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四级作文:议论文的框架

2025-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英语四级作文:议论文的框架

大学英语四级作文:议论文的框架 篇1

From my perspective, under no circumstances should we undervalue the power of doing small things.Instead, we should regard small things as the source of experience, skills and the prerequisite of success.“Great achievement only belongs to those who can do small things perfectly.” Aristotle once said.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the Way People Communicate

Being a product of high-technology, Internet and computers are being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 in our everyday life.They can offer us fast and convenient service for communication.In recent years, computers and the Internet have become popular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Quite a lot of them use them at school to keep in touch with their families and friends instead of going home to see them in person or writing letters.Which, of course brings conveniences to them, but I don’t think it is good to do

so.Internet

makes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convenient, but it will never replace face to face contact.Both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and face-to-face contact are important in our life.What we should do it to apply each communication ways in the right way.Technology development enables us to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 and friend in a brand new and fast way, but it is face-to face contact that deepens the feelings and emotions between people.范文二:

Due to the wide use of comput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more and more people like to chat on the Internet.We ten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than to face-to-face contact.As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is not limited by space, we can chat with others where there is Internet with our tools such as computers, mobile phones and pads.However, when we chat with others online, we cannot express our feelings fully.Just as the picture shows, the parents cannot touch or hug their child.We know that body langua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communication, but the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cannot do this.For example, when we are sad, we need more love and warmth, a real hug from our parents or friends can mean much more to us than just words through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范文三:

The Impact of the Mobile Phone in People’s Life

The thought-provoking drawing mirror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at there is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mobile phone.As is subtly shown in the picture,so many people are too much addicted to cell phones that they use walking sticks to see the road.What a meaningful cartoon!

It is to me that indulging in mobile phones produces native influences on body and mind.First and foremost, overusing mobile phones is detrimental to physical health for watching mobiles for a long stretch definitely impairs one’s eyesight.Suppose that a man is addicted in cell phones in whatever situation, it will be very disadvantageous for him to concentrate on his work, learning, or daily life and is very likely to hurt him.Furthermore, overusing cell phones adversely affects state of mind.An addict may stay inside his bubble instead of pursuing other endeavors, which eventually prevents the growth of think skills.It is high time that we took effective measures to curb this trend.I cherish a belief that cell phones themselves are not good or bad and we can benefit a lot from it as long as we take a good control over them.Therefore, though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brings convenience to our life, I still don’t think the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can replace face-to-face contact.范文四: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the way people communicate

As to this picture above, an interesting dialogue happens between the parents and their child on the Internet.The parents, sitting in front of a computer, say “...we look forward to seeing you again the next time your computer crashes...” Funny as it shows, which naturally leads us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the way people communicate.It is no dout that face-to-face contact is inevitably impaired by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in the era of Internet.Some suggest that the net brings about changes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With the net, we could contact people to share a great deal of information from anywhere at anytime.What’s more, we could learn a large amount of knowledge from different persons on such an opening flat.However, others insist that the internet has a bad influence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Even worse, some people are addicted to surfing the net so much as to isolate themselves from their families and friends, which is not beneficial to furth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promote the feeling of harmony.From my point of view,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When we enjoy the benefit that the net brings us, we need to realize that the virtual net could never take place of the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among human beings.After all, we all live in a real world.Therefore, it is advisable for us to have a more face to face communication with our families, friends and acquaintances in real life instead of merely through the Internet.As can

be

clearly

seen

from

the graph/table/chart(As is shown in the table/figure), great changed have taken place in_______, The _________ have/has skyrocketed/jumped from _____ to _____.When it comes to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s, different people give different explanations.Here I shall just give a few.To begin with, ______What’s more,___________, Last but not least, ________.While it is desirable that ___________,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for __________

Firstly,__________ ,In

大学英语四级作文:议论文的框架 篇2

1 文化因素导入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必要性

1.1 外语教学自身教学目的的要求

在微观层面,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语言能力”, 即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技能的运用。从知识的角度来看, 语言能力包括语言单位各个层次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等。从语言技能来看, 它包括听、说、读、写、译。在中观层面,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交际能力”。“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是D.Hymcs于1972年提出的。Hymcs认为, 儿童是在社会化的环境中习得母语的, 他所学到的不仅是语法正确性的知识, 而且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适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即知道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对何人讲何话。这种语言使用的能力Hymcs称之为“交际能力”, 从理论角度看, 它有四个不同的组成方面:第一, 可能性, 即是否符合语法规则, 是否在形式上可能, 也就是外语教师经常说的“正确性”。第二, 可行性, 即某些语言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付诸实施。即符合语法的语言能否被理解。第三, 适宜性, 即话语在特定的情景中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体。第四, 实施状况, 即话语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付诸实施。目前外语界一般认为, Hymcs所言“交际能力”的第一点即“语言能力”, 后三点可以用“语用能力”来概括。语用能力即在具体语境中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就具体技能而言, 它又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1) 社会语言能力, 即灵活运用功能变体的能力; (2) 语篇能力, 即掌握不同的语篇类型, 用语言做事的能力; (3) 策略能力, 即运用交际策略达到既定交流目的的能力。

1.2《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的要求

世界正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 英语作为使用范围最广的国际通用语越来越受到了中国教育界的重视。对个人而言, 掌握好英语可能意味着更美好的未来。而且中学英语教学要求越来越高, 人们接触英语的途径与媒介也越来越多, 因此高中毕业生的英语语言水平也越来越高, 一般的大学一年级新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并且有良好的语法知识。然而现实是绝大部分的学生不能自如的用英语进行交流。而且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 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或者是为了拿到学位证, 对于语言能力之外的交际能力及社会文化能力很少关注。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004年国家颁布了新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即《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 在其中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这样来表述的。

