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力学心得体会

2024-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验力学心得体会(共8篇)

实验力学心得体会 篇1

为了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学院老师专门为我们专业安排了土力学实验课程。

此实验课程的内容有

1、土的直接剪切实验

2、测定土的液塑限指标

3、测定土的含水率

4、土的固结实验。

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土的直接剪切实验

由于之前已经有现成的圆柱体土块所以做直接剪切实验较为简单并且耗时短。

在切土块的同时大家也分工合作准备好了测定土的含水率的图样。

由于我们成功取出了四个土块所以分小组分别测量100kpa、200kpa、300kpa和400kpa荷载作用下强度指标。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便围着直剪仪一步步地按要求完成直剪实验。

直剪实验的过程虽然比较简单

但是注意操作步骤和顺序是最关键的如果某一步出现了失误实验就会以失败而告终。

尤其在安装好仪器后必须要注意取下螺栓才可以开始旋转手轮进行剪切。

此外为了更好的将土的液塑限指标和土的含水率联系起来我们用相同的土样测定了土的液塑限指标和含水率这里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注意取土的位置如果是取相同土样的不同两点做沉降测试和含水率测试则这两个点必须是在同一条半径所在的直线上如果是取相同土样的三个点做沉降测试和含水率测试这三个点必须在一个近似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

在测定土的含水率的过程中尤其注意按要求操作在称量盒加湿土时为了避免土中的水分散发到空气中需要盖好盒盖再进行称量称量已经用酒精灼烧好的干土时应在酒精停止燃烧后立即盖好盒盖以避免干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从而影响含水率的测定称量时如果遇到当邮码调至最右边仍不能测出盒加土的质量则需要将“左物右砝”改为“右物左砝”。

最后做的实验是土的固结实验。

这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十分简单只需要用环刀取土样在称量环刀加土样的质量后在固结仪器上按要求放置土样然后加压并记录百分表读数同时在剩余的相同土样中取土做含水率的测定这里仍然采用酒精燃烧法。

但是由于这个实验耗时特别长第一阶段的前六个小时都需要按要求记录实验数据所以班级负责人将参与实验的同学分为五个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安排实验时间大家轮流吃饭、轮流看守并记录时间和百分表读数。

实验力学心得体会 篇2

一、物理力学实验的复习要注重基本实验知识的掌握

力学实验体现的是对物理知识的把握和对物理规律的总结。因此, 在复习物理力学实验的时候, 我们要以对力学相关知识以及力学规律的牢固掌握、综合运用为前提进行复习。要牢固的掌握好课本的物理力学实验知识, 这样才能举一反三, 更好的“以不变应万变”, 提高解题能力。在力学实验复习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验证动量守恒。我们需要留意如下两点, 一是在力学实验中打点计时器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七个实验中有五个实验用到了打点计时器。二是力学实验中数据的处理, 作图法应用较多, 用作图法处理数据的优点是直观、简便, 能有效地减少偶然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由图线的斜率、截距、所包围面积和图线的交点等可以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及其关系。

二、物理力学实验的复习要注重对比、注重扩充

在掌握了实验的基本原理以后,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对同一实验进行对比、扩充, 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利用能力, 例如, 在关于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 可以设计这样的例题, 某同学用图1所示装置做“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 根据实验结果在坐标纸上描出了小球水平抛出后的运动轨迹, 但不慎将画有轨迹图线的坐标纸丢失了一部分, 剩余部分如图2所示。图2中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每小格的长度均代表0.10m, P1、P2和P3是轨迹图线上的3个点, P1和P2、P2和P3之间的水平距离相等。

完成下列填空: (重力加速度取9.8m/s2)

(1) 设P1、P2和P3的横坐标分别为x1、x2和x3, 纵坐标分别为y1、y2和y3, 从图2中可读出|y1-y2|=____ (1) _____m, |y1-y2|=____ (2) ______m, |x1-x2|=____ (3) ______m (保留两位小数) 。

(2) 若已测知抛出后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运动。利用 (1) 中读取的数据, 求出小球从P1运动到P2所用的时间为______ (4) __________s, 小球抛出后的水平速度为________ (5) __________m/s (均可用根号表示) 。

(3) 已测得小球抛也前下滑的高度为0.50m。设E1和E2分别为开始下滑时和抛出时的机械能, 则小球从开始下滑到抛出的过程中机械能的相对损失, =________ (6) __________%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本题考查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由图可知P1到P2两点在竖直方向的间隔为6格, P1到P3两点在竖直方向的间隔为16格所以有|y1-y2|=0.60m。|y1-y3|=1.60m。P1到P2两点在水平方向的距离为6个格, 则有|x1-x2|=0.60m。

(2) 由水平方向的运动特点可知P1到P2与P2到P3的时间相等, 根据△x=at2, 解得时间约为0.2s, 则有

(3) 设抛出点为势能零点, 则开始下滑时的机械能为E1=mgh=mg/2, 抛出时的机械能为E2=21mv02=4.5m, 则根据

又例如, 在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例题扩充, 如图为“用DIS (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 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

(1) 在该实验中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 应保持_____不变, 用钩码所受的重力____________作为, 用DIS测小车的加速度。

(2) 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 多次重复测量。在某次实验中根据测得的多组数据可画出a-F关系图线 (如图所示) 。

(1) 分析此图线的OA段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

(2) (单选题) 此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 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A.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

B.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

C.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

D.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

解析: (1) 因为要探索“加速度和力的关系”所以应保持小车的总质量不变, 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小车所受外力; (2) 由于OA段a-F关系为一倾斜的直线, 所以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 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由实验原理:mg=Ma得, 而实际上, 可见AB段明显偏离直线是由于没有满足M>>m造成的

这样, 题目就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变与扩充, 不是单纯的课本上的实验, 从而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与灵活的运用。

