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看图作文钓鱼(精选11篇)
狐狸正在散步,忽然听到谁在哼着小曲。闻声看去,原来是一只猫,手里还拿着几条鱼。
狐狸馋得口水都流出来啦!它问:“小猫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小猫说:“前面有一条结了冰的小河,河面上有个洞,我把尾巴放在洞里,小鱼以为它是毛毛虫咬住我的尾巴,我把尾巴一拉,鱼就上岸了。”
狐狸往前走,果然有条结冰的小河,也找到了洞。它把尾巴伸进去。等啊等,没有鱼。等啊等,还是没有鱼。再等等,鱼没有等上来倒把猎人等来了。
看图写话练习是进行作文教学的基础课程,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是为了使刚刚入学儿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都能实现培养。在低年级学生中,虽然孩子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写字量积累,但是由于其年龄较小,生活经验薄弱,对于事物的认识水平较低,也就导致了其对于图画的理解程度不够,并且,由于孩子缺乏系统的语言训练,也就相应会使得孩子在表达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言不达意的现象,其言语的表述不清,语句的流畅性也不足。在本文中,结合其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经验分析来对低年级应当如何开展看图写话教学进行分析探究。
二、自由表达,培养写话的兴趣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中,明确指出了应当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的观点,这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在获得一定的识字量后, 将会受其天性影响,产生自然而然的阅读与写话意愿,就写话而言,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导的过程中,应当对其进行充分的鼓励,进而使得其表达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能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喜欢什么就写什么,对于其字数也不要设定要求,让学生能写多少就写多少。比如,有的孩子喜欢蓝天白云,在进行表达对其的喜爱过程中,可能会说到其颜色、形态、变化这些真实存在的感受,但也有可能会写到它味道、触觉等抽象的虚幻想象,在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孩子由于缺乏相关的经验与明确认识,对于这样事物的表达, 是学生心灵的真实体现,是学生对自由、快乐的切实感受,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学生进行写话活动中的真情流露,这样的语言表达当得到老师认可的时候将会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得到学习的乐趣[1]。
三、改变评价方式,感受写话的快乐
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的过程中,语文老师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即在花费了较大精力进行作文批改之后,学生对于其评语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发下作文本之后,学生对于其评语不屑一顾,只是单纯地看下自己得到了多少分,使得语文老师在进行了作文批改之后难以实现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提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语文老师的评语的内容往往是关于学生的写作是否生动具体,语言运用是否优美顺畅进而忘记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作文所表达的内容进行关注,教师采取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命令语气使得学生难以对其写作积极性进行提高,自然而然的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就难以实现根本提高。在进行新课改之后,语文教师对于作文的批改方式也产生了一些相应的转变,就其中对于学生作文的评语来看,从以往单纯地通过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提高、写作内容选择等方面的说教,向着通过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交流模式来实现语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进而实现对作文内容的交流与分享。具体来看,对学生所讲述记录的故事所形成的作文,语文教师应当尝试去对其内容进行感受与理解,进而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能够发自内心的对其表示认可与喜爱,使得学生能够乐于和老师分享他们的故事,进而推动其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高,同时,语文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作文提出相对而言较为贴切真实的评语也会使得学生的作文故事能够更加的真实自然,进而帮助其实现对于故事选择与记录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享受写作给其带来的乐趣。
四、在“流动写话本”和“接力日记”中,体验写话的乐趣