The objective of College English is to develop students’ability to use English in an all-round way, especially i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o that in their future work and social interactions they will be able to exchange information effectively through both spoken and written channel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y will be able to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study independently and improve their cultural quality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China,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 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里很明确的提到了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此外, 还提到了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而要实现这两个目的文化因素都应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2 精读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众所周知,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在中国的外语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对于绝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他们必须要修两学年、四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一般情况下, 大学英语开设两类课程——精读课和听力课。而大多数学校又以精读课作为大学英语的重点课程, 精读课的课时安排占了大学英语课时的很大比重。精读课也被称作读写课或综合课, 它不仅仅是阅读课, 而是以阅读材料为基础, 全面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 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具备坚实的语言功底, 开拓视野, 增进对于世界的了解,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而要达到这些目的我们在精读课教学中除了语音、语法、词汇、翻译等知识讲解外还应重视文化因素的导入。而要切实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 也不能忽视利用精读这一核心课程进行文化因素导入。

综上所述, 由于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实现外语教学目的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导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中体现了文化因素导入的重要性以及精读课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核心地位等方面的原因, 我们有必要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

3 文化因素导入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框架构建

目前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文化因素导入, 其令人失望的现状, 是由现行大纲中缺乏对于文化因素导入的具体要求以及教师缺乏文化因素导入的必要素质等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为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导入, 本文提出了建构文化因素在大学英语精度教学中导入的框架。

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 (试行) 》主要关注的还是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发展, 并没有明确强调文化因素是外语教育不可或缺的因素, 更没有明确陈述文化因素导入的目标、内容等, 这也是文化因素导入令人失望的重要原因。为促进文化因素导入, 我们需要对其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这一框架应包括文化因素导入的目标、内容等。

3.1 文化因素导入的目标

目标的设定对于任何教育纲领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文化因素导入方面, 我们需要明确文化因素导入的目标以及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内容。目标的设立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我们在这里可以参照Seelye的观点来确定我们的目标。

Seelye把文化因素导入的目标看作发展学习者的四项技能:

(1) The sense, or functionality, of culturally conditioned behavior.The student should demonstrate all understanding that people generally act the way they do because they are using options the society allows for satisfying basic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2) Interaction of language and socia variables.

(3) Conventional behavior in common situations.

(4)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words and phrases.

我们可以把Seelye的观点归结为三点发展文化意识, 积累文化知识, 增进文化理解。

3.2 文化因素导入的内容

在讨论了文化导入的目标之后, 我们来看一下文化导入的内容, 而事实上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可以参照胡文仲和高一虹的观点把文化导入的内容分成三类:

3.2.1 Participating cultural behaviors

(1) The necessity of life:eating, living shopping, taking transportation means, seeing the doctor.

(2) Entertainment:seeing films, going to operas or concerts, watching TV, traveling.

3.2.2 Non-participating cultural be-haviors

(1) The necessity of life:dressing, diets, holiday diet, housing, moving, health-care.

(2) Family life:family reunion, household work, family dispute, family expense, generation gap, and relative contact.

(3) Leisure:weekend amusement, villa life, holidays, enjoying concerts and sports.

3.2.3 Cultural psychology

(1) The concepts of social value: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competition and harmony, male and female position, power and equality.

(2) Values:achievement, fate, money and friendship.

(3) Ethics:justice and kindness, others and self, ritual, face.

尽管这一分类的范围很广, 但这一分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化因素导入内容的框架。如果能使学习者依次学习这些项目, 那么这一学习过程将是比较系统的。

4 结语

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 英语学习的目的不再仅仅是掌握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作为国际交流的工具, 这使我们不得不关注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本文首先论述了文化因素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必要性, 进而分析了精读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此基础上, 笔者提出了文化因素导入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框架构建, 给出了文化因素导入英语精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相信对从事相关教学工作的同行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胡俐, 杨军.略论英汉跨文化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4) .

大学英语四级作文:议论文的框架 篇3

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框架语义学认为,概念结构为词在语言及言语中的存在和使用提供了背景和动因。文章通过分析框架语义理论中语义框架的建立、原型性背景框架、视角转换与句法框架等相关知识来帮助提高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

认知语言学派学者 C·Fillmore,J·R·Taylor,等在 20 世纪80年代提出观点:语言是人类认知社会的能力,是人类体验社会,风俗,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的结果。在2004年,Croft&Cruse年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三种假设:(1)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2)语言是概念化的产物;(3)语言的认知来自于语言的使用。由于认知语义学还没有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学科,所以目前尚未有一个关于此学科科学而又严谨的概念。我国学者王寅认为认知语言学是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作为出发点,坚持体验哲学观,把结构概念与意义研究作为研究的中心,努力找寻语言背后的认知方法,并用认知方式和拥有的知识结构来对语言事实做出解释的学科。作为一门跨领域的新兴学科,认知语言学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本文就试图讲认知语言学中的框架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的效果,也希望给相关理论提供实践依据。

