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课文翻译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项脊轩志课文翻译(推荐8篇)

项脊轩志课文翻译 篇1

课文语段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启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l.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凭几学书 几:茶几

B.述诸小妹语曰 述:转述

C.且何谓阁子也? 且:那么,还有

D.今已亭亭如盖矣 盖:古称伞

2.对下列句中的“归”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妻来归 ②吾妻归宁

A.意思相同,都表示“女子出嫁”。

B.意思不同,①表示“出嫁”,②表示“回娘家”。

C.意思相同,都表示“女子回娘家”。

D.意思不同,①表示“回娘家”,②表示“出嫁”。

3.对下列句中三个“其”字指代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后六年 ②其后二年 ③其制稍异于前

A.①吾妻归宁 ②吾妻死 ③南阁子

B.①吾妻归宁 ②吾妻死 ③整治后的南阁子

C.①吾妻来归 ②室坏 ③南阁子

D.①吾妻来归 ③吾妻死 ③整治后的南阁子

4.对“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所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一句是个主谓句,其主语“枇杷树”承前而省,“植”是谓语,“手”是名词作状语,指妻子亲手栽种。

B.“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如同一个特写镜头,写出作者睹物思人,以枇杷树寄托对亡妻的缅怀和眷恋之情。

C.由枇杷树想到妻子,“手植”是楔机,表现丧偶之痛,思念之深。“已”字是关键。

D.枇杷树在这里有象征意义,“亭亭如盖”象征了自己对亡妻排遣不开的`浓浓恋情。

5.这两段文字,写到有关亡妻的几件事:“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植枇杷”,对这种写作的安排,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文已忆及祖母和母亲,这里忆及妻子,以补先前写作之缺憾。

B.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可表怀念亡妻之意。

C.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

D.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

参考答案

项脊轩志. 篇2

教学目标:整体把握课文,体味其中或喜或悲的感情。

能力要求:培养理解、领悟、欣赏、评价古代散文的能力。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作者善于捕捉生活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体味。

学法指导:梳理全文思路,领会作者情感,把握.写作特点,欣赏朴实文风。

教学步骤:

一 检查背诵情况,单人背,集体背相结合。

二 检查词类活用掌握情况。

1 雨泽下注 下 名次作状语 向下

2 使不上漏 上 名词作状语 从上

3 东犬西吠 西 名词作状语 向西

4 乳二世乳 名次作动词 用乳汁喂养

项脊轩志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教学难点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鉴赏文言的能力。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自制“项脊轩”图片。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2.研习并背诵第一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背影》,几十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感人至深。孟郊的一首《游子吟》唱出了无限的亲情,千古流传,亲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被世人称为“今之欧阳修”的归有光的饱含深情的散文名篇《项脊轩志》。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嘉靖(明世宗年号)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车马的机构的长官)。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反对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的复古派,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

合”,反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的感情。他的作品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艺术感染力。著有《震川集》。2.《项脊轩志》简介

本文选自《震川集》,有删节。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有追念祖先之意。轩,指小室;志,就是“记”的意思。作者借一阁以睹三代的遗迹,睹物怀人,笔墨极清淡而感情极浓挚,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

三、整体感知课文,研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项脊轩”图片投影,并播放配乐朗读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学生跟录音带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3.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字音、断句,读出语气。

出示投影: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尘泥渗漉(shânlù)余稍微修葺(qì)垣墙周庭(yuán)旧时栏楯(shǔn)偃仰啸歌(yǎn)冥然兀坐wù 万籁有声(lài)4.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一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

出示投影:

注意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雨泽下注:下,往下,向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注”的状语。

②余稍微修葺:葺,本义是用茅草盖屋顶,引申为修理房屋。

③垣墙四周:垣墙,名词活用作动词,“砌上垣墙”,“垣”也是“墙”的意思。

④亦遂增胜:胜,光彩,美观。⑤小鸟时来啄食:食,名词,食物。⑥珊珊可爱:珊珊,同“姗姗”,本形容女子行走时缓慢从容,这里形容树影婆娑摇曳的样子。

5.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1)问:文章开篇一个判断句,何以言其“旧”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着一“旧”字,一开头就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怀。(2)问: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项脊轩呢? 明确:两个方面——修缮前,修缮后。