为了实现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进行写作练习这一目标,借助不断地练习进而得到老师与同学对其写作能力的认可,所以,在班级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可以设立两本“流动写话本”,要求同学们把自己写的好的美文、字句誊抄在上面,使其形成班级读物,进而能够让所有同学都能读到这上面的文章与字句,这样的笔记形成,一方面能够激励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来实现对自己写作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能对于优秀文章进行鼓励,进而促使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使得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得以发展。同时,在采用这样的记录方式之后,与之相对应的,还应当设立相关的笔记记录时间以及同学阅读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在早读期间,专门设立一段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进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这些文章,并且,要求学生找出文章的优点,同时, 也要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明确,进而形成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氛围, 使得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实现自身写作能力的互相指导,进而实现进一步发展。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对生活中的小事进行记录进而拥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同时,借助这样的平台建立与完善,能够使得学生之间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得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能够实现其可持续性与有效性的提高[2]。
五、在“发现”中感受生活的多彩,感受写话的乐趣
对小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小学生往往会对其写作对象与内容的选择不知所措,这样的现象产生是十分正常的。因为,小学生自身的社会阅历较浅,同时,在进行了长期的写作训练之后, 对于写作内容与对象的选择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到不知所措,缺乏写作素材,使得写作活动难以有效开展。针对这样的现象产生,语文教师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之中的小事进行感受,对所处的生活环境进行明确,同时, 在有机会的前提下,带领小学生参与到对大自然的感受之中去,进而在这样的观察基础上,来实现对其写作素材的丰富,使得小学生写作内容既能是天真自然的,也能是真实而丰富的。通过这样的过程,将会使得小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接触社会与大自然,进而实现对其观察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能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世界的美好,给予小学生更多的成长乐趣,最终,使得整个写作的过程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培养,也是对其综合素质以及个性的发展,使得小学生能够在这样的过程中收获更多,同时,也能使小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拥有更为坚实的素材基础,即为其写作技巧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发展基础[3]。
六、总结
【关键词】启发想象;理解图意;激发兴趣;拓思求异
看图作文,顾名思义,就是看图画或照片等来写文章。看 图作文,一直贯穿于小学阶段作文训练的始终,是起步作文。由于小学生经历少、阅历浅,对生活中的素材缺乏应有的敏感,致使对看图写话很怕,面对图片,似乎无从下手,经常需要依赖老师或父母的指导。本文就低年级小学生的看图写作能力的培养,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启发想象,充实拓展内容
1、以图激情,启发想象
儿童的一个重要心理特点是善于想象,而想象是知识进货的源泉,智慧的火花。不少学生在作文旱,缺乏想象,或受有些教师过度的包办代替,而束缚了思维,因此文章或平淡无奇,或千篇一律。在看图作文指导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想方设法把学生带入图中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进入用语言文字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做到图文并茂。以大胆合理的想象来丰富画面的内容,补充画面的情节。这样,既符合画面主题,又符合生活逻辑,就会为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以小学六年级《积累 运用一》的看图作文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看图时,可抓住老师备课本上工整的字迹,办公桌上的老花眼镜,日历上的“9月10日”等细节启发学生想象老师的容貌,老师的工作,结合自己身边老师的感人事迹,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教育事业的认真负责精神及对学生无私的爱,这样,作文的中心明确了,可文章的内容却开放了,每个学生都能结合自身的实际去想象隐藏在画面背后动人的情节,从而写出有真情实感、有个性的习作。
2、动静结合,激活图画
引导学生想,“想”就是思考。学生看懂画面、理解画面含义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想开去,想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事物的发展和联系,想图所表达的含义。图画是形象的,通过看图,学生从感知开始到理性认识,逐步形成对画面内容的完整正确的理解。在理解图画内容的基础上,再通过思考、想象,进而从静止的画面上概括出它所反映的思想内容。这就要求要会想象和联想,透过画中人物的表情、形态,分析、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语言动作,从眼前的活动场景,跳出画面,想象、联想事态发展的前因后果,使静止不动的画面变成一幅幅发展变化的、活动着的“镜头”。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生动形象,充满生气、富有真情实感。在看图作文时,教师要用看图学文的方法进行引导:(1)学会审读画面的“静”。画面本身内容的“静”,包括场景、背景、事物的主次、时间的先后、人物表情的喜怒哀乐等内容。对观察所获得的信息,要进行整理、归类、重新组合,为创造想象增加“辐射能量”。(2)学会联想画面的“动”。画外音的“动”,包括人物的心理和事件的起因、结果、具体的过程细节,都必须是经过静态的画面所提示的内容来联想的,这些联想也必须遵循合理、连贯、真实生动的原则。动静结合,激活图画就是要让画中的人、物,整个画面在头脑中活动起来,从静态引出动态。
3、合理想象,拓展内容
