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仪器设备管理标准(试行)(精选12篇)
检验仪器设备管理标准(试行)
Q/SSDG 07.36-2009
1目的为了对检验设备实施有效控制和管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从而保障产品质量符合要求,特制定本标准。
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新亚强硅化学江苏有限公司检验仪器设备的管理。3内容与要求
3.1检验仪器设备的购置
设备的采购和验收按《设备(配件)程序》执行。
3.2检验仪器设备的验收
仪器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必须经过安装确认、运行确认和性能确认三个步骤,以便为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提供充分的保证。
3.2.1安装确认是指对供应商所提供技术资料的核查,对仪器设备、备件的检查、验收以及设备的安装检查,以确认其是否符合认可认证标准,符合检验的要求的一系列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3.2.1.1按订货合同核对所到货物正确无误,并登记仪器名称、型号、生产厂商名称、生产日期、仪器出厂编号、在公司仪器计量器具编号、涉及安装地点,给仪器建立档案。
3.2.1.2检查仪器设备的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维修保养手册、系统软件和备件清单等;
3.2.1.3确认该仪器设备被正确安装,管路连接是否正确,线路安装是否安全适用。
3.2.2运行确认是指按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单机或系统的进行实验,是证明该仪器设备各项技术参数是否达到规定要求的一系列活动。运行确认的方法和限度可根据仪器性能指标说明书制定相应的方法。进行确认时,保留测试的原始记录以备查备用。
3.2.3性能确认是为了证明仪器设备系统是否达到设计标准和认可准则等有关。要求而进行的系统性试验。进行性能确认时尤其注意特定应用的测试进行可靠性。主要参数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新亚强硅化学江苏有限公司2011--批准2011--实施
3.3检验仪器设备的建档
3.3.1针对每一仪器设备验收合格后,将仪器设备的相关信息填入仪器设备一览表,并给予编号,标在仪器的明显位置上。
3.3.1.1仪器设备档案的基本内容如下:建档时,仪器设备及其软件的名称、制造商的名称、联系方式、售后服务电话、仪器型号、出厂编号、存放地点、生产日期、公司使用日期、购买合同、验收记录、合格证、装箱单、说明书等。投入使用后:检定/校准/核查的计划和记录,维护保养的计划和记录,使用记录,环境条件记录,损坏、故障、改装或维修情况和报废单等。
3.3.1.2检验仪器设备的状态标识
仪器设备应有明显的标识表明其“检定/校准”或验收状态,由仪器设备管理员根据检定、校准等的结果粘贴状态标识,状态标识一般分为以下几种a)完好。常为绿色标识,表明仪器设备处于未使用状态。
b)待用。常为黄色标识,表明仪器设备处于未使用状态。
c)停用。红色标识,表明仪器设备已经损坏,不能正常使用,需要及时维修。
总之,实验室所有的仪器设备都应标识完整,状态明确,使用者对仪器的状态一目了然,便于管理。
3.4检验仪器设备的量值溯源
凡是属于强制检定范围的仪器设备(包括其它计量器具),都应由指定的检定/校准单位执行检定。检定/校准合格后方可进行生产、实验使用,检定/校准合格后,只是保证其在相应周期的有效期限内处于合格状态的一项基本措施,但是这并不等于检定/校准合格的检验仪器设备在有限期限内的准确度始终保持不变,恰好相反,由于检验仪器设备自身的漂移或者所处环境的影响等原因,仪器设备是随着其不断使用或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因此可采用期间核查作为验证仪器设备状态可信度的重要手段。通过期间核查,一旦发现产生偏离,可以及时采取维修维护等措施,尽可能减少或降低检验数据的偏差,保证产品质量测量的准确性。
3.4.1进行期间核查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4.1.1确定期间核查的仪器设备范围。易变动、漂移率大,所处环境较为严格或使用较为频聚的仪器设备需考虑进行期间核查。
3.4.1.2期间核查的方法,一般可参照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对该仪器设备关键或易变动的技术参数进行检测,也可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对比实验。
3.4.1.3期间核查的时间,在两个周期检定日中间,可安排一天期间核查,当出现下列情况时也可进行期间核查,以确证仪器设备状态正常、样品测定结果有
异常情况、测定可疑数据或出现其他可疑情况时。
3.4.1.4期间核查结果的记录和处理。期间核查时核查人员应做好详细记录。凡经过期间核查证明仪器设备有问题的必须进一步分析,如确定其性能属于不合格,仪器出现故障,应贴上停用标识,尽快对仪器进行维修,以免延误仪器的正常使用。
3.5检验仪器设备的日常使用
3.5.1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操作者,必须经过适当的理论操作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不经过培训的人员不准随意使用。
3.5.2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操作,并在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作好必要的检查和记录,同时应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使用频次较少的大型仪器设备及长期不用的电子仪器,每月应至少开机检查一次,并做好维护保养记录。
3.5.3仪器设备的放置,使用环境应符合技术资料仪器使用说明书的规定,如仪器设备对环境有要求时,其放置的房间应有环境检测、控制手段,并有专人或自动记录仪每天进行环境的监控记录。
3.5.4主要的仪器设备应有仪器标准操作规程。
4其他
4.1本标准由设备管理员负责解释修订。
4.2本标准自2011年10月开始试行,试行期为一年,期间有任何调整可随时进行修订。
为规范“瘦肉精”检验合格证管理, 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瘦肉精”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 结合我省实际情况,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瘦肉精”检验合格证包括《动物“瘦肉精”自检合格报告书 (溯源单) 》和《未添加使用“瘦肉精”保证书 (溯源单) 》。
第三条
“瘦肉精”检验合格证一式三联为一套, 一联和检疫证明一起随出栏动物进入运输和屠宰环节, 由屠宰企业在动物进场屠宰时查验、回收并保存。二联与检疫证明存根一同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保存, 三联由动物养殖场保存。保存期限为二年。
第四条
“瘦肉精”检验合格证统一编号, 编号方式以河北省各设区市车辆编号方法开头, 后接8位数字。
第五条
“瘦肉精”检验合格证由省畜牧兽医局统一印制, 发送到市、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逐级发放, 动物养殖场 (小区、户) 在申报检疫时, 到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官方兽医处领取, 每次原则上仅限一套。
第六条
“瘦肉精”检验合格证逐级发放、属地管理。
第七条
达到备案规模的动物养殖场在每批动物出栏时填写《动物“瘦肉精”自检合格报告书 (溯源单) 》。达不到备案规模的动物养殖场在每批动物出栏时填写《未添加使用“瘦肉精”保证书 (溯源单) 》。
第八条
屠宰企业 (场、点) 负责在动物进场时查验《动物“瘦肉精”自检合格报告书 (溯源单) 》或《未添加使用“瘦肉精”保证书 (溯源单) 》, 并回收保存, 对无《动物“瘦肉精”自检合格报告书 (溯源单) 》或《未添加使用“瘦肉精”保证书 (溯源单) 》的动物不准入场、不得屠宰。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让、涂改、伪造“瘦肉精”检验合格证。
第十条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发放“瘦肉精”检验合格证的, 由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情节严重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十一条
动物养殖场不按规定填写、使用“瘦肉精”检验合格证, 由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
第十二条
动物养殖场、动物收购贩运企业和个人、定点屠宰厂转让、涂改、伪造“瘦肉精”检验合格证, 或者使用转让、涂改、伪造“瘦肉精”检验合格证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
第十三条
【关键词】药品检验;标准化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274-01
当前药物种类日益增多,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医药市场变得更加灵活,受利益的驱使,一些制药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产出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药物,不仅破坏了医药市场的运行秩序,还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由此可见,研究药品检验标准化管理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不仅能够使药品质量检测更加规范化,还能将检验标准化管理措施落实到实处,从而有效的解决药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一、当前药品检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国内制药厂的实际生产现状来看,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方面没有按照行业规定的药品质量检测方法进行检测[1];另一方面也没有实施标准化的管理工作。因为大多数药品生产商对药品检验和标准化管理的认知程度不高,没有意识到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值追求生产效益,忽视了对药品质量的检验,违反国家规定,导致药品质量不合格。药品生产厂商为了降低成本,采购一些不达标的药品生产原料,在生产环节没有对药品包装材料进行检测,为药品质量安全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药品生产企业内部的检验和管理人员能力不高,没有掌握科学的检验方法,检验流程操作不规范,再加上企业运营资金有限,药品检验设施配备不足,使药品检验管理只是形式上的工作,并没有落实到实处,生产出来的药品根本达不到国家标准,却私自投放到市场中销售,造成巨大的危害[2]。标准化管理工作存在不足也是影响药品质量的一大要素,工作人员采取的管理方法不正确,私自采用一些不合理的管理和检测方法,各个管理部门间的责任含糊不清,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企业内部没有管理规范体制,药品检验记录和管理记录不完整、不真实,质量检验报告填写不正确,大大降低了药品检验管理效率。
