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互动教学模式研究的论文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互动教学模式研究的论文(精选14篇)

初中数学互动教学模式研究的论文 篇1

一、创建问题情境,开展互动教学的前提

创建初中数学互动教学的关键是体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是在对具体问题开展讨论与协商的情况下展开的.创建问题情境,需要从初中数学的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创建能让广大学生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能主动参加到数学教师组织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解决并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情境.初中数学知识源自生产生活,因此,教师创建数学问题情境,需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按照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差异,创建有一定梯度的问题,来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创建的数学问题,可以由教师与学生一起创建,也可以从日常生活出发来设置问题.因此,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建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问题,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比如,教师在讲解“直线、线段、射线”方面的问题时,可以从课桌、墙线等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

二、营造和谐课堂气氛,开展互动教学的重要条件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全面体现互动教学的效果,需要教师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去思考问题,让学生敢于发表个人见解,让学生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此同时,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将处于静态的数学问题变成动态的画面,激发学生去尝试在从静态到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变化.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性教学主要特点是开放、平等、民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角色互换,让学生放下心中的压力,敢于到讲台上承担起教师这一角色,教师在台下倾听学生的见解,这样做不仅能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能满足学生勇于自我表现的心理,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需要教师、学生的理念的转变,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提升数学互动效果.从这里可以看出,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开创课堂互动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在促进每一名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教学过程中,做到全员性,真正让每一名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在上面提到的案例中,教师和学生采用平等的身份出现,这就能营造好的氛围,让教师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互动教学主体,彼此之间展开互动讨论,这样就能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三、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是课堂互动的重要环节

在初中数学互动教学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学生能将题目做出来,但是不知道该如何去用文字来阐述其意义,这时候,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与提示,教师起到促进者、帮助者的作用,但不能直接代替学生去回答,也不能打断学生给予批评.特别是有的学生不敢阐述其见解,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学生怕说错,这时候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让学生明白说错,并不是错事,不会有不好的后果.对那些不善于进行表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让学生去讲出来,不是去过分追求对与错,这样就不会打击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因此,当学生在阐述意见时,可以允许学生出现错误,但是不要一出现错误就批评,要想办法让学生讲出其亮点,这样就能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讲出来.比如,在讲述“电话计费”的问题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说出自己的想法,虽然表述不完整,但是也要进行必要的纠正,这样就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动静结合,是课堂互动教学的重要途径

初中数学互动教学模式研究的论文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学互动模式,价值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 初中数学不仅逻辑性较强, 而且许多概念比较抽象, 因此对于许多数学教师来说, 初中数学教学比较困难, 很难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学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打造高效、高质课堂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 本文简要探讨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导学互动模式的价值。

一、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意义

在新课改背景下,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在新的时期里, 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着力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是初中数学教学最佳教学方法,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研究和整合知识点, 有效掌控整个学习课堂, 还有利于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进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当前,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 教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并在认真分析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上, 加大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 就是对于传统教学的一次改革, 是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有效连接, 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 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目的。

二、导学互动模式的特点

导学互动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带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互动, 课堂教学以互动作为基本形式, 利用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在互动氛围中帮助学生接受知识, 完成学习任务。二是通过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互动”, 要突出“导”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只作为主导, 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要引导学生探求知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能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三是分组讨论与课堂检测相结合。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 分小组讨论问题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分小组讨论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认识问题更加深入。测试学生是否当堂完成目标, 课堂检测是关键, 而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于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导学互动模式的价值

(一) 合理导入课程问题, 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 对于合理导入课程问题, 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有着重要作用。作为课堂的主导, 课程问题能否成功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问题成功导入,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首先, 教师可以通过回顾旧知识,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逐步引入新的学习内容。其次, 在教学任务中制定明确的目标, 可为开展后续的教学奠定基础。初中数学教学, 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学习。同时, 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 教师要注意知识重点的引导, 尤其是那些不易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 更应该强化学生的认识, 确保学生有效掌握。

(二) 鼓励学生多思考, 多讨论, 当堂检测检验学习效果

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过程, 也是一个加深认识、努力思考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识,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因此, 初中数学教学, 课堂讨论很有必要。课堂讨论有利于帮助学生归纳学习中遇到的障碍, 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 使互动更为有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课堂检测非常必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当堂检测既可以巩固知识点, 也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促进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当堂检测题目设计是重要的环节, 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变形测验, 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度。其次, 检查学生对知识概念、知识定义的掌握程度。检查知识概念定义, 可以放在课前复习阶段, 教师可以采用关键词填空的形式, 引导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

初中数学教学中, 合理应用导学互动教学, 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作用。作为教学的主导者,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并通过有效的教学互动, 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为打造出高效、高质课堂,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燕.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 2014 (08) .

[2]于湛秋.“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 2013.

