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常常听到(共2篇)
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一向被称作“礼仪之邦”。古人也说,“不学礼则无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敬人者,人恒敬之。”生产力低下,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可以说,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精神文明却远远比不上遥远的古代。
生活在这样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中国现代城市中,我努力地在钢筋水泥间发掘一丝文明礼仪的足迹,结果却令人惋惜,我们的所作所为离文明还有很大一段差距。
中国人真的无愧于“礼仪之邦”吗?曾经在乌鲁木齐市南山旅游景区出现80多名韩国游客集体捡垃圾的场面,其中包括30多名儿童。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在游览途中看到景区垃圾遍地,便自发地组织起来清理垃圾,短短20分钟,方圆近1公里的垃圾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将装满垃圾的纸箱送至垃圾站后,韩国游客才安心继续游玩。他们说 “野外应该是一片净土……”
外国人到中国来捡垃圾的事并非罕见:在城市街头、名胜景点甚至万里长城上,都留下过外国人俯身捡拾垃圾的身影。他们或是一人或是数人乃至数十人,为我们的环境保护充当“义工”。而我们中国人乱扔垃圾,却成了自然,即便到外地旅游,也照样与陋习一路同行:肆无忌惮吸烟,横躺座椅、胡乱吐痰、随意插队,种种陋习给大自然留下了一曲不和谐的音符。到国外旅游,中国游客大声喧哗,不排队,不遵守公共秩序,没有良好卫生习惯等在国内已见怪不怪的陋习,在外国背景的反差下更凸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中国人,我们在对外国游客捡垃圾的行为表达敬意的同时,也更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中国有让我们引以为骄傲的秀丽风光,更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然而秀丽风光今天仍在,美好礼仪却被一些国人丢得差不多了。
“礼仪之邦”亟待我们每一个成员的拯救!
在北京一所著名高校校园的警示牌上,赫然贴着一张面对全校学生的“文明公约”,其条文是“不随地吐痰”“不说脏话”“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这些条文的正确性无可置疑,遗憾的是它要求的对象不是七八岁的小学生,却是二十岁左右的高等学府中的莘莘学子,这未免令人感到尴尬与悲哀,因为不久,他们就要踏入社会。
文明礼仪的形成,与从小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中国学生的父辈母辈,不少人都有过一段蹉跎岁月,经历了从精神到物质的种种磨难与困顿。中国式父母有着不约而同的中国式教育,望子成龙的他们,无论自身现状如何不同,在其心中却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自己可以再受千般苦,就是不能苦了孩子。爱子之心,本无可指责,但是,当这种爱心一旦泛滥成为“溺爱”的时候,事物就走向了反面。玉不琢,不成器。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而对孩子百般呵护,却忽略了对璞玉的雕琢,使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在思想品格上过早地出现某种缺陷,形成一种对礼仪的抵制。“惟我独尊”的思想,同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是格格不入的!。其实许多家长已经意识到这种状况,但是他们却抱着“孩子还小,长大就会好”的得过且过思想,放松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这重要一课。
艾米丽·狄金森作为美国文学史上最具独创性的诗人之一, 以其独特的诗歌文体享誉世界诗坛。《我死的时候听到苍蝇的嗡嗡声》是其死亡诗歌代表作之一, 诗歌以其反传统的韵律, 意象深刻的隐喻, 艰深悠长的寓意著称, 是文学界和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范本。本文旨在研究诗篇前景化视角下的显著的文体特征, 以更好的鉴赏该诗作的文体价值和美学价值。
在刘世生所著《西方文体学论纲》 (1998) 总结了历代语言学家及文学批评家对于文体的精辟概述:文体即偏离—Spitzer;文体即突出—Halliday;文体是在非显著语言特征下的用词选择—Bloomfield。从以上几例关于文体的经典定义来看, 如若意图挖掘被前景化的文体特征, 首先需要辨析的是与文体学分析流程密切相关的三个概念—偏离, 突出和前景化。
2、偏离, 突出和前景化
偏离, 突出和前景化作为相近且极易混淆的三个文体学概念, 较好的区分它们对于具体的文体分析有着重要意义。事实上, 这三个概念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文体学研究的灵魂。
2.1 偏离和常规
偏离 (deviation) 作为文体学的重要概念, 一直是文学文体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有其固有的音系, 词汇, 句法, 语义等的使用规则, 而出于特定需要有目的地违背这些规则形成的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即是偏离。对偏离概念的理解离不开常规 (norm) , 两者是意义对立的概念。在文学文体学的研究过程中, 研究者解析的语料的主体是共核语言 (common core) , 脱离共核语言的言语即偏离的语言样本对于识别一种文体具有重大意义。