二、药品检验标准化管理措施
药品检验标准化管理是确保药品质量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的重点所在,只有实施高效、科学的标准化管理措施,将药品质量检验放在首位,才能提升药品质量,降低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率[3]。药品检验标准化管理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规范药品质量检验标准
实施药品质量检验的工作人员要正确的使用检验设施,确保检验设备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为检验可靠性提供保障。检验部门还要制定一套完善、健全的检验流程,从药品原材料、包装、药品半成品、成药等各个环节进行详细的检验,抽取相应的样本查看是否达到规范标准,整体性的测评药品的稳定性[4]。应实时性的监督检验人员的操作是否正确,在整个检测过程中要做好记录工作,便于后期进行查看和分析[5]。完成药品检验工作后,要编制质检报告,在报告中详细的列出检测的方法、规程、结果,认真填写抽样检验表,利用微生物、化学、物理、感官等多种检测方式,提高检验规程的科学性,只有达到国家标准规定,并通过专业检验人员的许可之后再投入到市场中。
(二)药品标准化管理对策
在落实药品标准化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遵循国家药品行业的规定,例如:《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等,按照相应的章程进行严格的管理,将工作重点放在药品生产管理、检验环节。此外,药品检验部门应购置专业、先进的检验仪器,提升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将药品检验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位工作人员心中,强化对检验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增强检验管理人员的技能[6]。为了确保检验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构建一套针对性的标准管理体制,利用政策和条款对药品检验管理工作进行硬性的规定,统一药品质量检验方法,选取合理、科学的标准化管理方式,严格划分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责,保证员工拥有较高的责任感。
在日常检验管理中,要重视每一个药品检验环节,对相关检测仪器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更新,以免因检测设备故障而引发管理问题。标准化管理工作要依据体制和规程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实施,当药品检验管理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时,可以委托专业性的管理机构,弥补企业的弊端,最大限度的提高药品质量。
三、结语
近年来,药品质量安全问题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项问题,严重阻碍了药品行业的发展,药品质量检验和标准化管理工作有待改进。要想保证药品质量就必须要从根本上做好检验工作,严格按照标准管理措施进行处理。药品检验标准化管理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在实际管理工作开展的過程中,要加强对药品生产制造企业的控制,参考国家药品质量规定,结合药品市场的发展状况,不断进行完善、改进检验指标和管理措施,为广大人民提供质量更加有保障的药物。
参考文献:
[1]陈建,李朝晖,李雅茹等.药品检验中正确采用和执行药品质量标准的体会[J].中国药品标准,2009(4):253-255.
[2]风华,吴传斌,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在外用药制剂生产管理中的应用[J].今日药学,2012(09):573-576.
[3]樊开珍.以创新机制为重点全而提升药检所整体管理水平[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9(02):29-30.
[4]都风萍,吴斌,梅丹.药品质量评价模式初探[J].药品评价,2010(06):22-25.
[5]姚晨.加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行政执法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J].上海食品药品监管情报研究,2007(04):10-13.
中铁xx项【2012】xx号
工程测量仪器管理办法(试行)
一、总则
1、为了贯彻项目部各项标准和管理制度,加强测量工作的科学 管理,促进测量工作的发展,保障测量工作更好的为项目的施工生 产服务,保证测量仪器设备完好率,深挖仪器设备潜力,提高其利 用率,特编制本办法。
2、测量仪器是测量人员对工程施控的重要设备。爱护好测量仪 器及工具是我们每一位测量工作者应具备的品德。正确使用、科学 保养仪器是保障测量成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延长仪器使用年限 的重要条件,是每个测量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为此,我 们必须正确使用仪器,了解仪器性能,基本构造和操作方法,加强 仪器的维护和保养。
二、适用范围 本工程测量仪器管理办法适用于成都地铁7号线 7标项目部二分部。
三、测量仪器管理 项目部本着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便于维修、合理使用、资源共享的原则,采取集中购买性能稳定、满足现场要求的设备,减少设备的种类,同时做好培训及技术支持。
1、测量仪器的购置 项目部测量组将测量仪器使用计划上报项目工程部,由工程部及有关部门审核,经项目部经理审批才能购买。测量组应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业主及监理的要求,向项目部提出仪器使用的申请报告。工程部填写“
表”
2、测量仪器的调配
根据项目施工需要,由工程部依据项目部的测量仪器使用情况 项目部向公司申请仪器调配。测量仪器的调配,调入单位与调出 单位要填写“仪器设备调拨计划单”(见附件 3),并注明仪器的完 好情况以及仪器的配套附件等相应内容,档案随机转移,及时更新台帐,测量仪器转移前需报项目部工程部备案。
3、设备的保管
仪器设备的保管由专人负责并填写“仪器设备台账”(见附件
1)。每次在外业使用完毕后,将仪器带回单位或驻地,不要寄放在 其它地方或留在作业现场,交还仪器时,仪器保管人员需检查仪器 设备齐全完好及相关信息并记录在册。仪器箱内应保持干燥,要防 潮防水并将仪器放置在仪器架(柜)上或固定的位置。仪器长期不 用时,放置一个月左右,需定期取出通风防霉并通电防潮,以保持 仪器良好的工作状态。
四、测量仪器的使用与维护
1、新购仪器,在使用前应到国家法定测绘技术检定机构检定。
2、按规定仪器每年应到国家法定测绘技术检定机构进行年检,准确记载鉴定维修情况,做好日常保养,确保在用测量仪器在检定 期内状态良好。
仪器设备购置申请(见附件 2),经项目领导及主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办理。
3、必须建立健全测量仪器台帐,仪器档案等制度,并及 时变更台帐。
4、测量仪器必须由专人保管、保养、检测及送检,他人不得随 意动用,以防损坏,降低测量精度。
5、对暂时不用的测量仪器,应由管理人员提出申请报工程部,经项目总工审批后入库或原地封存,并对封存的仪器做好标记,及时在台帐上作出记录。
6、项目部撤销或重组后,由项目部测量主管组织,及时将测 量仪器完好上交分公司工程部,办理相关手续。
7、工程部定期应进行测量仪器的清查,要求每年不少于二次,保证帐实相符。
8、测量组应设置测量仪器存放地点,且必须时刻注意防火、防盗、防锈、防霉等,平时注意煤油、汽油等易燃品的存放,门窗 注意关闭上锁,同时注意室内温度湿度、通风等。
9、测量仪器存放点的物品应放置有序,用后应立刻摆放整齐,禁止乱堆乱放。
10、测量仪器使用时,所有使用人员必须做到仪器轻拿轻放,禁止一切有可能损坏测量仪器或影响测量仪器精度的行为发生。
以上所诉,各相关部门及人员须严格执行,如有发现违规现象,将追究相关责任人及集体责任。
五、测量仪器的报废 经鉴定/校准不合格、无修复价值的仪器,由项目部报分公司工程部,公司总工审批,办理报废手续,并变更台帐。
六、测量仪器损坏赔偿办法
1、项目部工程部负责对仪器进行初步检查,合格方可 发至测量组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且施工期间,测量仪器如有损坏,测量组两天内需书面向项目部提出报修申请,申请中严格 说明事故原由,确定事故主要责任人,工程部长、测量主管为第一责任人,申请报告需工程部长签字后上报项目部。
2、仪器发生损坏需到经国家认可且有资质的维修点进行维修。如损坏程度到无法维修时,项目部工程部需牵头对测量仪器损坏原 因调查,视实情追究事故主要责任人及工程部长、测量主管责任,按市场维修价格赔偿,找不到具体责任人工程部共同承担。
七、附 则
本办法自 2013 年 6 月 19 日起执行,由项目部工程部编写并负 责解释。
附件:1.测量仪器台帐
2.仪器设备购置申请表
3.仪器设备调拨计划单
二〇一三年六月十九日
主题词:测量仪器 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黄河工程管理,保持工程完整,改善工程面貌,提高工程抗洪强度,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水利部《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及其考核标准等有关规定,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 本标准适用于黄委管辖的黄河干流、沁河、大清河、东平湖、北金堤及渭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
第三条 险工、控导工程分为主体工程(丁坝、垛、护岸和联坝)、附属设施(工程观测设施、标志标牌和管护庭院等)及护坝地。