一、框架语义学的相关概念

框架语义学为人们对词语的理解,描写词项意义和语法句式提供了新的方法,它是在描写一种新鲜词汇的产生,词汇新意的增加或者是将一段篇章中各个部分的意思合在一起形成整个段落的意思所须遵循的原则。Fillmore说“语言是经验的范畴化,知识和经验被激活和运用是以每一个范畴作为基础;而框架是一种概念结构,它为一个词在言语中的存在和使用提供背景和动力,是对语言实际意思描写中起作用的重要概念。框架语义学继承了经验主义语义学得的传统,强调语言和人的经验是有连续性的。Fillmore常提到商业交易事件,他认为“英语动词可以分成一个个的小组,每一组动词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来组成相同的场景,而这些场景中不同的组成元素在语义上相互作用。它们包括钱物交换的双方,钱和商品等。例如动词rent和return.他们指的是租和还两种行为,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用租金来租房,租车等等,borrow关注的是租方钱物交换的行为,背景是物品拥有方和租金;动词return则相反。还有动词 sell,buy,cost,spend 等都能很好的唤起“商业交易”框架中同类的词语。当整个商业框架在说话人大脑中被激活,说话的人就能根据对于演的理解,认知或者交流环节来传达更多关于此框架所包含的相关信息。我们可以用它来分析一组词汇,用框架来使词汇的意思结构化,同时用这些词汇激活框架。在框架语义学中强调透视域,它突出的是文本理解的过程之中和词汇语义学之间的关系。在框架语义学的理论中,有一观点是强调在语言中的结构化范畴系统是跟激活的语境相一致的,这些被激活的语境可以是一些实物,行为方式或者一些社会历史形成的习惯,制度等。在语言文本框架中的词语表现出的是说话者的情景图式化,它是用来引导话语接受者听到语言文本后充分激发已有的认知来想象话语世界的真实意义。一个框架是与人们的认知,经验等等联系在一起覆盖面很宽的概念,就像“百科全书”一样,有时是内在的,与概念直接相关,有时是外在的,即与概念没有直接的关系,有时是静态的,有时是动态的,可以是历史的,可以是现在社会的,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理智的。譬如说,我们常谈到land和ground这两个表示地面的词,若仅仅解释为地面就不能分清楚这两个词的差别,在我们分析这两个词的时候,我们可以从这两词不同的地域空间角度来进行框架分析。Land是和sea相对比的陆地表面,而ground则是和sky相对应的陆地表面。当说话人在语言文本中选择不同的词时,就选择了不同的框架,从而激起人不同的认知与理解。我们常听到演讲中出现out west和back east这样的表达方式。在美国历史上有很多家庭都是从东向西慢慢迁移,中文我们常说西进,就是out west,而东回,即是back east。当用到这类词语的时候,总会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所以说词汇的框架能够提供信息的内容,而语法结构的运用则能够完成意义的整体配置与构建。如英语中的现在进行时表达的是事情发生在现在,持续或者重复发生着,而现在完成时表达的是事情发生在过去,现在已经完成了,或者还会持续下去。所以当我们碰到He has been driving这样的句子时,我们要从进行时和现在完成时两个语法结构去理解,也能够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说话人说话时,说他不能接电话,要很专心等。所以框架对我们分析理解语言的时候会唤起我们不同的理解和认知。象driving这样的词,我们既可以想象一个特定的任务行为的场景,也可以和完成时,进行时合用来让我们了解与当前情景相适应的方式,从现在时和完成时这些语法结构的配置来展现开车的场景。因此,框架语义学中,唤起人们对于经验,社会风俗习惯,历史等等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真正弄懂词义,灵活运用词汇,必定要先了解人们所处社会的历史,风俗习惯等等。

二、框架语义学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一)原型性背景框架与视角转换。

在用框架语义学进行语言描写和分析时会提及到原型性背景框架和视角转换的两个重要概念。“原型性背景框架”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我们用来定义和认知词汇意义时所用到的框架和背景。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单词读音、拼写和意思是对词汇教学的基本要求,有时还要把词汇放到特有的文化框架中去分析。通过中英文的对等翻译,我们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该词的框架和背景。如寡妇widow这个词就有特定的背景范畴,也就是场景:女人已经是结婚了且丈夫过世没有再婚的女子。如果说“她在守活寡。”或者说“她曾是个寡妇。”就和我们社会所说的寡妇意义不符合。在第一种说法中,显然这个女人的丈夫还没有死,而第二句当中通过语法结构也告诉我们这个女人已经重现结婚嫁人了。所以通过这个词,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框架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的。而这种背景就正是Fillmore说的原型性背景框架 (Prototype Background Frame)。只有弄懂了框架里所包含的众多因素,了解每个词的适用范围才叫真正学会了这个词汇。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注意词汇的原型背景框架的解析,由于文化的差异及个人的生活经验,学生有时不能准确了解的运用背景,因此对典型背景框架的讲解也不容忽视。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我们称之为视角。人们通过视角转换来调节看问题的不同角度。比如说下面两个句子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相同的行为过程:

①She sent a book to him.

②He got a book from her.

句①是从施与者的角度来进行描写,而句②则是从授予者的角度来进行描述这个行为。每个词汇的意思都由不同的场景描述出来,而场景都是经过说话者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勾勒,并与语义发生关系的。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不同的词汇反映视角的不同也是一个难点和重点。例如“shore”的视角是从水中望陆地,而“coast”是从陆地向水中望。因此,从非洲的西海岸跨海航行到南美洲的东海岸不能说“traveling from coast to coast”。因此,在同一语义框架内,不同的词会体现不同的视角,从而语义也有所差别。在词汇教学中,对词汇反映的不同视角也要重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语义,准确运用词汇。

(二)词汇的句法框架。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不仅要研究词汇在语义框架内的纵聚合关系,也要讨论其横组合的语义句法关系。不同的词将导致不同的语义句法组合关系。例如Fillmore认为,特定的动词有其自己独有的格环境。如动词walk在方位小句“Jim went into the room.”中,所带来的语义结构为动作者(Jim)+动作(went);客体(Jim)+方位(into the room),其中动作者和客体重合,都是 Jim。其句法结构为名词短语(Jim)-动词短语(went)-名词/介词/副词短语(into the room)。在方位小句中具有和 go相同语义句法结构的动词还有 walk,run,fly,stand等。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我们将具有相同语义句法结构的词放在一起,让学生掌握词汇语义结构的同时,也掌握这类词的句法结构。