(3)问:修缮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修缮前的项脊轩有三个特点: 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寥寥数笔,点出了项脊轩的特点,同时在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一种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为后文修缮后的样子作反衬。(4)面对破旧的小屋,作者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明确:作者对小屋“稍为修葺”,弥补了破旧漏雨的缺陷。“辟窗筑墙”,弥补了昏暗阴凉的缺陷。“杂植兰桂竹木”,弥补了零落残败的缺陷。又用“借书满架”弥补了小屋狭小、冷寂的缺陷。使小屋变得明亮、幽雅。(5)修缮后的小屋有何特色?作者的情怀怎样? 学生讨论后,明确:修缮后小屋具有三个特点:

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幽雅——“借书满架”“桂影斑驳”

安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可喜”的情感。(6)作者细心雕琢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为何如此渲染? 明确: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珊珊,小鸟时鸣。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

作者渲染如此清幽的境界,体现了作者的安详、宁静,表达了作者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7)小结本段内容,引导学生背诵。

本段写作者的“喜”,为略写,具体内容如下: 1.祖传老屋 2.整旧若新 3.环境宜人 4.自得其乐

(8)教师范背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背。

四、课堂练习

出示投影:

翻译下列语句。

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3.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参考答案:

1.(这是)已有百多年的老屋子,灰尘泥土往下漏,雨水也往下流。2.借来各种书籍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

3.十五的夜晚,皎洁的月光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清风吹来,树影晃动,婆娑摇曳,十分可爱。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整体感知,诵读全文,重点研习第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对“旧南阁子”的深情,以及作者亲手修缮、身处其中的自得其乐之情,使读者也随之陶醉于清静幽雅、鸟语花香的可喜之境中。

六、布置作业

1.熟背第一自然段。

2.完成练习题一、二中的相关内容。3.预习后面文段。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并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抽查若干名学生单独背诵。2.全体学生齐背。

二、研习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一位同学饱含深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2.学生自读、自译第二自然段,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出示投景:

(一)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渎音。

迨诸父异爨(dài cuàn)客逾庖而宴(páo)鸡栖于厅(qī)家有老妪(yù)先大母婢也(bì)先妣(bǐ)呱呱而泣(gū)以手阖门(hã)

持一象笏至(hù)令人长号(háo)

(二)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东犬西吠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已为墙 已,副词,然后,以后

(3)凡再变 再,两次,数词报(4)乳二世 乳,名词活用作动词,“喂奶”

(5)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6)大母过余曰 过,动词,探视,看望

(7)比去 比,介词,等到(8)顷之 之,衬音助词,没有实义

3.学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用“多可喜”收束上文,又用“亦多可悲”开启下文。(2)第三自然段写了哪几件事?共出现了哪些人物? 明确:三件事,叙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共出现了诸伯父、乳母、先母、大母等人物,重点追忆祖母和母亲。

(3)这三件事都是写“悲”,情感的表达上是否一致? 明确:不一致。写分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是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令人长号不自禁”,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内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楚。

(4)本段最后一句,作者的感情似汹涌的潮水奔泻而出。请结合作者的生平思考,为何祖母平平常常一句话,会使作者“长号不自禁”呢?和全文的风格是否一致? 明确:祖母一句话,看似平常之语却蕴含极深的叮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作者阅历的丰富,作者的体会也愈加深刻,祖母之嘱,言犹在耳,而自己考场连连失意,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瞻顾遗迹”,怎不令人“长号不自禁”呢?此处作者虽是直抒胸臆,但由于作者在结构上的安排,构思的巧妙,由分家而忆母,再到追忆祖母,历历写来,渐渐营造出一个“悲”的氛围,直至悲不自胜,可谓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和全文融为一体。4.小结第二、三段内容,引导学生背诵。2段:承上启下

①叔伯分家

3段 ②妪忆母亲 “悲”

③追念祖母

5.教师范背第二、三自然段。6.学生分组,比赛背诵情况。

三、研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四段,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自译第四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

出示投影:

注意下列加点词的读音或意义。

(1)轩东故尝为厨 故,副词,以前(2)余扃牖而居(jiōngyǒu)

(2)久之 之,衬音助词,无实义(4)能以足音辨人 以,介词,凭借

(5)殆有神护者 殆,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也许。

3.问:本段是补叙,非常简略。写了几件事?如此点染有何作用?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后,明确:

“以足音辨人”和“轩四遭火而未焚”两件事。“能以足音辨人”轻轻一点,照应前文。既突出了小轩的寂静清幽,又同分家后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使“竟日默默于此”显得非常合理。接着,又写小屋四次遭火而未焚,更表达了作者对小屋的深厚感情。

