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考试总结(精选8篇)
一、主要内容
一元函数微积分学;空间解析䇠何;多䅃函数微积分学;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
二、考试基本要求
1켎函数、极限与连续
⑴ 理解函数的概念;会求函数的定义䟟、表达伏及函数值,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⑵ 理解和掌握函数的䥇偶性、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⑶ 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䅶图形;
⑷ 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熟练掌握复合函数的分解过程;了解初等䇽数的概念。⑸ 理解极限的概念(包括N,定义,但不做过高要求);会求函数在一点的左、右极限;了解函数在一点极限存在的充要条件;
⑹ 了解极限的有关性质,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⑺ 了解极限存在准则;掌握两个重要极限,并熟练运用重要极限求极限;
⑻ 理解无穷小量的概念,了解无穷大量的概念,掌握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关系和性质; ⑼ 理解函数在一点连续与间断的概念;会判断简单函数(包括分段函数)在一点的连续性,会求函数的间断点,并会判断其类型;
⑽ 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2.导数与微分
⑴ 理解导数的概念,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了解函数的连续与可导的关系,会求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方程及法线方程;
⑵ 熟练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导数四则运算法则;
⑶ 熟练掌握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了解反函数的求导法则;
⑷ 掌握隐函数求导法、对数求导法;
⑸ 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n阶导数;
⑹ 理解微分的概念,了解可导与可微之间的关系;掌握微分的运算法则,会运用此法则求函数的一阶微分;
⑺ 了解罗尔(Roll)定理、拉格朗日(Lagrange)中值定理及其几何意义;
⑻ 熟练掌握运用洛必达(L’Hospital)法则求,0
0,0,,1,,000未定式极限的方法;
⑼ 会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并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⑽ 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最值的方法,并且会解简单的应用问题;
⑾ 了解函数曲线的凸、凹性和拐点的概念,利用导数会判断曲线的凸凹性,会求曲线的拐点;
⑿ 会求曲线的水平、垂直渐近线;
3.不定积分
⑴ 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及其关系。掌握不定积分的性质,了解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了解原函数存在定理;
⑵ 熟练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及直接积分法;
⑶ 熟练掌握不定积分第一类换元积分法;
⑷ 熟练掌握不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
⑸ 了解有理函数的积分法;
4.定积分及其应用
⑴ 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函数可积的条件;掌握定积分的基本性质;⑵ 理解积分上限函数的概念;熟练掌握对积分上限函数求导数的方法;
⑶ 熟练掌握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掌握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⑷ 掌握求平面图形面积、旋转体体积的方法;
5.无穷级数
⑴ 理解无穷级数的概念,了解常数项级数、函数项级数的概念;理解无穷级数的收敛、发散、和的概念;
n1⑵ 掌握几何级数aq
n
1、调和级数n11n、P级数 n11np的敛散性;
⑶ 掌握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及 无穷级数的性质;
⑷ 了解正项级数、交错级数、任意项级数的概念;
⑸ 掌握收敛准则、比较判别法、比值判别法,熟练运用此法判别正项级数的敛散性;⑹ 掌握莱布尼兹判别法,会用此法 判别交错级数的敛散性;
⑺ 了解绝对收敛、条件收敛的概念;
⑻ 了解幂级数、收敛区域、收敛区间、收敛半径的概念;掌握求幂级数收敛区 间(不要求讨论端点的敛散性)、收敛半径的方法;
6.常微分方程
⑴ 理解微分方程及方程的阶、解、通解、特解、初始条件的概念;
⑵ 掌握一阶可分离变量微分方程的解法;了解可化为一阶可分离变量的齐次微分方程的解法;
⑶ 掌握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⑷ 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概念及其求法;
⑸ 理解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概念及其解的结构;
⑹ 了解微分方程在医药学方面的应用;
8.多元函数及其微分法
⑴ 理解二元函数的概念,了解其几何意义,会求二元函数的定义域,并能用平面图形表示其定义域;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
⑵ 了解二元函数极限的概念(计算不做要求);
⑶ 了解二元函数连续的概念(计算不做要求);
⑷ 理解偏导数的概念,了解二元函数偏导数的几何意义;
⑸ 了解高阶偏导数的概念,掌握一阶、二阶偏导数求法;
⑹ 理解全微分的概念,了解全微分存在的充分条件;会求多元函数的全微分;⑺ 了解二元函数连续、可导与可微的关系;
⑻ 掌握二元复合函数的偏导数求法;
⑼ 掌握由方程F(x,y,z)0所确定的隐函数zz(x,y)的偏导数的求法;
⑽ 了解二元函数极值的概念;会求二元函数的无条件极值;
⑾ 了解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拉格朗日乘数法,利用此法会求条件极值;
9.多元函数积分学
⑴ 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
⑵ 掌握二重积分的性质;
⑶ 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系下化二重积分为累次积分的方法; ⑷ 能根据需要将累次积分形式的二重积分进行换序;
三、参考教材
关键词: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考试
预防医学是护理、助产、临床医学、康复治疗技术等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与临床专业课平行设置, 对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实施整体护理, 进行立体诊断, 树立大卫生观, 贯彻三级预防方针, 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社区临床、护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但是, 长期以来, 由于种种原因, 预防医学考试存在种种弊端, 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阻碍了预防医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非预防医学专业中的有效利用。