三、结语

认知语言学主张教师在词汇讲解时遵循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存在其心理表征与语言表达间的关系而传统词汇教学注重词义及其交际作用的理解,提供给学生良好的交际语境,强调词汇的交际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并不是对传统词汇教学的否定,而是让我们的词汇教学更加富有想象力,更加科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掌握表面层次的基础上深入到语言内部去体会语言本身的概念之美,去体会语言本身的哲学性和思辨性。根据上述框架语义学理论,我们应全面扩展框架内的相关知识,全面调动学生的语义认知网络,确保学生对英语词汇能灵活运用。再者,框架语义学不仅仅是词汇语义学,也是篇章语义学。我们运用框架语义学的原理进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可促进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加入对语言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我们的英语教学会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教学效果相信会更好。

[1]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寅.认知语义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4).

英语作文框架 篇4

第一段一般只写三句。

第一句:It is widely believed by many people for some time that...第二句:One reason they think is that...第三句:The other reason they hold is that...第二段一般只写三句。

第一句:While others argue that...第二句:They maintain that...第三句:They also claim that...第三段写四句。

第一句:From what has been discussed above, we may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第二句:On the one hand,...第三句:On the other hand,...第四句:Only in this way can we...图表作文

第一段只写三句: 第一句:As is shown in the graph above, we can see clearly that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 from…to…

第二句:The first … years saw…

第三句:The last … years witnessed …

第二段只写四句: 第一句:What has caused this problem? 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 reasons.第二句:Firstly, …

第三句:Secondly,…

第四句:Finally,…

第三段只写四句: 第一句: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has become a hot issue among many people.第二句:For one thing, …

第三句:For another, …

第四句:Only in this way can we successfully solve the problem.现象作文

第一段只写两句: 第一句: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第二句: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has become a hot issue among many people.第二段只写四句: 第一句:What has caused this problem? 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 reasons.第二句:Firstly, …

第三句:Secondly,…

第四句:Finally,…

第三段只写四句: 第一句: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has become a hot issue among many people.第二句:For one thing, … 第三句:For another, …

第四句:Only in this way can we successfully solve the problem.书信作文

第一段只写两句: 第一句:I am writing this letter today to …

第二句:My name is … and I am …

第二段按照题目要求写: 第三段只写三句: 第一句:I sincerely hope you can take my letter seriously.第二句:Your prompt response will be highly appreciated.第三句:Thanks a lot for your time and consideration.谚语作文

第一段只写四句: 第一句:It is … that …

第二句:You cannot … until you …

第三句:The more you …, the more …

第四句:If you …, you …

第二段举例写: 第一句:Examples can be easily found to make a case for this proverb.第二句:Let’s take … for instance.第三句:Another illustration of this is…

记叙文

按照课堂上的举例去操作。

一.描述事件

when 时间,place 地点,who 人物,事件的经过(自己努力编故事)二.描述地点

Location, populatio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main attrations, climate, etc.一、文章开头句型

1-1 对立法 : 先引出其他人的不同看法,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偏向于某一看法,适用于有争议性的主题.例如(e.g)

[1].When asked about....., the vast/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people say that.......But I think/view a bit differently.[2].When it comes to...., some people bielive that.......Others argue/claim that the opposite/reverse is true.There is probably some truth in both arguements/statements , but(I tend to the profer/latter...)

[3].Now, it is commonly/generally/widely believed/held/acknowledged that....They claim/ believe/argue that...But I wonder/doubt whether.....1-2 现象法 引出要剖析的现象或者问题, 然后评论.e.g

[1].Recently the rise in problem of/(phenomenon of)...has cause/aroused public/popular/wide/ worldwide concern.[2].Recently the issue of the problem of/the phenomenon of...has been brought into focus.(has been brouth to public attention)

[3].Inflation/Corruption/Social inequality...is yet another of the new and bitter truth we have to learn to face now/constantly.-----To be continued!

1-3 观点法----开门见山,直接了当地提出自己对要讨论的问题的看法.e.g:

[1].Never history has the change of..been as evident as...Nowhere in the world/China has the issue/idea of..benn more visible/popular than...[2].Now people in growing/significant numbers are beginnig/coming to realize/accept/(be aware)that...[3].Now there is a growing awareness/recognation to the necessity to......Now people become increasingly aware/conscious of the importance of......[4].Perhaps it is time to have a fresh look at the attitude/idea that.......1-4 引用法-----先引出名人名言或者有代表性的看法, 来引出文章要展开论述的观点!

e.g:

[1].“Knowledge is power.” such is the remark made by Bacon.This remark has been shared by more and more people.“Education is not complete with gradulation.” Such is the opnion of a great American philosopher.Now more and more people share his opnion.[2].“.........” How often we hear such statements/words like thoses /this.In our own days we are used to hearing such traditional complains as this “......”.1-5 比较法------通过对过去,现在 两种不同的倾向,观点的比较 , 引出文章要讨论的观点.e.g:

[1].For years,...had been viewed as...But people are taking a fresh look now.With the growing..., people........[2].People used to think that...(In the past,....)But people now share this new.1-6 故事法----先讲一个较短的故事来引发读者的兴趣, 引出文章的主题.e.g:

[1].Once in(a newspaper), I read of/learnt....The phenemenon of...has aroused public concern.[2].I have a friend who...Should he....? Such a dilemma we are often confront with in our daily life.[3].Once upon a time , there lived a man who...This story may be(unbelievable), but it still has a realistic significance now.1-8 问题法-----先用讨论或解答的设问, 引出自己观点, 适用于有争议性的话题.e.g:

Should/What......? Options of...vary greatly , some..., others...But in my opinion ,.......二、文章中间主体内容句型

原因结果分析

3-1-1.基本原因---分析某事物时, 用此句型说明其基本的或者多方面的原因.e.g:

[1].Why...? For one thing..For another...[2].The answer to this problem invovles many factors.For one thing...For another......Still another...[3].A number of factors , both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affect..../both individual and social contribute to....3-1-2 另一原因--------> 在分析了基本原因之后, 再补充一个次要的或者更重要时用!

e.g:

[1].Another important factor is....[2]....is also responsible for the change/problem.[3].Certainly , the...is not the sole reason for.....3-1-3 后果影响---------分析某事物可能造成的后果或者带来的影响.e.g:

[1].It will produce a profound/far-reaching effect/impact on....[2].In involves some serious consequence for........比较对照句型

3-2-1.两者比较---> 比较两事物, 要说出其一超过另一个, 或肯定一事物的优点, 也肯定其缺点的时候用!

e.g:

[1].The advantages gained from A are much greater than the advantages we gain from B.[2].Indeed, A carries much weight when compared with B.[3].There is no doubt that it has its negative effects as well as positive effects.3-2-2.两者相同/相似------> 比较两事物共同都有或者共同都没有的特点时用!

e.g:

[1].A and B have several thing in common.They are similar in that.....[2].A bears some sriking resemblance(s)to B.三、文章结尾形式

2-1 结论性---------通过对文章前面的讨论 ,引出或重申文章的中心思想及观点.e.g:

[1].From what has been discussed above, we may safely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2].In summary/In a word , it is more valuable.......2-2 后果性------揭示所讨论的问题若不解决, 将产生的严重后果.e.g:

[1].We must call for an immediate method , because the current phenomenon of..., if allowed to proceed, will surely lead to the heavy cost of.......[2].Obviously , if we ignore/are blind to the problem , there is every chance that..will be put in danger.2-3 号召性--------呼吁读者行动起来, 采取行动或提请注意.e.g:

[1].It is time that we urged an immediate end to the undesirable tendcy of......[2].It is essential thar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correct the tendency.2-4 建议性--------对所讨论的问题提出建议性的意见, 包括建议和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e.g:

[1].While it cannot be solved immediately, still there are ways.The most popular is....Another method is...Still another one is.....[2].Awareness/Recognition of the problem is the first step toward the situation.2-5 方向性的结尾方式----其与建议性的唯一差别就是对问题解决提出总的, 大体的方向或者指明前景.e.g:

[1].Many solutions are being offered here , all of them make some sense, but none is adequate enough.The problem should be recognized in a wide way.[2].There is no quick method to the issue of.., but..might be helpful/benefical.[3].The great challenge today is......There is much difficulty , but........2--6 意义性的结尾方式--------> 文章结尾的时候,从更高的更新的角度指出所讨论的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其深远的意义!

e.g:

大学英语四级作文:议论文的框架 篇5

1.分析解决型:

看图,展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或现象,并拿其作为一个话题,要求考生分析其产生或日益严重的原因,对社会的影响,并要求给出一些缓解或解决的方法及建议。

Introduction: 简要引出某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 Main Body 1: 分析它的原因或负面影响

Main Body 2: 提供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方法 Main Body 3: 提供解决该问题的另一个方法 Conclusion: 概括事物的原因/影响解决方法 2.探讨双方

Introduction:在引入话题的同时,对双方观点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Main body 1: 深入探讨正方的观点,给出理由、证据、例子来进行支持。

Main body 2: 深入探讨反方的观点,给出理由、证据、例子来进行支持

Conclusion: 在综合考虑双方观点之后,提出自己的想法。

3.陈述利弊型

Introduction:简要介绍将要讨论的事物 Main body 1: 给出其中一个好处 Main body2: 给出另一个好处 Main body3: 给出其中一个坏处 Conclusion: 得出“利大于弊”的结论

注意:建议任何主题段都要由两部分组成:首先要写一个主题句(topic sentence),开门见山地指出该段路的核心思想(main idea);然后再写3-4 个支持句(又称扩展句),对主题句的核心思想进行补充、解释、论述及证明。

Main body范例:

大学英语四级作文:议论文的框架 篇6

朱美福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一事一议”的概念,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用以指导学生的写作。

2、分步训练,培养学生写一事一议作文的能力,并能写出基本符合要求的文章。

二、教学准备:

提供一些记叙文和可以从多角度分析的简短事例

三、教学内容、过程:

如何写好一事一议的文章

一、解析

“一事一议”,就是针对某一件事(或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该事对自己的启示。文章的特点是就事论理,理从事来。由此我们知道,一事一议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是将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引出议论,议论以叙事为基础。因而写好这种文章,关键在于如何将叙议结合,也就是考虑并处理好叙与议的关系。

叙与议的关系,因作者写作目的的不同而变化。

有的文章主要是让读者对某件事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进而有所思考,在此基础上作者再就这件事来谈自己的看法、见解,以引导读者领会事件本身的意义。在这种文章里,叙述是主要的,议论是为点明事件的意义为服务的。如《中学生作文精典》中舒晨同学的一篇习作《悔恨》,写“我”这位优等生是如何冷眼对待自己的同桌——一位调皮好动的同学 ,最终失去了珍贵的友情一事。在文章结尾他写道:“我懂得该怎样去尊重每一个善良的人,即使他是一个弱者。”这里的议论就点明了他所写一事的深刻意义。