4.教师引导学生背诵第四自然段。

四、课堂练习

出示投影:

(一)背诵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各题。1.全段共分几层?概括各层大意。

2.本文记叙感情的脉络十分清楚,文段在“多可悲”的统摄下,叙述家境日下时,仅用“,”作客观的记述,寄寓了深长的感叹。而在回忆先母,说明母爱难忘时,已是“,”了。这时虽情动于衷,不过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再后面回忆祖母,说明对遗教的不忘时,就“ ”了,情如潮水,奔泻而出。

参考答案:

1.分三层,先写家业衰落变迁,次写对母亲的回忆,三写对祖母的怀念。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令人长号不自禁”。

(二)下面文段是原文中的第五段,本文选入时已删去,现补出来,读一读,完成文后各题。

项脊生①曰:“蜀清守母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②。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③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④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⑤,谓有奇景⑥。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注:①项脊生:归有光自称。

②“蜀清守母穴”句:古代四川有个妇女叫清,她丈夫发现了一个产丹砂的矿穴,开采后获得巨利。丈夫死后,清继夫业,别人不敢侵犯。秦始皇后来为

她筑了一个“女怀清台”,以示表彰,事见《史记•货殖列传》。

③昧昧:不明,即名声未显于天下。

④区区:小的意思。

⑤扬眉瞬目:扬眉眨眼,形容得意时的情状。

⑥谓有奇景:认为小屋中自有不平凡的景物。谓,认为。

思考题:

(1)两处用典,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作者自比“坎井之蛙”有何意图?(3)为何选入课本时被删去? 参考答案:

(1)作者运用蜀清和诸葛两个典故,隐隐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虽然目前寂寂无名,但如辛勤耕耘,或许会像蜀清和诸葛孔明一样得到重用。

(2)身居陋室而自谓发现奇景,夹杂着作者自嘲、自叹和自尊的情感。自比“坎井之蛙”也表现出了自己生不得志的感慨。

(3)本段文字只是作者的感慨,虽然也紧扣小轩,但和整体内容略有不同,抒发的情感也和全文不一致,故被删去。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写与轩有关的人和事,重点描写了作者的“亦多可悲”之情,虽为日常琐事,却情真意切,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令人读之而动容落泪,“事细而情

深”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六、布置作业

1.熟背二至四自然段。

2.预习最后两小节文字,并背诵。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赏析本文最后两节文字。2.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

1.个人单独背诵二至四段。2.分小组,互相监督背诵。3.抽查最后两节的背诵。

二、品读最后两节,体悟作者念妻的哀思 1.齐读最后两段。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5段为附记,集中描写了夫妻在轩中生活的片断,写了哪几个片断? 明确:“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和“归而述诸小妹语”。平常至极,但音容笑貌尽现,可见妻子留给作者的印象之深刻。②第一个片断的描写,两个虚词“或”与“时”,有何妙用? 明确:一个“时”表明经常,两个“或”字表明了两人亲密的关系。有问就有答,有学必有教。虽只有简短的一句交代,但读来仿佛从字里行间听到了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相敬相爱,甜言蜜语,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又是多

么深挚的感情。

③好景不长,妻子的早逝给作者留下了极大的愁苦和哀思,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明确:只用了七个字“吾妻死,室坏不修”,就这一句淡淡的交代,就把作者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那份情感宣泄而出。当年的项脊轩是那样的窄小破旧,但作者却兴趣盎然,亲自修葺和美化,虽居陋室,却其乐无穷,大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感慨;而今屋坏却不修,自然是物虽在人已亡,睹物思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伤感,深寓其中。

3.文章结尾余韵徐歇,悠悠不尽,诗意无穷,试赏析。

明确:文章的结尾,托物抒情。睹物伤怀,物是人非。虽没有一个字涉及思念,但思念之情却表现得诚挚感人。看到枇杷树,并突出是妻当年“手植”,使人不由得想起当年的欢聚。项脊轩的欢声笑语,妻子的喁喁私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亭亭如盖”的树,仿佛亭亭玉立的身影。但这一切终是虚幻。物还在,人已去,空留一腔怅惘之情。结尾虽只一句话,却将归有光的全部由回忆引起的痛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叹,确实是惨恻隽永,感人肺腑。4.齐背第五、六自然段。

三、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1.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见解。2.教师点拨:

可以从文章分散的材料组织方面、抒情技法方面、细节描写等方面去分析。3.明确特色。

(1)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情线不断,形散神聚。

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①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归有光对于幼年的事情并非记得,是用乳汁喂养了归家两代人的老妪帮助他忆先母的。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没有印象,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②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借书满架„„人至不去”,这一段描写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好静、安详、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③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a.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

b.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c.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压力。一方面,这个家庭是官宦之家;另一方,归家已衰败和离析。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不令他伤心呢? ④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又怎能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呢? 总之,一根亲情线,无限的伤痛,贯穿文章始末。

(2)平凡之景,琐屑之事,普通之物——借景言事抒情,托物寓情。

文中写景、叙事、描物都与一个“情”字关联。

小屋环境——暗示家道的衰败。

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伯父分家——直接描写家道的衰落,抒发怀念母亲、追忆祖母的深情。

四次遭火——以往殆有神护,而今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

妻至轩中——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叙琐屑之事抒情,托普通之物寄情,处处不明写情,却满纸抒情淋漓,使人感慨万千。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难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表”。(3)毕肖的神情,感人的细节——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母亲最感人的细节是一个动作,“以指扣门扉”,一句话“儿寒乎?欲食乎?”老妪的转述,把母亲的关爱、呵护、问饥问寒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了出来。一个动作,一句话,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还有祖母的关怀疼爱、勉励期待,三言两语,感人至深,历久不忘。

五、课堂小结

文章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亦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琐细之事的叙述,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无论是结构上的精巧布局,还是表现手法的准确运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不事雕琢,自有风味”的朴素清淡的语言风格更令人回味无穷,是我们今后写抒情散文的典范,很有借鉴意义。

六、布置作业 1.熟背全文。

2.写一篇300~500字的文章,谈谈《项脊轩志》的抒情艺术。板书设计

备用资料

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之一——江苏昆山

在平坦辽阔的长江三角洲平原上,有—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上海与苏州两大城市之间,她的名字叫昆山。昆山有一座玉峰山,盛产一种石头,是中国“四

大名石”之一的昆石,昆山由此而得名。

昆山的戏曲文化:在600多年前,顾坚开创了昆曲。随着梁辰鱼、汤显祖、洪异、孔尚任等大批文人的加入,昆曲逐渐上升到了雅士文化的层面。今天,昆曲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山的政教文化:以顾炎武为代表。作为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顾炎武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昆曲这朵“幽兰”,一刚一柔成为昆山文化永恒的背景。

昆山的水乡文化:以周庄为代表。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的昆山市境内,建镇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周庄镇自古为泽国,南北市河、后港河、油车漾河、中市河形成“井”字形,因河成街,傍水筑屋。呈现一派古朴、明静的幽雅,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昆山的著名人士:顾炎武(号亭林,昆山有亭林公园和顾亭林纪念馆)归有光(号震川,“震川园”是为纪念这位昆山先贤而建造的)费俊龙(“神州”六号航天员)晚明小品文的杰出代表——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仕途不顺,嘉靖十九年(35岁)中举人。其后20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60岁)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隆庆四年任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以劳成疾,卒于南京。著有《震川文集》。

小品文是一个包含各种文学体裁和样式的复合概念,其艺术特征是由小见大,真实地表现世俗的日常生活。只有到了晚明时期,文人才自觉地创作小品文。晚明小品文呈现出与传统散文截然不同的风貌,洋溢着清新的时代气息。

归有光是明代第三个致力于描写家庭生活和日常琐事的作家。他的小品文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感染力极强,正体现了晚明小品文的特点。唐宋派

明代散文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主张学习唐宋文章的法度,但应有自己的特点,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拟古主张表示不满。唐宋派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较大的进步。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为宣传文学主张,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进一步肯定和提倡唐宋文,其书盛行海内,影响深远。唐宋派中散文成就最高的当推归有光。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课后练习一、二(见教材)

三、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对祖母的回忆尤其感人。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阉扉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此外。妻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

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不真切感人。总之,作者笔下的事都是小事,场面也是平凡的,但它们都是作者感受很深、历久不忘的,又是读者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可谓“事细而情深”。跟踪检测

一、基础知识(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渗漉(lù)偃仰(yǎn)呱呱坠地(guā)B.栏楯(shǔn)珊珊(shān)断壁颓垣(huán)C.扃牖(yǒu)异爨(cuàn)奴颜婢膝(bì)D.枇杷(pí)修葺(róng)如丧考妣(bǐ)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A.雨泽下注(流入)迨(等到)诸父异爨 客逾(越过)庖而宴 B.三五(农历每月十五)妪(婢女)每谓余曰 以手阖(关闭)门 C.墙往往(到处)而是 殆(大概)有神护者 其制(修建)稍异于前 D.室西连于中闺(内室)大类(很像)女郎也 而母立于兹(而且)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是第二人称的一项是()A.而母立于兹 B.久不见若影 C.汝姊在吾怀 D.先妪抚之甚厚