1 预防医学考试现状及弊端
1.1 考试方式
主要采用平时考核加期末考试方式。平时考核以提问、作业、实验报告为主, 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 以单项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问答等题型为主, 占总成绩的70%。
1.2 弊端
1.2.1 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平时考核以知识考核为主, 缺乏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核。如平时作业, 教师主要布置一些需要记忆、归纳及简单应用性的内容;实验操作主要开展一些验证性实验, 很少有思考性、创新性内容。期末考试以记忆性、理解性知识为主, 应用性、创新性知识为辅。很多学生考前突击就能应付。
1.2.2 考试形式单一, 考试成绩片面
预防医学主要采取闭卷考试方式, 试题很少涉及开放式问题。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 重视终结性评价, 忽视过程性评价。无论是考试形式还是最后的成绩确定方法既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 更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
1.2.3 缺乏考试反馈机制
考试结束即课程结束, 教师和学生缺乏有效沟通。期末考试结束就意味着学生进入寒暑假, 考试结果在下一学期开学初公布。教师没有讲评时间, 考试试卷按照学院要求封存。对于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 缺少考试反馈这一必要环节, 学生将带着残缺的知识走上实习或工作岗位。
1.2.4 考试主体单一
主要是任课教师命题, 缺少卫生部门人员参与。考试主体单一, 导致学生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脱节, 不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 现有考试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不注重能力培养, 不利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预防医学考试改革与实践
2.1 改革考试维度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 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综合评价体系, 课程结束前对每位学生进行课程综合评价。根据课程特点, 科学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在课程综合评价中所占权重, 突出能力本位。采用“352”模式, 即知识占30%、能力占50%、素质占20%。
2.2 改革考试模式
建立由多种基本考试方式构成、进行多次测试、综合评价的考试模式。知识评价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并重的方式;能力评价采用平时实操考核和期末综合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素质评价采用平时表现考核和期末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可以通过观察、面谈方式评价学生, 主要采用多次过程考核方式。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将学生能力培养、学习态度培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平时作业、出勤、小组表现、团队合作、实验实训占总成绩的50%, 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团队协作能力。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改革平时作业内容。改变过去名词解释、判断、问答等形式的作业, 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知识模块结束后布置难度相当、数量适中的案例作业, 让学生带着问题复习、总结、分析,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五一”“十一”长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 培养学生进行社区诊断、开展社区预防服务的能力。如2009年“十一”长假组织2009级护理、助产、临床医学专业30个班学生开展调研, 调查当地居民碘盐摄入、甲状腺肿大情况, 分析碘盐与甲状腺肿大间的关系, 以验证书本上的知识、专家的结论。学生调研前, 认真设计调查表, 仔细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后统一调查表, 并在离校前开展了预调查, 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充分思想准备。通过这次调研, 学生掌握了流行病学常用研究方法, 了解了目前居民的真实摄碘水平;明确了碘盐摄入不足或碘盐过量与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关系;系统地将解剖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知识有机结合, 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能力及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
(2) 改革实验课授课与考试方式。原有实验考核以实验报告为主, 学生实验情况与成绩没有关系。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现将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作为主要考核内容。改变原有实验课授课模式, 将由教师讲授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改变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讲台阐述实验目的, 讲授实验设计原理、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充分研究现有实验, 整合部分实验,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如将漂白粉中有效氯测定、水中余氯测定、水中需氯量测定3项实验整合为一项实验———水中加氯量测定, 以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要想知道加氯量, 必须知道需氯量;加氯量是否正确, 需要通过余氯量判断;任何氯化消毒剂在使用前都要保证有效氯在一定范围。因此, 3项实验整合成一项实验, 学时不变, 但效果却大大增强, 学生课前思考、课中协作、课后分析问题能力大大提高。
(3) 改革期末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通过与实习单位医生、护士座谈, 发现多数医务工作者开展工作时, 不能很好地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因此, 医务工作水平很难有效提升。高职学生在最后一年的临床实习阶段也存在这个问题。预防医学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大卫生观、预防为主观念及运用预防医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我们改变传统期末考试以客观题为主的考试模式, 将期末考试分成2部分, 一部分为开卷考试, 主要考查学生流行病学、统计学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 考试放在单元结束之后。另一部分为闭卷考试, 放在期末考试当中, 但是增加关于环境保护、三级预防等方面的开放式思考题。2部分各占期末考试的50%。通过期末考试改革, 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医学教育;考试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 R1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16-01