三、物理力学实验的复习要注重实际操作

在物理力学实验复习的过程中, 很多教师为了节省上课时间, 热衷于“纸上实验”, 只讲实验, 不做实验。以为这样做能省时高效, 其实不然。我们应该让同学们走进实验室, 亲自动手实验。这样, 学生才能在试验中体验我们平时容易忽略的细节问题, 在动手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实验的感性认识, 增强了学生对实验环节的记忆。而且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试验, 教师还可以趁这个机会进行学生知识点的“查漏补缺”。我们知道“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一样, 在课堂试验复习的教学中, 我们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因此, 在试验的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针对性的对每个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辅导, 提高学生对力学试验的掌握能力。总之, 让学生进行实验的实际操作, 可以大大提高了物理实验复习的有效性。

四、结语

总之, 教师在进行高三力学实验复习的过程中应该很好的把握住相关实验的实验原理, 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试验的对比与扩充, 从而提高力学实验复习的效率, 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物理力学实验作为高考必考的内容, 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物理力学实验除了考察对教材中原有的学生实验外, 还增加了对演示实验的考查, 增加了其考察的难度。本文笔者从物理力学实验的复习要注重基本实验知识的掌握;物理力学实验的复习要注重对比、注重扩充;物理力学实验的复习要注重实际操作等三个方面, 谈了关于高三力学实验复习的体会。

关键词:力学实验,策略,复习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探究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力学实验;初中生

初中物理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广大初中物理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重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作为初中物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力学实验,对学生形成逻辑思维能力有着较大的帮助。然而,初中力学实验学习对于初次接触物理的学生而言有着较大的困难,这就需要广大初中物理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而提高力学实验的教学质量。

一、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成绩,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一些较为尖锐的问题。例如,初中物理教师在力学实验教学活动中,没有按照新课程标准建议的教学计划来开展相关工作,仅依照自身的经验来制定教学计划与目标,这就导致力学实验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兼顾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导致力学实验的教学效率较低。

另外,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的力学实验设施在数量、种类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已有的力学实验器材又大多比较陈旧。上述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教学的发展,同时还给力学实验的操作埋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除此之外,部分物理教师没有照顾到学生整体的力学实验学习。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只关注成绩相对优秀学生的学习,使原本物理实验学习就有困难的学生更加落后,从而使得其逐渐丧失对初中物理实验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

二、如何改进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笔者针对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的相关经验,提出了若干改进措施,具体如下:

1.教师应当参照新课标的教学建议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是经有关教育专家与学者细致讨论后制定的教学标准,因此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普适性。所以,广大初中物理教师应当依照新课标的具体建议,合理安排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进度能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适应,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物理学习潜能。

2.加大物理实验器材采购力度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使初中物理教师不遗余力地开展物理力学实验教学工作,但如果学校的实验室缺乏必要的物理实验器材或者现有的实验器材太陈旧,学生仍旧无法正常地展开物理力学实验探究活动。因此,学校应当增加物理实验器材方面的资金投入,采购一些安全、可靠且较为新式的实验器材,同时对已经损坏、老化的物理实验器材进行维修和检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學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麻烦,尤其是在物理力学实验的学习中可能会感觉吃力。这是因为初中学生接触物理实验时间不长,实验技能较差。如果初中物理教师无法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时地解决上述问题,可能会使学生的困难愈来愈多,积重难返。为此,笔者建议初中物理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集体的讨论之中。

例如,笔者曾经在“光的反射”一课中,将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再让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不同的工作。很快学生就明确了各自的职责,有的负责整理实验器材,有的做实验数据的记录工作,其他学生负责查找相关的资料。在此过程中学生都在认真地进行讨论,积极地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整节实验课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笔者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初中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时应注意维持课堂纪律,避免部分学生出现“开小差”的现象。

4.注意提升教学趣味性

如果教师依旧采用较枯燥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工作,长此以往非常容易使得学生对力学实验的学习兴趣下降。因此教师要适当增加一些教学游戏到力学实验课堂中,并且积极提升语言的幽默性。在教学语言的节奏上应当追求抑扬顿挫的效果,如此便能极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得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能够帮助初中生提高其科学素养及实验技能,并且学生在解决力学实验探究中遇到的问题的过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教师应当积极寻求新式物理教学方法,开展合理的教学活动,突出初中生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引导其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力学实验技能。

参考文献:

[1]管志华.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J].才智,2014(21).

[2]任敬宁.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4(8).

工程力学实验总结 篇4

对于标准拉伸试件为测量标距Lo的长度,可选用游标卡尺;为测量标距Lo的总变形在弹性范围内的?长,可选用引伸计;对其加载并测量荷载值,可选用万能试验机。我们接触过的动态试验机有冲击试验机和疲劳试验机,而后者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另一种是高频拉压疲劳试验机。

如果测点处是二向应力状态,则当主应力方向已知时,应选择直角应变花,使丝韧沿主应力方向粘贴,当主应力方向根本无法估计时,应选用等角应变花。

对粘贴后的应变片进行质量检查,要求为:a粘贴位置,方向准确b粘贴缝内无气泡,孔隙c应变计阻值无明显变化d一般测量引出线与构件间的绝缘电阻大于100M欧姆

在对断后的低碳钢进行拉伸试件测定长度时,若断面距最近标距点的距离大于Lo/3,可采用直接测量法;若该距离等于或者小于Lo/3,采用移位法测量。(工程力学实验课本P160);若断口在两段与头部距离小于或者等于2d时,试验无效。

为减小应变片机械滞后效应,可采取的措施有:采用高质量的应变计;固化完全;在正式测量前,预先加,卸载3-5次。

对于液压式试验机,测力的方式有压力表测试,摆锤测试,弹簧测试,电子测试。

如果进行高温下的应变测量,多选电阻应变计的基底为金属基,敏感栅的材料为铂钨合金,敏感栅最好为丝绕式。

使用液压摆锤式万能试验机时,确认摆杆是否铅垂有三种方法:a看摆杆标示牌上的刻线与缓冲挡座的指示刻线是否对齐b看水准仪的气泡是否居中c增减摆锤,看力度盘上的指针位置是否变化。