初中数学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初中 数学课堂 互动教学 研究

引言

现在的初中生因为正处于青少年时期,都有了一定的自尊心与自己的小秘密,这时如果我们不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谈心的话,他们就会觉得没有得到你的重视与认可,慢慢的就喜欢隐藏心事,不愿意与老师、学生、甚至自己的父母沟通,这样就会在精神上给学生造成很大的伤害的,因此我们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在课下我们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在课堂上也要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鼓励他们多问多疑,及时作出点评,特别是平常那些不爱表现的学生我们要多一份耐心和关心。初中阶段的教育应引入主体性和互动式教育理念,积极提倡师生间的真正互动,注重教师与学生群体及个体间的和谐相处,共同进步与发展。

1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教学中应用的价值

第一,在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是个性张扬、渴望自由与尊重的活生生的正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通过互动教学,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交流与合作,这样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分享彼此经验、共同探索知识的奥秘与共享取得成功的喜悦。

第二,在课堂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因此教师不应回避课堂突发事件,应该认真对待。

第三,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主动作用,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尝试、动手、表达、讨论等学习能力与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2.1 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目的

这是互动教学应遵守的基本原则,互动课堂不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娱乐活动,而是目的性极强的课堂互动,互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内容以达到教学目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了解学生新旧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应该学什么,如何学,做到师生有的放矢。总之,互动教学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例如:“数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体会数轴三要素和有理数集(实数集)中0,1和数的符号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就教材7页的提出的问题,首先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找一小组学生代表画图演示。接着,就学生所画图提出相关问题:(1)你认为马路可以用什么几何图形表示?(直线)(2)你认为站牌在这里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基准点)(3)怎么确定问题中每一个物体的位置?(方向,与站牌之间的距离)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数形结合这一思想和实际的问题第一次数学抽象,为进一步理解数轴的三要素做了铺垫。

2.2 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要灵活变通

在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保证适应每一个学生,如果直接把知识“硬塞给”学生,这样容易造成知识掌握不牢、不能灵活运用的所学知识的不好的结果。也就是说有的学习内容要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有的则需要生生之间合作交流才能完成。所以,这里有两点需要重视:第一,教师在实施互动教学活动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保证活动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还要尽量照顾到个别学生。第二,教师不能每一堂课都进行一成不变的教学活动,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活动。以上两点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就应该做好充分准备的,以适应课堂教学的变化,使得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值得我们重视的还有,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借助多媒体教学这一教具。

2.3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进行多向交流与合作

这是互动式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内这一学习方法是指学生首先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独立自主学习,然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动统一,还学习主动权予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独立思考,凭借自身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寻找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关注情感体验, 确保学习过程的生动、愉快、轻松, 以及兴趣与动机的保持与提高, 让学生的学习真正自主化、自由化和实效化。互动教学提倡的是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双向与多向的交流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互相鼓励中达成共识、共同提高,在交流、合作中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与学习任务。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第三课时)”,课堂训练—解下列方程:;;;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视察情况和注意收集出现错误的例子,再由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然后找出错误的原因。对于后边两道例题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不同做法,引导学生找到简便的方法。在学生完成此练习后,我追问: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否是固定不变的?由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完成此问题,而不是教师给出结论。

3结束语

有效的教学互动并不需要深奥的教育理论,它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它只是将理解透彻的原理运用予具体实践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动态生成,这需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探索研究,以寻找更优更有效果的互动方式,教师之间也要经常进行交流探讨,开展以教学互动为主题的课例分析、专题研究等,以期通过师师互动产生更有效的课学互动方式。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实现了高效率教育教学,促使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及学生全体与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目的。

当然,随着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模式会随着发生不同的变化,不会一成不变的,互动教学模式也会不断改善,这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研究与探索,找到适合我们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家英.《浅议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互动性》[J]. 科教文化,2011年22期:221.

初中数学互动教学策略探讨 篇4

[摘要]以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为本质的互动教学模式以任务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为桥梁,确保教与学两大主体的实时对话,其生动展现了教学的动态过程,多层次剖析知识的生成过程,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从两方面探讨了初中数学互动教学的策略.[关键词]初中数学 互动教学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8002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其与教学各方面的互动关系的价值被重新挖掘,以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为本质的互动教学模式开始逐渐影响数学课堂.其一方面以任务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为桥梁,确保教与学两大主体的实时对话;另一方面其生动展现教学的动态过程,多层次剖析知识的生成过程,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本文试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初中数学互动教学的相关策略.一、互动资源的择取

1.情境式互动教学.情境式互动教学是指以具体、生动的情境为背景,进而开展师生间合作、交流、探究等教学活动的过程.情境式互动教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形象的互动环境,其将抽象的文字叙述、数字符号转化为具象化的感官直觉,从而为互动的开展提供了条件.因此,教师要善于在具体的情境中寻找互动的可能性,使学生不仅感受到感官的真实,还觉察到言语的真实.例如,在“二次函数”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创设“小球斜面滚落”的实验情境,并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以观察小球滚落的速度.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在这一情境中探讨、推测小球滚落的过程中,距离s(cm)与时刻t(s)之间可能存在着的函数关系.在学生如火朝天的讨论中,拉开“二次函数”学习的序幕.2.问题式互动教学.问题式互动教学是指以问题为契机而进行师生合作、交流、探究等教学活动的过程.问题是数学课堂的灵魂,问题巧妙地连接了师生间的情感,解决问题的同一目标则为互动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条件.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问题的导向作用,通过巧妙设置问题和科学组织问题解决来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例如,在“三角形相关性质”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抛出问题:现有四根木条,它们的长度分别为12cm,15cm,25cm,从中取三根搭三角形,可以搭出几种不同的三角形?不难发现,该问题的设置不仅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还需要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来寻求问题解决,具有探索性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性的探究,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能够优势互补,促进思维发展.二、双向互动,实现“双赢”