1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1.1 转变以考分论成败的单一人才观 目前许多学生、家长、学校、用人单位仍然按“能背会考”来衡量人才质量;考试成绩好,一好百好;评“三好学生”要选考分排列前几名者;升学、就业也要以考试分数为依据。以考分论成败,一考定终生,这无形之中给学生形成了巨大的考试压力,为了自己的“荣誉”和“前程”,部分学生不得不挖空心思应付考,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考试舞弊。我们认为应该辩证地对待学生学业成绩,不能单纯以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唯一标准来判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考试成绩能够反映学生在某一时期的某些知识获得情况,但由于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以及考试本身的局限性,考试成绩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尤其是态度水平很难从现行考试中得到反映。这一点对医学生培养尤其重要,缺德医生对病人的危害更大。
1.2 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目前对待考试还有一种错误的观点:成人院校和普通院校的考试要求应该有差别,普通院校应该严要求,成人院校则可放宽,让学生“过关”。有此观点者一是过分强调成人学生的特殊性,二是担心严要求会影响学校生源,影响学校效益。这种观点不仅在学生中相当普遍,在部分教职工中也表示了高度的认同。
2 健全考试制度,重视考试过程的规范化
我院领导高度重视考试管理工作,多年来不断修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考试制度,逐步规范了考试管理。
2.1 实行教考分离,严格考试保密制度 我院建立了聘请专家教授指导命题,并结合教研室命题 (每次二到三套),教务处随机抽题的制度。逐步试行教务办与教研室共同从题库抽题的办法,迈出了教考分离实质性一步。同时教务办指派专人负责试题保管、印制和密封工作,并配备专用于管理试题的微机和一体化印刷机,尽量减少制卷周转的时间和接触人员。对于考试过程的管理也进一步规范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要当场清点并密封试卷,交由教务办保管。主干学科由教务办组织多人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进行流水阅卷和登分上册工作,对于违反考试保密制度的教职员工要进行严肃查处。
2.2 考试、考查科目区别对待,严格控制及格率 为了减少学生的考试压力,集中精力学好主干学科,一学校规定考查科目主要注重学习过程考核,平时考勤、作业、小测验及实习应占学科总成绩的40%。期末测评可以采用闭卷,也可以采用开卷或其它形式进行。对于考试科目一方面要求严格考试过程管理,另一方面要求大部分学生达到合格水平,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控制及格率及平均成绩的办法。每门学科阅卷结束后,要求各教研室进行试卷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以便改进。通过这些调控策略,一方面可以督促教师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命题科学化,提高及格率,减轻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
2.3 严格考风考纪,建立校级领导巡考制度 每次大规模考试前,学校主管领导都要反复强调考风考纪问题,教务办还专门组织对监考老师进行必要的培训,要求监考老师熟悉考场管理规定,严格维护考场纪律,如果巡考人员发现考场有严重舞弊行为,要追究监考老师责任。对于舞弊学生均要给予及时处理,并进行通报批评。
3 改革考试方法.重视考试的科学性
3.1 试题设计要科学有创新,逐步改变单纯理论考试的形式 传统的考试注重知识的掌握和记忆,试题设计以名词解释、填空、简答题等题型为主,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死记硬背书本。我院一直注重命题的科学性研究,制定了命题的基本要求,规定试题内容要覆盖教材各章,难题、一般性难度题、容易题三者比例为 l5:70:l5。每份试卷题型不得少于四种,要减少主观题和记忆题的题量。增加客观题和病案分析题。考题要紧扣大纲,大纲要求掌握内容应占60%以上,了解内容不超过5%。考试形式上,首先在形态学科。试图使临床学科的校内考试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接轨。通过改革,进一步发挥了考试指挥棒作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和技能的提高。
CT值:在CT图象中,度量组织密度的工具.单位: Hu。人体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质吸收系数最高, CT值定为+1000 Hu,而空气密度最低,定为-1000 Hu。人体中密度不同的各种组织的CT值则居于-1000到+1000 Hu的2000个分度之间。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图像重建的一种成像技术。
流空效应(flowing Void effect):心血管内的血液流动迅速,使发射MR信号的氢原子核离开接受范围之外,所以测不到MR信号,在,T1WI或T2WI中均呈黑影,这就是流空效应,所以能使心腔及血管显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通过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清晰显影的成像技术。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应用现代X线诊断手段,同时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和取得组织学、细菌学和生理、生化等资料的一种新方法。骨龄:每个骨骼的骺软骨内二次骨化中心出现和骺与骺端结合时的年龄。
骨折fracture:是指骨小梁、骨皮质和骨软骨的连续性的中断。
骺离骨折(epiphyseal fracture):在儿童由于骨骺尚未与干骺端结合,在外力的作用下,引起骺板损伤,骨骺与干骺端分离,即骺离骨折。
青枝骨折(greenstick fracture):在儿童,骨骼的柔韧性较大,外力不容易使骨质完全断裂,仅表现为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起,即青枝骨折。
Colles骨折:是桡骨远端2-3cm以内的不同类型的骨折,远侧断端向桡侧、背侧移位;向掌侧成角。骨肉瘤:为起源于间叶组织以瘤骨形成为特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
Codman三角:恶性骨肿瘤常有广泛的不同形式的骨膜新生骨,而且后者还可被肿瘤破坏,形成骨膜三角或称codman三角。心胸比率:为心影最大横径与胸廓最大横径之比。正常成人心胸比率小于等于0.50。测量心胸比率是确定心脏有无增大最简单的办法
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IVP):有机碘液静脉注射后,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而依次进入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增加对比,使之显影。肾自截:肾结核灶可发生钙化,甚至全肾钙化,称为肾自截。