第四条 黄河河道整治工程管理,除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有关技术标准。
第二章 工程管理
第五条 坝顶。坝顶高程、宽度保持原设计标准。坝面平整、碾压密实,沿横断面方向每10m长度凸凹不超过5cm。以栽植葛笆草为主,生长旺盛,草坪修剪高度不超过10cm,草皮覆盖率98%以上。坝面无凸凹、陷坑、洞穴、水沟、浪窝、乱石、杂物及杂草。
第六条 沿子石。沿子石顶宽1.0m,厚度不小于15cm,采
-1-用现浇混凝土或浆砌块石;采用现浇混凝土的每1m设伸缩缝1条。沿子石外沿轮廓线要线直弧圆,平整一致。
沿子石与土坝基结合部,紧贴沿子石埋设混凝土块(80cm×15cm×30cm),埋设混凝土块采用40cm×50cm的三七灰土填筑,三七灰土上部盖10cm厚的黏土。混凝土块与坝顶面平,高出沿子石3cm。
沿子石无凸凹、墩蛰、塌陷、空洞、残缺、活石;沿子石与土坝基结合部无集中渗流。
第七条 备防石。备防石存放要考虑工程管理和防汛抢险需要,存放位臵合理,做到整齐美观、整体划一。
每垛高1~1.2m,长宽尺寸要尽量一致,垛间距1m,距迎水面坝肩不少于3m,背水面坝肩2m。每垛50m,以10的倍数为准,坝垛号和方量标注清晰。备防石采用水泥沙浆抹边、抹角,边、角抹面宽度0.15~0.20m。经常靠河工程的备防石可不抹面。
备防石标志尺寸:主垛长0.6m,宽0.4m;一般垛长0.5m,宽0.3m。用水泥沙浆抹平,边角整齐,白底黑体红字,油漆喷制,边框2cm、线宽1cm。每道坝岸第一垛为主垛,用主垛标志,其余用一般标志。
备防石垛的五个面要求平整,纵横断面范围内凸凹不超过5cm。备防石垛无缺石、坍塌、倒垛、杂草等。
第八条 坦石坡。坡度保持原设计标准。
干砌、浆砌结构,坡面平顺,砌缝紧密,沿横断面范围内凸-2-
3凹不超过5cm,已勾缝坝垛灰缝无脱落,坡面清洁无凸凹、松动、变形、塌陷、架空、浮石、树木及杂草。
散抛石结构,坡面平顺,无塌陷、架空,无树木、杂草、杂物等。
第九条 踏步。踏步设臵在险工坝岸靠近上跨角的迎水面,台阶尺寸为长1.5m,高0.2m、宽0.3m,用料石或块石浆砌而成,并进行勾缝处理。
无破损、凸凹、墩蛰、塌陷、活石。
第十条 险工根石。坡度1:1.5,根石台顶宽1.5~2m,根石台顶高程符合设计要求。
根石顶平坡顺,沿围长方向10m范围内高差不大于5cm,无浮石、凸凹、松动、变形、塌陷、架空、树木。
第十一条 联坝顶。控导工程联坝顶宽符合设计宽度。坝面整齐、饱满顺畅,中间高、两侧低,呈花鼓顶状,横向坡度2%~3%,采用碎石进行砾化。
无积水、损坏、裂缝、残缺、冲沟、陷坑、浪窝、破坝修路、开沟引水、铺设管道等。
第十二条 联坝顶排水型式分为集中排水和散排水两种。
(一)联坝采用集中排水的。控导工程联坝两侧设臵边埂,宽0.5m,高0.15m,外边坡1:2,内侧埋设混凝土预制板直立式挡土墙。预制板尺寸为长80cm、宽10cm、高25cm,埋深10cm。
边埂顶平坡顺、碾压密实,每10m长度范围内凸凹不超过5cm。
-3-边埂外沿轮廓线平滑顺直,顶部植草防护。
(二)联坝采用分散排水的,坝肩植草防护,草皮宽0.5-1.0m。
坝肩与边埂草皮生长旺盛,修剪高度不超过10cm,覆盖率98%以上。
第十三条 行道林。控导工程联坝两侧各种植1排行道林,距坝肩0.25m,株距3m~5m对称栽植。
树株胸径一致,不小于3cm。无死株、缺档,成活率达95%以上。
第十四条 联坝坡。坝坡符合原设计标准,坡度1:2.0。联坝坡面平顺,沿横断面方向凸凹不超过5cm,植草防护,草皮生长旺盛,修剪高度不超过10cm,覆盖率98%以上。
联坝坡无杂草、水沟、浪窝、洞穴、陷坑、杂物。第十五条 排水沟。采用预制或现浇混凝土梯形断面,尺寸为上口净宽36cm,底部净宽30cm,净深16cm,每50m设臵1条。
排水沟从联坝顶修至坡脚,采用混凝土现浇、混凝土预制件或砌石结构。为防止雨水下泄时坡脚被冲刷,在坡脚处采用砖砌水泥砂浆抹面结构修做消力池,尺寸为长60cm、宽50cm、深20cm。
排水沟无损坏、塌陷、架空、淤土杂物。
第十六条 坡脚线。坡脚地面平整,10m长度内凸凹不大于10cm,坡脚明显成线,线条流畅,美观大方。
第十七条 上坝路。上坝路高度、宽度、坡度保持设计标准。-4-路面平整,坡面平顺,路肩植行道林,无残缺、损坏、堆积杂物。
第三章 附属设施
第十八条 工程简介牌。在险工、控导工程的重要位臵设立工程简介牌,正面书写工程名称,背面书写工程简介。采用砖砌结构,底座外镶蘑菇石,碑面外贴大理石面砖。布局合理,达到美观、大方、对称、协调,四周绿化点缀。
(一)险工简介牌尺寸为:牌长3m、高1.85m、厚0.3m,底座长3.4m、高0.8m、厚0.6m。
(二)控导简介牌尺寸为:牌长5m、高3m、厚0.5m,底座长5.4m、高0.8m、厚0.8m。
第十九条 标志桩。险工和控导工程设立坝号桩、高标桩(查河桩)、根石断面桩、滩岸桩、管护范围界桩、警示桩等。坝号桩采用坚硬料石或大理石;其他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标准构件。
(一)坝号桩。每道坝安设1根,埋设在联坝与丁坝上首边埂上,字面垂直联坝方向;坝号桩尺寸为80cm×30cm×15cm,埋深40cm,两面标注坝号。
(二)高标桩。每5道坝布设1根,设臵在坝面圆头处;高标桩牌采用等边三角形,边长100cm,厚50cm,双面标注红色坝号数,支架柱高3.5m,正四棱柱宽0.15m,埋深1.0m,基础采用现浇混凝土墩固定。
(三)断面桩。坝垛上下跨角各设一个,圆弧段设2个,迎
-5-水面设3个。断面编号自上坝根经坝头至下坝根依次排序,坝垛断面编号附后;表示形式为YS+XXX、QT+XXX等,“+”前字母表示断面所在部位,“+”后数字表示断面至上坝根的距离。每个断面设断面桩2根,断面与裹护面垂直;根石断面桩尺寸为30cm×15cm×15cm,埋深30cm,顶面中心标注红色十字形。
(四)滩岸桩。在重点河段,根据河势变化情况,垂直主河槽设臵滩岸观测断面桩,尺寸为150cm×15cm×15cm,埋深50cm。
(五)界桩、警示桩。管护范围界桩直线段每100m埋设1根,弯曲段适当加密;进出控导工程道路的路口拐角处各设5根警示桩;界桩和警示桩尺寸均为150cm×15cm×15cm,埋深50cm;警示桩地面以上100cm用红白反光漆涂刷,间隔 25cm,自上而下先白后红。
第二十条 为规范标志标牌管理,在工程上设臵的各类标志、标牌均要经工程管理部门审核,做到整齐美观,规范一致。
第二十一条 护坝地。要达到地面平整,沿纵向每10m长范围内凸凹不超过10cm,边界明确。护坝地内以种植柳树、杨树为主,株行距为23m,无病虫害,生长茂盛,树株存活率达95%以上。
护坝地无塘坑、垃圾杂物、建房、开渠、打井、挖窑、钻探、爆破、葬坟、取土、垦植、冲沟等。
第二十二条 护坝地边埂。沿护坝地边界(界桩在外)内侧修筑边埂,尺寸为顶宽30cm,高30cm,边坡1:1。
-6-第二十三条 险工和控导工程的景点建设,在满足防洪抢险要求的条件下,结合工程布局、历史人文景观、风俗民情,建设具有黄河特色的景观工程,充分展示黄河历史文化。
第四章 庭院管理
第二十四条 根据控导工程规模建立管护基地,基地设施满足抢险料物储备及职工日常生产、生活需要。各类建筑物亮丽美观,无损坏;庭院绿化造型新颖,布局合理,宜三面透绿,整体观赏效果明显,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第二十五条 乔木、花卉合理修剪,留枝均匀,剪口平滑,保持树形整齐美观,生长茂盛,树木成活率达100%。
第二十六条 绿化草皮,生长繁茂,修剪平整,高度不超过10cm,无裸露地面,草皮覆盖率达98%以上。
第二十七条 树木花草无病虫害,无药害、死株、缺档,无杂藤攀援树木,无污物、垃圾等。
第二十八条 管理制度健全、并在适宜位臵明示,责任区划分明确,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第五章 工程观测
第二十九条 根石探测。分为汛前、汛期及汛后探测。
(一)汛前探测。在每年4月底前完成。对于上年汛后探测以来河势发生变化后靠大溜的坝垛进行探测,探测坝垛数量不少于靠
-7-大溜坝垛的50%。
(二)汛期探测。主要是对汛期靠溜时间较长或有出险迹象的坝垛及时进行探测,并适时采取抢险加固措施。
(三)汛后探测。一般在每年10~11月份进行,探测的坝垛数量不少于当年靠河坝垛总数的50%。
探测工作结束后,及时对探测资料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分析,并绘制有关图表,编制探测报告。
第三十条 河势观测。分为汛前、汛期及汛后观测。根据大河溜势情况,针对险工、控导坝垛做出大溜、边溜、靠水等判断,填报观测记录表,并在河道图上套绘河势溜向图,编写河势观测报告。
第三十一条 水位观测。为及时掌握汛期洪水涨落情况,按照防汛制度规定的间隔时间,对险工、控导工程进行水位观测,填写观测记录。
第三十二条 滩岸坍塌观测。为及时掌握汛期洪水对河岸淘刷及造成坍塌等情况,对滩岸坍塌进行观测记录,编写滩岸坍塌观测报告。
第六章 工程保护
第三十三条 为确保河道整治工程正常运行,在工程管理范围内禁止爆破、取土、倾倒垃圾和排放有毒污染物质等危害工程安全的活动。
-8-第三十四条 河道整治工程占地及临河30~100m、背河50~100m管护地,按规定进行土地确权划界,并埋设边界桩;确权划界图纸和相关资料齐全,土地使用证领取率100%。
第三十五条 按照《黄河工程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与报告制度》的要求,对工程管理突发事件进行处理和上报。
第七章 附 则
一、范围
本标准参照《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试行标准》,对机械工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提出了基本要求,目的是使机械工业组织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控制职业安全卫生风险,持续改进职业安全卫生绩效。
本标准适用于有以下愿望的机械工业组织:
1、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有效地控制和消除员工和其他有关人员可能遭受危险及危害的因素;
2、实施、维护并持续改进其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
3、保证遵循职业安全卫生方针;
4、向社会表明职业安全卫生工作原则;
5、谋求外部机构对其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进行认证和注册;
6、进行自我评价并公开评价结果。
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旨在帮助机械工业组织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其适用程度取决于机械工业组织的职业安全卫生方针和业务活动的特点、危险性、复杂性。
二、术语和定义
1、事故 accident
造成死亡、职业病、伤害、财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意外事件。
2、审核 audit
判定活动和结果是否符合计划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能够实现职业安全卫生方针和目标的一个系统化验证过程。
3、持续改进 Continual improvement
根据职业安全卫生的方针,不断改进工作,提高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水平,改善职业安全卫生绩效。
4、危害 hazard