为了减少电磁干扰对对电阻应变测量的影响可采取的措施有:a将测量导线捆绑成束b改变应变仪的方向c使用屏蔽电缆线。

金属材料的圆截面拉伸试样分为比例试样和非比例试样。比例试样关系式:Lo=Kd,其中K=5为短比例试样,K=10为长比例试样。Lo为原始标距,d为原始直径。

引伸计是一种测量变形的器具,按其结构原理引伸计可分为机械引伸计,光学引伸计,电学引伸计三大类。

以敏感栅的工艺上考虑,横向效应最大的是丝绕式应变计,疲劳寿命最短的是短接式应变计,横向效应最小的是箔式应变计。

使用液压万能试验机时为减少读数误差,常要求所测荷载在满量程的20%-80%之间。应变片粘贴方向不准造成的误差,不仅与角偏差有关,还和预定粘贴方位与该点主应变的夹角有关。

对发动机活塞连杆机构中的连杆,若要测量其材料的持久极限,需选择拉压疲劳试验机。在铸铁的拉伸,压缩,扭转实验中,试样破坏后的形式分别为横截面,45°斜截面,45°螺旋断面。

电测法测量应变时,为尽量显示测点的真实应变,在应力集中点应选用小应变计,在测非均质材料的应用大应变计,并且应变计的标距长度至少是直径的4倍。

为减少应变片粘贴不准确带来大测量误差,在测点的主应力方向已知时,选择直角应变花,并沿主应力方向粘贴;在主应力方向未知时,选择等角应变花。

由于应变计敏感栅的横栅部分感受横向应变而对轴向测量值产生的影响称为横向效应,其大小用H表示。

在一钢结构表面某点站贴一枚应变计(另有一枚补偿计)应变计与应变仪间用80米的长导线连接,连接方式为半桥三线接法,若已知应变计与应变仪的灵敏系数均为2.0,导线电阻为0.175Ω/m,应变计电阻为120Ω,测得应变仪读数为。。。

一构件处于平面应力状态,若要测定构件上的某点的主应力,在该点至少站贴2枚应变计。应变片横向效应带来的应变测量误差不仅与应变片横向效应系数H有关,还与测点的应变状态及应变计的安装方位以及结构材料有关。火车车轴受交变应力的作用,为测定车轴在这种交变应力作用下的疲劳极限,应选择高频拉压疲劳试验机。

在动态测量中,常采用磁带记录仪作为记录仪器,其最大特点是工作频带宽,信息可以长期保存,便于和纤毫处理器或计算机连接。简答:

简述从读书应变中消除应变仪零点漂移的方法:取两个标准精密电阻(120Ω)作为应变计,接在应变仪的一个通道上,调平;在记录各工作通道读数时,同时记录下这一通道的读数,该读数即应变仪的零点漂移,将各通道读数减去零点漂移,即为修正后的各通道的读数应变。一般的塑性材料在压缩时屈服曲线几种可能形式:屈服阶段是水平状;屈服阶段是下降状;屈服阶段是波动状。

应变测量的方法:电测法,光测法,脆性涂层法。工程力学实验基本任务包括:测定材料力学性能,孕育理论和验证理论,实测构件力学行为。我国的标准分:行业和国家标准;国际上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力学量及其测量设备:载荷(测力计,材料试验机)尺寸(量具,光学显微镜)变形(引伸计)应变(电测应变仪与应变计,光测)应力(光测法)位移(引伸计)冲击韧性(疲劳试验机)

力学实验测量对象:实物和试样,试样有:仿实物模型和材料试样。数值修约:P12,P13,P14 利用应变计和引伸计测量线应变时,任何非线性的应变分布均会引入误差,在一定的允许误差下,应力梯度越大,标距需越小,反之可大。

变形计四个基本特征:标距,灵敏度,量程,精确度。

引伸计类型:机械引伸计(杠杆式,表式)光学引伸计(马丁仪)电学引伸计(电容式,电感式,电阻式)

应变计的构造:敏感栅,基底,覆盖层,粘结剂,引出线。(各部分的作用P28)

敏感栅材料的物理特性:灵敏度K越大,电阻率p越大,电阻温度系数小,比例极限高,加工性能好。

按敏感栅材料分:康铜应变计(用于常中温静载及大应变量的测量)镍铬合金应变计(适用于制作测动态应变的和小栅长的应变计)卡玛合金应变计(用于中高温应变测量和传感器的制作)铂钨合金应变计(用于高温应变测量,工作温度可达800-1000度)恒弹合金应变计(用于动态应变测量)

按基底材料分:纸基(用于常温应变测量)胶基(适用的温度范围广)玻璃纤维基(用于中高温度应变测量)金属基(特别适用于较高温度的测量场合)

按敏感栅的长度分:小应变计(L小于2mm,用于应力梯度变化较剧烈的区域)大应变计(L大于30mm,用于非均匀介质标距是直径的4倍)普通应变计(L介于2至30mm之间,用于均匀材料中均匀或变化不剧烈的应变场)

机械滞后:在恒定温度下,对粘贴有应变计的构件进行加载和卸载,应变计在相应的两过程中的指示应变关系曲线不重合的现象。减小机械滞后的措施:采用高质量的应变计,固化完全,正式测量前预先加载,卸载3-5次。零点漂移产生的原因:应变计在受潮时使绝缘电阻逐渐降低产生漏电,应变计通过电流使自身温度逐渐升高以及热电势等。疲劳寿命:粘贴在构件上的应变计在恒定幅度的交变应力作用下,连续工作直至疲劳损坏的循环次数。