肺纹理(Lung marking):在充满气体的肺野,可见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称为肺纹理,由肺动脉,肺静脉组成。肺实质:肺部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含气间隙。结构:肺泡及肺泡壁。肺间质:支气管和血管周围、肺泡间隔及脏层胸膜下结缔组织所组成的支架和间隙。
支气管气像(空气支气管征)air bronchogram:当肺实变扩展至肺门附近,较大的含气支气管与实变的肺组织常形成对比,在实变区中可见含气的支气管分枝影,称支气管气像或空气支气管征。
龛影(niche or crater):粘膜面溃烂的溃疡,钡剂充盈时的切线位影象,正位显示为钡斑影。憩室(diverticulum):局部管壁薄弱和附近病变粘连牵拉,使该部各层向腔外突出——袋状突出。充盈缺损(defect of filling):肿物从胃肠道壁向腔内生长,占据一定空间,肿物区无钡剂充填,局部粘膜消失。月晕征:溃疡正位像上龛影周围的粘膜水肿。
第一节 酶免疫技术的特点
它是将酶与抗体或抗原结合成酶标记抗体或抗原,在酶标抗体(抗原)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完成后,加入酶的相应底物,通过酶对底物的显色反应,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位、定性或定量的测定分析。
一、酶和酶作用底物
(一)酶的要求:一个酶蛋白分子每分钟可催化103~104个底物分子转变成有色产物。
用于标记的酶应符合:1.酶的活性要强,催化反应的转化率高,纯度高。
2.易与抗体或抗原偶联,标记后酶活性保持稳定,且不影响标记抗原与抗体的免疫反应性。
3.作用专一性强,酶活性不受样品中其他成分的影响,受检组织或体液中不存在与标记酶相同的内源性酶或抑制物。用于均相酶免疫测定的酶还要求当抗体与酶标抗原结合后,酶活性可出现抑制或激活。
4.酶催化底物后产生的产物易于判断或测量,方法简单易行、敏感和重复性好。
5.酶、辅助因子及其底物对人体无害,酶的底物易于配制、保存,酶及其底物应价廉易得。
(二)常用的酶
1.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目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应用最广泛的标记用酶。由无色的糖蛋白(主酶)和亚铁血红蛋白(辅基)结合而成的复合物。辅基是酶活性基团,而主酶则与酶活性无关,HRP的纯度用RZ(HRP分别在403nm和275nm处的吸光度比值)表示,RZ值应大于3.0。
RZ值仅说明血红素基团在HRP中的含量,并非表示HRP制剂的真正纯度,而且RZ值高的HRP并不意味着酶活性也高,RZ值与酶活性无关。
酶活性以单位U表示:即1分钟将1μmo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酶变性后,RZ值不变但活性降低,因此使用酶制剂时,酶活性单位比RZ值更为重要。
2.碱性磷酸酶(AP):大肠杆菌来源的AP分子量80kD,酶作用最适pH为8.0;小牛肠黏膜AP分子量为100kD,最适pH为9.6;后一种AP的活性高于前者。
3.β-半乳糖苷酶(β-Gal):β-Gal来源于大肠杆菌。因人血中缺乏此酶,以其制备的酶标志物在测定时不易受到内源性酶的干扰,从而提高特异性,被用于均相酶免疫测定。
(三)常用的底物
1.HRP的底物
(1)邻苯二胺(OPD):是HRP最为敏感的色原底物之一。OPD在HRP的作用下显橙黄色,加强酸如硫酸或盐酸终止反应后呈棕黄色,最大吸收峰在492nm波长。OPD应用液稳定性差,易变色,需新配制后在1小时内使用,显色反应过程需避光,而且具有致癌性。
(2)四甲基联苯胺(TMB):TMB经HRP作用后变为蓝色,加入硫酸终止反应后变为黄色,最大吸收峰波长450nm。TMB稳定性好,成色无需避光,无致突变作用,是目前ELISA中应用最广泛的底物。缺点是水溶性差。
(3)其他:5-氨基水杨酸(5-ASA)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
2.AP的底物
常用对-硝基苯磷酸酯(p-NPP),p-NPP经AP作用后的产物为黄色对硝基酚,最大吸收峰波长为405nm。
3.β-半乳糖苷酶(β-Gal)的底物
常用4-甲基伞酮基-R-D半乳糖苷(4-MUU),酶作用后,生成高强度荧光物4-甲基伞形酮(4-MU),其敏度性较HRP高30~50倍,但测量时需用荧光计。
二、酶标记抗体或抗原
(一)酶标记抗体或抗原的制备
标记方法应符合:技术方法简单、产率高,且重复性好;标记反应不影响酶和抗原或抗体的活性;酶标志物稳定,应避免酶、抗体(抗原)以及酶标志物各自形成聚合物等。
1.戊二醛交联法:同源双功能交联剂。
(1)一步法:连接AP。
①优点:操作简便、有效,重复性好。
②缺点:交联时分子间比例不严格,大小不一,影响效果。
(2)二步法:连接HRP。
先将HRP与戊二醛作用,透析除去戊二醛,在pH9.5缓冲液中再与抗体作用而形成酶标抗体。
优点:酶标志物质量较均一,标记效率也较一步法高。
2.改良过碘酸钠法
HRP标记抗体或抗原的最常用方法。
(二)酶标记物的纯化及鉴定
常用的纯化方法有葡聚糖凝胶G-200/G-150过柱层析纯化和50%饱和硫酸铵沉淀提纯等。
常用免疫电泳或双相扩散法进行鉴定。
1.出现沉淀线表示酶标记物中的抗体(抗原)具有免疫活性。
2.沉淀线经生理盐水漂洗后,滴加酶的底物溶液,若沉淀线上显色,则酶标记物中的酶活性仍保留。
三、固相载体
除均相酶免疫测定外,各种非均相酶免疫测定反应最后都需要分离游离和结合的酶标记物。
固相抗体或抗原就是把抗体或抗原结合到固相载体的表面上,是酶免疫技术中将游离和结合的酶标志物迅速分离的最常用方法。
(一)固相载体的要求 结合抗体或抗原的容量大;可将抗体或抗原牢固地固定在其表面,经长期保存和多次洗涤也不易脱落;不影响所固定的抗体或抗原的免疫反应性,而且为使反应充分进行,最好其活性基团朝向反应溶液,固相方法简便易行,快速经济。
(二)固相载体的种类和选择
1.塑料制品:聚苯乙烯塑料最常采用。抗原或抗体以非共价或物理吸附方式结合到此载体上。
主要缺点是抗体(抗原)结合容量不高、固相抗体(抗原)脱吸附率较高且不均一,孔间变异大,重复性差,从而影响测定的灵敏度、精确度及检测范围。
目前采用非共价和化学偶联共价吸附方法进行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可改善上述缺点
2.微粒:易与抗体(抗原)形成化学偶联,且结合容量大。均匀地分散到整个反应溶液中,因此反应速度快。可制成磁化微颗粒。自动化检测中常用。
3.膜载体:常有硝酸纤维素膜(Nc)、玻璃纤维素膜及尼龙膜等通过非共价键吸附抗体(抗原),广泛用于定性或半定量斑点ELISA的固相载体。
(三)包被与封闭
1.包被:将抗原或抗体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过程。普遍使用的聚苯乙烯载体,将抗原或抗体溶于缓冲液(常用为pH9.6的碳酸盐缓冲液)中,加于ELISA板孔中4℃过夜。包被好的固相载体在低温可放置一段时间而不失去免疫活性。
2.封闭:包被的蛋白质浓度过低,固相载体表面不能被此蛋白质完全覆盖,其后加入的血清标本和酶结合物中的蛋白质也会部分地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最后产生非特异性显色致本底偏高,在这种情况下,需用1%~5%的牛血清白蛋白或5%~20%小牛血清再包被一次,消除此干扰,此过程称为封闭。
第二节 酶免疫技术的分类
包括两种:
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用于组织切片或其他标本中抗原的定位。
酶免疫测定技术(EIA):用于液体标本中抗原或抗体的定性和定量。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后是否需将结合和游离的酶标志物分离,EIA一般可分为均相和异相两种类型。
一、均相酶免疫测定
利用酶标志物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后,标记酶的活性会发生改变的原理,可以在不将结合和游离酶标志物分离的情况下,通过测定标记酶的活性的改变,而确定抗原或抗体的含量。该法主要用于小分子激素和半抗原(如药物)的测定,均相法的优点是适合于自动化测定,但反应中被抑制的酶活力较小,需用灵敏的光度计测定,反应的温度也需严格控制。