畜禽标准化示范场 (以下简称示范场) 定义:示范场指以规模养殖为基础, 以标准化生产为核心, 在场址布局、畜禽舍建设、生产设施配备、良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 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经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验收通过并由农业部正式公布的养殖场。
示范场的条件: (1) 场址不得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明令禁止区域, 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区域内土地使用规划; (2) 达到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验收评分标准所规定的饲养规模; (3) 按照畜牧法规定进行备案, 养殖档案符合《农业部关于加强畜禽养殖管理的通知》 (农牧发[2007]1号) 要求; (4) 按照相关规定使用饲料添加剂和兽药, 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违禁药物及非法添加物, 以及停用、禁用或者淘汰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5) 具备县级以上畜牧兽医部门颁发的《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两年内无重大疫病和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6) 从事奶牛养殖的, 生鲜乳生产、收购、贮存、运输和销售符合《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执行《奶牛场卫生规范》 (GB16568-2006) 。设有生鲜乳收购站的, 有《生鲜乳收购许可证》, 生鲜乳运输车有《生鲜乳准运证明》; (7) 饲养的商品代畜禽来源于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养殖企业, 饲养、销售种畜禽符合种畜禽场管理有关规定; (8) 其他条件按照农业部和各省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验收评分标准执行。
示范场的建设内容: (1) 畜禽良种化。因地制宜选用畜禽良种, 品种来源清楚、检疫合格。 (2) 养殖设施化。养殖场选址布局科学合理, 畜禽圈舍、饲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需要和动物防疫要求。 (3) 生产规范化。建立规范完整的养殖档案, 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 配备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规定, 生产过程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 (4) 防疫制度化。防疫设施完善, 防疫制度健全, 按照国家规定开展免疫监测等防疫工作, 科学实施畜禽疫病综合防控措施, 对病死畜禽实行无害化处理。 (5) 粪污无害化。畜禽粪污处理方法得当, 设施齐全且运转正常, 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或达到相关排放标准。
示范场的申报审批:符合示范场创建验收标准的养殖场户根据自愿原则向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经所在县、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初审后报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
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组织三人以上的专家组, 对申请参与示范创建的养殖场进行现场评审验收, 确定每个养殖场在示范期限内的具体示范任务和目标, 并将验收合格的养殖场名单在省级媒体公示, 无异议后报农业部畜牧业司。
农业部对各地上报材料进行审查并组织实地抽查复核, 审核通过后正式发布, 并授予“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称号, 有效期三年。
示范场的指导监督与管理:农业部和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分别成立技术专家组。全国畜牧总站负责对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和技术专家组成员进行培训。农业部不定期开展对示范场的监督抽查, 并将示范场作为农业部饲料及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重点。
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负责对本省区参与示范创建的养殖场进行集中培训与技术指导;应当加强示范场的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示范场奖惩考核机制, 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 并建立示范场监督检查档案记录, 每年抽查覆盖率不少于30%;应当设立监督举报电话, 接受社会监督。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掌握示范场建设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报告。
示范场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严格按照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的有关要求组织生产, 以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多种方式带动周边养殖场户开展标准化生产;应当按照农业部及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求定期提供示范场有关基础数据信息, 并于每年12月20日前将本年度生产经营、具体示范任务和目标完成等情况报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
中学教师是履行中学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中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理念
(一)学生为本
尊重中学生权益,以中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中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师德为先
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中学生,尊重中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学生,做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中学生,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三、实施建议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专业标准》作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根据中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标准》引领和导向作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中学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制定中学教师准入标准,严把中学教师入口关;制定中学教师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形成科学有效的中学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
(二)开展中学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中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重视中学教师职业特点,加强中学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中学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中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加强从事中学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
(三)中学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定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注重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中学绩效管理机制。中等职业学校参照执行。
2010-08-13 22:55:00作者:来源:点击量:226
苍南县工业标准厂房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规范和促进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快产业集聚和中小企业发展,根据《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省经贸委《关于推进标准厂...苍南县工业标准厂房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促进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快产业集聚和中小企业发展,根据《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省经贸委《关于推进标准厂房建设的指导意见》、《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标准厂房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温州市人民政府[2006]149号专题会议纪要精神,制订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在苍南县范围内建设工业标准厂房,必须符合本管理办法规定。
第二章 规划用地