教师可引导学生按下面的方法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
(1)“瞻前顾后”法,想想这幅画所构成的情景之前是怎样的,之后又会是怎样的;画面上的人以前在做什么,以后又会做什么。如果丢开画面内容胡想一番,那是不合理的。合理想象,要大胆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自己摆进去。假设自己是画中人,此时此刻会怎样做,会怎样想。这样做就能使画面的内容丰富起来了。
(2)画面猜想法,画面上有些内容是无法直接表现的,如人的心理活动、语言等,这就需要让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
(3)表象联系法,把图中某一局部画面在学生脑中形成的表象与以往储存在学生脑中的相类似的表象联系起来,就形成了多种色彩纷呈的新表象了。这样,转换成语句表达出来就形象生动多了。
(4)双向互动法,教师在讲授时要注重“引导”,从图入手,将学生引入双向互动的口语表达。譬如小学语文第二册复习五中有一道看图说句子的题目,图上画的是假山上一群玩耍的猴子,有的吃东西,有的做游戏??这时我根据图意,引导学生“小猴子坐在什么地方呀?”学生回答“在石头上。”“他们在干什么?”学生纷纷回答“吃苹果,吃桃子??”“你们看这群猴子多顽皮呀!” “有的向上爬,有的钻山洞??”“你们看到这些活泼可爱的小猴子高兴吗?”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尽情口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鼓励创新,不要过于求同,仅起到引路提示作用就可以了。
二、指导观图,理解图意
1、明确提出目标,培养学生有意注意的品质。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是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逐步发展的。看图说话、写话教学,首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为了克服学生观察的盲目性、无意性和情绪性,教师可以通过标题、主题思想、基本内容来确定观察目标;通过画面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观察方法。如《难忘的泼水节》的时代背景介绍,可使学生在观察时有的放矢,准确理解;如《长城》、《桂林山水》、《黄山奇石》等描绘景物的画面,可引导学生采用由远及近、由近到远的观察法,或采用由上到下、由里到外、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方法。第二册《离群的小鸡》是看图说话写话相结合的综合练习课。在揭题后,可以提出具体要求:仔细看图,理解图意。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每幅图的意思连起来,完整地、有顺序地说一段话,表达一个意思,再给每一幅图写一句话,最后明确一个道理。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一步步完成教学要求,逐步发展了他们有意注意的品质。
2、指导观图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看图作文,看图是基础,观察图画是看图作文的前提。要写好看图作文,首先要看懂图画,搞清题意的要求。只有明了图意,对画面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先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才能做到心中有材料可写。指导观察,要耐心教会学生仔细、慎审地观察画面,以备布局谋篇,这是写好看图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低年级学生还缺乏观察能力,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观察事物无目的、无顺序,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指导看图上下功夫。
1、整体入手,了解内容。指导学生弄清画面上画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都画了些什么,谁在做些什么等,大体了解图意,掌握基本内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概括能力。
2、局部着眼,整体连贯。指导学生有顺序地对图的每个局部进行观察和分析。看图和观察客观事物一样,要有一定的顺序,使学生做到言之有序,如方位或空间顺序观察,可以由上而下、由近及远、由内到外;按主次观察,可以先主后次;按事物发展先后顺序观察,可先怎么样,再怎么样,观察后引导学生叙述图意。然后,再依据画面引导学生联想它的前因、后果,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等,使一幅图画变成一个完整的、连贯的事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3、细部着力,领悟细节。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和细节,如人物表情、服饰、用具等。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什么能流芳百世?除了画面上耶稣和他12个门徒在同进最后的晚餐那动人的情景,构成画面的整体美以外,恐怕还在于这幅画的细节特别感人,尤其是那个出卖耶稣的叛徒犹大的面部细节画得传神。绘画是如此,看图作文也是这样。最重要的是要善于看清画面上有哪些细节,想一想作者画这些细节的目的。
4、体会意图,切合主题。对一幅画的主题抓得准,看图作文才能写得好。这样,我们就要细心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他(她)在画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颂扬什么,批评什么?他要说明什么?又是怎样把自己的意图溶化在画面之中的?学生只有通过看图理解了图意,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否则,脱离图意或者违背图意,不管文章写得如何,也不符合看图作文的基本要求。
5、观察图画分粗看和细看两个步骤。粗看图画,须引导学生弄懂画面是以人物为主还是以景物为主,或是以事件为主。如果出现以人物为主的画面,则必须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关系,以及人物肖像、神态、语言、动作等。如果出现的画面是以景物为主,那当然就要弄清景物的具体内容,如:动物、植物、山水,甚至季节,色彩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等,以便文可对题。假如画面是以事件为主的,我们则要通过画面来明确其表现的是一件什么事。粗看图画,可以使学生了解画面的基本内容情节是什么?中心意思又是什么?