(一)酶放大免疫测定技术(EMIT)EMIT的基本原理是半抗原与酶结合成酶标半抗原。当与抗体结合后,所标的酶与抗体密切接触,使酶的活性中心受到影响而活性被抑制。反应后酶活力大小与标本中的半抗原量呈一定的比例,从酶活力的测定结果就可推算出标本中半抗原的量。
(二)克隆酶供体免疫分析(CDEIA)DNA重组技术可分别合成某种功能酶(如β-D半乳糖苷酶)分子的两个片段,大片段称为酶受体(EA),小分子称作酶供体(ED),两者单独均无酶活性,一定条件下结合形成四聚体方具酶活性。克隆酶供体免疫测定(CDEIA)的反应模式为竞争法。
标本中的抗原和酶供体(ED)标记的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竞争结合,形成两种抗原抗体复合物。ED标记的抗原与抗体结合后由于空间位阻,不再能与酶受体(EA)结合,而游离的ED标记的抗原上的ED可和EA结合,形成具有活性的酶,加入底物测定酶活性,酶活力的大小与标本中抗原含量成正比。
二、异相酶免疫测定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标记免疫测定技术。
(一)异相液相酶免疫测定 主要用于检测样品中极微量的短肽激素和某些药物等小分子半抗原。酶标志物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且无放射性污染。
1.平衡法:将待测样品抗原、酶标抗原及特异性抗体进行一次性温育,待反应达平衡后,测定离心沉淀物(酶标抗原抗体复合物)中加入酶底物液后的呈色吸光度值。
2.非平衡法:先将样品(或标准品)与抗体混合反应达平衡,然后加入酶标记抗原继续温育一段时间,测定离心沉淀物(酶标抗原抗体复合物)中加入酶底物液后的呈色吸光度值。
(二)固相酶免疫测定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第三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一、基本原理
把抗原或抗体结合到固相载体表面,测定时将受检样品和酶标记抗原或抗体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或抗体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洗去未结合成分;加入底物后,底物被固相载体上的酶催化变成有色产物。故:
①固相的抗原或抗体;
②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
③酶反应的底物三种试剂为反应必备。
二、方法类型及反应原理
(一)检测抗原的方法
1.双抗体夹心法:属于非竞争结合,检测抗原最常用的方法,检测含有至少两个抗原决定簇的多价抗原。原理是先将特异性抗体与固相载体连接;加入待测标本,形成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再加入酶标抗体形成双抗体夹心,洗涤;加底物显色,根据颜色反应的程度进行该抗原的定性或定量检测。
如血清标本中有类风湿因子(RF)存在,则可出现假阳性反应,因为RF是一种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它能与多种动物的变性IgG的Fc部分结合,因此RF就可作为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之间的桥接抗原。
双抗体夹心法只适用于二价或以上的较大分子抗原的测定,不能用于小分子半抗原的检测。
2.双位点一步法:针对抗原分子上两个不同且空间距离较远的决定簇,包被使用一种单抗,酶标记使用另一种单抗。测定时将待测抗原和酶标抗体同时加入,温育、洗涤,加入底物显色。若待测抗原浓度过高时,过量的抗原可分别同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结合而抑制夹心复合物的形成,出现钩状效应,显色降低,甚至假阴性。必要时可将标本经过适当稀释后重复测定。
3.竞争法
用于测定小分子抗原,如药物、激素等。原理为先用抗小分子的特异性抗体包被固相,然后同时加入待测样本和酶标记的小分子,两种小分子竞争与固相上的抗小分子的特异性抗体结合,温育一定时间后洗涤,加入酶底物显色。
特点是:
①酶标记抗原与样品或标准品中的非标记抗原具有相同的与固相抗体结合的能力;
②反应体系中,固相抗体和酶标抗原是固定限量,且前者的结合位点少于酶标记和非标记抗原的分子数量和;
③免疫反应后,结合于固相载体上复合物中被测定的酶标抗原的量(酶活性)与样品或标准品中非标记抗原的浓度成反比。
(二)检测抗体的方法
1.间接法:最常用的方法,属非竞争性结合试验。原理:将抗原包被在固相载体上,加入待测样本形成固相抗原-受检抗体复合物;经温育洗涤后,加入酶标二抗,常用羊抗人IgG,在固相上即形成固相抗原-待测抗体-酶标抗抗体复合物,加入底物后根据显色的深浅确定待测抗体含量。多用于检测IgG类型抗体。
2.双抗原夹心法
此法可检测各类抗体,因此双抗原夹心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要高于间接法。其原理及操作步骤类似双抗体夹心法,也可采用一步法。由于机体产生抗体IgG的效价有限,一般不会出现钩状效应。
临床上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测定常用此法。
3.竞争法
一般抗体检测是较少采用,当相应抗原材料中含有与抗人IgG反应的物质,而且不易得到足够的纯化抗原或抗原的结合特异性不稳定时,可采用这种方法测定抗体,目前临床运用较多的是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的检测。
竞争抗体与待测抗体的特异性及亲和力越接近,则测定的可靠性越强。
4.捕获法又称反向间接法
主要用于血清中某种抗体亚型成分(如IgM)的测定,最常用的是病原体急性感染诊断中的IgM型抗体。原理:先将针对IgM的二抗包被于固相载体,加入待测标本,其中IgM类抗体可被固相抗体捕获,再加入特异性抗原,其与固相上捕获的IgM抗体结合后,加入酶标记特异性抗原的抗体,形成固相二抗-IgM-抗原-酶标记抗体复合物,加底物显色后,即可对待测标本中IgM是否存在及含量进行测定。
第四节 酶免疫测定的应用
几乎所有的可溶性抗原抗体系统均可用酶免疫测定检测。
均相酶免疫测定主要用于药物和小分子物质的检测。
非均相免疫测定中的ELISA在多种物质的检测中被广泛的使用。
实战演练
目前酶免疫技术中应用较广、提纯较简便的酶是
A.脲酶
B.碱性磷酸酶
C.葡萄糖氧化酶
D.辣根过氧化物酶
E.半乳糖苷酶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HRP是目前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标记用酶。
酶放大免疫测定技术(EMIT)主要用来检测
A.抗原
B.抗体
C.半抗原
D.不完全抗体
E.抗原抗体复合物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酶放大免疫测定技术(EMIT)主要用来检测半抗原。
以下关于酶标记抗体或抗原不正确的是
A.过碘酸盐氧化法只用于HRP的标记
B.未标记上的游离的抗体与酶标记抗体竞争固相上的抗原
C.制备的标记物无须纯化,因为游离的酶或未标记上的抗原或抗体成分在测定过程中被洗掉
D.制备的结合物需要纯化
E.标价物需要鉴定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每批制备的酶标志物都要进行质量和标记率的鉴定,质量鉴定包括酶活性和抗体(抗原)的免疫活性鉴定。常用免疫电泳或双相扩散法,出现沉淀线表示酶标记物中的抗体(抗原)具有免疫活性。沉淀线经生理盐水反复漂洗后,滴加酶的底物溶液,若在沉淀线上能显色,则表示酶标记物中的酶活性仍保留。也可直接用ELISA方法测定。
关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错误的是
A.属于液相和固相酶免疫测定
B.固相常用聚苯乙烯反应板
C.通过洗涤除去未结合成分
D.底物显色
E.既能定性又能定量分析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属于固相酶免疫测定。
酶免疫技术中最常用的固相载体是
A.聚氯乙烯
B.聚苯乙烯
C.硝酸纤维素膜
D.琼脂糖
E.尼龙膜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酶免疫技术中最常用的固相载体是聚苯乙烯。