还有一种文章,作者只需读者对事件有个大概的了解,更多的则是让读者了解他对此事的看法和见解,并由此联系现实,懂得一个道理。因此这类文章中,记叙只是议论的引子,而议论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例如初中课本第四册中富兰克林的《哨子》一文,作者先简要叙述了自己孩提时代的一件小事,自己由于对哨子本身的价值作了错误的估价,而花了几倍的价钱买了一只哨子。接着作者由此引伸开来,联系人们的生活实际,举例论证了这样一个观点: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因为对事物的价值作出错误的估价而付出了太高的代价,以警示世人。

实际上一事一议应包括这两种类型,只不过我们平常所讲的一事一议,更多地指后一种类型。其实这两种类型是一事一议类文章的两种层次。前一种是其初级阶段,后一种为其高级阶段。因为任何文议论文都是作者就某个问题(事实)来发表作者的看法和见解。只不过有的事实人人皆知,无需摆出,有的则需要摆出事实罢了,摆出事实的就应属于我们所讲的一事一议了。据此,我们在写一事一议的文章时,就可以先写第一种类型的文章,叙述一件事,再就这件事谈点看法,然后过渡到第二种类型,简述事情,由事入议,充分论证,提出论点。

理解了叙与议的关系,我们也就可以妥善安排文章叙议的比例和详略。对于前一种文章而言,叙的成份应多,需详写;议的成份应少,需略写。并且叙述要力求完整、生动和形象,而议论只要有看法、见解就可,无须有明确的议论三要素,但议论必须紧紧围绕事,局限于所述之事。而第二种文章,叙事只需有个大概,但必须突出议论的基础,也就是体现论点之处。议论则必须具备议论的三要素,有鲜明的观点、有力的论据和符合逻辑的论证。并且议论多由所叙之事引发开来,不只是就事论事,而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普遍意义。

二、训练提示:

(1)积累素材。写一事一议的文章,必须有“事”,事即素材。素材从何而来?从细心观察、日积月累而来。我们同学要做有心人,勤于观察,时刻注意自己身边的大事小事,及时把自己内心的感触记下来。在写作时就可以从积累的材料中选择一件较为典型的事,能“以小见大”,从中悟出某一道理,给人以启示和教育。学写一事一议的文章,要从评议自己身边的事情入手。比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以及理想、进取、实践、成败、礼貌、风度、自信、乐观等各方面的内容都可以成为话题。进而还应该把眼光放远一些,去关心诸如社会风气,社会公德等问题。要想做

到有内容可写,有议论可发,重要的是要认真观察生活、进行深入思考,并且锻炼提高自己的分析推理能力。

(2)思维训练,分析事理。一件事情所蕴含的道理往往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对事理作一番分析,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来写。写第一类文章,我们重在挖掘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潜在的深刻意义,这意义由事而来。如写“家乡的变化”,同学们常通过家乡的变化来揭示党的富民政策的正确性,这就是事件所具有的深刻意义。

写第二类文章则需要我们反复揣摩,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事件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有“发散思维”,有时还可得有“逆向思维”,从而紧扣文中的“事”选好“评论点”。在选择“评论点”时,最主要的,是要考虑从哪个角度议论最能反映问题的本质。还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从哪个角度入手最有把握、最容易展开议论,就选择哪个角度,而要避开自己感觉比较难的,说不清楚的问题。力求有新意,在此基础上把事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由此及彼,揭示事理。如《从三到万》一文可以从学生角度来指出学习要循序渐进,要谦虚谨慎,要一点一滴的积累,也可从教师的角度、家长的角度来提出观点,这是发散思维。而《为学》一文也可以从富者的角度立论,指出一个人就知错就改,这就是逆向思维了。还比如有位同学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个成语,从反面提出它是正确的。他认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因为现代医学证明当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疲劳的时候,应该进行充分的休息,以利于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效率。

三、训练步骤:

课堂训练:

1、就所提供的记叙文,学生思考其中的深刻意义。

2、就可以从多角度分析的简短事例,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和逆向思训练。

课外练笔:

1、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而这些挫折往往会给人以启示,请同学们以《挫折》为题,试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结合事情的启示, 在 文中加入简短议论。

2、学生以《我看‘叶公好龙’》为题,试运用逆向思维写一篇短小的议论文。

3、学生接着下面的事例写一篇题为《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的议论文。

1987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老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老者答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老者的话,代表了到会科学家们的普遍看法。……

大学英语四级作文:议论文的框架 篇7

关键词:思辨能力,教材分析,任务分析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 对思辨能力的关注和培养应成为大学英语教育的重要组成和任务。但是学界就大学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状况却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不及其他学科的学生, 有的研究者通过调查指出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其他文科专业学生并无显著的差异, 但是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作用不及其他学科, 认为英语专业现有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是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思辨能力的构成

(一) 思辨能力的概念

在现有的研究中, 对批判思维到底是什么存在不同的认识。有的研究者把批判思维当作一种思维能力, 认为批判思维是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有的观点则认为批判思维是一种思维, 认为是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 进行有意识的思考, 最终做出有依据的判断。我国学者通常将critical thinking翻译为“批判性思维能力”, 但是, 有的学者认为这样翻译曲解了原意, 因此本文采用“思辨能力”的译法。

(二) 思辨能力的构成

在对思辨能力的研究中, 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出发点对思辨能力的构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较有影响的有以下观点。