对粘贴后的应变片的质量检查要求:粘贴方位正确;粘贴面内无气泡;应变计电阻值前后无明显变化;一般测量应变计引出线与构件之间的电阻应在100MΩ以上。电阻应变仪的种类:静态电阻应变仪,静动态电阻应变仪,(以测量静态应变为主,能兼做频率在200hz以下的单点动态应变测量)动态电阻应变仪(用于频率在10khz以下的动态应变)超动态电阻应变仪(主要用于爆炸,高速冲击等的瞬态应变测量)。简述低碳钢拉伸试样断面收缩率的测定方法:断面收缩率在标距段的两端及中间截面处沿两相互垂直方向测量直径各一次,并对每个截面求直径的算术平均值,取三个截面中平均直径的最小值,计算横截面面积..A1为横截面积,断后面积应取试样颈缩截面计算,测量时,将断后的面对接在一起,在颈缩最小处沿两互相垂直的方向测量直径各一次,取其平均值计算断后面积A1.简述使用液压式材料万能试验机时消除平台自重的方法:开启油泵电机,打开送油阀,使活塞上升一段距离(10-20mm);调整平衡铊使摆杆处于铅垂;调整示力度盘指针对零。简述测定金属材料断后伸长率的方法:断后伸长率

Lo为试样的原始标距,取试样的中部作为原始标距段,量出试样原始标距的长度Lo,L1为断后标距,测量方法,将断后的两段紧密的对接在一起,尽量保证两段轴线位于同一直线内,若断面形成缝隙,则此缝隙也应计入断后标距,测量时,若断面距最近的标距端点的距离大于Lo/3,则直接测量两标距端点间的距离作为断后标距L1,若断面距最近标距端点的距离小于或等于Lo/3,则采用移位法测量断后标距。(移位法P160)

简述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方法:接通电源,预热15-30分钟;连接传感器及测量桥路;选择测力单位,调整测力仪初读数为零;调整应变仪的灵敏系数;调整应变仪各通道读数为零;加载测量各通道的应变;实验结束后,卸载,关闭电源,拆除各连接导线,将各仪器恢复原来状态。

简述应变测量中由环境变化引起的零点漂移的综合修正方法:在构件的测点附近,放置一个与构件材料相同但不承受力的物块,按照对测点同样的要求,在该物块上粘贴一枚应变计作为工作片,与该工作片对应的补偿片应和其他测点的补偿片完全相同,把上述应变片接在应变仪的一个通道上,调平;在记录各工作通道读数时,同时记录下这一通道的读数,该读数即由外界环境变化和应变计不稳定引起的零点漂移,将各通道读数减去零点漂移,即为修正后的各通道的读数应变。

常用应变计相关特点:铂钨合金:耐高温,Ks较高,与温度线性关系好,稳定,多用于高温测量。丝绕式:工艺简单,造价低廉,但横向效应大,可用于高温。短接式:横向效应较小,但疲劳寿命短,适用中温。箔式应变计:易于加工,横向效应小,附着性,散热性好,蠕变,机械滞后小,疲劳寿命长,可随意造型,用途广,但不耐高温。广泛应用于中温测量。应变计布置:a单向应力状态点:沿力方向粘贴一枚应变计b二向应力状态点:主应力方向已知时沿主应力方向站贴直角应变花。主应力方向大略知道时粘贴45°应变花,主应力方向完全不知道时粘贴等角应变花。

减小湿度影响的措施:a选用胶基应变计b应变计粘贴后应充分干燥完全固化c采取有效的防潮措施。

减小温度影响的措施:a采用桥路补偿法b避免环境温度的剧烈变化特别是不均匀的变化c考虑测量导线的温度补偿d测点转换后应待工作片与补偿片温度一致是再测取读数。

液压摆锤式万能材料试验机操作规程;a测量试件直径,估计荷载,选度盘挂摆锤,置缓冲阀于相应位置b试样夹上夹头,启油泵,开送油阀,使活塞上升一段距离,调整平衡铊使摆杆处于铅垂,调整示力度盘指针对零,从动针和主动针重合c用工作台的升降电机调整实验空间,装夹试件d将从动针拨回靠拢主动针,若要绘图装上图纸和记录笔e缓慢打开送油阀给试样平稳加载,注意读数取有用的力值。f实验完毕,关送油阀,停油泵,破坏性实验,先取下试样,再开回油阀回油。非破坏性实验,先开回油阀卸载再取下试样,最后使试验机复原。

测量精度要求:消除摆锤以外其他构件重量;使摆锤处于铅垂位置;消除各零件间的摩擦。万能材料试验机力值精度鉴定用具:允许误差为+-0.1%的专用重力砝码,允许误差为+-0.1%的测力杠杆,用相应精度的标准测力计。力值的精确度检验步骤:将测力仪放在万能机上下压头之间并对中做几次预加载;对试验机和测力仪调零,平缓加载;校验示值相对误差和示值相对变动;校验示值进回程差。

扭转试验机操作步骤:估计实验所需的最大扭矩,转动量程选择手轮,选择合适的度盘;根据试样的头部尺寸选择夹头和衬套的大小;选择相应速度档将调速电位器对零;放好记录笔和记录纸,选择速度,打开记录器开关;按需要按下加载方向按钮;实验结束,立即按下停止开关。

冲击试验机类型:冲击方式(落锤式,摆锤式,回转圆盘式)按试样变形形式分弯曲冲击试验机,拉力冲击试验机,扭转冲击试验机)