酶免疫技术中悬浮在溶液中具有液相反应速率的固相载体是
A.聚氯乙烯
B.聚苯乙烯
C.硝酸纤维素膜
D.磁性微粒
E.尼龙膜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酶免疫技术中悬浮在溶液中具有液相反应速率的固相载体是磁性微粒。
将抗原或抗体固相化的过程称为
A.吸附
B.包被
C.封闭
D.标记
E.交联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将抗原或抗体固相化的过程称为包被。
ELISA技术中,最常用来检测抗体的方法是
A.双抗体夹心法
B.间接法
C.竞争法
D.捕获法
E.应用生物素和亲和素的ELISA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ELISA技术中,最常用来检测抗体的方法是间接法。
下列有关双位点一步法ELISA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使用针对同一抗原不同决定簇的两种单克隆抗体作为酶标抗体
B.一种单克隆抗体作为固相抗体,另一种作为酶标抗体
C.采用高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将提高测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D.可使标本和酶标抗体同时加入
E.标本中抗原过高时,会出现钩状效应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双位点一步法:在双抗体夹心法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双位点一步法。该法是针对抗原分子上两个不同且空间距离较远的决定簇的两种单克隆抗体,即包被使用一种单抗,酶标记使用另一种单抗。测定时将含待测抗原标本和酶标抗体同时加入进行反应,两种抗体互不干扰,经过一次温育和洗涤后,即可加入底物进行显色测定。但当待测抗原浓度过高时,过量的抗原可分别同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结合而抑制夹心复合物的形成,出现钩状效应(hook
effect),显色降低,严重时可出现假阴性结果。必要时可将标本经过适当稀释后重复测定。这是应用此法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ELISA技术中待测孔(管)显色颜色的深浅与待测抗原或抗体呈负相关的是
A.双抗体夹心法
B.双位点一步法
C.间接法测抗体
D.竞争法
E.捕获法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ELISA技术中待测孔(管)显色颜色的深浅与待测抗原或抗体呈负相关的是竞争法。
双位点一步法钩状效应产生是因为
A.标本中的抗原不纯
B.洗涤不充分
C.孵育时间过长
D.酶标抗体过量
E.标本中的抗原浓度过高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双位点一步法钩状效应产生是因为标本中的抗原浓度过高。
用一种标记物可检测多种与抗原相应的抗体的ELISA方法是
A.双抗体夹心法
B.间接法
C.竞争法
D.双抗原夹心法
E.双位点一步法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用一种标记物可检测多种与抗原相应的抗体的ELISA方法是间接法。
关于ELISA竞争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只用于检测抗原
B.待测成分优先于酶标记物与固相结合C.被测物含量多则标记物被结合的机会少
D.待测管显色颜色越淡表示被测物含量越少
E.只用于检测抗体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关于ELISA竞争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被测物含量多则标记物被结合的机会少。
ELISA间接法中固相上包被的是
A.抗体
B.不完全抗体
C.抗原
D.抗抗体
E.酶标抗体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ELISA间接法中固相上包被的是抗原。
临床上检测IgM抗体常用的ELISA方法是
A.双抗体夹心法
B.间接法
C.竞争法
D.双抗原夹心法
E.捕获法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捕获法,又称反向间接法。主要用于血清中某种抗体亚型成分(如IgM)的测定,目前最常用的是病原体急性感染诊断中的IgM型抗体。
酶免疫技术分为两类酶免疫测定,它们是
A.均相和异相
B.固相和液相
C.酶免疫组化和酶免疫测定
D.均相和固相
E.异相和液相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酶免疫技术分为两类酶免疫测定,它们是酶免疫组化和酶免疫测定。
ELISA一般不用于检测
A.病原体及其抗体
B.Ig、补体、肿瘤标志物等蛋白质
C.非肽类激素
D.药物
E.半抗原
『正确答案』E
设计:对医学研究来说,设计实际上是指制定周密的医学研究计划,通常包括调查设计和实验设计。
1、调查设计一般包括专业设计和统计设计。统计设计包括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计划。搜集资料的计划在整个设计中占主要地位,一般包括:(1、明确调查目的和确定研究指标;(2、确定研究对象和观察单位;(3、选择调查方法;
(4、决定采取的调查方式;(5、设计调查项目和调查表;(6、样本含量估计。本文章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探讨血压管理对脑出血预后的的影响。研究指标为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入院1周、2周、3个月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css)及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神经功能评分。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210例,男132例,女78例,年龄(60.3±4.2)岁,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卒中诊断标准。并经CT、MRI明确诊断,入院
时平均出血量(14.78±4.78),排除既往有卒中史且有明显后遗症者$有其他颅内病变及并发其他影响肢体运动、共济功能及言语功能的疾病,影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患者也除外。样本含量适当是抽样调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应根据a等计算允许误差的最小样本量,从而确定n所需样本量而不是随机指定。
2、实验设计要严格尊循3个原则,即对照、随机和重复原则。本实验研究组(105例)给予规范化血压控制治疗;对照组(105例)给予传统血压治疗。但实验称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2 年12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此处不够谨慎,因为研究对象是患者,首先患者疾病比较复杂,可能并发多种疾病,如糖尿病、脑动脉瘤等,对脑出血的复发及预后均有影响,可重复性差,应绝对控制这些因素。且在临床试验中无论是研究人员或是受试者,都可能为某种原因有意无意的给试验结果带来偏倚,应采用盲法尽量减少此种偏倚。
搜集资料:即选择得到资料的最佳途径和获取完整、准确、可靠资料的过程,但此试验按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css)及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神经功能评分,具有主观性,给试验结果带来偏倚。
整理资料:其目的是将搜集到的原始资料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进一步计算统计指标和深入分析。资料整理前在次审查,无误后设计分组。
