, 但只有写景的范例, 总嫌单薄。于是我又找到《黑面条》和周作人的文言日记。四篇范文, 篇幅虽小, 但信息量极大, 很适合教学之用。

上课前, 我在校园中拍摄了一些学生活动、学习、用餐的情景, 以及校园环境、校内后勤人员为师生服务的照片。特别是后勤人员的照片, 是学生从未关注过的。这些照片在学生动笔之前出示给他们看, 对于一时找不到合适材料的学生将是重要的帮助。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一起上一堂作文课。 (板书:生活中的小镜头。学生自发轻读。) 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图书馆里的小镜头》, 课文是从三个角度来描写的。一开始是一个远镜头, 写大家刚刚走进图书馆, 所以作者只看到了别人的头和脚。随后, 镜头渐渐推近, 作者看到了别人的手, 看到了别人的眼神。最后, 镜头再次推近, 拍到具体的四个人, 男女老少都有。透过这些小镜头, 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许多人都很喜欢看书, 不管男女老少。

生:读书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们都十分热爱读书。

师:很好。

生:因为人们爱读书, 所以图书馆成了城市里最受欢迎的地方。

师:是啊。

生:人们在读书的过程中, 有自己的体验。有时候, 还会摘抄一些自己喜欢的词句。

师:大家的这些感受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生:我看到一个词———“顾不得”, 女青年顾不得整理她那散乱的长发, 说明她完全沉浸在阅读里面了。

师:你抓住了一个词谈感受。

生:我觉得书对人们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因为有几个孩子趴在桌子上看得虽很吃力却很专注。还有前面那个老人, 书读得很费力, 但仍舍不得把书放下。

师:刚才你说到了一个词语叫专注 (板书:神态) , 它非常好地反映出当时那些渴求知识的人们的神情。

生:那个老人虽然十分吃力地看书, 但他很高兴。尽管年纪很大了, 但他也想再学一点新的东西。

生:第二自然段中说各种各样的人争先恐后地涌进图书馆。我从“争先恐后”这个词感受到人们迫切地想到图书馆里读书。

师:涌进 (板书:动作) , 是一个动词。从这个词中, 你感受到人们渴求知识的样子。

生:课文里说一个女青年拿着书极温柔地抚摸着, 就像抚摸孩子光滑的脸蛋。这很可爱, 把书当成一个小孩了。 (板书:想象) 还有, 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就是说她好像觉得图书馆里的空气很清新似的, 我觉得她不止闻到了空气, 还闻到了书香。

师:你说得真好。

生:那个留披肩发的姑娘, 不停地甩头发, 这个“甩”字写出这个姑娘因为读书入迷连头发乱了都不去整理的样子。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好。作者通过神态、动作、想象把一个个小镜头写清楚了。小镜头, 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小场景。接下来, 请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讲义上的《海上日出》和《夕阳醉了》。

(生自由轻声读)

师:请比较这两段话, 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日出的时候, 太阳红得很刺眼, 甚至让人眼睛发痛。日落的时候, 太阳却宛如一位佳人绯红的面庞, 让作者长长舒了一口气。

师:你发现两篇文章的写作题材是相似的。

生:两篇文章里都有作者的想象。第一篇, 作者想象太阳是很努力地往上升, 他觉得那个太阳似乎很累。第二篇, 作者觉得太阳像一个醉汉, 脸红红的。

师:都写到了想象, 它们在写法上是相同的。第一篇文章是我从巴金的《海上日出》中节选出来的。第二篇《夕阳醉了》是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写的, 是她读了巴金的《海上日出》以后写的。大家还能从这两段话里发现什么?

生:写太阳下山的时候, 作者说地平线上只剩下太阳的一小块脸了。而写太阳升起来的时候, 作者也写了太阳露出了一小块脸。

师:这就说明两篇文章中的句子也是差不多的。

生:有些词语也用得差不多。

师:是啊。因为这是那个五年级同学读了巴金的文章之后的一次仿写。仿写可以从句子、题材、写作方法等多个角度进行。仿写和自己写都是我们写生活中的小镜头可以使用的好方法。当然, 自己写的时候, 内容还可以更多。不仅仅是动作、神态, 还有其他, 只要你仔细观察就可以。看了《海上日出》《夕阳醉了》这两小段话之后, 你再和课文里的那四个小镜头做一次比较, 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日出和日落都是景色, 小镜头是写人的。

师:是的, 如果我们要去观察生活中的小镜头, 视角可以放宽些, 景物、人物都可以。

生:我发现日出日落是按时间变化顺序写的, 小镜头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师:因为写的内容不同, 所以写作顺序也就不一样了。接下来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第三和第四篇文章。

(生轻声朗读)

师:这两篇文章都是写吃的, 一篇是浅显的文言文, 一篇是白话文。文言日记, 也是一个小学生写的。不过, 是一个一百多年前的小学生。我们一起来读, 我读一句, 请同学们跟读一句。

(师领读, 生跟读。)

师:现在完整地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有看不懂的地方吗?

生:我想问“天色蔚蓝可玩”, 是什么意思?