6、细看画面,则须了解事情发生的环境、地点,从景物和人物的衣着,分析出事情发生的时间;细看人物的穿戴和身材,想一想人物的身份,年龄和职业;细看人物的动作,想一想他们在干什么,是怎样干的;细看人物的表情,想一想人物的思想感情。理清图画表现的是一个事物还是两个或多个事物,其间有什么关联?有没有貌似平淡,却关乎题意的细节;画面的表层含义是什么,有没有深层的需要挖掘的东西和画龙点睛之笔? 最后想一想整幅图画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作者画这幅画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观察,使学生分清画面的主体和背景、人(物)与中心之间的关系,便于想象和写作。从多方面分析读懂图画、尽全力找出题意所在,这是看图作文成功的关键。
三、合理选材,激发兴趣。
苏联作家赞科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看图作文首先要引发学生的兴趣。
1、直观形象性。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他们容易感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图画是教材内容的形象表现,易为学生接受。例如,画面中常出现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可爱的小动物等,学生一看见便跃跃欲试,有话要说。
2、趣味性。小学生求知欲强,有强烈的新鲜感,“看图说话”的题材富有趣味性,能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看图和说话。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继续想象:课文中的这只乌鸦是很蠢的,假如这只乌鸦很聪明,在狐狸骗它的时候,乌鸦会怎么想,怎么做?结果会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续编出“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之二”并指导他们写下来,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在合理想象故事情节和续写的过程中,摆脱了原有思维定势的束缚,从各自的个性和经历出发,运用各种新的信息,去发展自己独创的思维。
3、浅显性。针对低年级学生知识尚少的特点,图画的题材多是简单明了的,学生稍经思考就知其意,不必花太大气力就能说出主题。例如,学生在看图画《叔叔到我家》时,很容易就能说出应怎样将叔叔请进门,怎样去招待,如何道别。 4、启迪性,这是“看图说话”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体现。例如,图画《帮助盲人》的故事情节,向学生提出了要互相帮助的做人道理,有明显的教育意义。
四、拓思求异,真情表达。
1、自由倾诉,导而弗牵。
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然后有所撰写。”美好的生活画面需要学生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书写,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看图、理解、想象、口述,然后训练写。学生的急于求解的心理和强烈的表现欲,会激发各自的写作才能,积极投入到“写”的活动中来,将各自见解溢于纸上,写出各自的特色,这样也就避免了文章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弊端。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修订版(大纲)在习作表达上降低了要求,只提出“清楚明白”的要求,以鼓励学生自由倾吐,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习作的表达指导,要改变过去那种把学生习作看成是纯粹语言文字技巧的训练,刻意追求文句优美的要求,造成学生写空话、政治话、成人话的做法。我们应尊重学生的童言稚语,鼓励学生我口说我话,我手写我心,生动自如地表达情感。教师绝不能把自己心中的习作提纲硬加给学生,束缚学生装的手脚。我们应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人称,甚至可以是第一人称,以“我”的口气叙述,运用不同的叙述方式(如顺叙、插叙、倒叙等),自由地表达画的意思,这样学生习作的空间就真正地开放了,学生就能真情流露,写出自己的心里话。