分析资料:根据研究设计的目的、要求、资料的类型和分布特征选择正确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常常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进行统计描
述,即计算统计指标,如平均值等;二是进行统计推断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部分。此实验处只给出了整体的对比,未给出具体单项对比数据可能不够呢详细。且此表格尚需要进一步完善应给出具体的卡方值,表达可能会更清楚详细。
1 研究对象
测试对象为2005级临床医学系323名学生,共11个班,分成4个大班上课。采用王保捷主编的第4版《法医学》教材,由4位高年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考试时间为120min,闭卷考试,考场纪律严明,无违反考场纪律现象。试卷评判主要由授课教师负责,力求评判公正、客观,避免无关因素干扰。试卷成绩为统计分析依据。
2 试题组成及学生得分情况
各任课教师按教学大纲要求出题,由2名教师负责命题过程及筛选组织试题。试题覆盖法医学教材各部分知识。整张试卷由6部分组成: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问答题和综合分析题。每一大题的编排顺序均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这样编排可以稳定学生考试时的紧张情绪,使其沉着答题。试卷考试题组成及其学生得分情况见表1。
3 考试质量分析
3.1 学生成绩频数分布
从统计的成绩来看,此次考试成绩总体比较好,参加考试的人数为323人,只有1名学生不及格,最低分为55分,最高分为95.5分,相差40.5分,平均分数为84.31分,标准差为9.42,考试成绩主要集中在77-87分之间,经正态性检验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学生成绩频数分布见表2。
3.2 试题难度、区分度和信度
试题难度、区分度和信度是评价试卷质量的主要指标[1,2]。其中难度可以衡量考试难易程度,通常用全体考生作出正确回答的百分比表示。由于本次考试考生众多,我们采用“两端法”计算,即把323份试卷按高分到低分排列,从高、低两段各取27%的试卷,分别求出高分组和低分组的难度,二者除以2为总体难度。区分度是试卷对考生成绩优良的鉴别程度,即区分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的能力,常采用“两端法”计算,等于高分组和低分组的难度之差。信度即考试的可靠性,指考试结果的稳定程度。本次试题难度、信度和区分度分别为0.79、0.69和0.27。
4 讨论
本次试题基本涵盖法医学教材的所有内容,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极少部分试题为非授课内容,要求学生自学掌握。试题既注重考查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同时又关注学生法医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法医学知识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法医学知识的灵活性、多样性,综合分析题注重考查法医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共43道,学生必须在2h内完成,试题份量较充足,要求学生对法医学比较熟悉并具有一定分析应用能力。从考试情况看,全部学生按时交卷,没有学生因为时间不够而影响考试成绩,说明试题量与时间安排比较合理。在试题层次方面,包括记忆、理解和综合分析应用等,能较准确反映学生全面掌握和分析应用法医学知识的能力。
这次考试成绩总体良好,考试平均成绩为84.31分,考试成绩主要集中在77-87分之间,分数近似正态分布。一般认为,设计合理的试卷成绩分布应当呈现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而不应当呈现正偏态或负偏态分布[3]。但是,这也要具体分析,成绩分布模型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比如学生群体的大小和抽样误差;学生的整体素质、学习认真刻苦和教师的积极施教;教师评定成绩的标准。这次试题难度为0.79,属中等难度,这也使学生成绩稍微偏向高分段,分数分布近似正态分布。试题区分度0.27,属中度,一般认为区分度大于0.35的试题较好,在0.15~0.35之间的试题属中等,小于0.15的试题较差。试题信度0.63,也属于中等。通常0.8<信度≤0.9信度好;0.6<信度≤0.8,一般;信度≤0.4,较差。期望以后通过加大题库量以减少抽样误差,完善标准化考试以减少测验误差,以及加强评分的客观性等手段提高试题信度。本次试题指导思想明确,设计较合理,符合教学大纲精神,是一套较优秀的测试题。
通过对试卷综合分析,发现大多数考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对记忆、理解类考题,答对率高,而对实际分析应用类试题,答对率较低。说明学生学习过程仍以死记硬背为主,没有对教材认真研究分析,知识联系面窄,未养成独立思考分析及逻辑推理的良好习惯。另外,学生对选择题的某些干扰因素不能正确识别,错选答案,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这一问题。这种现象提醒我们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调整教学形式。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翟建才[4]归纳美国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有:小组讨论(Small group discucsion),讲课或课堂讨论(Lecture or seminor),实验室学习(Laboratory),案例讨论(Case studies),电脑教学(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独立学习(Independentstudy),这些方法应用频率均在85%以上。教师应该主动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对重点和难点进行实际案例讲解分析,避免说教式和照本宣科式的被动灌输教学。教师还要让学生掌握法医学基础知识,注重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环节,不仅能衡量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范围和程度,也可反映教师教学质量和存在的问题。通过考试成绩分析,还可以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因此,认真分析总结,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次试卷中有1道综合分析题,涉及法医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很多学生答错,而且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都答错。我们分析,原因可能是学生因为教学中没有参加实际尸体解剖及案发现场,对这部分知识缺乏感性认识,答题时候不能排除干扰因素,正确答题;或者由于安排的课时少,教师在授课时过分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没有讲透这部分知识,导致学生未能正确理解和吸收。试卷分析也是评价试卷质量的重要方法,为有效提高命题的质量提供依据,帮助教师剔除陈旧和无用试题,避免试题出现偏题或怪题,使题库更具有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田考聪,彭斌.试卷质量定量分析统计中的几个参数及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4,3(4):52-54.