5.下列各句中的“然”与“室始洞然”中的“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B.吴广以为然

C.虽有稿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D.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二、语段阅读(8分,每小题2分)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日:“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说正确的—项是()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③一日,大母过余曰 ④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也 A.①②意思相同,③④意思不同 B.①②意思不同,③④意思相同 C.①②意思不同.③④意思不同 D.①②意思相同,③④意思相同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已为墙,凡再变矣 已:已经 B.妪每谓余曰 每:每次 C.先妣抚之甚厚 抚:抚养 D.令人长号不自禁 号:哭

8.能够表现祖母关爱孙子的一组句子是()①某所.而母立于兹。②儿寒乎?欲食乎? ③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④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9.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前,院子的南北是一个整体,后来分了家,院中开了许多小门,一变再变,院中有许多墙壁了。

B.老妪是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

C.作者和老妪对祖母的感情深厚,回忆祖母的话,都落下了眼泪。

D.祖母希望作者将来有一天能考上官,并把祖上留下的象笏交给了他。

三、拓展阅读 阅读归有光的《先妣事略》(有删节),回答10~15题。(22分)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①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 ②,灯光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注释]①姁姁(xǔ):温和的样子。②缉(lú):将麻析成缕再搓成线。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项是()(2分)A.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 期:满一年 B.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 暴:暴露

C.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问:慰问,问候

D.大姊归王三接 归:出嫁

11.对下列句子的句间关系说明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②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

③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④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C.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D.①②不同,②④相同

12.下面的内容,全部能说明母亲“勤于操劳”品德的一项是()(2分)

①大者攀衣,小者乳抱 ②之吴家桥,则治木棉 ③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

④人城,则缉垆 ⑤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⑥户内洒然 ⑦率人人得食 A.①③⑤⑥ B.②④⑥⑦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13.下面的说法与所述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2分)

A.母亲一生共生育了七个子女,所以感到很累。有位老婆婆端了一杯水,泡着两只田螺,让母亲喝。喝了以后,母亲就不会说话了。

B.母亲去世以后,家中人请画工为母亲画遗像,家中人就让画工照着作者和淑静画。因为他们和母亲很相像。

C.“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

深切悲痛。“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的为人宽厚。

D.“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这一笔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中“余则茫然矣”道出了自己当时因年幼,对母亲事迹记忆不多的痛苦心情。

14.下面是本文与《项脊轩志》的比较,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两篇文章的共同特点是写生活中的琐事,以小见大。文中没有直抒感情的笔墨,但朴实的叙述语言中却包含了强烈的情感。

B.《项脊轩志》一文以作者的书房为线,将材料贯穿起来,主要表达了自己怀旧念亲之情。

C.《项脊轩志》一文既写了可喜之事,也写了可悲之事。《先妣事略》一文则无可喜之事,只写可赞之事。

D.《项脊轩志》与《先妣事略》两文,内容互为照应,充分展现出一位平凡母亲的宽厚仁慈。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

译文:

(2)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译文:

(3)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译文: 答案•点拨 1.C [点拨]A项中“呱”应读“gū”,B项中“垣”应读“yuán”,D项中“葺”读“qì”。

2.A [点拨]B项“妪”指年纪大的女人,C项“制”指体制,D项“而”足指示代词,你的。3.B [点拨]乳:名词做动词;其余是名词做状语。下:向下;东:东边的;手:亲手。

4.D [点拨]之:第三人称代词,她。

5.D [点拨]例句和D项中的“然”都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A项“然”是“然而”,B项“然”是“认为对”。C项“然”是指示代词“这样”。6.C [点拨]①成为;②是;③看望;④过错。

7.D [点拨]A项“已”是”已经”,B项“每”是“常常”,C项“抚”是“对待”。

8.C [点拨]注意是祖母与孙子的事情。

9.C [点拨]提到老妪,主要是回忆母亲,老妪是对作者母亲的感情深厚。10.B [点拨l暴:暴晒。

11.D [点拨]①因果关系 ②承接关系 ③转折关系 ④转折关系 12.C 13.D [点拨]“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有误。14.A [点拨]“没有直抒感情的笔墨”有误。