2、抓住重点,合理构思,主次分明,注意取舍。
“写”是看图作文的归宿,是学生作文能力的综合训练。
(1)抓住重点,有详有略。看图作文,在观察图进行合理想象之后,主体画面及由主体画面产生的联想要详写,对画面中的背景、陪衬要抓住其与主体画面的内在联系予以描写,突出主体。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在构思时,要注意在突出重点,主次分明的同时,按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如画面没有配文字介绍,那么可根据画面内容确定时间、地点,对于画面中的人物可自己起名。做到意思联贯,语言流畅。像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看图作文《欢乐的节日》,就是抓住一位母亲在节日的早晨为子女试穿新衣的情景这一重点,反映蒙古人民的幸福生活和节日里的喜悦心情。同时,要对人物的衣着、体态、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做恰当的描述。
(2)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一篇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组织材料,这和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关系极为密切。看图,按照一定的确合理的顺序观察后,再把这些落到纸面上,文章也就会条理分明了。重要的是正确选好观察点,因为只有观察得有层次,才便于理清作文的顺序。各种图画不同,有的应该按事物的空间顺序写,有的应该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有的按事情类别写等。
总之,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在表达训练初期,就应特别重视。要培养学生有次序地表达,防止学生颠三倒四地说、写。这种训练不仅对低年级学生说话、写话是必要的,对中高年级学生写段成篇的作文练习,也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
[2]刘宏.《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教学的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1.1
一年级作文:看图说话《小猫钓鱼》
郑州市文化路一小一五班 周赫言
在夏天的一个早晨,猫妈妈带着小猫去钓鱼。它们来到一条弯弯的小河旁,拿出鱼竿规规矩矩坐在地上,开始钓鱼了。一开始,小猫专心致志钓鱼。一会儿,一只小蜻蜓飞过来了,它高高兴兴地飞来飞去,小猫放下鱼竿,就扭过头去抓那只小蜻蜓。又过了一会儿,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小猫就去捉小蝴蝶。猫妈妈对小猫说:“快过来呀,妈妈又钓了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小猫说:“妈妈,我顾不上,我正在捉小蝴蝶,我等会儿再钓。”猫妈妈说:“小猫,做什么事情都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而不能一心二用、三心二意。”小猫听了妈妈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小猫想:我今天是来钓鱼的,不是来捉蜻蜓和蝴蝶的。小猫决定回到自己的原位上开始钓鱼。最后,小猫终于钓到了一条好大好大的鱼。听了这个故事,我觉得爸爸妈妈不会欺骗我。我还体会到,在学习中或者做什么事情一定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而不能三心二意、一心二用,只有这样才能学到很多知识。
我们来到小河边,选好了位置,就开始钓鱼了。爸爸在鱼钩上穿好了蚯蚓,熟练地用力甩向河中心,然后静静地注视着浮漂。我也学着爸爸一样钓了起来。过了一会儿,爸爸的浮漂动了,肯定是鱼儿上钩了,只见爸爸把鱼竿迅速地往上一提,果然,一条鱼儿夹带着水花被钓了上来。看着爸爸已经钓到一条鱼了,我有点心急了。心里想着:“现在鱼儿该上我的钩了吧!”可过了好一会儿,我的浮漂还是没有动静,我自言自语地说:“难道是我的鱼饵不好吃吗?怎么连一条小鱼都钓不到呢?”