初中数学互动教学模式研究的论文 篇5

教学总结

何春花

开展创新教育,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数学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数学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由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一系列基础内容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十分强调数学的科学性、严谨性、周密性、深刻性等一系列特征。但这只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创造、犯错误、丢弃和承认等的认知过程更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数学中的归纳、猜想、发现的过程是创新思维的基本模式,是更为重要的另一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活动,即主动掌握知识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主体功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稳定的在不同条件下都起作用的数学能力,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下面谈谈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实践:

(1)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传统的新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进行知识分析,教师讲解例题,教师提问,教师总结,教师完全主宰了整个课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准备的一切;而“互动式”教学把课前的准备工作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看书自学,归纳知识,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新的知识点和练习题,把新课教学延伸到了课外,使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一个恰到好处的提问,一种巧妙的解法,一次全面准确的总结都能使小组和个人在班级竞赛中加分。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很高,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无疑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基本条件。

(2)变“教师讲解”为“学生主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互动式”教学变“教师讲解”为“学生主讲”,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它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几个学习阶段,每一阶段都由学生自行设计,自我调控,自主完成,自我评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

(3)变“划框定调”为“自由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总是惟恐学生的问答超出自己的设想,学生的思维稍一发散,教师就急于“启发”,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路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方向引导。而“互动式”课上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多角度的,如在质疑答辩阶段和求解练习题阶段,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可以讨论、可以争辩、可以修改、可以补充,这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和培养。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

高中数学互动教学研究论文 篇6

一、搭建学习的平台,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互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就没有互动,没有互动就不会发生真正的教与学,没有学生真实的“学”的行为发生,教师的“教”是一厢情愿的,教学充其量是“教”的形式上的华丽包装,而无“学”的实质性的本质变化。例如教学“点到直线的距离”这节课时,师生经过探讨,推导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并归纳出“相似法、等积法、向量法”等许多解题方法。由此,笔者想到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拘泥在编者的思路中“忙”得“不亦乐乎”,学生两眼充满迷茫和疑虑,聆听教师讲解,学生“节外生枝”的想法在课堂中根本不敢也不可能发生。因此,设计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教学活动过程,必须强调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这样的过程中,要体现人道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承认教师与学生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要构建和谐的、宽松的民主氛围。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交流、协作,使学生的情感能得到有效激发而处于积极状态,学生的思维能得到及时畅通而处于宣泄状态,从而将教学活动推向深入。

二、构建教学场景,在融洽适宜氛围中互动

情感渲染学指出,和谐师生关系、融洽生生关系,需要外在良好教学情境和氛围的渲染和支持。师生之间深入参与,积极互动,一方面需要积极的心理情态进行“驱动”,另一方面需要适宜的场景氛围进行“渲染”。笔者认为,教师应注重外在环境因素的应用,利用高中数学教材的生活应用特性、趣味生动特性、历史特点等,通过适宜融洽教学环境的“外因”,催化学生主动参与互动的“内因”,促使师生之间进行深入互动。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新知讲解环节,教者发现,以往的“直接讲授法”教学模式限制了高中生掌握其知识内涵的“深度”,笔者采用场景激励法,设置了“古代印度国王准备对国际象棋的发明者给予麦子奖赏,而发明者提出了在第一格放1粒麦子,第二格放2粒麦子,第三格放4粒麦子,以此类推,放到象棋盘上的最后一格,将所用到的麦子全部奖赏给他”的现实案例,并利用教学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展示,为学生营造具有真实感、现实感的场景氛围,贴合高中生认知实际,带着积极情感参与师生深刻互动。

三、紧扣解题意图,在探析解题策略中互动

问题教学活动,是不同阶段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师与生二者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者在问题教学活动中,围绕问题设置意图以及能力培养目标要求,组织和引导高中生一起共同探析问题条件内容、探讨解决问题途径、总结解决问题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式、谈话式、讨论法、归纳法等双边性的教学方式,深入探析解题过程,深刻交换解决问题途径,将师生之间探析案例进程推向深入,提高师生互动交流的实效。需要指出的是,教者与学生的深刻探讨辨析活动中,二者之间不能孤立,互不相干,而应该将教者的“导”渗透于学生主体的“探”之中,取得双向沟通,互惠共赢的目标。

四、利用评判功能,在评析反思活动中互动

评价手段是课堂教学进程中教者常用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笔者认为,自评价教学具体活动中,教者不能成为评判手段的“专用者”,也不能让评价教学成为树立教师“权威”的工具,应该让学生也参与互动评价活动之中,结合教学目标要求、解答分析问题易错之处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回顾自身在学习新知、解析问题中的表现和效果,组织学生围绕解析易错之处进行深入的师生讨论指点,通过教师引、学生思、教师评、学生辩等双边互动实践活动,实现师生在深入评析反思进程中深刻互动,效能提升。

初中数学互动教学模式研究的论文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师生互动,教学研究

教育学认为,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交流和观念碰撞等方式, 进行有效双边互动的过程, 具有互动性、双向性和发展性等特点.教育实践学指出, 有效的师生互动, 不仅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 还有认知互动和观念互动等内容.在传统教学活动中, 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 在教学活动中为追求高效率, 忽视了教学活动的互动性, 课堂成为教师的“阵地”, 学生成为“听众”, 出现“一言堂”的单向性教学活动形式, 限制和降低了教学活动效能的提升.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纲要提出, 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 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形式, 提升教学活动效能.可见, 在教学活动中, 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互动和高层次的认知互动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近年来, 本人在如何开展有效师生互动教学活动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现进行简要论述.