物理演示实验力学感想 篇5

今天上了物理演示实验的课,我一进门就被各种稀奇古怪的仪器吸引住了。我们能看到各种球,轮子,盆等组成的装置,这些仪器每个都代表着不同的物理原理,让我们大开眼界。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一个叫鱼洗的装置,这是古代用于洗手洗脸的水盆,人们在四个角画上鱼,将手蘸湿后用手摩擦盆,水会溅出,就好像是从鱼嘴里喷出的一样。这个实验的物理原理主要是摩擦盆将能量传入盆,使能量传入的过程是一个非线性自激振动过程,其物理实质是用力激起双耳的振动。这个实验让我对于古人产生了由衷的敬仰之情。古代人能够掌握鱼洗壳体振动的波节,波幅位置,堪称神奇。或许他们并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原理,但他们善于发现物理现象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好品质。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实验是旋转车轮演示陀螺进动,这个实验是用力使车轮快速转动,然后将其头放置到支架上,令转轴竖直,可看到车轮继续绕自身对称轴旋转,若轴与竖直方向成一定角度,车轮不仅绕其自身对称轴旋转,而且自身对称轴还会绕支架旋转。老师讲解这个实验的时候告诉我们原本这个实验当转速很低时轮子会掉下来,有可能会砸伤人,但一名同学就提出了它的缺点,并对其进行了改进,在轮子下方加了一个板子,轮子停下来时会靠在板子上而不会掉下来。这是一个很有利的改进,可见这名同学很善于思考,这个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认为我们的确不仅应当认真学习好理论知识,还应将其应用于实践中,才能让知识发挥它本来的作用。

考虑到安全因素,我想到滚柱式转动惯量演示仪这个实验,我在做实验时由于两个滚筒较重不好控制,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偏离轨道甚至可能掉下轨道砸伤自己,所以我认为如果能在圆弧轨道上加一个光滑的槽来控制滚筒的方向,应该能使实验更加安全。

材料的力学实验报告 篇6

一、 拉伸实验・・・・・・・・・・・・・・・・・・・・・・・・・・・・・・・・・・・・・・・・・・・・・・・・・・・・・・・・・・・・・・・・・・・・・・・・・・・・・・・2 二、 压缩实验・・・・・・・・・・・・・・・・・・・・・・・・・・・・・・・・・・・・・・・・・・・・・・・・・・・・・・・・・・・・・・・・・・・・・・・・・・・・・・・4 三、 拉压弹性模量E测定实验・・・・・・・・・・・・・・・・・・・・・・・・・・・・・・・・・・・・・・・・・・・・・・・・・・・6 四、 低碳钢剪切弹性模量G测定实验・・・・・・・・・・・・・・・・・・・・・・・・・・・・・・・・・・・・・・・8 五、扭转破坏实验・・・・・・・・・・・・・・・・・・・・・・・・・・・・・・・・・・・・・・・・・・・・・・・・・・・・・・・・・・・・・・・・・・・・10 六、 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12 七、 弯扭组合变形时的主应力测定实验・・・・・・・・・・・・・・・・・・・・・・・・・・・・・・・・・・15 八、 压杆稳定实验・・・・・・・・・・・・・・・・・・・・・・・・・・・・・・・・・・・・・・・・・・・・・・・・・・・・・・・・・・・・・・・・・・・・・・18

一、拉伸实验报告标准答案

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例:(一)低碳钢试件

强度指标:

Ps=__22.1___KN屈服应力 ζs= Ps/A __273.8___MPa P b =__33.2___KN强度极限 ζb= Pb /A __411.3___MPa 塑性指标:

L1-LAA1

伸长率100%33.24 %面积收缩率100%68.40 %

LA

低碳钢拉伸图

:

(二)铸铁试件

强度指标:

最大载荷Pb =__14.4___ KN

强度极限ζb= Pb / A = _177.7__ M Pa

问题讨论:

1、 为何在拉伸试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延伸率是否相同

答:拉伸实验中延伸率的大小与材料有关,同时与试件的标距长度有关.试件局部变形较大的断口部分,在不同长度的标距中所占比例也不同.因此拉伸

试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这样其有关性质才具可比性.

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通常情况下延伸率是不同的(横截面面积与长度存在某种特殊比例关系除外).

2、 分析比较两种材料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及断口特征.

答:试件在拉伸时铸铁延伸率小表现为脆性,低碳钢延伸率大表现为塑性;低碳钢具有屈服现象,铸铁无.低碳钢断口为直径缩小的杯锥状,且有450的剪切唇,断口组织为暗灰色纤维状组织。铸铁断口为横断面,为闪光的结晶状组织。.

二、压缩实验报告标准答案

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例:(一)试验记录及计算结果

问题讨论:

1、分析铸铁试件压缩破坏的原因.

答:铸铁试件压缩破坏,其断口与轴线成45°~50°夹角,在断口位置剪应力已达到其抵抗的最大极限值,抗剪先于抗压达到极限,因而发生斜面剪

切破坏。

2、低碳钢与铸铁在压缩时力学性质有何不同结构工程中怎样合理使用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材料

答:低碳钢为塑性材料,抗压屈服极限与抗拉屈服极限相近,此时试件不会发生断裂,随荷载增加发生塑性形变;铸铁为脆性材料,抗压强度远大于抗拉强度,无屈服现象。压缩试验时,铸铁因达到剪切极限而被剪切破坏。

通过试验可以发现低碳钢材料塑性好,其抗剪能力弱于抗拉;抗拉与抗压相近。铸铁材料塑性差,其抗拉远小于抗压强度,抗剪优于抗拉低于抗压。故在工程结构中塑性材料应用范围广,脆性材料最好处于受压状态,比如车床机座。

三、拉压弹性模量E测定试验报告

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一)碳钢试件尺寸

计算长度L =__100___mm直 径d =__10___mm

截面面积A =___78.5____mm2

平均(ΔA1)=平均(ΔA2)=

(1)(A2)

= 左右两表读数差平均值:(A)

2

平均伸长增量(ΔL)=__________mm

碳钢弹性模量 E

PL

MPa

(LA)

问题讨论:

1、 试件的尺寸和形状对测定弹性模量有无影响为什么

答: 弹性模量是材料的固有性质,与试件的尺寸和形状无关。

2、 逐级加载方法所求出的弹性模量与一次加载到最终值所求出的弹性模量是否相同为什么必须用逐级加载的方法测弹性模量

答: 逐级加载方法所求出的弹性模量与一次加载到最终值所求出的弹性模量不相同,采用逐级加载方法所求出的弹性模量可降低误差,同时可以验证材料此时是否处于弹性状态,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四、低碳钢剪切弹性模量G测定实验报告标准答案

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一)试验数据及计算结果

MnL032MnL0

G4

力学实验专题复习 篇7

物理实验为高考必考内容,近年的高考物理试题,越来越重视对实验的考查,尤其是除了对教材中原有的学生实验进行考查,还增加了对演示实验的考查.利用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对实验仪器或实验方法加以重组完成新的实验目的的设计型实验将逐步取代对教材中原有单纯学生实验的考查.