没一会儿,爸爸又钓到了一条大鱼上来。这下,我着急了,我看看爸爸的浮漂,又看看自己的浮漂,急得满头大汗。我放下鱼竿,一脸不高心地走到爸爸身边问:“爸爸,我怎么一条鱼也钓不到啊?”爸爸笑着说:“钓鱼要有耐心,要专心,鱼儿一会儿就会上钩的。”听了爸爸的话,我回到了自己的座位,再也不心浮气躁了,我专心致志,目不转睛地盯着浮漂。一会儿,浮漂动了,鱼儿终于上钩了。我高兴极了。
在途中,我心想:今天至少要钓到六条又大又肥的鱼儿,不然我誓不罢休。到了汾河,放眼望去:“啊,清绿的汾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粼粼的波光,这么好的天气,再加上一个好心情,肯定会满载而归的。”
我急忙坐到了岸边,把钓线使劲抛到了湖心,等着鱼儿上钩。我还真是三分钟的热度,不一会儿,我就不耐烦了,身子摇来晃去,正有一条鱼上钩了,我都没察觉,手上的震动让我如梦初醒,明白自己失去了一次机会,我懊悔,指责自己,为什么我会白白错过呢?爸爸拍拍我的肩膀,对我说:“儿子,钓鱼可不能着急,慢工出细活,我们千万不要急于求成。”我恍然大悟,心里充满了信心,我活动活动身体,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等待着时机的到来。
忽然鱼竿动了一下,我把鱼竿使劲一拉,一条大鲤鱼正在鱼钩上挣扎,我高兴极了,我坐如钟,静待鱼儿的带来,一条条鱼儿在我的鱼篓里跳着、闹着,甭提我有多开心了。
成书于初唐的《游仙窟》,是中国小说史上很特殊的一部,它在中土久已失传,却在唐代渡海刊刻于东瀛,直到近世杨守敬著录于《日本访书志》,方重为国人所知。其作者,日本钞本署作宁州襄乐县尉张文成,世因定为唐张鷟所撰。文成在世即大有文名,且名传新罗、日本。《游仙窟》以骈散相间之体为传奇,虽然情节并不曲折,辞旨也无深意,而语言轻巧风艳,颇存初唐俚辞谑语,故特为语言学家所重。其实语言之外,此中关于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画,也很有错采流光之绮丽,而为唐代传奇所鲜见。那么也可以认为,《(游仙窟》对于今人来说,更多的是文学以外的价值。比如我,对它的兴趣就几乎全部来自各种各样的“物”,尤其是至今不得确解者,譬如屏风、画鄣两事。此乃小说主人公被引至十娘卧处时率先入眼的陈设,便是“屏风十二扇,画鄣五三张”。八年前我在《行障与挂轴》一文中曾认为画鄣是待张于屏风的屏风画,后又改作“可以如行障一样悬挑的观赏画”,却总觉得所解未切。今见中华书局出版《游仙窟校注》一厚册,自足欣喜。疾忙展卷,但见《校注》解释此句日,“屏风,室内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画鄣,即画障,画屏,有画饰的屏风”。不免嘿然。如此,“上面常有字画”的屏风,与“有画饰的屏风”,究竟一事耶,两事耶?若为一事,则此屏风、画鄣之形容岂非叠床架屋;若为两事,二者又区别何在呢。默思数日,终得一解,因写出心得,也借此纠正补充以往之愚见。
且先言“画鄣”。
画鄣,多写作画障,又或画幛,它并不是“有画饰的屏风”,而是唐人常常说到的障子。其上有画,却非图案一类的“画饰”,而是出自画家乃至名公巨匠之手的山水画、花鸟画。屏风与障子,就实用而言,功能相似,即都有分隔室内空间的作用,材料以绢帛为常,形制却并不相同。屏风自是把屏面固定于框架亦即屏风骨,不论一扇与多曲。障子则不然,障子是用丁字障竿把障面悬挑起来,下设障座以为固定。障座的样式,与南北朝以来流行的帷帐座应无不同(图1)。若改变陈设位置,取竿出座,移动是很方便的。而障子的这一形制,原是来自行障。
至隋唐,卧床周围尚未有与床栏连作一体的帐架,因多以屏风和行障掩护起这一方私密的空间,庾信《灯赋》“翡翠珠被,流苏羽帐。舒屈膝之屏风,掩芙蓉之行障”,可见卧息之处由此二事布置出来的旖旎与温丽。“屈膝”,乃合页,那么这是一架多曲屏风。行障的材质通常是织物,似乎以锦为多,至少也是以锦为缘以宜于披垂。梁吴均《续齐谐记》中《阳羡书生》一则,用于山野间划分几对男女不同活动空间的器具,即是一具锦行障。《灯赋》所谓“芙蓉行障”,芙蓉,当是织纹。唐刘方平“乌栖曲》:“娥眉曼脸倾城国,鸣环动佩新相识。银汉斜临白玉堂,芙蓉行障掩灯光。”此一具与灯光相映的“芙蓉行障”,自然可以认为是用《灯赋》之典,不过行障的使用这时候本来也还有着与《灯赋》中相似的情景。河南安阳市果品公司家属楼基建工地唐墓墓室棺床之侧的壁画绘出手持行障的侍女,行障团花绣带,中间撑竿下有三足,落在一个石障座上(《中国出土壁画全集》第五册,图116,科学出版社2012年),行障的样式因此正见得清楚(图2),虽然图版说明道是“一仕女站立在幔帘后”,而我们知晓此物非名“幔帘”也。