一、把好师生互动的切入点, 使师生互动更趋合理

互动性、双向性, 是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抓住师生互动的有效切入点, 是开展有效师生互动活动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教学实践证明, 呆板的、强制的师生互动活动, 不能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活动的意图以及教学过程的宗旨.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善于联系教材、紧扣内容和贴近学生, 在适宜的教学时机, 开展形式多样的师生互动活动, 使教师和学生在有效、合理的教学互动中, 教学活动效能得到显著提升.如在需要探究新知内容时开展师生互动, 教育心理学指出, 初中生在对新知探求过程中, 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以此作为师生互动的切入点, 采用探究性的师生互动教学形式, 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促进师生互动有效开展.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时, 学生通过预习, 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还处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程度.此时, 教师根据平行四边形性质内容及学生学习实际, 设计了具有师生互动特性的探究环节, 请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并猜想有什么性质, 大多数学生想到了对角线平分, 但忽视了“互相”两字, 也有猜到对角线平分每组对角等错误结论, 这时, 教师采用小组探究的形式, 将相邻的四名同学组成合作探究小组, 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及实验工具 (刻度尺、剪刀、图钉) , 要求学生在动手中交流探知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有何性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 采用刻度尺直接测量, 得出结论, 沿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将其对折, 看能否对折后重叠, 得出结论以及用剪刀将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成四个小三角形, 尝试能否重叠等方法.但学生往往容易出现不知道选哪两个三角形重叠、分不清三角形哪两边是原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一半和不知道绕交点旋转180°后在什么位置等情况, 此时教师可以引导进行合作探究.这样, 就能更好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 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 使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互助的乐园、师生彰显个性的舞台.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 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提高师生互动的参与面, 使师生互动更贴实际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互动活动, 面向的是每一名学生个体, 具有群体特性.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 将每一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师生互动教学活动时, 要将每一名学生个体集中到双边互动活动中, 把因材施教教学策略以及整体性教学理念渗透贯穿到整个师生互动活动中, 实现学生学习效能的整体提升.如在“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经过点 (-1, -5) , 且与正比例函数y=21x的图像相交于点 (2, a) .求: (1) a的值; (2) k, b的值; (3) 这两个函数图像与x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问题辨析解题过程互动中, 教师改变以往部分学生参与的互动教学模式, 将辨析互动的重点放置在中等、后进学生群体身上,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围绕该问题案例的解题过程, 结合自身在解答一次函数问题时所积累的经验, 开展合作探析活动, 辨析出该案例解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缺点, 从而实现学生在互助合作探究中共同进步.

三、凸显师生互动的能力性, 使师生互动更加高效

能力发展是有效教学活动实施的归宿和根本.初中数学教师在师生互动活动中, 应将能力教学和素养培养作为其基本要求, 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互动学习活动, 锻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素养.如在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教学中, 教师将判定定理内容渗透到学生自主探析问题的活动中, 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的有效活动中, 运用探析手段, 获取判定定理的内涵和要义, 同时, 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和目标要求, 设置出具有典型性、概括性的问题案例, 让学生结合新知进行思维扩散活动, 对新知内容进行迁移活动, 从而促进学生在高效互动过程中, 数学思想和素养得到再次提升.

初中数学互动教学模式研究的论文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G633.6

教学是一个抽象且严密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因此,教学是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开发学生智力并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数学课堂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目的,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也实现了师生间的充分交流与合作。在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一、师生互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师生间的互动可以让学生更好把握住教学重点,更好的理解教学难点,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时间,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活动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的思维角度设定和设计教学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数形转换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并掌握知识点。

(二)充分展示学科之美

数学是人类智慧的展示,数学不仅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价值同时也含有美学,例如,直线给人明快直观,具有爽直之美;勾股蕴含着奇妙的美感,黄金分割为美提供了科学依据;几何更是证明了思维逻辑之美,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探索展现数学之美,是师生间课堂互动的一大趣事。

(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课堂问题

教学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中实现的,教师专注于设计出更好的 问题,从而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热情。同时课堂上的互动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展现机会,学生在表达自我见解会与学生之间讨论,打破了人云亦云的常规,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克服了保守教学的弊端,让学生从固定思维中解放出来,敢于进取,勇于提出质疑与独到见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

二、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提高师生互动有效途径

(一)设立问题陷阱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无非是一种好办法。结合教材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不同的教材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在师生互动的课堂上,合作、探究、发现错误、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问题,认识知识点,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在师生互动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易错问题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交流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互动教学时,教师为学生设立问题陷阱,巧妙的暴露易错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在错误中认识问题。例如,在绝对值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6的绝对值?在学生作答后教师可继续提出:绝对值本身的数是什么?有些同学会不经思考的回答是正数,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交流,经探讨学生会发现,0的绝对值也是它本身。再由教师揭晓答案,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正确的认识知识点,同时也加深了同学们的理解。

(二)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初中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如果教师的讲解过程过于深奥,或是讲解知识的起点太高,很多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师互动的节奏,这样师生活动就失去了其预期效果,师生互动就是让教学内容更加容易被理解,师生互动课堂的目的更是应该激发那些学习热情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综合全班学生的能力,把握好教学活动的内容与深度,让师生间的互动建立在自信、和谐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堂师生互动内容基于生活

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师生互动以生活为基础会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来引入数学教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在实现课堂的师生互动时要设立好教学情景,让教学内容从生活中被引入,让数学知识更具生活化,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无处不在的角落,学好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让教学与生活更加贴近,也更加真实。

三、结语

“导学互动”是初中数学课堂需要不断深入的教学模式改革,其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更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让课堂教学效率更高,让教学效果更好。同时,教师要合理的应用“导学互动”模式,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不断革新教学手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更深刻的认识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以此来充實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高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周风华. 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探究[D].河南大学,2013.