15.(1)外祖父与他的三位兄长,家境都很殷实,为人敦厚,崇尚简朴。

(2)(平时)对待僮仆们很宽厚,即使责打了他们,他们也都不忍在背后说坏话。

《项脊轩志》教案 篇4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词类活用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还有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品味其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词语及句式;学习细腻的细节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文中托物寄情及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在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意义的基础上,能自行疏通文意,做到朗读熟练,并能当堂背诵文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上个单元宋代散文)其表现手法:《六国论》是借古讽今,《游褒禅山记》是托物言志,《伶官传序》是借古讽今等等。回顾散文的表现手法还有那些,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小见大、虚实结合、修辞等。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一篇明清散文――《项脊轩志》又是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现作者对家人的思念的?

一、解题

1、“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也叫“记”、“铭”,如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和〈陋室铭〉,这样的文体一般来说采用的就是托物言情的表现手法。

2、项脊轩名字的由来:①、祖辈曾住项脊泾,表达追怀祖辈之意。

②、项脊之位极小,形容此轩之狭小。

二、作者简介

1、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被称为“明文第一”,他也被称为“今之欧阳修”。

2、其文章强调真情实感,言“人人心中有,人人手中物。”

3、归有光的身世:8岁丧母

18岁写《项脊轩志》

23岁娶妻

29岁丧妻

35岁后写补记

35岁中举,其后考8次进士不第,讲学20余年

60岁中进士,授县令职

三、听录音朗读,辨明字音,学生跟读。

四、请同学逐段朗读,注意读准作者的感情。然后概括一下各段的内容。

明确(板书):第一段:修葺前后的项脊轩

第二段:承上启下

第三段:思念母亲和祖母

第四段:项脊轩曾遭火

第五段:思念妻子(补记)

第六段:触景生情,思念妻子(补记)

五、投影片出示重点词语及句式,提问学生回答

1、一词多义

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放置)

内外多置门(设置)

得:不能得日(得到)

得不焚(能够)

过:日过午已昏(超过)

大母过余(探望)

然:室始洞然(……的样子)

冥然兀坐(……的样子)

然余居于此(但是)

而:而庭阶寂寂(表并列)

往往而是(表修饰)

而母立于兹(第二人称,你)

凡:凡再变矣(总共)

轩凡四遭火(总共)

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

从:吾从板外相为应和(由、自)

从余问古事(向……学习)

语:语未毕(话)

自语曰(说话)

述诸小妹语(话)

自: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从)

自语曰(自己)

然自后余多在外(从此)

书:借书满架(书籍)

或凭几学书(写字)

归:吾妻来归(女子出嫁)

吾妻归宁(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省亲)

2、词类活用

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

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

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

垣墙周 庭(名词作动词)

小鸟时来啄食(名词作状语)

东犬西吠(名词作状语)

乳二世(名词作动词)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名词作动词)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

3、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

鸡栖于厅(状语后置句)

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

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被动句)

六、齐读全文,疏通文意。

七、抓住第一段内容达到背诵目标

教师引导:本段先后写了项脊轩的狭小、破漏、昏暗、不漏、亮、美化、作者生活其中、夜景。

八、课后思考:

本文运用了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请找出文中记了哪些事、物,又分别寄托了什么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文中托物寄情手法的运用以及作者对家人深切的怀念。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完成情况

二、齐声朗读全文,要求找出文中写了哪些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板书):托物 寄情

项脊轩修葺前后不同 喜(偃仰啸歌、珊珊可爱)

诸父异爨 悲(往往、东犬西吠)

母亲音容 悲(余泣、妪亦泣)

祖母的期望 悲(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中苦读 悲(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四遭火)

妻子伴读 喜(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妻子去世 悲(室坏不修)

庭中枇杷树 悲(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亭亭如盖)

三、合作讨论,完成下列思考题

1、有人认为正文与补记部分不应该放在一起,你认为呢?