第三条合理规划。标准厂房的建设规划应符合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布局选址在工业园区、工业功能区内,符合其产业定位和功能规划的要求,并符合当地工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新建标准厂房用地规模一般在30亩以上(农村二产返回地可适当放宽),可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单体建筑占地面积一般不低于500平方米。
第四条产业定位。标准厂房应明确产业定位,本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原则,尽量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相衔接,以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
第五条用地保障。标准厂房建设的用地指标应优先予以保证。“十一五”期间标准厂房用地安排原则上不低于工业用地指标总量的20%;农村二产返回用地原则上要集中安排用于标准厂房建设。每年第一季度经贸部门、国土部门联合确定当年标准厂房建设计划,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六条集约用地。标准厂房建设要按照集约、节约用地的要求,严格控制单层厂房。轻型加工业标准厂房的层数原则上不低于三层,容积率一般要求在1.5以上,绿地率应该控制在15%左右,有特殊要求的产业依产业规范控制。
第三章建设管理
第七条建设方式。标准厂房建设原则上以政府委托国有公司开发建设为主,允许各类所有制企业独立或参与开发建设。除利用农村二产返回地建设的标准厂房外,其他标准厂房的投资业主都必须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取得国有土地的使用权。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取得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的,招拍挂条件设定中必须限定标准厂房和配套的办公用房、职工宿舍最高售价。
第八条功能配套。标准厂房区域内的配套道路、电力、通讯、消防安全、给排水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必须满足入驻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需要。业主必须根据配套要求在标准厂房区域内建造职工生活配套设施和商务办公、产品检测、技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其占地和建筑面积比例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开工竣工。标准厂房建设必须按要求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并在土地出让合同约定期限内开工和竣工;必须聘请监理,严格按照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要求进行施工。超过规定时间半年以上未开工或竣工的,不得享受标准厂房有关优惠政策。
第十条出租出售。标准厂房建成后可以出租、出售,租用、购买者必须通过准入资格审查,并不得改变标准厂房的功能用途。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允许在主体工程完工后进行销售,在出售、转让时允许对房产、土地使用权证进行分割。政府开发的标准厂房的出租、出售必须以合同形式明确转租、转让的限制条件(指应符合本建设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价格需经物价部门核准,在其工程竣工后经资质单位审价后以保本微利原则确定。非国有公司开发的标准厂房的出租、出售价格不得高于招拍挂设定的条件。
第十一条企业入驻。乡镇政府应根据其产业功能布局,引导家庭作坊企业从住宅区迁出,入驻标准厂房。优先安排符合准入条件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入驻。
第十二条物业管理。标准厂房物业管理参照《物业管理条例》规定执行,实行市场化有偿管理。开发单位负有前期物业管理责任;入驻企业要成立业主委员会并及时选聘相应的物业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乡镇政府和标准厂房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督、指导。
第四章审批程序
第十三条项目审批。为加快审批进度,提高审批效率,建立由县经贸局牵头的并联审批制度,开通标准厂房建设审批的“绿色通道”(具体按照《苍南县人民政府关于工业企业项目投资审批一条龙服务的实施意见》执行)。标准厂房内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原则上实行整体上报,一次性同步审批。
第十四条竣工验收。标准厂房建成后,由县标准厂房建设管理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进行联合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五条企业准入审查。标准厂房经批准销售前,由项目所在地工业园区、功能区管理机构统一向经贸部门提交进驻标准厂房的企业申请,申请资料应包括企业基本情况、入园项目基本情况、企业上财务报表、入园设备清单。经贸部门负责在15个工作日内牵头组织
发改、规划建设、环保、安全生产监督等有关部门集中进行准入审查,通过审查的由联审会议纪要确认。审查范围指入驻企业是否存在实际用地需求,所属行业是否符合标准厂房产业定位,采用的设备、工艺技术是否符合产业导向目录和环保、安全要求;必要时应对企业组织实地考察。经准入审查通过的企业向标准厂房建设单位登记购买。
第十六条产权过户。通过准入资格审查的企业持准入联审会议纪要到国土、房产部门办理标准厂房土地、房产过户手续。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十七条加强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标准厂房建设的领导,县政府成立标准厂房建设管理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为县经贸、发改、财税、国土、规划建设、安监、环保、电力、房管等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经贸局)。各有关单位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强对标准厂房建设有关工作的协调、指导、管理和监督,有效推进标准厂房建设。
第十八条强化监督。县政府将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列入对乡镇政府的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强化对各乡镇标准厂房建设工作的监督考核。
中证协发[2009]158号
各基金管理公司:
为提高基金管理公司反洗钱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健全基金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和管理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金融机构报告涉嫌恐怖融资的可疑交易管理办法》、《中国证券业协会会员反洗钱工作指引》等规定,我会组织行业制定了《基金管理公司反洗钱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指引(试行)》(下称《指引》),经向中国证监会备案,现发布施行,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自《指引》发布之日起,各基金管理公司应按照反洗钱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本《指引》的要求,制定或修订本公司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制度,尽快与代销机构和服务提供商在相关协议中明确投资人身份资料的提供内容及客户风险等级划分职责。
二、各基金管理公司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对现有基金客户进行风险等级划分的工作计划。其中,对在2007年8月1日以后开立基金账户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应在2009年年底完成;对2007年8月1日以前开立基金账户的客户的风险等级划分工作应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
三、基金管理公司对于新开户客户的风险等级划分工作应与现有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同时进行,并在建立业务关系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
我会将对《指引》的实施情况适时进行检查。
中国证券业协会
二○○九年九月九日
《基金管理公司反洗钱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指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基金管理公司反洗钱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健全基金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和管理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金融机构报告涉嫌恐怖融资的可疑交易管理办法》、《中国证券业协会会员反洗钱工作指引》等规定,特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反洗钱客户风险等级划分(以下简称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是指基金管理公司在反洗钱工作中,根据一定的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对客户在洗钱方面的风险等级进行划分的活动。
第三条 基金管理公司对客户进行风险等级划分的目的是根据客户风险等级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身份识别和风险监控措施,切实防范洗钱风险。
第四条 基金管理公司应按照以下原则开展客户风险等级划分以及相应的风险监控工作:
(一)全面性原则。基金管理公司应综合考虑客户可能涉嫌洗钱的各类风险因素,采取合理方式对所有客户进行风险等级划分。
(二)审慎性原则。基金管理公司应当在充分了解客户的基础上,提高对客户身份的识别能力,审慎进行客户风险等级评定。