师:你一下子就找到了这篇日记中最难的地方。谁能够解释?

生:我觉得是天气很好, 可以出去游玩。

师:还有其他解释吗?

生:我觉得是说天空中的景色很有意思。

师:你不认为是可以出去玩, 而是说它很美, 是吗?恭喜你, 答对了。 (生笑) 来, 握握手, 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可玩”, 不是可以出去玩, 而是指天空很美, 值得玩味。

生:“形如撑鱼, 背青色, 长约一尺, 味似勒鱼, 细骨皆作入字形”, “入字形”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 鱼骨像“入”字一样。

生:“每尾二十余文”的“文”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古代人们用的钱。

师:“文”是古代的货币单位, 就像我们现在说的“元、角、分”。

生:什么叫“食莴苣笋”?

生:就是吃莴苣。

师:感谢刚才回答问题的同学, 你们帮助大家读懂了这篇文言日记。两篇文章, 一长一短, 都是写吃的。你喜欢哪一篇?告诉我原因。

生:我喜欢白话文。因为我觉得它描写得非常具体。文言文不是很具体。

生:我也喜欢白话文, 因为它写得比较生动, 介绍得很清晰。

生:我也喜欢白话文, 我感觉它的动作描写很到位, 把那个人吃面的动作都描写出来了, 而文言文却写得很简单。

师:你把文章具体在哪里都告诉我们了。

生:我喜欢文言文, 因为它用简洁的语言把食物的样子描绘出来了。

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这条鱼的?

生:从产地、价钱、样子、味道、骨头形状、长度、颜色这些方面来说的。

师:同学们, 文言日记中, 作者用三十三个字从七个方面把一条鱼介绍清楚了。这就是文言文的力量。我也喜欢文言日记。

生:我觉得两篇文章是各有千秋的。白话文用很多形容词把那个卖烟老汉的孙子吃东西时那种津津有味的样子给描写出来了;而古文用简洁的语言把食物介绍得很清楚。

生:白话文写得十分幽默。但我认为文言文比白话文写得更好, 因为它是用最精练的语言来描写的。

师:不管语句是长还是短, 只要写出特点, 就是好的, 就能吸引读者。 (课件出示课前拍摄的校园照片)

师:接下来, 请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 写一个你所记得的生活中的小镜头。这个小镜头可以是景物, 也可以是人物;可以是教室里的, 也可以是走廊里的, 还可以是操场上的;可以是老师, 也可以是同学;可以是今天早上我们在家里看到的, 也可以是你在上学路上看到的。

(生开始习作练习, 师巡回观察。)

(请生交流习作)

生:马路边的早晨是十分忙碌的。马路边停着各种各样的小汽车, 孩子们背着书包从车上下来, 匆忙跑向学校。校门口的义工家长, 一边用袖子擦头上的汗, 一边提醒小朋友过马路要小心。几个大一点的孩子手拉着手一起向前走。马路上的交警叔叔要求过往车辆让小朋友先行。

师:你观察到的是每天早晨发生在学校旁边的小镜头。写了动作和神情, 家长义工在擦汗, 交警叔叔在维持秩序。写得很好。

生:下课了, 同学们都跑到操场开始运动。瞧那两个人, 她们正在对踢毽子。一个人掂了掂手里的毽子, 随手一抛, 奋力一踢, 毽子便飞向了对方。对方看准了毽子, 用手一抓, 可惜她没抓到。毽子高高地飞过她的头顶, 落在了很远的地方。

师:我们一边听, 一边就好像看到了这个场面。这就是你的成功。

生:在马路边, 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太太双手抓着一根铁棍, 使劲儿踢腿, 锻炼身体。她头发花白, 口袋中装着老花镜, 脸上带着微笑, 看着我们上学。

师:这个老太太, 我昨天也看到了。你观察得非常仔细。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练习写生活中的小镜头, 小镜头就是生活当中的一些不起眼的场景。我们为什么要写小镜头呢?

生:写这些小镜头, 可以记录身边的点点滴滴。

生:写小镜头不像写作文那么累, 而且可以为写作文积累很多的材料。

成语小故事:程门立雪 篇3

杨时年轻的时候念书非常用功。后来,他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是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hào)、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四年后,程颢去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四十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马上就要下雪了。午饭后,杨时赶往程颐家,想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守门的人说,程颐正在睡午觉。杨时不愿打扰老师午睡,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寒风阵阵,杨时冻得浑身发抖,但他仍旧坚持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来了,知道杨时在门外雪地里等了很久后,程颐赶紧叫他进屋。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厚了。

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受到了人们的称赞。正是因为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所以,他学业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全国各地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五年级成语小故事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方法:讲授法,一抓一放(第一则以教师讲为主,第二则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课《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精读《自相矛盾》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则故事《自相矛盾》。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听过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吗?

生:听过或没有

师:有人听过。那有人能说说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吗?