明确:可放在一起,原因有二:①贯穿同一线索,即物是人非,物在人亡的感慨,感情线索也都是由喜到悲。

②都是围绕项脊轩展开回忆

2、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细节描写,例如:写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都有采用语言的细节描写。

3、文章在描写环境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答案应是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班驳”等都写出了项脊轩的寂静、优美,后来一句“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风移影动”就是起到一种以动衬静的作用。

4、请找出文中叠词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例如:寂寂、珊珊、往往、呱呱、亭亭等。它们的作用在于增强音乐美和加强感情表达。

四、课堂小练笔

写一段关于人物的回忆性文字,采用细节描写手法。

《项脊轩志》评课稿 篇5

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中学语文组 王学春

《项脊轩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 “情动于衷而行于言”。本文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为感情线索,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正是一篇体现本单元教学重点的典范之作。在教学中王学春老师充分把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富有感染力。这篇课文讲得很成功。

首先是语文组教学组长邱艳红老师评价:

一、紧扣教学重点,精心设计导语和结束语,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落实课前预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项脊轩志》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要求学生反复读,对于课文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范读确实感染了学生,对课堂难点的突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四、积淀显示功力,巧引拓宽视野

课堂上妙语连珠,信手拈来,博得学生的心,用实力和魅力征服学生,让学生喜欢老师,崇拜老师,从而喜欢老师的课,提高课堂效率!

五、洞悉学情,为备准重、难点导航。

(一)把握作者写作思路

(二)研习课文内容

六、巧设问题——“多问”不如“巧问”

1、提问着眼于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概括能力

2、提问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提问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邱艳红老师指出了我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课堂互动时,如果前半堂课体现了师生良好的互动的话,那么后半堂,凭借着对课文的熟练程度,为了按计划进行,却忽略了这种互动的关系,导致课堂教学中规中矩,而学生并没有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接下来是全体同仁评价

1、评教学目标(朱季光老师)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全面、具体、适宜。全面,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很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2、评教材处理(魏艳玲老师)

教师知识教授得准确、科学,教师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突出了重

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教学目的的确定明确、全面,有针对性、导向性。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突出重点。教学难点把握准确并得到突破。教材的组织、处理精心。

3、评教学程序(包淑芬老师)

(1)看教学思路设计

一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二是教学思路的设计,有一定的独创性,能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清晰;四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很好。

(2)看课堂结构安排

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4、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子江老师)

(1)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3)教学方法创新

(4)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评教师教学基本功(蒋宏建老师)

(1)看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其次,言简意赅,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融洽。

(3)看语言:首先,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教师对实验的演示时机、位置把握得当,照顾到全体学生。课上演示和实验操作熟练准确,并达到良好效果。

6、评学法指导(郑宝凤老师)

(1)学法指导的目的明确

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学法指导的内容熟悉并付诸实施

7、评能力培养(吴艳涛老师)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注意挖掘学生内在的因素,并加以引导、鼓励;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和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平时,教会学生在多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8、评师生关系(苑广平老师)

(1)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9、评教学效果(邱艳红老师)

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都能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这些老师指出了我的不足:

课堂驾驭: 在鉴赏课文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逐层将方法落实到实践当中,积极鉴赏。刚刚入境,下课铃响了,预先想要进行的讨论,即把最后的讨论鉴赏的环节加以升华,这一教学设想还未实现,仓促结束这节展示课。这一地方的处理显然不够灵活,说明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对时间也没有很好的把握,使得一节完整地可略有残缺。

经验不足: 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最初读课文的环节可以删去,因为这是第二课时,不是起始课,如果删去这一环节,把省下来的时间用到后面的鉴赏上,无疑会为将鉴赏推向高潮赢得时间。二是,如果将课堂的质疑和鉴赏融为一体,会不会更好呢?质疑的过程难道不是在鉴赏么?鉴赏也可能包含质疑。

总之,这节展示课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上。

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同行是良师。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篇6

读:研读文本,赏析品味是教读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从朗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下载了视频朗读,在和课文内容相符合的视频带动下,学生朗读的兴趣十分浓厚,从这次教学中,我发现朗读也是发现问题、创设情境的一种手段,应该结合分析贯穿始终。

通:对于本课的文言知识,由于我们已经经过必修的训练,所以针对选修文言文,我采取了请同学自读自释,相互交流的处理方式。这样设计是因为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明清散文比较简单,学生阅读困难相对较小,针对高考文言阅读为课外篇目,必须加强学生的自读能力的训练需要而设计的。从课堂结果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练:在疏通了文意之后,我设计了当堂练习,由于本课的文言知识点是同学自读自释的,这个环节就很重要,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发现缺漏并及时的补充上,以练代讲。

析:由于本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所以在对文本的赏析上时间分配的较短,我计划是从散文的文眼入手,向前后延展。“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学生找到并不困难,而且能够很容易的得出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以此为线索,首先向上延展。体现“可喜”之情的其实这里有三小层:。分析“可悲”之情,首先得明白作者共写了几件悲事,有哪些主要的人物。