初中数学互动教学模式研究的论文 篇9

摘要:构建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平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阐述了师生互动合作交流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几条构建有效师生互动的策略,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

关键词:师生互动;策略;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的教学过程,它不是“学”围绕“教”或“教”围绕“学”的天体运行关系,它是在教学中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是教学过程中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有效的是师生互动必须是多元、多向的互动,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沟通、思维激发与信息交流等。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样:“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

正如古人所云:“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精深的学问、友好的态度、高尚的人格、浓厚的教学兴趣、适当的情绪表现以及合理的言行,皆将成为学生所观察、所注意、所模仿的对象。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教师的素养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只有师生密切配合,学生才会有平等、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需要“教师角色重新定位”,即需要教师从原来的按照教案控制课堂和学生的角色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共同创造课堂的合作伙伴角色

2培养良好的互动意识

孔圣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使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探索和思考,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

生发现问题,在变中求活,在变中找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予合理分析与评价,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达到提高学生质疑水平的目的,逐渐形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互动意识。

3生生交流促进师生交流

加强对课本例习题反思,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和归纳,引发他们的猜想,发展他们发现、探索的解题能力,培养反思习惯。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数学共同体,它应当成为师生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通过数学交流,启发了学生思维和反思,促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变换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将学生按男、女生比例、数学基础、认知水平、学习态度、个性心理及学习成绩,分成十个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按要求程序去操作,布置课前预习,提出要求,看书回答问题,组内循环检查与议论,并确定中心发言人,向全班交流学习结果。在数学交流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因果设问与反思、比较设问与反思、变化设问与反思、正误设问与反思、转化设问与反思”等方法,营造探求、反思的数学交流氛围。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反思与推理,以使达到理性交流层次。创设数学情境促进互动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加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教学扇形的面积,课题引入首先来一段《亮剑》机枪扫射的战争场面,把同学的情绪激发出来,然后,话题一转:“同学们,假设敌人碉堡的机枪射程是120米,机枪转动的角度是120度,那么敌人机枪的控制区域是多大?”自然的引入了扇形的面积问题,必要时让学生模拟机枪扫射的动作,并画出模拟图。又如:在教学《解斜三角形的应用》这一课时,可以把学生带上测量工具,让他们测量不能到达小河塘对岸的两物体之间的距离、测量远处电信局发射台的高度,并写出实习报告。像这些鲜活的教学素材一方面缩短了知识和生活的距离,打通了生活和数学的屏障,同时也能让不同程度的人在数学上得到相应的发展,树立“人人掌握必要的数学”的观念,逐步养成用数学思想解决和看待实际生活问题的5联想激发互动

在数学中,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现象是很普遍的。让学生较多的接触,适当的总结,有利于提高。匈牙利数学家、教育家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要联想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这两道题目的考察角度不同,但方法完全一样,对于低年级的同学学习几何问题是很好的。利用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要找出问题相似的地方,或“形似”(条件或结论一样),或“神似”(方法或解题的思路一样)。“形似”我们称之为一题多变、而“神似”我们称之多题一解。教师合理诱导,学生踊跃展现,形成知识脉络。

6实验增强互动

利用数学实验的方法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在低年级的实验几何阶段是很平常的事情,先让学生观察实验,然后总结得到数学结论,如讲授椭圆的概念时,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画出了一个椭圆。然后提出问题思考讨论:(1)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2)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3)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4)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最后教师再揭示本质,给出定义。这样,学生经过了感性认识——分析思考后,对椭圆定义的实质就会掌握得很好,不会出现忽略椭圆定义中的定长应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的错误。在初中的高年级,数学实验几乎为零,但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软件来模拟实验的过程,例如讲解勾股定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直角三角形三边平方的关系来得到勾股定理。

7评价促进互动

对于书本上的练习题和教学辅导材料上的同步训练题,可根据课程标准和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a、b、c三类分层练习题,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成绩无论是优等还是稍差,都应给予鼓励,不可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挫伤学生的创造欲望,这也是“赏识教育”的精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做到给予学生评价的机会,充分利用评价结果调控改善教学过程,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信息,使学生只要跳一跳就够得着,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师生间的互动热情。

参 考 文 献

[1]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2]常汝吉.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顾泠元、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研

究[J],上、下.课程、教材、教法[J].2003.1.2期.

[4] 郭根富.让教师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成长[J]、人民教育[J]2003年3、4期.