2.2 突出和自动化
突出 (prominence) 是和自动化 (automation) 相对的概念。自动化是说话人在使用语言上的一种惯性及对语言主要模式的追随, 言语表达成为说话人的低意识或者无意识运作, 在语言形式上创新性极低或者不具创新性。
2.3 前景化
前景化 (foregrounding) 一词来源于绘画, 指将重点刻画的人或物置于整个画面中突出的位置。这一概念用来指文学作品中“在可接受的准则条件下所出现的不可预料的偏离”。被前景化的语言表达因为语言形式新颖独到, 别具一格, 无疑具有文体价值。
2.4 小结
偏离是手段, 旨在突出, 以达到前景化效果。因此, 文体研究者从分析语篇中的偏离现象开始, 来识别文学作品中被前景化的文体特征。
3、《我死的时候听到苍蝇的嗡嗡声》—被前景化的文体特征分析
艾米丽·狄金森 (1830-1886) 是世界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她与沃尔特·惠特曼齐名, 被誉为西方意象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先锋人物。诗人为世人留下近一千八百首诗歌, 诗篇蕴涵深刻的哲学思维, 死亡、永恒、爱情、自然、宗教成为诗人探究论述的主题。
《我死的时候听到苍蝇的嗡嗡声》作为狄金森的死亡代表作之一, 细致生动的描摹了叙述者在临死时对于死亡复杂微妙的感知。本文从音系, 语相, 语义三个语言层面入手, 系统地解析诗篇中呈现的各种偏离的语言表达, 由此来分析构成前景化的文体特征。
3.1 音系层面
《我死的时候听到苍蝇的嗡嗡声》共16行4节。诗人打破传统抑扬格五音部的诗歌韵律, 采取当时鲜有的抑扬格四音部和抑扬格三音部交替使用的格律, 形成语言格律上的偏离, 从而造成诗歌形式体例的突出。
从押韵方面看, 诗歌总体采纳了较为特别的半韵, 有的诗节甚至不押韵。
狄金森诗歌格律敢于打破传统, 不拘一格, 给当时严谨僵化的诗歌写作模式注入了活力。然而, 诗歌格律仅仅是狄金森在形式上的开拓和创新, 对诗歌的主题表达贡献甚微。
3.2 语相层面
名词的不规范大写一直是狄金森诗歌创作突出的文体特征。在本诗篇里, 名词不规范大写出现了16处 (其中包括重复的名词, 如Fly) , 如:Fly, Stillness, Room, Air, Heavens, Storm, Eyes, Breaths, Onset, King, Keepsakes, Blue, Windows…无疑这16处名词的不规范大写构成语言表达的偏离。本诗篇名词的不规范大写是诗人的一种写作习惯, 对文章的主题体现并无多大意义, 因此不构成前景化。然而, 在这16处语言显耀现象中, “Fly”的大写, 有其异于其他的特殊意义。
3.3 语义层面
象征的使用贯穿整个诗篇。例如:第7行“king”象征上帝, 叙述者在房间里静待上帝的降临;第14行“light”是生命和天堂的象征, 叙述者在垂死之际, 隐约感到天堂之门为其而开;第15行“Windows”象征死者的眼睛, 如果“Windows failed”, 死者合上双眼, “我眼前漆黑一片”, 死者即平静地步入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那只嗡嗡叫的苍蝇。在整个诗篇中, 诗人直接和间接的提到苍蝇共有三次。诗篇第一诗节第一诗行, 即提到苍蝇。此时, 叙述者是将死之人, 在沉寂的房间里静静地等待死亡, 而叙述者突然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以动衬静, 更为寂静, 达到一种“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第三诗节第四诗行, 苍蝇再现。此时, 叙述者从容地处理完身后之事, 内心平静安然。然而, “我就看见了一只苍蝇”。暗示叙述者淡然的心态被一只嗡嗡叫的苍蝇打破, 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最后一个诗节第一诗行作者再次提到苍蝇“微妙起伏的嗡嗡声”, 死者就在这样持续不断的苍蝇的嗡嗡声中走向死亡。由此可见, 象征可以帮助诗人更好的体现创作主题, 是被前景化的修辞手法, 有其鲜明的文体价值。
4、结论
通过对《我死的时候听到苍蝇的嗡嗡声》的文体分析, 可以看出, 诗歌在音系层面上的偏离不构成前景化;而在语相和语义层面的偏离, 特别是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形成凸显的语言显耀现象, 生动体现了诗篇的主题思想, 是被前景化的语言特征。因此, 在前景化的视域下, 狄金森诗歌《我死的时候听到苍蝇的嗡嗡声》在语相和语义层面是一篇具有鲜明文体特征的文学作品。
摘要:本文以文学文体学理论为指导, 首先从文体学中三个重要概念—偏离, 突出和前景化入手, 着重从音系, 语相和语义三个层面分析了狄金森死亡诗作之一《我死的时候听到苍蝇的嗡嗡声》可以构成前景化的文体特征, 力图从前景化视角解读这篇文体特征突出的狄金森名作。
关键词:前景化,偏离,突出,文体分析
参考文献
【1】刘世生.西方文体学论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2】Leech, G.N.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Jan Mukarovsky.Standard Language and Poetic Languag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64.
【4】Halliday, M.A.K.Expalan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Language[M].London:Edward Arnold, 1973.
【小时候常常听到】推荐阅读:
小时候的话语06-25
小时候的理想07-15
小时候的故事作文06-13
高斯小时候的故事06-15
我的小时候诗歌09-08
张衡小时候的故事11-27
怀念小时候的句子12-10
小时候的过年散文12-19
关于名人小时候的故事06-24
小时候的故事500字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