(三)持续性原则。基金管理公司应对客户风险等级进行持续关注,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客户风险等级。
(四)保密性原则。基金管理公司应对所掌握的客户身份信息、交易信息和风险等级信息等予以严格保密,非依法律规定和监管要求,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
(五)分级管理原则。基金管理公司根据客户的风险等级,定期审核所保存的客户基本信息,对风险等级较高客户的审核应当严于对风险等级较低客户的审核。
第五条 基金管理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的内部管理制度,确保公司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客户风险等级调整和客户信息审核等工作。
第二章 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第六条 基金管理公司为客户开立基金账户时,应当按照反洗钱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客户身份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对客户的洗钱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基金管理公司应与其他基金销售机构在销售协议中明确投资人身份资料的提供内容及客户风险等级划分职责。对现有客户的身份重新识别以及风险等级划分,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期限完成。
第七条 基金管理公司应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原则,在掌握客户的身份基本信息,了解客户及其交易目的和交易性质,了解交易的实际受益人的基础上,进行反洗钱客户风险等级划分。
第八条 基金管理公司在进行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时,应综合考虑客户身份、地域、行业或职业、交易特征等因素。客户风险等级至少应当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一)以下客户应当被列入高风险等级:
1、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发布的恐怖组织、恐怖分子名单;司法机关发布的恐怖组织、恐怖分子名单;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中所列的恐怖组织、恐怖分子名单;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关注的其他恐怖组织、恐怖分子嫌疑人名单;
2、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机构、各级司法机关依法要求基金管理公司协查的涉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洗钱罪的上游犯罪的名单;
3、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机构、各级司法机关依法要求基金管理公司协查的涉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中涉及赃款、赃物,能够成为洗钱行为上游犯罪的名单;
4、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基金管理公司关注的客户名单;
5、因涉嫌违法违规案件被国家金融监管部门通报的;
6、一年内被基金管理公司报送可疑交易累计达到五次以上(含本数)的客户;
7、按照客户的身份、地域、行业或职业、交易特征,基金管理公司有合理理由怀疑其存在高度洗钱风险的客户。
(二)以下客户应当被列入中等风险等级:
1、除高风险类客户以外,其他被基金管理公司报送过可疑交易的客户;
2、按照客户的身份、地域、行业或职业、交易特征,基金管理公司有合理理由怀疑其存在一定洗钱风险的客户。
(三)除高风险类客户和中等风险类客户之外的客户应当被列入低风险等级。
第九条 基金管理公司在初次为客户开立基金账户办理业务时,如果通过身份识别发现客户属于高风险等级的,有权自主决定是否接受该客户为本机构的客户。
第十条 基金管理公司对客户风险等级的划分应保持持续关注,适时对客户的风险等级进行调整。出现下列情形时,应当考虑调整客户的风险等级:
(一)符合《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规定,应当重新识别客户身份情形的;
(二)基金管理公司按照规定期限对客户进行审核,发现客户的身份信息或交易信息不再符合原先风险等级类别的;
(三)基金管理公司根据所掌握的客户身份信息的变化,有合理理由认为应当调整客户风险等级的。
基金管理公司对客户风险等级的调整及其理由都应当留有记录。
第三章 客户信息审核和交易监测
第十一条 基金管理公司对于被列入高风险类别的客户,至少每半年应进行一次审核,更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并了解其资金来源、资金用途、经济状况或者经营状况等信息;对于被列入中等风险类别的客户,至少每年应进行一次审核,更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对于低风险类客户,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进行审核。
第十二条 基金管理公司对其直销客户信息的审核可以通过要求客户提供更新的身份信息、回访客户、实地查访、向公安、工商管理部门核实以及其他可以采取的措施进行。所有形式的审核都应当留有记录。
第十三条 基金管理公司对于客户信息的审核可以通过其他基金销售机构进行。基金管理公司应与其他基金销售机构在销售协议中明确投资人身份资料的交换内容及高、中风险客户的信息审核职责。其他基金销售机构应当按照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在合理的时间内通过要求客户提供更新的身份信息、回访客户、实地查访、向公安、工商管理部门核实以及其他可以采取的措施进行审核。所有形式的审核都应当留有记录。
第十四条 基金管理公司应当在日常可疑交易分析和报送中密切关注高风险等级和中等风险等级客户的交易行为,针对客户交易活动制作监测分析报告。经过监控和分析,对符合可疑交易标准等情形的,应当依法及时报告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五条 基金管理公司按照反洗钱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本指引制定的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应当按规定报送中国人民银行。第十六条 基金管理公司应与服务提供商在相关协议中明确投资人身份资料的提供内容及客户风险等级划分职责。
(一)为指导各地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规范引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以下简称:能力标准),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类似培训时可参照执行本标准。
(二)《课程标准》综合考虑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差异,旨在满足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起点教师的能力提升需求,推行“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教师培训选学机制,确保按需施训。
(三)《课程标准》要求实施主题式培训,强化任务驱动,突出实践导向,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促进各地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推行网络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推动教师学用结合。
(四)《课程标准》依据能力标准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设置“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3个系列的课程,共27个主题,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五)《课程标准》对教师在培训中的实践任务和学习成果提出明确要求,旨在推动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协同开展教师应用成效评价,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工作,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切实得到提升。
二、课程目标
(一)“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教师能够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等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教师能够在网络教学、移动学习等信息化环境中,合理利用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等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发展综合素质。
(三)“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教师树立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发展的意识,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学会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有效参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及区域研修,养成网络学习习惯,促进终身学习,实现专业自主发展。
三、课程主题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分别设15个和9个主题,由技术素养类、综合类、专题类课程主题构成。“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系列课程设3个主题,对应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主题。培训机构要依据课程主题,分学科(领域)开发课程,供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能力起点的教师选学。