卧处与屏风并用的画障,也是与行障相同的陈设,只是如前所述,障子的材质通常不是织锦,而是画作,并且多为山水画。王维《题友人云母障子》:“君家云母障,持向野庭开。自有山泉入,非因彩画来。”作者以早慧闻名,此诗系少年之作,其佳处即在于以“自有山泉入,非因彩画来”一联,巧妙点出障子的材质是透明的云母。——障子本多山水画,这一具云母障子却止须持向野庭,自有山水映现,而不必施以绘事也。或日“二句形容屏风上描画的山泉,形象逼真,使人感到不是画出来的”(《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若依此解,则这一首诗也就才调平平了。此外,它也不是屏风。云母为窗、为幌、为屏风,此前并不鲜见,宁夏固原北周田弘墓即曾出土数百枚云母片(《北周田弘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而云母制为障子,似可算作特例。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卷十三注此诗云“唐时呼屏障为障子”,下并举出唐人咏松树、山水障子之作若干例。其实赵注胪举的诗句所咏只是障子,而非“屏障”,因为唐代屏风与障子原为二物。王绩《山家夏日九首》之六“障子游仙画,屏风章草书”,二者对举,可见颇有分别。《游仙窟》十娘卧处的“屏风十二扇,画鄣五三张”,自然也是如此。
画障在王绩和《游仙窟》的时代,尚算得新生事物,因为它的出现,大约在隋唐之际。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董伯仁、展子虔、郑法士、杨子华、孙尚子、阎立本、吴道玄,屏风一片,值金二万,次者售一万五千。”句下自注云:“自隋已前,多画屏风,未知有画幛,故以屏风为准也。”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条说明。隋以前既无画障之称,自然谈不到画障与屏风的区别。然而既有画障,也便有了,画障与屏风之异,即画障是屏风画之外另一种形式的画作,可以是独幅,也可以是主题一致的一组。《历代名画记》卷十云“张躁曾画八幅山水障”,“破墨未了,值朱泚乱,京城骚扰,璪亦登时逃去,家人见画在帧,苍忙掣落,此鄣最见张用思处。又有士人家有张松石幛,士人云亡,兵部李员外约好画成癖,知而购之,其家弱妻已练为衣里矣,唯得两幅,双柏一石在焉”。这里举出的“山水障”、“松石障”,都是以绢帛为介质的画作。所谓“在帧”,所谓“掣落”,可知山水障子是张起在障竿上。既可用为衣里,则质地当为绢帛之类。随着画障的逐渐风行,且势力愈盛,它便成为完全独立于实用功能之外的绘画载体,当然也可以同传统的屏风画一般标价出售。唐张乔《鹭鸶障子》:“剪得机中如雪素,画为江上带丝禽。闲来相对茅堂下,引出烟波万里心。”既日“闲来相对”,当非长设之具,不过兴来悬挑,从容赏玩。又唐胡令能《题绣障子》:“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按向东园里,引得黄鹦下柳条。”(五代何光远《鉴诫录》卷八引)这一什绣障子乃写生花卉,先绘后绣,以绣工之精而更见画艺。“绣成按向东园里”与“闲来相对茅堂下”,正是同样的意味。
为人所珍的屏风画,也可以转变为画障。绢帛在屏风上用得久了,自然会变得陈旧乃至破损,因不免时常更换。更换下来的旧屏面经过修补,仍然可以另一种形式保存下来。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张氏图画”条:“张侍郎(去华)媳成都时,尚存孟氏有国日屏扆图障,皆黄筌辈画。一日,清河患其略旧损破,悉令换易。遂命画工别为新制,以其换下屏面,迨公帑所有旧图,呼牙侩高评其直以自售。一日之内,获黄筌等图十余面。”黄筌先仕王蜀,后什盂蜀,其花鸟竹石冠绝一时,人物山水也皆擅胜场。张去华是宋初人,故为官成都时尚可见到屏风上的黄筌真迹,并且用了更换旧屏面的办法使之成为自己的收藏。而从屏风上面揭下来的画作,如用悬挑的方式观赏,便又是画障。至此,作为画作装裱形式之一的立轴,已是呼之欲出了。
回过头来再看唐墓壁画中的行障图,也还有一笔题外“画”。美人头耸高髻,插梳挽簪,两颊各涂两抹斜红。此乃唐代流行的女子面妆,晚唐罗虬《比红儿诗》“一抹浓红傍脸斜”,即是之谓。斜红之外,以花钿贴面亦为“人时妆”之一。所谓“匀脸安斜雁”,李贺《恼公》中句即是此类。敦煌莫高窟第九八窟东壁壁画(五代)女供养人群像,个个“犀玉满头花满面”(《云谣集杂曲子·天仙子》),花子式样且有成对的小鸟,正可由此画笔映发诗意(图3)。或释此旬日“斜雁,即钗钿”(《李长吉歌诗编年笺注》,中华书局2012年),则于唐代女子妆容似未觑得真确也。
有一天,阳光明媚,小狐狸去河边游玩,它走到河边,看见河里游来游去的鱼,小狐狸正好肚子饿了,但是,没有鱼竿,怎么办呢?它沉思片刻,突然看到自己又长又美丽的尾巴。灵机一动,心想:“我的尾巴这么长,不是正好当钓鱼竿吗?”