历届高考在实验方面的命题重点为: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物理量的测定、物理规律的验证和物理现象的研究、实验数据的处理.

高考中物理实验题类型大体有:(1)强调基本技能,熟识各种器材的特性.像读数类: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多用电表等;选器材类:像选取什么量程的电表和滑动变阻器等;(2)重视实验原理,巧妙变换拓展.像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变形和测量电阻的再造等.源于课本不拘泥课本一直是高考命题与课标理念所倡导的,所以熟悉课本实验、抓住实验的灵魂——原理是我们复习的重中之重;(3)提倡分析讨论,讲究实验的品质,像近年高考中的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改良方案,甚至开放性实验等与课标的一标多本思路是交汇的;(4)知识创新型实验.像设计型、开放型、探讨型实验等都是不同程度的创新,比如利用所学可以设计出很多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案.

二、知识要点

1. 测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

实验目的:①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习利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②学习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即时速度和加速度.

实验原理:①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每隔0.02 s打一次点(由于电源频率是50 Hz),因此纸带上的点就表示了和纸带相连的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点之间的间隔,就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情况.②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0、1、2…为时间间隔相等的各计数点,s1、s2、s3…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若Δs=s2-s1=s3-s2=…=恒量,即若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③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

掌握二三四六段的方法

④由纸带求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2. 验证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目的:验证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原理:此实验是要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与一个力产生相同的效果(即:使橡皮条在某一方向伸长一定的长度),看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与这一个力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事项:①用弹簧秤测拉力时,应使拉力沿弹簧秤的轴线方向,橡皮条、弹簧秤和细绳套应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②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后的结点位置O必须保持不变.

3.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原理:①如图1所示装置,保持小车质量M不变,改变小桶内砂的质量m,从而改变细线对小车的牵引力F(当m<

4.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注意:①先接通电源后松开纸带,让重锤自由下落.②在打好点的纸带中挑选第一、二两点间的距离接近2 mm,且点迹清晰的一条纸带.③计算各点对应的势能减少量mghn和动能的增加量,进行比较.④因不需要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具体数值,所以不需要测量重锤的质量.

力学实验测试题:

1.(研究平抛运动)某同学得用图2所示装置做“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在坐标纸上描出了小球水平抛出后的运动轨迹,但不慎将画有轨迹图线的坐标纸丢失了一部分,剩余部分如图3所示.图3中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每小格的长度均代表0.10 m,P1、P2和P3是轨迹图线上的3个点,P1和P2、P2和P3之间的水平距离相等.

完成下列填空:(重力加速度取9.8 m/s2)

(1)设P1、P2和P3的横坐标分别为x1、x2和x3,纵坐标分别为y1、y2和y3,从图3中可读出|y1-y2|=______.m,丨y2-y3|=______m,|x1-x2|=______m(保留两位小数).

(2)若已测知抛出后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运动.利用(1)中读取的数据,求出小球从P1运动到P2所用的时间为______s,小球抛出后的水平速度为______m/s (均可用根号表示).

(3)已测得小球抛出前下滑的高度为0.50 m.设E1和E2分别为开始下滑时和抛出时的机械能,则小球从开始下滑到抛出的过程中机械能的相对损失,(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如图4为“用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

(1)在该实验中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应保持______不变,用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______,用DIS测小车的加速度.

(2)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多次重复测量.在某次实验中根据测得的多组数据可画出a-F关系图线(如图5所示).

①分析此图线的OA段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

②(单选题)此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A)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

(B)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

(C)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

(D)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

3.(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某同学在家中尝试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他找到三条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和若干小重物,以及刻度尺、三角板、铅笔、细绳、白纸、钉字,设计了如下实验:将两条橡皮筋的一端分别在墙上的两个钉子A、B上,另一端与第二条橡皮筋连接,结点为O,将第三条橡皮筋的另一端通过细绳挂一重物.

(1)为完成实验,下述操作中必需的是

a.测量细绳的长度

b.测量橡皮筋的原长

c.测量悬挂重物后像皮筋的长度

d.记录悬挂重物后结点O的位置

②钉子位置固定,欲利用现有器材,改变条件再次实验证,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4.(力的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探究力对原来静止的物体做的功与物体获得的速度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主要过程如下:

(1)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2W、3W、…;

(2)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求出小车的速度v1、v2、v3、….(3)作出w-v草图;

(4)分析w-v图象.如果w-v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w∝v如果不是直线,可考虑是否存在W∝v2、W∝v3、等关系.

以下关于该试验的说法中有一项不正确,它是______.

(A)本实验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2W、3W、….所采用的方法是选用同样的橡皮筋,并在每次实验中使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保持一致.当用1条橡皮筋进行是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用2条、3条、…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是2W、3W、…

(B)小车运动中会受到阻力,补偿的方法,可以使木板适当倾斜

(C)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一条记录纸带.纸带上打出的点,两端密、中间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没有使木板倾斜或倾角太小

(D)根据记录纸带上打出的点,求小车获得的速度的方法,是以纸带上第一点到最后一点的距离来进行计算

5.(测定重力加速度)如图8所示,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使重物带动纸带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利用此装置可以测定重力和速度.

(1)所需器材有打点计时器(带导线)、纸带、复写纸、带铁夹的铁架台和带夹子的重物,此外还需______(填字母代号)中的器材.