(一)依据技术素养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培训课程,其内容重在帮助教师树立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适应不同的信息技术环境,学会操作常用信息技术设备,运用通用软件和学科软件,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加工和制作等。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重点关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常用设备与资源的使用;“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重点关注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下常用设备与资源的使用。
(二)依据综合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培训课程,其内容重在帮助教师在整体教学流程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重点关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讲授、启发教学等;“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重点关注网络和移动学习环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依据专题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培训课程,其内容重在帮助教师在教育教学关键环节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增强教育教学实效。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重点关注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导入、讲解、技能训练、总结与复习、评价等教学环节;“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重点关注网络和移动学习环境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任务设计、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学习过程监控、学习评价等环节。
(四)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培训课程,其内容重在帮助教师利用教师工作坊、网络研修社区等,有效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协同备课、经验分享、课例研究、专题研讨、教学反思等校本及区域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主题及代码列表如下:
四、课程建设要求
各地要根据《课程标准》,建设一批能够符合地方实际,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需要的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培训机构要注重与中小学合作,重点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典型案例资源、微课程资源,加工生成性资源和校本特色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
(一)要切实做好培训需求调研工作。探索利用测评工具,分析诊断不同地区、不同能力起点、不同学科(领域)教师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规划与设计。
(二)要将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以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为主线,以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和关键环节为重点,以改善教育教学行为为目的,将技术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三)要适应开展混合式培训的需要。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根据开展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要求,合理设计教师实践任务,科学设计考核评价机制,确保教师学用结合。
(四)要注重分学科(领域)开发培训课程。针对不同学科(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的特点,确定培训课程内容,运用典型案例,帮助教师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教学重难点问题。
(五)要依据课程主题开发具体课程。按照课程主题说明,选择全部或部分内容要点,参照课程示例,设计具体课程。同一课程主题下,可根据需要设计多门课程。要特别关注实践任务、案例资源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六)要遵循课程目标、内容与评价的一致性。课程目标须体现课程主题描述的相关内容,具体可测。要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契合的学习内容和活动。要合理设计评价指标和方式,确保有效评价学习效果。
(七)要符合相关技术和格式要求。音视频、多媒体课件、文本、动画等课程资源要采用通用格式与标准,具有兼容性,保证学习者能够使用不同浏览器与通用播放软件进行学习。为便于课程规范管理,所建课程应按统一模板(附件2)进行说明。
(八)要提供功能完备的课程运行平台。平台须具备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和网络研修社区等研修功能,满足混合式培训需要。具有充足的网络带宽,能够有效实现多网联通。
五、课程实施要求
(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课程审核遴选工作。要依据《课程标准》,本着“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对拟纳入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课程进行认真审核,遴选出高质量的课程资源。要将课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任务承担机构遴选的重要条件。要将一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满意度,作为课程评审和培训机构调整的重要依据。
(二)各地要在训前测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多套培训课程组合菜单,便于教师选学。要合理配置技术素养类、综合类、专题类和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以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为重点,技术素养类课程原则上不超过规定学时的三分之一。要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教师培训服务信息,组织教师选学。
(三)各地在课程实施中,要加大培训模式创新力度,推行将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重点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现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培训机构要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要分工协作,分级建立培训者队伍,完善组织管理体系。要将培训重心下移,以校为本,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附录
术语表
1.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电视机等构成,以呈现数字教育资源为主。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电视等构成,在支持数字教育资源呈现的同时还能实现人机交互。
2.通用软件:是指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通用性软件,例如办公软件、即时交流软件、音视频编辑软件等。
3.学科软件:是指特别适用于某些学科的软件,如几何画板、在线地图、听力训练软件、虚拟实验室等。
4.数字教育资源:是对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主题学习资源包、电子书、专题网站等各类与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字资源的统称。
5.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泛指以信息技术支持为显著特征的教学形态。
6.技术资源:是对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等资源的统称。
7.网络教学平台:是对能够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支持的网络平台的统称,如网络资源平台、网络互动平台、课程管理平台、在线测评系统、在线教学与学习空间等。
8.移动设备:是对便携式计算通信设备的统称,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
9.评价工具:是指开展评价所使用的各种支持工具,如试卷、调查问卷、测试量表、评价量规、观察记录表、成长记录或电子档案袋等。
特种设备质量安全状况