Kneedler提出批判思维能力包括三个方面12种技能:1.定义和明确问题。包括识别中心论题或问题、比较异同、确定哪些问题是相关的、形成适当的疑问四种技能。2.判断相关信息。包括区别实施、观点和做出合理判断、检查一致性、识别行文中的假设、识别原型和套话、识别偏见等语义倾向性、识别不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六种技能。3.解决问题与做出结论。包括识别材料的适当性、预测可能的结果两种技能。

Paul&Elder从教学需求出发构建了思辨能力的三元结构模型。即思维元素、标准和智力特征。该模型中心是8个思维元素 (the elements) , 即目的、问题、信息、基本概念、假设、特定视角、推理、启示, 形成思维的循环链。每个思维元素都由10项标准去衡量或者检验。

国内的学者也对思辨能力的构成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有的学者提出思维三棱结构模型, 包括思维目的、思维过程、思维材料、思维自我监控、思维品种、思维中的认知与非认知因素。有的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思辨能力的层级模型, 认为思辨能力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为元思辨能力, 是对思维计划、检查、调控与评估的能力;第二层为思辨能力, 包括认知相关的技能和标准, 以及与思辨能力相关的情感品质。其中, 第二层的思辨能力受到元思辨能力的管理与监控, 体现了人在思辨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该模型提出的核心技能是:分析、推理、评价技能。如表1所示。

尽管以上研究对思辨能力的基本能构看法存在差异, 却也具有一致的成分, 例如, 都认为思辨能力的形成应该包括思辨精神和思辨技能两个方面, 因为作为认知的过程, 发现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心理标准与批判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一过程必然涉及计划、调控;都认为思辨能力建立在理性思维能力之上, 包括分析、综合和评估等。

根据以上分析, 在本研究中将重点把分析、推理、评价等思辨技能在教材中的体现作为关注的重点, 进一步判断教材内容与学生思辨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框架与工具

现有的英语教材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教材分析框架和模型, 对教材评估的过程、方法提出指导。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教材分析框架有Cunningsworth提出的整体印象评价和深入评价, 以及教材评估清单等。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出发点展开了英语教材评估的研究。有的研究者对国外的教材评估理论和方法做了介绍, 也有的研究者在总结国外教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评价标准和评估表。

以上国内和国外的教材评价模型分别关注教材的某些重要方面, 对教材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是由于各个模型研究出发点不同, 并不适用于所有教材的分析。根据本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试图对教材内容本身进行深入分析, 从而揭示教材内容与学生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 需要确定教材分析的具体内容, 以及具体的分析方法。因此, 特别受到以下研究的启示和指导。

Breen&Candlin认为教材评估应该关注三个方面, 目的 (purpose) 、方法 (methodology) 和评价 (evaluation) 。目的分析包括对教材短期目标和长期目的进行评价;对方法的评价是对教材为了实现以上目的而采用的具体做法。评价是对教材为实现目的所采用的方法有效性以及目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其中对教材方法的分析包括内容 (content) 和过程 (process) 两个方面。内容包括教材语言样本以及教材对语言规则和语言运用的解释或说明。过程指实际的过程以及教材使用者在学习内容时的角色。这一模式分析范围不仅限于分析语言本身, 而且涵盖根据教材体现出的课堂教学方法建议以及具体任务中包含的对学生的要求进行分析。

Littlejohn认为理想的教材分析框架应该能够确定教材分析应包括的范围, 也能够指导具体的分析过程, 而教材分析范围的确定, 应当以教材作为课堂教学主要辅助的视角出发, 从而排除教材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却并不与课堂教学直接发生作用的领域。他认为教材分析应该包括三个层次:1.教材有哪些内容 (what is there) ;2.教材要求学生做什么 (what are learners expected to do) ;3.根据以上两方面推理教材编写的原则与性质 (what is implied) 。其中以第二个层次的客观分析为主要内容, 其核心是教材活动或任务的划分与分析, 因为教材的任务或活动是教材的根本组成部分, 因此, 对任务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是揭示教材深层次价值的有效手段。为此, Littlejohn设计了教材任务分析表 (Task Analysis Sheet) , 从任务的过程 (What is the leaner expected to do?) 、参与模式 (Who with?) 和内容 (With what content?) 三个方面对教材中的任务进行分析, 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Littlejohn不仅提出了教材分析包含的范围, 并且具体提出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的具体方法。其教材任务分析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其中对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分析包括思维过程 (mental operation) , 并提供了可能的思维活动分类与举例, 这与本研究的出发点相契合。因此, 本研究将采用Littlejohn的教材分析模型为框架, 重点对教材任务中学生思辨基本技能的参与进行分析。

三、结语

通过对以上主要的教材评价框架和模型进行分析、综合, 我确定了以任务分析为切入点的教材分析模型, 并将在后续的研究中对教材任务中学生思维参与过程进行分析, 揭示教材内容与学生思辨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Breen, M.P.&Candlin, C.N.1987.Which Materials:A Consumer and Designer's Guide[A].London:Modern English Publications and The British Council