于是把尾巴伸进水里,认真地钓了起来,这时,一只蝴蝶飞来,它正要去抓,后来一想,如果我去抓蝴蝶,就吃不到鱼了,于是,它又耐心地等了起来。好一会儿,一条鱼终于上钩了,小狐狸把鱼放在岸边上,又继续钓起来,后来一直钓了十几条,才心满意足的回家去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爸爸带着我去乡下钓鱼。来到鱼塘,我就迫不急待地说:“爸爸,快给我鱼竿,我要钓鱼!”爸爸说:“先别急,我教你怎么钓鱼。”爸爸先把蚯蚓钩到鱼钩上,再往下轻轻一拉鱼丝,就把鱼钩弹到鱼塘的中央,坐在岸边,耐心的等着鱼上钩。我也照着爸爸的样子做,把鱼钩弹到水里,心里不住地念着:“鱼啊鱼啊,快上钩吧,让我钓一条最大的鱼吧!”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浮标,手紧紧地握住鱼竿,一动也不动。
不一会就看到浮标往下一沉,接着又浮上来,呀!有鱼上钩了!我眼疾手快地往上用力一提鱼竿,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就被我提上了岸,“太好了!太好了!”爸爸连声夸奖我,我也得意极了。太阳下了山,我和爸爸提着沉甸甸的鱼篓兴高采烈地回家了。
喂鱼的时候,我在水面上捡到一个鱼竿,便想试试它的厉害。妈妈把馒头插到鱼钩上,我把鱼钩放到水里,鱼竿动了,但没有鱼。连续三次都没有钓到鱼了。最后一次我没用馒头,直接把鱼钩放到了水里,突然鱼钩动了,我赶紧把鱼钩一拉,哇,一条鳍鱼,带着水花跳出水面。“妈妈快看,”我高兴地嚷道,“我没用馒头,就钓上了一条鱼。”妈妈说,“你可真厉害。”
小鱼在岸上上下跳跃着,我正看得有趣,忽然听到妈妈说:“它流眼泪了。”鳍鱼受伤了,鱼钩从它脸部穿过,又勾住了它的腮部,血一点点渗出来。我大喊:“快把它放了吧。”妈妈轻轻地把鱼钩从它头部取了下来,又拿着它在河里喝了点水。妈好松开手,鱼摇摇尾巴,向水底游去了。“它真调皮,”我对妈妈说,“它以为这是玩具呢,所以就咬上了。”妈妈笑着说:“是呀,是呀,真是调皮的小鱼,一不小心受伤了吧。”
我坐在一块石头上,手里拿着鱼竿,静静地看着浮标。如果浮标一动,就说明有鱼上钩了。过了一会儿,浮标突然沉下水了,我用力往上一拉,钓上来的是一条四指大的鱼。
我又把蚯蚓穿进鱼钩,用力地把鱼钩扔进鱼塘里。我把鱼竿放在地上,就去玩刚才钓上来的那条鱼。我玩啊玩啊,突然听见朋友叫我:“别玩了,快点下来,有鱼上钩了。”我跑下去,但还是晚了一步,我没有把那条鱼钓上来,鱼竿反而被鱼拉出塘里去了。我立刻下到塘里,一步一步地向鱼竿走去。我向前走一步,鱼竿就被鱼拉出去一步。当我抓到鱼竿时,我用力往上拉。我看到了一条大鱼,笑着说:“我钓到大鱼了,我钓到大鱼了。”
【二年级看图作文钓鱼】推荐阅读:
二年级作文看图写话03-07
二年级看图作文乌鸦喝水10-02
看图写话放风筝二年级作文10-05
二年级看图作文100字:小青蛙03-10
二年级语文看图说话作文浇花03-23
小鹿的玫瑰花二年级看图作文03-04
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看图写话作文03-10
小学二年级看图写话作文:美丽的清晨10-05
小学五年级作文:钓鱼12-21
钓鱼记-三年级作文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