据统计, 2013年全国特种设备安全事故332起, 其中因设备缺陷和安全装置失效等原因导致的事故118起。2014年全国特种设备安全事故283起, 其中因设备缺陷和安全装置失效等原因导致的事故102起。2015年全国特种设备安全事故257起, 因设备缺陷和安全装置失效等原因导致的事故88起。几年来, 由设备缺陷和安全装置失效等自身质量安全原因引起的事故, 一直占特种设备事故总数的三分之一, 检验机构在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中没能发现设备质量安全问题是其重要原因。典型的检验质量问题案例:2013年3月16日, 沈阳市沈北新区一家水洗厂烫平机不锈钢烘筒发生爆炸事故, 造成4死2伤。经调查, 该不锈钢烘筒的设计压力为0.65 MPa, 最高工作压力为0.60MPa, 设计温度为166.9℃, 均超出了产品标准FZ92065-2006的技术规范要求, 烘筒无调压的控制阀和泄压的安全阀, 安全附件设计有重大缺陷。爆炸烘筒沿一条纵焊缝完全撕开, 一端封头与烘筒分离, 经现场鉴定, 认定存在制造质量缺陷, 由于监检机构把关不严, 未能在监检中发现问题, 致使不合格产品出厂, 从而直接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检验机构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特种设备检验机构质量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1.检验能力提升缓慢与设备数量增长过快的矛盾日益突出
据统计, 10年间, 我市特种设备制造数量增长了5.2倍, 在用数量增长8.4倍, 而检验人员只增长了2.3倍, 而且受人员编制的限制, 新增加的人员中, 很大一部分还是作为辅助检验的劳务派遣人员。这些检验人员的知识层次和实践能力不一, 不少检验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 对新标准、新的检验规程和新检验方法理解和熟悉程度相差较大, 因身份不同, 工作责任心也不强, 直接影响到检测报告的质量。特种设备生产企业面广量大, 监检人员严重不足, 无法对设备制造进行全过程监控, 甚至一些关键质量控制节点也失控, 导致不合格产品出厂。
2.检验技术相对落后与制造技术飞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当今世界, 特种设备制造工艺和技术突飞猛进, 锅炉、压力容器制造的先进高效焊接技术应用, 电梯高科技集成技术的应用, 起重机械的大型化、高速化、智能化的发展, 游乐设施向高刺激、高技术方向发展, 设备安全高效的要求越来越高。但设备检验装备与技术相对滞后, 声发射在线检测技术、漏磁检测技术、爬壁机器人自动测厚技术、脉冲涡流检测技术、超声导波技术等技术还没有得到普遍应用, 由于资金紧张, 设备投入严重不足, 难以满足对新工艺、新材料、高参数生产出的新产品技术检验需要。
3.内部管理水平较低与服务质量要求较高的矛盾日益突出
内部管理水平存在差距。虽然经过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建立了质量体系, 但各个检验室或检验专业之间管理水平不一, 尤其在标准化和程序化管理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 标准化管理制度不完善, 标准化管理流程没落实, 标准化管理考核不到位, 检验质量得不到保证。
如何实现管理标准化
特种设备检验管理标准化是检验机构为了保证与提高服务质量, 对人员、设备、环境、方法、过程和持续改进等各方面实行严格的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管理, 以实现检验质量总目标。推行标准化管理是实现质量控制的必由之路, 只有实行标准化管理, 才能保证检验质量持续稳定提高。如何对检验质量进行标准化管理, 关键是把握好以下几个控制点:
1.建立标准管理体系
检验检测机构应按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且持续改进与其检验检测活动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体系文件应传达至有关人员, 并且被其依职获取、理解掌握和贯彻执行。体系文件是证明检测实验室的测试能力、工作范围和检验公正性的文件, 能如实反映该机构或该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和管理水平。体系文件为全体工作人员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 使他们有章可循。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指导检测工作、控制检测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发挥检测能力的有力工具。
2.检测人员管理标准化
建立和实施人员控制程序, 对人员的管理、培训、考核等进行控制。根据检验检测工作的需要, 配备足够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检验检测人员。确定主要管理人员、检验检测人员、关键岗位人员的任职资格条件和岗位职责, 各类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专业知识和经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组织人员的培训、考核、鉴定和日常管理, 只有经过确认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人员, 才能进入相应岗位。建立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和检验检测人员的技术档案, 按质量考核程序, 对工作质量进行百分制考核, 对考核不合格人员进行设定考验期、待岗培训重新考核上岗和调换岗位等处理, 并与绩效工资考核挂勾。
3.设备仪器标准化管理
建立并实施设备仪器管理及维护程序, 对设备仪器的配置、购置、验收、存放、安全处置、领用、运输、检定 (校准) 、使用、维修、保养、报废等进行有效控制, 以确保在其功能正常情况下使用并且延缓性能退化。设备仪器及其软件应当达到要求的准确度, 并且符合检验检测相应的规范要求。设备仪器在投入工作前应当进行检定/校准、核查或自验, 以验证其能够满足检验检测的需要。有检定/校准要求的设备仪器, 应当使用适宜标识表明其检定/校准状态。对检验检测结果有影响的设备仪器及其软件, 均应当加贴唯一性标识。建立并保存对检验检测结果有影响的设备仪器及其软件的档案。
4.检测环境标准化管理
建立和实施设施与环境控制程序, 保证设施和环境条件达到检验检测要求, 以免出现因设施和环境条件造成检验检测结果无效或者对检验检测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依据相关的规范、方法和程序要求, 当影响检验检测结果质量情况时, 应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对诸如生物消毒、灰尘、电磁干扰、辐射、湿度、供电、温度、声级和振级, 使其适应于相关的技术活动要求。对标准物质及化学试剂、易燃易爆等危险品, 由专人负责保管。进行有危险的安全试验时, 必须有警示标识和保护措施。制定消防、环保、危险品等方面管理制度, 有可靠设施或措施确保三废处置和污水排放符合国家相关环保规定。
5.检测方法标准化管理
建立并且实施检验检测方法及方法的确认程序, 确保使用合适的方法和程序实施检验检测, 保障检验检测目的的实现和满足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所有检验检测都制定作业指导书, 确保优先采用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明确规定的方法, 以及合同约定或者客户要求采用的标准、方法。当检验检测方法无标准可以依据, 应制定非标准检验检测方法, 并征得客户同意, 且必须进行评审。对国家有明确规定的检验检测新技术新方法等应用, 必须按规定经相应程序的技术评审并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后方可应用。
6.检测过程标准化管理
建立检验检测过程控制程序, 对检验检测实施过程进行监督, 确保这些过程运行有效并处于受控状态, 以保证检验检测结果满足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针对监督检验、定期检验、委托检验、鉴定评审、事故调查分析、型式试验、技术服务、设计文件鉴定等过程的特点, 分别建立这些过程的控制程序或作业指导书, 并且按照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后贯彻实施, 确保工作质量。根据工作特点和人员情况, 对检验检测实施过程和结果、检验检测人员进行定期及不定期的监督和评审。对于因检验失误、错误而造成的检验质量事故, 应建立相应工作程序对事故的报告、分析、责任追究、处罚或处分等进行控制,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事故的不良影响。
7.持续改进标准化管理
建立持续改进标准化管理程序文件, 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内部或者外部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 不断寻找改进的机会, 持续改进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通过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分解、评价和考核质量目标来持续改进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管理评审, 寻求对标准化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机会;利用内部审核的结果不断发现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利用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持续改进标准化管理体系;积极参加相关实验室、检查机构等组织的能力验证、检验比对、经验交流、新技术介绍等活动, 以达到交流知识、相互学习、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的目的。
摘要:介绍了特种设备安全状况, 分析了检验质量问题及其对安全事故产生的重要影响, 论述了检验机构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及如何实现管理标准化。
关键词:特种设备,检验管理,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国家质检总局关于2013年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状况情况的通报.
[2]国家质检总局关于2014年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状况情况的通报.
[3]国家质检总局关于2015年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状况情况的通报.
【检验仪器设备管理标准(试行)】推荐阅读:
测绘仪器设备检验制度06-07
检验科仪器试剂管理11-05
《港口设备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09-19
木材检验国家标准06-19
钣金加工检验标准07-24
电梯检验技术标准10-14
塑料件检验国家标准07-09
设备仪器管理制度10-06
仪器管理制度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