生回答

师:那自相矛盾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了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2、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则故事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生读课文。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本课的生字词。

“矛(茅) 盾 楚 锐 戳”

请学生读生字词,读准字音。请学生自己说一说在写这些生字词时有哪些注意点。最后让学生组词。

3、师:好。本课的生字词我们就学到这里,我们来看这里“矛”这里的“矛”是什么意思呢?(生思索)盾呢?(生思索)

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杆的一头有金属枪头。

盾是古代的一种兵器,用来遮挡提防兵器。

师:我们这里还有一个字“戳”,这是一个动词,同学们你们能做做戳的动作吗?

生拿出笔纸。让他们听指令做动作。第一次“矛”戳不穿“盾”,第二次“矛”戳得穿“盾”。同时讲解并板书

戳不穿→→矛 不锐利 戳得穿→→矛 很锐利

盾 很坚固 盾 不坚固

师:文中的楚国人是怎样夸奖他的矛和盾的呢?请同学们找一找,用∽∽∽画出。

生找到后请生朗读。

师:你们注意到楚国人说此话时的提示语了吗?

突出“夸口”一词,夸口是说大话的意思。让生再读一遍,注意读出“夸口”的语气。

师:听了楚国人的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我们的同学都很聪明,看出了这个楚国人的破绽。其实看穿他的不止我们同学,文中的路人他是怎么问的?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由生读出路人的话。

师:那路人问完之后,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请一大组的同学来读一读。

师: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个楚国人的神态?

生:张口结舌。

重点讲“张口结舌”——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了。

师:这里的“张口结舌”可以换成哪些词语呢?

生:瞠目结舌 哑口无言 目瞪口呆

师:到这里,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些什么呢?

生:说话,做事不要前后抵触,否则吃亏的是自己;不要夸口,要老老实实,实事求是。

师:现在你能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了吗?

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在黑板上抄下寓意。

师:最后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A同学当楚国人,B同学做路人,其他的同学读旁白。

三、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1、师:《自相矛盾》我们就学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则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

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生读课文。

师: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读书的情况。

竽 腮 俸禄 奏

开火车读,讲生字词读及写的时候的注意点,齐读,组词扩词

2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本课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篇课文,其余的同学注意思考小黑板上的几个问题。

先出示问题,让学生读问题。

小黑板上的问题是:

(1)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2) 他为什么要充数?

(3) 他为什么能充数?

(4) 他充数的结果如何

生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问题的.答案。

(1) 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南郭先生。

(2) 他想得到俸禄,但又不会吹竽,所以他要充数。

(3) 齐宣王在世时总是喜欢大家一起吹给他听,给了南郭先生可乘之机

重点讲“居然“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

师:这里的居然能换个词吗?

生:竟然。

师:从居然你看出了什么?

生:南郭先生蒙混骗人,不该得到俸禄。

(4) 充数的结果是:当齐宣王在世时他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齐湣王在位时他只好逃走了。

师:通过南郭先生命运的转变,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1:人要有真才实学,否则只能混一时而不能混一世。

生2:作为管理者要善于识别那些没有真本领的人,他们往往冒充有真本领的人混饭吃。

3、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装模作样的语气。

师:你能说说你对滥竽充数的理解吗?

生: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把不好的东西放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

在黑板上写出寓意。

四、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今天的作业是:

(1)仔细体会我们所学的两则成语故事中包含的寓意

(2) 搜集与我们课文类似的成语故事

五年级数学小故事 篇5

大泉中心校:柯琴

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中有《用字母表示数》这个知识点,记得在我上这一课时我是通过玩扑克牌引入教学的。

长征小故事五年级作文 篇6

红军在到达洞口之前,国民党反动派与地方反动势力制造了很多的谣言,很多农民都躲在了山里,红军以遵守纪律、爱护老百姓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

开始,沿石街上大部分店门都关得紧紧地,后来,老百姓听到红军亲切的喊:“老乡们,不用怕,我们是穷人的队伍,不拿你们的东西,如果有吃的就卖给我们吧!我们一定会照价付钱的。”有些人从门缝里看到红军规规矩矩,于是就拿出煮熟的红薯放到门口卖。有几位战士还走到一位老大娘面前想借宿一晚,那位老大娘爽快的答应了。战士们放下背包,动手打扫卫生,挑水劈柴,老大娘非常感动,就给红军战士们作了10双袜子,正好每人一双,红军战士再三向老大娘致谢。

红军战士关心,爱护群众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群众们也从各个方面关心、爱护红军。石江镇缝纫师傅邱国才与其它11位师傅一起,连夜赶制军帽120顶。红军给他们每人一块银元,他们的心情非常激动,你一言,我一语凑成了一首诗:“红军来到石江镇,痛打土豪和劣绅,财主心怕胆又惊,穷人精神大振奋,军民连夜作军帽,同心协力杀敌人!”花园马家邓大娘同儿媳妇锄草时,发现了一位受了重伤的红军战士,邓大娘与儿媳一起扶着伤员到了家里,给伤员换上了一件衣裳,还告诉她要安心养伤。安排好后,邓大娘就天天上山采药,精心护理。大约过了一周后,战士的伤治好了,对大妈感激不尽,就说:“大妈,您就是我的亲娘,我一定永远记住你的恩情,革命胜利了,我一定来看望您老人家。”

上一篇:第二十一个教师节慰问信下一篇:渣打银行数字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