(A)直流电源、天平及砝码

(B)直流电源、毫米刻度尺

(C)交流电源、天平及砝码

(D)交流电源、毫米刻度尺

(2)通过作图象的方法可以剔除偶然误差较大的数据,提高实验的准确程度.为使图线的斜率等于重力加速度,除作v-t图象外,还可作______图象,其纵轴表示的是横轴表示的是______.

6.(测定弹簧的劲度系数)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的比值,叫做弹簧的劲度系数.为了测量一轻弹簧的劲度系数,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如图9所示,将两平行金属导轨水平固定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金属杆ab与导轨接触良好,水平放置的轻弹簧一端固定于O点,另一端与金属杆连接并保持绝缘.在金属杆滑动的过程中,弹簧与金属杆、金属杆与导轨均保持垂直,弹簧的形变始终在弹性限度内,通过减小金属杆与导轨之间的摩擦和在弹的形变较大时读数等方法,使摩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请你按要求帮助该同学解决实验所涉及的两个问题.

(1)帮助该同学完成实验设计.请你用低、压直流电源()、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开关()设计一电路图,画在图中虚线框内,并正确连在导轨的C、D两端.

(2)若已知导轨间的距离为d,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使金属杆随挡板缓慢移动,当移开挡板且金属杆静止时,测出通过金属杆的电流为I1,记下金属杆的位置,断开开关,测出弹簧对应的长度为x1;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再次让金属杆静止时,测出通过金属杆的电流为I2,弹簧对应的长度为x2,则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__.

7.(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如图10所示,两个质量各为m1和m2的小物块A和B,分别系在一条跨过定滑轮的软绳两端,已知m1>m2,现要利用此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图10

(1)若选定物块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过程中进行测量,则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

①物块的质量m1、m2;

②物块A下落的距离及下落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

③物块B下落的距离及下落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

④绳子的长度.

(2)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程度,某小组同学对此实验提出以下建议:

①绳的质量要轻;

②在“轻质绳”的前提下,绳子越长越好;

③尽量保证物块只沿竖直方向运动,不要摇晃;

④两个物块的质量之差要尽可能小.

以上建议中确实对提高准确程度有作用的是______.

(3)写出一条上面没有提到的对提高实验结果准确程度有益的建议:______.

8.(螺旋测微器读数)某同学用螺旋测微器测量一铜丝的直径,测微器的示数如图11所示,该铜丝的直径为______mm.

9.(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某同学和你一起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并测弹簧的劲度系数k.故法是先将待测弹簧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将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竖直放在弹簧一侧,并使弹簧另一端的指针恰好落在刻度尺上.当弹簧自然下垂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0,弹簧下端挂一个50g的砝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1;弹簧下端挂两个50 g的砝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2;……;挂七个50 g的砝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7.

(1)表1记录的是该同学已测出的6个值,其中有两个数值在记录时有误,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测量记录表:

②实验中,L3和L2两个值还没有测定,请你根据图12将这两个测量值填入记录表中.

③为充分利用测量数据,该同学将所测得的数值按如下方法逐一求差,分别计算出了三个差值:d1=L1-Ln=6.90 cm,d2=L3-L1=6.90 cm.d3=L3-L2=7.00cm.

请你给出第四个差值:d4=______=______cm.

④根据以上差值,可以求出每增加50 g砝码的弹簧平均伸长量ΔL.用d1、d2、d3、d4

表示的式子为:ΔL=______,

代入数据解得ΔL=______cm.

⑤计算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__N/m.(g取9.8 m/s2)

1 0.(游标卡尺+光电计时器+匀变速直线运动)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时摩擦力与斜面倾角的关系,设计实验装置如图13.长直平板一端放在水平桌面上,另一端架在一物块上.在平板上标出A、B两点,B点处放置一光电门,用光电计时器记录滑块通过光电门时挡光的时间.

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游标卡尺测量滑块的挡光长度d,用天平测量滑块的质量m;

②用直尺测量AB之间的距离s,A点到水平桌面的垂直距离h1,B点到水平桌面的垂直距离h2;

③将滑块从A点静止释放,由光电计时器读出滑块的挡光时间t1;

④重复步骤③数次,并求挡光时间的平均值;

⑤利用所测数据求出摩擦力f和斜面倾角的余弦值cosα;

⑥多次改变斜面的倾角,重复实验步骤②③④⑤,做出f-cosα关系曲线.

(1)用测量的物理量完成下列各式(重力加速度为g):

①斜面倾角的余弦cosα=______;

②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v=______;

③滑块运动时的加速度a=______;

④滑块运动时所受到的摩擦阻力f=______;

(2)测量滑块挡光长度的游标卡尺读数如图14所示,读得d=______.

1 1.(平抛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某同学利用如图15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弧形轨道末端水平,离地面的高度为H.将钢球从轨道的不同高度h处静止释放,钢球的落点距轨道末端的水平距离为s.

(1)若轨道完全光滑,s2与h的理论关系应满足s2=______(用H、h表示).

(2)该同学经实验测量得到一组数据,如表2所示:

请在坐标纸上作出s2-h关系图.

(3)对比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得到的s2-h关系图线(图中已画出),自同一高度静止释放的钢球,水平抛出的速率______(填“小于”或“大于”)理论值

(4)从s2-h关系图线中分析得出钢球水平抛出的速率差十分显著,你认为造成上述偏差的可能原因是__

参考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由图可知P1到P2两点在竖直方向的间隔为6格,P1到P3两点在竖直方向的间隔为16格所以有|y1-y2|=0.60 m.|y2-y3|=1.00 m.P,到P2两点在水平方向的距离为6个格,则有|x1-x2|=0.60 m.

(2)由水平方向的运动特点可知P1到P2与P2到P3的时间相等,根据Δx=at2,解得时间约为0.2 s,则有m/s

(3)设抛出点为势能零点,则开始下滑时的机械能为E1=mgh=4.9 m,抛出时的机械能为m,则根据.

2.(1)因为要探索“加速度和力的关系”所以应保持小车的总质量不变,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小车所受外力(2)由于OA段aF关系为一倾斜的直线,所以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由实验原理:mg=Ma得,而实际上可见AB段明显偏离直线是由于没有满足M>>m造成的.