[5]彭贤智主编.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初中数学互动教学模式研究的论文 篇10

《多媒体互动教学在幼儿园数学和英语教学

中的应用研究 》

课题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课题是中央电化教育馆立项的“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课题立项号:教电馆研086111809号);

第二条 根据《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管理办法(修订)》,结合本课题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课题管理办法。

第三条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多媒体互动教学在幼儿园数学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立项的子课题。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在中央电化教育馆的领导下,本课题设立总课题组,全面负责本课题的组织与实施;

第五条 总课题组对子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指导; 第六条 总课题组与子课题幼儿园之间要经常通过视频会议、电话、E-mail等方式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商讨对策,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第三章 选题原则

第七条 各子课题幼儿园,要根据总课题实施方案和本园实际情况择取相关研究内容,确定选题。子课题的选题必须围绕总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等,参考课题申报指南,特别突出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实现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优势互补,促进幼儿学习等问题。

第四章 申报与评审

第八条

根据本课题实施方案与管理办法,确定选题; 第九条

认真填写子课题申请书(空白表格的下载网址是:);

第十条

子课题的“立项申请书”(一式三份)要求在2009年6月30日之前以邮寄方式报送总课题组办公室;

第十一条 凡申报子课题的幼儿园需交纳200元评审咨询服务费。交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并开具发票;

第十二条 对子课题的立项申请,总课题组组织专家对其进行评审,评审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实施步骤等,对子课题研究方案确实需要进行修改或调整的,总课题组届时将予以反馈;

第十三条 子课题的立项评审通过后,总课题组向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报批,并由其颁发立项通知书;

第十四条 子课题立项后,研究内容不得随意变更,如确实需要进行调整或变更,必须报告总课题组并得到总课题组同意。

第五章 课题管理

第十五条 总课题组办公室负责本课题的日常管理; 第十六条 总课题组设立研究网站(;

第二十二条 申请结题的子课题幼儿园需提交结题报告、论文、课例或教育笔记等成果,所有结题材料均需提交电子版,文字材料按统一格式撰写(一式三份),与电子版材料一并报送;

第二十三条 结题验收工作主要有会议结题和通讯结题两种方式;

第二十四条 凡在中央电教馆立项的子课题幼儿园,结题验收工作结束后,总课题组将向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结题工作按中央电化教育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子课题的结题验收工作费用一般由各课题幼儿园承担。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总课题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多媒体互动教学在幼儿园数学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课题组

初中数学互动教学模式研究的论文 篇11

【关键词】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初中数学教学;应用

不同于普通的教学模式,“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更注重于交流以及课堂氛围,将它引入到教学中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更容易解决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容易了解所教授的数学方法可以用来解决怎么的问题,使得抽象的数学方法具象,这样更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就需要分析如何将“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更好的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导学互动”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进行互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教学模式的理念在于教师变教为导,不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而是通过抛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在自学的过程遇到问题再通过生生互动及师生互动去解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以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教学内容。传统教学与“导学互动”的不同本质在于中心的转变,课堂中心由教师变为了学生,不再是教与学这样简单的两维教学,而是变成导、学、互动三维的状态,将教学内容变得立体清晰了起来,使学生可以更为轻松也更愿意地去学习知识。

二、“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理性思维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做的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理性思维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讲授知识之初,教师可举出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引导同学学习。而在案例或问题的设立之初要充分保证其吸引力和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例如在讲授立体几何之初就可以将同学们分成几组,各组分别描述生活中所见到的各种事物是何种立体图形,看看哪一组说的最全最多,以此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好奇心,让学生可以快速融入教学内容当中。对于问题是设定还要有层次性和创造性,例如在上面的教学内容讲授完成后,还可以给定条件让学生组合几个立体图形变为新的生活中可遇到的东西。从而引申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

“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的关键于互动,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积极引导学生们去相互讨论,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充分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而后教师通过汇总学生们的答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思维盲区。再通过师生互动的方法,将教学内容生动地教授给学生。在这期间教师不要急于去纠正学生的错误也不要急于去讲学生讨论过程中未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而是可以适当的给予提示,再次形成互动,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的思考,逐渐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核心。在整个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之间关于数学的更多共同话题,使得学生更容易了解数学,对数学形成兴趣。更为关键的是,在解决教师抛出的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学生思考的能力,锻炼学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间互动交流,更容易使老师发现学生思维和自学能力中的盲点,依此来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速率与质量。在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后需要设计题目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此时题目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要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且具有代表性。在课堂的最后,还可以为下次的教学内容埋下伏笔,提前引导学生去学习。

三、“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引入教学内容的问题思考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应付的现象,导致学生自学的效率低下。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题目时要注意题目是否足够吸引学生,在介绍题目时,可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增强题目对于学生的视觉刺激力。教师抛出问题时的语言也要生动、活泼具有表现力,切莫语言平淡、死板。在互动的过程中,则要注意对学生的分组要“层次不齐”,这样不会导致有的小组完全对问题无从下手。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参与进去,起到引导纠错的作用。而后在进行精讲时,着重讲授学生易错的地方,对于那些学生自学时都会的内容则可忽略不讲,以此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综上所述,在“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引入到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表现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并且不再是站在讲台上一味的在传道、授业、解惑。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形成互动,拓宽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找到学习漏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课堂的互动教学应用探讨 篇12

一、初中数学课堂的互动教学模式特点

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观念的逐渐深入与执行,在初中数学课堂上,互动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受重视,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以互动为基础或前提,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与动力,根据数学教材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接触实际问题。 在互动教学模式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特别是目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指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数学知识。 另外,互动教学模式还具有平等对话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学习气氛,其最基础的表现形式就是师生平等交流,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解放其心灵,产生更好的情感交流,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初中数学课堂的互动教学具体应用技巧