最后的布置一小断仿写练习,对于这项作业,文科的学生兴趣更高一些。理科的学生完成情况不是很好。

项脊轩志――话题式 篇7

江西汪官金

话题一: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

??1.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他的家中有一个老妪,是“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学生查找课文)

??这是说归有光的祖母有一个婢女替归家用奶水喂养了两代人,推断上去,也就是归有光的父亲一代和归有光自己一代。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学生查找课文)

??这说明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像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2.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学生查找课文)

??这里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好静、安祥、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3.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1)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

??(2)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

??(3)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一方面,这个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且看妪的回忆:

??(先大母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先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学生查找课文)

??另一方面,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学生查找课文)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学生查找课文)

??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么不令他伤心呢?

??另外,本文的原文在第一部分之后还有一段读来令人伤心的自我解嘲的文字: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中之蛙何异!”

??这里说明了归有光对世俗观念的深深的漠视。(教师增补并作分析)

??4.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之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学生查找课文)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学生查找课文)

??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呢?

??5.相应练习。

??学生在理解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完成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真正理解课文的结构和思路,并进而熟悉原文。

??话题二: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

??1..写作目的:表达自己浓重的悲愁情绪和对所挚爱的先大母、先母、亡妻的怀念。

??2.凭借之物:项脊轩。

??3.小屋与作者内心感情的联系。

??第一,此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

??第二,小轩牵系着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

??第三,小屋是自己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

??此文处处写小屋,实际上是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4.具体分析。

??小屋环境――暗示家道的衰败。

??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诸父异爨――直接描写家道的衰败,抒发怀念往昔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次遭火――以往都有神护,现在呢?反而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

??妻至轩中――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小结: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由于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难愉惨侧之思溢于言之外”。

??5.课堂练习。

??演板完成课后“练习”四,理解托物寄情的方法,并进一步理解生活细节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

《项脊轩志》读后感 篇8

管飞燕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一篇著名的散文,很多年前在读高中时,我就读过这篇文章。一晃多年过去了,又一次在课堂上读到这篇文章,文字依旧,却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作者那朴实不事雕饰的文字里流露出的深沉的真挚情感,对亲人的思念,对往事的追忆,深深打动了我的心。这些情感,年少时很难有切身体会,如今经过时光的打磨洗礼,才能引起我真正的共鸣。

归有光(1507~1571)是明代昆山人,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他出身于一个并不太富裕的读书家庭,而项脊轩就是他给自己的书房取的名字。在文中,作者记述了项脊轩整修的经过,房前屋后的景致,又记述了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前面这些应该是作于作者20岁左右的时候。这个时候的项脊轩,承载了作者对母亲和祖母的思念。而最后两段,是作者在35岁后又增补的。10年间,项脊轩又经历了爱妻的到来与不幸早逝,作者心中的那份情感,也更加的沉重。整篇文章,表面上是记述的项脊轩的变迁,其实写的是作者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对仕途坎坷的惆怅心情。整篇文章,作者对往事都只是轻轻提过,并没有过度渲染,而字里行间,偏又满溢着真挚的情感,读来心情沉重。

作者的仕途确实非常坎坷。他家几代读书,却一直无人出仕。如他祖母所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然后祖母又把祖上传下来的象笏赠予作者,殷切之心,溢于言表。作者写作此文的时候,祖母已逝,作者睹物思人,回忆起祖母对自己的期待和爱护,不禁潸然泪下。而我的祖母,对我的期盼和爱护不也是一样的吗?

作者又借家中老保姆的话,回忆起自己的过世母亲。作者并没有直接去写母亲如何如何,或许是因为他母亲去世的太早,以致作者并没有太多机会感受到母亲的关爱。他对母亲的想象,也只能通过老保姆的回忆才能变得清晰完整。这尤其让人感觉心痛。几句简单的对话,就让慈母的形象清晰出现在作者面前。而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也无法自抑。

而最后两段,作者回忆了自己过世的妻子。妻子来到他家只过了6年就过世了。作者没有明写自己受到的打击之大,但是他颓唐的心情却表露无遗,就如项脊轩一样,逐渐破败,也不再修理。直到两年之后,才重新修葺。作者又说之后便长期在外,不常回去项脊轩。不常回去,恐怕也是不愿回去,以免睹物思人,黯然神伤吧。

上一篇:浅析增值税转型改革下一篇:七夕的浪漫情人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