3.(1)bcd (2)更换不同的小重物

4.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橡皮绳做的功与物体获得速度的关系.这个速度是指橡皮绳做功完毕时的速度,而不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所以(D)选项是错误的.

5.解析:(1)打点计时器需接交流电源.重力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无关,所以不要天平和砝码.计算速度需要测相邻计数的距离,需要刻度尺,选(D)..

(2)由公式v2=2gh,如绘出图象,纵轴表示的是速度平方的一半,横轴表示的是重物下落的高度.

6.解析:(1)低压直流电源E、滑动变阻器R、电流表、开关S串接在CD两点之间,如图17所示.

(2)设弹簧原长为L0,应用胡克定律有

K(x1-L0)=BI1d

k(X2-L0)=Bl2d,

两式相减可得k(x1-x2)=B(I1-I2)d,解得.

7.解析:(1)通过连结在一起的A、B两物体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既验证系统的势能变化与动能变化是否相等,A、B连结在一起,A下降的距离一定等于B上升的距离;A、B的速度大小总是相等的,故不需要测量绳子的长度和B上升的距离及时间.(2)如果绳子质量不能忽略,则A、B组成的系统势能将有一部分转化为绳子的动能,从而为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带来误差;若物块摇摆,则两物体的速度有差别,为计算系统的动能带来误差;绳子长度和两个物块质量差应适当.(3)多次取平均值可减少测量误差,绳子伸长量尽量小,可减少测量的高度的准确度.

规律总结:此题为一验证性实验题.要求根据物理规律选择需要测定的物理量,运用实验方法判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掌握各种试验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8.解析:螺旋测微器固定刻度部分读数为4.5 mm,可动刻度部分读数为0.093 mm,所以所测铜丝直径为4.593 mm.

规律总结: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是高考常考点,采用“固定刻度+可动刻度=读数”的方法进行.9.①L5 L6②6.85(6.84-6.86)

14.05(14.04-14.06)③7.20(7.18-7.22)④1.75⑤28解析:读数时应估读一位,所以其中L5、L6两个数值在记录时有误:根据实验原理可得后面几问的结果.

规律总结:此题考查了基本仪器(刻度尺)的使用,以及基本试验方法(逐差法)的应用.这是高中物理实验的基本能力的考查,值得注意.

10.解析:(1)物块在斜面上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受重力、支持力、滑动摩擦力,根据三角形关系可得到,根据;根据运动学公式,有,即有;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gsinθ-f=ma,则有;(2)在游标卡尺中,主尺上是3.6 cm,在游标尺上恰好是第1条刻度线与主尺对齐,再考虑到卡尺是10分度,所以读数为3.6 cm+0.1×1 mm=3.61或者3.62 cm也对.

11.解析:(1)根据机械能守恒,可得离开轨道时速度为,由平抛运动知识可求得时间为,可得

(2)依次描点,连线,注意不要画成折线.

(3)从图18中看,同一h下的s2值,理论值明显大于实际值,而在同一高度H下的平抛运动水平射程由水平速率决定,可见实际水平速率小于理论速率.

二轮力学实验专题的复习策略 篇8

关键词: 力学 实验专题 复习策略

一、近年高考对力学实验的考查现状

首先,近年高考物理实验题加强了对基本实验仪器使用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考查,比如: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打点计时器、光电门、频闪相机、传感器等常见力学实验器材。其次,要求学生都会观察实验现象,会记录实验数据,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再次,学生要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订解决方案,运用已学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器材处理问题,包括简单设计实验。

二、创设情境,从不同的途径总结归类力学实验

1.对同一个实验,总结出多种实验方案。比如速度的测量可以用打点计时器精确测量,可以用频闪相机精确测量,还可以用光电门进行测量,针对不同方法设计一个小题训练。

2.对同一个仪器,总结出在哪些实验用到这种仪器。比如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涉及打点计时器的实验有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求加速度,瞬时速度)、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把每个实验的原理、注意事项分别总结出来。

3.对同一个实验模型用在多个实验中,比如必修1中验证牛顿定律的实验装置、可以验证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对此,我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可用此装置完成的实验有哪些?问题2: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需要平衡摩擦力吗?需要使钩码及吊盘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吗?问题3:用此装置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需要平衡摩擦力吗?需要使钩码及吊盘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吗?探究动能定理呢?问题4:平衡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当小车后的绳子上加上力传感器后用该装置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及动能定理还需用平衡摩擦力?满足钩码吊盘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吗?

4.对同一个问题有多种数据处理方法,可以对各种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比如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数据处理注意事项和方法:①纸带的选择:纸带上的点清晰,适当舍弃开头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弄清楚所选的时间间隔。②加速度的求解方法:逐差法。③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要求画出图像首先要选择好标度,然后描点、连线。若是题目中直接给出图像,则要先推导出纵坐标随横坐标变化的函数表达式,明确图像中斜率和截距表示的物理量,求相关问题。对频闪照片的处理方法与纸带的处理方法相同。

对同一种数据处理方法也可以用在不同实验中。比如描点作图求斜率可以求解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匀速运动的速度、利用单摆周期的平方和摆长函数图像的斜率求重力加速度、图像研究a和F的关系,等等。

通过对不同实验装置及不同实验目的的比较让学生对这类实验的认识更有深度和广度。

三、精选题型精讲精练

学生通过高三实验复习,强化了与实验有关的基础知识,同时熟悉了基本实验的原理和步骤,但学生复习的目的就是要参加高考拿高分。我们在实验练习题的设计中要考虑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一是审题能力的培养,能够把题目文字转化为情境,把情境转化为物理条件,也就是要把题中的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读懂。二是选择最佳解题方法的能力,设计的考题尽量能一题多解。三是把数学条件转化为物理条件,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我的烦恼800字作文初一下一篇:单位信息变更申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