1.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互动

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不少学生都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 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注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程度,也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特点等。 学生是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的主体,是最终受益者,学习态度比较积极的学生,在互动教学中一般都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应该充分抓住这些学生的心理,积极地与他们进行有效互动,引导其他学生也参与到互动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在与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生互动时,教师应该多加表扬他们,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对于态度一般的学生,在互动教学中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些学生数学成绩一般,接受能力较弱,应该与他们勤互动、多提问,帮助其提升学生注意力;对于那些互动抵触者,应该更加关爱,不能放弃,从根源着手,在互动过程中帮助其树立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

2.与时俱进,利用多媒体开展现代互动教学

现阶段,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 多媒体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也有所涉及,这对于数学教育来说,也是开展互动教学的一个契机,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互动教学,开展现代化教育, 将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从而形成较好的学习体验, 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容易,记忆更加深刻。 例如,在进行“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学时,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一些轴对称的图形, 像蝴蝶、表盘、饮料瓶和五角星等,通过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展示,学生就能够充分发展和认识到轴对称的性质,即:轴对称图形的两个部分是全等图形,以此来产生较好的互动教学效果,帮助学生认识数学性质,学习数学知识。

3.结合生活,做好数学教材与实际生活互动

在初中数学中,不少数学知识都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 因此,教师在开展活动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做好教材与实际之间的互动,数学课堂上的互动教学只是微观的,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互动,则是宏观的,可以促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之外还保持着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与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动力。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给学生指出生活中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事物,像生活中的房子就是一个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在家中学习角、面、点和线等数学知识,让学生置身几何图形中,更加具体形象地认识几何知识,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篇13

摘要:新课改的要求导致传统的按大多数人水平授课的方式已经相形见拙,分层教学这种更加人性、先进的教学理念正在逐步实验推广,本文主要简述自己对分层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关键字:分层教学、动态分层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传统教学是按大多数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而分层教学从实际出发,分层施教,循序渐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差生能掌握教材最基础的知识,具有初步技能,基本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中等生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生则要求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我实施的是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在原初二的两个班级的基础上,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更加合理的利用资源,实施动态分层,当一个学生有了提高,可以马上给他重新分层;当一个学生觉得自己有能力,可以自己向更高的层次冲击。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优生帮助中等生,中等生帮助差生,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努力做到人人有收获,人人能快乐的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一、了解差异,合理对学生分层

通过观察学生、问卷调查、知识摸底测试和单独心理辅导对话,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快的学生属于A层;学习成绩中等,学习情绪不够稳定或能力一般、学习勤奋的学生属于B层;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困难大,消极厌学或顽皮不学的学生属于C层,比例为1:2:1。分层后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明白这是动态分层,可以随时调整。随着学生学习的变化情况,会对学生的层次作相应的调整。并鼓励C层学生努力向B层发展,B层学生向A层发展,A层向更高的目标发展。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备课分层

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教学的全过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认识知识的深度、广度,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练习、应用的强度等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如对A层学生的目标是会解决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B层学生的目标是会解决有点难度的问题,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的学生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精心设计教案,做到前后衔接,逻辑严密;必须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必须做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

三、课堂教学分层

进行分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由于限于客观条件,不可能在同一堂课里将不同组的学生在不同的课室上课,因此,课堂教学时如何进行便是一个问题。我采用的方法是各个环节分别分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和方案。例如在上第十九章的矩形时,我对C层学生的提问是基础概念性问题:回顾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谈谈小学里学到的矩形是什么样的?对B层学生的提问是需要一些理解和思考的问题:矩形是不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他和普通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不同?对A层学生的提问则是更深入的,画出一个矩形,观察它们的边、角、对角线,它们分别有什么关系?能否证明它们?

在讲解例题时也要照顾到3个层次的不同学生。例如在上第十

x2中,x为何值时分式的13xx2值为0?我将这个题目稍微改动了一下,改成(1)分式中,x13x2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2)分式中,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大

13xx2于0?(3)分式中,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大于0?这样一个问13x六章分式时,有个例题是这样的:分式题C层学生做(1)问,B层学生做(2)问,C层学生做(3)问。三种难度满足三个层次的学生。

和例题类似练习题也进行分层,课本上的习题都是要求全班学生掌握的,这是根据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的,做这类题时中上生没困难,教师要求他们独立完成,中下生(特别是后进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加强个别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还可以从数量上进行分层要求,如果难度比较小,可以适当给A、B层学生附加几道题;如果难度比较大,如应用题、证明题,A层学生可以多做两道,C层学生少做两道。这样,在同一时间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老师交给他们的学习任务,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分层 作业要求也分层次,对C层学生一般布置最基础部分的作业,可以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对作业题中出现的一些选做题和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可让B层学生做。对A层学生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作业,要求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样就可以全面落实大纲的要求。

五、考试评价分层

考试试卷分A、B、C三种难度,有条件就三套试卷,没有条件就一套卷中出三种难度试题,以附加题的形式来分开层次。如果是统考试卷可以评分分层,同一道题A层学生做出来是8分,而B层学生可以是10分,C层学生做出来给12分。分层次的试卷和评分能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有成就感,产生更多的学习动力。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C层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B层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初中数学互动教学模式研究的论文 篇14

一、“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即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引导学生将问题情境内化为问题解决这一心理特征,并指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的操作(或运算)步骤,通过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达到问题解决的教学目标。 “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从而迁移知识,探究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初中数学“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具有教学目标的指向性、操作程序的稳固性和思维活动的深刻性。