[2].Kneedler, P.1985.California assesses critical thinking[A].Virgini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3].Littlejohn, A.2011.The analysis of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inside the Trojan Horse[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大学英语四级作文:议论文的框架 篇8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输入理论 输出理论 大学英语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72-02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及其迅速,全国各个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大学英语教学精英们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对于此次《课程要求》所侧重的教学目标来说,特别强调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中的听说能力的培养。为此,近几年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我们在重视听说能力的同时却不能忽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就业亦或是读研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理论依托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与学属于国际上语言学家和学者们一直研究的二语习得范畴,作为应用语言科学的一个独立领域,二语习得在推动外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作用。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尤其是输入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理论依托对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我国外语教学领域内,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及Swain的可理解性输出理论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者及语言教育者切实关注的话题,也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关键领域。大家都知道,输入和输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一直是最具重要意义的环节,没有语言的输入,输出无从谈起。而只强调输出,忽视对输入内容的难易、数量及准确度等方面的重视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Krashen认为,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时,才能习得语言,也就是i+1理论。其中“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只有充分理解“i+1”的语言输入含义,并且按照自然顺序,才能从“i”层次过渡到“i+1”层次。同时,也需要习得者在情感上接受已经理解的语言输入,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充满信心,排除焦虑感,才会获得理想的习得。本文将以“输入理论”为依托,对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实证性研究。

三、研究过程

1.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研究在大学英语读写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接受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输入理论”教学方法指导下的学生和就抽传统的语法和翻译教学法指导下的学生在大学英语读写能力上所存在的差别。

2.研究设计和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2013级图书馆专业1班和2班的学生。其中图书馆13级1班为接受“输入理论”教学法的班级,而13级2班为接受传统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班级。

3.输入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下面,笔者就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一单元Love Without Limitations课堂教学为例,探讨“输入理论”在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图书馆13级1班为实验对象。

(1)读前活动

教师在每节课的前5到10分钟内,就所学的课程进行导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就本次阅读活动的话题进行背景知识以及相关话题的英文讲述,从而引导学生接受教师所输出的信息,也就是让学生进行英语相关知识的输入。当然学生在输入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即最终使他们进行英语能力的输出。

(2)读中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课文学习是主导,这就要求师生共同努力把这一环节做好。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做语言信息的输入,这种输入可以是听觉方面的,如播放课文听力的录音,是学生做到听的输入,进而练习说的输出;当然,输入还可以是视觉上的,这就要求学生用眼睛去阅读课文,从而获得具体的信息,使学生能够通过相应的形式进行输出。这种输出可以说的形式,当然也可以写作的形式。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一定要区别于传统的注重语法和翻译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完全的英语环境,通过文化背景,语言知识及相关的课堂讨论,对文中涉及到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去向学生进行灌输,也就是去植入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体现在听说读写译的各个层面。

(3)读后活动

对于读后这一环节,其实就是Swain的可理解性输出理论的应用。当然,我们不能把“输入理论”和“输出理论”割裂开来,因为输入就是为了输出,输出就是为了巩固输入。所以在这一环节,教师应该通过课堂练习或者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就本课所学的内容区做一些输出方面的实践,比如去阅读一些英文作品,或者去写一篇英语作文。从而将本课所输入的知识和能力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去。

四、实证分析

1.实验周期

对于两个实验班(图书管13级1、2班),按照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实验。本校一个学期的授课周数为16周,每周的大学英语课时为4学时,其中每两周进行两学时听说教学。

2.所用教材及教学方法

试验班级及传统班级所用教材均为《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其中试验班级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为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输出理论。

3.实验对象测试

这两组学生,在研究前和研究后分别为参加实验的图书馆131班的31名同学和132班的42名同学的学生进行了大学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测试,以便研究学生在接受了同一教学内容但不同教学方法后,在语言能力上的差异。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还对教师进行了访谈式的交流来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4.测试数据分析及结果

两次测试所用的数据均使用了SPSS加以分析,分析结果如下述表格所示:

表1和表2为测试前学生的成绩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被选定的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成绩是64.5567,标准差是9.46453。而被选定的传统班的平均成绩是65.3876,标准差是9.13784。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班的平均成绩略高于实验班,而且传统班的标准差也略小于实验班的标准差。从P=0.371>0.05这一数值可以看出,两个班的英语水平相当,再根据表1和表2可以得出结论,两个班的英语水平没有较明显的差异,可以被选定为实验的对象。

在教学过程中,实验班采用的是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输入理论”教学方法,而传统班采用的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试验后,两个班级的所有学生都进行了期末考试。将学生的期末试卷中的阅读和写作题型加以提取并进行分析,得出表三和表四的数据。通过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和传统班的学生成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验班的平均分为68.5237,超出了传统班66.1826的2.3411分,而之前传统班的平均成绩高于实验班0.8309分。而T检测结果为P=0.42<0.05,由此可以说明实验班和传统班的学生成绩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实验班的成绩较为传统班进步更加明显。从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输入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的读写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效果。

五、结论

在21世纪的今天,大学英语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其实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学生毕业时所具有的英语素质。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费时多、收获少”的弊端,笔者进行了认知语言学框架下以输入理论为依托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要建立科学的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的教学模式,必须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课程自身特点,从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去分析研究影响教学的各方面因素,制定出一个全面的教学规划和实施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克服种种矛盾,使教学得到优化,让有限的教学资源产生最大的教学成功和效益。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语言输入理论,随时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以做到“监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输入过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思考、分析和总结。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和教师平时的观察可以看出,输入理论的教学是有着明显的效果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英语的学习中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重视教学活动中所涉及到的英语词汇、句式、语法和写作规范,在老师的引导下,努力跟进,及时完成语言的输入活动,并积极进行输出以巩固输入,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输入,从而更好的进行输出。

参考文献:

[1] 宋庆伟.多模态化与大学英语多元读写能力培养实证研究[J].外语研究.2013,(2)

[2] 王书蕊,丛璐.基于输入输出理论的互动教学实证分析[J].学术交流.2011,(8)

[3] 袁平华.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依托式教学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

[4] 刘亚玲.浸入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7)

[5] 李萍.语言输出假设研究二十年:回顾与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7).

上一篇:两个责任约谈记录下一篇:那段破晓的日子作文800字