[2]刘新平,刘存侠.教育统计与测量导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5-76.
[3]张国才.学生学习成绩负偏态分布的合理性[J].江苏高教,2002(2):59-61.
关键词:MSECS 考核方式 外科学
全科医学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面向街道、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学人才,他们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掌握过硬的临床技能,以便从事基层医疗工作。传统医学教学和考核方式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和考核,而忽略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已难以适应当前医学教学要求。随着医患关系的紧张和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操作的机会进一步减少;以至于大量医学生毕业后感到无所适从,很长时间都无法融入临床一线工作,甚至部分学生难以通过临床执业医师技能考试而无法执业。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和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如何依据社会需求,将新的考核方法融入日常教学,培养出真正能满足临床一线需求的新型应用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多站点考试(Multiple Station Examination of Clinical Skills,MSECS)是上世纪70年代R.Harden等提出的一种客观评价临床能力的方法;其通过多个模拟考站对医学生基础知识、操作技能等方面实施考核,评估学生的临床技能。目前MSECS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在评估医务人员临床理论与操作技能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探索将MSECS应用于2009级临床医学全科医学专业学生外科学教学,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校2009级全国统一高考录取临床医学全科医学专业86名,随机选择43名作为实验组(A组),剩余43名作为对照组(B组)。组间年龄、性别、入学成绩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实验组(A组)采用MSECS考核法,对照组(B组)采用传统考核法;总分60分合格。
1.2.1传统考核法。实践成绩(30%)+理论考试成绩(70%),实践成绩由带教老师按百分制打分后乘以30%,理论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考试后乘以70%。
1.2.2 MSECS考核法。分为病史采集和查体、病例分析、外科学基础三大站点。病史采集和查体采用标准化病人(teacheras standardized patient, TSP)考核,各占10分;标准化病人依据态度、医患沟通能力等综合评价,占10分;病例分析考核“急腹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占20分;外科基础分器械认识及打结、外科洗手、消毒铺巾、穿戴无菌衣及无菌手套、切开缝合或外科换药(二选一)五个部分,各占10分。
1.3观察指标
1.3.1在考试结束后立即完成调查表,汇总后与总成绩、合格率一起统计和比较(见表1)。
1.3.2毕业一年后,电话随访临床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结果并进行统计和比较(见表2)。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tata12.0(College Station, Texas USA, 12.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 s表示、t检验;检验水准为P=0.05,双侧检验。
2结果
2.1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问卷比较(见表1)。
2.2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考试成绩比较(见表2)。
3讨论
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非常重视处理临床问题的综合能力。外科学教学的目标是“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无菌观念、基本功,促使学生掌握解决病人问题的外科操作技术和能力”。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以理论教学为重点,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医学生临床实践操作的机会较少,基本操作技能差,以至很多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长时间都难以胜任临床一线工作。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外科学教学评估方法对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MSECS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的一种临床能力评价方法,通过多个模拟站点对考生基础知识、临床操作技能等实施考核,评估考生的临床综合技能。MSECS能调动医务人员动手积极性、提高操作技能,在评估医务人员临床理论与操作技能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
3.1 MSECS场景更真实、知识更全面
传统考核多注重理论,与临床技能脱节,难以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利于培养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而MSECS作为一种客观、有序、有组织的考核框架,考查范围更全面、考查内容更细化。MSECS不仅要求考生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在真实临床环境中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实践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MSECS全面考核了医学生的综合水平。一方面,通过(standardized patient, SP)模拟真实的临床环境,克服了笔试考试死记硬背的弊端。另一方面,通过SP与考生在问诊、查体等过程中的直接接触,对考生语言交流能力、沟通能力进行全面考查,提高了考生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意识,有利于以后缓解医患矛盾。
3.2 MSECS考核更公平、内容更丰富
近年来,由于患者的自我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临床考核中很难保证考生能接触相同的病例;同时由于患者病情和性格差异,即使能接触相同病例,也可能会造成不同的考试结果,容易导致考核欠公平。而MSECS中SP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临床病例缺乏与教学考试需求之间的矛盾。不仅使患者的相关权利得到维护,降低了医患矛盾的发生,也保证了临床教学和考试的公平性、多样性,教学、考核内容更丰富,保证了教学质量。
本研究是我们对MSECS考核的一次尝试。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考核绝对成绩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两组及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MSECS更侧重于综合能力的考核,对考生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有关。实验组学生在一年后临床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合格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也间接支持这一观点。但本研究人数少、时间短,还存在很多不足;如SP的设立。通常,为了防止SP使用医学术语提示考生,标准的SP最好能来源于非医学背景;但由于需要长期的培训和高昂的费用,我们采用培训本院青年医师承担SP。
总之,我们将在以后外科学教学中逐步完善MSECS考核的各个环节,包括SP和带教老师培训,站点的科学化设立等,使MSECS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提高我院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医学人才;为医学生毕业后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作准备。
参考文献:
[1]李梅,路会侠.OSCE在提高临床技能教学质量中的应用[J].大理学院学报,2010,(06):88-90.
[2]Burch VC,Nash RC,Zabow T,et al.A structured assessment of newly qualified medical gTaduates[J].IVied Educ,2005,39(07):723.
[3]高想,毛荣,孙福荣.多站点考核在外科实习医师出科考试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04):11-12.
[4]孙怡,王颖,李蔚.客观结构化考试对医学生临床技能的评估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02):86.
[5]董文菊,汪森芹.OSCE在全科护士培训考核体系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3,(07):30-32.
[6]涂文记,赵峻,潘慧.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医学生实习前综合测评中的应用[J].协和医学杂志,2014,(01):116-119.
【医学考试总结】推荐阅读:
医学三基考试12-14
康复治疗技术考试(基础知识_1.康复医学概括)总结09-12
皖南医学院考试06-19
预防医学考试作业10-27
人文与医学考试答案12-24
重症医学主治医师考试06-28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09-22
预防医学考试试题12-09
2023年医学临床三基知识考试06-02
医学统计学考试题库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