二、初中数学“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遵循数学新课标理念和学科教学规律,尊重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依据教育科研控制论和系统论的观点,笔者尝试构建了如下“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的一般操作流程。

三、例谈“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中问题设计的原则

“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的关键是问题串情境的设计与探究,下面结合教学案例来说明问题设置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1.启发学生思维的原则。

【案例1】七年级《三角形》中角平分线相交所成角的问题探究。

问题1:如图1,已知△ABC中P点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交点。若∠ABC=50°,∠ACB=80°,则∠P=____。

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与角平分线的定义,学生易得∠P=115°

问题2:如图1,已知条件同问题1,若∠A=60°,则∠P=____。

∵∠A=60°,则∠ABC+∠ACB=120°,易得∠PBC+∠PCB=1/2×120°=60°,∴∠P=120°

问题3:如图1,已知条件同问题1,若∠A=α,则∠P=____。

以问题2为基础,学生可得到∠P=90°+1/2α的`答案,并归纳得出结论。

这时教师可继续设问:若将条件中的内角平分线改为外角平分线情况又会怎样?并引导学生画图,围绕问题4和5一起讨论解决。

问题4:如图2,已知△ABC中P点是∠ABC和外角∠ACE的平分线交点,若∠A=α,则∠P=____。

问题5:如图3,已知△ABC中P点是外角∠CBF和∠BCE的角平分线交点,若∠A=α,则∠P=____。

【反思】问题解决是一种深度思维活动,问题情境不仅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应联系数学新概念、数学新知识,整合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与策略等。“问题串”间要承前启后,知识点深度适宜,纵横联系严谨有序。案例1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而且两条内角平分线、两条外角平分线、一条内角平分线与一条外角平分线之间的交角的度数与∠A的数量关系系统化,从而巩固、深化了知识系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原则。

【案例2】二次函数的应用问题。

【问题】如图4,在直角三角形AMN内作矩形ABCD,AB和AD分别在两直角边上。设AN=40m,AM=30m,AB=x m,矩形面积为y m2,求y与x间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大多数学生面对此问题会感到漫无边际,原因是问题的设计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的教学规律,问题间缺少过渡。该问题中矩形的面积y=AB・AD,而已知条件中却只有AB=x m,这会使学生思维受阻。笔者将原问题改为如下两问:①设AB=x m,试用代数式表示AD边的长度。②设矩形的面积为y m2,求y与x间的函数关系式。用认知理论分析,学生都能想到应用相似知识将线段AD的长用x的式子来表示,教师再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即可导出:AD=30-3/4x,进而可顺理成章得到:y=AB・AD=x(30-3/4x)=-3/4x2+30x。

【反思】学生的数学现实与其可能的发展水平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数学问题的设置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既有一定难度又能在教师启发下通过合作学习解决的问题,就能充分发挥其思维潜能,挑战困难,超越其最近发展区,并向下一个新的发展区发展。

3.适合课堂多向交流的原则。

【案例3】探究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任意点到两腰的距离和与腰上高间的数量关系。

分析:此题是初三专题复习中的内容。面对该问题,很多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探索问题的勇气,笔者分层设计问题串,以引导学生多向探究交流,由浅入深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问题1:如图5:若点P是等腰三角形ABC底边BC上的中点,则它到两腰的距离相等吗?

笔者请中等水平学生讲述解题思路:利用全等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性质证得△PBD≌△PCE,得到PD=PE。

问题2:能否用其他思路和方法来分析、证明该题。

学生组内讨论,教师巡视倾听,适当点拨“卡壳”处,如观察线段PD、PE有何特征?它们起什么作用?基础较好的学生就会想到用全等来解决问题:连接线段AP,

∵ S△PAB=1/2AB・PD,S△PAC=1/2AC・PE,而S△PAB=S△PAC,∴ PD=PE。请学生讲解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组内成员共享。

问题3: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和与腰上的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怎么说明?

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和等于腰上的高h。因为S△PAB=1/2AB・PD,S△PAC=1/2AC・PE,S△ABC= AB・h,而S△ABC=S△PAB+S△PAC,易知h=PD+PE。

至此,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出一个点与距离关系的题,并进行解答。学生一定会对底边上的点的位置很感兴趣,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若P点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任一点,那P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与腰上的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②等腰三角形底边延长线上的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差等于腰上的高吗?③等边三角形内的任一点到三边的距离之和等于该三角形的高吗?

【反思】课堂多向性交流包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间互问互答。有研究表明,一堂课学生能掌握的内容,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为65%左右,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则能达到95%以上。数学“问题串”设计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不仅要学生按教师预设思考,更要启发学生质疑教师,学生间能讲述解题思路,互相启发,思考“超越题目给予的信息”,这样不但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四、关于“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的评价

“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的接受灌输填鸭式学习为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能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探究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意识;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精细加工自己的思维过程;二是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在体验中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享、学会生存;三是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成为新课程学习的组织者、问题解决的引导者、有效建构和迁移知识的合作者。但“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强调把初中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现实意义的情境中,适用于以内隐认知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进行探究、发现主题的教学内容,并不适用于所有课题的教学。另外,此教学模式耗时长,需要师生间的长期磨合与默契配合;最后,此模式的进程和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预定目标能否在有限课时完成还有待不断实践完善。

总之,“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是众多教学模式之一,初中数学课堂应寻求多种教学模式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在全省选派第三批干部到农村任职工作动员会上的讲话下一篇:乞巧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